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修3专题5生态工程综合练习

生物选修3专题5生态工程综合练习
生物选修3专题5生态工程综合练习

高中生物选修3专题5生态工程综合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A.松毛虫繁殖力强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D.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2.有的蛇有毒,并且偶尔会伤人,但蛇都是受我国法律保护的野生动物,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保护蛇是为了()

A.保护物种的多样性B.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保护基因的多样性D.保护有害动物的多样性

3.我国南方桑基鱼塘是低洼稻田挖深做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遵循的哪个原理()

A.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B.整体性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4.珊瑚虫与藻类共生,提高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其原理是()A.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B.整体性原理

C.系统整体性原理D.协调与平衡原理

5.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属于()

A.点源污染B.非点源污染C.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D.二者都不是

6.在生态工程建设中,注重生物多样性原理的主要意义是()

A.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为各类生物的生存提供多种机会和条件

B.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为各类生物的生存提供多种机会和条件

C.保持生态系统内各种群的密度固定不变

D.单纯追求农业或林业的最大产量

7.《四千年的农民》一书中记载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的耕作方法: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作物,以及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残羹剩饭、河泥、炕土、老墙土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①改善了土壤结构②培育了土壤微生物

③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④改变了土壤酸碱性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

8.下列哪项生态系统对于蓄洪防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A.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B.湿地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

9.下列对城市垃圾的处理办法不妥当的是()

A.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并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

B.改露天放置为掩埋处理,地表种植植物

C.利用热解方法使垃圾分解

D.垃圾堆放在一块,通过微生物自然分解

10.“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①温度失调②CO2含量增高③02含量减少④生物群落不全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1.“退耕还林还草”是哪种生态工程建设的措施()

A.小流域综合治理B.城市环境工程

C.草原生态恢复工程D.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12.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其主导作用体现在()A.城市的一切设施是人制造的B.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支配作用

C.消费者主要是人类D.城市中动物、植物不多,分解者功能不强,人是主要种群13.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包括()

①阳光②淡水③道路④动物⑤植物⑥房屋⑦商场⑧微生物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④⑤⑧

C.①②④⑤⑥⑦D.①②③⑤⑥⑦⑧

14.据统计表明,进人21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

A.自然灾害B.动物病害

C.天敌过多D.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5.经过十年努力,我国西北防护林带已经初步建立,建立了新的生态平衡,其重要意义是()

A.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B.使生态系统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C.建立了畜牧业的生产基地

D.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16.生物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后,就会破坏生态工程的哪一原理()A.整体性原理B.系统性原理

C.协调与平衡原理D.工程学原理

17.生态农业的指导思想是()

A.多获取农产品B.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C.使粮食增产D.减少环境污染

18.某些地区出现“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是因为发展中哪一原理失调造成的()A.协调与平衡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D.系统整体性原理

19.无废料生产体系是指()

A.废料一产品B.原料一产品一废料一产品

C.原料一产品一原料一产品D.原料一产品一废料

20.下列哪种为清洁能源()

A.石油B.煤C.木柴D.风能

21.微山湖是山东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二十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鱼儿满湖、野鸭成群,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二十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急增,因而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垃圾涌人该湖。

湖水变得不仅很浑浊,而且腥臭难闻。据有关专家说,近几年来,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例如,四鼻孔鲤鱼、野鸭、水螅等。上述的现象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A.掠夺式的开发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B.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C.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D .环境教育缺乏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22.下列措施中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 )

A .城市规划,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

B .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清洁生产工艺

C .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

D .用法律手段严禁汽车上路,造纸厂酒厂生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

23.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要避免大自然的惩罚,应具有的观点和正确做法是( )

①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法制观念

②只有讲究生态效益,才能有稳定的经济效益

③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④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⑤保护并大量发展对人类有利的物种,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群

⑥保护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是禁止采伐树木

⑦要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应禁止捕鱼

⑧加强动物资源保护,首先要禁止任意捕杀动物,再就是要保护好动物生活所需要的自然环境

⑨进行自然保护的惟一手段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⑩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

A .①③④⑤⑦

B .①②④⑧⑩

C .①⑤⑥⑦⑨

D .①②⑤⑦⑨

24.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尽管改善了电力和灌溉条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巨

大的水库沿岸水草丛生,使血吸虫发病率高达80%~100%,尼罗河下游农田失去了肥源等,这说明该工程( )

A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

B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

C .维持了原来的生态平衡

D .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得复杂

25.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生态危机的是( )

A .酸雨

B .温室效应

C .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

D .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

二、非选择题

1.如图是处于平稳状态的简单淡水生态系统,请回答:

海鸟 大鱼 淡水虾 水蚤 小鱼 甲壳类 水藻 水绵

(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____条食物链。

(2)含能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_______,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

(3)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淡水虾与小鱼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鱼与小鱼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4)此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

A.海鸟B.水绵

C.水藻D.腐生细菌、真菌

(5)若所有海鸟迁徙到别处,则大鱼数目__________,水藻数目__________,淡水虾数目___________。

(6)海鸟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鸟每增加1千克,需消耗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至少_______________千克。

