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后期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20世纪西方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收稿日期] 1999 10 12[作者简介] 高鸿业(1921-),男,江苏省徐州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
20世纪西方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 微观和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核心。
20世纪西方微观经济学是以马歇尔、瓦尔拉斯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亚当 斯密的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论证和充实。
宏观经济学是以凯恩斯、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针对西方世界不断出现的现实问题,不断提出对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学的建立和改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图分类号] F015;F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420(2000)01 0004 08微观和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核心,也是我国和世界各国西方经济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因此,了解二者在本世纪中的发展可以使我们洞悉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从而加深对这一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从二者的发展过程中也能够总结出几点结论,这些结论对我国经济工作者具有借鉴意义。
然而,有关二者发展的过程,存在着大量文献。
要想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的文献包罗进来是不可能的。
因此,本文只能粗略地提供一个发展的线索。
一、微观经济学的发展1776年,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 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写道: 每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
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
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
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
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这段著名的话被认为是斯密对他的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陈述,这一原理的意思不外乎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可以使整个国家得到最大的福利,从而,它是一个 理想的社会!。
微观经济学概述
要,人类的最终利己目的则可以表现出利他主义的行为, 西蒙指出,“这种利他实际上意味着明智的利己”。这些 努力力图使“经济人”这种抽象的人更接近于“真实的 人”。 2.经济人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化 莱宾斯坦提出X效率理论,认为个人的努力或行为不 是一个常量,而是与压力有关。通常的情况是:由于动力 也可能是压力的不足,人们只是把一部分精力用于作出合 理决策所必需的信息上,而让决策同时也依赖于习俗、惯 例和道德规范方面,因而经济人并不总是努力追求极大化。 3.不完全信息和正交易费用条件下经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传统“经济人”提出的完全理性假设包括追求个人效 用最大化须具备完全信息和完全计算能力等内容。这就是 说,经济人具有追求最大化的意图,也具有追求最大化的 能力。然而日常的观察和精心设计的实验表明,现实生活 中人的经济行为与完全理性的人的假设是有差异的。诺贝 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针对此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
人们具有完全有序的偏好、完备的信息和无懈可击的计算 能力,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会选择能比其他行为更好 地满足其偏好的行为。其中自利原则和理性行为原则是核 心。简而言之,经济人就是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者, 对自利最大化的任何偏离都是非理性的。 经济人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众多经济学家对其进行 一系列的证伪或批判。这些争论导致了经济学对理性经济 人的内涵和外延的扩大和修缮,充实了理性经济人的内容。 1.经济人的利益不仅仅是经济利益 针对经典经济人的完全利己主义,20世纪20年代起, 行为科学家们分别提出了实利人、社会人、成就人和复杂 人等人性假设,提出人性是复杂多变的,不仅仅要追求经 济利益,而明确地包括尊严、名誉、社会地位等不能用纯 经济尺度来衡量的“利益”。也就是说,经济人使之最大 化的效用涵盖个人所能追求的任何目标。依据马斯洛的需 要层次理论,为获得一种无形资产或满足自己更高层次的 需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和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微观经济学的历史和发展角度,探讨其研究内容、方法和应用。
一、微观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微观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古典经济学时期。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市场机制的理论。
斯密认为,个体的自利行为最终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这一思想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19世纪中叶,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进一步发展了微观经济学。
他提出了供求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强调了个体决策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马歇尔的贡献在于将经济学从抽象的数学模型中解放出来,引入了现实世界中的实证观察和实证分析。
20世纪以来,微观经济学在方法和理论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使微观经济学更加形成了现代的框架。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了个体决策的理性性和市场机制的效率性,通过数学模型和形式化的分析方法,对市场行为和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决策、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市场失灵等方面。
个体消费者的行为决策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个体消费者在面临有限收入和多种商品选择时,如何进行最优消费决策是微观经济学关注的焦点。
边际效用理论和消费者选择理论为解释个体消费者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个体生产者的行为决策也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个体生产者在面临有限资源和技术约束时,如何进行最优生产决策是微观经济学的关注点。
成本理论和生产函数理论为解释个体生产者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市场机制的运行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研究内容。
市场机制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
供求理论和均衡分析是研究市场机制的重要工具。
此外,市场竞争、垄断和不完全竞争等市场结构也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
