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低温分离技术发展的

空气低温分离技术发展的
空气低温分离技术发展的

空气低温分离技术发展的历程

内容摘要:自人们发现空气以来,通过人们的努力探讨和科学实践已达到最新的现代技术,现将主要历程作一回顾,展示现代空分技术的核心,为今后发展再努力。

关键词:空气成分、制冷、液化、精馏,中国空分发展,现代空分核心技术。

一、空气成分的发现

1、1756 年我国唐朝炼丹家马和最早提出空气主要有“阳气”(氧气)组成。1769 年瑞士科学家杜勒称它为“火空气”。1779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建议命名为“氧”。

2、1772 年,英国天科学家拉瑟福特发现氮。

3、1868 年,英国天文学家洛克耶在允测日全食黄色谱线时发现氮。

4、1894 年,英国物理学家莱列和英国化学家拉姆塞发现氩。

5、1898 年,英国化学家拉姆塞发现氖、氪、氙气。

二、制冷和气体液化

1、1823 年,英国科学家法拉弟用加压和冷却的方法得到液氯、液氨、液态二氧化碳等,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冲破低温禁区的人。

2、1852 年,英国科学家焦耳和汤姆逊在科学实验中发现气体节流后温度降低,产生了著名的“焦耳汤姆逊效应,奠定了气体液化的重要基础,人们称之谓低温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3、1877 年,法国凯利代特和瑞士皮克代特用压缩与预冷单级绝热膨胀液化了氧。

4、1880 年,德国卡尔·林德博士开发了世界第一套林德技术的制冷装置。

5、1885 年,波兰罗勃莱金和奥斯捷尔斯基液化了空气和氮气。

6、1895 年,德国卡尔·林德博士利用“焦耳”—汤姆逊效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3t/d 空气液化装置,建立了“林德节流液化循环”。

7、1920 年,法国工程师克劳特发明了活塞式膨胀机,建立了“克劳特液化循环”改善了林德的高压节流液化循环。人们称之一谓低温技术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并建立了“法国液化空气公司。

8、1928 年,德国工程师法兰克尔发明了蓄冷器,并在中型制氧机中应用为大规模气体液化和分离打下基础。

9、1939 年,前苏联科学家卡皮查发明高效率径向流向心反击式透平膨胀机是近代各国膨胀机发展的基础,也是卡皮查低压液化循环“空分设备”发展的基础,人们称之谓低温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三、深冷法空气分离的发展历程

1、1902 年,德国卡尔·林德博士采用“高压节流循环”设计制造世界上第一台

10m3/h 单级精馏的制氧机,1903 年试制成功,开辟了低温精馏空气,工业制取氧气的工艺流程。1905 年设计试制成功320m3/h 双级精馏的制氧机。

2、1910 年,法国液化空气公司设计制造成功世界第一台采用“克劳特液化循环”的中压带活塞式膨胀机50m3/h 制氧机。

3、1914 年,林德公司发明了第一台制氩装置。

4、1930 年,林德首创用冻结法清除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

5、1932 年,前苏联拉赫曼提出将部分膨胀空气直接送入上塔参与精馏,潜上塔潜力,人们将其称之“拉赫曼原理”或“拉赫曼气体”。

6、20 世纪40 年代,美国发明了切换式板翅式换热器。

7、1952 年法液空开始用低温液体槽车来替代氧气瓶代氧给用户。

8、1960 年,法液空通过管道输送气体给用户。

9、1968 年,德国林德公司开发了常温下用分子筛吸附净化空气流程,改变可逆式流程,延长板翅式换热寿命。

10、1976 年,日本神钢3 万m3/h 空分设备上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

11、1978 年,林德公司开发成功液氧泵内压缩流程。

12、20 世纪70 年代末,苏尔寿公司将规整填应用于空分塔,替代了筛板塔。

13、1980 年,林德公司开发了分子筛净化带增压透平膨胀机的空分流程。

14、1990 年,林德公司制氩装置采用规整填料塔,全精馏制氩技术。

15、2002 年林德公司向沙特阿拉伯提供一套世界上是大的低温氧、氮分离设备,3600t/d(即105000m3/hO2)空分装置。

16、目前已投运的最大空分设备是法液空生产装于南非的3550t/d·O2(相当于10.35 万m3/h·O2)的空分设备。

17、世界上目前投运的最大制习站是南非一油一煤一气公司,有15 台

2300m3/h·O2以上法液空生产的空分设备,生产能力>100 万m3/h·O2。

18、世界上目前投运的最大制氮站墨西哥坎塔雷尔,产量达134 万m3/h·O2。

四、中国空分行业的发展历程

1、解放初期全国只有进口的20~200m3/h 空分设备89 套,总容量3415m3/h。

2、1953 年,哈尔滨试制30m3/h 制氧机。

3、1956 年,杭氧试制成功12L/h 液氧设备和30m3/h 空分设备

4、1958 年,杭氧试制成功3350m3/h 空分设备。(第一代用铝制填料蓄冷器)

5、1959 年,杭氧研制成功第一台31L/h 氧液化设备。

7、1966 年,杭氧研制成功铝钎焊板翅式换热器。

8、1968 年,杭氧试制成功6000m3/h 低温循环空分设备。(第二代头蓄冷器)

9、1971 年,杭氧研制成功第一套切换式板翅式蓄冷器全低压冻结流程(第3 代)的1 万m3/h 空分设备在鞍钢投入运行。

10、1979 年,杭氧将生产板翅式换热器翅片技术转让给林德公司。这是我国第一次向西方发达国家输出技术。

11、1979 年,西安交与江西制氧机厂联合研制成功气体轴承透平膨胀机。

12、1982 年,林德公司和杭氧合作生产1 万m3/h 空分设备。杭氧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分子筛净化流程的6000m3/h 空分设备(第4 代)在上海石化二厂投产。

13、1983 年,林德公司向镇海炼厂提供2。8m3/h 空分设备。

14、1985 年,林德公司向转让10000m3/h 等级的空分设备生产技术,包括制氩技术。

15、1988 年,杭氧自主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套带增压膨胀机的常温分子筛净化流程的6000m3/h 空分设备(第五代)在吉林化肥厂一次一车成功。

