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北站介绍

深圳北站介绍
深圳北站介绍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

一、枢纽的功能定位

深圳北站是京广深港客运专线的重要车站之一,也是深港莞都市圈重要的对外门户。深圳北站是集口岸、高铁、公路客运等多种对外交通方式于一体满足对城市轨道、常规公交、出租车、小汽车、慢行交通等各种交通方式的接驳需求以及龙华新城周边的出行需求。

深圳北站枢纽定位为区域性铁路枢纽、深圳市重要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目标是:构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功能综合、布局合理、换乘便捷、运作高效的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枢纽的区位优势也为龙华城市副中心发展打下基础。

图1 深圳北站的地理位置

二、枢纽的总体布局

深圳北站综合枢纽总体布局的特点是空间多层次立体化布局与平面十字形结构布局相结合。

1、平面总体布局:以铁路站台及与之垂直联系的东、西广场的步行平台为十字形轴线。东广场是以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为主导的主广场,西广场是以私人小汽车为主导的副广场。其中,如图2所示,东广场的东北象限布设常规公交接驳设施,东南象限布设出租车接驳设施;西广场的西北象限布设长途客运汽车接驳设施,西南象限布设社会车辆及出租车接驳设施。

图2 深圳北站的平面总体布局

2、国家铁路及城市轨道布局:国铁站房采用“上进上出”的客流组织方式,国铁站台设于地面层,旅客进出大厅设在站台上方高架平台层。城市轨道4、6号线高架于平台层上方,5号线下穿铁路站台层。

图3深圳北站的国铁、城市轨道布局以及接驳设施立体布局

3、东广场接驳设施立体布局:以连接铁路车站、地铁站、接驳设施和城市步行系统的步行平台为中轴线,北侧设置公交专用场站、南侧设置出租车专用场站,立体布局上结合接驳设施进行上盖开发。东广场在竖向上分为地面层(标高78m),夹层(标高84m)和高架层(标高90m)的三层空间,如图3、4所示。

图4深圳北站东广场接驳设施立体布局

北侧公交接驳设施中高架层和夹层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长距离公交场站,高架层为上客区,夹层为下客区,主要为组团间公交接驳服务;地面层设置短距离公交场站,主要为组团内公交接驳服务。

南侧出租车接驳设施,利用高架层、夹层和地面层分别布设服务不同区域的两组接驳场站。其中,高架层和夹层的场站主要服务由玉龙路进出枢纽的远距离出租车,高架层下客区,夹层为上客区和车辆排队等候区;地面层场站主要服务由新区大道地面辅道和上塘路方向进出的短距离出租车。

4、西广场接驳设施立体布局:纵向布局也采用三层设置,其中地面层与东广场高架平台层同标高。地面层中轴以步行广场为主;长途客运汽车场站设置在

北侧地面层,南侧地面层则以综合开发为主,社会车辆、出租车停车场主要设于西广场地下的两层,如图3所示。

三、枢纽的对外道路

枢纽周边规划有各层次道路疏解出入交通。对外交通主要由东西向的留仙大道、玉龙路以及南北向的福龙路、新区大道、梅龙路承担。而枢纽外围主要的高速公路和快速路有机荷高速、梅观高速、龙大高速、南坪快速路等,迅速疏解枢纽过境交通和长距离对外交通,如图5所示。

图5深圳北站枢纽对外道路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大干100天”劳动竞赛活动(最新)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 “大干100天”劳动竞赛办法 一、活动目的 根据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意义重大、工期极其紧迫、建设任务异常繁重的特点,以及目前工程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在《深圳地铁枢纽工程劳动竞赛管理办法》(深地铁[2009]513号文)的指导下,特开展“大干100天”劳动竞赛活动,本次活动是继09年开展“大干四季度”劳动竞赛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之后,又一次开展的劳动竞赛活动。其主要目的如下: 1、平南铁路新线于1月10日晚拨接开通,其便线已于1月16日拆除完毕,制约枢纽工程建设的平南铁路问题已全部解除,平南铁路所占压的场地,已具备全面开工的条件。 2、由于枢纽工程没有现成的可利用的城市排水管网,且整个枢纽工程位于低洼处,为此必须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枢纽工程的市政排水管网,使其具备向外排水的条件。 3、在推进枢纽东、西广场主体工程施工的同时,要加快枢纽周边道路的建设速度,尽快形成顺畅的疏解道路,为东、西广场的安装装修工程提供良好的进场条件。 4、根据枢纽总体工期策划,在3月底要对部分工程的土建结构进行中间验交,为此需在雨季来临之前的施工黄金季节开展大干活动,加快施工进度,使其达到中间验收条件。 拟通过此次劳动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各参建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大工程力量的投入,在抓好安全、质量和文明