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行为、弈论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市场失效和政府规制、不确定性分析和信息经济学等四大方面本世纪30年代以后,相对于宏观经济学而言,微观经济学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缓慢。
这是因为,一方面,当张伯伦和琼・罗宾逊补充了垄断竞争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理论后,现代微观经济学已初步确立了它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创立了宏观经济学,其目的就是要针对市场调节的缺陷,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理论基础。
而正统的微观经济学则始终强调市场价格机制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
结果,二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在各主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强调政府干预的环境下,微观经济学自然就难以获得进展然而,60年代中后期以来,政府干预宏观经济所招致的问题愈来愈突出,这就使得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和探究政府与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
正是在这种探究中,微观经济学获得了长足的进展。
现代微观经济学不仅象传统所做的那样分析市场价格机制的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分析市场的失效及其对策。
总体上来说,现代微观理论的发展包括很多方面。
从内容方面看,几乎在传统理论框架内的每一领域(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都进行了重塑和补充;从分析方法看,数学分析工具不断加深(除微积分和线性规划外,集合论、拓扑学、博弈论等也被成功地引入和应用) ;在使用范畴上,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表达。
例如,交易成本、产权、X效率、资产组合、资产定价、合同或契约、非对称信息、次优、显示偏好、对偶性,等等。
微观经济学的这些新发展,不仅拓宽了微观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也为有效解决经济运行中所出现的实际经济问题提供了系统而又丰富的理论。
80 年代中期以后,这些内容已相继写入现代微观经济学教程中,从90 年代开始,诺贝尔经济学奖相继授予在微观领域里作出贡献的人。
鉴于微观理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西方有一些学者甚至希望以微观分析来重新构造宏观经济学,以至于使经济学回复到单一体系中。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和市场交互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其对于理解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技术的进步。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量的经济数据变得容易获取和处理,这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利用大数据和计算机模型,研究者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变化,深入研究生产、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的规律。
同时,也使得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包括市场预测、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等。
其次,微观经济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例如,在市场竞争研究中,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提供了对企业行为和市场机制的深入理解,进而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提供了依据。
另外,在消费者行为研究方面,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微观经济学还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等领域,为解决环保和卫生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然而,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现有的经济理论和模型可能无法完全适应新形势。
尤其是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趋势下,跨国企业和互联网经济的兴起,给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现象。
其次,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对于大数据的应用,虽然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但是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仍然是一个挑战。
未来,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将向着更加综合和实证化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将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入融合,如心理学、社会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以更好地分析和解释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
另一方面,经济学家们将更加重视实证研究,并不断改进和发展经济模型和方法,以更好地预测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20世纪微观经济学发展综述_唐天伟
20世纪微观经济学发展综述唐天伟(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330022) 内容摘要:近百年来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
早期表现为马歇尔微观经济理论的形成及初步发展,中期体现在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扩展、方法创新及应用实践,后期则反映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理论基础、计量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以及信息经济学等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理论 微观经济学 发展中图分类号:F 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8)01-0107-06收稿日期:2007-10-12 近百年来(1890~1991)即经济学所称的20世纪,是微观经济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是从马歇尔发表《经济学原理》、初步建立20世纪微观经济学开始到苏联瓦解的历史时期。
基于马歇尔微观经济原理,近百年的微观经济学发展主要围绕内容扩展与研究方法创新进行,它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早期:微观经济理论的产生及初步发展 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气氛推动了近百年来早期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890年,马歇尔(1842~1924)发表《经济学原理》,初步建立20世纪微观经济学。
这是对19世纪边际效用论及其以前的庸俗经济理论进行综合的结晶。
该理论率先采用“经济学”以代替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一词,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为基本假定、运用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创立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构成20世纪微观经济学的主体。
之后,该经济学理论得到初步发展。
首先,马歇尔的时代同仁为之提供了补充。
帕累托在埃奇沃斯的序数效用论基础上,于1906年在《政治经济学教程》中创立“无差异曲线”;布莱克1926年发表《生产经济学导论》,建立了生产要素组合原理;柯布和道格拉斯1926年基于维克塞尔1901年创立的“生产函数”公式,在“关于生产的一种理论”一文中提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公式”。
