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历史

中国茶文化历史
中国茶文化历史

课程调查研究报告

研究题目:

所在专业:

所在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中国茶文化

摘要: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正文: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

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在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历史的回顾

1.说起茶的发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然而把茶作为饮料、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真正有历史记载的还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和记载,充分证明了当时饮茶风俗的形成和茶叶市场的存在。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为贡品。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以茶养谦”巳成风气,如晋吴兴太守陆纳已养成只招待茶水的习惯,客来敬茶这也许是最好的例证。

2.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径》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3.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作为贡品的建州龙团凤饼更是花样翻新。宋徽宗皇帝赵舍着《大观茶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亲自写茶书的皇帝。跟随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写诗作茶画。同时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斗茶”之风盛行,佛门茶事兴旺,饮茶技艺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迅速走也国门传至海内外。

4.明清时代散叶茶迅速发展,多茶类的结构逐步形成,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茶具等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利用茶馆休闲、谈生意已是平常事,茶馆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二、中华茶文化的内涵、形式和社会功能

1.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包含着茶叶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2.茶文化教育的表现及存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等。表现为精神形态的,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等。

3.由于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发展至现代,茶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归纳其重要方面大致有21顶: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为模、以茶养性、以茶为媒、以茶祭祀、以茶作禅、以茶作诗、以茶作画、以茶歌舞、以茶献艺、以茶旅游、以茶做菜、以茶为食、以茶设宴、以茶健身、以茶制药。

以茶会友:客来敬茶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朋友相见,饮茶叙事,新切祥和。

以茶联谊:各种联谊活动,采用茶话会的形式,既庄重又生动活泼。

以茶示礼:亲友相见、人际交往,无论是多么庄重的高级会谈或是重要会议,每人清茶一杯,显示了一种尊敬的礼仪。现代社会以工为礼品者显得高尚。

以茶代酒:从古至今,以茶代酒者不乏其人,现代人际交往,提倡以茶代酒,实在是高尚之举。

以茶倡廉:清茶一杯,以示清正廉洁,是反对铺张浪费,提倡清廉的重要举措。

以茶表德:日本千利休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中国当代茶人着名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提倡的中国茶德是“廉美和敬”。

以茶为模:以茶的奉献精神为模,倡导做一个正直清廉的“茶人”。

以茶养性:从古至今不少文人雅士都提倡以茶修心养性,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以茶为媒:中国历史上茶与婚姻关系密切,以茶联姻、婚嫁用茶的传统流传至今已成习俗。

以茶祭祀:中国民间的丧祭活动,很多仍流传用茶作祭品的习惯。

以茶作禅:自古就有“茶禅一味”之说,寺院茶道的禅茶、普茶、施茶等都是以茶悟道的重要仪式。

以茶作诗:历代诗人作茶诗者很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以茶作画:历代描绘茶会、烹茶、饮茶等内容的书画较多,艺术价值较高。

以茶歌舞:以采茶、饮茶等内容的歌舞较多,生动活泼。

以茶献艺:各种流派的茶艺表演具有欣赏价值,不少茶类、地区、民族的饮茶习俗,艺术化以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以茶旅游:茶乡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特色旅游项目,游名山、观名寺、饮名茶三位一体,很受欢迎。

以茶做菜: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以鲜茶做菜的习俗,茶文化活动频繁之地,以茶作菜的菜谱也是丰富多彩的。

以茶为食:将茶添加于食品饮料中食用,逐渐流行起来,茶叶口香糖、茶叶蛋糕、茶叶面条、茶酒等都已被人们接受。

以茶设宴:各地的早茶、夜茶,以饮茶与吃小点心结合的方式,受到普遍欢迎。

以茶健身:已知茶对人体健康具有多种功效,饮茶健身是很多饮茶爱好者的切身体会。

以茶制药:将茶叶中具有药效功能的物质分离提取出来,制成防病治病的药物,这是茶对人类健康的新贡献。

综合上述茶的主要社会功能,可以认为,茶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其影响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以茶会友,以茶联谊,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提倡“和主贵阳市”,双月刊一步增进友谊,调节社会人际关系。

2.以茶代洒、以茶倡廉,提倡茶德和茶人精神,以茶养性,能担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3.经茶主媒、以茶祭祀、茶禅结合,发挥茶的媒介作用和精神寄托作用。