(7)若此生态系统中的水绵大量减少,则下列哪一项会随着发生()

A.水藻大量增多B.小鱼的数目增多

C.海鸟的数目减少D.甲壳类的数目增加

(8)图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每年都会发生不同规模的蝗虫灾害,严重之时,当地的农作物、牧草全都被毁坏,当地政府和农牧民通常采用喷洒农药的方法来杀灭蝗虫,2000年夏季发生虫害时,北方某地却邀请来一批养鸭户,把几十万只鸭放养在虫害严重的草原与农田上,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请以上述实例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分析,在上述简便的食物链中,鸭子属于第_____营养级,属于_________消费者。蝗虫与放养在当地草原上的牛、羊之间的关系属于___________关系。

(2)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角度上看,临时把鸭子放到草上的措施,干预了草原与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目的是使能量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农药灭虫,尽管逐年增加使用农药的浓度,但并没有将蝗虫灭尽,原因之一是通过生存斗争,蝗虫的抗药性__________,这是长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利用鸭子消灭蝗虫,除了经济上的良好效益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9年,有好事者从英国带了24只家兔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动物园中,后来一场大火烧毁了兔笼,幸存的家兔窜入荒野。现在澳大利亚有野生兔子40亿只,它们与绵羊争饲料,产重破坏了草原,给澳大利亚畜枚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材料二1999年在我国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为严防危险性有害生物随参展物种传入我国,检疫人员运用了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来狙击生物入侵。美国众议院于1995年通过一项议案,要求各有关机构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监控,美国政府也正为此酝酿着一个跨部门的监控计划。

(1)兔在澳大利亚属于____________,因其在澳大利亚没有经过漫长的________过程,故兔子在澳洲没有天敌,加之澳洲干燥的气候和丰富的青草,使得野兔能大量繁殖。

(2)野兔的大量繁殖,也是一种生态失衡,因为它严重地破坏了澳大利亚原有的稳定______________结构。澳大利亚政府为了控制野兔的数量,采用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各种方法,你认为最能效、最安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应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外来物种的引入,不但要看眼前的经济效益,更应认真评估______________效益。同时,交通的发达和贸易的频繁,为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必须加强边检部门的_____________工作。

4.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农田生态系统有两个突出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其一是蛙类数量的大量减少;其二是鼠害泛滥,虫害频繁,请据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类现象体现了生态工程_______________原理的作用,告诫人类要善待自然。

(2)臭氧层的破坏对蛙个体发育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蛙数量减少的人为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尝试“引蛇灭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法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A

4.C

5.C

6.A

7.B

8.B

9.D 10.C 11.C 12.B 13.B 14.D 15.B

16.C 17.B 18.B 19.C 20.D 21.B 22.D 23.B 24.B 25.D

二、非选择题

1.(1)3

(2)水藻、水绵,水藻、水绵固定的太阳能

(3)海鸟、小鱼、淡水虾,竞争,捕食

(4)D

(5)增多,减少,减少

(6)水藻→甲壳类→海鸟25

(7)A

(8)生物因素

2.(1)三,次级,竞争

(2)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增强,自然选择

(4)不污染环境,保护其他生物

3.(1)外来物种,相互选择

(2)群落,生物防治

(3)生物入侵,生态,生物入侵,检疫

4.(1)协调与平衡

(2)臭氧层的破坏使阳光中的紫外线含量增多,易诱发变异,而变异一般对蛙的生存是有害的

(3)人类对蛙的过度捕杀,大量使用农药

(4)不污染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选修三-生态工程-知识点详解

选修三-生态工程-知识点详 解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专题5生态工程知识系统表解【专题总系统】 【专题分系统】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概念人类应用自然生态系统、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和调控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追求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特点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建设原因传统经济模式正在毁坏水、大气、土 壤和生物资源,消耗地球赠给我们的 自然资本。 【资料分析1】长江洪水泛滥的原因 【资料分析2】“石油农业”生产模式造成 的污染问题 作用是实现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范畴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新兴学科。 基本原理物质循 环再生 原理 理论基础物质循环 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对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的影响。 实例无废弃物农业 物种多 样性原 理 理论基础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意义 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产生或容纳更多的生物量,提高系 统生产力。 实例“三北防护林”建设、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问题 协调与 平衡原 理 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意义 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容纳量,是指某种 环境所能养活的生物种群数量),可避免系统失衡与破 坏。 实例太湖富营养化、西北一些地区的防护林问题 整体性 原理 理论基础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要考虑到自然生 态系统规律); ●人类处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中(要考虑经济和 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以及社会习惯、法律制度的影响)。

高中生物选修3优质课时作业9: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专题5 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基础巩固 1.下列观点不符合生态农业建设思路的是() A.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多种经营 B.保持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平衡 C.以高能量获得农业的高产量 D.循环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 2.生态工程建设的实质目的是() A.减少生产消耗,增加生产效益