16、1989 年,杭氧向美国购买了大型真空钎接设备生产线。

17、1990 年,美国空气制品公司和开封空分设备厂合作生产3 万m3/h 和3。

5m3/h 空分设备。

18、1993 年,杭氧在河南舞阳钢厂1500m3/h 空分改造中应用规整填料于精氩塔中获得成功。

19、1994 年,杭氧和法液空组建合资公司。

20、1995 年,法液空为陕西谓河化肥厂建造4 万m3/h 空分设备。

21、1995 年,美国普莱克斯公司与四川空分设备厂联合设计制造空分设备。

22、1998 年,杭氧自主开发的我国第一批规整填料塔和全精馏制氩的空分设备(第6 代)在巨化6 千/h 邢钢6 千/h、上钢五厂1。2 万/h 空分设备开车成功。

23、2000 年,我国第一台2 万m3/h 空分设备杭氧与济钢签约2002 年投产。

24、2002 年,我国`第一台3 万m3/h 空分设备在宝钢考核完成。目前为止是在国内运行最大的国产空分设备。

25、2002 年,开封空分设备公司与德州恒升化工集团签订国产第一台4 万m3/h 空分液氧内增压到8.5MPa 的合同。

26、2003 年,杭氧与辽宁北台钢铁集团签订了第一套5 万m3/h 空分设备,为目前为止国产在生产的最大的空分设备。

27、国内目前运行最大的空分设备是美国空气产品公司(APCI)提供宝钢的

7.2m3/h 空分设备。

五、现代空分设备(第6 代)的核心技术

现代空分设备的核心技术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规整填料塔,现整填料塔与筛板塔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⑴填料塔阻力小,采用填料塔上塔阻力只有筛板塔的1/4~1/6,填料塔比筛板塔的阻力降低~0。02MPa,其轴功率可降5%~7%。这主要填料塔填料表面的液膜连续热质交换,阻力小。

⑵分离效率高:O2、Ar、N2分离是利用沸点差进行的,沸点差随压力降低而增大。填料塔操作压力下降15%~20%的条件下氧的提取率可以增加1~3%,氩提取率提高5~10%。

⑶操作弹性大,变工况迅速:筛板塔负荷变动一般在70~105%,而填料塔可达40%~120%。塔板上要有液层,而填料上只有液膜。

⑷塔径可缩小,只有筛板塔60%左右,对大型空分运输创造了条件。

2、无氢制氩,即全精馏制氩。

传统的空分制氩工艺流程是:从上塔抽取氩馏份,在粗氩塔中进行精馏,获得粗氩;粗氩中的氧气采用氢除氧,需要氢气或制氢系统;除氧后需要干燥,要加干燥设备;为了克服管道阻力要增加增压设备;通过除氧系统后获得工业氩。二业氩经冷却液化送入去氮塔除氮,在去氮塔下冷凝蒸发顺获得液氩。全精馏制氩就是从上塔提取氩馏分进入氩塔精馏,在塔底获得液氩。在筛板塔实行全精馏制氩很难表现,由于氩与氧沸点差只有3℃,经计算要180 块理论分离级。规整填料塔的出现成为可能,相当于40 块塔板阻力可达180 块理论塔板的效果。使含氧<(1~2)×10-6·O2。该项技术的核心是分布的设计;填料塔型式与性能的确定。全精的制氩与有氢制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⑴工艺流程简化。省去氢气和氢气生产设备,省去除氧系统,省去了很多设备。

⑵能耗低。有氩制氩要用氩气压缩机,水电介氢设备,干燥加温设备等要耗能,无氢制氩只有用液氩循环泵小量的电。

⑶安全性提高,氢是可燃易爆性氧、气体,一般氢气耗量是粗氩产量的7。5%,省去氢气省钱又安全。

⑷节省场地的投资。

⑸节省了操作人员。

3、采用类环状流(膜式)冷凝蒸发器。

冷凝蒸发器是上下塔的纽带,它的工作原理是周围液氧温度低于气氮,使气氮冷凝成液氮作下塔回流液,同时液氧蒸发作为上塔的上升蒸气。是空分设备关键机之一。传统的主冷是浸浴式,主冷单元(板翅换热器或管束)是被液氧所浸没的,有一定的液氧液面高度,因此主冷的上、下压力、温度、液氧密度是不同的,液氧液面越高,这种差异就越大。由于主冷底部液氧密度小会产生上浮,形成液氧自循环,叫做热虹吸效应。循环量与蒸发量的比值叫主冷循环倍率,一般都大于10。若液氧面降低到一定程度,主冷上下压力、温度、液氧密度小到一定时候,自循环就会被破坏,形成“干蒸发”浓缩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等堵塞氧通道,进而造成“死端沸腾”威胁主冷安全。采取全浸式或保持一定液氧面是可以避免“干蒸发”和“死端沸腾”的,安全是有保证的。膜式主冷又称类环状流主冷,双沸腾主冷或溢流或主冷。膜式主冷的液氧在顶部分配器溢流,靠自重自上而下的流动,在冷氧通道形液氧膜,受主冷氮通道加热而汽化,氧气蒸发,氮气冷凝。

浴式与膜的根本区别在于有否液氧液面,由于膜式主冷不存在液氧液面,因而膜式主冷与浴式主冷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⑴传热温差小。浴式主冷一般传热温差为(1。1~1。3)K,而膜式主冷无液氧面可达(0。6~0。7)K,主冷温差每降0。5K,下塔操作压力约可降22Kpa,能耗可降2。46%,一套1 万m3/h 空分设备一年可省电90 万度。

⑵传热效率高,在相同传热面积的情况下,其重量和体积可下降30~40%,这对设备大型化创造了运输条件。

⑶变工况适应性强。对液氧液面高低的影响与敏感性下降。设备启动时间和停车再启动大缩短。浴式主冷需2 小时,而膜式仅需20 分钟。

⑷投资省,由于传热效率高,板翅式单元可缩小,成本下降。缺点是浴式主冷安全较可靠,而膜式主冷的安全性有争议。

通过科学工作者的近年研究,已提出确保膜式主冷安全的措施:

⑴合理选用蒸发侧翅片,具有翅片高度和翅片节距比小的通道翅片四周向翅片补液,不易折出。

⑵选择合理节距,翅片节距越大,单位传热面积越小,而翅片节距越大,气体向上拉力越小,只有拉力大天颗粒重量才能带走颗粒。

⑶将长通道分成数段,采用多路补液,降低静电产生的机率。

⑷合理布置翅片及导流片,保证液氩畅通,不留死。

本人认为要解决主冷的爆炸问题,根本措施是减少可燃物进塔和防止激发能源,在具体问题上加以重视,不管采用何种主冷型式,安全是有保证的。上述历程描写限于资料来源和本人水平有限,有不当之处请同仁们批评指教。

