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与欣赏

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与欣赏
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与欣赏

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与欣赏

选修部分

选修3

旅游地理

[考纲展示]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①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②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①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①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②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4.旅游与区域发展:①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②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考点一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与欣赏

[考点精析]

1.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2.特性

与其他资源相比,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和永续性等特征,对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征又各有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3.价值

旅游资源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等方面,结合下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影响旅游资源的分布,反过来可以根据自然和人文地理条件的差异分析归纳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如下表:

5.欣赏

(1)自然美

形象美:雄、奇、险、秀、幽;色彩美:春翡、夏翠、秋金、冬银;动态美:山为水动,水回山转;朦胧美:烟、雨、云、雾。

(2)人工美

古典园林美:不出城郭,享山林之美;民俗风情美:民间风俗和传说;古建筑和古遗迹美:透过时间看历史;书面、雕塑艺术美:人造景物。

(3)旅游景观的欣赏

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领悟自然和人文的和谐;以情观景。

(4)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2015·江苏卷)下图是京沪高铁及沿线主要旅游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世界遗产分类,甲属于______________,其最核心的旅游资源价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高铁沿线景区中,游客倾向于选择世界遗产主要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客为获得泰山日出的最佳观赏效果,应注意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节假日期间,泰山景区游客众多,形成“爆棚”现象,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价值(2)知名度高旅游资源质量好旅游接待能力强(3)最佳观赏位置最佳观赏时机(时间、天气状况等)(4)破坏旅游资源;造成环境污染;产生安全隐患;破坏旅游基础设施;扰乱社会秩序(任答3点)

解析:第(1)题,甲地位于曲阜附近,突出的旅游资源以孔府、孔林、孔庙为代表,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第(2)题,高铁沿线的世界遗产除了曲阜以外,还有北京的故宫、苏州的古典园林等多处,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高,旅游价值大,京沪高铁沿线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第(3)题,观赏自然景观,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位置,二是时机。第(4)题,游客“爆棚”说明游客数量超出景区的环境承载力。游客的挤压、踩踏,产生的废弃物等会破坏旅游资源,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游客众多易产生安全隐患及扰乱社会秩序等。

1.3 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双基限时练1.3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在被开发成为旅游资源的中山中,占有突出地位的是( ) A.花岗岩山地 B.玄武岩山地 C.砂岩地貌D.喀斯特地貌 解析我国在被开发成为旅游资源的中山中,花岗岩山地占有突出地位。 答案 A 2.华山的成因及地貌景观类型分别是( ) A.火山、花岗岩地貌景观 B.火山、火山地貌景观 C.断块山、花岗岩地貌景观 D.断块山、火山地貌景观 解析华山是岩块相对上升形成的断块山,属花岗岩地貌景观。 答案 C 3.下列旅游景观具有地带性的是( ) ①火山地貌②峡谷地貌③冰雕玉砌世界④午夜阳光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火山地貌和峡谷地貌的形成多与地质构造有关,虽有规律可循,但不属于地带性规律。地带性规律是在水热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带状分布规律,峡谷与火山地貌的分布多与构造带一致。冰雪世界多分布于高纬地带,午夜阳光只有在极圈及以内的地区才能欣赏到,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答案 C 4.下列地区属于我国传统旅游资源密集分布区的是( ) A.关中平原地区B.新疆罗布泊 C.长江中游地区D.东北长白山 解析我国传统旅游资源多分布在我国的东南部,其中以古老的经济中心最密集,包括北京及河北省北部、关中平原地区、四川盆地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 答案 A 下图为广东丹霞山景观图,读图回答第5题。

