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理环境对中国与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浅析地理环境对中国与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浅析地理环境对中国与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浅析地理环境对中国与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摘要】:文明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是人们的思想与环境互动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及物质文化的总和。因此,文明与环境可说是彼此相生、相互影响与作用的。中国与古希腊文明自源头上就存在着诸多的差异,造就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理环境。本文将从中国及古希腊地理环境分析中国与古希腊文明的差异。

【正文】: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逐渐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命运,渐渐地拥有了改变地理环境以适应人类需求的能力,但是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是不可抹灭的,因为人类是自然界很微小的一部分,脱离自然人是不可能存在的。文明的起源首先要依赖于地理环境,在一个相对温和宜人的地理环境中,才能出现人的聚集、互动、生产乃至文明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地理环境宛如洪流不断冲刷并塑造着文明的卵石,使其迸发出截然不同的绚烂火花。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山林、湖泊、河流、海洋、动植物分布以及陆地和水中的矿藏等等。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前提.也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地理环境与文明的产生、发展和衰亡有着密切的关联,它是文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一种文明成长过程中受到许多其它因素的影响,但不同的文明尤其是文明初始阶段,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对文明的发展历程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山川、河流、海洋、沙漠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明形态。钱穆曾谈道:“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区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致不外三型: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游牧文化发源在高塞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在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而四大文明古国之二的中国与古希腊则是极其典型的农耕与海洋文明,为什么几乎同时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年的中国与古希腊文明会有完全不同的文明形式?归根结底,还是地理环境对文明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下,将从两大文明所在的地理环境、政体、商业与农业、人文、战争等方面试析地理环境对中国及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一、中国与古希腊地理环境

中国的地理环境按照《全球通史》中所说,可以简略地概括为“位于欧亚大陆东端,因巨大的山脉、沙漠和大草原而与大陆的其他部分相分隔。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北接冰冷的西伯利亚大草原。”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为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地形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还有蜿蜒的海岸。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北面多沙漠,西面从北到南由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把中国和西亚隔开,东面和南面是大海,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也是造成中国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原因。

相较于拥有广大平原与辽阔地域的中国,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呈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希腊本土三面环海,它们分别是东部的爱琴海、西部的爱奥尼亚海和亚德里亚海(他们是地中海的一部分),只有北部与欧洲大陆相连,这使希腊成为典型的海洋文明。古希腊文明诞生于平原狭小、地势崎岖不平、多山多海的爱琴海世界。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中央,它的地理范围是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爱奥尼亚群岛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殖民地,扼欧、亚、非三洲的要冲。其中,希腊半岛和爱琴海诸岛是古希腊人活动的主要舞台。和古代东方文明的大河流域、沃野千里的地理特征相比,希腊则以地少山多、海岸曲折、海岛密布为主要特色。由于山隔海阻,希腊半岛倚山势被分成北中南三部分。北希腊包括伊壁鲁斯山区和帖萨利亚平原:中希腊的主体是阿提卡和彼俄提亚两地区。温泉关是连接北中的隘道口;南部是伯罗奔尼撒半岛.有科林斯地峡与中部相邻。古希腊地区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夏

季干爽。这使得它既无欧陆的严寒,也没有非洲夏时的酷热。很显然,古希腊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以及古代中国等国家和地区迥然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文明。

二、政体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历史上,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

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共和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抛开后两次革命不谈,中国的古代史就是朝代不断更替的过程。随着中央集权制在一个又一个王朝统治者的手中不断完善,中国呈现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为了帮助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皇帝设立了诸多官职,初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逐渐地,问题就暴露出来:中国地域辽阔,皇帝要想治理好自己的每一寸土地,就需要任命庞大数目的管理人员,虽然英明的皇帝们应用了绝妙的金字塔形管理结构,还是不可避免冗官、官僚贪污甚至官僚干政等问题。所以,建立在中国土地上的那些庞大帝国都不会长久的存在,必因下层人民与上层统治者之间的根本矛盾而分崩离析。这也反映出中国地理环境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形式中充当了一个充分条件。

而希腊山隔海阻的地理环境注定其无法成就一个庞大的帝国,神奇的是,他们建立了一个奇特却极适宜希腊地理环境的“国家”形式——城邦。城邦的出现,与其含糊的说成是历史的必然,不如说是独特地理环境的诱导。所谓城邦,就是一个城市连同其周围不大的一片乡村区域构成的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从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这种大大小小的城邦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然而,在历史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却始终未能从这种小国寡民的城邦发展成为统一的王国或帝国。究其原因,我们不能不从古希腊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上找答案。希腊半岛上众多的深山峡谷形成的天然屏障造成了地理上的分裂,层峦叠嶂的地势将陆地分割成若干小块,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众多彼此较为隔绝的小城邦。因而,那种可作为地区合并基础的天然地理政治中心,希腊是没有的。众所周知,雅典作为一个开放的外向型的国家,工商航海业已经成为其保持繁荣昌盛的支柱。在这样一个如此重视航海、贸易及移民的城邦里,可以说世袭的君主是很难维持的。虽然在古希腊早期,也有所谓世袭国王,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过渡到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而在重农抑商、将农民牢固地束缚在土地上的古代中国,要想建立雅典式的民主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商业与农业

为什么华夏文明会产生在黄河、长江流域一带呢?我们试从地理环境的变化出发去探研,可以发现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一是黄河流

域有比较丰厚肥沃的土壤层,这个土壤层的形成是由于从远古时代起,来自中国北方的西伯利亚的寒流不断地向南方移动,在经过蒙古大沙漠的时候,风力把细沙卷了起来,夹裹飞扬,但是当到了中国的黄河中下游一带时,由于风力不支,慢慢地沙尘又降了下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就在中原一带形成了约150米厚的土壤层;二是黄河中下游处于

