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12.24

鱼类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12.24
鱼类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12.24

鱼类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高崇

西南大学水产系,重庆荣昌402460

摘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动物转基因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基

因转移的研究为鱼类遗传育种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从转基因鱼的构建机理、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等方面,阐述了鱼类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鱼类;基因转移;研究进展

鱼类是脊椎动物门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其怀卵量大,体外受精,体外发育,易于操作和观察,易于培育和饲养,是发育生物学研究的良好试验动物。鱼又是人类的重要蛋白质来源,人们一直在寻求和培育生长快、饵料省、抗逆性强的养殖对象,基因工程技术为这一目标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1]。

近年来,作为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极具潜力的技术之一,转基因生物技术应用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起来。传统生物技术是借助自然选择或控制繁殖的方法进行物种内的基因改良,而转基因技术则是一种物种间的基因改良。1984 年中国科学院水产生物所朱作言等将小鼠金属螯合蛋白基因与调控序列和人生长激素基因的DNA 注射到鱼的受精卵核内,培育出生长速度快的转基因鱼,从而证明了外源基因可以在受体鱼内螯合、表达、促生长,并通过性腺传递给子代,建立了世界上首例转基因鱼模型[2]。随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数十个实验室先后展开了鱼类基因转移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转基因鱼的研究成功展示了鱼类基因育种研究的广阔前景,并带来了多方面的潜在价值。

1 转基因鱼研究概况

在一定条件下,借助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通过生殖细胞或早期胚胎导入动物个体染色体上的过程称为转基因作用(transgenesis) ,所转移的基因即为转移基因(transgene),而含有转基因的鱼类称作转基因鱼(transgenic fish) [3]。鱼类基因转移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1.1 转基因鱼的起步阶段

1984~1990 年,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导入技术的完善,鱼类基因及调控元件的克隆及基因和基因产物的检测技术等方面。

1.2 转基因鱼的发展阶段

1990 年至今,多个研究单位用全鱼基因元件进行转基因鱼研究,而且世界上开始对2 个以上的转基因鱼进行经济性状、生态影响和食用安全性评价[4]。1.3 转基因鱼的应用阶段

这个阶段正在到来,在外源基因定向整合技术达到可在鱼类个体上应用之前,用个体选择与分子检测相结合的技术,筛选出外源基因可稳定遗传又具有所需表现型的转基因鱼群体,建立转基因鱼品系,并证实其生态与食用安全性之后,就可推广应用于实际生产[5]。

2 鱼类基因转移的主要方法

2.1 显微注射法

即在显微镜下借助显微操作将直径几微米的玻璃插入受精卵原核或核附近的细胞质中,注入一定量的外源基因,注射后的受精卵于室温下在生理盐水中发育成鱼苗。显微注射法(Microinjection) 是目前广泛应用、效果较好的一种方法[6]。现在常用的3 微\注射法: ①从受精孔将DNA 溶液注入卵中,简称MP 法; ②在受精卵刚受精后卵壳尚未变硬时直接注射,简称EI 法; ③用金属针在卵壳上打一个孔,再进行显微注射,简称LI 法[7]。

杨隽等利用PCR 技术删除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keta)生长激素基因的启动子序列,通过基因重组构建全鱼基因,以融合全鱼基因为外源基因,通过显微注射将其线性片段导入鲫鱼受精卵内,研究其整合与转录效率。结果表明:全鱼基因在鲫鱼基因组中的整合率为36.4 %,对转基因阳性鱼的RBA 样本进行Northern 印迹杂交检测,转录率为25 %。Fernandez 报道,将RSV212TR 启动子与鳝生长激素GH cDNA 由受精孔显微注射入斑马鱼( Danio rerio) 受精卵中,胚胎孵化率平均达32 %。处理主要用于生长研究与整合分析,通过点印迹与Southern 印迹发现信号呈阳性反应,进一步证实外源基因与鱼体基因组的整合[8]。

显微注射法的优点很多,转化频率高达20 %。通过显微注射获得转基因鱼不是很困难,但由于人工操作受实验者技术和熟练程度的影响很大,一次能够处理的卵很少,对细胞损伤很大,死亡率较高,而且耗时费力[9]。

2.2 精子载体法

以精子作为外源基因的载体,通过人工受精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胚胎,从而

将外源基因带入子代基因组中而实现基因转移。在受精过程中,精原核能自动找到卵子中的卵原核,其准确性之高远非至今任何精密仪器所能比拟。这种方法非常简便、成本低廉、便于筛选,成为近年来转基因动物研究的一个热点[10]。目前,精子载体制作转基因鱼主要有3 种方法:

2.2.1 直接混合法

在受精前将精子直接加入事先配好的保存液中,然后与外源基因混匀,温育半小时后按常规方法受精。

2.2.2 脂质体法

将外源DNA 与精子混合培养之前用脂质体包裹,脂质体自发地与DNA 形成脂质体- DNA 复合体。这种复合体比较容易和精子细胞质融合,从而进入细胞内部,同时脂质体的包裹还可防止核苷酸酶的降解以及防止DNA 被稀释。

2.2.3 电穿孔法

又叫电脉冲。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外部高电压短脉冲使细胞膜的结构改变,使之产生可逆的孔隙或孔洞,一定大小的分子包括DNA 可通过孔隙或孔洞进入细胞[11]。电穿孔法已经在微生物、哺乳动物和植物原生质体基因转移中得到广泛应用,现在又开始用于鱼类基因转移。钟家玉等将稀有鲫(Gobiocypris rarus) 精子与重组质粒PGAHLFc 线性DNA 混合温育,经电脉冲处理后卵子受精,孵化出苗,从鱼苗中提取DNA 经PCR 检测,25.5%~66.7 %的鱼带有外源基因。谢岳峰等以泥鳅脱膜受精卵为材料,电穿孔转移外源基因,获得了10 %的转基因泥鳅[12]。

电穿孔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一次可以处理大批受精卵。缺点是外源基因的导入是随机的,且转移的频率较低。然而,最近的资料表明,该方法所获得的转基因鱼存活率及外源基因整合率均达到显微注射法的水平[13]。

