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

合集下载

西方心理学者关于身心关系的研究综述

西方心理学者关于身心关系的研究综述

摘要身心关系从古至今始终是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该文通过对西方古代、近代心理学者关于身心关系观点的回顾与总结,指出古代身心关系可以分为三类:唯物论、唯心论及二元论,而近代心理学者则趋向于主张“动力系统观”,结合当代社会生活中“性爱观”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思考。

关键词西方心理学者身心关系1 身心关系问题的提出现代科学对于人的机体组织的了解远远地超过了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但现代科学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解决人从他一开始以来就面临的明显超越了对人的实证性技术研究范围的一个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即身心关系,也即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问题。

“身”即身体、肉体的东西,有外在的可以观察、经验的形象,而“心”即精神、感觉、沉思、选择、判断、决定、思维、想象,其最重要的特征是思想。

“心”和“身”都是我们作为人的特征,而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思想通过大脑来进行的,而大脑就是称之为“身”的那个东西或者说是“身”最重要的部分;有大脑并不意味着你一定有“心”、有思想,大脑只是提供了“心”和思想的一种物质基础,只是提供了思想的客观能力。

正由于身心关系存在种种复杂情形,对这种关系不同解释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合起来,主要有古代唯物论、唯心论和二元论及近代动力系统观。

2 古代近代西方学者关于身心关系的论述2.1唯物论关于身心关系的论述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对人而言,存在的只是“身”,即大脑和肉体,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东西,思想、情感、感受这样一些东西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当人的身体或肉体死亡,所有这些将随之消失。

这种理论似乎合乎常识,但它完全否认精神的存在使它难以解释一些重要但又难以回避的棘手问题:世界由物质构成,但它不需要非物质的东西去知觉它吗?如不需要,物质又如何知觉自己呢?真的有“心”原子存在吗?人们怎样才能把他们意识到的原子从其他的原子当中区别开来呢?2.2唯心论关于身心关系的论述柏拉图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理念派生出来的,灵魂来自理念世界,进入身体而支配身体活动,人体死亡,灵魂又回到理念世界,所以灵魂是永生不死轮回转世。

笛卡尔心灵哲学思想

笛卡尔心灵哲学思想

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试论笛卡尔旳心灵哲学思想核心词:心灵哲学;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内容提纲:本文从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笛卡尔心灵哲学旳重要观点,剖析了其理论内涵、哲学意义,以及对后来西方心灵哲学旳影响,并试图从现代心灵哲学旳观点对笛卡尔旳心灵哲学思想作出评价。

一般觉得,现代西方心灵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旳。

从那时起,特别近三四十年,在神经生理学、脑科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哲学等研究成果旳推动下,心灵哲学得到了前所未有旳发展,已经成为当今西方哲学中最具活力、最富挑战性旳学科之一。

但是,西方心灵哲学旳发展并未使作为其源头旳笛卡尔哲学失去魅力,由于当今西方心灵哲学所讨论旳许多问题(固然不是所有问题),在原则上并没有超过笛卡尔所考虑旳范畴,或者说在很大限度上是在笛卡尔旳观点旳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旳。

因此,进一步考察笛卡尔旳思想,探讨它旳现代意义和也许提供旳启示,对于加深对西方心灵哲学旳理解,并不是多余之举。

本文即以此为目旳,就笛卡尔心灵哲学旳几种重要概念和观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我思”为了追求真正旳科学知识,笛卡尔根据数学旳“公理+演绎”模式建立他旳哲学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我思”是演绎旳初始命题或“第一原理”,是一切哲学证明所根据旳最基本领实和起点。

在他看来,“我思”具有直觉旳旳确性,是“清晰”、“明白”、不容置疑旳真理。

他从“我思”推出了“我思,故我在”旳出名命题,并进而论证了心灵、物质和上帝旳存在及性质旳系统旳形而上学。

笛卡尔从“我思”(Je pense)到“我在”(Je suis)旳存在论推理受到普遍旳质疑。

其中一种观点是,这个推理旳前提“我思”已经将“我”旳“在”暗含于其中,因此从“我思”到“我在”旳推理是分析旳,它对“我在”没有提供超过“我思”旳新证据,因而不能满足形上证明旳需要。

