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针灸学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经典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经典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经典宝子们!今天咱来整理一份针灸学治疗各论的笔记经典哈。

这可是咱针灸学习路上的宝藏呢!一、头面躯体痛证。

针灸在治疗头面躯体痛证这块那可是有不少妙招哈。

比如说头痛,那可是个常见的小麻烦。

不同类型的头痛,针灸的选穴可不一样哟。

像外感头痛,咱一般会选风池、百会这些穴位,通过针刺来疏风解表,缓解头痛。

还有内伤头痛,得根据不同的病因来选穴啦,比如肝阳上亢型的,可能会加太冲、行间这些穴位来平肝潜阳。

再说说颈椎病,现在好多人都有这毛病,整天对着电脑手机的,颈椎可遭罪啦。

针灸治疗颈椎病,常用的穴位有颈夹脊、天柱、大椎等。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让咱那僵硬的脖子能舒服点。

二、内科病症。

内科病症用针灸治疗也很有一套哦。

就拿感冒来说吧,咱都知道感冒了难受得很,打喷嚏、流鼻涕啥的。

这时候针灸就能派上用场啦!一般会选列缺、合谷、风池这些穴位,能起到疏风解表的作用,让咱快点好起来。

还有失眠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好多人都被它困扰。

针灸治疗失眠,常用的穴位有神门、内关、三阴交等。

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让咱晚上能睡个好觉。

想象一下,再也不用数羊啦,多开心呀!三、妇科病证。

妇科病证在女性中可是挺常见的,针灸在这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哟。

比如说痛经,好多女生每个月都要经历这“折磨”。

针灸治疗痛经,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穴也不同。

如果是气滞血瘀型的,可能会选中极、次髎、地机等穴位,通过针刺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还有月经不调,这也让不少女生烦恼。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来改善月经不调的情况。

常用的穴位有气海、三阴交、血海等。

四、儿科病症。

小朋友生病那可是让家长操碎了心,不过针灸在儿科病症治疗上也有它的妙处哈。

像小儿泄泻,这在小孩子中可常见啦。

针灸治疗小儿泄泻,常用的穴位有天枢、足三里、大肠俞等。

通过针刺或者艾灸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脾胃功能,让小朋友的肠胃好起来。

还有小儿惊风,这可把家长吓坏了。

针灸学表格总结背诵版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手太阴肺经穴位共同点区别备

针灸学表格总结背诵版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手太阴肺经穴位共同点区别备

针灸学表格总结背诵版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手太阴肺经穴位共同点区别备
一、共同点
1. 位置: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均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上,起于中府,止于少商。

2. 作用:调节呼吸系统功能,主治呼吸系统疾病。

3. 特定穴: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中,除了少商外,其他均为特定穴,包括募穴、会穴、原穴、络穴等。

二、区别点
1. 名称:每个穴位都有自己的名称,如中府、尺泽、孔最、列缺等。

2. 位置:穴位的具体位置不同,如中府在胸前壁外上方,而尺泽在肘横纹中。

3. 主治疾病:不同穴位的主治疾病也有所不同,如中府主治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而尺泽主治肘臂疼痛、咽喉肿痛等。

4. 操作方法: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操作方法也有所不同,如中府采用斜刺或平刺0.3~0.5寸,而尺泽采用直刺0.5~0.8寸。

三、备用知识
1. 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途径。

2. 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可以与其他穴位配合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如中府与天突配合使用可治疗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针灸学笔记

针灸学笔记

针灸学笔记说起针灸,这可真是一门神奇的学问。

还记得我第一次真正接触针灸,那场景至今都让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个阳光不算太明媚的上午,我因为长期的伏案工作,肩颈疼痛得厉害,朋友看我这副难受的样子,强烈推荐我去试试针灸。

说实话,当时我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那些细长的针要扎进身体里,想想都觉得有点害怕。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那家小小的针灸诊所。

诊所的布置很简单,几张木质的治疗床,墙上挂着人体经络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中药味。

