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隐喻的理论建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语法隐喻的理论建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语法隐喻的理论建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语法隐喻的理论建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第9卷第2期

2009年2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9, No·2Feb·2009收稿日

期:2008-12-22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08B07)及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孙毅(1978- )男,江苏南京市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

语法隐喻的理论建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孙毅1, 2,陈朗1

(1.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2.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上海200083)

摘要:本文首先扼要介绍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理论框架,着重分析语法隐喻中的名词化

机制,进而提出外语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即是向全体学生讲授这种学术工具。

关键词:语法隐喻;理论建构;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54 (2009)

02-0096-05

The TheoreticalConstruction ofGrammaticalM etaphor and

ItsReflexive Functions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UN Yi1, CHEN Lang2

(1. College ofForeign Language, ZhejiangUniversity of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2. Graduate Schoo,l Shanghai 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

Abstract:The succinctly introduces the overall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grammaticalmetaphorofHallidays'

functional grammar and analyses the keymechanism of nominalization in particular. It further argues that it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tasks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to impart this academic technique to all students.

Key words:grammaticalmetaphor;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一、引言

功能语言学创始人、悉尼大学名誉教授韩礼\德从语言进化的观点出发,从语言元功能的视角考察了语法结构于语义的体现关系,把语言的各种功能归纳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大“纯理功能”或“元功能(metafunction)”。韩礼德于1985年在《功能语法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书的最后一章,从研究词汇隐喻入手导入了语法隐喻的概念。韩礼德简要地说明了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的差别:词汇隐喻是“向下”看,即特定表达在意义上的变异,而语法隐喻是“向上”看,即特定意义在表达方式上的变异。语法隐喻不

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替代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语法隐喻包括概念语法隐喻( ideational grammaticalmetaphor)和人际语法隐喻( interpersonal grammaticalmeta-phor)两大类别,而后者又分为语气隐喻(meta-phor ofmood)与情态隐喻(metaphorofmodality)

两种形式。部分功能语言学者认为,语法隐喻还应包括语篇隐喻(Thompson, 1996;胡壮麟,2000)[4][9]。语法隐喻理论的创立突破了传统修辞学理论对隐喻的桎梏,丰富了隐喻的概念,为隐喻的重新界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语法还隐喻理论将隐喻研究与语言功能联系起来,为语篇分析和文体研究搭建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国内部分学者从语法隐喻的性质、类型、功能、体现形式、运作机制等不同角度和方面对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朱永生等(2000)[14]对语法隐喻理论依据及其对当代隐喻研究的贡献和意义予以阐述;胡壮麟(2000)[9]对语法隐喻理论框架中的某些不彻底性提出商榷;常晨光(2001)[6]对韩礼德人际语法隐喻的深入探讨;范文芳(2001)[9]讨论了不同语体中语法隐喻的表征;刘承宇(2005)[12]考察了概念语法隐喻中级转移具有逆向性的特点。还有学者将语法隐喻与外语教学结合起来。金娜娜等(2004)[11]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不同的受试对一致式和隐喻式的语篇识解存在差异,语法隐喻方式有利于认知效果的获得。熊学亮等(2005)[13]发现二语学习者语言水平越高,作文的词汇密度越大,隐喻思维力和表达力越强。这些研讨均有利于广大学者认清语法隐喻理论在揭示语言起源、发展与习得等方面的重大价值。但令人扼腕的是,迄今尚未出现全面而系统地总结语法隐喻理论框架及其对外语教学反拨作用的理论成果,还都比较零散。有鉴于此,本文尝试性地将已有的语法隐喻理论加以梳理并对我国外语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二、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

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是以其语言层次理论为基础的。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设定,语言是一个由音系层(phonology)、词汇语法层( lexi-cogrammar)和话语意义层(discourse semantics)构成的三层次符号系统。韩礼德(Halliday

1985/1994: 342)[1]指出,和词汇隐喻相仿,语法隐喻也是一种语义变化现象。任何给定的语义结构在词汇语法层都有相应的体现,有些体现方式是“一致的(congruent)”,还有一些在某种程度上是被“转化了的(transformed)”。韩礼德把直接反映现实世界、贴近现实生活的简明句式称为“一致式(the congruent form)”,把不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经过转化的句式叫做“隐喻式

( themetaphorical form)”。对每个语义形式而言,在其从词汇语法层到话语意义层之间的各种体现关系中,至少有一个“一致式”多被转化的“隐喻式”的体现形式。韩礼德认为,语法隐喻主要存在于体现概念元功能的及物系统和体现人际元功能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之中。

(一)概念语法隐喻( Ideational grammaticalmetaphor)

“概念语法隐喻”又称“及物隐喻(meta-phors of transitivity)”,是指及物系统的每个过程都可以隐喻化为另一个过程。及物系统包含三个成分:参与者(participant)、过程(process)和环境(circumstance),其中过程是及物系统的核心成分。人类的主、客观活动可以描写为物质、心理、关系、行为、言语、存在等六个不同的过程。随着过程的变化,过程中的参与者、环境等功能角色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随着功能角色的变化,它们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并导致一致与非一致的体现形式之分。在一致式中,语义和语法范畴间存在着一种自然关系。名词表示实体(Thing)或参与者,动词表

示事件(Event)动作过程,形容词表示属性(Property),副词或介词词组表达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成分”,连接词表示逻辑关系,这使词汇语法层所表达的表层意义与话语意义层所表达的深层意义相互照应。但在实际语言应用中,人们往往忽视这种语义与语法的照应关系,把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把句子转化为词组,这使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有所偏离(如表一所示)。

(二)人际语法隐喻(Interpersonalmetaphor)

