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室热力计算大作业

燃烧室热力计算大作业
燃烧室热力计算大作业

火箭发动机原理大作业

2015年5月19日

专题 燃烧室热力计算

作者 陈志远 学

12151175 院(系)名称

宇航学院 宇航推进系

目录

理论方法 (3)

公式推导 (4)

程序设计 (5)

原始数据 (14)

结果与分析 (15)

参考文献 (16)

理论方法

选择用平衡常数法计算平衡组分。

1.编写在给定压强、温度下计算平衡组分的函数Balance()

2.用这个函数计算出两个Tf下的两组平衡组分,然后计算出两个总焓,进行线性插值,确定Tf

3.由上一步求出的真正的Tf计算燃烧产物的平衡组分、熵值以及冻结比热比kf

4.由冻结比热比和Tf计算理论特征速度

5.由2、3步得到的结果,(用Balance函数)求出喷管出口界面在Te1、Te2条件下的平衡组分和熵值,因为是等熵流动过程,所以用熵进行“内插法”计算出Te。

6.将Te带入F函数中,求出出口的平衡组分,进而求出燃烧产物的总焓和发动机的理论比冲。

公式推导

计算平衡组分使用的公式取自《火箭发动机原理》”在给定压强和温度条件下计算平衡组分的控制方程组“一节的 (4-43) 到 (4-58) 以及 (4-43)’ 到(4-56)’.

总焓的计算使用公式

I

?m =∑I j n j N

j=1

I j 的数值由查表而来,并非来自拟合公式。由于表格数据是离散的,因此在计算初期进行了试算来确定绝热燃烧温度在2400K 和2500K 之间.

将2400K 和2500K 时的总焓求出,并用以下公式进行插值,计算出真正的绝热燃烧温度.

T f =T f1+I p ??I m1

?I m2??I m1

?(T f2?T f1)

求熵的时候使用以下公式

S

?=∑S j n j +∑S j n j N

j=L+1

L

j=1

其中S j 使用课本公式(4-162)进行计算.

理论特征速度 c 理?

=√

m

喷管中,利用Balance() 函数算出T e1和T e2时喷管出口的平衡组分,进而得到熵,然后用以下内插公式得到真正的出口温度T e 和总焓I

?e . T e =T e1+S

?0c ?S ?e1S

?e2?S ?e1(T e2?T e1)

I ?e =I ?e1+T e ?T e1

T e2?T e1

(I

?e2?I ?e1) 发动机的理论比冲为

u e =√2(I

?c ?I ?e )

程序设计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struct mole

{

double AL2O3;

double CO2;

double H2O;

double CO;

double H2;

double N2;

double HCL;

double SO2;

double O2;

double OH;

double NO;

double H;

double CL;

}; //定义各组分摩尔数保存在结构体内

struct mole N[10]={0.0}; //N结构体数组存储不同燃烧温度下的平衡组分

int Pc=70,Pe=1;

//计算给定压强、温度下的平衡组分

void balance(struct mole *n_ph,int T,int P)

{

struct mole n,ni; //n构体存储各次迭代结果

double Nh_1,No_1,A,B,ng;

int i=0;

double K[6]={0.0};

switch (T) //根据温度选择平衡常数

{

case 1000: K[0]=0.7254;K[1]=0.8728E-10;K[2]=0.3604E-11;K[3]=0.5148E-17;K[4]=4.7852E-18;K[5]=0.7302E-8; break;

case 1100: K[0]=1.0560;K[1]=0.1314E-8;K[2]=0.8519E-10;K[3]=0.6676E-15;K[4]=5.9776E-16;K[5]=0.5277E-7; break;

case 2000: K[0]=4.7410;K[1]=0.2892E-3;K[2]=0.1378E-3;K[3]=0.2631E-5;K[4]=1.9697E-6;K[5]=0.3926E-3; break;

case 2400: K[0]=6.0390;K[1]=0.3634E-2;K[2]=0.2573E-2;K[3]=0.2516E-3;K[4]=1.8055E-4;K[5]=0.2410E-2; break;

case 2500: K[0]=6.3110;K[1]=0.6037E-2;K[2]=0.4625E-2;K[3]=0.6284E-3;K[4]=4.4720E-4;K[5]=0.3391E-2; break;

case 2800: K[0]=7.0080;K[1]=0.2233E-1;K[2]=0.2091E-1;K[3]=0.6649E-2;K[4]=4.5983E-3;K[5]=0.8786E-2; break;

case 2900: K[0]=7.2020;K[1]=0.3256E-1;K[2]=0.3228E-1;K[3]=0.1312E-1;K[4]=9.0698E-3;K[5]=0.1148E-1; break;

case 3000: K[0]=7.3820;K[1]=0.4628E-1;K[2]=0.4841E-1;K[3]=0.2475E-1;K[4]=1.7070E-2;K[5]=0.1472E-1; break;

default: printf("没有所需温度的数据from function Balance()\n");

}

n.AL2O3 = 0.9266;

n.SO2 = 2.4177;

ni.AL2O3 = 0.9266;

ni.SO2 = 2.4177;

//AL2O3和SO2精确解

//初次迭代开始

n.O2 = 0;

n.OH = 0;

n.H = 0;

n.CL = 0;

n.NO = 0;

n.N2 = 0.5*(5.6773-n.NO);

n.HCL = 5.7692-n.CL;

Nh_1 = 40.8672-n.HCL-n.OH-n.H;

No_1 = 25.8632-2*n.SO2-3*n.AL2O3-2*n.O2-n.OH-n.NO;

A = No_1-11.2738;

B = 0.5*Nh_1-A;

n.CO2 = 1/(2*(K[0]-1)) * (-(K[0]*B+No_1)+sqrt(pow(K[0]*B+No_1,2)+4*(K[0]-1)*A*11.2738));

n.CO = 11.2738-n.CO2;

n.H2O = A-n.CO2;

n.H2 = B+n.CO2;

ng = n.CL+n.CO+n.CO2+n.H+n.H2+n.H2O+n.HCL+n.N2+n.NO+n.O2+n.OH+n.SO2;

//初次迭代所有平衡组分已全部解出

for (i=1;i<10;i++)

{

ni.O2 = pow((n.H2O/n.H2),2)*K[1]*K[1]*pow(P/ng,-1);

ni.OH = n.H2O*pow(n.H2,-0.5)*K[2]*pow(P/ng,-0.5);

ni.H = pow(n.H2*K[3],0.5)*pow(P/ng,-0.5);

ni.CL = n.HCL/ni.H*K[4]*pow(P/ng,-1);

ni.NO = pow(n.N2*ni.O2*K[5],0.5);

ni.N2 = 0.5*(5.6773-ni.NO);

ni.HCL = 5.7692-ni.CL;

Nh_1 = 40.8672-ni.HCL-ni.OH-ni.H;

No_1 = 25.8632-2*ni.SO2-3*ni.AL2O3-2*ni.O2-ni.OH-ni.NO;

A = No_1-11.2738;

B = 0.5*Nh_1-A;

ni.CO2 = 1/(2*(K[0]-1)) * (-(K[0]*B+No_1)+sqrt(pow(K[0]*B+No_1,2)+4*(K[0]-1)*A*11.2738));

ni.CO = 11.2738-ni.CO2;

ni.H2O = A-ni.CO2;

ni.H2 = B+ni.CO2;

ng = ni.CL+ni.CO+ni.CO2+ni.H+ni.H2+ni.H2O+ni.HCL+ni.N2+ni.NO+ni.O2+ni.OH+ni .SO2;

//至此,本次迭代所有平衡组分全部解出

if (i>1)

{

if( (fabs(ni.AL2O3-n.AL2O3)/n.AL2O3 <= 0.0001) && (fabs(ni.CL-n.CL)/n.CL <= 0.0001) && (fabs(ni.CO-n.CO)/n.CO <= 0.0001) && (fabs(ni.CO2-n.CO2)/n.CO2 <= 0.0001) && (fabs(ni.H-n.H)/n.H <= 0.0001) && (fabs(ni.H2-n.H2)/n.H2 <= 0.0001) && (fabs(ni.H2O-n.H2O)/n.H2O <= 0.0001) && (fabs(ni.HCL-n.HCL)/n.HCL <= 0.0001) && (fabs(ni.N2-n.N2)/n.N2 <= 0.0001) && (fabs(ni.NO-n.NO)/n.NO <= 0.0001) && (fabs(ni.O2-n.O2)/n.O2 <= 0.0001) && (fabs(ni.OH-n.OH)/n.OH <= 0.0001) && (fabs(ni.SO2-n.SO2)/n.SO2 <= 0.0001) )

break;