5.广东丹霞山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其地貌景观属于( ) A.火山地貌景观B.花岗岩地貌景观 C.砂岩地貌景观D.山水组合景观 解析广东丹霞山以丹霞地貌著名,其成因是当地的红色砂岩在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的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 C 6.黄山的成因及地貌景观类型分别是( ) A.断块山、变质岩地貌 B.断块山、花岗岩地貌 C.火山、岩浆岩地貌 D.火山、火山地貌 解析黄山属于断块山,该山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典型。 答案 B 7.关于旅游资源地域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旅游资源的东西差异是以我国第二、三阶梯分界线为分界的 B.我国旅游资源的东西差异表现为自然旅游资源东部清新秀丽,西部宏伟粗犷;人文旅游资源东部以汉族文化为特色,西部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 C.我国旅游资源的东西差异中,又体现出了南北差异。其中东部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部旅游资源以“雄”为特色,北部以“秀”为特色 D.我国的西北旅游资源区和青藏旅游资源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一般宏伟粗犷,人文旅游资源则以藏文化为特色 解析我国旅游资源的东西差异是以大兴安岭—燕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六盘山脉—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为界,而不是以二、三阶梯为界。我国东部旅游资源存在南北差异,表现为北“雄”南“秀”。我国的西北旅游资源区和青藏旅游资源区属于我国的西部,自然旅游资源以宏伟粗犷为主,人文旅游资源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其中青藏旅游资源区以藏文化为特色。答案 B 8.兼有喀斯特地貌和热带植物等自然景观的地区位于(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云贵高原D.青藏高原 解析题中的四大地形区中,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同时又是北回归线穿过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旅游局最新制定)(2003) 一、前言 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二、引言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2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fundamental type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所划分出的基本单位。 3.3旅游资源单体 object of tourism resources 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3.4旅游资源调查 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学案

附:湘教版·选修Ⅲ1.3 《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旅游资源的形成是由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两部分组成的。并能分析掌握自然地理条件对旅游资源形成的决定性影响。 2、了解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并能具体分析某一旅游资源分布的影响因素。 3、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 2、学会分析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因素。 补充知识: 1、怎样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成因: ①太阳辐射因纬度分布不均,引起地理环境产生纬度地带性差异,形成不同的自然带。 ②水分因海陆位置的不同而变化,引起地理环境产生经度地带性差异,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 ③由于地表组成和结构不均,地势起伏不同,引起地理环境产生非地带性差异,形成千姿百态的自然旅游景观。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旅游资源造成的影响 因为景观差异的存在,才有旅游者从一种景观地到另一景观地的流动,才有旅游现象的产生。这些景观自身也因有差异性的特点成为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 实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形成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 2、我国的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受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地域分异的影响,我国的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1)旅游资源分布的东西差异: 大致以大兴安岭—鄂尔多斯高原—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为界。 此线东部地区降水较多,植被生长较好,自然旅游资源清新秀丽,人文旅游资源以汉族文化为主;此线西北地区降水较少,植被生长较差,自然旅游资源一般宏伟粗犷,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 (2)旅游资源分布的南北差异 西北地区以昆仑山和祁连山为界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的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峻,气候寒冷,藏族文化特色突出;北部的新疆、内蒙古地区,以干旱半干旱气候为主,土地广袤,绿洲文化、草原文化突出。 东部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也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多丘陵山地,水热充沛,气候条件好,自然景观以“秀”为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中的民居建筑、私家园林、田园风光等也具“秀”的特色;北部虽然植被景观及水体景观逊色于南部,但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等自然景观雄冠全国,人文旅游资源中巍峨的宫殿、宏大的陵墓、气派的皇家园林等给人以“雄”的感受。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基础知识梳理: 一、旅游资源的形成 1、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 (1)影响:对旅游资源的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的影响。 (2)体现 (1)宏观上看,人们往往选择相对理想的地方,以便营造良好的。

