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国际经济学 第三章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贸易摩擦
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中国与欧盟之间也出现了一些贸易摩擦,主 要涉及反倾销、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美国对华的贸易政策
贸易逆差
美国对华贸易存在较大逆差,这是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重要原因 之一。
高技术出口限制
美国对华高技术出口实施限制,影响了两国在高技术领域的合作。
贸易保护主义
美国对华采取了一些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如征收关税、发起反倾 销调查等。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 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技术交流等,有 利于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政治 、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等问题 。
05
国际贸易实务
贸易术语与惯例
贸易术语
贸易术语是用来描述商品价格构成和交货 条件的简短术语,如FOB、CIF等。这些 术语明确了买卖双方在交易中的责任和风 险,有助于促进交易的顺利进行。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古代贸易
古代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 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商品 和文化交流。
近代贸易
随着大航海时代和工业革 命的兴起,国际贸易逐渐 繁荣,贸易壁垒逐渐减少。
现代贸易
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成为主 流,WTO等国际组织推动 贸易自由化和规则制定。
02
自由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定义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各国在生产不同商品时,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一商品上所 花费的劳动时间比另一个国家少,那么该国就拥有生产这种商品的绝对优势。
国际结算流程
国际结算流程涉及多个环节,如开立账户、核对单据、付款等。确保结算流程 的顺畅和安全对于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第三章 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第三章 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1.1 1.2
机会成本递增 边际转换率
1.3 生产可能性曲线
1.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机会成本递增:一国要多生产一单位某商品必须放弃越来越多
的另一商品以释放足够多的资源。
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
—生产所需的要素或资源是不同质的
—生产要素的投入比或者密集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1.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
就是均衡相对价格,即贸易达到平衡时的价格。
4 成本递增条件下贸易的基础和所得
4.1 基础和所得
4.2 不完全分工 4.3 小国情况 4.4 交易所得与分工所得 4.5 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
4 成本递增条件下贸易的基础和所得
在贸易中,国家1生 产更多的X(具有比较优 势的商品)的同时,仍 继续生产一部分Y。同样, 国家2在贸易中仍继续生
单位X必须放弃4个Y,所以国家1生产X具有比较优势。
MRSA MRSA' 说明国家1多消费1单位X必须放弃1/4个Y,国家2多消费
1单位X必须放弃4个Y,所以国家1(在独立生产时)少消费X是划算的,
生产的X应用于出口。 此时,国家1专业化生产X,国家2专业化生产Y,两国均可从中获益。
4 成本递增条件下贸易的基础和所得
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
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 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前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运用劳
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且由于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
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由于初级产品的 需求弹性小,加上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下滑,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甚 至是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了。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是指发展 中国家虽然开始进行制造业的生产,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 的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 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2 提供曲线
(3)贸易均衡及贸易条件的决定
2 提供曲线
(4)提供曲线的弹性 ❖ 进口需求弹性 ε=OR/OS (>1 =1 <1) ❖ 出口供给弹性
e=SR/OS = ε-1 ❖ 提供曲线弹性
η=ε/(ε-1)=(e+1)/e
作业
• 1名词解释:贸易条件 提供曲线 • 2阐述国际贸易标准模型与大卫·李嘉图的比
收入贸易条件 Ti=PX×QX/PM
单要素贸易条件 TS=(PX/PM)×ZX
双要素贸易条件
TD=(PX/PM)×(ZX/ZM)×100
2 提供曲线
(1)概念:在所有可能的贸易条件下,一个国家愿意进口某 一商品的数量和愿意出口另一商品的数量的组合轨迹
(2)提供曲线的推导
2 提供曲线
(2)提供曲线的推导
1 标准贸易模型与大卫·李嘉图的 比较优势模型的区别
(1)从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转向相对价 格的比较优势
(2)从机会成本不变转为机会成本增加 (3)福利水平的提高体现在社会无差异
曲线上 (4)国际分工不完全化
2 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3 社会无差异曲线
4 封闭经济的一般均衡
5标准贸易模型的图形分析
6 两国生产状况完全相同但偏好不同的国际贸易
7 贸易利益的分解
二、国际贸易均衡
1局部均衡 2一般均衡
1国际贸易的局部均衡分析
2 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
三、贸易条件与提供曲线
1 贸易条件 2 提供曲线
1贸易条件
商品贸易条件 T贸易模型 二、国际贸易均衡 三、贸易条件与提供曲线
一、标准贸易模型
1 标准贸易模型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 的区别

