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环境分析技术.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

1、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流程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

2、气相色谱仪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

气相色谱是对气体物质或可以在一定温度下转化为气体的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由于物质的物性不同,其试样中各组分在气相和固定液液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当汽化后的试样被载气带入色谱柱中运行时,组分就在其中的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由于固定相对各组份的吸附或溶解能力不同,虽然载气流速相同,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就不同,经过一定时间的流动后,便彼此分离,按顺序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产生的讯号经放大后,在记录器上描绘出各组份的色谱峰。根据出峰位置,确定组分的名称,根据峰面积确定浓度大小。这就是气象色谱仪的工作原理

各种型号的气相色谱仪都包括六个基本单元。

即:(1) 载气及其流速控制系统; (2) 进样系统; (3) 色谱柱系统;

(4) 检测器系统; (5) 记录器系统; (6)温控系统。

在刑侦检验技术工作中常用的检测器有:火焰离子化简测器 (FID) 、氮磷检测器 (NPD) 、火焰光度检测器 (FPD) 、电子浦获检测器 (ECD) 等

3、气相色谱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包括:

(1)保留值定性法。固定相及操作条件恒定时,每种组分都有恒定的保留值。在相同的条件下,测定标准物质和未知样品的保留值,当未知样品中出现与标准物质保留值相同的色谱峰时,则未知物中可能含有此种物质。

(2)峰高定性法取两份未知样品,在其中一份中加入已知纯物质,然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分别测定两份样品的色谱图,对比色谱图,如果某一组分峰高增加,则未知样品中可能含有已知纯物质

(3)与质谱、红外光谱联用定性上述两种方法适用于确定未知样品中是否含有某一组分。如果对未知样品的组分全然不知时,可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红外光谱联用的方法进行测定。气相色谱有很强的分离能力,而质谱、红外光谱可以测定未知物的结构,如果再接上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检索就更方便。

定量分析方法有:归一化法,外标法,内标法。

4、气相色谱最佳实验条件选择的原则、方法。

5.气相色谱法在在有机污染监测上的应用。

(1)建立了适用于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的前期固相萃取方法。将普通的气相毛细管去掉表面涂层,根据有机污染物在水相与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特性,选择合适的固定液涂在毛细管外侧,将水中目标物萃取至毛细管上,通过顶空进样器,用气相色谱法直接测定。

(2)以多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作为混合标准液,分别应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和固相萃取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进行测定,针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代表进行了各项指标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固相萃取顶空气相色谱法克服了传统顶空气相色谱法灵敏度低的缺点,与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具有极其相近的检测限,却具有更好的重现性。 (3)运用固相萃取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实际检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通过对固相萃取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的实际运用,显示该方法现实可行性。

6.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简介。

气质联用色谱是一种结合气相色谱和质谱的特性,在试样中鉴别不同物质的方法。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即气相色谱部分和质谱部分。气相色谱使用毛细管柱,其关键参数是柱的尺寸(长度、直径、液膜厚度)以及固定相性质(例如,5%苯基聚硅氧烷)。当试样流经柱子时,根据个组分分子的化学性质的差异而得到分离。分子被柱子所保留,然后,在不同时间(叫做保留时间)流出柱子。流出柱子的分子被下游的质谱分析器做俘获,离子化、加速、偏向、最终分别测定离子化的分子。质谱仪是通过把每个分子断裂成离子化碎片并通过其质荷比来进行测定的。 GC-MS的使用包括药物检测(主要用于监督药物的滥用)、火灾调查、环境分析、爆炸调查和未知样品的测定。

7、色谱法有哪些类型?其分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分类:按照固定相的形态分类分为柱色谱和平面色谱;按照色谱动力学过程分类分为淋洗色谱法、置换色谱法和迎头色谱法;按照两相的物理形态、分离机理等分类分为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基本原理:色谱分离体系都有两相组成,即固定不动的固定相和在外力作用下带着试样通过固定相的流动相。在固定相上溶解、吸着或吸附力大,即分布常数大的组分迁移速率慢,保留时间长;在固定相上溶解、吸着或吸附力小,即分布常数小的组分迁移速率快。结果是试样各组分同时进入色谱柱,而以不同速率在色谱柱内迁移,导致各组分在不同时间从色谱柱洗出,实现组分分离。

8、气相色谱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气相色谱主要包括气路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系统、检测器、温度系统及数据处理和计算机控制系统。

9、气相色谱最佳实验条件应该如何选择?

气相色谱分析中实验条件的选择

选择气相色谱分析的实验条件主要包括:色谱柱的选择、柱温的选择和载气的选择。另外还有一些其他条件的选择,包括气化室温度、检测室温度、进样量的选择等。 (1)色谱柱的选择

主要是选择固定相和柱长。固定相选择需注意极性及最高使用温度。气一液色谱法还要注意载体的选择。高沸点样品用比表面小的载体、低固定液配比(1%~3%),以防保留时间过长,峰扩张严重。低沸点样品宜用高固定液配比(5%~25%),从而增大分配系数,以达到良好分离。难分离样品可用毛细管柱。柱长加长能增加塔板数,使分离度提高。但柱长过长,峰变宽,柱阻也增加,并不利于分离。在不改变塔板高度(H)的条件下,分离度与柱长有如下关系。(R1/R2)2=L1/L2

(2)柱温的选择

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在使最难分离的组分有符合要求的分离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较低柱温。低柱温可增大分配系数,增加选择性,减少固定液流失,延长柱寿命及降低检测本底。但柱温降低,液相传质阻抗增加,而使峰扩张,柱温太低则拖尾,故以不拖尾为度。可根据样品沸点来选择柱温。

分离高沸点样品(300~400℃),柱温可比沸点低100~150℃。分离沸点<300℃的样品,柱温可以在比平均沸点低50℃:至平均沸点的温度范围内。对于宽沸程样品(混合物中高沸点组分与低沸点组分的沸点之差称为沸程),选择一个恒柱温经常不能兼顾两头,需采取程序升温的方法。程序升温改善了复杂成分样品的分离效果,使各成分都能在较佳的温度下分离。程序升温还能缩短分析周期,改善峰形,提高环境监测中检测灵敏度。

(3)载气的选择

载气的选择从三方面考虑:对峰扩张、柱压降及环境监测中检测器灵敏度的影响。载气采用低线速时,宜用氮气为载气,高线速时宜用氢气(黏度小)。色谱柱较长时,在柱内产生较大的压力降,此时采用黏度低的氢气较合适。H2最佳线速度为10~12cm/s;N2为7~10cm/s。通常载气流速可在20~80mL/min 内,通过实验确定最佳流速,以获得高柱效。但为缩短分析时间,载气流速常高于最佳流速。

(4)其他条件的选择

①气化室温度气化室温度取决于样品的挥发性、沸点及进样量。可等于样品的沸点或稍高

于沸点,以保证迅速全气化。但一般不要超过沸点50℃以上,以防样品分解。对于稳定性差的样品可用高灵敏度检测器,降低进样量,这时样品可在远低于沸点温度下气化。

②检测室温度为了使色谱柱的流出物不在检测器中冷凝而污染检测器,检测室温度需高于柱温。一般可高于柱温30~50℃左右,或等于气化室温度。但若检测室温度太高,热导检测器的灵敏度降低。

③进样量进样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谱带的初始宽度,进样量越大,谱带初始宽度越宽,经分离后的色谱峰宽也越宽,不利于分离。因此,在检测器灵敏度足够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进样量。通常以塔片数减少10%作为最大允许进样量。柱超载时峰变宽,柱效降低,峰不正常。一般来说,柱越长,管径越粗,固定液配比越高,组分的分配系数越大,则最大允许进样量越大。对于填充柱,气体样品以0.1~1mL为宜,液体样品进样量应小于4uL或小于1uL。毛细管柱需用分流器分流进样,分流后的进样量为填充柱的1/100~1/10。

10、目前我国水中有机污染监测,用色谱法测定的主要项目有哪些?