施工的同时,紧紧抓住年初旱季工程施工的黄金季节,全力推进枢纽工程的建设步伐,形成枢纽工程建设大干快上奋勇争先的局面。从而实现今年年底配合国铁提前建成通车而提供西广场的换乘条件,并确保按期完成枢纽工程其它各项政府责任目标。 二、活动依据 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和中铁南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深圳地铁枢纽工程劳动竞赛管理办法》(深地铁[2009]513号文) 三、活动时间 活动时间:2010.1.21~2010.4.30(100天) 四、适用范围 本活动适用于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施工合同(BT-B1)范围内的在建工程。 五、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大干100天”活动的组织领导,确保竞赛活动顺利推进,并收到实效,特成立“大干100天”专项领导小组,并在专项领导小组下设考核办公室。本次活动的组织机构与“大干四季度”中的组织机构完全相同。具体如下: (一)领导机构 组长: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王敏远副总经理、中铁南方公司张淦华副总经理 常务副组长:枢纽项目部部长杨树云 副组长:枢纽项目部副部长容建华、中国中铁深圳地铁枢纽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沈建湘 成员单位:地铁公司企管部、安质部、合约部,中国中铁深

深圳岗厦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

深圳市岗厦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建设单位: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环评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017年4月

一、建设项目概况 1.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 岗厦北枢纽位于深南大道与彩田路交叉口处,汇集了地铁2、10、11(东延线)、14号线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公交首末站等常规交通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等。其中,既有2号线沿深南大道东西方向地下敷设,车站设于深南大道与彩田路交叉口东北侧绿化带内;10号线为南北方向,沿彩田路地下敷设;11号线东延线与14号线也均沿深南大道东西方向地下敷设,在岗厦北站设站。 未来岗厦北站是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10号线、11号线(东延线)、14号线四条线路的换乘站。其中2号线已建成通车,10号线正在施工,11号线东延线和14号线为近期规划线路。 2.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生产工艺、生产规模、建设周期和投资 (1)主要建设内容 本项目工程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①地铁10号线、11号线东延线和14号线岗厦北站,东西长约365.4米,南北宽约222.7米,地下三层,地下一层上方局部设置夹层; ②地铁11号线东延线和14号线轨道东侧开挖区域(简称东配线地下空间):地下一层为地下空间,地下二层为配线区,东西长约235米,南北宽约37米; ③地铁11号线东延线和14号线轨道西侧开挖区域(简称西配线地下空间):地下一层为地下空间,地下二层为配线区,东西长296米,南北宽约53米; ④岗厦北站~岗厦站区间地下空间(简称岗岗区间地下空间):地下一层,南北长约398米,东西宽约32米; ⑤接驳公交首末站:设置于枢纽东北角2号线岗厦北站上方绿地内。 (2)工程总平面布置 岗厦北枢纽车站部分以新建10号线、11号线(东延线)、14号线与已建2号线地铁换乘、集散及市政过街功能为主,兼顾商业,为地下三层结构,地下一层局部上方设置夹层。地下一层主要设置四线换乘站厅、设备房、地下商业及夹层过街回廊;地下二层为2号线站台层,11、14号线站台层、10号线设备层以及东西配线轨行区;地下三层为10号线站台层;其余车站东、西、南侧分别为地下一层地下空间商业开发。岗厦北枢纽总建筑面积为224119.38m2,其中轨道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 一、枢纽的功能定位 深圳北站是京广深港客运专线的重要车站之一,也是深港莞都市圈重要的对外门户。深圳北站是集口岸、高铁、公路客运等多种对外交通方式于一体满足对城市轨道、常规公交、出租车、小汽车、慢行交通等各种交通方式的接驳需求以及龙华新城周边的出行需求。 深圳北站枢纽定位为区域性铁路枢纽、深圳市重要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目标是:构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功能综合、布局合理、换乘便捷、运作高效的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枢纽的区位优势也为龙华城市副中心发展打下基础。 图1 深圳北站的地理位置 二、枢纽的总体布局 深圳北站综合枢纽总体布局的特点是空间多层次立体化布局与平面十字形结构布局相结合。 1、平面总体布局:以铁路站台及与之垂直联系的东、西广场的步行平台为十字形轴线。东广场是以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为主导的主广场,西广场是以私人小汽车为主导的副广场。其中,如图2所示,东广场的东北象限布设常规公交接驳设施,东南象限布设出租车接驳设施;西广场的西北象限布设长途客运汽车接驳设施,西南象限布设社会车辆及出租车接驳设施。 图2 深圳北站的平面总体布局