2.3 基因枪法

又名高速钨微粒子轰击法或粒子枪法(Particle gun) 。基因枪法是利用DNA 包裹在钨微粒子上面,通过高速轰击受体细胞以达到把外源DNA 转移的目的[14]。该方法在植物细胞中使用得较多,鱼类也有成功的报道,如Zelenin 等用β2半乳糖苷酶和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序列的质粒DNA 包裹钨微粒子,高速轰击欧洲泥鳅(Misgurnus fossilis) 、虹鳟鱼和斑马鱼受精卵,有70 %的卵受轰击后存

活[15]。PCR 扩增和Southern 杂交结果,在G418 处理后存活的斑马鱼总DNA 中检测到了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序列。中科院海洋所的刘志毅等用基因枪法将外源GFP 基因成功地导入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 体内并有相应基因产物表达,获得了转基因对虾。

2.4 逆转录病毒感染法

此类病毒是RNA 病毒的一种,进入宿主后从RNA 逆转录成DNA ,并结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这种纳入病毒基因的细胞染色体内就存在了病毒基因。如果把目的基因整合到病毒染色体上,用改造的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就有可能向细胞内导入外源基因[16]。

这种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基因表达机制、基因产物、细胞缺陷校正和遗传病基因治疗研究等诸多领域。Elwood 等将GFP基因插入逆转录病毒LTR 区,构建了可以进行荧光蛋白表达的逆转录病毒载体[17]。

逆转录病毒感染法的优点是无论在体外还是在体内,其宿主的范围十分广泛。逆转录病毒为直接保持宿主基因组中一定结构的原病毒,可被整合并与染色体上其他基因一起活动。插入的外源DNA 可达10 kb ,适用超长基因转移。逆转录病毒通过感染在受体细胞中进行外源基因的高效转移和筛选。该方法的缺陷在于载体病毒DNA 序列有时会影响外源基因在受体动物中的表达,特别是载体病毒导入受体动物细胞后的安全性令人担忧[18]。

3 转基因鱼的安全性及遗传稳定性

转基因鱼的安全性主要是指食用安全和生态安全两方面。转基因鱼引发的有关潜在性风险,即食品安全、遗传以及生态安全性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注。由于转基因鱼尚处于试验性研究,还没有形成商品化规模,因此,对于食品安全性问题的报道还不是很多[19]。朱作言以国际上拟定的基因工程食品安全性评价原则为标准,率先对“全鱼”基因CAgcGH基因的食品进行了评价,认为转基因“全鱼”CAgcGH基因的食品安全性等级可归于一级[20]。闫学春等对转牛(羊) 生长激素基因的工程鲤的安全性问题也进行了试验论证,其结果是对食用动物猫无副作用[21]。

4 展望

鱼类基因转移不仅利于研究,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①提高渔业经济效益,

包括增加生长速度、商品重、净肉率,提高饵料转化率,改善鱼抗病和抵御恶劣环境条件的能力等。②改善品质,包括外表、肉色、肉味和脂肪酸成分等。③用作生物反应器,生产药品。④作为实验模型进行基础研究,探讨发育、生长、繁殖等机理。所以,鱼类转基因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22]。

我国是世界水产大国,将转基因等现代生物技术引入传统的水产养殖中,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快速生长转基因鱼的成功研制,展示了转基因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广阔前景,更重要的是,转基因技术将为日益频发的养殖病害防治提供有力的支持[23]。

参考文献:

[1] 朱作言,汪亚平.转基因鱼[J].生物学通报,1999(5) :1 - 3.

[2] 温茹淑,崔淼.转基因鱼的研究进展[J].嘉应大学学报,2002 (6) :40 -45.

[3] 赵浩斌,陈尚萍,朱作言.转基因鱼的研究进展[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9(3) :301 - 306.

[4] 黄桂菊,喻达辉.水产动物转基因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5(8) :6 - 9.

[5] 唐胜球,董小英.转基因鱼研究及商品化展望[J].北京水产,2002(6) :26- 30.

[6] ZHU Z Y,YONGH S. Embryonic and genetic manipulation in fish[J]. Cell Re2search ,2000 ,10(1) :17 - 27.

[7] 陈立祥,张学文,肖调义,等.人α2干扰素基因在转基因草鱼中的表达[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3) :177 - 178.

[8] LIU Z. Selection of promoter for genes transfer in fish[J].Biol Technology ,1990 ,8 :1268 - 1272.

[9] 苏天凤,汪世贵.以精子为载体的转基因鱼研究进展[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4) :81 - 84.

[10] 朱斐.转基因技术及在水产养殖育种上的应用[J].水产科技,2005(7) :50 - 52.

[11] 肖正中,邬苏晓.转基因鱼的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

(2) :19 - 21.

[12] 谢岳峰,刘东,邹钧,等.泥鳅受精卵的电脉冲基因转移[J].水产生物学报,1989(4) :387 - 389.

[13] 程树东,凌统,李英文.转基因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J].北京水产,2003(5) :43 - 45.

[14] 潘庭双,龙良品.转基因鱼的研究进展[J].水利渔业,2003(5) :35 - 37.

[15] ZELENIN. High efficiency gene transfer in fish by genegun[J]. FEBS Letters , 1991 ,287 :118 - 120.

[16] 吴勇,区又君.鱼类转基因技术综述[J ].海洋通报,2006(6) :76 - 84.

[17] JAENISCH R. Transgenic animals[J ]. Sciences ,1988 ,240 :1468 - 1474.

[18] 杨学明,张立,蒋和生.转基因鱼的研究及其发展前景[J ].广西科学,2006(1) :76 - 80.

[19] AREZZO F. Sea urchin as vector of foreign information[J ]. Cell Biol Int Rep , 1989 ,13 :391

- 394.

[20] SYMONDSJ E,W ALKER S P ,SIN F Y. Electroporation of salmon spermwithplasmid DNA: evidence of enhanced sperm DNA association[J ].Aquaculture , 1994 ,119 :313 - 327.

[21] 杨弘,吴婷婷,夏德金.转基因鱼的构建及检测[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2(10) :307 - 311.

[22] 刘志毅,相建海,周国瑛,等.用基因枪将外源DNA导入中国对虾[J ].科学通报,2000(23) :2539 - 2544.