气象色谱法可用来分析水中挥发性有机物(包括挥发性卤代有机物、挥发性非卤代有机物、

挥发性芳香烃及丙烯腈、一镜等);分析酚类有机物;有机农药;水中多环芳烃和有机胺类有机物。

高效液相色谱可用来分析水中苯胺类化合物(苯胺、对硝基苯胺、联苯胺、邻硝基苯胺等);水中多环芳烃类有机物;水中极性有机污染物和有机农药等。

11、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系统由储液器、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记录仪等几部分组成。储液器中的流动相被高压泵打入系统,样品溶液经进样器进入流动相,被流动相载入色谱柱(固定相) 内,由于样品溶液中的各组分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在两相中作相对运动时,经过反复多次的吸附- 解吸的分配过程,各组分在移动速度上产生较大的差别,被分离成单个组分依次从柱内流出,通过检测器时,样品浓度被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记录仪,数据以图谱形式打印出来。

12、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有机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污染物的基础之上工业以及农业淋容等多方面因素会对水体中造成一定的有机物污染,在针对有机物的污染监测过程中传统的监测方法无法在精度与效率方面达到要求。在此方面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对有机物进行定型的同时进行定量的监测。主要监测的项目包括了,工业有机污染物(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总有机物等)、农业有机物(如杀虫剂、除草剂、消化抑制剂)、特殊有机物(微生物代谢物、医疗污染物、生活污水等)。针对如上的有机物监测一方面能够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可以鉴别污染物种类进而对排查污染源提供一定的帮助。

13、高效液相色谱仪有哪几部分组成?它与气相色谱仪有何异同点?

组成部分:高压泵、进样阀、色谱柱、检测器、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与气相色谱的异同点: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

进样方式:样品制成溶液

流动相:1 液体流动相可为离子型、极性、弱极性、非极性溶液,可与被分析样品产生相互作用,并能改善分离的选择性;2 液体流动相动力粘度为10-3Pa·s,输送流动相压力高达2~20MPa。

固定相:1 分离机理:可依据吸附、分配、筛析、离子交换、亲和等多种原理进行样品分离,可供选用的固定相种类繁多;2 色谱柱:固定相粒度大小为5~10μm;填充柱内径为3~6mm,柱长10~25cm,柱效为103~104;毛细管柱内径为0.01~0.03mm,柱长5~10m,柱效为104~105;柱温为常温。

检测器:选择性检测器:UVD,PDAD,FD,ECD ;通用型检测器:ELSD,RID

应用范围:可分析低分子量低沸点样品;高沸点、中分子、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包括非极性、极性);离子型无机化合物;热不稳定,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分子。

仪器组成:溶质在液相的扩散系数(10-5cm2·s-1)很小,因此在色谱柱以外的死空间应尽量小,以减少柱外效应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二、气相色谱法

进样方式:样品需加热气化或裂解

流动相:1 气体流动相为惰性气体,不与被分析的样品发生相互作用2 气体流动相动力粘度为10-5Pa·s,输送流动相压力仅为0.1-0.5MPa 固定相:1 分离机理:依据吸附,分配两种原理进行样品分离,可供选用的固定相种类较多;

2 色谱柱:固定相粒度大小为0.1-0.5mm;填充柱内径为1-4mm,柱效为102 ___ 103;毛细管柱内径为0.1-0.3mm,柱长10-100m,柱效为103___104,柱温为常温-300℃。检测器:通用型检测器:TCD,FID (有机物)选择性检测器:ECD*,FPD,NPD 应用范围:可分析低分子量、低沸点有机化合物;永久性气体;配合程序升温可分析高沸点有机化合物;配合裂解技术可分析高聚物。

仪器组成:溶质在气相的扩散系数(10-1cm2/s)大,柱外效应的影响较小,对毛细管气相色谱应尽量减小柱外效应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14、高效液相色谱法适合哪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测定?

1、中等分子量的油溶性样品如油品、脂肪、芳烃等

2、不同极性取代基的化合物

3、结构异构体和几何异构体的混合物的分离。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用来分离、分析多组分混合物的极为有效的物理化学分析方法。

1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组成及各部分作用。

AAS是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定谱线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由锐线光源、原子化器、单色器和检测器四部分组成。光源的作用是辐射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实际辐射的是共振线和其它非吸收谱线),以供测量之用;原子化器的作用是将试样中的待测元素转变成原子蒸气;单色器的作用是将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邻近谱线分开;检测器的作用是将单色器分出的光信号进行光电转换。

1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主要是金属污染物的测定,可测定的元素有60-70种,例如:(1)Cu、Pb、Zn、Cd的测定(GB7475-87)(2)Ca、Mg的测定(3)水质、硫酸盐的测定(GB13196-91)(4)大气尘粒中金属元素的测定(5)大气降水中Na、K的测定(GB13580.12-92)(6)大气降水中Ca、Mg的测定(GB13580.13-93)(7)环境空气中铅的测定(GB/T15262-94)

17、子吸收分析技术有几种定量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样品?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元素所产生的原子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所发射的特征谱线的吸收作用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技术,常用的定量方法有:

⑴标准曲线法:将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标准溶液按照一定操作过程分别进行测定,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在相同条件下处理待测物质并测定其吸光度,即可从标准曲线上找出对应的浓度。由于影响因素较多,每次实验都要重新制作标准曲线。使用该方法时应注意:配制的标准溶液浓度应在吸光度与浓度成线性的范围内;整个分析过程中操作条件应保持不变。另外,标准曲线法虽然简单,但必须保证标准样品与试样的物理性质相同,保证不存在干扰物·对于组成尚不清楚的样品不能用标准曲线法。

⑵标准加入法:把待测样本分成体积相同的若干份,分别加入不同量的标准品,然后测定各溶液的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标准品加入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用直线外推法使工作曲线延长交横轴,找出组分的对应浓度。本法的优点是能够更好地消除样品基质效应的影响。适用于试样的基体组成复杂且对测定有明显干扰时,但在标准曲线呈线性关系的浓度范围内的样品。应最少用四个点来作外推曲线。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法只能消除基体效应的影响,而不能消除背景吸收的影响,故应扣除背景值。

⑶内标法:在系列标准品和未知样品中加入一定量样本中不存在的元素(内标元素),分别进行测定。以标准品与内标元素的比值为纵坐标,标准品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再根据未知样品与内标元素的比值依曲线计算出未知样品的浓度。本法要求内标元素应与待测元素有相近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只适用于双通道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8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有哪些干扰因素?如何消除?

一. 光谱干扰

1、在测定波长附近有单色器不能分离的待测元素的邻近线——减小狭缝宽度

2、灯内有单色器不能分离的非待测元素的辐射——高纯元素灯

3、待测元素分析线可能与共存元素吸收线十分接近——另选分析线或化学分离

二. 电离干扰

待测元素在高温原子化过程中因电离作用而引起基态原子数减少的干扰(主要存在于火焰原子化中)电离作用大小与:1、待测元素电离电位大小有关,一般:电离电位< 6eV ,易发生电离;2、火焰温度有关——火焰温度越高↑,越易发生电离↑

消除方法:⑴加入大量消电离剂,如 NaCl、KCl、CsCl 等;⑵控制原子化温度。

三. 化学干扰

待测元素不能从它的化合物中全部离解出来或与共存组分生成难离解的化合物氧化物、氮化物、氢氧化物、碳化物等。

抑制方法:加释放剂:与干扰组分形成更稳定的或更难挥发的化合物,使待测元素释放出来加保护剂:与干扰元素或分析元素生成稳定的配合物避免分析元素与共存元素生成难熔化合物四. 物理干扰

由于溶质或溶剂的性质(粘度、表面张力、蒸汽压等)发生变化使喷雾效率及原子化程度变化的效应(使结果偏低)

抑制方法:①标准加入法(基体组成一致);②加入表面活性剂(0.5% HNO3 + 0.5% triton

100);

五、背景吸收

原子化器中非原子吸收的光谱干扰。①分子吸收(火焰中难熔盐分子和气体分子);②固体或液体微粒对光的散射和折射作用。有关因素:基体元素的浓度、火焰条件、原子化方法(石墨炉法大于火焰法)等

减小方法: 1 氘灯自动扣背景校正装置(190~350 nm):两个光源——空心阴极灯和D2灯、一个切光器。二次测量:

氘灯自动背景校正原理:氘灯发射的连续光谱经过单色器的出光狭缝后,出射带宽约为 0.2nm 的光谱通带(带宽取决于狭缝宽度和色散率);空心阴极灯发射线的宽度一般约为0.002nm;测量前调制: ID=I空(此时△A=0)在测定时,如果待测元素原子产生一正常吸收,则从连续光源氘灯发出的辐射 ID 在共振线波长处也被吸收,但由于所观察的谱带宽度至少有0.2nm ,因此,在相应吸收线处宽度约为 0.002nm 的辐射即使被 100% 吸收最多也只占辐射强度的 1% 左右,故可忽略不计。

局限性:①氘灯与空心阴极灯光源二束光在原子化器中的严格重叠(平行)很难调整;②氘灯测得的是光谱通带内的平均背景,与分析线真实背景有差异。

2. 塞曼效应校正法:塞曼效应——将光源置于强大的磁场中时,光源发射的谱线在强磁场作用下,因原子中能级发生分裂而引起光谱线分裂的磁光效应塞曼效应背景校正比氘灯连续光源背景校正优越,可在各波长范围内进行,背景校正的准确度高。但仅限于石墨炉法,结果较理想,且测定灵敏度低。

19.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如何确定荧光定量分析条件?

