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科学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第一章:物质的分类与转化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气味、硬度等-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的分类:单质和化合物- 混合物的分类: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第二章:材料常见的物理性质1. 颜色与光- 物体的颜色与光的关系- 颜色的三原色和三基色2. 热与温度- 热的传递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温度的测量和单位3. 声音与噪声-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噪声对人类健康的影响4. 电与电路- 电的产生和传导- 电路的基本元件:电源、导线和电器第三章: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1.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的性质:导电性、延展性、光泽等 - 非金属的性质:不良导电性、脆性等2. 酸、碱和盐- 酸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碱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盐的性质和应用领域3. 氧气、二氧化碳和水- 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 水的性质和重要性第四章:机械运动1. 速度与加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牛顿定律和摩擦力-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和质量的关系 - 摩擦力的产生和减小方法3. 功和机械能- 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第五章:光的传播与反射1. 光的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和速度- 光在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 光的反射特性:平面镜、凸镜和凹镜3. 光的色散和光的成像- 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光的成像规律和应用第六章:声的传播与反射1. 声的传播- 声的传播介质和速度- 声的传播方式和特点2. 声的反射和回声- 声的反射规律和应用- 回声的产生和特点3. 声音的利用- 声音的放大和捕捉- 声音的运用:通讯、音乐等第七章:电的传输与应用1. 电的传输- 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电阻的作用和测量方法2. 电的应用- 电的加热效应和电灯的原理- 电的化学效应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电的磁效应和电磁铁的原理第八章:常见现象与科学思维方法1. 声光电效应与光电池- 光电效应的原理和应用- 晶体管和光电池的作用和结构2. 磁场与电磁铁- 磁场的产生和性质- 电磁铁的结构和应用3. 科学思维方法- 观察、提问、实验和推论的过程- 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控制变量的重要性这是《科学》上册各章的知识要点概述,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八上科学知识点

八上科学知识点
纲要:
1.生物学
–细胞
–遗传:简介基因和遗传规律
–进化: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
–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2.物理学
–物质的结构和运动:物质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光学: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规律
–力和压力:力的作用和压力的概念
–简单机械:杠杆、轴、绳的简单机械原理
3.化学
–物质的结构: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特性
–物质的分类:化合物、混合物和纯物质的区别
4.地球科学
–地球构造和运动: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的运动
–地理环境:气候、水文、地形等地球的自然环境
–地质与矿产资源:地球上的各类地质现象和矿产资源分布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科学课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通过深入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拓展科学视野,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愿每位学生在科学的海洋中探索出自己的风帆,驶向更广阔的知识天地。
八年级上册科学书的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科学书的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科学书的知识点非常丰富,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个方面。
下面我们来一一学习。
一、物理知识1.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可以用公式K=1/2mv²计算。
势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与其他物体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量,可以用公式Ep=mgh计算。
2.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与位移的比值相等,可以用公式v=s/t计算。
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可以用公式a=(v2-v1)/t计算。
3. 电路基础知识电路是一种由电源、导线和电器组成的系统。
其中电源提供电能,导线将电能传输到电器,电器通过电能完成相应的功能。
二、化学知识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学符号用元素符号表示。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化学物质,可以用分子式表示。
2.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
当酸和碱混合在一起时,会产生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的产物是盐和水。
3.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
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三、生物知识1. 遗传学基础知识遗传是指生物个体的遗传特征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
基因包含了生物个体遗传信息的全部或部分。
2. 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细胞分内质、细胞膜、高尔基体、核糖体、线粒体等组成部分。
细胞具有营养摄取、代谢、分裂等多个功能。
3.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征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非生物因素包括水、土壤、气候等。
生态系统具有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特征。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八年级上册科学书的知识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理解实际应用,培养科学思维,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笔记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笔记
一、生物学
1. 细胞组成与功能
- 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 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 细胞的功能包括营养摄取、呼吸作用、代谢作用、排泄作用和生殖作用。
2. 遗传学
- 遗传定律:孟德尔第一、二、三、四法则。
- 基因和染色体:染色体具有遗传信息,基因是染色体上的一个遗传单位。
- 人类遗传病:都昌病、脑积水、镰状细胞贫血等。
3. 生态学
-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 生态问题: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系统的破坏等。
二、物理学
1. 运动学
