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打造IT智慧运维大屏很有必要

集团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打造IT智慧运维大屏很有必要
集团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打造IT智慧运维大屏很有必要

运维服务发展历程课件

运维服务发展历程 公司 2015年3月

运维服务发展历程 一、公司介绍 1、企业历史发展 公司1999年3月在呼和浩特市注册成立,历经数次增资,目前注册资本已达5000万元人民币。 公司扎根IT行业,公司成立十多年来,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已从当年的小型网络安装商发展成能为用户提供全套IT解决方案即软件开发、系统集成、IT 技术服务、智能建筑及机房建设工程的高新技术企业。 2、企业现状 1)主要资质: 2001年公司取得了计算机系统集成企业三级资质认证,并于2005年升为二级资质,2008年升为一级资质。 具备工信部通信信息网络系统集成企业乙级资质,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且被认定为自治区软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自治区科技厅和呼和浩特市科技局企业研究开发中心。 2009年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12年复评通过。 2)经营理念: 公司深入分析IT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将公司定位为IT应用商和服务提供商,以“我们的产品是服务、用户满意是我们服务的标准、用户的成功才是我们的成功”为经营理念,突出本地化现场服务优势,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整合公司资源,梳理组织架构和流程,在传统的以硬件集成为主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业务转型,把业务重点转到应用集成和技术服务上来,并为公司贡献了大部分利润。通过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集成能力、整合技术资源建立主动式服务体系,培养熟悉行业应用的开发能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T专业应用系统,增强公司的系统集成技术实力,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3)主营业务和技术能力: 公司主营业务为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及应用集成、IT技术服务、智能建筑、机房建设和物联网工程。主要服务于区内各大行业和大型企业客户,

传统企业IT架构演进及核心诉求

传统企业IT架构演进及核心诉求 结合过去数字化转型实践,介绍企业IT架构演进思路和核心诉求,通过深信服超融合架构和云管一体化架构满足广泛应用,打造安全可靠数据中心! 一、传统企业IT架构演进及核心诉求 目前而言,越来越多的传统业务客户选择把核心的应用或数据上云。超融合凭借其把计算网络存储安全融为一体的架构,很灵活满足了整个传统企业的IT应用。 随着核心的应用上云之后,可能会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即整个数据可靠性的保障和容灾中心的建立,包括本地容灾,异地容灾两地三中心的架构体系的建设,整个体系完全是为了满足传统企业虚拟化云化之后的过程。 但另一方面某些创新型的应用,比如AI大数据,包括在整个公有云服务体系上,一些模型场景的具象化服务能力输出之后,部分客户对公有云的能力开始有一些诉求,整个业务就必须要从私有的数据中心,或者单一的云环境要向多元业务,或者说像混合云这方面去倾斜。 有些客户可能对公有云有特殊的要求,比如专属云,或者托管服务。整个基础设施这一层的构成,从深信服过去实施的大量项目中,得到一个很大的实践诉求,就是一定是要求稳定安全可靠和高性能的基础设施。 基于整个底层的架构之上,还会进一步引申出来一个对底层多集群多业务多租户的一个管理诉求。云管理平台(CMP)的主要职责就是体现多租户业务,包括计量计费、自服务体系、以及服务目录等一些建设。 深信服把所有的诉求做了一个中心化的具象,抽象开来说,第一个基础的服务模块叫资源池,是统一管理底层的虚拟化资源和多集群等,然后体现多租户能力,设置配额,发放资源等。 第二个是监控中心,即可以对业务进行端到端的检测和告警,收集相关日志,包括数据探测、性能探测等。另外一个是可靠性中心,即整个数据中心的可靠性的建设。做两方面去

运维服务发展历程

运维服务发展历程2015年3月

运维服务发展历程 一、公司介绍 1、企业历史发展 公司1999年3月在呼和浩特市注册成立,历经数次增资,目前注册资本已达5000 万元人民币。 公司扎根IT 行业,公司成立十多年来,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已从当年的小型网络安装商发展成能为用户提供全套IT 解决方案即软件开发、系统集成、IT 技术服务、智能 建筑及机房建设工程的高新技术企业。 2、企业现状 1)主要资质: 2001年公司取得了计算机系统集成企业三级资质认证,并于2005年升为二级资质,2008 年升为一级资质。 具备工信部通信信息网络系统集成企业乙级资质,通过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且被认定为自治区软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自治区科技厅和呼和浩特市科技局企业研究开发中心。 2009年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12 年复评通过。 2)经营理念: 公司深入分析IT 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将公司定位为IT 应用商和服务提供商, 以“我们的产品是服务、用户满意是我们服务的标准、用户的成功才是我们的成功”为经营理念,突出本地化现场服务优势,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整合公司资源,梳理组织架构和流程,在传统的以硬件集成为主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业务转型,把业务重点转到应用集成和技术服务上来,并为公司贡献了大部分利润。通过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集成能力、整合技术资源建立主动式服务体系,培养熟悉行业应用的开发能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T 专业应用系统,增强公司的系统集成技术实力,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3)主营业务和技术能力: 公司主营业务为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及应用集成、IT 技术服务、智能建筑、机房建设和物联网工程。主要服务于区内各大行业和大型企业客户,重点市场是通信

