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活与哲学》第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8.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

A.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B.人的灵明决定天地万物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C.哲学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D.任何哲学都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

A.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B.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

C.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D.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

12.下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认识正确的是 (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的观点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阶级性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不可知论与可知论的关系问题③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④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A.①③ B.②③C.②④D.①④

17.甲说:“我在故我思。”乙则说:“我思故我在。”从甲乙的观点可以看出

①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甲的观点是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③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A.①③ B.②③C.②④D.①④

8.“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句话表明 ( )

①哲学不具有时代性②哲学都是自己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③任何哲学都是精神上的精华④哲学是一定社会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

A.①③ B.②③C.②④D.①④

28.下面关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思维运动的主体是精神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9.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做到()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③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④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高二上学期思想政治期中测试题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要让他耽误了哲学的研究;当他年老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对他的研究产生厌倦。因为要获得灵魂的健康,谁也不会有太早或太晚的问题。”这句话表明,哲学()A是人生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能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的变化

C是一门智慧的学问,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导 D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和人们对实践的追问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

A.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B.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

C.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D.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

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哲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依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B依据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C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D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二者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5、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②思维能否产生理论③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④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下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认识正确的是 (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的观点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阶级性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世界是一团燃烧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下列与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B物是观念的集合

C存在即被感知 D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8、20XX年4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目前,中学生相信星座与命运有关的占70%,教师占50%。从哲学上看相信星座和命运有关的思想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9、战国时期,各国社会矛盾异常复杂,不同阶级和阶层在是否建立、如何建立封建制度等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儒、道、墨、法诸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的局面()①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②哲学的内容是客观的③哲学的内容虽是虚幻的东西,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④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A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②④

10、被推翻的法国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指导社会变革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C启蒙运动使欧洲文化发展达到了顶峰,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D哲学为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因为()

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

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

D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强大思想武器

1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

A具体的物质形态 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

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存在

由诺贝尔获奖者丁肇中主持,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多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研制的新阿尔法磁谱仪将于20XX年升空继续寻找反物质。据此回答13—14题

13、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反物质

A不属于物质范畴 B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

C属于意识的范畴 D是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

14、人们利用阿尔法磁谱仪深入探究世界,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 实践是获取认识的唯一途径

15、给力、浮云、世博、高铁、民生、房价、微博、纠结、低碳、涨价,在“汉语盘点2010”活动中,列年度国内词钱10名。有人说“广大网民在用汉语、汉字这把尺子丈量社会,丈量世界”这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具有复杂性

D、网民的价值观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16、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能够充分说明这一论述的是()

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③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④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在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8、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之为规律的是()

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B日出东方 C新陈代谢 D万有引力

19、《列子.天瑞》记述了杞人忧天的故事。这个杞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世界是物质的 B否认了物质世界的运动的

C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

20、“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说明了()

①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②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④规律在任何条件下都会发生不同的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国务院做出自20XX年8月15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的决定。从哲学角度,这一材料说明(5%调整为20%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主观能动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2、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积极作用

23、以下各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②中国为加入WTO进行艰苦的贸易谈判

③全国大学生辩论赛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屡⑥《20XX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⑦学生在教室里听课⑧美、英、法、日、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⑩小行星撞击地球

A①②⑤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④⑥⑧⑩ D⑤⑥⑦⑧⑨⑩

北京时间20XX年10月12日9时许,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第二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送上太空。据此回答22、23题

24、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并安全返回这一“活动”属于()

A生产实践活动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C科学实验 D物质生产活动

25、通过上题我们可以看出,实践具有明显的()特征。

A客观性 B能动性 C社会性 D任意性

2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认识只能在实践中产生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27、“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28、“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9、某同学在学校感到自卑,影响了生活和学习。老师开导他,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我们要善于挖掘自身优势与潜力,积极体验成功。该同学根据老师的指导,经过不断努力,逐渐找回了自信。这告诉我们( )

A.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决定着自卑向自信的转化

B.人们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C.调动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是解决矛盾的首要条件

D.世界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心理体验

30.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做到()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③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④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简答解析题(40分)

31.(8分)在哲学发展史上,从根本上存在着两个基本派别,这两个基本派别的斗争推动着整个哲学的发展进程。

(1)哲学上存在的两个基本派别指什么?(2分)划分它们的标准是什么?(2分)

(2)简述这两个基本派别的主要观点。(4分)

