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与微电网...

智能电网与微电网...
智能电网与微电网...

智能电网与微电网技术

目录

第一节概述 (1)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动态 (2)

第三节发展目标 (5)

第四节相关技术 (6)

第五节关键技术 (10)

第一节概述

能源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生命存在和繁衍的生命线。传统化石能源的逐步耗竭,使能源危机已逐步逼近。中国21世纪的能源工业将是能源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改造型新工业,因此,合理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其它新能源,走多元化洁净能源发展道路,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节能减排、绿色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人类能源发展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以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建造能源使用的创新体系。就如,目前我国约有三分之一的风电机组,由于本地负荷不足和外送通道受限等原因,处于停运状态,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智能电网,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彻底改造现有的能源利用体系,最大限度地开发电网体系的能源效率。

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向更灵活、清洁、安全及经济方向发展的电网。其以包括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各环节的电力系统为对象,通过不断研究新型的电网控制技术,并将其有机结合,实现从发电到用电所有环节信息的智能交流,系统地优化电力生产、输送和使用。对于电力系统而言,智能电网是通过将电力系统与先进的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得到的智能网络,能够在系统发生故障和失去控制之前进行预测和自愈,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而对于用户而言,智能电网提供的电力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能源消耗降低,智能电网能以较低成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在智能电网的发展过程中,配电网需要从被动式的网络向主动式的网络转变,这种网络利于分布式发电的参与,能更有效地连接发电侧和用户侧,使得双方都能实时地参与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微电网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结构,是实现主动式配电网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开发和延伸微电网能够促进分布式电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使传统电网向智能网络的过渡。

微电网是一组微电源、负荷、储能系统和控制装置构成的系统单元,可实现对负荷多种能源形式的高可靠供给。微电网中的电源多为容量较小的分布式电源,即含有电力电子接口的小型机组,包括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光伏电池、

小型风力发电机组以及超级电容、飞轮及蓄电池等储能装置,它们接在用户侧,具有成本低、电压低及污染低等特点。

微电网是大电网的有利补充,通过发展微电网可以经济有效地解决偏远地区的供电,避免单一供电模式造成的地区电网薄弱和大面积停电事故,提高供电系统的安全性、灵活性和可靠性;可以延缓电网投资,有效减少电能的远距离传输、多级变送的损耗,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可以实现节能减排;可以促进电力市场发展,实现市场利益主体多元化;可以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实现为不同要求的电力用户提供不同的电能质量,即:定制电力,有利于提高供电企业的服务水平。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动态

欧美各国对智能电网的研究开展较早,且已经形成强大的研究群体。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其智能电网的建设动因和关注点也存在差异。美国主要关注电力网络基础架构的升级更新,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系统智能对人工的替代。欧洲则重点关注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并带动整个行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一、美国的研究及实践

2006年,美国IBM公司与全球电力专业研究机构、电力企业合作开发了“智能电网”解决方案。电力公司可以通过使用传感器、计量表、数字控件和分析工具,自动监控电网,优化电网性能、防止断电、更快地恢复供电,消费者对电力使用的管理也可细化到每个联网的装置。

2009年2月,IBM与地中海岛国马耳他签署协议,双方将建立一个“智能公用系统”,以实现该国电网和供水系统的数字化,其中包括在电网中建立一个传感器网络。2008年9月,谷歌与通用电气对外宣布共同开发清洁能源业务,核心是为美国打造国家智能电网,同时强调,21 世纪的电力系统必须结合先进的能源和信息技术,而这正是通用电气和谷歌的优势领域。

2009年2月10日,谷歌表示已开始测试名为谷歌电表(PowerMeter)的用电监测软件。该公司还向美国议会进言,要求在建设智能电网时采用非垄断性标准。

2009年1月25日,美国白宫最新发布的《复苏计划尺度报告》宣布:将铺

设或更新3 000英里输电线路,并为4 000万美国家庭安装智能电表。美国还将集中对落后的电网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建立美国横跨四个时区的统一电网,逐步实现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统一入网管理。

美国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正在协助建立电网智能化联盟并进行实地示范,如近期完成的高级需求响应网络太平洋西北电网智能化试验台。在该项目中,通过英维思控制器(Invensys Controls)将家庭网关设备连接到装有IBM软件的新型高级仪表和可编程恒温器上,将112个家庭与实时电力价格信息联系起来。最终结果表明,参与者节约了约10%的能源费用,并且需求响应良好。二、欧洲的研究及实践

欧盟第6次框架计划(FP5) (1998—2002)中的“欧洲电网中的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发电整合”专题下包含50多个项目,分为分布式发电、输电、储能、高温超导体和其他整合项目5大类,其中多数项目于2001年开始实施并达到了预期目的,被认为是发展互动电网第一代构成元件和新结构的起点。其中主要项目有Dispower和Microgrids。

欧盟第6次框架计划(FP6) (2002—2006),强调高效运行控制器,基于新型通信技术的控制策略,即插即用技术对大电网的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欧盟第7次框架计划(EP6)(2007—2013),强调再生发电技术、燃料电池和智能电网

2006 年欧盟理事会的能源绿皮书《欧洲可持续的、竞争的和安全的电能策略》明确强调,智能电网技术是保证欧盟电网电能质量的一个关键技术和发展方向。目前英、法、意等都在加快推动智能电网的应用和变革,意大利的有关电网2001年已经率先实现了智能化。

三、日本的研究与实践

目前,日本在微电网示范工程的建设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政府十分希望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光伏发电)能够在本国的能源结构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功率波动性降低了电能质量和供电的可靠性。微电网能够通过控制原动机平衡负载的波动和可再生能源的输出来达到电网的能量平衡,例如配备有储能设备的微电网能够补偿可再生能源断续的能量供应。因此从大电网的角度看,该微电网相当于一个恒定的负荷。这些理念促进了微电网在

日本的发展。

四、国内研究现状

华东电网公司于2007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智能电网可行性研究,并设计了2008—2030 年“三步走”的行动计划,在2008年全面启动了以高级调度中心项目群为突破的第一阶段工作,以整合提升调度系统、建设数字化变电站、完善电网规划体系、建设企业统一信息平台为4条主线,力争到2010 年全面建成华东电网高级调度中心,使电网安全控制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2009年2月28日,作为华北公司智能化电网建设的一部分——华北电网稳态、动态、暂态三位一体安全防御及全过程发电控制系统在京通过专家组验收。这套系统将以往分散的能量管理系统、电网广域动态监测系统、在线稳定分析预警系统高度集成,调度人员无需在不同系统和平台间频繁切换,便可实现对电网综合运行情况的全景监视并获取辅助决策支持。此外,该系统通过搭建并网电厂管理考核和辅助服务市场品质分析平台,能有效提升调度部门对并网电厂管理的标准化和流程化水平。

在输电网建设方面,2006年底交流特高压示范工程奠基,2008年8月正式建成投运。我国电网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明显增强。在控制系统新技术方面,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承担、周孝信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 计划项目“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基础研究”研究人员开展了基于智能和专家系统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和恢复控制技术研究,为智能型的电力系统动态调度与控制提供了基本的分析工具,开发成功电网在线运行可靠性评估、预警和决策支持系统平台,为新的智能化电网运行控制开发提供了系统的研发平台。

国家电网公司推行了SG186一体化平台建设,山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各省(市)电力公司都积极推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销业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等项目,并取得了突出成果。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国家也启动了多项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在“十一五”期间,在三大先进能源技术领域设立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包括: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示范工程,MW级并网光伏电站系统,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系统示范等项目。

