第四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第四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第四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和观察有丝分裂实验

知识内容学考要求选考要求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b b

活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临

时装片

b b

学习导航(1)通过比较分析,阐明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2)进行“活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

方式一复习导入

1.动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区别?

答案没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但是有中心体。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末期细胞中央赤道面的位置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壁,将细胞一分为二。

3.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复制(间期)→散乱分布于纺锤体中央(前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面上(中期)→着丝粒分裂(后期)→移向两极(末期)。

4.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最适宜观察的时期是分裂中期。

5.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细胞核、核糖体、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方式二有丝分裂中形成的染色体可以在高倍镜下观察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来判断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另外,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但有中心体,因此它们的有丝分裂过程也有着不同的特征。

一、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动物细胞有一对由中心粒组成的中心体,G2期时细胞中已有一对中心体。

(2)分裂前期,中心体分开,其间有纺锤丝相连构成纺锤体。

(3)分裂后期或末期,细胞在两极之间的赤道面上向内凹陷,形成环沟,环沟渐渐加深,最后两个细胞分开。

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

时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物细胞有丝分裂

间期

无中心体的复制G2期已有一对中心体

前期

由纺锤丝组成纺锤体中心体分开,其间有纺锤丝相连末期

细胞板扩展为细胞壁,分割细胞质从“赤道面”向内凹陷,形成环沟,最后两个细胞分开

3.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因而在生物的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之间保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例1(2019·绍兴质检)如图为动物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甲为分裂间期、乙为分裂末期,⑤内含有形成细胞壁的物质

B.①由微管组成,在间期较晚时形成纺锤体作用于②

C.甲细胞已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核糖体的增生

D.③、④均为细胞膜,两种细胞的胞质分裂方式相同

答案C

解析甲为分裂前期、乙为分裂末期,⑤内含有形成细胞壁的物质,A错误;②为着丝粒,①为中心体,由微管组成,在前期较晚时形成纺锤体作用于②,B错误;DNA分子的复制和核糖体的增生发生在分裂间期,而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因此甲细胞已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核糖体的增生,C正确;③为细胞膜,④为细胞壁,两种细胞的胞质分裂方式不同,D错误。

例2下图是某一学生绘出的高等植物的细胞分裂图像,其中错误的是()

A.a和b B.c和d C.b和d D.e和f

答案C

解析b图有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分裂应是在赤道板的中央位置出现细胞板,向四周扩展为细胞壁将细胞分开,不是细胞膜向内凹陷。从题干可知,这些细胞是高等植物细胞,但d图却出现了中心体这个结构。

方法点拨有丝分裂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

(1)动、植物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

①图像呈方形,外面有细胞壁,或图像中有细胞板结构,无中心体结构,一般可判断为高等植物细胞。

②图像呈圆形,外面无细胞壁,或有中心体结构,无细胞板结构,通过缢裂方式平分细胞,一般可判断为动物细胞。

(2)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像的识别

可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及其在细胞中的位置来判断

①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中散乱分布——有丝分裂前期。

②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染色体的着丝粒有规律地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面上——有丝分裂中期。

③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向细胞两极移动——有丝分裂后期。

④染色体成为染色质形态,重新出现细胞核——有丝分裂末期。

二、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

1.洋葱根尖的培养

实验课前3~4天,将洋葱放在装满水的广口瓶上,底部接触水,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注意经常换水,目的是防止烂根,待根长至1~5 cm。

2.装片制作与观察

过程操作步骤说明

装片制作

取材切取根尖2~3 mm(注意取材时间)

解离

解离液: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

时间:10~15 min

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漂洗

漂洗液:清水

时间:约10 min

目的: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和影响染色

染色和制片

染色液: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

时间:1~2 min

目的:使染色体(或染色质)染色

过程:用镊子将处理过的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并用镊子轻

轻压扁,滴染液染色1~2 min后,盖上盖玻片,用拇指

轻压盖玻片,使细胞分散开

观察先低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方形、排列紧密)

后高倍镜观察:找出各时期细胞,观察特点并记录各时期的细胞数目

绘图中期细胞绘图要点:植物细胞形态近方形、着丝粒排列在赤道面上;有染色单体、纺锤体;无核膜、核仁和中心体

实验点拨(1)根尖培养:培养时应经常换水,防止根细胞长期缺氧,进行厌氧呼吸产生乙醇,使根细胞中毒、腐烂。剪取生长旺盛、带有分生区的根尖,同时注意剪取的时间一般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左右,此时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

(2)解离

①通过解离将细胞杀死,使细胞停留在不同的分裂时期。

②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

③解离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要以根尖是否酥软为标准,根尖过分酥软会使染色体成分被破坏;解离时间过短使根尖细胞解离不充分,不能相互分离。

(3)漂洗:漂洗一定要彻底,防止残留的解离液(盐酸)继续破坏细胞,同时盐酸也会影响染色且会腐蚀显微镜镜头。

(4)染色:染色时,染色液的浓度和染色的时间必须掌握好,应注意染色不能过深,否则镜下一片紫色,无法观察。

(5)压片:用力要恰当均匀,过重可能将组织压烂,过轻则不能使细胞分散开。

(6)观察:观察时应先找到呈正方形的分生区细胞,在显微镜的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多数处于有丝分裂的间期,因为在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占的时间约占整个细胞周期的90%~95%。另外,在一个视野中,往往不容易找全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可以慢慢地移动装片,从邻近的分生区细胞中寻找。

例3(2019·浙江4月学考改编)下列关于“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盐酸使植物细胞间的果胶质层松散

B.实验选用的醋酸洋红溶液属于碱性染料

C.装片制作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D.显微镜下观察中期细胞可看到纺锤丝把染色体牵引到“赤道面”