⑴荧光分析法是材料元素分析的一种方法,它是利用一定波长的x射线照射材料,元素处于激发态,从而产激发出光子,形成一种荧光x射线。由于不同元素的激发态的能量大小不一样,所以产生的荧光x射线不同,进而根据荧光x射线的波长和强度,得出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⑵荧光定量分析条件是样品溶液浓度要低。

20.ICP-MS定量分析的基础和方法是什么?如何消除其测定时的干扰?

发射光谱法利用标准样品采用校正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分析。

法一:光谱谱线的强度与试样中的被测元素的浓度有关,因此可以根据谱线的强度来确定元素的含量。

在一定条件下,谱线强度和元素含量关系如下:

ACI b 其中:I——被测元素谱线强度A——常数

C——被测元素含量 b——自吸收常数

实验条件一定,被测元素浓度在一定范围内,谱线的强度与待测元素的浓度成线性关系。但此方法受实验条件的限制。

法二:为消除工作条件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采用内标法。根据待测元素光谱线的强度与已知浓度的标准试样的光谱线进行比较的结果,可以测得未知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消除干扰:

①分离法。主要有沉淀、溶剂萃取、离子交换、流动注射在线分离和色谱法。沉淀和溶剂萃取操作烦琐,周期长,还可能通过大量的试剂造成沾污,应用较少。近年来采用流动注射和色谱法在线分离的报道较多,不仅可将干扰物分离掉,有时还可将待测元素得到富集,在线操作引起潜在沾污因素少。

②改进进样方式。通过冷凝去溶、电热蒸发、氢化物发生去除或减少进入ICP焰的水分,进而消除或抑制与O、H有关的多原子离子干扰。

③混合气等离子体法。通常采用N2、He、Xe、CHF3、CH4等气体以改善ICP2MS的分析性能。

④化学添加剂。样品溶液加入某种试剂可改变ICP焰的化学性质,达到增强某些元素的信号或阻碍多原子离子的形成的目的。⑤数学校正法。常用的方法有多元线性回归和主成分分析。

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性、定量的方法是什么?

答:定性分析:选择合适的溶剂(非极性),使用有足够纯度单色光的分光光度计,在相同的条件下测定相近浓度的待测试样和标准品的溶液的吸收光谱,然后比较二者吸收光谱特征:吸收峰数目及位置、吸收谷及肩峰所在的位置等,分子结构相同的化合物应有完全相同的吸收光谱。

定量分析方法:

1.标准对比法:即将待测溶液与某一标样溶液,在相同的条件下,测定各自的吸光度,建立朗伯-比尔定律,解方程求出未知样浓度与含量。

As=Kcs Ax=Kcx

2.标准曲线法:配制一系列不同含量的标准溶液,选用适宜的参比,在相同的条件下,测定

系列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作A-c曲线,即标准曲线,也可用最小二乘数处理,得线性回归方程。在相同条件下测定未知试样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就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未知试样的浓度。

22.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时,如何选择分析条件、消除干扰?

答; 分析条件的选择:

一、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

1.适宜的吸光度范围

由朗伯-比尔定律可知:

A=lg1/T=εcl

微分后得:

dlgT=0.4343dT/T= -εldc 或 0.4343ΔT/T= -εlΔc 代入朗伯-比尔定律有:Δc/c=0.4343ΔT/TlgT

要使测定的相对误差Δc/c最小,求导取极小得出: lgT=-0.4343=A 即当A=0.4343时,吸光度测量误差最小。最适宜的测量范围为0.2~0.8之间。

2.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通常是根据被测组分的吸收光谱,选择最强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为入射波长。当最强吸收峰的峰形比较尖锐时,往往选用吸收稍低,峰形稍平坦的次强峰或肩峰进行测定。 3.狭缝宽度的选择

为了选择合适的狭缝宽度,应以减少狭缝宽度时试样的吸光度不再增加为准。一般来说,狭缝宽度大约是试样吸收峰半宽度的十分之一。二、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对多种物质进行测定,常利用显色反应将被测组分转变为在一定波长范围有吸收的物质。常见的显色反应有配位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这些显色反应,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反应的生成物必须在紫外-可见光区有较强的吸光能力,即摩尔吸光系数较大;

2.反应有较高的选择性,即被测组分生成的化合物吸收曲线应与共存物质的吸收光谱有明显的差别;

3. 反应生成的产物有足够的稳定性,以保证测量过程中溶液的吸光度不变;

4.反应生成物的组成恒定。三、参比溶液的选择测定试样溶液的吸光度,需先用参比溶液调节透光度(吸光度为0)为100%,以消除其它成分及吸光池和溶剂等对光的反射和吸收带来的测定误差。参比溶液的选择视分析体系而定,具体有:1.溶剂参比:试样简单、共存其它成分对测定波长吸收弱,只考虑消除溶剂与吸收池等因素;

2.试样参比:如果试样基体溶液在测定波长有吸收,而显色剂不与试样基体显色时,可按与显色反应相同的条件处理试样,只是不加入显色剂。

3.试剂参比:如果显色剂或其它试剂在测定波长有吸收,按显色反应相同的条件,不加入试样,同样加入试剂和溶剂作为参比溶液。

4.、平行操作参比:用不含被测组分的试样,在相同的条件下与被测试样同时进行处理,由此得到平行操作参比溶液。

23简述离子色谱仪结构,原理

结构:基本的组件是流动相容器、高压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此外,可根据需要配置流动相在线脱气装置、自动进样系统、流动相抑制系统、柱后反应系统和全自动控制系统等。

原理:离子色谱是高效液相色谱的一种,是一种分析阴离子和阳离子的一种液相色谱方法。是以低交换量的离子交换树脂为固定相对离子型物质进行分离,用电导检测器连续监测流出物电导变化,以此分析得到离子型物质的浓度一种色谱方法。离子色谱中发生的基本过程就是离子交换,因此,离子色谱本质就是离子交换色谱。

分离的原理是基于离子交换树脂上可离解的离子与流动相中具有相同电荷的溶质离子之间进行的可逆交换,或是分析物溶质对交换剂亲和力的差别而被分离。适用于亲水性阴、阳离子的分离。例如几个阴离子的分离,样品溶液进样之后,首先与分析柱的离子交换位置之间直接进行离子交换(即被保留在柱上),如用NaOH作淋洗液分析样品中的F-、Cl-和SO42-,保留在柱上的阴离子即被淋洗液中的OH-基置换并从柱上被洗脱。对树脂亲和力弱的分析物离子先于对树脂亲和力强的分析物离子依次被洗脱,这就是离子色谱分离过程,淋出液经过化学抑制器,将来自淋洗液的背景电导抑制到最小,这样当被分析物离开进入电导池时就有较大的可准确测量的电导信号。

24简述离子色谱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离子色谱主要用于环境样品的分析,包括地面水、饮用水、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酸沉降物和大气颗粒物等样品中的阴、阳离子,与微电子工业有关的水和试剂中痕量杂质的分析。另外在食品、卫生、石油化工、水及地质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经常检测的常见离子有:

阴离子:F-, Cl-, Br-, NO2-, PO43-, NO3-, SO42-,甲酸,乙酸,草酸等。阳离子:Li+, Na+, NH4+, K+, Ca2+, Mg2+, Cu2+, Zn2+, Fe2+, Fe3+等。

离子色谱仪分离测定常见的阴离子是它的专长,一针样品打进去,约在20分钟以内就可得到7个常见离子的测定结果,这是其他分析手段所无法达到的,关于阳离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与AAS和ICP法相比则未显示出优越性。

25、简述环境样品前处理的方法、过程

一、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简介:超临界流体萃取也是在两相之间进行的一种萃取方法,不同的是萃取剂不是液体,而是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流体是介于气液之间的一种既非气态又非液态的物态,这种物态只能在物质的温度和压力超过临界点时才能存在。