在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是指用语篇表达对事物的主观判断或评价,与他人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进而影响或改变他人的看法或行为等。人际语法隐喻可以合理配置语法资源,有助于语篇准确地反映语言交流的意图。常晨光(2001)[6]指出“在某些语篇类型中,研究人际语法隐喻对我们的分析和理解能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

1.语气隐喻语气是交际参与者间互动的基础,是实现言语功能(speech function)的语法资源。言语角色(提供/索取)和交流物品(信息/物品和服务)是言语功能的两对基本语义特征,并由此衍生出陈述、疑问、命令和提供四种基本言语功能(永生等2005: 68-9)[15]。这四种基本语言功能是由语气系统来体现的。这四种功能的“一致式”体现为:陈述句体现陈述语气,疑问句体现疑问语气,命令句体现祈使语气,而提供功能则没有典型的体现形式。但在真实交际中,由于各种语境因素的作用,发话者常常不采取与言语功能对应的常规语气,而是采用非一致式的语气来表达和完成各种功能。此类从一种语气域向另一种语气域转移的语气变异现象即是语气隐喻(如表二所示)。

2.情态隐喻情态系统是表达说话者判断或态度的语气系统,广义的情态系统包括情态和意态两个子系统。韩礼德指出,情态意义有主观和客观的取向之分,也就是说,情态成分可以表明说话者对命题的主观态度或意愿,也可以表现某种客观存在

的可能性或必然性(朱永生等2005: 124)[15]。人际情态分为四种取向:显性主观、隐性主观、隐性客观与显性客观。情态取向不同,情态的各种类型就会展现出现不同的体现形式。情态隐喻表现为情态从一致式向非一致式表达的转移。一般来说,隐性情态取向通过情态副词、情态动词或谓语的延伸部分表示,而显性情态取向则由小句形式表示。

汤普森(Thompson 1996: 60)[4]将情态责任定义为“说话人在多大程度上公开接受对所表达态度的责任”。不同的表达方式表明发话者对命题负有不同程度的情态责任。显性主观句中发话者负有情态责任最大,显性客观句中所负情态责

任最小(如表四所示)。

三、语法隐喻的核心表征:名词化机制(nomi-nalization)

一致式在趋向隐喻式的过程中,名词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韩礼德(Halliday 1985/1994:352)[1]指出“名词化是惟一最有效的创造语法隐喻的方式”,生成概念语法隐喻最强大的资源和最常用的途径就是名词化。名词化隐喻通常是把一

致式的动词和形容词转换成隐喻式的名词,即将原来小句的过程(process) (其

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式为动词)和属性(attribute) (其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式为形容词)转变为名词词组中的中心词(thing)。名词化是构成语法隐喻的有力手段,具有很多优势。首先、作为雅式文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名词化将参与者与环境成分重组,使原本动态的过程变为静态,使语篇具有正式性。其次、名词化具有极大

的伸缩弹性。语法隐喻可以将原本需要若干小句才能表达完整的语义压缩到名词短语之中,增加信息量,提高信息密度,进而发挥名词短语计数、描述、分类、说明、细化等功能。再次、名词化使得原先由动词体现的过程转而由名词体现,这个过程(如物质过程)变成另一个过程(如关系过程)的参与者,与旧过程(如物质

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就可以被省略掉,从而最大程度地摆脱了施事对过程的影响,使所表达的事物具有外部客观性。最后、名词化是实现语法隐喻衔接功能最主要的策略。名词化隐喻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主要是通过建立主位和述位衔接而实现的(范文芳1999: 11)[7]。名词化可以压缩前句中含有动词的小句内容,培育出一个新主位并推动文本向前步步展开,从而为文本发展过程开创出极为广阔的语篇空间。

四、概念语法隐喻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随着外语学习水平的逐渐提高,影响语义理解的因素发生了变化。大学生不仅要熟悉较为直观的描述性语篇,还要了解较为抽象的思辨性语篇。思辨性语篇的主要特征即是语法隐喻的频繁出现及随之而来的词汇概念抽象化。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语法隐喻表达方式的教授和讲解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把语法隐喻循序渐进地引入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理应用隐喻式和一致式的能力,从而提高外语的输入和输出水平。

(一)阅读教学“选择(choice)”是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概念。隐喻选择增加了语义特征,所以隐喻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有意义的选择。当人们表达特定意义时,总是根据自己的交际需要选择一致式或隐喻式的表达法。一致式在语义层只做了一次选择,而隐喻式在语义层却做了两次选择(见图表五)。尤其作为概念隐喻的核心构建手段,名词化使语义变得抽象委婉的同时将大量信息汇集于名词词组中,加大了词汇密度,需要较高级的抽象思维和脑力活动,需要动用较多的认知资源,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荷。在另一方面,当动词名词化时,如动词的时和体等信息被隐藏起来,学生必须设法把这些信息“拆卸”还原,才能准确

理解原句。因此,语法隐喻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延缓学习者的阅读速度,降低了其可理解性并减少了学习者的输入量,制约了学习者语言能力

的发展,从而成为外语阅读教学的难点。在此情形下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大量各种类型的文本进行阅读操练,提高学生预测篇章的用词特点和语法结构的能力,增

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语篇分析的意识。首先,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在语篇中所谓的语言点上,还应启发学生透过语篇的表象来认识西方民族的世界观。英语语者在语法层面上展示其认识世界、划分世界最为独特和显著的即是隐喻语法手段。其次,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他们的元语言能力,加强其对语言系统的理性认识。最后,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贯彻输入与产出并进的原则。在接触语法隐喻现象时,既应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还要让他们自己动脑创造出符合语法隐喻规范的实例(董宏乐等2003: 40-41)[5]。