4.以茶作诗作画,以茶歌舞,经茶献艺,茶乡旅游,倡导高雅的艺术享受,美化人们和生活。

5.经茶做菜,以茶曾食,以茶设宴,提倡茶为国饮,丰富人们的饮食生活。

6.饮苛健身,以茶制药,发挥茶的保健功效,提高人们匠健康水平。

7.弘扬茶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21世纪茶业的发展。

弘扬茶文化的总体目的是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作出贡献。具体到茶行业本身,弘扬茶文化应该是促进茶业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弘扬中华茶文化,其目标是:促进茶叶消费增长,有益人类心身健康,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围绕这个目标,当前及下个世纪初应该开展的工作主要是下列几个方面:1.挖掘和整理茶叶史料,建立中华茶文化宝库

几千年的茶叶发展史,历代茶人着书立说,积累下来的茶叶历史资料是很多的,包括茶书、茶诗词、茶书法、茶画、茶歌茶舞、茶的历史文献、地方志中有关茶的记载等,内容非常广泛。如能下力气花工夫把它们整理出来,这将是中华茶文化教育的重要宝库,也是弘扬茶文化必需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2.发现和保护中华茶文化教育的历史遗迹,发展茶文化旅游事业

中国茶区辽阔、历史悠久,各地有待挖掘和保护的与茶有关的历史遗迹很多,如摩崖石刻、建筑、古墓、器具、碑、亭、井、园、树等,凡有保存价值的,都应力求保护好、管理好。而且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配套发展茶文化旅游事业,既可扩大宣传,又可增加经济收入。

3.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普及茶文化知识

弘扬茶文化,不应只局限于茶界与文化界的小圈子,而应该利用各种媒体广为宣传,使玩多的饮茶爱好者和消费者者不断增长茶文化的知识更新,从而促进茶叶消费。

4.倡导茶人茶德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的茶人精神和茶德精神,究竟应归纳为那必个字或那几句话,还没有统一的说法。陆羽提出的“精行俭德”,庄晚芳提倡的“廉美和敬”,笔者曾建议和“理敬清融”。虽然提法各有侧重,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我们应该发扬这些茶人、茶德精神,净化人们的思想意识,提高道德水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5.恢复和发展历史名茶,丰富茶叶产品市场

恢复和发展历史名茶的工作,各地已经广泛开展,这项工作必须依据市场经济的规律,不要片面追求高精尖,不要一律只采单芽茶,而是要面向大众消费,创立名牌,把高质量高效益作为追求的目标。

6.培训和规范茶艺茶道,引导茶艺馆健康发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各地饮茶技艺不尽相同。目前各地涌现出来的各种茶馆和茶艺馆如雨后春笋,档次虽有差别,但都应该以满足各种消费群体的正当需求为目标,因此引导消费者如何科学地泡好一壶(杯)茶,如何欣赏饮用它,充分发挥茶的饮用价值,这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至于茶道茶艺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规范可以保留,但不要提倡都得这样慢吞吞地去饮茶。中国老百姓长期沿用匠随和的饮茶方式仍然是属于老百姓自己的最好方式。

7.扩大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友谊,促进茶叶贸易的发展

中华茶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而且已经对世界茶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国际茶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有利于增进友谊、促进和平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中国多种多样的茶叶产品,促进国际茶叶贸易的发展。8.加强茶与健康的科学研究,促进茶叶消费

饮茶有利于健康,这是人们的共知。但是茶的保健功能究竟有多大,如何正确、科学地饮用才能达到吩的效果,不同消费者,身体状况不同,如何选用茶叶等等,都有待于加强科学研究。只有把这些通过研究获得的科学知识,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到普通消费者,才能真正促进茶叶消费。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与作用,必将促进茶业事业的发展,促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对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摘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茶作为饮品出现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茶文化经历了三国前的启蒙,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形成期,宋代的兴盛期,明清的普及期,以及现代的发展期,几经沧桑,风雨历程,折射出不同时代中国茶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本问通过对茶文化发展的梳理,茶文化内容的挖掘,揭示出中华民族对茶文化深厚的审美文化意蕴。 [关键词] 茶文化唐宋时期明清时期 当今,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饮用茶,而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是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包括它本身的物质产品,还包括人们对其所赋予的精神文化。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使自然原生的茶发展成为能从中得到启发并且 萌生出精神内涵的文化,从茶由开始的解渴药用功能发展到具有审美意味的饮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在广大国民心目中广泛存在。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文化从“茶之味”到“人生之味”再到“宇宙之味”,其中蕴含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茶文化既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文化事项。如今,茶文化正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交融下影响着人们,为人们发展科技改造世界观提供精神动力。自然而又灵性的茶以平凡而又高雅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不同阶层和各个领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因此,中国茶文化是体现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

