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分集技术(Diversity Reception)

3.1分集技术(Diversity Reception)
3.1分集技术(Diversity Reception)

§3-1 分集技术(Diversity Reception)

移动通信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多径效应。多径传播(瑞利衰落衰落)时,信号瞬时值快速变动,而阴影衰落(对数正态衰落)时,信号平均值(中值)慢速变动。这两者是构成移动通信接收信号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使接收信号被大大地恶化。虽然通过增加发信功率、天线尺寸和高度等方法能取得改善,但采用这些方法在移动通信中比较昂贵,有时也显得不切实际。而采用分集技术便可在接收终端上大大降低深衰落的影响,从而改善传输的可靠性。

所谓分集技术:就是利用多条路径传输相同信息,且具有近似相等的平均信号强度和相互独立的衰落特性的信号路径,在接收端通过适当的合并技术后输出。由此可以降低信号电平起伏,即衰落。可见分集技术有二重含义:分散传输、集中处理。

分集的基本思想:把接收到的多个衰落独立的信号加以处理,合理利用这些信号的能量来改善接收信号的质量。其通常可以减小平坦衰落信道上接收信号的衰落深度和衰落持续时间。

分集的抗衰落原理:设其中某一信号分量的强度低于检测门限的概率为p,则所有M

p远低于p。

个信号分量的强度都低于检测门限的概率M

对于阴影衰落造成的宏观信号衰落可使用宏观分集;对于多径传播造成微观衰落可使用微观分集。宏分集(也叫多基站分集):为了消除阴影区域产生的信号衰落,将多个基站设置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不同的方向上同时和小区内的一个移动台进行通信。微分集:在一个局部区域接收到无线信号在空间、角度、频率、时间等方面呈现出独立性,因此对应的分集方法有空间分集、极化分集、角度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和分量分集等多种。

一、分集方法

依照信号传输的形式可分为:显分集和隐分集。显分集:构成明显分集信号的传输形式,多指利用多付天线接收信号的分集。隐分集:分集作用隐含在传输信号的方式中,而在接收端利用信号处理技术实现信号的分集,一般只需一付天线。

1、空间分集(space diversity)

①利用不同接收地点收到的信号衰落的独立性,实现抗衰落的功能。

②场强随空间的随机变化,空间距离越大,多径传播的差异就越大,所接收场强的相关性就越小。水平间隔效果好于垂直间隔。空间距离≥相干距离,弱散射下天线的相干距离更大。

③经过测试和统计,CCIR建议为了获得满意的分集效果,移动单元两天线间距大于0.6

个波长,即d>0.6λ,并且最好选在λ/4的奇数倍附近。若减小天线间距,即使小到λ/4,也能起到相当好的分集效果。

④收端N (N=2~4)部天线接收,N越大,效果越好,但当N较大时,分集增益的增加却变得缓慢,且工程复杂。

⑤天线分集效果的好坏不仅与天线间的距离有关,还与天线的排列、合并方式,特别是天线的布置尤为重要。

其实,空间分集还包括极化分集(在收端天线安装水平与垂直极化天线)和角度分集(采用方向性天线)。极化分集在移动环境下,两个在同一地点极化方向相互正交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呈现出不相关的衰落特性。角度分集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多径信号到达接收点的方向可能不一样,在接收端采用方向性天线,就可以实现角度分集。

2、频率分集(frequency diversity)

①将待发送的信息分别调制在不同的载波上发送,载波间隔≥相干带宽1/L(L为时延扩散)。市区的时延扩展相对郊区更大,因此载波间隔更小。

②市区的时延扩展大于郊区和开阔地,因此,相干带宽(市区)≤相干带宽(郊区)

③应用:与空间分集相比,减少了接收天线与相应设备的数目,但占用更多的频率资源,且发端需要多部发射机。移动通信中,常使用跳频技术实现频率分集

3、时间分集(time diversity) (对静止的MS无用)

①将待发送的信号每隔一定时间间隔重复发送,在收端可得到N条独立的分集支路,时间间隔≥相干时间1/B(B为多卜勒频移的扩散区间,与移动台的速度有关),处于静止状态,时间分集基本不可实现。

②速度越快,最大多普勒频移越大,相干时间越短,时间分集的时间间隔相对而言更小。

③应用:与空间分集相比,减少了接收天线的数目,占用了更多的时隙资源,降低了传输效率。移动通信中,大量应用于CDMA系统的RAKE接收机中,以处理多径信号,有时也叫多径分集。

4、多用户分集:利用不同用户的信道衰落,好的多传获得大容量!

二、合并方式(Combining Techniques of Diversity )

信号合并的目的就是要使它他的信噪比有改善,分集增益的效果常用分集增益或改善因子来描述,有时也用中断概率来描述。最佳的分集就在于最有效的减小信噪比低于正常工作门限信噪比的时间。

合并后信号表示式:)(i

M

i i i M t r G r ∑=--------------------------------------------------------(3-1) 其中分集的重数为M ,第i 条分集支路上的信号电压为ri(t)。

1、 选择式合并:检测所有分集支路的信号,以选择其中信噪比最高的那一支的信号作为合

并器的输出。也即式(3-1)的M 个系数中只有一个等于1,其他为0。合并器的输出信噪比

为:ξs =max{ξk };其合并增益为:s G =∑=M k k

11--------------------------------------------------------(3-2)

分析:如果支路的瞬时信噪比SNR= γi , γi 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Γ-

Γ

=i e p i γγ1)(-------------(3-3) 其中Г是每个信道的平均信噪比。对于单一支路,其信噪比小于某一阈值γ的概率为: ---------------------------------(3-4) 因此,所有M 条独立分集支路上接收信号的信噪比同时低于某一给定阈值的概率为:

)()1(],...,[/1γγγγγM M m r P e P =-=≤Γ---------------------------------------(3-5)

式(3-5)中的PM (γ) 是各支路的信噪比都未达到γ的概率。如果有的支路实现了

SNR >γ,那么至少有一条支路的SNR >γ的概率为:

M T M i r e

P P )1(1)(1][/γγγγ---=-=> -----------------------(3-6) 平

均信噪比为:

dx e e Mx d d dP d p x M x M M --∞∞-∞???-Γ===1000)1()()(γγγγγγγγ----------(3-7)

由式(3-7)易知:∑==ΓM

k k 11γ 例3.1 假定使用的是4支路分集,每支路收到一个独立的Rayleigh 衰落信号。若信噪比的均值为20dB ,判决阈值为SNR =10dB 。试将此情况与没有使用分集的简单接收机相比。 解:由公式(5-5)计算得:P4(10dB )=(1-e -10/100)4=0.000082

若不用分集,则公式( 5-5)计算得:P4(10dB )=(1-e -10/100)=0.095

可见,没有分集时,信噪比低于指定阈值得概率,比采用4条支路分集时的概率要高三个数001[]()i r i i i i P p d e d γγγ

γγγγγ-Γ≤==Γ??