国际经济学2-2015

国际经济学2-2015

第二节要素密集度、要素丰裕度和生产可能性曲 线的形状 1.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 素的比例。
K K L X L Y
X 为劳动密集型商品, Y 为资本密集型商品
• 要素密集度图示
2.要素禀赋(要素丰裕度)
要素禀赋(要素丰裕度)指一国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 比例假设有两种要素资本( K )与劳动( L ),则要素禀赋 可由 K/L 表示,也可由 w/r 表示。若一国 K/L 大于他国,则 称该国为资本丰富而劳动稀缺的国家,他国则为劳动丰富而 资本稀缺的国家。。 ( 1 )用物质单位表示
• 第二节提供曲线 • 一、概念 • 提供曲线(offer curve)有时也称相互需求曲线 (reciprocal demand curve),反映的是一国为 了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 商品数量,也就是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 一国愿意出口与进口商品量的组合。
• 二、提供曲线的推导 • 1 提供曲线的简单推导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 第一节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 一、对于机会成本递增的说明 • 机会成本不变( 1 )不符合实际;( 2 )难以得到唯 一的均衡解。 • 机会成本递增原因:(1)生产要素不同质;(2)不 同产品生产要素投入比例不同。 • 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随着某种产品产量的增长,一国 多生产一单位该产品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另一种产品 的产量机会成本递增使生产可能性边界成为一条凹向 原点的曲线。
T Px 100 P m
第五章要素禀赋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 H-O 理论)
• 引言 • 要素禀赋理论(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 • 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后 经萨缪尔森等人加以完善,是现代国际贸 易理论的典范。(俄林1977年与米德同获 诺贝尔奖;萨缪尔森1970年获奖。)

第3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第3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3.5B
贸易条件下的均衡相对价格
贸易条件下的均衡相对价格就是贸易平衡时双方共同的相 对价格。
Figure 3.4: PB= PB’=1,即贸易条件下的均衡相对价格,此时商品的 出口数量等于进口数量。 几点说明: 均衡相对价格是通过试错法确定的。 当Px/Py=2时,国家1想出口X的数量大于国家2对X的需求量, 致使Px/Py向1回落。 当Px/Py=1/2时,国家1想出口X的数量小于国家2对X的需求量, 致使Px/Py向1提升。 一旦均衡相对价格确定下来,则双方的贸易所得就确定了。在 上例中,双方均收获了20X和20Y。
3.5D 成本递增下的小国情况
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即使是小国也存在 不完全分工。
假定小国主要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X,小国 的Px/Py=1/4<Pw=1,小国将提高X产量。 由于小国的生产不影响X的世界价格,也不 影响大国X的相对价格,所以小国通常会获 得贸易中的全部所得。
3.5E 交易所得与分工所得
2多消费1单位X必须放弃4个Y,所以国家1(在独立生产时)少消费
X是划算的,生产的X应用于出口。(少消费X)
此时,国家1 专业化生产X,国家2专业化生产Y,两国均可从中获益。
3.5 成本递增条件下贸易的基础和所得
两国之间同一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是两国具有 不同比较优势的表现,也构成了互利贸易的基础。
3.2C 对递增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 线差异的说明
一般而言,不同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 不相同。 生产可能性曲线不同的原因:
(1)两国有不同的要素(资源)禀赋 (2)两国生产技术不同
随着要素或生产技术的变化,一国的生产 可能性曲线也会发生改变。
3.3A 社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