给我看病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中医,他戴着一副老花镜,看上去很有经验的样子。

老中医先是让我坐下,仔细地询问了我的症状,然后开始给我把脉。

他那专注的神情,仿佛能从我的脉象中看出我身体里所有的问题。

接着,他让我躺在治疗床上,开始给我检查肩颈部位。

他的手指在我的肩膀和脖子上轻轻按压,每按到一个痛点,我都会忍不住“嘶”一声。

“小姑娘,你这肩颈的问题可不小啊,经络都堵得厉害。

”老中医一边说着,一边准备起了针灸用的针。

我看着他手里那一排细长的针,心里直发毛。

“医生,这……这会不会很疼啊?”我弱弱地问了一句。

老中医笑了笑说:“别害怕,一会儿你就知道了,没你想象得那么可怕。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老中医就迅速地在我的肩膀上扎了几针。

说也奇怪,并没有想象中那种尖锐的刺痛,只是有一种微微的酸胀感。

然后,他又在我的脖子上扎了几针。

我躺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眼睛紧紧地盯着天花板,心里默默祈祷着这一切快点结束。

扎完针后,老中医又在针尾上插上了艾条,点燃了艾绒。

不一会儿,我就感觉到一股温热的力量从针的部位渗透进来,那种感觉很奇妙,就像是有一股暖流在我的身体里流淌,慢慢舒缓着我紧绷的肌肉和经络。

在针灸的过程中,老中医一直和我聊天,分散我的注意力。

他给我讲了很多关于针灸的知识,说针灸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还说,针灸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我一边听着老中医的讲解,一边感受着身体的变化。

中医针灸学的重点知识归纳

中医针灸学的重点知识归纳

中医针灸学的重点知识归纳哎呀,说到中医针灸,大家都知道它是古老的宝贝,是咱们祖先传下来的好东西。

你看,针灸学啊,它跟咱们的身体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医不单单是看病,更是讲究阴阳平衡,五行和气血。

你看,有时候咱们身体里总是有些地方不舒服,疼痛啦,或者觉得很累,走两步就气喘吁吁的。

哎呦,这时如果能找个靠谱的针灸师,扎一针,立马感觉就不一样了。

说白了,针灸就是通过针刺身体的特定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恢复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大家都知道,咱们身体上有个“气”,不管是做事,还是吃饭,还是睡觉,都是靠这个“气”在运行。

而针灸呢,恰好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让“气”重新回到正常轨道,恢复健康。

记得第一次去做针灸时,我紧张得跟什么似的。

那针头小得不行,想象中应该很疼才对。

结果啊,出乎意料,根本不疼,反而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像是全身的压力都被轻轻松松地拿走了,舒服得不行。

说到针灸,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针。

这些针可不是一般的针,细得像头发丝一样,扎进去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象中的疼痛感。

