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素

叶绿素
叶绿素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理化性质

I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一、实验原理

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黄色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它们与类囊体膜相结合成为色素蛋白复合体。这两类色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提取液可用色谱分析的原理加以分离。因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当用适当的溶剂推动时,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所以移动速度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层析后,可将各种色素分开。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一)材料:菠菜叶片

(二)仪器设备:研钵、漏斗、100ml三角瓶、剪刀、滴管、培养皿(直径11cm)、康维皿或平底短玻管、圆形滤纸(直径11cm)、滤纸条(5cm×1.5cm)。

(三)试剂: 95%乙醇、石英砂、碳酸钙粉、推动剂:按石油醚:丙酮:苯(10:2:1)比例配制(V/V)。

三、实验步骤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1)取新鲜菠菜叶片4-5片(2g左右),洗净,擦干,去掉中脉剪碎,放入研钵中。

(2)研钵中加2-3ml 95%乙醇,加入少许石英砂、碳酸钙粉末,研磨至糊状,再加10-15ml 95%乙醇,提取35min,上清液过滤于三角瓶中,残渣用10ml 95%乙醇冲洗,一同滤于三角瓶中。

(3)如无新鲜叶片,也可用事先制好的叶干粉提取。取新鲜叶片(以菠菜叶最好),先用105℃杀青,再在80℃下烘干,研成粉末,密闭贮存。用时称叶粉2g放入小烧杯中,加95%乙醇20-30ml浸提,并随时搅动。待乙醇呈深绿色时,滤出浸提液备用。

2、叶绿体色素的分离

(1)取圆形定性滤纸一张(直径11cm),在其中心戳一圆形小孔(直径约2mm)另取一张滤纸条(5cm×1.5c m),用滴管吸取乙醇叶绿体色素提取液沿纸条的长度方向涂在纸条的一边,使色素扩散的宽度限制在0.5cm以内,风干后,再重复操作数次,然后沿长度方向卷成纸捻,使浸过叶绿体色素溶液的一侧恰在纸捻的一端。

(2)将纸捻带有色素的一端插入圆形滤纸的小孔中,使与滤纸刚刚平齐(勿突出)。

(3)在培养皿内放一康维皿,在康维皿中央小室中加入适量的推动剂,把带有纸捻的圆形滤纸平放在康维皿上,使纸捻下端浸入推动剂中。迅速盖好培养皿。此时,推动剂借助毛细管引力顺纸捻扩散至圆形滤纸上,并把叶绿体色素向四周推动,不久即可看到各种色素的同心圆环。如无康维皿,也可在培养皿中放入一平底短玻管或塑料药瓶盖,以盛装推动剂。所用培养皿底、盖直径应相同,且应略小于滤纸直径,以便将滤纸架在培养皿边缘上。

(4)当推动剂前沿接近滤纸边缘

时,取出滤纸,风干,即可看到分离

4 1

2 3

5

的各种色素:叶绿素a为蓝绿色,叶绿素b为黄绿色,叶黄素为鲜黄色,胡萝卜素为橙黄色。用铅笔标出各种色素的位置和名称。

II 叶绿体色素的理化性质

一、实验原理

叶绿素是一种二羧酸—叶绿酸与甲醇和叶绿醇形成的复杂酯,故可与碱起皂化反应而生成醇(甲醇和叶绿醇)和叶绿酸的盐,产生的盐能溶于水中,可用此法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分开;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都具有光学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吸收光谱,可用分光镜检查或用分光光度计精确测定;叶绿素吸收光量子而转变成激发态,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当它变回到基态时可发射出红光量子,因而产生荧光。叶绿素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容易受强光的破坏,特别是当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以后,破坏更快,而类胡萝卜素则较稳定。叶绿素中的镁可以被H+ 所取代而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铜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铜代叶绿素很稳定,在光下不易破坏,故常用此法制作绿色多汁植物的浸渍标本。

二、仪器与用具

20ml刻度试管、10ml小试管、试管架、分光镜、石棉网、药匙、烧杯(100ml)、酒精灯、玻棒、铁三角架、刻度吸量管2ml、5ml各1支、火柴。

三、试剂

95%乙醇;苯;醋酸铜粉末;5%的稀盐酸;

醋酸-醋酸铜溶液:6g醋酸酮溶于100ml 50%的醋酸中,再加蒸馏水4倍稀释而成;