第3章_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第3章_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第 3 章国 际 贸 易 的 标 准 理 论成本递增下的PPF 社会无差异曲线 孤立均衡 成本递增下的贸易基础与所得 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本章的关键术语◆机会成本递增 ◆边际转换率 ◆社会无差异曲线 ◆边际替代率 ◆分工所得 ◆交易所得国 际 贸 易 理 论3.2 成本递增下的PPF ◆机会成本递增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 ▲一国为了获得每多生产1单位某国 际 贸 易 的 标 准 理 论商品的资源而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 另一商品的产量▲PPF: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经济贸易学院 蒋兴红 jxh_jm@国 际 贸 易 理 论3.2A 对于成本递增的说明Y Y Nation 1140 120 △Y -△XNation 2 B’A100 80 60 40-△Y △XA’B20 0X国 际 贸 易 的 标 准 理 论01030507090110130XNation 1: 每多生产20单 Nation 2: 每多生产 位X,必须越来越多地 20单位Y,必须越来 越多地放弃X的生产 放弃Y的生产经济贸易学院 蒋兴红 jxh_jm@国 际 贸 易 理 论3.2B 边际转换率MRT ◆ X对Y的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每多生产1单位X而少生产Y 的数量MRTXY = △Y/△X,即X的边际成本 ◆ PPF上某点MRT:PPF上该点的斜率Y Nation 1 A国 际 贸 易 的 标 准 理 论▲ kA=1/4 少生产1/4单位Y来释 放足够资源来多生产1单位XB△X-△Y▲ kB=1 少生产1单位Y来多生 产1单位XX01030507090110130◆ A B,生产越多X,成本蒋兴红 jxh_jm@经济贸易学院国 际 贸 易 理 论3.2C 机会成本递增及PPF差异的原因 1、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 (1)生产资源或要素不同质 (2)商品生产中的生产要素比例不固定国 际 贸 易 的 标 准 理 论2、PPF不同的原因: (1)两国要素或资源禀赋不同 (2)两国生产技术不同经济贸易学院 蒋兴红 jxh_jm@国 际 贸 易 理 论3.3 社会无差异曲线 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需求角度:偏好或需求偏好国 际 贸 易 的 标 准 理 论◆反映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足 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经济贸易学院蒋兴红 jxh_jm@国 际 贸 易 理 论3.3A 对社会无差异曲线的说明Y D● B● ●特征A U0 U1 U2●C国 际 贸 易 的 标 准 理 论0 X1.曲线上任意两点所衡量的福 利水平是相同的 2.越远离原点,福利水平越高 3.任何两条社会无差异曲线 均不可能相交 4.凸向原点:斜率为负经济贸易学院蒋兴红 jxh_jm@国 际 贸 易 理 论3.3B 边际替代率MRS ◆ 消费中X对Y的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一国为保持在原来的无差异 曲线上,多消费1单位X而必须放弃的Y的数 量 ◆ CIC上某点MRS:CIC上该点的斜率的 绝对值 ◆ MRS递减:每多消费1单位X,须放弃 的Y商品会越来越少-凸向原点经济贸易学院 蒋兴红 jxh_jm@国 际 贸 易 的 标 准 理 论国 际 贸 易 理 论3.4 孤立均衡◆分析无对外贸易时,均衡的决定 ◆均衡点:某国达到其生产可能性曲 线(PPF-供给)所允许的最高的社会 无差异曲线(CIC-需求)时,即PPF和 CIC的切点 ◆国内均衡相对价格:公切线的斜率反映该国的比较优势经济贸易学院 蒋兴红 jxh_jm@国 际 贸 易 的 标 准 理 论国 际 贸 易 理 论3.4A 对于孤立均衡的说明国 际 贸 易 的 标 准 理 论孤立均衡时,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于A点, 即国内均衡点,福利最大化。