答案D

解析盐酸使植物细胞间的果胶质层松散,能使细胞分离,A正确;实验选用的醋酸洋红溶液属于碱性染料,能将染色体染成深色,B正确;装片制作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C正确;实验观察到的是死细胞的分裂相,不能看到纺锤丝把染色体牵引到“赤道面”,D错误。

特别提醒实验过程中解离液把细胞杀死,使细胞停留在不同的分裂时期,通过移动装片可找到细胞的不同分裂相,这个过程看不到细胞分裂的动态变化。

例4(2019·台州模拟)如图是某同学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实验中拍摄的显微照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①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板上

B.细胞②中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两极

C.细胞①和细胞②中染色体数目与DNA含量均相同

D.继续观察,该同学将会看到细胞①变成细胞②状态

答案B

解析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面上,细胞板出现在末期,A错误;②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的两极,B正确;

②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①细胞中的2倍,但DNA 含量相同,C错误;在解离过程中,细胞已死亡,因此连续观察,细胞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D错误。

1.(2019·宜宾市一中期中)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与植物细胞不同的特征是()

A.纺锤体的形成和胞质的分裂方式

B.染色体、染色质的转变和胞质的分裂方式

C.核膜、核仁的变化和纺锤体的形成

D.赤道面的位置和染色体、染色质的转变

答案A

解析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和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A正确;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染色体、染色质的转变方式相同,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B错误;动物细胞和植物

细胞中核膜、核仁均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但是纺锤体的形成不同,C错误;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赤道面的位置和染色体、染色质的转变方式相同,D错误。

2.(2019·绍兴模拟)下列关于“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换高倍镜观察时,可以通过缩小光圈使视野变暗

B.在一个视野里往往找不全各个时期细胞,故要更换装片再找

C.可观察到部分细胞在中央的“赤道面”上向内凹陷

D.视野中能观察到呈正方形的马蛔虫受精卵

答案C

解析换高倍镜观察时,视野变暗,可以通过扩大光圈使视野变亮,A错误;细胞大多数位于细胞分裂的间期,一个视野里往往找不全各个时期细胞,可以通过移动装片再找,B错误;可观察到部分细胞在中央的“赤道面”上向内凹陷,C正确;马蛔虫受精卵为动物细胞,呈球形或椭球形,D错误。

3.(2019·浙江汉丁堡中学月考)下列关于有丝分裂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分裂间期中的G2期是为了合成DNA复制所需要的蛋白质

B.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分裂的过程,几个时期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C.核膜、核仁消失发生在前期中较早的时候

D.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过程与植物细胞相同

答案B

解析分裂间期的G2期时DNA复制已经完成,发生的是有丝分裂所必需的一些蛋白质的合成,A错误;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分裂的过程,几个时期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B正确;核膜、核仁消失发生在前期中较晚的时候,C错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质分裂的方式与植物细胞不同,D错误。

4.(2019·杭州学军中学9月)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周期中,细胞的分裂包括细胞核的分裂和胞质分裂两个过程

B.前期核膜开始解体,形成的分散小泡在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可看到

C.核基因的复制在S期发生,核基因的表达在M期不发生

D.G2期时细胞中已有一对中心体,在分裂前期成对的中心体分开,其间有丝状纤维相连

答案C

解析细胞周期中,细胞的分裂包括细胞核的分裂和胞质分裂两个过程,A项正确;前期核

膜开始解体,形成的分散小泡在整个有丝分裂过程中几乎都可以看到,B项正确;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和M期,核基因的复制在S期发生,核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主要在G1期和G2期完成,但在M期也发生翻译过程,C项错误;G2期时中心体已完成了复制,细胞中已有一对中心体,在分裂前期成对的中心体分开,其间有丝状纤维(纺锤丝)相连,D项正确。

5.下图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但排列混乱,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1)请将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顺序按号码各排成一组,植物细胞: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物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图中a~e各指什么结构?a________;b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3)以上细胞所代表的动、植物的体细胞中各有几条染色体?植物________;动物________。答案(1)6→2→11→3→5→109→8→4→1→7→12

(2)纺锤丝染色体核仁细胞板中心体

(3)6条6条

解析识别有丝分裂各时期图像,应掌握各时期的主要特征:①间期主要特征是核膜完整,核质均匀,核仁清楚;②前期主要特征是细胞核中出现染色体,同时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③中期主要特征是染色体的着丝粒规则地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④后期主要变化是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同时纺锤丝收缩,牵引两套染色体移向两极;⑤末期的主要特征是染色体恢复成染色质状态,同时出现新的核膜、核仁,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

[基础达标]

1.(2019·宁波附中期末)下列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有丝分裂包括细胞核分裂和胞质分裂两个过程

B.在有丝分裂的各个过程中几乎都可看到核膜解体的小泡

C.间期时显微镜下可清晰看到松散的染色质结构

D.在分裂前期成对的中心体分开,其间有纺锤丝相连

答案C

解析细胞有丝分裂包括细胞核分裂和胞质分裂两个过程,A正确;有丝分裂前期核膜解体

形成的小泡在整个有丝分裂过程中几乎都可看到,B正确;染色质只有螺旋变粗形成染色体,并经染色后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被观察到,C错误;在分裂前期成对的中心体分开,其间有纺锤丝相连,D正确。

2.下列有关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与植物细胞明显不同的是()

A.间期有染色体的复制

B.后期有着丝粒的分开

C.末期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D.分裂末期在细胞的中部不形成细胞板

答案D

解析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分裂中不会出现细胞板。

3.(2019·桐庐通测)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图,全部能看到的结构应该是()

A.染色体、细胞壁、纺锤体

B.染色体、赤道面、细胞膜

C.细胞壁、细胞膜、核膜

D.细胞壁、纺锤体、核仁

答案A

解析植物细胞最外面是细胞壁,在有丝分裂前期形成染色体和纺锤体,A正确;赤道面只是一个位置,而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细胞结构,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不可见,B错误;核膜和核仁在前期消失,末期重现,在中期不可见,C、D错误。