高中地理人教版旅游地理旅游地理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高中地理人教版旅游地理旅游地理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综合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乐山,古称嘉州,有“海棠香国”的美誉。乐山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历时90年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峨眉山为褶皱断块山地,断裂处河谷深切。山势雄伟,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多佛教寺庙,向为著名游览地。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距离乐山大佛30公里。2016猴年春节黄金周,峨眉山景区接待游客191 862人次,乐山大佛景区接待游客219 909人次。 (1)从旅游资源本身的角度,说明游览乐山大佛—峨眉山人数多的原因。 (2)乐山大佛—峨眉山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该地区的重要意义。 2.祖国的宝岛台湾岛是一个狭长形的海岛,面积不大,但岛内却拥有高山、丘陲、平原、盆地、海岸等丰富的地形地貌,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和经济的发展作为支撑,造就了台湾多元化旅游资源。有驰名中外的阿里山云海,双谭秋月、玉山积云、滴水断崖、澎湖渔火、明延平郡王祠、指南宫凌霄宝殿、云林北港妈祖庙等。读台湾岛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宝岛”台湾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分析台湾岛旅游资源多样性的原因。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旅游是以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的旅游活动。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市积极打造“江南文化看绍兴”等品牌,许多景点免费为游客开放,并通过拍摄《小城大爱》等微电影带来了滚滚客流,从而打造成数字营销的智慧旅游城市。下图为绍兴市旅游资源分布图。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绍兴市发展文化旅游有利的资源条件,并为保护绍兴古城的旅游环境提出你的建议。 5.东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武汉市城区的二环与三环之间,景区面积81.68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积33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黄鹤楼位于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