以喜马拉雅山为界以东的地带,这里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相对要充足得多,更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华夏民族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状况下进行了水稻的驯化与

培育,形成了定居的农耕社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居乐业”和“男耕女织”的形成。在中国远古传说中得到人们敬仰的神灵与祖先,既非宙斯似的神力化身,亦不是阿加门农、赫拉克利特式的南征北战的勇士,而是制耒耜教民农作并和药济人的神农,构木为巢的有巢氏,播百谷的后稷,始作牛耕的叔均等。从商代《说文》所记载的“里,居也,从田从土”到西周《吕氏春秋·上农》的“天子亲率诸候耕帝籍田……以教民尊地产也。”中国以农立国的文化渊源由此可见一斑。从在这种小农社会的形成中,保证农业生产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第一保障和第一要素,这也同时促使了人必须静守于耕地,安心农作,形成了中国文化喜静的源头。由于农业的根本是土地和定时耕作,这也同时形成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的统治政策和以土地为基本资产的封建家族统治。

而希腊的地理环境在古时就不适于农耕,当然它也有农业生产,但它的土地很不肥沃,树叶大都是针叶形。所以,在这种土地资源条

件下,希腊人若不远走他乡,就无法生存。同时希腊也有远走的条件。虽然庄稼长不好,却适于牧草的生长,因而游牧业发达。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条件,即有地中海这种内海,虽然不产什么东西,可是作为航路却很方便,等于不花钱地拥有数不清的交通要道。地中海周围有很多国家,只要有船,彼此交往起来就很方便,可以进行海上的贸易。所以商业也就相对发达了。在被称为“希腊的希腊”的阿提卡地区.也就是雅典所在地,这里最能体现古希腊的精神特质.但是这里的环境却相当恶劣。柏拉图在《克里底亚篇》中曾写道:“所有肥沃松软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给一个国家的只是皮和骨头。”因此在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下,古希腊不可能出现东方式的那种农业文明。在希腊半岛东部,由于海浪的长期冲刷,形成了一条弯弯曲曲呈锯齿状的海岸线,特别是在阿提卡半岛近,以及西部科林斯地峡和东北部的攸卑亚大岛一带更为得天独厚,加上爱琴海上星罗棋布的众多岛屿,这一切都为当地居民的海洋航行提供了天然的优越条件。此外,古希腊地区盛产橄榄油、葡萄酒以及陶器,这又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可进行交易的商品。当这一切条件都具备之后,整个地中海都成了古希腊人自由翱翔的天堂。向东,古希腊人从半岛出发,可达小亚细亚,穿过今天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可进入黑海;向南,经克里特可达埃及;向西,横渡爱奥尼亚海可达意大利和西西里岛。大范围的经常性的贸易也促进了希腊的繁荣昌盛。希波战争之后雅典凭借提洛同盟的力量逐渐掌握了爱琴海的控制权,这进一步保障了海上航行的安全。在这种背景下,古希腊地区沿海城市的海外商业贸易迅速发展,其中一部分

海港城市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比如雅典的庇里尤斯港,盛时每天有数百艘船只出入和停泊,是当时地中海东部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在当时享有崇高的声誉。在公元前5世纪后期,它的岁入关税等项达一千几百塔兰特之巨。发达的工商航海业也因此成为雅典兴衰的关键所在。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古希腊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古希腊人对这种地理环境的积极适应,才没有使它成为东方式的农业民族。而最终成为面向海洋的、以工商航海业为主导的民族。

四、战争

约公元前1500年前后,手执青铜武器的战车兵入侵了中国北部的黄河流域。此时的中国处于商文明这个繁荣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他们不但没有颠覆商朝的统治,反而为商文明做出了贡献,最终被商文明所同化。所以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得出结论:“在中国,真实的情况始终是,这些入侵并没有引起与中国文化历史的……因此,独特的中国文明不间断地从商代一直持续到现在,虽然有时也会有所变更,但从未遭毁灭或得到彻底的改造。”

举个典型的例子,公元前1027年由商朝到周朝的转变中这种现象表现得十分明显。周人曾长期居住在文明边缘的渭水流域,同时受到西、北游牧的“蛮族”的军事技巧和商的语言与主要文化的影响。所以,当周人以强大的武力推翻了商的统治时,中国的文明发展仍然没有被中断。文字系统、祖先崇拜、占卜术依旧未变;社会依然分裂

为贵族和农民群众两个阶级;分封制依然存在,且更为明显。

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虽然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与完整系统也未曾分裂和瓦解,并生生不息。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

希腊因其小国寡民的状况,不断地发生城邦之间的战争以及外部帝国对希腊的侵略。希腊是西方古典文明的中心,伯里克利曾在悼念公元前431年与斯巴达人的战争中倒下的雅典士兵的追悼辞中宣称:“我们的城市向全世界开放。……雅典是希腊的学校。”而斯塔夫里

阿诺斯对这种说法也表示赞同,但是,为何希腊无法建立一个能够横跨欧亚类似于罗马、拜占庭之类的帝国,像它的文明一样影响世界,这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与思考。

就拿希腊仅有的胜战来看,公元前490年,波斯皇帝大流士派遣

一支远征军从马拉松登陆,遭到希腊诸城邦的顽强抵抗,这就是著名的马拉松战役,结果我们都了解,希腊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希腊联军幸运地战胜波斯大军的入侵之后.希腊城邦的辉煌随之达到了顶点。之后,雅典以提洛同盟为工具.分别从海路和陆路两个方向疯狂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雅典帝国的雏形好像正在慢慢形成.这似乎