(2004 年9 月收稿)__

浅谈空气分离技术的发展与改进

浅谈空气分离技术的发展与改进 发表时间:2016-11-08T10:19:54.403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8月第16期作者:王梦抒 [导读] 本文重点分析空气分离技术的发展,并且提出专门适应改善空气分离技术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的一些措施,旨在提高空气分离技术的水平,促进工业发展。 开封黄河空分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开封 475004 摘要:通过介绍空气分离工艺流程和它的特点展现分离技术这一制备高纯度气体的基础对如今的工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分析空气分离技术的发展,并且提出专门适应改善空气分离技术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的一些措施,旨在提高空气分离技术的水平,促进工业发展。 关键词:空气分离;工艺流程;技术;发展 如今,空气分离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在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冶金、石化、石油、化肥等行业有着持久恒定的发展,因此空气分离设备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大型空气分离设备产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国内对大型空气分离设备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多。空气分离设备从出现到现在已经经过多次重要的发展,也不断朝着大型化的方向前进,众多关键性的技术问题都得到解决从而发展到现今的成熟。本文介绍了空气分离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气体分离装置的发展。 1.低温法空气分离工艺流程简述 低温法分离空气设备是四大部分组成的,它们是:用压缩机压缩空气,净化(用分子筛吸附二氧化碳和水)。膨胀机膨胀通过节流伐送到下塔就成液空。用节流伐分抽取液空别送到上塔塔板经过热交换。 用不同物质进行空气分离有不同的效果,状态方程的选择能够在系统物性预测计算中起重要作用。我们一般会首先对纯物质进行研究以此来获得状态方程,这些状态方程有着自己的特征参数,可以用到纯物质P-V-T或是其他热力学计算中。当我们需要研究混合物性质,就可以用把混合物看作一个虚拟的纯物质,并有着自己的虚拟特征参数,然后把虚拟的特征参数代入纯物质状态方程里,就能够得知混合物的性质。 表1-1 氮—氩、氮—氧、氩—氧二元体系的a0和a1值 低温空气分解法分离流程也能按照工作压力区分,这样可以分成高压流程、中压流程、低压流程。高压流程工作压力能够达到 10.0-20.0MPa,制冷量取决于节流效应,因此不需要使用膨胀机,所以步骤简单,只能在小型制氧机或者液氮机中使用。中压流程工作压力一般处于 1.0-5.0MPa,小型的空气分离装置单位冷损比较大,必须用大的单位制冷量来做一种平衡,因此必须有比较高的压力。这种情况下,制冷量就会主要取决于膨胀机,但也会与节流效应有很大联系。低压流程的工作压力则接近下塔压力,低压流程是现今应用最广的流程,这种装置单位能耗很低,所以它的的应用也比较广泛。 另外,按产品的压缩方式分类可以分成两类,它们分别是分离装置外压缩和装置内压缩。装置外压缩即单独设置产品气体压缩机,不会直接影响到装置的工作。[1]装置内压缩指的则是让泵压缩液态产品在复热、气化后再运出装置。由此看来,内压缩相对比较安全,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装置的正常工作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液体泵的影响。 表2-2 主精馏塔下塔物料流股代号 2. 空气分离装置低温管道设计要点 2.1 低温管道材料 空气分离装置中的管道一般使用-196℃的超低温条件,因此管道在低温韧性、抗腐蚀功能、焊接功能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而如果管道在常温下安装,那么装置在低温下运行时,应该尽可能地让材料的线膨胀系数小些。现在国内的低温管道大多采用的是奥氏体不锈钢材料。另外,9%镍钢在国外的空气分离装置中使用广泛,因为它的综合性能比较好并且具有超低温功能,同时,它的线膨胀系数比不锈钢要低很多,因此它也很可能成为国内空气分离管道的主要材料。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材料也受关注,那就是奥氏体不锈钢,这种材料做成的管道壁太薄,所以强度和刚度不好。我们在选材时一定要结合管道壁厚的计算和管道支架的设置,防止震动带来严重后果。 2.2 阀门的结构及安装 低温阀门和普通常温阀门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存在很多不同。低温球阀、截止阀适合使用加长阀盖结构,因为这种结构能够防止填料被冻住进而损坏填料。而低温阀门通常采用阀杆垂直向上安装或中心垂直线30度向上安装的方式,从而避免低温介质同填料盖进行太长时间的接触。另外,在阀门闭合的时候,需要把一个泄压阀或安全阀装置安装在阀门的高压侧,这样做可以预防内部液体受热蒸发产生太大压力从而破坏阀门。除此以外,在进行阀门的安装时应该格外注意流向,确保流向无误。 2.3 低温柔性 空气分离时冷箱内会发生很大的温度变化,就是从常温降到-196℃。在温度上的这种变化会使管道冷缩,因此在管道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冷热的补偿。用通过自然补偿或增加π型补偿弯来改变管道走向从而来达到低温管道上所有必需的柔性。还要对低温管道实行应力分

空气分离的几种方法

绪 论 一、空气分离的几种方法 1、 低温法(经典,传统的空气分离方法) 压缩 膨胀 低温法的核心 2、 吸附法:利用固体吸附剂(分子筛、活性炭、硅胶、铝胶)对气体混合物中某些特 定的组分吸附能力的差异进行的一种分离方法。 特点:投资省、上马快、生产能力低、纯度低(93%左右)、切换周期短、对阀的要 求或寿命影响大。 3、 膜分离法:利用有机聚合膜对气体混合物的渗透选择性。 2O 穿透膜的速度比2N 快约4-5倍,但这种分离方法生产能力更低, 纯度低(氧气纯度约25%~35%) 二、学习的基本内容 1、 低温技术的热力学基础——工程热力学:主要有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传热学:以蒸发、沸腾、冷凝机理为主; 流体力学:伯努利方程、连续性方程; 2、 获得低温的方法 绝热节流 相变制冷 等熵膨胀 3、 溶液的热力学基础 拉乌尔定律、康诺瓦罗夫定律(1、2 ,空分的核心、精馏的核心) 4、 低温工质的一些性质:(空气 、O 、N 、Ar ) 5、 液化循环(一次节流、克劳特、法兰德、卡皮查循环等) 6、 气体分离(结合设备) 三、空分的应用领域 1、 钢铁:还原法炼铁或熔融法炼铁(喷煤富氧鼓风技术); 2、 煤气化:城市能源供应的趋势、煤气化能源联合发电; 3、 化工:大化肥、大化工企业,电工、玻璃行业作保护气; 4、 造纸:漂白剂; 5、 国防工业:氢氧发动机、火箭燃料; 6、 机械工业; 四、空分的发展趋势 ○ 现代工业——大型、超大型规模; ○ 大化工——煤带油:以煤为原料生产甲醇; ○ 污水处理:富氧曝气; ○ 二次采油;