2、国家铁路及城市轨道布局:国铁站房采用“上进上出”的客流组织方式,国铁站台设于地面层,旅客进出大厅设在站台上方高架平台层。城市轨道4、6号线高架于平台层上方,5号线下穿铁路站台层。 图3深圳北站的国铁、城市轨道布局以及接驳设施立体布局 3、东广场接驳设施立体布局:以连接铁路车站、地铁站、接驳设施和城市步行系统的步行平台为中轴线,北侧设置公交专用场站、南侧设置出租车专用场站,立体布局上结合接驳设施进行上盖开发。东广场在竖向上分为地面层(标高78m),夹层(标高84m)和高架层(标高90m)的三层空间,如图3、4所示。 图4深圳北站东广场接驳设施立体布局 北侧公交接驳设施中高架层和夹层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长距离公交场站,高架层为上客区,夹层为下客区,主要为组团间公交接驳服务;地面层设置短距离公交场站,主要为组团内公交接驳服务。 南侧出租车接驳设施,利用高架层、夹层和地面层分别布设服务不同区域的两组接驳场站。其中,高架层和夹层的场站主要服务由玉龙路进出枢纽的远距离出租车,高架层下客区,夹层为上客区和车辆排队等候区;地面层场站主要服务由新区大道地面辅道和上塘路方向进出的短距离出租车。 4、西广场接驳设施立体布局:纵向布局也采用三层设置,其中地面层与东广场高架平台层同标高。地面层中轴以步行广场为主;长途客运汽车场站设置在

(完整版)深圳北站

深圳北站 特征码标签特征码 深圳北站是深圳目前唯一的特等站,站址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占地240万平方米。深圳北站是深圳铁路两主三辅客运格局最为核心的车站,也是当前我国建设占地最大、建筑面积最大、接 驳功能最为齐全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成为我国铁路新型房站的标志性工程。 深圳北站是深圳铁路四主四辅客运格局(四主为深圳北站、深圳站、深圳机场东站(规划)、深圳坪山站,四辅为福田站、西丽站(规划)、深圳东站、平湖站。)最为核心的车站,也是深圳当前建设占地面积最大、接驳功能最为齐全的特大型综合铁路枢纽,成为我国铁路新型房站的标志性工程,是深圳市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客流 量最大的火车站。 深圳北站是已开通的广深港客运专线(京港客运专线南段)、厦深铁路(杭福深客运专线南段)和规划中的深茂高速铁路,在建的昌 吉赣铁路,规划中的赣深铁路的交汇点及客运枢纽站,和深莞城际铁路(规划中)经停车站,于2007年动工,2011年6月22日试运营。 深圳北站设11个站台(2个侧式站台和9个岛式站台,共20站