(二)口语教学口语和书面语是由交际场合和存在环境的差异而形成的同一语言的不同变体。韩礼德将口语归为一致式,将书面语归为隐喻式。韩礼德(Hal-liday1995/1994: 349-352)[1]认为,书面语(隐喻式)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其词汇密度上。所谓词汇密度,就是小句中实词项之和与小句中各分句之和的商。商值越大,词汇密度就越大,书面语(隐喻式)倾向就越明显。反之,商值越小,词汇密度就越小,口语体(一致式)倾向就越显著。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语言交际的社会环境,再加上多年以“读写为纲”的外语学习,头脑中储存记忆的绝大多数

都是外语书面语的表达形式。对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它们在词汇、句法、功能、表达方式、词汇密度等多方面的区别。在运用外语交流思

想和传递信息之时,

中国学生往往将未经转换成口语的书面语表达形式直接照搬过来,使用的词语往往过分华丽而显得矫揉造作,失去了口语的本色。因此在口语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提高学生对口语与书面语这两种表达方式的认识。教师一方面要提醒学生注意词汇与结构的选择,鼓励学生多用意义具体、容易理解、利用率高的词汇;少用复杂抽象、难以理解、生僻晦涩的词汇。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所表内容分为几个结构简单的小句来叙述,帮助学生克服从书面语向口语形式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障碍。

(三)写作教学熊学亮等(2005: 100-105)[13]考察了学生二语写作中语法隐喻的使用情况并得出结论:二语习得中语法隐喻的个体发展遵循着从一致式向隐喻式过渡的发展规律。低水平学习者由于语言水平的问题,并没有把在母语中已习得的组织经验的方式如隐喻化完全运用于目的语,而是更多地借助一致式来表达思想。韩礼德也曾高度强调语法隐喻在提升写作水平方面的重要作

用:“成熟作者能够高效地运用语法隐喻这一工具,而孩童及其它‘非成熟’作者却做不到这一点”

(Halliday 1985/1994: 342)[1]。

第二则文本将46个词语的原文本压缩为一个36个词语的小句,具有更高的正式度和抽象性。此外较不成熟文本使用过多小句且句型单调,频繁使用主语名词和谓语动词,缺乏应有的主位推进模式。一定量的概念语法隐喻是英语写作中不

可或缺的因素。此外,利用名词化结构主题化也可以使信息的传递更加顺畅,有利于语篇的合理和紧密衔接。恰如其分的语法隐喻可使文章表达简练、结构紧凑、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行文流畅。鉴于此,外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促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语法隐喻在普遍存在及其重大功能,把培养学生的语法隐喻能力作为提高学生外语写作能力的切入点。应多鼓励学生进行同类型的一致性和隐喻性编码的转换练习,其中包括(1)动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副词间的派生词转换练习; (2)将句首与句尾颠倒位置的句型转换练习; (3)将段落中若干句式打乱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列为连贯段落的组合练习; (4)将施事和缘由明显、主观意味浓厚的文本转化为客观性较强的对应项。

(四)翻译教学翻译是语际交流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韩礼德等(Halliday & Matthiessen 1999:301)[2]在研究英汉语篇时发现:“虽然英汉语言在科技语篇隐喻程度上并无明显的差别,但是在其他语体中却存在较大差异,英语语篇的隐喻程度远远高于汉语语篇”。英语多用名词,汉语多用动词。了解并充分利用这一差异无疑有助于提高翻译水平和译文质量。倘若僵硬地套用原文词语词性,结果必定是是晦涩难解,读来使人云里雾里。许多生硬蹩脚、拖沓冗长的译文往往是没有进行词类转换的结果。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表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在结构深层产生出新的语义来。对语法隐喻结构的翻译不能停留在结构表层上,只满足于词汇本身概念意义的对应,而必须深入到结构的深层,按照转换的

规则,从概念的组合中发掘其关联含义。因此在翻译时有时就需要改变词的组合方式,把原文中某一词性的词译成译文中另一词性的词或者在译文中添加某些词,而不能逐词对译。有必要在保证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将结构复杂的名词结构转译成精练易懂的动词结构,并进行必要的句型转换,使译文更加符合译入语的习惯和要求。

五、结语

如韩礼德(Halliday 1985/1994: 342)[1]所言,“语法隐喻普遍存在于所有人类语言当中。通常唯一不存在语法隐喻的情况即是孩童的语言”。胡壮麟(2004: 166)[10]追根溯源地指出,语法隐喻在欧洲古典时期就为人所知,而中世纪时语

法隐喻的运用则达到昌盛时期,广泛应用于诗歌、布道、哲学等领域当中。“语

法隐喻理论为揭示隐喻的性质提供了新的视角,语法隐喻研究为阐释隐喻提供了新方法,语法隐喻理论进一步揭示了隐喻的认知价值”(朱永生等2000:

95-102)[14]。对于普通话语者而言语法隐喻的存在和运作都是隐性的,人们通常无法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但具有较高文字运作能力的专业人士在极大程度上运用这一学术工具。承前所示,语法隐喻模型在外语教学语境中价值不菲。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这一机制的核心值,向学生讲述语法隐喻的运演程序,提高他们对语

法隐喻的熟悉和认知程度,使其在大量反复的操作当中领悟、习得并运用一致式和非一致式及名词化机制。

参考文献:

[1]董宏乐,杨晓英.概念语法隐喻理论对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J].国外外语教学, 2003 (4): 37-41.[2]常晨光.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7): 6-8.[3]范文芳.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 J].外语研究, 1999 (1):

9-12.[4]范文芳.语法隐喻理论研究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133-136.[5]胡壮麟.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2): 88-94.[6]胡壮麟.认知隐喻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金娜娜,陈自力.语法隐喻的认知效果[ J].外

语教学与研究, 2004 (1): 25-30.[8]刘承宇.概念隐喻与人际隐喻级转移的逆向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4): 289-293.[9]熊学亮,刘东虹.英语学习中语法隐喻的迁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3): 100-105.[10]朱永生,严世清.

