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理论下皮肤的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理论下皮肤的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理论下皮肤的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理论下皮肤的养生之道

目前,中医美容作为具有中医特色的美容方法越来越受到大家普遍的关注和接受。肌肤之美更是美容中的重中之重,肌肤如同人的外衣,其之好坏直接影响了人的美感,所以养肤美肤具有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中医养肤美肤,是结合中医的基础理论,运用特有的中医理论和方法来达到健康美丽的肤色和肤质的目的。祖国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颜面皮肤的失调和疾患往往是内脏失于调理的外在表现。同时中医中有关黄种人健康的肤色描述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明代表“明亮”,润代表“润泽”;含蓄就是“夹有血色”,这就是黄种人健康的黄色。

笔者根据中医理论提出阴阳学说是美肤的大纲,脏腑气血是养肤的内在本质,而调理体质是美肤的手段。从阴阳理论、脏腑气血理论、中医体质理论来谈皮肤的养生之道,为肌肤美容养生提供一点理论和方法学探知。

1、阴阳学说是养肤之大纲

1.1顺应阴阳以养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府之明也。”由此可见阴阳对于万事万物的重要性。“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阴具有滋润的特性,所以它对于皮肤具有滋养作用;而阳具有温热的特性,所以它对于皮肤起着温暖保护作用。万物从阴阳则和,逆之乱,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表面器官,直接感受自然的阴阳变化,当然也是必须顺应阴阳变化这一大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揭示了人与天地四时相应,惟有顺应外界四时气机变动,才能得以生存。同理,只有根据阴阳采取适宜的养肤方法,才能保持人体皮肤健康的道理。人体皮肤可反映人体内在的情况,随着阴阳变化而皮肤性状也随之变化,所以皮肤的养生首先要遵循大自然的阴阳四季昼夜变化而调养,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增其强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能力。具体则遵从“春夏养阳”,即春生夏长,春夏之季,阳气活动旺盛,气候温热,机体腠理开泄汗出多,阳气消耗亦多,加之乘凉饮冷,更易损伤阳气,所以皮肤的养护要注意顾护阳气注意保暖食温。“秋冬养阴”,秋收冬藏,秋冬季节,阳气又逐渐潜藏于体内,熏灼阴液,造成体内阴液相对不足,所以素体

阴虚之人到秋冬季节易患秋燥,所以皮肤的护理更要注意顾护阴精和滋阴以防燥伤。

1.2保阳气养肤色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具有温养全身组织、推动脏腑功能和气血的运输至全身的重要功能。健康的肤色离不开阳气的涵养,阳气充足则肤色健康有神,阳气不足则肤色晦暗无神。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皮肤的防御功能下降,肤质肤色就会失常。

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如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皮肤的养生亦是如此,皮肤的充养离不开阳气所化生的营养物质。《内经〃灵枢》上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四十后,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关于皮肤的养护对阳气的需求度也随之变化,年轻人往往阳气旺盛,所以有较好红润的肤色,而老年人肤色渐渐变黄失去神气,与阳气渐衰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根据保护阳气,必要时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阳气。同时无论阳气是否亏虚,都不宜做损害阳气的行为,如过饮寒凉之品、涉及寒湿之地等。

1.3益阴津养肤质

良好的肤质离不开阴津阴液的滋养,补益阴津是保养阳气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养生原则,皮肤的养护必须保其津才能有所充养。因为津液盈则皮肤充化有物,肤质才会柔润而有弹性。朱丹溪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这是“养阴”学说的理论基础,所以皮肤的养护对于阴津的需要更加急切,皮肤作为最外层的器官,易受到外界的各种损害,阴津也随之损耗。皮肤的弹性、润泽都不不开阴津的滋润,如果阴津亏虚,则皮肤干燥无华,甚至皲裂。女性一生经、带、胎、产易伤营血阴津,养血益津是女性一生不可轻视的重点,特别是对面黄不泽皮肤进行有效治疗。平时,为了皮肤的润泽要注重避免损害阴津的各种不良习惯。张景岳云:“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并同时指出色欲可伤精,而“精伤必及于气”,导致阳虚及阴阳两虚。阴津亏虚,肌肤失养,继而形神皆败。所以,要使津液充沛以固其形,必须做到节欲保精,房事有节,使皮肤弹润有泽。在生活起居方面,熬夜、工作紧张、剧烈运动、酷热环境等都应该避免。在饮食方面,选择银耳、百合、葛根粉、藕粉等可以滋阴养肤。在皮肤护理方面,特别是属干性皮肤宜选滋润保水保湿型护肤品。

2、脏腑气血是养肤之内在本质

2.1肺主皮毛与养肤

《黄帝内经》直接指出肺与皮毛有着密切的关系,“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毛发等组织,是一身之表,也是美容的重要作用对象。中医认为肺主皮毛,肺通过宣发作用,将气血和津液输布到皮肤毫毛,起滋润营养作用,以滋养周身皮肤、肌肉。

肺主气,气为血帅,肺朝百脉,肺健时则能行气血,使皮肤润泽、有弹性;若耗气失血致气血不充,气血运行不畅,不能上荣于面,则可见面色淡白或苍白,干燥无泽或黄灰枯焦。同时,如果肺热太盛,往往容易引发皮肤疾患,如痤疮、粉刺等。《外科启玄》曰:“妇女面生窠瘘作痒,名曰粉花疮。乃肺受风热或绞面感风,致生粉刺,概受湿热也。”又《外科正宗》指出:“粉刺属肺,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均认识到粉刺的发生与风热郁肺,肺失肃降有密切关系。又肺与大肠相表里,金〃张元素《医学启源》曰:“肺者……外养皮毛,内荣肠胃,与大肠为表里”,《千金要方》曰:“便难之人,其面多晦”。若腑气不通,糟粕不行,肺失宣肃,秽浊之气熏蒸,必使肌肤晦暗无泽。