第一章 空分工艺流程的组成 一、工艺流程的组织 我国从1953年,在哈氧第一台制氧机,目前出现的全低压制氧机,这期间经历了几代变革: 第一代:高低压循环,氨预冷,氮气透平膨胀,吸收法除杂质; 第二代:石头蓄冷除杂质,空气透平膨胀低压循环; 第三代:可逆式换热器; 第四代:分子筛纯化; 第五代:,规整填料,增压透平膨胀机的低压循环; 第六代:内压缩流程,规整填料,全精馏无氢制氩; ○全低压工艺流程:只生产气体产品,基本上不产液体产品; ○内压缩流程:化工类:5~8MPa :临界状态以上,超临界; 钢铁类:3.0 MPa ,临界状态以下; 二、各部分的功用 净化系统 压缩 冷却 纯化 分馏 (制冷系统,换热系统,精馏系统) 液体:贮存及汽化系统; 气体:压送系统; ○净化系统:除尘过滤,去除灰尘和机械杂质; ○压缩气体:对气体作功,提高能量、具备制冷能力; (热力学第二定律) ○预冷:对气体预冷,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性 有预冷的一次节流循环比无预冷的一次节流循环经济,增加了制冷循环,减轻 了换热器的工作负担,使产品的冷量得到充分的利用; ○纯化:防爆、提纯; 吸附能力及吸附顺序为:2222CO H C O H >>; ○精馏:空气分离 换热系统:实现能量传递,提高经济性,低温操作条件; 制冷系统:①维持冷量平衡 ②液化空气 膨胀机 h W ?+ 方法 节流阀 h ? 膨胀机制冷量效率高:膨胀功W ; 冷损:跑冷损失 Q1 复热不足冷损 Q2 生产液体产品带走的冷量Q3 321Q Q Q Q ++≥ 第一节 净化系统

空气分离的几种主要技术

空气分离的几种主要技术 变压吸附(PSA)空气分离技术 自世界上第一套变压吸附制氧设备用于废水处理出现来,PSA工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相继用于提取氢气、氦气、氩气、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氮气、干燥空气等应用中。与此同时,各种吸附剂品种和性能也得到显著的提高。随着吸附剂性能和品种不断提高,新的纯化分离技术被用于优化的吸附工艺。变压吸附制氧工艺经历了超大气压常压解吸流程到穿透大气压真空解吸流程。吸附床数量也有数床转化到双床直至单床。使流程更实用经济。 1.变压吸附工艺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原料空气通过吸附床的入口端,在高吸附压力下选择吸附氮气(根据生产气而定),而未被吸附的产品(氧)从吸附床的另一端释放出来。 (2)吸附床泄压到较低的解吸压力,解吸出来的氮气从吸附床的进料端排出。 (3)通过引入吹除气进一步解吸被吸附的氮气。 (4)吸附床重新增压到较高的吸附压力。

在一个周期内按照上述顺序重复操作并随后按需补入原料气即可继续得到产品气。 2.VPSA双床制氧工艺过程简介, 双床VPSA制氧工艺流程简图1 -12所示。系统包括一台空气增压机,内装高效吸附能力的合成氟石分子筛,切换阀门一套,真空泵一台,富氧缓冲罐一台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该装置在一个循环周期内大致经历(1)吸附床以某一中间压力增压到高的吸附压力。(2)在较高吸附压力条件下,从吸附床进料端引入原料空气并从吸附床出口端流出很少被吸附的富氧产品气。(3)顺放(或均压)用吸附床产品端释放出来的气体对系统中的另一初始压力较低的吸附床充压至某一中间压力。(4)逆流泄压到较低的解吸压力,吸附床内废气从原料进口端释放出来。(5)接着,吸附床被均压到前面所说的某一中间压力,均压气流经吸附床产品端,它来于系统中另一初始压力较高的吸附床。

新型分离技术

新型分离技术 化学专业学生:汤婷(11130225) 指导教师:彭钢 摘要:目前运用较多且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新型分离技术有超临界流萃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和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药、农产品加工和工程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键词:C5 馏分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分子蒸馏膜分离技术分离技术 引言 国内外对分离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但由于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原料、产品和对分离操作的要求多种多样,决定了分离技术的多样性。按机理划分,可大致分为五类:生成新相以进行分离(如蒸馏、结晶);加入新相进行分离(如萃取、吸收);用隔离物进行分离(如膜分离);用固体试剂进行分离(如吸附、离子交换)和用外力场或梯度进行分离(如离心萃取分离、电泳)等。现在运用较多且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新型分离技术有分子蒸馏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和膜分离技术。[1] C5馏分分离技术 传统技术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像流程、能耗、二烯烃的损失、吸收剂的合理配置等方面,都需要研究者或使用者进行近一步合理的改善,以满足企业发展及工艺先进化的需要。下面的几种新技术都在研究中尚未进入工业化,也是 C5馏分分离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1.1 催化加氢除炔技术 该技术是为了克服第二吸收单元的能耗高、溶剂损失多的缺点而设计的,这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一段吸收工艺。来自第一吸收单元的化学级异戊二烯进入选择性加氢反应器中,在多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将占总量的0.1% ~2%异戊烯炔和2 -丁炔等炔烃加氢除去,在经过脱轻塔、脱重塔的处理,最终在塔顶得到聚合级异戊二烯。北京化工研究院[2]经过模拟加氢前后的流程,得出结论: 加氢后的异戊二烯的收率和质量都要高于加氢前的,而且能耗和生产成本都大幅降低,提高了整个分离过程的经济效益。美国专利显示[3],催化加氢反应器中的适合温度为 20~ 80 ℃,压力为 0.3 ~ 4.0 MPa,其中的一种催化剂的配方为:3% 铜+ 0.03% 银 + 0.03% 钯 + 0.3% 钾。 1. 2 反应精馏技术 该技术的核心就是集原有的二聚反应器和其配套的蒸馏塔为一体的反应精馏塔。在该塔中,既可以选择性的发生环戊二烯的二聚反应,又能分出粗环戊二烯。北京化工总院[4]采用此技术做相关实验,与现有技术比较,发现环戊二烯的转化率相应的提高了,而且双环戊二烯的纯度也要高于现有技术下的。该技术的的独特之处在于简化了流程及操作,从而降低

