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语言与性别差异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语言与性别差异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语言与性别差异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究语言与性别差异关系

摘要: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男士和女士使用的语言存在某些差异,某些词语女性使用会很正常,但是如果有男性说出来,我们会觉得难以接受,如女性常用的“讨厌”一词。除个人因素外,这其中也包含了一些社会因素。可见,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反映出社会规范,这引起语言学家极大关注。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在语音、词汇、句法、言语交际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性别差异;社会语言学;社会地位

众所周知,男人和女人生理上的差异与生俱来,我们称这种区别为sex。但在社会生活的相互交往中,这种差别又会受到文化、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等的影响,因此不能简单的从生理角度进行区分,因此“性别”这个词随之诞生了,也就是gender。它通常用来形容不同或相同的性别。在日常交流中,由于受到不同性别导致的文化差异的影响,异性在交流中经常出现困惑或是无法理解的状况。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语言使用者出于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考虑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将通过语言这面镜子,透视一下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言语交际等层面所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从而提高我们对性别语言的认识,防止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产生语言性别歧视。

现代语言学对语言与性别这一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丹麦著名语言学家Jespersen(1922)在他的著作“Language: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中介绍了女性语言,他列举了男性和女性使用的不同语言,并且认为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委婉语。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和性别成为了语言学中的一门独立分支。之后开始被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交际研究者所重视,例如: Lakoff的“女性语言”( women' s language ) , Crosby &Nyquist的“女性语域”( the female register ), Kramer的“性别语言”(genderlect)和Mulac et al.的“与性别相关的语言”( gender – related language)等。从文字表述上看,这些术语的侧重点是关于两性语言的结构特点。随着这一领域的发展,更多的语言学家把这一差异应用于动态研究中——语言交流,如德博拉。坦嫩的流行著作《你误会了我—交谈中的女人和男人》等,则更有效地通过两性语言的差异来理解交谈中所带来的影响。一、语言结构的差异

社会语言学家Trudgill曾说过男人和女人使用的不是两种语言,而是一种语言的不同变体这种不同仅表现在词汇层面(The men and women did not speak different languages. Rather,

they spoke different varieties of the same language—the differences were lexical only.)而我们发现这种语言结构上的差异不仅出现在词汇的选择上,也包括语音和句法方面的差别。

1.语音层面的性别差异

Trudgill在南非的德兰士瓦(Transvaal)对某中学的男女生的双元音进行了比较,发现男生的发音接近标准的比例低或者一个都不标准。另外他在1974年在底特律等地中做过一个关于元音r (rhotic)发音的调查,其结果显示该市男女两性在这一点上存在差异。

性别上层中产阶级下层中产阶级上层工人阶级下层工人阶级男性66. 7 52.5 20. 0 25. 0

女性90. 0 70. 0 44. 2 31. 7

表1美国底特律市黑人男女元音后r发音情况比较(Trudgill 1974: 44) 提到语音差别,我们更容易想到尖锐的女性声音和低沉的男性声音,或是演讲时,典型的语调差异。其实男女两性在语音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除了上面提到的,还包括音色( timbre)、音速(tempo)、共鸣音(resonanoe)、音量(volume )、音域(register)、音延(pitch range)和节奏(rhythm )等特点,受话人能大致了解发话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情况。由于这些特征具有明显的话语指示作用,因而在语言实践中,人们往往能闻其声而知其性。Margaret Thatcher就曾因声音与英国首相的地位不相匹配,被建议音调宽度变窄,减慢速度,从而能够使听众感受到她语言的权威性和独断性。

2. 词汇层面的性别差异

首先在话题的选择上,就体现了“男女有别”这一观点,心理学研究表明,男性的兴趣话题与女性完全不同。女性偏向于讨论男性、衣服和女性本身;而男性更喜欢互相讨论金钱、生意、娱乐和其他男性。在一项针对大学本科生的研究中,发现男性群体讨论竟争,运动,身体进攻;而女性群体经常讨论自身、感觉、与其人他的关系、家庭。话题选择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女性和男性经常使用的词语范围存在差别。

其次在感知方面,女性的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远远超过男性。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koff(1975)认为,mauve, beige, ecru, aquamarine 以及lavender这些单词仅限女性使用,很少被男性使用。这是因为女性情感细腻,可以耐心细致描述某种颜色的程度,所以出现了这些女性专用的颜色词语。在汉语中,我们也发现,女性会用到“玫瑰红”、“粉红”、“桃红”、“朱红”、“大红”、“猩红”、“土红”等等词语来准确具体地描述红色,而男性一般会总称为“红色”。虽然男性在词方面不敏感,但是他们在机械和引擎方面具有更多的知识。

另外,除颜色词外,女性常被发现过多地使用一些带有自夸意味的形容词或副词来表达

感情和加强语气。女性常说It was so interesting; I had such fun.而男性则常用very, utterly, really来加强语气。美国语言学家Bloomfield(1933)认为像“goodness ”, “gracious”, “dear me”这样的感叹词大部分存在于女性语言中。Kramer (1974)也认为像“oh, dear”这样的词汇不话合男性。