2.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与养肤

中医中脾的主要功能为脾主运化,主升清。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部分。无论是水谷精微还是水液都是皮肤所需的营养物质。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说明脾有消化吸收和运输饮食营养物质及水液的作用,同时可以防止水液在体内或体表潴留。

脾的升清功能能将其消化后产生的水谷精微、水液上输于肺,化生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滋养皮肤。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皮肤的好坏与之息息相关。

当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出现异常,从而皮肤失去正常濡养并出现虚损。一旦出现这一情况,人们容易发生色素斑、黄褐斑、皮肤无血或面色萎黄等情况。此外,脾主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气健运则唇色红润泽丽,若脾失健运,则气血不足,致使唇色淡白无华。过度思虑伤脾,会让肌肉衰萎,光泽度差,甚者出现口唇干裂、脱皮等状况。人体的皮毛荣润与否,取决于脾水谷精微的灌溉和气机顺畅。人脸色苍白,或者萎黄憔悴,没有光泽,又或者色素沉着、青年皱纹,这就是因为脾胃气虚血少、津血不能滋润充养肌肤所导致的。

2.3心主血与养肤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有泵血功能,人之生存无非气与血,全身的血由于心泵血的作用输送于全身。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明,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面部的色泽荣枯是主要是心气心血盛衰的反映。心的气血充沛,方能使面色肤色红润光泽。若心血不足,脉失充盈,则面色淡白无华,甚至枯槁;心气不足,血不上荣,则面色虚浮白;血行不畅,血脉瘀滞,则面色青紫,枯槁无华。心志为喜,心情喜悦往往能面露佳色,让面部保持红润,而且有光泽。反之,如果情绪不佳,甚或悲哀、暴怒,必定花容失色,皮肤失去美好的光泽。

2.4肝藏血与养肤

肝主疏泄、藏血,若气机舒畅,血府充盈,皮肤便是容光焕发,丰盈柔滑。反之,若是肝藏血不足,或失疏泄,气机不畅,则会导致一系列皮肤性疾病。

在五体中,肝主筋,其华在爪。如果人体肝血充足,则爪甲红润、有光泽;反之,肝血不足,则会出现爪甲色淡、枯黄的情况。肝气舒畅,疏泄之职得以发挥,全身脏腑之气通畅无阻,并协助肺发挥其主气、宣发肃降的功能,协调脾主运化、升清的功能,共同维护皮肤美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面部》记载:“原于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

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因此肝失条达,气机郁结,郁久化火,灼伤阴血,血弱亏虚,可导致颜面气血失和,不能上荣于面而生黄褐斑等。同时,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人体内的气离不开肝血的滋养,气盛则人体精神饱满,活力四射,皮肤才得以充分展露出神态美。张介宾还明确指出:“充实为美”,认为人体气血充盈本身就可起到美容的作用。只有气血生成充盈、功能正常,才能维持整个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为人体的健美提供保障,塑造整体美态。秦一天言:“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易于怫郁,郁则气滞血亦滞。”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会抑郁不乐,愁眉苦脸,久则面部皱纹丛生,血液瘀滞,面色晦黯,诸毒致人面垢、面焦或疮斑迭生。

2.5肾藏精与养肤

肾脏乃先天之本,又藏精,肾五脏之首,当肾气旺盛时,则五脏得养,继而肌肤得润。肾为先天之本,是五脏六腑之精气生成的根本场所。肾精充沛则五脏气血旺盛,则脏腑功能正常,使外在容颜不枯,肌肤丰盈柔滑。肾的功能失调则会导致许多损美性疾病,因此,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对损美性疾病治疗方面都要顾肾保肾。补肾益精为美肤的重要手段之一。肾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占重要地位,它的功能正常与否通过影响全身气血盛衰影响容貌。肾藏精,精足则血旺,

肌肤便会变得容光焕发,丰盈柔滑,而肾气虚弱,便会导致肌肤变得晦黯无光,从而皱纹、黑眼圈、黄褐斑等症状、疾病纷纷出现。肾主水液是指肾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此功能主要通过肾中阳气的作用来实现。肾阳充足,水液排泄正常,以保持体液相对稳定的贮存量,使脏腑得以濡养,肌肤泽润,如肾脏功能失常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出现颜面肢体浮肿、皮肤干枯不荣和黄褐斑等损美之症。

因此,一个人要想精力旺盛,气血充足,容貌不衰,肌肤润泽,延年益寿,就必须注意肾脏的养护。如肾阳不足,水气上泛,可使肾之本色(黑色)现于面,而患黑斑,未老先衰;肾水亏损不能制火,火邪郁积于面部皮肤,则可导致面生雀斑。现《外科正宗》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黧黑斑因肾水不足不能制火而丛生。

3、调体是美肤之手段

3.1肌体相关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体质是一个融合了多方面因素的概念,它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影响,而后天又

受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影响,包含了饮食、起居、情志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通过体质往往就能呈现一个综合的整体。

根据体质的不同势必会影响着人体皮肤的的色泽、润燥、质感等。人的肤色由于体质的不同呈现也不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木形之人……苍色”“火形之人……赤色”“土形之人……黄色”“金形之人……白色”“水形之人……黑色”,可见,根据体质不同肤色亦不同。