B.减少环境污染,发挥资源潜力 C.征服自然世界,主宰经济发展 D.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下列叙述违背生态工程中生态学原理的是() A.充分考虑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B.尽可能减少种间竞争所产生的耗损 C.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D.以单一种群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我国南方桑基鱼塘是低洼稻田挖深做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的哪个原理() A.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B.整体性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5.下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和能量流动图,该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 A.物种多样性原理B.整体性原理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协调与平衡原理

能力提升 6.我国西北土地沙化和盐渍化非常严重,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试分析上述事实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A.系统整体性原理B.协调与平衡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D.整体性原理 7.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注意了以下两个问题:①考虑到树种的生态适应性问题;②考虑到树种多样性问题。这分别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哪些原理() A.系统学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B.协调与平衡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C.整体性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D.物种多样性原理与整体性原理 8.同学们在“设计某地人工生态林”时提出以下观点:①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树木种类;②尽量增加树木种类;③选择树种时注意不同品种生长的高度。上述观点提出时遵循的主要生

高中生物选修三专题四、专题五知识点填空含答案(人教版)

专题四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一、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 1、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存在争论的原因是: (1)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科学家对、以及的了解相当有限。 (2)被转移的基因虽然都是的基因,但不少却是异种生物的基因。 (3)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位往往是的,在转基因生物中会出现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后果。 2、转基因生物引发人们在、和三个方面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1)转基因生物与食物安全 ①反方观点:反对、出现滞后效应、出现新的、营养成分。 ②正方观点:有、科学家负责的态度、无实例无证据。 (2)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安全:转基因生物释放到环境中,可能会 对构成潜在的风险和威胁。①反方观点:扩散到种植区外,变成野生种类,破坏生态平衡; 有可能成为,威胁生态系统中其他生 物的生存;可能通过而进入杂草,成为 超级杂草;有可能与某些细菌或病毒杂交,从而 重组出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病原体。 ②正方观点:生命力有限、存在、距离有限、花粉存活时间有限。 (3)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转基因生物可能会对和造成破坏。 ①反方观点:会打破物种界限、二次污染、重组出有害的病原 微生物、某些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会通过____________的传递进入其他动物或人体 内。 ②正方观点:不会改变生物原有的分类地位;可以减少 _________________;保护农田土壤环境。 3、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 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而不能。 ②制定政策和法规,如我国制定的《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为维护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 和而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归纳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物质基础。 ·培养基按照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凝固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根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判断是哪一种菌。液体培养基应用于工业或生活生产,固体培养基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半固体培养基则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按照成分培养基可分为人工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是用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其中成分的种类比例明确,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天然培养基是用化学成分不明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常用于实际工业生产。 ·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碳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碳元素的物质。如CO2、NaHCO3等无机碳源;糖类、石油、花生粉饼等有机碳源。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单质碳不能作为碳源。 ·氮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如N2、NH3、NO3-、NH4+(无机氮源)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牛肉膏、蛋白胨(有机氮源)等。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 ·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须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是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是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无菌技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高中生物选修三生态工程知识点

专题四生态工程 一、生态工程的概念 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的生产工艺系统。 二、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的设计所依据的是生态学和工程学原理 1、生态学原理 (1)物种共生原理:自然界任何一种生物都不能离开其他生物而单独生存和繁衍,存在着共生、竞争等关系,这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反馈机制。 (2)生态位原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都占有一定的生态位,依据此原理,可构建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种群的稳定而高效的生态系统。 (3)食物链原理:食物链/食物网是实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基础,物种间的食物关系是生态工程设计的重要因素。 (4)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陷越高,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如“三北防护林”虫害、珊瑚礁区的生机) 2、工程学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利用收集到的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转变为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N、P、K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2)协调与平衡原理: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太湖等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和藻类疯长现象;西北衰败的杨树和繁茂的当地树种间的大反差。 (3)整体性原理:生态工程建设,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等系统的影响力。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三、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过程

人教版选修3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作业

专题5 生态工程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理一理 判一判 1.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2.在建设高新农业时,沼气池的建立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3.某湖中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违反的是物种多样性原理。(×) 4.与石油农业相比,“无废弃物农业”最大的优点是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5.整体性原理是考虑自然系统的规律,所有的人类活动必须完全以生态系统为核心。(×) 6.系统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 7.以单一种群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违背生态工程中物种多样性原理。(√) 8.我国南方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体现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 悟一悟 1.判断生态工程原理的方法 (1)如果强调充分利用废弃物,则为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2)如果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则为物种多样性原理。 (3)如果强调各成分之间关系,则为协调与平衡原理。 (4)如果强调社会、经济和自然协调统一,则为整体性原理。 (5)如果强调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则为系统整体性原理。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规律,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还要具体分析,一个生态工程也可能涉及多个原理。 2.整体性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 (1)整体性原理是指社会、经济、自然三方面协调统一,保障整个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例如林业建设中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即种树的同时考虑经济收入、粮食、燃料等问题,如图所示:

(2)系统整体性原理属于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之一,强调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目的是保持系统有很高的生产力,互利共生的生物能体现系统整体性原理,如藻类和珊瑚虫、大豆和根瘤菌等。系统整体性是指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和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 感悟体会: 练一练 1.[2019·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二期中]下列不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目的的是( ) A.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B.防止环境污染 C.单纯追求粮食产量 D.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解析: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根据分析可知,A、B、D都是生态工程建设

