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练习键盘指法 》教学设计

第5课《练习键盘指法 》教学设计
第5课《练习键盘指法 》教学设计

福建省义务教育教科书

第5课《练习键盘指法》教学设计

主备课:李密蓉一、教材分析

《练习键盘指法》这课是三年级第三册的第五课的内容。本节课练习8个基准键、10个上行键以及10个下行键的正确指法。教材先介绍十个手指分工、8个基准键键位的指法及击键要领,进而介绍10个上行键、10个下行键键位的正确指法,安排一些操作练习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掌握操作技能。

本节课是本册第二主题“键盘指法与汉字录入”中“键盘指法训练”内容的第二课,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是键盘输入技能的基础课,对学生来讲是一项全新的操作技能。正确的键盘指法及击键操作要领,是学生后续键盘输入操作技能的基础,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初次学习键盘操作,各个手指击键的灵活性较差,需要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才能提高十指的灵活性,因此速度对初次学习的学生来说并不重要。本节课的重点是能用正确的击键姿势与指法输入8个基准键、10个上行键以及10个下行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提醒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不断地纠正学生的击键姿势与指法,突破本课的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确立十指分工的初步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击键姿势与击键指法,养成将十指始终定位在8个基准键及空格键上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

1.找基准键的位置。

2.熟练手指的分工。

3.学习击键方法。

4.练习键盘指法。

四、教学重点

找准基准键,学会击键方法。

五、教学难点

用正确的击键姿势与指法击打10个上行键,10个下行键。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室。

八、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教学,展示俐片,指导学生端正坐姿,对学生进行肯定、鼓励等评价。

2.出示谜面:

一棵小树十个叉,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

天大干活不说话。

3.展示双手图片,叙述:人人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上面有十个手指,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

与学生交谈、提问,让学牛明确各手指的名称。

4.导课:我们用能干的双手进行盲打,让我们成为“键盘输入高手”。

出示课题:第5课练习键盘指法

(二)新授

1.十指分工

在键盘中间的和8个基准键分别对应左右手的小指、无名指、中指和食指的起始位置。认识他们并熟练操作能够让我们成为“键盘输入高手”。

2.掌握击键要领

先请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说一说。展示教材第28页的“击键方法”图,讲解、播放示范击键方法的微视频。

3.基准键指法

出示教材第28页的基准键指法图.指定一名学生读8个基准键名称,全班再一起读8个基准键名称和它们的位置。

依照指法图,并参看教材第28页最后段内容让学生尝试把双手放在键盘上。

巡视,指导学生正确地把双手放在键位上。

适时进行评价,发现小老师,并让小老师进行协助指导。

回顾:摸一摸F、J建及其他键说一说F、J键与其他键的不同

之处。

游戏:根据教师的口令,学生闭起眼睛.再迅速地把积手放在键位上,然后再按教师的口令睁开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指法,邻桌互相看一看.双手放对了吗?

师生交流:为什么闭起眼睛能把双手正确地放在键位上?

师说生练:说一个字符的名称,学牛练一个字符。

边巡视边说字符指导学生止确的手指姿势,适时评价。

基准键练习,巡视指导,及时评价。

4.上行键指法

①上行键手指分工

出示键盘图,并把上行键方框标示,引导学生读读,认识这10个上行键.并牢记它们的位置。

出示上行键的指法图(图中内容:双手放在基准键上,并标注10个上行健所用的手指)。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牛先自己尝试上行键的击键方法。

巡视并纠正学生的姿势,让学生能把双手放在键位上。

②布置练习。

教师巡视并及时评价。

5.下行键指法

①下行键指法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同答问题:下行键在主键区的第几排?是哪

几个键?

