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功补偿的优点

无功补偿的优点

无功补偿的优点

无功补偿的优点

?

1、根据用电设备的功率因数,可测算输电线路的电能损失。通过现场技术改造,可使低于标准要求的功率因数达标,实现节电目的。

?

?

2、采用无功补偿技术,提高低压电网和用电设备的功率因数,是节电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

?

3、无功补偿,它就是借助于无功补偿设备提花必要的无功功率,以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降低能耗,改善电网电压质量,稳定设备运行。

?

?

4、减少电力损失,一般工厂动力配线依据不同的线路及负载情况,其电力损耗约20%-30%左右,使用电容提高功率因数后,总电波降低,可降低供电流与用电端的电力损失。

?

?

5、改善供电品质,提高功率因数,减少负载总电流及电压降,于变压器二次侧加装电容可改善功率因数提高二次侧电压。

?

智能无功补偿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智能无功补偿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现如今,电力新技术不断涌现,在电气自动化设备系统中,单相电力负荷转变复杂程度较高,并且存在各类非线性影响因素。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具有无功补偿、线损计量、电压合格率考核、谐波检测等功能,通过将其应用于电气工程,能够有效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水平。因此,对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迫在眉睫。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智能无功补偿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标签:智能无功补偿;电气自动化;应用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量不断增加,传统的无功补偿技术已无法满足供电质量管理实际需要。对此,可采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将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应用于电气工程自动化中,能够有效提升电气工程运行稳定性。 1、智能无功补偿技术 电力系统在运作过程中需要实现能量转化,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无法离开电功率。无功功率所占的比重較大,无形中会加大线路的损耗量。这时需要使用智能化信息技术实现电能平衡,降低电压线上的输电消耗。在使用过程中,有以下的自动化无功补偿技术。(1)必须要满足电容器的使用条件,在电气系统设计和安装作业中要考虑到设计规范和实际施工之间的具体差异可以使用无功补偿设施,在满足电气系统需求的同时。将电容器和电气系统进行并联,保证系统稳定运作。(2)还需要满足变压器和电动机具有较高的设计性。在无工补偿技术的运作之下,要考虑到变压器和电动机的数目,改变传统电路设计的方式,更好地将无功补偿技术融入系统运作中,提高同步电机的调解攻略,全面提高系统的用电量,以此为基础降低线路的感抗。(3)遵循平衡性原则,自动化无功补偿技术在运作过程中需要满足系统的定向,尤其是在低压电容器使用时,要做好低压无功负荷补偿工作。在某种程度上,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无功补偿技术在应用时,它采用的是真空断路方式,在运作时操作简便,而且投入的运行成本的广泛使用在各个领域。如果使用在电闸上,不可避免会出现短暂的高压现象,为了在一定范围内确保电气系统稳定运作,需要工作人员加大重视,促进自动无功补偿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2、比较传统低压无功补偿技术 以往电气运输作业中,随着电气行业的发展,无功补偿技术得到较大的发展。目前,对已有的无功补偿技术进行分类,可以分成传统型和智能型这两种,低压无功设备采用单一信号和三相电气相结合的形式,在工作期间主要由电动机带动。传统补偿方式可以平衡用电不均的情况,但是传统补偿方式技术存在较大弊端,过补或欠补问题严重。为了弥补这个问题,电气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引进新技

配电网无功补偿方式

配电网无功补偿方式 合理的无功补偿点的选择以及补偿容量的确定,能够有效地维持系统的电压水平,提高系统的电压稳定性,避免大量无功的远距离传输,从而降低有功网损。而且由于我国配电网长期以来无功缺乏,造成的网损相当大,因此无功功率补偿是降损措施中投资少回收高的有效方案。配电网无功补偿方式常用的有:变电站集中补偿方式、低压集中补偿方式、杆上无功补偿方式和用户终端分散补偿方式。 配电网无功补偿方案 1 变电站集中补偿方式 针对输电网的无功平衡,在变电站进行集中补偿(如图1的方式1),补偿装置包括并联电容器、同步调相机、静止补偿器等,主要目的是改善输电网的功率因数、提高终端变电所的电压和补偿主变的无功损耗。这些补偿装置一般连接在变电站的10kV母线上,因此具有管理容易、维护方便等优点。 为了实现变电站的电压控制,通常采用无功补偿装置(一般是并联电容器组)结合变压器有载调压共同调节。通过两者的协调来进行电压/无功控制在国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九区图便是一种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的有效方法。然而操作上还是较为麻烦的,因为由于限值需要随不同运行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甚至在某些区上会产生振荡现象;而且由于实际操作中变压器有载分接头的调节和电容器组的投切次数是有限的,而在九区图没有相应的判断。因此,现行九区图的调节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2 低压集中补偿方式 在配电网中,目前国内较普遍采用的无功补偿方式是在配电变压器380V侧进行集中补偿(如图1的方式2),通常采用微机控制的低压并联电容器柜,容量在几十至几百千乏左右,根据用户负荷水平的波动投入相应数量的电容器进行跟踪补偿。它主要目的是提高专用变用户的功率因数,实现无功补偿的就地平衡,对配电网和配电变的降损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保证该用户的电压水平。这种补偿方式的投资及维护均由专用变用户承担。目前国内各厂家生产的自动补偿装置通常是根据功率因数来进行电容器的自动投切。就这种方案而言,虽然有助于保证用户的电能质量,但对电力系统并不可取。虽然线路电压的波动主要由无功量变化引起,但线路的电压水平往往是由系统情况决定的。当线路电压基准值偏高或偏低时,无功的投切量可能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易出现无功过补偿或欠补偿。 对配电系统来说,除了专用变之外,还有许多公用变。而面向广大家庭用户及其他小型用户的公用变,由于其通常安装在户外的杆架上,实现低压无功集中补偿则是不现实的:难于维护、控制和管理,且容易造成生产安全隐患。这样,配电网的无功补偿受到了很大地限制。 3 杆上补偿方式 由于配电网中大量存在的公用变压器没有进行低压补偿,使得补偿度受到限制。由此造成很大的无功缺口需要由变电站或发电厂来填,大量的无功沿线传输使得配电网网损仍然居高难下。因此可以采用10kV户外并联电容器安装在架空线路的杆塔上(或另行架杆)进行无功补偿(如图1的方式3),以提高配电网功率因数,达到降损升压的目的。但由于杆上安装的并联电容器远离变电站,容易出现保护不易配置、控制成本高、维护工作量大、受安装环境和空间等客观条件限制等问题。因此,杆上无功优化补偿必须结合以下实际工程要求来进行: (1)补偿点宜少,建议一条配电线路上宜采用单点补偿,不宜采用多点补偿; (2)控制方式从简。建议杆上补偿不设分组投切; (3)建议补偿容量不宜过大。补偿容量太大将会导致配电线路在轻载时出现过电压和过补偿现象;另外杆上空间有限,太多数电容器同杆架设,既不安全,也不利于电容器散热; (4)建议保护方式应简化。主要采用熔断器和氧化锌避雷器作简单保护。 显然,杆上无功补偿主要是针对10kV馈线上的公用变所需无功进行补偿,因其具有投资小,回收快,补偿效率较高,便于管理和维护等优点,适合于功率因数较低且负荷较重的