量级。

2、 最大比值合并(最佳合并):合并后的振幅为各支路信噪比之和。

k k k N r a =(k r 为支路信号包络,k N 为噪声功率), ∑∑====M k k

k M k k k R N r r a r 121, 出发点:对各路同相后的信号进行加权,从而充分利用各支路的可用信号,使得在任一时刻均会达到可实现的最大信噪比。信噪比大的支路加权大,相应在合并器输出中的贡献也就大,反之也成立!

分集之后,合成输出信号的信噪比可被简化为各支路信噪比的和!

其合并增益为:M G =M 3、 等增益合并:无需对信号加权,各支路的信号是等增益相加的,实现较简单,仍可以利

用同时收到的各路信号,其性能只比最大比率合并差一些,但比选择分集要好不少。

∑==M k k E r r 1,其合并增益为:E G =1+(M-1)

4

π 4、 开关式合并(扫描式分集scanning diversity ):以一个固定顺序扫描N 个支路,一旦发现

某一支路的信号超过了预置的阈值,就将这路信号将被选中并送至接收机。而当这路信号降低至阈值之下,则那么扫描过程将重新开始。 只有当瞬时信号包络负向跨越预定门限时,将天线切换到另一支路上去。其优点是仅使用一套接收设备。原理结构示意图

1N

M i i γγ==∑

图3-1 扫描分集原理图图3-2 带反馈的扫描分集原理图

带反馈的开关式合并:通过切换发射天线的方法来获得合并增益,基站发射机采用两副天线,当移动台接收的信号包络低于预定门限时,移动台向基站发出更换天线的指令,基站收到指令后,将发射天线开关倒换到另一副天线上。这种方法称为带反馈的空间分集。

分集效果:

①信噪比的改善随着分集的重数增加而增加,在M=2~3时,增加很快,随着M的继续增加,改善的速度放慢,特别是选择合并。考虑到随着M的增加电路的复杂程度也增加,实际的分集重数一般最高为3~4。

②在合并方式中,最大比值合并改善信噪比最多,最差是选择合并,只是因为选择合并只利用其中一个信号,其余没有被利用。分集重数较少时,等增益合并的效果接近最大比值合并,且电路实现简单,所以应用很广,尤其在基站侧。实际当中,一般在基站采用二重空间分集,其分集增益一般可达10dB。

③分集效果不佳表现:各支路的衰落信号相关性不为0,如空间分集中空间位置不合适,或者频率分集中两载波间隔不够大;合并的动作根源是接收信号,由于接收信号的错误可能导致误操作;合并中的一些瞬时过程和合并延时都将影响结果

三、隐分集技术

1、交织技术(Interleaving Techniques )的一般原理

在陆地移动通信这种变参信道上,比特差错经常是成串发生的。这是由于持续较长的深衰落谷点会影响到相继一串的比特。然而,信道编码仅在检测和校正单个差错和不太长的差错串时才有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希望能找到把一条消息中的相继比特分散开的方法,即一条消息中的相继比特以非相继方式被发送。这样,在传输过程中即使发生了成串差错,恢复成一条相继比特串的消息时,差错也就变成单个(或长度很短),这时再用信道编码纠错功能纠正差错,恢复原消息。这种方法就是交织技术。

交织深度:交织前相邻的两符号在交织后的间隔距离;交织宽度:交织后相邻两符号在

m 的交织阵列,若是行读入列读出的话,其交织深度交织前的间隔距离。因此对于一个n

为m,交织宽度为n。

假定由一些4比特组成的消息分组,把4个相继分组中的第1个比特取出来,并让这4个第1比特组成一个新的4比特分组,称作第一帧,4个消息分组中的比特2~4,也作同样处理,如图3-3所示。

然后依次传送第1比特组成的帧,第2比特组成的帧,……。在传输期间,帧2丢失,如果没有交织,那就会丢失某一整个消息分组,但采用了交织,仅每个消息分组的第2比特丢失,再利用信道编码,全部分组中的消息仍能得以恢复,这就是交织技术的基本原理。

图3-3 交织原理

可见,交织是以时延为代价的,因此属于时间隐分集。

?交织器的实现

?原理:一个(I,J)的块交织器可以看成是一个I行J列的存储矩阵。数据

{a11a12a13a14…a1J a21a22a23a24 …a2J a31a32a33

a34…a3J…………………a I1a I2a I3a I4…a IJ}按行写入,按列读出,如下图

3-4所示。连续的数据处理要有两个矩阵,其中一个用于数据写入,另一个

用于数据读出。解交织也要有两个矩阵,用于反交织处理。

图(a)交织图(b)解交织

图3-4 交织原理图

交织阵越大,传输特性越好,但传输时延也越大,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必须作折衷考虑。

2.GSM系统中交织方式

在GSM系统中,信道编码后进行交织,交织分为两次,第一次交织为内部交织,第二次交织为块间交织。

a)TCH信道的交织:GSM系统首先是把话音分成20ms的音段,这20ms的音段通过话音编码器被数字化和话音编码,产生260个比特流,并被分成:·50个最重要比特·132个重要比特·78个不重要比特。GSM数字话音的信道编码如下图所示:对上述50个比特添加上3

个奇偶检验比特(分组编码),这53个比特同132个重要比特与4个尾比特一起卷积编码,比率1:2,因而得378个比特,另外78个比特不予保护。

图3-5 GSM 20ms话音编码

首先对它进行内部交织,即将456个比特分成8帧,每帧57比特,见图3-6所示。

图3-6 GSM 20ms话音编码交织

如果将同一20ms话音的2组57比特插入到同一普通突发脉冲序列中(见图3-7),那么该突发脉冲串丢失则会导致该20ms的话音损失25%的比特,显然信道编码难以恢复这么多丢失的比特。因此必须在两个话音帧间再进行一次交织,即块间交织。

图3-7 普通突发脉冲串

因此把每20ms话音456比特分成的8帧,分别插入8个不同普通突发脉冲序列中,然后一个一个突发脉冲序列发送。当前帧的456bit 分别与第n-1帧的后半帧的228bit和第n+1帧的前半帧228bit交织,即当前帧的1、2、3、4段与n-1帧的5、6、7、8段组成时隙1、2、3、4;当前帧的5、6、7、8段与n+1帧的1、2、3、4段组成时隙5、6、7、8 。这样就实现了将符号交织后分散到8个TDMA时帧帧中的时隙来传输的目的。

