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形成齐全的地质年代表

煤的形成齐全的地质年代表
煤的形成齐全的地质年代表

煤的地质年代geological ages of coal

mei de diz加niall(lai 煤的地质年代(geol呼eal ages诚coal) 指煤层形成的年代。它可根据含煤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特征和成煤植物特征,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和煤层、地层对比法等确定。附表为参照1989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CS)的地球地层表列出的煤的地质年代表。表中给出了煤的年龄值、相应的生物演化过程、形成的主要煤种以及中国主要成煤期。煤的生成受植物演化、古气候、古地理、古地壳构造运动诸因素制约。繁茂的植物、温暖潮湿的气候、低洼平坦的地形煤的地质年代表于以及缓慢下沉的地壳运动对成煤有利。在晚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里纪、新生代中的第三纪均具备上述成煤条件,是世界重要成煤期。而石炭纪和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则是中国重要成煤期。在元古代地层中发现有菌藻植物形成的煤,这种煤在中国南方的早古生代地层中分布较广,称为石煤,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的主要煤种是烟煤,其次是无烟煤。在此时期,中国南北方都有重要煤层生成,特别是北方的石炭纪和二叠纪煤田是中国重要的炼焦用煤基地。侏罗纪成煤的煤种主要是揭煤和低煤化度烟煤,也有中煤化度烟煤,常含有厚煤层或巨厚煤层。第三纪成煤的主要煤种是褐煤和长焰煤。

地质年代表

年代单位年

各纪年

(百万

年)

距今年数

(百万年)

主要现象

华南赋煤区二叠系含煤地层在杭州-鹰潭-赣州-韶关-北海一线以南的东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在闽西南、粤东、粤中称童子岩组,在浙西称礼贤组,在赣东一带称上绕组。在连云港-合肥-九江-株州-百色一线以南的江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龙潭组,其次是以碳酸盐为主的合山组。在龙门山-洱海-哀牢山一线以东、秦岭-大别山以南的扬子地层分区,上二叠统含煤地层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称吴家坪组,以海陆交互相为主的称龙潭组和汪家寨组,以玄武岩屑为主的陆相沉积称宣威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存在明显的穿时现象,含煤层位由东向西抬高,在东南分区为下二叠统,在江南分区为下二叠统上部的茅口阶(龙潭组下部),在扬子分区为上二叠统龙潭阶和长兴阶(均为龙潭组)。

华北赋煤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属典型的地台沉积,按沉积特征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在北纬41°以北的阴山、大青山、燕山、辽西的阴山-燕辽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属陆缘山间盆地沉积,在阴山、大青山称为拴马桩组,在辽西地区称为红螺岘组。在北纬35°~41°之间的华北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由老至新划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在北纬35°以南(豫西及两淮)的南华北地层分区,含煤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在鄂尔多斯西缘的贺兰山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从下至上划分为红土洼组、羊虎沟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其次为羊虎沟组。在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第三次煤田预测工作中(1997年),石炭系和二叠系均采用二分方法,上石炭统与下二叠统之间的分界位于太原组内马平阶与龙呤阶之间。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存在东西分异、南北分带现象,含煤层位由北向南逐渐抬高。

北方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我国北方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分属新疆地层分区、北山

-燕辽地层分区、柴达木-秦祁地层分区和鄂尔多斯地层分区。在新疆分区的北疆地区,下

-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为水西沟群,自下而上划分为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八道湾

组和西山窑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在北山-燕辽分区的西段,下-中侏罗统自下而上分为艿艿

沟组和青土井群,后者为主要含煤地层;在中段的大青山一带,含煤地层主要为五当沟组和

召沟组;在东段地区,主要含煤地层为海房沟组和红旗组。在柴达木-秦祁地层分区,现有

木里、阿干镇、窑街、靖远等主要矿区,中侏罗统木里组、阿干镇组和窑街组为主要含煤地

层。鄂尔多斯分区包括陕、甘、宁、蒙诸省区的鄂尔多斯盆地和晋西、豫西等地区,主要含

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延安组。

下白垩统含煤地层下白垩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东北赋煤区,地层分区主要包括二连

-海拉尔分区、吉东分区和三江-穆棱河分区。二连-海拉尔分区位于内蒙东部锡林格勒、

呼伦贝尔、哲里木等盟,包括百余个内陆断陷盆地,含煤地层为乐巴花群、霍林河群或扎赉

诺尔群。松辽-吉东分区发育了阜新、铁法、康平、元宝山等含煤盆地,主要含煤地层为沙

海组和阜新组,或沙河子组与营城组。三江-穆棱河分区位于黑龙江佳木斯隆起以东,含煤

地层为鸡西群,鸡西群是东北最主要的含煤地层,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城子河组和穆棱组。