虽然由“我思”推出“我在”旳合法性是有问题旳,但如果抛开“我思”中暗含旳“我”不管,即清除“我思”中“我”这个可疑旳成分,“思”旳“浮现”或“存在”却是千真万确旳。

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

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

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心身关系问题,几乎同哲学本身一样古老,甚至也可以说,只要有哲学存在,就有心身关系问题存在。

心灵哲学作为在哲学的分化和有关学科的一体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各种心理现象及其本质、心理与物理关系为对象的哲学分支学科,一直将心身问题作为其本体论问题。

近六十年来,心灵哲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古老的心身问题(Mind-Body Problem)作为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1],再度复兴而成为一个“主流的哲学问题”[2]。

现代西方心灵哲学发展至今,它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几乎全部是围绕心身关系问题展开的,心身关系仍然是当今西方心灵哲学的主导话语。

因而,心身问题这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使得在心灵哲学研究,尤其在西方心灵哲学的视野下的审视心身关系问题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心身关系问题的源起与发展1.心身关系问题的源起灵魂与肉体,即神性与自然性的冲突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

当人类在宇宙和动物中探索并思考如何确定自身地位的同时,也禁不住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对自身的种种疑惑一直引导和激发着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想象与实践,而最初和最多的困惑却交汇在心与身的问题上,即灵魂与肉体上,更确切地说是灵魂与大脑上。

早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就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惑,柏拉图试图以二元论的观点来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心与身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其间并不存在相互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解剖动物可找到有关人的线索。

从那之后,人们渴望了解自身的初衷,对人的灵魂与肉体究竟是怎样活动和运作的探索就一直未停止过。

在中国,远古时人们就曾推测,心脏是精神的器官,为此几乎所有与精神有关的汉字都由“心”字作偏旁。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很多关于人心与人性问题的思考。

关于心与身的关系问题,《素问》中就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论述。

[3]汉代王充在他的《论衡》中曾说“人所以聪明智慧者,以含五常之气也;五常之气所以在人者,以五藏在形中也;五藏不伤,则人智慧,五藏有病,则人荒忽,则愚痴矣”。

心灵哲学中的意识与身体问题

心灵哲学中的意识与身体问题

心灵哲学中的意识与身体问题在心灵哲学中,意识与身体问题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这一问题源于对人类的本质和存在形式的思考,涉及到意识与身体的关系、自我认知以及自由意志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意识与身体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心灵哲学中的意识与身体问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世界”和“感觉世界”的概念,认为心灵是理念世界的一部分,而身体则是属于感觉世界。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万物皆有形”的观点,将心灵视为物质的一种形式。

在现代哲学中,笛卡尔对意识与身体问题进行了重要的探讨。

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认为意识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形式,而身体则是外在的物质实体。

这种“二元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思考。

然而,笛卡尔的观点也引发了许多批评和质疑。

斯宾诺莎提出了“身心同构”理论,主张意识与身体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根据他的观点,意识不是独立于身体的存在,而是身体活动的结果。

这种观点对于解释意识与身体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意识与身体问题逐渐成为脑科学的研究范畴。

神经科学家通过研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试图揭示意识的本质和产生机制。

一些研究表明,意识可能与大脑的神经活动密切相关,而身体则是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

除了科学方法,哲学家们也通过思辨的方式来探索意识与身体问题。

尼采认为,身体是意识的载体和表达方式,而意识则是对身体经验的反思和解释。

这种观点强调了身体与意识的密切联系,拓宽了对意识与身体问题的理解。

此外,一些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家也对意识与身体问题进行了研究。

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的概念,认为意识只是身体与精神活动之间的一小部分,而无意识则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这一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传统意识与身体的观念,并为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

总的来说,心灵哲学中的意识与身体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研究领域。

从古代哲学到现代科学,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对西方心身关系认识的评价与分析

对西方心身关系认识的评价与分析

对西方心身关系认识的评价与分析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七年制 2011711045 蔡雨晴心身关系问题,几乎同哲学本身一样古老,甚至也可以说只要有哲学存在,就有心身关系问题存在。

