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视角下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

微观视角下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
微观视角下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

微观视角下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①

张华

(湖南文理学院政史系,湖南

常德

415000)

要: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孤立主义思潮与外交最兴盛时期,也是开始走向衰落的时期。本文从微观的角度

探求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盛衰的轨迹。从中探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对美国民众、国会尤其是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总统的认知的影响与孤立主义高潮迭起、终不免衰落的关系。揭示出决策者的认知从错误到正确的转变亦即外交决策从脱离实际到贴近实际的过程,决策者的认知对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决策者;心理认知;外交政策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718(2008)03-0104-05

收稿日期:2008-01-04

作者简介:张华(1970-),男,湖南汉寿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理论。

国外政治心理学研究者一般都强调认知因素对决策的巨大影响。那么,认知是如何影响决策的呢?霍尔斯蒂在《杜勒斯与俄罗斯:认知动力和敌人形象》的研究中认为:决策者对信息的注意是有选择的,有两种因素影响着信息处理:认知(对事物的看法)和价值观(对事物应该怎样的看法)。根据认知相符理论,信仰体系会影响他的信息选择和关注焦点。人们在认识事物时都力图使认知与价值观保持一致。如果一个人在认知和价值观上不一致,就会造成心理紧张,使他感到有种压力,迫使他改变认知或改变价值观去减少或消除这种压力。霍尔斯蒂认为,杜勒斯就是这样,根据自己对苏联敌人形象的认知形成自己的对苏政策,达到认知相符以减轻心理紧张。哈维?斯塔尔在研究基辛格早年被迫从纳粹德国逃离的经历时,发现这段经历对其世界基本认知“世界不断处于混乱无序的边缘,有序和

无序在不断的斗争”[1]

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

这种认知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基辛格的外交思想和行为。我们还发现,虽然基辛格不承认人们对他的外交决策可以从心理和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

但他作为职业外交家却认为必须了解外国外交官和决策者的心理构成,让美国情报部门专门为与他打交道的外国领导人建立了一份心理档案。

以上的研究表明,认知因素的确会影响决策,而且由于人的认知局限和国内外环境的制约,在认识对象国行为和国际政治形势过程中完全消除心理错觉是不可能的。错觉是导致错误外交决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际关系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罗伯特?杰维斯(RobertJervis)认为,由于人的认知局限和国内国际环境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决策者很容易发生错觉。[2]该理论认为有三个导致错误知觉的重要机制,首先是认知相符(Cognitiveconsistency)。人们把对国际形势的认识保存在他们的记忆之中,形成了人们在接受新的信息之前的原有认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都会保持自己原有认知的惯性,当他们接受到新的信息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使新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认识保持一致。如果决策者接收到新的信息与原有的认知不一致,他们就可能对新的信息或视而不见,或曲解误解,使其能够与自己原有的认知一致起来。其次是诱发定势(evokedset)。人们接收到信息的时候,会以自己当时集中关注和考

①题注:在西方学术界,传统的国际政治学者更多地从宏观与中观层次去探究美国30年代孤立主义兴盛的原因,主流学者一般都认为,较之微观层次的分析和主观的心理因素,宏观的体系结构分析和客观的物质因素更能清楚地解释孤立主义兴盛的缘由。虽然他们并不否定认知因素的某些作用,但始终怀疑错觉是否真有可能成为导致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重要原因。这种观点至今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国内学者从微观研究孤立主义问题的论文迄今没有发现。本文所指决策者是指有能力并有实力调配资源的行为集团,包括总统及其智囊以及国会,还有相关利益集团。从决策者的认知心理这一微观的分析层次入手,分析决策者的心理认知变化对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盛极而衰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有重要意义。

第29卷第3期2008年3月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ofJinggang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Vol.29No.3Mar.2008

第3期

虑的问题为思维定势解读自己接收到的信息。第三是历史包袱。人们往往将历史作为镜子。历史可以给我们有益的教训,但历史也可以是沉重的负担,由于人们简单机械地将现实与历史相比较,结果会完全错误地认识现实。将一些实质上不相同的现实事件和历史事件牵强地联系起来,结果出现知觉错误,导致严重错误的外交决策。

杰维斯承认,在研究知觉时,除了借助经过历史学家充分研究的史实,并无简单的方法来确定知觉的准确性。因此我们观察30年代孤立主义外交,主要研究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对决策者认知的影响,重点探讨错综复杂的世界形势以及经济大危机和频发的重大政治事件对决策者知觉造成的影响。

孤立主义在30年代进入全盛时期,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美国文化传统中有着深厚而牢固的孤立主义心理认知基础。鉴之历史,美国根据孤立主义政策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游刃有余,获利颇丰。可是历史进程中固化下来的孤立主义认知与思想却成了当下认识世界情势的负担,从而造成了对世界的错误认知。曼弗德?乔纳斯曾经指出,30年代孤立主义是美国的一种普遍情绪,弥漫于国家的各个地区,他们相信单边主义(即孤立主义),担心战争对美国的影响。极力主张国际主义的罗斯福,面对着这股强大的孤立主义的情绪与思潮,当选后,也不得不在公开场合屡屡明确表示美国不会成为国联的一员。1933年圣诞节后不久,他在伍德罗?威尔逊基金会上的讲话中声明:“我们不是它的成员国,我们也不打算成为成员国。”[3]这股强大的传统孤立主义心理认知力量,无论我们怎么估价它对整个30年代美国外交产生的影响都不过分。

外交政策的决策者处在多层面的环境中,国内的或国际的环境,复杂的环境限制了决策者的行为。决策者与环境发生联系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决策者对国内外环境的认知。

1929-1933年经济社会危机对美国民众和美国政治家的心理认知产生了重大影响。危机使近10年的经济繁荣化为泡影,造成了美国公众心理上严重的恐惧感,结果完全错误地理解了当时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面前,社会环境的突然变化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知觉。总统、国会和美国民众三者的认知此一时期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根据诱发定势理论,人们接受到信息的时候,会以自己当时集中关注和考虑的问题为定势,据此解读自己接收到的信息从而造成误读。由于当时美国上至总统、国会下至普通民众关注和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国内危机,因此对国际形势形成了诱发定势。尽管罗斯福对改善国际关系有各种各样的愿望和计划,但他对什么是当务之急有着清醒的认识。外交关系问题退居次要地位。他说,“我赞成把当务之急列于首位,这是一个讲求实际的政策。我将不遗余力地通过调整国际经济来恢复世界贸易。但是处理国内问题急不可待,决不能等到那件事完成之后再动手解决。”[4](P15-16)罗斯福实行新政,救民众于水火,减少了对国际法西斯势力扩张和侵略性的关注,从而对国际政治形成了错误知觉。威廉?兰格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这次国内经济危机期间,绝大多数美国人确信,美国应该“集中一切力量解决国家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以维护这个伟大的民主堡垒不受损伤”。[5]国内事务优先向来是孤立主义者钳制政府尽量少关心国际事务的一个有力口实,在这样前所未有的危机时刻,孤立势力更加容易形成诱发定势,完全关注美国自身事务,而对于美国以外的事务,尤其是欧洲问题兴味索然。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威廉?博拉1932年宣称:“美国人应该关心自己的利益,效力于我们自己的民族。”[6]上述讨论使我们不难理解30年代孤立主义是美国举国一致的诱发定势所致的认知结果。

除了环境这个决定性因素外,政治学理论认为,公众舆论限制了政治领导人采取行动的范围。一般来讲,政府更愿意按照公众舆论好恶的方向变动,而不是公众舆论沿着政府政策的方向变动。20世纪30年代正是如此,美国公众舆论对国内政治进程和外交决策中的影响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