生物选修三 专题2测试题

专题2细胞工程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植物组织培养得基本过程,则制作人工种子,及生产治疗烫伤、割伤得药物——紫草素,应分别选用编号就是得 ( ) A.④② B.③② C.③④ D.④③ 2.某同学在学习“细胞工程”时,列表比较了动植物细胞工程得有关内容, ?A 3.试管婴儿、试管苗、克隆羊三者均属于生物工程技术得杰出成果,下面对其 生物学原理及技术得叙述正确得就是() ?A.都属于无性生殖,能保持母本性状B.都就是细胞工程得技术范围 ?C.都充分体现了体细胞得全能性 D.都不会发生基因重组与变异 4.两个亲本得基因型分别为AAbb与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得新品种,最简捷得方法就是?( ) A.单倍体育种B.杂交育种C.人工诱变育种 D.细胞工程育种5.下列关于细胞工程得叙述中,错误得就是() A、植物细胞融合必须先制备原生质体 B、试管婴儿技术包括人工授精与胚胎移植两方面 C、经细胞核移植培育出得新个体只具有一个亲本得遗传性状 D、用于培养得植物器官或组织属于外植体 6.下面关于植物细胞工程得叙述,正确得就是 () ?A、叶肉细胞脱分化后可形成无定形状态得薄壁细胞 B.叶肉细胞经再分化过程可形成愈伤组织 C、融合植物叶肉细胞时,应先去掉细胞膜 D.叶肉细胞离体培养时,可以表现出全能性 7.关于单克隆抗体得不正确叙述就是( )?A、化学性质单一 B.用有性繁殖获得 C.特异性强 D.可用于治病、防病 8.下列关于细胞工程得有关叙述,不正确得就是( ) ?A.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从紫草得愈伤组织中提取紫草素,利用细胞工程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都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而利

选修专题五生态工程

专题五生态工程 考查人工建立新的生态系统 例1请仔细读图,然后指出该生态农业的优点: (1)生态农业设计的基本原理是①,②。(2)生态农业的优越性表现在。(3)在“农作物→猪→农户”这条食物链中,若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产出300摩尔氧气,则农作物同时产出摩尔葡萄糖,农户从猪中获取的能量最多相当于摩尔的葡萄糖。 答案(1)①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②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2)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互相协调,互惠互利,实现了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3)50 2 对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 例2 下图为窦店村综合发展生态工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工程主要运用了哪些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这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特点?

。(3)蓝绿萍的代谢类型是,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 答案(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 (2)以沼气工程为核心,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降低了环境污染,促进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自养需氧型生产者 1.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建立了该地特有的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请据图回答: (1)这种人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因素是。要使它长期稳定发展,除了有稳定的来源,各类生物要。 (2)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的能量;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其在营养结构上具有的特点。 (3)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的作用又被桑基、蔗基所利用。蚕粪中的氨经过 作用,形成被植物吸收。 (4)概括地说,该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取决于它的 。答案(1)生产者和分解者能量保持相对稳定 (2)尽量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食物链短 (3)分解者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2.如图为“秸秆的多级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秸秆的多级利用”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原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减轻了燃烧秸秆造成的效应。 (2)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消费者是;分解者是。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教学案(最新整理)

选修三 专题5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一、学习目标 1.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2.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3.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二、教学建议 1.课时数:本节教学建议用2课时。 2.课时侧重点: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3.教学策略 新课的引入可采取三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充分地利用题图进行课堂讨论,思考这个电脑合成作品的寓意。认真阅读引言,分析“地球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的含义,从而引出主题。另一种方法是:教师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或课本中提供的信息,如利用第二节的“思考与探究”第1题的资料分析内容,讨论如何使受损环境修复,从而引出生态工程这一主题。第三种方法是:让学生说出当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再进一步引出生态工程的概念。 《科技探索之路──生态工程的兴起》,从人们的认识发展变化的角度写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提出的生态工程的含义。建议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并搜集有关可持续发展观提出的背景资料,布置展板,进行学习交流。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查阅的资料,从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入手,组织学生讨论教材中的漫画。还可以模拟历史上的关于“增长极限”的讨论,在课堂上举行小型辩论会。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为什么提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最初定义来自《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文翻译可能有些拗口,学生可以和原文对比学习,理解这一定义。此外,教师应该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参考书。 《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的教学,建议从资料分析中总结出建设生态工程的意义。可以用教材提供的两则资料分析讨论问题。一则是1998年长江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问题,首先,通过分析图“被洪水淹没的大地”,让学生感受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再通过搜集长江沿岸湖泊面积减少的资料和有关长江成为悬河的资料(最好是图片),引入对问题的分析讨论。课前(或课后)可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最近几年来,我国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防治洪灾,从而提出生态工程是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另一则是分析目前我国农业上存在的一些环境污染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可采取与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对这两则资料的分析、讨论,让学生理解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理解通过生态工程实现“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这一思路。另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或学生可搜集本地区的资料,从本地区发生的事件或其他热点实例入手,认识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这部分教材着力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必须推行“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这一思想,但没有给这两个词一个严格的定义,主要是因为学生从媒体中可以接触到这些词,从字面上也能够理解其含义。L.R.布朗的一段话,寓意深刻,希望教师能阅读一些有关的参考书,与学生共同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和认识。 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学、系统学和工程学的原理。由于前四个原理的理论基础是必修模块中学习过的内容,建议在教学时,用案例引出对原理的学习,再利用原理分析讨论对案例问题的解决。例如,从植树造林中出现的不注意多样性的问题,引出对物种多样性原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阅读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特点,以此为鉴,鼓励学生为当地植树造林设计生态工程。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引用的实例是我国古代“无废弃物农业”,