体质是皮肤类型和表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影响着皮肤的颜色、光泽、质地、水分、弹性、平滑度、粗糙度等,每种体质类型都有特定的皮肤(包括毛发和甲)特征,所以王琦教授根据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和实践诊疗经验,提出了“肤-体相关论”。并对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皮肤、毛发特

征进行了描述:平和体质,面色红润,毛发润泽;气虚体质,面色偏黄或白,目光少神,唇色少华,毛发不华,皮肤松弛;阳虚体质,面色柔白,目胞晦黯,口唇色淡,毛发易落;阴虚体质,干性皮肤,易生皱纹,色苍或潮红;痰湿体质,油性皮肤,面多油脂,面色淡黄而黯,眼胞微浮;湿热体质,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体臭、口臭、酒糟鼻、脱发;气郁体质,干性皮肤多见,面色、毛发无光泽;血瘀体质,肌肤干,肤色黯或色素沉着,眼眶黯黑,发易脱落;特禀体质,

以过敏体质为代表,为敏感性皮肤,搔抓易出现抓痕,易患荨麻疹、特异性皮炎等。

现代研究进一步表明体质与皮肤类型有着密切联系。如武琴琴通过对正常女性皮肤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进行调查,发现各种体质类型具有不同的皮肤特征。在皮肤水分含量和pH值方面,李建民等研究黑龙江地区汉族女性皮肤,结果发现与平和组相比,其他各组的水分值和pH值都有所增加,其中气虚与气郁组眼角,阴虚组背部的水分值最明显,在湿热组的前臂屈侧pH值最明显。所以不同的中医体质对皮肤水分及pH值影响不同。在皮肤平滑度方面,徐艳明等研究发现阴虚体质、气虚体质、气郁体质面颊部平滑度、眼角皮肤皱纹较平和体质明显降低;阳虚体质眼角皮肤、气郁体质颈部皮肤明显粗糙,提示不同体质不同部位的皮肤粗糙度、平滑度、皱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肤色方面,王雪等研究根据体质分型检测其不同部位皮肤的黑色素和血红素含量。结果发现与平和组相比其它各组的黑色素值有减小的趋势,其中阳虚组的眼角部、湿热组的眼角部和前臂屈侧、气虚组的眼角部最为明显(P<0.05),与平和组相比其它各组的血红素值有减小的趋势,并且在各体质的面颊部和眼角部最明显(P<0.05)。所以不同中医体质对肤色的影响不同。

以上各项研究表明体质类型对于皮肤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9种体质中除平和质外的8种偏颇体质均会对某些损美性疾病有一定的易罹性和倾向性。如陈立翠等研究发现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过敏性)即湿疹、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3种疾病小儿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均以肺热阳盛质、湿热腻滞质、阴虚燥红质、气虚倦怠质、阳虚迟冷质所占研究总数的比例分布由高到低呈递减趋势,可见小儿过敏性皮肤皮病与体质存在密切关系。

3.2调体美肤

调体美肤,是针对个体的体质特征,研究偏颇体质的皮肤特征,给予合理的药食调养、起居调护、运动健身、精神调摄、经络调理等综合干预方法,改善体质,从而改变皮肤性状,从而达到美容养颜的目的。

所以气虚体质者肤色偏黄或白不泽,养肤美肤要注重补气养颜,进食补气的食药,不做亏耗气的事情,如运动过度、劳作过度等。阴虚体质以干性皮肤为主,养肤美肤则注重养阴润燥,进食滋阴之食药,不宜亏阴,如过食辛辣、热性食药。阳虚体质者皮肤多白而无华,养肤美肤则以顾护阳气为重,不宜耗阳,如房事过度、过食寒性食药。湿热体质多为

油性皮肤,甚至兼有痤疮、粉刺等,皮肤护理要注重清洁,养肤美肤则注重清热利湿,宜进食清热利湿的食药,如冬瓜、薏米仁、芦根等。痰湿体质也以油性皮肤为主,面多油脂,面色淡黄而黯,皮肤护理要注重清洁,养肤美肤则注重化痰祛湿,宜进食化痰祛湿的食药,如荷叶、山楂、冬瓜皮等。血瘀体质以肌肤干、肤色暗或色素沉着、眼眶黯黑为主,养肤美肤则注重活血化瘀,宜进食活血化瘀之食药,如玫瑰花、泽兰等。气郁体质以干性皮肤多见,面色无华,养肤美肤则注重疏肝理气,进食佛手、枳壳、柴胡等食药,避免情绪低落或生气;过敏体质,以敏感性皮肤主,易患荨麻疹、特异性皮炎等,养肤美肤则注重调理过敏人及避免过敏物,禁止进食海鲜、羊狗等腥发物,宜进食清淡食物。

一些临床实践已经表明从体质角度来调理皮肤问题具

有实际效益。通过主要采用了薏米仁、马齿苋等药食同源的药物,对调理湿热体质痤疮的治疗具有良好效应。此外,还有针对体质特征主要采用了玫瑰花、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的药物,通过调理血瘀体质对黄褐斑的治疗也是效果显著。此外,一些过敏体质引发的荨麻疹等通过过敏体质调体方,无柄灵芝、(制)何首乌、乌梅、蝉蜕等改善过敏体质的药物也收到了良好效果,并且可有效预防过敏性疾病并防止复发。

4、结语

在美容盛行的今天,自然、无毒、无副作用的美容方式和产品正成为其发展的方向。中医养肤美肤显示出它的自然美的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青睐。从中医美容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相貌、仪表乃至神志、体形等,都是阴阳、脏腑气血、体质等反映于外的现象。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只有阴阳平衡、各个脏腑之间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脏腑气血旺盛则肤色红润有光泽、肌肉坚实丰满、皮毛荣润等;内在脏腑功能失调往往会直接影响外在皮肤的症状和体征,所以机体脏腑气血功能正常是皮肤正常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体质理论反映的是人体整体的功能状态。笔者仅根据中医理论提出阴阳学说是养肤的大纲,脏腑气血是养肤的内在本质,而调理体质是美肤的手段。希望能为皮肤的美容养生和为进一步实践养肤美肤提供中医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彩虹,杨道文.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中医养生方面的应用[J].世界中医药,2013,8(2):152-153.

