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课件(共22张PPT)

诗中把”沙“比喻成“雪”,把“月光”比喻成“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第一条),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种寒冷、凄清的环境特点(第二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渲染征人心境的孤独凄凉(第三条)。情景交融,自然地引发思乡之情(第四条)。
诗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05
译文
4
3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2
1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
06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不知何处吹芦管,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诗人和将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课件(共43张PPT)

《藤野先生》
文章回忆了“我”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了在 仙台学医时解剖学老师藤野先生对“我”的教诲,通过 “讲义事件”和“幻灯片事件”不仅批判了当时日本那 些所谓的“爱国青年”,更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文章突出表现了藤野先生严谨、正直、热忱、没有民族 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我”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浏览重在了解全书基本面貌,以便迅速找到 所需的内容,因此可以先阅读书的各个部件, 如序言、目录、后记等,对全书的创作背景、 内容主题有大致的把握;然后快速翻阅全书, 可以暂时略过与阅读目的无关、自己不感 兴趣或觉得不好理解的内容,以最快的速度 完成阅读。
要点梳理
作品简介
文章通过写作者“仇猫”以及童年时 关于隐鼠的回忆,表达了对“猫”一类 的人“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 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
寿 镜 吾
人物简介 寿怀鉴,字镜吾,书塾的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思想 却也开明,对爱玩的学生并不严加斥责。 性格特点 方正、质朴、博学,对学生要求严格 相关事件 ①鲁迅向他询问“怪哉”虫的事情,他面带怒色,拒 绝回答 ②循序渐进教鲁迅读书。 ③学生们跑到书屋后面的园里玩耍,耽误了上课, 他也不会严厉呵斥
性格特点
粗俗守旧、愚昧好事,但又朴实善良、勤劳忠厚、热心真诚
相关事件
①教给鲁迅一些传统的习俗和规矩。比如正月初一早上第一句话要说“阿妈恭喜恭喜”,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 福橘;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 ②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 ③主动为鲁迅买来他心心念念的绘图的《山海经》。 ④踩死了鲁迅养的隐鼠并嫁祸给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和“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 习”。两部分内容前后衔接,表现了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文章的前半部 分,通过描绘百草园的美好景物、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雪后捕鸟 追忆了百草园的乐趣。文章的后半部分,选取行礼拜师、问“怪哉”虫、 大声读书三个片段写“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文中渗透着对人 生的思考,展示着极其复杂的心理和情绪。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ppt课件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研究和开发人工智能技术,人们将创造出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自动 化的科技成果,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绿色环保
未来的科技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和开发清洁能源、环保技术等,人们将创造 出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科技成果,为保护地球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05 写作指导 学会记 事
记叙文的要素
时间
明确事情发生的时间,使读者能够更 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
地点
描述事情发生的地点,帮助读者更好 地想象故事场景。
人物
介绍故事中的人物,让读者了解主要 角色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
事件
详细描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使读者能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记叙文的顺序
01
冬日皑皑
描述冬天的寒冷和雪景,如雪 花、冰凌等。
景物的色彩
绿意盎然
形容春天的绿色景观,如草地 、树木等。
金黄满地
形容秋天的黄色景观,如稻田 、树叶等。
洁白无瑕
形容冬天的雪景,如雪地、雪 人等。
赤橙黄绿青蓝紫
形容彩虹的颜色,可以用于描 述夏天的景象。
抒情的旋律
春风吹过
形容春天的轻风Βιβλιοθήκη 舒适感。秋叶飘飘生观。
神话的传奇
神话是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 、历史事件和英雄传说的解释 和想象。
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通常具有超 凡的能力和神奇的遭遇,充满 了传奇色彩。
神话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历史和 文化,同时也能激发读者的想 象力和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 望。
古诗的韵味
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02 03
科学精神
人工智能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研究和开发人工智能技术,人们将创造出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自动 化的科技成果,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绿色环保
未来的科技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和开发清洁能源、环保技术等,人们将创造 出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科技成果,为保护地球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05 写作指导 学会记 事
记叙文的要素
时间
明确事情发生的时间,使读者能够更 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
地点
描述事情发生的地点,帮助读者更好 地想象故事场景。
人物
介绍故事中的人物,让读者了解主要 角色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
事件
详细描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使读者能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记叙文的顺序
01
冬日皑皑
描述冬天的寒冷和雪景,如雪 花、冰凌等。
景物的色彩
绿意盎然
形容春天的绿色景观,如草地 、树木等。
金黄满地
形容秋天的黄色景观,如稻田 、树叶等。
洁白无瑕
形容冬天的雪景,如雪地、雪 人等。
赤橙黄绿青蓝紫
形容彩虹的颜色,可以用于描 述夏天的景象。
抒情的旋律
春风吹过
形容春天的轻风Βιβλιοθήκη 舒适感。秋叶飘飘生观。
神话的传奇
神话是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 、历史事件和英雄传说的解释 和想象。
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通常具有超 凡的能力和神奇的遭遇,充满 了传奇色彩。
神话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历史和 文化,同时也能激发读者的想 象力和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 望。
古诗的韵味
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02 03
科学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PPT课件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 ︷ 整体 写作顺序
局部
先植物 后动物 先动物 后植物
菜畦 石井栏 皂荚树 桑葚
鸣蝉 黄蜂 叫天子
油蛉 蟋蟀 蜈蚣 斑蝥
何首乌和木莲 覆盆子
静态 低高
动态 高低
5.作者又用了哪些方法把这些景物写得具体、 生动、活泼多姿的?