运维服务发展历程

运维服务发展历程 **公司

目录 1.概述 (1) 2.运维服务业务的发展历程 (1)

1.概述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信息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企业信息化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企业的IT规模和应用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而变的庞大起来,并且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也逐步迈向多元化,层次化,IT基础框架变得庞大而复杂。当前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深入到很多企业的核心业务,而且为了确保业务稳定、可靠并快速、有效地开展,企业经常会运用了多个信息系统进行辅助支撵。但是,IT系统与企业核心业务的整合程度并不理想,这时对IT系统运行维护的管理水平有较大的依赖,企业的整体IT管理水平需要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公司专业从事管理咨询与培训、软件开发与实施运维服务。经过在通信信息化领域十数年的历练和积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平台、成熟高效的研发及运维体系和一支具有全国性大项目实施经验的专业队伍。公司以软件业务为核心,通过软件与服务的结合,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及相关软件产品、平台及服务,能够满足客户从咨询、设计、研发到集成、实施运维、培训的一体化的服务需求。作为***集团ERP系统的核心供应商,十数年来为***集团及各省公司的财务、人力、工程、采购、审计等业务提供了系统化的支撑和服务。 2.运维服务业务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2001年~2005年):探索期--自主管理,分散服务 2001年11月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成立之初就确立下以软件加服务为龙头业务的发展方向,通过软件与服务的结合,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满足客户从咨询、设计、研发集成、实施运维、培训的一体化的服务需求。2002年开始,公司成立初期主要为****提供ERP软件的开发实施及运维服务。 这一阶段系统运维服务主要是由系统实施上线后的各项目组同时承接后续的运维服务。公司没有设立独立的运维服务部门,各项目组运维服务人员总计在15人左右,一年的运维服务业务估摸在300万元左右;没有统一的服务台,由各项目组对特点用户群公布服务电话进行服务;知识库以文档形式积累后上传

运维2.0理论体系之三大重点

运维2.0 之三大重点 一、业务驱动运维 IT 的使命是向业务交付价值,为了高效地服务于业务,运维 2.0 强调以一种新的途径来管理运维,即业务驱动运维。 业务驱动运维的本质强调无论服务源自何处,IT 运维总能主动规避、发现或解决问题,向业务提供统一标准地端到端交付,并以确保持续改进的最佳服务级别的目标加以管理。业务驱动运维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来解读。 (一)自上而下——业务战略指导IT 运维规划运维规划从企业的业务战略入手,逐步将业务战略转化为运维管理系统与工具的功能目标和系统架构,通过分析业务战略识别运维目标、运维的交付过程和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自上而下地指导运维规划,并形成一体化运维平台。支撑企业业务战略的实现,满足企业管理层次的要求,引领企业业务创新。业务战略与愿景给IT 运维体系和一体化运维平台提供总体架构与演进方向,同时也明确运维体系与相应落地工具组成与开发的先后顺序。 (二)自下而上——智能运维提升业务的敏捷性业务的发展瞬息万变,移动化、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技术使IT 运维环境错综复杂,IT 运维要想跨越分散独立的异构IT 领域,深入分析业务服务并实现模块化。就需要将业务服务级别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智能级别。利用历史数据优化资源的使用情况,并规划未来业务发展。服务智能化

旨在将各种IT 数据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知识,引领规划和指导实践。运维2.0 工具体系提供能够提前预见IT 问题和预判未来业务需求的分析引擎,支持IT 部门更智能化地为业务交付价值。自下而上地将存储、监控、分析、展示、管理和规划全面整合在一起,提供全新的一站式和一体化服务,保证业务的敏捷性以及频繁变动时业务决策的科学化和智能化,减少耗时粗犷的手动操作。 运维2.0 所提倡的业务驱动运维使得IT 运维主动和业务建立强相关,运维愿景与规划来源于业务战略,运维活动反作用于业务创新与规划,IT 的任何问题或故障都能量化成业务影响,业务不必了解复杂的IT 技术仅需要了解和自身相关的服务。通过规SLA 评估服务质量,从而达到IT 运维和部门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目的。