32、(8分)现阶段,我国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方面,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这一措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和理解。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说明“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正确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3、(10分)在玉树灾后重建定位上,青海省充分考虑新玉树在三江源乃至川、青、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将玉树建成生态旅游集散地和高原特色生态旅游目的地。新玉树的城镇规划将更加突出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围绕康巴文化大做文章,注重特色,注重民俗韵味;充分利用三条河流穿过的结古镇的资源优势,打造亲水旅游项目,用绿色点缀城市容颜,打造生态玉树。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说明新玉树灾后重见定位的正确性。

(14分)材料题: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34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答案

31.(1)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分)

划分它们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2分)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3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3分)

3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客观符合主观,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国家根据收入分配在客观上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正对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等措施,就是从实际出发的结果。这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3.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要以承认自然的客观性为前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造生态玉树,有利于促进三江源地区的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4分)

②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新玉树灾后重建定位是符合玉树客观实际的,能把玉树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4分)

③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新玉树灾后重建定位,尊重了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是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4分)

34、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2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2分)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2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分)

(2)认识对实践也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3分)生态文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1分)

生活与哲学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测试题 命题人:李正 试卷说明: 1.考试范围:《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2.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3.本试题由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组成 第I卷(选择题) 一、每道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道题2分,共60分。 1. 在现实生活中,鸡生蛋,蛋生鸡。但若是要追问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一问题时,有人认为先有鸡,有人认为先有蛋,还有人认为鸡和蛋具有同样的遗传物质基础,二者在地球上的出现无所谓先后。当人们对世界“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就会形成他对世界一定的总的看法和观点,这种看法和观点 ( ) ①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②属于世界观范畴③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④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2. 有人认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有人认为,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这两者 ( ) A.是矛盾的,因为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头 B.是矛盾的,因为对实践的追问未必都是哲学 C.不矛盾,前者是从本源来说的,后者是从获取方式来说的 D.不矛盾,说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是因为认识在不断发展 3.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益”。这说明( )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 ③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④哲学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③④ 4.“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两句话共同说明了哲学的() A.内涵 B.起源 C.任务 D.性质 5.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每个人皆有他自己的尊贵之处,只是不去思考罢了)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丰富。哲学是我们品味人生的开始。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要( ) A.正确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匀称称重称心 B. 撒腿撒手撒欢 C. 禁止严禁情不自禁 2.读拼音,写词语。 qiān xūjiāo ào dài biǎo gēng zhóng jiān shǒu jià zh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相提并________ ________睦相处 源源不________ 没________打采 奔________不息画________添足 ①与画线词语结构相同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面词语中源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_,我还能写出几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词语不是反义词的一组是() A. 朴素——华贵 B. 匀称——精致 C. 懒惰——勤劳 D. 懦弱——坚强 5.下列词语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痛痛快快地喝水 B. 无忧无虑地生活 C. 翻来覆去地遗落 D. 兴奋不已地叫喊 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想象人物的神态或动作,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他________:“乘坐公交车时,你们怎能相互打闹呢?” ②爷爷________:“苦苦寻找了三十年,我终于见到了老战友!” (2)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镜子。(仿写句子) ________,像________。 (3)鹿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改为“被”字句) 7.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1)宋人________。________。兔走________,________而死。________耒而________,冀复得兔。________,________。

最新《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练习题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48分) 1、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催生着人们观念的更新。“笑不露齿,行不摆裙”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矜持因素,被时下“想唱就唱,我最闪亮”的观念所取代,当代青年更倾向于张扬个性,展示自我。这表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D.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漫画所蕴含的哲理有( ) ①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物质原因②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矛盾各 有其特殊性③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社会意识和社会存 在如影随形 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 3、“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 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我国的计生政策改革,经历了从“单独二孩”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的过程,其哲学依据是( )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更新②计生政策改革必然从量变开始 ③社会实践推动计生政策的发展④政策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近十年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下图所示的这一变化有利于( )①解决市场调节失灵问题②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③优化政府管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④促进上 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宪法宣誓制度, 各级人大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一府 两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都要进行宪法宣誓。从唯物史观看,推进依宪治国的哲学依据是 ①社会存在具有客观物质性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济南版生物七上 第二单元第一章综合能力检测卷(含答案)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 第二单元第一章综合能力检测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哪项不属于当前蕨类植物的重要意义( ) A.食用B.药用C.绿化、观赏D.形成煤炭 2.下列诗句中描写藻类植物的是( ) A.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B.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C.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3.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候条件往往较好,如降雨量较多,夏天也较凉爽。这主要是因为植物的何种生理作用( )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吸收作用 4.普通小麦生长的后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其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长和发育,该期间小麦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 A.光合作用B.蒸腾作用C.果实的生长发育D.秸秆的生长发育5.以下植物有非常发达的输导组织的是( ) A.大型的海带B.小型的盆栽梅花C.路边众多的蕨菜D.池塘里的水绵 6.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共同特点是( )