无功补偿控制器及动态补偿装置工作原理

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在电子供电系统中所承担的作用是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降低供电变压器及输送线路的损耗,提高供电效率,改善供电环境。所以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在电力供电系统中处在一个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位置。合理的选择补偿装置,可以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网络的损耗,使电网质量提高。反之,如选择或使用不当,可能造成供电系统,电压波动,谐波增大等诸多因素。 一、按投切方式分类: 1.延时投切方式 延时投切方式即人们熟称的”静态”补偿方式。这种投切依靠于传统的接触器的动作,当然用于投切电容的接触器专用的,它具有抑制电容的涌流作用,延时投切的目的在于防止接触器过于频繁的动作时,电容器造成损坏,更重要的是防备电容不停的投切导致供电系统振荡,这是很危险的。当电网的负荷呈感性时,如电动机、电焊机等负载,这时电网的电流滞带后电压一个角度,当负荷呈容性时,如过量的补偿装置的控制器,这是电网的电流超前于电压的一个角度,即功率因数超前或滞后是指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通过补偿装置的控制器检测供电系统的物理量,来决定电容器的投切,这个物理量可以是功率因数或无功电流或无功功率。 下面就功率因数型举例说明。当这个物理量满足要求时,如COSΦ超前且》0.98,滞后且》0.95,在这个范围内,此时控制器没有控制信号发出,这时已投入的电容器组不退出,没投入的电容器组也不投入。当检测到COSΦ不满足要求时,如COSΦ滞后且《0.95,那么将一组电容器投入,并继续监测COSΦ如还不满足要求,控制器则延时一段时间(延时时间可整定),再投入一组电容器,直到全部投入为止。当检测到超前信号如COSΦ《0.98,即呈容性载荷时,那么控制器就逐一切除电容器组。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先投入的那组电容器组在切除时就要先切除。如果把延时时间整定为300S,而这套补偿装置有十路电容器组,那么全部投入的时间就为30分钟,切除也这样。在这段时间内无功损失补只能是逐步到位。如果将延时时间整定的很短,或没有设定延时时间,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控制器监测到COSΦ〈0.95,迅速将电容器组逐一投入,而在投

无功补偿装置几种常见类型比较

无功补偿装置几种常见类型比较 常见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有四种:调压式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磁控式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相控式(TCR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VG 动态无功发生器。 ① 调压式动态无功补偿装置 调压式动态补偿装置原理是:在普通的电容器组前面增加一台电压调节器,利用电压调节器来改变电容器端部输出电压。根据 Q=2πfCU2改变电容器端电压来调节无功输出,从而改变无功输出容量来调节系统功率因数,目前生产的装置大多可分九级输出。该装置为分级补偿方式,容易产生过补、欠补。由于调压变压器的分接头开关为机械动作过程,响应时间慢(约3~4s),虽能及时跟踪系统无功变化和电压闪变,但跟踪和补偿效果稍差。但比常规的电容器组的补偿效果要好的多;在调压过程中,电容器频繁充、放电,极大影响电容器的使用寿命。由于有载调压变压器的阻抗,使得滤波效果差。虽然价格便宜, 占地面积小,维护方便,一般年损耗在0.2%以下。 ② 磁控式(MCR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 磁控式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原理是:在普通的电容器组上并联一套磁控电抗器。磁控电抗器采用直流助磁原理,利用附加直流励磁磁化铁心,改变铁心磁导率,实现电抗值的连续可调,从而调节电抗器的输出容量,利用电抗器的容量和电容器的容量相互抵消,可实现无功功率的柔性补偿。 能够实现快速平滑调节,响应时间为100-300ms,补偿效果满足风场工况要求。