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2): 95-102.[11]朱永

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构式语法 陆俭明

一种新的语法研究方法论——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 构式语法的思想最早是由格语法的创始者Fillmore(1990)提出来的,后经Adele E. Goldberg(1995)和Paul Kay(1995)等学者的研究而越见深入,其中以Goldberg 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意,她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学者,也是认知语言学的泰斗LAKOFF 的高徒,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她的博士论文是《A Construction: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后经整理在美国出版,现在成为构式语法理论的代表性著作。本书今年三月已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译者吴海波,书的中文译名是《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 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是:假设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 C 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构式推知。Goldberg所说的构式范围比较广,不仅包括一般所说的句式,也包括成语、复合词、语素等。从句式这个平面说,按Goldberg 的构式语法理论,句式有独立的语义,因此一个句子的意义,并不能只根据组成句子的词语的意义、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句式所能推知,句式本身也表示独立的意义,并将影响句子的意思。 举例说明。现汉中有一类表示存在义的句式(存现句):NP1+V+着+NP2,如(A)台上坐着主席团,(B)墙上挂着一幅画。这种句式有三个特点:1、主语和宾语的置位。2、B类句式的施事者的隐藏。3、按说句法成分的语义角色不同,所造成的语法意义有差异,但A类句式的宾语角色是施事,而B类句式的宾语角色是受事,但是两种句式的语法意义一致,怎么解释这种现象?针对这三个问题,生成语法学有三种理论解释:一是“句式变异说”,二是“动词变异说”,即由一元变为二元,三是“轻动词说”。其中以第三种理论的解释力最广,简单地说,就是假设该句式中存在一个轻动词,台上v主席团坐着,墙上v一幅画挂着,其中的轻动词v表示“存在”,但在表层结构中缺省,因此造成了后置动词的前移,最终形成了该类句式。轻动词理论确实可以解释上述三个问题,但是该理论最致命的缺陷在于,由假设所造成的理论循环论证:如果问,存现句是怎样形成的,可以回答,是因为句中有个轻动词;试再问,句中为什么有个轻动词,又会回答,因为它是存现句。很明显,这种假设在科学论证中是很危险的,实际上它并不能解决问题的实质。

论英语学习中隐喻能力的培养

语言学研究 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 英语教育和英语学习历来就是语言学家研究的话题之一。不同阶段,在不同语言学理论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不同方法。近年来随着认知隐喻学理论形成和不断发展,语言学家们提出隐喻能力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一样,应作为外语学习重点,它对语言能力的掌握及交际能力的提高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此关于隐喻能力研究蓬勃发展,成果层出不穷。其研究内容大多数从英语教学角度探讨发展隐喻能力来推进教学改革的问题[1],教师在基础课,理论课中如何培养学生隐喻能力[2],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设计评价体系应体现培养隐喻能力的要求[3],二语教学中隐喻能力培养对外语教师新要求[4],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从英语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及学习者认知规律探讨作为学习主体应该如何主动积极培养自身隐喻思维能力,促进师生有效互动使整个英语教与学达到较为理想效果。 1认知隐喻论简介 把隐喻研究突破传统修辞学层面上升到认知层面《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莱考夫和约翰逊[5]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存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是隐喻性的。他们对隐喻的定义为:隐喻本质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他们认为隐喻由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构成,即以一个比较熟悉易理解的源域向一个不被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的映射。“它是人类将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认知活动”[6]。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是通过大量的生活语料来说明隐喻普遍存在性。人们日常生活的隐喻性表达其基础为概念隐喻,即约定俗成的常规隐喻,是人类历史长期演变的认知结果,也是我们概念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这三种隐喻共同特点就是以人们生活经历为基础,用一种熟知的领域经验去构建和理解另一个未知的抽象的领域知识,渗透了人们的思想,认知角度及世界观、人生观,广阔生活背景知识。形成隐喻思维习惯,培养隐喻能力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形成目的语思维真正掌握一门外语。 2隐喻能力 “隐喻能力”这一概念由丹尼斯提出,“学好一种语言的关键是要达到概念流利即要发展将语言的词、句子等表层结构和底层概念匹配起来的能力”[7],利托莫对“隐喻能力”提出了 四个方面,“使用隐喻的创造性,理解隐喻的熟练度,理解新隐喻的能力,理解隐喻的速度”[8]。对于隐喻能力的重要性,国内学者王寅指出“隐喻能力对于语言能力的掌握,交际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大,不可低估的影响这是由隐喻的性质所决定的。隐喻能力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认知主体中,能够识别、理解和创建跨概念域类比联系的能力,这里不仅包括能被动的理解、学的隐喻。而且还包括创造性的使用隐喻能力;更高目标还包括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能力”[9]。这也正是他提出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原因所在。胡壮麟也认为“对隐喻能力的掌握已成为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10]。可见培养隐喻能力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英语学习中学习者有意识的培养隐喻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理解创造隐喻而且可以形成目的语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下面就英语学习者如何在英语学习中提高隐喻能力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讨论: 2.1提高隐喻意识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以生活语言事实研究为基础指出隐喻无处不在,那么英语学习者应在学习中及生活中提高隐喻意识。龚玉苗认为,“隐喻意识指学习者对隐喻形式及功能的察觉程度和敏感程度”[11]。笔者认为,隐喻意识即学习者有意识形成隐喻思维的习惯。从隐喻形式上认识到隐喻无处不在,“隐喻是一种具有想象力的推理,在我们理解现实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它存在我们的思维,概念语言中,对于我们理解经验,建构概念框架和语义系统,解释意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9]。在学习词汇、句子等基础知识时,利用隐喻机制掌握一词多义;学习语篇时,分析其内在隐喻连贯机制,同时要注意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无论是电影还是广告都渗透人们隐喻思维能力的智慧;就其形成机制而言,认识到其背后认知文化及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就其功能而言,隐喻是人类长期认知体验结果,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它在无形中指导着人们的思维,是学习英语极其有力的工具,帮助学习者形成目的语思维并深刻理解形成这种思维文化根源,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2.2课内学习中培养隐喻能力 很多学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从各方面培养学生隐喻能力。作为英语学习者,除了教师有意识指导外,作为学习主体者在培养听说读写语言能力时要积极主动地形成隐喻思维习惯,进而有效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收稿日期:2011-05-05修回日期:2011-06-25 作者简介:裴晓科,女,河北武安人,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论英语学习中隐喻能力的培养 裴晓科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现代隐喻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言语和行为的基础,同时隐喻的使用也是语言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熟练掌握一种语言的标志。该文以认知隐喻论为基础,探讨英语学习中隐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而指出英语学习者应利用隐喻认知功能,以隐喻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在各方面培养自身隐喻能力真正学好一门外语。关键词:隐喻;隐喻能力;英语学习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1)10-0347-02 347