KOH-甲醇溶液:20g KOH溶于100ml甲醇中,过滤后盛于塞有橡皮塞的试剂瓶中。

四、实验步骤

用本实验第一项中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乙醇溶液和水研磨匀浆,进行以下实验。

1、光对叶绿素的破坏作用

(1)取4支小试管,其中两支各加入5ml用水研磨的叶片匀浆。另外两支各加入2.5ml 叶绿体色素乙醇提取液,并用95%乙醇稀释1倍。

(2)取1支装有叶绿素乙醇提取液的试管和1支装有水研磨叶片均浆的试管,放在直射光下,另外两支放到暗处,40min后对比观察颜色有何变化,解释其原因。

2、荧光现象的观察取1支20ml刻度试管加入5ml浓的叶绿体色素乙醇提取液,在直射光下观察溶液的透射光与反射光颜色有何不同?解释原因。

3、皂化作用(绿色素与黄色素的分离)

(1)在做过荧光现象观察的叶绿体色素乙醇提取液试管中加入1.5ml 20%KOH-甲醇溶液,充分摇匀。

(2)片刻后,加入5ml苯,摇匀,再沿试管壁慢慢加入1-1.5ml蒸馏水,轻轻混匀(勿

激烈摇荡),于试管架上静置分层。若溶液不分层,则用滴管吸取蒸馏水,沿管壁滴加,边滴加边摇动,直到溶液开始分层时,静置。可以看到溶液逐渐分为两层,下层是稀的乙醇溶液,其中溶有皂化的叶绿素a和b(以及少量的叶黄素);上层是苯溶液,其中溶有黄色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4、吸收光谱的观察将上述已分层的试管溶液,用分光镜观察两类色素的吸收光谱,首先让下层绿色素部分对准进光孔,看光谱有何变化;然后再将上层黄色素溶液对准进光孔,看光谱又有何变化。把观察的结果用简单的图表示出来。

5、H+和Cu2+对叶绿素分子中Mg2+的取代作用

方法一:

(1)取两支试管,第一支试管加叶绿体色素提取液2ml,作为对照。第二支试管中加叶绿体色素提取液5ml,再加入一滴5%HCl溶液,摇匀,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当溶液变褐后,再加入少量醋酸铜粉末,微微加热,观察记载溶液颜色变化情况,并与对照试管相比较。解释其颜色变化原因。

方法二:

另取醋酸-醋酸铜溶液20ml,以烧杯盛之。取新鲜植物叶片两片,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慢慢加热,随时观察并记录叶片颜色的变化,直至颜色不再变化为止。解释原因。

五、注意事项

1.在低温下发生皂化反应的叶绿体色素溶液,易乳化而出现白絮状物,溶液浑浊,且不分层。可激烈摇匀,放在30-40℃的水浴中加热,溶液很快分层,絮状物消失,溶液变得清澈透明。

2.分离色素用的圆形滤纸,在中心打的小圆孔,周围必须整齐,否则分离的色素不是一个同心圆。

六、思考题

1.用不含水的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无水丙酮等提取植物材料特别是干材料的叶绿体色素往往效果不佳,原因何在?

2.研磨提取叶绿素时加入CaCO3有什么作用?

3.从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吸收光谱讨论其生理意义。

植物叶面积测定原理、方法和步骤

植物的生长与叶面积密切相关,一方面叶面积的大小影响了植物的光合物质积累,另一方面掌握的生长又通过叶面积的变化得到体现,因此测定植物的叶面积对于植物的生长生理、光合生理和逆境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原理

植物的生长与叶面积密切相关,一方面叶面积的大小影响了植物的光合物质积累,另一方面掌握的生长又通过叶面积的变化得到体现,因此测定植物的叶面积对于植物的生长生理、光合生理和逆境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用叶面积仪直接测定,没有条件的试验室也可以通过测量、称重的方法测得。

二、材料与用品

校园里各种植物叶片

直尺、剪刀、复印纸、电子天平等

三、方法与步骤

1、从叶片基部用剪刀小心剪取10片叶片。

2、用直尺量取每一片叶的最长处为叶长、最宽处为叶宽,记录下来。

3、将叶片固定在复印纸上,用铅笔沿叶缘将叶片形状描下来,用剪刀剪下来。

4、将剪下的纸叶子在电子天平上称重,记录。

5、称出一张复印纸的质量,测量出长和宽,计算出纸的面积,然后换算出每克重量所对应的纸面积。

6、将剪下来的纸叶子的质量换算成面积,是为每片叶的面积。

7、用每片叶的面积除以其长度与宽度的乘积,可以得到一个小于1的系数,该系数与叶片的形状有关,称为形状系数或校正因子,计算10片叶子的形状系数,算出其平均值。在以后的测量中,可以只用直尺测量该种植物叶片的长和宽,二者的乘积乘以形状系数,即为叶面积。

8、测定形状不规则叶片的叶面积可按照上述1,2,3,4,5,6步操作。

四、结果与分析

测量出叶片的长和宽,计算出叶面积和形状系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