4.(2019·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下列有关“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临时装片制作的基本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B.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散,便于观察

C.高倍镜下观察装片,如需调亮视野可调节光圈和反光镜

D.实验效果与根尖的处理时间有关,显微镜下大多数分生区细胞能观察到染色体

答案D

解析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的操作顺序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正确;解离是用解离液进行的,解离和压片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散开来,B正确;高倍镜比低倍镜观察到的视野暗,因此应选用凹面镜和大光圈,使视野变亮,C正确;由于在一个细胞周期中,

分裂间期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期,所以显微镜下看到的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看不到染色体,D错误。

5.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

B.前期开始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C.中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的最佳时期

D.末期进行着丝粒的分裂

答案D

解析在分裂间期,染色体(质)复制,复制后DNA含量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A正确;前期形成纺锤体,染色质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B正确;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C正确;在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

6.取生长健壮的小麦根尖,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过程,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欲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末几个时期()

A.应该选一个处于间期的细胞,持续观察它从间期到末期的全过程

B.如果在一个视野中不能看全各个时期,可移动装片从周围细胞中寻找

C.如果在低倍镜下看不到细胞,可改用高倍物镜继续观察

D.如果视野过暗,可以转动细准焦螺旋增加视野的亮度

答案B

解析解离时细胞已被杀死,所以看不到一个细胞连续分裂的过程;如果一个视野中没有所有时期的细胞,可移动装片从周围细胞中寻找;观察时,应该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细胞,否则高倍镜下更难找到;视野过暗,应调节反光镜或光圈来增加亮度。

[能力提升]

7.有一位同学做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的图像如图所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①取材位置不合适②取材时间不合适③制片时压片力量不合适④解离时间不合适⑤视野选择不合适

A.②③B.②⑤C.①②⑤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有些细胞不呈正方形,原因可能是①选取的不是分生区细胞、⑤视野选择不合适;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少,原因可能是②取材时间不合适;细胞结构完整且能分散开来,说明解离

时间和压片力度适宜。

8.在一个细胞周期中,下列变化可能发生于同一时期的是()

A.染色体数目加倍和染色单体形成

B.DNA的复制和中心体数量的加倍

C.着丝粒的分裂和染色体的出现

D.细胞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后期,而染色单体形成于间期,A错误;DNA分子的复制和中心体复制都发生在间期,B正确;着丝粒的分裂发生在后期,而染色体的出现发生在分裂前期,C错误;细胞板出现于末期,而纺锤体形成于前期,D错误。

9.如图横轴表示细胞周期,纵轴表示数目的变化情况。能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核中DNA分子数和染色体条数的变化情况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B

10.下面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对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A.乙时期细胞一分为二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B.甲、乙、丙三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分子数比例都为1∶2∶2

C.甲细胞中心体正在倍增

D.甲、乙、丙三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

答案D

解析乙时期细胞一分为二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A错误;甲、丙两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分子数比例都为1∶2∶2,乙细胞中无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B错误;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而中心体的复制发生在间期,C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丙三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D正确。

11.关于下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因为细胞中有中心体⑨,无细胞壁,所以可以断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

B.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2条染色单体,2条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粒②相连

C.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

D.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

答案D

解析如图进行的是有丝分裂,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2条染色单体①③,2条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粒②相连;该细胞共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形态、大小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12.如下A、B、C三图是不同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表示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A图细胞所处的分裂期是________,该时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图细胞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_条,DNA分子________个,该细胞有丝分裂的结果是形成________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有________条。

(4)B图细胞处于分裂________期,图中有染色单体________条。该图与它的前一时期相比,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C图表示的是________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________期,此期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植物细胞该图所示细胞具有细胞壁,而且没有中心体(2)前期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核仁逐渐消失,核膜逐渐解体,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3)612两6(4)后0DNA分子数染色体数

(5)动物后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向两极移动13.如图表示在低倍镜下视野中看到的洋葱根尖细胞,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分生区细胞的是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换上高倍镜观察,需将分生区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________移动。

(3)若换上高倍镜后,物像模糊不清,这时应调节____________。

(4)观察到的分生区细胞中,大多数细胞处于________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要将实验材料(洋葱根尖)进行染色,染色主要是让细胞内的________染上颜色(红色或紫色),便于观察。龙胆紫溶液和醋酸洋红液都是________性染料。

(6)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如果是在开始实验时取材,那就剪取2~3 mm根尖,立即放入解离液中,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解离用了25 min,将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此处细胞排列紧密,呈正方形

(2)右上方

(3)细准焦螺旋

(4)分裂间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占时间最长

(5)染色体碱

(6)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解离过度,影响染色

解析分生区细胞排列紧密,呈正方形,所以从视野中细胞的特点可判断B为分生区细胞。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立的虚像,因此移动装片的方向应与物像所处位置相同。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所占时间最长,处于该时期的细胞数目也最多。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要使用碱性染料(如龙胆紫)使染色体染色,便于观察。实验过程中解离、染色都要严格遵守规定时间,以保证实验成功。

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学会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析处理数据、推理演绎、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道德情感目标】 1、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2、通过理解并运用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严谨务实、循序渐进、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归纳的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运用事物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 【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三、教学器材 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讨论法、归纳法、总结法 〖引入〗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1mol任何粒子的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目都相同,1mol粒子的质量往往不同。那么1mol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呢?下面通过计算来证明。 〖投影〗

温度0°C、压强101 kPa 〖活动〗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组计算,然后进行归纳处理。 〖小结〗数据处理的方法:先将数据有序排列,再将数据进行对比异同,观察规律。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从中提炼并总结出决定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微观因素及主要因素。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模型或形象的比喻进行引导) 〖结论〗在温度和压强一定时,物质的体积主要由物质所含粒子的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决定。当粒子数相同,粒子间距离很小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大小;粒子间距离很大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之间的距离。 〖小结〗物质在固态或液态时,粒子间的平均距离比气态小得多,决定固体、液体的体积的主要因素是粒子的大小,由于粒子的大小是不同的,所以,1mol 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的体积是不相同的。而气体物质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故气体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决定粒子间距离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压强(有何影响?),不同气体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分子之间的距离可以看作是相同的,所以,粒子数相同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有着近似相同的体积。反之,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应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这就是著名的阿伏加德罗定律。