}

n.AL2O3 = ni.AL2O3; n.CL=ni.CL; n.CO=ni.CO; n.CO2=ni.CO2; n.H=ni.H; n.H2=ni.H2; n.H2O=ni.H2O; n.HCL=ni.HCL; n.N2=ni.N2; n.NO=ni.NO; n.O2=ni.O2; n.OH=ni.OH; n.SO2=ni.SO2;

}

n_ph->AL2O3 = ni.AL2O3;

n_ph->CL = ni.CL;

n_ph->CO = ni.CO;

n_ph->CO2 = ni.CO2;

n_ph->H = ni.H;

n_ph->H2 = ni.H2;

n_ph->H2O = ni.H2O;

n_ph->HCL = ni.HCL;

n_ph->N2 = ni.N2;

n_ph->NO = ni.NO;

n_ph->O2 = ni.O2;

n_ph->OH = ni.OH;

n_ph->SO2 = ni.SO2; //输出平衡组分

}

//计算总焓

double I(struct mole *n,int T)

{

double I,i0[13]={0}; //i0存储的是表“某些燃烧产物的总焓”

switch (T)

{

case 1000: i0[0]=-1592666E-3; i0[1]=137347E-3; i0[2]=-88757E-3; i0[3]=-360079E-3; i0[4]=232705E-3; i0[5]=20830E-3; i0[6]=-215594E-3; i0[7]=-71140E-3; i0[8]=21620E-3; i0[9]=112785E-3; i0[10]=22861E-3; i0[11]=63170E-3; i0[12]=-262609E-3; break;

case 1100: i0[0]=-1580163E-3; i0[1]=139564E-3; i0[2]=-85410E-3; i0[3]=-354578E-3; i0[4]=234784E-3; i0[5]=23871E-3; i0[6]=-211407E-3; i0[7]=-67950E-3; i0[8]=24919E-3; i0[9]=116211E-3; i0[10]=26372E-3; i0[11]=66262E-3; i0[12]=-257122E-3; break;

case 2000: i0[0]=-1460414E-3; i0[1]=159052E-3; i0[2]=-53686E-3; i0[3]=-301847E-3; i0[4]=253500E-3; i0[5]=53120E-3; i0[6]=-169276E-3; i0[7]=-37255E-3; i0[8]=56319E-3; i0[9]=148462E-3; i0[10]=59367E-3; i0[11]=96048E-3; i0[12]=-205766E-3; break;

case 2400: i0[0]=-1378116E-3; i0[1]=167561E-3; i0[2]=-39072E-3; i0[3]=-277336E-3; i0[4]=261818E-3; i0[5]=67103E-3; i0[6]=-148768E-3; i0[7]=-22869E-3; i0[8]=70839E-3; i0[9]=163239E-3; i0[10]=74668E-3; i0[11]=110180E-3; i0[12]=-182337E-3; break;

case 2500: i0[0]=-1363026E-3; i0[1]=169680E-3; i0[2]=-35391E-3; i0[3]=-271145E-3; i0[4]=263898E-3; i0[5]=70674E-3; i0[6]=-143532E-3; i0[7]=-19225E-3; i0[8]=74479E-3; i0[9]=166959E-3; i0[10]=78550E-3; i0[11]=113774E-3; i0[12]=-176445E-3; break;

case 2800: i0[0]=-1317254E-3; i0[1]=176022E-3; i0[2]=-24294E-3; i0[3]=-252446E-3; i0[4]=270136E-3; i0[5]=81546E-3; i0[6]=-127617E-3; i0[7]=-8201E-3; i0[8]=85542E-3; i0[9]=178163E-3; i0[10]=90328E-3; i0[11]=124682E-3; i0[12]=-158694E-3; break;

case 2900: i0[0]=-1301829E-3; i0[1]=178131E-3; i0[2]=-20580E-3; i0[3]=-246174E-3; i0[4]=272216E-3; i0[5]=85219E-3; i0[6]=-122251E-3; i0[7]=-4499E-3; i0[8]=89240E-3; i0[9]=181913E-3; i0[10]=94296E-3; i0[11]=128355E-3; i0[12]=-152756E-3; break;

case 3000: i0[0]=-1286320E-3; i0[1]=180239E-3; i0[2]=-16859E-3; i0[3]=-239886E-3; i0[4]=274296E-3; i0[5]=88916E-3; i0[6]=-116858E-3; i0[7]= -786E-3; i0[8]=92946E-3; i0[9]=185669E-3; i0[10]=98284E-3; i0[11]=132046E-3; i0[12]=-146807E-3; break;

default : printf("没有所需温度的数据from function I()\n"); break;

}

I = n->AL2O3*i0[0] + n->CL*i0[1] + n->CO*i0[2] + n->CO2*i0[3] +

n->H*i0[4] + n->H2*i0[5] + n->H2O*i0[6] + n->HCL*i0[7] + n->N2*i0[8] + n->NO*i0[9] + n->O2*i0[10] + n->OH*i0[11] + n->SO2*i0[12];

return I;

}

double Tf_get(int Tf1,int Tf2,int Pc) //内插法求Tf

{

double I1=0,I2=0,temp;

struct mole nn[2]={0.0};

balance(&nn[0],Tf1,Pc);

balance(&nn[1],Tf2,Pc);

I1=I(&nn[0],Tf1);

I2=I(&nn[1],Tf2);

temp = Tf1 + (-2400-I1)/(I2-I1)*(Tf2-Tf1);

return temp;

}

double S_get(double Tf,double p,struct mole *N)

{

double temp,R0=8.3144;

double para[13][6] =

{ {1.7612190E1,0,0,0,0,-9.5677512E1},

{2.9657881E0,-4.3004990E-4,1.6643053E-7,-2.9717571E-

11,2.0047255E-15,3.0001737E0},

{2.9511519E0,1.5525567E-3,-6.1911411E-7,1.1350336E-10,-

7.7882732E-15,6.5314450E0},

{4.4129266E0,3.1922896E-3,-1.2978230E-6,2.4147446E-10,-

1.6742986E-14,-7.2875769E-1},

{2.5000000E0,0,0,0,0,-4.6001096E-1},

{3.0436897E0,6.1187110E-4,-7.3993551E-9,-2.0331907E-

11,2.4593791E-15,-1.6481339E0},

{2.6707532E0,3.0317115E-3,-8.5351570E-7,1.1790853E-10,-

6.1973568E-15,6.8838391E0},

{2.7356497E0,1.4979644E-3,-5.0699071E-7,8.2790246E-11,-

5.1747522E-15,

6.6280129E0},

{2.8545761E0,1.5976316E-3,-6.2566254E-7,1.1315849E-10,-

7.6897070E-15,6.3902879E0},

{3.1529360E0,1.4059955E-3,-5.7078462E-7,1.0628209E-10,-

7.3720783E-15,6.9446465E0},

{0.3621950E1,0.73618260E-3,-0.19652230E-6,0.36201560E-10,-

0.28945630E-14,0.36150960E1},

{2.8885544E0,9.9835061E-4,-2.1878804E-7,1.9802785E-11,-

3.8452940E-16,5.5597016E0},

{0.52451360E1,0.19704200E-2,-0.80375770E-6,0.15149970E-9,-

0.10558000E-13,-0.10873520E1},

};

double Sj[13]={0};double P[13]={0};

double ng;

ng = N->CL+N->CO+N->CO2+N->H+N->H2+N->H2O+N->HCL+N->N2+N->N O+N->O2+N->OH+N->SO2;

P[1] = p * N->CL/ng;

P[2] = p * N->CO/ng;

P[3] = p * N->CO2/ng;

P[4] = p * N->H/ng;

P[5] = p * N->H2/ng;

P[6] = p * N->H2O/ng;

P[7] = p * N->HCL/ng;

P[8] = p * N->N2/ng;

P[9] = p * N->NO/ng;

P[10] = p * N->O2/ng;

P[11] = p * N->OH/ng;

P[12] = p * N->SO2/ng;

for (int i=1;i<13;i++)