构式语法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论,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兴起的。构式语法理论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构式表示与人类经验有关的重要情景”,“是语言系统中的基本单位”;语法有生成性,但“非转换的”,一个个语法格式,亦即构式,并不是如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所说的那样由生成规则或普遍原则的操作所产生的副现象(epiphenomena);除包含在语法格式即构式之内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外,“构式本身也有意义”,不同的构式有不同的构式意义;任何一个构式都是形式和意义的对应体。Goldberg认为,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结合体,而且其形式和意义的任何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其他的构式中预测,就称之为构式。 构式分为实体构式和图式构式。其中,语素、词、复合词以及全固定的习语叫做实体构式(substantive construction),这些构式在词汇上是固定的(lexical fixed)的,即其组成分子不可替代,而半固定习语以下的构式都被称作图式构式(schematic construction)。(Fillmore,Kay & O’Connor,1988)这样就使得实体构式到最抽象的图式构式一起构成了一个连续体,通常情况下实体构式只有一个实例,而图式构式则包括部分或全部开放的结构或抽象句型。在图式构式中,实例例释(instantiated)某个图式构式,而这个图式构式则允准(license)这些实例。 构式语法主要有三个特点:单层面—不可逆性、信息的综合性和共性—遗传等级模式。单层面—不可逆性是指构式语法认为它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转化(no derivation),Kay(1995)认为,当且仅当某种语言中存在一套构式,而这些构式能够组合起来产生一个句子的表层结构和语义的确切表征式,这个句子才被语法确认为合格。 信息的综合性是指构式语法认为句法意义跟语义和使用的条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语义和语用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在这个理论中,每个句式的具体句法形式跟意义和用法这两个方面的归约性是直接相关的。 构式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该体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构式与构式之间一般来说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构式之间的共同点构成这些构式之间的共性,这些共性本身也是一个构式,该构式的特性通过遗传关系传给更加具体的构式,这

实例1: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一、引言(略) 二、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一)隐喻的类型 学界对隐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进行分类。如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种类型: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性隐喻和复杂的隐喻。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是深刻理解英语隐喻的前提。相应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法为主,必要时选用意译 法、转译法或合译法。(谭卫国,2007)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等三部分构成。根据本体、喻体和喻词这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情况,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隐喻(也叫暗喻)和借喻三类(张艳玲,2008)。 容器隐喻是Lakoff & Johnson提出的三种概念隐喻中本体隐喻的一种重要类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容器隐喻存在,这反映了两个语言民族隐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朱晓琴,2008)也可揭示人类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李瑛,2008) 隐喻在复合词中的投射有不同层面。投射到词义层面,引起词义演变,可称为词义隐喻。投射到语素层面,产生喻体语素,喻体语素以其隐喻意义参与构词,可称为构词隐喻。真正能够产生新词的是构词隐喻。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可分为喻体语素在前的借喻造词和喻体语素在后的暗喻造词。(颜红菊,2008) Peter Newmark (1988) 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 (二)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理论自Halliday(1985)创立后,得到广泛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

理论植根于语言分层思想。从纵聚合角度看,语言符号系统由表及里分三层:音系层(phonology)、词汇语法层(lexicogrammar)和话语意义层(discourse semantics)。里层被体现为表层,即话语意义层被体现到语法词汇层,语法词汇层被体现到音系层。具体说,话语意义层的参与者被体现为词汇语法层的名词,过程被体现为动词,性状被体现为形容词,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成分被体现为副、介词组。从横组合角度看,话语意义层的各功能成分如产生意义范畴的跨越,那么语法隐喻就发生了。这种功能成分转换反映到词汇语法层就是词类转换。如: (1a) The driver drove the bus too fast down the hill, so the brakes failed. (1b) The driver’s over-rapid downhill driving of the bus caused brake failure. 在(1a)的两个小句中,drove和failed 是表示过程的动词,但在(1b)中,这两个动词分别转化成名词driving和failure,过程小句也就转化成名词短语,也就是说被名词化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成果迭出。束定芳(1996)探讨了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窦栋有(2005:83)就隐喻句的推理和预设及其关系进行了阐述和论证。他认为,喻体和本体的相似关系就是隐喻句里的预设。隐喻论证舍弃差异,只求相似,由此及彼。不同点不管多少都无关紧要,逻辑推理只在相似点上进行。安晓杰(2005)着重指出,喻体在比喻中起最重要的作用,喻体运用恰当,本体的特征