第四章 第三节第2课时

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第2课时) 三、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 只有掌握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才能正确的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1.阴极上:由于阴极上电子,不管阴极材料是金属还是石墨,此时都不能得电 子,只能是溶液中的得电子。阳离子氧化性越强就越得电子。 因此阴极上氧化性强的离子得电子。金属越不活泼,对应阳离子氧化性越,越得电子。由此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下列离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金属活动顺序表 Ag+Cu2+H+(酸) Pb2+Fe2+Zn2+H+(水) Al3+… 严格讲:离子的放电能力与其浓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如酸溶液中:c[H+(酸)]>c[ H+(水)],因而放电能力> 。但在中学范围内一般不考虑上述金属离子浓度 对其放电能力的影响。、、、、、等活泼金属阳 离子在水溶液中电解时不得电子。 小结:质量增加,或有氢气产生的电极一定是极。 2. 阳极上:电解池中阳极上电子,而与溶液中的都可失电子,因 此阳极上的电极反应与有关。由于一般的比阴离子更容易 失去电子,因此如果用一般的金属材料做阳极,电解时阳极上是失去电 子。而阳极如果用石墨或金属铂(Pt)等难失电子的物质做惰性电极时,则是 溶液中失去电子。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就越失去电子。 通过查资料,分析下列离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S2-I-Br-Cl-OH-(水或碱)最高价含氧酸根离子F-。 注意:放电顺序这个考点不难,但要细心,极易出错。要能根据放电顺序判断阴、阳极产物,如果是惰性电极则直接考虑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如果阳极是较活泼金属(即除金、铂以外的金属),那一定要能想起:一般的比阴离子更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如果用一般的金属材料做阳极,电解时阳极上是失去电子。四. 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规律 练习:1、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电解质溶液,请你分析下列问题(注意得失电子的顺序)①、CuCl2 :阴极:阳极 总方程式:电解质浓度,pH 电解对象:,要把电解质溶液复原,加。 ②、HCl: 阴极:阳极 总方程式:电解质浓度,pH 电解对象:,要把电解质溶液复原,加。 小结:经过总方程式发现以上两个电解池反应的电解对象都是,这一类电解反应称为电解电解质型 练习:2、用惰性电极电解NaCl溶液,请你分析下列问题 阴极:阳极 总方程式:电解质浓度,pH 电解对象:,要把电解质溶液复原,加。

2013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课下30分钟演练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③⑤B.②③⑤ C.②④⑤D.①②④ 解析:漏斗可用于过滤,分离固、液混合物;蒸馏烧瓶可用于蒸馏或分馏,分离液、液混合物;分液漏斗用于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物。 答案:B 2.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不可行的是() A.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可用蒸馏方法分离 B.互不相溶的液态混合物可用分液方法分离 C.互溶的液态混合物可用萃取的方法分离 D.可溶于水的固体与难溶于水的固体形成的混合物可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解析:萃取是指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C 错误。 答案:C 3.[双选题]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液泡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解析: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然后用余热蒸干,A错误;萃取剂的选择只要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且与被提取物质不发生化学反应即可,与密度无关,D错误。 答案:AD 4.用四氯化碳萃取碘的饱和水溶液中的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B.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C.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呈紫红色

D.分液时,水从分液漏斗下口流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漏斗上口倒出 解析:因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萃取后分层时上层为水层,下层为四氯化碳层,分液时,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下口流出,水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答案:D 5.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②39%的乙醇溶液③氯化钠和单质碘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D.蒸馏、萃取、分液 解析:汽油和氯化钠溶液不相溶,汽油的密度比水的小,所以在上层,可通过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乙醇和水的沸点不同,可通过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碘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大,可用有机溶剂把它从其水溶液中萃取出来。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6.(7分)人们可根据物质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方法将混合物中各物质分离开来: (1)不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泥沙与水,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2)可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水和食盐,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3)两种可溶性固体,若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如氯化钠和硝酸钾,可通过________方法将其分离; (4)两种互相溶解但沸点不同的液体,如水与乙醇,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5)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如汽油与水,可通过________方法分离。 解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并结合分离方法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答案:(1)过滤(2)蒸发(3)结晶(4)蒸馏(5)分液 7.(9分)如图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示意图,根据图示回 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两处明显的错误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A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B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 (3)实验时A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还需加入少量__________,其作用是防止加热时液体暴沸。 解析:对于蒸馏的实验装置,最重要的问题有:①仪器的连接顺序,②温度计的位置,③冷却水的流向(进出口),④防暴沸的措施。

2016-2017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及农业发展方向 Word版含答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课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 及农业发展方向 教材第66页活动 1.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大型国有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东北地区耕地丰富,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粮食占有量高。 2.有道理。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东北地区在全国的比较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高,更具有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同时,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因此,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给仍是一个比较紧张的格局。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3.这一部分可以参考“农业发展方向”中的“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中相关内容。 教材第68~69页活动 1.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丰沛,在低洼易涝地