你要是跟我一样,第一次看着这些针头,心里肯定会咯噔一下,怕扎到某个地方就痛得不行。

但你放心,针灸师的技术可不是一般的好,都是经过多年练习和研究的。

每个穴位,都是根据经络和气血的流动来选择的。

就好比你平常拿钥匙开门,不同的门有不同的钥匙,针灸师就像是那个熟练的开锁匠,能够精准找到你身体的“锁”,然后轻松打开,让你身体重焕生机。

不仅如此,针灸的效果啊,也绝对不容小觑。

有的人因为长时间的肩颈疼痛,整天感觉脖子像被铁链拴住一样,痛得不得了。

结果去做个针灸,针头一扎,竟然整个人轻松了。

你要是问我怎么回事,我也说不上来,反正就是舒服。

特别是那些腰椎间盘突出或者关节炎的老朋友,针灸更是让他们感受到了久违的“恢复”。

别看它是用针扎的,效果可比一些药物还要神奇。

人家常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针灸”,这话真不是白说的。

其实呀,针灸学的奥秘可大了去了。

它不仅仅是治疗某一部位的病痛,还是对整个身体系统的调节。

针灸学复习重点笔记

针灸学复习重点笔记

针灸学复习重点笔记针灸学复习重点笔记★十二原穴歌诀肺原太渊大合谷,胃原冲阳脾太白,心原神门小肠腕,胱胱京骨肾太溪,心包大陵焦阳池,胆原丘墟肝太冲。

★十五络穴歌诀肺缺肠偏胃丰隆,脾孙心通小支正,膀飞肾钟包内关,焦外胆明肝蠡沟。

任尾督强脾大包★十二幕穴歌诀大肠天枢中府肺,脾幕章门胃中脘,小肠关元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心包膻中焦石门,胆有日月期门肝八脉交会穴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缝,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给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隔喉咙★八会穴腑会中脘脏章门,血会膈俞气膻中,筋会阳陵脉太渊,髓会绝骨骨大杼★十六郄穴孔最温溜肺大肠,粱丘地机胃脾乡阴郄养老心小肠,水泉金门肾膀胱郄门会宗包三焦,外丘中都胆肝藏阳维阳交阴筑宾,阴跷交信阳趺阳★下合穴胃经下合三里量,上下巨虚大小肠,胆府有病取阳陵,膀胱委中焦委阳针灸部分病治疗处方★头痛百会风池,太阳合谷阿是★偏头痛是外关率谷的风池太冲吹的足临泣偏头痛了★面痛冲谷下地,攒竹内庭四白去★腰痛大肠俞,委中阿是穴★中风中经络在关内委中有个三阴交,极泉流进水沟形成了尺泽,就有了经络中脏腑井水冲隆宫脱证元神要脱★眩晕风池会,内关实太冲,肝肾虚三里★面瘫攒四白车阳白谷全充仓库,免谈★痫病发作期水沟百会后溪,内关涌泉间歇丰隆太沖,鸠尾印堂奇间(腰奇穴间使穴★不寐安眠百会带神门,申脉照海加三阴★郁证百会印堂水沟,太沖内关神门★痴呆百会印堂四神聪内关太溪悬钟(四太会堂关钟)★心悸心拒绝关二门(巨阙内关心俞神门郄门)★感冒列谷太大风(列缺合谷太阳大椎风池)★咳嗽咳嗽选肺俞,外感列合谷,内伤三阴交,太渊必不少★哮喘实证中府肺缺泽定喘无疑虚证溪渊太太三里屯吃肺肾定喘膏★呕吐在关内走三里路,中脘不舒服就吐了(中脘足三里内关)★胃痛同呕吐★泄泻急泻泉水上天急泻慢泻慢天神(天枢神阙)逐三里公孙★痢疾三合上天(天枢三阴交上巨虚合谷)★便秘天大的虛构(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阳痿三阴关肾,所以阳痿了(三阴交关元肾俞)★癃闭实证膀胱中秩边(膀胱俞中极秩边),三阴阴陵泉虛证三焦秩边脾肾关★消渴消渴肺脾肾太溪胃(胃脘下俞)三阴(交)★月经不调要想月经调,先找三阴交,月经先期关血海,月经后期气归来,先后不定关元肝,三个证型都有三(三阴交)★痛经三阴交中极地(地机)次髎,虚证三阴里关元不能少★崩漏皆用三阴交,实证关元隐(隐白),虚肾三里气(气海)★绝经前后诸证绝经肝与肾,太溪气三阴★带下病阴中带白环(带脉中极白环俞三阴交)★缺乳一乳中少(膻中乳根少泽)★遗尿中极关元三阴交,再调膀胱治遗尿★瘾疹瘾疹三阴交曲池合谷血膈俞★蛇串疮★神经性皮炎阿是穴,曲池合谷膈俞血★乳癖膻中乳根屋期,外加三里太冲★颈椎是颈脊悬曲天柱风池★落枕悬钟天柱后外劳宫找阿是穴★漏肩风三肩阿阳陵条口透承山★扭伤★肘劳★目赤肿痛风池谷眼睛冲太阳★耳鸣耳聋实在是侠溪翳风中渚听会虛证听宫翳风肾太虚★牙痛你合谷下车★咽喉肿痛少商尺泽合关冲,专治实证咽喉痛太溪照海列鱼际,咽痛虚证效神奇★近视二明(光明睛明)近视风池泣(承泣)★晕厥三里内有百条水沟(水沟百会内关足三里)★心绞痛内关膻中二郄★胆绞痛二胆日阳陵★肾绞痛中极膀胱肾,三阴阴陵泉★肥胖症肥胖太丰满,泉天曲池(天枢阴陵泉丰隆太冲曲池)。