其次,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在1933年分别发表《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突破了马歇尔基本假定,提出垄断竞争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和厂商理论,初步发展了马歇尔的微观经济理论,正式形成了20世纪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
微观经济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引言: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微观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现阶段微观经济的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当前微观经济的现状:1.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物流和信息传递成本大幅下降。
这使得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难度加大,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创新服务等方式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2. 政府调控力度加大: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政府对市场进行积极调控。
例如,近年来各地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旨在稳定房价和遏制房地产市场过热。
此外,环境保护、金融监管等方面的政府干预也在不断加强。
3.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这些行业的快速崛起带来了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
同时,这些新兴产业也面临着技术更新速度快、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
微观经济的未来发展前景:1. 科技创新将推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对微观经济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提高生产力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新技术也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
2. 个性化消费时代的来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费者需求正越来越个性化。
企业需要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定制化提供产品和服务。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使得消费者可以更方便地获取个性化产品,推动了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
3. 绿色经济将迎来机遇: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等领域将获得更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同时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 市场监管将进一步加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政府的市场监管将进一步加强。
微观经济学方法的新发展
微观经济学方法的新发展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长足发展,还集中体现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变化方面。
分析方法的变化带来的是西方经济学研究深度的推进和广度的拓展。
可以说,20世纪西方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
方法论的变化对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研究方法的演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体现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布劳格在其《经济学方法论》中将20世纪经济学方法的演变历史归纳为一句话:“证伪主义者,整个20世纪的故事”(注:〔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
发生于19世纪的证伪主义与实证主义的较量,同样贯穿于20世纪经济学发展的始终。
据统计,20世纪70-80年代的20年间,西方经济学界出版了50多本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其中几乎都和证伪主义有一定的联第,在1991年总结的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达成的13点共识中,有7个和证伪主义有直接联系。
实证主义在被现实世界“证实”之后,证伪主义出来用事实和理论推导提出质疑,以此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
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经济学与数学的结合本来不是始于20世纪,但是战后以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是如此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却实实在在发生在20世纪,从而使经济学这个大厦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
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计量经济学的崛起。
“计量经济学”一词是挪威经济学家拉格·弗里希于20世纪20年代创造的(注:MaryS.Morgan,The History of Econometric Ideas,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后来,库普曼、克莱因、迪鲁布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从50年代开始提出最早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二十世纪后期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二十世纪后期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经济现实变化和经济研究方法自身的发展,微观经济学在很多方面均取得巨大发展。
增加了不少新的分析和新的见解,并使经济学研究领域大大地扩展。
为拓宽学生们的学术视野,有必要在学生掌握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介绍当今微观经济学发展的动向和趋势。
一、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一)新消费理论传统的西方微观经济学对消费者行为的构建,是建立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前提下的。
而对于消费理论研究的发展,正是因源于对这一前提假定条件的反思。
1.显示偏好理论。
显示偏好理论是由萨缪尔逊率先提出的,后经霍撒克(H·S·Houthakker)、里克特(M·K·Richer)等人的补充逐步成体系。
它的产生导源于传统需求理论的效用不可检测性。
在传统的微观需求理论中,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商品组合的选择行为,只有在消费者效用函数已知且具有良好性质时才易分析。
但实际生活中却并非如此,因为效用或偏好不能被直接观察、能直接被观察的只是消费者的选择行为。
如果能找到选择行为与偏好之间的某种关系,进而言之,如果消费者的“选择”能显示“偏好”,那么,需求理论和偏好理论就可建立在可观察的消费者行为的基础上,这就为检验消费者行为与最大化公理的一致性提供了可能。
显示偏好理论的基本思想正在于此。
2.风险条件下的选择问题。
在风险大量存在的市场上,如何有效选择资产征状组合以回避风险就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对保险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合同等问题的研究,就成为微观经济理论一个十分活跃的分支。
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和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古典经济学理性假设和预期效用理论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在确定条件下,理性公理假设成立,而在模糊或不确定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常常违背公理性假设。