詹姆斯?多尔蒂和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认为,“政治领导人通常是面对主要盟国和对手的政策制定自己的对外政策。由于他们把较多时间用于处理国内事务,他们用于国际领域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们很少能够彻底地弄清整个国际体系”。[7]他们对“9?18”事变、希特勒上台及扩军备战这些重要的信息或视而不见或漠不关心,并根据美国当前的重大利益来解读它们,形成了愿望思维。因此造成了严重的错误知觉。国会和大众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去看待现实问题,认识不到历史与现实的差距,将一次大战和当前欧洲一系列的危机如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内战、德国吞并奥地利、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区、慕尼黑事件等同混淆起来,认为它们不过是欧洲古老斗争的继续。因此,美国的正

张华:微观视角下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105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9卷第3期

确政策应当是尽可能地少管闲事,对法西斯威胁视而不见,妄图依靠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孤立”药方来包医百病,将国际形势简单化处理。错觉是否上升为国家行为并成为一种外交政策,关键在两点:一是整个决策层、主流舆论或全体国民都存在某种集体错觉;二是在错觉影响下,某人的关键决策决定了国家的行为。罗斯福的“新政”措施与孤立主义外交在某种程度上恰好反映了当时美国对当时国际政治出现了集体错觉并对罗斯福的认知基础产生了直接影响。

人们对战争的憎恶和恐惧是这一时期孤立主义兴盛的心理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给美国带来巨大利益,但美国人血洒异国他乡,无数的财富在拼杀中化为乌有,这对长期生活在和平宁静环境中的美国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美国一战后的反战主义运动、和平主义运动和全世界的反战运动一样风靡全国。罗伯特?达莱克写道:“到1920年,出版商警告作者们不要送来有关战争的稿件——

—人们不愿意听到战争。当他们终于愿意对战争做出一番思考时,他们认为战争是一种错误,他们热衷于把战争描写为蠢事的图书”。[8](P95)这种痛恨战争的认知心理使美国人不希望也不愿意美国再次卷入其中。欧洲在他们的眼里是罪恶的渊薮,战乱的祸根,美国只有与之隔离,才能避免悲剧重演。罗伯特?费雷尔也提到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介入1917-1918年的世界大战愚蠢之极,以及把美国与欧洲分离开来的合理性与必要性”。[9]1933年,著名的孤立主义者、共和党参议员杰拉尔?奈伊应美国和平主义团体并于1934年底公布了调查结果,以大量的数字和文件说明了美国参战完全是少数经济利益集团操纵所致,“军火商贿赂了政客,共享了专利的好处,瓜分了企业,赚了难以置信的巨额利润,而又偷税漏税——

—这一切都隐藏在那些肮脏的杀人武器买卖里。更糟的是,军火商为了攫取利润还助长了战争”。[4](P33)报告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国会山的孤立主义者因此煽起了一股强大的反战浪潮。罗斯福总统面对国内日益高涨的孤立主义风潮,也表示美国决不卷入欧洲的纷争。1935年,他告诉澳大利亚首相约瑟夫?莱昂斯,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美国将再不会被拖入另一场欧洲战争。[10]同年10月2日,他在加利福利来圣地亚哥市郑重其事地宣布:“不管其他大陆发生什么事情,美利坚合众国一定而且必须保持我们国父许久以前所祈求它能保持的——

—置身事外,不受牵连。”[4](P94)不管罗斯福的保证是否为由衷之言,但由此反映出反战运动和和平主义运动助推的美国孤立主义的狂潮对罗斯福的认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反映出孤立主义思潮这一时期在美国居于主导地位,以其强劲的力量左右着美国人的思想意识,牵制着决策者在外交政策上的抉择。

1935年,罗斯福向参议院提出美国加入国际法庭。美国一向主张用国际法约束主权国家的违法行为,设立国际法庭与美国宣称的所谓“理想”相符。1923年,因美国提出苛刻的但书,国际法庭无法接受,加入之事就此搁浅。罗斯福现在重提加入,希望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能有所表现。但结果出乎意料,他的建议触动了孤立派的敏感神经,国会内外一片非议。参议员海勒姆?约翰逊甚至危言耸听地说,一旦国际法庭在“与美国发生关系的问题上提出忠告性意见,那么我们作为一个国家以来所形成的整个结构便会彻底瓦解”。[8](115)在他们的宣传鼓动下,抗议浪潮风靡全国,该议案因7票之差不足法定的2/3多数而被否决。孤立主义思潮在国家政策制订上显示出了强大的影响力。这次事件使主张国际合作的国际主义者的认知发生了明显变化。表决的结果使罗斯福极度震惊、失望,认识到以后他在国际问题上难以有所作为。事后,罗斯福在致亨利?史汀生的信中说:“如今真不是一个正常的年代……人民有如惊弓之鸟……”。“在今后一、二年……我们要经历一段在每件事情上得不到(国会)合作的时期”。[11]表决失败的当天,总统的密友威廉?菲利浦斯(WilliamPhilips)在日记中写道:“毫无疑问,这次失败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影响我们整个的外交政策。”[12]结果证明,在1935年孤立主义获得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强大的支持。而孤立主义参议员们之所以反对加入国际法庭是基于以下二点认知:一方面来自对国际混乱局势的担心,害怕加入会引火烧身;另一方面来自对国内形势的关注,当时国内形势有所好转但依然严峻。威廉?博拉相信,美国的唯一安全政策就是远离、孤立。针对人们对他所持立场的批评,博拉写道:“我们在未来的几年内面临如此多的国内问题…我们应该把我们的一切精力都用于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13]顽固反对加入国际法庭的休?龙(HucyLong)大声疾呼:“为何要如此匆匆地批准国际法庭的议案?在这样一个时代——

—当我们把太多牛奶倒入了密西西比河而婴儿们在饥饿中哭喊的时候;当人们在风中哆嗦,哀求衣服披肩而大量的棉花被锄掉或不允许种植的时候”。[14](P173-174)孤立派从罗斯福提议美国加入国际法庭这件事上领悟出有必要用立法手段束缚住行政部门的手脚,惟恐罗斯福重施威尔逊的故技把美国拖入战

106

第3期

争。1935年8月,在孤立派的提议下,国会制定了对交战国实行武器禁运的中立法,规定对一切交战国实施“武器、弹药和军需品”强制性禁运;禁止美国向交战国运送军火和美国公民搭乘交战国的船只旅行。1936年2月,国会对中立法作了补充,规定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并授予总统以裁决权;将军火禁运扩大到新参战的其他国家。罗斯福屈于国内孤立派的压力,在签署时未表示任何异议。由此可见,总统的新认知受孤立主义思潮的严重影响并决定了其外交决策。

敌方对对象国的故意诱导和欺骗也会促进决策者的错误认知的形成。希特勒很懂得利用这种心态展开攻势,巧妙地迎合对手产生的错觉。1936年,希特勒仍凭借其独树一帜的狂人本能及魔鬼般骗术左冲右突时,民主国家仍认为他是正常但略显过火的国家领导人,不过是想设法恢复其国家在欧洲的平等地位而已。对于这种错觉以及带来的后果分析得最透彻的是当时人物——

—戈培尔,他说:“迄今我们已成功地让敌人猜不透德国的真正目标,就如同1932年前,国内对手始终看不出我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看不出我们保证守法只是幌子。他们引领我们走过危险地带。在外交政策上也是同样的情形。1933年时,法国的总理应该有这种认识(如果是我,我一定会这么说):‘新上任的德国总理曾写过《我的奋斗》,书中有如此这般的言论。这种人在我们的四周有如芒刺在背。不是他下台,就是我们进军!’可惜他们没有这么做,反而任我们自由发展,让我们溜过危险区,等我们准备完毕,武装得比他们好,这时他们却开启战端!”[15]国际政治的现实,是各国决策者对他国形象如何理解的一种反映,决策者在不确定的国际条件下很容易发生错误知觉。政治家都有一个两难的苦恼,即选择的余地最大时,能掌握的正确信息往往最少,等采集到足够的正确信息时,抉择的空间却已荡然无存。政治领袖对希特勒的目标认知太模糊,等到西方民主国家有所警觉时已措手不及,无法做有效地抵抗。对对手的错误知觉导致了错误的外交政策。英法选择了绥靖政策,美国则选择了美国版绥靖政策——