3. 句法层面上的性别差异

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男女两性在句法结构选择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一般来说,男性喜欢直接表明对事物的看法,因而常选用陈述句和祈使句,以表达命令和要求的口吻;相对于男性的直接表达,女性更倾向于婉转间接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她们常常使用疑问句、带商量口吻的祈使句或反意疑问句。如:They caught the robber, didn' t they?反意疑问句的使用,一方面表示不确定的意思,另一方面还有缓和语气、调节会话、表示困惑等功能。这里我们引用Holmes ( 1984)关于反义疑问句功能及男女两性使用其概况的一个调查。在随机抽取男女各100人中,经过调查,结果表明女性使用反意疑问句比男性多。

功能女性% 男性%

表示不确定35 61

调节会话59 26

缓和语气 6 13

表示困惑一一

总数51 39

表2反意疑问句的功能及男女两性使用情况(Holmes 1984a: 54)

二、语言结构外的差异

语言结构外的性别差异较语言结构差异更为抽象,但在交流中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DeborahTannen的《你怎么就是不明白》(You Just Don't Understand)一书解释了异性交流中总会出现误解与矛盾的现象,以其独特的眼光看出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是导致男女之间许多矛盾与冲突中的罪魁祸首,该书成为1990年全美最畅销的书。如果我们理解了语言中的性别差异,交流时能多从对方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解与冲突。1.交流的内容

Tannen把语言交流内容分为信息交流(report talk)和情感交流(rapport talk)。信息交流的目的是使人得知某一信息、看法、意见和观点。情感交流则更侧重维护交流双方的友好关系,而交流中的信息是次要的。男性谈话侧重前者,而女性多属于后者。这也是为什么男性谈话的信息量丰富,话题多宽泛,喜欢交谈一些抽象的观念性的话题,如政治、经济和宗教等问

题,而女性话题狭窄多谈及与个人相关的事情,如子、食品、健康、邻居、家务等。这种情况不仅与从事的工作性质有关,也和世俗的传统有联系。笔者认为,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关念“男主外,女主内”也是造成这种话题差异的原因。

2.交流的方式

Tannen认为女人在语言交流时注意彼此间的关系,她们在谈话时的中心并不是自己,所以她们在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会不时询问一下对方的看法,或停顿一下,给予对方说话的机会。因此,女人不太习惯在对方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看法时找到恰当机会插话。总的说来,女性在交谈中比男性更抱合作的态度。通常人人都有说话机会,大家轮流讲话,很少个人独揽发言权。在讲话前,女性总是先提及别人讲过的话,并将自己打算要说的与前面所说的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保持了谈话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相比之下,男性在交谈中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意识,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展开谈话,有较强的话题垄断欲,总想主导和控制谈话的内容和发展方向,不肯轻易让出话语权。因为他通常把会话视为一种自我表现活动,希望通过会话来显示自己的能力、知识和才华。

3.幽默

Lakoff认为幽默应属于语言结构上的性别差异,还有的人认为它更应该归类于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因为幽默不单是词汇、语调、句法上的性别差异,它所表现的是一个人对语言的操纵能力以及他的思维模式。对于幽默,人们对是对男性抱有更大的期望,这一词语更多用来描述男性特有的品质,女性在这一方面,更多的是去感受幽默,而非制造幽默。三、语言与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这里我们仅对社会因素近行讨论。

首先,文化教育。每个国家都有对男性和女性的教育不同的标准。以中国为例,女性自小就被父母教育到要听话、服从,严格遵守社会规范。男性始终被告知须具有男子汉气概,要善于并勇于挑战。这样,表现在语言上男性较多使用命令句、陈述句,它体现了生活中男性教育所宣扬的威严与果断;对于女性而言,疑问句的使用则是谦虚的表现。其次,社会地位。自古以来,男性就被赋予了更高一层的社会地位,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无论是古代还是当前,从政界首脑的男性数量,到家庭中父亲的绝对地位,男性都被赋予的权利的象征,而女性的社会期望则定格为贤妻良母。最后,性别歧视。男女社会地位不同的背后渗透着一个社会标准,即对男女言谈举止有着不同期望值,也就是所谓的性别歧视。虽然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社会始终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女性。就拿幽默来讲,人们常说男女幽默是不同的。我们承认他们的不同之处但为何不同呢? 同样的幽默在男人身上体

现的是开朗、乐观、洒脱,而在女人身上人们会认为她粗俗、放荡、无聊。这是因为人们已经无意识的为男女特点贴上了标签。

结语

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为了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我们应在充分了解性别语言差异的基础上,既注重两性关系阴阳互补关联模式的理论指导意义,又正视两性关系二元对立排他模式的现实存在,掌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切实关注语言集团的每一个成员,确保男女两性在语言的家园里共同享受平等和尊重。

参考文献

[1] Holmes, J. 1984.Hedging your bets and sitting on the fence: Some evidence for hedges as

support structures. Te Reo,27, 47-62

[2] Jespersen, Q to.1922. Language: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 London: Allen and

Unwin.