引导学生观察10个下行键.让学生先自主尝杆行键的击键方法。

教师巡视并纠正学生的姿势,让学生能正确地把双手放在键位上。

适时进行评价。发现小老师,并让小老师进行协助,纠正部分

学生的指法。

②布置练习。

6.选择打字软件练习

(三)归纳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谈一谈学习后的收获。

2.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九、板书设计

第5课练习键盘指法

十指分工

基准键指法

上行键指法

下行键指法

掌握击键要领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5 荆轲刺秦王 教学目标: 1.识记并整理本文的文言现象。 2.了解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 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4.翻译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相关知识 1.介绍荆轲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幻灯片】

2.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幻灯片】 3.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一)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王翦(jiǎn)虏赵王(lǔ)谒见(yè) 樊於期(wū)戮没(lù mò)骨髓(suǐ) 揕其胸(zhèn)偏袒扼腕(tǎn è wàn)拊心(fǔ) 刎(wěn)盛(chéng)图穷而匕现(bǐ xiàn) 淬(cuì)濡缕(rú)变徵(zhǐ) 厚遗(wèi) 惶急(huáng)还柱而走(huán)卒起不意(cù) 夏无且(jū)被八创(bèi chuāng)箕踞(jī ju)【幻灯片】(二)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按内容分为三部分

四年级第五课教案

(1)同学们跟音乐用自己的声音来表现歌曲。 师:同学们演唱时觉得哪句比较难?提出来,让大家来共同解决。 (师提出不足,示范)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唱一唱这首歌曲。 (2)师:童年快乐吗?你感觉唱到哪儿最能体现这种快乐?那么唱到这部分,力度应怎么变化(强一些……声音应该怎样表现?充满朝气……用你们的歌声让我们分享这份快乐吧。童年有了小伙伴,所以有了很多快乐,怎样用声音表现你的伙伴?声音是愉快的……用好听的歌声告诉你的伙伴你是这样喜欢他。(3)师:让我们一起来享受快乐、享受童年。师生分成四组,分角色演唱。(4)多种方式演唱歌曲,如:领唱与齐唱,接唱等 (5)瞧,老师把小伙伴们都请来了。(歌曲动画,学生跟唱) 三、教学延伸,创作表现 1、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音乐家把歌名定为《童心是小鸟》呢? 生讨论回答:把童心比做小鸟,表达了少年儿童美好幸福的童年时代,就像小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一样,快乐、美好、无拘无束。 (听《童年的回忆》,看童年的画面。) 师:同学们优美的歌声让老师仿佛回到了美好的童年,小鸟在空中自由的飞翔,同学们的歌声在上空快乐的回荡,在小鸟一样快乐的年龄,大家都有过哪些快乐的事情?老师带你们一起来回忆。 2、说一说,编一编 (说童年趣事,创编歌词)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生说:…… 师:同学们能不能以童心是小鸟为题,把自己的童年也写成一首诗唱出来呢?四小组每组想一句,商量商量(生开始创作) 课件出示: 我把小(……)放飞在春天的天空里 我把小(……)送回夏天的池塘里 我把小(……)埋在秋天的泥土里 我把小(……)请到冬天的阳光里 师:同学们表演的非常精彩!通过我们演唱《童心是小鸟》这首歌曲,希望大家更加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表现大自然,更希望你们如小鸟般自由地放飞自己的童心。(播放伴奏演唱歌曲)

三字经教案

《三字经》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简介:《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 1、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2、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3、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4、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份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 5、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6、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以文章内在含义指导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2、明白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三字经》是传统中国社会众多的儿童启蒙读物中最著名、最典型的一种。宋朝之后的读书人基本上由此启蒙。 《三字经》让我们懂许多礼仪之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习《三字经》中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看看你平时做的哪些事和《三字经》中的一样? 二、多种方式诵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5课《匆匆》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5课《匆匆》教学设计6 《匆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题目。 2、读了课题,你是怎样理解的?你有什么问题? 二、介绍作者 朱自请: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不是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的人,但是他的著作是十分有特色的,影响很大。朱自清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至逝世。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集《踪迹》。《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文章每一段讲的是什么资料?(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四、自由读课文 1、你读懂了哪些资料,要记住,一会准备交流。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准备讨论。 五、交流 1、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个问题的? (用一个排比句,以比喻的方式提出问题,十分新颖,引人入胜) (3)指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2、读第二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第三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意思。(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 (2)“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这句话跟后面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 (3)出示句子,加以体会。 “洗手的时候——日子……吃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时……掩面叹息时……” 4、读第四段,解决问题。 (1)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六、小结。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想到自己不珍惜时光,想到自己贪玩、浪费时光,想到今后就应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 2、把你想的写下来,写一篇读后感。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16.匆匆 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 一去不复返默默时……遮挽时…… 天黑时……睁开眼睛…… 掩面叹息时……