A.都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B.都生活在水中 C.都是多细胞植物体D.都不结种子 7.下列属于应用光合作用原理的一项是( ) A.尽量密植B.农田排涝C.间作套种D.晾晒粮食 8.右图为测量动物呼吸怍用的密闭实验装置,图中a为红墨水珠,b中装有 氢氧化钠溶液。随着动物呼吸作用的进行,试推测玻璃管中的红墨水珠的移 动方向是( ) A . 向左移动B.向右移动 C.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D.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 9.韭菜上端是绿色的,而下端埋在土中的部分是白色的,其根本原因是( ) A.韭菜下端没有叶绿体B.叶绿素在光下才能形成 C.叶的下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叶绿体在光下才能形成 10.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先把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 ) A.将淀粉运走耗尽B.合成淀粉C.产生二氧化碳D.产生氧气 11.右图为验证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示意图。为使实验获得好 的效果,实验中选用的塑料袋颜色最好是( ) A.白色B.黑色 C.红色D.无色 12.如图中的①~④表示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线粒体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和氧气的过程,其中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是( )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3.某人将植株一片叶的主脉切断(右图中甲),另一片叶两面都贴上不透 明的锡箔纸(右图中乙),黑暗中放置24小时后光照4小时。取下两叶经 脱色后用碘液处理,发现A部位呈棕褐色,B部位呈蓝色,C部位不呈蓝

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泉州市教育局组织的以“用爱心呵护生命,让生命教育进课堂”为主题的教师演讲比赛决赛在泉州影剧院举行并颁奖。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这是教师比赛,对学生意义不大 B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要珍爱生命 C生命只有一次。因此为了安全,不应参加课外活动 D其目的是爱护自己的生命,对他人的生命可以不关注 2.右图《跨栏》给我们的警示是() A生命史顽强的 B生命在于运动 C要珍爱生命 D人生要有冒险精神 3.“生命的质量在于追求,而不在于仅仅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从这些名言中,我们能体会到()A人的生命因自己的成就而闪烁光芒 B生命很珍贵,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C生命有长短之分 D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佛山市干部徐晓珠在援藏的两年多时间里,14次进出墨脱,察民情、访民意、解民难,为当地群众国商幸福生活托起了迹象的云彩。广东省委决定授予徐晓珠“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据此回答4——5题 4.徐晓珠的行为是() ①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行为②想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③用实际行动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④践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5.徐晓珠的行为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到边远山区来体现的 ②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将使人生更有意义 ③青少年要树立奉献意识,让自己的青春更加美丽 ④青少年要像徐晓珠一样到西藏去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6. 8月12日下午,济宁金乡县的李目辉正在河边温习功课,突然传来一阵急切的呼救声:

高二数学选修2-1第一章测试题

常用逻辑用语综合测试题 张国雯 邹永生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50分) 1.集合P ={x 」x 2-16<0},Q ={x 」x =2n ,n ∈Z },则P I Q = A.{-2,2} B.{-2,2,-4,4} C.{2,0,2} D.{-2,2,0,-4,4} 2.a=1”是“函数()||f x x a =-在区间[1, +∞)上为增函数”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设函数()1 x a f x x -= -,集合M={|()0}x f x <,P=' {|()0}x f x >,若M P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 A.(-∞,1) B.(0,1) C.(1,+∞) D. [1,+∞) 4.设集合}30|{≤<=x x M ,}20|{≤<=x x N ,那么“M a ∈”是“N a ∈”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a 和b 都不是偶数”的否定形式是 ( ) A .a 和b 至少有一个是偶数 B .a 和b 至多有一个是偶数 C .a 是偶数,b 不是偶数 D .a 和b 都是偶数 6.设,a R ∈b ,已知命题:p a b =;命题2 22 :22a b a b q ++??≤ ??? ,则p 是q 成立的( ) A .必要不充分条件 B .充分不必要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若命题“p 或q ”为真,“非p ”为真,则 ( ) A .p 真q 真 B .p 假q 真 C .p 真q 假 D .p 假q 假 8.如果四棱锥的四条侧棱都相等,就称它为“等腰四棱锥”,四条侧棱称为它的腰,以下4个命题中,假命题...是( ) A.等腰四棱锥的腰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 B.等腰四棱锥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都相等或互补 C.等腰四棱锥的底面四边形必存在外接圆 D.等腰四棱锥的各顶点必在同一球面上 9.2x 2-5x -3<0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 ) A .- 2 1 <x <3 B .- 21<x <0 C .-3<x <2 1 D .-1<x <6 10.(湖北卷)有限集合S 中元素的个数记做()card S ,设,A B 都为有限集合,给出下列命题: ①A B =?I 的充要条件是()()()card A B card A card B =+U ; ②A B ?的充要条件是()()card A card B ≤; ③A B ú的充要条件是()()card A card B ≤; ④A B =的充要条件是()()card A card B =;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A .③④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③ 二填空题 11.下列命题中_________为真命题. ①“A ∩B =A ”成立的必要条件是“A B ”; ②“若x 2+y 2=0,则x ,y 全为0”的否命题; ③“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逆命题; ④“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的逆否命题. 12.若p :“平行四边形一定是菱形”,则“非p ”为___ _____. 13.下列四个命题中,真命题的序号有 (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①将函数y =1+x 的图象按向量v =(-1,0)平移,得到的图象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y =x ②圆x 2+y 2+4x +2y +1=0与直线y = x 2 1 相交,所得弦长为2 ③若sin(α+β)=21 ,sin(α-β)=3 1 ,则tan αcot β=5 ④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P 为底面ABCD 内一动点, P 到平面AA 1D 1D 的距离与到直线CC 1的距离相等,则P 点的轨迹是抛物线的一部分. 14.设p 、q 是两个命题,若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那么非p 是非q 的 条件. 15. 若函数()|21|2x f x a =--有两个零点,则a 应满足的充要条件是 三、解答题 16.(12分)写出由下述各命题构成的“p 或q ”,“p 且q ”,“非p ”形式的复合命题,并指 出所构成的这些复合命题的真假. (1)p :连续的三个整数的乘积能被2整除,q :连续的三个整数的乘积能被3整除; (2)p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q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哲学”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出自古希腊。它是由“爱”和“智慧”组成的,意思是爱智慧。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人人都有 B.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C.真正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真正统一 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回答2-3题 2、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智慧。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A.懂哲学的人不会犯错误B.哲学智慧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 C.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D.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富兰克林的经历告诉我们,低姿态是一种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启示我们 A.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 B.任何哲学都给人以智慧,使人更聪明 C.不懂哲学的人,就无法生存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 5、马克思说:“哲学不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在物质世界之内B.生活处处有哲学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哲学可以给人们带来智慧 6、哲学是 A、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C、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7、对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A.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8、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上述材料体现了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cuìniǎo chèn shān sìyǎng pí láo ōu zhōu ()()()()() zhì xiè jiù hù qìwēn tèshūqǐ chéng ()()()()() 二、比一比,再组词。(8分) 栋()泛()介()衬() 冻()眨()价()村() 秆()砍()练()壁() 杆()炊()炼()璧() 三、选词填空。(6分) 必需必须 1.这件事别人办不了,()你亲自去。 2.这些都是家庭生活()的开支。 居然果然 3.天气预报真灵,今天早晨()下起了小雨。 4.我真没想到,他()能被评为“三好生”。 因此因为 5.他训练刻苦,()取得了竞赛的好成绩。 6.他能取得好成绩,是()平时刻苦训练。 四、用“________”画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8分) 小爪(zhuǎzhǎo)子念(liàn niàn)头 苇秆(gān gǎn)温暖(luǎn nuǎn) 应(yīng yìng)有尽有濒(bīn bín)临 蹬(dēng dēn)开衬(chè chèn)衫 五、照样子写句子。(3分) 例: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1.一棵高大的橡树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6分) 1.万壑树参天,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 2.漠漠水田飞白鹭,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 3.雨里鸡鸣一两家,____________________。(王建)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回答问题。(14分)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卷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卷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卷试卷Ⅰ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C.社会 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2、“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 的意识 3、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深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 具有反作用③每个人的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取决于他们 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2009年3月27日至28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动员会议在北京召开。回答4―5题: 4、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指 导我们不断取得改革开放的新胜利。这一论述主要体现了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道理 B.社会历史由人的目的决定的道理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5、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看,我国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哲学依据是 A.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D.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务院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地方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回答6―8题: 6、政府机构改革是 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主要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 7、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