若假设当前语音块为B块,前一语音块为A块,后一语音块为C块;则为了打破相连比特的相邻关系,TS1、TS2、TS3、TS4、TS5、TS6、TS7、TS8的组成依次为B1A5、B2A6、B3A7、B4A8、C1B5、C2B6、C3B7、C4B8。这样发送的突发脉冲序列首尾相接处不是同一话音块,这样即使在传输中丢失一个脉冲串,只影响每一话音比特数的12.5%,而这能通过信道编码加以校正。

二次交织经得住丧失一整个突发脉冲串的打击,但增加了系统时延。因此,在GSM系

统中,移动台和中继电路上增加了回波抵消器,以改善由于时延而引起的通话回音。

※b) GSM的控制信道(SACCH、FACCH、SDCCH、BCCH、PCH和AGCH)的交织情况如下:

?456比特的消息块在经过内部交织并分为8组(这一过程同话音的内部交织一样)

?前四组与后四组进行交织(交织方法也与话音的交织一样),最后获得了4个整突发脉冲。

3、跳频技术

采用跳频技术是为了确保通信的秘密性和抗干扰性,它首先被用于军事通信,后来在GSM标准中也被采纳。跳频功能主要是:抗同信道干扰和改善频率选择性衰落。处于多径环境中的慢速移动的移动台通过采用跳频技术,大大改善移动台的通信质量,相当于频率分集。

2016-2017学年高中物理第3章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第1节电磁技术的发展第2节电机的发明对能源利用

第一节电磁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电机的发明对能源利用的作用 课 标解读重点难点 1.简单了解古代对电和磁的认识. 2.知道近代电磁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了解现代电磁技术的发展. 4.知道能源的分类及其利用方式. 5.了解电机的发明对能源利用的作用. 1.对电和磁的认识.(重点) 2.能源的分类及利用方式.(重难点) 3.电机的发明对能源利用的作 用.(重点) 电磁技术的发展 1. (1)公元前585年,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有对用木块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碎草等轻小物体的现象的描述. (2)①我国西汉末年,有对经过摩擦的玳瑁吸引微小物体的记载. ②东汉王充把琥珀被摩擦后可以吸引微小物体,与磁石吸引针的现象同时提出. ③我国古代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的指南针,是电磁领域的第一个重大发明. (3)1800年,伏打发明了电池. (4)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5)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 (6)1866年,西门子发明实用的自激式直流发电机. (7)19世纪80年代末,特斯拉等发明交流输电技术. (8)19世纪末期,莫尔斯发明的电报和贝尔发明的电话,开始改变人类的信息交流方式,随后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通信.20世纪早期,出现了广播和电视,彻底改变了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 (9)20世纪末期出现的互联网是电磁技术对人类的又一重大贡献. 2.思考判断 (1)白炽灯是爱迪生发明的.(√) (2)亨利在1827年发明了实用的电磁铁.(√) 3.探究交流 发展电磁技术有何现实意义?

【提示】建立在电磁技术基础上的电力工业,信息产业,电子电器制造业等早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没有电磁技术就没有现代化。 能源与电机 1. (1)按基本形态分类 能源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利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风力、太阳能等.二次能源是指由一次能源进行加工转换而得到的能源产品,如蒸汽、电力、煤气、石油制品等. (2)按再生性分类 可将能源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再生能源主要有水力、风力、太阳能等,非再生能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3)按应用的广泛程度 能源又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属于常规能源的有煤、石油、天然气等,而太阳能、核能等属于新能源. (4)发电机 发电机是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5)电动机 电动机是把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装置. 2.思考判断 (1)电能是一次能源.(×) (2)电动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3.探究交流 随着电磁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就连在偏僻的农村,电动自行车也逐渐代替了笨重的摩托车.你知道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吗?电动自行车有什么优点? 【提示】区别:摩托车由内燃机驱动,电动自行车由电动机驱动. 优点:轻便、清洁、高效、无污染. 能源及其利用 1.按再生性,能源分为哪几类? 2.按应用的广泛程度,能源分为哪几类?

企业管理与经济技术分析复习资料

企业管理与经济技术分析复习资料 1. 管理的定义: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协调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从而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2. 管理的含义:①实质是协调内外;②核心是决策;③主体是管理者,客体是资源(人力、物力、 财力、时间、信息);④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过程;⑤目的:达成既定组织的目标;⑥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⑦效率是提出与产出之间的比较关系,效果是达成目标的程度;⑧环境变化同时带来机会与危险,管理方式应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3. 管理的特征:①科学性与艺术性;②综合性与应用性;管理方式的不确定性; 4. 管理的职能:①计划(首要职能):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途径的安排和 策划;②组织:对成员活动进行合理分工与合作,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使用,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具体内容:设置管理机构,划分管理层次;③领导:管理者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利和自身的能力去影响下属,使之为实现组织目的而努力工作;④控制:A. 纠正偏差B.调整计划;5. 泰罗制《科学管理理论》内容:①工作定额原理;②差别计件工资制;③能力与工资相适应;④ 计划于执行相分离;⑤标准化原理;⑥例外原则;⑦职能工长制;⑧强调雇主与工人合作的“精神革命”; 6. 法约尔管理的十四条原则:①劳动分工;②权力与责任;③纪律;④统一指挥;⑤统一领导;⑥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⑦人员报酬;⑧集权;⑨等级链;⑩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7.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韦伯,行政管理之父。 8.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未满足需要→动机→(质变产生)行为→满足为满足的需求。(是一个的 循环过程) 观点:①人是有需求的动物,只有为满足的需求才能影响行为;②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是依次需要,依次满足,逐级上升的。 9. 现代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满足社会需要和获得盈利为目的,以自己可以独立支配的财产为 基础,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流通或服务工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经济核算并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 10. 判断组织是否是企业:①以赢利为目的;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③独立的法人资 格。 11. 组织的一般原理:①管理幅度:指主管能够直接有效的领导下属的数量;②管理层次:指从最 高管理者到具体员工之间不同的层次数;③在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例关系。 12.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①工作能力②工作内容和性质;③工作条件;④工作环境。 13. 组织结构类型及优缺点:P32 14. 决策的定义:是决策者在占有大量信息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行动确定目标,并借助一 定的计算手段、方法和技巧,对影响决策的诸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后,从两个或两个以上可行方案中选取一个满意方案的运筹过程。 15. 决策的特点:①目标性;②选择性;③过程性。 16. 决策的基本原则:①信息原则(做决策的基础);②可行性原则;③动态原则;④满意原则≠最 优原则 17. 决策的类型:(1)按重要程度分类:①战略决策;②管理决策;③业务决策;(2)按决策问题 重复程度分类:①程序化决策(解决例行问题);②非程序化决策(解决例外问题);(3)按决策的可控程度分类:①确定性决策;②风险性决策;③非确定性决策;(4)按影响时间划分:①长期决策;②短期决策; 18. 定性决策方法:①头脑风暴法;②对演法;③德尔菲法;④民议群体法⑤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 19. 定量决策方法:(1)确定型决策方法:①线性规划法;②量-本-利分析法(重点计算);(2)风 险型决策方法:①决策收益表法;②决策树法(重点计算);(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①乐观原