磁控电抗器采用低压晶闸管控制,其端电压仅为系统电压的1%~2%,无需串、并联,不容易被击穿,安全可靠。设备自身谐波含量少,不会对系统产生二次污染。占地面积小,安装布置方便。装置投运后功率因数可达0.95以上,可消除电压波动及闪变,三相平衡符合国际标准。免维护,损耗较小,年损耗一般在0.8%左右。 ③相控式动态无功补偿装置(TCR) 相控式动态无功补偿装置(TCR)原理是:在普通的电容器组上并联一套相控电抗器(相控电抗器一般由可控硅、平衡电抗器、控制设备及相应的辅助设备组成)。相控式原理的可控电抗器的调节原理见下图 所示。 通过对可控硅导通时间进行控制,控制角(相位角)为α,电流基波分量随控制角α的增大而减小,控制角α可在0°~90°范围内变化。控制角α的变化,会导致流过相控电抗器的电流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电抗器输出的感性无功的容量。 普通的电容器组提供固定的容性无功,感性无功和容性无功相抵消,从而实现总的输出无功的连续可调。 i 相控式原理图 优点: 响应速度快,≤40ms。适合于冶金行业。 一般年损耗在0.5%以下。缺点:晶闸管要长期运行在高电压和大电流工况下,容易被

无功补偿及电能计算

北极星主页 | 旧版 | 电力运营 | 电信运营 | 工业控制 | 电子技术 | 仪器仪表 | 大学院校 | 科研院所 | 协会学会新闻中心| 技术天地| 企业搜索| 产品中心| 商务信息| 人才招聘| 期刊媒体| 行业展会| 热点专题| 论坛| 博客| 高级搜索 帐号 密码 个人用户注册企业免费注册 能源工程 ENERGY ENGINEERING 2003年第1卷第1期 工矿企业无功补偿技术及其管理要求 方云翔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湖州 313000)

摘要:分析了工矿企业采用无功补偿技术的必要性,介绍了无功补偿方式的确定及补偿容量的计算方法,并论述了加强无功补偿装置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无功补偿;技术管理;工矿企业 1 前言 供电部门在向用电单位(以下简称用户)输送的三相交流功率中,包括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两部分。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热能、光能等那一部分功率叫有功功率,用户应按期向供电部门交纳所用有功电度的电费;无功功率为建立磁场而存在并未做功,所以供电部门不能向用户收取无功电度电费,但无功功率在输变电过程中要造成大量线路损耗和电压损失,占用输变电设备的容量,降低了设备利用率。因此,供电部门对输送给用户的无功功率实行限制,制订了功率因数标准,采用经济手段———功率因数调整电费对用户进行考核。用户功率因数低于考核标准,调整电费是正值,用户除了交纳正常电费之外,还要增加支付调整电费(功率因数罚款);用户功率因数高于考核标准,调整电费是负值,用户可以从正常电费中减去调整电费(功率因数奖励)。 用电设备如变压器、交流电动机、荧光灯电感式镇流器等均是电感性负荷,绝大多数用户的自然功率因数低于考核标准,都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无功补偿来提高功率因数。安装移相电力电容器是广大用户无功补偿的首选方案。 2 无功补偿的经济意义 2.1 提高输变电设备的利用率 有功功率

无功补偿柜

无功补偿控制器 无功补偿控制器是无功补偿装置的核心部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部分无功补偿装置的生产厂家都是买来控制器然后自行装配整机,具有设计制造控制器能力的厂家不多,能够设计制造出性能优异的控制器的厂家更是凤毛麟角。 现有的低端控制器都是以功率因数为依据进行控制的,这种控制器虽然价格低廉、性能很差,已属于淘汰之列,因此这里不做介绍。 现有的高端控制器都是以无功功率为依据进行控制的,但除此之外,往往将设计重点放在汉字显示以及数据通讯等方面。其实要真正实现完美的无功补偿控制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实现完美的无功补偿控制是无功补偿控制器的主要功能,只有在主要功能相当完善的情况下,才能考虑附加功能。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对控制器的设计要求以及一些基本的设计方法。 1、对测量精度的要求 要实现精确的无功补偿就必须对无功电流进行准确的测量。 因为电压的变化范围较小,因此对电压的测量精度要求不高,通常有1%的测量精度就足够了。通常的情况下,不测量电压也可以实现很好的无功补偿控制,对电压的测量主要是为了实现过压、欠压、以及缺相等保护功能。 对电流的测量灵敏度要求要高一些。对于使用8位单片机的低档控制器,测量灵敏度要达到1%以上。注意这里强调的是“测量灵敏度”而不是“测量精度”, 1%的电流测量灵敏度即相当于可以区分1%的电流变化,例如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电流为500A,则意味着可以区分从100A到105A的电流变化,并不要求100A的电流测量值绝对准确。对于使用DSP或32位单片机的高档控制器,测量灵敏度要达到0.1%以上,否则就谈不到高档了。同样的道理,测量的灵敏度要达到0.1%,意味着测量值应该有4位有效数字,但同样并不要求绝对准确。对无功补偿控制器要求0.1%的测量精度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实际意义。但是控制器的测量值最好能在现场进行校正。 对功率因数测量的灵敏度最好要达到0.001。准确地说,应该是对相位差的测量要求,因为测量无功功率并不需要使用功率因数值。这里要强调一点,对无功电流的计算应该使用Iq=I×sinφ的公式来进行计算,而sinφ的值应该根据相位差的值直接进行计算,不能使用sinφ=(1-cosφ2)1/2 的公式计算,否则当相位差在0度附近时,cosφ的微小变化会导致sinφ的很大变化,导致sinφ的值误差太大。例如cosφ=0.99时,对应的相位差是8.1度,对应的sinφ值为0.14,意味着0—0.14之间其他sinφ值检测不到。