[23] CHEN T.Making transgenic fish[J ].Biotechnology ,1994 ,4 :249.

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转基因作物是当今世界各国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研究的热点,中国的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一、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迅速,由于科学界对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及生态环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诞生于年,是一境利与弊的争论,措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施对到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世纪年代,其进行安全管理。本文论述了转基因作物在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已逐渐成为各国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研国内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利与弊以及关于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究的热点。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1.在畜牧兽医中的应用 应用于动物抗病育种转基因技术可以用于动物抗病育种,通过克隆特定基因组中的某些编码片段,对之加以一定形式的修饰以后转入畜禽基因组,如果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能得以表达,那么畜禽对该种病毒的感染应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或者应能够减轻该种病毒侵染时对机体带来的危害。(其用于遗传育种,不仅可以加速改良的进程,使选择的效率提高,改良的机会增多,并且不会受到有性繁殖的限制。)例如Clements等将绵羊髓鞘脱落病毒的表壳蛋白基因转入绵羊,获得的转基因动物抗病力明显提高;丘才良把一种寒带比目鱼抗冻基因成功地转移到大西洋鲑中,为提高某些鱼类的抗寒能力做了积极的尝试。 2.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用于生产药用蛋白用转基因动物的乳腺生产重组蛋白(乳腺生物反应器)可能是转基因动物的最大应用,这也是世界范围内转基因研究的热点之一。Swamdom (1992)用β-球蛋白的4个核酸酶I的高敏位点与人的两个基因相连,融合基因产生的转基因猪与鼠的原型相似。目前,把转基因动物当作生物反应器来生产药用蛋白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不仅各国政府投资,一些私人集团也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加以研究和开发。 3.转基因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许多转基因的表达强烈地位受着其宿主染色体上整合位点的影响,往往出现异位表达和个体发育不适宜阶段表达,影响转基因表达能力或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从而使大部分转基因表达水平极低,极少部分基因表达水平过高。 (2)难以控制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转基因随机整合于动物的基因组中,可能会引起宿生细胞染色体的插入突变,还会造成插入位点的基因片段丢失,插入位点周围序列的倍增及基因的转移,也可能激活正常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的基因。 (3)不了解哪些基因控制多数生理过程,不了解基因表达的发育控制和组织特异性控制的机制。 (4)制作转基因动物的效率低,这是目前几乎所有从事转基因动物研究的实验室都面临的问题,也是制约着这项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 (5)对传统伦理是一种挑战,对人类的生存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等。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缺点的存在就否定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价值。因为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配合其他相关的生物技术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这一技术日趋成熟,许多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课程论文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魏斌聪 学号:200806016139 专业/班级:生物工程081班 课程名称:生物工程原理 指导教师:陈蔚青教授 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1年5月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魏斌聪 (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生工081班浙江杭州310015) 摘要:人们将所需要的外源基因(如高产、抗病虫害优质基因) 定向导入作物细胞中, 使其在新的作物中稳定遗传和表现,产生转基因作物新品种, 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的一项新技术。本文先描述了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进程,对其基因问题的研究作了讨论,并列出转基因作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作分析,最后对此项技术作出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DNA技术;基因导入;安全性 前言 转基因植物(transgenic plant),是指基因工程中运用DNA 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于受体植物基因组、改变其遗传组成后产生的植物及其后代。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主要在于改进植物的品质,改变生长周期等提高其经济价值或实用价值。[ 1 ]其主要范围是在作物方面,如可食用的大豆、玉米等,或者可投入生产的棉花等作物。 从表面上看来,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似乎没有任何区别,它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从1983年以来,生物学家已经知道怎样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具有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 2 ]这个基因可以来自于任何一种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这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人们可以给某种作物注入一种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特性,这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的一场空前革命。[ 3 ] 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进程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全球第一例转基因烟草在美国问世。1986年,首批转基因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1996年,美国最早开始商业化生产和销售转基因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

转基因鱼

转基因鱼 一、体态特征 转基因鲤鱼F1代是由黄河鲤和草鱼生长激素基因组成的转“全鱼”基因鱼,它150天可长至1200克,最大可达2000克;两年可达5000克。它的生长速度比普通鲤鱼快140%以上。 吉鲤是由转基因两倍体鲤鱼与转基因四倍体鱼(两套鲤鱼染色体,两套鲫鱼染色体)结合而培育出无生育能力的吉鲤。吉鲤具有草鱼的生长快优点,又具有鲫鱼的味道。由于它不能生育,因而在推广过程中不存在与其它鱼类杂交引起生态危机之忧。 转基因鱼的生物安全性包括食品安全性、生态和遗传安全性。普通公认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原则是1993年欧洲经济发展合作组织(OECD)提出的“实质等同性”原则,即转基因食品及食品成份是否与市场上销售的传统食品具实质等同性。 转“全鱼”基因黄河鲤所转植的外源基因为一个与鲤鱼内源生长激素基因十分相似的草鱼生长激素基因。将草鱼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鲤鱼身上,对鲤鱼来说是安全的;与传统养殖的鲤鱼相比,转“全鱼”基因黄河鲤携带有草鱼生长激素基因,体内含有非常微量的草鱼生长激素。草鱼生长激素和鲤鱼生长激素一样,为鱼体内本来就存在的一种极不稳定的多肽,经过加热等物理处理后被分解为氨基酸,失去其激素的生理功能,和非转基因鲤鱼一样具有食用安全性。 转“全鱼”基因鱼商品化养殖后,是否会对鱼类种质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我们不妨把“全鱼”基因转移视为一种“杂交”,即一个基因与一个物种基因组的杂交。鱼类的基因组大约有10万个基因。转“全鱼”基因黄河鲤的形成机制可简单地比作一个草鱼基因与10万个鲤鱼基因的杂合。物种的杂合程度仅为草鱼与鲤鱼杂交的十万分之一。从这一点分析,转基因鱼比起任何杂交鱼要安全得多,再则,转基因鱼的繁殖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均不占优势,即使让它进入大自然,它也不可能形成优势种群,抑制其它鱼类生长,对生态系统造成威胁。而且,转基因鱼带有的草鱼基因仅是草鱼的十万个基因片断之一,即使它能与其它鱼类进行杂交,所造成的基因混乱的可能性也很小。 鱼类是研究转基因动物的良好材料,由于1尾雌鱼能提供成千上万个卵,卵的体积也很大,且它们在体外受精和体外发育,胚胎操作较哺乳类简单。因此,继朱作言等获得第一批转基因鱼以来,世界上已有几十个实验室先后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转基因鱼是国内外获得的最成功的转基因动物之一。 二、转基因方法 1.显微注射法 显微注射法是广泛使用、效果较好的一种鱼类基因导人方法,其主要程序如下:(1)人