技术分析有效性

技术分析有效性 从90 年代初技术分析法引入中国以来, 该方法备受推崇, 各种技术分析软件、声讯咨询机构、报刊、杂志、书籍纷至沓来,但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批判, 由此而引发了诸多争议。 一.技术分析及其方法分类 技术分析是对市场行为所作的分析。这个市场行为的构成要素为价格、成交量、时间和空间。技术分析方法利用历史价格、成交量和未平仓量以及其他统计数字和描绘价格趋势图表的方法, 借助技术原则来推测价格走势, 并通过估测市场周期长短, 识别买入/卖出机会。技术分析以道氏理论为基础。道氏理论的后继者将之总结并发展。概括起来,技术分析建立在三个基本假定或者前提条件下: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 这是技术分析的核心部分;历史会重演。这个假设是从统计学和人的心理因素方面进行考虑的。 目前流行的几种技术分析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大类:一、K线分析法。现在K 线分析多用于观测价格的走势;二、切线法。其作用是衡量价格变动的范围与幅度;三、波浪分析法。较公认,较难掌握的方法;四、指标分析法。这种方法是目前所使用最多,研究文献也比较集中的方法。二.技术分析有效性研究综述 一般认为,技术分析起源于两百多年前日本的江户时期。当时主要使用K 线 为工具来记录稻米市场的交易情况。 1884年,美国人查尔斯?道提出了“股价平均指数”的概念,奠定了技术分析的基石。后来经过威廉?P?哈密尔顿和R?雷亚的发展和整理,道氏理论形成,奠定了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理查德?夏巴克在20世纪二十年代揭示了如何把“股价平均指数”中出现的重要信号应用于单只股票。从此,技术分析的观念思维方式得到普遍传播。1932年威廉? D ?江恩所著的《股价的真面目》问世,该书总结了技术分析的概念和一些方法。罗伯特?D ?爱德华和约翰?迈吉于1948 年出版了《股市趋势技术分析》。被誉为世界股坛圣经,技术分析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推广。1970 年,法马咋提出市场有效就是价格及时充分地反映了所有可得的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有效论三个层次: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强式有效。1978年J ? W ?威尔德整理出的《技术分析交易系统的新概念》提炼出更多的分析方法,促进了技术分析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五十年代,技术分析方法指导投资活动能否产生超额收益受质疑。但是随着计算器及电脑技术的发展,利用数值进行的技术分析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分析方法和指标出

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第3章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单元测试

(高二)物理粤教版选修1—1第3章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含答案粤教版物理选修1—1第三章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机械能向电能的大规模转化 B.发电机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C.电磁感应说明电流通过感应能产生磁场 D.水电站的发电机,工作时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 (多选)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自动干手机已进入家庭,洗手后,将湿手靠近自动干手机,机内的传感器便驱动电热器加热,使热空气从机内吹出,将湿手烘干.某型号干手机的说明书中有如下一段文字:“功能与特点:采用红外线感应原理,即感应即动作,卫生、方便.超高温保护,即过热、过电流双重保护.采用内热式的再循环原理,低噪音、高转速、烘干能力强.高强度塑钢外壳,牢固可靠,美观大方.”据此可判断( ) A.自动干手机内装有由温度传感器组成的保护电路 B.自动干手机是靠位移传感器来感知使用者手的靠近 C.自动干手机消耗的电能转化为空气的内能及动能 D.自动干手机是靠红外线传感器来感知使用者手的靠近 3、 雷达是用来对目标进行定位的现代化定位系统,海豚也具有完善的声呐系统,它能在黑暗中准确而快速地捕捉食物,避开敌害,远远优于现代化的无线电系统.(1)海豚的定位是利用了自身发射的( ) A.电磁波B.红外线 C.次声波D.超声波 (2)雷达的定位是利用自身发射的( ) A.电磁波B.红外线 C.次声波D.光线 4、关于信息高速公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信息高速公路是为邮车设计的专用公路 B.信息高速公路是车辆可高速通行的公路 C.信息高速公路是由光纤、卫星与微波通信等技术与设备组成的高速信息传输通道

企业管理与经济技术分析复习

一、选择题知识点 1、当计划由于受到外部干扰因素而偏离原来方向时,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管理措施是控制。 2、根据麦格雷戈的理论,X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都有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因此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惩罚等才能使他们努力完成工作。 3、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制定计划。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在19世界末、20世纪初。 6、泰罗认为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7、有“经营管理之父”称号的古典管理学家是法约尔。 8、现代管理理论中,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蒙。 9、管理的首要职能是计划。 10、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1、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的学者是赫伯特·A.西蒙。 1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1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14、管理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使人们能用够尽可能少的支出去实现既定目标的环境。 15、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 15、管理学家明茨伯格提出的企业战略的5P包括:计划(Plan)、计策(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和观念(Perspective)。 16、企业战略规定了战略规划期内的总任务和完成的基本方针、重大措施以及主要步骤,因而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挑战性、相对稳定性和纲领性等特征。 17、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五力模型、价值分析模型、公司地位和行业吸引力矩阵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基本竞争战略。 18、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中五种力量是指:同行业竞争者间的竞争、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供应商讨价还价的威胁、顾客讨价还价的威胁。 19、战略联盟的基本形式:合资企业、相互持股和非产权战略联盟。 20、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度文化、价值观文化、人本文化和创新文化。 21、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决策理论学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蒙。

电磁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电磁技术的发展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人们对电磁现象的认识过程。 在古代,人们把电和磁当作是两种独立的自然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发现电和磁有某些现象很相似。例如:磁体能吸引铁磁性物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磁体间同名磁极互相推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而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把电和磁形成一个整体的学科的是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 1820年、有一天奥斯特在大学讲课时,无意中把通电的直导线放到一个和小磁针平行的位置上,小磁针立即转动产生了出人意料的现象。就是这个现象揭示了电和磁的联系,后来人们把这个实验叫做奥斯特实验。 这个现象使奥斯特产生灵感,是在他丰富的学识的基础上诱发出顿悟思维,发现了电流的磁场。这个科学史实给人以深刻启迪。 【指点迷津】 本章的重点: ⑴对电流磁场的认识。 ⑵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分布的情况。 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感线分布的情况。 ⑷磁感线方向的确定。 本章的难点: ⑴安培定则的熟练掌握,并运用定则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⑵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和识图能力的提高。 二、学海导航 【思维基础】