对英语广告语篇中语法隐喻现象功能的研究

摘要 论文题目:对英语广告语篇中语法隐喻现象功能的研究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生:张绍兵 指导教师:张发祥教授 摘要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许多学者分别从符号学、文体学、语用学、话语分析以及功能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对广告语言进行了研究。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理论为框架和依据,对英语广告语言进行研究。语法隐喻这一术语最早是由韩礼德在1985年提出,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韩礼德根据语言意义和措辞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把表达相同意义的不同语法形式分为一致式和隐喻式,并根据隐喻式所体现的功能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马丁在韩礼德的基础上提出了语篇隐喻的概念,并且采用了隐喻性主位和隐喻性新信息两种语篇隐喻的观点。为此,中外许多学者将语法隐喻理论应用于各种文体分析之中,比如对科技语篇、新闻语篇和法律语篇的分析。 本文尝试将广告语言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旨在分析广告语言中语法隐喻现象的功能和作用。语言作为一种意义潜势,服务于交际目的,注重语言选择。我们发现在英语广告语言中,语法隐喻现象大量存在,从不同方面共同服务于广告的吸引和劝说等交际目的,语法隐喻的运用是广告语言选择的重要方面。在本文中,语法隐喻对实现广告语言交际目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具有三个主要的功能:吸引的功能,劝说的功能和提供信息的功能。吸引的功能体现在“突出”和“并列”在广告标题和宣传口号的广泛应用上;劝说的功能则重点体现在“亲切感培养”,“行为主体神秘化”和“预设”上;提供信息的功能包括“填补信息空缺”,“节省空间”和“指称已知信息”。本文详细分析了语法隐喻现象在英语广告语言中的作用和功能,这一研究将为广告语言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扩大了语法隐喻理论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广告语言;语法隐喻;功能 论文类型:语用学 I

grammar metaphor语法隐喻

Metaphor and Symbol,27:195–197,2012 Copyright?Taylor&Francis Group,LLC ISSN:1092-6488print/1532-7868online DOI:10.1080/10926488.2012.665798 BOOK REVIEW 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Usage.Gerard J.Steen.Amsterdam,The Netherlands:John Benjamins,2007.430pages,$165(hardcover),ISBN9789027238979. Reviewed by Kathryn Allan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London,UK kathryn.allan@https://www.360docs.net/doc/8116116169.html, 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Usage is an ambitious volume which examines the method-ological practices and dif?culties that characterise attempts to collect,analyse,and theorise metaphor within cognitive linguistics.It presents a detailed and wide-ranging survey of research into metaphor;Steen describes examples of classic and recent studies,discusses key develop-ments in the?eld,and suggests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The book as a whole is an appeal for much greater precision,consistency,and methodological transparency in all areas of metaphor study. The book has a number of themes.As the title suggests,Steen is particularly concerned with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grammar,in the sense of the idealised language system recorded in dictionaries and grammars,and usage,real instances of metaphor use in speech and writ-ing.He separates both of these from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s which are often assumed to underlie linguistic metaphor.He also makes a further division between metaphor viewed from a “sign-oriented,symbolic perspective,”and metaphor viewed from a“behaviour-oriented,social-scienti?c perspective”(p.13).The core of the book considers the eight areas of research at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these distinctions:looking?rst at grammar and then at usage, Steen discusses linguistic forms and conceptual structures from both the symbolic and the behaviour-oriented perspectives.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and a conclusion.In Part1,“Foundations,”Steen sets out eight questions that relate to the areas of research he has identi?ed,and looks at the theoreti-cal tools and frameworks that are needed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He discusses and evaluates the deductive approach,which he argues characterises most work in cognitive science,and goes on to examine different models of metaphor(and related phenomena)and the technicalities of metaphor identi?cation.The?nal chapter of the section considers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Part2is devoted to“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considering each stage of metaphor identi-?cation and analysis,from the criteria that need to be established,to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试论隐喻能力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2012年第·6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31期 Jun2012 [摘要]论文探讨了隐喻能力的定义,提出可以通过掌握多义词学习、谚语和习语的理解、文化教学和语篇分析来提高隐喻能力,进而更好地促进英语词汇学习。 [关键词]隐喻能力;词汇学习;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6-0145-02试论隐喻能力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蒲婷艳 (华商学院,广东增城511300) 词汇是语言的信息载体,是语言不可缺少的有机组 成部分,在英语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的英语词汇大概以500000个来计算,与此同时,大量的新词汇又被创造出来描述人们遇到的新事物、新经历。但是这种扩大不是任意的,是建立在人隐喻认知方式上的。作为认知和语言的纽带,隐喻在词汇的形成和演变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有必要将认知隐喻理论引入英语词汇学习,从认知视角学习词汇,以培养隐喻能力,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一、隐喻能力的内涵 对于隐喻能力的内涵,国内外语教育研究者给出了的阐释。littlemore对隐喻能力作了详尽且合理的探讨,将之定义为四个方面的能力,即英语产生的独创能力、理解一个隐喻多层含义的能力、正确理解原创性隐喻的能力和轻松、准确、及时理解隐喻的能力。我国学者胡壮麟曾指出:“对隐喻能力的掌握是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可见,隐喻能力是学习者学习语言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学习者是否掌握一门语言的重要标志。在以往的语言学习中,许多学习者没能意识到隐喻在思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映合规律认识不足,简单认为这类现象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加以分析就推入到惯用法或固定搭配当中,死记硬背,导致背而不熟、记而不牢、用而不活。 二、隐喻能力的培养 隐喻是通过始源域的具体概念来认知目标域的抽象概念的一种映射。人类总是参照具体、较熟悉的始源域来认识和理解另一个抽象的、不熟悉的目标域,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推理模式,并形成了概念认知的隐喻对应。有了概念隐喻及其通过映射形成的对应,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认知、理解词汇。所以从理论上说,隐喻的认知功能对词汇记忆和理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为词汇的隐喻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1.学习词义,培养隐喻能力意识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英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英语中很多词汇的词义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经隐喻的催化作用,又有了一些新的含义,如“头”(head)本义是身体上部的头骨,包括了口、眼、耳、鼻和脑,可以引申为抽象意义的某个位置或地方的领导(the head of a state,the head of a government etc.),又被引申为物体的顶部或上端(the head of a pin,the head of a mountain),还可以用来表示空间概念(the head of Mississippi)。 这些引申意义是如何从一认知领域映射到另一所想表达的事物的认知域的呢?头的位置处于身体的上方,它是我们智力的起源,组织和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我们利用事物的相关性进行联想,“the head of Mississippi”可能指的是密西西比河在地理位置上最高那个点,如果我们在这个最高点切断了水源,其他的地区就会干旱然后消失。这与人体的头部和其他身体部分关系是一样的。当我们直立的时候,头是身体最高的部分,如果把头切断了,其余的身体部分也会随之死亡。由此我们可知,隐喻普遍存在于英语词汇中,除了一词多义外,英语词汇中各种构词法,如前缀、后缀、派生及合成等都具有一定的隐喻性。我们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要重视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性以及抽象概念表达的隐喻性,不断地培养隐喻意识,进而生成外语的自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2.注重西方习语,培养隐喻能力 不同语言的习语提炼自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理解和正确使用习语都是很大的挑战。 表1英汉习语对比 众所周知,牛的胃是很大的,所以我们用牛饮来形容可以容纳很多水。但是西方国家却不这样认为,他们 145 ··