二连浩特地质发展历史

二连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属于内蒙古东部华力西地槽,濒临华北地台北缘。早古生代本区地壳处于拉张状态,沉积一套浅变质岩,为海相沉积岩和火山岩;晚古生代主要沉积一套海相沉积岩,局部可见火山岩分布。地壳以拉张为主。本区中石炭统本巴图组为火山复理石建造,二叠纪早期为陆源碎屑——碳酸盐建造及火山—复理石建造,晚期为陆源碎屑建造,形成一个完整的海进至海退的沉积旋回。二叠纪末,本区发生大面积的海退,陆壳不断向海洋增生,经过1600Ma的发展历程,西伯利来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终于在晚古生代末期对接,形成了统一的古亚洲大陆。

中生代本区进入了二连浩特的发生发展阶段,这里所指盆地是狭义的二连浩特,是广义的二连浩特的一个小的坳陷盆地,仅包括二连浩特市北部晚白垩地层分布区。探讨二连浩特发展历史不能不涉及广义的二连浩特。广义的二连浩特是指二连浩特至东乌珠穆沁旗以南,苏尼特左旗毛登以北的北东、北北东向狭长带状盆地。盆地由区域性断裂控制由一系列北东或北北东向的凹陷和凸起构成。分地发育在晚华力西褶皱带的二叠系基底之上。进入燕山期,即中生代,由于受太平洋板块对亚洲大陆的俯冲和挤压作用,使整个中国东部大陆边缘进入了另一个构造活跃时期,这一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强烈地褶皱、断裂和火山喷发活动,并造成了一系列北东、北东东向的隆起和坳陷。二连浩特群就是这个时期早、中侏罗世形成的北东向盆地。盆地中沉积了

河流、湖泊相的碎屑岩、煤和油页岩,成为内蒙主要的煤和石油产地,早白垩世为盆地发育的鼎盛时期,经历了一个持续稳定的沉积环境,沉积了一河湖相砂泥岩和深湖相的暗色泥页岩。可燃有机盐沉积,二连组沉积厚度达2200~3000米。这个时期,是恐龙最繁盛的时期,晚白垩世分地沉降速度和范围加大,沉积一套上白垩统粗的砾屑岩,称之类磨粒的建造。白垩纪末期,地壳整体上升,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发展历史结束。

新生代本区以升降运动为主,在中生代二连浩特的基础上形成了第三纪坳陷型沉积盆地,沉积了一套河流相的砂岩、砾岩和泥岩。盆地的早期(古新世晚期)阶段,沉积范围不大,北起二连浩特市,南至红格尔,西至额仁淖尔——卫井以东,东至二道井——查干敖包一线附近,大约宽60公里,长200公里,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展布。随后水域逐渐扩大,沉积范围扩展,北至二连浩特以北,东抵苏尼特左旗,西至腾格尔诺尔以西,大约宽150公里,长300公里。

晚古新世—始新世期间,盆地以湖相沉积为主,沉积中心在脑木根—巴彦乌兰—呼和勃尔和地区,沉积了一套含石膏的红色泥岩建造。当时的气候条件可能比较干燥炎热,湖水不太深,硫酸钙溶液受到蒸发浓缩,形成大型及中小型石膏矿床。湖中繁殖介形类、鱼类和龟鳖类,湖滨水草丰盛,大量的食草和食虫类动物得以生存和繁殖。因湖水时深时浅,枯水期哺乳动物可以涉足湖盆中心,有时,倾盆大雨,山洪爆发,泥砂石俱下,众多的哺乳动物遭到突然袭击,死后被埋葬在一起。始新世晚期,盆地逐渐抬升,湖水自东北向西南退出,沉积中心转移到沙拉木伦河附近。所以沙拉木伦组的沉积厚度在乌拉苏附近最厚,向东逐渐变薄,至额尔登敖包附近仅10米左右,再向东即逐渐尖灭。始新世末,二连浩特全部升起,造成短暂的沉积间断。