- 运动的概念和描述: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 牛顿三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以及动量守恒。
2. 能量
- 能量转换和守恒: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电能等。
- 能源消耗和替代: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和太阳能、水能等的替代。
3. 光学
-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 光的成像:凸透镜、凹透镜等光学器具。
三、化学
1.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 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组成、特点和应用。
2. 反应和反应速率
- 化学反应: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 物质状态和溶液
- 物质的状态:固体、液体、气体等。
- 溶液:溶液的组成、分类和应用。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1. 第一章:植物生长发育- 植物的组成部分:根、茎、叶- 植物的生长过程:萌发、生长、开花、结果-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2.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 原子的结构:核和电子层- 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化合物的定义和特性- 分子和离子的结构及其区别3. 第三章: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算-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 平衡反应和不平衡反应- 化学计算中的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比等概念- 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4. 第四章: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相变的概念和分类:沸腾、融化、冷凝、凝固和升华等- 温度和气压对物质相变的影响- 固态晶格和液体分子间力的区别5. 第五章:流体的压力和浮力- 流体的定义和分类:液体和气体-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浮力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 浮力对物体的作用和应用- 显微镜、水压机和喷气式飞机的工作原理6. 第六章: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 光的传播介质:真空、空气和透明介质- 反射光的形成和规律- 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达和应用- 镜面反射和 diff 反射的区别-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性和应用7. 第七章: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现象- 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折射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光的全反射现象和应用- 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8. 第八章:声的传播和反射- 声的传播介质:空气、固体和液体- 声的振动和频率- 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声的反射现象和定律- 声的反射在声学设计和建筑中的应用9. 第九章:电能的利用与输送- 电流的概念和方向表示- 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和电器元件-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性和应用- 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电阻对电流和电压的影响10. 第十章:磁场中的电荷- 磁铁和磁场的特性- 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力- 磁场中的电荷在导线中的运动规律- 洛伦兹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电磁铁和电磁感应的应用以上是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的简要介绍。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2节水的组成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
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1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 P=F/S,(公式变形:F= PS S= F/P)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2 m2)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的高度差越大。
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初二科学知识点归纳上册

初二科学知识点归纳上册初二科学(人教版上册)知识点归纳。
一、机械运动。
1. 长度测量。
-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 换算关系:1km = 1000m,1m = 10dm,1dm = 10cm,1cm = 1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 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平行。
-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 时间测量。
- 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 = 60min,1min = 60s。
- 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停表等。
3. 机械运动。
- 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 速度。
- 定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单位:国际单位是米/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小时(km/h),换算关系:1m/s = 3.6km/h。
二、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v_固>v_液>v_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 声音的特性。
- 音调: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是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八年级上册 科学知识点汇总(全册内容)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 漂浮此时 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八年级上册科学必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科学必考知识点八年级上学期是中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阶段,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科学,本文总结了八年级上册必考的知识点,供同学们参考。
一、物理1. 力和运动力是引起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力的单位是牛顿(N),其公式为F=ma。
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引力,可以用公式F=m*g计算。
2. 静电学静电学研究的是不运动的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静电现象包括摩擦电、电荷感应和电离等。
3. 声音和光学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其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系数有关。
声音分为噪声和音乐,音乐可分为旋律、节奏、和声和音色等要素。
光的传播需要介质,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折射率有关。
光线的传播遵循直线传播原理,光的反射、折射和衍射是光学重要的基础概念。