名词化语法隐喻及其语篇功能探析

2007年8月 湘南学院学报 Aug.,2007  第28卷第4期 Journal of X iangnan University V ol.28N o.4 收稿日期:2007-06-13 作者简介:贺华锋(1966-),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高级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 应用语言学。 名词化语法隐喻及其语篇功能探析 贺华锋1 ,李世琴 2 (1.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湖南湘潭 411101;2.湘南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名词化是构成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隐喻的重要来源。从名词化隐喻的概念入手,通过大量实例,讨论名词化隐喻的类型及其附带的特征,探析名词化隐喻在语篇建构中的多种功能。掌握好名词化隐喻对语篇的理解和应用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法隐喻;名词化;语篇功能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73(2007)04-0072-03 一、引言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最早由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 创始人韩礼德在1985年出版的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功能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出。此后,有关语法隐喻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飞速 发展。根据功能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系统由音系层、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三个层次构成,这三个层次之间 依次是体现和被体现的关系。体现方式大致有两种: 一致性和非一致性。一致性指的是语义和语法范畴 之间的自然关系,即用名词体现事件过程的参与者,用动词体现过程本身,用形容词体现事物的特征,用副词或介词词组体现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意义,用连词体现逻辑意义等。非一致性指的是打破一致性的常规,体现语义和词汇语法范畴之间的非自然 关系。功能语言学将人类语言中的这种非一致式表 达称为语法隐喻式表达(Halliday ,1994:342)。韩礼 德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的 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中的名词化现象(朱永生,2004: 232)。本文从名词化隐喻的概念入手,讨论和探析其 类型特征以及对于语篇的建构功能。 二、名词化隐喻概念及其类型特征 1.名词化隐喻概念 名词化是创造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方式。在语法隐喻中,名词化现象是指用名词来体现本来在一致性 情况下由动词或形容词所体现的“过程”或“特征”,这样,一致式小句中的“过程”或“特征”经过名词化就变成了事物(Halliday ,1994:352)。Matthiessen (1995:670)进一步指出,除用“过程”或“特征”的名词化之外,小句的情态也可以被名词化。他把名词化从概念语法隐喻扩展到了人际语法隐喻,拓展了名词化的范 围。名词化既可起到名词的作用,又可表达由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内容,常伴有修辞成分或附加成分,构成短语,因此,句法上从词或词组到句子段落都可名词化处理,形成多种组合方式的名词化短语。2.名词化的类型及特征 (1)“过程”名词化 在语法和语义的一致式体现中,过程由动词体 现,而在非一致式的语法隐喻表达中由名词来体现。即将过程看作事物。如:[1a ]The witness described the suspect in great de 2tail.[1b ]The witness gav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suspect.[2a ]Y ou can surely rectify this fault if y ou insert a slash at that time. [2b ]Rectification of this fault is achieved by inser 2tion of a slash.此两组例句中,a 句分别为语义和语法间的一致 ? 27?

从功能语法角度看语法隐喻

Anne-Marie Simon-Vandenbergen, Miriam Taverniers and Louise J. Ravelli (2003) Grammatical Metaphor: Views from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msterdam / Philadephia: John Benjamins. Pp. 453. Reviewed by Asunción Villamil Since the 1980s, lexical metaphor has receiv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in linguistics, especially since the breakthrough of Lakoff and Johnson’s 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 Metaphor was shown to be ubiquitous and not only a feature of crafted literary language. The interest in metaphor spread from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functional trends, resulting in Halliday’s proposal of the notion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While other schools focus on lexical aspect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focuses on the grammatical dimension and socio-functional aspects. The result of this interest is a rich body of research to which this volume contributes. The book is a compilation of article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 It represents the contribution of several distinguished scholars to present the current state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theory and its more relevant fields for further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history and definitions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and problematic issues in the study of lexico-grammatical metaphor. It consists of a preface by J.R. Martin (pp. 1–3), an introductory chapter by one of the editors, and five main parts: Grammatical metaphor: Cla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Part I., p. 35), Development of metaphor in children (Part II, p. 149), Interpersonal metaphor: Enactment and positioning (Part III, p. 221),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in other modes of meaning (Part IV, p. 309) and Metaphor in metalinguistic perspectives (Part V, p. 367). The book opens with an introductory chapter by Miriam Taverniers (“Grammatical metaphor in SFL: A historiography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initial study of the concept”, pp. 5–33) that offers a historiographic perspective on the origins and early developments of the term ‘grammatical metaphor’. In a very concise and clear way the author includes a description of the term,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etaphors and ‘congruent’ and ‘non-congruent’ realizations, all of them key concepts for approaching grammatical metapho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FL. This provides a valuable help for those readers who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basic tenets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theory, while it increases their eagerness to know more about recent definition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heory. SKY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8 (2005), 407–416