电力是山西主导产业。“十一五”以来,山西电网累计完成投资300多亿元,初步形成纵贯山西南北三回500千伏骨干电网和中南部双环网,500千伏变电容

量和线路长度分别翻了两番和一番。特别是起点在山西长治的全国首个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的投运,更加凸显了山西电网在全国电力市场中优化配置的作用与地位提升了山西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转化力和电力产业对全省国民经济的贡献力。

结合山西当前电源形式以火电为主的实际情况,今后山西应通过建设智能电网大量接入风电、水电、煤层气电等清洁能源。智能电网建设对提高电力安全可靠输送,增强高危用户供电可靠性、满足电力用户多样化需求,适应大规模清洁能源接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降耗,减少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排放,推动电动汽车、风力发电机制造产业发展,提升山西传统产业循环经济普及率等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节发展目标

一、智能电网的内涵

智能电网的定义,即:坚强智能电网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是高度一体化融合,是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现代电网。

内涵包括:

1、坚强可靠的实体电网架构是中国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的物理基础;

2、经济高效是对中国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的基本要求;

3、清洁环保是经济社会对中国坚强智能电网的基本诉求;

4、透明开放是中国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理念;

5、友好互动是中国坚强智能电网的主要运行特征。

二、发展目标

智能电网是坚强可靠、高效、环保的电网。智能电网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在未来五年内,中国处于坚强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阶段,要实现关键技术和装备的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

1、发输配用各个环节中应用的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超导输电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高效变压器、紧凑型线路、智能电器等。

2、二次侧新技术,包括先进的测量技术、通信技术、AMI等。

3、控制中心的电网运行控制与管理技术,包括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先进控制理论、新型管理技术等。

第四节相关技术

一、先进的发电和储能技术

风电、太阳能发电等不可控能源的接入给电力系统带来了很多的影响,作为应对不可控发电的重要手段之一,储能技术是智能电网的重要技术支持。

1、风力发电

风能具有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等优点,但具有不稳定性和分布不均衡的特点。随着风电装机容量的增加,必须考虑风对电网的影响。要加大风电并网技术的研究、风电低电压穿越技术的研究及无功功率控制问题的研究,制定风电机组的电网故障运行能力的强制性标准,以减小风电机组对电网的影响。

2、太阳能光伏发电

太阳能具有能量密度小,利用成本较高,受气象条件影响大,在夜间无法使用的特点。当前对光伏阵列多采用最大功率跟踪技术以提高太阳能转化效率,随着技术的发展,需要继续研究提高转化效率的方法。目前光伏电站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电网的影响日益凸显,需要重点研究光伏系统的控制和稳定性问题以及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3、清洁煤技术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火力发电,在我国发电量构成中,仍将占很大比重。为此,为达到智能电网要求,必须积极采用先进技术,采用大容量、高参数、高效节能发电机组,加大对老机组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机组效率,同时要对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工业废水进行有效处理。此外多投建利用煤矸石等发电的机组,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

4、其它新能源发电技术

1)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响应速度快、启动时间短、清洁、无污染、噪声低等优点,既可用于集中供电也可用于分散供电。为此,我省

要大力加强燃料电池研究,其中包括基本理论,燃料电池机构、材料应用及关键部件设计与生产方面的研究。

2)生物质能发电

生物质能具有可再生、低污染和二氧化碳零排放等特点;与其它可再生能源相比,具有资源丰富、分布面广、用途广泛及可控等特点。需要重点加强生物质发电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其作为一种可控能源,对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影响方面的研究。

5、储能技术

储能技术是电力系统中很多技术问题的瓶颈。要发展智能电网,不能忽视储能技术重要性。重点对储能关键技术的研究,如微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超导储能技术、超级电容器等。

二、能够降低损耗的输配电技术

1、特高压输电技术

研究特高压输电技术目的是提高输电能力,实现大功率的中、远距离输电,以实现远距离的电力系统互联,建成联合电力系统。特高压输电技术包括设备研制、线路绝缘设计以及运行控制等技术。研究线路过电压、潜供电流等因素对系统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等的影响。

2、高温超导输电技术

超导特性是指部分导体在某一特定温度下电阻为零的特性。最近几年,交流高温超导电缆经完善的实验室测试后已经逐步走向并网运行阶段。要加大对高温超导的研究,研究高温超导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其在远距离、大容量输电、为大城市和特殊场合供电、变电站内的大电流传输母线、电网间能源交换等方面应用的研究。

三、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是采用功率半导体器件对电能进行转换、控制和优化利用的技术。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力系统运行要求的不断提高,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发、输、变、配、用等各个环节,在新能源接入方面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已经成为智能电网得以实现的基本技术之一。

1、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接入方面的应用

大部分的新能源发电技术所发出的电能在频率和电压水平上均不能满足现有互联电网的要求,不能采用直接接入电网的方式,而需通过电力电子设备才能接入电网。为此要大力加强对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包括整流—逆变器和直接逆变器器件及性能的研究。同时要对提高整流、逆变器的转化效率,减少谐波,有效控制电压和无功等方面进行研究。

2、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输配电领域的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在输电领域的研究应该重点放在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和高压直流输电(HVDC)等方面。

3、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用电领域的应用

研究采用电力电子技术节约电能的节能措施。如: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控制压缩机,使它能够根据热负荷对房间自动调节制冷或制热量,可比传统不变速空调节能15%~20%。应加大变频技术在节能方面的研究。

四、先进的信息技术

研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数据采集与监视系统(SCADA)和广域测量系统(WAMS),以及相应的信息支持平台包括统一数据共享平台和自适应通信平台,提高智能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包括采集电力系统突然变化的暂态数据信息,用于继电保护系统和安全稳定控制系统;采集电力系统缓慢变化的稳态数据信息用于安全经济调度系统和电能计量结算管理系统。

五、控制与管理新技术

研究智能电网先进的管理调度模式,如虚拟发电厂、微电网和需求侧管理等,要特别加强对智电网控制与管理新技术的研究。

六、微电网技术

在智能电网的发展过程中,配电网需要从被动式的网络向主动式的网络转变,这种网络利于分布式发电的参与,能更有效地连接发电侧和用户侧,使得双方都能实时地参与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微电网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结构,是实现主动式配电网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微电网的出现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电网应对负荷增长的方式,其在降低能耗、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和灵活性等具有巨大潜力。目前,微电网技术已经成为电力系统发展的前沿技术。

1、微电网的硬件研究

微电网的实现需要有先进的设备作支持。这包括微电网的发、输、变、配、用各个环节。为此,需要开发智能电表、向量测量单元、广域测量系统等,研发合适的硬件设备,使微电网具有即插即用的能力。研发新型的分布式能源控制器,以保证微电网的高效运行。

2、微电网建模研究

开发可用于对逆变器控制的低压非对称微电网的静态和动态仿真工具;建立微电网内部各元件的模型,包括分布式电源和负荷的模型;建立微电网整体模型,包括总体模型结构、等效静态模型、等效电机模型等。

3、微电网对大电网的影响研究

微电网的接入必然会对大电网造成影响,需要研究:微电网在并网和孤岛运行下的稳定性分析;微电网对大电网运行的影响,包括地区性的和大范围的影响;微电网能给电网在供电可靠性、网络损耗和环境等方面带来的改善;微电网的发展对基础电网发展的影响等。

微电网中的微电源,如风电、光伏发电等,大都采用全控型换流器,这些电力电子设备的引入很可能会带来一些谐波方面的问题。对于微电网谐波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4、微电网的控制策略