适宜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发展立体经营。甘蔗生长期长,需水量大,喜高温,由于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北部穿过,该地位于热带和亚热带,热量充足,加之降水丰沛,非常适宜甘蔗生长。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丝织业历史悠久,经济基础好。该地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2.基塘生产将农业、林业、渔业和工业联系起来。副产品中蚕沙、蔗叶、糖厂滤泥、蚕蛹缫丝废水、塘泥等被充分利用起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形成了一个农、林、副、渔业全面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各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充分利用了劳动力资源,提高了农民收入,又活跃了市场,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3.利用桑叶养蚕,利用蔗叶、蚕沙及蚕蛹缫丝废水养鱼,鱼塘的塘泥是农田、果园的好肥料,构成基塘互养的养分循环体系。该系统的生产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在该系统的生产过程中糖厂滤泥、蚕蛹缫丝废水及蚕沙、蔗叶等送至鱼塘,降低了污染,净化了环境,而塘泥还田还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减少化肥,增加有机肥),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对池塘水源来说,由于有机物大部分可被鱼吃掉,多余的有机物在清除塘泥作肥料时,被及时除掉,不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4.可以。黄淮海平原上比较典型的鱼塘—台田模式中,鱼—果—粮、鱼—果—菜模式比较普遍。

第四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氮的氧化物大气污染物 [学习目标定位]认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熟知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氮的氧化物(NO2)、硫的氧化物(SO2)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及防治措施。 一、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 1.一氧化氮的性质 NO为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难溶于水,具有还原性,易被氧化:2NO+O2===2NO2。故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2.二氧化氮的性质 (1)NO2为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溶于水时与水发生歧化反应:3NO2+H2O===2HNO3+NO。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NO2能与NaOH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O2+2NaOH===NaNO2+NaNO3+H2O。

NO和NO2都不是酸性氧化物,NO与碱、酸都不能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不成盐氧化物;NO2与碱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两种盐,也不属于酸性氧化物。 例

1最新的病毒学研究证实,一氧化氮对SARS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下列关于一氧化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气体 B.常温常压下,一氧化氮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直接化合 C.一氧化氮可由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直接化合得到 D.一氧化氮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答案 C 解析NO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常温常压下,NO容易与氧气直接化合生成NO2。 例

2宇宙飞船的运载火箭的推进器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引燃后的高温气体成分有CO2、H2O、N2、NO等,这些气体均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射出大量的红烟,产生红烟的原因是() A.高温下N2遇空气生成NO2 B.NO与空气反应生成NO2 C.CO2遇NO反应生成NO2 D.NO遇H2O反应生成NO2 答案 B 解析根据原高温气体均为无色,但现场却能看到红色可推知,是因为发生反应:2NO+O2===2NO2。 二、氮的氧化物和氧气、水的反应与计算 1.反应原理 ①3NO2+H2O===2HNO3+NO ②2NO+O2===2NO2 由方程式①×2+②得: ③4NO2+O2+2H2O===4HNO3 由方程式①×2+②×3得: ④4NO+3O2+2H2O===4HNO3 2.计算类型

第4章 第4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 A知识清单聚焦教材) 1.小旺看见人们在冬天常使用热水袋取暖,他灵机一动发明了“水床”——在床形的塑料袋内充上水。冬天,用电热器给水加热,水吸收热量,温度__慢慢升高__,人睡在“水床”上比直接睡在床上感觉暖和;夏天,充入冷水,躺在上面又感觉非常凉爽。这种床用水作介质,是利用了水的__比热大__的特点。 2.一滴水和一盆水相比,比热__一样__,把一根铜丝截成长短不同的2段,质量__改变__,比热__一样__。由此可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__特性__,同种物质比热__相同__,不同物质比热__不同__。 3.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温度升高越多,吸收的热量__越多__;同一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__质量__越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升高相同温度时,__比热__小的吸收热量少。 4.在“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可以通过控制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比较它们__升高温度__的多少,从而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实验中,用__加热时间__间接反映吸收的热量。 B练就好基础基础达标) 第1题图 1.水的比热比煤油的大。如图所示,隔着石棉网同时加热规格相同、分别装有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煤油和水的试管,至管内液体升温到40 ℃,这个过程中(A) A.煤油温度先升到40 ℃ B.同一时刻水的温度比煤油的高 C.加热相同时间,水吸收的热量多 D.升高相同的温度,煤油需加热较长的时间 2.下列说法中,能反映物体放出热量的多少跟物体质量有关的是(C) A.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B.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C.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D.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3.小明和小华同学在做“探究比较水与煤油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的快慢”的实验时,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设计实验方案时,他们确定以下需控制的变量,其中多余的是(B)

七上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2课时)

【课题】七上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典型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根据热带、温带代表地点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说出它们代表 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和每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进一步学会 正确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特点。 3.通过对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分析归纳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自制FLASH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 意图 导入与 展示 导入:同学们,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下列景观吗? 1.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图片的景观差异,对学生的描 述给予及时的指导与评价。 2.师:广袤的地球,气候千差万别,今天让我们一起来 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吧!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读图讨论) 学生1:进入到茂 盛的森林之中, 仿佛来到一个神 话世界。在这里 抬头不见蓝天, 低头满眼苔藓, 是生物的乐园。 学生2:这里终年 严寒,地面覆盖 着很厚的冰雪。 学生3:这里的地 面生长着苔藓、 地衣等低等植 物。 学生4:在沙漠欣 赏“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 美景。 学生明确学习目 标 通过讨 论各地 景观差 异,激 发学生 的学习 兴趣。

读图与 讨论 (板书)探究一: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读图)观察下列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全球范围看,气温的分布规律:, 降水的分布规律:。 2.从全球范围看,由于气温和降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因而,气候类型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低纬 到高纬,依次分布着气候、气候和气候。(自主学习) 1.全球有种 气候类型,其中 热带种、温 带种、寒带 种。 2.亚欧大陆共 有种气候类 型。 3.我国有种 气候类型。 (自主探究) 气温的分布规 律:由低纬向高 纬逐渐降低 降水的分布规 律:赤道附近降 水多,极地地区 降水少。 通过读 图,培 养学生 的读图 分析问 题的能 力,建 立空间 观念。 读图与探究 读图与思考 (板书)探究二:热带气候 一、(读图)观察下列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热带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合作探究) 热带气候的分 布:从总的来说, 这四种气候类型 都分布在带地 区(温度带); 具体来说:热带 雨林气候分布 在,以地 区分布最广。 热带草原气候分 布在,以 洲分布最广; 热带季风气候分 布在洲的 半岛和半岛; 热带沙漠气候分 布在, 以地区分布 最广。 (自主探究) 伊基托斯的气温 特点:, 降水特点:。 通过新 加坡和 黄土高 原景观 的差异 影响, 培养学 生的读 图分析 问题的 能力。 培养学 生良好 的读图 习惯。