因此,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必须考察人们的复杂心态,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观望理论、遗憾理论及模糊模型。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
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与全部理论,?始终围绕着价格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很多场合又被称为“价格理论及其应用”。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
”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个人、家庭、企业等)的经济行为和决策,以及这些行为对市场和经济体整体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微观经济学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回顾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微观经济学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边际效用理论和需求理论上。
边际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在满足某种需求时,边际效用递减,即每多消费一单位产品,其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
需求理论则研究了个体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弹性以及消费者行为背后的动机。
这些理论为当时的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对于解释复杂的市场现象和行为决策还存在局限性。
在20世纪中期,随着数学和统计方法的引入,经济学家开始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经济问题。
这一时期,微观经济学理论得以数学化,如马歇尔的供求理论、威尔弗雷多·帕累托的经济福利理论等。
这些方法的引入使得经济学家能够更准确地建立经济模型,分析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
20世纪后半叶,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为微观经济学带来了新的视角。
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的决策过程和行为模式,揭示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偏差。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假设人们是理性的经济人,但实际上,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情感、认知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不仅使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市场行为,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市场效率和个体福利。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的出现使得经济学家能够更全面地观察和分析个体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分析大规模数据集,揭示人们的消费行为、偏好和预测能力等方面的规律。
此外,互联网平台的崛起也为研究市场竞争、创新和平台经济等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
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理论框架,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行为经济学、实证微观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不断涌现,丰富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微观经济学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微观经济学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微观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与决策,微观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经济现象的途径。
本文将探讨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微观经济学在学术界和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劳动经济学、产业组织、市场设计等。
通过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的运作机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
例如,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微观经济学方法可以揭示劳动力供求的匹配过程,进而优化劳动力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微观经济学在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迅猛发展,我们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观察和分析变得更加详尽和全面。
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消费偏好,预测市场需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
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也为微观经济学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
通过模拟和预测个体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市场反应和政策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然而,微观经济学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个体行为和决策是复杂多样的,受到个体心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这使得研究个体行为和决策变得更加困难。
其次,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也是一个难题。
尽管大数据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来源,但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仍然需要关注。
同时,个人隐私和数据保护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未来的微观经济学研究需要更加注重合理的数据采集和隐私保护。
未来,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和创新。
微观经济学与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将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个体行为和决策的本质。
同时,交叉学科研究也将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进一步推动微观经济学的发展。
此外,面对全球化和新兴技术不断发展的挑战,微观经济学需要关注全球问题和跨国市场的分析。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学科新进展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学科新进展高微和初级以及中级的区别,主要在于数学推理。
初级基本是纯粹的经济学理论,很少涉及公式的推理,到了中级,数学推理多了起来,但也是基本的常见的几个推理,并没有太深奥的数学计算。
到了高级,就变了,一切都需要数学推导,有时甚至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
后面会做具体的介绍。