负荷计算及无功补偿

第三章 负荷计算及无功补偿 广东省唯美建筑陶瓷有限公司 刘建川 3.1 负荷曲线与计算负荷 负荷曲线(load curve )是指用于表达电力负荷随时间变化情况的函数曲线。在直角坐标糸中,纵坐标表示负荷(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值,横坐标表示对应的时间(一般以小时为单位) 日负荷曲线 年负荷曲线 年每日最大负荷曲线 年最大负荷和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3.1.2 计算负荷 计算负荷是按发热条件选择电气设备的一个假定负荷,其物理量含义是计算负荷所产生的恒定温升等于实际变化负荷所产生的最高温升。通常将以半小时平均负荷依据所绘制的负荷曲线上的“最大负荷”称为计算负荷,并把它作为按发热条件选择电气设备的依据。 3.2 用电设备额定容量的确定 3.2.1 用电设备的一作方式 (1)连续工作方式 在规定的环境温度下连续运行,设备任何部份温升不超过最高允许值,负荷比较稳定。 (2)短时运行工作制 (3)断续工作制 用电设备以断续方式反复进行工作,其工作时间与停歇时间相互交替。取一个工作时间内的工作时间与工作周期的百分比值,称为暂载率,即 *100%%100%0 t t T t t ε==+ 暂载率亦称为负荷持续率或接电率。根据国家技术标准规定,重复短暂负荷下电气设备的额定工作周期为10min 。吊车电动机的标准暂载率为15%、25%、40%、60%四种,电焊设备的标准暂载率为50%、65%、75%、100%,其中草药100%为自动焊机的暂载率。 3.2.2 用电设备额定容量的计算 (1)长期工作和短时工作制的设备容量 等于其铭牌一的额定功率,在实际的计算中,少量的短时工作制负荷可忽略不计。 (2)重复短时工作制的设备容量 ○ 1吊车机组用电动机的设备容量统一换算到暂载率为ε=25%时的额定功 率,若不等于25%,要进行换算,公式为:2Pe Pn ==Pe 为换算到ε=25%时的电动机的设备容量 εN 为铭牌暂载率

静止无功补偿装置

1 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在电网中的应用 赣州供电公司黄东南 摘要:合理的无功补偿对输配电系统非常重要,SVC装置在江西电网中的首次应用表明SVC 在调相、调压、提高输电容量、改善静态和动态稳定性、抑制振荡等方面起到良好作用,在电力及工业企业中SVC装置可以改善电能质量(谐波、电压波动和闪变、三相不平衡),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有利于节能增效。为进一步推广装置应用,提高其运行管理水平,应加快SVC装置的设计、制造、试验和检验诸方面系列的行业标准制订。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能质量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 TCR+FC 标准 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大量使用了各种电力整流、换流、交流调速、轧机、电弧炉、电力机车等非线性或具有时变特性负荷的设备,致使电力系统中的暂态和冲击特性无功负荷增加,严重影响电网电压质量,也对用电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带来了严重危害。 为了稳定电压、改善功率因数以降低能耗,必须对具有时变冲击性的无功负荷进行动态无功补偿。采用无触点晶闸管开关的SVC装置,能自动跟踪电网无功的变化波动进行动态补偿,实现无功功率的连续调节。具有响应速度快、工作可靠的特点,是电网中提高功率因数和维持电压稳定的理想无功补偿装置。 针对赣州电网220kV金堂变电站存在的电能质量问题:①220kV电源输电线路偏长,且受丰、枯水期小水电及负荷波动影响,电源电压波动大;②供电负荷中有220kV直供的鼎龙钢厂及定南、全南县的几个电弧炉冶炼金属企业,其负荷功率因数很低,造成电能的极大损耗;而负荷的冲击极大,引起电网电压波动和闪变,加以产生的高次谐波造成电网的严重污染,致使电网电能质量下降;③考虑到2008年京九铁路将进行电气化改造,电气化铁路的供电又将增加冲击性的非线性负荷使电网中不可避免增加降低电能质量的不稳定性。为此在220kV 金堂变电站采用了SVC装置(TCR+FC型),这也是SVC装置在江西电网中的首次应用,同时也是国内第一座移动式无功补偿装置。 该装置于2007年12月30日顺利投入运行,从各项测试数据来看,SVC装置对改善母线电压总谐波畸变,以及调相、调压结果基本上能达到仿真计算水平,同时对抑制振荡,提高电网输电功率及输电能力有较大帮助。为此作以下的初步总结分析。 1 SVC装置的工作原理及构成1.1 工作原理 SVC(static var compensator)全称静止式无功补偿装置,早期又称为SVS,目前国内市场上的SVC无功功率补偿装置主要是接触器或断路器投切电容器组(如PFC、HVC)、晶闸管控制电抗器(TCR加装消谐滤波装置组成TCR+FC)和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SC)装置。 TCR型SVC动态无功功率补偿装置通过控制TCR支路中串联的功率可控硅的触发相角,来改变流经电抗器支路的电流,从而得到不同的无功功率。装置由光电触发控制系统、阀控系统、主电抗器及保护元件等单元组成。晶闸管触发角α在 90°~180°范围内可调节,即导通角β<180°。当α=90°时,补偿装置吸收的无功功率最大(称为短路功率);当α=180°达到其在调节范围内的最大值时,吸收的无功功率最小(称为空载功率)。通过调节触发角α的大小,即连续改变主电抗器的电流量,动态调节补偿的无功功率。 TCR型SVC动态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并联固定电容器组FC构成晶闸管控制电抗器加固定滤波电容器组(TCR+FC)型式,装置总的输出无功功率为 TCR 与FC无功功率抵消后的净无功功率,因而可以将补偿装置的总体无功电流偏置到可吸收容性无功的范围置内。 TCR 采用相控原理,在系统中将除产生特征谐波及非特征的奇次、偶次及三的倍数次谐波,并联固定电容器组FC则兼作滤波器,吸收 TCR 产生的谐波电流和系统其它谐波电流。SVC动态补偿原理