[2]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3]王济,张惠敏,李玲孺,等.王琦教授“肤-体相关

论”的提出及其在皮肤病诊疗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7):476-479.

[4]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

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5]武琴琴.894例正常女性面部皮肤状况与中医体质等

因素的相关性调查[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

[6]李建民,王雪,祁永华,等.中医体质与皮肤水分及pH值的关系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2,40(4):81-82.

[7]徐艳明,王雪,张宁.中医体质与皮肤粗糙度、平滑度、皱纹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5):751-753.

[8]王雪,徐艳明,张宁,等.中医体质与皮肤黑色素和血红素的关系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5):764-766.

[9]廖岩,王琦,郑丹.论体质与损美性疾病的相关性[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3):149-150.

[10]陈立翠,谭艳,余涛.小儿常见变态反应性皮肤疾

病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10,6(1):37-39.

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什么 养生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学会了疗养身体,人们才能够更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然也不会患上一些不该得的疾病,当然在养生之前,我们还应该搞清楚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什么,这样也更加方便一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什么呢?希望大家重视。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日渐衰落下去,封建社会逐渐建立、巩固。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九流十家”等学术流派,中国古哲学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着自然科学及其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医养生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形成,它深深地打上了古文化的烙印,试从以下几点分析:

1.中国古哲学对中医养生文化起了奠基作用。《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的精气理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又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概念。如肾阴、肾阳、脾气、肝火等。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把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统统纳入这个结构之中,充分运用发挥古哲们的思辨能力,在当时实证精神缺乏的背景下,思辨方法就成了医学家们归纳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方法。直观的经验只能代代简单重复相传,而理性的认识可以扩大、提高、不断丰富。中医文化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后,就开始超越经验直观,跨入理性思维的殿堂,不断产生、丰富着中国医学的内涵,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扩张、包容、吸收、发展,也使得中医养生理论具有了哲理化的特征。 2.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道家泛指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代表作是《道德经》,其学术思想基础是属于自然主义的哲学。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许多道士同时又是名医药学家、养生家,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有重大影响。首先,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