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二课时教案.doc

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文实验(一)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的第一章遗传因子发现中的第一节内容的第二课时,由“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两部分内容构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达到阐明分离定律,最终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教材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⑶能力方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对分离定律的理解。(3)假说—演绎法。 四、学情分析: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要求教高,学生在学习“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分析杂交实验的过程中尝试自己提出几点假说,并通过亲自动手做“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假说。在演绎推理假说的正确性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主观臆断的直接告诉学生孟德尔的测交实验,而没有进行必要的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验的方案,让学生分析讨论确定检验假说的合适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测交的目的,最终能够灵活运用。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资料查阅小组提出问题,让他们的查阅有针对性;指导和协助问卷调查小组的问卷设计、收集和数据的统计和处理;与本地区的农业科学研究单位联系,获得杂交水稻F1花粉,组织“水稻”实验小组做上述实验观察,并拍摄实验小组观察水稻F1花粉的主要步骤和结果. 2作本节内容的教学课件。 3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材料用具:两个质地、颜色和大小相同的布袋;黑白两色材质和大小 均相同的围棋籽各20颗;数据统计记录表格。总共12 份。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2020地理同步教程人教必修一讲义+测试: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 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01流水、冰川、生物等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2.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02太阳辐射能。 3.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是指在□03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的□04崩解和□05破碎。 (2)侵蚀作用:是指□06水、冰川、空气等在□07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

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是指风化或侵蚀的产物被风、□08流水、冰川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堆积作用:是指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过程中,由于□09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导致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的作用。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10平缓。 [自我探究]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吗? [提示]不是。风化作用与风没有直接关系,风力作用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自我反馈』 1.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①“U”型冰川谷②夏威夷群岛的形成③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④我国桂林山水的形成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 D 解析“U”型冰川谷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桂林山水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 2.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搬运 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 答案 B 解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所以其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搬运以及堆积。 3.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下列成语,从地理学的观点来判断,说法合理的有() ①水滴石穿②沧海桑田③稳如泰山④坚如磐石 ⑤海枯石烂⑥飞沙走石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③D.①②⑤⑥ 答案 D 解析地壳在不断运动之中,因此泰山不稳;暴露在地表的岩石可以被外力作用风化、侵蚀而破坏,因此磐石不坚。

第四章 第四节 第2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因某些原因使果蝇Ⅱ号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缺失了一个基因,这种变异属于() A.染色体变异B.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D.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 解析:DNA分子缺失了一个基因,涉及基因数目的改变,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而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答案:A 2.右图表示某哺乳动物体内正在进行分裂的一个细胞,该细胞() A.只存在于该动物的卵巢中 B.发生过交叉互换 C.含有4个染色体组 D.分裂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有两种 解析:该细胞发生过基因突变;该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该细胞分裂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只有一种,其余为极体,将退化消失。 答案:A 3.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B.基因重组发生在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 C.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D.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解析:Aa个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是由于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配子之间随机结合而形成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时,雌雄配子的结合不属于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同卵双生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所以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其性状差异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引起的。 答案:C 4.下图为一二倍体生物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基因重组最可能发生在 ()

A.AB段B.CD段 C.FG段D.HI段 解析:由题图可知,CD段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加倍,为有丝分裂后期,A~F为有丝分裂过程;GH段细胞内没有了同源染色体,因此FG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HI 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和后期。 答案:C 5.右图中①和②表示某精原细胞中的一段DNA分子,分别位于 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下列相关叙述 中,正确的是() A.①和②所在的染色体都来自父方 B.③和④的形成是由于染色体易位 C.③和④上的非等位基因可能会发生重新组合 D.③和④形成后,立即被平均分配到两个精细胞中 解析:由题知,①和②所表示的DNA分子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它们分别来自父方、母方,结合图可判断出它们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③和④上的非等位基因可能会发生重新组合;③和④形成后发生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会被平均分配到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 答案:C 6.[双选]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对生物个体是利多于弊 B.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基因都可以遗传给后代 C.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D.基因重组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具有的一种可遗传变异方式 解析: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基因不一定遗传给后代;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即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故基因重组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具有的一种可遗传变异方式。 答案:CD 7.两个核酸片段在适宜的条件下,经X酶的作用,发生下述变化(如下图),则X酶是 () A.DNA连接酶B.RNA聚合酶 C.DNA聚合酶D.限制性内切酶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原子结构》教案