(完整word版)针灸学笔记整理(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针灸学笔记整理(word文档良心出品)

针灸学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2024年手写中医针灸笔记总结和归纳

2024年手写中医针灸笔记总结和归纳

2024年手写中医针灸笔记总结和归纳
以下是一份关于2024年手写中医针灸笔记的总结和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针灸基础:介绍了针灸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作用机制,重点讲述了针灸的治疗原则和操作规范。

2. 穴位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将穴位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等,并详细介绍了每个分类的特点和作用。

3. 针灸手法:介绍了针刺的角度、深度、方向和刺激强度等要素,以及常用的补泻手法,如提插法、捻转法等。

4. 常见病症的治疗:针对一些常见病症,如头痛、失眠、胃痛等,介绍了针灸的治疗方法和原理,并给出了一些实际案例。

5. 注意事项:提醒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饮食禁忌、避免过度劳累等,以及针灸医师的资质和道德规范。

总之,这份手写中医针灸笔记总结和归纳了针灸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针灸技术,同时也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的组成1.最小的经络:孙络。

2.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3.六对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

4.络属关系:肺属肺络大肠,大肠属大肠络肺,胃属胃络脾,脾属脾络胃,心属心络小肠,小肠属小肠络心,膀胱属膀胱络肾,肾属肾络膀胱,心包属心包络三焦,胆属胆络肝,肝属肝络胆。

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及交接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6.十二经脉分布规律:手部太厥少,肺包着心,阳少太大焦小;足部:阳少太,胃胆膀,内踝高点上八寸,上部太厥少,下部厥太少。

7.十二经脉的命名规律:手足+阴阳+脏腑。

8.前胸腹部的经络分布:任脉正中,从内向外依次是肾胃脾肝①腹部:任脉旁开0.5寸是肾经,旁开2寸是胃经,旁开4寸是脾经。

②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是肾经,前正中线旁开4寸是胃经,正中线旁开6寸是脾经。

9.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相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兰花指:肺大包焦心小肠,食指无名与小指。

②脾胃肝胆大内外,肾膀相交在小趾2)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头面部:鼻外内,阳少太。

(鼻旁、目锐眦、目内眦—阳明、少阳、太阳)——手止足起。

②手太阳小肠经过目内外眦3)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心脾相交在心中,肺肝相交在肺中,肾与心包胸中交。

10.胃与大肠上下齿11.连舌本:脾,挟舌本:肾。

【一个连上两个挟】;绕肩胛:小肠;绕阴器:肝;12.十二正经中贯脊的经络是:足少阴肾经。

原因:肾主骨生髓奇经八脉任脉:起于胞中,为“阴脉之海”,任主胞胎。

督脉:起于胞中,止于系带为“阳脉之海”。

一源三歧冲脉:为“血海”,“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冲脉与肾经同行(冲同肾走为血海)1.阴阳跷脉:调节肢体活动、嗜睡与失眠。

(司寤寐,司眼睑开合)2.阴阳维脉:联络各经,“溢蓄气血”。

2024年针灸学重点总结范本(2篇)

2024年针灸学重点总结范本(2篇)

2024年针灸学重点总结范本____年针灸学重点总结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中医治疗手段的核心之一。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热的兴起,针灸学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追求。

在____年,针灸学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下面我们将对____年针灸学的重点进行总结。

一、深入研究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人体内生命活动和功能活动的载体。

____年,针灸学将会更加深入地研究经络系统。

通过新的研究手段,如功能磁共振成像等,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和分析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还需要深入研究经络系统与疾病的关系,为针灸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其疗效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然而,在____年,针灸学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适应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和诊疗需求的不断变化。

其中,微针电刺激等新的技术和方法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此外,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如基因工程、生物反馈等,也将为针灸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加强临床实践和规范管理针灸学的研究和发展需要有扎实的临床实践作为基础。