—孤立主义的中立政策。

但这种孤立外交已与国际局势发展的大势相背离,并不能够有效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此时已经无法像过去一样对大洋彼岸发生的事情无动于衷了,这是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外交转变的一个必然趋势。孤立主义思潮可以延缓但无法扭转这种转变。随着美国卷入国际事务程度的加深,孤立主义赖以存在的认知基础逐渐动摇。法西斯国家在世界各地恣意妄为使罗斯福逐渐认识到,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在日益向现实性转化,除了向孤立主义宣战,已别无选择。

正是对世界形势有了正确的认知,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选择在孤立主义势力大本营芝加哥发表了著名的“防疫演说”,向孤立主义思潮与势力扣动了扳机。罗斯福指出侵略战争正向世界各地蔓延,呼吁人们“仅仅依靠孤立主义或中立主义,是逃避不掉的”,最后还暗示不排除美国卷入战争的可能性,“我们决心置身于战争之外,然而我们并不能保证不受战争灾难的影响和避免卷入战争的危险”。[4](P150-154)罗斯福开始为改变美国外交政策作思想准备和舆论准备。从最初反应来看,支持他的舆论占上风。但国会的孤立主义者对这篇演说大肆攻击,有些议员甚至发出弹劾总统的威胁。一时间公众舆论又被孤立主义激起,罗斯福未敢采取具体的行动。罗斯福放出的这个“试探性气球”尽管被孤立主义者所击落,但并未改变和动摇罗斯福已成型的正确认知和与孤立主义分道扬镳的决心。

慕尼黑事件之后,罗斯福把支持他的参议员召到白宫。据参议员康纳利的记载,总统显得焦躁不安,诅咒《中立法》,认为《中立法》支持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罗斯福对他说道:“如果我们能摆脱武器禁运,局势就不会这们糟。”[16]但他意识到:面对全国民众的普遍的孤立情绪,只能等待,否则会欲速不达。不久,罗斯福在1939年1月4日的国情咨文中指出了修改《中立法》的必要。罗斯福认为:“我们的中立法执行下来可能是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它实际上是帮助侵略者,而使被侵略者得不到援助。自卫的本能告诉我们,今后再也不应该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了。”[14](P210)罗斯福认识到只有立即取消禁运条款,才能改变这种不利于被侵略国家的局势。面对总统的这个要求,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延宕到7月才投票决定:把关于修改中立法的辩论推迟到国会下届会期举行。

两个月后,二战爆发,使武器禁运带给英法不利影响成为一个尖锐的现实呈现在人们眼前。国际局势的突变改变了民众、国会甚至国会内孤立派的认知,给《中立法》的修改带来转机。9月21日,罗斯福强烈要求召开国会特别会议,废除禁运条款。他说,“我这样要求,是因为在我看来,这些条款对于美国的中立、美国的安全、尤其是美国的和平具有致命的极大危险”。[4](P231-232)经过国会内外的激烈辩论,朝野上下终于形成了共同的正确认知。参众两院分别于10月27日和11月2日通过决议废除了军火

张华:微观视角下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107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9卷第3期

OnAmericanIsolationisminthe1930s

fromaMicrocomicAngle

ZHANGHua

(HistoryDepartment,Hun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Changde

415000,China)

Abstract:Americanisolationismtrendofthoughtanddiplomacyreacheditsprosperityinthe1930s,butatthesametimeitbegantobeonitswane.Thisarticlereflectstheisolationismriseandfallinthe1930sfromamicrocosmicangleandwewilldiscusstheeffectscausedbythemajorinternalandexternalaffairs,cognitionsofthecivilians,presidentandcongressparticularlyDiplomaticCommitteeintheSenate,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ircognitionanddevelopmentofisolationism.Atlastwewillrevealthetransformationfrommisconceptiontoconceptionmadebythedecision-makers,thatistosay,frombeingunrealistictobeingpractical,andthedecision-makers'cognitioniscloselycorrelatedwiththeplanningandpracticingofforeignpolicy.

Keywords:Isolationism;decision-makers;Psychological-cognition;Foreignpolicy

禁运条款。修正的中立法实行“现购自运”的原则。斗争终于以“国际派”的胜利而告终。正确心理认知的形成是何等的艰难!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终于踩住了刹车。新的认知催生了新的外交政策。

三、结论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处于黄金时期。

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看,在国内,美国有着强大的牢固的孤立主义心理认知基础,再加上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国内问题成堆,突出而且严重;解决美国的当务之急成为美国朝野上下共同的基本认知,美国政治家和美国人民将注意力转向国内,国际问题的解决被放在次要地位。这时认知相符和诱发定势这两种心理机制同时起作用,从而造成了决策者的心理错觉。国内反战运动和和平主义运动对公众和政治家认知也造成严重影响,美国国会对美国在一战中血的教训记忆犹新,对国际主义政策深恶痛绝,因而加强了对外交事务管理权力的掌控,尤其是参议院成为了美国孤立主义势力坚强领导核心,历史包袱和认知相符以及诱发定势三种心理机制都严重影响了国会特别是参议院外委会议员的心理认知,从而主导了美国30年代的外交。在国外,欧洲争吵不断,危机频发,法西斯国家对世界的故意诱导和释放烟幕弹也加深了美国决策者的错误认知。错误知觉是30年代孤立主义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错误知觉在战争的连爆声中得以修正。

参考文献:

[1]HarveyStarr.HenryKissinger:PerceptionofInternationalPolitics[M].TheUniversityPressofKentucky,1984.38.

[2]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M].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8-11.

[3]伯恩斯.罗斯福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3.[4]罗斯福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WilliamL?Langer,S?EverettGleason.ThechallengetoIso-

lation:1937-1940[M].NewYork,1952.13.

[6]Gordon.Martel.Ed,AmericanForeignRelationsReconsid-ered1890-1993[M].LondonandNewJersey.90.

[7]詹姆斯

?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阎学通,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7.

[8]Robert?

Dallek.TheAmericanStyleofForeignPolicy:Cul-turePoliticsandForeignAffairs[M].NewYork,1983.

[9]RobertH?

Ferrell.AmericanDiplomacyintheGreatDepres-sion[M].NewHaven,1952.18.

[10]RobertH?

Ferrell.AmericanDiplomacy:AHistory[M].NewYork,1959.367.

[11]J?布鲁姆,等.美国的历程(下册,第二分册中译本)[M].北

京:商务印书馆,1988.432.

[12]WilliamPhillips,MsDiary.Ⅳ(Jan301935)[M].HarvardU-

niversity.644.

[13]BorahtoEdwinDamman.Jan23.1935.BorahMssBox.

391.

[14]ThomasN?

Cuinsburg.ThePursuitofIsolationismintheUnitedStatesSenatefromVersaillestoPearlHarbor,GarlandPublishingInc[M].NewYork&London,1982.[15]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南出版社,1998.286.

[16]邓蜀生.罗斯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169.