灵魂与肉体,即神性与自然性的冲突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

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些哲学的本原性问题的思考其实就是人类最早的对心身关系的认识。

自身的种种疑惑一直引导和激发着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想象与实践。

心身医学的研究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试图用二元论的观点来解释心与身的关系,他认为心与身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其间并不存在相互作用,精神可与物质分离。

与此相对立,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身心一元论者,他们认为精神与肉体是不可分离的。

古希腊医学创始人希波克拉底著名的“体液说”认为,人体含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4种体液,如其比例正常就属健康,否则为病态。

心理在希波克拉底属“灵魂”范畴,“灵魂”源自大脑,体液正常与否,对“灵魂”是否正常起决定作用。

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对当今心理学的性格分类仍有影响。

从此人类对人的灵魂与肉体究竟是怎样活动和运作的探索就一直未停止过。

在心身关系问题发展的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心身二元论和一元论。

古罗马名医盖伦是心身二元论者,在心身医学方面提出了不同于希波克拉底的学说。

此后,一元论与二元论成为影响西方心身医学思想发展的重要线索。

“心身交感论”、“心身平行论”和“心身同一论”都属于二元论的心身关系理论。

二元论的观点认为心与身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心理也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实体而已。

在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学者认为,身心是不可分离的。

而哲学家笛卡儿则认为躯体与精神是截然有别的。

心身关系,一直就是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

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因为它不仅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交汇点,而且对它的回答也区分了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所以哲学史上各个哲学派别对这个问题都必然要作出解答。

论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身心关系及其唯物主义因素

论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身心关系及其唯物主义因素

论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身心关系及其唯物主义因素
如今,西方哲学中的身心关系是一个被广泛探讨的话题。

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身体和精神是一个紧密而有机的系统,它们互相联系,相互影响。

相比于视身体和心理为两个独立实体的传统观点,人们更倾向于将身心关系视为一种唯物主义因素,即感知、情感和行为都由身体的复杂,有机和相互联系的物质过程主导。

由于西方哲学中关于身心关系的讨论,理解人的调整和舒适界限的研究也受到
了重视。

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什么时候会产生不良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这些不良影响的发生,从而提高人类的精神和身体健康。

比如,精神压力会影响身体的物理健康,因此应及时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以缓解压力和恢复身心健康。

另一方面,西方哲学中的身心关系也对当今的虚拟社会影响很大。

随着信息技
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进而受到其影响。

然而,由于缺乏真实相互面对的机会,网络往往会以某种形式来滋养网络上消极情绪的蔓延,甚至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

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现代社会不仅要通过宣传正确的观念来减少负面的影响,同时也要通过充分利用西方哲学中的身心关系理论来指导网络发展,实现真正的精神和身体健康。

总而言之,西方哲学中的身心关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关键在于恰当地理
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促进身心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心灵哲学:意识、自由意志与身心关系

心灵哲学:意识、自由意志与身心关系
心灵哲学与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
• 心灵哲学与神经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 心灵哲学与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心灵哲学与跨学科研究的前景
• 通过跨学科研究,深化我们对心灵和人类行为的理解
• 通过跨学科研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心灵哲学在未来哲学发展中的前景与挑战
物质基础,神经活动与心灵活动密切相关
• 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的心理状态会影
响生理活动,生理活动也会影响心理状态
02
身心关系的科学解释
• 多重可实现性:心灵活动可以在不同的
物质基础上实现,如不同的神经网络或计
算机程序
• 心灵与身体的相互作用:心灵活动与生
理活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个体的行为和
体验
身心关系对心灵哲学的影响与启示
• 意识的演化经历了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的逐渐复杂化过程
意识与大脑的关系
01
意识与大脑的结构关系
• 大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 不同区域的大脑皮层与不同类型的意识
活动有关
02
意识与大脑的功能关系
• 大脑的神经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 大脑的信息加工和整合功能与意识活动
密切相关
03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 意识与大脑的关系