给希腊的统一带来了希望。然而,领导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强大的斯巴

达也决不肯让出希腊领导权。于是,两大阵营爆发了长达二十七年的

伯罗奔尼撒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消耗了古希腊大量的人力、物力、

财力,其破坏之大、影响之远,可谓前所未有。之后,古希腊开始陷

入城邦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几乎是致命性的。因为无论是局部的改革,

还是政治思想理论家的努力,或者用雇佣兵代替公民兵,都不可能解

决这个危机。从此,城邦迅速衰落,而这又给外族入侵创造了条件。

可见,在上古希腊,没有一个城邦能够完成希腊统一的历史任务,这

固然与希腊人的城邦制度、民主观念有关,但在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

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山阻海隔的地理环境不能不说是希腊未能实现统

一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人文

中国文化居安不思流动,使得中国的家族发展得比较大,形成大家族式的静态文化模式。中国古文化所形成的这一模式,正是对地理环境的一种适应和最优化选择,否则,就难以形成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国的家族发展越来越大,而家族纽带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家族矛盾中的裁决权就以血缘为基础落在了父母、长辈手中。而家族发展得越大,就越要求这种阶级、权限分割得鲜明,才能有效得管理家族。而家族的扩大和相互联合,就成为了国,即国家的由来。因此,中国文化所有的伦理、政治、经济、艺术和思想特征,都由“国家”的形成而来,这就是所谓“宗法制”和“君臣父子、三纲五常”受到中国古文

化推崇的由来。

像中国这样的大陆型文化所面对的外在环境比较稳定,故较安土重迁、保守,不要求创意创新及想象力,从而形成自我封闭、向心凝聚和独立自足、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如先民曾以中原为天下,对域外知之甚少,加之周边国家文化在历史上又落后于中国,易于产生“中华帝国,无求于人”的自我陶醉、自我封闭观念。外部封闭隔绝也使闭关锁国政策易于长期实行,加上历代的统治者禁止海上交通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国力趋向衰弱。但自鸦片战争以后,门户洞开,节节失败,国人觉悟到要向先进的文化学习的必要性。

如果说中国人长期定居的模式容易把天下太平作为一种理想追

求的话,那么在西方世界情况就不一定了。西方世界的社会生活动态

感强。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的农耕特点也是重要的,但是游牧业

确实比中国要发达得多。商业与游牧二者的流动性都是很强的,是开

放性的,而且它们都面向大海,大海作为一种博大狂放的自然力,也

激起希腊人一种挑战的心理和启示:必须与大自然博斗,征服大自然。

因而西方人的生存感也很强,是强悍的民族,要战天斗地,与大自然

作斗争,无法与自然融合。所以,我们说,西方的这种环境使其必然

向流动性和开放性发展,促成对个人行为的自决能力的强化。很多人

的冒险的精神容易被激发出来,被熏陶出来。海上的贸易,面对大海,

可以启示人对自然力狂暴的思考,引起人征服自然力的雄心壮志。要

生存,就必须应对环境的挑战,因而造成了他们性格中的坚忍或残忍,

同时导致其各民族之间长期互相斗争不断,激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人们乐于争夺各种生存资源如土地等,乐于争夺一些要害地点,如港湾,航路等等。英雄精神、骑士精神容易得到鼓励,于是发生战争的时间就特别多。这其实是一种崇尚竞争取胜的社会心态,所以西方的发展迅速而有力。对于新事物的接受也比较容易,他们对于文化的吸收不是批判而是学习,是学而为我用以达到获胜。

古希腊文化在兼收并蓄东方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锻造着自己的个性,比如,古希腊的雕像艺术最初就仿效埃及雕像的模式,在技艺方面比埃及逊色很多,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学徒,但经过希腊人自己的思考,百年之后,就把它的老师远远地抛在后面,在这百年的时间内,突破了埃及文明3千年间始终未能超越的禁区,形成了自己的写实特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言:“希腊人所借用的,无论是埃及的艺术形式,还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和天文学,都烙上了希腊人所独有的智慧的特征,这些特征归纳起来,就是虚心,好奇多思,渴求学习,富有常识。”一个民族要繁荣,决不能闭关自守,它必须像蜜蜂一样,博采百花的精粹,通过自己的消化加工,形成自己的民族特点,这样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时代的巨人。只有开放的民族才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民族。

六、总结

文化是人类经过不断探索与创造而产生的文明成果,但是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一株人类文明之树的成长与壮大除了受整个世界文化氛围的熏陶

以外,还是离不开本国土壤的滋养。晏婴说过:“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果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地异也。”中西文化何者为桔何者为枳并不重要,真正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却是其异“水地”也。正如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指出的那样,助成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海洋与内陆、山川与河流等不同的地理面貌以及气候差异对中西文化的影响都是基

本的又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七版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988

3、马克思博士论文 1973

4、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961

5、黑格尔《历史哲学》 1956

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989

7、陈唯声《世界文化史(古代部分)》 1994

8、季羡林、周一良、张芝联《世界文化史知识》 1996

9、柏拉图在《克里底亚篇》

10、汤因比《历史研究》 1959

11、格鲁斯金娜著洪连兴译,廖学盛校。《城邦危机问题》 1987

12、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 1972

13、启良《西方文化概论》 2000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其中文化作为我国人们的精神食粮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其中地理环境作为影响文化文章的重要因素,其在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对于文化发展的研究,简要探析了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文化发展;影响 引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这么久远的时间变迁,再加上人类大脑不断的开发和在地球上频繁的活动,形成了一定层级上的文化,也称之为文明。地理环境就是我们在文明发展道理上不可或缺的产物。其中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文化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根本,是整个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文职源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文明的进步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特别是在人类整体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地理环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现阶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环境和