(责任校对:韩曦)

108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一般是指英国不在和平时期同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其基本要旨是保持充分的行动自由,以避免受事前盟约的束缚,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国家利益,保持英国的霸权地位。尽管孤立主义思想或主张在当今英国的对外政策中已经不占支配地位,但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它曾指导甚至主导了英国的对外政策。对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英国的孤立主义(也曾被冠以“光辉孤立”之名,1896年1月,财政部长福斯特在议院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演说时第一次用了该词)外交思想源于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均势理论。均势就是主要大国保持一种权力大致相等的状态,或者是小国集团与大国保持大致相等的权力。均势外交思想古已有之。可以说,英国的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源于均势外交思想,是英国为维持利己的国际环境和秩序而推行大陆均势的必要手段。英国作为独处一隅的岛国和殖民地大国,维持均势,创造均势对其是有利的。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被一个最强大的霸权所统治,否则整个欧洲大陆的资源就会在一个国家的统治下被集中起来,英国的国家安全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随着英国国力的逐步强大和其海上霸权地位的确立,在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中采取孤立政策,既可避免卷入列强间的冲突以保持行动自由,又可避免对欧洲其他国家承担不必要的保障义务,还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扮演调停者的角色,这决定了英国当时对欧洲采取孤立手段以维持均势具有必然性。英国是在实力强大的基础上实行孤立主义的,英国国力的逐步增强及随之引起的国际地位的变化是其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产生的物质前提,使英国具备了孤立的实力。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产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客观前提。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具有地缘战略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英国的国家利益是催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国内动力和决定性因素。通常认为,1902年的英日同盟协定的签订即标志着孤立主义政策的结束。但实际上英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表面上已经寿终正寝,但其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均势外交传统未变,其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仍然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仍继续影响着英国的对外政策。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对外推行的绥靖政策实质上是英国传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继续。英国也为其所推行的孤立政策付出了沉重代价,绥靖政策使英国再次遭受打击,并导致大英帝国的最终衰落。英国孤立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不与他国结盟,孤处一隅而以独善其身为荣,借以保持行动自由。但之所以在施行之初维护了英国的利益、避免英国卷入不必要战争连带维护了整个欧陆相对的和平,是因为英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使其有能力操纵整个局面,有能力利用国家间的矛盾,对其盟友进行军事援助甚至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可是随着德国等其他新兴力量的崛起,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遭到动摇,其干涉和操纵这个它一手建构的体系的能力也随着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衰落而下降,传统的光辉孤立政策已经无法应付群雄角逐、纷争不断的局面,大英帝国的利益到处经受着空前的压力。“在远东地区,俄国扩张速度的加剧,法俄同盟的建立以及德国介入远东事务等事件的发生。俄、德、法三国势力的联合使英国在列强对远东的争夺中处于劣势。“光辉孤立”政策听起来虽然情感上让人满意,但却不是一项长久之计,到最后只好无奈于放弃 而与英国这个有着长久历史的国家不同,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新兴力量,其深为人知的孤立主义却有着相对更长的形成过程和超越制度层面的意义。因而我们可以说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政策的特点在于政治上不介入国际权力之争,贸易上积极进行海外拓展,从而为自身的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但由于欧洲均势破坏,阻止德国称霸世界攻势的需要加之美国

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08历21 08022039 曹忆鸣 浅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摘要:第二次美国妇女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社会运动,其内容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对个人和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60年代;美国;女权;解放运动 Abstract: the second American women's movement began in the 1960 s,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the biggest impact on social movement, which includes history,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many aspects to the individual, and all aspects of public lif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60s; the United States; feminist; liberation movement 目录 一、工业化对美国妇女运动的促进 (3) 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生 (4) 三、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 (5) 四、20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6) 五、总结 (7)

一、工业化对美国妇女运动的促进 美国的工业化开始于19 世纪初,起飞于内战之后,蓬勃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工业化的进行加快了美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美国妇女的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都得到了重大改变。这些变化都促使她们开始重新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工业化为美国妇女解放提供了机遇,使得妇女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得以提高,这又大大提高了妇女的自我意识,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化带来的家庭模式和家庭功能的变化使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妇女对婚姻和生育的态度发生很大改变。工业化带来的个人独立性的增强以及核心家庭的出现,使妇女的择偶成为一种个体性的行为,爱情和个人喜好代替家庭背景和经济能力成为择偶的主要因素。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独立,使女性改变了婚姻是生存需要的观点,纷纷推迟结婚年龄。随着核心家庭的出现,美国家庭拥有的孩子已经由殖民地时代的7-8 人降至1900 年的平均3.56 人。这期间的人口增长还包括1200 万移民的涌入,这就更加说明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第二,妇女经济独立性的增强使妇女的家庭权利增强。妇女经济独立性的提高使妇女摆脱了对男性经济的依赖,有的甚至要养家糊口,这样妇女家庭生活就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家庭权利得到了提升。第三,工业化形成了新的家庭生活观。这一家庭生活观最早在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中形成,随后被全社会所认同。由于这一时期城市中产阶级对儿童童年的重视,使母亲在养育孩子上花费更多的精力。由于家庭和工作严重分离,家庭被作为远离外部竞争压力的避风港湾。而妇女被期望集中精力料理家务和照顾孩子,不再分担家庭的经济负担。丈夫和妻子各司其职,妻子主要负责料理家务和抚养孩子,而丈夫则外出工作挣钱养家。这一家庭生活观念到现在还在制约着人们对妇女角色的理解,阻碍了女性在家庭之外对事业的追求,并影响至今。工业化为美国妇女解放提供了机遇,使得妇女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得以提高,这又大大提高了妇女的自我意识,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生 1、民权运动的催化 20世纪6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是由影响巨大的民权运动发展而来的。民权运动是美国黑人斗争史上一页辉煌的篇章。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南部黑人就开始全面反抗白人的种族歧视,要求废除种族隔离,保障黑人的公民权利。经过持续的斗争,1964、1965年美国颁布民权法案,宣布消除劳动场所的种族隔离,保护黑人的投票权。此后,种族平等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社会生活。在民权运动中,黑人妇女堪称是"运动的脊梁",在"追求尊严的斗争中处在风口浪尖上"。①20世纪美国黑人争取公民权利的则成为当代妇女运动的催化剂②。一个受到社会歧视的种族奋起反抗,发出"平等、自由、民主、正义"的呼喊,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年轻女性。 2、妇女解放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 首先,理想、期待与现实之间的不一致是推动美国年轻女性走上社会运动道路的一个重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政策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增长性”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政府试图用“补偿性”政策来最大限度地缓和经济周期波动,其结果尽管使战后几次经济衰退比较缓和,但在艾森豪威尔执政的8年中,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却非常缓慢,萨缪尔森将这个时期称之为“艾森豪威尔停滞”。 到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执政以后,为了克服“艾森豪威尔停滞”,加速经济增长,保持美国的霸主地位,在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赫勒、托宾、奥肯等人的帮助下,开始实行“增长性”财政货币政策。 “增长性”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不但要在萧条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回升,即使在经济回升时期,只要实际产出水平低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也要通过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加速增长。伯恩斯曾把“增长性”政策总结如下:“这个学派的中心教义是:商业周期的阶段与健全的经济政策没有什么关系;政策应该是增长取向的而不是周期取向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的缺口是否存在。当缺口存在时,应该使用财政赤字和货币工具来促进(经济)扩张;倘若在刺激过程中没有形成向上的较大通货膨胀压力,那么必须保证刺激足以填补缺口。”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认为,有两种赤字必须加以区别:为了挽救经济衰退所造成的赤字是软弱的赤字;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积累的赤字是强有力的赤字。【注释】刘涤源、王平洲:《后凯恩斯主义》,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0页。【注尾】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政府预算既不应追求年度收支平衡,也不应要求周期性预算平衡,而要以充分就业下的预算平衡为目标。因此,必须抛弃以缓和经济波动为目标的间断的“补偿性”政策,而采用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连续的“增长性”赤字财政政策。 赫勒认为,美国的力量在于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美国的软弱就在于不能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因而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因此,要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并缩小产出缺口,关键仍然是刺激总需求。具体地说,赫勒主张通过减税以扩大个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扩大政府部门的需求,这样才能缩小产出缺口,扩大就业,使闲置资源得到利用,生产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经济实现较快增

英国大陆均衡政策

英国的“大陆均衡政策: 1.含义: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维持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的关系.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 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为了抵御欧洲大陆的强国.英国先后采取了联合抗法―联法败俄―联合抑德―扶德抑法―纵德反苏的做法. 3.英国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实力决定.国家利益决定.客观条件决定(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以外可以坐山观虎斗).