谈谈我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终审稿)

谈谈我对转基因食品的 看法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谈谈我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 摘要:本文从转基因食品的内涵入手,介绍了转基因食品的技术,分析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阐述了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思考。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技术安全性思考 转基因食品(Transgenic Food or Genetically Changed Food)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通过对生物基因的改造,改变它们的遗传物质,使优良基因在其中得到表达,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这种以转基因生物为食物或为原料加工生产出的食品,我们称之为“转基因食品”。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构建成功,从此揭开了转基因食品的序幕。美国是最早进行转基因食品研究的国家,至1998年底,美国已有3O例转基因植物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2O世纪8O年代初,我国也逐步开始了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入21世纪,转基因食品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但是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产生了种种疑虑,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安全、对环境的影响、对物种的危害等问题成为当今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我认为首先应该从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来认识这一新的技术。1、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基因转移到生物的基因组中,通过表达,从而使生物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变的目的基因有两种:一种是生物本身的基因,过量表达或者降低表达了而已;另一种是别的生物的基因(比如最常见的就是HT蛋白和BT蛋白的基因)的正常或过量表达等。除了目的基因以外,同时转进去的载体上含有启动子(启动这个基因表达的)和报告基因(一般是抗生素基因)。而转变了这样基因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2、转基因食品利弊认识 了解了转基因技术,接着我们在从从DNA和RNA水平上看转基因食品。大家都知道,我们吃的绝大部分食物都是由活或死的细胞构成的。细胞含有遗传物质DNA,DNA会被人体分解。食品中的DNA进入肠道时已成为碎片,变成非完整的基因。而外源基因想转入肠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作为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转基因技术已在多种植物上取得重大进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作物转基因技术的三大主流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并阐述了这几种转基因技术在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甘薯等几种主要农作物的应用进展状况。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农作物、应用 Genetically Modified---转基因,简称GM,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体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再从结果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而其衍生出的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即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 1983年比利时科学家Montagu 等人和美国Monsanto 公司Fraley等人分别将T- DNA上的致瘤基因切除并代之以外源基因,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株转基因植株———转基因烟草。自此之后,作物转基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的作物都开展了转基因研究,育种目标涉及到高产、优质、高效兼抗性及多用途等诸多方面.一批抗病、抗虫、抗逆、抗除草剂等转基因作物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2 月13 日在京发布的1 份报告显示,全球27 个国 家超过1800 万农民,2013 年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比2012 年增加了500 万公顷。此外,首个具有耐旱性状的转基因玉米杂交品种亦于2013 年在美国开始商业化。 据该报告显示,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18 年中增加了100 倍以上,从1996 年的170 万公顷增加到2013 年的1.75 亿公顷,其中美国仍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领先生产者,种植面积达7010 万公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40%。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创始人兼荣誉主席、本年度报告作者Clive James 表示,目前排名前10 位的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的面积均超过100 万公顷,这为将来转基因作物的多样化持续发展打下了广泛基础。在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中,有19 个为发展中国家,8 个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种植面积连续2 年超越发达国家。 目前,作物遗传转化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电激法、PEG 法、脂质体法、低能离子束法、超声波介导法、显微注射法、花粉管通道法等.但在当前作物基因工程研究中,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这三种转基因技术也相对较为成熟. 一、农杆菌介导法 农杆菌介导法是指农杆菌侵染植物时,受到植物受伤后释放的酚类物质的刺激,活化质粒上Vir 区基因的表达,将质粒上的另一段DNA(T-DNA)共价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上,在植物体内表达而改变植物的遗传特性。农杆菌介导法的转化效率受众多因素影响,如农杆菌侵染外植体的影响因素、外植体再生能力的内在因素和环境条件(pH、温度和光照条件)等[32],此法具有流程简单、仪器设备便宜、拷贝数低[33],且基因沉默少,转移的基因片段长等优点。 农杆菌介导法是获得第一个转基因植物的方法,迄今为止,农杆菌介导法获得的转基因植物占转基因植物总数85%,已成为植物基因转化首选方法。 二、基因枪介导法 基因枪法又称微弹轰击法,是将外源基因包裹在直径1~2 nm的钨或金颗粒表面,加速轰击植物外植体靶组织,穿过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而将外源基因带入植物细胞。因此,通过该方法进行DNA的转移过程不受外植体基因型的限制,可以将外源基因转移至几乎所有的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和原生质体中。 最早的基因枪是由美国Cornel 大学的Sanford 等在1987 年研制成功的。目前基因枪介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综述(标准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综述(标 准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综述(标准版) 【摘要】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已经初步达成一致,提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应从宿主、载体、插入基因、重组DNA、基因表达产物和对食品营养成分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考虑,已制定法规的国家主要着重于对消费者健康的风险评估。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食品安全;实质等同性 转基因食品是由基因改良生物加工而成的食品。近20年来,转基因食品断问世,逐渐走上人们的餐桌,进入人们的食物链.由于转基因食品含有新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国极大关注。从转基因技术诞生时起,人们就对转基因食品引发的各种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更是关注的焦点。 1转基因食品的风险 转基因食品出现的历史不长,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的危