A、 (1)①“肥胖的黄蜂”体态比别的昆虫肥大
( 扫)开一块雪,( )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支起一 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撒秕谷,棒上( )一条系长绳, 人远远地 ( )着,( 看牵)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 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拉住了。
罩
九个动词准确生动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 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也写出了儿童捕鸟 时的兴奋、惊喜之情。
1.第一段中最能体现作者对百草园态度的两个 字是 乐园?。
2.从后文中我们得知百草园其实是一个荒园, 那为什么在作者心中这是他的乐园呢?
乐在 丰富的动植物 (乐景) (2)
2.从后文中我们得知百草园其实是一个荒园, 那为什么在作者心中这是他的乐园呢?
乐在 丰富的动植物 (乐景) (2)
2.从后文中我们得知百草园其实是一个荒园, 那为什么在作者心中这是他的乐园呢?
的
私
“梅”暗含:梅花香自苦寒来
塾
宝剑锋从磨砺出
走进三味书屋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品行“极方正、质朴、 博学”
②他不屑于回答“何曰 怪哉”之类的怪题。 ——有点古板,迂腐。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③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 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 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 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教学认真、对学生负责。
2024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ppt

精读细研
12 《论语》十二章
1.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要有修养。“时习” 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 不愠”是为人态度。
2.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 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 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广泛。 坚定。
仁德。
⑫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的弟子。
恳切。
(《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 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 中了。”
第二课时
12 《论语》十二章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 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探 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整体感知
12 《论语》十二章
形容词用作名词,指 温习,复习。 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子曰:“温 故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 (《为政》)
形容词用作名词, 凭借。 做。 学过的知识。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的理解 与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素养)
知识备查
12 《论语》十二章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 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 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 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课件(幻灯片40张)

语言现象。古今词义演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有些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比较狭小,现在的应用范围比本来广泛了。其特点 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括在今义之中。例如,“江”古代指长江,现在 泛指所有江河;“河”古代特指黄河,现在泛指所有河流。“中国”古义只指 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2.词义缩小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知识点解析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 【例】 ①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7.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知识点解析
【例】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按一定时间 ;今义: 时间 。习,古义: 复习 ;今义:学习 )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每天 ;今义: 一日 。三,古义: 泛指多数 ; 今义: 数词,三 ) 【讲评】准确辨析古今异义词,我们可以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来 区分词的界限,从而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结合词语出现的上下文语境 ,通过分析比较,也能分辨出古今词义的差异。
旧的知识
知识点解析
【小练习】1.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 ;今义: 过去的,老的 ) 2.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 ;今义: 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 (学习) ;今义: 跟从 。) 3.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讲评】准确辨析古今异义词,我们可以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来区 分词的界限,从而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结合词语出现的上下文语境,通 过分析比较,也能分辨出古今词义的差异。
有些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比较狭小,现在的应用范围比本来广泛了。其特点 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括在今义之中。例如,“江”古代指长江,现在 泛指所有江河;“河”古代特指黄河,现在泛指所有河流。“中国”古义只指 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2.词义缩小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知识点解析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 【例】 ①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7.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知识点解析
【例】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按一定时间 ;今义: 时间 。习,古义: 复习 ;今义:学习 )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每天 ;今义: 一日 。三,古义: 泛指多数 ; 今义: 数词,三 ) 【讲评】准确辨析古今异义词,我们可以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来 区分词的界限,从而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结合词语出现的上下文语境 ,通过分析比较,也能分辨出古今词义的差异。
旧的知识
知识点解析
【小练习】1.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 ;今义: 过去的,老的 ) 2.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 ;今义: 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 (学习) ;今义: 跟从 。) 3.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讲评】准确辨析古今异义词,我们可以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来区 分词的界限,从而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结合词语出现的上下文语境,通 过分析比较,也能分辨出古今词义的差异。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 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 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 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课文解析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 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 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 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2. 1.