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和光荣孤立 大陆势力均衡≠光荣孤立 近代以来,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大陆“均势”政策。这一政策一直可以追溯到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1558--1603),伊丽莎白认为在外交政策中,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宗教,而是民族利益,从而改变了亨利八世和玛丽一世时期把宗教信仰是否一致作为处理外交问题首要考虑的做法,把维持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均势作为外交政策的核心,推

行“大陆均势”政策,这是英格兰政府外交思想的重大转变。此后英国放弃了对大陆领地的觊觎,大力发展海军,以英吉利海峡为屏障,维护自身安全。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自己海上霸权。其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一、近代以来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主要表现 18--19世纪,英国以其拥有的无可匹敌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力量,把“大陆均势”政策运用得得心应手。如多

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自拿破仑以后,英国长期实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即英国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以便英国随时按照本身需要,变换对外关系,弹性地调整和维持均势,让英国挟其优势在经济上巧取豪夺,政治上保持霸权。“光荣孤立”政策是在英国势力特别强大时“大陆均势”政策的具体体现,它与大陆均势政策的本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英国外交“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指导思想。

美国的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传统可上溯至华盛顿 20世纪以来,美国是世界上海外干涉或进行战争最多的国家,仅在二战以后美国的海外干涉就达到14次,从统计数据来看,美国的确非常“好战”。然而我们看看历史就会发现,美国其实是孤立主义传统最根深蒂固的大国之一,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对世界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国家,像美国一样渴望远离世界。 美国立国之初,国父华盛顿便确立了孤立主义原则。所谓孤立主义,就是自己将自己独立于世界之外。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词》中提出下述基本原则:要将美国建成自由进步的伟大国家,最为重要的是应该排除对某些个别国家抱永久且根深蒂固的反感,而对另一些国家则又有感情上的依附;不要与任何外国建立永久的联盟;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能推行一条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得好处,也不敢轻易冒险向美国挑衅。 孤立主义从未消失 美国立国之后的上百年间,除了对法国大革命表示支持之外,几乎没有对任何国外大事有过明确表态和站队。有学者认为,孤立主义宣告打破的标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威尔逊总统倡议建立国际联盟;而另一种观念认为,直到二战中美国珍珠港被偷袭之前,美国都一直没有改变过孤立主义立场。毫无疑问的是,直到今天,美国的“孤立主义” 情愫依然浓烈,例如国会拒绝为越战拨款,迫使美军放弃越南战争,以及在“黑鹰坠落”被媒体大事渲染后撤军索马里,都被认为和新孤立主义的适时抬头有关。 美国并不总是“胸怀世界” 共和党议员帕特·布坎南自称是“新孤立主义者”,他要求美国政府终止对外援助,还主张将联合国赶出美国,关闭世界银行,减少或制止外来移民等。持类似观点的还包括在美国极有影响的众议员荣保罗,他不仅反对美国参与任何海外战争,甚至主张美国退出联合国,不再缴纳会费,也不再承担任何维和任务。 他们认为美国没有必要关心其他国家的境况,而美国如此强大,也不会有国家愿意主动挑起与美国的战争,美国可以独立于世界之外享受永久的和平。不要以为这只是极端人士的呓语,以上两位都曾经被共和党作为总统提名候选人,荣保罗还以自由党候选人身份参加过总统选举。 动武的理由也包括“道义” 与孤立主义相对应的是“国际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美国不能在一个动荡的国际环境中独善其身,美国必须积极介入国际事务,以道义的力量来领导世界,即实现“仁慈的霸权”或“王道”,这种思维便是我们常说的“以国际警察自居”。 虽然美国海外干涉或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但是不容置疑的是,美国所进行的许多干涉和战争都是打着道义的旗帜进行的,例如:威尔逊总统将美国带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声称“这将是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罗斯福带领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参战的直接动因是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但最根本的是要反对法西斯轴心国对世界的统治;杜鲁门总统当政时,美国出兵朝鲜,试图防止在冷战中对美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朝鲜半岛落入共产主义的势力范围;在约翰逊政府之下,美国陷入了越南战争,战争的目的是要“阻止共产主义的扩张”,防止东南亚地区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以及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在北约的框架下参与了科索沃战争,战争的理由是阻止前南斯拉夫联盟领导人米洛舍维奇的种族清洗政策。 霸权主义的“主动安全” 而共和党外交的道义色彩则似乎没有那么强烈,他们的动武理由也有更强的霸权主义色彩。美国最近进行的战争中有三次是共和党政府发动的: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理由是制止伊拉克入侵沙特阿拉伯,维护中东的秩序与和平;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理由是打击和消灭

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三个发展阶段

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三个发展阶 段 王光明 一 20世纪中国诗歌是一个重新创造它的作者与读者的历史过程、一 串迂回探寻的脚印、一个在实践中寻求认同和修改的梦想。 寻找现代诗歌之梦的第一个阶段,是起自晚清的“诗界革命”, 至“五四”前后的“新诗”运动,可以称之为古典诗歌体制的破坏阶 段,或者说是诗歌语言与体式的解放阶段。它最大的特点是把诗歌纳 入了世界现代化的视野,把诗歌变革当做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有机组 成部分。先是经由黄遵宪、梁启超等先行者把诗引入“人境”,呈现 了“新意境”、“新词语”与古典诗歌符号、形式的矛盾紧张关系, 后是胡适在与朋友的讨论和美国的意象派宣言中得到了启示,找到了 从语言形式下手的革新方案。从“白话诗”到“新诗”的运动彻底动 摇了古典诗歌赖以延续的两个根基,改变了中国诗歌近千年在封闭的 语言形式里自我循环的格局,使长期淡忘的口语资源和陌生的西方语 言形式资源融入诗歌写作。但第一,“白话”作为一种现代的语言体 系还不成熟,它本身如何发展和如何用它去写诗是一个需要漫长的实 践才能明了的问题。第二,胡适的革新方案是一个直取要塞的破坏方 案,但破坏者往往很难同时成为一个很有成就的建设者,他那种深受 宋诗影响的“作诗如作文”的方案,虽然推进了白话文运动,但由于 混淆了诗歌与散文在语言运用上的文类界限,绝对谈不上是一个完善 的诗歌建设方案。第三,“时代精神”的强力牵引,急切的“求解放” 和社会现代转型的要求,不仅让许多人忽略了中国诗歌传统中诸多可 以转化与再生的资源,普遍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而且对西方文化精神、 形式的理解也非常情绪化和简单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把它们浪漫化 了,其中“自我表现”的精神和“自由诗”的形式,在不断把“五四”