害研究得还不是很充分,所以许多科学家担心转基因食品会产生潜在的危险.现在,关于转基因食品危害性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基因食品的过敏性。 食品过敏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有近2%的成年人和4%~6%的儿童有食物过敏史[1]。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过敏物质.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物质形成的基因转入植物中,则会对过敏人群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转入过敏源基因的植物不能被批准商品化[2]。 (2)转基因食品的毒性。 转基因生物中含有抗虫作物残留的毒素和蛋白酶活性抑制剂,既能使咬食其叶片的昆虫的消化系统功能受到损害,也有对人畜产生伤害的可能性。 (3)抗生素标记基因可能使人产生抗药性。 抗生素标记基因与插入的目的基因一起转入目标生物中,用来帮助筛选和鉴定转化的细胞、组织和再生植株。标记基因是安全的,

我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看法

我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 看法

我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看法 食安31402夏辉 序号:25 学号:201405028 摘要:转基因食品自面世来一直受到热议,最近更是上升到了舆论的尖端。转基因食品应用广泛,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安全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本文主要讨论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了解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更好的面对转基因食品,在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使转基因食品真正造福于人类。 转基因是现代发明的一项新技术,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DNA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但是这项技术发明的同时还有很大的争议,而争议的关键在于人类是否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已经可以代替上帝改造自然。毕竟人类曾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1:转基因食品现状:自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作物(烟草和马铃薯)问世以来,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1994年延熟保鲜转基因番茄在美国批准上市,从1996年开始,转基因作物商品化应用进入迅猛发展时期,2000年全球种植面积达到4420万公顷,2001年在有激烈争议的情况下种植面积仍比上年增加19%,达到5260万公顷。其中,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为3330万公顷,占转基因作物总面积的63%;其次为玉米,980万公顷,占转基因作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阅读附答案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 转基因食品就是指应用现代份子生物技术,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扭转,再制造出具有新特点的食品种类。其优点显著,但转基因食品存在良多不容忽视的存在的或潜伏的危害性。 新基因的转入,打破了原来生物基因的“管理体制”,使一些发生毒素的默然基因开启,发生有毒物资。有资料证实,转基因食品可能致使生物体系统失调、引发癌症并传递给下一代,此进程可能需要30年或更长的时间。人为转入外源基因极有可能使原有的基因发生缺失和错码等突变。美国出产的一种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抗癌成份异黄酮就比一般大豆低12%~14%。 全球约有2%的人群对某些食品发生过敏性反映。1996年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将巴西坚果某基因转入大豆中,结果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群也对该大豆过敏,该大豆种子终究没有被批准商业化出产。人们在食用了这类改进食品后,食品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细菌,使人体发生抗药性。在英国,做过切除大肠组织手术的志愿者,食用过用转基因大豆做成的汉堡包以后,在其小肠肠道的细菌中检测到了转基因DNA的残留物。而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影响,可能需要经由较长期才能逐步表现和检测出来。 良多转基因生物拥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或抗逆性,这样的生物一旦进入环境中,将会取代原来的作物,造成物种灭绝,但这类问题可能要经由许多年后才能浮现出来。如一些盐碱、池沼、雨林及有寄生虫的地区,之前本来不适合农业种植,这些地区都被用来种植农作物,

从而使本来糊口在这里的生物的栖息地受到损坏,造成生态系统失衡,终究致使物种退化、减少乃至灭绝。 转基因生物将增强目标害虫的抗性。专家正告,如果这类拥有转基因抗性的害虫变成拥有抵抗性的超级害虫,就需要喷洒更多的农药,而这将会对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因为转基因作物特性良好,良多人选择种植转基因作物,使某些作物的多样性大大下降。维持生物多样性是减少生物遭遇疫病侵袭的首要方式。1864年的爱尔兰土豆枯死病,造成100多万人死亡,数百人流离失所,缘由就是当地人只种植两个土豆品种。 转基因作物可能将其抗性基因杂交传递给其野生亲缘种,从而使本是杂草的野生亲缘种变成无敌杂草。基因漂移的进程很难人为节制,其后果也难以预测。在加拿大,被用于实验的油菜,只拥有抗草甘膦、抗草胺膦和抗咪唑啉酮功能中的一种功能,后来发现了同时具有这三种功能的油菜,说明这三种油菜之间发生了杂交,这类油菜对周围植物造成了很大影响。 (选自朱世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有改动) 9. 以下不能说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危害”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转基因食品可能在30年或更长的时间,引发癌症并传递给下一代。 B.美国出产的一种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抗癌成份异黄酮比一般大豆低12%~14%。 C.拥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或抗逆性的转基因生物,将致使物种退化,减少乃至灭绝。 D.转基因食品会发生过敏原,而全球约有2%的人群对某些食品发生过敏反映。 10.以下说法相符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简述转基因技术原理

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DNA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 1992年荷兰培育出植入了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转基因牛,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红细胞生成,是治疗贫血的良药。转基因技术标志着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都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重组,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新的生命类型。同时转基因技术在药物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利用价值。转基因技术,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受体细胞,以及转基因途径等,外源基因的人工合成技术、基因调控网络的人工设计发展,导致了21世纪的转基因技术将走向转基因系统生物技术2000年国际上重新提出合成生物学概念,并定义为基于系统生物学原理的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 1.转基因的细胞学原理: (1)细胞周期及MPF:细胞周期可人工分成4个时期,分别为G1期、S期、G2期和M期。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沿着G1-S-G2-M路线运转。S期为DNA合成期,M期为有丝分裂期,M期结束到S期开始之前为G1期,S期末到有丝分裂期(M期)为G2期。有丝分裂的启动由成熟促进因子也叫M期促进因子(maturation/mitosism/meiosis promoting factor,MPF)调控,MPF 在细胞分裂中呈周期性变化即分裂后逐渐积累,到G2晚期达到高峰,由中期向后期转换时骤然消失。因此推测MPF是真核细胞M期的一个基本调节物质,能引导细胞由间期向M期转变。MPF由蛋白激酶激活,存在于所有的真核细胞中(包括减数分裂的性细胞)。但并非所有的细胞都是周期中细胞,某些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脱离细胞周期进入G0期或分化为不分裂的细胞,而且G0期细胞可通过诱导重新进入周期。 (2)通过MⅡ期的卵母细胞转基因:MⅡ期的卵母细胞的MPF含量很高,可以诱导细胞核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核膜破裂(NEBD)和早熟染色体凝集(premature chromosome condensation,PCC),处于减数分裂MⅡ期的卵母细胞无核膜的时间远远长于有丝分裂M期的细胞。所以此时期的卵母细胞可作为基因导入的受体。据此1998年Anthonv等对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发育早期的动物胚胎方法加以改进,用逆转录病毒载体注射MⅡ期的卵母细胞,注射完毕的卵母细胞同获能后的精子共同孵育后,体外发育至囊胚,再移植到母牛体内得到了转基因小牛。1999年Anthonv等又将精子与外源基因共孵育,然后将精子头部显微注射入MⅡ期的卵母细胞,这两种方法共同之处都是利用MⅡ期的卵母细胞无核膜,外源基因易导入的 特点。 2.转基因的胚胎学原理: (1)哺乳动物转基因的胚胎学原理:精子和卵子只有发育成熟后,精卵相遇时才能完成受精过程。精子进入卵子后头尾分离,胞核出现核仁,形成核膜,头部膨大形成雄原核;同时卵子排出第二极体形成雌原核。一般来说雄原核比雌原核大。接着雌雄原核的核膜消失,雌雄原核融合。随后细胞周期性卵裂,分裂球增加到32个时形成桑葚胚,进入子宫再发育至囊胚,此前的胚胎细胞具有很强的分化能力。从哺乳动物受精卵分裂发育的规律来看,转基因操作时较合适的部位是受精卵的雄原核,精子进入卵细胞后的1小时,雄原核和雌原核还未融合,在显微镜下容易看到雄原核。多数研究者在此时期把外源基因显微注射到雄原核,通