国际经济学第3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3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固定成本下:只有小国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 大国可以同时生产两种商品
递增成本下:即使是小国,也存在不完全分 工
第三节 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与分解
国际贸易利益: 又称为贸易利益(gains from trade)。 是指同封闭经济相比,开放经济在既定的生产资
源和技术条件下新增加的利益,表现为整个社会福利 水平的提高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KX
OX Y Y0 Y1 Y2
LY
OY
(X1,Y2)
(X0,Y2)
E2
X2
(X0,Y1)
E1
Y2
E0
X1
KY
X0
Y1
LX
Y0
E0
(X0,Y1) (X0,Y2)
E1 E2
(X1,Y2)
O
X0
X1
X2
X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三)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或称为社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 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它产品的产出量。即|dY/dX|。
Y
·M ·N
U3 U2 U1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O
(A国)
U3′
·M′
U2′
· U1′ N′
X (B国)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均衡消费点。 BB′表示X和Y在价格既定条件下一国的国民预算线①。 ① 国民预算线是指在X和Y的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一个社会的国民收
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点的轨迹。
Y
B′
C U0
O
BX
第二节 封闭与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国际经济学3 -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国际经济学3 -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引入国际 贸易
需求 (社会无差异曲线)
贸易条件下的均衡
各国内部相对 价格相等
3.2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 曲线
1、成本递增 引入目的:更接近经济现实
机会成本不变( 1 )不符合实际;( 2 )难以得到唯一的均 衡解。
定义:每多生产1单位的X产品所必须放弃的Y产品的生产数 量是不断增加的,即随着X产品产量的扩大,X的机会成本是 不断增加的。
3.5C 不完全分工(INCOMPLETE SPECIALIZATION)
固定成本下的贸易所得:在固定成本条件下,每一个国家都 完全分工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C
C
U.S
120 70 60 A E B 90 110 180 W
120
B1
U.K
50 40
A1
E1
40 60 70 120
W
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在两国生产中存在着不完全分工 这种不完全分工的原因是:
3.4 孤立均衡
什么是孤立均衡? 在不发生对外贸易的条件下,当一国达到其生产可能性曲线 所允许的最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时,该国就达到了均衡状态, 这发生在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的位置上。 两条切线在切点的公切线的斜率给出了国内的均衡相对价格, 反映了该国的比较优势。
3.4A 对于孤立均衡的说明
在一般情况下,国际贸易会导致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都发生 改变,相对价格趋同。例如说在封闭情况下,A国X与Y产品的 相对价格是1:2,B国X与Y产品的相对价格是1:4,通过国 际贸易世界价格变为1:3,处于国际贸易之前两国相对价格 的中间地带,通过贸易,两国均获得好处。 但如果A国是大国,B国是小国,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世界相对 价格等于A国封闭状况下的国内价格,B国也即小国得到全部 的贸易好处。无论是李嘉图模型,还是标准贸易模型,都是 如此。

第三章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第三章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在上一章中,我们介绍了古典的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揭示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内核仍然是我们这一章起点和基础。

在这一章中,我们的分析还将继续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投入以及没有运输成本、两国之间要素不可流动但产品可以自由流动的理想世界中进行,但我们不再假定机会成本不变,而是更为接近现实地假定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也就是说,除了用机会成本递增代替了机会成本不变的假定之外,本章的假设条件与上一章没有差别。

但为了更具一般性,本章将假定参与贸易的国家为A国和B国,两种产品分别为X和Y。

同时,我们还将引入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如等产量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等。

这样,对两国社会生产状况的描述也将不采用具体数值,而是通过等产量线的不同形状来体现。

我们首先分析一国在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然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讨论两国国家贸易的动因以及模式和所得。

之后,我们进一步分析通过贸易两个国家如何实现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在本章的最后,我们将指出在成本递增的条件下,即使两国社会产状况完全相同,但只要需求偏好不同,它们依然存在着贸易的动机,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共同获益。

第一节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利益上一章中我们提到机会成本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使用的资源如果用作其他用途可以实现的价值。

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的机会成本是指所不得不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的价值。

上一章中我们假定机会成本是不变的,为了使我们的理论更加接近现实,本章中,我们将把这个假定条件取消,进而研究机会成本可变——主要是递增条件下的贸易理论。

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机会成本也可看作是以另一种商品计量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递增,即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所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多,是普遍和典型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递减性质。