[3] Kramer, C 1974. Women’s Speech: Separate but Equal [J]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4] Lakoff, R 1975. 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 New York: Harper & Row

[5] Trudgill, Peter. 1974. The Social Differentiation of English in Norwi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靳梅林社会语言学与英语学习[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7] 刘在良.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显现[ J].山东外语教学1996,(3).

[8] 张若兰英语中的语言与性别差异探讨[J] 广州大学学报2003,(2)

On the Gender related Differences in English from Social Linguistics View Abstract: In our daily life, we find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 spoken by male and female. Some words are proper for women to use, while they will be weird if men used, such as ―taoyan‖ . Besides individual factors, social reason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general gender variety in language reflecting the norm of society is a quite normal phenomenon, which gain considerable concerns from social linguistic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gender variety in language from the view of phonological, lexical, syntactic, etc. and discusses the reasons.

Key words: gender differences; social linguistics; social position

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语言习得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扩展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实际内容。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目前,在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研究和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研究基本上是分别在两个学科领域内进行的,而实际上,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水乳交融。语言学发展到今天,结合语言环境、言语互动和语言的社会交际来研究语言习得,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二语”习得中的重大问题,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开拓语言研究领域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内容。 “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而汉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薄弱,已经带来一系列实质性问题:教师、教材、教学法、语言测试、教学评估等。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对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更需要理论上的勇气——转换角度,调整思路,跳出一门学科的条框界限,借鉴相关学科的思路方法与研究成果,尝试用另一种眼光观察、探究、分析疑难问题,或许可以找到新的解释方法和分析途径,从而推动理论提升,为汉语教学实践开拓新鲜的思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与习得理论同属交叉性极强的学科,都受到诸多学术思想的影响。前者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后者则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密不可分。二者共同

《立场—社会语言学视角》评介

《立场--社会语言学视角》评介 Alexandra Jaffe (ed.), Stance: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xford Studies in Socio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vii+261. 21世纪初期,语言学及相关学科领域里的研究者对“立场”(stance)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体上看,以往研究主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等角度研究立场,着眼于识别立场的词汇语法实现形式,及按语义对其进行归纳描述。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立场与各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Alexandra Jaffe的新作《立场---社会语言学视角》(Stance: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体现了这一新趋势,是其中的代表作。 1.主要内容 本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为概论,作者首先指出立场表达的普遍性,介绍了立场表达的研究背景及本书的研究目标,作者回顾立场表达研究的相关文献,着重介绍立场表达及相关术语的定义。 第二章的作者从语篇分析法和修辞角度分析了一美籍非裔政治家在不同语境下产出的多种口语和书面语语料,指出说话者持续连贯的立场植根于其身份,角色及特定的意识形态。 在第三章,作者以尼日利亚传教士和伦敦教会之间的通信为语料,集中考察对传教士泰勒先生的过失双方采取的立场。文章标题直指分析的核心—个体能动性的局限。作者对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立场可以是被赋予的,而非说话者主动采取的”(70)。作者因此指出,过分强调立场表达中的说话者意向性和能动性会隐藏说话者将立场强加于他人的方式,即立场并非由说话者主观选择,而由说话者所处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结构决定。 第四章,作者Janet McIntosh探究了白肯尼亚人访谈中第一人称索引性的多样性。作者采用戈夫曼提出的“立足点”和“参与者角色”两个概念展示了受访者对超自然力量的矛盾态度。一方面,他们倾向于选择理性价值观和独立身份,而另一方面,其本体论立场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说话者立场的矛盾性反映出剧变下社会混乱的深层状态。 第五章,作者对玛雅方言的使用者作了民族志研究。研究强调戈夫曼提出的―当事人‖这一概念在考察―道德反讽‖这类话语中的重要性。Shoaps对反讽细致入微的讨论对在英美语境下研究反讽具有重要启示,―不仅在方言中,即便从总体而言,对反讽的解释也不应从意图,而应该从索引性出发‖(113)。 第六章,作者探讨了双语教学中教师的立场表达如何根据权力和合法性定位教学中所使用的两种语言,并将教师自己对权威和语言水平的立场赋予学生。作者证明,在存在配对或分级角色的制度化语境下,个体在表达立场的同时也将立场赋予了他人。 第七章,作者考探讨立场、风格和身份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墨西哥青少年侨民及当代媒体广告内的自然对话,作者展示了俚语的多重立场索引性是如何在互动中被说话者用以联合听话者,并建立个体性别风格的。她强调,正是立场建立了特定语言形式和社会身份之间的索引关系,由于风格是社会身份的重要部分,所以立场是建立风格,进而建构社会身份的主要话语机制。 第八章,作者更加明确地指出了立场和风格的联系,并尝试用立场来解释社会语言学中语言变体的模式。通过对维吉尼亚、匹兹堡及悉尼三地特定群体所产出的语言数据进行分析,作者论证了立场能催生具有社会意义的变体模式。作者指出,任何针对语言变体的解释应该“超越对相关模式的简单复述”(190)。此研究可以说体现了在语言变体分析中,风格和身