粮油储藏技术方案

粮油储藏技术方案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所有开展粮油储存业务的企业。 本标准确立了粮油储藏的一般技术原理、基本储藏技术要求和有害生物控制的一般性原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946 塑料编织袋 GB 17440 粮食加工、储运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GB50320 粮食平房仓设计规范 GB50322 粮食钢板筒仓设计规范 GB/T 4789.1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 GB/T 4789.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GB/T 5520 粮食油料检验种子发芽试验 GB/T 18835谷物冷却机GB/T 20569 稻谷储存品质判定规则 GB/T 20570 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则 GB/T 20571 小麦储存品质判定规则 LS 1206 粮食仓库安全操作规程 LS/T 1201 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 LS/T 1202 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 LS/T 1203 粮情测控系统 LS/T 1204 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 LS/TXXXX 储粮化学药剂管理和使用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粮油grain and oils 各种谷物、豆类、油料以及它们的加工产品(如大米、面粉、油脂等)的总称。 3.2 储粮有害生物stored grain pest 危害储藏粮油的脊椎动物(鼠类和鸟类)、无脊椎动物(储粮害虫、螨类)和微生物。 3.3 安全水分safe moisture content 储藏过程所经历的最高粮温条件下,粮堆平衡相对湿度为65%时所对应的的粮食(油料)水分。 3.4 半安全水分semi-safe moisture 储藏过程所经历的最高粮温条件下,粮堆平衡相对湿度在65%~75%时所对应的的粮食(油料)水分。 3.5 危险水分dangerous moisture 储藏过程所经历的最高粮温条件下,粮堆平衡相对湿度始终高于75%所对应的的粮食(油料)水分。 3.6 露天储藏outdoor storage 将粮食储藏于土堤仓,简易棚仓或其它经特殊处理的露天货位上的储粮方式。 3.7 房式仓warehouse 形状如普通房屋和楼房的地上粮仓,如平房仓、拱板仓、楼房仓及高大平房仓等。 3.8

大规模膜法空气分离技术应用进展

技术进展 大规模膜法空气分离技术应用进展 黄美荣 李新贵 董志清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混凝土材料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摘要:富氧空气、氧气、氮气以及其他一些空气分离产品应用领域的增加,极大地推动了空气分离新技术的大规模发展。膜法空气分离以其节能、便利、安全等优异特性在空气分离产品的工业生产中展现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综述了现有膜材料的氧氮分离性能、制氧装置和制氮装置的研究开发及其在柴油发动机富氧燃烧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分析了膜法空气分离大规模商业化必须克服的技术障碍,从新型高性能膜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面提出了实现大规模膜法空气分离应用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膜法空气分离;气体分离膜;应用中图分类号:T Q028.8;T Q028.1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large 2scale air separation by membranes HUANG Mei 2rong ,LI Xin 2gui ,DONG Zhi 2qing (S tate K ey Laboratory of C oncrete Materials Research ,C 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T ongji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092,China ) Abstract :The increments in application field of oxygen 2enriched air ,oxygen ,nitrogen and other air 2separation products have significantly pushed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ir separation technology on large scale.Membrane 2based air separation shows a huge development potential because of many features ,such as low energy consumption ,facility ,safety and s o on.Separa 2tion performance of the available materials for oxygen enrichm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oxygen and nitrogen generator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oxygen 2enriched combustion air for diesel engines are summarized.T echnical hurdles that must be over 2come before success ful commercialization are analyzed.Measures that must be taken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large 2scale membrane 2based air separation technology from the view point of synthesis and formations of new high performance mem 2brane materials. K ey w ords :membrane 2based air separation ;gas 2separation membrane ;application  收稿日期:20022052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74028)  作者简介:黄美荣,女,1963年生,硕士,副教授,从事气体分离功能高分子膜研究。 随着氧气、氮气和其他一些空气分离产品应用的增加,大规模空气分离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基于低温冷冻精馏分离技术的大规模的空气分离工厂,并通过输送管道提供给用户[1]。其氧气单管生产能力已达到3000~4000t/d 的规模,还常常伴有副产品氮气和氩气。该技术因可在大型或特大型空分装置中进行且氧气产品纯度可高达 991999%(体积分数,下同),因而具有成本低、纯度高的优势。相对而言,变压吸附是一种现代化的分离技术,由变压吸附法空气分离装置生产的氮气产量已达20~6000m 3/h (标准状态,下同);它也以产品纯度高、产气量大而占据优势。膜法空气分离是 最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空气分离技术,目前在产品纯度和产气量上不如上述两种技术,如新近商业化的膜法氧氮分离器Prism ,其产氮量为0126~5000m 3/h ,氮气纯度为9919%,富氧纯度为30%~42%。 然而,膜法空气分离却以节能、快捷、安全、便利等优势而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2,3]。如何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在加强自身优势、克服自身不足的同时,推动大规模膜法空气分离的进程,值得每位膜科学工作者深思[2]。笔者根据近年来膜法空气分离领域的研究与开发现状,列举了现有富氧膜材料的性能,总结了目前的膜法空气分离研究应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阐明了实现大规模膜法空气分离应采取的措施, ?01? Sep.2002现代化工 第22卷第9期M odern Chemical Industry 2002年9月