生物人教版选修三专题一和专题二试卷及答案

镇巴中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生物试卷 (选修三专题一和专题二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卷后的答题卡内。共40题。1.5×40=60分。) 1.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工程经常以抗菌素抗性基因为目的基因 B.细菌质粒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 C.通常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用另一种处理运载体DNA D.为育成抗除草剂的作物新品种,导入抗除草剂基因时只能以受精卵为受体2.与“限制性内切酶”作用部位完全相同的酶是:() A.反转录酶 B.DNA连接酶 C.RNA聚合酶 D.解旋酶 3.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把DNA上某些化学键打断,一种能对GAATTC 专一识别的限制酶,打断的化学键是:() A.G与A之间的键 B.G与C之间的键 C.A与T之间的键 D.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的键4.除下列哪一项外,转基因工程的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能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保存 B.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C.具有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 D.是环状形态的DNA分子 5.下列关于染色体和质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只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质粒只存在于原核生物细胞中 B.在基因工程中染色体和质粒均可以作为运载体 C.染色体和质粒均与生物的遗传有关 D.染色体和质粒的化学本质相同 6.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是否已表达,其检测方法是:()A.是否有抗生素抗性 B.是否能检测到标记基因 C.是否有相应的性状 D.是否能分离到目的基因 7.如果科学家通过转基因工程,成功地把一名女性血友病患者的造血细胞进行改造,使其凝血功能恢复正常。那么,她后来所生的儿子中:() A.全部正常 B.一半正常 C.全部有病 D.不能确定

选修三生态工程知识点详解

专题5生态工程知识系统表解【专题总系统】 【专题分系统】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概念人类应用自然生态系统、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系统设计与调控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追求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特点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就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建设原因传统经济模式正在毁坏水、大气、土壤 与生物资源,消耗地球赠给我们的自然 资本。 【资料分析1】长江洪水泛滥的原因 【资料分析2】“石油农业”生产模式造成的 污染问题 作用就是实现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主要就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范畴就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就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新兴学科。 基本原理物质循 环再生 原理 理论基础物质循环 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对系统的稳定与发展的影响。 实例无废弃物农业 物种多 样性原 理 理论基础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意义 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产生或容纳更多的生物量,提高系统 生产力。 实例“三北防护林”建设、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问题 协调与 平衡原 理 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意义 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容纳量,就是指某种环 境所能养活的生物种群数量),可避免系统失衡与破坏。 实例太湖富营养化、西北一些地区的防护林问题 整体性 原理 理论基础 ●自然生态系统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要考虑到自然生 态系统规律); ●人类处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中(要考虑经济与社 会等系统的影响力以及社会习惯、法律制度的影响)。

高中生物选修三专题四和专题五

选修三专题 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时间:01—23 编号:43 课标点击: 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Ⅰ) 2.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Ⅰ) 3.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Ⅰ)知识梳理: 一、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1、转基因生物存在安全性的原因 (1)目前对基因的结构、调控机制及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了解有限。 (2)目的基因往往是异种生物的基因。 (3)外源基因往往是随机插入宿主细胞基因组的。 2、理性看待转基因生物 (1)转基因生物的优缺点 优点:①解决粮食短缺问题;②减少农药使用,减少环境污染;③增加食物营养,提高附加值; ④增加食物种类,提升食物品质;⑤提高生产效率,带动带动产业发展。 缺点:①可能产生新病毒或新过敏原;②可能产生抗除草剂的杂草;③可能使疾病的传播跨越 物种障碍;④可能会损害生物多样性;⑤可能干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对待转基因生物的正确态度是趋利避害,不能因噎废食。 二、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1、克隆人(1)分类 类型 项目 治疗性克隆生殖性克隆 区别 目的治疗人类疾病用于生育,产生新个体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 联系都性无性繁殖,产生新个体,新组织,遗传信息相同。 (2)态度 中国政府的态度是禁止生殖性克隆,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 2、试管婴儿与设计试管婴儿 (1)试管婴儿是利用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等技术繁殖个体,其主要目的是解决不孕夫妇的生育问题。 (2)设计试管婴儿与试管婴儿相比需要在胚胎移植前对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以筛选符合特殊 要求的胚胎,进而生出特定类型的婴儿。 3、基因检测 (1)概念:指通过基因芯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进行检测,分析邮被检测者所含的各种致病基因和疾病易感基因的情况的一种技术。 (2)争论焦点 ①基因检测能否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②是否引起基因歧视及其他危害。 三、生物武器 1、种类 种类例证 病菌炭疽杆菌 病毒天花病毒、动物痘病毒 生化毒剂肉毒杆菌毒素 经基因重组的致病菌通过转基因技术改造的蜡状杆菌、重组流感病毒 2、特点 (1)传染性强。(2)污染面广,危害时间长。直接喷洒的生物气溶胶,可随风飘到较远的地区,杀伤范围可达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在适宜条件下,生物战剂存活时间较长,不易被发现。 (3)难以防治。(4)具有一定的潜伏期。(5)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3、局限性 (1)生物武器主要指病原微生物,所以它们的生存、繁殖、死亡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2)受地形、风向等多种条件影响。(3)生物武器使用不易控制,使用不当可危害本方安全。 选修三专题 5 生态工程