____年,针灸学需要加强临床实践和规范管理。

通过建立临床针灸数据库,收集和分析临床实践的数据,可以更好地总结和验证针灸治疗的疗效和规律。

此外,规范管理也是保障针灸治疗质量的关键。

建立针灸学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针灸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将是____年针灸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加强针灸学的国际合作和传播针灸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____年,针灸学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针灸学界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与世界各国的针灸学界建立联系,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技术,推动针灸学的国际化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针灸学的传播和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针灸学的价值和疗效。

总之,____年针灸学的重点将在深入研究经络系统、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加强临床实践和规范管理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和传播等方面。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针灸学是一门古老的医学学科,它利用人体经络和腧穴的特定部位,通过针刺或灸疗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针灸学必考知识点的归纳:针灸学的基础理论1. 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络脉等。

2. 腧穴理论:腧穴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具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是针灸治疗的主要作用点。

3.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用以解释和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学的治疗原理1. 调和阴阳:通过针刺或灸疗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疏通经络:通过刺激腧穴,促进气血流通,消除经络阻塞。

3.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正气,驱除病邪,恢复健康状态。

针灸学的操作方法1. 针刺法:包括直刺、斜刺、平刺等不同针刺角度和手法。

2. 灸法: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条,通过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腧穴。

3. 电针法:通过电针仪将电流引入针体,增强针刺的效果。

针灸学的主要腧穴1. 常用腧穴:如足三里、合谷、太冲等,这些穴位在治疗多种疾病中都有广泛应用。

2. 特定病症的腧穴:如治疗头痛可选用百会穴,治疗腰痛可选用命门穴等。

针灸学的临床应用1. 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2. 外科疾病:如软组织损伤、疼痛等。

3.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规律、痛经等。

4. 儿科疾病:如小儿腹泻、小儿哮喘等。

针灸学的注意事项1. 针刺禁忌:如皮肤感染、高热、孕妇等情况下不宜针刺。

2. 灸法禁忌:如阴虚火旺、皮肤破损等不宜使用灸法。

3. 操作规范:确保针具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注意针刺深度和角度。

针灸学的现代研究1. 机制研究:探讨针灸如何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发挥作用。

2. 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验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学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实践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重要价值。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针灸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通过针刺或艾灸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以下是对针灸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针灸的历史渊源针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砭石来刺破皮肤,以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中对针灸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十二正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包括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等。

三、穴位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

穴位的定位和功能是针灸学的重要内容。

穴位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标志法等。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曲池、内关、涌泉等。

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例如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强身健体;合谷可以疏风解表、止痛。

四、针刺方法针刺是针灸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针刺的方法包括进针、行针、出针等环节。

进针的手法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等。

行针的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等,通过行针可以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出针时要缓慢,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在针刺时,需要注意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

不同的穴位、病情和患者体质,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有所不同。

同时,还要注意针刺的禁忌,如孕妇的腰骶部和腹部穴位、小儿囟门未闭合处等不宜针刺。

五、艾灸方法艾灸是通过燃烧艾绒或其他药物产生的温热刺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资料讲解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资料讲解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第三部分.3 针灸临床治疗一、头面躯体痛证1、头痛②阳明经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③太阳经痛:天柱后项阿是穴后溪申脉④少阳经痛: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外关足临泣⑤厥阴经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太冲内关记忆要点:局部取穴(根据头痛位置的不同)+阿是穴+远端同名经选穴(例如阳明头痛:手阳明合谷+足阳明内庭)有明显的规律不需要背诵,理解即可。