的一面镜子。研究茶文化、了解它曾经的辉煌是很必要地。但更要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下探讨它,这样才更有现实意义。 一、唐宋时期茶文化的研究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的历程。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巴蜀地区已经开始种茶、饮茶,《华阳国志.巴志》是关于茶叶的很早记载。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开始盛行,这一时期的饮茶活动才开始和文化相联系。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两晋时期杜育所作的《荈赋》都是早期中国有关饮茶方面的著作。三国两晋时期一方面饮茶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文人雅士崇尚啜茗清淡,辨析明理,坐而论道。茶从此与高雅的文学艺术联系到一起,同时,在社会风俗领域也出现了茶的踪迹,如祭祀、婚俗中茶的出现。客来敬茶、以茶会友在当时已开始成为一种社交礼仪。隋朝统一全国之后,南北经济文化空前交融,饮茶风尚传播到了北方,隋文帝为了治疗头疼加持饮茶以至于“天下始知饮茶”。 对茶的研究开始于唐朝,初唐文献中,探讨涉及茶和差事的不是很多。唐中期以后饮茶之风才从社会上层、文人雅士阶层普及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关于茶的记载,对茶的吟诵多了起来。在唐朝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茶文化也逐渐由粗放的饮用方式发展上升到了精神层次,中国的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注---《茶经》问世,它是由陆羽所著。该书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载了唐代以前的有关茶的神话、史籍、诗赋、传记、地理等,

中国茶文化简述

中国茶文化简述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 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 现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 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 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 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 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 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 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 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 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 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 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 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 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 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 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 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 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 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细说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细说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汉宣帝年间(公元前57年-54年)蜀人王褒所著<<僮约>>,内有" 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 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 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 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 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部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再南朝宋 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 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 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

中国茶道发展历程

中国茶道发展历程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 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 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 荼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灵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 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 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 《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 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 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 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 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 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但"茶"字 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 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 化的规律。 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 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萌芽时期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 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在三国以前,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开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形成时期唐代,物质基础丰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们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开始形成,标志就是780 年陆羽著的《茶经》。以后唐代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兴盛时期有唐代的形成基础,中国茶文化在宋代就开始了兴盛发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阶层,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普及时期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开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国茶文化茶的渊源 (一)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湖北等地,自古以来就陆续发现过不少野生大茶树。早在三国时,《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唐代陆羽《茶经》中就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明代云