生物选修3专题一知识点(详细)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知识点总结 1.1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1、基因工程的概念 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 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优点: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移,迅速培育出生物新品种 2、基因拼接的理论基础: (1)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2)DNA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四种脱氧核苷酸。 (3)双链DNA分子的空间结构都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3、外源基因在受体内表达的理论基础: (1)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独立遗传单位。 (2)遗传信息的传递都遵循中心法则。 (3)生物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一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是原核生物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的核苷酸序列,有特定的切割位点(专一性)。 (3)作用部位:磷酸二酯键 (3)结果:形成两种末端: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注意:用同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从而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然后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载体连接起来 2?“分子缝合针” 一一DNA连接酶 ①作用:恢复磷酸二酯键。 ②种类:E?coliDNA连接酶:来源于大肠杆菌,连接黏性末端;

T4DNA连接酶:来源于噬菌体,连接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3. “分子运输车”--- 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④对受体细胞无害 (2)常用的载体:细菌的质粒、入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天然质粒不能直接使用) 1.2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 目的基因是指: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2. 方法:①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 (方法:根据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基因的功能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的转录产物mRNA 基因翻译产物蛋白质等特性。) ②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适用于已知目的基因的一段核苷酸序列) ③通过化学方法人工合成(适用于目的基因较小,或已知目的基因核苷酸序列) 3. 基因组文库与cDNA文库的区别 4. 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1)PCR的含义:全称多聚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 (2)目的:快速获取大量的目的基因 (3)原理:DNA M制 (4)使用的前提:已知目的基因的一段核苷酸序列 (5)条件:模板DNA、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四种脱氧核苷酸 (6)过程:第一步:变性,加热至90?95C DNA解链为单链,断裂氢键; 第二步:退火,冷却到55?60C,引物与两条单链DNA结合,形成局部双链DNA

(完整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整理(完整加强版),推荐文档

生物选修3 知识点 (区别不同工程和不同操作水平) 专题1 基因工程 概念: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 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基本原理:让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稳定且高效的表达 理论基础:DNA 是生物遗传物质的发现,DNA 双螺旋结构,遗传信息传递方式 核心:构建重组DNA 分子 (1)基本工具(技术基础) Cf 工具&工具酶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不切割自身 DNA 的原因:原核生物中无该限制酶的识别序列或其已被修饰)(2)功能:识别和切割 DNA 分子内一小段特殊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偶数碱基对回文序列)特异性表现:识别特定片段、切割该片段中的特定位点、形成一种末端 Cf —G↓GATCC— & —↓GATC— (3)结果:DNA 片段末端形成末端碱基互补的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①用切割(质粒) ②根据目的基因的位置或剪辑序列来确定限制酶的种类 ③切割后的片段要画全 2.DNA 连接酶 (1)功能:连接具有末端碱基互补的 2 个 DNA 片段,形成重组 DNA 分子 Cf DNA 聚合酶:只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逐个添加到已有的脱氧核苷酸链之后, 需模板 DNA,连接磷酸二酯键 3.载体 (1)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稳定保存并大量复制,基本不影响受体细胞正常生命活动 ②一至多个限制酶酶切位点(必须在所需标记基因外),供外源 DNA 片段插入 ③标记基因,便于筛选含有重组 DNA 分子的受体细胞 ——往往需要根据需求改造天然载体 (2)功能:①作为运载工具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内 ——载体选质粒的原因:具有环状结构,能够携带目的基因 ②利用它在受体细胞内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复制和转录/表达 (3)质粒(最常用的载体) 一种能够自主复制,在细菌(或酵母菌)中独立于染色体之外存在的双链环状 DNA 分子(4)其它载体: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获取目的基因 1.目的基因:人们所需要的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2.方法 (1)序列已知 ①化学合成法——较长 DNA 单链合成过程中容易出现碱基缺失 如反转录法(e.g 获取 mRNA 逆转录成 cDNA 再用 DNA 聚合酶生成双链) ②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生物选修三专题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四、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1)方法步骤: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2)倒平板操作的步骤:

2.涂布平板操作的讨论 课题二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二、统计菌落数目 (1)直接计数法:常用显微镜直接技术法,一般适用于纯培养悬浮液中各种单细胞菌体的计数。 (2)间接计数法:常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平板培养基上长出一个菌落就代表原待测样品中一个微生物个体。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 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细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设置3~5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因此, 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采用此方法的注意事项:1.一般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 三、设置对照 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对照实验是指除了被测试的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作用是比照试验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扰,证明确实是所测试的条件引起相应的结果。 四、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包括实验方案,所需仪器、材料、用具和药品,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及时间安排等的综合考虑 四、疑难解答 (1)如何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 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C/V)*M 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注:统计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的菌落数,最好能统计3个平板,计算出平板菌落数的平均 值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课标解读』 1、知识方面 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生态工程建设。初步形成物质循环利用、协调与平衡、多样性、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能力方面 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网络构建』 生态工程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达 到和的同步发展。(少消耗、多效益、)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原则,使一个系统产生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 1)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 2)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 生态工程原理 3)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的整体影响 5)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 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使得能量、 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 体功能大于各部分的效果,即“1+1>2” 答案: 物质循环环境污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循环经济生产原料生态工程物质循环再生分层分级利用物种多样性抵抗力稳定性协调与平衡环境承载力整体性经济社会系统学和工程学功能比例关系之和 『重难点归纳』 一、分析桑基鱼塘的物质和能量流动途径。 桑基鱼塘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相互联系的,能量的流动包含在物质的循环利用过程中,随着食物链的延伸逐级递减。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 循环利用:桑叶喂蚕,蚕产蚕丝;桑树的凋落物和蚕粪落到鱼塘中,作为鱼饲料,经过鱼塘内的食物链过程,可促进鱼生长;甘蔗可榨糖,糖渣喂猪,猪的排泄物进入鱼塘;鱼的排泄物及其他未被利用的有机物和底泥经微生物的分解,又可作为桑和甘蔗的有机肥料。桑基鱼塘巧妙地利用了很难利用的大片低湿地,发展了多种经营,为农民创造了多种收入的门路,完全符合“无废弃农业”的要求。 二、导致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是什

高中生物选修三 专题训练试题

模块测试试题(2):P109—115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选择题)两部分,1-100,考试用时90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下图为四种限制酶Bam HⅠ、Eco RⅠ、HindⅢ以及BglⅡ的辩识序列。箭头表示每一种限制酶的特定切割部位,其中哪两种限制酶所切割出来的DNA片段末端可以互补?其正确的末端互补序列是【 D 】 A.BamHⅠ和EcoRⅠ;末端互补序列—AATT— B.BamHⅠ和HindⅢ;末端互补序列—GATC— C. EcoRⅠ和HindⅢ;末端互补序列—AATT— D.BamHⅠ和BglⅡ;末端互补序列—GATC— 2.下面图中a、b、c、d代表的结构正确的是【 D 】 A.a—质粒RNA B.b—限制性外切酶 C.c—RNA聚合酶 D.d—外源基因 3.下列关于基因文库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基因文库是以不同片段的DNA在受体菌中保存的 B.一种生物的基因组文库含有本物种生物的全部基因 C.cDNA文库中包含某物种生物的全部基因 D.基因组文库包含的基因多,cDNA文库包含的基因少

4.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不包括【 B 】 A.基因枪法 B.显微注射技术 C.农杆菌转化法 D.花粉管通道法 5.目的基因能否在真核细胞中稳定遗传的关键是目的基因是否【 D 】A.进入受体细胞 B.进入细胞核 C.插入线粒体的DNA D.插入染色体的DNA 6.科学家将人的α—抗胰蛋白酶基因导入羊的受精卵,培育出了转基因羊,该羊基因羊能分泌含α—抗胰蛋白酶的奶。以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这一过程涉及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B.可用显微注射技术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羊受精卵 C.该转基因羊可以称为乳房生物反应器 D.该转基因羊中α—抗胰蛋白酶基因只存在于乳腺细胞 7.基因工程培育的“工程菌”通过发酵工程生产的产品,不包括【 C 】A.白细胞介素—2 B.干扰素 C.聚乙二醇 D.重组乙肝疫苗 8.以下关于蛋白质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蛋白质工程以基因工程为基础 B.蛋白质过程就是用蛋白酶对蛋白质进行改造的过程 C.蛋白质过程就是酶过程的延伸 D.蛋白质工程只能生产天然的蛋白质 9.下列关于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过程中所用技术与原理的匹配,不相符的一项是【 B 】 A.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和胰蛋白酶→酶的专一性 B.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细胞的全能性 C.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生物膜的流动性 D.紫草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育→细胞分裂 10.下图显示“白菜—甘蓝”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下列对此描述正确的是【 D 】 A.白菜和甘蓝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工程实质上是细胞质融合的工程