微电网与大电网之间存在一种最优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微电网和大电网都能够高效稳定的运行。对微电网的控制的目标就是让微电网实现最优控制。为此,必须研究微电网控制技术,其中包括:各微电源之间的协调控制、电力电子设备的智能控制和最优控制、微电网和主网之间的协调控制等,研究孤岛和互联的运行理念、基于代理的控制策略、本地黑启动策略、基于先进通信技术的控制策略等;研究创造新的网络设计理念,包括新型保护方案的应用等。

5、其它

微电网的实现还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需要制定微电网在技术和商业方面的协议标准;需要做好各种微电网在技术和商业方面的整合;需要做好现有的小发电机组并入微电网的可行性分析;需要建立微电网示范工程及实验测试系统等。

第五节关键技术

1、智能电网架构定义研究

通过定义架构,将智能电网划分为一系列的组件,并得到组件的总体构成以及组件之间关系,可以有效的指导整个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打破原有系统之间的界限,从而实现高度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性,能够协调不同的标准,便于标准开发和集成,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新需求变化制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2、智能电网互操作性

智能电网的互操作性,是通过引入标准框架,保证智能电网中组件间协同工作的能力。互操作性对智能电网建设、集成、有效操作和互联电力网络的各个元件的双向通信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互操作性是建立在统一的接口、协议和其他相关标准框架之上的。

3、电力混成控制论与先进能量管理系统

智能电网可实现多方面的价值,如“更坚强、更可靠、更经济、更高效、更环境友好”等。在这些价值中,有些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如要“更环境友好”,则需要吸纳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而可再生能源的大量吸纳,会给电网的坚强、可靠运行带来一定的挑战。

电力混成控制论使得“将整个电力大系统控制得如同一台智能广域机器人(Smart Wide Area Robot,简称Smart-WAR)”成为可能。但要真正实现Smart-WAR,在一些关键技术上还要有较大的突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智能电网基础测量设施与动态SCADA系统的建立

实际运行中的电力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系统的状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但SCADA等数据采集技术目前只能做到每隔4~8s获得一次RTU的动态数据;PMU等量测设备可以做到0.02s获得一次系统动态数据,但目前安装数量较少,且获得的信息与SCADA系统所获得信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两者无法融合,使得难于获得系统的全状态。

在风能、太阳能等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接入电网后,电网运行状态变化更为随机,其不可控性也大大增强。要实现Smart-WAR,需要研发新型智能电网基础量测设施,并在此基础安装建立动态SCADA系统,以快速获得系统全状态。

(2)新型状态估计系统

状态估计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电网基础量测设施和SCADA系统提供的实时信息,给出电网运行状态较为准确的估计值,同时也包括对不良数据检测和识别。传统状态估计多建立在残差概念的基础上。然而以测点残差加权平方和其他形式的和最小作为状态估计准则未必最为恰当。因此需要提出新型状态估计理论,解决系统真值未知情况下状态估计结构评价问题。

(3)电力系统运行估计指标体系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系统运行情况也越加复杂。目前调度人员通常根据一些孤立的关键性的指标来判断电力系统运行状态(频率、电源质量等)。这些指标孤立指标间的联系和区别尚未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电力系统是一个运行整体,这些看似孤立指标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内部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能反映电力系统运行总体及各个方面情况的运行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应是多维度、能够反映系统实时及一段时间以来的运行趋势的综合指标体系,可用于对电力系统运行情况进行评估,辨识系统运行薄弱环节和区域。这些都需要研究人员做大量的工作。

(4)机器智能与人的智能结合

现代电力系统由于规模大,运行方式复杂,变化快,其调度和运行越来越依赖调度自动化系统。但要实现最高形式的智能,仅依赖机器智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实现机器智能与调度运行人员相结合。

机器智能与人的智能相结合,首要之处在于调度自动化系统与调度运行人员有相同的控制理念。Smart-WAR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其所依赖的理论基础——电力混成控制论——是以事件驱动为内核的,这和调度运行人员的日常调度行为——基于事件进行调度,高度一致,两者有着同样的控制理念。这些方面都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4、微电网优化与协调控制技术

微网存在多种运行状态,当微网处于并网运行状态时,功率可以双向流动。在大电网故障时,通过保护动作和解列控制,可使微网与大电网解列形成孤岛运行,独立向其所辖重要负荷供电。微网的运行特性既与其内部的分布电源特性以

及负荷特性有关,也与其内部的储能系统运行特性密切相关,同时还与大电网相互作用,尤其在微网渗透率比较高的情况下,这种相互作用将直接影响到二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涉及到的关键技术:

(1)微电网运行的分层控制策略的研究;(2)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框架研究和软件系统开发;(3)微电网继电保护问题研究。

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技术

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技术 摘要:在现代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下,能源需求量逐渐增长。分布式能源和微 电网技术能促进城市的绿色化和清洁能源的应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也能为 现代智能电网建设提供有效依据,保证电网的安全与稳定。 关键词:分布式;能源;微电网技术 在中国经济快速提升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其存在的能源安全 问题更为突出。尤其是二氧化碳带来的全球变暖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在该发 展背景下,对城市的建设思想和发展模式有序转变,加大力度引进风力发电、太 阳能发电模式等,促进整体的规模化发展。 一、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技术的研究意义 第一,加强对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技术的研究,能确保清洁能源的有效应用。基于太阳能、风能等多个形式清洁能源的应用,能保证能源的灵活接入和智能化 控制,将其应用到智能终端进行消费,促使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第二,加 强对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技术的研究,也能提升总体的供电可靠性。基于分布式 发电的投入以及微网的统一管理,在先进系统和设备下,为电网运行提供强大保障,促使电能质量更可靠。第三,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技术的研究,也能为其提 供双向互动用电服务模式。基于微网、智能家居和分布式发电,能为系统提供统 一接口,维护用户和电网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也能使用户获得新的体验。加 强对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技术的研究,将其作为智能电网建设中的主要部分,是 新时期建设与发展下的主要模式,也承担者社会建设职责。其中的分布式能源, 在智能集成模式下,能保证接入系统的安全与可靠,也能确保微网更灵活。所以,加强对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技术的应用,是城市绿色、清洁能源推动和应用的主 要条件,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将其渗透到工作中,对电网的安全运行也具备十分 重要的作用[1]。 二、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技术的关键 (一)容量配置 清洁能源具备明显的间歇式能源特点,受到天气情况影响较大,电能的输出 波动大。基于对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各个单位组成模式下, 对其容量有效配置,确保风能、太阳能相互应用,发电单位和储能单元之间也能 互补。在整个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中,结合时间功率,为其输出曲线,也能避对 电网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储能系统应用,对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技术有效调度, 以达到清洁能源的充分应用。比如:储能电池,能对分布式能源生产中存在的问 题有效解决,尤其是在较小负荷下,达到电能的储存目的。如果负荷较大,将释 放电能,保证系统的科学稳定运行。如:将储存电池和系统交流侧进行链接,基 于储能单元和发电单元的协调,为其提供对平滑分布式能源的波动,避免给电力 系统带来较大冲击,维护其稳定性。储能电池也能对当地的交流负荷需要无功功率、负荷电流谐波的获取,以免电压波动、闪变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达到有效 的节能效率[2]。 (二)接入方式 结合当前的建设标准和规程,需要在谐波、电压波动和电压不平衡度上给予 全面控制和探讨,也要为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技术的应用提出合理对策。分布式 能源和微电网利用分布发电和集中并网接入方式来实现。集中并网多为直流母线 汇流、各个发电单元在电能控制模式下,将其转变为直流母线。基于逆变器,将