黄山旅游资源分类表

121102002 毕冬冬 近代洋务先知郭嵩焘 清代第一位驻英法公使郭嵩焘不仅敢于考究西方政体,而且敢于肯定其优长之处。然而他的主张不容于当世,下场凄凉,非但生前被唾弃,死去9年后仍有人要开棺鞭尸。社会精英思想的火花就这样一闪即灭。 多年以来,郭嵩焘一直保持着大年初一赋诗一首以纪年的习惯。公元1883年正月初一,65岁的他看着镜中苍老容颜,心绪甚为寥落。在纪年诗中,他写道:眼前万事随云变,镜里衰颜借酒温。身世苍茫成感喟,盛衰反复与谁论? 这年距离他卸任大清国驻英、法公使已有4个年头了。自光绪五年(1879年)由伦敦黯然回国后,这位当朝二品大员一直赋闲在湖南老家。 如果不是因为造物弄人,去了一趟洋人的国家,郭嵩焘仍将被士人所尊崇。 出使英国以前,他在国内已是饱学之士,而且久经仕宦历练,并担任过巡抚、侍郎等职,“诏赏二品顶戴”。太平军兴起时,他赞助曾国藩办团练,建立湘军,人称“湘军财神”。击败太平军后,又致力于洋务,力主仿制西器、引进西学、废除科举与鼓励商办工业。在世人眼中,尽管先前的为官路上也有一些坎坷,但凭借其才学以及与朝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的深交,平步仕途、终老一生,当非逆料之事。 不过,后来的出使经历,却毁了他余生的顺境。 梦醒者的痛苦 郭嵩焘是清朝政府正式派出的第一个驻英法公使。当时的大清国里,王公大臣和名士们还停留在“闻洋人之长便怒、闻洋人之短则喜”的外交认识水平,因此把出使看作有损清名的差使。更何况清廷这次派使是为“马嘉理案”向英国道歉。他的湖南同乡为他此行感到羞耻,企图毁掉他的老宅。当时,甚至流传一首极为尖刻的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见容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但郭嵩焘认定时局正艰,不忍坐视。他总结鸦片战争以来的经验教训,认为单纯靠义愤填膺和空洞议论是无补于艰危的。如果能多一两个了解洋人情伪、谙习其利病的人,自然可以多一重应变之术。他决心做这样的明白人,到西方去学习他们的“强兵富国之术”、“尚学兴艺之方”,特别是探究“其所以通民俗而立国本者”。取西方之长,补中国之短,由器而学而政教,这说明郭嵩焘的认识的确比当时人要高一筹。 郭嵩焘到英、法等国以后,周咨详访,博览群书,见识与学问都突飞猛进。他不仅认识到西方文化也有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而且把“巴夫子”(柏拉图)、“亚夫子”(亚里士多德)等西哲与“孔夫子”、“孟夫子”等东哲相提并论,而且还特别推崇西方近代哲学与科学的发展。他说:“英人谓天文窍奥由纽登(牛顿)开之,此英国实学(科学)之源也。相距二百三四十年间,欧洲各国日趋富强,推求本源,皆学问考核之功也。” 当然,最为可贵的还是他在政体(国本)方面认识的进步。他逐渐摆脱君权至上的束缚,不仅敢于考究西方民主政体,而且敢于肯定其优长之处。他说,西洋的国政一概公之于民,而中国自秦汉以来二千余年的国政,却正好与此相反。他曾列席旁听英国下议院的辩论,也曾认真研究英国议会政治发展的历史,结果认识到:“推原其立国之本末,所以持久而国势益张者,则在巴力门议政院(Parliament)有绍持国是之议,设买阿尔(Mayor,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迭盛迭衰,而立国千余年终以不败。人才学问相继以起,而皆有以自效。此其立国之本也。” 上要议会政治,下要地方自治,这是清末立宪派在20世纪之初的政治纲领,而郭嵩焘在30年以前已经有此初步认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 一、旅游资源分类 根据相关文献,我了解到旅游资源的一些分类方法 1.按旅游资源成因分类 分类依据是根据旅游资源形成的不同原因,即由在旅游资源形成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所决定的具体分类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1自然赋存形成的旅游资源,如山岳、滨海、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1.2人类历史形成的旅游资源,如古人类以及、帝王陵寝、古代宫殿建筑等 1.3天然和人工相结合的旅游资源,如野生动物园等。 1.4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如迪斯尼乐园。 2.按资源的等级及管理范围分类 等级指资源的规模、级别和价值决定的在整个旅游资源体系中某种旅游资源所占的位置;管理范围指某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属于何种组织结构。 2.1世界级旅游资源,包括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旅游资源,纳入《世界自然保护网》的旅游资源,进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单的旅游资源。 2.2国家级旅游资源,包括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地质公园。 2.3省、市级中型旅游资源,如省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 2.4县级以下小型旅游资源,这类旅游资源等级较低,在县级以下的区域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客源几乎均为本地居民,通常被作为本地居民和周边地区居民平时以及周末的休闲旅游场所。 3.按资源特征与游客体验分类 根据资源自身特征及游客体验的不同课分为三类 3.1利用者导向型游憩资源(市场推动型),即市场对旅游资源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市场上利用者的使用导向来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满足利用者的需求与保障资源价值的实现。 3.2资源基础型游憩资源(资源依托型),这类资源以市场为基础,对游客吸引力大,高品位的资源是其核心吸引力所在。 3.3中间型游憩资源(资源——市场兼顾型),这类资源既具备客源优势,又拥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开发利用价值高,能够全面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让他们获得满意的旅游经历。 4.按属性分类 旅游学者按照属性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开始将旅游资源分为低温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建筑类、消费健身类、购物类7大类,但是这种分类方法忽视了这些资源中蕴含的各种人文概念和旅游价值,不利于旅游的发展。 考虑有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更为细致的了解资源内涵,挖掘深层次的意义。有些学者开始讲旅游资源分为软资源和硬资源两部分。 硬资源是已经成型的,能被游客直接消费的旅游产品,如景区、景点等。 软资源是指潜在的,还不一定被游客直接消费,但又具有很大开发价值,富含文化品位或具有特殊时机价值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人文积淀、绝妙策划、政策环境等。 5.按资源的功能分类 按功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主要包括: 5.1观光游览型,如自然风光、园林建筑等, 5.2文化知识型,如总监文化建筑艺术知识社会风情等。 5.3参与体验型,如,漂流、攀岩、节庆活动等