Sj[i] = R0*(para[i][0]*log(Tf)+para[i][1]*Tf+0.5*para[i][2]*Tf*Tf+para[i][3]*pow(Tf,3)/3.0+ para[i][4]*pow(Tf,4)/4.0+para[i][5]) - R0*log(P[i]);

Sj[0]=R0*(para[0][0]*log(Tf)+para[0][1]*Tf+0.5*para[0][2]*Tf*Tf+para[0][3 ]*pow(Tf,3)/3.0+para[0][4]*pow(Tf,4)/4.0+para[0][5]); //AL2O3的Sj

temp = Sj[0]*N->AL2O3 + Sj[1]*N->CL + Sj[2]*N->CO + Sj[3]*N->CO2 + Sj[4]*N->H + Sj[5]*N->H2 + Sj[6]*N->H2O + Sj[7]*N->HCL + Sj[8]*N->N2 + Sj[9]*N->NO + Sj[10]*N->O2 + Sj[11]*N->OH + Sj[12]*N->SO2;

return temp;

}

int main()

{

double Tf,Te,Ic,Ie,m,gama,c_star,Sc,ypxl,ng_e,m_e,u_e,Is; int Te1,Te2;

double R0=8314.4;

//平衡组分计算

balance(&N[0],2400,Pc);

Ic=I(&N[0],2400);

printf("2400℃时的平衡组分:\n");

printf("AL2O3 : %lf\nCL : %lf\nCO : %lf\nCO2 : %lf\nH : %lf\nH2 : %lf\nH2O : %lf\nHCL : %lf\nN2 : %lf\nNO : %lf\nO2 : %lf\nOH : %lf\nSO2 : %lf\n",N[0].AL2O3,N[0 ].CL,N[0].CO,N[0].CO2,N[0].H,N[0].H2,N[0].H2O,N[0].HCL,N[0].N2,N[0].NO,N[0].O 2,N[0].OH,N[0].SO2);

printf("总焓I = %lf\n",Ic);

Tf=Tf_get(2400,2500,Pc);

printf("绝热燃烧温度Tf = %lf\n",Tf);

m = 1000.0/(N[0].AL2O3+N[0].CL+N[0].CO+N[0].CO2+N[0].H+N[0].H2+N[0].H2O+N [0].HCL+N[0].N2+N[0].NO+N[0].O2+N[0].OH+N[0].SO2);

//使用2400℃时的定压比热来计算冻结比热比

double Cp_f = (N[0].AL2O3*35.59 + N[0].CL*5.0654 + N[0].CO*8.784 + N[0].CO2*14.763 + N[0].H*4.9680 + N[0].H2*8.4977 + N[0].H2O*12.463 + N[0].HCL*8.685 + N[0].N2*8.733 + N[0].NO*8.874 + N[0].O2*9.248 + N[0].OH*8.561 + N[0].SO2*14.063)*4.1858518; //单位:J/mol.K

double Cv_f = Cp_f - R0/m;

double kf = Cp_f/Cv_f;

//特征速度计算

gama = sqrt(kf)*pow((2/(kf+1)),(kf+1)/(2*kf-2));

c_star = sqrt(R0*Tf/m)/gama;

//喷管计算

Sc = S_get(Tf,Pc,&N[0]);

Te = Tf * pow(Pe*1.0/Pc,(kf-1)/kf);

Te1=1000; Te2=1100;

balance(&N[1],Te1,Pe);

balance(&N[2],Te2,Pe);

double S_Te1 = S_get(Te1,Pe,&N[1]);

double S_Te2 = S_get(Te2,Pe,&N[2]);

Te = Te1 + (Sc-S_Te1)/(S_Te2-S_Te1)*(Te2-Te1); //内插法求Te

double I_Te1 = I(&N[1],Te1);

double I_Te2 = I(&N[2],Te2);

Ie = I_Te1 + (Te-Te1)/(Te2-Te1)*(I_Te2-I_Te1); //内插法求Ie

u_e = sqrt(2*(Ic-Ie)*1000);

Is = u_e; //设计状态

//输出命令组

printf("喷管出口的平衡组分:\n");

printf("AL2O3 : %lf\nCL : %lf\nCO : %lf\nCO2 : %lf\nH : %lf\nH2 : %lf\nH2O : %lf\nHCL : %lf\nN2 : %lf\nNO : %lf\nO2 : %lf\nOH : %lf\nSO2 : %lf\n",N[2].AL2O3,N[2 ].CL,N[2].CO,N[2].CO2,N[2].H,N[2].H2,N[2].H2O,N[2].HCL,N[2].N2,N[2].NO,N[2].O 2,N[2].OH,N[2].SO2);

printf("理论特征速度c* = %lf\n",c_star);

printf("燃烧室的熵Sc = %lf\n",Sc);

printf("冻结比热比kf = %lf\n",kf);

printf("喷管出口截面燃烧产物的温度Te = %lf K\n",Te);

printf("喷管出口截面温度Te = %lf\n",Te);

printf("燃烧产物的总焓Ie = %lf\n",Ie);

printf("发动机的理论比冲Is= %lf\n",Is);

system("pause");

return 0;

}

原始数据

假定化学式C11.2738H40.8672O25.8632N5.6773Cl5.7692S2.4177Al1.8532

推进剂总焓

p 2400kJ/kg

I=-

燃烧室压强p c=70.924×105Pa 喷管出口压强p e=1atm

结果与分析

程序运行结果:

程序给出的是2400℃时的平衡组分,原因找不到2412℃(即得到的Tf)时的平衡常数的数据,因此给出了较为接近的2400℃的平衡组分,温度误差不到1%,精确度应该能得到保证。

通过运行结果可以看出,燃烧产物中容易反应的组分基本已经消耗殆尽,燃烧产物的总焓下降非常大,用来对外做功,推进火箭。比冲为2150.83 m/s,并不是十分优秀。

参考文献

[1]李宜敏,张中钦,张远君. 固体火箭发动机原理[M],2010.

[2]王新月. 气体动力学基础[M],2006.

[3]NASA. SP-273, 1972.

热工基础大作业

核电站在中国的兴起发展 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率和生活水平与能源消耗、与当地人均用电量有直接的(正比)关系。世界各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该国的资源构成、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能源战略. 由于化石燃料对环境的污染及不可再生性,各国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核电作为安全经济的清洁能源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现代电力工业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核电技术的发展程度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该国高新技术水平的高低。 核能发电的能量来自核反应堆中可裂变材料(核燃料)进行裂变反应所释放的裂变能。裂变反应指铀-235、钚-239、铀-233等重元素在中子作用下分裂为两个碎片,同时放出中子和大量能量的过程。反应中,可裂变物的原子核吸收一个中子后发生裂变并放出两三个中子。若这些中子除去消耗,至少有一个中子