第5课 游乐场 教学设计

第5课游乐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游乐场里自己喜爱的"玩具"的造型特点,感受玩具的神奇。 2、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3、学习简单的构图知识,表现游乐场特有的气氛。 二、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绘画来重温游乐场的快乐! 难点:掌握游乐设备的造型特征,把握游乐场的环境及气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利用双休息日,让学生去游乐场玩耍体验,或回忆自己曾经的“游乐场之旅”。并且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和回忆游乐场上有哪些玩具?造型的特征?关注游乐设施与基本造型特征,以及体会到的现场气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陈老师想知道同学们在节假日都会和爸爸妈妈去那些地方玩耍放松呢?学生: 公园!...... 教师:很好!同学们的假日活动可真丰富呀!老师今天也想带同学们一起去玩一玩!请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地方?!(播放课件视频)...... 请告诉老师这是哪呢?!学生:游乐场! 教师:非常正确!今天我们要描绘的就是“游乐场”(板书课题) 2、新授 教师:谁能告诉老师在游乐场里,都有那些你知道的娱乐项目呢? 学生:过山车、摩天轮、旋转木马、...... 教师:同学们真会观察!(出示课件中游乐项目图片)接着问:有谁能告诉老师它们的外形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圆形的、...... 教师:同学们真棒!让我们再来体验一回游乐场的快乐吧!(再次播放视频)再问:通过视频我们知道游乐场的娱乐项目是为“谁”设计的?又是给“谁”玩的呢?或者说离不开什么呢? 学生:给人!离不开人! 老师:非常棒!对!游乐场是给人们放松娱乐的场所!哪让我们来看看在游乐场里人们都有怎样的动作和表情!(出示图片,请学生来表演) 老师:翻开课本我们来欣赏表现游乐场的绘画作品。 三、教学评价 1、能否积极参与游戏活动。 2、是否对造型、色彩感兴趣。 3、是否在造型和色彩搭配上有独创性。 4、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和对他人作品的意见。 四、教学反思 游乐场是一个热门有趣的地方,学生通过体验各种色彩、图像、声音、姿态、表情、动作的美感,参与游戏活动,认识自己生活环境的文化氛围,尝试各种绘画

三下数学第5课时《练习课》(教案)

第5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7题和课堂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面图上的八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行走的路线。 2.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位置与方向有关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位置与方向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练习题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我们在这单元学过了哪些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学生回顾交流。 2.导入: 那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复习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新课讲授】 1.说一说。 (1)早上你家房子的影子在它的哪边?为什么? (2)中午你家房子的影子在它的哪边?为什么? (3)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你家房子的影子在它的哪边?为什么? (4)如果学校在你家的北面,那么你放学回家要朝哪个方向走? 学生相互讨论后回答: (1)早上房子的影子在房子的西面。因为影子是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而房子的西面被房子遮住太阳照射不到,所以影子在房子的西面。

(2)中午房子的影子在房子的北面。因为房子的北面太阳照射不到。 (3)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房子的影子在房子的东面。因为这时房子的东面太阳照射不到。 (4)放学后要朝南走。 小结:要掌握好方向,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2.下图是某小区的平面图,请根据平面图填空。 (1)1号楼在中心花园的( )方向;3号楼在中心花园的( )方向;4号楼在中心花园的( )方向。 (2)4号楼在2号楼的( )方向;1号楼在2号楼的( )方向。 (3)中心花园在( )的北面,( )的西北面,2号楼的( )方向。 (4) ( )在( )的北面。 (5)5号楼的西面有( )号楼和( )号楼。 学生讨论后交流。 解析:要能看懂平面图,并能以一个物体为参照物来描述另一个物体的方向。 答案:(1)西北、西南、正南;(2)西南、正西;(3)4号楼、5号楼、西南;(4)1号楼、3号楼(或2号楼、5号楼);(5)4、3。 3.根据描述,设计出新野文化广场周边平面图。 ①文化广场②东北边是北关小学③南边是居民区 ④西北边是商场⑤西南边是纱厂二区⑥东南是中医院