教案 课题:第一节原子结构(2)授课班级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 与 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4、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5、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过程 与 方法 复习和沿伸、动画构造原理认识核外电子排布,亲自动手书写,体会原理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充分认识原子构造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 重点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难点电子排布式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三、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能级顺序都遵循下列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2、能级交错现象(从第3电子层开始):是指电子层数较大的某些轨道的能量反低于电子层数较小的某些轨道能量的现象。 电子先填最外层的ns,后填次外层的(n-1)d,甚至填入倒数第三层的(n-2)f的规律叫做“能级交错” 3.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遵循构造原理排布时,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即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4、对于同一电子亚层(能级)(等价轨道),当电子排布为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时,原子是比较稳定的。 5、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简化为:[稀有气体元素符号]+外围电子(价电子、最外层电子) 四、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1、基态—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工业(第2课时我国工业的分布)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时我国工业的分布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 2.理解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工业分布图中获取信息解决地理问题,培养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图、分析,养成用图的好习惯。 重点 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和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基地的分布。 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和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基地的分布。 一、导入新课 教师:工业为我们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假设你是一位知名钢铁、煤炭公司总裁,你准备把你的资金投入到哪些地区?你能说明一下原因吗? 学生:钢铁工业投资在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市场消费量大的地区;煤炭工业应投资在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教师:同学们的设计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究竟是怎样的。 二、讲授新课 教师:阅读图4.21“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对照图例,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成果,教师指导订正,适时评价鼓励。 学生:从图中信息可看出,我国已有很多实力雄厚的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我国工业集中分布在中东部。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有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等四大工业基地。西部主要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活动,同桌之间合作交流,最后由一名同学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巡视指导订正,适时评价鼓励。阅读图 4.21“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认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 教师:阅读图4.20,观察我国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 (1)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 (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我国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 学生:观察图中图例表示的工业中心,可以看出:(1)我国沿海主要工业中心有:天津、北京、上海、福州、广州等。(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我国主要工业中心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 教师:阅读图4.22“2010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人均工业总产值”,说出我国人均工

第四章 第四节 第2课时 浓硫酸的特性

第2课时浓硫酸的特性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浓硫酸放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加,是因为浓硫酸具有() A.强氧化性 B.吸水性 C.脱水性 D.酸性 ,所以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 2.下列事实与浓硫酸表现出的性质(括号中)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浓硫酸,溶液质量增大(难挥发性) B.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强氧化性、酸性) C.蔗糖与浓硫酸反应中有海绵状的炭生成(吸水性) D.浓硫酸可用来干燥某些气体(脱水性) 3.硫酸厂有一辆已存放过浓硫酸的铁槽车。某工人边吸烟边用水冲洗,结果发生了爆炸事故,下列引起爆炸的原因中正确的是() A.浓硫酸遇明火爆炸 B.浓硫酸遇水发热爆炸 C.铁与水反应产生的氢气接触空气遇明火爆炸 D.稀释后的硫酸与铁反应产生的氢气接触空气遇明火爆炸 ,与金属铁反应产生氢气,吸烟时点燃氢气造成爆炸。 4.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 B.浓硫酸在常温下可迅速与铜片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 C.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氢气等气体 D.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钝化 A,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B中,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C中,氨是碱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

5.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A.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生成量 B.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 D.为确认有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可控制铜丝与浓硫酸的接触,即控制SO2的生成量,故A项合理;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B项合理;SO2有毒,且属于酸性氧化物,故C项合理;浓硫酸过量,试管中剩余浓硫酸,应将反应后的混合液慢慢加入到大量水中,否则易出现液体喷出试管而发生危险,故D项不合理。 6.在检验S-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先加入稀硝酸,没有产生沉淀,然后再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S-存在 B.先加入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证明有S-存在 C.先加入稀盐酸,没有产生沉淀,然后再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S-存在 ,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证明有S-存在 项,先加入稀硝酸,没有产生沉淀,然后再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中也可能含有S-或HS;B项,先加入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溶液中也可能含有S-或 HS-;D项,先加入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溶液中也可能含有Ag+。 7.向50 mL 18 mol·L-1 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 A.小于0.45 mol B.等于0.45 mol C.在0.45 mol和0.9 mol之间 D.大于0.45 mol 与浓硫酸反应时,参加反应的H2SO4只有部分被还原,再者浓硫酸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即停 止反应,因而在计算被还原的硫酸时不能把0.05 L×18 mol·L-1=0.9 mol全部当作反应物,而只能是其 中一部分。又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在参加反应的浓硫酸中只有一半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被还原)。所以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小于0.45 mol。 8.浓硫酸在下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只表现强氧化性的是() A.Cu CuSO4 B.C CO2 C.FeO Fe2(SO4)3 D.Fe2O3Fe2(SO4)3 解析浓硫酸在反应中表现出酸性时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变,硫元素仍以S-形式存在;浓硫酸表现出氧化性时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C+2H2SO4(浓)CO2↑+2SO2↑+2H2O中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浓硫酸只表现强氧化性;Fe2O3+3H2SO4Fe2(SO4)3+3H2O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浓硫酸只表现酸性;而 Cu+2H2SO4(浓)CuSO4+SO2↑+2H2O,2FeO+4H2SO4Fe2(SO4)3+SO2↑+4H2O中都是有一部分硫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工业 第2课时【教案】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三节工业(2)【教案】

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等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2.我国在沼气、生物液体燃料、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已成为、利用的大国。 3.我国产业发展迅速,光伏材料、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等生产能力居世界前列。 探究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地区 1.我国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城市。 2.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于中、西部地区。 3.我国三个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区。自北向南依次是、、 。 探究五:我国首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有哪些?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探究六:高新技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贡献是什么? 同伴互助,展示交流自主探究内容 1.小组合作, 交流答案 2.同伴互助, 解决难题 3.展示交流 自学成果 4..疑难汇总 精讲点拨, 突破疑点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地区 1.我国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城 市。 教师点拨:多依附于大中城市,主要是因为大中城市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 学生读图找答案 教师点拨让学生总结规律。

科技力量雄厚、人才集中。 2.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于中、西部地区。 教师点拨: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东部地区大学看、科研单位众多,人才集中,科技力量雄厚。 3.我国三个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区。自北向南依次是、、 。 教师点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4.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性因素是。总结:科技和人才 二、我国首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有哪些? 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众多。 3.工业基础好。学生先个人思考,再以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教师点拨, 学生讨论回答 根据以上三题,学生归纳总结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性因素。 总结提高知识构建师生共建知识框架