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各国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完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进而进行贸易,对各贸易国均会带来最大收益。

第3章 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国际经济学》教学课件

第3章  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国际经济学》教学课件
小国的经济学定义有两种:
1、相对另一个国家而言,小国经济规模较小;或者, 2、小国贸易占世界市场份额小,它对国际市场的供给
和需求的变化不会冲击世界市场价格。
成本递增时,无论大小国家都只能不完全分工。
13
不完全分工(incomplete specialization)
机会成本递增时,贸易双方只能是不完全分工。
的重要性!
• 本节分析的国际贸易的标准模型的主要假设:
– 两国生产情况不同; – 两国偏好情况不同; – 完全竞争市场; – 成本递增; – 两个大国; – 无贸易成本; – 静态分析,即无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9
贸易均衡与开放均衡
• 什么是开放经济,即:
– 有对外贸易(with trade)的经济。
• 某经济体的孤立均衡点E处, 有:
MRTXY=MRSXY
O
=X的相对价格(Px/PY)
=此点切线斜率。
E
C3
C2
C1 F
X
B
N
7
孤立均衡相对商品价格与比较优势的确立
孤立经济体内的均衡相对商品价格: – X的相对价格P =(Px/PY) =点E处切线斜率
=MRTXY=MRSXY。
A、B两国有不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或不同的无差 异曲线:

分工程度 贸易利益
大国情形
小国情形
大国情 形
小国情形
两国都完全 分工
大国不完 全,小国 完全分工
两国都 不完全 分工
两国都不完全分工
分工产生贸易利益
交换和分工都产生贸易利益
两国分享
小国全得, 两国分
大国0

两国分享
17
6、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

3.国际经济学 第三章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3.国际经济学 第三章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樊瑛《国际经济学》1International Trade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8樊瑛《国际经济学》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樊瑛《国际经济学》3.5 在成本递增条件下贸易的基础与利得两国之间同一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两国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表现,也构成贸易的基础。

两国根据各自比较优势,专门分工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商品的同时,生产的机会成本也会不断递增,一旦两国同一商品的相对价格相同,这种分工就会停止。

贸易就在这一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

通过互利贸易,两国最终消费水平均会大于不存在贸易时的消费水平。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樊瑛《国际经济学》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樊瑛《国际经济学》3.5A对成本递增条件下贸易基础和利得的说明4、通过贸易,A国的生产组合从A点移动到B点,同时用60X交换了B国60Y,见贸易三角形BCE,其最终消费组合为无差异曲线III上的E点(70X和80Y),比孤立均衡时多获得20X和20Y。

5、通过贸易,B国的生产组合从A’点移动到B’点,同时用60Y交换了A国60X,见贸易三角形B’C’E’,B国的最终消费组合为其无差异曲线III上的E’点(100X和60Y),比孤立均衡时多获得20X和20Y。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樊瑛《国际经济学》3.5E 交换利得与分工利得分工利得:A国进行分工生产X,从而生产B点的商品组合,最终的消费组合为无差异曲线III上的E点,获得了更大收益,从无差异曲线II上T点到无差异曲线III上的E点的增量就是分工利得(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樊瑛《国际经济学》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樊瑛《国际经济学》第三章小结本章将简单贸易贸易模型扩展为机会本递增条件下的标准贸易模型。

一国的需求偏好可以用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

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一国每多生产1单位某产品,必须越来越多地减少量一种商品的产量,以获得足够资源,这表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为凹向原点的曲线,曲线上每点的斜率即边际转换率(MRT )。

标准国际贸易理论

标准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标准国际贸易理论在这一章,我们将分析拓展到递增机会成本的情况。

我们假设两个国家A ,B ;两种商品X ,Y 。

要素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

3.1 递增成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递增机会成本发生的两个可能原因: (1) 生产要素非同质。

例如,一国一部分土地为平地,适合种小麦,另一部分为山区,适合放牧,如果该国不断增加小麦产量,则可能将山区土地拿来使用,这可能导致机会成本递增。

(2) 在商品的生产中,要素并非固定比例。

(?)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MRT )X 对Y 的转换率表示为每多生产一单位的X 需要放弃的Y 的数量,因此它其实是生产点斜率的绝对值。