三字经第五课

三字经第5课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文中生字的字形字音,要注意“伦、从、恭、序”等字。 2.正确流利的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3.了解九族,十义等常识 教学内容: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教学环节:一、导入(问题导入) 你们知道九族指的是什么? 我们起来看课文听读 二、新授 1、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注〗人类的繁衍,一代接着一代,生命的延续永无止境。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义务。 2、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解释】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注〗九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血统的承续关系,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才能和睦。 2、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解释】父亲慈爱,子女孝顺,,夫妻和睦,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注〗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和睦相处,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们中国人很注重家族观念,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社会也必然安定了。 3、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解释】年长年幼、尊卑有序;朋友相处讲信用。君主尊重臣子,臣子忠诚君主。 〖注〗中国人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礼义。这就是长幼的次序、朋友之间的信用。中国自古称为礼义之邦,象“桃园三结义”,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 4、此十义,人所同。 【解释】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 〖注〗社会是复杂的,每人有各种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古人提出“十义”,这是处理各种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今日这些准则仍是维持社会安宁、推动社会发展的保证。

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5第五课风景如画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风景如画 (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音乐对大自然的描绘可谓美不胜收,它把人们引入丰富的想象之中。我们能从《森林的歌声》、《荫中鸟》的乐曲声中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等,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尝试一下用各种表现方法与手段,描绘以郊游为内容的自由命题音乐编创活动。 2.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提高音乐记忆力。3.在演唱《小溪流水响叮咚》、《茨黎花》时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及其借景抒情表达对祖国、对党的热爱。在学唱《茨黎花》的过程中,掌握附点二分音符的时值。 4.继续进行选择结束音的练习和竖笛吹奏练习。 教学内容:《小溪流水响叮咚》、《茨黎花》 欣赏:《森林的歌声》、《荫中鸟》》 教材分析: 1.器乐合奏《森林的歌声》 这首乐曲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乐音交织而成。那些可爱的小精 灵们——树蟾、秩鸡、腹斑蛙、褐鹰枭、山羌、飞鼠等与笛子、提琴、 吉他等乐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森林之歌。乐曲的旋律简洁质朴,轻快流畅,采用自然小调式,富有东方情调。乐曲把我们带进这片神奇美妙的森林中,使我们享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无穷乐趣。 2.笛子独奏《荫中鸟》 这是笛子演奏家刘管乐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首北方风格的梆笛曲。它取材于河北民间音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笛子技巧中的滑音、吐音、历音、花舌音以及多指颤音等奏法,描绘了茂林浓荫、百鸟齐鸣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歌曲《小溪流水响叮咚》 这是一首优美、抒情、富有田园风格的儿童歌曲。它的旋律婉转起伏,歌词纯朴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歌曲以欢快的小溪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让儿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美丽祖国的深情爱意。歌曲为二段体.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第5课教案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第5课教案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初级 I》编著荣继华 ********************************************************** * 第5课《你家有几口人》课教案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初级 I》编著荣继华 ********************************************************** *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初级 I》编著荣继华 ********************************************************** 教学 任务 时间 安排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初级 I》编著荣继华 ********************************************************** 教学实施 第一次课(90分钟) 一、复习(15分钟) 1.认读下面的词语,并写出拼音 学习留学生上课不好一起同学谁说 他们英语法语他也 2.回答问题 ?你是留学生吗?他也是留学生吗? ?你学习什么?他呢? ?你说英语吗?你也说法语吗? ?日本人说什么语?韩国人说什么语? ?泰国人说什么语?他说什么语?二、学习课文一(35分钟)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初级 I》编著荣继华 ********************************************************** 1.读生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学生自己读,并认读汉字;学生 个别读,教师纠正发音。 难读的词语:哥哥职员我家 五口人大学生 2.词汇扩展 (1) ?爸爸 ?妈妈 ?哥哥 ?弟弟dìdi ?姐姐jiějie、 ?妹妹mèimei ?爷爷yéye ?奶奶nǎinai (2)有 ?我有一个(ge)哥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等词语的意思。 2、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美好的品质;初步感受*“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3、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你是怎样理解“信任” 的?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与信任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美国有一对夫妇,每次在回婆家的路上,都会看到一个告示,(课件出示告示“桃子—自采—三里路”) 从这个告示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夫妇俩也感到非常有趣,随着告示的指引,来到了一片桃林(课件出示桃林的图片)。 ①、看到这片桃林,你有什么感受? ②、让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描写的? 课件出示:钻进果林,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实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 A、这部分里有三个好词,是哪三个?(根深叶茂、沁人心脾、馋涎欲滴) B、同学们能说出它们的意思吗? C、带着这种感觉朗读这句话。