韩国茶文化简史_陈文华

韩国茶文化简史 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 陈文华 中国茶文化何时传入朝鲜半岛,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看法,如有的人主张早在西汉时期中国茶文化就已经传入日本,有的则认为是在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因佛教从中国传入朝鲜而将饮茶之风传入朝鲜,等等。但是终因缺乏明确的文献记载而难以定论。 朝鲜半岛北端与中国大陆的辽宁、吉林两省接壤,因此彼此来往较为方便,文化交流也较频繁。如早在三四千年以前,中国的稻作文化就传入朝鲜半岛。西汉时期甚至将之划入版图,设立了乐浪等郡。因此说中华文化早在西汉时期就传入朝鲜是不错的,但是当时是否就将茶叶传播过去,还值得研究。因为西汉时期,饮茶还只是在巴蜀地区流行,尚未传播到长江中下游,也未在都城长安一带流行,更不要说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一带,因此当时就将饮茶习俗传播到朝鲜的可能性是不大的,至少是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只能是一种推论而已。 至于有人说“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佛教由我国传入高丽,随着天台宗、华严宗的往来,饮茶之风亦进入朝鲜半岛。”云云,也有待确切史料来证实。因为至今尚没有文献记载说明早在4世纪末5世纪初之际,茶事已在中国的佛门盛行,也未听说过早期的天台宗、华严宗与饮茶有什么密切关系。佛门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是中国的禅宗。禅宗的始祖菩提达摩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传说他在河南崧山少林寺坐禅时有一次打瞌睡,醒来后非常懊悔,就将眼皮撕下丢在地上,结果长成了茶树。这当然荒诞不稽,但也反映了禅宗与茶叶很早就发生了关系,也许达摩当时就已经饮茶提神。然而,达摩来中国是6世纪初(南朝梁武帝时期)的事情。禅宗的成熟则是在7世纪以后的唐代,而茶事的兴盛更是在8世纪中唐时期的事情。因此,文献上有明确记载的也是中唐时期的事情。 据朝鲜高丽时代金富轼的《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十)兴德王三年(828年)十二月条记载:“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贡,文宗召对于麟德殿,宴赐有差。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来,王使植地理(亦称智异)山。茶自善德王有之,至此盛焉。”而朝鲜的史书《东国通鉴》也记载:“新罗兴德王之时,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赐予茶籽,始种于金罗道之智异山。”善德王在位时间为公元632至647年(相当于中国唐太宗贞观六年至二十一年),也就是说,在唐代初期或者在此之前,茶叶已传进朝鲜。显然,从善德王至兴德王将近两个世纪之间,肯定还会有人从中国将茶树引进朝鲜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罢了。兴德王三年这一次因为是唐代皇帝亲自赐予的茶树种子,由遣唐大使带回来,是个重要的事件,必然要在史书上记载。 又据高丽时代普觉国师一然撰写的《三国遗事》中收录的金良鉴所写的《驾洛国记》记载:“每岁时酿醪醴,设以饼、饭、茶、果、庶馐等奠,年年不坠,其祭日不失居登王之所定年内五日也。”这是驾洛国金首露王的第十五代后裔新罗第三十代文武王即位那年(661年,唐高宗龙朔元年),首露王庙合祀于新罗宗庙,祭祖时所遵行的礼仪,其中的祭品就有茶,这很可能是受了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三国以前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 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 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 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 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 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 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 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 玄远的清淡。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 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 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 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茶道是中国人的艺术创造,东方文化的瑰宝。 世界已有公认,中国是茶之故乡。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4000年到10000年的历史。 茶在中国的人工栽培史是世界最早的,早在巴蜀时代,园中就已开始人工栽培茶叶。种茶之举不晚于西周,迄今约2700年。 十五世纪初,名僧村田珠光采用“茶寄合”的大众化形式。吸收“茶数寄”的品茶论证和鉴赏茶具的内容,结合佛教庄严肃穆的仪式。创立了茶道艺术。提倡茶禅合一,旨在清心。以后由禅门逐渐 普及民间,形成20多个流派。如内流、乐流、细流、织部流、南声流、宗偏流、松尾流、石洲流等,十六世纪后期丰臣秀吉时代的茶 道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创立了最大众化的“一派茶道”又 称“千家茶道”后来,千利休子孙分三支,又称“三千家”。“一 派茶道”在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千利休也被日本人尊为茶道 宗匠。 绿茶——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 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 为炒青绿茶(龙井)、烘青绿茶(黄山毛峰)、蒸青绿茶(恩施玉露)和 晒清绿茶(滇绿)。 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全国18个产茶省(区)都生产 绿茶。我国绿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数万吨,占世 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70%左右。我国传统绿茶--眉茶和珠茶, 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红茶——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 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 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 形成红汤、红叶。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正山小种)、工夫红茶(祁红)和红碎茶(立顿红茶)三大类。 青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类。它既有绿茶的鲜爽,又 有红茶的浓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 镶边”之称。 白茶——是我国的特产。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白 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 “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黄茶——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 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内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 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 “黄大茶”(包括的广东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 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边 茶”“南路边茶”、云南的“紧茶”、“饼茶”、“方茶”和“圆茶”等品种。