3.2 集体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s )在微观经济学里,我们研究的是个人的偏好。

而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我们在很多时候并不以单个人为分析对象,而以国家为分析对象。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简单方法是,通过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来构造一条可反映整个社会需求条件与福利的无差异曲线,即集体无差异曲线。

不幸的是,事实上不同人之间的偏好可能是各不相同的。

虽然对各种可能的消费组合,每个人都可根据个人的偏好加以排序,但由所有个体构成的集体或社会则可能无法有一个统一的偏好排序。

我们举一个例子以说明这个问题。

假设现在国内就台湾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进行投票。

国内只递增机会成本表示一国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某种产品以释放出足够的要素去生产另一种产品。

这会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凹向原点。

如右图所示。

X Y有三个人:甲乙丙。

有三种解决办法:攻打台湾(A)、和平统一(B)、放弃台湾(C)。

他们的在这里,我们通过简单多数原则进行投票,可以发现:若对A 、B 投票,A 胜;若对B 、C 投票,B 胜;若对C 、A 投票,C 胜。

这就产生了一个循环偏好,不符合理性要求。

虽然如此,我们在后面的分析中,还是将一个国家当作一个理性的个人处理。

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圣才出品】

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圣才出品】

第3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一、概念题1.自给自足(autarky)答:自给自足特指在经济上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满足各种需要,而不与外部世界发生任何贸易关系。

在工业社会以前,大部分国家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经济发展落后,彼此间交流沟通很少。

这种情况的自给自足是狭隘的,因为本国的生产要素使用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且人民物质生活比较贫乏。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国家由于要素禀赋的充裕以及技术的革新,有些产品生产上已经实现了自给自足。

2.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答:社会无差异曲线是表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保持等量的国民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消费量组合点的轨迹。

或者说,它是显示社会福利水平为一常数的各种消费选择。

每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都代表一定的社会效用水平,曲线上的每一点的斜率表示社会对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较高的曲线反映较高的满足程度,较低的曲线反映较低的满足程度。

社会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斜率为负,而且互不相交。

3.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答:去工业化又称为非工业化、逆工业化,指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

它有两个主要特点:制造业发展停滞;制造业大规模裁员,就业从第二产业转向服务行业,制造业就业比重急剧下降。

去工业化现象最早始于美国。

一般来说,去工业化现象是出现在一些大城市地区以及那些以资源为基础、传统的衰退产业相对集中的老工业基地。

这主要是因为:①大城市地区土地租金和工资等生产成本较高,劳动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加上市中心区生活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导致企业家把制造工厂由发达国家大城市迁移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甚至迁移到国外。

②由于资源的枯竭和生产成本的上升,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造船、工程机械和纺织等,逐步走向衰退。

这些衰退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业基地,由此导致这些地区制造业出现严重的下降。

③随着技术发展,企业可以把生产过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分散到国外工资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而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又加剧了这种趋势。