社会语言学教学大纲

社会语言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语言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编号:学时:54 编者姓名:单位:人类学系职称:讲师 主审姓名:单位:人类学系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本科生专业:人类学年级:三年级 编写日期: 2007年1月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介绍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主要内容有:语言变异、言语交际、语言接触、双语以及语文规划等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语言学理论,并能结合社会语言现状(如我国的双语双言现象、语文规划政策等)思考、探讨社会中的语言现象。 二、课程主要内容及时间安排 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研究范围、对象、途径、目标计2学时。 二、应用社会语言学的若干方面,语言与经济、政治、双语教学、语言与法律事务计4学时。 三、语言变体,语言与方言;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标准变体和非标准变体;语体和语域计4学时。 四、言语共同体,交际能力计2学时。 五、语言变异,阶级、阶层与语言差异,性别与语言差异计4学时。 六、社会网络与语言差异计2学时。 七、言语交际,对称呼的研究计4学时。 语言区域与文化区域 八、对礼貌的研究,会话分析计2学时。 九、语言接触,双语和多语现象计4学时。 十、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语言干扰计2学时。 十一、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计4学时。 十二、语言的扩散和海外体英语计2学时。 十三、语文规划,语文规划的特点和意义,语文规划的类别、步骤计4学时。

十四、我国语文规划的情况,汉语、汉文及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计2学时。 十五、语言变项的描写和研究,变项规则,定量研究计4学时。 十六、收集语料的方法和技术,语言变项的定义扩展计4学时。 十七、变项规则分析方法计2学时。 三、课程实习 拟于学期中安排一次。要求学生对家乡的语言构成、语言运用的特点,从多语、多言的角度进行观察,写成报告,并于课堂讨论。计入平时成绩。计2学时。 四、主要参考书目 1、社会语言学上海外教出版社 Spolsky 2000 2、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上海外教出版社 Hornberger 2001 3、拉波夫语言自选集语言大学拉波夫 2001 4、社会语言学教程复旦大学游汝杰、邹嘉彦 2004 5、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祝畹瑾 1992 6、Hudson,R.A, Socio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社会语言学视角的2017年度汉语流行语分析

社会语言学视角的2017年度汉语流行语分析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2017年汉语流行语,将能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汉语流行语的表面意义和内涵,扩大人们的用语词汇,丰富语言表达的内涵,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社会语言学重点研究语言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针对2017年汉语流行语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全面研究了汉语流行语的实际产生源头,为充分有效的提升语言应用效果,强化总体的用语规范,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标签:社会语言学分析2017汉语流行语 引言 “freestyle”“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皮皮虾,我们走”这些语句曾一度流行于网络交际中,刷爆了人们的朋友圈,是2017年的汉语流行语的重要代表。流行语是特殊性的语言现象,现阶段很多社会语言学家都充分关注到了流行语现象。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针对2017年汉语流行语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将能更好的认识到汉语流行语的实际内涵,便于社会公众更为充分的了解汉语特征和文化表达。 一、社会语言学及流行语的研究意义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是针对语言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网络技术的持续更新和进步,网络社会中使用的网络流行语日益发展,社会公众所采用的网络流行语也将会逐渐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全面分析2017年网络流行语,将能够为充分有效开展语言分析工作,将能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网络流行语。 二、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 1.时代和社会发展是流行语产生的源头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更加便捷,自然对于语言的创新使用也增加了一定的几率。人们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人们表达自我的愿望也逐渐增强,当前社会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交流环境。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为了保持良好的新颖性,通常会创新一些网络用语,自行的编写一些较为特殊的词语,这些词语在传播的过程中,引起人们的兴趣,从而流传范围更广[1]。“你的良心不会痛吗”这句流行词,主要用来表达说话者想死的心情,其在当前人们交流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相应的也延伸出了较多形式的表情包。 2.网络空间是汉语流行语传播的巨大推力 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多种社交软件的良好推广,当前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网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成都地名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成都地名研究 成都是有近30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國中西部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成都地名既是一种语言符号,又是一种社会象征,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学、文化学等知识,在多角度分析成都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历史内涵及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地名现状,提出成都地名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标签:社会语言学成都地名语言特征文化内涵保护措施 地名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符号,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城市地名也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缩影,记录着一个城市发展变化的轨迹,是展现城市百态的一面“镜子”。通过地名研究,我们可以探索到地域深厚的历史底蕴,发掘出具有价值的语言文化信息。 成都市地处平坦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降水充沛,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从开明氏统治成都算起,成都有近3000年的历史,成都地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成都许多街道名称都与其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据吴世先《成都城区街名通览》统计,成都主城区的地名(街、路、巷、居民点)共有1244条[1]。目前,对成都地名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主要是郭建强的《成都地名探究》[2]、杨秋《成都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3]、唐林《成都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策》[4]、郭声波《宋成都平原地名考释》[5]等,以上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成都地名由来和变迁的深入了解,增强了社会对地名文化的保护意识。但以上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有待深入和拓展之处,成都地名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研究至今阙如。有鉴于此,我们运用《华阳国志》[6]《成都街名指南》[7]《成都地名掌故》[8]《成都出土历代墓铭券文图录综释》[9]等文献资料,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开展成都地名的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有助于发掘并弘扬成都乃至四川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准确把握成都地名的语言文化内涵,整体提升对成都地名的认知水平,加强成都地名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成都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 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有着区别方位、反映社会文化的作用。成都地名蕴含着浓厚的地方文化,每个地名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结构特征。在此,我们以成都主城区1244条地名为研究语料[10],来具体分析成都地名的音节构成和词汇结构。 (一)成都地名音节构成分析 地名音节构成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地名的音节构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地区民众的语言使用习惯和倾向。通过地名音节的研究,我们