二、化学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物质两类。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在物理状态下混合而成的,不具有固定的成分和化学性质。
而纯物质则是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其化学性质具有明显的不变性。
2. 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在特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生成新的物质,反应方程式可以描述化学反应的物质消耗和生成的过程。
反应方程式中必须要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符号和系数。
3. 电化学电化学研究的是化学反应和电的相互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电解和电池。
电化学反应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电解反应,电池可分为原电池和电解池。
三、生物学1.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在不同层次上的多样性表现,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不同类群的生物在形态、生理、习性和环境适应方面都有所不同。
2. 生殖和遗传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遵循遗传规律,性状和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遗传变异的基础。
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遗传是八年级上生物学习的重点。
3.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研究的是生物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等。
人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解析第一章:科学探究1.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1.1 观察法- 定义: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观察- 要求:全面、细致、实事求是1.1.2 实验法- 定义: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一般步骤: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1.1.3 调查法- 定义:通过访问、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地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1.2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1.2.1 提出问题- 要求:具有针对性、适合探究、表述清楚1.2.2 猜想与假设- 要求:基于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合理、可验证1.2.3 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 要求:方法合理、步骤简单、易于操作、有针对性1.2.4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要求:如实记录、尊重实验事实1.2.5 分析与论证- 要求:针对探究内容,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1.2.6 评估- 要求:客观、全面、注重事实1.2.7 交流与合作- 要求:明确表达、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1 物质的组成2.1.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2.1.2 分子、原子、离子-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2 物质的结构2.2.1 原子结构- 原子核:质子、中子- 电子:绕核运动2.2.2 分子结构- 分子中原子的排列方式、化学键的类型2.2.3 离子结构- 离子中原子或原子团的排列方式、电荷分布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1 物质的性质3.1.1 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3.1.2 化学性质-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3.2 物质的变化3.2.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3.2.2 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第四章:能量与生活4.1 能量的种类与转化4.1.1 能量的种类- 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光能、核能等4.1.2 能量的转化- 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4.2 生活中的能量4.2.1 太阳能- 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电池的制作4.2.2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的利用、生物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4.2.3 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的利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第五章:生物与环境5.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5.1.1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改变5.1.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5.2 生态系统5.2.1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5.2.2 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的构成、食物网的特点第六章:科学、技术、社会6.1 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6.1.1 科学对技术的影响- 科学理论对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6.1.2 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提高生产力6.2 科技与社会的发展6.2.1 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6.2.2 能源技术的发展-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6.2.3 生物技术与医学的发展- 基因工程、生物医药以上为人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解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科学是一门充满奥秘和探索的学科,八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新窗口。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丰富多彩的知识世界。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水是生命之源,我们首先来了解水的性质。
水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为1 克/立方厘米。
水的沸点是 100℃,凝固点是 0℃。
水的三态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固态的冰受热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受热会汽化成气态的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会液化成水,水遇冷还会凝固成冰。
水的电解实验让我们知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其化学方程式为:2H₂O 通电 2H₂↑ + O₂↑。
溶液也是这一章的重点。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例如,食盐溶解在水中,食盐就是溶质,水就是溶剂。