中医养生小知识

基本内容: 1夏季养生保健之多喝水每天要喝七八杯白开水,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夏天人的体能消耗特别快,蜂蜜可以快速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肌肉、、头发、骨骼、牙齿都含有水分,夏季失水会比较多,若不及时补水就会严重影响健康,易使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加速人体衰老。像蜂蜜水、矿泉水、冷茶,牛奶,苹果汁都是理想的解渴饮料。购买新鲜的纯蜂蜜最好可以到认识的蜂场购买,超市销售的多数经过加工,长期服用也见不到什么效果,而且也不放心。很多网友都推荐到罗浮山蜂蜜网购买,我和家人喝的蜂蜜也一直是和他们买的,感觉蛮好的,建议你也可以试试。 2夏季养生保健之养阳《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炎热夏季,很多人会患空调病,人们白天夜里都开着空调,室内外温差可以达到十几度,加上大量食用冰品冷饮,肯定会伤阳气。因此,要注意居住环境不要过于潮湿,不要过多吃冰冻及凉食,夜间空调的温度不要开得太低,最好在26度以上,不要在露天及阴冷的地方过夜。 3夏季养生保健之饮食清补在饮食滋补方面,热天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 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而应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品。甘凉清润的食物:小麦、高梁、青稞、豆腐、白扁豆、黑芝麻、马铃薯、白菜、莴苣、龙须菜、菠菜、冬瓜、西瓜等。健脾养胃、滋阴补气的食物:菠菜、藕、茭白、西红柿、胡萝卜、鸡蛋、苹果、牛奶、葡萄、莲子、桑椹、蛤蜊,鹅肉、青鱼、鲫鱼、鲢鱼、大麦粉等。祛暑利湿、清热解毒的食物:绿豆、蚕豆、赤小豆、、生萝卜、茄子、白菜、芹菜、荸荠、薏苡仁、菜瓜、西瓜、冬瓜、丝瓜、黄瓜、甜瓜、、菊花、荷叶、茶水等。 4夏季养生保健之补钾暑天出汗多,随汗液流失的钾离子也比较多,由此造成的低血钾现象,会引起人体倦怠无力、头昏头痛、食欲不振等症候。热天防止缺钾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含钾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较多的钾,可多吃些草莓、杏子、荔枝、桃子、李子等;蔬菜中有大葱、芹菜、毛豆等也富含钾。茶叶中亦含有较多的钾,热天多饮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可谓一举两得。 5夏季养生保健之补充盐分和维生素人体夏季大量排汗,氯化钠损失比较多,故应在补充水分的同时,注意补充盐分。每天可饮用一些盐开水,以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相对稳定。营养学家还建议:高温季节最好每人每天能补充维生素B1、B2各2毫克,钙1克,这样可减少体内糖类和组织蛋白的消耗,有益于人体健康。故在夏日应多吃一些富含上述营养成分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番茄、豆类及其制品、动物肝脏、虾皮等,亦可饮用一些水果汁。 6夏季养生保健之尽量穿浅色衣服深色衣服会吸收阳光,使人体温升高燥热;同时蚊子有趋暗的习性,深色容易吸引蚊子,特别是黑色。 7夏季养生保健之福自“苦”中来苦味食品中所含有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热天适当吃些苦味食品,不仅能清心除烦、醒脑提神,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远古时代是养 生文化的萌芽期。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日渐衰落下去,封建社会逐渐建立、巩固。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九流十家”等学术流派,中国古哲学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着自然科学及其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医养生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形成,它深深地打上了古文化的烙印,试从以下几点分析: 1.中国古哲学对中医养生文化起了奠基作用。《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的精气理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又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概念。如肾阴、肾阳、脾气、肝火等。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把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统统纳入这个结构之中,充分运用发挥古哲们的思辨能力,在当时实证精神缺乏的背景下,思辨方法就成了医学家们归纳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方法。直观的经验只能代代简单重复相传,而理性的认识可以扩大、提高、不断丰富。中医文化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后,就开始超越经验直观,跨入理性思维的殿堂,不断产生、丰富着中国医学的内涵,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扩张、包容、吸收、发展,也使得中医养生理论具有了哲理化的特征。 2.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道家泛指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代表作是《道德经》,其学术思想基础是属于自然主义的哲学。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许多道士同时又是名医药学家、养生家,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有重大影响。首先,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灭都是由于“气”的凝聚或消散的缘故。中医的典籍《内经》中提出人生有三宝:精、气、神是也。采用了道家的这些概念,中医气功学更把精气神作为重要的理论来指导练功。其次,道家的重要思想为中医养生文化吸收。道家非常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要人的思想安静、清闲、少欲、使神志健全,精神内守。再次,是道家修炼的一些具体方法也为中医养生文化所采用。道士们的炼丹术对中医药养生的发展丰富作了很大贡献。尤其道家创立的崇尚自然、顺乎自然的气功养生法,对中医养生文化贡献巨大。由此可见,道家文化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以至有人认为是道家开创了养生文化。 3.儒家文化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文化。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我国的官学,其主要特征是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对养生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第一,儒家注意心理调整。《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西汉董仲舒认为“欲恶度礼,动静顺性,喜怒正于中,忧惧反之正。”“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医学养生文化中这些思想也很明显,《内经》:“智者之养生也……和喜怒而安居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也”。《养生延命录》云:“能中和者必久寿。”第二,主张从伦理道德的修养来养性长寿。儒家要求人们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履践作为自我人生完善的目的。并把这种养性观溶入中医养生文化之中。高尚圣洁的伦理观既是人们自我人格完善的RY高温导热油泵途径,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孔子提出”仁者寿“,大仁者必长寿,认为”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具有仁德者方可通向长寿之路。因此养身在养心,养心在养性,养性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就能真正延年益寿。 二、中医养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 饮食与人的健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错误的饮食习惯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许多危害。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注意七个饮食误区 误区一:食物相克要当心 蒜葱同食伤胃、酸奶香蕉一起吃致癌、海鲜遇到维生素C会生成砒霜……食物相克理论一直流传甚广。医生表示:“这些说法95%以上是胡说八道,4%有点道理,但经不起推敲,1%可能成立但完全不必在意。” 专家举例说,有人说海洋污染严重,海产品多含有重金属五价砷,果蔬富含的维生素C,会助其在体内发生还原反应,形成砒霜。但真相是:首先,海洋污染并没有如此严重,即使海产品含砷,也是微量的;另外,人体不像试管,食物也 不是纯化学物质,相互间发生反应的程度是微弱的,根本不必过于担心。 误区二:晚餐最丰盛 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人早餐、午餐往往随便凑合,晚上回家就吃得十分丰盛。 对此,美国营养专家表示,一日三餐都很重要,无法分出主次,忽视早餐和午餐将直接影响白天的工作状态,太看重晚餐则会导致肥胖、影响睡眠。专家建议,一日三餐应进行合理分配,一般来说,早餐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 餐和晚餐均占30%~40%。调查显示,国人的早餐质量普遍不高,需格外重视。 误区三:食物分“好”和“坏”

就像人们习惯把人分为“好人”、“坏人”,食物也常常被扣上“好食物”或“坏食物”的帽子。 营养师认为这种说法太武断了,“没有绝对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饮食习惯”。专家对此表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脂肪。”很多人认为摄入太多脂肪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但这只对脂肪摄入超标的人群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偏远、贫困地区营养不良的孩子就不太适用。脂肪也有“好”的一面,适当补充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提供能量。 误区四:精米白面最养人 精米白面口感细腻,的确更招人喜欢。但在美国营养专家看来,长期食用精米白面无益健康,吃点儿粗粮反倒更好。专家表示,米面加工过细会损失大量营养,特别是膳食纤维、 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人们每天适当吃些粗粮(50克~100克为宜)才是明智的选择。 误区五:越贵越有营养 营养和价格成正比吗?营养专家并不认同。专家指出,燕窝、鱼翅、鲍鱼等价位高的食物,其营养价值并不突出。 以鲍鱼和鸡蛋为例,两者营养成分没有多大差别,但价格却差距悬殊。还有很多人青睐进口水果,认为其营养价值更高,事实并非如此。国产水果和进口水果在营养价值上是一样的,反而进口水果漂洋过海,维生素C含量会大打折扣。因此,选购食物时,不要迷信价格,当地、应季、新鲜的食物更好。 误区六:少吃主食更健康 近年来,我国居民主食吃得越来越少,与20年前相比,每人每天少吃了2两多主食。这一问题在美国同样存在。 美国专家表示,主食是饮食的基础,低碳水化合物饮