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话题,这同时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 1.地理环境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全面的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文明要想形成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内部的物质条件为根本,同时这个一定的地域内部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给该地域内部的人类文明的产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分别为: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河盆地以及两河流域全部处在非常优越的亚热带、热带以及暖温带等适宜的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哺育形成了四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灿烂的文明。这些良好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些文明的传 播和发展。 那么为什么优先在这些地区产生了优秀的文明呢?这 也是由于文明的产生以发展需要充足的剩余时间所造成的。人类只有拥有除了繁重的劳动以外的充裕的时间,才能进行其他形式的活动。在这些整体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的古代世界,正是由于这些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力,为古代人民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资源,这才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成果的产生。当然,在我们强调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基础作用时,绝不意味着要忽视人的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条件的有利,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大理巍山彝族为例 班级:地理科学11—2班 姓名:杨胜菊 学号:2011022230 日期:2013/12/1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都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这个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因而决定了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生活在云南大理巍山这片热土上的彝族有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彝族人民为了更好的适应大自然,形成了独特色的服饰、建筑、饮食、宗教等文化景观以及一条独具特色经济发展路线,这使得彝族生活中贯穿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 关键词:民族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彝族服饰建筑饮食农作物 一、大理巍山自然地理概况 大理巍山县地形略似一只平卧的古瓷花瓶,南北两端狭窄而中部宽广;地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巍山的山脉属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段地区,和大理点苍山遥遥相望。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海拔高差悬殊大,其中河谷最低海拔1146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巍山水系属红河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以境内西部山脉为分水岭,山脉以西的漾濞江流域属澜沧江水系,山脉以东的西河流域属红河水系。由于巍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生息在这里的人民用不同的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生活在中部地区以回族为主体的人民,创造了以耕作为基

础的民族文化。生活在高原及高寒山区,二半山(中山地区)区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半耕半牧及以畜牧为基础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而这些五彩纷呈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养育了绝大多数彝族人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彝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地理环境决定彝族人民对种植农作物种类的选择 1、居住在半山区的彝族由于气候凉爽、坡度较缓,农业生产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并饲养黄牛和山羊,其经济发展居于中间水平。 2、居住在高山区的彝族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坡度较陡,农业生产以玉米、马铃薯、青稞、荞子为主,并兼营畜牧业,盛产山货药材,经济发展水平比半山地区都更为落后。 三、巍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经济的影响 由于巍山彝族地区地形大多呈高山峡谷,陡坡不平的缘故,耕地被山川河流分割为零星块状。农民为了缩短住宅与耕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节省往来于二者之间的劳力,随耕地而搬迁,造成居住依耕地分散而分散。进一步加剧了闭塞,信息不通,交通不便的状况,导致商品经济观念缺乏。资源要素难以通过市场得到有效的配置。加之巍山彝族地区的耕地大部分分布于30―70度陡坡上,属“望天地”,不存在灌溉条件。并因海拔高,气温低,只能种植一些荞麦、土豆等耐寒的低产作物,其收成好坏全凭天意。除此而外,有些地区缺水、缺电、缺路,自然灾害频繁。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巍山彝区经济基础脆弱,经济发展

古代希腊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一、地理环境对古希腊经济的影响 (2) (一)农工商共同发展 (2) (二)航海发达 (3) 二、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政治的影响 (4) (一)城邦林立 (4) (二)政治民主 (5) (三)殖民海外 (6) 三、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6)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浅论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摘要: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衰亡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更为突出。独特的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文明。古希腊地理环境以多山、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为主要特色。受古希腊地理环境的影响,古希腊文明呈现出以农工商共同发展、航海发达、城邦林立、政治民主、殖民海外、文化繁荣为主要特色。 关键词:地理环境;古希腊;影响 Abstract: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the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decline and fall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fluence is more prominent. The unique environment created a unique civilizatio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ancient Greece to the mountainous, winding coastline and numerous islands as the main features. By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ancient Greece,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 presented to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farming, navigation development, city buildings, political democracy, colonialism abroad,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for the main features. Keywords: geography; ancient Greek ; influnece 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理环境并不能直接决定文明的发展,但对于文明的发展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黑格尔在提到古希腊自然环境时说:“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1]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更为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说,古希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希腊独特的文明。 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东面的爱琴海和西面的爱奥尼亚海的群岛和岛屿,以及现在土耳其西南部,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东部沿岸地区。地少山多、海岸线曲折、岛屿密布为其主要的地理环境特色。作为古希腊文明中