溶液的浓度可以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天气和气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谈论的话题。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的状况,如阴晴、风雨、冷热等;气候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平均状况。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气温越高;沿海地区气候较为湿润,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燥;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天气预报中的各种符号和数据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我们要学会读懂天气预报,以便更好地安排生活和出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会受到环境因素的调节。
例如,向日葵会随着太阳转动,这是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的根会向地生长,茎会背地生长,这是植物的向地性和背地性。
人的生命活动也有复杂的调节机制。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比如膝跳反射;条件反射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如望梅止渴。
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常见的激素有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等。
八年级科学上册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上册必背知识点八年级科学是初三学习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学生的中考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备考,必须掌握八年级科学上册的必背知识点。
下面是本文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科学上册必背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1. 质量、密度、体积的计算公式质量:m = ρV,其中m表示质量,ρ表示密度,V表示体积。
密度:ρ = m/V,其中m表示质量,ρ表示密度,V表示体积。
体积:V = m/ρ,其中m表示质量,ρ表示密度,V表示体积。
2. 常见物质的密度铁:7.9 g/cm³铜:8.9 g/cm³铝:2.7 g/cm³水:1 g/cm³空气:0.00129 g/cm³3. 声、光与电的传播方式声: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
光: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电:电磁波,通过导体传播。
4. 机械波与电磁波的区别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只能在有介质的物质中传播,而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机械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而电磁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
机械波传播时,质点只进行往返振动,不随波传播,而电磁波的传播是能量的传递,能量沿波的传播方向不断传递。
5. 电流的定义、计量单位及测量方法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截面的数量,计量单位为安培(A)。
电流可以通过伏安法进行测量。
6. 电压的定义、计量单位及测量方法电压是单位电荷所具有的能量,计量单位为伏特(V)。
电压可以通过伏特计进行测量。
7. 电阻的定义、计量单位及测量方法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通过的程度,计量单位为欧姆(Ω)。
电阻可以通过欧姆表进行测量。
8. 电功率的定义、计量单位及计算方法电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电路所消耗的电能,计量单位为瓦特(W),计算公式为P = UI,其中P表示功率,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
9. 分贝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分贝是表示声音强度大小的单位,计算公式为L=10log(I/I0),其中L表示分贝,I表示声波强度,I0表示听力门槛。
八年级上册科学重要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科学重要知识点八年级上学期科学重要知识点八年级上学期科学内容包括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生物1. 细胞结构:细胞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单位,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部分。
2. 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
3.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一个生物体所处的周围环境,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不同的生物体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也对其生存有着不同的适应性。
4. 遗传与进化:遗传是指基因的遗传和变异,而进化是指物种的进化和演化。
这两个方面是生物学中的重点研究内容。
二、物理1. 运动与力:运动是物体的状态变化,而力是物体受到作用而导致运动和变形的原因。
2. 电磁学:电磁学是研究电荷和电磁场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包括电场、磁场和电磁波等方面的研究。
3. 光学: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的学科。
它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分支。
4. 能源:能源是指一定范围内可以利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
它包括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多种类型。
三、化学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指由相同原子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2.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包括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方面的研究。
3.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是指弱酸和弱碱的反应,产生中性物质的过程。
它是化学中的基础知识之一。
4. 金属和非金属:金属是指具有良好导电性和导热性的物质,而非金属则是指不具备这些性质的物质。
以上是八年级上学期科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基本原理,从而提高其学习成绩和科学素养。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大全科学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大全科学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大全科学是一门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规律的学科,是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的基础性学科。
八年级上册涉及的科学知识点包括生物、地理、化学、物理等多个方面。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
生物学1. 生态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分类,生态环境污染与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2. 遗传和进化:遗传原理,基因组、基因突变与遗传变异,自然选择、适应、进化等。
3. 细胞和组织器官:生物组织的组成和结构,细胞分裂与分化,细胞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4. 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物群落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意义。
5. 农业和食品安全:农作物、畜牧业等的科学种植和管理,食品安全知识。
化学1. 原子结构和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关系,元素的原子量、相对原子量等。
2. 化学反应及其应用:各种化学反应类型,燃烧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的应用。
3.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酸、碱和盐的性质,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