自由意志研究
• 自由意志的概念与含义
• 决定论的观点及其论据
•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辩论
身心关系研究
• 身心关系的哲学探讨
• 身心关系的科学证据
• 身心关系对心灵哲学的影响与启示
心灵哲学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心灵哲学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 -的心灵哲学是探讨

现代哲学中的心灵与身体的关系

现代哲学中的心灵与身体的关系

现代哲学中的心灵与身体的关系现代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关系。

从古代哲学开始,思想家们就对这一关系展开了探讨,而现代哲学进一步深化了这个问题的研究。

本文将就现代哲学中对心灵与身体关系的不同观点进行探讨。

一、唯物主义的身体主义观点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灵是身体的产物,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

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思维、意识和感觉都可以被解释为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结果。

伯特兰·罗素是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者,他主张心灵是一种生理现象,可以被生物学和化学来解释。

他认为,尽管我们的心灵活动具有强大的主观体验,但这些体验本质上是由脑部活动引起的。

罗素的观点强调了身体对心灵的决定性作用。

二、唯心主义的心灵主义观点唯心主义者认为,心灵是独立于身体存在的实体,具有自主性和意识。

他们认为,人类的思维和意识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物质和生理过程。

芒斯是一位哲学家,他提出了心灵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感知能力不能完全通过身体来解释,存在于人的内部,与身体是分离的实体。

芒斯的理论强调了心灵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三、唯物主义的心灵相互关系观点除了纯粹的身体主义和心灵主义观点外,还有一些哲学家提出了心灵与身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观点。

他们认为心灵和身体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作用并影响彼此。

加利奥是一位哲学家,他认为心灵和身体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

他认为心灵和身体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彼此相互作用以实现整体的功能。

加利奥的观点突出了心灵和身体关系的相互依存性。

结论现代哲学对心灵与身体关系的探讨是复杂而多样的。

在唯物主义的身体主义观点下,心灵被视为身体的产物;在唯心主义的心灵主义观点下,心灵被视为独立实体。

此外,还有一些哲学家主张心灵和身体是相互关联的,相辅相成的。

无论是哪种观点,都为我们理解人类的意识、思维和感知能力提供了不同的解释。

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作为答案,而是应该在不同的观点中寻求共同点和差异,以形成更加全面和谐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心身关系问题,几乎同哲学本身一样古老,甚至也可以说,只要有哲学存在,就有心身关系问题存在。

心灵哲学作为在哲学的分化和有关学科的一体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各种心理现象及其本质、心理与物理关系为对象的哲学分支学科,一直将心身问题作为其本体论问题。

近六十年来,心灵哲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古老的心身问题(Mind-Body Problem)作为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1],再度复兴而成为一个“主流的哲学问题”[2]。

现代西方心灵哲学发展至今,它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几乎全部是围绕心身关系问题展开的,心身关系仍然是当今西方心灵哲学的主导话语。

因而,心身问题这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使得在心灵哲学研究,尤其在西方心灵哲学的视野下的审视心身关系问题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心身关系问题的源起与发展1.心身关系问题的源起灵魂与肉体,即神性与自然性的冲突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

当人类在宇宙和动物中探索并思考如何确定自身地位的同时,也禁不住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对自身的种种疑惑一直引导和激发着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想象与实践,而最初和最多的困惑却交汇在心与身的问题上,即灵魂与肉体上,更确切地说是灵魂与大脑上。

早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就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惑,柏拉图试图以二元论的观点来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心与身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其间并不存在相互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解剖动物可找到有关人的线索。

从那之后,人们渴望了解自身的初衷,对人的灵魂与肉体究竟是怎样活动和运作的探索就一直未停止过。

在中国,远古时人们就曾推测,心脏是精神的器官,为此几乎所有与精神有关的汉字都由“心”字作偏旁。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很多关于人心与人性问题的思考。