三种新型分离技术的综述

1引言 国内外对分离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但由于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原料、产品和对分离操作的要求多种多样,决定了分离技术的多样性。按机理划分,可大致分为五类:生成新相以进行分离(如蒸馏、结晶);加入新相进行分离(如萃取、吸收);用隔离物进行分离(如膜分离);用固体试剂进行分离(如吸附、离子交换)和用外力场或梯度进行分离(如离心萃取分离、电泳)等。现在运用较多且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新型分离技术有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和膜分离技术。 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应用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_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目标组分进行萃取和分离的新型技术。其原理是利用流体(溶剂)在临界点附近区域(超临界区)内与待分离混合物中的溶质具有异常相平衡行为和传递性能,且对溶质的溶解能力随压力和温度的改变而在相当宽的范围内变动来实现分离的。由于二氧化碳具有无毒、不易燃易爆、廉价、临界压力低、易于安全地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所以是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相对于传统提取分离方法(煎煮、醇沉、蒸发浓缩等)具 作者简介:周芙蓉,女,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研究生有以下优点:萃取效率高、传递速度快、选择性高、提取物较干净、省时、减少有机溶剂及环境污染、适合于挥发油等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分离。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特点 ⑴由于在临界点附近,流体温度或压力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溶解能力的极大变化,使萃取后溶剂与溶质容易分离。 ⑵由于超临界流体具有与液体接近的溶解能力,同时又保持了气体所具有的传递性,有利于高效分离的实现。 (3)利用超临界流体可在较低温度下溶解或选择性地提取出相应难挥发的物质,更好地保护热敏性物质。 (4)萃取效率高,萃取时间短。可以省却清除溶剂的程序,彻底解决了工艺繁杂、纯度不够且易残留有害物质等问题。 (5)萃取剂只需再经压缩便可循环使用,可大大降低成本。 (6)超临界流体萃取能耗低,集萃取、蒸馏、分离于_体,工艺简单,操作方便。 (7)超临界流体萃取能与多种分析技术,包括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联用,省去了传统方法中蒸馏、浓缩溶剂的步骤。避免样品的损失、降解或污染,因而可以实现自动化。

低温储粮的应用实践及发展建议

粮食低温储藏技术应用实践及发展建议THE SUGGESTION OF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E GRAIN LOW TEMPERATURE STORAGE 摘要:通过开展粮食低温储藏技术应用的实仓试验,对试验仓和对照仓内优质稻谷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检测。对比试验的结果表明:不论是在保持储粮品质方面,还是在提高储粮经济效益方面,低温储藏技术均呈现出常规储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同时,针对制约低温储藏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基本对策,并阐述了推动粮食低温储藏技术应用的发展设想和建议。 Abstract:Through the application experiment of high quality paddy low temperature storage technology , we have carried on a year’s tracking test about the testing warehouse and the comparison warehouse . Regardless of the storage quality or economic efficiency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low temperature storage is superior to the conventional storage .Meanwhile, we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essential countermeasure in view of the main restricted factor. low temperature preserv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primary factor, And elaborated the suggestion of about grain low temperature storag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 关键词:粮食低温储藏机械通风谷物冷却机 Keyword: grain , low temperature storage , mechanical ventilation, grain refrigerator 0 前言 粮食低温储藏就是利用自然低温条件或机械制冷设备,降低仓内储粮温度,并利用仓房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确保粮食在储藏期间的粮堆平均温度维持在低温(15℃)或准低温(20℃)以下的一种粮食储藏技术,俗称低温储粮。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利用自然气候实现低温或准低温储粮的条件,自20世纪50年代起,粮食仓储科技人员就逐步开展了利用自然低温以及自然低温辅助机械通风进行低温储粮的研究和实践,随着科技的发展,自80年代起,借助制冷机和空调实现机械制冷低温储粮也相继出现,但是因受到季节、地域、费用及仓储设施条件等的限制,利用自然低温条件及机械制冷设备实现粮食常年低温储藏的技术,在我国至今没有得到大规模地推广应用。直到1998年之后的5年里,为了改善仓储设施,国家利用338亿元国债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新建500亿kg仓容的国家粮食储备库,这些新建库全面配置了整仓通风系统、粮情检测系统等技术装备,特别是在首批国储库建设项目,还配备了645台谷物冷却机,为低温储藏技术在我国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合理利用自然气候、仓房条件、配套技术等各方面条件,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的技术设备组合和经济运行方案,推广应用以低温储藏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使新建大型仓房内的储粮能够长期保持在经济、有效的低温储藏状态下,由此确保中央储备粮质量完好,有效降低粮食的重量损耗,最大限度地延缓粮食陈化和品质劣变,取得最佳虫霉防治效果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已成为粮食仓储行业急需开展的重要研究工作。自1999年以来,我所针对世行项目和国储库项目在辽宁省新建的浅圆仓、立筒仓、高大平房仓、砖圆仓等新仓型,借助新(扩)建国储库配套的先进仓储设施和机

现代分离技术论文

分离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摘要: 简要阐述了分离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概况,各主要常规和新型分离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前沿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讨论了分离技术将继续推动现代化工和相关工业的发展,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中大显身手。 关键词:分离技术;发展现状;展望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n separation technology Abstract:The history of produce and development on separation engineering is briefly introduced. The status and study advance of most traditional and new separation techniques and its developing direction in future is briefed. In the past, separation technology brought into important play in chemical engineering.It is discussed that it will also impel moder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relative industries in future. Moreover it will strut its stuff in high technology. Key words: separ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spect 本文从分离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概况入手,综述了精馏、吸附、干燥等常规分离技术和超临界流体分离、膜分离、耦合分离等新型分离技术的研究,并分析了各种技术在现代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空分原理概述

一、空气分离的几种方法 1、低温法(经典,传统的空气分离方法) 压缩膨胀液化(深冷)精馏 低温法的核心 2、吸附法:利用固体吸附剂(分子筛、活性炭、硅胶、铝胶)对气体混合物中某些特定的组分吸附能力的差异进行的一种分离方法。 特点:投资省、上马快、生产能力低、纯度低(93%左右)、切换周期短、对阀的要求或寿命影响大。 3、膜分离法:利用有机聚合膜对气体混合物的渗透选择性。 穿透膜的速度比快约4-5倍,但这种分离方法生产能力更低,纯度低(氧气纯度约25%~35%) 二、学习的基本内容 1、低温技术的热力学基础——工程热力学:主要有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传热学:以蒸发、沸腾、冷凝机理为主; 流体力学:伯努利方程、连续性方程; 2、获得低温的方法 绝热节流 相变制冷 等熵膨胀 3、溶液的热力学基础 拉乌尔定律、康诺瓦罗夫定律(1、2 ,空分的核心、精馏的核心) 4、低温工质的一些性质:(空气、O、N、Ar) 5、液化循环(一次节流、克劳特、法兰德、卡皮查循环等) 6、气体分离(结合设备) 三、空分的应用领域 1、钢铁:还原法炼铁或熔融法炼铁(喷煤富氧鼓风技术); 2、煤气化:城市能源供应的趋势、煤气化能源联合发电; 3、化工:大化肥、大化工企业,电工、玻璃行业作保护气; 4、造纸:漂白剂; 5、国防工业:氢氧发动机、火箭燃料; 6、机械工业; 四、空分的发展趋势 ○ 现代工业——大型、超大型规模; ○ 大化工——煤带油:以煤为原料生产甲醇; ○ 污水处理:富氧曝气; ○ 二次采油; 第一章空分工艺流程的组成 一、工艺流程的组织 我国从1953年,在哈氧第一台制氧机,目前出现的全低压制氧机,这期间经历了几代变革:第一代:高低压循环,氨预冷,氮气透平膨胀,吸收法除杂质;