2、看到这样的桃子,同学们想去摘吗?让我们跟随布兰克夫妇俩一起去摘桃子。请同学们快速轻声读课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这次摘桃子之旅,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用“——”勾画最能体现主人信任客人的句子,做适当批注: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1)、课件出示:“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①、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 ②、“尽管”可以换成什么词?这个词语体现了什么? ③、从这张纸条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主人? ④、让我们以主人的语气,把这张纸条读一读。

优秀教案模板(完整版)

课题名称:物质的分类(1) 基本说明 1、教学时间: 45 分钟 2、授课人数: 60 人 3、课时: 1 课时 4、课型:新授课 5、授课班级:高中一年级 3 班 6、课题出处:人教版普通高中第二章第一节 教材分析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 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 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 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 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 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 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 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 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 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设计理念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 21 世纪公民的 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 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 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分散系及其分类。

三字经第五课

《三字经》 5、生活中得名物常识(三) 教学内容:“高曾祖……人所同.”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扬民族文化。 3、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领会文中所要求的道德礼义。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 本节课以将人与人相处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十种优良品德教授给学生为宗旨,力图使其在得到教育后能够身体力行地将此优良传统发扬。让学生懂得十义,学会十义,发扬十义。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齐声把我们学过的三字经儿歌唱一次。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字经》的第5课,打开书的第17页。 (二)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分行比赛读。看哪行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视频片段)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读。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5)男女生分别读。 (6)替换读。 (7)领读。 (8)开火车读。(一人一句的读,师打节奏)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你们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吗?在读得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解释句子的意思。 (3)十种做人的准则。 (三)指导背诵课文 1、配乐朗读 2、四句四句的背。

标准日本语第5课教案

第5課田中さんは会社へ行きます。 1、~へ行きます。 「へ」作助词时,发「え」的音。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对象、目标等。这时的「へ」可用「に」替换。「に」侧重强调动作的目的地或终点。 ○私は午後学校へ行きます。 ○私はあさって上海へ行きます。 ○私は今日は家に帰りません。 2、~から来ます。 ○田中さんは日本から北京に来ました。 ○明日飛行機は北京から日本へ行きます。 3、~で行きます。 ○わたしは飛行機で日本に行きます。 ○王さんはタクシーで学校へ行きます。 ○私は地下鉄で家に帰ります。 4、~と行きます。 ○私は王さんと美術館へ行きます。 ○私は田中さんと一緒に学校に行きます。 5、甲から乙まで~かかります。 ○北京から上海まで2時間かかります。 ○東京まで一日かかります。 6、甲が~から来ます。 助词「が」是格助词,在这里表示动作的主语(重在主语)。「は」表示一句话的主题(重在谓语)。例:○私が行きます。/私は行きます。 用「が」的场合: ①表示未知的或初次提到的事物用「が」。 ②凡疑问词作主语时都用「が」。○だれが行きますか。わたしが行きます。 ③陈述自然现象、眼前景色、说明事物所处状况时用「が」。 ○太陽(たいよう)が昇(のぼ)りました。 ○ベルが鳴(な)りました。 ○花がきれいですね。 ④表示人的好恶、水平时,引出对象用「が」。 ○私はりんごが好きです。 练习: 1、明天是休息日,我不去学校。 2、明天是星期天,医院不上班。 3、从成都到西安坐火车花了一天。 4、去年我和小李一起去了上海。 答え: 1、あしたは休みです。学校に行きません。 2、明日は日曜日です。病院は休みです。 3、成都(せいと)から西安(せいあん)まで汽車で一日かかります。 4、去年私は李さんと一緒に上海へ行きました。

三字经 第28课

《三字经》教案第二十八课 教学内容: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教学目标: 1、能熟读背诵诗句。 2、能理解所背内容的意思。 3、能从中受到思想教育。教学重难点:熟读背诵所学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所背内容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上次所学内容。 2、全班齐背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教师出示:“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 2、指名读句子。 3、老师范读句子,学生思考句子的意思。 4、同桌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5、指名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6、老师解释句意: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懿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代。