生活与哲学测试题及答案精修订

生活与哲学测试题及答 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测试题 命题人:李正 试卷说明: 1.考试范围:《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2.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3.本试题由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组成 第I卷(选择题) 一、每道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道题2分,共60分。 1. 在现实生活中,鸡生蛋,蛋生鸡。但若是要追问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一问题时,有人认为先有鸡,有人认为先有蛋,还有人认为鸡和蛋具有同样的遗传物质基础,二者在地球上的出现无所谓先后。当人们对世界“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就会形成他对世界一定的总的看法和观点,这种看法和观点 ( ) ①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②属于世界观范畴③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④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 有人认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有人认为,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这两者 () A.是矛盾的,因为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头 B.是矛盾的,因为对实践的追问未必都是哲学 C.不矛盾,前者是从本源来说的,后者是从获取方式来说的 D.不矛盾,说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是因为认识在不断发展

3.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益”。这说明()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③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④哲学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4.“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两句话共同说明了哲学的 () A.内涵 B.起源 C.任务 D.性质 5.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每个人皆有他自己的尊贵之处,只是不去思考罢了)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丰富。哲学是我们品味人生的开始。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要()A.正确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B.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关系D.发挥哲学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6. 哲学是遭人误解最久、最深的一门学问。可以说它不是科学,也可以说它是最抽象的科学。这句话中前后两个“科学”分别是指 () A.具体科学朴素的、零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具体科学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之科学 D.现世的智慧,文化的活动灵魂科学之科学 7. 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哲学不能带来钱”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势。一位着名哲学家揶揄地说:“当年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如今则出现了‘贫困的哲学’。”

英语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2014新人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Unit2 What time is it?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Listening Part 一、根据录音内容选择你所听到的答案,并把序号填入题前括号内。 ( ) 1. A.go home B.go to bed C.go to school ( ) 2. A.lunch B.breakfast C.dinner ( ) 3. A.ready B.read C.write ( ) 4. A.hurry B.library C.worry ( ) 5. A.sister B.over C.there 二、根据录音内容,判断下面句子与录音内容是(T)否(F)相符。 ( ) 1.It′s 7:30. It′s time to get up. ( ) 2.It′s 4:45. It′s time to go home. ( ) 3.Is it 7:00 now? Yes, it is. ( ) 4.What time is it? It′s 11:10. ( ) 5.Time to go to bed . It′s 9:15. 三、听录音,根据录音内容写出正确时间。 四、根据录音内容,在句子的空格中填上单词,将句子补充完整。(每空一词) Tick, tock, tick, tock, says the clock , It′s 9:45. It′s time for . It′s 11:05 . It′s time for .It′s 2:50. It′s time for . It′s 4:20. It′s time for . Writing Part 一、看一看,选出正确答案。 ( ) 1.Time for P.E. A.Hand in the homework. ( ) 2.Time to go to the garden. B.Draw a tree. ( ) 3.Time for lunch. C.Jump and run. ( ) 4.Time to go to the library. D.Have some chicken. ( ) 5.Time for English. E.Drink some milk. ( ) 6.Time to go to the teacher′s office. F.Water the flowers. ( ) 7.Time for breakfast. G.Read and write. ( ) 8.Time to go to the art room. H.Read a book. 二、选词填空。 ( )1.School over. Let′s go to the playground. A.am B.is C.are ( )2.Let′s go home! Just minute. A.a B.the C.an ( )3.It′s 7:05. It′s time school. A.to B.to go C.to go to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题

《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选择题: 1.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当前,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这是因为它: ①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②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④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2.在人口问题上,过去一些地方“越穷越生,越生越穷”,陷入了恶性循环。而计划生育搞得好的地方,则出现了“少生快富奔小康”的良性循环。这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着事物发展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3.“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学习可以成就未来。”这句话告诉我们: A.理论对社会和个人的进步起推动作用 B.实现人身价值需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 C. 人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客观规律性 D.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4.十七大号召我们要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观,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①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 ②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意识对物质起促进作用 ④正确的价值观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④ D.①②④ “闯关东”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电视剧《闯关东》,以其美学品位和历史品位所产生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征服了上亿观众,是一部既养“眼”更养“心”的精品力作。回答5--6题。 5.《闯关东》之所以吸引观众,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弘扬了艰苦艰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