国际贸易标准理论_OK

国际贸易标准理论_OK
5
3.3 opportunity costs and relative commodity prices
机会成本与相对商品价格
X产品的机会成本等于X产品对Y产品的相对价格, 等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即边际转率,该 指标反映了一国的比较优势。
6
3.4 Equilibrium in isolation
10
illustration of equilibrium in isolation
(对于孤立均衡的说明)
图3.3译文(见66页图3.3) :A国在A点组织生产和消费,
而A点正是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和其能达到的最高无差异曲 线I的切点,这时A国达到了均衡,或是福利最大化。同样, A1为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I1的切点,B国A1 点达到均衡。在A国,商品X的均衡价格就是其生产可能性 曲线与无差异曲线在点A的公切线的斜率,图中PA=1/4。 对于B国,PA1=4。由于X在A国的均衡价格低于B国,故A 国对于X,B国Y具有比较优势。(7)
4
3.2 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社 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图3.2,P52) 表明使一国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X和Y的不同组合。高的曲线
表示高的满足程度。社会无差异曲线是向下的,而且是凸向 原点,互不相交。 边际替代率(P63) 消费中X对Y的边际替代率指的是一国为保持在原来的无差异 曲线上,多消费1单位X而必须放弃Y的数量。社会无差异曲 线上某点X对Y的边际替代率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并 且随着该国的消费组合沿该曲线下降而下降。
7
3.5 the basis for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 with increasing costs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3.2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3.2A 机会成本递增
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一国每多生产一单位某商品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另一 商品以释放刚好足够的资源。
思考:为什么要引入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是如何产生的? 为什么它比固定机会成本更接近实际情况呢?
(1)引入目的:更接近经济现实 (2)机会成本递增是由于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或资源: ①不是同质的,即同种要素的所有单位并不完全相同或具有相同的质量; ②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中,生产要素的比率或密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也 意味随着一国生产越来越多的某种商品,它必须使用越来越低效或并不完 全适合生产这种商品的资源或要素,这就使得机会成本递增。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所得
06
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
07
附录
3.1 引言
本章我们将把简单贸易模型扩展为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更接近 现实的模型。我们将引入需求偏好理论和社会无差异曲线。接着,我们 将揭示在成本递增且无贸易的情况下,需求和供给因素如何决定一国 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从中我们也可以确定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意义:决定了交?
一组特定的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是一国国内一种特定的收入分配,另一种不同的 收入分配会导致组全新的无差异曲线,而它很可能与先前的无差异曲线相交。 当一国开始贸易或扩大外贸规模时,无差异曲线的相交确实会发生,出口商会获 益,而与进口商品竞争的国内生产者将会蒙受损失。这也会对消费者造成不同的 冲击,这种冲击取决于个人消费模式是更倾向于X还是Y。这样一来,贸易就会改 变该国国内真实收人的分配,从而使无差异曲线相交。
解决无差异曲线相交的办法: ①补偿原则:在这个原则中,如果一国贸易中的获利方在完全补偿了损失方的损失后仍比贸易 前有所收益,则该国在贸易中是获利的。进行这种补偿的一个办法是政府对贸易获利方征收足够的 税以补贴损失方,或对损失方进行减税。 ②限制性假设:制定一系列对收入,偏好和消费模式的限制性假设以防止社会无差异曲线相交。

第3章 国际经济标准理论

第3章  国际经济标准理论

关于无差异曲线的一些说明
一组特定的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是国内一种特定的 收入分配,一种不同收入的分配会导致一组全新 的无差异曲线,而它可能与先前的无差异曲线相 交。 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用无差异曲线来确定贸 易是否带来福利的增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 采取所谓的补偿原则。
4、孤立均衡 、
对孤立均衡的说明(图3-3) 相对均衡价格与比较优势
5、成本递增条件下贸易的基础与所得 、
的说明。 图3-4的说明。 的说明
贸易条件下的相对均衡价格。 贸易条件下的相对均衡价格。
A国对Y(B国的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强,而B国 对X(A国的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弱,贸易的相 对均衡价格就越接近A国的孤立均衡相对价格, A国在贸易中的地位就越低。
不完全分工。 不完全分工。
6、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 、
第3章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章
1、引言 、
简单模型扩展为机会成本递增的标准模型 国际贸易 两个国家用A、B,两种商品是X、Y
2、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曲线 、
在现实的生活中,一国的通常面对的是机会成本 递增。 边际成本递增使得生产可能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 的曲线。
2-1 成本递增的说明
多生产X,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Y。(P43易所得。
交易所得与分工所得。 交易所得与分工所得。
一国的贸易可以分为交易所得与分工所得。 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即使在存在着贸易条件下A国也不 能分工生产X,而只能继续在A点生产。在A点,A国可 以按照世界市场的价格1用20X交换20Y,最终达到无差 异曲线2上的点E,这种状态是在自给自足状态下的收入 假设可以分工,就会在B点生产,最终在E点消费,从而 获得更大的利益。 注意:在A点A国并没有达到均衡状态。