运维管理体系的全面项目解决方案的介绍

电子运维系统:运维管理体系的全面解决方案 一、背景 未来的电信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新的形势对中国电信的市场响应能力、服务保障能力、业务创新能力、运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信网络规模随着业务的需要在不断扩大,多种业务发展迅速。 新的技术、新的运营竞争环境使得电信运营商对运行维护效率、维护水平、维护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行维护要从面向设备、网络转变为面向市场、业务。因此,必须依靠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走综合化、集约化维护之路。实现设备、人力、信息等各类资源的高效配置,使运行维护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对市场和业务的支撑作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效益为目标的生产体系,实行对网络全专业的整合。 电子运维系统的出现为电信运营商的运维管理系统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所谓电子运维系统,就是通过电子化来确保运维过程的流程化、工单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快速传递并反馈管控信息,实现快速故障定位和业务恢复,从而提高对市场业务的支撑力度,提高电信运营商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 二、系统设计原则

图1. 电子运维系统——统一运维信息平台 进行电子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整体OSS架构的演进规律与实施规划,把电子运维管理系统放在一个大的运维架构中进行整体设计与规划。另外,为体现电子运维管理系统作为一个指挥调度平台的核心作用,必须把信息发布、网络资料管理等功能综合起来,上升到“统一运维信息平台”的高度进行综合管理与规划。 在此基础上,设计综合运维管理的整体功能架构与系统架构,然后把电子运维管理系统工程的各项需求纳入这个整体架构中进行统一规划与实施。这样,电子运维管理系统就可以很好地配合未来的OSS架构的升级扩展,并从系统底层预留了架构层面及功能层面的大量平台级的功能模块与扩展机制。 电子运维管理系统是一个长期不间断运行的、高可靠性、高处理能力、可扩展性强的环境下的业务支撑系统。因此,系统在应用系统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应从先进性、稳定性、安全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2.1 先进性 采用面向对象的、构件化的系统设计和实现方法进行应用软件的设计和程序开发。 2.2 统一性 采用统一的数据字典,统一的编码体系,统一的文件格式标准和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 2.3 高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系统具有很强的容错、容灾能力,完善的系统纠错恢复安全机制和自动诊断告警能力。 2.4 可扩充、扩展性 系统的应用软件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可扩展性,数据模型的设计充分考虑系统将来可能的扩展和业务的变动,以适应业务的迅速发展。 2.5 可伸缩性 系统在软件设计时应具有伸缩性很强的体系结构,以能够适应业务的不断发展和用户规模的扩大。 2.6 系统安全性

运维管理体系的全面解决策划方案介绍

电子运维系统:运维治理体系的全面解决方案 一、背景 以后的电信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新的形势对中国电信的市场响应能力、服务保障能力、业务创新能力、运营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信网络规模随着业务的需要在不断扩大,多种业务进展迅速。 ?新的技术、新的运营竞争环境使得电信运营商对运行维护效率、维护水平、维护成本操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行维护要从面向设备、网络转变为面向市场、业务。因此,必须依靠治理创新和技术进步走综合化、集约化维护之路。实现设备、人力、信息等各类资源的高效配置,使运行维护治理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对市场和业务的支撑作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效益为目标的生产体系,实行对网络全专业的整合。 电子运维系统的出现为电信运营商的运维治理系统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所谓电子运维系统,确实是通过电子化来确保运维过程的流程化、工单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快速传递并反馈管控信息,实现快速故障定

位和业务恢复,从而提高对市场业务的支撑力度,提高电信运营商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二、系统设计原则 图1. 电子运维系统——统一运维信息平台 进行电子运维治理系统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整体OSS架构的演进规律与实施规划,把电子运维治理系统放在一个大的运维架构中进行整体设计与规划。另外,为体现电子运维治理系统作为一个指挥调度平台的核心作用,必须把信息公布、网络资料治理等功能综合起来,上升到“统一运

维信息平台”的高度进行综合治理与规划。?在此基础上,设计综合运维治理的整体功能架构与系统架构,然后把电子运维治理系统工程的各项需求纳入那个整体架构中进行统一规划与实施。如此,电子运维治理系统就能够专门好地配合以后的OSS架构的升级扩展,并从系统底层预留了架构层面及功能层面的大量平台级的功能模块与扩展机制。 ?电子运维治理系统是一个长期不间断运行的、高可靠性、高处理能力、可扩展性强的环境下的业务支撑系统。因此,系统在应用系统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应从先进性、稳定性、安全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2.1 先进性?采纳面向对象的、构件化的系统设计和实现方法进行应用软件的设计和程序开发。 2.2统一性 采纳统一的数据字典,统一的编码体系,统一的文件格式标准和统 2.3高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一的数据接口标准。? 系统具有专门强的容错、容灾能力,完善的系统纠错恢复安全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