2020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2020最新2020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及答案 [时限:6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温馨提示:小朋友,经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一定积累了很多 知识,现在请认真、仔细地完成这张试卷吧。加油!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 一、计算。(23分) 1、口算我最快。(15分) 72+8= 45-9= 36+6= 32-8= 18÷3= 8×7= 30÷6= 43-4= 54-30= 30÷5= 6×5= 25÷5= 5×5= 49+7= 15÷5= 6×6= 72-7= 10÷5= 4×5= 20-8= 16÷4= 30÷5= 24÷6= 20÷5= 4÷2= 30÷6= 6÷3= 15÷5= 8÷2= 16÷8= 3、列式计算。(8分) (1)除数是4,被除数是24,商是多少?

(2)15里面有几个3? (3)6的5倍是多少? (4)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二、填空题。(50分) 1、()×5=15 6×()=24 3×()=18 ()×4=20 五()三十()四十二 ()六十三五()二十五 2、算式18÷3=6,读作(),被除数是(), 除数是(),商是()。 3、在里填上<、>或=。(4分) 3×3 6 4+5 4×5 8÷2 2×2 1+1 1×1 4、在里填上+、-、×或÷。(8分) 24 6=4 6 6=12 5 3=15 20 5=4 30 5=25 25 5=30 16 4=4 7 1=7

5、根据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写出两个除法算式。(2分) ()÷()=()()÷()=() 6、圈一圈,填一填。(10分) (1) 有()个,每()个一份,可以分成()份。算式是()。 (2) 有()个,平均分成()份,每份是有 ()个。算式是()。 7、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在对的 里画“√”。(2分) 8、把10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个. 列出算式:()÷()=(). 9、24÷4=()读作()除以(),表示把()平 均分成()份,每份是(),也就是()里面有()个(). 10、加法算式:___________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试题

《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真理与追真理 一、选择题: 1.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 A.阶级性B.反思性C.实践性D.科学性 2.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目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厦周边省市的海桩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据此回答3-4题。 3.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4.农艺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 A. 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 B. 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 C. 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D. 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 联系 5.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6.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B.千虑一得C.百感交集D.三人成虎 7.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个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9.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④知是行之始

《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综合测试卷 一、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斯的这句话意思是( )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 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之所以说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因为真正的哲学( ) ①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中的一切事物②可以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③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和开启人的智慧④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3.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休谟的上述观点属于( ) ①客观唯心主义②主观唯心主义③可知论④不可知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恩格斯是要告诉我们,哲学对社会变革可以发挥下列作用( ) ①制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②改变和控制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④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塞翁失马”等。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智慧( ) A.源自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B.源自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来自于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D.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6.李载仁是唐朝皇族的后裔,他生性迂腐,从不吃猪肉。有一次,家里的仆人打架了,李载仁大怒,叫人立即从厨房里拿来大饼和猪肉,让打架的人当着他的面吃下去。并且警告说,以后如果胆敢再打架,一定要在猪肉里加上酥油来重重地惩罚你们。李载仁用吃肉来惩罚仆人的错误,从哲学角度看这种行为( ) A.脱离了客观实际,以个人好恶来办事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说明意识可以脱离客观实际而起作用 C.体现了人们由于利益的不同,对事物的反映不同 D.用一种物质手段来惩罚别人,是朴素唯物主义 7.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了( ) A.人脑会对外界刺激作出一系列反映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知识来自人脑,而不是天生就有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毛泽东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一看法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 ) ①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伴而行的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0.“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主要说明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教版初一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在代数式21215,5,,,,,233 x y z x y a x y x y z y π+---+++-中有( ) A 、5个整式 B 、4个单项式,3个多项式 C 、6个整式,4个多项式 D 、6个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个数相同 2、如果21213n x y --与823x y 是同类项,那么代数式()2002200259114n n ??-?- ???的值为 ( ) A 、0 B 、-1 C 、+1 D 、±1 3、如果2222324,45M x xy y N x xy y =--=+-,则2281315x xy y --等于( ) A 、2M-N B 、2M-3N C 、4M-N D 、3M-2N 4、如图,M 、N 是表示两个曲边形的面积,那么( ) A 、M>N B 、M=N C 、M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既包括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和完全均衡,有时候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候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既由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又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4.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提东社会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阻碍社会前进。 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9.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