中医养生的特色

中医养生的特色中医养生理论博大精深,养生方法丰富多彩,植根于我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因此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中医养生理论博大精深,养生方法丰富多彩,植根于我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因此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1.理论体系独特中医养生理论,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机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广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2.以和谐适度为宗旨

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 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又如,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3.全面调养与辨证施养相结合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健康是指人的躯体、精神与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因此养生实践活动应该伴随着我们生命过程的各个环节,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中医养生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馆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 1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在我国流传发展了几千年,从最早的《黄帝内经》《神农草本》到《伤寒染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到公元14世纪明代著名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于1578年写成了世界名著《本草纲目》是早期最为完善的医学。 中医诊断主要靠四诊,即望,闻,问,切。望诊主要看形体,面相。闻诊主要听呼吸和讲话声音,嗅身体的气味;问诊,主要是询问病历史及近期的多种症状;切诊,即是切脉,南方人称“把脉”。把脉需要病人不吃早饭,静坐60分钟。方能准确,而且要相当深厚的中医相应地加强了其它三诊。而我们“好享受”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手诊,因此诊断地准确度高些。 内部脏腑阴阳失衡,因此治本需调理阴阳平衡。中医诊病首先要明辨阴阳,阴阳不辨,调病往往是南辕北辙。例如:肾虚分阳虚和阴虚。阳虚者滋阴,腰越来越痛,阴虚者补阳,腰越来越酸。通过望诊辨阴阳主要从四个方面看。 1、形体:阴虚形瘦,阳虚形胖。 2、舌象:阳虚舌质淡,舌形胖,苔白,苔厚;阴虚舌质红,

舌形瘦,苔少,苔薄。3、神情:阳虚气短,懒语,抑郁不欢;阴虚燥热不安。 4、寒热:阳虚怕冷,阴虚怕热;阳虚者出凉汗,阴虚者出热汗。 第一部分五脏与六腑的表里关系 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面有心包经)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肝与胆 肝与胆互为表里。“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肝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

中医健康教育知识.doc

中医是祖国的文化瑰宝,中医“治未病”在疾病预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下是本站分享的中医健康教育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医健康教育知识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对生命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天地生人的观念,即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种现象,生长壮老死是生命的自然过程的观念。 (二)中医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即人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息息相应的观念。 (三)中医对健康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脏腑相关、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念;介绍法于

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规避虚邪贼风的健康生活方式。 (四)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对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介绍病、证、症的关系及中医学分析疾病的基本方法及特点。 (五)中医的诊治手段。 介绍中医独特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和辨证原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中医的内治和外治方法以及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方面一些具有特色的方法,如针灸、推拿、拔罐、足浴、刮痧、膏方等,着重介绍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介绍中医学对体质的认识和辨识体质的方法;介绍不同体质(平和、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等)的特征及其相应的日常养生方法。 二、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和方法 (一)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和基本原则。 介绍中医学的顺应自然、阴阳平衡理念和思想;介绍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

则。 (二)中医养生保健常用方法。 介绍中医学常用的养生方法,如时令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经穴养生等。 时令养生介绍中医学按照春夏秋冬四时变化,采用的相应的养生方法。 情志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认识和情志与脏腑的关系以及产生疾病的道理;介绍常用调摄情绪的方法。 饮食养生介绍中医学饮食养生的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饮食养生理念,采取适宜合理的饮食方式,尤其是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 运动养生介绍中医学对运动养生的认识以及动静结合的养生观念;介绍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常用的运动养生方法,分别介绍其特点、作用、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经穴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经络的认识以及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介绍常用穴位的部位、养生保健功效、按压方式以及注意事项。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生命 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探索生命 的规律,对于中医养生学来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生命的起源 《内经》认为,生命物质是宇宙中的“太虚元气”,在天、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下,由无生命的物质演变化生出来的。天地之间所以有品类无限多样的物种,都是物质自己的运动和变化,在时间进行中形成的。《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太虚廖廓,肇基化元……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就是 这个意思。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但也不过是“物之一种”,是 从万物群生中分化出来的。所以《素问·宝命全记沦》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 其中主要源于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太阳是生命能量的源泉,地球的水(凡其所溶解的各种营养物质)是生命形质的原料。有生命的万物必须依靠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水才能生存,人类当然也不例外。 “四时之法成”,是说人类还要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才能 发育成长。因为人生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