一、学科结构微观经济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厂商理论,消费者理论,一般均衡,市场结构和信息经济学、不确定性、逆向选择和博弈论,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咋一看,这不是四部分啊,至少也是五部分啊。
别急,听听我的解释。
厂商理论,消费者理论,单独作为两个部分,一般没什么疑问。
分歧可能在一般均衡,有人把他单独列出,也有的认为是属于市场结构的。
一般来说,一般均衡是对厂商理论和消费者理论的一个总结,单独的厂商理论和消费者理论都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市场,完整的市场应该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要对市场分析,就要将厂商理论和消费者理论放在一起。
标准的经济学讲义,在介绍这一块的时候,一般都是用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
新古典在分析市场理论的时候,除了继承了古典理论的完全竞争市场之外,引入了边际理论分析,即认为无论是消费这消费和生产者生产,在金钱的花费和生产资料的投入上,都存在一个边际递减的效应。
这是新古典的一个很大的贡献。
初级经济学在介绍此处的时候,局限于理论的说明,是从人的心理感受的角度分析的。
高微就不同了,它竟然证明了为什么会存在一个边际递减的,从数学角度进行证明,将经济学从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推进了一步。
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在我之前的学习中,关于边际理论的准确性,都是从心理学的心理感受方面说的,令人无法信服。
上面说了,一般均衡是基于新古典的完全竞争模型展开的,所以,就有些人认为应该归为是市场结构的一部分。
但应该看到,一般均衡又不同于纯粹的市场结构介绍,因为它的侧重点在均衡上。
我们知道,在纯粹的介绍市场结构的时候,我们侧重于从行业的厂商数目,消费者数量方面介绍,比较不同市场结构厂商和消费者对市场尤其是价格的控制力,以及福利影响。
微观经济学发展的趋势
微观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趋势“市场神话”与“国家神话”,各种理想国与乌托邦,来自经济学内部和外部(其他学科)大量形形色色的或极端或模糊难懂的理念、概念等,对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与支流都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
为了重建和发展他们自己的理论以反对和解释来自对方的理论,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或放宽假设,或修改前提,或一反传统逆向假定,以构建和拓宽其研究领域(注:在这方面,张建伟博士做了深入的研究,参见张建伟《现实主义、制度主义与中国经济学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
例如,“经济人”的假定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充实,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了主流位置。
可是,在20世纪百年中,“经济人”的假定条件也被不断地修改和拓展,甚至批评和攻击。
例如:西蒙认为经济人的计算能力是“有限理性”的,行为者无法在多种可能的选择中做出最终选择。
贝克尔拓展了“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这才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性。
鲍莫尔主张用“最大销售收益来代替最大利润的目标函数”,因为实证经验表明经理层的薪金与销售收益的关系大于它与利润的相关程度。
莱本斯坦1966年至1981年发表的4篇论文中一反“利润极大化、效用极大化、成本极小化”的经济人传统假定,认为上述假定在完全竞争下是适用的,而在垄断型企业里利益最大化原则是个“例外”。
人的本性是“惰性”,受到庇护的垄断者和兼并者的经济行为已经丧失了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能力,从而导致了“X非效率”。
为此,莱本斯坦提出了“微观的微观理论(micro-micro theory)”,即“意味着对标准理论简单地假设的东西进行详细的研究”(注:Leibenstein,H(1),X-inefficiency exists-reply to an econmis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8,68:pp.203-211.(2),A branch of economics in mining:micro-micro theor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9,17:pp.477-502.也可详见郑秉文《市场缺陷分析》,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0-88页。
浅谈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走向
浅谈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走向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从宏观经济学向微观经济学的转向。
在20世纪初,宏观经济学逐渐成为经济学家们讨论的重点,主要关注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和影响力。
在后续的研究中,经济学家们逐渐认识到,经济活动的真正驱动力是个人行为和微观经济因素。
他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体决策、市场交互以及供求关系等微观经济学的问题。
这种转向不仅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而且为更加准确地分析和预测经济现象提供了基础。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之二是从传统经济学理论向行为经济学的转向。
传统经济学理论基于理性人假设,即认为经济主体在做出决策时都是理性的,并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各种认知偏差和行为限制的影响,不能完全符合理性人假设。
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将更多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元素引入经济学研究中,试图更加准确地描述和解释人们决策行为的心理机制。
这种转向丰富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为对现实经济现象的解释提供了新的视角。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之三是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向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转向。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关注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忽视了其他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新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知识、创新和制度等非经济要素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强调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和制度环境的作用,新经济增长理论试图更全面地解释经济增长的机制和规律。
这种转向强调了经济发展的多维度性和综合性,对指导经济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之四是从经济学术研究向应用研究的转向。
过去,学术研究主要关注理论构建和经济模型的推导,往往脱离实际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和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学术研究日益重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并逐渐沉淀为应用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关注经济政策和经济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力求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经济分析和政策建议。
这种转向使经济学不再仅仅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而是更加注重与实际经济活动的联系和应用。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近几十年来,现代西方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讨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并探讨其中的关键观点和方法。