能引起另一个原子核裂变,使裂变自持地进行,则这种反应称为链式裂变反应。实现链式反应是核能发电的前提。核电站由核岛(主要包括反应堆、蒸汽发生器)、常规岛(主要包括汽轮机、发电机)和配套设施组成。核电站与一般电厂的区别主要在于核岛部分。 核电之所以能成为重要的能源支柱之一,是由它的安全性、运行稳定、寿期长和对环境的影响小等优点所决定的。大部分核电发达国家的核能发电比常规能源发电更为经济。核电在我国也具有较强的潜在经济竞争力,目前它的经济性已可以与引进的脱硫煤电厂相比较。 据科学家分析,我国煤电燃料链温室气体的排放系数约为1302.3等效CO2克/千瓦时,水电燃料链为107.6等效CO2克/千瓦时。核电站自身不排放温室气体,考虑到它在建造和运行中所用的材料,其燃料链温室气体的排放系数约为13.7等效CO2克/千瓦时。可见,核电站向环境释放的温室气体,只是同等规模煤电厂的百分之一。而且世界上有比较丰富的核资源,核燃料有铀、钍氘、锂、硼等等,世界上铀的储量约为417万吨。地球上可供开发的核燃料资源,可提供的能量是矿石燃料的十多万倍。核能应用作为缓和世界能源危机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有许多的优点,其一核燃料具有许多优点,如体积小而能量大,核能比化学能大几百万倍;1000克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400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一座100万千瓦的大型烧煤电站,每年需原煤300~400万吨,运这些煤需要2760列火车,相当于每天8列火车,还要运走4000万吨灰渣。同功率的压水堆核电站,一年仅耗铀含量为3%的低浓缩铀燃料28吨;每一磅铀的成本,约为20美元,换算成1千瓦发电经费是0.001美元左右,这和目前的传统发电成本比较,便宜许多;而且,由于核燃料的运输量小,所以核电站就可建在最需要的工业区附近。核电站的基本建设投资一般是同等火电站的一倍半到两倍,不过它的核燃料费用却要比煤便宜得多,运行维修费用也比火电站少,如果掌握了核聚变反应技术,使用海水作燃料,则更是取之不尽,用之方便。各种能源向环境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也相差很大。科学家调查证实,从对公众和工作人员产生的辐射照射看,煤电燃料链分别是核电燃料链的50倍和10倍。 我国在1971年建成第一艘核潜艇以后,立即转入了对核电站的研究和设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迄今已经建成核电机组8套,还有3套正在建设之中,到2005年将全部建成,届时我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70万千瓦。从我国的第一套核电机组———秦山30万千瓦核电机组并网发电以来,到目前为止,我 国核发电总量已超过为1500亿千瓦时。 秦山核电站是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它 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30万千瓦原型压水堆 核电站,于1985年开工建设,1991年12月15 日首次并网发电,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已有 十多年安全运行的良好业绩,被誉为“国之光荣”。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二期核电站,装有两台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于1996年6月2日开工建设。1号机组于2002年2月6日实现首次并网,2002年4月15日提前47天投入商业运行。它的建成为我国核电自主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完整版)哈工大工程热力学习题答案——杨玉顺版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思 考 题 1. 热量和热力学能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答:热量和热力学能是有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热量指的是热力系通过界面与外界进行的热能交换量,是与热力过程有关的过程量。热力系经历不同的过程与外界交换的热量是不同的;而热力学能指的是热力系内部大量微观粒子本身所具有的能量的总合,是与热力过程无关而与热力系所处的热力状态有关的状态量。简言之,热量是热能的传输量,热力学能是能量?的储存量。二者的联系可由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 d d q u p v δ=+ 看出;热量的传输除了可能引起做功或者消耗功外还会引起热力学能的变化。 2. 如果将能量方程写为 d d q u p v δ=+ 或 d d q h v p δ=- 那么它们的适用范围如何? 答:二式均适用于任意工质组成的闭口系所进行的无摩擦的内部平衡过程。因为 u h pv =-,()du d h pv dh pdv vdp =-=-- 对闭口系将 du 代入第一式得 q dh pdv vdp pdv δ=--+ 即 q dh vdp δ=-。 3. 能量方程 δq u p v =+d d (变大) 与焓的微分式 ()d d d h u pv =+(变大) 很相像,为什么热量 q 不是状态参数,而焓 h 是状态参数? 答:尽管能量方程 q du pdv δ=+ 与焓的微分式 ()d d d h u pv =+(变大)似乎相象,但两者 的数学本质不同,前者不是全微分的形式,而后者是全微分的形式。是否状态参数的数学检验就是,看该参数的循环积分是否为零。对焓的微分式来说,其循环积分:()dh du d pv =+???蜒? 因为 0du =??,()0d pv =?? 所以 0dh =??, 因此焓是状态参数。 而对于能量方程来说,其循环积分: q du pdv δ=+???蜒?

发电厂原则性热力系统计算

发电厂原则性热力系统计算: 已知条件 1. 汽轮机形式和参数 制造厂家: 哈尔滨汽轮机厂 型 号: N300—16.7/538/538型 型 式: 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单轴、双缸、双排汽、反动凝汽式汽轮 机 额定功率: 300MW 最大功率: 330MW 初蒸汽参数: =0p 16.67MPa ,=0t 538C ο 再热蒸汽参数: 冷段压力==in rh p p 2 3.653MPa ,冷段温度=in rh t 320.6C ο 热段压力=out rh p 3.288MPa ,热段温度=out rh t 538C ο 低压缸排汽参数: =c p 0.0299MPa ,=c t 32.1C ο , =c h 2329.8kJ/kg 给水泵小汽轮机耗汽份额:=st α0.0432 机组发电机实际发出功率:=' e P 300MW 给水泵出口压力: =pu p 20.81MPa 凝结水泵出口压力: 1.78MPa 机组机电效率: ==g m mg ηηη0.98 加热器效率: =h η0.99 额定排汽量: 543.8t/h 给水温度: 273.6℃ 冷却水温度: 20℃ 最高冷却水温度: 34℃ 额定工况时热耗率: (计算)7936.2Kj/KW .h (保证)7955Kj/KW .h 额定工况时汽耗率 3.043Kg/KW .h 主蒸汽最大进汽量: 1025t/h 工作转速: 3000r/min 旋转方向: 顺时针(从汽轮机向发电机看) 最大允许系统周波摆动: 48.5—50.5Hz 空负荷时额定转速波动: ±1r/min 噪音水平: 90db 通流级数: 36级

建筑物理2热工学大作业

班级建筑141 姓名钟诚 学号3140622027 指导老师Tony

建筑物理2热工学大作业 1.查资料得:宁波市冬季日平均气温在5℃~13℃之间,则取室外温度为t1=7℃,室内适宜温度取为t2=22℃,室内外温差15℃. 2.建筑维护结构材料的选取 ①墙体:墙体分外墙、保温层和内墙外墙(d1=240mm)和内墙(d2=140mm)材料 为灰砂石砌体,λ=1.10;保温层材料(d3=60mm)为矿棉板,λ=0.050 ②屋顶:钢筋混凝土(d1=30mm)λ=1.74;保温砂浆(d2=20mm)λ=0.29;油毡 防水层(d3=10mm)λ=0.17 ③楼地面:钢筋混凝土(d=150mm)λ=1.74 ④门:胶合板(d=50mm)λ=0.17 ⑤窗:单层玻璃材料取平板玻璃(d=5mm)λ=0.76 窗框窗洞面积比25%

3.传热阻计算 ①墙体:R1=0.24/1.10=0.218(㎡·K/W) R2=0.14/1.10=0.127(㎡·K/W) R3=0.06/0.05=1.2(㎡·K/W) R(wall)=Ri+R1+R2+R3+Re=0.11+0.218+0.127+1.2+0.04=1.695(㎡·K/W) ②屋顶:R1=0.03/1.74=0.017(㎡·K/W) R2=0.02/0.29=0.069(㎡·K/W) R3=0.01/0.17=0.059(㎡·K/W) R(roof)=Ri+R1+R2+R3+Re=0.11+0.017+0.069+0.059+0.04=0.295(㎡·K/ W) ③楼地面: R1=0.150/1.74=0.086(㎡·K/W) R(floor)=Ri+R1+Re=0.11+0.086+0.08=0.276(㎡·K/W) ④门: R1=0.05/0.17=0.294(㎡·K/W) R(door)=Ri+R1+Re=0.11+0.294+0.04=0.444(㎡·K/W) ⑤窗:R1=0.005/0 .76=0.0066(㎡·K/W) R(window)=Ri+R1+Re=0.11+0.0066+0.04=0.1566(㎡·K/W)

工程热力学作业.

1-1 一立方形刚性容器,每边长1m ,将其中气体的压力抽至1000Pa ,问其真空度为多少毫米汞柱?容器每面受力多少牛顿?已知大气压力为0.1MPa 。 解:p = 1 000 Pa = 0.001 MPa 真空度mmHg Pa MPa MPa MPa p p p b V 56.74299000099.0001.01.0===-=-= 容器每面受力F =p V A = 9 900 Pa×1m 2 =9.9×104 N 1-2 试确定表压力为0.01 MPa 时U 形管压力计中液柱的高度差。(1)U 形管中装水,其密度为1 000 kg/m 3;(2) U 形管中装酒精,其密度为789 kg/m 3。 解: 因为表压力可以表示为p g =ρgΔz ,所以有 g p z g ρ= ? 既有(1)mm m s m m kg Pa g p z g 72.101901972.1/80665.9/10001001.02 36==??=?=水ρ (2) mm m s m m kg Pa g p z g 34.129729734.1/80665.9/7891001.02 36==??=?=酒精 ρ 1-7 从工程单位制热力性质查得,水蒸气在500℃、100at 时的比体积和比焓分别为v =0.03347m 3/kg 、h =806.6kcal/kg 。在国际单位制中,这时水蒸气的压力和比热力学能各为多少? 解: 水蒸气压力p =100at×9.80665×104Pa/at = 9.80665×106Pa=9.80665MPa 比热力学能u=h-pv=806.6kcal ×4.1868kJ/kcal)/kg-9806.65kPa ×0.03347m 3/kg = 3377.073kJ-328.228kJ =3048.845kJ 2-1 冬季,工厂某车间要使室内维持一适宜温度。在这一温度下,透过墙壁和玻璃等处,室内向室外每一小时传出0.7×106kcal 的热量。车间各工作机器消耗的动力为是500PS(认为机器工作时将全部动力转变为热能)。另外,室内经常点着50 盏100W 的电灯,要使该车间的温度保持不变,问每小时需供给多少kJ 的热量? 解:要使车间保持温度不变,必须使车间内每小时产生的热量等散失的热量 Q = Q 机+Q 灯+Q 散+Q 补 = 0 Q 机 = 500PSh = 500×2.647796×103 kJ = 1.32×106 kJ Q 灯 = 50×100W×3600s = 1.8×107J = 1.8×104 kJ Q 散 = -0.7×106kcal =- 0.7×106×4.1868kJ = -2.93×106 kJ Q 补 = -Q 机-Q 灯+Q 散 = -1.32×106 kJ-1.8×104 kJ+2.93×106 kJ = 1.592×106 kJ