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建在金陵。北朝则指的是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建立了北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齐。 三、练习诵读 1、带着对句子的理解熟读句子。 2、找小老师领读句子。 3、分小组赛读句子。 4、接龙读句子。 5、师生拍手齐读,试着熟读成诵。 6、自由背诵 7、检查背诵情况。 四、生谈感受 1、我们已经背诵了经典名句,谁来说说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2、学生自由谈启示。 【启示】《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分,阅读这部小说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了解到古代战争的动人画面。 【启示】南北朝时的南朝包括宋齐梁陈。这里所指的宋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不可混淆在一起,这里的宋的开国皇帝是刘裕,所以也称为刘宋,刘宋统治的时间只有五十九年。 【启示】世界上最伟大的帝王,都是那些开创天下的帝王。

第5课《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并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朱自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收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精读感悟法、点拨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时间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你们能背出一些有关时间的格言吗?(学生回答)我们都在感慨时间太少了、时间太快了,作家朱自清细心地发现,原来时间是这样匆匆溜走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

的一篇散文《匆匆》。”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 空虚涔涔(céncén) 潸潸(shānshān)挪(nuó)移旋转痕(hén)迹赤裸裸(luǒ)饭碗(wǎn)伶俐(línglì)徘徊(páihuái)蒸(zhēng) 2、解词 1、确乎:的确。 2、空虚: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 3、涔涔(céncén):形容汗、泪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 4、潸潸(shānshān):流泪不止的样子。 5、挪移:挪借。课文中指挪动。 6、凝然:本文指眼睛定定地看的样子。 7、伶俐:灵活,指敏捷,快速。 8、千门万户:多指人家众多。 9、罢了:而已。 10、蒸融:蒸发融化。 11、痕迹:物体留下的印儿。 12、何曾:未曾。 13、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14、赤裸裸: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 15、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体育公开课教案教案模板

XXX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案授课对象:授课人:课型:新授课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四年级的体育课,主要教材是“立定跳远”和游戏“青蛙障碍跳”。课的设计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课的目标为:1.学习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培养学生对跳跃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立定跳远是一种非常单调,枯燥的项目,所以学生比较喜欢选择跑或者投掷类的体育课,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其他的老师总是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教师先示范讲解,然后全体学生听教师口令集体学习,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的动作变形,有的学生还坐在地上偷懒,而且学生每次测验的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现在,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主体性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羁绊,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保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最佳的发挥和发展,所以,在本次课的设计中,我对突出“主体性教学”的方法做了一些尝试,主教材的部分采用了分组教学法—情景讨论法--游戏教学法。 分组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的被动式教学方法,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也避免了少数学生厌学当观众的现象,从而有效地克服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素质优生与素质差生的两极分化的弊病,利用团队的力量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与学生相互指导,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加深了学生们的友谊,提高了学习效果。 学生通过分组协作游戏,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荣誉感以及和组员之间的凝聚力,从学生的练习程度上不难看出,学生对分组教学方法很感兴趣,教学游戏比赛既是素质,技术,战术的较量,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比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勇敢性和坚强的毅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分组比赛对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功效。自从经历了将近四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后,让我认识了教学的意义,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教学的过程要顺应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只能是在学生进

国学启蒙《三字经》

国学第二册《三字经》 教案 执教:黄椰蔓

目录第一单元----性近习远 第1课:人之初 第2课:子不学 第二单元----知识长廊 第3课:首孝弟 第4课:曰水火 第5课:高曾祖 第三单元----图书宝库 第6课:凡训蒙 第7课:《孝经》通 第8课:《诗》既亡 第四单元----历史画卷 第9课:自羲农 第10课:周辙东 第11课:魏蜀吴 第12课:炎宋兴 第13课:明太祖 第五单元----勤学自勉 第14课:昔仲尼 第15课:苏老泉 第16课:犬守夜

第1课:《人之初》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 2、了解关于家庭教育的故事 教学准备: 孟母三迁动画 窦燕山教子故事动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讲诉窦燕山教子故事,引导学生说出故事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3、认读生字“苟不教”“子不教”“断机杼”“窦燕山” “师之惰” 4、本文难懂的词语,例如“性”“迁”“专”“养”等,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预感,引导学生感知文义。 三、诵读感悟 读书之前,提出以下情境: 1、你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吗?你心中的好人是什么 样子的? 2、你知道孟子这个人吗?他是战国儒家的代表,在儒 家的名气仅次于孔子,以至于我们把他们并称为