园区微电网方案资料

园 区 微 电 网 建 设 方 案 杭州品联科技有限公司 2017.3

一.项目背景 园区工程建设项目-智能微电网示范与研发中心,将充分利用园区内楼顶及空地安装一定容量的光伏发电与风力发电系统,并接入燃气轮机,储能装置,电动汽车充电站,模拟柴油发电系统,与大电网一起为园区内负荷供电,同时在研究生宿舍楼建设智能用电系统实现智能用电双向互动。 本方案将根据园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利用自身优势,搭建一套功能完善的微电网系统,以现实光伏,风力再生能源的最大化利用,节约储能系统建设成本,使得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与整个园区内的配电网络协调运行。 改姓名集工程开放性,应用示范性,技术研发性和科普展示性于一体。 智能微电网示范与研发中心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新能源发电系统:本示范与研发中心将以光伏发电为主,并包含风力发电及燃气轮等新型能源,最终形成一个含多种分布式能源的微电网系统。 2)多种储能系统:本项目将建设综合铅酸蓄电池,铅酸铁锂电池,超级电容等多种形式的储能系统,保障微电网示范平台的安全可靠性,并实现电力削峰填谷及经济运行。 3)模拟柴油发电系统:本项目将选用一台50KW的模拟柴油发电机,布置于地下停车场。 4)电动汽车充电示范平台:建设一定规模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主要应用于小型车辆充电,且具备V2G扩展功能,后期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 5)智能用电系统:以园区公寓为对象,对现有标计进行改造,运用用电采集器进行信息采集,通过用电能量管理系统,实现供电与用户的双向互动及用电能效的最优。 通过该平台的建设,希望实现以下功能: (1)实现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燃气轮机等分布式电源以及储能,电动 汽车能量转换单元等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示范与应用,并开展如下技术研 究: 1)分布式电源与能量转换单元的布局优化、选型与结构设计;

新能源微电网技术条件

附件1:新能源微电网技术条件 一、联网微电网 联网微电网是解决波动性可再生电力高比例接入配电网的有效方案。相对于不带储能的简单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并网发电系统具有如下功能和优势: 1、通过微电网形式可以有效提高波动性可再生能源接入配电网的比例,功率渗透率(微电网额定装机功率与峰值负荷功率的比值)可以做到100%以上,此次申报项目原则上要求做到50%以上; 2、微电网具备很强的调节能力,能够与公共电网友好互动,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性,消减电网峰谷差,替代或部分替代调峰电源,能接受和执行电网调度指令; 3、与公共电网联网运行时,并网点的交换功率和交换时段可控,且有利于微电网内电压和频率的控制; 4、在微电网自发自用电量效益高于从电网购电时,或在公共电网不允许“逆功率”情况下,可以有效提高自发自用电量的比例,避免损失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提高效益;当公共电网发生故障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孤岛运行,保障本地全部负荷或重要负荷的连续供电; 5、延缓公共电网改造,不增加甚至减少电网备用容量; 6、在电网末端可以提高供电可靠性率,改善供电电能质量,延缓电网(如海缆)改造扩容,节约电网改造投资;

7、与其它清洁能源(如CHP)和可再生能源不同利用形式结合,可以同时解决当地热水、供热、供冷和炊事用能问题。 主要技术条件 1、与公共配电网具有单一并网点,应能实现联网和孤岛2种运行模式,根据所在地区资源特点、负荷特性以及电网需求和架构,可以具备上节联网微电网的一种或多种功能。 2、微电网接入110kV公共配电网,并网点的交换功率应≤40MW,微电网接入35kV公共配电网,并网点的交换功率应≤20MW,微电网接入10kV公共配电网,并网点的交换功率应≤6MW,微电网接入400V公共配电网,并网点的交换功率应≤500kW; 3、储能装置的有效容量由所希望实现的功能、负荷的日分布特性、孤岛运行时间以及电网调峰需求决定,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 4、在具备天然气资源的条件下,可应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作为微电网快速调节电源,为消纳高比例、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快速调节能力; 5、具有从发电到用电的智能能量管理系统,具有用户用能信息采集功能和远程通信接口; 6、微电网与公共配电网并网,应符合分布式发电接入电力系统的相关技术规定;微电网供电范围内的供电安全和电能质量亦应符合相关电力标准。

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相关资料

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相关资料 微电网采用了大量的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将光伏发电、风电、燃气轮机、燃料电池、储能设备等微电源装置并在一起,直接接在用户侧,构成规模较小的分散的独立系统。对于大电网来说,微电网可被视为电网中的一个可控单元,由于电力电子器件的高反应特点,它可以迅速满足外部输配电网络的需求。另外,对用户来说,由于微电网的分布特点,可以维持本地电压稳定、增加本地可靠性、降低馈线损耗、通过利用余热提高能量利用的效率及提供不间断电源等,能够满足他们特定的需求。 在接入电网问题上,微电网的入网标准不针对各个具体而分散的微电源,只针对PcC(微电网与大电网的公共连接点)。微电网不仅解决了分布式电源单机接入成本高的问题,还充分发挥了分布式电源的各项优势,并且为用户带来了其它多个方面的效益。 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的主要管理对象: 1.分布式电源 微电网中的分布式电源包括燃料电池、微型燃气轮机、柴油发电机、热电联产系统、风电、光伏等。其中,热电联产系统通过燃料电池、微型燃气轮机或其他燃机在发电的同时提供热能,能量利用率超过 80%,在微电网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不同类型的电源通过整流器和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设备将不同频率的电能平滑地转换为相同频率的交流或直流电能。通过控制逆变器可以控制分布式电源的输出,让分布式电源按指定的电压和频率(U/f 控制)或有功和无功(PQ控制)输出。这些基于逆变器的控制方式支撑着微电网系统的总体控制策略。分布式电源按可控性分为不可调度机组和可调度机组。风电、光伏的发电主要取决于自然环境,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属于不可调度机组,其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但目前仍具有较大的预测误差。而燃料机组如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柴油机属于可调度机组,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需要预测风电、光伏的出力,并根据预测出力、燃料机组油耗、热电需求等制定可调度机组的调度计划。 2.储能系统 储能系统在微电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适合微电网的储能技术主要有蓄电池、飞轮、超级电容。蓄电池具有电能容量大、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短等特点,在并网时起削峰填谷和能量调度的作用,在孤网时常作为中心存储单元,维护微电网的频率与电压稳定。飞轮具有较大的能量密度、较高的功率输出和无限的充放电次数,常用来平抑微电网中的瞬时功率波动。超级电容具有功率密度大、循环寿命长、能量密度低等特点,但相对于其他 2种储能技术具有较高的成本。由于具有较低的惯性、储能系统在微电网中可以平抑可再生能源和负荷的功率波动,维护系统的实时功率平衡,同时能在微电网并网与孤网状态切换时提供瞬时的功率支撑,维持系统稳定。储能系统一般通过逆变器接入微电网,采用U/f 控制和 PQ控制,接受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的指令来决定工作方式和发电功率。储能系统的管理目标取决于微电网的工作方式。在并网模式下,其主要是确保分布式电源的稳定出力,容量充足时可以起削峰填谷和能量调度的辅助作用;在孤网模式下,储能系统主要是维护系统稳定,减少终端用户的电能波动。