4.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化学式的表示和命名,化学反应式的平衡。
物理学1. 声音和光线:声音和光线的性质和传播,反射、折射和透射,声音和光线的应用。
2. 力学:牛顿运动定律,功、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力和压强等。
3. 电学:电的基本概念,电路和电器的使用,静电场和静电现象,电阻和电流强度的关系。
地理学1. 人口与城市:人口增长和控制,城市化和城市规划,城市交通拥堵解决方案。
2. 气候与环境:气候带,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控制,能源和环境问题。
3. 内外贸易:国际贸易、对外贸易、贸易合作和经济区,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
4. 自然资源开发: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的大致范围,涉及到生物、化学、物理和地理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科学知识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不断提升我们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科学八上册知识点总结

科学八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体运动的本领1.1 结构与功能(1)人体骨骼的构造和功能人体的骨骼是由骨头、骨骼连续性组成。
骨头由骨组织构成,具有坚硬的特点,可以支持和保护人体。
骨骼的连接方式有固定连接和活动连接两种。
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支撑和保护人体。
(2)人体肌肉的构造和功能人体的肌肉主要由肌纤维构成,具有伸缩性。
肌肉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力量,负责人体的运动和保持人体的姿势。
1.2 运动的类型及其规律(1)人体的主要运动类型人体运动可以分为自主运动和非自主运动。
自主运动是指人体主动控制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旋转运动和往复运动等;非自主运动是人体无意识地进行的运动,包括心脏的跳动、肠胃的蠕动等。
(2)运动的速度和力量运动的速度和力量是运动的两个重要特征。
速度是指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力量是指使物体加速或改变运动状态的作用。
1.3 锻炼的好处及工作中的手工技能(1)锻炼对人体的好处适当的锻炼对人体有很多好处,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保持健康等。
(2)工作中的手工技能手工技能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掌握的操作和技能。
掌握手工技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丰富生活。
第二章:心脏和血液循环2.1 心脏的构造和功能(1)心脏的构造心脏主要由心脏壁、心房、心室和心脏瓣膜组成。
(2)心脏的功能心脏的主要功能是将血液送到全身各部位,供应氧气和养分,完成新陈代谢物质的转运。
2.2 血液的构成和功能(1)血液的构成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
(2)血液的功能血液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养分,排泄代谢产物,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抵抗疾病等。
2.3 血液循环(1)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是指心脏将氧合血送到全身各部位,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肺循环是指心脏将含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2)血液循环的过程血液循环是心脏将氧合血和含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到全身各部位的过程。
血液循环包括心脏收缩和舒张两个过程。
第三章:空气和水环境3.1 空气和呼吸(1)空气的物质空气是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组成的。
八年级上册科学所有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科学所有知识点第一章:物理学基础物理学是研究自然规律并探索世界的科学。
在物理学基础中,我们学习了关于力、运动和物质等基本概念。
下面是一些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1.1 物质和物质的分类1.2 物质的量和物质的基本单位1.3 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的描述方法1.4 运动中的力1.5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1.6 热量和温度1.7 热量传递方式1.8 定义速度和加速度1.9 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1.10 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1.11 牛顿第三定律第二章:光学在这一章中,我们了解了光学现象,包括光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等。
以下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2.1 光的特性2.2 光的反射2.3 光的折射2.4 光的干涉2.5 红外线和紫外线2.6 透镜和成像2.7 反射镜和望远镜第三章:电学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关于电学的知识,包括电荷、电场和电路等。
以下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3.1 原子结构和电子3.2 电荷和电场3.3 电路和电导性3.4 静电场和静电荷3.5 电势差和电容3.6 电流和电阻3.7 欧姆定律和功率定律3.8 确定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3.9 简单电路和串联电路3.10 并联电路第四章:声学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关于声音的知识,包括声音的特性和传播等。
以下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4.1 声音的产生4.2 声音的特性4.3 声的传播4.4 声速和共鸣4.5 声音的质量和音高4.6 乐器和声波的消除4.7 噪声和噪声的危害第五章:化学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的组成、反应和化学式等。
以下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5.1 物质的组成5.2 原子和元素5.3 化合物和化学式5.4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5.5 电子结构和化学键5.6 元素周期表5.7 酸、碱和盐5.8 酸碱中和5.9 化学反应的速率5.10 燃烧和氧化还原反应以上就是八年级上册科学所有知识点。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也为我们日后深入学习更高级别的科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点一、物理学1.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弹簧测力计可以用来测力,而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是力学中很重要的基本原理。
2.声学声学主要研究声波,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同时声音还会受到衍射和反射等现象的影响。
3.光学光学主要研究光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光的传播速度也是不同介质中的不同,同时光也会经历衍射和反射等现象。
凸透镜和凹透镜则是光学研究中的基本元件。
4.热学热学主要研究热的物理学性质。
温度是一个物体热量的衡量,同时热量的传导和热辐射也是热学中的重要概念。
二、化学1.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化学反应的速率会受到温度、浓度、表面积和催化剂的影响。
2.基本化学反应类型酸碱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都是化学反应中的基本类型。
其中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
3.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原子序数和质量数是元素的两个重要指标。
4.化学键化学键确定了化合物中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
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是常见的化学键类型,其中离子键是由化合物中离子的吸引力产生的。