⒈物体具有________铁钴镍的性质叫_________。 ⒉能够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的磁体,自由静止时,指南的一端叫______用符号_______表示。指北的一端叫_______用符号_________表示。 ⒊同名磁极相互_______,异名磁极相互__________。 ⒋我们把磁体周围存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叫_______。磁体的磁感线都从磁体 _______出来,回到磁体的________。 ⒌通电螺线管内插入铁心时,由于铁心被______,磁场大大增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_______和_______无关。 ⒍电磁铁的磁性有无可以由_______来控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以由_______来控制,电磁铁的南北极可以由_______来控制。 思维基础参考答案: ⒈吸引,磁性。 ⒉南极,S,北极,N。 ⒊排斥,吸引。 ⒋磁场,北极,南级。 ⒌磁化,电流大小,线圈匝数多少。 ⒍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方向。 【学法指要】 人们把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一个磁体有两个磁极,分别叫南极(S 极)和北极(N极)。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要知道,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能被磁化的有软磁性或硬磁性的磁性材料。 磁场的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的基础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场是有方向的。磁场中某一点的小磁针静止时北极的指向,规定为这一点的磁场方向。

教师用书第3章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电磁技术的发展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 1.简单了解古代对电和磁的认识. 2.知道近代电磁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了解现代电磁技术的发展. 4.知道能源的分类及其利用方式. 5.了解电机的发明对能源利用的作用. 1.对电和磁的认识.(重点) 2.能源的分类及利用方式.(重难点) 3.电机的发明对能源利用的作用.(重点) 电磁技术的发展 (1)公元前585年,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有对用木块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碎草等轻小物体的现象的描述. (2)①我国西汉末年,有对经过摩擦的玳瑁吸引微小物体的记载. ②东汉王充把琥珀被摩擦后可以吸引微小物体,与磁石吸引针的现象同时提出. ③我国古代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的指南针,是电磁领域的第一个重大发明. (3)1800年,伏打发明了电池. (4)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5)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 (6)1866年,西门子发明实用的自激式直流发电机. (7)19世纪80年代末,特斯拉等发明交流输电技术. (8)19世纪末期,莫尔斯发明的电报和贝尔发明的电话,开始改变人类的信息交流方式,随后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通信.20世纪早期,出现了广播和电视,彻底改变了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 (9)20世纪末期出现的互联网是电磁技术对人类的又一重大贡献. 2.思考判断 (1)白炽灯是爱迪生发明的.(√) (2)亨利在1827年发明了实用的电磁铁.(√) 3.探究交流 发展电磁技术有何现实意义? 【提示】建立在电磁技术基础上的电力工业,信息产业,电子电器制造业等早已成为 能源与电机 1.基本知识 (1)按基本形态分类 能源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

技术分析会管理规程

技术分析管理规程 1 目的 分析各产品的质量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根据生产关键和薄弱环节,采取技术组织措施。对重大生产事故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和处理意见。 2 范围 适用于本企业各产品生产的技术分析。 3 职责 生产技术部、质量管理部。 4 内容 4.1 三级技术分析活动的任务 4.1.1 厂级技术分析: 4.1.1.1 分析全厂各产品的质量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4.1.1.2 根据生产关键和薄弱环节,采取技术组织措施。 4.1.1.3 对重大生产事故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和处理意见。 4.1.2 车间技术分析: 4.1.2.1 分析产品质量和技术经济指标升降趋势、原因。 4.1.2.2 分析岗位操作法的贯彻执行情况。 4.1.2.3 对生产事故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分清责任,提出改进措施和处理意见。 4.1.3 班组技术分析: 4.1.3.1 应以工序分析为主,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推广先进操作经验,提高本班组技术水平。 4.1.3.2 分析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4.2 三级技术分析的时间要求

4.2.1 厂级技术分析会,每月召开一次,月份开始的一周内举行。 4.2.2 车间技术分析会,每月召开一次,具体时间自行安排,遇较大技术问题时,可随时召开。 4.2.3 班组技术分析会,每半月召开一次,具体时间自行安排。 4.3 三级技术分析的组织分工:分别由同级领导主持。 4.4 级技术分析的参加人员:有关人员。 5 三级技术分析的基本内容 5.1 列表说明各车间最终产品的总成品率、等级品率、各产品的成品率、与升降情况对比(与计划比)及累计完成情况。 5.2 成品率分析: 5.2.1 各产品成品率升降原因分析 5.2.2 总成品率升降原因分析 5.2.3 提高产品成品率的措施和效果 5.3 产品质量分析: 5.3.1 重点产品优级品率升降原因分析 5.3.2 总优级品率升降原因分析 5.3.3 生产过程中出现主要质量问题,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5.3.4 不合格品的品名、批号、数量、原因分析、处理方法及去向。 5.3.5 提高产品质量的措施和效果。 5.4 工艺改进、生产考查、技措效果分析。 5.5 工艺管理、工序管理及工艺纪律执行情况的分析 6 技术分析会议资料的整理保存:分别由同级领导负责。 7 有关工作的监督考核:分别由上一级领导负责。

《期货市场技术分析》(约翰墨菲著)读书笔记

第一章:理论基础 1、技术分析:以预测市场价格变化的未来趋势为目的,以图表为主要手段对市场行为进行的研究。 2、市场行为:价格、交易量、持仓兴趣。 3、技术分析的基本假设: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历史会重演。 第二章:道氏理论 1、查尔斯·H·道于1884年7月3日首创股票市场平均价格指数。 2、基本原则: A.平均价格包容消化一切因素。 B.市场具有三种趋势。趋势的定义:上升趋势(依次上升的波峰波谷)、下降趋势(依次下降的波峰波谷)。三类:主要趋势(一年以上)、次要趋势(三周到三个月)和短暂趋势(不到三周)。 C.大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积累阶段、趋暖还阳或趋冷还阴、最终阶段。 D.各种平均价格相互验证。与道氏理论不同,艾略特波浪理论只要求单个平均价格给出讯号。 E.交易量必须验证趋势:大趋势向上,价格上涨配合交易量增加,价格下跌配合交易量减少;大趋势向下,价格下跌配合交易量增加,价格上涨配合交易量减少。 F.惟有发生了确凿无疑的反转信号之后,我们才能判断一个既定的趋势已经终结。 3、道氏在股市平均价格图表中纯粹依赖收市价格,其信号是以收市价格对前一个高峰或低谷的穿越为标志的。除了首饰价格之外,其余日内价格变化即使穿越了上述高低点也是无效的。 4、辅助直线:某一段时间内界定价格上下变化范围的水平直线,现代术语称为“矩形”。 5、批评:买入卖出信号来得太迟。道氏认为,道氏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利用股市方向作为一般商业活动的晴雨表。 第三章:图表简介 1、日线: A.标准日线图:以竖线表示当天最高价格、最低价格和收市价格,竖线向右伸出的小横线标志收市价位。 B.单线图:连线每日收市价格。 C.点数图:X表示价格上升,O表示价格下跌。仅需要每日最高价和最低价。 2、期货市场的交易量与持仓兴趣: A.交易量:当日在某商品市场发生的交易总额,也就是该商品市场到期月份不同的各种合约,在这一天内参与买卖的总张数。相当于股市上某日易手的普通股票总股数。 B.持仓兴趣:所有交易商到当日收市为止累计的未平仓合约的总数目,为买盘或卖盘单边的总数。 3、大多数图表系统中只采用某商品全体合约下的交易量和持仓兴趣的总额。在合约上市时,其交易量和持仓兴趣一般较小,随着其逐渐成熟,这两个数字相应增长,临近到期的几个月,交易量和持仓兴趣又逐步萎缩。交易活动只宜限于那些持仓兴趣最高的合约。 4、周线、月线图与日线图绘制方式一致。 第四章:趋势的基本概念 1、上升趋势:一系列依次上升的峰和谷。下降趋势:一系列一次下降的峰和谷。横向延伸趋势:一系列依次横向伸展的峰和谷。