论述类文本《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由来》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冷战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两说虽不能尽信,但一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注重了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 茶文化的产生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其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最初为酒。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转向好茶。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佛教发展,科举取士,诗风大盛,贡茶兴起及禁酒制度都推动了茶文化的形成。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中国人创造了多样的品茗方式,若以人数多寡论,有独饮,对饮、品饮和聚饮几种。明朝张源著《茶录》,顾大典为之作序说,“其隐于山谷间,日习诵诸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历三十年。”古代文人常常是以书为友、以茶为伴,张源的独饮使茶事颇具浓厚文化之的。宋代诗人社来的《寒夜》则表现了对饮的茶趣:“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作者把“寒夜茶”“窗前月”“雪中梅”视为同等的雅事,文人正是借品茗熏陶自己,涵养从容雅致、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三人为众,一块饮茶正合“品”字之义,品饮则增添许多热烈气氛,摆开龙门阵话题如小溪流淌,多了些闲适和轻松,那茶自然就更有味!聚饮(指三人以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如茶宴,茶会,茶馆,茶摊。特别是茶馆,南来的,北往的,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张王李赵,五方杂处,茶人为解渴而来,又解渴而去,似无茶道之可言;但较之闹市通衢,较之餐馆酒家,这里乃清静之所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五知己共一茶桌,仍可闹中取静,吸饮佳茗,获得轻松闲适的精神享受。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茶文化区别较大的原因。 (摘编自《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由来》)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趋势是销售等茶产业,同时还具备着品茶、评茶、茶赛、茶艺、茶的研究等精神文化表现。中华茶文化包括的面很广,博大精深,包容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内容。中华茶文化集哲学、伦理、历史、文学、医学、保健、艺术等为一体,包含着深厚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经济能源、发展潜力等因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润滑剂。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大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一个载体,她具有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她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精神调剂陶冶情操审美教化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是在民间土壤里发育起来,几千年来,饮茶风习在民间之盛,已达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成为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 根据记载,中国开始研究茶文化,可以追溯到西晋杜育的《荈赋》,唐代中期茶人和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崖石使君》,著名茶圣陆羽的《茶经》,明代茶人张源的《茶录》等,一些茶家和爱好者从事研究,并著书立传,以供后人参考研究,使之相互传承发扬光大。茶,可以提神解乏,以茶养生、自娱、敬客、赠友,完全变成一种充满审美情趣的艺术行为。

人类在种植、加工茶叶的辛勤紧张的劳动中,把制作出来的成果,在劳动之余或休闲时候,慢慢捂出一套泡茶和品茶的技艺。随着艺术的提高,现代的茶家们根据冲泡全过程,总结出八道程序:“白鹤沫浴、观音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尝汤色、品啜甘霖。”把泡饮香茗的全过程用文字来提炼,并提升到茶文化的高层次来表现,使之更精彩生动。茶家们在泡饮时,认真讲究茶质、用水、茶具、冲泡,“水用清泉,炉以炭火,茶具小巧,茶讲形、香、色(汤色)、韵。”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增进娱乐性,提高情趣,陶冶情操。同时,茶家们的品尝方法也很讲究,不是大碗豪饮,而是小啜、含口、徐咽、细品,通过品尝过程中的感受和遐想,产生审美的愉悦,进入诗化的美妙的境界句,达到哲理的高度。 人们在工作之余,休闲聚会的时候,用上优质的茶具,拿上一泡好茶,围坐在一起,或是评茶论道,或是促膝谈心,或是畅谈天下大事……;有的和着茶韵吟诗诵赋、挥毫泼墨、读书看报、自娱自乐,激励情感,心胸坦荡,受益非浅;有的自捧一杯香茗,淡然而坐,慢斟细品,清心无欲、抛弃烦恼、修身养息,借品茶体验和领悟清和、俭约、自尊、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境界等等。通过开展茶文化活动,可以激发人们认识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生活情趣和理想。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丰富人们的审美经验,改变人们的审美态度。 从泡茶到品尝的艺术过程,人们把它归纳为“茶艺”,古代的茶家把它称为“茶道”,亦称作“茶德”。如唐代的刘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

《中国茶史》阅读附答案

《中国茶史》阅读附答案 中国茶史 郑培凯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了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沫饽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选自《醒狮国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

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历史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 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 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 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 如“武阳”一类的 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中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 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 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 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 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 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 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 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东 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 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 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