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

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 所谓的转基因就是: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其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物质。而由通过转基因技术改造成的转基因生物制造、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物等就被称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主要包括: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动物性转基因食品、转基因微生物食品、转基因特殊食品等。 许多人担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有些人觉得吃了转基因食品后,某些基因会转移到人体中,从而危害自身及后代的安全。我认为这是由于不了解基因作用原理而产生的一种误解。其实,几乎任何食品都含有基因,不论基因的来源如何,构成基因的物质DNA进入人体后,都会被酶分解成小分子,不可能将外来遗传信息带到人的基因组里。从这个角度上说,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 不过转基因食品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转基因食品可能产生新的有害物质或过敏源;自身能制造杀虫毒素可能伤害其他生物,或进入食物链威胁家畜人类健康;转基因作物可能与野生亲源作物杂交,造成“基因污染”;坑虫害的转基因作物,可能导致对其读素有抵抗力的害虫获得生存优势,成为新的“超级害虫”。 但能作为一门被众多科学家热衷新兴的技术,不难想见转基因食品有其不可抹灭的存在价值。它不但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更减少了农药使用,避免环境污染;节省生产成本,降低食物售价;增加食物营养,提高附加价值;增加食物种类,提升食物品质;同时它也促进了生产效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我觉得我们不能因为转基因技术存在的问题而因噎废食,毕竟,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转基因食品是新的科技产物,尽管现在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它会愈来愈完善。我们相信,只要按照一定的规定去做,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会是健康、有序的,我们的生活也会因生物技术带来的转基因食品而变得更加丰富精彩。带着美好的愿望预测未来,我们再也不会担心农药的危害,我们吃的食品都是新鲜的,我们的食品不会短缺……也许糖尿病人只需每天喝一杯特殊的牛奶就可以补充胰岛素,也许我们会见到多种水果摆在药店里出售,补钙的、补铁的、治感冒的、抗病毒的……很有可能,转基因食品会让我们的明天灿烂无比。但在我们未了解转基因食品之前,还是不要过分乐观,因为转基因食品毕竟不是自然植物,很有可能打乱生物链。所以要加快发展脚步,建立健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机制,这是至关重要的。

转基因动物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汇总

转基因动物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主要对动物转基因技术发展状况作了概述,重点是近年发展的提高转基因效率的非定点整合转基因方法, 如睾丸转基因法和卵巢转基因法; 提高转基因精确性的定点整合转基因的基因打靶法作了介绍。然后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作了论述,最后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字:动物转基因技术;应用;展望 Progress on Techniques for Producing Transgenic Anim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 Abstract: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recently developed animal gene transfer techniques, including gene transfer into the testis and ovary for easily making non-site specific methods; gene targeting in embryonic stem cells, somatic cells and primordial germ cells for site specific methods.The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transgenic technology wa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animal gene transfer technique; application;prospect 动物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移入动物细胞并整合到基因组中, 从而使其得以表达。自Palmiter等[1] (1982)把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获得超级巨鼠以来,世界各国科学家对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动物生产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相继在兔、羊、猪、牛、鸡、鱼等动物上获得转基因成功。转基因动物研究是近年来生命科学中最热门、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其应用已广泛渗透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制药及畜牧育种等各个研究领域中。这项技术正在对动物生产产生一场新的革命,在提高生长速度、生产性能,改善产品品质、抗病育种、基因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显示出诱人的应用前景。 1 转基因动物技术 1.1 显微注射法 这一方法是发展最早,目前应用最广泛和最为有效的制作转基因动物的方法,创始人是Jaenisch和Mintz等,Gorden等[2]和最先通过此法获得转基因动物。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显微操作仪将外源基因直接用注射器注入受精卵,利用受精卵繁殖过程中DNA的复制过程,将外源基因整合到DNA中,发育成转基因动物。 1.2 逆转录病毒载体导入法 将目的基因重组到逆转录病毒载体上,制成高滴度的病毒颗粒,人为感染着床前后的胚胎,

转基因食品安全研究研究性学习过程记录手册

研究性学习课题申请表 成立研究小组

选举组长 过程:先自愿申请组长,理由充分者当选,如无人自原申请,组员投票选举。 结果:刘天宇,责任:组织组员集合,进行研究活动,协调组员工作、观点的冲突、纠纷 研究小组开题报告

研究活动记录 2012年7月18日请将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有关情况记录如下: 活动目的:初步认识转基因食品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 资料出处(或访问对象):《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互联网清华大学图书馆