美国历史与文化(概况)详解

美国历史与文化 美利坚合众国(英语: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The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缩写:USA、The US),简称美国,是由50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湾接壤。除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之外,48个州都位于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大陆西北方,东部为加拿大,西面和俄罗斯隔着白令海峡。夏威夷州则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岛。美国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还拥有多处境外领土和岛屿地区。此外,美国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74个海外军事基地。 美国目前有50个州、一个联邦直辖特区及若干境外领土,面积约962.9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15.8960万平方公里,内陆水域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约17万平方公里,河口、港湾、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二或第三名(依水域面积定义而有差异)。美国人口约为3.15亿人,其数量为世界第三。是个多元文化和多元民族的国家,以白人为主,但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3] 在13个殖民地的公民自1776年脱离大不列颠王国管辖,建立国家,殖民地代表一同发表《美国独立宣言》。在经历美国独立战争后,于1783年与大不列颠王国签订《巴黎条约》,从此受到世界各国承认。美国宪法于1787年通过。1791年,美国权利法案获得批准之后,又经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民权人士努力引发检讨和改正,而后逐步扩展到美国白人以外全体美国人。 美国曾经历过1812年战争、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和经济大萧条(1930年代)[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其他盟国共同击败纳粹德国和大日本帝国而获得胜利。经历数十年冷战,在苏联解体后,成为目前唯一的超级强国。其在经济、工业、军事及科研等领域都处于全世界领先地位。 1.名称 1.1英文名称 “The United States”最初是复数,例如“the United States are”,包括美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1865年批准使用。美国内战结束后使用单数,如“the United States is”。现在单数形式是标准。[17][18] 1507年,由德国制图员马丁·瓦尔德泽米勒制作的《世界地理概论》中,美洲首次在世界地图上被标注为“America”。[19]因为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指出这块大陆是新大陆而非当时包括哥伦布等人所认为的亚洲东部。美国因美洲而得名。在英语中,亚美利加和美利坚为同一词“America”,只是中译不同,前者指美洲,后者指美国。[20][21] “哥伦比亚”是美国一度流行的名称,来自哥伦布,一些美国事物至今仍沿用“哥伦比亚”的名称,如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 1.2中文名称 在清朝,美国又被称为米国(日本翻译为“アメリカ合衆国”,简称“米国”),比如曾国藩就说过:“米夷质性淳厚,于中国时思效顺”。中国开始接触美国时,称为“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简称“美国”或“合众国”,参见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兹中华大清国、亚美理驾大合众国欲坚定两国诚实永远友谊之条约及太平和好贸易之章程……”,因美国国旗的花样,别称“花旗国”,一些美国事物的中文译名至今仍沿用“花旗”的名称,如美国特产花旗参以及美国最大银行之一花旗银行(Citibank)。 美国的谚文名称“??”所对应的朝鲜汉字,在韩国(标准韩国语)为“美國”,在朝

美国的外交传统

美国的外交传统——关于孤立主义的研究综述 孤立主义源于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早期外交,在20世纪曾一度盛行于美国。孤立主义作为一项政策主张,是以尽量避免对外国承担政治和军事义务的同盟关系的方式来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利益。主要侧重政治、军事、外交,而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并不限制与外界的交往联系。孤立主义在思想渊源上有着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在具体的政策上,他理应更倾向于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确保国家利益。它是美国统治集团在某种条件下推行扩张政策的一种手段。孤立主义一直存在于美国的外交当中,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活动。 孤立主义是美国的一项外交传统,同时也是新时期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基础。其作为贯穿美国外交政策的始终,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项外交政策,是研究美国外交政策不可回避且必须加以深究的重要部分。 一、资料的整理与相关论文的发表、著作的出版 杨生茂先生《美国外交政策史》把美国外交政策分为三大时期:大陆扩张时期(1775年---1897年),海外扩张时期(1898年---1945年)和全球称霸时期(1946年---至今)。其中大陆扩张时期的主要外交手段就是孤立主义。比米斯的《美国外交史》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观点来论述美国的外交,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孤立主义。 以上两本著作并不只是完全讲孤立主义,但其内容的方方面面都涉及了孤立主义。当然,关于此类的著作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关于孤立主义的论文则有:王玮《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王缉思《新孤立主义的幽灵》,陈立军、国红梅《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新论》等,众多文章都为美国孤立主义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孤立主义的含义或内容 英国的保罗·约翰逊认为,美国一直是一个国际主义的国家。但美国是孤立主义国家还是国际主义国家,还得有那一时期美国主导的外交政策决定,这就同样要求我们明白孤立主义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孤立主义到底有哪些内容。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的付越超先生在其书《论美国建国初期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中认为,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只运用于政治和外交,而在经济上和外界有许多联系。但在政治和外交上,也不是绝对的隔绝于外界,暂时结盟也是早期孤立主义补课缺少的内容。同时美国早期孤立主义在空间上只适用于欧洲,而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则是积极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影响和控制。美国早期孤立主义也不仅仅是消极防御政策,也包含有战略进攻的因素。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玮在其《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文中也提到了上述几点,只是他还多补充了几点,认为美国孤立主义的内容很多,与一系列概念相联系,如“不结盟”、“中立”、“不卷入”、“不干涉”、“不纠缠”、“反对在美洲大陆殖民”、“海上自由”等,并且这些概念在每一个时期也都有阶段性变化,具有时代的相对性。 陈立军等在《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新论》中提到,孤立主义的内容为:不结盟,对于国家争端保持中立,军事上和政治上(外交)拒绝介入;当然一旦美国利益(一般为显而易见的利益)受到海外的威胁与挑战时,且美国有能力进行干预时,美国的外交政策将不受前几项内容的制约。 以上都是关于美国传统孤立主义或者说是早期孤立主义含义的叙述。事实上,二战后,美国外交上海涌现出新的外交形式---新孤立主义。新孤立主义的含义当然不仅仅是以上所叙述的这些,宫绍周在其论文中认为新孤立主义相对传统孤立主义还多一项经济上,即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外经济援助。 (二)实行孤立主义的背景或原因 李庆余、任李明、戴红霞等主编的《美国外交传统及其缔造者》书中观点是,孤立主义

20世纪80年代诗歌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方法、模式、传统、矛盾、难点、现代、发展、发现、了解、特点、关键、情绪、意识、信念、理想、思想、精神、基础、倾向、重点、方式、特色、结构、主体、力度、营造、形成、崛起、不妥协、忧患意识、新境界、内心、核心 第九章 20世纪80年代诗歌【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新时期以来诗歌发展的概况、各流派的代表诗人、审美特征、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各流派的特征;朦胧诗的命名、特征及代表诗人的风格特征。 【课时】:3学时 【教学内容】 20世纪80年代是诗歌的繁荣期。诗歌从大悲大喜的歌颂和控诉,转向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走向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和体察。 一.归来者的诗 (一)指称与成员 指由于政治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终止创作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1980年,艾青出版诗集《归来的歌》,流沙河、梁南也分别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诗。“归来”,在这个期间,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 “归来”的诗人包括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被划为右派的诗人(艾青、公木、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梁南等),因“胡风集团”事件遭难的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冀汸、鲁藜、彭燕郊等),60年代因政治原因从诗坛消失的诗人(蔡其矫、辛笛、陈敬容等)。 (二)归来的诗歌的特征: 1.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艾青《鱼化石》。 2.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公刘《沉思》。 (三)归来诗人的代表诗歌: 艾青《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 曾卓《悬崖边的树》 公刘《沉思》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 张学梦《现代化和我们自己》 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 二.朦胧诗 朦胧诗是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命名——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1980·8《诗刊》)(以“看不懂”为由,宣判其为“非诗”从而取消其“合法性”)。 朦胧诗讨论中有关“崛起”的三篇文论: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一)朦胧诗的主题: 1.思想内容上: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重新确定人的自我价值,追求自由人格,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 2.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舒婷《致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_张希民