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分析复习资料

管理的定义: 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协调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从而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2.管理的核心是决策; 3.管理的目的是有效的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的手段: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管理的特性: 1.科学性与艺术性 2.综合性与应用性 3.管理方式的不确定性 管理职能: ?计划职能 ?计划是关于组织未来的蓝图,是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的策划与安排。 ?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基础和依据。 ?计划的目标就是要组织能适应变化中的环境,并使组织占据更有利的环境地位甚至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以减少不确定性对组织的冲击。 ?组织职能 ?组织就是依据既定的目标,对成员的活动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合作,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使用以及正确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活动。 ?组织职能的具体内容包括:建立组织结构、划分管理层次、明确各部门的职权范围和相互合作关系、确立管理制度、建立信息沟通渠道、人员的配置、 考核和奖励等。 ?领导职能

?领导是指管理者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管理活动过程。 ?领导职能主要包括:调动组织内成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奋发努力;有效协调组织内的人际关系,降低内耗。 ?控制职能 ?控制指根据既定目标不断跟踪和修正所采取的行为,使之朝着既定目标方向运动,并实现预想的成果与业绩杨佳豪牛逼。 ?控制职能的具体任务是对实际情况进行检查,若与计划偏离,纠正偏差,以确保按原计划和目标进杨佳豪牛逼行。若客观实际的变化较大,原计划不适 合,则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调整原计划,必要时调整目标。 古典理论相关概念: ?背景: ?卖方市场; ?如何提高生产率; ?管理局限于经验,致使许多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地发挥; ?要求管理从经验向规范、科学化转变。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工作定额原理、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标准化原理、差别计件工资 ?计划与执行相分离、职能工长制

电磁炮的原理与技术发展

电磁炮的原理与技术发展 电磁炮是一种无需火药瞬间爆发出冲击能量的一种最新火炮。美国己试验成功。电磁炮的主要工作原理雷同磁悬浮列车的直线平面电机。但在电磁炮里用的是多个大功率聚能偏转线圈将磁弹发送出去。比炮好处是无汚染。优奌是电磁炮能做到连续发射,如同机枪、航炮。每分钟可发N次到数千次。某种意义上耒讲一门电磁炮将大于一个炮兵团以上发送的能量。电磁炮耗能非常可观。 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发达国家正在针对电磁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计划地开展电磁炮实用性研究和野外试验。具体的研究方向有以下几个。 能源小型化 体积和重量是电磁炮武器化和战术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而这两者主要由脉冲功率源及功率调节装置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所决定。要减小体积、降低重量,必须实现能源小型化。因此,今后将进一步开发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材料,以研制小型轻质脉冲功率源。 采用高新技术、提高系统效率 高新技术的发展为电磁炮的研制提供了条件,将超导材料用于电磁炮是新的发展趋势。超导材料的电流密度和储能密度极高,储能效率达60%~90%,将其用于储能线圈、发电机、磁体和开关等,不仅有利于电磁炮小型化、提高射速,而且可减小能量损失、大大提高系统效率。另外,采用多级、多层、多段(节)和分布电源多模块结构的导轨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多模块结构可以减小导轨的能量损失,提高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至两倍左右。 加紧新材料的研究、提高系统寿命与性能 新型材料的研究主要有:电池用新型电化学材料,电容器用聚合物电介质材料,脉冲发电机储能用石墨-环氧等复合材料,耐高温、高强度、高能量密度电感储能材料;高强度、耐烧蚀、耐腐蚀的导轨、电枢和电极材料,石墨、陶瓷等耐高温、耐烧蚀炮管绝缘材料;大载流、高强度、高频率开关和大功率脉冲固态开关材料。 经过近20年的研究,电磁炮技术在理论上已基本成熟,开始向武器化、实用化发展。电磁炮的穿甲能力已被实验所证实,武器化的电磁炮可以击毁火炮所不能击毁的新型坦克装甲。预计在不远的将来电磁炮将会作为新一代重要的穿甲武器出现在战场上,在未来战争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动化2班0905010213 夏博洋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步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手机,我们如何随心所欲地与亲人保持联系呢;如果没有网络,我们又如何与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谈天论地;如果没有高清晰的电视技术,我们又如何享受华丽的好莱坞电影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文化。 正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在多种场合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很大地进步,步入了科技强国之林。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我国很多技术都受限于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应该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作为当前社会的一员,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具有献身科学的勇气和决心,具有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全人类的博大胸怀。更重要地是,我们还应当教育我们的后代,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而且越变越好,这是由于科技融入了生活,丰富了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带来了舒适,没有科技的发展,也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现在家家户户都在使用家用电器,如: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洗衣机等等,这些都是科技的产品,它们的出现大大节约了家庭主妇们做饭的时间,把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救出来;电信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电话、手机、小灵通等已成为公众普遍使用的通信工具,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今上网听歌、看电影、聊天、看新闻等早已成为新时代的人们娱乐的新天地;现在正流行的网上教育,使得孩子不出门就能得到远在外地的老师为他讲课;交通工具领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摩托车已成为大众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小汽车也正在逐步进入百姓的生活,所有的这一切变化表明科技的发展已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反过来说,社会生活又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了科技的变革,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总的来说。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我们应该多了解科技,用科技武装自己,为了促进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共同进步而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增材制造国内外发展状况