热电厂热力系统计算

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 1.1 设计目的 1. 学习电厂热力系统规划、设计的一般途径和方案论证、优选的原则 2. 学习全面性热力系统计算和发电厂主要热经济指标计算的内容、方法 3. 提高计算机绘图、制表、数据处理的能力 1.2 原始资料 西安 某地区新建热电工程的热负荷包括: 1)工业生产用汽负荷; 2)冬季厂房采暖用汽负荷。 西安 地区采暖期 101 天,室外采暖计算温度 –5℃,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 1.0℃,工业用汽 和采暖用汽热负荷参数均为 0.8MPa 、230℃。通过调查统计得到的近期工业热负荷和采暖热 负荷如下表所示: 1.3 计算原始资料 (1)锅炉效率根据锅炉类别可取下述数值: 锅炉类别 链条炉 煤粉炉 沸腾炉 旋风炉 循环流化床锅炉 锅炉效率 0.72~0.85 0.85~0.90 0.65~ 0.70 0.85 0.85~ 0.90 (2)汽轮机相对内效率、机械效率及发电机效率的常见数值如下: 汽轮机额定功率 750~ 6000 12000 ~ 25000 5000 汽轮机相对内效率 0.7~0.8 0.75~ 0.85 0.85~0.87 汽轮机机械效率 0.95~0.98 0.97~ 0.99 ~ 0.99 发电机效率 0.93~0.96 0.96~ 0.97 0.98~0.985 3)热电厂内管道效率,取为 0.96。 4)各种热交换器效率,包括高、低压加热器、除氧器,一般取 0.96~0.98。

5)热交换器端温差,取3~7℃。 2%

6)锅炉排污率,一般不超过下列数值: 以化学除盐水或蒸馏水为补给水的供热式电厂 以化学软化水为补给水的供热式电厂5% 7)厂内汽水损失,取锅炉蒸发量的3%。 8)主汽门至调节汽门间的压降损失,取蒸汽初压的3%~7%。 9)各种抽汽管道的压降,一般取该级抽汽压力的4%~8%。 10)生水水温,一般取5~20℃。 11)进入凝汽器的蒸汽干度,取0.88~0.95。 12)凝汽器出口凝结水温度,可近似取凝汽器压力下的饱和水温度。 2、原则性热力系统 2.1 设计热负荷和年持续热负荷曲线 根据各个用户的用汽参数和汽机供汽参数,逐一将用户负荷折算到热电厂供汽出口,见 表2-1 。用户处工业用汽符合总量:采暖期最大为175 t/h, 折算汇总到电厂出口处为166.65 t/h 。 2-1 折算到热电厂出口的工业热负荷,再乘以0.9 的折算系数,得到热电厂设计工业热负荷,再按供热比焓和回水比焓(回水率为零,补水比焓62.8 kJ/kg)计算出供热量,见表2-2。根据设计热负荷,绘制采暖负荷持续曲线和年热负荷持续曲线图,见图2-1 、图2-2。 表2-2 热电厂设计热负荷

工程热力学习题解答

1. 热量和热力学能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答:热量和热力学能是有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热量指的是热力系通过界面与外界进行的热能交换量,是与热力过程有关的过程量。热力系经历不同的过程与外界交换的热量是不同的;而热力学能指的是热力系内部大量微观粒子本身所具有的能量的总合,是与热力过程无关而与热力系所处的热力状态有关的状态量。简言之,热量是热能的传输量,热力学能是能量?的储存量。二者的联系可由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 d d q u p v δ=+ 看出;热量的传输除了可能引起做功或者消耗功外还会引起热力学能的变化。 2. 如果将能量方程写为 d d q u p v δ=+ 或 d d q h v p δ=- 那么它们的适用范围如何? 答:二式均适用于任意工质组成的闭口系所进行的无摩擦的内部平衡过程。因为 u h p v =-,()du d h pv dh pdv vdp =-=-- 对闭口系将 du 代入第一式得 q dh pdv vdp pdv δ=--+ 即 q dh vdp δ=-。 3. 能量方程 δq u p v =+d d (变大) 与焓的微分式 ()d d d h u pv =+(变大) 很相像,为什么热量 q 不是状态参数,而焓 h 是状态参数? 答:尽管能量方程 q du pdv δ=+ 与焓的微分式 ()d d d h u pv =+(变大)似乎相象,但两者的数学本 质不同,前者不是全微分的形式,而后者是全微分的形式。是否状态参数的数学检验就是,看该参数的循环积分是否为零。对焓的微分式来说,其循环积分:()dh du d pv =+??? 因为 0du =?,()0d pv =? 所以 0dh =?, 因此焓是状态参数。 而对于能量方程来说,其循环积分: q du pdv δ=+??? 虽然: 0du =? 但是: 0pdv ≠? 所以: 0q δ≠? 因此热量q 不是状态参数。 4. 用隔板将绝热刚性容器分成A 、B 两部分(图2-13),A 部分装有1 kg 气体,B 部分为高度真空。将隔板抽去后,气体热力学能是否会发生变化?能不能用 d d q u p v δ=+ 来分析这一过程?

热电厂热力系统计算

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 1.1设计目的 1.学习电厂热力系统规划、设计的一般途径和方案论证、优选的原则 2.学习全面性热力系统计算和发电厂主要热经济指标计算的内容、方法 3.提高计算机绘图、制表、数据处理的能力 1.2原始资料 西安某地区新建热电工程的热负荷包括: 1)工业生产用汽负荷; 2)冬季厂房采暖用汽负荷。 西安地区采暖期101天,室外采暖计算温度–5℃,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1.0℃,工业用汽和采暖用汽热负荷参数均为0.8MPa、230℃。通过调查统计得到的近期工业热负荷和采暖热负荷如下表所示: 热负荷汇总表 1.3计算原始资料 (1)锅炉效率根据锅炉类别可取下述数值: 锅炉类别链条炉煤粉炉沸腾炉旋风炉循环流化床锅炉 锅炉效率0.72~0.85 0.85~0.90 0.65~0.70 0.85 0.85~0.90 (2)汽轮机相对内效率、机械效率及发电机效率的常见数值如下: 汽轮机额定功率750~6000 12000~25000 5000 汽轮机相对内效率0.7~0.8 0.75~0.85 0.85~0.87 汽轮机机械效率0.95~0.98 0.97~0.99 ~0.99 发电机效率0.93~0.96 0.96~0.97 0.98~0.985 (3)热电厂内管道效率,取为0.96。 (4)各种热交换器效率,包括高、低压加热器、除氧器,一般取0.96~0.98。 (5)热交换器端温差,取3~7℃。