“茶艺与茶文化”大纲

《茶艺与茶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茶艺与茶文化 学院(部):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教研室(系):会展系 云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会展教研室(系)

编写说明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目标求和课程教学计划而编写。 随着茶业的发展,以六大基本茶类为中心,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推动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国茶文化逐步形成和发展。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也伴随其诞生和发展,不断丰富和充实,成为联系民族、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纽带。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以茶作礼,以茶入歌,以茶入舞,以茶入乐,以茶入诗,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使中国茶文化与中国各族人民生产、生活融为一体。“茶艺与茶文化”走进课堂,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对中国茶的全面系统了解和一些实训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艺、学做人”,以茶修德、以茶明理、以茶敬客、以茶会友,明目益思,有利于学生自身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课程性质为旅游学院专业向课程,课程考核形式为期末闭卷考试加随堂实作测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习、了解中国茶的历史、分类、加工工艺、选购和贮藏方法、鉴赏等有关中国茶的知识,对中国茶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对于科学发展中国茶业、弘扬中国茶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本课程是一门适用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茶的鉴赏能力和动手能力。 2、让学生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中国茶的基本知识。 3、本着学以致用的宗旨,将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4、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以茶修德、以茶明理。 本课程建议学时数为32学时。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及现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茶文化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 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 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茶文化包括茶的历史、茶的著作、茶的传说以及人们在饮茶、品茶中的学问,还包括茶在人际 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这些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而独特清新的人文景观日益充 实和丰富着茶文化的历史画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亮丽风景。可以肯定的说,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和使用茶的国家。 2、“茶”字及饮茶习惯的由来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 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岀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 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 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 “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 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岀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3、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 的关系。 ①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 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岀之。茶以物质形式岀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 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③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概括了 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茶经》。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一个空前的高度,

茶文化简史

茶文化简史 一、汉魏两晋南北朝——茶文化的酝酿 茶是因作为饮料而驰名的,茶文化实质上是饮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茶文化的产生是在茶被用作饮用之后,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1】饮茶的起源和发展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一) 饮茶始于西汉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1、先秦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2、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3、魏晋说 唐裴汶《茶论》、《膳夫经手录》认为饮茶始于晋,宋《集古录》认为饮茶始于魏晋。 4、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僮约》订于两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中国茶文化过去的历史

中国茶文化过去的历史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 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 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 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 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 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 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 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 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 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 玄远的清淡。东晋、喃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 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

中国茶文化之欧阳家百创编

第一讲绪论 欧阳家百(2021.03.07) 一、茶文化的概念 二、茶文化的内容 三、茶文化学习目的要求 一、茶文化的概念 (一)关于“茶” (二)关于“文化”的界说 (三)茶形成茶文化的特殊性 (四)茶文化的定义 (一)关于“茶” “茶”:荼,苦菜——《尔雅·释草》 “茶”字最初写作“荼”,指的是一种苦菜,现在的“茶”字是由“荼” 去掉一横演变而来的。 荼茶二字之转变 《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古用烛以为灯。于是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不独 《九经》无茶字,《班马字类》中根本无茶字。至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而荼之读音亦变。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东汉以下,音宅加(音歇)切,读若磋;六朝梁以下,始变读音。唐陆羽著《茶经》,虽用茶字,然唐岱

岳观王圆题名碑,犹两见荼字,足见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卷一)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 (一)关于“茶” 茶 cháㄔㄚˊ 1. 常绿灌木,叶长椭圆形,有锯齿,经加工制为饮料,就是 茶叶;秋末开花,白色;种子可榨油;木质致密,供雕刻 用:~树。~农。 2. 特指“茶叶”:绿~。红~。花~。沱~。龙井~。乌龙~。 3. 用茶叶沏成的饮料:~水。~饭。~点(茶水、点 心)。~话会。~博士(善于烹茶的人,亦指卖茶的人或 茶馆侍者)。~余饭后。 4. 泛指某些饮料:~汤。面~。果~。 5. 特指“茶点”:早~。晚~。 (二)关于“文化” 1、 1871年文化学奠基者泰罗在《原始文化》中定义: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一切 的能力与习惯。 2、1973年《苏联大百科全书》:广义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 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 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 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 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 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 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 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 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 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 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 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 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 相关。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 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