大型空分项目冷箱安装技术全解

N 大型空分设备冷箱施工 (中油吉林化建国际公司) 一、前言 由于钢铁工业、氮肥工业、火箭技术的发展,氧、氮耗量迅速增加,促进了大型空分设备制造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的大型成套空分设备技术已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技术同步,在中国的大型空分设备厂中,各家的成套空分流程及原理基本相同,空分设备的安装也已经模式化,在安装过程中以冷箱及冷箱内设备安装难度最大。本文以辽阳石化分公司的10000m3/h空分设备安装为例介绍冷箱及冷箱内设备的安装,本套空分冷箱及冷箱内设备由中国杭州制氧机厂提供。 二、工程概况 辽阳石化分公司20万吨/年乙二醇及配套工程空分装置,冷箱总高+56米,长9.7米,宽7.2米,高57.5米,冷箱共有72块冷箱板,共重172.8吨,整个冷箱共分为主冷箱,板式冷箱。冷箱内设备有上塔、下塔、主冷凝蒸发器、粗氩塔Ⅰ、粗氩塔Ⅱ、精氩塔、粗氩塔冷凝器、精氩冷凝器、精氩蒸发器、主换热器、液空液氮过冷器、膨胀空气过滤器等设备,材质为铝镁合金。冷箱内工艺管线约为2000米,材质主要为LF2和LF4,冷箱外管线材质为20# 、0Cr18Ni9和部分铝镁合金。 三、冷箱安装施工程序 基础交接、验收及处理→钢结构及设备、材料验收→冷箱抗剪板安装找平→二次灌浆→下塔、粗氩塔Ⅱ、液空液氮过冷器底座安装找平焊牢→第一带冷箱板安装→换热器支架安装→换热器安装→氩泵小冷箱板放入大冷箱内→第二带冷箱板安装→下塔、粗氩塔Ⅱ下段、液空液氮过冷器吊装→第二带冷箱板安装→第三带冷箱板安装→第四带板安装→粗氩塔Ⅰ支架安装→氩Ⅱ塔拉架、精氩塔支架、粗氩液化器支架安装→上塔下段、粗氩塔Ⅱ上段安装→上塔上段安装→冷箱第五带板安装→粗氩塔Ⅰ拉架安装→精氩塔、粗氩液化器吊装→冷箱板进行焊接保证冷箱板有足够强度→其它冷箱板安装→冷箱内附属结构吊装就位→冷箱封顶→冷箱外梯子平台安装→液氩泵安装→冷箱内低温阀门安装→工艺内管线预制、安装→冷箱外管线、阀门安装→设备、管线、阀门气密性试验→冷箱内外管线吹扫→开车裸冷→阀门法兰冷紧→冷箱内清理→封闭人空→填充保温珠光砂→正式开车 四、基础验收及处理 机械、设备基础交接验收时,基础施工单位应提交质量证明书、测量记录及其它施工技术资料。基础上应有明显的标高基准线,纵横中心线,建筑物上应标有坐标轴线。基础外观不应有裂纹、蜂窝、孔洞及露筋等缺陷.基础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要求,周围土方应回填、夯实、整平,地脚螺栓的螺纹部分应无损坏和锈蚀。基础复测合格后,应由土建施工单位向安装施工单位办理中间交接手续;基础表面应进行修整。需二次灌浆的基础表面应铲出麻面,麻点深度一般不小于10mm,深度以每平方米内有3~5个点为宜,表面不允许有油污或疏松层;放置垫铁处的基础表面应铲平,其水平度允许偏差为2mm/m;螺拴孔内的碎石、泥土等杂物和积水必须清除干净。冷箱基础板安装为无垫铁安装,底板找平后,与临时

空分原理

一、描述:采用低温精馏的方法,将空气压缩机岗位送来的0.5MPa 原料空气经预冷、净化、精馏、分离等过程,生产出合格的氧、氮气体,送氧、氮压机岗位供甲醇主装置使用. 空分装置的工作包括下列过程: ⑴空气的过滤和压缩 ⑵空气中水份和二氧化碳的消除 ⑶空气被冷却到液化温度 ⑷冷量的制取 ⑸液化 ⑹精馏 ⑺危险杂质的排除 1. 空气的过滤和压缩 大气中的空气先经过空气过滤器过滤其灰尘等机械杂质,然后在空气透平压缩机中被压缩到所需的压力,由中间冷却器提供级间冷却,压缩产生的热量被冷却水带走。 2. 空气中水份和二氧化碳的清除 原料空气中的水份和二氧化碳若进入空分设备的低温区后,会形成冰和干冰,就会阻塞换热器的通道和塔板上的小孔,因而配用分子筛吸附器来予先清除空气中的水份和二氧化碳,进入分子筛吸附器的空气温度约为10℃。分子筛吸附器成对切换使用,一只工作时另一只在再生。 3 .空气被冷却到液化温度 空气的冷却是在主换热器中进行的,在其中空气被来自精馏塔的返流气体冷却到接近液化温度。与此同时,低温返流气体被复热。 4. 冷量的制取 由于绝热损失、换热器的复热不足损失和冷箱中向外直接排放低温流体,分馏塔所需的冷量是由空气在膨胀机中等熵膨胀和等温节流效应而获得的。 5. 液化

在起动阶段,加工空气在主换热器和过冷器中与返流低温气体换热而被部分液化,在正常运行中,氮气和液氧的热交换是在冷凝蒸发器中进行的,由于两种流体压力的不同,氮气被液化而液氧被蒸发,氮气和液氧分别由下塔和上塔供给,这是保证上、下塔精馏过程的进行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注:起动时,大部分气体也是在主冷中被冷却至液化温度而被液化的)。 6. 精馏 空气中主要组份的物理特性如下表2.1和表2.2 表2.2