关于心与身的关系问题,《素问》中就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论述。

[3]汉代王充在他的《论衡》中曾说“人所以聪明智慧者,以含五常之气也;五常之气所以在人者,以五藏在形中也;五藏不伤,则人智慧,五藏有病,则人荒忽,则愚痴矣”。

之后,他又以血脉来解释人的精神,“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则血脉竭,竭而精气灭。

”[4]2.心身关系问题的发展心与身的关系问题是深入探讨人类自身存在的一个古老的命题。

每一位自成体系的理论家都试图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研究心与身及其关系问题,并以此作为对人类心灵活动解释的一个重要前提。

在心身关系问题发展的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心身二元论和一元论。

“心身交感论”、“心身平行论”和“心身同一论”都属于二元论的心身关系理论。

二元论的观点认为心与身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心理也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实体而已。

一元论心汤平(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心身关系问题是始终伴随着人类探讨自身存在的一个古老的命题。

心灵哲学尤其是西方心灵哲学发展至今虽几经曲折,但其讨论的问题的本质核心一直都是心身问题。

因而,基于心身问题这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在西方心灵哲学的视野下去审视心身关系问题并给予进一步的广泛的重视则显得尤为紧要。

关键词:心灵哲学;心身关系;二元论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890(2008)03-0074-03收稿日期:2008-06-20作者简介:汤平(1985-),男,湖南怀化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与管理心理学。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HAN METALLURGICAL MANAGER ’S INSTITUTE第18卷第3期2008年9月Vol.18No.3Sep.200874--身关系理论的最简单的形式是“唯物论”和“唯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先有身而后有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由身体而产生的;唯心主义一元论则认为先有人的心灵而后有人的肉体,身体是由心灵而产生的。

[5]西方近代哲学中首先出现系统的心身关系理论是近代西方哲学的开山鼻祖、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心身交感论”。

他认为有一个自由的非实体的灵魂和一个机械操作的身体,他用二元论的观点解释这两个实体之间的矛盾关系。

物质和身体是具有展延性的实体,灵魂是非展延性的实体。

心身平行论认为,心与身分属两个不同的系列,它们按着各自的规律进行运动,虽然一方的变化会伴随着另一方的变化,但它们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

最早主张这种观点的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他明确地提出了“预定和谐”的心身平行论观点。

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心理学家的赞同,像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柯勒都持有这种心身平行论的观点。

心身同一论也是关于心身关系的一种理论。

它主张心和身并非两个不同的实体,而是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

身体和心灵虽然不直接发生关系,但却是同时发生的,故而观念可以和它的对象相一致。

著名的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就持有这种观点。

他认为,我们身体的主动或被动的次序就性质而言,与心灵的主动或被动的次序是同时发生的。

身体不能决定心灵,使其思想;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使其动静。

身体与心灵虽然它们同属一个实体,但它们不相互作用,也不能互相制约。

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斯宾诺莎的心身关系理论是心身两面论。

[6]针对二元论从本体论上把心灵与身体完全彻底地隔离开来,从二元论的观点无法解释心身相关这个无法排除的事实,于是出现了心身一元论的观点。

一元论包括“唯物论”和“唯心论”,两者互为镜像。

前者否定心灵的实在性,主张物质是唯一的实体,世界统一于物质;后者否定物质的实在性,主张精神是唯一的实体,不存在非精神的物质。

前者认为,心灵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是某种组合起来的物质所具有的功能,它并不独立存在;后者认为,身体是心灵观念的集合,它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没有心外之物。

[7]在此一元论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以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为代表的“副象论”和以石里克为代表的“认识的平行论”。

然而时至今日,心身关系问题仍然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支持的答案,它仿佛是一对理不清的矛与盾,逐渐演化成了心灵哲学研究者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二、西方心灵哲学的起源、演化与当代发展西方心灵哲学作为有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有自身独特的内容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作为哲学的独立分支学科,是西方哲学迈入现代以后的学科分化与总体化的产物。

也就是说,它既是现代哲学在深入发展中,在对个别现象作专门的哲学探讨的过程中分化出来的,同时又是关心心理现象的有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语言哲学、神经生理学直至现代的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的观念化运动、总体化趋势的产物。