三、生物学1.细胞学细胞是生物学中的基本单位,每个细胞都由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组成。
基因是细胞核内的DNA序列,决定了生物的遗传信息。
2.生物的分类生物可以按照形态、生态和生物学系统等方式进行分类。
通过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生物的异同,更好地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
3.生态生态是研究生物环境和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同时生物也会对环境进行相应的影响和调整。
4.人体生理学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领域。
人体的不同器官和系统相互协作,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其中呼吸、消化和循环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过程。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科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可打印

八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可打印八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是初中科学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学科。
掌握必备知识点是成功学习的关键。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八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并提供可打印的学习资料。
物理1. 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2. 牛顿三定律:惯性定律、动量定理、作用反作用定律3. 机械波:波的类型、特性和传播等基础知识4. 热学: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基础概念5. 光学:光的本质、光的传播和反射等基础知识化学1. 元素周期表:元素的组成、周期、族等2. 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何平衡反应方程式3. 酸碱中和反应:酸的性质、碱的性质、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等4. 蒸馏和提纯:不同的蒸馏方法和在实验室中如何提纯物质5. 溶解性和浓度:浓度的计算、溶液中物质的溶解性等常见概念生物1. 生物多样性:不同的生物形态结构、生态环境等2. 人类生殖系统:男女性生殖器官,不同性别的生殖生理原理3. 基因和遗传:基因的概念、染色体构成、基因的遗传方式等4. 呼吸系统:肺部解剖、呼吸过程,人体的氧气需求等5. 消化系统:器官的解剖、营养吸收和需要营养的化学过程学习资料为了更好地掌握上述知识点,可以参考以下可打印的学习资料:1. 《八年级上册物理必备知识点总结》2. 《八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整理表》3. 《八年级上册生物常见问题解答》4. 《八年级上册科学试题汇编》这些资料详细介绍了必备知识点和应用范例,并加强了学生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
总结在八年级上册的科学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是掌握必要的知识点并加深对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综合认识。
以上提供的知识点和学习资料是学生成功掌握科学知识的关键。
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学生们将更好地了解课程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科学方法论- 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观察、提问、假设、实验、观察结果、结论。
- 可控变量和被测变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 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呈现方法。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 物质的溶解、融化、沉淀等变化过程。
- 确定物质性质的实验方法。
光的传播与成像-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
- 镜子的特性及成像规律。
- 透镜的特性及成像规律。
电流与电磁效应- 电路中的电流流向和电流大小的计算。
- 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 电磁铁、电动机等电磁效应的应用。
生物地理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物地理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 生物适应环境的机制和方式。
-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方式方法。
- 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措施。
-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践。
科学探究与创新- 科学探究的基本思维方式和操作规范。
- 科技创新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方法。
科学与生活- 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意义。
- 科学知识对于科学决策的重要性。
- 科学素养的培养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
总结本文档总结了八年级科学上册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科学方法论、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光的传播与成像、电流与电磁效应、生物地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科学与生活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并在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做出科学决策。
同时,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八上科学知识点

八上科学知识点
八上科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1. 科学实验方法: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做实验、收集数据、归纳总结和得出结论等。
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学习不同物质的性质,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以及物质的熔化、凝固、蒸发、沸腾等变化过程。
3. 电学基础知识:了解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定义,并学习如何用电表测量电流和电压。
4. 光的传播与反射:认识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反射现象,探索光的传播规律。
5. 生态环境保护: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相互关系,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探索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6.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研究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和植物的繁殖方式,如种子繁殖、无性繁殖和性繁殖等。
7. 地球与宇宙:认识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了解太阳系、星系和宇宙的基本组成。
8. 热能与温度:学习热能与温度的概念,了解热的传递方式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以上是八上科学的一些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增加对科学的基本认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色
无色
沸点
气味
无味
凝固点
状态
常 温 常 压 下 液水的异常现象
态
100℃ 0℃ 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 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