一、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微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其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在发展过程中,微观经济学倡导了更加精细的分析方法和更为准确的数学模型。
此外,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也为微观经济学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对个体决策机制和行为心理的深入研究,行为经济学在解释市场行为和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宏观经济学的演进宏观经济学关注经济体系的总体运行规律和宏观变量的相互关系,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和利率等。
现代西方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新兴经济学派的兴起。
新兴经济学派相较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和古典经济学,将关注点放在了市场的不完全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制度安排等方面。
此外,新兴经济学派还强调政府干预对于经济稳定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三、经济增长理论的探索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经济长期增长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学科。
现代西方经济学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提出。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则更加强调消费需求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出现,为我们认识和解释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国际经济学的变革国际经济学研究跨国交易、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以及全球化等领域的经济活动。
现代西方经济学在国际经济学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新贸易理论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
新贸易理论将关注点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转向企业的规模经济、技术差异以及创新等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也凸显了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
五、实证经济学的兴起实证经济学强调利用数据和统计方法来验证理论假设,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政策分析。
现代西方经济学在实证经济学领域的兴起使得经济学成为一门更加实用的学科。
第20章 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41页]
第二十章 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目录
”经济学帝国主义“
01Leabharlann 新制度经济学02公共选择理论
03
第一节 “经济学帝国主义”
西方微观经济学不断向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渗透,形成了许多 与经济学相联系的交叉科学,西方经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 “经济学帝国”。另外,西方微观经济学本身也在不断发展, 提出了一些超越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新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思路。 这也被看作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一部分。
第一节 “经济学帝国主义”
一、“经济学帝国主义”出现的原因分析
➢ 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分析,微观经济学有三个基本论题: 第一,假定个人以最大化的理性行为从事活动;第二,严 格地坚持均衡的重要性,把它作为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三,突出强调效率概念。这三个论题是经济学区别于其 他社会科学的根本之点,也是经济学可以征服其他社会科 学的力量之所在。
Y=a+r(学校教育)
三、微观经济学学向非微观经济学领域的扩展
(三)卫生经济学
经济学向卫生学的渗透产生了卫生经济学。局部上,也可以 把卫生经济学的产生看作是企业理论的扩展。在卫生方面的 投资是一种维护劳动者健康的投资,也属于人力投资。
经济学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影响,特别集中于理性行为。机会 成本概念在医疗决策上是明显的。许多医务学校和卫生学校 都有经济学家从教,经济学家也常常在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 人们广泛地认识到,经济学有助于思考资源的分配,有助于 定价的计算。
三、微观经济学学向非微观经济学领域的扩展
(二)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一个结果,或作为经济学 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要求把均衡和效率结合起来。教育经 济学方法的重要性在于,他给予社会科学家一种正确思考这 些问题的方法:谁将获得教育?何时获得教育?教育经济学 也提供一种决定学校最佳规模的方法,因而它也指导社会政 策。
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经济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随着时间的推移,微观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20世纪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20世纪初,微观经济学主要集中在价格理论和市场结构的研究上。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在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阐述了供求关系和均衡价格的概念,为后来的微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此外,马歇尔还研究了企业行为和市场竞争等问题,为后来的产业组织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随着20世纪的推进,微观经济学逐渐从静态分析转向动态分析。
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约瑟夫·熊彼特和约瑟夫·斯坦纳等经济学家提出了动态均衡理论,研究了经济系统的长期均衡和经济增长等问题。
他们认为,经济系统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
这一阶段的研究为后来的经济增长理论和动态优化理论提供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成为主流,微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其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由保罗·萨缪尔森提出的消费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消费行为取决于他们的收入、财富和价格水平。
此外,萨缪尔森还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即人们对每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效用理论和消费行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微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数字化时代。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计量经济学和实证研究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经济学家开始利用大量的实证数据,研究个体和市场的行为。