过程:1、待测分析物从基体中脱离,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中; 2、待测分析物通过超临界流体的流动被送入收集系统; 3、通过升温或者减压,除去超临界流体,收集纯的目的物。

二、固相萃取技术:

简介:根据样品中不同组分在固相填料上作用力强弱不同,使被测组分与其它组分分离

过程:1、柱的预处理;2.样品的添加;3.柱的洗涤;4.分析物的洗脱。

三、液膜萃取法:

简介:液膜模拟生物膜的结构,通常由膜溶剂、表面活性剂和流动载体组成。它利用选择透过性原理,以膜两侧的溶质化学浓度差为传质动力,使溶液中待分离溶质在膜内相富集浓缩,分离待分离物质。

过程:在聚四氟薄膜(或纤维纸类)上浸透了与水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形成有机液膜,这种液膜把水溶液分成两相,其中流动的一相(样品水溶液)为被萃取相,静止不动的为萃取相。样品水溶液中的离子与加入其中的某些试剂形成中性分子(处于活化态),并通过扩散溶入有机液膜,进一步扩散进入萃取相。一旦进入萃取相,中性分子受萃取相中化学条件影响,又分解为离子(处于非活化态)而无法再返回液膜中,结果使离子进入萃取相中。

四、微波溶样:

简介:微波溶出法是指利用微波为能量,进行样品处理的各种方法。

过程:样品制备的整个过程需要经过粉碎、与溶剂混合、微波辐射、分离提取液等步骤。样品得到后首先要加以粉碎以增大表面积,便于与溶剂分子接触,在微波能的作用下加快溶质从样品基体中的溶出过程。粉碎后的样品需与合适的溶剂混合。

26、简述固相微萃取技术:

一、固相微萃取是在固相萃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吸收了固相萃取的优点,摒弃了其需要柱填充物和使用溶剂洗脱解吸附的弊病,只要一支类似进样器的固相微萃取装置即可完成全部前处理,通过色谱进样口提供能量完成解吸附和进样。与SPE法相比,SPME法具有萃取相用量更少、对待测物的选择性更高、溶质更易洗脱等特点。

二、S P M E 有三种基本的萃取模式:直接萃取(Direct Extraction SPME)顶空萃取(Headspace SPME)

膜保护萃取(membrane-protected SPME)

三、SPME方法分为萃取过程和解吸过程两步:

(1)萃取过程,将萃取器针头插入样品瓶内,压下手柄,使具有吸附涂层的萃取纤维暴露在样品中进行萃取,经一段时间后,拉起手柄,使萃取纤维缩回到起保护作用的不锈钢针管中,然后拔出针头完成萃取过程。

(2)解吸过程,在气相色谱分析中采用热解吸法来解吸萃取物质。将已完成萃取过程的萃取器针头插入气相色谱进样口的气化室内,压下手柄,使萃取纤维暴露在高温载气中,萃取物被解吸下来,进入后序的气相色谱分析。

四、影响固相微萃取的因素:纤维表面固定相;萃取时间;萃取温度;无机盐与萃取pH;衍生化反应。

现代药物分析技术-GC-MS电子教案

现代分析技术GC-MS的介绍与应用 一、GC-MS技术介绍: 1.GC-MS的概念:气象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是一种集气象色谱的 高速、高分离效能、高灵敏度和质谱的高选择性于一体,通过总离子流 谱图和综合气相保留值法能对多组分混合物进行定性鉴定和分子结构的 准确判断,通过峰匹配法、总离子流质量色谱图、选择离子检测法可对 待测物进行定量分析的现代分析方法。 2.GC-MS的装置和原理:GC-MS联用主要包括色谱柱、接口、和质谱仪 的选择。 ①装置: 气相色谱仪接口质谱仪 (样品传输) ②原理:气相色谱仪:利用供试品中的混合物在气相流动相和固定相 (固、液)中的分配系数的不同将供试品分离为单一的组分。 接口:被气相色谱仪分离的混合物,按其各自不同的保留时间,与载气同时流出色谱柱,经过接口,除去载气,保留被分离的组分进 入MS仪。 质谱仪:各组分分子进入MS后被离子源离子化。对于有机物,新生成的分子离子会进一步裂解成为各种碎片离子,经分析检测, 记录MS图。 ③关键装置:接口组件,理想的接口:1.除去全部载气2:试样无损失 分类:a) 直接导入型 b) 分流型 c) 浓缩型 现在最常用的是:毛细管直接导入型接口,优点为构造 简单,产率高(100%) 3.GC-MS定性分析方法:总离子流色谱法和质量碎片图谱法 ①总离子流色谱法:经色谱分离后的组分分子进入离子源后被电离成离 子,同时,在离子源内的残余气体和一部分载气分子也被电离成离子, 这部分离子构成本底。样品离子和本底离子通过离子源的加速电压, 射向质量分析器。在离子源内设置一个总离子检测极,收集总离子流

的一部分,经放大并扣除本底离子流后,在记录纸上得到该样品的总 离子流色谱图。 ②质量碎片图谱法:系用保留时间为横坐标,记录一个或若干个特征离 子碎片的强度所构成的质量碎片图谱,也就是进行选择性离子记录。 二、GC-MS的应用: 1、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 运用用GC-MS 联用技术检测了广藿香油里广藿香酮的比例,此法特异 性强、准确且重复性好,更便于控制药材与其制剂的品质。运用用LC-MS 法对川芎有效位置中藁本内酯及亚丁烯邻苯二甲内酯等多种化学成分 实施了分析及指纹图谱检测,经过检测不同产地与不同批次的川芎药材,使用NIST 谱库测检品,依据相对峰面积测检确定了指纹图谱里的15 个 共有峰。 2、抗生素类型药物分析 氯霉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其能够造成人的再生障碍性贫 血。运用GC-MS 法分析了蜂蜜中氯霉素留存比例,回收率在90%左右, 线性关系良好,而且灵敏度高、方法干扰少。利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 质谱法,净化、提取富集条件,构建了动物组织里氯霉素留存量的测检 方法。结果加样回收率在85%~100%之间,RSD 少于25%,检出限为0.1 ug/mg,样品里氯霉素的留存比例在0.1~5.0 ug/mg 之间。 3、非甾体抗炎类药物分析 构建人血浆中阿司匹林及水杨酸GC-MS 方法,且分析了肠溶阿司匹林 片在正常人体里的药代动力学。此方法以苯甲酸作为内标。血样酸化之 后再由乙醚一二氯甲烷进行提取,运用选择离子措施实施测检、定量。 结果水杨酸、阿司匹林的日内与日间RSD 均低于4.8%与6.2%,均回收 比率超过97%,见图1。最小测检密度阿司匹林为10 ug/L,水杨酸为0.1 mg/L。 4、药动学领域的应用 一些学者针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构建了同时检测麻黄汤中麻黄碱及伪麻黄碱血药密度的措施,且分析了两者在人体里的药代动力学等 环节。此方法唯一性较强,不易受生物样本里一些杂质的影响,对一些 种类的成分分离性较好,吻合生物样品检测要求,适合用在麻黄汤中两 种主要成分的血药密度检测。 5、在方剂中的应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针对方剂挥发性成分实施分离的时候还利用质谱测 检器实施在线鉴定,这样不但能够获取方剂里挥发性成分的类型数据, 还能够推断其内部结构,所以能够通过构建气相色谱-质谱指纹图谱实施 方剂的相应质量控制。在研究三拗汤加味方与组方药材挥发油的内部结