渐新世,盆地再度下坳,接受河流相、洪水平原相与湖沼相的交替堆积。所以,在剖面上可清楚地看到三个沉积亚旋回,每个沉积亚旋回都由含砾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开始,以棕红色泥岩(含石膏及天青石晶片)结束。由于喜马拉雅运动导致的差异升降,当时湖水经常动荡游移,气候也出现多次波动,温暖潮湿——炎热干燥周期交替。盆地周围可能疏林草原广布,浊草茂盛,以供大型食植物的大角雷兽、两栖犀、巨犀等哺乳类栖息和繁衍。渐新世晚期,二连浩特再度抬升,直至中新世晚期盆地东缘下降才接受新的沉积,其沉积中心向东已转移到塔木钦塔拉——赛罕塔拉一带,湖盆也有明显萎缩了。

含煤地层与煤层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数:814 更新时间:2006-11-18

我国地史上的聚煤期有14个,其中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第三纪为主要聚煤期。在这7个主要聚煤期中,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聚煤期更为重要,相应煤系地层中赋存的煤炭资源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8%以上,煤层气资源占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99.5%以上。

1、主要聚煤期含煤地层

(1)主要含煤地层分布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聚煤作用在我国北方形成海陆交互相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赋存在华北赋煤区,含煤面积80万km2,构成了我国最主要的煤层气聚气区,即华北聚气区。该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的主体部分,地理分布范围西起贺兰山-六盘山,东临勃海和黄海,北起阴山-燕山,南到秦岭-大别山,包括了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南部、辽宁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部、陕西大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在华北赋煤区内,还广泛发育了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并见零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含煤地层分布。

晚二叠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在我国南方十分强烈,含煤地层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以南、龙门山-大雪山-哀牢山以东的华南赋煤区内,构成了我国华南煤层气聚气区。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地台和华南褶皱系,地理分布范围包括西南、中南、华东和华南的12个省区。华南赋煤区内除有以龙潭组为代表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外,还有上石炭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下-中侏罗统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赋煤区,在华北赋煤区的分布也较为广泛。西北赋煤区由塔里木地台、天山-兴蒙褶皱系西部天山段和秦祁昆仑褶皱带、祁连褶皱带、西秦岭褶皱带等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地理分布范围包括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贺兰山-六盘一线以西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早-中侏罗世的聚煤作用在西北赋煤区广泛而强烈,所形成的煤炭资源在该区占绝对优势地位,并构成了我国西北煤层气聚气区的主体。此外,该区局部地带尚有石炭-二叠系和上三叠统含煤地层赋存。

下早白垩统下早白垩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东北赋煤区,是我国东北煤层气聚集区煤层气赋存的主要地层。其大地构造单元为兴蒙褶皱系东段、华北地台东北缘及滨太平洋褶皱系,地理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中部和北部以及内蒙东部。此外,本区内还有石炭-二叠系、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滇藏赋煤区的聚煤期多,台湾赋煤区以第三纪聚煤作用为主,但两地区的煤层气资源意义不大,故含煤地层分布状况不再赘述。

(2)主要聚煤期含煤地层划分

华南赋煤区二叠系含煤地层在杭州-鹰潭-赣州-韶关-北海一线以南的东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在闽西南、粤东、粤中称童子岩组,在浙西称礼贤组,在赣东一带称上绕组。在连云港-合肥-九江-株州-百色一线以南的江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龙潭组,其次是以碳酸盐为主的合山组。在龙门山-洱海-哀牢山一线以东、秦岭-大别山以南的扬子地层分区,上二叠统含煤地层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称吴家坪组,以海陆交互相为主的称龙潭组和汪家寨组,以玄武岩屑为主的陆相沉积称宣威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存在明显的穿时现象,含煤层位由东向西抬高,在东南分区为下二叠统,

在江南分区为下二叠统上部的茅口阶(龙潭组下部),在扬子分区为上二叠统龙潭阶和长兴阶(均为龙潭组)。

华北赋煤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属典型的地台沉积,按沉积特征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在北纬41°以北的阴山、大青山、燕山、辽西的阴山-燕辽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属陆缘山间盆地沉积,在阴山、大青山称为拴马桩组,在辽西地区称为红螺岘组。在北纬35°~41°之间的华北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由老至新划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在北纬35°以南(豫西及两淮)的南华北地层分区,含煤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在鄂尔多斯西缘的贺兰山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从下至上划分为红土洼组、羊虎沟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其次为羊虎沟组。在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第三次煤田预测工作中(1997年),石炭系和二叠系均采用二分方法,上石炭统与下二叠统之间的分界位于太原组内马平阶与龙呤阶之间。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存在东西分异、南北分带现象,含煤层位由北向南逐渐抬高。