xyJKFG智能无功补偿控制器使用说明书

您的位置:首页>> 产品展示>> 详细介绍 产品编号:71014133516 产品名称:xyJKFG智能无功补偿控制器 规格:台 产品备注:xyJKG智能无功补偿控制器 产品类别:低压产品 产品说明 xyJKFG智能无功补偿控制器使用说明书 成都星宇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非常感谢您选择了我们的产品! 使用之前请仔细阅读并妥善保管本说明书 目录 一简述1 二技术指标1 三型号说明2 四面板功能及显示说明2 五操作说明3 六接线说明7 七调试说明9 八安装说明9 九产品目录10 注意事项10 一简述 xyJK系列智能无功补偿控制器是将人工智能成功运用于低压配电设备控制系统中,由于是无功型的控制器,其控制功能的完备,使补偿效果达到了最佳的状态。当控制物理量为无功功率(Q)时能兼顾功率因数,较完善的解决了功率因数型控制器的缺陷,在运行中既能保证线路系统稳定、无振荡现象出现,又能兼顾补偿效果,将补偿装置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线路在重负荷时,如果cosφ已达到 0.99(滞后),只要再投一组电容器不发生过补,也还会再投入一组电容器。当线路无电流互感器时,控制物理量转为电压(U),此时

能根据当地的电压高低自动调节电压。 二技术指标 2.1 产品引用标准 GB/T15576-1995 低压无功功率静态补偿装置总技术条件 DL/T597-1996 低压无功补偿控制器订货技术条件 JB/T9663-1999 低压无功功率自动补偿控制器 2.2 环境条件 ?环境温度:工作时-25℃~70℃;极限、运输、储存时-40℃~80℃ ?相对湿度:40℃时20%~90%;50℃时90% ?大气压力:79.5 kPa~106.0kPa(海拔2500m及以下)2.3 电源工作电压:220V±20%;频率50Hz±5%;正弦波形总畸变率≤5% 2.4 电压输入模拟量:380V(三相均衡补偿) 2.5 测量精度 ?电压模拟量(80%~120%额定值):0.5级 ?电流模拟量(20%~100%额定值):0.5级 ?相位角ф在-30°~+60°时,功率:2级;功率因数:1.5级 2.6 补偿方式及投切方式 ?补偿方式:共补型(三相均衡补偿) ?投切方式:循环投切 2.7 浏览实时运行参数 ?共补型:电压Uac (V);电流Ib (A);功率P (10kW);Q (kvar);功率因数PF 2.8 控制对象及控制门限设定范围 ?控制对象为无功功率时,控制门限设定范围: 投入门限1 ~ 999kvar 切除门限:1 ~ 999kvar ?控制对象为电压时,控制门限设定范围: 共补型:电压投入320 V ~400V、切除门限380 V ~456V ?过压保护值共补型:380 V~460V; ?欠压保护值共补型:240 V~380V; ?动作延时时间1 s~150s ?电流变比1(5:5) ~999(4995:5) ?电容容量:0~99kvar;当容量为0时,表示此路未接电容 ?动作误差:<±20%;动作回差:6 V~12V ?控制器灵敏度:K≤0.1A ?过电压保护分断总时限不大于60s;切投动作时间间隔不小于120s 2.9 输出触点容量 12V或~220V。能适合复合开关、接触器、电子开关等不同投切元件 2.10 采样方式 ?共补型交流采样:采集一线电压(Uac)与一相电流(Ib)

无功补偿几种补偿方式的优缺点

无功补偿几种补偿方式的优缺点 无功功率补偿,简称无功补偿,在电力供电系统中起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的作用,降低供电变压器及输送线路的损耗,提高供电效率,改善供电环境。所以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在电力供电系统中处在一个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位置。 合理的选择补偿装置,可以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网络的损耗,使电网质量提高。反之,如选择或使用不当,可能造成供电系统,电压波动,谐波增大等诸多因素。今天就带大家了解13种无功补偿方式,各自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1)同步调相机 基本原理:同步电动机无负荷运行,在过励时发出感性无功;在欠励时吸收感性无功; 主要优点:既能发出感性无功,又能吸收感性无功; 主要缺点:损耗大,噪音大响应速度慢,结构维护复杂; 适用场合:在发电厂尚有少量应用。 (3)就地补偿 基本原理:一般将电容器直接与电动机变压器并联,二者共用1台开关柜;

主要优点:末端补偿,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线损; 主要缺点:台数较多,投资量大; 适用场合:水厂、水泥厂应用较多; (3)集中补偿 基本原理:集中装设在系统母线上,一般设置单独的开关柜;主要优点:可对整个变电所进行补偿,投资相对较小; 主要缺点:一般为固定补偿,在负载低时可能出现过补偿; 适用场合:适用于负载波动小的系统 (4)自动补偿(机械开关投切电容器) 基本原理:采用机械开关(接触器、断路器)等根据功率因数控制器的指令投切电容器; 主要优点:能自动调节无功出力,使系统无功保持平衡,技术成熟,占地小、造价低; 主要缺点:响应时间较慢,受电容器放电时间限制; 适用场合:目前主流补偿方式,满足大多数行业用户需求;(5)晶闸管投切电容器