现代仪器分析简答

1、现代仪器分析法有何特点?它的测定对象与化学分析法有何不同? 分析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特别适用于大批量分析; 灵敏度高,试样用量少,适合微量和痕量组分; 用途范围广,能适合各种分析的要求;选择性高 2、评价一种仪器分析方法的技术指标是什么? 主要技术指标: 1、精密度; 2、准确度; 3、标准曲线; 4、灵敏度; 5、检出限; 6、选择性 3、影响原子吸收谱线宽度的因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答:影响原子吸收谱线宽度的因素有自然宽度 △ fN 多普勒变宽和压力变宽。 其中最主要的 是多普勒变宽和洛伦兹变宽。 4、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何作用? 答: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检测系统四大部分组成。 光源的作用:发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 原子化器的作用:将试样中的待测元素转化为气态的能吸收特征光的基态原子。 分光系统的作用:把待测元素的分析线与干扰线分开,使检测系统只能接收分析线。 检测系统的作用: 把单色器分出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经放大器放大后以透射比或吸光度 的形式显示出来。 5、与火焰原子化器相比,石墨炉原子化器有哪些优缺点? 答:与火焰原子化器相比,石墨炉原子化器的优点有:原子化效率高, 气相中基态原子浓度 比火焰原子化器高数百倍,且基态原子在光路中的停留时间更长,因而灵敏度高得多。 缺点:操作条件不易控制,背景吸收较大,重现性、准确性均不如火焰原子化器,且设备复 杂,费用较高。 6、测定植株中锌的含量时,将三份 1.00g 植株试样处理后分别加入 0.00mL 、 1.00mL 、 2.00mL0.0500mol?L-1ZnCl2 标准溶液后稀释定容为 25.0mL ,在原子吸收光谱仪上测定吸光 度分别为0.230、0.453、0.680,求植株试样中锌的含量( 3.33 X10-3g.g-1 )。 解:设植株试样中锌的含量为 Cx mol.L-1 ??? A1=KCx A2=K(25 X 10-3Cx+1.00 0X .0500 A3=K(25 X 10-3Cx+2.00 0X .0500 解之得 Cx=2X 10-3 mol.L-1 7、 电子跃迁有哪几种类型?哪些类型的跃迁能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吸收光谱中反映出来? 答:电子跃迁的类型有四种: 6^6 * n 宀6* n ^n* n^n 。* 其中n ~6* n ~n* n^n 的跃迁能在紫外及可见光谱中反映出来。 8、何谓发色团和助色团?举例说明。 答:发色团指含有不饱和键,能吸收紫外、可见光产生 n ^n*或 n^n 跃迁的基团。例如: > C=C V, — C = C — ,> C=O , — N=N —, — COOH 等。 助色团:指含有未成键 n 电子 本身不产生吸收峰 但与发色团相连能使发色团吸收峰向 长波方向移动 吸收强度增强的杂原子基团。 例如: —NH2 —OH —OR —SR —X 等。 ?/ A=KC X 65.4 X 10-3)/25 1X 0-3 X 65.4 X 10-3) /25 10X -3 ?植株试样中锌的含量为 3.33X 10-3g.g-1

现代仪器分析-荧光分析教案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题目: 荧光分析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分子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的产生机理;掌握激 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特征。 (2)掌握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以及溶液的荧光(磷光) 强度影响因素。 (3)熟悉荧光(磷光)分析法的特点及定量测定方法。 (4)了解磷光分析法的类型。 (5)熟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分析仪器的结构。 内容与时间分配: ①荧光分析原理:120min; ②荧光仪器:20min; ③分析方法:40min; ④磷光分析简介:20min; 重点与难点: 1、荧光的产生; 2、荧光光谱与激发光谱; 3、荧光与分子结构 4、影响因素 5、分析方法 教具准备: PPT

荧光分析法(fluorometry) 灵敏度高,紫外-可见法10-7g/ml 待测物质:分子荧光 原子荧光 激发光:紫外可见荧光 红外可见荧光 X-射线荧光 1、基本原理 利用目一波长得光照射试样,使试样吸收这一辐射,然后再发射出波长相同或较长得光,若这种再发射约在10-9秒内发生,称为荧光,利用荧光得强度和特性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称为荧光分析法。 当分子轨道中电子吸收光子跃迁, 若电子跃迁后,处于自旋方向相反得状态,则总自旋量子数S=0,体系的多重性M=2S+1,既为激发态的单线态(此分子在磁场中不产生能级裂分) 若电子跃迁后,处于自旋方向相同的状态,则总自旋量子数S=1/2+1/2=1,体系的多重性M=2S+1=3,即为三线态(在磁场中,三线态的电子能级产生裂分,一条线可分裂成三条线。三线态的能量较相应单线态的能量低)。 [电子由单→单跃迁,所需E1

现代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现代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5-07T10:50:32.433Z 来源:《药物与人》2019年1月作者:陈艳国 [导读] 自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制造业、医疗行业、餐饮、建筑等各行各业都在这些年里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为我国酝酿了良好的政治、文化、法律的环境氛围,这才使得我国各行各业兴盛发展、国家基础建设越来越完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各个行业都愈发地注重生产效率,然而质量也是无法忽视的重要环节。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陈艳国 摘要:自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制造业、医疗行业、餐饮、建筑等各行各业都在这些年里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为我国酝酿了良好的政治、文化、法律的环境氛围,这才使得我国各行各业兴盛发展、国家基础建设越来越完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各个行业都愈发地注重生产效率,然而质量也是无法忽视的重要环节。那医药行业来说质量是最为重要的东西,因此药物分析是实施药品检测、药品代谢分析、药效评价等多项内容重要手段,是控制药物质量的必备方法。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药物分析的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针对不同结构不同类型的药物需要选用适当的分析方法以确保药物质量,本文就从传统分析方法着手,接着对现代分析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分析技术;药物分析;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1-CR 引言:我国综合实力在一天天地提升,人们的生活也是越来越好,对自身健康的意识也逐渐提高,对各类药物的需求和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现代分析技术对当今药物分析的重大贡献不言而喻,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稳定发展,能够控制药物质量从而保证药物使用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且对于药物临床应用的效果有较大的提升。 1、传统药物分析方法 传统药物分析方法一般采用物理的手段来对药品的质量进行检测,如重量分析法;而化学分析方法则是通过酸碱中和滴定、沉淀法、氧化还原滴定等方法,而这些通常是静态分析,难以动态追踪药物的一系列数据;人工操作较多检测结果会受到较多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差。 1.1光谱法 药物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就是光谱法,同时还包括紫外分光光度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化学发光光谱法等等,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光谱法衍生出一些能够应用到药物检测中的检测方式,例如近红外光谱法、色谱光谱联用法等。生物、化学传感器、微电极技术被应用到药物分析当中成为电化学药物分析研究的新领域。近红外光谱法的应用可以对药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还可以监控药物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并对药物成分的优劣进行鉴别[1]。 1.2色谱法 当药物样品繁多、成分更加复杂时,对药物的分析就需要用到色谱法对其执行分离分析,色谱法的应用能够对药品中复杂成分和结构进行分离并进行检测操作,实际的药物分析中也常常用到这一方法。如:鉴别药物、检测药物中杂质、分析药物成分等会用到薄层色谱法,这一方法操作简单易于理解,薄层的单次使用能够有效地避免药品的交叉污染现象、点样多个使用不同的染色剂在鉴别时更加有方便快捷的优势,但其检测分辨率和自动化程度与气相色谱法相比仍旧较低,被称为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作为定量分析时,有较多的影响和牵制因素、故检测的准确率有一定的降低,精确性比不上别的色谱检测方法。薄层色谱法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引入了一些自动化仪器来提高检测的自动化程度,如自动点样仪、扫描仪等[2]。 2、药物分析中现代分析技术的应用 2.1化学发光检测技术 化学发光检测技术是一项被运用到药物分析工作当中的重要的现代分析技术,这一技术在药物检测中的使用能够较好地实现药物安全性的检测和质量控制两大目的。该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是利用酶这一催化剂进行反应,在不同的药物中产生不同的能量,接着能量供给发光中间体,从而形成光源,对光源物质进行检测便可判断样本药物中相应成分的含量与质量,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应用起来操作简单,同时检测过程持续时间较短、能够较为快捷的得出检测成果,在成本方面、检测所用成本价格较为低廉,与世界各国同类检测技术相比发光强度更高,在现代药物分析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事实上,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其原理为化学酶的特殊标记,检测门槛不高、利用很少的药物成分即可以执行检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结果。当前我国医疗临床中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多用于细菌、病毒、肿瘤的检测工作中[3]。 2.2绿色气相色谱法 绿色气相色谱法在实际运用时利用稀有气体He和H2或是N2作为检测的洗脱剂,符合绿色安全的基本,气相色谱又涵盖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检测技术: 1.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技术 直接进样色谱法一般用于柱上的进样,也能够运用对有吸附剂衬管进行填充的方式,以达到防止样品中溶剂进入毛细管柱的目的,更加有利于样本的制备。 2.顶空进样气相色谱技术 针对药物当中残留的有机溶剂分析检测一般采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技术,此方法通过测定药物样本上方气体的成分和相对含量来进一步测定药物样品各类成分的含量和质量,进而能够使药物的质量得到控制。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为:先将药物样品溶液密封在平衡瓶内,以一定的恒定温度对其进行加热一段时间,使瓶内的气液两相达到平衡状态,接着由自动进样器获取气体并注入色谱柱当中,进而取得药物样本中有机残留的结果。 2.3毛细管电泳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是较快成长起来的一种现代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当中运用电场力作为驱动,毛细管作为药物成分分离的途径,根