北方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我国北方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分属新疆地层分区、北山-燕辽地层分区、柴达木-秦祁地层分区和鄂尔多斯地层分区。在新疆分区的北疆地区,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为水西沟群,自下而上划分为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在北山-燕辽分区的西段,下-中侏罗统自下而上分为艿艿沟组和青土井群,后者为主要含煤地层;在中段的大青山一带,含煤地层主要为五当沟组和召沟组;在东段地区,主要含煤地层为海房沟组和红旗组。在柴达木-秦祁地层分区,现有木里、阿干镇、窑街、靖远等主要矿区,中侏罗统木里组、阿干镇组和窑街组为主

要含煤地层。鄂尔多斯分区包括陕、甘、宁、蒙诸省区的鄂尔多斯盆地和晋西、豫西等地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延安组。

下白垩统含煤地层下白垩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东北赋煤区,地层分区主要包括二连-海拉尔分区、吉东分区和三江-穆棱河分区。二连-海拉尔分区位于内蒙东部锡林格勒、呼伦贝尔、哲里木等盟,包括百余个内陆断陷盆地,含煤地层为乐巴花群、霍林河群或扎赉诺尔群。松辽-吉东分区发育了阜新、铁法、康平、元宝山等含煤盆地,主要含煤地层为沙海组和阜新组,或沙河子组与营城组。三江-穆棱河分区位于黑龙江佳木斯隆起以东,含煤地层为鸡西群,鸡西群是东北最主要的含煤地层,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城子河组和穆棱组。

2、主要聚煤期煤层

我国各聚煤期均有可采煤层形成,从早石炭世到第三纪富煤面积缩小,煤层稳定性变差,煤层层数减少,单一煤层厚度增大。聚煤范围最广、煤层连续性最好的是华北赋煤区,其次为华南赋煤区,单层煤层厚度最大的是西北赋煤区和东北赋煤区。

(1)华北赋煤区煤层发育特征

华北赋煤区的主要聚煤期为石炭-二叠纪与早-中侏罗世,局部地段发育下石炭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可采煤层。

上石炭统可采煤层分布于北纬35o以北的地区,下二叠统可采煤层遍及整个华北盆地,含煤系数4.8~15.6%,含煤5~10层,含煤性好(表1-1)。石炭-二叠系主要可采煤层厚度具有北厚南薄的总体展布趋势,南北分带明显。北纬38°以北存在一个厚煤带,厚度一般在15m以上,最厚可达30余m,该带进一步发生东西分异,呈现出厚薄相间的南北向条带。

表1-1 华北赋煤区上石炭统一下二叠统煤层对比一览表

华北赋煤区下-中侏罗统煤层主要赋存于鄂尔多斯盆地及大同、京西、大青山、蔚县、义马、坊子等小型山间湖盆内。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共含煤10~15层,主要可采层5~7层,累计可采厚度15-20m,煤层集中分布于盆地的西部和东北部,煤层厚度具有由北向南、自西向东减薄的趋势,煤层层数多,分布面积广,横向较为稳定,累计厚度大,局部可达40余m。在延安、延川、延长一带出现无煤区。

(2)华南赋煤区煤层发育特征

在华南赋煤区西部,上二叠统煤层厚度呈现出中部厚、向四周变薄的总体展布趋势,周边煤层厚度一般小于5m,中部煤层的发育特征在黔北-川南隆起带、黔中斜坡带、黔西断陷区和滇东斜坡区有所不同。

黔北-川南隆起带上分布着川南、南桐、华蓥山、桐梓和毕节等煤田或矿区,含煤3-53层,平均16层。煤层总厚0.45-28.12m,平均6.24m。可采煤层总厚1.90-23.25m,平均4.33m。局部可采煤层14层,大多为薄煤层,有1-2层为中厚煤层。

黔中斜坡带分布有贵阳、织纳、威宁等煤田或矿区,含煤8-82层,平均26层,煤层总厚1.51-45.03m,平均16.35m;可采煤层总厚3.04-38.0m,平均9.98m;局部可采煤层16层,多为薄煤层。

黔西断陷区主要为六盘水煤田,是华南西部的重要富煤地区,含煤13-90层,平均37层,煤层总厚7.02-69.75m,平均总厚28.88m,可采总厚4.68-45.79m,平均可采厚度15.27m,可采煤层14层,以中厚煤层为主,单层厚均在1.35m左右。

滇东斜坡区包括宣威和恩洪两个矿区,煤层层数及厚度均向西减少,含煤4-80层,平均36层,煤层总厚3.54-50.53m,平均18.54m,可采总厚2.72-42.13m,平均可采总厚11.11m,局部可采煤层17层,多为薄煤层,有1-2层中厚煤层发育。