地理环境对于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于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 黄忆海 摘要: 现如今已是二十一世纪,东方与西方的历史与文化在这片大陆上已存在了千年之久,经历的千年的发展,其各自文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且迥异不同。饮食文化,显然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一大代表。然而造成其文化发展不同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地理环境。可以说东西方的地理环境差异是巨大的。 本文课题主要讨论的就是东西方的地理环境对于其饮食文化的影响。 关键字: 饮食文化,地理,中国,希腊,东方,西方 长久以来,东西方文明经过不同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文化的种类有很多,作为其中最为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它的出现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东西方的饮食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本文所要讲的就是东西方的地理环境对其饮食文化造成的影响。 本文就以中国为东方代表,希腊为西方代表来展现东西方地理环境对其饮食文化造成的影响, 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地形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自西向东的呈阶梯状向海洋倾斜。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比重小。同时其地形类型也多种多样,从形态来说,中国有着绵延千里的山脉,辽阔的高原,一望无垠的平原,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缓和的丘陵。”(《中国地理环境》P 2)除了多样化的地形外,中国的气候也是极具特点,我国共有三大气候特征:显著地季风气候,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和多样性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令中国一年四季有着规律性的季节更替,大陆性气候让中国在同纬度国家中成为冬季最冷的国家,同时也是夏季最热的国家。而多样性气候则意味着中国少数不同的地区有着迥异不同的气候,如青藏高原4500米以上的地区四季常冬,而云南中部四季如春。也正是这多样化的地形,地貌,气候对于中国的饮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自上文,已提到中国有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大地形特点,与三大气候特点,也正是这五大地形,三大气候特点形成了中国几大饮食文化圈。 首当其冲的便是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圈。 东北地区: 这里土地肥沃,有着大片的平原。那里的冬季寒冷切漫长,肉食以及其他高热量食物成为他们日常的主要食品,为了消除吃生肉的不良后果,葱姜蒜是当地不可确缺失的食材(为了帮助消化杀菌)。寒冷的气候使得哪里的人们缺少新鲜蔬菜,所以腌菜与泡菜成为了当地人们餐桌上的常客,由于蔬菜经过长时间的腌制会有异味,因而调味咸重以压制异味。所以当地形成了咸重,(葱姜蒜)辛辣,生食的饮食特点。 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圈:青藏高原地处高原地带,为高寒地区,所以当地蔬菜与水果的比重不大,以农作物为主。主食为糌粑、牛羊肉及各种面食,生冷食物的比重较高,因而人们酷爱喝酥油茶,以适应高原地区的寒冷。为了调理面食,牛羊肉,当地人形成了咸重,微辣,辛香的饮食文化。 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南地区大部分为高山峡谷,土地也极为贫瘠,农作无产量低。又因西南地区空气潮湿,瘴气肆意,为了散湿驱寒,西南地区的人们自古以来就有吃辛辣刺激之物如花椒,茱萸,生姜等,尤其是在辣椒传入西南地区后,这种嗜好迅速普及。四川盆地根式作为其代表地区。川菜如今更是成为中国一大特色饮食。所以西南地区的饮食文化以麻辣,酸辣为主。 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南地区多丘陵,临海,雨水充沛。该地区以稻米作为主食,其蔬菜水果,海产禽畜都很丰富。但由于当地气候炎热,人们大多喜爱喝汤,且强调清淡鲜美。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浅析自然环境对我国南北方文化的影响 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然条件对民风和国家政治制度影响。他认为,“在亚洲,人们时常看到一些大帝国;这种帝国在欧洲是绝对不能存在的。这是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亚洲有较大的平原;海洋所划分出来的区域广阔的多;而且它的位置偏南,水源比较容易涸竭;山岳积雪较少;河流不那么宽,给人的障碍较少。在亚洲,权力就不能不老是专制的了,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影响人的情绪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人在气候炎热的地带,脾气容易暴躁,容易发生相互争斗。因此,热带地区容易建立起独裁国家政权。而处于温带的人,性情平和,容易建立民主政权。 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习惯有重要影响,而生活条件对地域人群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也不能低估。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差异巨大,虽然都是中国人,南北方、东西部有很大差异。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南北方的差异。 一、中国北方 中国最终是在黄河中下游形成的。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曾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的亚热带雨林。这里孕育着河南斐李岗文化、河北磁山文化等。之后又在黄河中游两岸发展起来仰韶文化。第二个文明时期的几个主要帝国秦汉唐宋都定都在黄河中下游。中国文化深深植根在黄土地,从孩提时代就吮吸着黄河的乳汁。 中国北部地区,山少平原多,全国三大平原有两个在北方。而且北方山地大多集中在四周,中间平原辽阔无垠,所以北方人多豁达爽朗,大方而不拘小节。形成了北方人心地纯洁、贤良的个性和粗犷、热情、义气等性格。另外,由于中国北部地区地旷人稀,天寒地冻,多风沙,有近半年的霜雪天气,无论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都以粗放型为主。黄河因泥沙的裹挟,到中游后流淌得十分缓慢,使黄河流域文化呈现出匀速缓慢的波动线,造成人群心理性格中忠厚、朴实、忍耐的特点。 一些北方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也由于北方的中国人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基因,造就了北方人坚韧沉毅粗犷乐观的精神素质。历史上黄河平均三年就有两次决口,一百年一次大改道,使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群,具有一种天然的忧患意识和共同抗拒自然灾害的群体意识。形成了民族的归属感和义务感,形成了中华民族坚韧、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素质支撑着他们勇敢地面对困厄,不断冲破苦难。北方地旷人稀使村落相距较远,不便于文化的传播,使北部偏远地带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东南沿海地区。 历史上,北方开发较早,文化也较为早熟,宗法观念相对于南方来讲较为严密和成熟,传统文化对其影响也更为深远。因接触西方国家机会少,思想比较保守。习惯简单质朴的思维,注重孝道,保持着传统文化伦理观念。北方女子对待婚姻,追求从一而终。在过去的文艺作品中,总可以看到或听到“我生是某家的人,死是某家的鬼”的说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子对男人很强的人身依赖性。 中国北方特别是西部封闭的地理环境,在给予西部人安定、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同时,也束缚了西部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形成了以小农经济和封建宗法为内涵的西部稳型文化。这种文化氛围中,公民群体的权利主体意识和参政意识较弱,法制观念和规范约束力弱于全国其他地方;民主选举往往带有血缘宗法色彩,使民主进程中的投票机制带来失真的扭曲。 二、中国南方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观念,这也必然造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地区的文化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尤其是人类生产活动早期,饮食文化的产生对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饮食文化打上了人们为适应地域特殊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的因,不同的饮食文化则是地理环境的体现。我国的饮食文化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很好的地域差异,也说明了地域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饮食习惯及饮食特点的形成,揭示我国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历史原因。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说,了解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性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更好的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Abstract China's vast territory, different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 conditions, people formed different way of life a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cept, this also will cause the food culture of the district difference in our country. The so-called “a side water and soil raises one party person”, the culture of any region is a product of the certain region with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as deep social roots and geographical origin. Food in a certa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production determines the people's diet,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human production activities, diet culture produces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has obvious and direct dependencies, diet culture with people to adapt to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make a deep imprint of effort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diet culture, the