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青年大规模的反主流文化运动,青年们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规范,企图实践他们创造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方式的理想。这场运动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反主流文化运动因何而发?采取哪些方式?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本文简单予以剖析。 一 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一场紧缺时代的传统文化与丰裕时代新文化的文化内战”。二战后,美国经历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50年代经济高涨的强劲势头一直持续到6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60%的美国人跨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繁荣程度举世无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二战结束时,美国国民年人均消费为1350美元,1960年达到1824美元,增长了35%。到1956年,81%的美国家庭有了电视,96%的家庭有电冰箱, 67%的家庭有真空吸尘器,89%的家庭有洗衣机。生活水平的节节上升和社会强有力的消费导向,迅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无限度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超前消费蔚然成风,二战后的美国已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消费社会。 “婴儿潮”一代是“丰裕社会”的宠儿。战后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生育高峰——“婴儿潮”,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美国大约有4000万人降生,占全国人口的20%。“婴儿潮”一代基本上是在电视机前、在成堆的玩具中享受着电烤箱和微波炉食品长大的一代,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充满纵容与溺爱的家庭环境中。历经大萧条时代的父辈,竭尽所能给予自己的子女物质上的满足。60年代,“婴儿潮”一代大多进入青年。年轻人追逐新潮的特点,使他们不仅仅被动地适应市场,接受商品,而且还创造时尚,甚至领导商品消费的新潮流,一种新的青年文化悄然形成。汽车、电视、唱片、摩托车、时髦服饰、流行音乐,都成为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以对消费和享乐的追求不断冲击着强调节俭、自律的传统价值体系,“资本主义新教伦理”趋于瓦解:人们不再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以清教为本源的传统工业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与消费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这一文化矛盾成为隐伏在繁荣背后导致社会动荡与变迁的深层次的原因。 反主流文化运动爆发于美国社会的转型期。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社会处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期。随着工业技术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在庞大的机器世界和自动化程序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和惶惑不安。在这个社会里,机器主宰着一切,生活的节奏也是由机器来调节的。能源和机器的大规模使用改变了工作的性质,技艺被分解为简单的操作步骤。人、材料、市场都是为了生产和分配商品而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个世界里,人的待遇跟物件没有什么不同。人成了工业生产中的“奴隶”,从事着机器和自动化程序“命令”下的重复 性操作,无法在工作中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精神需求被忽视。物质的高度繁荣无法使机械式工作后满怀压抑感的人们愉悦起来,他们更渴望身心愉快、新奇探险的感觉。60年代的美国人普遍信奉“感觉好,就干”、“做你自己想做的事”等享乐观点,积极追求新的精神和文化。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动荡不安,成了反主流文化运动爆发的温床。60年代,美国社会在经历了战后50年代的经济繁荣后,潜在的不安因素几乎全部爆发了出来。黑人要求改变不平等现状,反对种族歧视,民权斗争轰轰烈烈;新“左派”青年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青年造反风起云涌;妇女要求打破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社会理念,女权运动如火如荼……60年代美国群众运动此起彼伏,波澜壮阔。与此同时,暴力暗杀不断发生,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等著名人物都在60年代被暗杀者的子弹夺去生命。 在富裕社会中出生和成长的这一代人,面对眼前的社会,突然发现繁荣民主的美国并非尽善尽美,它充满了偏见、不平等、甚至腐化和堕落,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真假、善恶和美丑的观念突然颠倒了过来,他们追寻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意义。 残酷的越南战争推动了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大规模爆发。1964年,美国国会批准了东京湾决议案,美国开始直接投入对越战争。在此后的10年,越南战争问题在美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引起广泛争论的问题。新闻媒体对越战的大量报道不断把战场上的情景生动地展示在美国人民面前,越南战争给参战的美军和美国人民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越南战争更是把“婴儿潮”一代人直接拖入战争。60年代,“婴儿潮”一代已开始步入青年,成为美国的巨大兵源。1967年美国进行征兵制改革,规定不再缓征研究生和大学生。这就意味着大学生毕业后将被直接送往越南前线。越南战争引发了学生大规模的反战活动,60年代末,这场学生反战运动把当时的整个美国社会引向了“反主流文化”方向。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美国政府、美国社会出了问题,他们要进行反抗,拯救美国。“婴儿潮”一代公开彻底地宣告了他们同美国主流文化模式的决裂。他们不再遵循传统价值观念,沉湎于毒品,提倡“性自由”。他们一面设法逃避兵役,一面高呼“做爱,不要战争”。 残酷的越南战争推动了反文化运动的大规模爆发。 二 摇滚乐、吸毒、性革命、群居村、奇装异服、东方宗教等都成了60年代美国青年反抗和拒绝主流文化的斗争方式。 摇滚乐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开始叫“节奏与布鲁斯”,当时还完全是黑人自己的音乐。1952年,克利夫兰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雷德为白人观众播出了第一支“节奏与布鲁斯”音乐,称这种音乐为“摇滚”,这种音乐在那些厌倦了缺乏性感,多愁善感的民谣的青少年中很快流行开来。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

浅议美国孤立主义政策

浅议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 摘要: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建国初期是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鼎盛发展时期、参与二战是衰落和消亡时期。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美国孤立主义破产的标志。 关键词: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发展过程 一、孤立主义的来源 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想根源于“使命”意识,而美国人的使命观来源于北美早期移民的宗教信仰,其理论基础就是新教教义中的“上帝的选民”,承担按 上帝规定的信条改变世界、复兴人类的责任和任务。美国人对外部世界天生哟 一种恐惧和防备,这是孤立主义的心理基础。美国人认为,美国承担着拯救世 界的使命,代表着人类的希望和前进的方向,是“新世界”。美国之外的世界,在美国人看来则是落后的、专制、极端保守和道德沦丧的同义语,是“旧世界”。在“新世界”改没得到完善以前,美国必须远离“旧世界”,以使自己 的先进性、纯洁性免受玷污。由于美国主要是欧洲的移民,所以美国对世界的 看法,很大程度是对欧洲看法的放大。而欧洲大陆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动 荡不宁、殖民地时期英国对美国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与法国的短暂联盟带来 的麻烦,都向美国人证实了与外界联系的危险。美国人认为孤立于世界之外, 不仅是保全其先进性,更是实现拯救“使命”的必要手段。 二、美国孤立主义的发展 孤立主义思想对美国外交政策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美国自建国直到二战爆发对欧洲国家奉行的政策就是孤立主义的具体表现。 (一)建国初期的孤立主义 建国初期,美国国力弱小,羽翼未丰,为从欧洲列强的争端中求得自身在美洲大陆的生存和发展,美国开国元勋们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奉行一种孤立主 义外交政策。孤立主义适应了美国当时的需要,有效的维护了美国的独立成果,为美国集中精力于国内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同时美国从欧洲列强

美国历史与文化第五讲 二战中的美国

第五讲二战中的美国 一、摆脱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也有不同的意见:自由主义者强烈反对美国卷入任何欧洲战争,包括亨利福特和飞行英雄查尔斯林白。 罗斯福作为政治家的最艰难的功绩,就是使全国确信必须抱起孤立主义,把国家的力量投入反侵略的斗争。 这些对美国意味着什么?美国人只想躲避风雨,20世纪30年代,美国再次孤立主义盛行。 各个方面都主张,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错误的,是英国的宣传和银行家与军火商的阴谋欺骗了我们,我们坚持中立国的权利是有勇有谋的。 1,1935年8月31日,国会在这种普遍的情绪中,通过了《中立法》,禁止在未来的冲突中给与交战双方贷款,禁止出售武器给任何一方。由于对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同等对待,新的中立法鼓励了独裁者,使其相信他们可以继续他们征服而不用担心美国的干涉。 2,1937年10月,罗斯福在芝加哥演讲——“隔离演说”:“当某种传染性疾病开始蔓延的时候,为了保护居民的健康,防止疾病的流行,社会许可并且对患者实行隔离。”“战争都会蔓延。战争可以席卷远离原来战场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决心置于战争之外,然而我们并不能保证我们不受战争灾难的影响和避免卷入战争的危机。” 但隔离开演讲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但他向美国公众指出战争恐怖的存在。 3,1939年9月,德波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争的胜负已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安危,美国舆论和人民转向同情英法,罗斯福政府抓住时机为废除中立法进行宣传,他对国会说,援助英国就是帮助自己,他强调指出废除武器禁运能更好地保护国家不卷入战争,还可以为成千上万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这种就业又会自动地帮助建设美国的国防。罗斯福的宣传获得了成功。193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对交战国解除军火禁运的新中立法,但仍须"现购自运"。尽管从原则上讲,"'现购自运'原则对欧洲所有交战国,也包括德国在内,都是有效的,但由于只有英国和法国才拥有制海权,因而只要他们有美元现金,就能自由自在地运输。"因此,这无疑是对英法作战的巨大支持。同时,也为美国借助英法军事订货,摆脱1937年以来新的经济萧条,加速扩军备战提供了有利条件。 4,1940年5月,1940年5-6月,德国闪击西北欧和法国,打破了欧洲力量的平衡,法兰西败局已定,不列颠前途难卜,被美国视为根本利益的安全线--莱茵河边界已被德国越过。罗斯福要求国会追加国防拨款加强战备。国会批准了陆海军的扩充计划。 5,1940年9月2日,英美两国达成协议:美国用50艘旧驱逐舰交换英国在加勒比海8个岛屿的军事基地,美国租用99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美国首次向英国进行租借。这项协定意味着中立的结束,标志着美国有限参战的开始。 6,1940年12月9日,丘吉尔致信罗斯福,声称英国国库已经空虚,而军用物资极为短缺,希望美国能给与帮助。12月16日,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了一条美国历史上那个最不平凡的新闻:假如我的邻居失火,…… "保卫美国的最好的直接办法就是英国能够保卫其本身。""历史上还没有一