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 --西安交通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2013-07-09 一、概述 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技术是通过CAD设计数据采用材料逐层累加的方法制造实体零件的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材料去除(切削加工)技术,是一种“自下而上”材料累加的制造方法。自上世纪80年代末增材制造技术逐步发展,期间也被称为“材料累加制造”(Material Increse Manufacturing)、“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ing)、“分层制造”(Layered Manufacturing)、“实体自由制造”(Solid Free-form Fabrication)、“3D打印技术”(3D Printing)等。名称各异的叫法分别从不同侧面表达了该制造技术的特点。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F42国际委员会对增材制造和3D打印有明确的概念定义。增材制造是依据三维CAD数据将材料连接制作物体的过程,相对于减法制造它通常是逐层累加过程。3D打印是指采用打印头、喷嘴或其它打印技术沉积材料来制造物体的技术,3D打印也常用来表示“增材制造”技术,在特指设备时,3D打印是指相对价格或总体功能低端的增材制造设备。 增材制造技术不需要传统的刀具、夹具及多道加工工序,利用三维设计数据在一台设备上可快速而精确地制造出任意复杂形状的零件,从而实现“自由制造”,解决许多过去难以制造的复杂结构零件的成形,并大大减少了加工工序,缩短了加工周期。而且越是复杂结构的产品,其制造的速度作用越显着。近二十年来,增材制造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增材制造原理与不同的材料和工艺结合形成了许多增材制造设备。目前已有的设备种类达到20多种。这一技术一出现就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如在消费电子产品、汽车、航天航空、医疗、军工、地理信息、艺术设计等。增材制造的特点是单件或小批量的快速制造,这一技术特点决定了增材制造在产品创新中具有显着的作用。 美国《时代》周刊将增材制造列为“美国十大增长最快的工业”,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则认为它将“与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一起推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认为该技术改变未来生产与生活模式,实现社会化制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工厂,它将改变制造商品的方式,并改变世界的经济格局,进而改变人类的生活

技术管理与技术水平情况表

技术管理与技术水平情况表 技术管理和技术等级表(表dj-t7-2) 技术等级1,系统(项目)分析和设计能力公司培养了各种软件应用领域的优秀人才,成立了系统需求分析小组,对具体项目进行系统需求研究和跟踪,积极与用户沟通,努力保证项目需求分析的准确、清晰和具体,以避免在后期开发阶段因需求错误而重复开发。在系统设计中,每个项目团队由专业的系统分析师、高级程序员、程序员、测试人员、质量保证人员等组成。它采用流行的可视化编程环境、网络编程语言、先进的C/S、B/S等结构,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公司拥有全国系统分析师,他们都是从事计算机系统集成和软件研发多年的技术人员。他们对相关行业的业务和产品的现状和发展有很好的了解,在系统设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目前,公司具有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可以同时开展多个大型系统集成项目或软件研发项目。无论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集成,还是安全、监控设备等弱电系统的集成,公司都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并在多个系统集成项目中得到实践和证明。在软件设计和分析方面,包括项目准备、需求研究、需求分析、功能设计、代码编写、测试、软件实现等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和人员团队。自主开发的电子综合管理系统和数字监控系统在政府部门和相关信息管理重点部门拥有众多用户和良好声誉。在软件技术方面,我们拥有开发和应用经验以及技术人员。为了缩短软件设计和编码的过程,我们提高了软件开发的质量,更便于软件质量控制。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开发平台和环境。根据行业标准和多

年的开发经验,我们制定了公司的“软件开发标准”。我们参考了软件工程和ISO9001体系的要求。除了程序代码,我们对文档系统有严格的要求。各阶段应提供相应的文件。在准备接管项目之前,应进行可行性分析,以生成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如果该项目从各方面来看都是可行的,营销部门可以进行业务联系。在签署项目合同后,将调查用户的需求,以生成“需求分析报告”需求分析完成后,系统设计开始产生“概要设计手册”、“详细设计手册”、“数据需求手册”、“数据库设计”、“模块开发文件”、“项目开发计划”和“测试计划”在项目开发和设计过程中,每个项目组成员都必须撰写《开发日报》,记录当天完成的主要工作、主要困难和第二天的计划。项目经理还将填写每周项目开发报告,记录本周完成的主要功能模块、项目的实际进度、阻碍项目开发进度的因素、下周的开发进度计划等。当许多人在开发时,我们使用CVS进行版本控制,以避免覆盖彼此的程序。在开发过程中,程序员必须同时测试小的功能模块,同时填写测试报告当主模块完成后,将对多个模块进行联合测试。同时填写相应的测试报告软件开发完成后,将在现场实施,系统将投入试运行。首先,编写“操作手册”和“用户手册”,并对用户进行软件使用培训。在试运行期间,调整软件的功能以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修改开发过程中未发现的错误。当系统完全满足用户要求时,填写“系统调试报告”,系统将进入正式运行。当项目结束时,项目经理应编写“项目开发总结”,以便在将来不断改进其他项目的开发对于日益发展的新开发技术,技术部负责人应带头学习和研究,然后对开发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还应该对重要