无功补偿容量计算

无功补偿容量计算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一、无功补偿装置介绍 现在市场上的无功补偿装置主要分为固定电容器组、分组投切电容器组、有载调压式电容器组、SVC和SVG。下面介绍下各种补偿装置的特点。 1)固定电容器组。其特点是价格便宜,运行方式简单,投切间隔时间长。但它对于补偿变化的无功功率效果不好,因为它只能选择全部无功补偿投入或全部无功补偿切出,从而可能造成从补偿不足直接补偿到过补偿,且投切间隔时间长无法满足对电压稳定的要求。而由于光照强度是不停变化的,利用光伏发电的光伏场发出的电能也跟着光伏能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固定电容器组不适应光伏场的要求,不建议光伏项目中的无功补偿选用固定电容器组。 2)分组投切电容器组。分组投切电容器组和固定电容器组的区别主要是将电容器组分为几组,在需要时逐组投入或切出电容器。但它仍然存在投切间隔时间长的问题,且分的组数较少,一般为2~3组(分的组数多了,投资和占地太大),仍有过补偿的可能。因此分组投切电容器组适用于电力系统较坚强、对相应速度要求较低的场所。 3)有载调压式电容器组。有载调压式电容器组和固定电容器组的区别主要是在电容器组前加上了一台有载调压主变。根据公式Q=2πfCU2可知,电容器组产生的无功功率和端电压的平方成正比,故调节电容器组端电压可以调节电容器组产生的无功功率。有载调压式电容器组的投切间隔时间大大缩短,由原来的几分钟缩短为几秒钟。且有载调压主变档位较多,一般为8~10档,每档的补偿无功功率不大,过补偿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分组投切电容器组适用于电力系统对光伏场要求一般的场所。

智能无功补偿控制器使用说明

一简述 xyJK系列智能无功补偿控制器是将人工智能成功运用于低压配电设备控制系统中,由于是无功型的控制器,其控制功能的完备,使补偿效果达到了最佳的状态。当控制物理量为无功功率(Q)时能兼顾功率因数,较完善的解决了功率因数型控制器的缺陷,在运行中既能保证线路系统温度、无震荡现象出现,又能兼顾补偿效果,将补偿装置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线路在重负荷时,如果cosφ已达到0.99(滞后),只要再投入一组电容器不发生过补,也还回再投入一组电容。当线路无电流互感器时,控制物理量转为电压(U),此时根据当地的电压高低自动调节电压。 二技术指标 2.1 产品引用标准 GB/T15576-1995 低压无功功率静态补偿装置总技术条件 DL/T597-1996 低压无功补偿控制器订货技术条件 JB/T9663-1999 低压无功功率自动补偿控制器 2.2环境条件 环境温度:工作时-25℃~70℃;极限、运输、储存时-40℃~80℃ 相对湿度:40℃时20%~90%;50℃时90% 大气压力:79.5kPa~106.0kPa(海拔2500m及以下) 2.3电源工作电压:220V±20%;频率:50Hz±5%:正弦波形总畸变率《5%2.4电压输入模拟量:220V(混合补偿)或380V(三相均衡补偿) 2.5测量精度 电压模拟量(80%~120%额定值):0.5级 电流模拟量(20%~100%额定值):0.5级 相位角φ在-30℃~+60℃时,功率:2级;功率因数:1.5级 2.6补偿方式及透切方式 补偿方式:共补型(三相均衡补偿) 混合补偿(三相分相补偿与三相均衡补偿相结合)透切方式:循环投切 2.7浏览实时运行参数 共补型:电压Uac(V);电流Ib(A);功率P(10kW);Q(kvar);功率因数PF 混合补偿:三相电压Ua、Ub、Uc(V);三相电流Ia、Ib、Ic(A);三相功率Qa、Qb、Qc(kvar);总的有功P(10kW);功率因数PF 2.8控制对象及控制门限设定范围 控制对象为无功功率时,控制门限设定范围: 投入门限:1~999 kvar 切除门限:1~999 kvar 控制对象为电压时,控制门限设定范围: 共补型:电压投入320V~400V、切除门限:380V~465V 混合补偿型:电压投入180V~230V、切除门限:220V~264V 过压保护值共补型:380V~460V;混合补偿型:220V~264V 欠压保护值共补型:240V~380V;混合补偿型:140V~220V

无功补偿原理及无功就地补偿

引用无功补偿原理及无功就地补偿 电容器自动补偿原理及无功补偿计算 一、KL-4T 智能无功功率自动补偿控制器 1、补偿原理 JKL-4T 智能无功功率自动补偿控制器采用单片机技术,投入区域、延时时间、过压切除门限等参数已内部设定,利用程序控制固态继电器和交流接触器复合工作方式,投切电容器的瞬间过渡过程由固态继电器执行,正常工作由接触器执行(投入电容时,先触发固态继电器导通,再操作交流接触器上电,然后关断固态继电器;切除电容时先触发固态继电器导通,再操作交流接触器断电,然后关断固态继电器),具有电压过零投入、电流过零切除、无拉弧、低功耗等特点。 2、计算方法及投切依据 以电压为判据进行控制,无需电流互感器,适用于末端补偿,以保证用户电压水平。 1)电压投切门限 投入电压门限范围 175V ~210V 出厂预置 175V 切除电压门限范围230V ~240V 出厂预置232V 回差 0V ~22V 出厂预置 22V 2)欠压保护门限(电压下限)170V ~175V 出厂预置 170V 3)过压保护门限(电压上限)242V ~260V 出厂预置 242V 4)投切延时 1S ~600S 出厂预置 30S 3、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 用户端电压过低而电容器不能投入。 1)电压低于欠压保护门限。 2)三相电压严重不平衡。 二、JKL-4C 无功补偿控制器