2012社会语言学课程论文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Care for Bilingual Children 课程名称:Introducing Sociolinguistics 任课教师:刘承宇 专业:英语 班级:2012级英语1班 学号:222012310032017 姓名:魏宗琴 2015 年11 月17 日

Care for Bilingual Children Abstract:Nowadays, raising bilingual children is more and more appealing to many families, but obviously it is not a easy course.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some social linguistic phenomenons concerning some children raised in bilingual families and appeal to care for them. Key Words:individual bilingualism, language interference, language accommodation,bilingual language-planning I. Introduction Having more than one language at children’s fingers provides them more accessibilities to another world; therefore, the idea of raising bilingual children is appealing to more and more parents. These parents believe that bilingual kids have the advantage of knowing two cultures, of being 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a wider variety of people and of possible higher economic status in the future. Nevertheless, in the planning for children’s bilingual language development, parents should take some social linguistic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as well as children’s self identity, self esteem,and schooling options etc. .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差异.doc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差异- 中西方不同的称呼语中蕴含了各自独有的、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习惯。由此可以说称呼语并不是一种孤独的表象,而是蕴含了社会文化的一种历史积淀。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使用最广泛、频繁的词语,它是人类进行言语交际行为的极为关键的第一步,由此可见,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称呼语,但在社会语言学中的地位却不容小觑。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有巨大差异,所以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了解这些文化异同对语言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恰当、巧妙地使用称呼语可以拉近言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增强话语有效度,使社会语言交际活动变得更加和谐、有效。 一、社会语言学和称呼语的相关简介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一门应用型边缘学科,它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学科的研究紧密相关,从这点可以看出社会语言学的多样性、宽泛性和跨学科性,所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跨学科研究。杨永林在他的《社会语言学四十年》一文中这样说道:社会语言学还表现为一种跨学科的观察方法,为其他学科研究同语言相关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资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分析研讨、参比反照的方法论,体现出一种学术话语模式高度兼容的特质。[1]《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一书中把社会语言学定义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诸如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察语言。[2]社会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有:索绪尔、布莱特、海姆斯、祝畹瑾、杨永林、陈原等。社会语言学一次是从1960年开始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的。自那时起至今,学者们对它进行大量研究,至今年已经经历了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学

者杨永林认为,20世纪20年代欧美出现的伦敦功能学派和北美人类语言学派对社会语言学的建立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许多的先驱学者们为社会语言学做了具有历史性重要作用的奠基人。这门学科如今已经由最初的巩固自我地位的初始阶段走向了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新的交叉学科的高级阶段了。 众所周知,称呼语(address forms)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言语交际中很重要的交际用语,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言语行为。人们刚开始对它的认识是明确说话者所指称的对象,现在,人们对称呼语的认识已经发展到了更深的程度称呼语是指明互动双方的身份逐渐深入到表示礼貌和言外之意的程度。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称呼语的运用不当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也不胜枚举。称呼语看似只是很简单的一个称呼而已,但它其实是社会交际过程中十分复杂且重要的一个问题,对于交际的成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正确、合理地使用了称呼语,就会增强交际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与他人的交际变得更加的和谐、有效。称呼语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称呼语及相关问题等已有相当的研究。美国的语言学家布朗和福特早在六十年代就成为了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系统研究的伟大的开创者。关于称呼语,我国的很多学者也从文化、历史、民族等角度来对其进行意义和演变上的探索。 二、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对比 中国一直都是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它在悠悠长河般的文明史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一套道德规范及礼貌准则。中国称呼语的使用文化深厚,使用也是很有讲究的。西方文化中对称呼语的运用也是变化多端有讲究的。用适当的称呼问候对方或跟对方打招