高中地理第一章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选修3

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 [学习目标定位] 1.能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2.能举例说出中国世界遗产的重要价值。 一、中国世界遗产的分布(截至2016年7月共50处) 1 .世界遗产的分类: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 自然 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① 2.世界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明清皇宫、莫高窟等。3 .世界自然遗产:包括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②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江西三清山等。 ③ 4 峨眉山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 乐山 、武夷山。 大佛 —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 5 ④ 长调 民歌 。 二、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 1.认识和研究世界遗产价值的必要性: ⑤ 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遗产的 (1) 认知 ⑥ 程度和 主动保护 意识。 ⑦ 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 (2) 职业道德 水平。 和 专业知识 ⑧ .价值:科学价值、 2 ⑨ 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历史文化 思考 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什么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答案我国的世界遗产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和灿烂文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探究点一中国世界遗产的分布与特点探究活动读“我国西南地区旅游资源分布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注的旅游资源:属于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是______,属于自然遗产的是 ________。(填字母) (2)D地区传统的民居是________,请简要说明设计这种民居的理由。 (3)B、C、D所在省区均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大省。列举三省区的世界遗产。 答案(1)B A (2)竹楼该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湿热,竹楼可以防潮、防野生动物侵袭,并利于通 风散热。 (3)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丽江古城、哈尼梯田、澄江化石地、“南方喀斯 特”;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区。 反思归纳我国世界遗产的名称及分布状况(至2016年7月共50处) 遗产类型项目 所在省级行 政单位 简要说明 世界文化遗产(共35处) 长城河北至甘肃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明清皇宫北京、辽宁 建筑面积最大的古代皇宫,体现了 中国古代皇家建筑布局和东方木结 构建筑的特色 颐和园北京中国古代最典型的皇家园林 天坛北京中国规模最大的坛庙建筑群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北京 1929年首次发现完整的古人类头 盖骨化石的考古发掘点 明清皇家陵寝(明孝 陵、明十三陵、明显 陵、清东陵、清西 江苏、北 京、湖北、 河北和辽宁 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 帝王陵墓群

高中地理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教案(含解析)湘教版选修3

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旅游资源的形成 ——————情景导入先思考——————— 爱国志士吴迈曾写过一首有关桂林山水的诗词: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思考探究:结合材料分析桂林山水景观的成因。 提示:上述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在流水的化学溶蚀和冲刷作用下形成的。 ——————基础知识要记牢——————— 1.自然地理条件 (1)对旅游资源的作用:自然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对旅游资源的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 (2)常见的自然地貌景观: ①火山地貌景观:冰岛的火山、我国的五大连池等。 ②花岗岩地貌景观:西岳华山、九华山等。 ③砂岩地貌景观:丹霞地貌、武陵源风景区等。 ④山水组合景观:九寨沟、黄山等。 2.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 (1)作用: ①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作用:对认知自然环境资源,提升其文化内涵有重要影响。 ②对文化遗产的作用: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人类活动居主导地位形成的旅游资源。 (2)体现:

①宏观方面:往往选择地理环境相对理想的地方,以便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②微观方面:人们在修建园林、寺院、宝塔、陵墓时,十分注重选择山清水秀之处,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协调统一。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 1.火山地貌景观 2.花岗岩地貌景观 (1)花岗岩地貌景观在我国旅游资源中的地位: (2)花岗岩山地地貌的形成:

(1)砂岩地貌景观的地位体现: (2)砂岩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成: 在砂岩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成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旅游资源的两个特性:一是物质景象的组合性;二是审美属性。同时也正是由于多种物质景象巧妙地组合,产生了审美价值。如下图所示: 4.山水组合景观 山水组合景观往往能够形成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如下图所示: 二、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 1.人类活动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2.人类对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塑造的旅游景区的影响

2020版高考地理旅游地理第1讲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讲义新人教版

旅游地理 考纲导向思维导图考情导引1. 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 义。 3. 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 原因。 4.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 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5. 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对旅游 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 6. 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 的旅游路线。 7. 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 用。 8. 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 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多以区域图、旅游景 观图等为载体,考查 旅游资源的特点、类 型、评价和旅游业的 意义。考查形式为综 合题,分值为10分。 第1讲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考点一旅游资源的类型、特性与价值 命题角度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经典例题] (2013·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2年6月21日,我国正式公布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岛礁面积约13平方千米,是我国人口最少、海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三沙市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强烈地吸引着游客。下图示意三沙市的地理位置。