仪器分析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及应用

仪器分析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及应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仪器分析发展的现状及其基础地位,仪器分析的特点及存在的局限性及最新发展趋势。特别是当今仪器分析技术吸取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生物学中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完善现有的仪器分析技术,使仪器分析技术正朝着快速、准确、自动、灵敏以及适应特殊分析方向而迅猛发展,这就是当今仪器分析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关键词:仪器分析分析方法发展趋势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分析化学也不例外。分析化学是四大化学之一,包括两大范畴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化学分析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和它的计量关系来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的一类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常常需要使用比较复杂的仪器。仪器分析又分为基础仪器分析和现代仪器分析,现代仪器分析又分为波谱分析、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电镜分析、放射化学分析等。 1 仪器分析技术的基础地位 现代仪器分析是一门信息科学,用于陈述事物的运动状态,促进人与环境的相互交流。现代仪器分析也是一门信息技术,涉及信息的生产、处理、流通、也包括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和信息显示等,有效地扩展了人类信息器官的功能。人们通常将信息与物质!能源相提并论,称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三大支柱。世界由物质组成的,没有物质世界便虚无缥缈。能量是一切物质运动的源泉,没有能源,世界便成为静寂的世界。信息则是客观事物与主观认识相结合的产物,没有信息交换,世界便成为没有生气的世界,人类无法生存和发展。 生产和科研的发展,特别是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对分析化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是什么”、“有多少”?而是要求提供更多更全的信息,即从常量到微量分析,从微量到微粒分析,从痕量到超痕量分析,从组成到形态分析,从总体到微区分析,从表现分布到逐层分析,从宏观到微观结构分析,从静态到快速

经营环境分析

第三章经营环境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经营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企业实现其存在价值的场所。企业所处的环境状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乃至生存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企业环境(一般是企业外部环境)是一个包容广泛,变化频繁的巨大的复合系统。其中有些因素的变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甚至构成威胁。因此,对企业所处的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学习本章,学生必须掌握企业经营环境的特点、企业经营战略的特点、经营战略类型。 第一节经营环境 一、企业环境及其特点 社会就是企业经营赖以进行的外部环境。其中许多因素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有些因素还直接对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一般说来,企业无力改变复杂多变的环境要素,只能利用企业环境中有利因素,避开其中的不利因素。企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构成风险和威胁,有利因素构成机会。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就必须分清有利和不利,避开风险,把握机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企业环境诸因素,对企业生存发展影响的力度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企业环境划分为一般宏观环境和直接微观环境。企业环境具有三个特征。 1.环境差异性,是指即使是两个经营范围相同的企业面对同一环境因素,对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和反映。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企业经营战略的多样性。 2.环境动态性。任何一种环境因素的稳定都是相对的,变化则是绝对的。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频率在不断加快。所有这些变化既有渐进性,又有突变性,都要求企业以相应的战略去适应这种变化。 3.环境可测性。各种环境因素之间是互相关联和互相制约的。因而某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大都是有规律性的。不过,这种规律性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蔽,有的作用的周期长,有的作用的周期短。变化规律性明显且作用周期长的环境因素,其可测性则较高。 二、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 1.影响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要素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人口、教育等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在国内主要涉及政治的稳定性,国家的有关政策及其演变。在我国,特别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演变,以及富民政策。在国际,则涉及各国的政治体制,政权更迭及各政党的政策,特别是经济政策。 经济环境是宏观环境中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它主要包括:资源的丰瘠及其分布状况;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货膨胀率;银行利率;税制与税率;国民收入水平等。就国际经济环境来讲,还包括国际性经济集团,国际贸易关系,经济周期等因素。 —技术环境是影响企业经营宏观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改变产业结构和战略均势。现今技术环境的重要特点是,技术发展以高速度在进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企业必须以战略眼光密切注视科学技术前沿的动向和发展趋势。 文化环境也属于社会环境,但是对企业经营具有特殊的意义。文化因素包括人们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特定的习惯、风俗、观念、道德准则等,其核心是价值观念。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是有很大差异的,往往会造成一定的文化障碍,忽视这种差异,会导致战略失误。 2.影响企业经营的微观环境要素主要是三个要素。 (l)市场需求因素,比较复杂,包括某一行业市场的容量,顾客的需求偏好,价格弹性,讨价还价能力,以及市场活力等。市场需求既有中间需求又有最终需求,许多需求的满足要通

学年药物分析技术期末考试

2017/2018学年 药剂专业《药物分析技术》期末考试试题A卷 15级药剂班姓名:学号:成绩: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下列每题1分,共60分) 1、对药物质量进行分析检验的目的是() A.提高药物分析的研究水平 B.提高药物的疗效 C.检查药物的纯度 D.保证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E.提高药物的经济效益 2、直接碘量法测定的药物应是() A.腐蚀性药物 B.还原性药物 C.中性药物 D.酸性药物 E.无机药物 3、药典规定,测定片剂崩解时限时取多少片() A.10 B.15 C.20 D.6 E.3 4、制剂含量的表示方法是() A.以每1g样品中所含有纯药品的量(g)表示 B.以每1个最小单位样品中所含有纯药品的量(g)表示 C.以实际测定的量表示 D.以每lml样品中所含有纯药品的量(g)表示 E.以含量占标示量的百分比表示 5、下列含量测定方法中,糖类辅料对其产生干扰的是() A.配位滴定法 B.酸碱滴定法 C.非水溶液滴定法 D.氧化还原滴定法 E.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6、下列检查项目中,不属于片剂常规检查项目的是() A.重量差异 B.崩解时限 C.溶出度 D.含量均匀度 E.澄清度 7、欲排除注射液中的亚硫酸钠等抗氧剂的干扰,常用的掩蔽有()

A.甲醛和丙酮 B.甲醇和乙醇 C.乙醇和甲醛 D.甲醛和三氯甲烷 E.丙酮和甲醇 8、片剂检查中规定凡进行哪项检查后,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A.重量差异 B.装量差异 C.溶出度 D.含量均匀度 E.微生物限度 9、《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制剂可不进行() A.崩解时限检查 B.溶出度检查 C.重量差异检查 D.粒度检查 E.脆碎度检查 10、阿司匹林与碳酸钠试液共热,放冷后用稀硫酸酸化,产生的臭气为() A.硫酸 B.醋酸 C.水杨酸钠 D.苯甲酸 E.水杨酸 11、检查阿司匹林中游离水杨酸,《中国药典》2015年版采用的方法是() A.薄层色谱法 B.气相色谱法 C.高效液相色谱法 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E.旋光法 12、《中国药典》2015年版阿司匹林及其制剂都需要检查的特殊杂质是() A.游离水杨酸 B.有关物质 C.溶液的澄清度 D.重金属 E.易炭化物 13、哪种滴定法中,常加入溴化钾作催化剂的是() A.酸碱滴定法 B.非水溶液滴定法 C.碘量法 D.亚硝酸钠滴定法 14、中国药典规定亚硝酸钠滴定法指示终点方法采用()。 A.外指示剂法 B.内指示剂法 C.永停滴定法 D.酚酞指示剂 15、药典凡例中规定“室温”系指() A.70~80℃ B.40~50℃ C.10~30℃ D.2~10℃ 16、苯巴比妥与铜吡啶试液反应生成的配合物为() A.红色 B.紫色 C.绿色 D.蓝色 E.黄绿色

现代仪器分析重点总结(期末考试版)