技术分析有效性

技术分析有效性 从90年代初技术分析法引入中国以来,该方法备受推崇,各种技术分析软件、声讯咨询机构、报刊、杂志、书籍纷至沓来,但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批判, 由此而引发了诸多争议。 一.技术分析及其方法分类 技术分析是对市场行为所作的分析。这个市场行为的构成要素为价格、成交量、时间和空间。技术分析方法利用历史价格、成交量和未平仓量以及其他统计数字和描绘价格趋势图表的方法,借助技术原则来推测价格走势,并通过估测市场周期长短,识别买入/卖出机会。技术分析以道氏理论为基础。道氏理论的后继者将之总结并发展。概括起来,技术分析建立在三个基本假定或者前提条件下: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这是技术分析的核心部分;历史会重演。这个假设是从统计学和人的心理因素方面进行考虑的。 目前流行的几种技术分析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大类: 一、K线分析法。现在K线分析多用于观测价格的走势;二、切线法。其作用是衡量价格变动的范围与幅度;三、波浪分析法。较公认,较难掌握的方法;四、指标分析法。这种方法是目前所使用最多,研究文献也比较集中的方法。 二.技术分析有效性研究综述 一般认为,技术分析起源于两百多年前日本的江户时期。当时主要使用K线为工具来记录稻米市场的交易情况。 1884年,美国人查尔斯·道提出了“股价平均指数”的概念,奠定了技术分析的基石。后来经过威廉·P·哈密尔顿和R·雷亚的发展和整理,道氏理论形成,奠定了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理查德·夏巴克在20世纪二十年代揭示了如何把“股价平均指数”中出现的重要信号应用于单只股票。从此,技术分析的观念思维方式得到普遍传播。1932年,威廉·D·江恩所著的《股价的真面目》问世,该书总结了技术分析的概念和一些方法。罗伯特·D·爱德华和约翰·迈吉于1948年出版了《股市趋势技术分析》。被誉为世界股坛圣经,技术分析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推广。1970年,法马咋提出市场有效就是价格及时充分地反映了所有可得的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有效论三个层次: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强式有效。1978年,J·W·威尔德整理出的《技术分析交易系统的新概念》提炼出更多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发展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发展 磁感应加热来源于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也就是交变的电流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导致导体发热。1890年瑞典技术人员发明了第一台感应熔炼炉——开槽式有芯炉,1916年美国人发明了闭槽有芯炉,从此感应加热技术逐渐进入实用化阶段。 20世纪电力电子器件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感应加热技术的发展。 1957年,美国研制出作为电力电子器件里程碑的晶闸管,标志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开始,也引发了感应加热技术的革命。1966年,瑞士和西德首先利用晶闸管研制感应加热装置,从此感应加热技术开始飞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电力电子器件再次快速发展,GTO、MOSFET、IGBT、M CT及SIT等器件相继出现。感应加热装置也逐渐摒弃晶闸管,开始采用这些新器件。现在比较常用的是IGBT和MOSFET,IGBT用于较大功率场合,而MOSFET用于较高频率场合。据报道,国外可以采用IGBT将感应加热装置做到功率超过1000kW ,频率超过50kHz。而MOSFET较适用高频场合,通常应用在几千瓦的中小功率场合,频率可达到500kHz以上,甚至几兆赫兹。然而国外也有推出采用MOSFET的大功率的感应加热装置,比如美国研制的2000kW /400kHz的装置。

我国感应热处理技术的真正应用始于1956年,从前苏联引入,主要应用在汽车工业。随着20世纪电源设备的制造,感应淬火工艺装备也紧随其后得到发展。现在国内感应淬火工艺装备制造业也日益扩大,产品品种多,原来需要进口的装备,逐步被国产品所取代,在为国家节省外汇的同时,发展了国内的相关企业。目前感应加热制造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汽车制造业,今后现代冶金工业将对感应加热有较大需求。 一、感应加热特点 感应加热技术具有快速、清洁、节能、易于实现自动化和在线生产、生产效率高等特点,是内部热源,属非接触加热方式,能提供高的功率密度,在加热表面及深度上有高度灵活的选择性,能在各种载气中工作(空气、保护气、真空),损耗极低,不产生任何物理污染,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针,是绿色环保型加热工艺之一。它与可控气氛热处理、真空热处理少无氧化技术已成为热处理技术的发展主流。 其主要应用有: (1)冶金有色金属的冶炼,金属材料的热处理,锻造、挤压、轧制等型材生产的透热,焊管生产的焊缝。 (2)机械制造各种机械零件的淬火,以及淬火后的回火、退火和正火等热处理的加热;压力加工前的透热。 (3)轻工罐头以及其他包装的封口,比如着名的利乐砖的封口包装。

201X-201x高中物理第3章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章末复习课学案粤教版选修1

第3章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 [巩固层·知识整合] [体系构建] [核心速填] 1.电磁技术领域的重大发明发现及意义 (1)古代的发明:指南针,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 (2)19世纪的发明创造. ①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②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③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 2.现代电磁技术的发展 (1)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2)贝尔发明了电话. (3)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通信. 3.传感器 (1)定义:能感受外部信息,并按一定的规律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 (2)常见传感器有:温度传感器、光传感器、力传感器等.

[提升层·能力强化] 热敏电阻的型号及其特点 1 电阻值随温度上升而增加的是正温度系数(PTC)热敏电阻器;电阻值随温度上升而减小的是负温度系数(NTC)热敏电阻器. 2.热敏电阻器可按电阻温度特性、材料、结构、工作方式、工作温度和用途进行分类. 热敏电阻器的分类 分类方式类别 电阻温度特性正温度系数、负温度系数 材料金属、半导体(单晶、多晶、陶瓷) 结构珠状、片状、杆状、膜状 工作方式直热式、旁热式 工作温度常温、高温、低温 用途测温控温、辐射能(功率)测量、稳压(稳幅)等 制温度和元件、器件、电路的温度补偿;(2)利用非线性特性完成稳压、限幅、开关、过流保护作用;(3)利用不同介质中热耗散特性的差异测量流量、流速、液面、热导、真空度等; (4)利用热惯性作为时间延迟器. 将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数字电流表、电源按图3-1连接,将烧杯装入2/3的水,用铁架台固定在加热器上.闭合开关S,当热敏电阻未放入水中时,电流表示数为I1,放入温水中时,电流表示数为I2,热敏电阻放在热水中,若示数为I3,则I1________I2________I3(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导学号:71082072】 图3-1 [解析]温度越高,热敏电阻阻值越小,则电路中电流越大.

增材制造的概述

增材制造 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技术是采用材料逐渐累加的方法制造实体零件的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材料去除-切削加工技术,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制造方法。

增材制造按能量源分类 ?激光束 ?电子束 ?等离子或等离子束 通过热源加热材料使之结合、直接制造零 件,统称高能束流快速制造

增材制造按工艺分类?LMD技术 ?SLM技术

LMD技术基本原理 LMD技术作为增材制造技术的一种,是通过快速成型(RapidPrototyping,RP)技术和激光熔覆技术有机结合,以金属粉末为加工原料,采用高能密度 激光束将喷洒在金属基板上的粉末逐层熔覆堆积,从而形成金属零件的制造 技术。整个LMD系统包括激光器、激光制冷机组、激光光路系统、激光加工机床、激光熔化沉积腔、送粉系统及工艺监控系统等。 LMD快速成型技术的基本原理为:首先,利用切片技术将连续的三维CAD 数模离散成具有一定层厚及顺序的分层切片;第二,提取每一层切片所产生 的轮廓并根据切片轮廓设计合理的激光器扫描路径、激光扫描速度、激光强 度等,并转换成相应的计算机数字控制程序;第三,将激光溶化沉积腔抽真空,并充入一定压力的惰性保护气体,防止粉末熔化时被氧化;第四,计算 机控制送粉系统向工作台上的基板喷粉,同时激光器在计算机指令控制下, 按照预先设置的扫描程序进行扫描,溶化喷洒出来的粉末,熔覆生成与这一 层形状、尺寸一致的熔覆层;最后,激光阵镜、同轴送粉喷嘴等整体上移 (或工作台下移)一个切片厚度并重复上述过程,逐层熔覆堆积直到形成CAD 模型所设计的形状,加工出所需的金属零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