此外,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也为微观经济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行为经济学研究个体的经济决策行为,关注人们的行为偏好和心理因素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与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不同,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认知偏差和情绪因素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经济学分支,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微观经济学主要关注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的研究,涉及到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竞争等方面。
本文将从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微观经济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首先,经济学家们对市场机制和价格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众所周知,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而价格则是市场上各种资源和产品交换的媒介。
经济学家通过对价格理论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供求关系、价格弹性和市场均衡等概念,为解释市场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其次,微观经济学还研究了市场竞争的原理和影响。
市场竞争是经济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决定着市场价格和资源配置。
以供给和需求曲线为基础,微观经济学家发展了一系列关于垄断、寡占和完全竞争等不同市场形式的理论模型。
这些理论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市场竞争的本质,也为政府干预市场提供了一些参考。
此外,微观经济学对消费者行为和企业决策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了个体如何进行消费决策,并研究了价格、收入和偏好等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而企业经济学则研究了企业如何制定价格、生产计划和市场策略,以及市场竞争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这些研究为我们了解消费者行为和企业经营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学基础。
微观经济学的未来趋势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微观经济学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微观经济学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新经济形态对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市场的交易方式和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微观经济学需要更好地理解这些变化并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其次,微观经济学需要更加注重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公平性的研究。
随着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日益凸显,经济学家要更好地研究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如何影响资源分配和社会福利。
例如,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如何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等都是微观经济学未来研究的重要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后期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经济现实变化和经济研究方法自身的发展,微观经济学在很多方面均取得巨大发展。
增加了不少新的分析和新的见解,并使经济学研究领域大大地扩展。
为拓宽学生们的学术视野,有必要在学生掌握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介绍当今微观经济学发展的动向和趋势。
一、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一)新消费理论传统的西方微观经济学对消费者行为的构建,是建立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前提下的。
而对于消费理论研究的发展,正是因源于对这一前提假定条件的反思。
1.显示偏好理论。
显示偏好理论是由萨缪尔逊率先提出的,后经霍撒克(H·S·Houthakker)、里克特(M·K·Richer)等人的补充逐步成体系。
它的产生导源于传统需求理论的效用不可检测性。
在传统的微观需求理论中,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商品组合的选择行为,只有在消费者效用函数已知且具有良好性质时才易分析。
但实际生活中却并非如此,因为效用或偏好不能被直接观察、能直接被观察的只是消费者的选择行为。
如果能找到选择行为与偏好之间的某种关系,进而言之,如果消费者的“选择”能显示“偏好”,那么,需求理论和偏好理论就可建立在可观察的消费者行为的基础上,这就为检验消费者行为与最大化公理的一致性提供了可能。
显示偏好理论的基本思想正在于此。
2.风险条件下的选择问题。
在风险大量存在的市场上,如何有效选择资产征状组合以回避风险就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对保险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合同等问题的研究,就成为微观经济理论一个十分活跃的分支。
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和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古典经济学理性假设和预期效用理论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在确定条件下,理性公理假设成立,而在模糊或不确定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常常违背公理性假设。
因此,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必须考察人们的复杂心态,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观望理论、遗憾理论及模糊模型。
具体到市场中资产征状组合决策时,出现了风险资产理论(衍生证券)、代理理论、资产组合选择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理论等。
与这一理论相应产生的是阐释消费者在不同条件下对消费和储蓄的不同选择的跨时期选择理论。
动态的跨时期选择理论在现代经济学中已有普遍应用。
3、消费也是家庭生产的理论。
贝克尔认为,家庭类似于一家小工厂,家庭把“资本品、原材料和劳动组合起来,……以生产一些其他的有用商品”。
按照这个较为宽泛的观点,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现在既是家庭消费者又是家庭生产者,是具有双重身份的角色。
认为,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贝克尔的模型中,有时把孩子看成是消费商品)要耗费时间。
时间是一种机会成本,它必须同任何物品之市场价格或制定经济决策的行为之市场价格计算在一起。
正如把孩子抚育成人需要耗费人力资源、资本和时间等投入一样,任何最终物品或劳务的生产和消费都可以看成是为获取一种产出而需要耗费的各种投入的组合。
例如,一个人在其家庭生产中(在以贝克尔为代表的新微观经济理论中,消费被看作是家庭生产)所获得的最终产品,比如“健康的体魄”,需要许多“市场物品”(那些由消费者直接在市场购买的物品)和时间投入的组合。
体育器材、各种健康食品、医疗服务以及花费在锻炼上的时间和消费这些物品所需的时间,就是生产这种最终物品的所有投入。
个人或家庭把这些投入转化为产出(包括孩子的成长、舒适的家庭生活、健康的身体、精神的怡悦等等),亦即家庭的生产或消费过程,体现一种生产函数。
像一般生产企业实现生产的最优化要考虑生产要素应用的机会成本一样,实现家庭生产的最优化也要考虑各种要素应用的机会成本。
例如,看一场戏、读一本书、或者吃一顿美食(这些都可看成是家庭生产中的投入要素)都需要花费时间,所以这些行为的完全价格必须包括用于这些行为的时间的机会成本。
这种机会成本可以根据个人的市场工资来计量。
例如,假设某人工作一小时可以挣到10美元,他或者用一小时在餐厅进餐,或者用15分钟吃快餐。
再假设这两种就餐方式的花费都是6美元。
尽管这两顿饭需要相等的货币花费,但其消费的完全价格却明显不同。