现代仪器分析:一般的说,仪器分析是指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类方法。灵敏度:指待测组分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所引起测定信号值的变化程度。灵敏度也就是标准曲线的斜率。斜率越大,灵敏度就越高 光分析法:利用光电转换或其它电子器件测定“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之后的辐射强度等光学特性,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光吸收:当光与物质接触时,某些频率的光被选择性吸收并使其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为物质对光的吸收。 原子发射光谱法:元素在受到热或电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光谱,依据特征光谱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 主共振线:在共振线中从第一激发态跃迁到激发态所发射的谱线。 分析线:复杂元素的谱线可能多至数千条,只选择其中几条特征谱线检验,称其为分析线。 多普勒变宽:原子在空间作不规则的热运动所引起的谱线变宽。 洛伦兹变宽:待测原子和其它粒子碰撞而产生的变宽。 助色团:本身不吸收紫外、可见光,但与发色团相连时,可使发色团产生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强的杂原子基团。 分析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是准确度、检出限、精密度。 根据分析原理,仪器分析方法通常可以分为光分析法、电分析化学方法、色谱法、其它仪器分析方法四大类。 原子发射光谱仪由激发源、分光系统、检测系统三部分组成。 使用石墨炉原子化器是,为防止样品及石墨管氧化应不断加入(N2)气,测定时通常分为干燥试样、灰化试样、原子化试样、清残。 光谱及光谱法是如何分类的? ⑴产生光谱的物质类型不同: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固体光谱;⑵光谱的性质和形状:线光谱、带光谱、连续光谱;⑶产生光谱的物质类型不同:发射光谱、吸收光谱、散射光谱。 原子光谱与发射光谱,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有什么不同 原子光谱:气态原子发生能级跃迁时,能发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电磁波辐射,经过光谱依所得到的一条条分立的线状光谱。 分子光谱:处于气态或溶液中的分子,当发生能级跃迁时,所发射或吸收的是一定频率范围的电磁辐射组成的带状光谱。 吸收光谱:当物质受到光辐射作用时,物质中的分子或原子以及强磁场中的自选原子核吸收了特定的光子之后,由低能态被激发跃迁到高能态,此时如将吸收的光辐射记录下来,得到的就是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吸收了光能处于高能态的分子或原子,回到基态或较低能态时,有时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所吸收的能量,有时重新以光辐射形式释放出来,由此获得的光谱就是发射光谱。 选择内标元素和分析线对有什么要求? a. 若内标元素是外加的,则该元素在分析试样中应该不存在,或含量极微可忽略不计,以免破坏内标元素量的一致性。 b. 被测元素和内标元素及它们所处的化合物必须有相近的蒸发性能,以避免“分馏”现象发生。 c. 分析线和内标线的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应尽量接近(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相等或很接近的谱线称为“均称线对”);分析线对应该都是原子线或都是离子线,一条原子线而另一条为离子线是不合适的。 d. 分析线和内标线的波长要靠近,以防止感光板反衬度的变化和背景不同引起的分析误差。分析线对的强度要合适。 e. 内标线和分析线应是无自吸或自吸很小的谱线,并且不受其他元素的谱线干扰。 原子荧光光谱是怎么产生的?有几种类型? 过程:当气态原子受到强特征辐射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约在10-8s后,再由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辐射出与吸收光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辐射即为原子荧光。 三种类型:共振荧光、非共振荧光与敏化荧光。 为什么原子发射光谱法可采用内标法来消除实验条件的影响? 影响谱线强度因素较多,直接测定谱线绝对强度计算难以获得准确结果,实际工作多采用内标法。内标法属相对强度法,是在待测元素的谱线中选一条谱线作为分析线,然后在基体元素或在加入固定量的其他元素的谱线中选一条非自吸谱线作为内标线,两条谱线构成定量分析线对。 通常为什么不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物质的定性分析? 答: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定量测量某一物质含量的仪器,是定量分析用的,不能将物质分离,因此不能鉴定物质的性质,因此不能。。。。 原子吸收光谱法,采用峰值吸收进行定量分析的条件和依据是什么? 为了使通过原子蒸气的发射线特征(极大)频率恰好能与吸收线的特征(极大)频率相一致,通常用待测元素的纯物质作为锐线光源的阴极,使其产生发射,这样发射物质与吸收物质为同一物质,产生的发射线与吸收线特征频率完全相同,可以实现峰值吸收。 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物理意义是: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的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溶液中的吸光物质的浓度C及液层厚度L的乘积成正比。A=kcL 偏离的原因是:1入射光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单色光而是复合光。2溶液的不均匀性,如部分入射光因为散射而损失。3溶液中发生了如解离、缔合、配位等化学变化。 影响原子吸收谱线宽度的因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答:影响原子吸收谱线宽度的因素有自然宽度Δf N、多普勒变宽和压力变宽。其中最主要的是多普勒变宽和洛伦兹变宽。 原子吸收光谱法,采用极大吸收进行定量的条件和依据是什么? 答:原子吸收光谱法,采用极大吸收进行定量的条件:①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应小于吸收线半宽度;②通过原子蒸气的发射线中心频率恰好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ν0相重合。定量的依据:A=Kc 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何作用? 答: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检测系统四大部分组成。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袁金霞(造纸试点10-1班,学号201005031174) 前言:现代分析技术主要研究各种物质化学组成的定性鉴定和定量测量的方法。现代分析技术正在不断发展,现代仪器的不断进步及计算机的使用,使得现代分析技术正在逐步发展成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门信息科学。现代分析技术在制浆造纸中应用广泛,制浆造纸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分析技术的支持,它对于实验研究分析非常重要,包括各种抽出物分析,碳水化合物分析,木素分析和制浆造纸沉积物分析等。 近年来现代分析技术在制浆造纸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下面主要介绍几种用于制浆造纸研究的现代分析技术: 一、红外光谱(IR):红外光谱是由于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同时伴随转动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因此又称为振动转动光谱。红外光谱的应用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应用红外光谱测定分子的键长、键角来推断研究分子的基本结构;二是化学组成的分析,根据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断未知分子的结构,依照吸收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定性分析红外光谱定性分析可分为功能基定性和结构分析两方面。功能基定性分析是根据木素的红外光谱特征吸收谱带测定它有哪些功能基,而结构分析通常是红外光谱与其他分析方法(如质谱、核磁共振、X2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等)相结合确定其结构。用红外光谱作样品分析时基本不需要处理,且不破坏和消耗样品,自身又无环境污染,近年来,红外光谱作为迅速崛起的光谱分析技术在分析测试领域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在造纸行业中,红外光谱主要用于对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作定性分析,着重是结构分析,也用于定量分析。红外光谱技术可用来研究纤维素的结晶结构,测定纸浆卡帕值,测定细纤维的取向角值,测混合纤维的构成,探测热磨机械浆的光返黄,测纸张的匀度,测量纸页的水份和纸板的重量,检查纸张结构,确定纸页内的水分分布,进行复印纸及其文字墨粉的无损检查,考察壳聚糖的吸附性能等。另外,红外光谱技术还可用来测量浆中杂质:用红外光谱

传统分析方法与现代仪器分析法的比较

传统分析方法与现代仪器分析法的比较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也在与时俱进,逐步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渗透,从而使化学分析的效率比以往更加富有成效,分析的精密度、准确度更加优异,分析结果也使人更加放心,通过氯化物的传统滴定方法与间断式流动分析仪仪器法的对比,得出传统法与仪器法的各自优缺点,仅作参考。 【关键词】滴定法;仪器法;氯化物 1 实验原理比较 氯化物广泛存在于天然水中,传统测定方法是滴定法,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以铬酸钾为指示剂,用硝酸银滴定氯化物时,由于氯化银的溶解度小于铬酸银,氯离子首先被完全沉淀,然后铬酸根才以铬酸银的形式沉淀出来,产生砖红色物质,指示氯离子滴定的终点。 目前分析氯化物的仪器主要是间断化学分析仪、流动注射分析仪、离子色谱仪等,以间断化学分析仪为例,Smartchem140全自动化学分析仪工作原理实际上是经典的比色法,试剂和样品被精确地加入反应槽,搅拌混匀,反应,然后反应混合物被传送到高精度比色计测量吸光度。 2 仪器与试剂比较 滴定法所用实验器材 锥形瓶;棕色酸式滴定管; NaCI、AgNO3、K2CrO4、NaOH(均为分析纯); 间断化学分析仪所用实验器材 比色杯、流通池、0.45微米滤膜过滤装置(上海摩速有限公司) 3 样品测定比较 滴定法首先取150mL水样置于锥形瓶中,另外取一个锥形瓶加入50mL蒸馏水作空白,加入1mL K2CrO4指示液,用AgNO3、标准溶液滴定至砖红色沉淀刚刚出现即为终点,整个实验过程都是手工操作,费时费力,分析一个水样耗时十几分钟,不适合大批量样品分析。 间断化学分析仪Smartchem-140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二代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技术,吸光率反应终点采取了比色管直读式,样品与试剂在独立的