美国的孤立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中立政策

美国的孤立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中立政策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美国深感意外,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界大战,在美国国内长期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从美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实行了中立的外交政策。 [关键词]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孤立主义;中立 当美国在走向世界大国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人类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场战争纯粹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由于孤立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长期受孤立主义的影响,对多数美国人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犹如晴天霹雳,在战争前期美国政府也在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长期影响下,根据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采取了中立的外交政策,孤立主义和中立外交成为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外交政策的基本特征。然而这种中立政策具有明显的非中立特征。这种中立外交迎合了美国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众多人的支持,中立外交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了美国的国家实力,使美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最大的战争获利者。 1 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思想 孤立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之前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主要思潮之一,它虽然没有表现出具体的外交政策,但却使美国在处理外部关系时深深地留下这方面的痕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尤为如此。 作为一种根深蒂固于美国民族意识中的文化观念,孤立主义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可以说孤立情绪伴随着移民始祖来到了北美大陆,早期移民离开故土漂洋过海,他们不甘忍受旧大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宗教迫害和为了摆脱贫穷发财致富而来到新大陆。他们自身就带着对母国的不满和怨恨。美国的孤立借助了地理上的有利条件,浩瀚的海洋成为美国奉行孤立政策的天然“屏障”。这道天然“屏障”一方面使欧洲国家望而却步,打消把美洲纳入大国竞技场所的意识;另一方面使美国不卷入大洋彼岸的政治纷争,专心致力于国内建设。早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美国的决策层已经意识到这个新国家同纷乱的欧洲分离开来的重要性,通过独立以后的外交实践在美国领导人的深思熟虑下,美国最终确立了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在宣布退出政坛时发表了致全国人民的《告别词》,在《告别词》中他指出:“美国应该与外国发展商务关系,但是却要避免与它们发生政治联系,不要与任何外国建立永久的联盟……我们通过人为的纽带把自己卷入欧洲政治的诡谲风雨是不明智的……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能推行一条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得好处,也不敢轻易冒险地向美国挑衅。美国因此可以在正义的指引下依照自己的利益,在和平和战争的问题上做出自己的选择。”

20世纪60至80年代的美国电影流变

在影片的时代变迁中,我们将看到半个世纪前的美国,发现今天的美国已大相径庭。美国的影剧院如小说《最后一场电影》所隐射的那样,曾一度消退,小说表现的是美国50年代初的小镇生活状态,反映了年轻人的成长与开拓的时代精神,于20世纪70年代初改编成同名电影。当时,电视的出现曾影响电影业的发展,而传统价值理念亦一度成为美国电影业发展的桎梏。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业在经历了低迷踯躅之后,开始步入新的历史时期。 一、创新前行的60年代 跨入60年代的美国高等教育开始迅猛发展,新思想、新政策冲击文化行业,美国影视随之跨入创新前行的轨道。影视艺术的蓬勃兴起归功于当时的欧洲导演,其执导的片子吸引了大量影迷。欧洲导演没有美国国内导演的顾虑,他们可以自由发挥创作美国电影艺术家可能有意回避的敏感问题,而这类国外的影片也给美国本土的影视创作带来了生机。当时,其他国家的影片吸引着日益增长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文化人,新鲜信息开始大量涌入,人们不再一味囿于渐趋古板老套的好莱坞题材,逐渐开始走出日渐低劣的电视节目。 60年代的美国政治也经历着很大变化,一批电影新人开始对一些基本问题着手深入研究。当时的美国电影日渐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并影响到美国的文化生活。以1963年的影片为例,这一年搬上荧屏的有《奇爱博士》。该片明显反映出美国新一代导演们正努力迎合观众的口味,由于欧洲导演的影片影响,观众亦变得愈加挑剔。库布里克逐渐成为影视业的重要人物,他在20世纪后半叶执导的影片不仅在拍摄技术上有所创新,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提出了诸多有趣的问题。 《奇爱博士》拍摄于冷战期间。面对世界的“疯狂”局面,库布里克编排出这样一部纯粹的闹剧。影片并不回避当时的社会问题: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抗争、军队在美国社会中的角色,以及核战争威胁。影片的放映触动了观众,人们开始质疑这个社会是否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研制出的最具破坏力的毁灭性武器就掌握在两个有这种毁灭意识的超级大国手中。片中人物极其怪 诞,却又无一不是真实的反映。影片中的美军官员因个人婚恋屡屡受挫而疯狂筹划着美国与前苏联间的一场核战争,而当时美国许多民众正几近歇斯底里地担心着饮用水的安全,整个美国都笼罩在冷战的气氛中,到处宣扬“宁死勿红”的标语口号。 美国的政治、军事弥漫于整部影片,构成其中大部分滑稽表演的焦点。影片一开始出场的两架战机呈现于观众面前的影像是一台战机对另一台战机进行的燃料补给,可谓影片试图展示的第一类奇异之爱。为增强这一怪诞场景,战争道具侵入了人类机体,影片配乐则响起浪漫温柔的“试着温柔点”, 这里所呈现的其实是一幅色情画面,而这一色情场景中的主角正是库布里克所厌恶的先进武器。库布里克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滑稽、荒诞的画面,向我们揭示着他的作品主题——热衷于使用核武器的狂人和淫秽之间的必然联系。观众都清楚地知道,两个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博弈对抗结局将会是因核武器而引发的世界末日的来临,而两方的政治领导均无意商榷以停止这一具杀伤性的核武器对抗。1962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国和前苏联已开始怀疑自己国家将会很快进入核武器交换时期。影片便产生于这段历史背景。 影片主角是一位优秀的英国喜剧演员彼得·塞勒斯。塞勒斯在剧中扮演美国总统,又扮演一名英国军官,该军官被派往向前苏联发起核战争的那个疯狂的美国军官处。他还充当剧名角色“奇爱博士”,一名前纳粹研究人员,为美国的高级指挥部献策。塞勒斯扮演的总统形象影射约翰·肯尼迪的国务卿迪安·腊斯克,一个极其严肃刻板的人物,处理任何灾难都毫无表情。而塞勒斯则将这么一个无任何生气、枯燥冷漠的人物形象塑造得令人捧腹。作为一名英国军官,他得应对美国的那个战争狂,这一狂人总感觉“共党”已经在颠覆美国。而作为奇爱博士,他亦给我们塑造出一个令人难忘的角色。 引导美国在早期空间战中取得战绩的奇才乃是一名德国科学家韦尔纳·冯·布朗,而塞勒斯扮演的奇爱博士会使很多观众联想起这一人物。与影片中的奇爱博士相同,冯·布朗是名纳粹。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时,他曾研制出火箭轰炸伦敦。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 20世纪60至80年代的美国电影流变 ※ ■ 钟 坚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大学英语部,广东 广州 510665) ※ 基金项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科研启动基金资助(2009-2010)。 [摘 要] 本文通过回顾美国二十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的影片,从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了美国影片在不同历 史时期的特点以及美国电影业的发展变化。期间电影反映了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不同时代特征,并折射出我们今天的社会。对过去一段时光的追溯使我们得以对今天做一比较并加以反思。[关键词] 美国电影;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 学术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