活动地点:省图书馆、各自家中 参加人员:刘天宇刘向悦魏文景 过程记录:在网上查找相关新闻、资料进行总结,为下一次活动做准备。活动特别对“肯德基蜘蛛鸡”进行调查,最终证实其为人为捏造的,澄清了一件令大众震惊的事。 任务完成情况:圆满完成任务 个人感想:第一天调查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安全事故,个人认为转基因食品较为安全。 研究活动记录 2012年8月10日请将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有关情况记录如下: 活动目的:结合前一天活动的成果,进行深度分析、记录、修正 资料出处(或访问对象):《转基因战争--21世纪中国粮食安全保卫战》《转基因赌局》活动地点:省图书馆、市图书馆、图书大厦 参加人员:刘天宇刘向悦魏文景

过程记录:查找有关转基因食品技术的科学会议的报道并进行总结,观点/结论:1.转基因食品出现18年来未发生过规模性的、有记载的安全事故2.大众最惧怕的安全事故:中毒死亡(可能)、得怪病留后遗症(可能)基因突变(不可能)身体不适、改变体质、过敏(可能)3.专家对其相关表述:其事故可能只面向有某些特定基因的人(改变体质、引起过敏)。其事故可能和食用量有关,可能要经过几十年、数代人才能体现出来。4.我国针对转基因食品有控制、管理、监督措施。 任务完成情况:圆满完成任务 个人感想:付出劳动就有收获,活动后我对转基因食品更放心了。 结题报告

浅谈对转基因的看法

浅谈对转基因看法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能够降低农药、肥料投入,对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产品品质、拓展农业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把转基因生物技术作为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选择,转基因技术已成为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突破耕地、水等资源约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创新和应用.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是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的重大发展战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重要基因发掘、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当前我们必须认真实施好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努力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加速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健康发展,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同样是为了防治病虫害,同样是为了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化学农药和转基因作物却遇到了公众截然相反的态度.化学农药问世后,人们欢呼人类在同病虫害的斗争中取得胜利.转基因作物问世后,争议声却一直不绝于耳,公众始终充满疑虑. 公众最关心的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和哺乳动物有毒性?是否会引起过敏?事实是,在有关国际机构以及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和严格监管下,转基因作物在全球大面积商业化种植13年来,从未发生安全性事故. 转基因食品尽管是个新鲜词,但“基因”一词已有100年历史,它由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于1909年提出.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状,转基因就是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入到另外一种生物中,使被转入基因的生物产生人类需要的新性状.人类在文明进程中所做的作物品种选育,实质也属于“转基因”,目的是获得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农作物,使其更符合人类的需求. 有人担心转基因食品的外源基因会跑进人体,进而改变人的基因.科学常识告诉我们,所有生物的所有基因都是由核酸组成的,进入胃肠后都要被消化、降解成小分子,不再是完整的基因,不会以基因的形态进入人体组织.我们每天食用的米饭、馒头、蔬菜、肉类等含有亿万个基因,有谁担心过这些基因对自己有害而不去吃饭? 转基因在争论中前行.转基因农作物自1996年在全球开始大规模种植以来,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显着的社会与生态效益,其推广速度之快为近代农业科技史上所罕见.目前,美国市场上70%的食品中都含有转基因成分.据估计,全球有半数以上人口食用过转基因食品. 诚然,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转基因不可能十全十美,10多年时间虽然没有出什么问题,但也不能说今后百分之百的没风险,这就注定转基因还要在争论中前行.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争论在时刻提醒科学家和政府,把转基因的安全性始终放在重要位置,趋利避害,防范风险,确保转基因技术造福人类

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

转基因小麦研究进展及前景 摘要:自第一株转基因小麦报道以来,小麦转基因育种研究发展迅速,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的小麦遗传转化弥补了经典小麦育种的不足,突破了可利用基因库的限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简要介绍了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基因转化方法在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讨论了转基因技术在获得抗除草剂、抗病虫、抗逆、改良品质和雄性不育转基因小麦植株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小麦;转基因;分子育种;进展 采用远缘杂交技术将小麦野生近缘物种中的有益外源基因导入小麦栽培品种,对其抗性、品质、产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双亲亲缘关系较远造成杂交不结实、杂种不育、杂种后代长期分离、预见性差,使该技术在小麦遗传改良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植物转基因技术被证明是进行外源基因定向转移独特而有力的手段,一定程度上补充或改进了传统的育种方法。通过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可以按照需要,将有遗传信息的DNA 片段即目的基因进行人工重组,在离体条件下转入宿主细胞进行复制、表达,定向改造植物,可以打破基因流的界限,而且大大缩短育种周期。小麦是举世公认的最难转化的重要农作物之一,且转基因研究起步较晚,经过许多学者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几乎所有的作物都开展了转基因研究,育种目标涉及到高产、优质、高效、兼抗性及多用途等诸多方面,一批抗逆性(如抗病、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美国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例抗草甘磷除草剂转基因小麦已经通过安全性试验;抗草胺膦转基因小麦、抗咪唑啉酮转基因小麦、高蛋白转基因小麦、抗虫和耐镇草宁除草剂转基因小麦、抗蚜虫转基因小麦、抗小麦黄花叶病毒转基因小麦,以及抗白粉病、赤霉病和黄矮病的转基因小麦正在田间释放[1,2];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转基因小麦[3]、转Trx-S 基因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系已进入中试阶段[4]。近年来,中国在小麦转基因方面也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并获得了一批具有抗病虫、抗逆境及改善品质的转基因小麦新材料,部分品系已经进入环境释放阶段。本文概述了小麦转基因研究常用遗传转化技术及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讨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1 小麦转基因技术 小麦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方法将外源基因或DNA 导入小麦细胞,使之稳定地整合、表达并遗传的综合技术。小麦转基因技术可根据转化目的基因否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常用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等;第二类不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如PEG法、电激法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第一类方法。 1.1 花粉管通道法 中国学者周光宇1974 年提出的DNA 片段杂交假说是花粉管通道法的理论基础,他于1983 年建立了花粉管通道法,该技术利用植物授粉后花粉萌发形成的花粉管,将外源DNA 送入胚囊中尚不具备正常细胞壁的合子。利用该法进行基因转移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中国。1992 年,周文麟等通过花粉管法将C4作物的DNA 导入小麦,获得了具有C4作物若干性状的转“基因”后代[5]。随后,曾君祉等利用该法将带有GUS基因的pBI121 质粒导入小山3号,获得 5株转基因植株,转化率为4.7%[6]。阎新甫等将抗白粉病的大麦DNA导入花76,既获得了符合遗传规律的稳定抗病后代,还明确了抗白粉病基因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7]。Ziberstein A 等将质粒DNA 涂于授粉的柱头,提高了转化频率,并完成后代分析和分子鉴定[8]。成卓敏等将大麦黄矮病毒GPV 株系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小麦品种,获得了抗黄矮病毒GPV 的转基