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其文化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天然物质条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联系.人类历史的行程,尤其是早期人类的历史活动,更是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养育着不同的人类文明。纵观古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东西方迥然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文明的巨大差异。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的地理环境,山脉纵横,河流交错,把古希腊分割成一块块小平原、小山丘和小河流。濒临海洋——地中海、爱琴海,利于航行,景色秀丽,气候温和。所以在希腊,为关山所分割、阻隔的小块平原,有利于形成古代希腊天然的政治单位——小国寡民的城邦。亚里士多德曾经论述过这种城邦人口的规模,他认为一个城邦最适当的人口限度应该以满足自我需要而不是观察其所能遍及的最大数目。一般认为城邦的公民数额不应超过1000人,正是这种小国寡民的城邦才有条件建立那种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政治。高度的民主政治是希腊文明的一大亮点。 平原少,土地贫瘠,只利于种植葡萄、橄榄经济作物,粮食不能自给,使得希腊人只有通过商业贸易才能维持生存发展。而对于希腊来说,以海洋为依托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的贸易只能是海洋贸易,这就决定了古希腊民族从整体上而言,决不是一个农业民族,而是一个工商航海贸易占据重要经济地位的商业民族。古希腊曲折的海岸,众多天然的海湾良港,温和的地中海型气候,晴朗的天空,风平浪静的海洋,又为这种工商航海贸易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 商品经济必须以平等作为交换原则,商业贸易的进行与发展亦要求有相应的自由的环境,以及顾及商业贸易者整体利益的政策,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商业经济造成的一个社会后果就是以财产的多寡而不是以门第的高低来划分等级,金钱财产能使人们出现阶级划分,也能使人陷于平等,雅典政治家索伦的改革已向人们清楚地说明这一点。 小国寡民的城邦一旦由于人口的增长而无法负荷时,希腊人就到海外建立殖民地。公元前8-6世纪,希腊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活动,其殖民地范围遍及地中海沿岸和整个黑海沿岸地区,参加殖民活动的44个城邦建立了139座以上的新的殖民城邦。 小国寡民的民主政治,发达的工商贸易及大规模的海上殖民,造就了希腊人热衷于自然科学方面研究的特色。他们追究宇宙的来源,探索万物的真谛,考问社会的正义,诘问人生的目的。表现出求知识、尚思潮、爱智慧、究真理的特征。同时也刺激了希腊人对技术的要求,促进航海技术和数学的发展。这一切造就了古希腊人勇于开拓进取、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和理性的文化特色。 东方文化的源头——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与古希腊文明有着天壤之别。中国地理环境的特征——偏居一方和相对封闭。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端,北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亚荒原,西面和南面环绕着大漠荒沙,高耸入云的昆仑山、阿尔泰山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是浩瀚无限的太平洋。内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分布有大规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这种辽阔的平原大河及近乎封闭状态的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农耕文明的形成,诱发封闭文明的产生。封闭的生存空间,不仅无法借助外部力量,且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古代中国人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艰苦的斗争,为了兴修水利,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就建立了血脉相连的大共同体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这样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基础上的专制统治就逐渐形成了。 同时,辽阔的大平原,也是的统治着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将每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之中,因此,统一、专制、中央集权就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封闭保守的地理环境也是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的联系和影响很少,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郭萌萌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地理环境就是一种重要因素。在东亚大陆的地理环境适合农业发展的条件下,传统中国的民族心理、文化性格、生活习俗都随着这种条件产生并发展,散发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一的光芒。 关键词: 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农耕文明保守文化心理 一个民族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基础、自然环境等。这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一个民族的立身之地就是以所在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并且影响到经济构成、名族心理等很多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下去,不至于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中断,并且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民族心理的保守和封闭,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从地理环境上看,传统中国的政权围比较固定,主要的围大致在太平洋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南海以北,蒙古高原的南部一带,也就是历史上的“华夏”,这也构成了中国现代版图的基本轮廓。这其中,最稳定的统治区域在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中国地。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部分疆域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摇篮①。可以看出,这部分地域主要位于北温带地区。这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极适合农业发展。位于亚欧大陆的部,地域封闭,较少受到外部侵扰,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纵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远古时期的伟大