1、补偿原理 JKL-4C 无功补偿控制器采用单片机技术,投切组数、投切门限、延时时间、过压切除门限等参数可由用户自行整定。取样物理量为无功电流,取样信号相序自动鉴别、转换、无须提供互感器变比及补偿电容容量,自行整定投切门限,满量程跟踪补偿,无投切振荡,适应于谐波含量较大的恶劣现场工作。 2、计算方法及投切依据 依据《DL/T597-1996低压无功补偿器订货技术条件》无功电流投切,目标功率因数为限制条件。 1)当电网功率因数低于COSФ预置且电网无功电流大于1.1Ic时(Ic为电容器所产生无功电流,由控制器自动计算),超过延时时间,补偿电容器自动投入。 2)当相位超前或电压处于过压、欠压状态时,控制器切除电容器。 3、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 1)显示-.50 。取样电压电流线接错,应为线电压和另外一相流。 2)功率因数显示较低而不投入电容。目标功率因数设置过低或负荷过小或者过压保护门限设置过低。 三、PDK2000配电综合测控仪 1、补偿原理 PDK2000配电综合测控仪采用DSP技术,其控制部分包括投切组数、投切门限、编码方式、延时时间、过压切除门限等参数可由用户自行整定。取样物理量为无功功率,取样信号相序自动鉴别、转换,满量程编码跟踪补偿,无投切振荡,适应于精确补偿的现场工作。 2、计算方法及投切依据 依据《DL/T597-1996低压无功补偿器订货技术条件》无功功率投切,目标功率因数为限制条件。 1)当电网功率因数低于COSФ预置且电网无功功率大于门限值(门限系数*电容容量)时,超过延时时间,补偿电容器自动投入。 2)投切时以所设编码方式投切,优先投切容量较大的合适的电容,然后投切较小的电容,以达到最小的投切次数和最优化的补偿容量。

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的作用

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的作用 在电力系统中无功补偿是一种通过建立电磁场的方式,保障电网稳定运作的技术,该项技术在现代电能消耗、负荷巨大的条件下十分重要,起到维持电网损耗与电力用户电价缴费平衡、合理的作用。但面对现代庞大的电网布局,依靠低压无功补偿设备来开展无功补偿工作会遇到很多困难与限制,导致无功补偿技术应用效果不佳,这一条件下如果借助智能技术系统将区域内所有电网线路全部集成,再进行统一无功补偿管理,就可以避免传统设备下的种种问题,因此对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应用进行研究具有推动电力行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1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基本概念与应用重要性 1.1基本概念。在电力自动化运作当中,其供电设备的电感、电容等原件会生成电磁场,受磁场影响就会导致电力系统中出现无功。无功的存在会电路内形成电流,这种电流无法产生实际效果,但也会占用供电系统资源,使得供电系统负荷压力增大,影响到系统运作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这一条件下,通过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在供电系统管理端设置智能技术系统,同时在电容、电感元件之间安装无功补偿设备,即可对电力系统进行智能无功补偿管理,原理上首先利用智能技术系统来判断电力系统当前是否需要无功补偿、设定补偿参数,其次控制无功补偿设备发出反向电流来抵消无功电流。由此可见,智能无功补偿技术的核心功能在于抵消无功电流,相应起到平衡供电电流、降低供电系统负荷压力、减小电力设备工作损耗等作用。1.2应用重要性。在功能上,智能无功补偿技术与传统低压无功补偿设备类似,两者均

通过抵消无功电流来发挥能效,但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传统低压无功补偿设备不再适用,与智能无功补偿技术相比存在性能上的差距,其中具体表现可以分为三类。1.2.1性能差距表现一。根据以往电力自动化运作中的低压无功补偿设备应用表现可知,该设备主要利用单一信号、三相电容器发出低压电流来实现无功补偿,这种补偿方式在早期电动机负荷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但这种补偿方式的补偿额是固定的,因此面对现代电力用户负荷的差异化表现,传统设备经常会出现过补、欠补的现象,这种表现代表传统设备存在补偿精确性不足的缺陷。反之通过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因为智能逻辑的精确分析功能,可以依照实际需求来设定补偿额或参数,所以对比之下智能无功补偿技术的性能更具优势。1.2.2性能差距表现二。传统低压无功补偿设备在运作中存在开闭需求,即无需进行无功补偿时需要关闭,相应需要无功补偿时则开启,这一条件下因为传统设备的开闭控制器一般为交流接触器,所以受该控制器的运作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应用文/卢芳芳(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金华供电公司浙江省金华市321017)性能影响,传统设备的低压补偿电流传播速度会变得很慢,难以第一时间实现无功补偿。同时,补偿电流传播速度缓慢会在投切过程中对电网带来较大的磨损,直接影响电网电路的使用寿命。而在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应用中,一般采用智能真空开关与复合开关来管理装置的开闭状态,由此就解决了传统设备补偿电流传播速度慢的问题。1.2.3性能差距表现三。传统低压无功补偿设备所提供的补偿电流具有固定、单一的特征,面对现代电网负载超负荷状态

国家标准《静止式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功能特性》(精)