(6)锅炉排污率,一般不超过下列数值: 以化学除盐水或蒸馏水为补给水的供热式电厂2% 以化学软化水为补给水的供热式电厂5% (7)厂内汽水损失,取锅炉蒸发量的3%。 (8)主汽门至调节汽门间的压降损失,取蒸汽初压的3%~7%。 (9)各种抽汽管道的压降,一般取该级抽汽压力的4%~8%。 (10)生水水温,一般取5~20℃。 (11)进入凝汽器的蒸汽干度,取0.88~0.95。 (12)凝汽器出口凝结水温度,可近似取凝汽器压力下的饱和水温度。 2、原则性热力系统 2.1设计热负荷和年持续热负荷曲线 根据各个用户的用汽参数和汽机供汽参数,逐一将用户负荷折算到热电厂供汽出口,见表2-1。用户处工业用汽符合总量:采暖期最大为175 t/h,折算汇总到电厂出口处为166.65 t/h。 表2-1 热负荷汇总表 折算到热电厂出口的工业热负荷,再乘以0.9的折算系数,得到热电厂设计工业热负荷,再按供热比焓和回水比焓(回水率为零,补水比焓62.8 kJ/kg)计算出供热量,见表2-2。根据设计热负荷,绘制采暖负荷持续曲线和年热负荷持续曲线图,见图2-1、图2-2。 表2-2 热电厂设计热负荷

工程热力学课后作业答案(第三章)第五版

3-1 安静状态下的人对环境的散热量大约为400KJ/h,假设能容纳2000人的大礼堂的通风系统坏了:(1)在通风系统出现故障后的最初20min内礼堂中的空气内能增加多少?(2)把礼堂空气和所有的人考虑为一个系统,假设对外界没有传热,系统内能变化多少?如何解释空气温度的升高。 解:(1)热力系:礼堂中的空气。 闭口系统 根据闭口系统能量方程 Q+ = ? U W 因为没有作功故W=0;热量来源于人体散热;内能的增加等于人体散热。 ? Q=2.67×105kJ 2000? = 20 60 / 400 (1)热力系:礼堂中的空气和人。 闭口系统 根据闭口系统能量方程 ? = Q+ U W 因为没有作功故W=0;对整个礼堂的空气和人来说没有外来热量, 所以内能的增加为0。 空气温度的升高是人体的散热量由空气吸收,导致的空气内能增加。 3-5,有一闭口系统,从状态1经a变化到状态2,如图,又从状态2经b回到状态1;再从状态1经过c 变化到状态2。在这个过程中,热量和功的某些值已知,如表,试确定未知量。 解:闭口系统。 使用闭口系统能量方程 (1)对1-a-2和2-b-1组成一个闭口循环,有 ??=W δ Qδ

即10+(-7)=x1+(-4) x1=7 kJ (2)对1-c-2和2-b-1也组成一个闭口循环 x2+(-7)=2+(-4) x2=5 kJ (3)对过程2-b-1,根据W U Q +?= =---=-=?)4(7W Q U -3 kJ 3-6 一闭口系统经历了一个由四个过程组成的循环,试填充表中所缺数据。 解:同上题 3-7 解:热力系:1.5kg 质量气体 闭口系统,状态方程:b av p += )]85115.1()85225.1[(5.1---=?v p v p U =90kJ 由状态方程得 1000=a*0.2+b 200=a*1.2+b 解上两式得: a=-800 b=1160 则功量为 2.1 2.022 1 ]1160)800(21[5.15.1v v pdv W --==?=900kJ 过程中传热量 W U Q +?==990 kJ 3-8 容积由隔板分成两部分,左边盛有压力为600kPa ,温度为27℃的空气,右边为真空,容积为左边5倍。将隔板抽出后,空气迅速膨胀充满整个容器。试求容器内最终压力和温度。设膨胀是在绝热下进行的。 解:热力系:左边的空气 系统:整个容器为闭口系统 过程特征:绝热,自由膨胀 根据闭口系统能量方程 W U Q +?=

600MW凝汽式机组原则性热力计算

国产600MV凝汽式机组全厂原则性热力系统计算 (一)计算任务 1.最大计算功率下的汽轮机进汽量D,回热系统各汽水流量D j; 2?计算机组和全厂的热经济性指标(机组汽耗量、机组热耗量、机组热耗率、绝对电效率、 管道效率、全厂热耗率、全厂标准煤耗率、全厂热效率); 3?按《火力发电厂热力系统设计制图规定》绘出全厂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并将所计算的全部汽水流量绘制成表格,绘制回热系统计算点汽水参数表格,并进行功率校核。 (二)计算类型:定功率计算 (三)系统简介 国产600MW凝汽式机组,机组为亚临界压力、一次中间再热、单轴、反动式、四缸四排汽机组。汽轮机高、中、低压转子均为有中心孔的整锻转子。汽轮机配HG-2008/18-YM2型 亚临界压力强制循环汽包炉。采用一级连续排污系统,扩容器分离出得扩容蒸汽送入除氧器。 该系统共有八级抽汽。其中第一、二、三级抽汽分别供三台高压加热器,第五、六、七、 八级抽汽分别供四台低压加热器,第四级抽汽作为除氧器的加热汽源。八级回热加热器(除 氧器除外)均装设了疏水冷却器,以充分利用本级疏水热量来加热本级主凝结水。三级高压 加热器均安装了内置式蒸汽冷却器,将三台高压加热器上端差分别减小为-1.7 C、0C、0C, 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热经济性。四台低压加热器上端差均为 2.8 C,八级加热器下端差(除氧 器除外)均为5.5 Co 汽轮机的主凝结水由凝结水泵送出,依次流过轴封加热器、4台低压加热器,进入除氧 器。然后由汽动给水泵升压,经三级高压加热器加热,最终给水温度达到273.3 C,进入锅 炉。 三台高加疏水逐级自流至除氧器;四台低加疏水逐级自流至凝汽器。凝汽器为双压式凝汽器,汽轮机排汽压力0.0049MPa ,凝汽器压力下饱和水焓h'c=136.2 ( kJ/kg)与单压凝汽器相比,双压凝汽器由于按冷却水温度低、高分出了两个不同的汽室压力,因此它具有更低些的凝汽器平均压力,汽轮机的理想比焓降增大。 给水泵汽轮机(以下简称小汽机)的汽源为中压缸排汽(第4级抽汽),无回热加热, 其排汽亦进入凝汽器。热力系统的汽水损失计有:全厂汽水损失、锅炉排污量(因排污率较 小,未设排污利用系统)。 轴封漏气量D sg =2%D 0全部送入轴封加热器来加热主凝结水,化学补充水量直接送入凝 汽器。 (四)全厂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如图4-2所示。

工程热力学课后作业答案第五版(DOC)

工程热力学课后答案 2-2.解:(1)2N 的气体常数 28 8314 0==M R R =296.9)/(K kg J ? (2)标准状态下2N 的比容和密度 101325 2739.296?==p RT v =0.8kg m /3 v 1= ρ=1.253 /m kg (3) MPa p 1.0=,500=t ℃时的摩尔容积Mv Mv =p T R 0 =64.27kmol m /3 2-3.解:热力系:储气罐。 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压送前储气罐中CO 2的质量 11 11RT v p m = 压送后储气罐中CO 2的质量 2 2 22RT v p m = 根据题意 容积体积不变;R =188.9 B p p g +=11 (1) B p p g +=22 (2) 27311+=t T (3) 27322+=t T (4) 压入的CO 2的质量 )1 122(21T p T p R v m m m -= -= (5) 将(1)、(2)、(3)、(4)代入(5)式得 m=12.02kg 2-5解:同上题 10)273 325 .1013003.99(287300)1122(21?-=-= -=T p T p R v m m m =41.97kg 2-6解:热力系:储气罐。 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第一种解法: 首先求终态时需要充入的空气质量 288 2875 .810722225???==RT v p m kg 压缩机每分钟充入空气量 288 28731015???==RT pv m kg 所需时间 == m m t 2 19.83min 第二种解法 将空气充入储气罐中,实际上就是等温情况下把初压为0.1MPa 一定量的空气压缩为0.7MPa 的空气;或者说0.7MPa 、8.5 m 3 的空气在0.1MPa 下占体积为多少的问题。 根据等温状态方程 const pv = 0.7MPa 、8.5 m 3 的空气在0.1MPa 下占体积为 5.591 .05 .87.01221=?== P V p V m 3 压缩机每分钟可以压缩0.1MPa 的空气 3 m 3 ,则要压缩 59.5 m 3 的空气需要的时间 == 3 5 .59τ19.83min 2-8解:热力系:气缸和活塞构成的区间。 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空气终态温度 == 11 2 2T V V T 582K (2)空气的初容积 p=3000×9.8/(πr 2 )+101000=335.7kPa == p m RT V 1 10.527 m 3 空气的终态比容