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3.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大小,温度计一般放在百叶箱中,
A 保护作用,以免风吹雨打 B 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门朝北)
C 通风,受地面辐射影响不大,能真实反映大气温度
第二章 地球的外衣
第一节 大气层
1. 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对流层:A 对流运动剧烈 B 两极薄, 赤道厚
C 占3/4的大气质量
平流层:A 臭氧集中在此
B 气流平缓,适于飞行
中间层:陨石在此燃尽。
暖 层: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
外 层: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
溶解度公式:溶解度=m溶质/m溶剂 × 100g
溶解度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 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 (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温度变化规律:先小,后大,再小,最后大,大
2. 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 空气的热胀冷缩
3. 如果没有大气层: A 地球上没有生命 B 地球上没有声音 C 昼夜的温差大
D 受陨石袭击 E 受紫外线直接照射
4. 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
A 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 如形成酸雨
公式:F浮=G排液=ρ排g v排
注意:
(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3
3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 ,v排取米 )
2、 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 水的压强 1、 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 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 3、 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4、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 表示; 5、 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B 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
C 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
第二节 天气和气温
1. 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各天气要素的综合状况
要素: 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等
2. 天气于气候的区别:
天气:短时间 如 阴转多云 晴空万里 鹅毛大雪 烈日炎炎
气候:长时间 如 四季如春 秋高气爽 终年高温 冬暖夏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
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A.加溶剂 B.升温
转换方法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 3. 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 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 溶解度
推导过程——P= F/S=G/S=mg/s=ρvg/s=ρshg/s=ρg h
【思考】三个分别用铜、铁、铝、制成正方形,它们的质量相同,把它们放在桌面
上,则对桌面产生的压强大小的关系是?——P铜 > P铁 > P铝
第五节 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①F浮<G 下沉(ρ物>ρ液) ②F浮>G 上浮(ρ物<ρ液) ③F浮=G 悬浮 此时V排 =V物 (ρ物 =ρ液) ④F浮=G 漂浮 此时V排 < V物 (ρ物<ρ液) 注意: 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 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第9节 水的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 可供使用的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一个地区的水循环按活跃程度密切相关。
(1) 全球水资源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匀 (2) 全球水资源分布——人均水资源差异大 (3) 我国水资源分布——夏季丰富、冬季欠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的净化:沉淀、过滤、蒸馏 1. 水资源 :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 总储量的0.3% 2.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时间分配也不均匀,我国有300 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危机,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 3.水的净化 (1) 沉淀法:自然沉淀法 加入凝固剂,如明矾、活性碳等 (作用: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较大的颗粒,叫做凝聚剂) (2) 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 杯内壁 (3) 蒸馏 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
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
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称为…的不
饱和溶液。
注意:
(1)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3
3
3
-3 3
(2)两者的关系: 1克/厘米 =1000千克/米 1kg/m =1×10 g/cm
3
3
3
(3) 水的密度: 1×10 千克/米 或1克/厘米
m 3
-6 3
6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 = 1×10
1吨=1000千克=1×10 克
-3
-3 3
1毫升 = 1×10 升 1升=10 m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复习提纲 第一节 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 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不稳定
不稳定
长期放置 均一、稳定
下沉
上浮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3. 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 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1】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油擦洗
【思考2】放在干洗店的衣服为什么不能当日取回?——原理:有无可以溶解在有机 溶液中,而这些有机溶液往往有毒、易挥发,因此不宜即日领回。
1. 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 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 悬浊液、乳浊液:
名称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特征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小 液 滴 分 散 在 液 体
里
里
稳定性 稳定
(3)溶解度单位为克(g)
5.溶解度曲线: 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6. 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 >ρ物 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ρ液 < ρ物 时,下沉 ③当ρ液=ρ物 时,悬浮 5. 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 ① 因为漂浮时,F浮=G ,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 其受到的浮力不变。 ②根据F浮=ρ排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