说明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及当前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思维建模] 1. 文字信息获取 三沙市岛礁面积约13平方千米,是我国人口最少、海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2. 图像信息获取 从图中可以看出,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相比,三沙市纬度________,位于________海域,________景观独特。 3. 推理分析 运用从以上图文资料中获取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可知,三沙市位于热带,主要由岛礁组成;生态环境受人类影响小;岛礁面积有限,环境容量小。

旅游资源分类表(2018新)

旅游资源分类表 主类亚类基本类型旅游资源(点) A 地文景观 AA 自然景 观综合体 AAA 山丘型景观 AAB 台地型景观 AAC 沟谷型景观 AAD 滩地型景观 AB 地质与 构造形迹 ABA 断裂景观 ABB 褶曲景观 ABC 地层剖面 ABD 生物化石点 AC 地表形 态 ACA 台丘状地景 ACB 峰柱状地景 ACC 垄岗状地景 ACD 沟壑与洞穴 ACE 奇特与象形山石 ACF 岩土圈灾变遗迹AD 自然标 记与自然现 象 ADA 奇异自然现象 ADB 自然标志地 ADC 垂直自然带 B 水域景观 BA 河系 BAA 游憩河段 BAB 瀑布 BAC 古河道段落 BB 湖泊 BBA游憩湖区 BBB 潭池 BBC 湿地 BC 地下水 BCA 泉 BCB 埋藏水体 BD 冰雪地 BDA 积雪地 BDB 现代冰川 BE海面 BEA 游憩海域 BEB 涌潮与击浪现象 BEC 小型岛礁 C 生物景观CA 植被景 观 CAA 林地 CAB 独树与丛树 CAC 草地 CAD 花卉地 CB 野生动 物栖息地 CBA 水生动物栖息地 CBB 陆地动物栖息地 CBC 鸟类栖息地 CBD 蝶类栖息地

D 天象与气候景观DA 天象景 观 DAA 太空景象观察地 DAB 地标光现象 DB 天气与 气候现象 DBA 云雾多发区 DBB 极端与特殊气候显示地 DBC 物候景象 E 建筑与设 施 EA 人文景 观综合体 EAA 社会与商贸活动场所 EAB 军事遗址与古战场 EAC 教学科研实验场所 EAD 建设工程与生产地 EAE 文化活动场所 EAF 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 EAG 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 EAH 交通运输场站 EAI 纪念地与纪念活动场所 EB 实用建 筑与核心设 施 EBA 特色街区 EBB 特性屋舍 EBC 独立厅、室、馆 EBD 独立场、所 EBE 桥梁 EBF 渠道、运河段落 EBG 堤坝段落 EBH 港口、渡口与码头 EBI 洞窟 EBJ 陵墓 EBK 景观农田 EBL 景观牧场 EBM 景观林场 EBN 景观养殖场 EBO 特色店铺 EBP 特色市场 EC 景观与 小品建筑 ECA 形象标志物 ECB 观景点 ECC 亭、台、楼、阁 ECD 书画作 ECE 雕塑 ECF 碑碣、碑林、经幢 ECG 牌坊牌楼、影壁 ECH 门廓、廊道 ECI 塔形建筑 ECJ 景观步道、甬路 ECK 花草坪 ECL 水井 ECM 喷泉