第四章第2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第四章第2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已知向量a =(1,-m ),b =(m 2,m ),则向量a +b 所在的直线可能为( ) A .x 轴 B .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 C .y 轴 D .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 解析:选A.a +b =(1,-m )+(m 2,m )=(m 2+1,0),其横坐标恒大于零,纵坐标等于零,故 向量a +b 所在的直线可能为x 轴,选A. 2.已知A (-3,0),B (0,2),O 为坐标原点,点C 在∠AOB 内,|OC |=22,且∠AOC =π4 ,设OC →=λOA →+OB →(λ∈R),则λ的值为( ) A .1 B.13 C.12 D.23 解析:选D.过C 作CE ⊥x 轴于点E (图略). 由∠AOC =π4 ,知|OE |=|CE |=2, 所以OC →=OE →+OB →=λOA →+OB →, 即OE →=λOA →, 所以(-2,0)=λ(-3,0),故λ=23 . 3.(2011·高考北京卷)已知向量a =(3,1),b =(0,-1),c =(k ,3),若a -2b 与c 共线,则k =________. 解析:a -2b =(3,1)-2(0,-1)=(3,3),又∵a -2b 与c 共线,∴a -2b ∥c ,∴3×3-3×k =0,解得k =1. 答案:1 4.(2012·宜昌调研)已知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若A 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边AB ,AD 分 别落在x 轴,y 轴的正方向上,则向量2AB →+3BC →+AC →的坐标为________. 解析:由已知得A (0,0),B (1,0),C (1,1), 则AB →=(1,0),BC →=(0,1),AC →=(1,1), ∴2AB →+3BC →+AC → =2(1,0)+3(0,1)+(1,1)=(3,4). 答案:(3,4) 一、选择题 1.已知向量a =(1,k ),b =(2,2),且a +b 与a 共线,那么a +b =( ) A .(3,0) B .(3,1) C .(3,2) D .(3,3) 解析:选D.a +b =(1,k )+(2,2)=(3,k +2). ∵a +b 与a 共线,∴k +2-3k =0,解得k =1. ∴a +b =(3,3). 2.(2012·绵阳质检)在△ABC 中,AB →=c ,AC →=b .若点D 满足BD →=2DC →,则AD →=( ) A.23b +13c B.53-23 b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章 第一节第二课时

年级八科目地理任课教师谭小刚授课时间9月9[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8112086322.html,] 第二课 时 课题[来 源:https://www.360docs.net/doc/8112086322.html,] 第一章第一节疆域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二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要让学生明白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以及行政中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学生对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相关知识后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本课内容并不陌生. 三、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通过我国位置优越、疆域辽阔的学习,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 本节教学重点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空间分布。[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 难点 难点(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 编号:

五、教学过程 设计【新课讲授】 既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还要辨认34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在教学上是个难点,其难不在“深”而在于“多”。因此,老师必须合理安排,多花心思,采用一些方法教学生巧记、妙记,记得有趣、记得牢固。下面是我的一些方法: 首先我是利用一幅巨大的木制的中国政区挂图(虽然有些古老,但很好用,很直观),按照课本P8活动题中按方位将我国分作7个区域来讲34个省级行政区位置的。每讲到一个区域,都会同时辅以许多记忆方法多方面加深印象。 ⑴首先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用简单的图形帮助记忆,如东北3省呈一斜线排列(东北—西南走向);黄河中下游4省2市,分别以太行山和黄河为特征对称分布;长江中下游6省1市以长江为特征南北大致对称排列;南部沿海以临海为特征呈一线东西排列;西南3省三角排列等等。 ⑵根据形状单个记忆:如黑龙江省似昂首的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展翅的雄鹰;山东省像跪着的骆驼(或乌龟);陕西省像一个跪着的兵马俑;山西省像一片树叶,或不太规则的平行四边形;江西省近似倒三角;广东省有向南伸出的长鼻子,似大象在喝水;台湾省像香蕉;海南省像菠萝;云南省状似开屏的孔雀;青海省像奔跑的兔子,青海湖是它的眼睛;甘肃省形状很特别,中部狭长,两头大,有学生说像米老鼠,等等。亦可根据自己意愿想象。 ⑶根据已知的相关重要地理事物记忆(山脉、河流、湖泊、半岛、北回归线等):山西与陕西之间以黄河巨大的“几”字右边竖部分为界;黄河从山东注入渤海,长江从上海注入东海,珠江从广东注入南海;洞庭湖以南、以北分别是湖北、湖南;太行山以东、以西分别为山东、山西;辽宁、山东、广东都有向海洋凸出的大半岛;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区;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四章第二节第2课时讲解

第2课时氯气与碱反应及Cl-的检验 [学习目标定位] 1.根据氯气与水的反应能正确写出氯气与碱[NaOH、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知道漂白粉的成分和用途。3.学会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一氯气与碱的反应 1.Cl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l2===NaCl+NaClO+H2O。 2.工业上制取漂白粉(Cl2和石灰乳)的原理与上述反应原理相似,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3.自来水常用氯气来杀菌消毒,但因氯气的溶解度不大,而且生成的HClO很不稳定,不便于保存,而次氯酸盐性质稳定,且遇酸或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又可再生成HClO。因此常用氯气与碱反应制取漂白粉。 [归纳总结] 1.漂白液是NaClO溶液;漂白粉的成分是CaCl2、Ca(ClO)2,有效成分是Ca(ClO)2;漂粉精的主要成分是Ca(ClO)2。 2.漂白粉的使用原理:利用复分解反应原理和较强酸能够制取较弱酸的原理使Ca(ClO)2转化为HClO进行漂白。 (1)Ca(ClO)2+2HCl===CaCl2+2HClO,离子方程式:ClO-+H+===HClO。 (2)Ca(ClO)2+CO2+H2O===CaCO3↓+2HClO(酸性:HClO酸性比H2CO3弱)。 3.Ca(ClO)2和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反应生成HClO,易分解。因此漂白粉和漂粉精的保存方法是密封、避光并置于阴凉干燥处。 [活学活用] 1.某化工厂生产的漂白粉,产品说明书如下: (1)请你为漂白粉写一份保存、使用的注意事项(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