国家标准《静止式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功能特性》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2005年7月 一、概述 国家标准《静止式无功功率补偿装置(SVC)功能特性导则》被列入了2003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计划编号为20032411-T-469。完成年限2005年。本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全国电压电流等级和频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归口并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 为了保证标准质量,特别邀请西安交通大学夏道止教授、王兆安教授、清华大学陈建业教授、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林海雪教授级高工(兼)、全国电力电子学标委会秘书处周观允教授级高工(兼)担任标准编制工作组顾问。 1 标准项目的提出和编制过程 该项目是在全国电压电流等级和频率标委会委员、鞍山荣信电力电子有限公司左强总经理的提议下,于2001年初和《静止式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VC) 现场试验导则》国家标准项目一起,向国家标准委提出立项申请,2003年底被批准立项的。 2004年第1季度,标委会秘书处研究确定:成立以全国电压电流等级和频率标委会秘书处、全国电力电子学标委会秘书处、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安领步电能质量研究、鞍山容信电力电子有限公司为主要起草单位的标准编制工作组;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还将扩展供电、用电、设备及其主要部件制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标准编制工作。 根据2004年6月23日国家标准委高新技术部有关“无功补偿装置”国家标准规划及制定工作会议精神,两项《静止式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VC)》国家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将积极吸收相关行业和单位的意见。 2004年12月21-23日,于北京召开了主要起草人和顾问工作扩大会议。会议就采用美国IEEE相应标准的基本原则达成以下共识: ——本标准不是等同、也不是修改采用,但鉴于美国IEEE 1303:1994相应标准的框架和技术内容有一定价值,因此在编制我国标准时应作为主要参考文件;关键是要保证国家标准的先进性,提高产品竞争力,技术内容可适当超前以指导科研; ——标准的适用范围要突破美国IEEE相应标准,涵盖输电和配电系统; ——保持立项时的标准名称,暂不改变; ——标准中,对实现产品性能的方法(例如冷却方式)不应强行做推荐性规定; ——该标准在编制过程中,要注意与国家标准《静止式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现场试验》的编制工作的密切协调; ——标准内容不应与现行国家标准发生矛盾; ——编制标准时应注意充分研究现正在编制的相关电力行业标准和可控硅阀国家标准。 会议对由西安领步电能质量研究所、鞍山荣信电力电子有限公司分别组织翻译,并聘请有关专家校对的最新IEEE标准进行了集体校对;研究商讨了IEEE 1303:1994各章条的采用程度和增删意见。会议决定由刘军成高级工程师执笔起草、林海雪教授级高工校核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讨论稿,然后提交2005年5月召开的主要起草人会议,供集体讨论修改。

无功补偿常用计算方法

按照不同的补偿对象,无功补偿容量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1)按照功率因数的提高计算 对需要补偿的负载,补偿前后的电压、负载从电网取用的电流矢量关系图如图3.7所示: I 2r I 1 补偿前功率因数1cos ?,补偿后功率因数2cos ?,补偿前后的平均有功功率为 P ,则需要补偿的无功功率容量 )t a n (t a n 21? ?-=P Q 补偿 (3.1) 由于负载功率因数的增加,会使电网给负载供电的线路上的损耗下降, 线损的下降率 %100)cos (3)cos (3)cos ( 3%21 122 2211?-= ?R I R I R I P a a a ???线损 %100)c o s c o s (1221??? ? ???-=?? (3.2) 式中R 为负载侧等值系统阻抗的电阻值。 (2)按母线运行电压的提高计算 ①高压侧无功补偿 无功补偿装置直接在高压侧母线补偿,系统等值示意图如图3.8所示: 图3.7 电流矢量图

P+jQ 补偿 图中, S U、U分别是系统电压和负载侧电压;jX R+是系统等值阻抗(不 含主变压器高低压绕组阻抗);jQ P+是负载功率, 补偿 jQ是高压侧无功补偿容 量; 1 U、 2 U分别是补偿装置投入前后的母线电压。 无功补偿装置投入前后,系统电压、母线电压的量值存在如下关系: 无功补偿装置投入前 1 1U QX PR U U S + + ≈ 无功补偿装置投入后 2 2 ) ( U X Q Q PR U U S 补偿 - + + ≈ 所以 2 1 2U X Q U U补偿 ≈ -(3.3) 所以母线高压侧无功补偿容量 ) ( 1 2 2U U X U Q- = 补偿 (3.4) ②主变压器低压侧无功补偿 无功补偿装置在主变压器的低压侧进行无功补偿,系统等值示意图如图3.9所示: P+jQ 补偿 图3.8 系统等值示意图

无功补偿中各种型号的其意义

第1章绪论 1.1 无功补偿的意义 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了电力负荷的高速增长。尤其是近两、三年来,由于电力负荷增长迅猛,而发电装机容量和输配电能力不足,造成全国近20个省市电力供应紧张,部分省市出现限电拉闸[1]。与此同时,随着电力市场的开放,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电力生产与供应企业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电能质量与无功功率有重大的关系。无功功率是电力系统一种不可缺少的功率。大量的感性负荷和电网中的无功功率损耗,要求系统提供足够的无功功率,否则电网电压将下降,电能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无功功率的不合理分配,也将造成线损增加,降低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无功功率从何而来?显然,发电机提供的无功功率相对负荷和网络对无功功率的需求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仅仅依靠发电机提供无功功率也是极不经济的。无功功率最主要的来源是利用各种无功功率补偿(以下简称无功补偿)设备在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无功补偿。因此,无功补偿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保证电能质量和实现电力系统经济运行的基本手段。 低压电力用户量大面广,其负荷的功率因数又大都比较低,因此在低压电网中进行无功功率的就地补偿是整个电力系统无功补偿的重要环节。 低压电网的无功补偿主要采用并联电容器进行,它包括固定电容器(FC)补偿和自动投切电容器的动态补偿以及两者混合补偿等方式。 电力负荷是随时变化的,所需要的无功功率也是随时变化的,为了维持无功平衡,要求无功补偿设备实行动态补偿,即要根据无功负荷的变化及时投切电容器。以往的低压动态无功补偿设备以机械开关(接触器)作为电容器的投切开关,机械开关不仅动作速度慢,而且会产生诸如涌流冲击、过电压、电弧重燃等现象,开关本身和电容器都容易损坏。据调查,我国过去使用的自动投切电容器无功补偿装置在使用3年后损坏率达75%[2]。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出现了智能型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这种以电力电子器件作为无功器件(电容器、电抗器)的控制或开关器件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被称为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Static Var Compensator)。 SVC是动态无功补偿技术的发展方向,它正成为传统无功补偿装置的更新换代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