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 1、定义: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物种基因组中嵌入了外源基因的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转基因的基本原理与常规杂交育种有相似之处。但转基因比杂交具有更高的选择性。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生物体,并使其具有效表达出相应的产物,这样的生物体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 2、分类: 1)植物性: 例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而目前的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焙烤性能。 2)动物性: 比如,牛体内转入了人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 3)微生物: 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应用也最广泛。例如,生产奶酪的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小牛的胃中才能取出,现在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已能够使凝乳酶在体外大量产生,避免了小牛的无辜死亡,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3、利弊: 优点: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可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可使农作物开发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四季低成本供应;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缺点:增产,如果遇到雨雪的自然灾害,也有可能减产更厉害。且多项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对哺乳动物的免疫功能有损害。更有研究表明,试验用仓鼠食用了转基因食品后,到其第三代,就绝种了。 4、安全性问题: 1)毒性问题 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 2)过敏反应 对于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一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 3)营养问题 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当科学家把一个外来基因加入到植物或细菌中去,这个基因会与别的基因连接在一起。人们在服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4)威胁环境

转基因罗非鱼

收稿日期:2006210225;修订日期:2007206207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2006C B101805)资助 作者简介:贝锦新(1977— ),男,广东揭西人;博士;主要从事鱼类分子免疫学研究。E 2mail :beijinxin @https://www.360docs.net/doc/81458557.html, 通讯作者:林浩然,E 2mail :lsslhr @https://www.360docs.net/doc/81458557.html, ;T el :020********* 综述 鱼类基因数据库与生物信息学在鱼类基因开发上的应用 贝锦新 张 勇 李文笙 刘晓春 林浩然 (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广州 510275) APP LICATION OF GEN OME DATABASES AN D BIOINFOR MATICS IN EXP LORATION FOR FISH GENES BEI Jin 2X in ,ZH ANG Y ong ,LI W en 2Sheng ,LIU X iao 2Chun and LIN Hao 2Ran (Institute o f Aquatic Economic Animals ,Sun Yat 2Sen (Zhongshan )Univer sity ,Guangzhou 510275) 关键词:鱼类基因组;同线性分析;同源比对;基因开发 K ey w ords :Fish gen ome ;C onservation of synteny ;H om ology search ;Data mining 中图分类号:Q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207(2008)0320387206 近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各国际组织间的合作研究使得资源基因组计划得以普遍实施。各种动物、植物基因组数据库均在互联网上陆续发布,生物信息量随之迅猛增长,然而如何利用并发掘这些数据蕴涵的宝藏,从中提取解释生命个体生长发育、免疫调节以及病害控制等机理的宝贵信息,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以获取、加工、储存、分配、分析和解读生物信息为手段,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工具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1]由此诞生。也正是依靠生物信息学的辅助,人类基因组计划最终在2003年基本完成,基因组序列数据的拼接和组装也陆续完善。 各种鱼类大约占据了50%的脊椎动物种类,有着长远的进化史 [2] 。因此,利用这些丰富的鱼类资源,研究与系统发育 和进化相关的种间保守或者特异的遗传和分子机制就显得相当重要。但相对于高等脊椎动物而言,鱼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比较滞后。在鱼类基因开发过程中,大部分是通过不同鱼类或者是其他高阶元物种的基因序列同源性,设计简并引物进行目的片段扩增;或者通过表达序列标签(Ex pressed se 2 quence tags ,EST )数据库发现并筛选鱼类功能基因。随着鱼类 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序拼接工作的不断完善,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新的鱼类功能基因逐渐被发现,这种技术路线采用了反向生物学的原理,即从基因到蛋白质再到功能研究的途径来发现新的生物活性分子[3]。国外科学家已经筛选到一批与发育、生殖及免疫相关的功能基因,而国内对于鱼类新功能基因的开发研究起步较晚,因此,我们应当运用生 物信息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发掘鱼类以及其他生物基因组数据库中的关键信息,开发并研究鱼类重要的功能基因,使得我国在这一领域能够有创新性的成果。为此,本文综述了目前鱼类基因组数据库的研究现状,并结合例子介绍利用这些数据库进行基因开发的几种方法。 1 鱼类基因公共数据库资源 111 斑马鱼(Danio rerio ,zebrafish ) 斑马鱼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 )鲤科,由于个体小、周期产卵且产卵周期短、产卵量高、卵大、体外受精、胚胎透明、体外发育、胚胎早期发育快和易于大量获得样品等独有的特点而成为目前世界公认的模式脊椎动物之一。单倍体斑马鱼基因组由25条染色体组成,含有117×103Mb (1Mb =106个碱基对或bp ),大约为哺乳类基因组大小的二分之一[4]。 2001年2月开始,英国Sanger 研究所开始了斑马鱼全基因组 测序工作;主要通过BAC (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 os ome )、PAC (P12derived artificial chrom os ome )文库的克隆测序和拼接,以 及基因组鸟枪法测序(Whole genome shotgun sequencing )和组装两种策略。目前,该研究所和国际同行已经测序并拼接了 6653条DNA 片段,包含碱基约116×103Mb (参照:http ://w w w 1sanger 1ac 1uk/Projects/D 2rerio/)。许多不同的服务器都 提供了最新的斑马鱼基因组序列拼接数据,并能进行下载和比对(表1)。同时,以美国华盛顿大学为代表的许多研究所也进行了不同规模的EST 测序工作,这些丰富的斑马鱼EST 第32卷第3期 水生生物学报 V ol.32,N o.32008年5月 ACT A HY DROBI O LOG IC A SI NIC A May ,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