《旅游资源的类型》 教学设计1

《旅游资源的类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 2、比较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 重点与难点:比较两类旅游资源 课时:1 教学过程: 阅读探索活动,问题:上述旅游景观可划分为几类?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回忆)旅游资源多样性,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内容上: (本质属性) 自然、人文 (存在形式?) 景观性的、文化性的 (形成年代) 古代遗存、现代兴建 (存在形式) 实物性的、体察性的 ——所以,要分类必须要按一定的标准。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通常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此时将上述景观划分到这两类中去) 我们凭直觉应该知道哪些是自然,哪些是人文旅游资源。那么两种资源是怎样定义与划分的呢? 一、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 P11与P12,两类资源。 解释:一般而言,自然旅游资源以地貌景观为核心,人文旅游资源以建筑景观为核心。 前者主要与各地的自然条件相关,后者主要与人类历史相关。 但:有时,两类资源之间难以断定其归属,因为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经过人为的加工,不可能没有人文附加成分。而人类社会多数的创造,即使是最能体现人文色彩的民族风情,都与自然条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两类资源又可细分为若干类,P11与P13阅读材料。 二、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比较(P13表) 另:

案例研究:实际上是为了说明有哪些旅游资源?要求归类列举。 板书设计 1.2 旅游资源的类型 一、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 二、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比较 艾尔斯巨石,世界上最大的峭岩独石,耸立在中部平原西部,石长3000米,高348米,基围8500米,东宽高,西低狭。岩石颜色独特,早晚可随日光照射程度差异而呈淡红、紫红、桔红、大红、赭红都颜色。 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阳光充足,湿润多雨,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惟一的一块绿州,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前言 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引言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旅游规划通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fundamental type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所划分出的基本单位。 旅游资源单体 object of tourism resources 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旅游资源调查 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研究和记录。 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 community factor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所共同拥有的因子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价值和程度评价。

旅游资源与开发

旅游资源与开发 一、总论 ◆旅游资源的概念: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 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对于这概念的理解:旅游资源应该是直接的吸引物;可以是物质的或精神的,是有形的或无形的;具有一定的价值,能产生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旅游资源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范畴在不断扩大。旅游资源最核心的是其吸引功能,是区别于其他一切资源的最重要的特征。 ◆旅游资源的特征: 1.形式的复杂性。(受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影响。) 2.分布的区域性。(决定了旅游资源本身和旅游流的存在。) 3.生态的整体性。(是相互联系,依存,共同形成资源体,要素一旦被破坏,会影响整个旅游资 源的质量,甚至使其消失。) 4.地域的固定性。(是在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或是理事条件下的产物不可移置。) 5.季节的变动性。(主要是自然条件,气候的季节变化,其次是人为因素。) 6.吸引力的定向性。(只能吸引旅游市场的某一部分,且在不同时期的吸引力是不同的。) 7.开发的多样性。(不同的旅游开放者可对同样的旅游资源采用不同的开发战略和利用方式,产 生不同的社会经济效益。) 8.价值的不确定性和时代性。(其价值是随着人类的认识水平、审美需要、开发能力、宣传促销 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评估其价 值。) 9.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若开发得当,可长期利用,若不得当,则易被破坏,难以恢复。) 10.美学的观赏性。(因由美学特征,所以具有观赏价值。) ◆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基本条件。(影响环境差异性的基本因素 1.太阳辐射产生纬度地带性的差异。 2.水分按海路位置不同产生经度地带性的差异。 3.由于 地表组成和结构不均产生的非地带性的差异。)②自然地理环境及要素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 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形、大气、生物、土壤和水文六要素构成。不同要素 构成不同的旅游资源。)③地球自然演化的历史决定了自然景观资源的基本内容。(距今6 亿年前无生命,6—4亿年前生物少,4—2.25亿年前森林繁茂。第四纪以来,奠定了基础。) ④地质作用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本底。(对于形成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可直接塑造地表形 态,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⑤气候条件对水域风光和生物景观等旅游资源的形成 有特殊意义。(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景观不同。) ◆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①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人文旅游景观的形成。(影响生活习惯、风土民 情、建筑等人文景观的形成。)②社会文化的地域差异是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重要原因。(生 活在不同地域的群众其社会形态、民族构成、生活方式、观念信仰、兴趣爱好、风俗习惯 等具有不同的特征,这种差异会长期存在,成为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永恒动力。)③历史遗 存铸造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历史的产物通过各种形式遗存下来,成为丰富的人文旅游 资源。)④人文旅游资源也可因社会需要而人为创造。