工程热力学课后作业答案(第七章)第五版

7-1当水的温度t=80℃,压力分别为、、、及1MPa时,各处于什么状态并求出该状态下的焓值。 解:查表知道t=80℃时饱和压力为。 因此在、、、及1MPa时状态分别为过热、未饱和、未饱和,未饱和、未饱和。焓值分别为kg,kJ/kg,335 kJ/kg,kJ/kg,kJ/kg。 7-2已知湿蒸汽的压力p=1MPa干度x=。试分别用水蒸气表和h-s图求出hx,vx,ux,sx。解:查表得:h``=2777kJ/kg h`= kJ/kg v``=kg v`=m3/kg u``= h``-pv``= kJ/kg u`=h`-pv`= kJ/kg s``= kJ/ s`=kJ/ hx=xh``+(1-x)h`= kJ/kg vx=xv``+(1-x)v`= m3/kg ux=xu``+(1-x)u`=2400 kJ/kg sx=xs``+(1-x)s`= kJ/ 7-3在V=60L的容器中装有湿饱和蒸汽,经测定其温度t=210℃,干饱和蒸汽的含量mv=,试求此湿蒸汽的干度、比容及焓值。 解:t=210℃的饱和汽和饱和水的比容分别为: v``=kg v`=m3/kg h``=kg h`= kJ/kg 湿饱和蒸汽的质量: 解之得: x= 比容:vx=xv``+(1-x)v`= m3/kg 焓:hx=xh``+(1-x)h`=1904kJ/kg 7-4将2kg水盛于容积为的抽空了的密闭刚性容器中,然后加热至200℃试求容器中(1)压力;(2)焓;(3)蒸汽的质量和体积。 解:(1)查200℃的饱和参数 h``=kg h`= kJ/kg v``=kg v`=kg 饱和压力。 刚性容器中水的比容: =m3/kg

工程热力学课后作业答案(第十一章)第五版 .

11-1空气压缩致冷装置致冷系数为2.5,致冷量为84600kJ/h ,压缩机吸入空气的压力为0.1MPa ,温度为-10℃,空气进入膨胀机的温度为20℃,试求:压缩机出口压力;致冷剂的质量流量;压缩机的功率;循环的净功率。 解:压缩机出口压力 1)12(1/)1(-= -k k p p ε 故:))1/(()11(12-+=k k p p ε=0.325 MPa 2 134p p p p = T3=20+273=293K k k p p T T /)1()3 4(34-==209K 致冷量:)41(2T T c q p -==1.01×(263-209)=54.5kJ/kg 致冷剂的质量流量==2q Q m 0.43kg/s k k p p T T /)1()1 2(12-==368K 压缩功:w1=c p (T2-T1)=106 kJ/kg 压缩功率:P1=mw1=45.6kW 膨胀功:w2= c p (T3-T4)=84.8 kJ/kg 膨胀功率:P2=mw2=36.5kW 循环的净功率:P=P1-P2=9.1 KW 11-2空气压缩致冷装置,吸入的空气p1=0.1MPa ,t1=27℃,绝热压缩到p2=0.4MPa ,经冷却后温度降为32℃,试计算:每千克空气的致冷量;致冷机消耗的净功;致冷系数。 解:已知T3=32+273=305K k k p p T T /)1()1 2(12-==446K k k p p T T /)1()34( 34-==205K 致冷量:)41(2T T c q p -==1.01×(300-205)=96kJ/kg 致冷机消耗的净功: W=c p (T2-T1)-c p (T3-T4)=46.5kJ/kg 致冷系数:==w q 2ε 2.06 11-3蒸气压缩致冷循环,采用氟利昂R134a 作为工质,压缩机进口状态为干饱和蒸气,蒸发温度为-20℃,冷凝器出口为饱和液体,冷凝温度为40℃,致冷工质定熵压缩终了时焓值为430kJ/kg ,致冷剂质量流量为100kg/h 。求:致冷系数;每小时的制冷量;所需的理论功率。 解:在lgp-h 图上查各状态点参数。 ,p1=0.133MPa h1=386kJ/kg s1=1.739 kJ/(kg ?K) ,p2=1.016 MPa h2=430 kJ/kg ,h3=419 kJ/kg h5=h4=256 kJ/kg

发电厂原则性热力系统计算

发电厂原则性热力系统计算: 已知条件 1. 汽轮机形式和参数 制造厂家: 哈尔滨汽轮机厂 型 号: N300—16.7/538/538型 型 式: 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单轴、双缸、双排汽、反动凝汽式汽轮 机 额定功率: 300MW 最大功率: 330MW 初蒸汽参数: =0p 16.67MP a ,=0 t 538C 再热蒸汽参数: 冷段压力 ==in rh p p 2 3.653MPa ,冷段温度=in rh t 320.6C 热段压力=out rh p 3.288MP a ,热段温度=out rh t 538C 低压缸排汽参数: =c p 0.0299M Pa ,=c t 32.1C , =c h 2329.8kJ/kg 给水泵小汽轮机耗汽份额:=st α0.0432 机组发电机实际发出功率:=' e P 300MW 给水泵出口压力: =pu p 20.81M Pa 凝结水泵出口压力: 1.78MPa 机组机电效率: ==g m mg ηηη0.98 加热器效率: =h η0.99 额定排汽量: 543.8t/h 给水温度: 273.6℃ 冷却水温度: 20℃ 最高冷却水温度: 34℃ 额定工况时热耗率: (计算)7936.2Kj /KW .h (保证)7955Kj/K W.h 额定工况时汽耗率 3.043K g/KW .h 主蒸汽最大进汽量: 1025t/h 工作转速: 3000r/min 旋转方向: 顺时针(从汽轮机向发电机看) 最大允许系统周波摆动: 48.5—50.5Hz 空负荷时额定转速波动: ±1r/m in 噪音水平: 90db 通流级数: 36级

工程热力学实验报告

水的饱和蒸汽压力和温度关系 实验报告

水的饱和蒸汽压力和温度关系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水的饱和蒸汽压力和温度关系实验,加深对饱和状态的理解。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掌握饱和蒸汽P-t关系图表的编制方法。 3、学会压力表和调压器等仪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与原理 456 7 1. 开关 2. 可视玻璃 3. 保温棉(硅酸铝) 4. 真空压力表(-0.1~1.5MPa) 5. 测温管 6. 电压指示 7. 温度指示8. 蒸汽发生器9. 电加热器10. 水蒸汽11.蒸馏水12. 调压器 图1 实验系统图 物质由液态转变为蒸汽的过程称为汽化过程。汽化过程总是伴随着分子回到液体中的凝结过程。到一定程度时,虽然汽化和凝结都在进行,但汽化的分子数与凝结的分子数处于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饱和态,在这一状态下的温度称为饱和温度。此时蒸汽分子动能和分子总数保持不变,因此压力也确定不变,称为饱和压力。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的关系一一对应。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1、熟悉实验装置及使用仪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2、将调压器指针调至零位,接通电源。 3、将调压器输出电压调至200V,待蒸汽压力升至一定值时,将电压降至30-50V保温(保温电压需要随蒸汽压力升高而升高),待工况稳定后迅速记录水蒸汽的压力和温度。 4、重复步骤3,在0~4MPa(表压)范围内实验不少于6次,且实验点应尽量分布均匀。 5、实验完毕后,将调压器指针旋回至零位,断开电源。 6、记录室温和大气压力。

四、数据记录 五、实验总结 1. 绘制P-t关系曲线将实验结果绘在坐标纸上,清除偏离点,绘制曲线。

汽轮机火用分析方法的热力系统计算

汽轮机火用分析方法的热力系统计算 前言 在把整个汽轮机装置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单元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单元由于某些因素而引起的微弱变化,都会影响到其它单元。这种引起某单元变化的因素叫做“扰动”。也就是说,某单元局部参量的微小变化(即扰动),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反弹”,但是它不会引起系统所有参数的“反弹”。就汽轮机装置系统而言,系统产生的任何变化,都可归结为扰动后本级或邻近级抽汽量的变化,从而引起汽轮机装置系统及各单元的火用损变化。因此,在对电厂热力系统进行经济性分析时,仅计算出某一工况下各单元火用损失分布还是不够的,还应计算出当某局部参量变化时整个热力系统火用效率变化情况。 1、火用分析方法 与热力系统的能量分析法一样,可以把热力系统中的回热加热器分为疏水放流式和汇集式两类(参见图1和图2),并把热力系统的参数整理为3类:其一是蒸汽在加热器中的放热火用,用q’表示;其二是疏水在加热器中的放热火用,用y 表示;其三是给水在加热器中的火用升,以r’表示。其计算方法与能量分析法类似。