台面)20条股道,预计年发送旅客达到5200万人次。其中往广州方向每日发车133对,往香港方向发车60对,最小发车间隔仅为3分钟。 车站位置 2015年,该车站开行深圳北始发往京广高铁,广深港客运专线,杭福深客运专线,南广铁路,贵广铁路,渝利铁路,郑西客运专线, 合福高铁沿线的客车。另外逢每周一,五,六,日还会开行至北京西 站和上海虹桥站方向去的高铁动卧。 2018年,将会开通由深圳北站开往香港西九龙站方向去的城际 列车,深圳北站将成为广深港客运专线、新衡阳方向高、中速铁路、 以及杭福深客运专线厦门方向的起讫站,至2020年每年旅客发送量将达到4450万人次。 深圳北站工程有两大亮点。一是与传统火车站相比,深圳北站将公交、地铁、出租、长途客运、小汽车等城市交通形式全部整合进来,旅客在站内就可以享受零换乘的便捷。 二是与国内的火车站都采取的从上层进站、下层出站的人流组织形式不同,为了配合枢纽以步行人流换乘集散交通层为中心的流线组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方案书

1项目概述 1.1 建设目标 1.2 建设内容 1.3 建设周期 1.4 投资概算 2需求分析 2.1 功能需求分析 2.1.1深圳交委对行业监管需求 2.1.2北站枢纽运营管理需求 2.1.2.1 北站枢纽高效运营需求 2.1.2.2 北站枢纽应急疏导需求 2.1.3北站枢纽使用者需求 2.1. 3.1 信息服务级别 2.1. 3.2 信息服务类型 2.2 数据量需求分析 2.3 性能需求分析 3总体建设方案

3.1 总体建设原则 3.2 建设目标 3.3 建设任务 3.4 项目边界 3.5 系统总体框架 4场站智能管理子系统 4.1 系统概述 4.1.1非运营车辆入场许可系统 4.1.2出租车入场诱导系统 4.1.3关键点位高清视频监控系统 4.1.4停车场诱导及信息发布系统 4.1.5停车场寻车系统 4.2 系统接口 4.3 配置要求 4.4 工程量清单 5车辆智能管理子系统 5.1 系统概述

5.1.1出租车运力需求预警分析系统 5.1.2蓝牌车取证系统 5.1.3假、套出租稽核系统 5.1.4车辆出场诱导系统 5.2 系统接口 5.3 配置要求 5.4 工程量清单 6客流智能管理子系统(文讯) 6.1 系统概述 深圳北站作为新一代典型的城市交通综合枢纽,其承载了多种的城市交通运输工具的接驳和换乘,具有巨大的客流量流通特点。特别是随着高铁运行的开通,城市间的人员来往趋于频繁,在重要的节假日,站内聚集大量的客流,如何有效、安全、便捷的进行客流的疏散和接驳成为目前综合交通枢纽面临的统一问题。 深圳北站聚集了高铁、地铁、公交、的士、长途等众多的运输资源,需要建立面向各类客流特点的疏导机制,建立完善的客流流动检测机制,更好地发现枢纽内的客流动向特点和规律,形成有效的引导。 客流管理子系统是基于视频设备的通道型客流监测系统,通过在站内的各主要客流流通通道安装监测设备,对来往的人流进行统计。

深圳北站枢纽概况

高铁链接城市枢纽中的典范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概况 一、地理区位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以下简称“北站枢纽”)位于深圳市宝安区龙华的西南部,龙华二线扩展区的中部地区。距离深圳市中心区9.3 公里。深圳北站是深圳市“两主三辅”铁路客运格局中最主要的客运站,是联系“北京-武汉-广州-深圳-香港客运专线”及“杭州-宁波-福州-深圳客运专线”的交汇中心。它是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铁路客运枢纽,是深圳市最重要的陆上门户。 二、城市规划 龙华中心区为城市发展的次中心,规划以北站枢纽为核心进行高强度的综合开发,并从整合交通与居住功能入手,以建立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品质的城市空间为目标,依托深圳新客站的建设将龙华二线拓展区建设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综合服务的现代化新城区。 三、功能定位 以国家铁路为核心,北站枢纽引入了城市轨道(地铁4、5、6 号线)、公交场站、出租车上落客站、长途汽车站以及社会车辆停车场等多种交通接驳方式,将使深圳北站成为一个大型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带动地区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地位。