课文解析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壹
凭的故字
课文导入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 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 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 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伍部分
课 后 作 业
课后作业
【作业布置】
1.学习、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 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 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智
仁
者
者
乐
乐
水
山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叁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
课文解析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 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 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 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2. 1.
课文解析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壹
凭的故字
课文导入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 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 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 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伍部分
课 后 作 业
课后作业
【作业布置】
1.学习、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 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 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智
仁
者
者
乐
乐
水
山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叁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45张PPT)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 凋弊丧乱都在其中。诗中比喻国运衰微,人 生落魄,盛时不再。
210 01
合作探究
2.《江南逢李龟年》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 零的感慨之情。
210 01
210 01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qiāng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yú 思君/不见/下/渝州。
210 01
研读课文
翻译诗歌,赏析诗句。
半圆的秋月,即 上弦月或下弦月。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从“峨眉山月”写 起,点出了远游的时 令是在秋天。此句不 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 美景,同时还暗点秋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 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 进酒》《蜀道难》等。
210 01
写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 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 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 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 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 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因史书载时年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他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210 01
文学常识
边塞诗 思想内容: 1. 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 2. 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3.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 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210 01
合作探究
2.《江南逢李龟年》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 零的感慨之情。
210 01
210 01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qiāng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yú 思君/不见/下/渝州。
210 01
研读课文
翻译诗歌,赏析诗句。
半圆的秋月,即 上弦月或下弦月。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从“峨眉山月”写 起,点出了远游的时 令是在秋天。此句不 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 美景,同时还暗点秋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 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 进酒》《蜀道难》等。
210 01
写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 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 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 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 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 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因史书载时年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他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210 01
文学常识
边塞诗 思想内容: 1. 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 2. 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3.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 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春风图”中作者调动了多种感觉器 官 ____,____,____,_____。突出了“春风” 的_____特点。
阅读《济南的冬天》回答问题
1、文章开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 了济南冬天的( )特点。 2、文中抓住了最能体现济南冬天特点 的山、水来描写,分别写出哪些特点? 突出了作者的( )之情。
liáo亮(嘹 )
chéng清(澄 ) 洌) 清liè( dàndàn(澹 )
2、给变色的字注音。
朗润( rùn )
yùn ) 黄晕( zǎo) 贮蓄( zhù ) 水藻( 唱和( hè ) 犬吠( fèi ) shuò 丁丁( ) 肥硕( ) zhēng 枯涸( hé ) 栖息( qī )
古诗文默写
1、〈观沧海〉中描绘大海吞吐日 月、体现曹操伟大胸襟的句子是: 2、〈次北固山下〉带有哲理的一 句诗是: 3、白居易喜欢“钱塘湖”的春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从哪句可以看出来? 4、〈天净沙.秋思〉中最能体现作 者感情的句子是:
训练反馈
完成“第三单元 检测题”基础部分
第三单元学习要点
学习目标
1.巩固积累字词、文学 常识。 2.梳理写景抒情散文的 有关知识。
导学提纲
1、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中
字词音、形、意。 2、文学常识(作家作品)。
检测
1、看拼音写汉字。
酝nià ng
( 酿) 发jì (髻 ) liáo阔(寥 ) 梦mèi( 寐 ) sǒng峙(竦 )
3、解释下列词语。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响晴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枯涸 一年之计在于春
4、文学常识填空
题目 作者 朝代 字、号 作者评 文章出处 价
《春》 《济南的 冬天》 《秋天》 《观沧海》 《钱塘湖 春行》 《西江月》
合作探究
1、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知识。
2、《春》、《济南的冬天》课
文背诵、默写,结构分析。 3、《古代诗歌五首》
检测
一、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法
“三问”: 写什么景? 抒什么情? 怎样写景抒情?
二、结合《春》《济南的冬天》初 步理解“写景抒情散文。 阅读《春》回答问题:
1、春是绚丽多彩的,文章给我们描绘了 哪五幅画面?
2、作者对春天的赞美是_________ 分别抓住了哪几个特点? 3、文中直接写“春草”的句子是 _______,分别从几个方面写了春草 的哪些特点? 4、“春花图”中作者运用了____觉、 _____觉、_____觉描绘了繁花盛开 的景象,突出了春花的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