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意象下的迥然之思

解构意象下的迥然之思
解构意象下的迥然之思

解构意象下的迥然之思

作者:冯海恩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9年第4期

冯海恩

李商隐的《锦瑟》一直以来备受各大高中版本教材的青睐[1],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回避的经典篇目之一。而《锦瑟》一诗自古至今以主旨朦胧而备受方家研究议论,历来亦未得一

个确切的定论。元好问有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色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

无人作郑笺。”而对于诗歌鉴赏基础薄弱的高中学生来说,《锦瑟》里出现的意象所构成的幽

眇深远的意境,更成为他们理解这首诗主旨的一个难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关于这首诗

的一些问题往往被人忽视,以致对本诗主旨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偏差。本文拟就诗歌文本出发,

披文入情,推求作者诗心,对《锦瑟》一诗主旨意象进行解构分析,以期对高中学生理解此诗

主旨起到参考与借鉴作用,对教师在教授此诗时有一定的帮助。

一、《锦瑟》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在《锦瑟》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容易被学生、甚至老师忽略的问题。首先,学生容易

因诗题而把此诗认为是咏物诗,从而对诗歌主旨产生理解性偏差。而持论《锦瑟》主旨为咏物

诗的,发端者应为苏轼。据《靖康缃素杂记》载:“山谷道人读此诗,殊不晓其意,后以问东坡,东坡云:‘此处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史称其瑰迈奇古,信然。’”[2]苏轼把《锦瑟》中的意象典故与锦瑟弹奏乐曲时声音的适怨清和结合起来,遂以为《锦瑟》是咏

物诗,那是因为苏轼没有抓住《锦瑟》的主旨句。而且,将颔联、颈联所运用的意象以及典故

释以适怨清和,亦不甚合适。(下文详及)若然把《锦瑟》一诗认为是咏物诗的话,那作者

“此情可待成追忆”之“情”又着落何处呢?

《锦瑟》一诗的主旨句比较明显,那便是“此情可待成追忆”,而其中的诗眼,不是题

目中的锦瑟,而是“此情”,由此可见,作者整首诗都是围绕着“此情”来写。此诗首联,作

者便以锦瑟起兴,引出“一弦一柱思华年”。在这里也便出现了第二个多数师生容易忽略的问题。首先,关于“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绝大多数学生,包括老师会毫不犹豫地把思读

成sī,释为追忆、思念之意。其实这是不对的,锦瑟是一首七言律诗,而格律诗对于声律平仄

是有其严格要求的,而此处,如果把“思”读成sī,则会与后面的“华年”构成“三平尾”的

诗病。这是与格律诗的诗律要求不相符合的。七言律绝成熟完备于杜甫,而李商隐的七言律绝

正是继承了杜甫的法度谨严的特点,因此,从声律平仄上来讲,一弦一柱思华年之“思”,在

此处应读仄声,也就是说,应该读成sì,这是许多师生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

既然要厘清“思华年”之“思”的读音问题,那势必会涉及到“思华年”之“思”的

含义问题。以往我们大多数在解释“思华年”之“思”时,都将其释为动词,追忆、思念之意。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锦瑟》“一弦一柱思华年”条下解释为“弹起锦瑟,追忆美好的

青春年华”[3],而人教版语文教材则只注释了华年为何意,而没有明确解释“思”为何意。其实,“思”在古诗中有平仄两种读法,而不同的读法则蕴含着不同的意思。当思作平声读时,

它作动词用,表思念、忧思之意,如“我生恨不际休嘉,浩荡忧思未有涯”(程公许《和冯洁

已节夜见过二首》);当其作去声读时,作名词用,意为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

抑声声思”中的“思”,粤教版必修三便将其解释为“悲伤的情思”[4]。因此,我认为,李商隐以锦瑟起兴,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正确理解应为锦瑟所发出的声音蕴藏着美好年华的情思,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