四、深圳北站枢纽是由“八大理念”贯穿的高铁链接城市的典范之作 1. 立体化布局与“十”字形结构 北站枢纽以步行系统组织水平及竖向交通,利用多个层面组织各种流线,实现便捷的综合换乘。北站枢纽以90平台为人流集散主交通层,向上发展城市轨道交通4/6号线,向下发展高铁站台层与城市轨道5号线,再配以其它配套交通接驳设施。同时,在平面上北站枢纽利用铁路站房与90平台主交通层形成的“十”字形结构,分别在东、西广场四个象限布置公交、出租、长途等常规接驳设施,实现各种换乘。 2.综合换乘厅为组织核心 东、西广场均以综合换乘大厅为核心组织立体化换乘空间及人流的集散。 东广场两层的换乘大厅是轨道交通、各层场站、商业及高铁火车站等各人流换乘的组织核心;西换乘厅是西广场地下空间与高铁各人流换乘的组织核心。3.公共交通优先 北站枢纽以公交优先为原则,各种交通方式的人流优先顺序为:轨道>公交/长途>出租>社会车辆。东广场是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主广场,包括轨道交通、公交及出租车;西广场是以私人小汽车为主的副广场。主广场与城市的延伸发展紧密相连,占据主要地位。 4. 有机融合的一体化设计 留仙大道、玉龙路高架桥上跨高铁股道;5号线、平南铁路东西向下穿火车站及东、西广场枢纽建筑;新区大道南北向下穿5号线、平南铁路及高铁站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4/6号线犹如腾空的蛟龙穿过波浪起伏的站房

(完整版)深圳北站

深圳北站 深圳北站是深圳目前唯一的特等站,站址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占地240万平方米。深圳北站是深圳铁路两主三辅客运格局最为核心的车站,也是当前我国建设占地最大、建筑面积最大、接驳功能最为齐全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成为我国铁路新型房站的标志性工程。 深圳北站是深圳铁路四主四辅客运格局(四主为深圳北站、深圳站、深圳机场东站(规划)、深圳坪山站,四辅为福田站、西丽站(规划)、深圳东站、平湖站。)最为核心的车站,也是深圳当前建设占地面积最大、接驳功能最为齐全的特大型综合铁路枢纽,成为我国铁路新型房站的标志性工程,是深圳市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客流量最大的火车站。 深圳北站是已开通的广深港客运专线(京港客运专线南段)、厦深铁路(杭福深客运专线南段)和规划中的深茂高速铁路,在建的昌吉赣铁路,规划中的赣深铁路的交汇点及客运枢纽站,和深莞城际铁路(规划中)经停车站,于2007年动工,2011年6月22日试运营。 深圳北站设11个站台(2个侧式站台和9个岛式站台,共20站

台面)20条股道,预计年发送旅客达到5200万人次。其中往广州方向每日发车133对,往香港方向发车60对,最小发车间隔仅为3分钟。 车站位置 2015年,该车站开行深圳北始发往京广高铁,广深港客运专线,杭福深客运专线,南广铁路,贵广铁路,渝利铁路,郑西客运专线,合福高铁沿线的客车。另外逢每周一,五,六,日还会开行至北京西站和上海虹桥站方向去的高铁动卧。 2018年,将会开通由深圳北站开往香港西九龙站方向去的城际列车,深圳北站将成为广深港客运专线、新衡阳方向高、中速铁路、以及杭福深客运专线厦门方向的起讫站,至2020年每年旅客发送量将达到4450万人次。 深圳北站工程有两大亮点。一是与传统火车站相比,深圳北站将公交、地铁、出租、长途客运、小汽车等城市交通形式全部整合进来,旅客在站内就可以享受零换乘的便捷。 二是与国内的火车站都采取的从上层进站、下层出站的人流组织形式不同,为了配合枢纽以步行人流换乘集散交通层为中心的流线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