必然会直持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而人体的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和人体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是人体得以生存的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可使内环境与外界自然环境为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人的活动违反自然变化的规律,或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反常的剧变,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都会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这说明“适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人类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 二、生命的运动形式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就是说,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活着的人体,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人体。《素问·六微旨大论》进一步指出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就说明,只有运动,才能化生万物,宇宙间的一切吻质,尽管有大小和生存的时间长短不同,但运动是一致的。 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也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的基本过程。因此,在生理上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如肺的宣发与肃降,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整体观为出发点。那么,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天人合一 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个小天地,自然界是个大天地,它们都相通相应。不论季节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因此,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2、形神共养 形即形体,神即神志、意识、思维。形与神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形神共养是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的调养。在具体应用上就是调和情志,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并与保养形体相结合,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生活,使人气血调畅,形体强健,情志安和。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3、动静互涵 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体现在中医养生的一是要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心神清静,可致健康长寿。二是动以养形,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血气畅达,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三是动静适宜,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形神共俱”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4、正气为本 中医所指的“正气”,是维护人体健康的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正气充盛,可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更好地适应外在变化,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其根本在于护养脾肾。在中国传统医学里,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阴阳的根本,与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为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脾气健运,必借肾阳之温煦。肾精充盈,有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补养。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保全身形、防止早衰的重要途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5、辨证施养 辨证施养是从辨证分析的角度,通过观察个体的反应状态和体质差异,充分考虑个体所在的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进行个体化的养生保健调理。它很好地体现出中医养生保健的价值和特色。辨证施养的突出环节就是因时、因人、因地制宜。也就是说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以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制订相应的方法。中医养生的五大方法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方法颇多,但其基本的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顺其自然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的交替,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因此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人体内外环境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有益与身心健康! 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迁,万物随之有春生、夏长、秋收、东藏的变化,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根据这一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学便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主张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春夏季节,要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活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处,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这种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 (二)形神兼养 形,指人体的脏腑身形;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体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无神则形无以主,无形则神无以附,形神合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兼养,守神全形! 养形,主要是指摄养人体的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精液等。大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勤锻炼等养生的方法,多属养形的重要内容。如调饮食,应做到谨和五味、粗细结合、荤素搭配寒热适宜等;慎起居,要注意日常生活有规律,与四季相应而起卧有时,节制房事而保养肾精等! 调神,主要指调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调神又必须要以养心为首务。调神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要求人们思想上保持安定清净的状态,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同时做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另外也可通过练气功而意守人静,以神御气;或通过绘画、书法、音乐、下棋、旅游等有意义的活动,来陶冶情操,修性怡神! (三)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相关知识

中医养生相关知识 中医养生分类方法 相对西医来说,中医离我们的生活最近,也最为密切! 人人都知道,如果风寒感冒,熬点“生姜红糖汤”喝一喝,盖厚被子出一身汗,睡一觉后就神清气爽,感冒不治而愈。——其实,生姜、红糖、大蒜、葱白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中药。我们在吃生姜的时候,感觉味道温辣,属于“温热”型的中药。 而“薄荷”(比如我们吃的薄荷糖、用的薄荷牙膏等)则感觉有些凉丝丝,其实,薄荷也是常用的中药,属于““寒凉”型的中药。 中医为什么能治病呢?如果你发热属于热症,就用“寒凉”型中药(比如薄荷),让人体恢复正常值;如果你发冷属于寒症,就用”温热“型中药(比如生姜),让人体恢复正常值,从而恢复健康。 以上,只是最简单的分类方法,也就是说,把疾病和中药只分为了两类:热型、寒型。 事实上,中医的分类更加细密些,一般分成五类:风、热、湿、燥、寒。--这种分法实际上是”五行“的体现。 春天(木月)容易起“风”;夏天(火月)就会炎“热”;长夏淫雨霏霏产生“湿”气;秋天(金月)容易干“燥”;冬天就会“寒”。 中药两大类 一大类是用于“祛邪”,即对病邪(具体指上节所说的“风、

热、湿、燥、寒”六邪)进行驱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邪实”。 其实,“邪实”只是外因,是因为有病邪侵入而造成;还有一类情况是:并非因病邪侵入造成,而是由于自身的虚弱而造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正虚”。 “邪实”分为风、热、瘀、寒、水五小类,“正虚”也分为五小类:阴、阳、气、血、津液。 对于“正虚”,中医采取的办法是进行“补虚/扶正”。 “补阴”:鳖甲算是最常见的补阴中药,吃个王八补一补。龟鳖在深水里,属于“阴”所以用来补阴,而不是补阳。 “补阳”:鹿茸是用来补阳的。读过小说的人一定记得喝鹿血能够激发男人欲望的故事,所以,鹿茸补阳就变得特别好理解了。 “补气”:我们常听说过,人参是大补。电影上,碰到快断气的病人,中医大夫会用人参汤进行补气。--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日常中我们吃的红枣,也具有和人参一样的补气的作用。 “补血”:鲜红的枸杞子,似乎在人们的印象里,是滋阴壮阳的补品,其实,在中医里,是用来补血的良药。同样,送礼的阿胶,也是用来补血的中药。 “补津液”:我国著名播音员宋世雄的嗓音之所以那么好,据说是因为他听从老中医的遵嘱,每日饮用石斛茶,石斛能生津润嗓,让宋世雄的播音更加洪亮淳厚。 这样,可以让你多神奇的中药有着清晰地把握。尽管中药有几百种之多,但是,都离不开上述的清晰分类。 日常常见中药

1、中医养生的理论依据(精品文档)_共13页

1、中医养生的理论依据 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 一、说情志:人要健康长寿,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 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 也。” 二、戒私欲: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 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孙思邈说:“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故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三、远房室:指性生活有节制。人的生长发有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 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欲保肾精,必须节制性软,倘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四、适四时: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吕氏 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五、节饮食: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 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 “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 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六、常运动: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 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七、顺性情: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 “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下是520作文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以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为了便于掌握,中医养生学的理论,有必要予以总结和归纳,提出若干基本原则,用以指导养生实践。事实上,千百年来所产生的诸多形式的养生方法,正是遵循了这些基本原则。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能否懂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从学术流派来看,又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之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更是功种繁多,如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离戏、保健功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意气功、真气运行法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无论选学那种功法,只要练功得法,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之效。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亦都方便易行,效果