“孔孟”。这与他小时候母亲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 的,那么边读边思考孟母小时候是怎么教育孟子 的。 四、观看动画: 孟母三迁的动画 五、读课文 六、课后作业: 1、背诵《人之初》

第2课:子不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2、认识文中的生字,要注意“宜”“琢”“义”“方”“执” “融”“弟”等字。 3、了解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故事,初步理解幼年学习知 识和重视孝悌的道理。 教学准备: 黄香温席动画 孔融让梨动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孝顺父母的故事,然后导入。 二、老师范读课文 1.听老师读,将较难的字范读。 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三、学生读课文 1、齐读课文,老师指出问题。 2、再读课文,解决刚刚存在的问题。 3、分组读课文,激发朗读兴趣。 四、讲解难懂的生字。 1、方少时:方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什么的时 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5课教学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希腊民主政治》教学设计研究 课程名称中学历史教材研究 姓名陈娟学号 201570050294 专业学科教学年级 2015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日期(年月日) 2016.6.6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指标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分值) 得分A B C D 选题选题是否新颖;是否有意义;是否与 本门课程相关。 20-16 15-11 10-6 5-0 论证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结构 是否严谨;研究方法是否得当;论证 是否充分。 20-16 15-11 10-6 5-0 文献文献资料是否翔实;是否具有代表 性。 20-16 15-11 10-6 5-0 规范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体例是否 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范。 20-16 15-11 10-6 5-0 能力是否运用了本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 识;是否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 20-16 15-11 10-6 5-0 评阅教师签名: 年月日 总分: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教学设计 摘要: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教学,要把遥远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深入浅出的讲明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民主政治;“三维目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以培养学生全方位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学生体会历史发展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一方水土、一种社会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公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希腊民主政治诞生的各项条件。 难点: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及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客观评价。【教学思路与方法】 以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为线索,合理整合教材,突出重点:注重问题式教学。采用情境创设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古希腊出现很多有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影响深远,古希腊是西方民主之源,希腊文化灿烂多彩,一直影响至今,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片大地孕育了希腊文明,又究竟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使希腊文明灿烂发展?我们今天学习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去探究下希腊文明上产生的原因 新课讲授:新课学习本课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第二部分民主政治形成的过程。第三部分是民主政治的客观评价。

《体验汉语》初中版第5课教案

第五课我的眼睛很大教案 宋艳欣,女,2014年5月由广西省教育厅派出,任教于民办教育委员会的Udonthani府Donbosco School学校。 一、教材:《体验汉语》初中版第一册第五课我的眼睛很大。 二、教学目标: 1、掌握身体部分的词语如,手、脚、头发、退、肩膀、眼睛、鼻子、耳朵、 膝盖等的表达。 2、学会用一些形容词如高、大、长、白、漂亮等,描述一个人的特征。 3、掌握句式“身体部位+很+形容词。” 三、教学重点:身体部位的名称。 四、教学难点:句式“身体部位+很+形容词”的掌握。 五、教学对象:泰国初中一年级学了一个学期多的汉语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45分钟一节) 七、教学方法:歌曲导入法,画图法,翻译法,任务法。 八、教学用具:MP3、板书 九、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热身,运用歌曲导入法。(5分钟) ①问候。 学生:起立,老师好! 老师:同学们好,请坐。 ②歌曲展示。 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板书题目)。我给大家表演一个歌曲,好不好?“头,肩膀,膝盖,脚,膝盖,脚。 头,肩膀,膝盖,脚,膝盖,脚。 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子。 头,肩膀,膝盖,脚,膝盖,脚。” 同学们起立,我们一起做动作,一边跟老师唱。(带着学生边做动作边唱两遍) 二、新教授的内容,运用画图法。(20分钟) ①在黑板上画一个人形,表上歌曲中的生词“头,肩膀,膝盖,脚,膝盖,脚。眼睛,耳朵,嘴巴,鼻子。”写完一个带读一个,拼音和汉字一起。 ②擦掉拼音,让学生读汉字。 ③补充课本里的身体生词,“头发,肚子,手,各个。” ④形容词的学习:高,大,小,长,白。板书在黑板的另一边,方便学生记忆。 ⑤把一个大大的“很”字写在图片和形容词的中间,引导学生说句子“身体部位+很+形容词”,如头发很长,眼睛很大,皮肤很白等。 三、操作练习,运用翻译法。(15分钟) ①老师叫一个学生起立,大家用刚学的句子来形容他。 老师把听到的句子重复一遍。 ②老师给一分钟时间互相形容同桌,然后抽查其中几对同桌展示句子。 ③翻译课文。老师念课文,学生试着翻译课文句子的意思。 四、总结。(5分钟) 读课本里的句子和生词。唱《身体部位》歌结束课堂。