微电网是什么_微电网的概念及技术特点

微电网是什么_微电网的概念及技术特点 微电网的概念微电网(Micro-Grid)也称为微网,是指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 微电网是一个可以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的自治系统,它作为完整的电力系统,依靠自身的控制及管理供能实现功率平衡控制、系统运行优化、故障检测与保护、电能质量治理等方面的功能。 微电网的提出旨在实现分布式电源的灵活、高效应用,解决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分布式电源并网问题。开发和延伸微电网能够充分促进分布式电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实现对负荷多种能源形式的高可靠供给,是实现主动式配电网的一种有效方式,使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过渡。 微电网中的电源多为容量较小的分布式电源,即含有电力电子接口的小型机组,包括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光伏电池、小型风力发电机组以及超级电容、飞轮及蓄电池等储能装置。它们接在用户侧,具有成本低、电压低以及污染小等特点。 由于环境保护和能源枯竭的双重压力,迫使我们大力发展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高效分布式能源工业(热电联供)的发展潜力和利益空间巨大。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的要求以及远距离输电带来的种种约束都在推动着在靠近负荷中心设立相应电源。通过微电网控制器可以实现对整个电网的集中控制,不需要分布式的就地控制器,而仅采用常规的量测装置,量测装置与就地控制器之间采用快速通讯通道。采用分布式电源和负荷的就地控制器实现微电网暂态控制,微电网集中能量管理系统实现稳态安全、经济运行分析。微电网集中能量管理系统与就地控制器采用弱通讯连接。 微电网的特点微电网系统结构图微电网系统由于包含有数量众多、特性各异的多种分布式电源而成为一个大规模、非线性、多约束和多时间的多维度复杂系统,具有复杂性、非线性、适应性、开放性、空间层次性、组织性和自组织性、动态演化性等复杂系统特征,属于一类变量众多、运行机制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作用显著的特殊的复杂巨系统。因此,微

永兴岛智能微电网系统项目解决方案

永兴岛供电及海水淡化解决方案 永兴岛是省三沙市政府驻地,是南海群岛重要的军事政治中心。永兴岛中心地处北纬16°52′,东经112°20′,呈椭圆形,东西长约1950米,南北宽约1350米,面积约2.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米。 缺电缺水是海岛居民面临的主要问题。2014年前,永兴岛供电基本依赖柴油机组。2014年增建光伏微电网,配置了500kW光伏发电系统和1MWh储能系统,缓解了供电紧的问题。随着岛建设和发展,原有供电设施已经难以满足岛的用电需求。 为此,我公司提出如下永兴岛供电及海水淡化解决方案: 建设10kV单环网微电网系统,配备5MW集中式光伏系统和18MWh储能系统,白天充分利用新能源发电,夜间使用储能放电保证负荷供电。 另外,配置海水淡化工程作为可调负荷,满足白天消纳光伏。 新建的微电网系统与原有的10kV系统无缝对接为双环网系统,保障1~2MW的24小时稳定军用供电,同时提供岛其他居民用电。

方案一 高压保护装置 能量管理系统 永兴岛微电网系统一次拓扑图 PCS 10kV交流环网 低压保护装置 变压器T1 10kV/0.4kV 1# 400V交流母线2# 400V交流母线 高压保护装置 低压保护装置 变压器T1 10kV/0.4kV 差动保护装置 柴油发电机民用负荷 光伏阵列 交流环网柜交流环网柜 光伏阵列储能电池 PCS 军用负荷 PCS 中央控制器 海水淡化系统 1.1光伏系统 5MWp双玻光伏发电系统

●双玻光伏组件 ?三防性能优良 ?占地约0.1平方公里 ●500kW集中式光伏逆变器 ?效率98%以上、PQ可调 1.2 储能系统 18MWh集装箱式储能系统 ●53寸海岛型集装箱 ?优选关键器件 ?加强三防工艺 ?多级盐雾过滤 ?控温除湿 ●国首创4C兆瓦级系统 ?单个集装箱可达3MWh ?深充深放八千次 ?浅充浅放十万次 ?电池寿命:10年 ?充放电毫秒级响应、分钟级支撑 ?并离网无缝切换 ?VF无限并机 1.3 海水淡化系统 1~3MW集装箱式系统 ●低能耗、高效率 ●单个箱体参数: ?制水能力:1000吨/天

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概述

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概述 一、微电网能量组成 微电网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能源网络化供应与管理技术的简称,它能够利地将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系统的接入,实现需求侧管理以及现有能源的最大化利用。微电网将发电子系统、储能系统及负荷相结合,通过相关控制装置间的配合,可以同时向用户提供电能和热能,并能够适时有效地支撑大电网,起到消峰填谷的作用。所以微电网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世界能源专家和电力工业界的广泛重视,世界很多国家都加强了相关基础科学研究的力度,对微电网的认识随着研究的进行在不断地具体化、深入化和系统化。而微电网对于解决我国现有大电网运行中凸显的问题,以及能源危机等相关问题,无疑是提供了一个好的解决途径。 1.1风能 风能是因空气流做功而提供给人类的一种可利用的能量。空气流具有的动能称风能。空气流速越高,动能越大。人们可以用风车把风的动能转化为旋转的动作去推动发电机,以产生电力,方法是透过传动轴,将转子(由以空气动力推动的扇叶组成)的旋转动力传送至发电机。到2008年为止,全世界以风力产生的电力约有94.1 百万千瓦,供应的电力已超过全世界用量的1%。风能虽然对大多数国家而言还不是主要的能源,但在1999年到2005年之间已经成长了四倍以上。 风能优点: 1.风能为洁净的能量来源。 2.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很环保。 3.风能设施多为不立体化设施,可保护陆地和生态。 4.风能设施日趋进步,大量生产降低成本,在适当地点,风力发电成本已 低于发电机。

1.风力发电需要大量土地兴建风力发电场,才可以生产比较多的能源。 2.进行风力发电时,风力发电机会发出庞大的噪音,所以要找一些空旷的 地方来兴建。 3.在一些地区、风力发电的经济性不足:许多地区的风力有间歇性,更糟 糕的情况是如台湾等地在电力需求较高的夏季及白日、是风力较少的时 间;必须等待压缩空气等储能技术发展。 1.2光伏 光伏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简称。是一种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有独立运行和并网运行两种方式。 光伏能量的来源由光伏板组件,它是一种暴露在阳光下便会产生直流电的发电装置,由几乎全部以半导体物料(例如硅)制成的薄身固体光伏电池组成。由于没有活动的部分,故可以长时间操作而不会导致任何损耗。简单的光伏电池可为手表及计算机提供能源,较复杂的光伏系统可为房屋提供照明,并为电网供电。光伏板组件可以制成不同形状,而组件又可连接,以产生更多电力。近年,天台及建筑物表面均会使用光伏板组件,甚至被用作窗户、天窗或遮蔽装置的一部分,这些光伏设施通常被称为附设于建筑物的光伏系统。 光伏优点: 1.普遍:太阳光普照大地,没有地域的限制无论陆地或海洋,无论高山或 岛屿,都处处皆有,可直接开发和利用,且无须开采和运输。 2.无害:开发利用太阳能不会污染环境,它是最清洁能源之一,在环境污 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一点是极其宝贵的。 3.巨大:每年到达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能约相当于130万亿吨煤,其总 量属现今世界上可以开发的最大能源。 4.长久:根据目前太阳产生的核能速率估算,氢的贮量足够维持上百亿年, 而地球的寿命也约为几十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太阳的能量是 用之不竭的。