药物分析名词解释

1.药物标准:根据药物自身的理化与生物学特性,按照批准的来源、处方、生产、工艺、贮藏运输条件等所制定的,用以检验药品质量是否达到用药要求并衡量其质量是否稳定均一的技术规定。 2.性状:是对药物的外观、嗅味、溶解度以及物理常数等的规定,反映了药物特有的物理性质。 3.熔点:一种物质按规定方法测定,由固体熔化成液体的温度熔融同时分解的温度或在熔化时自初熔到全熔的一段温度。 4.比旋度:在一定波长和温度下,偏振光透过长1dm且每1ml中含有旋光性物质1g的溶液时测得的旋光度。 5.吸收系数:在给定的波长、溶剂和温度等条件下,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单位液层厚度时的吸收度称为吸收系数。 6.一般鉴别试验:依据某一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或者理化性质的特性,通过化学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 7.专属鉴别试验:根据每一种药物化学结构的差异及其所引起的理化性质的不同,选用某些特有的、灵敏的定性反应来判断药物的真伪。 8.比移值:薄层色谱法中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的比值。(百度) 9.色谱鉴别法: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色谱条件下,产生各自的特征色谱行为(比移值或保留时间)进行的鉴别试验。 标准物质:系指供试品中物理和化学测试及生物方法试验用,具有确定特性量值,用于校准设备、评价测量方法或者给供试药品赋值的物质,包括标准品、对照品、对照药材、参考品。 10.标准品:用于生物鉴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按效价单位(或μg)计,以国际标准品标定。 11.对照品,:用于结构确切物质(如化学药)分析。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进行计算后使用。 12.鉴别:根据药物的某些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特性所进行的试验,以判定药物的真伪。 13.检查:是对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均一性和纯度四个方面的状态所进行的试验分析。 14.制剂的规格:制剂的规格,系指每一支、片或其他每一个单位制剂中含有主药的重量(或效价)或含量(%)或装量,即制剂的标示量。 16.空白试验:系指在不加供试品或以等量溶剂替代供试液的情况下,按同法操作所得的结果。含量测定中的“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系指按供试品所消耗滴定液的量(ml)与空白试验中所消耗滴定液的量(ml)之差进行计算。 17.含量(效价)测定:采用规定的试验方法对药品(原料及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的测定。 19化学试剂的纯度与药物纯度的区别:均规定所含杂质的种类和限量.药物纯度从用药安全、有效和对药物稳定性等方面考虑,只有合格品和不合格品. 试剂纯度是从杂质可能引起的化学变化对使用的影响以及试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目的加以规定,它不考虑杂质对生物体的生理作用及毒副作用. 20.纯度:药物的纯净程度。 21.杂质: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22.一般杂质:指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在多种药物的生产或贮存过程中容易引入的杂质。 23.特殊杂质:指在药物的生产或贮存过程中,它是由于药物的性质、生产方法和工艺条件等原因,引入的杂质。 24.杂质限量: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通常用百分之几或百万分之几。 25.重金属:在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代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

《现代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现代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现代分析/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学时/学分:40 /2.5 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化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系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仪器分析与光谱解析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熟悉各种典型光谱的解析及色谱法的分离条件的选择。了解各种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各种仪器分析方法在药学中的应用。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1.电位法及永停滴定法 电化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分类、基本原理);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和永停滴定法的测定方法、应用及示例。 2.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塔板理论、Van Deemter方程式简介),色谱柱(固定液、载体、气-液色谱填充柱的制备),气-固色谱填充柱、毛细管色谱柱简介,检测器(热导、氢焰)分离条件的选择,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与示例等。 3.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Van Deemter); 方程式在HPLC与GC中表现形式、Giddings方程式简介),各类高效液相色谱法:液-固吸附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化学键合相色谱法(反相键合相色谱法、正相键合相色谱法、离子抑制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与离子色谱法、空间排斥色谱法,其他色谱法简介(胶束色谱法、手性色谱法、亲合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流动相、仪器装置、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及毛细电泳法简介。 4.紫外—可见光度法 紫外—可见光谱的跃迁机理;Lambert-beer定律;精细结构;溶剂效应;wood-word吸收定则及应用。 5.红外光谱法 红外光谱的跃迁机理;判别定则;拉曼光谱;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试样的制备和仪器等。 6.核磁共振 核自旋能级跃迁的基本原理;Zeeman能级;Boltzman分布;核的进动与弛豫;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13C—1H自旋—自旋偶合;偶合常数及其影响因素;NMR光谱的改进;奥氏核效应;二维谱。 7.质谱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湖南科技学院符国栋 前言: 仪器分析是指借用精密仪器测量物质的某些理化性质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及化学结构的一类分析方法,尤其适用于微量或痕量组分的测定。近年来食品仪器分方法的发展十分迅速,一些先进技术不断渗透到食品分析领域中,这类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的特点,在食品分析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长,并成为现代食品分析的重要支柱。本文主要探讨现代仪器分析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及展望,其中对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仪器分析/理化性质/食品分析/检测/应用 目前在食品分析检测中基本采用仪器分析的方法代替手工操作 的传统方法,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及可进行光谱扫描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均得到了普遍应用。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仪器分析的快速、灵敏、准确等特点更加明显,多种技术的结合与联用使仪器分析应用更加广泛,有力推动了食品仪器分析的发展,使得食品分析正处在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现代分析仪器的种类十分庞杂,应用的原理不尽相同,而根据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应用范围,可划分为:电化学分析仪器、光学式分析仪器、射线式分析仪器、色谱类分析仪器、离子光学式分析仪器、磁学式分析仪器、热学式分析仪器、电子光学物性测定仪器及其它专

用型和多用型仪器[1]。 1.光谱分析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具有专属性强,灵敏度和准确度高,操作简单、快速、安全、检品用量少等特点,广泛用于食品分析领域。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为食品分析、食品营养、食品生物化学、食品毒理学等诸多领域的空前发展提供了条件,成为测量痕量和超痕量元素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1975年丹麦的Ruzicka和HansonE首次提出流动注射分析(flow—injection analysis, FIA) 的概念,指出化学分析可以在非平衡的动态条件下进行。FIA 具有适应性广泛,分析效率高,试样和试剂消耗量少,检测精度高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在与FIA 联用的各种监测器中, 分光光度检测器因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易于推广。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样品在检测池中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大小来确定样品含量的, 与各种在线分离富集、转化技术相结合(如溶剂萃取、离子交换、膜渗析、多流切换、合并区带、停流技术、动力学技术等),提高了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将快速扫描的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与流动注射和专用微机联用,可形成连续自动多组分同时测定的分光光度法系统,更进一步拓宽了流动注射分析的应用范围。近年来,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在食品分析特别是微量元素、蛋白质及氨基酸、维生素、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测定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可以了解食品的营养价值和食品的污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27 实验课程名称:现代环境分析技术实验英文名称::Modern Technique of Environmental Analysis Experiment 课程总学时::72 总学分:3 实验学时:36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 二、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现代环境分析技术实验》是《现代环境分析技术》教学的实验环 节,是学生掌握 各种仪器及其分析方法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本实验课程,帮助学生消化理解理论课所学知识,做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使学生加深对一些现代环境分析仪器分析方法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现代分析仪器分析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常用现代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基本构造、应用范围和主要分析对象;学会正确的使用分析仪器,合理的选择实验条件,正确处理和表达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科技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会使用仪器分析方法解决环境监测公析中的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和今后从事科研、教学及其它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1. 掌握实验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物质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光度计、酸度计、 ICP-AES 分析仪、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基本构造、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学会正确合理的选择仪器的参数,正确的处理实验数据。 教学要求: 1. 课前认真预习,了解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工作的基本原理、构造、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会正确使用仪器。未经老师允许不得随意开动或关闭仪器,更不得随意旋转仪器旋钮、改变仪器的工作参数等 3. 严守实验操作规程,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和仔细记录实验条件和分析测试的原始数据。 4. 爱护实验的仪器设备。实验中如发现仪器工作不正常,应及时报告老师处理,每次实验结束后,应将使用仪器复原,清洗好使用过的器皿,整理好实验 5、认真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简明,图表清晰。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题目、日期、原理、仪器名称及型号、主要仪器的工作参数、简要步骤、实验数据或图谱、实验中的现象、实验数据分析和结果处理、问题讨论等。 四、考核办法和成绩评定标准 本实验课程成绩评定内容包括: ①实验操作情况②实验报告③纪律(出勤、课堂秩序等) 实验成绩二实验操作情况(40%)+实验报告(50%)+纪律(10%) 五、实验指导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