2、面痛: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

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内庭,太冲记忆要点:局部取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开四关,二穴分属于手阳明,足厥阴)+内庭(足阳明荥穴,疏通阳明经气血,这个穴位后面大量的用到,主要就是泄阳明热)口诀:四下地,冲谷庭(四这个人下地干活,喜欢冲一杯“谷庭”茶)3、落枕:主穴:天柱阿是穴外劳宫记忆要点:天柱阿是穴(局部取穴,疏通颈部气血)+外劳宫(经验穴,又名落枕穴)口诀:阿!天外飞仙(武侠片里会有的台词)4、漏肩风: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主穴:肩前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曲池阳陵泉记忆要点:肩髃肩髎肩贞(分属于手阳明,少阳,太阳)+肩前(奇穴)局部取穴+曲池,阳陵泉(行气活血止痛,曲池主要有泻热的作用,筋会阳陵泉所以筋脉气血不通经常用到这个穴位)口诀:四肩是阳曲(四个肩膀上都是阳曲,我们本地的一种酒的名字,阳曲,曲也有酒的意思)5、腰痛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肾俞记忆要点:肾俞(腰为肾之府,肾腧可以益肾壮腰)+大肠腧阿是穴(局部取穴)+委中(腰背委中求)口诀:委是肾肠(我是肾大肠)6、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大曲选经:局部穴为主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配穴:行痹:膈俞血海(风邪偏胜,治血先治风,血行风直灭)痛痹:肾俞腰阳关着痹:阴陵泉足三里(阴陵泉去湿邪的要穴位后面都有用到)热痹:大椎曲池(这二个穴位都是泻热的)7,坐骨神经痛主穴:足太阳:腰夹脊阿是穴佚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腰夹脊阿是穴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记忆要点:腰夹脊(治疗腰腿疼痛的要穴)+足太阳足少阳循经取穴(足少阳选穴中筋会阳陵泉,髓会悬钟,原穴丘墟)8.面瘫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记忆要点: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局部选穴,面部穴位)+合谷(面口合谷收)口诀:地风谷,髎阳车(地风谷里面有一辆拉鸟羊的车)9、痿证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

最新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

最新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

第三部分.3 针灸临床治疗一、头面躯体痛证1、头痛②阳明经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③太阳经痛:天柱后项阿是穴后溪申脉④少阳经痛: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外关足临泣⑤厥阴经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太冲内关记忆要点:局部取穴(根据头痛位置的不同)+阿是穴+远端同名经选穴(例如阳明头痛:手阳明合谷+足阳明内庭)有明显的规律不需要背诵,理解即可。

2、面痛: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

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内庭,太冲记忆要点:局部取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开四关,二穴分属于手阳明,足厥阴)+内庭(足阳明荥穴,疏通阳明经气血,这个穴位后面大量的用到,主要就是泄阳明热)口诀:四下地,冲谷庭(四这个人下地干活,喜欢冲一杯“谷庭”茶)3、落枕:主穴:天柱阿是穴外劳宫记忆要点:天柱阿是穴(局部取穴,疏通颈部气血)+外劳宫(经验穴,又名落枕穴)口诀:阿!天外飞仙(武侠片里会有的台词)4、漏肩风: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主穴:肩前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曲池阳陵泉记忆要点:肩髃肩髎肩贞(分属于手阳明,少阳,太阳)+肩前(奇穴)局部取穴+曲池,阳陵泉(行气活血止痛,曲池主要有泻热的作用,筋会阳陵泉所以筋脉气血不通经常用到这个穴位)口诀:四肩是阳曲(四个肩膀上都是阳曲,我们本地的一种酒的名字,阳曲,曲也有酒的意思)5、腰痛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肾俞记忆要点:肾俞(腰为肾之府,肾腧可以益肾壮腰)+大肠腧阿是穴(局部取穴)+委中(腰背委中求)口诀:委是肾肠(我是肾大肠)6、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大曲选经:局部穴为主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配穴:行痹:膈俞血海(风邪偏胜,治血先治风,血行风直灭)痛痹:肾俞腰阳关着痹:阴陵泉足三里(阴陵泉去湿邪的要穴位后面都有用到)热痹:大椎曲池(这二个穴位都是泻热的)7,坐骨神经痛主穴:足太阳:腰夹脊阿是穴佚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腰夹脊阿是穴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记忆要点:腰夹脊(治疗腰腿疼痛的要穴)+足太阳足少阳循经取穴(足少阳选穴中筋会阳陵泉,髓会悬钟,原穴丘墟)8.面瘫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记忆要点: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局部选穴,面部穴位)+合谷(面口合谷收)口诀:地风谷,髎阳车(地风谷里面有一辆拉鸟羊的车)9、痿证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一、针灸学基础理论。

1. 经络系统。

- 十二经脉。

- 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 走向与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

- 奇经八脉。

-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其中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2. 腧穴总论。