智能电网技术考试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智能电网将使人们的生活( A )。 A.更便捷、更低碳、更经济 B. 更便捷、更舒适、更经济 C.更舒适、更低碳、更经济 D. 更便捷、更舒适、更低碳 2.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框架可以简要概括为(A )。 A.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个阶段、四个体系、五个内涵和六个环节 B.一条主线、两个目标、三个阶段、四个体系、五个环节和六个内涵 C.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个阶段、四个体系、五个环节和六个内涵 D.一条主线、两个目标、三个阶段、四个体系、五个内涵和六个环节 3. 电能质量检测和治理装置是( B )技术领域关键设备研制内容。 A. 发电 B. 配电 C. 用电 D. 调度 4. 智能发电主要涉及( C )等技术领域。 A. 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大容量储能应用 B. 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 C. 常规能源,清洁能源,大容量储能应用 D. 新能源,清洁能源,大容量储能应用 5. 上风向风机的特点是( B )。 A. 风电机组的转速随着风速的变化而变化 B. 必须安装调向装置来保持风机始终对准风向 C. 风速变化时,风电机组的转速几乎保持恒定 D. 风电机组无需调向装置,能够自动对准风向 6. 电化学储能分类中的液流电池的特点是( B )。 A. 技术成熟,成本低;寿命短,存在环保问题 B. 寿命长,可深度放电,便于组合,环保性能好;储能密度稍低 C. 比能量与比功率高;高温条件、运行安全问题有待改进 D. 比能量高,循环特性好;成组寿命有待提高,安全问题有待改进 7. 柔性交流输电技术是在传统交流输电的基础上,将( A )与()相结合。 A. 电力电子技术,现代控制技术 B. 输电技术,现代控制技术 C. 电力电子技术,输电技术 D. 输电技术,控制潮流 8. 柔性交流输电装置种类较多,采用不同的电力电子器件,以不同的方式与电网连接,控制方式不同,功能也各具特点。其中静止无功补偿器(SVC)的控制方式为(A )。 A. 触发相位控制 B. 脉冲宽度调制 C. 快速投切 D. 慢速投切 9. 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中,( C )的各类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装置负责采集状态监测

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

WORD文档,可下载修改 1微电网的典型结构 图1 微电网结构图 图1为微电网的结构图[1][2],它通过隔离变压器、静态开关和大电网相连接。微电网中绝大部分的微电源都采用电力电子变换器和负载相连接,使其控制灵活。微电网内部有三条馈线,其中馈线A和B上连接有敏感负荷和一般负荷,根据用电负荷的不同需求情况,微电源安装在馈线上的不同位置,而没有集中安装在公共馈线处,这种接入形式可以减少线路损耗和提供馈线末端电压支撑。馈线C上接入一般负荷,没有安装专门的微电源,而直接由电网供电。每个微电源出口处都配有断路器,同时具备功率和电压控制器,在能量管理系统的控制下,调整各自功率输出以调节馈线潮流。当监测到大电网出现电压扰动等电能质量问题或供 动作,微电网转入孤岛运行模式,以保证微电网内重要敏电中断时,隔离开关S 1 感负荷的不间断供电,同时各微电源在能量管理系统的的控制下,调整功率输出,保证微电网正常运行。对于馈线A、B、C上的一般负荷,系统则会根据微电网功率平衡的需求,将其切除。 2负荷分类、要求及接入设备功能 2.1负荷分类与要求 根据负荷对电力需求的特性可将负荷分为基本两大类[3]: 敏感负荷:对这一级负荷断电,将造成人身事故、设备损坏,将生产废品,使生产秩序 长期不能恢复,人民生活发生紊乱等。这是这是敏感负荷中的重要负荷。由于供电中断会造成大量减产、人民生活会受到较大影响的用户负荷,这是敏感负荷中的比较重要的负荷。一般负荷(非敏感负荷):敏感负荷以外的属于一般负荷。

可视为一个可控的负荷参与微电网的能量调度,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孤网模式时)可中断其供电,以此确保敏感负荷的正常供电。 要求:敏感负荷。保证不间断供电以及较高的供电质量。并由独立电源供电。 非敏感负荷对供电方式无特殊要求。 2.2负荷接入设备功能 (1)负荷通断控制 在正常情况下,敏感负荷与一般负荷均应正常供电,当微电网系统因事故出现功率缺额或运行在孤岛模式,应采取切断一般负荷,确保敏感负荷的正常供电。 (2)负荷保护 具有自动跳闸和电动合闸功能,可切断故障电流,发挥保护作用。 (3)微电网功率平衡控制-自动低频减载[4] 当微电网系统因事故出现功率缺额时,其频率将随之急剧下降,自动低频减载装置的任务是迅速断开相应数量的一般负荷,使系统频率在不低于某一允许值的情况下,达到有功功率的平衡,以确保微电网系统安全运行。 (4)负荷监测 提供微电网线路负荷的实时数据包括负荷功率,线路电流情况。对所有线路进行监控,对大负荷及超负荷提供预警和报警信号。 3微电源分类、特点、工作方式及接入设备功能 3.1微电源分类与特点[5] 光伏电池无废气排放、无化石燃料消耗,采用与建筑物集成在一起的模块可联合生产低温热能为房间供暖。但输出的功率由光能决定,因此是断续的,不能与负荷完全匹配,因此常常需要蓄电池或其他辅助系统。一般光伏电池发电模块拥有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功能、电池板监测和保护功能、逆变并网等功能,以保

西南大学2018年秋季[1156]《智能电网与微网》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 1156 学年学季:20182 单项选择题 1、电力骨干通信网按网络类型可划分为传输网、业务网和() .信息安全网 .支撑网 .通信网 .智能网 2、 中性点以消弧线圈接地的电力系统,通常采用的补偿方式是() .全补偿 .欠补偿 .过补偿 .有时全补偿 3、2.通过改变变压器变比,实质上() .改变了电力网的无功功率分布 .改变了电压损耗的数值 .改变了负荷变化时次级电压的变化幅度 .增加了整个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容量 4、

分析简单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可以应用() .小干扰法 .等耗量微增率准则 .等面积定则 .对称分量法 5、关于顺调压电压调整方式的描述,错误的是( ) .适用于用户对电压要求不高的场合 .适用于供电线路不长的场合 .低谷负荷时允许中枢点电压略低 .高峰负荷时允许中枢点电压略低 6、 三相短路时,非周期分量极小值,只能是在某种情况() A一相中出现 B同时在两相中出现C三相均不出现 D只有故障相出现其它相不出现 .一相中出现 .只有故障相出现其它相不出现 .三相均不出现 .同时在两相中出 7、智能电力需求侧管理在传统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主要包括()

. A. 自动需求响应技术、智能有序用电、远程能效监测与能效诊断、能效电厂. E. 自动需求响应技术、智能有序用电、远程能效监测与能效电厂 .自动需求响应技术、智能有序用电、远程能效监测与能效诊断、集中终端 .自动需求响应技术、智能有序用电、远程能效监测与能效诊断 8、 电力系统中PQ节点的数量() .少量的 .大量的 .只有一个 .全都是 9、 电力系统的频率主要决定于( ) .有功功率的平衡 .电压质量 .电流的大小 .无功功率的平衡 10、适合新能源接入应用的储能技术主要是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 .电化学储能 .相变储能

智能电网用户端能源管理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

智能电网用户端能源管理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 智能电网是当前国际国内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热点。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建 设全国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其基本特征是电力系统的运营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和市场化,真正实现电能的高效利用。 ?根据智能电网研究框架体系,智能电网建设主要抓住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个环节。配用电环节即为电网的用户端,按用户属性来分主 要有三类:建筑楼宇,如宾馆、商场、体育馆、学校、写字楼、政府机关等;工矿企业,如冶金、造纸、轻纺、机械、电子、煤矿等;基础设施,如机场、港口、铁路、公路、水利等。用户端消耗着整个电网80%的电能,抓电网用户端智能 化建设,对用户可靠、安全、节约用电有十分重要意义。用户端环节建设内容 主要为:构建智能用电服务体系;全面推广应用智能电表、智能用电管理终端等智能设备;实现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提升用户服务质量;建设智能用电小区 和电动汽车充电站。用户端急需解决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先进的表计,智能 楼宇、智能电器、增值服务、客户用电系统、需求侧管理等课题。 ?能源管理系统构架及目标 ?智能电网用户端从用户侧一端来讨论配电和用电系统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其 范围指电力公司计费电表出口以下,从电力变压器到用电设备之间,对电能进 行传输、分配、控制、保护和能源管理的所有设备及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设备如电梯、水泵、照明、空调系统、家用电器等越来越多,用电负荷快速增长,设备的能效提高 以及不同设备之间的匹配需要科学的管理,用户端的能源管理因此受到越来越 多的关注。 ?一般的智能电网用户端能源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计算机管理系