但就心灵哲学是对心理现象的哲学反思而言,这个领域至少与哲学的其他最古老的领域一样古老,因为在人类刚一萌发了原始思维即各种思维能力(包括原始的哲学思维能力)混沌统一于一体的认识能力后,人类就开始了对灵魂现象及其构成和本质、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的反思。

之后人类一直不懈地、艰难地继续着这种探索。

因而可以说西方心灵哲学尽管是哲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但它有漫长而悠久的历史。

像其他事物的运动必然要经历曲折的、波浪式的前进运动即否定之否定的历程一样,西方心灵哲学在原始思维之后也经历了这样的曲折的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大致地说有四个发展阶段:(1)从原始思维到柏拉图。

大量的人类学、民族志学以及考古学材料表明:灵魂或心灵问题在原始思维中已朦胧地出现了。

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们一般都相信人体乃至有生命的物体有一共同倾向,即都把灵魂当作是一个实在或实体,但这对这种实体的本质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一是朴素唯物主义的(如米利都学派的),一是二元论的(如柏拉图的)。

前者认为灵魂像其他事物一样是由物质性本原(气、火、水、原子等)构成的气一样的东西。

后者认为灵魂是一种非物质的实体。

[8](2)从亚里士多德到托马斯·阿奎那。

亚里士多德最先发起了对第一阶段认识的否定,他认为灵魂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组功能、能力或属性的组合。

可见,从第一阶段转向亚里士多德,心灵哲学探讨的问题和程序发生重大转折,即从对实体的构成本质的探讨转到了对具体心理能力、属性、相互关系、本质的探讨上。

(3)从笛卡尔汤平: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的心身关系问题75--到现代。

笛卡尔是近代科学和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灵哲学探索中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在新的基础上重新肯定和阐发古代早期和柏拉图的有关思想,从而使心灵哲学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阶段。

在笛卡尔看来,灵魂或心灵、精神、自我是一种实体,其本质是能思而无广延,物质实体包括人的躯体的本质是有广延性而不能思维,这种二元论思想在近代心灵探讨中居主导地位。

并且在他那里,由于心物根本不同,因此分别以它们为对象的心理学和生理学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一个与心身问题有关的问题。

[9](4)现代西方的心灵哲学及其当代发展。

现代西方心灵哲学开始于19世纪后半叶,是在否定传统的形而上学,尤其是否定笛卡尔的心灵哲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从理论上说,现代西方心灵哲学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是反笛卡尔式的实体二元论的。

三、西方心灵哲学视野下研究心身关系问题的意义人是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虽然不能说人的问题是宇宙和哲学的全部,但研究哲学和与研究一切科学一样,都是为了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问题是一切学科的中心问题。

人世间的一切现象无不与人的问题密切相关,与人类相关的一切思想就其实质而言,不过是对人自身、人的生活以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一种探讨。

人与其它的动物有很大的不同,人活着是为了追求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不仅如此,人还自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的目的性高于其他一切存在,而且人类天生就是自我中心主义者。

由于人本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要达到对人全面、科学的认识,必须把握它的全部生活,一切实践形式,一切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心与身的关系)。

而要实现这一点,对人的研究就不能仅停留在或仅限于反思以及直观的研究。

而必须首先认识它所依存的自然界和社会,所以,人对自身的认识落后于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也是必然。

因此,可以说,只要有人的存在和发展,“人”———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研究心身关系就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西方心灵哲学的“现代”发展尽管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对于今后在更高程度上的更大发展而言,可能仅只是其前奏。

大量的事实和征兆表明:心灵哲学很可能成为又一个哲学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至少是重心的一部分,就像本体论为之古代哲学研究的重心,认识论为之为近代哲学研究的重心一样。

[10]如果是这样,我们无疑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作为心灵哲学的本体论的心身关系问题。

同时,随着心灵哲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西方心灵哲学的源头———笛卡尔心灵哲学并没有失去魅力,因为当今西方心灵哲学所讨论的许多问题(当然不是全部问题),在原则上并没有超出笛卡尔所考虑的范围,或者说很大程度上是在笛卡尔观点(心身交互论)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