简明新编英语语言学教程教案

简明新编英语语言学教程教案 《英语语言学》课程大纲课程名称:英语语言学 课程编号: 总学时:36 适应对象:英语本科专科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英语语言学》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学科方向课。旨在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 成果,提高对语言的本质、功能的认识,了解语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 发展理性思维。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语言学学科的基本概念;了解语言与心理、社会、文化、 文学等跨学科研究的关系及其发展现状和趋势。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与视野, 培养并激发学生对语言研究的兴趣,为其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学习及研究打好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方面的关系。 1、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特别是一些重要术语的翻译与定义以及几大语法学派的理论主张, 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的姓名、著作以及贡献等。注意阅读课文时要认真仔细。 2、通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对各部分所讲的主要内容做到心中有数,重点明确。

3、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联系、对比,将所学语言学理论与英语外语学习实际相结合。 4、注意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能力,建构写作的理论基础及理论依据。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1 为什么学习语言? 1.2 什么是语言? 1.3 语言的本质特征 1.3.1 任意性 arbitrariness 1.3.2 二重性 duality 1.3.3 创造性 productivity or creativity 1.3.4 移位性 displacement 1.4 语言的起源 1.5 语言的功能 1.5.1 信息功能 informative 1.5.2 人际功能 1.5.3 施为功能 1.5.4 感情功能emotive 1.5.5 交感性谈话 1.5.6 娱乐性功能 1.5.7 元语言功能 1.6 什么是语言学? 1.7 语言学的主要分支 1.7.1 语音学phonetics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浅析然并卵.doc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浅析“然并卵” - 语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正是伴随着网络这一新型媒介的发展而出现的,它与传统书写使用的语言符号不同,网络语言是在虚拟的网络平台和社区内用来交际的语言变体,随着网络普及,网络语言某种程度上具有了普遍性。 一、语言与社会发展 近几年,随着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网络流行文体语言异军突起,如今这种语言不再局限于网络,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从之前流行的淘宝体、丹丹体,到后来流行的蓝精灵体、TVB体,再到时下火爆的然并卵体,这类网络流行文体语言具有时尚、鲜活、快捷的特点(于根元2001)。区别于传统文体的正规与严肃,具有一定的社会应用价值,正确认识了解和掌握网络流行问题语言,对于构建和谐网络有一定积极意义。 一种语言变体的出现必然有其背景和原因,网络流行文体语言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郑远汉2002)。语言与社会的这种关系被社会语言学家称作共变。共变很可能是指语言是一个变数,社会也是一个变数;语言和社会这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而引起的互相变化。(陈原2000)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价值,我们应该对其记录、了解并加以研究。 二、社会语言学视角 (一)语言变体 在社会语言学领域,语言变体不仅指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

也指任一国家或地区之内不同的语言形式。语言变体意义广泛,研究对象可以从一种语言中的不同方言到对某一种口音的音、词、句等特征的研究。可以说,存在一种社会分配,就存在一种语言变体。 语言变体受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区域变体,主要指不同区域间相同的语言团体。不同区域间,各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等都各不相同,即使使用相同的语言,也会出现语言变体。第二类是语言的社会变体。它与人的社会认同有关,不同年龄、性别、国别、人种等都各不相同。第三类是语言的功能变体,与人所处情境、语言本身、表达方式有关,由此还产生了两个概念语域和语体。 语言变体是由很多模糊又深层次的因素决定的,不仅包括声音、词汇、语法、方言等等,还包括社会、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变体可指一种语言中发音、语法、词语选择的不同,它是人类语言一种普遍现象。语言交流中的语言变体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交际策略,而不仅止于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语言是多变的,语言变体是现代语言学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多样性是由它们的社会分配决定的。 (二)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指不同语言之间语言结构特点和功能的互动影响。语言接触是一个大系统,主要包括两个次级系统,即语言和社会,这两者之下又分别有一些小的系统。语言接触会引发语言的变化,不仅在语言本身,语言的功能也会发生变化。语言接触从这个角度上看,可以简单地说成是两种语言的互动以及对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的特点的影响。 地理因素也是引发语言接触的一个主要原因。居住在不同