浅析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系统建设

浅析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系统建设 现代电网智能化是电网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是未来电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智能电网系统中,通信管理系统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文章围绕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了当前我国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现实需求,并就如何高效科学开展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系统建设提出建议和对策。 标签:智能电网;通信管理;通信系统;现状;需求;发展策略 引言 现代社会,电能是最主要的能源种类。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空前繁荣阶段,电能需求与日俱增。由此推动了电网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电网建设规模、电力线路里程、运行载荷等逐年上升,给电网运行调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与成熟,为电网运行调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理论条件。智能电网已经成为当前电网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智能电网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通过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得深入应用,电网在执行各项任务,应对运行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安全性获得显著增长。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环节,通信系统的管理无疑是智能电网应用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智能电网通信系统使用的设备包括光纤通信、微信系统、微博载波系统等多个种类。变电站作为电网输变电环节的中坚力量,受到的影响和发生的变化无疑是十分巨大的。大量现代化技术的出现与投入使用,给智能电网的飞速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智能电网通信随之实现了巨大飞跃。 1 当前我国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系统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 电力产业是我国战略基础产业,事关国计民生。政府一直将电力建设事业作为国家发展建设任务中的关键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都把电网建设纳入各地区、各阶段发展规划之中。这一方面是社会化大生产对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电网建设基础条件日益完善、成熟的结果。与此同时,各地电网建设项目的大规模实施,以及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管理,导致电力企业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管理系统相关的设备和种类差异明显,对于电网整体的运行维护以及调度管理都十分不利。另一方面,关于电网通信系统的深入研究一直在持续,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是当前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系统的发展重点。 1.1 复杂化程度加深是当前电网通信管理系统的重要特征 通信系统是现代电网的重要组成步伐,在保障电网正常运转,电力企业日常生产顺利进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我国电力网络通信系统具有建设时间早、分布范围广、内容繁多、管理分散、流程众多、安全性要求高的特点。电力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生产体系的重要部门,受信息产业影响重大,越来越多的电力

智能电网中微电网优化调度综述剖析

智能电网中微电网优化调度综述 智能电网是一种智能技术系统,它包括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动态定价以及通过调整发电、用电设备功率优化负载平衡等特点。终端用户不仅能从电力公司直接购买用电,同时还可以从储能设备中获取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另一方面智能电网具备高速、双向的通信系统,供电端与用电端实现实时通信、并且系统能够保证电网安全、稳定和优化运行。具有坚强、自愈、兼容、优化等特征。 微电网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结构,是实现主动式配电网的一种有效的方式。由一组微电源、负荷、储能系统和控制装置构成的系统单元,可实现对负荷多种能源形式的高可靠供给。微电网中的电源多为容量较小的分布式电源,即含有电力电子接口的小型机组,包括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光伏电池、小型风力发电机组以及超级电容、飞轮及蓄电池等储能装置,它们接在用户侧,具有成本低、电压低及污染低等特点。开发和延伸微电网能够促进分布式电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使传统电网向智能网络的过渡[1]。 1、微电网的组成及结构 微电网是由多种分布式电源(既包含有非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燃料电池、微型燃气轮机;又包含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风力和光伏发电单元等),再加上控制装置、储能装置和用电负荷共同组成。微电网的组成结构十分灵活,可以满足某片区域的特殊供电需求。微电网不仅可以通过公共连接点(PCC)与大电网连接,采用并网运行模式;还可以在大电网电能质量下降或者电网故障而影响到微电网内负荷正常用电时,在公共连接节点(PCC)处与大电网断开,采用孤岛运行模式。 典型的微电网结构如图1-1 所示。它是由热电联产源(CHP)如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非CHP源如风力发电机组、光伏电池组及储能装置等组成。微电源和储能设备通过微电源控制器(MC)连接到馈线A和C。微电网通过公共连接点(PCC)连接到配网中进行能量交换,双方互为备用,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2]。

微电网技术

微电网技术 能源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生命存在和繁衍的生命线。传统化石能源的逐步耗竭,使能源危机已逐步逼近。中国21世纪的能源工业将是能源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改造型新工业,因此,合理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其它新能源,走多元化洁净能源发展道路,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微电网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结构,是一组微电源、负荷、储能系统和控制装置构成的系统单元。微电网中的电源多为容量较小的分布式电源,即含有电力电子接口的小型机组,包括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光伏电池、小型风力发电机组以及超级电容、飞轮及蓄电池等储能装置,它们接在用户侧,具有成本低、电压低及污染低等特点。开发和延伸微电网能够促进分布式电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实现对负荷多种能源形式的高可靠供给,是实现主动式配电网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使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过渡。 1. 微电网的含义与研究动态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己开展微电网研究,立足于本国电力系统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微电网概念和发展目标。作为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微电网在各国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特色。 1.1 美国微电网的研究 ERTS(Consortium for Electric Reliability Technology Solutions)合作组织由美国的电力集团、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等研究机构组成的,在美国能源部和加州能源委员会等资助下,对微电网技术开展了专门的研究。CERTS定义的微电网基本概念:这是一种负荷和微电源的集合。该微电源在一个系统中同时提供电力和热力的方式运行,这些微电源中的大多数必须是电力电子型的,并提供所要求的灵活性,以确保能以一个集成系统运行,其控制的灵活性使微电网能作为大电力系统的一个受控单元,以适应当地负荷对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CERTS定义的微电网提出了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的新方法。传统的方法在考虑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时,着重在分布式电源对网络性

永兴岛智能微电网系统解决方案

永兴岛供电及海水淡化解决方案 永兴岛是海南省三沙市政府驻地,是南海群岛重要的军事政治中心。永兴岛中心地处北纬16°52′,东经112°20′,呈椭圆形,东西长约1950米,南北宽约1350米,面积约2.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米。 缺电缺水是海岛居民面临的主要问题。2014年前,永兴岛供电基本依赖柴油机组。2014年增建光伏微电网,配置了500kW光伏发电系统和1MWh储能系统,缓解了供电紧张的问题。随着岛内建设和发展,原有供电设施已经难以满足岛内的用电需求。 为此,我公司提出如下永兴岛供电及海水淡化解决方案: 建设10kV单环网微电网系统,配备5MW集中式光伏系统和18MWh储能系统,白天充分利用新能源发电,夜间使用储能放电保证负荷供电。 另外,配置海水淡化工程作为可调负荷,满足白天消纳光伏。 新建的微电网系统与原有的10kV系统无缝对接为双环网系统,保障1~2MW的24小时稳定军用供电,同时提供岛内其他居民用电。

方案一 永兴岛微电网系统一次拓扑图 变压器 10kV/0.4kV 变压器 10kV/0.4kV 柴油发电机民用负荷 交流环网柜交流环网柜 储能电池军用负荷 中央控制器 海水淡化系统 1.1光伏系统 5MWp双玻光伏发电系统 ●双玻光伏组件 ?三防性能优良 ?占地约0.1平方公里 ●500kW集中式光伏逆变器 ?效率98%以上、PQ可调