- 腧穴的分类。

-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

- 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 腧穴的主治特点。

-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如眼区的睛明、承泣等穴均能治疗眼疾。

-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病证,还能治疗头面部病证。

- 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

如天枢穴可止泻又可通便;内关穴在心动过速时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可提高心率。

二、经络腧穴各论。

1. 手太阴肺经。

- 经脉循行: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针灸学 72个常考穴位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针灸学 72个常考穴位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针灸学 72个常考穴位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1、鱼际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2、手三里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3、曲池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4、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5、承泣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

6、地仓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

7、颊车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一指)。

8、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领切迹之间凹陷中。

9、梁门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10、天枢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并2寸。

11、归来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12、条口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3、厉兑在足趾,第2趾未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14、大包在胸外侧区,第6肋间隙,在腋中线上。

15、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16、公孙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内际处。

17、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18、极泉在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

19、天宗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肝骨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

20、听宫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的凹陷中。

21、睛明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

22、攒竹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23、大杼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4、脾俞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5、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6、承扶在股后区,臀沟的中点。

27、委中在膝后区,胭横纹中点。

28、承山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29、涌泉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30、太溪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31、劳宫在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

简便取穴:握拳,中指尖下是穴。

针灸学重点笔记(个人总结)

针灸学重点笔记(个人总结)

针灸学重点笔记(个人总结)针灸学重点笔记(个人总结)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系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

奇经八脉的功能: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四海: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募穴: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十二经原\络穴:胆经——丘墟、光明;肝经——太冲、蠡沟;小肠经——腕谷、支正;心经——神门、通里;胃经——冲阳、丰隆;脾经——太白、公孙;大肠经——合谷、偏历;肺经——太渊、列缺;膀胱经——京骨、飞扬;肾经——太溪、大钟;三焦经——阳池、外关;心包络——大陵、内关。

最新中医针灸学重点整理

最新中医针灸学重点整理

1孙思邈绘制《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最早彩色经络腧穴图。

2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手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足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足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经脉名称联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环循胃口喉咙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入下齿中,挟口、鼻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起于鼻,入上齿,环口挟唇,循喉咙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流注心中夹咽,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夹咽,系目系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循咽,至目锐眦,入耳中,抵鼻,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入络脑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循喉咙,夹舌本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夹胃,注肺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脉名循行分布概况功能八穴列缺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6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别行进入体腔的支脉。

7络穴名称:十二经脉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络穴 ;任脉胸骨下鸠尾 ;督脉尾骨下长强;脾的大络,腋下大包,散布于胸胁部8腧穴分类: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三类11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

针灸学重点总结模板

针灸学重点总结模板

针灸学重点总结模板一、概述针灸学是中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以针刺入穴位为主要手段,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针灸学的重点进行总结。

二、经络穴位1. 经络系统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认为全身的气血运行通过经络系统。

针灸学的基础就是经络学,学习者必须熟悉经络的走向、络行的特点以及与脏腑关系等。

同时,经络系统的长循环、短循环和络别的关系也是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2. 穴位定位和分类针灸学的核心是针刺入穴位,学习者需要掌握经络上的各个穴位的定位,并了解每个穴位的功效和疗效。

此外,根据穴位的属性,穴位还可以分为毫穴、分布穴、节穴等多个类别,掌握这些分类对于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三、针刺方法和技巧1. 针刺方法针刺方法是指针灸师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手法。

目前常用的针刺方法主要包括刺法、提捻法、铺线法等。

学习者需要了解每种针刺方法的操作要领,以便在临床中正确施针。

2. 针刺技巧针刺技巧是指针灸师在进行针灸治疗时的具体技术要求。

例如,插针时要注意针的进针速度、深浅、角度和稳定性等。

此外,还需要注意针刺过程中的力道、速度和针孔处理等方面的技巧。

四、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1. 针灸治疗原则在临床中,针灸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疗效,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和穴位进行治疗。

常见的针灸治疗原则包括活血化瘀、祛风清热、温通经脉、益气养血等。

2. 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来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康复效果。

五、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1. 针刺安全针刺操作时,要注意选择安全、无菌的针具,确保刺激穴位时不造成感染或其他不良反应。