第5课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富庶的大唐吸引了众多的周边少数民族,引发了唐与吐蕃等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 第5课“和同为一家” 一、课程标准 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朝前期周边少数民族的概况,知道“天可汗”的含义,了解唐太宗受少数民族拥戴的有关史实。 了解和掌握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历史史实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识读“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了解唐代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通过课堂编排有关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并能培养他们信息的处理和表达表演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政府的开明政策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保

证。 使学生理解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使学生认识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使学生了解到自古以来西藏就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唐朝民族关系史课,教材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和“点苍山会盟”三目来说明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和同为一家”。其中“天可汗”体现唐太宗平等对待少数民族赢得少数民族的拥戴;“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内容较详,是本课的重点,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联系与交往;而“点苍山会盟”是小字内容,可稍做介绍。点苍山会盟促进了西南地区和内地的交流。 总之,唐朝先进文化吸引与开放的民族政策是和睦的基础,少数民族首领也为友好和睦作出了贡献。通过唐朝民族关系史的了解,能进一步加深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时代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重点 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本课难点 民族关系对国家统一与稳定的重要意义。 四、学情分析

新概念第二册第5课教案

Lesson 5 No wrong numbers 无错号之虞 语言点在打电话时经常容易拨错电话,你应该这样说: Sorry, I dialed the wrong number. 对不起,我拨错号码了。 Text 本文语法:现在完成时 现在完成时结构:has/have + done(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 一句话总结:指过去已经发生的动作,可能已经完成,但对现在仍有影响,也可能还将延续,强调对现在的影响和结果。 在现在完成时句子中常常存在一些重要的时间标志次,这些时间标志词分别是:just 刚刚,recently最近,already已经,in the past 过去,so far到目前为止,yet仍然,ever曾经,up till now 为目前为止,since自从……以来,等等。 He has just bought an Australian car. 他刚买了一辆澳大利亚小汽车。 The company has recently bought a new office building in Beijing. 这家公司最近在北京买了一幢新的办公楼。 I have already seen this wonderful movie. 我已经看过这部精彩的电影了。 He has been there many times in the past. 他从前去过那儿很多次。 So far, we have not found the thief.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那个贼。 1. Mr. James Scott has a garage in Silbury and now he has just bought another garage in Pinhurst. 参考翻译詹姆斯·斯科特先生在锡尔伯里有一个汽车修理部,现在他刚在平赫斯特买下了另一个修理部。 语言点比较学习:another, other, the other ,others 1)another 既可作形容词,也可作代词,子还能用于三个或更多的人或物,泛指同类事物 中三者或三者以上的“另一个”,只能代替或修饰单数可数名词。 2)other 可作形容词或代词。作形容词时,意为“别的,其他”。(可加单/复数名词) 3)the other 指俩个人或物中的一个,后可加单数名词,也可加复数名词,此时的other作 形容词。 4)others(不用再加名词)= other + 名词复数 Some boys are playing football, and others are rowing/(going boating). 2. Pinhurst is only five miles from Silbury, but Mr. Scott cannot get a telephone for his new garage, so he has just bought twelve pigeons. 参考翻译平赫斯特和锡尔伯里之间相隔仅仅5英里,但斯科特先生未能给他的新修理部搞到一部电话,因此他买了12只各自用来飞鸽传信。 (1英里=1.609公里,5英里约合8公里) Pigeon – n. 鸽子 It's not my pigeon.=None of my business.不关我的事。 语言点1 表达“AB两地有多远”的常用表达模式如下: 1)A is + 距离from B 2)A is + 距离away from B (注意:没有from B 时可省略away) Beijing New Oriental School is 500 meters from my home. 北京新东方学校离我家500米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