文明大都集中在大河流域,被称为“大河文明。”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产生了古印度文明。中国也不例外,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产生了古华夏文明。而西方的古希腊和雅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从此整个世界的文明形式就出现了很大的区别②。在古中国,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以北温带为主的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富雨热同季。那时的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森林。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农业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这里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最初摇篮。现代的很多考古文献和考古发现证实:夏商周等远古文明的中心地区就是今天省的中部和北部、省南部、省的关中盆地、省的西南部和省的西部,其实这也是当时自然环境最优越的地区。中国远古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从西部高原吹过来的土壤使得这里的土地的养分每年都能得到补充,而不用每年撂荒另寻他地,农业的持续发展得到了保证,农业发达,各种农耕器具出现的也很早。那么,中原地区出现先进的农耕文明就不足为奇了。中华文化发生的经济、人口、地理基础都已经具备了。从此以后,中国的先民世世代代都在这块土地上劳作,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最初雏形。。在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哪个国家的农业经济最为发达,哪个国家的就实力强大。在中国这样的地理位置的支持下,中国的农业文明一直很发达,并且在世界上一直占据着遥遥领先的地位。 二、自然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 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华民族已经不能满足于中原地区的土地了。中国历朝历代都鼓励垦荒和屯田,以扩大农业生产,使国力强盛,稳定统治。大量的移民向外扩散,所到的地方也自然就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农耕经济是一种能够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不像商业经济那样充满风险和征服、被征服。虽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但是在农耕经济的支持下,中国文化一直在向前发展从周边和外部来看,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力保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在疆域的东边是太平洋,南边是南海,西边有青藏高原阻隔。这样就整个把中国包围起来。天然的地理环境的屏障使得这一区域很少受到外族的侵扰,这就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外部保证。这时只有北部没有任何保障,坦露在北部游牧民族的面前,对整个文明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从历史上看确实是这样,在古代各种交通都不发达的情况

最新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高一地理组 一、大纲解读 1.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基本特点和分类 2.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和主要的区位因素 3.利用材料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 4.理解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5.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和条件 6.多以区域图的形式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7.根据每年一号文件的相关惠农政策,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区域农业的发展特点8.结合热点地区农业,考查农业地域类型、区位条件、特征及发展方向 9.结合区域图考查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进而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分析主要的区位因素。 2、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论及其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材内容分析 鲁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本节内容主要有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看起来直接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讲授说明它们之间彼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要仔细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然条件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在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较高,市场发育程度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要注意这两者的不同。第二部分“农业地域类型”只是从当今世界存在的十余种农业地域类型中选取“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和“混合农业”三种来讲述,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别具有占有土地面积广阔、涉及人口众多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活动”中介绍的“美国商品谷物生产”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了解。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段,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也要花一定的时间来进行仔细的分析,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如果不对此内容进行板图的演示,仅一带而过,学生将无法搞懂这一内容。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卷首语中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龙井茶到日本种植的不好?以问题的方式导入,从而导出农业区位及区位条件。

中美地理环境差异及对于文化的影响

中美地理特征差异及其影响的研究 摘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处于北半球的中国和美国,分别居于亚欧大陆东端与北美大陆中部,在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地理环境是中、美两国文化形成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两地的地理特征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历史文化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呈现出明显的大陆性文明特点;而美国文化则是以工商文明为主,呈现出海洋文明的特征。本文着眼于对中美两国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地理环境对于民族和文化形成的影响,从而为增进对美国地理条件的了解和促进中美文化交流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差异,文化 一、前言 地理特征即一个区域内对于地理条件整体状况的描述,可分为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对于自然地理特征的讨论主要从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进行,而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一个区域内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条件。地理特征是一个区域内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条件,一个地域的文化往往带有与地理特征相对应的特性,例如:草原地区地形平坦,植被大多为温带草原或温带草原,气候大多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草原上的人们大多数从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业,没有固定的交通线;而草原文化同时带给人的正是像草原本身一样粗犷豪放的感觉:蒙古长调悠扬宽广,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草原生生活的民族民风也是追求自由,不受拘束。可见,地理特征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也体现着养育它的这方水土。 二、地理特征比较 (一)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的地形总体描述为: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西南部为第一级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包含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以及准噶尔盆地,平均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摘要]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此,我们仅选择中国内部文化及中外文化这两部分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从而促使了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我们选取了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国家希腊地区,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作总体上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居住生存繁衍还是发展生产。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而且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比较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产生复杂的后果,对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增长、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地理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来自这一环境之外或者离开这一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些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然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产生了如此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因为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要比现在大的多,有时往往起了完全隔绝的作用,例如海洋、大江、高山、沙漠、沼泽、丛林都曾是先民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中国的地理环境发杂多样,所以除了农业以外,人们还不得不选择其他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牧业、狩猎、养殖、捕捞、采集、冶矿、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并且成为某些地区的主要产业,形成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也不相同。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在衣食住行方面,中国各地历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久而久之就形成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 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中国的西北、西南固然是高原、高山、戈壁、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练习

图 10 荒 100° 110° 昆明 贵港末站 中 南 半 岛 皎漂首站 主要城市 管道 >500米 图3.1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近三年来,我国云南省持续发生旱灾。2011年泰国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图11为“部分地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农业地域类型为 A .商品谷物农业 B .水稻种植业 C .混合农业 D .乳畜业 2.两旱涝灾害频发的共同原因是 A .台风活动频繁 B .锋面活动频繁 C .气温变化大 D .季风的不稳定性 3.在农业生产中,为防御旱涝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B .培育良种 C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D .改良土壤 我国曾经的“三大荒”,如今已 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粮仓,“南大荒”变成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图10为我国“三大荒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北大荒、西大荒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分别是 A .市场 交通 B .土壤 光照 C .热量 水源 D .热量 地形 5. 如今的“南大荒”人已将橡胶种植北界从17°N 扩大至24°N ,其主要原因是 A.市场需求的变化 B.农业技术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改善 D.农业政策的支持 6.关于图示区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粮食商品率高 B. 粮食单产高 C. 农场规模大 D. 水利工程量小 右图表示某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读图完成25~26题。 7.由甲至丙,导致城市周边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 .自然条件 B .市场因素 C .农业技术 D .交通运输 水果玉米既可生食,也可煮熟吃,剥下籽粒能做菜,是一种新兴休闲、保健营养的食品。据此完成8题。