对疏水式加热器: 对疏水汇集式加热器: 式中,e f、e dj、e sj分别为j级抽汽比火用、加热器疏水比火用和加热器出口水比火用。1.1 抽汽有效火用降的引入 对于抽汽回热系统,某级回热抽汽减少或某小流量进入某加热器“排挤”抽汽量,诸如此类原因使某级加热器抽汽产生变化(一般是抽汽量减少),如果认为此变化很小而不致引起加热器及热力系统参数变化,那么便可基于等效焓降理论引入放热火用效率来求取某段抽汽量变化时对整个系统火用效率的影响。 为便于分析,定义抽汽的有效火用降,在抽汽减少的情况下表示1kg排挤抽汽做功的增加值;在抽汽量增加时,则表示做功的减少值;用符号Ej来表示。当从靠近凝汽器侧开始,

工程热力学习题集及答案(1)

工程热力学习题集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能源按使用程度和技术可分为 常规 能源和 新 能源。 2.孤立系是与外界无任何 能量 和 物质 交换的热力系。 3.单位质量的广延量参数具有 强度量 参数的性质,称为比参数。 4.测得容器的真空度48V p KPa =,大气压力MPa p b 102.0=,则容器内的绝对压力为 54kpa 。 5.只有 准平衡 过程且过程中无任何 耗散 效应的过程是可逆过程。 6.饱和水线和饱和蒸汽线将压容图和温熵图分成三个区域,位于三区和二线上的水和水蒸气呈现五种状态:未饱和水 饱和水 湿蒸气、 干饱和蒸汽 和 过热蒸汽 。 7.在湿空气温度一定条件下,露点温度越高说明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越 高 、水蒸气含量越 多 ,湿空气越潮湿。(填高、低和多、少) 8.克劳修斯积分/Q T δ? 等于零 为可逆循环。 9.熵流是由 与外界热交换 引起的。 10.多原子理想气体的定值比热容V c = g 72R 。 11.能源按其有无加工、转换可分为 一次 能源和 二次 能源。 12.绝热系是与外界无 热量 交换的热力系。 13.状态公理指出,对于简单可压缩系,只要给定 两 个相互独立的状态参数就可以确定它的平衡状态。 14.测得容器的表压力75g p KPa =,大气压力MPa p b 098.0=,则容器内的绝对压力为 173a KP 。 15.如果系统完成某一热力过程后,再沿原来路径逆向进行时,能使系统和外 界都返回原来状态而不留下任何变化,则这一过程称为可逆过程。 16.卡诺循环是由两个 定温 和两个 绝热可逆 过程所构成。 17.相对湿度越 小 ,湿空气越干燥,吸收水分的能力越 大 。(填大、小) 18.克劳修斯积分/Q T δ? 小于零 为不可逆循环。 19.熵产是由 不可逆因素 引起的。 20.双原子理想气体的定值比热容p c = 72g R 。 21.基本热力学状态参数有:( 压力)、(温度 )、(体积)。 22.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是温度的(单值 )函数。 23.热力平衡的充要条件是:(系统内部及系统与外界之间各种不平衡的热力势差为零 )。 24.不可逆绝热过程中,由于不可逆因素导致的熵增量,叫做(熵产)。 25.卡诺循环由(两个可逆定温和两个可逆绝热 )热力学过程组成。 26.熵增原理指出了热力过程进行的(方向 )、(限度)、(条件)。 31.当热力系与外界既没有能量交换也没有物质交换时,该热力系为_孤立系_。 32.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_开尔文_。

600MW凝汽式机组全厂原则性热力系统计算

[键入文字] 华址电力*营 《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 题目:国产600MW凝汽式机组全厂原则性热力系统设计 计算 指导教师:李惊涛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班级: 热能09 学号: 1091 姓名: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目录 一、............................................................. 课程设计的目的 3 二、................................................................... 计算任务 3 三、............................................................... 计算原始资料 3 3.1汽轮机形式及参数 (3) 3.2回热加热系统参数 (3) 3.3锅炉型式及参数 (4) 3.4其他数据 (4) 3.5简化条件 (4) 四、................................................................. 热系统计算 5 4.1汽水平衡计算 (5) 4.2 汽轮机进汽参数计算 (5) 4.3辅助计算 (5) 4.4各级加热器进、出水参数计算 (6) 4.5高压加热器组及除氧器抽汽系数计算 (7) 4.6除氧器抽汽系数计算 (8) 4.7低压加热器组抽汽系数计算 (8) 4.8汽轮机排汽量计算与校核 (10) 4.9汽轮机内功计算 (11) 4.10汽轮机发电机组热经济性指标计算 (12) 4.11全厂热经济性指标计算 (13) 五、反平衡校核 14 六、参考资料 15 附图(汽态膨胀过程线) (16)

最新工程热力学课后作业答案第五版

工程热力学课后作业答案第五版

2-2.已知2N 的M =28,求(1)2N 的气体常数;(2)标准状态下2N 的比容和密度;(3) MPa p 1.0=,500=t ℃时的摩尔容积Mv 。 解:(1)2N 的气体常数 28 8314 0= = M R R =296.9)/(K kg J ? (2)标准状态下2N 的比容和密度 101325 2739.296?== p RT v =0.8kg m /3 v 1= ρ=1.253/m kg (3) MPa p 1.0=,500=t ℃时的摩尔容积Mv Mv = p T R 0=64.27kmol m /3 2-3.把CO 2压送到容积3m 3的储气罐里,起始表压力 301=g p kPa ,终了表压力3.02=g p Mpa ,温 度由t1=45℃增加到t2=70℃。试求被压入的CO 2的质量。当地大气压B =101.325 kPa 。 解:热力系:储气罐。 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压送前储气罐中CO 2的质量 1 1 11RT v p m = 压送后储气罐中CO 2的质量 2 2 22RT v p m = 根据题意 容积体积不变;R =188.9 B p p g +=11 (1) B p p g +=22 (2) 27311+=t T (3) 27322+=t T (4) 压入的CO 2的质量

)1 122(21T p T p R v m m m -= -= (5) 将(1)、(2)、(3)、(4)代入(5)式得 m=12.02kg 2-5当外界为标准状态时,一鼓风机每小时可送300 m 3的空气,如外界的温度增高到27℃,大气压降低到99.3kPa ,而鼓风机每小时的送风量仍为300 m 3,问鼓风机送风量的质量改变多少? 解:同上题 1000)273 325.1013003.99(287300)1122(21?-=-= -=T p T p R v m m m =41.97kg 2-6 空气压缩机每分钟自外界吸入温度为15℃、压力为0.1MPa 的空气3 m 3,充入容积8.5 m 3的储气罐内。设开始时罐内的温度和压力与外界相同,问在多长时间内空气压缩机才能将气罐的表压力提高到0.7MPa ?设充气过程中气罐内温度不变。 解:热力系:储气罐。 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第一种解法: 首先求终态时需要充入的空气质量 288 2875 .810722225???==RT v p m kg 压缩机每分钟充入空气量 288 28731015???==RT pv m kg 所需时间 == m m t 2 19.83min 第二种解法 将空气充入储气罐中,实际上就是等温情况下把初压为0.1MPa 一定量的空气压缩为0.7MPa 的空气;或者说0.7MPa 、8.5 m 3的空气在0.1MPa 下占体积为多少的问题。 根据等温状态方程 const pv = 0.7MPa 、8.5 m 3的空气在0.1MPa 下占体积为 5.591 .05 .87.01221=?== P V p V m 3 压缩机每分钟可以压缩0.1MPa 的空气3 m 3,则要压缩59.5 m 3的空气需要的时间 == 3 5 .59τ19.83min 2-8 在一直径为400mm 的活塞上置有质量为3000kg 的物体,气缸中空气的温度为18℃,质量为2.12kg 。加热后其容积增大为原来的两倍。大气压力B =101kPa ,问:(1)气缸中空气的终温是多少?(2)终态的比容是多少?(3)初态和终态的密度各是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