构式语法理论

构式语法理论 1.“构式”的内涵及其产生的理论背景 内涵: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20世纪90年代由Charles J. Fillmore,Paul Kay 和Adele E.Goldberg 等人提出的一种语法理论。它是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构式”的本义是“建筑”“构筑”,即把两个或多个部件组构到一起成为一个更大的单位,后来有了“构造”的意思。目前,最为流行的是Goldberg的定义:“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pairing of form and meaning)或“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体”(pairing of form and functions)。 理论背景:(1)上个世纪60 年代Fillmore 的格语法( Case Grammar,Fillmore 1968,Dirven and Radden 1987) 演变来的;(2)1970 年代后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George Lake (1977) 建立的生成语义学或格式塔语法( Gestalt Grammar)。 2.“构式”的核心思想、类型、主要支派及研究重点 核心思想:研究语言的形式离不开对意义和功能的审视,形式和意义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构式意义既是语义信息,也包含焦点、话题、语体风格等语用意义,并且所有这些与构式的关系都是约定俗成的,是构式本身所具有的表达功能。构式是一种对语言的全息解释(图示2—1): 图2-1 类型:(1)实体构式(substantive constructions):语素、词、复合词及全固定的习语(2)图示构式(schematic constructions):及物、不及物、双及物、“把”字句、“被”字句等抽象句型。

弱智人群的隐喻能力

弱智人群的隐喻能力 【摘要】:本文着重讨论了弱智人群的隐喻能力与应用价值,通过这一粗略的回顾,在较大范围内综述了当今学术界有关隐喻的各种观点。本研究在探讨弱智人群划分的背景、隐喻的哲学渊源的基础上、根据弱智人群隐喻能力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弱智人群教育的哲学模式。从哲学观点来看,笔者认为隐喻是一种含有活力和创意的想象力,甚至于可以认为隐喻本身就能成为一种认识论真理的方法。作为一种“不明言”、“不精确”的知识体系,隐喻在认识论与教育心理学上的地位应该力求一致。试验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弱智人群中的确存在隐喻能力,从而,推翻了智能落后人群不具备隐喻能力的论断。此外,我还发现,某些弱智的学生还比非弱智的学生有更强的和更持久的隐喻能力。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隐喻能力与其他学习的能力,尤其是与学习外语的能力也有着密切的相关。根据研究的结果,笔者从教育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对弱智人群的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看法。作者认为,目前对弱智人群的一般分类,只是在狭义的心理学层面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从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简要的回顾弱智人群的教育,可以认为这种狭隘的分类和标签化是很不合理的,甚至于是形成现代社会对弱智人群偏见的根源。实际上,如果要想完整的理解人类智力的概念,就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测试来检验外显的知识,但这些精确的外显的知识体系并不能代表整个人类的知识。一些事实和我们的实验都可以证明,那类不能明言的、

含糊的认知,会帮助人们使用隐喻,其本身就是一种可靠的认识途径。人们通过隐喻能够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世界,更好的运用人类的语言。对两种知识体系的认同,能够帮助我们消除以往对弱智人群的偏见,转变我们的教育观点。根据上述论点,我们应该更加了解弱智人群的思维方式,并更多地相信他们能和其他人一样认识与理解世界,不能因为他们外显知识的缺乏而过分地怀疑他们的隐喻能力和认知能力。除此之外,笔者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隐喻能力发展的影响。正如wittgensteinian所指出的,儿童开始学习语言有待于接受语言学社区的训练和环境的熏陶。隐喻作为一种语言训练的游戏,能帮助人们归纳最初的语言知识与对世界的认识。因此,社区的语言训练,有时是先于儿童隐喻的发展,有时又与隐喻的发展有交迭。如果没有社区环境,儿童就难以学习语言。弱智人群显然具有使用隐喻的能力,为了扩展他们的语言游戏,他们需要社区的帮助。如果我们的社会排斥他们,这些弱势群体就不能很好地学习语言,也会扼杀其隐喻能力。由此可见,在涉及弱智人群与其他人之间横向关系的问题上,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弱智人群特别需要从其他人群中得到广泛的接纳和帮助,这些将对他们作为一生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隐喻教育哲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使我们意识到怎样将弱智人群从当今意识形态的偏见中解放出来,怎样认识各种非人性化的现代意识形态的根源。本文不主张单纯地依靠理性的能力或智力来获得知识,也应该将隐喻与不能明言的内隐知识看作是一种自由的知识体系。这种多元智能观点能超越非人性化的、

隐喻能力研究综述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2), 162-171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8116116169.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116116169.html,/10.12677/ml.2020.82024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Metaphoric Competence Fang Y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Received: Mar. 2nd, 2020; accepted: Apr. 7th, 2020; published: Apr. 14th, 2020 Abstract Metaphoric competence is the capacity of people to recognize, understand, generate metaphors, even communicate metaphorically. Metaphoric compete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and its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ational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By reviewing relevant research,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study of metaphoric competence has received certain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and summarizes 5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metaphoric competence, including age, linguistic profi-ciency, creativity, cognitive style and gender, pointing out the achievements and research gaps of previous studies, in order to provide feasible directions for relevant research on metaphoric competenc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Metaphoric Competenc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reativity, Influencing Factors 隐喻能力研究综述 袁芳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收稿日期:2020年3月2日;录用日期:2020年4月7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14日 摘要 隐喻能力是人们识别、理解和生成隐喻并将其置于语言交际的能力。隐喻能力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在国家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背景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本文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