高中生物选修3优质专题检测3:专题5 生态工程

专题检测卷(五) (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某一农民承包了一鱼塘,他应怎样合理利用池塘生态系统() A.禁渔三年B.捕捞要彻底 C.适量捕捞成鱼D.饲养单一品种 答案C 2.协调与平衡原理主要是指() A.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及环境对生物的承载力 B.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 C.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协调统一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协调统一 答案A 解析协调与平衡原理就是考虑好环境承载力,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3.“1+1>2”反映的是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中的() A.物种多样性原理B.整体性原理 C.协调与平衡原理D.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答案D 解析系统整体性原理是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的分支,并不是整体性原理,故不能选B。4.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尽管改善了电力和灌溉条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巨大的水库沿岸水草丛生,使血吸虫发病率高达80%~100%,尼罗河下游农田失去了肥源等。这说明该工程() A.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 B.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 C.维持了原来的生态平衡 D.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得复杂 答案B 5.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态工程是生态学与工程学的结合 B.生态工程追求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C.生态工程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

D.应用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答案C 解析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但并不是无消耗。生态工程追求的是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6.下列农业模式中不遵循生态经济发展原理的是() A.石油农业B.精确农业 C.无废弃物农业D.四位一体农业 答案A 7.农村地区常出现“三料”的缺乏,下列不属于“三料”的是() A.饲料B.燃料C.石料D.肥料 答案A 8.我国南方桑基鱼塘是低洼稻田挖深做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遵循的哪个原理() A.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B.整体性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答案A 解析我国南方水网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的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即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高效生态系统,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 9.无废弃物农业与石油农业相比,其主要优点是() A.生产效率高,产品种类多 B.物质循环利用,对环境的破坏性很小 C.以石油、煤原料为动力,生产效率高 D.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环境承载力不大 答案B 解析无废弃物农业与石油农业相比,主要优点是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废物资源化,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 10.人类设计生态工程的根本目标是() A.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B.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防止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C.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五DNA和蛋白质技术知识点

5 DNA和蛋白质技术 5.1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1.提取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思路是选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具有不同物理或化学性质的生物大分子。DNA的粗提取就是利用DNA与RNA、蛋 白质和脂质等在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的差异,提取DNA,去除其 他成分。 2.DNA粗提取的原理:1)DNA和蛋白质等其它成分在不同浓度的 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所以一般选用2mol/L的NaCl溶液充分溶解DNA,使杂质沉淀,再缓慢注入蒸馏水使NaCl溶液浓度接近0.14mol/L,使DNA析出。2)DNA 不溶于酒精溶液,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精。所以可用体积分数为95%,预冷的酒精溶液来提纯DNA。 3.提取DNA还可以利用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原理。1)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只水解蛋白质而不会对DNA产生影响。2)温度值为60~80℃时,会使蛋白质变性沉淀,而DNA不会变性。3)植物细胞提取DNA时,常用洗涤剂瓦解细胞膜,但对DNA没有影响。 4.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呈现蓝色,可以检测DNA的存在。 5.选用DNA含量相对高的生物组织提取DNA,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不适宜用来提取DNA,但适宜用来提取血红蛋白。 6.实验设计过程:1)实验材料的选取:本实验用鸡血细胞做实验材料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其DNA含量丰富,材料易得;二是鸡血细胞极易吸水胀破,而用动物肝脏细胞作实验材料常常需要匀浆和离心,对设备要求较高,操作繁琐,历时较长。2)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往鸡血细胞中加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棒搅拌,使细胞吸水胀破释放DNA,过滤取DNA滤液。3)去除滤液中的杂质:往DNA滤液中加入2mol/L的NaCl溶液,过滤除去不溶的杂质。再加蒸馏水调节NaCl溶液浓度接近0.14mol/L,析出DNA,过滤去除溶液中的杂质。 4)DNA的提纯:将析出的DNA用2mol/L的NaCl溶液溶解过滤取滤液,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的、预冷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静置2-3分钟,析出白色丝状物即为粗提取的DNA。 5)DNA的鉴定:白色丝状物溶于5mL2mol/L的NaCl溶液,加入4mL二苯胺,沸水浴5分钟后观察到DNA溶液呈蓝色。 7.注意事项:在鸡血中要加入柠檬酸钠防止凝固;玻璃容器会吸附DNA,所以提 取过程使用塑料烧杯;使用尼龙布过滤;加入酒精和用玻棒搅拌时,动作要轻缓(细胞破裂快速搅拌),沿同一方向搅拌,以免加剧DNA分子的断裂,导致DNA分子不能形成絮状沉淀。二苯胺试剂要现用现配等。 5.2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 1. PCR又叫多聚酶链式反应,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张DNA片段的技术,其复制过程与细胞内DNA的复制类似。需要:1)解旋酶(打开DNA双链);2)DNA母链(提供DNA复制的模板);3)四种脱氧核苷酸(合成子链的原料);4)DNA聚合酶(催化合成DNA子链)5)引物(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2.为了明确地表示DNA的方向,通常将DNA的羟基(-OH)末端称为3,端,而磷酸基团的末端称为5,端。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DNA,而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因此DNA复制需要引物。当引物与DNA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后,DNA聚合酶就能从引物的3,端开始延伸DNA链,因此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