1.2 储能系统 18MWh集装箱式储能系统 ●53寸海岛型集装箱 ?优选关键器件 ?加强三防工艺 ?多级盐雾过滤 ?控温除湿 ●国内首创4C兆瓦级系统 ?单个集装箱可达3MWh ?深充深放八千次 ?浅充浅放十万次 ?电池寿命:10年 ?充放电毫秒级响应、分钟级支撑 ?并离网无缝切换 ?VF无限并机 1.3 海水淡化系统 1~3MW集装箱式系统 ●低能耗、高效率 ●单个箱体参数: ?制水能力:1000吨/天 ?功耗:约100kW

基于智能电网的AMI系统

基于智能电网的AMI系统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智能电网概念引起当今电力行业最热点的讨论和研究,这也将是电力系统重大的变革趋势及科技创新。作为智能电网中最重要的技术支撑模块,AMI 高级智能量测系统在智能电网中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电网中很多智能化功能是由AMI实施和完成的,因此研究AMI系统对智能电网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文章简述了智能电网的概念和组成,AMI高级智能系统的组成和具体内涵,在智能计量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高级量系统AMI的应用前景等。 关键词:智能电网、高级量系统、AMI 引言:高级量测体系( advanced meteringinf rast ructure ,AMI)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的主要区别之一。世界各国提出智能电网概念的出发点并不一致。AMI是一个用来测量、收集、储存、分析和运用用户用电信息的完整网络和系统。AMI的建立将彻底改变电力流和信息流单方向流动的现状,为用户和电网的双向全面互动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用户和电网的信息交互,将使用户随时掌握电网的负荷情况和电价信息,从而可以主动参与电网运行;用户侧储能装置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将改变配电网的潮流分布,在电价政策的合理引导下减小电网负荷的峰谷差,提高电力设施的利用率。 一、什么是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作为下一代电网的基本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度已迅速升温。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 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将智能电网定义为:一个由众多自动化的输电和配电系统构成的电力系统,以协调、有效和可靠的方式实现所有的电网运作,具有自愈功能;快速响应电力市场和企业业务需求;具有智能化的通信架构,实现实时、安全和灵活的信息流,为用户提供可靠、经济的电力服务。

微电网技术研究与发展

微电网技术研究与发展 ---wjh 整理能源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生命存在和繁衍的生命线。传统化石能源的逐步耗竭,使能源危机已逐步逼近。中国21世纪的能源工业将是能源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改造型新工业,因此,合理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其它新能源,走多元化洁净能源发展道路,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微电网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结构,是一组微电源、负荷、储能系统和控制装置构成的系统单元。微电网中的电源多为容量较小的分布式电源,即含有电力电子接口的小型机组,包括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光伏电池、小型风力发电机组以及超级电容、飞轮及蓄电池等储能装置,它们接在用户侧,具有成本低、电压低及污染低等特点。开发和延伸微电网能够促进分布式电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实现对负荷多种能源形式的高可靠供给,是实现主动式配电网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使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过渡。 1. 微电网的含义与研究动态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己开展微电网研究,立足于本国电力系统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微电网概念和发展目标。作为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微电网在各国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特色。 1.1美国微电网的研究 ERTS(Consortium for Electric Reliability Technology Solutions)合作组织由美国的电力集团、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等研究机构组成的,在美国能源部和加州能源委员会等资助下,对微电网技术开展了专门的研究。CERTS定义的微电网基本概念:这是一种负荷和微电源的集合。该微电源在一个系统中同时提供电力和热力的方式运行,这些微电源中的大多数必须是电力电子型的,并提供所要求的灵活性,以确保能以一个集成系统运行,其控制的灵活性使微电网能作为大电力系统的一个受控单元,以适应当地负荷对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CERTS定义的微电网提出了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的新方法。传统的方法在考虑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时,着重在分布式电源对网络性能的影响。按传统方法当电网出现问题时,要确保联网的分布式电源自动停运,以免对电网产生不利的影响。而CERTS 定义的微电网要设计成当主电网发生故障时微电网与主电网无缝解列或成孤岛运行,一旦故障去除后便可与主电网重新连接。这种微电网的优点是它在与之相连的配电系统中被视为一个自控型实体,保证重要用户电力供应的不间断,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减少馈线损耗,对当地电压起支持和校正作用。因此,微电网不但避免了传统的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的一些负面影响,还能对微电网接入点的配电网起一定的支持作用。 1.2欧洲微电网的研究 欧洲提出要充分利用分布式能源、智能技术、先进电力电子技术等实现集中供电与分布式发电的高效紧密结合,并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电力市场,共同推进电网发展。微电网以其智能性、能量利用多元化等特点也成为欧洲未来电网的重要组成。目前,欧洲已初步

微电网标准体系

微电网标准体系建设 微电网在全国范围发展迅速,亟需标准化工作给予技术支撑和规范。微电网改变了电力系统在中低压层面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与微电网的电网运营企业和设备供应商们熟悉的传统原则受到挑战。迫切需要国家层面的标准化工作支撑,很多时候我们一些供电原则、保护原则等受到挑战,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标准化工作的支撑,必须要有国标才方便管理层面,甚至政府、法院认可的程度。 微电网的标准体系急需统一的规划和顶层设计,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并网涉及发电、电网、用户等多个领域,系统复杂性突出。需要将微电网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单元,对相关技术领域开展系统分析。对不同应用场景下微电网、分布式电源功能进行定位和系统边界区分。从系统的角度辨识标准缺失和可能出现的重复甚至矛盾的地方,识别亟需制定的标准,制定微电网标准化路线图和标准体系。这是我们标委会在做的工作。 目前定的标准,包括微网建模及仿真、微网并网、微源接入微网、微网规划设计、微网运行特性测试、微网调试及验收、微网运行维护、微网内发电侧管理、微网内需求侧管理、微网内储能管理、微网保护、微网信息与通讯、微网监控系统功能、微网黑启动、微网运行评价。在标准领域都有很多工作急需要做,没有这些标准支撑很难形成大规模网站化推广。 针对微电网建设的难题,北京群菱专注于微电网研究试验平台的开发,推出多个微电网实验平台: 1.微电网仿真试验研究平台 2.微电网监控及能量调度管理系统 3.微电网电缆阻抗模拟系统 4.多源互补智能微电网供电系统 5.开放式交直流电力电子研究与试验平台

以上平台均为群菱能源专业设计制造,详细技术方案请联系群菱获取。试验平台可以满足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关键设备检测、功能性验证试验、能量调度管理及控制策略研究、微电网之间的相互影响及调度控制技术研究、微电网储能研究以及风光储科学配比优化研究与高渗透率研究。 群菱能源微电网仿真实验室成功案例:中国电科院“先进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网优化控制联合实验室”、“电力需求侧管理和智能用电仿真实验室”,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多能互补发电系统运行和保护性能测试系统”,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交/直流电网物理仿真试验平台”,河南电科院“智能配电网新能源接入研究平台”,浙江工业大学“智能微电网试验、测试与储能系统”,南昌大学“微电网仿真模拟试验平台”等数十家科研院所,为我国微电网标准体系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标准化工作的现状以及展望,中国在IEC先后发起成立adhocG53微电网特别工作组和IECSEG6微电网系统评估组,这个组的使命去年年底已经完成了,制定IEC在微电网领域的战略规划。目前微网标准的现国家标准层面,微电网领域6项,行业标准微电网领域4项。微电网标准体系的研究和编制,内容涵盖微电网的规划设计、调试验收、并网测试、运行控制等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