在华南赋煤区东部,煤层发育于下石炭统测水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下石炭统测水组富煤带分布于湘中和粤北地区。湘中含煤3-7层,其中3号煤为主要可采煤层,2号和5号煤为局部可采煤层。3号煤层厚度0-19.71m,平均1.5m左右,以渣渡矿区发育较好,平均厚度可达3.55m左右,煤层结构简单至复杂。在金竹山矿区西北部及芦毛江矿区,下石炭统煤层以煤组出现,最多可达10个分层,煤层较稳定到不稳定,5号煤层厚度0-21.0m,平均1.3m左右,在金竹山一带发育较好,平均厚达2.28m,且结构简单,3号煤与5号的间距为0-10m。此外,在粤北地区含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2层,2号煤层厚度0-6.0m,平均1m 左右,3号煤层厚度0-42.5m,平均3.00m,结构极为复杂,煤层极不稳定,两煤层之间间距在18m左右。

华南东部上二叠统龙潭组含煤沉积被古陆和水下隆起所分隔,各聚煤坳陷内含煤性差异较大,龙潭组普遍含有可采煤层,由

南向北大致可分为三个聚煤带:

南带位于赣南-粤北-湘南一带。赣南信丰、龙南含B24、B26、B28等不稳定可采煤层,单层厚度在1m左右;粤北韶关含煤10余层,其中11号煤层全区稳定可采,厚约2m;湘南郴州含煤10层,其中5号和6号煤层稳定可采,厚度小于2m。

中带展布于湘中-赣东-皖东南-浙西北-苏南一带,是华南东部龙潭组的主要富煤地带。湘中涟邵含煤6层,其中2号煤全区稳定可采,厚约2m。赣中萍乡、乐平等地含A、B、C三个煤组,其中B组煤全区发育,C组煤在赣东上饶发育较好,A 组煤在萍乡一带发育较好,厚约2m。在皖东南、浙西北的长兴-广德地区,发育A、B、C、D四个煤组,其中C2煤层全区稳定可采,厚度一般小于2m。在苏南一带上、中、下3个煤组,其中上煤组3号煤层较为稳定,厚度1-2m。

北带位于鄂东南-皖南-赣北一带,龙潭组相对较差。鄂东南黄石地区含上、中、下3层煤,其中下煤层较为稳定,厚1m 左右。皖南铜陵、贵池一带含煤7层,均为不稳定薄煤层,其中A、B、C三层煤局部厚度可达1m。赣北九江仅含不稳定的薄煤层。

(3)西北赋煤区煤层发育特征

西北赋煤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中侏罗统,分布于80余个不同规模的内陆坳陷盆地,例如准噶尔、吐哈、伊犁、塔里木、柴达木,民和、西宁、木里等盆地。

准噶尔盆地展布着东部、北部及南缘三个聚煤带。其中:东部和北部聚煤带主要以八道湾组为主,煤层累厚分别为50.5m和40m,最大单层厚度分别为15m和10m;南缘聚煤带以西山窑组为主,煤层累厚达60余m,单层厚度一般为4 ~5m,富煤带展布方向与盆缘构造带展布方向一致。

吐哈盆地受北东向古隆起的影响,下-中侏罗统含煤沉积被一分为二,西部为吐鲁番凹陷,东部为哈密凹陷。在吐鲁番凹陷中,煤层主要分布在吐鲁番-七克台和艾维尔沟地区,前者地区煤层最厚达120余m,向四周逐渐变薄。西端艾维尔沟地区含煤12~18层,可采厚度6.28~76.33m,平均可采总厚32.2m,以中厚煤层为主,含厚煤层2~3层,煤层结构较简单,平均层间距达25m。

在西北赋煤区,本次进行煤层气资源评价的还有宝积山、窑街、木里、鱼卡、西宁等矿区或煤田,其下-中侏罗统煤层发育的基本特征如表1-2所示。

沈北晚第三纪4-1210.842较简单较稳定-不稳定10

东北第三纪聚煤盆地规模相对较小,多沿深大断裂带呈串珠状展布,如沿密山-抚顺断裂带分布的虎林、平阳镇、敦化、桦甸、梅河、清源、抚顺、永乐等盆地,沿依兰-伊通断裂带分布的宝泉岭、依兰、五常、舒兰、伊通、沈北等盆地,含煤性较好,常有巨厚煤层赋存,在抚顺、沈北等盆地煤层最厚可达90余m。