2. 针刺禁忌针灸治疗有一些禁忌症,如怀孕期间禁止在某些穴位施针、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应慎用针刺等。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针灸师需要了解这些禁忌症,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

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⑴联系脏腑、沟通内外⑵运行气血、营养全身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手太阴肺经11穴、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阴脾经21穴、足厥阴肝经14穴、足少阴肾经27穴、足阳明胃经45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五、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1、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印堂至前发际 3第7颈椎至后发际 3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18前额两发角(头维)9耳后两乳突(完骨)92、胸腹胁部胸骨上窝至胸剑9胸剑(歧骨)至脐中8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两乳头之间8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3、背腰部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4、上肢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肘横纹至腕侧横纹125、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13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腘横纹至外踝尖166、胸部:距正中线:旁开2寸→足少阴肾经;旁开4寸→足阳明胃经;旁开6寸→足太阴脾经。

7、腹部:距正中线:旁开0.5寸→足少阴肾经;旁开2寸→足阳明胃经;旁开4寸→足太阴脾经。

8、背部:距正中线:1.5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3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9、侧面:足少阳胆经10、相距12寸: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11、相距9寸: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12、八会穴: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

13、四海: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14、附近穴位:⑴脐相平的腧穴:肓俞,天枢,大横,腰阳关,大肠俞,腰眼,第16椎的华佗、夹脊穴。

⑵膻中相平的腧穴:神封,天池,乳中。

⑶瞳孔之下的腧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

⑷肘横纹附近6穴:①小海②天井③曲池④尺泽⑤曲泽⑥少海。

⑸腕横纹附近6穴:①阳谷②阳池③阳溪④太渊⑤大陵⑥神门⑹与脑连:督脉,膀胱⑺耳前穴位3个:听宫,听会,耳门15、肩三针:肩中,肩髃,肩髎16、四关穴:合谷,太冲17、七星台: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18、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19、四弯穴:曲泽,委中20、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21、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22、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23、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髎,中极,昆仑、至阴。

24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25、前发迹上0.5寸6穴:神庭,眉冲,头临泣,曲差,本神,头维26、任脉上特定穴:(木)中极膀胱募穴,关元小肠募穴,气海肓之原穴,石门三焦募穴,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巨阙心募穴,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六、毫针刺法1、提插捻转的补泻:①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②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2、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3、晕针表现及定义: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

4、三棱针又称锋针;刺法4种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5、豹纹刺:(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6、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7、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8、侯气: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

9、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七、拔罐方法几种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水罐法,抽气罐法八、常用灸法1、艾灸:⑴艾炷灸→直接灸→①瘢痕灸;②无瘢痕灸→间接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④隔附子饼灸⑵艾条灸:悬起灸→①温和灸;②雀啄灸;③回旋灸实按灸→①太乙针灸;②雷火针灸⑶温针灸:针和灸并用,不属于艾条灸⑷温灸器灸2、其他灸法:⑴灯火灸⑵天灸→①白芥子灸;②蒜泥灸;③斑螯灸隔蒜灸作用(不治呕):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太乙神针:雷火神针属实按灸施灸注意事项: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一般不适宜用瘢痕灸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适宜施灸第二部分主要腧穴一、手太阴肺经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中府(肺之募穴)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

2、尺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3、孔最(郄穴)位于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咳嗽、咳血、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

4、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5、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6、鱼际(荥穴)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7、少商(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二、手阳明大肠经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商阳(井穴)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2、合谷(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3、阳溪(经穴)位于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手腕痛;头痛、目赤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4、偏历(络穴)屈肘,在阳溪穴和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主治:耳鸣、鼻衄等五官疾患;手臂酸痛;腹部胀满;水肿。

5、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6、曲池(合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7、臂臑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主治:肩臂疼痛不遂,颈项病;瘰疬;目疾8、肩髃位于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瘾疹。

9、扶突位于喉结旁开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主治:咽喉肿痛、暴喑等咽喉病证;瘿气、瘰疬;咳嗽、气喘;颈部手术针麻用穴。

10、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三、足阳明胃经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1、承泣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疾,夜盲等目疾;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2、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目赤痛痒、眼睑瞬动、面痛、目翳等目疾;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头痛、眩晕。

3、地仓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