论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

论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 汪顺强 [摘要]中介语变异现象、跨文化交际、会话现象以及社会认同等的复杂性导致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系统;然而西方很多学者已勾勒出了这一领域的部分理论。本文重点讨论共建、互动能力、斯特恩的二语习得模式以及二语习得的条件等理论以期对二语教学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共建互动能力斯特恩的二语习得模式二语习得的条件 On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age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Wang S h un-qiang Abstract: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have not been theorized completely owing to the immense complexity of the phenomena of interlanguage vari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onversational phenomena,and social identity,etc. Nonetheless,several western scholars have sketched proposals for what theories of part of the field might look like.This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theorical merits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on through discussing the following theories that have received attention recently:co-construction,international competence,Stern’s 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l,and condi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Key words:Stern’s 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l co-construction interactive competence condi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引言 在应用语言学中,二语习得指的是人们逐步提高其第二语言或外语水平的过程(Richards&Platt,2000:408)。人们对这种过程进行研究,期望从中得出对语言教学有用的知识。这一术语特别被美国研究人员应用于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如:关于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在句法和音韵方面的纵向研究及个案研究;关于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口头和书面话语的分析;关于语言发展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二语习得的部分理论,以期为二语习得营造和谐的内外环境提供理论支撑。社会语言学或许是与理论建构关联最小的语言学分支。该领域的领先人物Charles Ferguson(1997)指出社会语言学从一开始就是问题趋向的而不是理论趋向的。通过判定一些描述现象如何在不同的社会阶级和文化背景下或不同的工作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实现其“理论深度”(p228),Emanuel Schegloff(1987)也拒绝了社会科学中的一位论派的理论。二语习得的社会语言学途径缺乏句法学和认知心理学家所擅长的宏观理论。然而,由于中介语变异现象,跨文化交际,会话现象以及社会认同等的巨大复杂性,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提出明显而系统的二语习得的社会语言学理论。然而有些学者已勾勒出了适合于该领域的部分理论。 2共建理论 双语行为最具特殊预示性的理论是话语范围理论(Douglas和Selinker1985;1994a, Mora1995,Whyte1994a;1994b;1995,Zuengler1989)。这一理论预示了二语产出的精确性和话语话题的联系。话语范围理论的弱点在于其集中于互动中的个体参与者,在于其对话题和主题的个人的心理反映。另两个理论(共建和互动能力)则采取了宽广的视角,把社会现象和社会语言学现象视为互动中所有参与者共建的。Jacoby和Ochs(1995)提出“共建”并定义为“形式、阐释、立场、行为、活动、认同、惯例、技能、观念、感情或其它文化方面有意义的事实的联合创造物”(1995;171)。尽管“共建”这一术语可能暗示联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比较中美恭维语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比较中美恭维语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中美恭维语及其回应语进行比较,主要包括恭维语的词汇、人称、对象和内容以及回应语的不同方式。通过研究,本文揭示出由于社会因素不同而导致的中美恭维语的差异,并借此使读者更好地认识到不同民族的不同交际方式,同时也证明在语言学研究中,社会因素的重要地位。 1.引言 20 世纪60 年代,社会语言学在美国兴起。这门学科采用社会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不同的视角研究语言的异同性。本文选取民族学的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小方面,主要对中国和美国环境中的恭维语及其回应语进行比较,以期揭示出民族交际风格的差异导致的语言差异。通过这样的研究,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到由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等的差异以及用语特点。 2.理论背景 在语言交际中,为了体现自己的礼貌,同时赞美对方,人们会经常使用恭维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很多学者就开始了对恭维语的研究(Manes&Wolfson,1980;Herbert,1988),国内学者起步稍晚,但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左焕琪,1983;贾玉新,1997;雪征,2009)。总的来说,这些学者主要是采用随机抽样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对英汉恭维语进行对比研究,应该采用更全面的视角,因此本文会从词汇、句型、人称以及对象和内容方面进行探索。 3.中美语言中恭维语的差异 东方大国中国与西方的美国在使用恭维语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 3.1恭维语词汇 中美恭维语的词汇有类似之处,主要是模糊性很强的形容词的使用,英语和汉语恭维语都是一种程式化的语言。 3.2恭维语句型 美国英语中,最常使用的恭维语句型有以下三种: a. Subject + is/look (really)+ adj. 如:You look good. b. Subject + (really)like/love+ Object. 如:I really love your skirt.