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1.自然地理环境制约作物类别从而影响食物特色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例如海边以海鲜菜著称;江湖以河鲜菜著称;山区则以野味和山珍著称;干旱区的牛羊肉少膻味、瓜果菜质量佳。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属温带、暖温带气候,降水较少,大多为半湿润及半干旱地区,粮食作物为小麦、谷子、高梁等旱作物,因此风味食品以面制品为主。。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属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沛,水网密布,水稻广泛种植,因此风味食品大都用米制成。一般同一或地域相邻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相类似,其饮食文化差异相对较小;但若是自然地理环境反差较大,其饮食文化也会形成巨大反差。如西藏高原毗连四川盆地,因地理物候的截然不同以至于饮食文化形成了巨大反差。 2.气候的冷热干湿以及不同的土质影响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大致概括了我国不同地域的饮食特点。这既反映了气候、土壤对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的影响。一年之中具湿冷气候的川、贵、湘嗜辣,其有祛寒除风湿的作用。但它们之间还有一定区别,川、贵重用干辣椒,而湘善用新鲜青椒,这是因为湘与川、贵终年阴湿有所不同,其还有一定的伏旱。山西黄土高原因含钙过多,使居民嗜酸,其有利于消除体内的钙沉积,可以克服各种结石病。贵州省许多民族喜欢酸食,这与长江中下游每年的梅雨以及贵州山地气候所造成的“天无三日晴”也有关系。“南甜北咸”也与物产和气候有关。南方气候温热,生长季长,蔬菜供应丰富,吃菜量平均高于北方,食物中加进的盐足以满足人体需要,因而淡些;而北方菜少,相对盐多,咸点;但两者盐的摄入总量差异不大。 3.自然地理环境影响食物制作和烹调方法。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水的沸点低,煮食物熟的程度不及正常气压下的透熟,这也就是藏族等民族多喜欢焙炒青棵碾为粉末做糍粑吃的主要原因之一。东北气候寒冷,其冷冻食品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持续使用时间长,成为该区域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如冻肉、冻鱼、冻饺子等。此外,由于这里无霜期短,地产时鲜蔬菜品种和数量都不及关内,因而在旺产季节大量晾干菜以备冬春两季食用是各民族共同的习惯。同时每家都有数个大小不等的咸菜坛,腌制各种家蔬野菜。最具特色的,便是用白菜等腌制的酸菜,其也成为东北人民冬半年的当家菜。四川人的火锅情结有目共睹。多山、多水及四川盆地潮湿阴晦的气候,使川江上的船工和纤夫为了祛寒驱湿、也为了方便和节俭,在很早以前就发明了火锅的烹调方法并一直延续至今,且广为流传。 4.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具有保护作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崎岖的山地、长年寒冷的冰天雪地、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区、原始森林、大片沼泽地区等。由于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与周围地区很少联系,也使其饮食文化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保持自己独有的特性。如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区,由于破碎的地形和原始森林的保护作用,少数民族彼此之间文化联系薄弱,近乎相互割裂和隔绝状态,因此每个民族都在自己特定的环境里形成自己特有的饮食文化并保留至今。随着边远地区的开发以及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自然地理要素对饮食文化的保护作用在减弱。

……茶文化与地理环境

茶文化与地理环境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煎茶、点茶、斗茶、泡茶等不同的特点。然而,茶文化与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决定着茶树的生长、分布与质量 茶树的生长、分布、茶叶质量的高低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茶树具有喜酸怕碱、喜光怕晒、喜湿怕寒的特点。我国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降水量丰富,空气湿度大,地形上有一定的坡度,排水条件好,是茶树生长的好地方;茶树是喜酸植物,只有在酸性土壤中才能正常生长,这是因为其具有喜铝厌钙的特性,而酸性土壤中正好含有丰富的活性铝离子,可满足需要。我国南方的红壤比较适宜茶树的生长。 《茶经》中有“阴山坡谷者,不甚采掇,性凝滞,结瘕疾”之说。它是说,南坡,北坡所产之茶差别很大,甚至不及竹林之苔藓地上的茶叶更有风味。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是茶叶贸易的自然基础 青藏高原由于气候高寒,不适宜茶树的生长,不产茶叶。当地居民以畜牧业为主,食肉饮乳,饮茶可以去油腻、助消化,自汉唐时期茶叶进藏以后,藏族人民就再也离不开茶叶了,酥油茶成了藏族人民世世代代不离不弃的饮品。内蒙古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茶叶在此不能成活。自唐开始,以马易茶的贸易就在古代北方边境或大或小的城镇里进行着,追溯历史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每次以马易茶贸易被终止不久,便有一场北方少数民族发动的对中原的战争,无论战争的失败与否,茶叶都是少数民族必然抢夺的物品,可见游牧民族对茶叶的情结。 古代的商人通丝绸之路和漫长的海上运输将中国的茶叶带到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和地中海沿岸,并很快为思想较为活跃西方过度的上层人士所青睐,,饮茶成为了欧洲人追求的时尚。就欧洲来说,温带海洋性气候热量不足,地中海气候夏季光照太强,干燥少雨,湿度大,冬季雨水多但温度低,都不能满足茶树生长的需求。 三、饮茶成为一种文化

[笔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笔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居住生存繁衍还是发展生产。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而且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比较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产生复杂的后果,对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增长、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地理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来自这一环境之外或者离开这一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些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然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产生了如此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因为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