安徽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安徽省旅游资源基本类 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安徽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安徽省位于华东西北部,旧以安庆、徽州两府首字而名安徽,清代始置安徽省。安庆地区古有皖国之称,因此安徽又简称“皖”。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旅游资源丰富,且根据地形地貌呈现不同的分布。最主要的最著名的风景区都分布于皖南山区和江淮丘陵一带。以下将按区域由南向北逐个的详细介绍。 一、皖南山区: 徽州:(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 徽州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群峰参天,山丘屏列,岭谷交错,有深山、山谷,也有盆地、平原,波流清沏,溪水迥环,到处清荣峻茂,水秀山灵,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自古俊才星驰。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著名景点:黄山、齐云山、鄣公山、牯牛降、徽州古城、西递、宏村、龙川宗祠等。 雄踞域中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黄山具备“山上有奇景,山下有奇观”的全方位立体之美。徽州休宁县道教名山----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古称白岳。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是徽州物质文明的历史遗存,矗立的牌坊代表着徽州人的精神家园,更多的古村落、古建筑体现了徽州远古的繁华和富荣,牯牛降的原始自然传递出徽州大地的久远、淳朴和原生态的珍藏,横亘黄山南北的新安江、太平湖,更增添了黄山水之灵秀。已划为江西的婺源,则以其完美的原生态环境,被海内外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太平湖位于黄山市黄山区境内,南依黄山,是青弋江上游一座人工大水库,也是黄山旅游区的重点风景区之一。太平湖旅游资源丰富,湖光山色得天独厚,湖水清澈碧透,青山起伏连绵,水风姿绰约,岛屿散落如珠,被誉为“黄山情侣”、“中华翡翠”、“世界明珠”、“东方日内瓦湖”。

高中地理选修Ⅲ旅游地理《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学案 -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选修Ⅲ——旅游地理(湘教版)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旅游资源的形成是由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两部分组成的。 2、了解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 3、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 4、通过观看风景图片资料,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审美情趣的认知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旅游资源形成的自然条件的理解,让学生知道自然地理条件对旅游资源的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 2、通过对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的分析,让学生知道人类对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审美活动提升了旅游资源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树立热爱、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观点。 2、通过小组课后合作学习,对当地旅游资源分布的调查研究,培养学生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和个人美的追求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 2、学会分析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因素。 【教学方法】五环节教学法、图示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主要过程】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三类: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那么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都是怎样形成的呢?它们的分布又有什么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相关知识。 『阅读教材及补充知识,自主学习』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互查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学案内容见附) 『课堂合作探究』 1、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对旅游资源的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

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与欣赏

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与欣赏 选修部分 选修3 旅游地理 [考纲展示]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①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②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①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①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②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4.旅游与区域发展:①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②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考点一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与欣赏 [考点精析] 1.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2.特性 与其他资源相比,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和永续性等特征,对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征又各有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3.价值 旅游资源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等方面,结合下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影响旅游资源的分布,反过来可以根据自然和人文地理条件的差异分析归纳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如下表:

5.欣赏 (1)自然美 形象美:雄、奇、险、秀、幽;色彩美:春翡、夏翠、秋金、冬银;动态美:山为水动,水回山转;朦胧美:烟、雨、云、雾。 (2)人工美 古典园林美:不出城郭,享山林之美;民俗风情美:民间风俗和传说;古建筑和古遗迹美:透过时间看历史;书面、雕塑艺术美:人造景物。 (3)旅游景观的欣赏 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领悟自然和人文的和谐;以情观景。 (4)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2006-07-13 13:51:36来源:[大中小][打印] ICS 03.2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Classification,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2003-02-24 发布2003-05-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前言 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引言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旅游规划通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