社会语言学 第八章作业教案资料

社会语言学第八章作 业

Language and Society 13073080 刘颖 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ub-field of linguistics that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anguage and society, between the use of language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s in which the users of the language live. There are many indications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ety. One of them are that while language is principally used to communicate meaning, it is used to established and maintain social relationships. Another indication is that the users of the same language in a sense all speak differently. Then to some extent, language, especially the structure of its lexicon, reflects both the physical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a society. As a social phenomenon, language is closely related the structure of the society in which it is used, and the evaluation of a language form is entirely social. In sociolinguistic studies, speakers are regarded as member of social groups. The social group that is singled out for any special study is called the speech community. The term speech community, or linguistic community, is widely used by sociolinguistics to refer to a community based on language. Within a speech community there exist various social groups. Speech variety, or linguistic variety, refers to any distinguishable form of speech used by a speaker or a group of speakers. In sociolinguistics studies three types of speech variety are of special interest, i.e. regional dialects, sociolects, and registers.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guage and society can be approached in two ways. We can look at society as a whole and consider how it reflects the social differentiations. The other approach is to look at socie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dividual members of the society. The former is sometimes refers to as micro-sociolinguistics or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and the latter a micro-sociolinguistics or sociolinguistics proper. The notion of a language is not monolithic and there exist types or varieties of the same language. Varieties related to the user are normally known as dialects and varieties related to use as registers. The striking variation of age is well illustrated by children language as it develops, regarding all levels of language from phonology to vocabulary and syntax. Age divisions are 2, 5 and 12. Variation in language use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sex of individual speakers. Sex-preferred differentiation in terms of speech varieties of males and females exists in all natural languages across the world. Women in many countries are more status-conscious than men, and therefore more aware of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linguistic variables. Language reflects obvious sex prejudice. The use of sexist language does not mean that it is the language that is sexist but rather the social attitude connoted in the language is sexist. The meanings of some English words really echo the real traditional roles of men and women in history. As social attitude towards women change in recent years, linguistic changes in many languages are taking place that reflect the feminist movement and the growing awareness that language and language use mirror social attitudes and reinforce stereotypes and bias. The change can be sensed in the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Linguistic forms associating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隐语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隐语-论文 引言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们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中的隐语现象,便是语言和社会之间密切关系的生动反映之一。隐语是一定的社会集团或群体特有的一种专门用语,是为隐瞒和识别该集团、回避交际场合中的第三者(圈外人),实现特殊社会交际功能而创造的。它是语言依据不同的社会功能而采用的一种功能变体,生动地反映了语言和社会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 一、隐语的特征 隐语指一定的社会集团或群体社会在一定语境中为隐瞒和识别该社会集团回避交际场合中的第三者而创造使用的秘密词、短语或句子,是标准语和方言的一种特殊交际功能的变体。回避人知道,识别集团是隐语基本的交际功能。从隐语的定义和本质交际功能出发,我们可以归纳出隐语具有以下五大特征: 1)隐秘性。是隐语最重要和本质的特征。隐语的这种隐秘性体现为一种人为的秘密性。隐语的目的实现借助于特殊的语言构造方式,因而隐语之隐秘性通过其迥异于通用语之语形表现出来。 2)封闭性。隐语是一种对语言的特殊使用现象。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为实现隐瞒群体内部交际内容的目的,群体成员有意违背交际的会话合作原则,使用为“外国人”所不理解的隐语,对集团或群体以外成员予以封闭、排斥,从而使群体外交际无法进行或导致交际的暂时中断。 3)场合性。隐语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既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有某种特点的人互相交际的具体状况。 4)集团性。隐语使用者往往体现出一种“集团”分类特征。这些集团或封闭、稳定性强,如商贩、技艺诸行或秘密机构(军事、安全、司法等部门);或临时性、变动性大,如娼、赌、窃、匪乞等社会寄生群体。 5)偏离性。对“正常语言”(共同语、方言)的一种偏离使用。一部分隐语迥异与正常语言的外观,而另一部分隐语通过使用者的约定予以了转移,是对普通语义的一种偏离。隐语的偏离性主要体现在其特殊的语言形式上,这种特殊语言是为实现保密交际功能的目的而创造的。 二、隐语与社会文化 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现象,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文化。 隐语作为语言变体的变化形式有两种:第一,是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中语言形式的扭曲。即通过一系列语音手段——诸如反切,切语,谐音等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变形。 反切是最常见的运用语音构成隐语的方式之一,它利用有限的规则创造出无限的隐语语词或语句。 第二,是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中语言形式的扭曲,即通过一系列修辞手段——诸如比喻。比拟,借代,摹绘,讳饰等对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的语义系统进行特殊的解释,确切地说是对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中相印词汇单位的基本意义的解释,这种意义的特殊解释自然扭曲了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 然而,隐语反映的语义内容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包含了两个层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隐语反映的物质文化 隐语使用者中的民间手工业、消费服务业与社会物质生产、消费活动关系密切,因而这些集团使用的隐语最为普遍的折射出社会的物质文化发达程度。 如明清时手工业中的榨油业中又分类精细的隐语。例如他们称榨油将为车把老,油渣为干浆,豆油为浑老,黄豆为笼口、麻油为滑老等等。这些隐语不仅反映了油品的种类,更反映了当时当地榨油业的生产情况,从一个侧面映射出社会的物质文化。 2、隐语反映的精神文化 隐语在民间和社会经济活动领域中折射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为一种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有其积极、美好的一面,如一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有丑陋、卑俗的一面,主要在巫卜星象、色情、乞丐等。从所联系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使用者的一种消极文化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三、隐语与社会心理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语言学概论 2、课程性质:本科专业必修课 3、周学时/学分:2/2 4、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 5、使用教材:《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课程简介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介绍有关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发展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语言学概论》是《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的基础课,它注重考察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和普遍特征,而不是学习研究某一具体语言。这是它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等具体语言课程的重要区别。它所介绍的是从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普遍的系统的理论和规律,并用这个理论指导各个具体语言的学习研究。它是一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阐释,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考察语言现象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学生学习其它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为他们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语言学以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因而涉及的语言现象比较多。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涉及到语料分析的实例,以汉语、英语的语料分析为主;其它语言的实例,只在必要的时候作适当的引用,重在理解。教学中要讲清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性质特点、语言的结构、语言的演变规律、文字的性质以及它与语言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学习语言学理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具体语言知识为基础,这样才能便于理解有关问题。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专题研究》、《英语》等。 四、教学进度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