快餐消费的完全价格是8.50美元(6美元加上放弃2.50美元的收入),而在餐厅进餐的完全价格却是16美元(6美元加上放弃10美元的收入)。
个人最终选择的决定因素将是每顿饭中的每一美元花费(完全成本)所带来的效用量(亦即家庭生产的产品价值)。
其他诸如生育孩子、做各种各样的家务、维护活动等家庭生产的价值,也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表示。
同样,当把时间成本与市场物品成本同等看待的时候,便在工作和闲暇之间的传统选择之中注入了新的见解,现在则成了在工作、闲暇和家庭生产之间的选择,并且,按照质和量的概念,家庭消费类型的新观点都是可以成立的。
(二)新厂商理论(现代企业理论)新古典厂商理论研究的是一种原子式厂商,即把厂商当作一个具有利润最大化倾向的经济个体,换言之,把厂商当作一个“黑箱”,一个最小的分析单位,所有的问题都抽象在生产函数之中。
但现实与理论相距甚远,现代企业理论的形成正是对这一假设的反思结果。
1、企业的性质。
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分析企业存在的理由。
最早提出并对其加以解释的是科斯,科斯从交易成本的分析角度,提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的成本,即市场成本的企业内部化。
除科斯外,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克来因(Klein,1978)、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Hart,1986)、Tirole等人分别从资产专用性、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等角度,阐释企业的本质。
2、最大化模型与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一代理问题导源于对企业经理人员最大化行为的反思与分析。
在一个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必须研究的问题。
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经理依据其特定的信息和权能优势独享决策权,其行为对企业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在现代企业中,投资者或委托者与经理或代理者之间存在利益与目标的差异。
委托——代理理论正是为解决经理人员对投资者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偏离而发展起来的。
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使企业不再作为最小的经济分析单位。
3、内部组织效率与非最大化厂商理论。
如何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组织各种资源使企业有效运转,是企业形式的核心问题。
阿尔钦和德姆赛茨(Alchian,Demsetz,1972)的团队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这一问题。
而从管理角度来看,新古典“理性经济人”是其管理的立足点,即管理的“利益最大化激励”。
但现实中这种管理思想并非屡试不爽。
针对这种情况,西蒙(H·A·Simon)个人有限理性和追求满意效用假说,利本斯坦(H·Leibenstein)提出“X—非效率理论”,从而形成非最大化厂商行为理论。
它的意义在于从“微观——微观”角度分析研究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问题,成为“最大化理论”的重要补充。
(三)博弈论改写了微观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市场分析有两个重要前提假定:1.个人决策是价格参数和收入给定条件下的最优选择,不影响他人也不依赖他人;2.市场信息充分且无成本。
这两个前提假定使微观经济分析始终处在完美的一般均衡确定性分析的美妙境界中。
但现实生活却非如此,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不仅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个体获得信息的能力有限而且信息也是有成本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不确定性分析应运而生。
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Von Neuman,Morgenstern)合作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经济博弈论”的正式创立。
到1994年纳什、泽尔腾和豪尔绍尼三位“博弈论”巨匠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其间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博弈论得到很大的丰富和发展。
“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和“贝叶斯—纳什均衡与精练贝叶斯—纳什均衡”理论,使博弈论在现代经济分析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博弈论的广泛应用已改写了微观经济学。
博弈论重塑了微观经济学的独占理论。
对外部性问题的忽略是古典经济致命的缺陷,从而对外部性问题的研究大大促进微观经济学的发展。
从古诺、贝特朗到张伯伦,经济学家逐步认识到:现实中绝大多数市场竞争需要用寡占理论解释。
虽然寡头竞争在现实中普遍存在,但在引入博弈论之前,经济学家所能做的仅是重温古诺一个半世纪前的研究成果。
只是在以贝恩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寡占市场才被作为重点,在“结构——行为——绩效”的框架中作实证研究。
但当经济学家掌握了纳什均衡和更多的博弈论知识后,古诺研究就便被继续推进了。
他们不仅证实了古诺和贝特朗均衡都是纳什均衡,而且在这两个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多种分析技术,如沉没成本,不完全信息模型和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佚名定理等,使现代经济学的市场分析跃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四)信息经济学成为微观经济分析的主流经济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根据他所掌握的信息作出决策。
但非对称信息环境是常态。
所谓非对称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些人具有他人不掌握的信息。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就是非对称信息下行为个体的最优决策,主要研究两方面问题,一是不完全信息下的经济分析,核心是“信息成本”和最优信息搜寻;二是非对称信息下的经济分析。
信息经济学中的难点在于委托—代理关系中对象的不确定性,即委托人在与多种代理人打交道时无法确知自己在与何种类型的人打交道,代理人情况亦如此。
20世纪60年代后期,博弈论学者哈萨尼提出了一种处理不完全信息的博弈技术,并将完全信息博弈中的纳什均衡概念推广到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定义了贝叶—纳什均衡。
在此基础上,不完全信息博弈(尤其是非对称信息博弈)得到长足发展,信息经济学也因此飞速发展起来。
非对称信息博弈的分析方法彻底改变了微观经济学的全貌。
近年来关于经济机制的设计研究中所处理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都是这一分析方法带来的变化。
可以说,慎密的微观分析已渗透到我们所处的复杂的经济系统中——从市场的有效性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各种有关问题到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等等。
信息经济学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分析的主流。
二、微观经济学方法的新发展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长足发展,还集中体现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变化方面。
分析方法的变化带来的是西方经济学研究深度的推进和广度的拓展。
可以说,20世纪西方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
方法论的变化对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研究方法的演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体现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一)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布劳格在其《经济学方法论》中将20世纪经济学方法的演变历史归纳为一句话:“证伪主义者,整个20世纪的故事”(注:〔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