第3章:标准理论

第3章:标准理论

图3.3 孤立均衡
(国家2)
Y 140 (国家1) 120 B’
Y
100 70 60 A Ⅰ
PA=4
PA=1/4
40 B Ⅰ’ A’
0 10 30 50 70 90 110 130 140 X
0
X
但是并不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同时,受一国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的限制, 更高的无差异曲线还不可能达到。

国国内的一种特定的收入分配,一种不同 的收入分配会导致一组全新的无差异曲线, 而它很可能与先前的无差异曲线相交。 当一国开始贸易或扩大贸易规模时,无差 异曲线的相交的确会发生。 出口商会获益,而与进口商品竞争的国内 生产者会蒙受损失。 这也会对消费者造成冲击,这种冲击取决 于个人消费模式是更倾向于X还是Y。 这样,贸易就会改变该国原来的收入分配, 从而使无差异曲线相交。

A 对于成本递增的说明
图3.1是假想的国家1和国家2生产商品X和Y 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每条曲线都凹向原点,表明这两国在生产 这两种商品时都是机会成本递增的。 假设现在国家1的生产组合为生产可能性曲 线上的A点,它想要生产更多的X,必须减 少Y的生产。 国家1所面临的递增的机会成本用Y表示, 即向下越来越长的箭头,这使得生产可能 性曲线凹向原点。 相反,国家1在生产商品Y时也面临着递增

A 对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收益的 说明 在图3.3中,由于国家1的X的相对均衡价格 (PA=1/4)低于国家2(PA=4),因而国家 1在X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国家2在Y上具有 比较优势。 生产X并出口到国家2换取Y,图3.4说明了 这个过程。 从孤立的均衡点A开始,随着国家1分工生 产X的深入而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下降,生 产X的机会成本也在递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樊瑛《国际经济学》1
International Trade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8樊瑛《国际经济学》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国际经济学》
3.5 在成本递增条件下贸易的基础与利得两国之间同一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两国具有不同
比较优势的表现,也构成贸易的基础。

两国根据各自比较优势,专门分工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商品的同时,生产的机会成本也会不断递增,一旦两国同一商品的相对价格相同,这种分工就会停止。

贸易就在这一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

通过互利贸易,两国最终消费水平均会大于不存在贸易时的消费水平。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国际经济学》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国际经济学》
3.5A对成本递增条件下贸易基础和利得的说明
4、通过贸易,A国的生产组合从A点移动到B点,同时用60X交换了B国60Y,见贸易三角形BCE,其最终消费组合为无差异曲线III上的E点(70X和80Y),比孤立均衡时多获得20X和20Y。

5、通过贸易,B国的生产组合从A’点移动到B’点,同时用60Y交换了A国60X,见贸易三角形B’C’E’,B国的最终消费组合为其无差异曲线III上的E’点(100X和60Y),比孤立均衡时多获得
20X和20Y。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国际经济学》
3.5E 交换利得与分工利得
分工利得:A国进行分工生产X,从而生产B点的商品组合,最终的消费组合为无差异曲线III上的E点,获得了更大收益,从无差异曲线II上T点到无差异曲线III上的E点的增量就是分工利得(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国际经济学》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国际经济学》
第三章小结
本章将简单贸易贸易模型扩展为机会本递增条件下的标准贸易模型。

一国的需求偏好可以用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

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一国每多生产1单位某产品,必须越来越多地减少量一种商品的产量,以获得足够资源,这表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为凹向原点的曲线,曲线上每点的斜率即边际转换率(MRT )。

资源的不同执行和资源在各种商品生产汇总所占比例的差异引起机会成本递增,各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不同是因为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

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了一国满足程度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较高的曲线反映了较大的满足程度。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斜率为负,互不相较,曲线上每点的斜率即边际替代率(MRS )。

贸易会影响一国国内收入分配,时而使无差异曲线相交,这个难题可以通过补偿原则及一些限制性假设来解决。

无贸易条件下,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时,生产和消费达到均衡,切点出的斜率及均衡相对价格,反映该国的比较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