与本次煤层气资源评价有关的盆地的煤层发育基本特征如表1-3所示

( 5)滇藏赋煤区煤层发育特征

滇藏赋煤区聚煤作用具有时代多、分布广、煤层层数多、厚度薄和稳定性差的总体特点,早石炭世、晚二叠世和晚三叠世都有可采煤层形成,主要分布于唐古拉山山脉附近。下石炭统和上二叠统含煤煤层分布面积较大,含煤2-80余层,单层厚度在1m左右。上三叠统含煤6-68层,单层厚度一般小于1m。

煤炭资源

〖发布日期:2007-05-14〗〖来源:〗〖作者:〗

〖字体:大中小〗〖背景色:〗〖打印本稿〗〖关闭〗

一、煤炭资源概况

锡林郭勒盟煤炭资源丰富,分布在全盟11个旗县市,有百余个含煤盆地,探明及预测储量1883亿吨,估算可采总储量1393亿吨,其中褐煤718亿吨,占99.5%,褐煤总储量在全国居第一位。长焰煤3.5亿吨,占0.3%;煤田多成煤于中生代晚期。各煤田中已做过不同程度地质工作的有60处,探明及预测储量1672亿吨,其中10亿吨以上的煤田有25个。气煤、无烟煤也有一定储量。列入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表中保有资源储量466亿吨,煤炭资源量在自治区居第二,褐煤总储量居第一。

各煤田中资源储量大于100亿吨的现发现5处,即锡林浩特市胜利煤田、东乌旗额和宝力格煤田、西乌旗白音华煤田、高力罕煤田和五间房煤田。10-100亿吨的煤田现发现21处,即锡林浩特市巴彦宝力格煤田、苏尼特左旗白音乌拉煤田、东乌旗乌尼特煤田、苏尼特左旗赛汉高毕煤田、阿巴嘎旗明图庙煤田、阿巴嘎旗那仁宝力格煤田、西乌旗巴彦胡硕煤田、西乌旗吉林郭勒煤田等。煤质大部分为中灰、低硫、低磷褐煤,平均收到基低位发热量3500大卡/公斤,是优质动力煤和化工用煤。这些煤田大部分具有埋藏浅、煤层厚、易开发的特点,且结构稳定,开采条件好,适合于综合技术的应用和集约化生产。开发锡盟丰富的煤炭资源,对于形成西电东送北通道,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于成为对“东部经济带”具有直接辐射作用的战略资源接替基地,对于振兴民族地区经济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现将锡盟十大煤田情况简介如下。

胜利煤田位于锡林浩特北郊,整个煤田总体呈北东一南西条带状展布,走向长45公里,倾向宽平均7.6公里,含煤面积342平方公里,煤炭地质储量224亿吨。煤田伴生有益矿物(锗、石油)。煤田内15个煤层中,6号煤层以上绝大部分区段适合大型露天开采,露天矿田按境界剥采比nj=4m3/t、局部nj≤6m3/t圈定。6号煤层以上适合露天开采的区段划分为五个大型露天矿和一个露天锗矿田,以锡林河为界,以东为东露天,西部为西露天,地质储量合计141.6亿吨;6号煤层以上剥采比较大的区段划分为三个矿井井田,地质储量合计23.1亿吨,6号煤层以下的煤层划分为深部矿井井田,地质储量合计32亿吨。胜利煤田煤质总体上为中低灰、低硫或特低硫、低磷、中等发热量的褐煤,并且属含油—富油煤,化学反应活性好。煤的主要用途是发电用煤、液化用煤和化工用煤。液化转化率达97.02%,油产率62.34%,液化率69%。煤种主要为褐煤,水份13.99%,灰份19.72%,挥发份43.13%,分析基发热量为4745大卡/公斤,硫份0.84%,磷0.03%。氢4.89%;灰熔点1284℃(1080-1500℃);腐植酸10.13%。该煤田已列入全国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蒙东基地之中。总体规划已由国家发改委批准。

白音华煤田是内蒙古十大煤田之一,矿区面积51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140.7亿吨,煤层共有三个煤组,平均厚度在34.5米左右,煤质为优质中灰低硫褐煤,其高位发热量为4600大卡蚣斤,属优质动力褐煤。平均剥采比为3.37m3/11屯。煤田电力供应、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完备,为大型开采提供了必要条件。煤种为褐煤,水份10-12%,灰份18.70-21.29%,挥发份49.5%;硫份0.81%;腐植酸5.08%;灰熔点小于1250℃(1080-1500℃)。具中灰、低硫、中低热值、高挥发份、低熔灰份等特性。该煤田已列入全国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蒙东基地之中。总体规划已由国家发改委批准。