最新中医养生学复习题

1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 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学科。 3顺应四时指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要遵循一年四季的气候及一日四时天气的变化规律。 4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子作用于身体使之发生形态结构改变、功能代谢紊乱和精神、社会适应异 常的状态 5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6“归真返朴”: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 7养生保养生命,即根据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在整个生命过程,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的保健活动 8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或功能障碍。 9邪气是一切致病的因素。 10五行的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克制的现象,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和发展变化。 4衰老就是机体性成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显示的由机体某个或某些器官的老化和组织的改变,而导致 形态、功能、抵抗力和适应性等各方面退行性变化 15健康精神上、生理上、社会生活上的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 16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 17医学模式 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18正气 是泛指人体的抗邪能力,包括脏腑气血阴阳,经络之气,阴精及津液等基本物质及生理功能。 19心理年龄 是指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 20形神共养 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23情志 是人对其所感受到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要求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与意志过程24体质

中医养生知识讲座

中医养生知识讲座 一、四时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二、十二时辰养生 何为天?一日曰天! 天,是生命的周期,即为24个小时一个生理周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理周期。天是生命的精准寿命衡量单位! 一天地球完成自传一周;一天人完成日循环五十周; 阴阳的日循环、日平衡决定着人体的健康! 人的生命因“日循环平衡”而存在!疾病源于“日循环不平衡”的打破!

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

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 作者:谭颖颖, TAN Ying-ying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刊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8,32(1) 被引用次数:7次 参考文献(3条)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1953 2.王前李约瑟对中国传统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的贡献 1996 3.邢玉瑞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 200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吴丽丽.严灿.周莺.王文竹浅论中医养生[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 2.陈孔斌.Chen Kongbin中医养生理论在疗养医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 3.杨裕华.王际莘.YANG Yu-hua.WANG Ji-xin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0) 4.吴俊琦.吴俊涛中医养生和运动养生关系的哲学思考[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4) 5.陈志光.李佩远漫谈中医养生法[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8(14) 6.彭艳.尹艳.杨智荣.PENG Yan.YIN Yan.YANG Zhi-rong关于中医养生治未病[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10,26(2) 7.庄芹.程晓鸣.庄美琼中医养生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 8.张响.史术峰.秦彦强现代人更应注重中医养生[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 9.尹冬青.李俊"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养生文化中的积极影响[期刊论文]-医学与社会2009,22(3) 10.方铁根.于建春.韩景献浅谈推拿导引与中医养生康复学[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 引证文献(7条) 1.谭颖颖.刘昭纯取象思维在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中的作用[期刊论文]-现代中医药 2011(4) 2.谭颖颖.刘昭纯整体思维模式在中医养生理论建构中的主导作用[期刊论文]-陕西中医 2011(9) 3.谭颖颖.刘昭纯《周易》对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期刊论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4) 4.高宪枫广东糖水的研究[期刊论文]-饮料工业 2009(6) 5.孙心怡中西医健康医学特点比较[期刊论文]-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2(1) 6.姚洁琼.贺娟浅谈《黄帝内经》养生七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期刊论文]-环球中医药 2012(7) 7.姚汝萍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干预及护理现状[期刊论文]-齐鲁护理杂志 2009(2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8414649685.html,/Periodical_sdzyydxxb200801019.aspx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2010-2011-2《养生学概论》 复习题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题) 1、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 ABC ) A、清静养神、立志养德 B、开朗乐观、调畅情志 C、心理平衡 D、综合调养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 A、喜则气缓 B、喜则气消 C、忧则气上 D、悲则气结 E、怒则气乱 3、何处是人体脂肪主要的堆积处( C ) A、脸部 B、胸部 C、腰腹部 D、肩部 E、腿部 4、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ABCD ) A、体质差异 B、性格差异 C、年龄差异 D、性别差异 5、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D ) A、阴阳转化 B、阴阳对立 C、阴阳消长 D、阴平阳秘 6、调摄情绪法多种多样,总体归纳有( ABCD ) A、节制法 B、疏泄法 C、转移法 D、情志制约法 7、五行递相克制的顺序是( A ) A、木、土、水、火、金 B、金、木、水、火、土 C、木、火、土、金、水 D、金、木、水、火、土 E、土、木、金、水、火 8、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C ) A、《左传》 B、《山海经》 C、《内经》 D、《吕氏春秋》 9、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ABC ) A、协调脏腑、畅通经络 B、清静养神、节欲葆精 C、调息养气、综合调养 D、情志制约法、持之以恒 10、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 D ) A、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 C、病理因素 D 以上均是 11、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 C ) A、督脉 B、带脉 C、冲脉 D、任脉 E、奇经八脉 12、与人体生长发育关系最密切的是( A ) A、气的推动作用 B、气的固摄作用 C、气的温煦作用 D、气的防御作用 E、气的气化作用 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理论源于( A ) 14、“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养生理论出自( D ) A、老子 B、达摩 C、庄子 D、孙思邈 A、《黄帝内经》 B、《神龙本草》 C、《礼记内则》 D、《道德经》 15、气功中被称为丹田的腧穴是( B ) A、大椎 B、气海 C、神阙 D、命门 E、太冲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B ) A、怒伤,以忧胜之 B、喜伤,以恐胜之 C、喜伤,以思胜之 D、怒伤,以喜胜之 17、在经络系统中,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C )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任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18、两耳上缘高点连线的中点是( A )穴。 A百会 B印堂 C承浆 D 风府 19、在奇经八脉中,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 C )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督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20、影响人类的环境因素有( ABCD ) A、生物因素 B、化学因素 C、物理因素 D、社会心理因素 E、行为因素 21、被誉为润肤公主的水果是( 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