蛋白质分离技术的发展及意义

蛋白质分离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 中国科学院病毒研究所王春林201328012415044 摘要: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承担者,在生物体的生活周期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针对蛋白质的研究技术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关键点。为了对蛋白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首先我们要通过分离蛋白,得到纯化的蛋白样品,才能对其进行结构大小物理及化学性质等的鉴定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分离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沉淀技术、超滤技术、色谱技术等。蛋白质分离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探索生物奥妙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蛋白质、分离纯化、层析、电泳、色谱技术 The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 of Protein Separation Technology WuHan Institute of Virology, CAS Wang Chunlin 201328012415044 Abstract: In recent decades, biological research has made a great progress .Therefore , the technology for protein research is a key points in life sciences. In order to have further studies, we h--ave to get the purified protein samples by separation technology. Then, we can identify th 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 f the protein. In this article, We have introduced several normal separation methods, such as chromatography, electrophoresis, precipitation,ultrafiltrati on, and chromatogram. The development of protein separation technology has play a role to he lp human to reveals the mysteries of biology, as well as promoting the rapid growth of life scienc es. key words:protein, isolation, chromatography, electrophoresis, chromatogram 蛋白质存在于一切生物生物体中,是非常重要的大分子。是生物功能的执行者,担负着生物催化、物质运输远动防御调控及记忆识别等多种生理功能。由于深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需要用到高纯度的蛋白质,因此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技术是生物产业中的核心技术。然而该技术难度、成本均高;例如一个生物药品的成本75%都花在下游蛋白质分离纯化当中。所以对该项技术的改良与创新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1 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 1.1超滤 超滤技术由于具有通量高,操作条件温和,易于放大等特点,特别适合生物活性大分子的分离。在生物技术领域,超滤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细胞收集分离、除菌消毒、缓冲液置换、分级(fractionation)、脱盐及浓缩[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通过选择适当的膜或膜表面改性,以及对分离过程进行优化,充分利用和调控膜-蛋白质以及蛋白质-蛋白质之间的静 电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分子量相近的两种蛋白质的高选择性超滤分离[2-7]。蛋白质超滤分离快,,通过脉冲进样技术,载体相超滤技术、参数连续变化超滤技术以及在这些技术基础上建立的

我国低温储粮技术应用现状与思考

我国低温储粮技术应用现状与思考* 向长琼 周 浩 张华昌 陶 诚 (中储粮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 610091) 摘 要 概述了低温储粮的基本原理,总结了我国现阶段自然低温、机械通风、机械制冷以及积极运用新能源进行低温储粮的技术措施,简要分析了目前国内低温储粮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做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低温储粮 技术体系 应用 现状 低温储粮是通过控制温度,使粮食处于15℃以下的低温状态,提高粮食储藏稳定性的一种控温储藏技术。粮食低温储藏可以预防和消除粮食储藏过程中的自然发热现象,减少药剂用量,减少粮食在储藏期间干物质、维生素和粮食固有风味的损耗,最大限度地保持粮食原有的新鲜品质,是全世界公认的最为安全、可靠、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储粮保鲜技术。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应用了低温储粮技术,特别是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具有代表性。德国首次提出机械制冷低温储粮,研发了谷物冷却机,现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已被德国粮食仓储业普遍采用,完全替代了化学药剂的使用。美国国会在1989年一份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低温储藏作为防止粮食发生霉变和虫害的主要方法。日本是进行低温储藏研究最早的国家,上世纪50年代,日本就正式建造了低温储粮仓库,此外,还研究了利用海底低温水下储藏粮食的技术并成功地用于实仓储粮。在我国,低温储粮技术已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应用,且在成品粮的储存上已初具规模,呼和浩特、上海、长沙、四川等多地都建立了成品粮储备低温仓,使得成品粮的安全储存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各异。我国的低温储粮技术既不能像日本那样大规模地发展机械制冷低温仓,也不能像美国等国采用机械通风冷却为主, 甚至视为唯一的低温方法。我们应根据自身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及粮食仓储的现状,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低温储粮技术体系。纵观我国低温储粮的应用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自然低温储粮 自然低温储粮是利用自然冷源来降低和维护粮温的低温储藏技术,可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符合节能、环保的理念,但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及季节的限制较大。我国低温储粮有充足的自然冷源,可因地制宜地最大限度利用自然低温条件。1.1 利用洞仓、地下仓实现低温储粮 洞仓、地下仓是根据地形地貌修建的一种储粮仓型。它利用土层等自然低温资源实现粮食低温储粮,具有密闭、隔热和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特点。 近年来,针对这两种仓型的应用实践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研究这两种仓型建筑技术、结构设计以及机械化配套。如付明堂[1]主要研究了地下仓在土压力作用下的变形与应力分布规律。涂成顺[2]计算分析了地下大直径钢筋混凝土筒仓仓壁在填土和装粮不同阶段的内力和位移变化,仓壁受力特点、厚度取值,比较了不同方案仓壁的受力性能及经济性能。郭明利[3]分析了桩围复合式新型地下仓的结构形式,计算了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找到了桩直径、腰梁竖向间距等参 *收稿日期:2015-01-05 通讯地址:成都市青羊区广富路239号32幢

气体分离膜质量安全与检测参考文本

气体分离膜质量安全与检 测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气体分离膜质量安全与检测参考文本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正文: 气体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分离技术,同传统 的分离技术相比,具有投资少、设备简单、能耗低、使用 方便、易于操作、安全无污染等特点,因而近年来在食 品、医药卫生、石油化工、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等行业应 用越来越广泛,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气体分离膜材 料是发展膜分离技术的关键问题之一,理想的气体分离膜 材料应该具有高的透气性和良好的透气选择性,高的机械 强度,优良的热和化学稳定性以及优良的成膜加工性能。 上述要求中,气体分离膜分离气体各组分的气体透过率是 各生产厂家技术开发和研究重点关注的指标。本文结合 G2/110膜分离测试分析仪对气体分离膜分离气体各组分的

气体透过率测试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气体分离膜的分离原理 气体膜分离技术是利用原料混合气体中不同气体对于气体分离膜材料本身具有不同的渗透率,以气体分离膜两侧气体的压力差为推动力,在渗透侧得到渗透率大的气体富集的物料,在为渗透侧得到不易渗透气体富集的分离气,从而达到气体分离的目的。 二、G2/110膜分离测试分析仪测试原理 G2/110采用压差法与色谱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测试原理,将预先处理好的试样放置在上下测试腔之间、夹紧,对低压腔以及整个系统进行真空处理;当达到规定的真空度后,向高压腔充入试验气体,并保证在试样两侧形成一恒定的压差;气体在压差梯度的作用下,由高压侧向低压侧渗透;渗透到低压腔的试验气体,由载气携带至色谱分析仪,通过色谱技术处理,从而得到分离膜对试验气体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