额和宝力格煤田位于东乌旗南部和锡林浩特市北部,整个煤田总体呈北东一南西条带状展布,走向长175.4公里,倾向宽平均15公里,含煤面积2631平方公里,在第三次全国煤炭预测资料中,预测煤炭资源储量376.32亿吨,其中预测可靠40.02亿吨、预测可能336.30亿吨。初步了解盆地内有两个煤组,赋存于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含煤段。厚350-500米,含煤4-8层,煤层累厚18-34.25米。埋深118-356米以下,煤质:可燃基挥发份39.25%,水份17.89-19.18%,灰份12.37-19.09%,可燃基发热量(弹简)7180-6839大卡/公斤,全硫0.29-0.37%,煤类为褐煤。1986年内蒙古109地质队对额和宝力格煤田进行了远景调查,并于1987年7月提交了《内蒙古东乌旗额和宝力格煤田远景调查地质报告》,按煤组对比计算远景地质储量(E与F级)40亿吨。

高力罕煤田位于西乌旗东北部,整个煤田总体呈北北东一南南西条带状展布,走向长198公里,倾向宽平均15公里,含煤面积2965平方公里,在第三次全国煤炭预测资料中,预测煤炭资源储量138.31亿吨。

巴彦宝力格煤田位于锡林浩特市北33公里,目前勘探程度为找煤阶段,1975年由151队进行1:107/地质测量3000平方公里,提交C2级储量19.1亿吨,地质储量74.78亿吨,总储量93.87亿吨,目前尚未开发。煤系地层时代属于上侏罗统,含煤系数17.54%。根据对比,煤系分为五个含煤组(A、B、C、D、E)。本区主要煤层赋存在巴彦宝力格向斜中,主要可采煤层在向斜西北翼中东部发育较好,煤质为褐煤,原煤灰份一般在20%,水份15%,发热量在4000-5000大卡/公斤。

白音乌拉煤田位于东苏旗西北32公里,目前勘探程度为普查阶段,局部进行了详查,煤田总面积约657平方公里,煤质为褐煤。局部进行了开采,煤炭产量占全盟13%。上报储量68.58亿吨,其中D级29.60亿吨,地质储量39亿吨。含煤地层为下白垩统巴彦花组,含煤1-9层,可采3层,累厚20.26米,其中B煤层全井田分布,水份17.9%,灰份17.00%,挥发份46.89%,发热量(可然基弹简)6564大卡/公斤,煤类为褐煤1号。

乌尼特煤田总面积670平方公里,1983-1985年109地质队在乌尼特煤田开展了远景调查,并于1987年6月提交了《内蒙古东乌旗乌尼特煤田远景调查地质报告》,求得一煤组A、B、C三层煤表内D级316522万吨,总资源量(表

内外)D+E级68.90亿吨。1989年109地质队在乌尼特煤矿开展了详查地质工作,并于1989年底提交了《内蒙古东乌旗乌尼特煤矿详查地质报告》,探求B级储量332.8万吨,C级888.5万吨,D级623.3万吨。现主采煤层为A1与A2号煤、煤质为褐煤,其中灰份平均24%,属高熔灰份,特低硫,全硫为0.87%,水份11.8%,中腐植酸14.38%;特低硫磷弱变质二号褐煤,原煤应用基低位发热量平均为3200大卡/公斤,可供电厂燃用。

五间房煤田位于西乌旗西北部,整个煤田总体呈北北东—南南西条带状展布,介于乌尼特煤田、巴彦宝力格煤田、巴彦胡硕煤田之间,走向长18公里,倾向宽平均10公里,含煤面积177平方公里,在第三次全国煤炭预测资料中,预测煤炭资源储量61.45亿吨。

赛汉高毕煤田位于苏尼特左旗西部与苏尼特右旗东西向交界一带,面积约433平方公里。含煤地层为下白垩统,其中段厚93.59米,含煤3—5层,可采3层,累厚22.07米。埋深在300米以下,灰份22.09—28.46%、挥发份43.97—46.82%、水份1021—13.10%、全硫1.36—3.76%、发热量4578—5056大卡/公斤(弹简干燥基),煤类为褐煤,预测煤炭资源储量51.19亿吨。

明图庙煤困位于阿巴嘎旗北部,整个煤田总体呈北东—南西条带状展布,走向长200公里,倾向宽平均4.23公里,含煤面积855平方公里,在第三次全国煤炭预测资料中,预测煤炭资源储量32.94亿吨。

0024标号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某煤矿探矿权转让:

该煤田由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底下的二级单位内蒙古地质XX公司勘探。

一、概况

1.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该煤矿位于内蒙古东部(蒙东)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境内。煤田范围东西长13.6公里,

南北宽12公里,面积约165.01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7?46′00″~117?56′30″;

北纬:45?20′00″~45?26′30″

矿区北距S101省道40km,西距S204省道的乌尼特牧场52km,南距锡-霍铁路白音华站

74km,另有草原简易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2.自然地理及经济

矿区所处地形较为平缓,起伏不大,海拔标高893-832m,最大高差61m。总的地貌特征除边缘呈丘陵地带外,绝大部分为开阔的侵蚀台地,地表水系不发育。

矿区属草原牧区,地域辽阔,人烟稀少,主要经济来源为畜牧业,地方经济欠发达。

二、矿区地质概况

1.区域地质背景

本区所处大地构造单元属内蒙古大兴安岭华力西褶皱系,东乌珠穆沁旗早华力西期褶皱带,阿巴嗄旗-贺根山复向斜东段之南翼。地层区划属内蒙古草原地层区,锡林浩特-磐石地层分区,二连浩特地层小区。

2.含煤盆地构造形态

矿区为一中生代断陷独立小盆地,面积约180km2,总体构造形态呈南西-北东向宽缓向斜构造,基底构成地层为上侏罗统火山岩系,厚达近千米的下白垩统巴彦花组煤系地层则是盆地沉积的主体。煤系地层中未发现岩浆岩侵入体。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3、煤系地层

含煤地层为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岩性组合为一套陆相碎屑岩类。由上至下划分为六个岩性段,二岩段和四岩段为含煤岩段,其中以四岩段含煤性最好,属地质详查的目的层。

4.煤层

矿区含煤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白彦花组四岩段,控制厚度35.2-187.3m,内赋三个煤组13层煤,其中局部可采煤层4层,即1-2、1-3、2-1、2-4煤层,全区可采煤层(主煤层)

1层,即2-3煤层,余者为不可采煤层。该岩段见煤深度一般在379.02-589.76m之间,煤层累计平均总厚度15.19m,可采煤层总厚度13.06m。含煤面积82.11km2。

2-3号煤层全区发育,煤层厚度0.37-19.06m,平均厚度7.37m,可采厚度3.54-19.06m,平均厚度10.34m。含夹矸0-4层,矸厚一般0.20-0.40m,矸石岩性多为泥岩,少量为灰质泥岩。煤层结构为简单-较简单型,煤层稳定程度属较稳定类型。顶板岩性主要为泥岩,底板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可采面积61.96 km2。

5.煤质

区内煤呈棕黑-黑色,弱沥青-沥青光泽,均一状、木质状结构,块状层理,平坦-参差状断口。宏观煤岩组分以暗煤为主,半亮煤次之,亮煤少量;显微煤岩组分以镜质组分含量为主,含量49.41-87.48%,丝质组11.33-48.82%,半镜质组1.19-1.57%,稳定组0-0.1%。各煤层镜质组最大反射率为0.49-0.52%。原状煤样呈柱状体。煤的变质阶段为高阶褐煤-次烟煤阶段。

各煤层水分普遍较低,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Mad)<10%,精煤水分10-11%,各煤层原煤干燥基灰分(Ad)16.88-25.58%,原煤经重液分选后,低灰煤灰分降低2%左右,中灰煤灰分降低7-14%,精煤回收率为44-62%。各煤层原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产率(Vdaf)均>37%,平均44-46%,属高挥发分煤。各煤层原煤干燥基全硫(St.d)0.39-0.64%,属低硫煤-特低硫煤。各煤层元素分析以碳为主,含量70.45-72.30%,较为稳定。各煤层有害元素磷、砷、氯均含量很低,含量分级属特低磷、氯、一级砷煤。各煤层原煤高位发热量(Qgr.d)平均为23.15MJ/kg(5536大卡/公斤),低位发热量(Qnet.d)平均为

22.18MJ/kg(5304大卡/公斤)。本区煤层的煤类属长焰煤与褐煤复合性煤类。

2-3号煤层煤灰粘度,在温度为1180℃时煤灰仍有一定的流动性,适合液态排渣,其他煤层当温度低于1500℃时煤灰停止流动,适合固态排渣,基本上属于弱还原煤。1-2和2-1号煤层为弱结渣性,1-3、2-3、2-4号煤层为中等结渣性。煤对CO2反应温度达到1000℃时各煤层均达到或超过60%,其中以2-3号煤的反应性最好,符合沸腾层发生炉质量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