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荷”的意象

中国传统文化中“荷”的意象
中国传统文化中“荷”的意象

中国传统文化中“荷”的意象

中国传统文化中“荷”的意象

荷花,又名莲花、水华、芙蓉、玉环等。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春秋时代,荷各部分有了专名。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记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密,其华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荷即莲,荷古称"芙蕖",“芙蓉”,各部分器官皆有其特定名称。叶柄称为“茄”,叶为“蕸”,花为“菡萏”,膨大的地下茎称为“藕”,不膨大而细长的地下茎称为“蔤”,果实称“莲”,果皮内的种子称“菂”,种子中心绿色的胚和胚根称作“薏”。几乎各个部份都命了名。花又依开放的程度细分为“芙蕖”为花已开者;“菡萏”为花未开者,或有以“菡萏”为荷花代称。

(一)盛开——寻找人生的睡姿

就象国人对梅兰竹菊的热爱,中国文人和荷花的情结同样源远流长,好象一只船没有漂浮在水面上就难以称其为船一样,作为文人精神的一种依托,荷花实在承载着很多美丽的向往。面对荷花这一文化符号,我们的思绪仿如随波轻漾的荷瓣,飘得越远越为绵长,并延展出烟波浩淼的艺术世界诗意旅行,发微探幽竟如管中窥豹。千百年来,荷花在中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题材,显示了多方面的寄寓意义。荷花不仅成了中国古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言志表洁的行头,而且也成为民间情人互致爱慕的信物,甚至在民间成为“连年有余”的乞福祥瑞,草根文化和宗庙意识对荷花的双重青睐,使得荷花的形象魅力既高扬于人文伦理意识领域,成为具象生动、无以言表的花语介质,又徜徉于诗情画意与俚俗幻想之间成为借物言情的最合适的一剂舒心良药。

在那些高洁自恋的狂热荷花迷中,把自己和荷花联系到一起并表达高洁志趣的第一个名人应该是屈原,在《离骚》中,他写道:“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在诗句里屈原的志趣不仅与淖俗相去甚远,而且用现代的眼光看来他也是个具有某些行为艺术特质的前卫的诗人,荷花成为他对理想的一种憧憬,成为对矛盾重压的政治斡旋生活达成释放和缓解的心灵鸡汤,旨在于醒醉之间雕琢一个我,一个带有想象的超越力量的新我,而这虚拟的羽翼的力量是有意寄托在荷花这一道具的完美客体的。中国文化的传承特点在荷花文化身上的延

续和发展可以说表现是淋漓尽致的,人们对荷花的厚爱,对荷花文化的意念定格和诗意延伸并没有在屈原自沉汨罗江后消亡,而是更趋于走向完美和丰富庞大,并进而推向到崇高的极致。

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是把荷花意象针对古代文人个人修为伦理定格的一代鸿儒,他的《爱莲说》我在小学的时候尚能朗朗背来,现在随着时光虚耗的磨砥居然只能记个大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中隐逸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实际上,周敦颐对牡丹之微词,只是以此作观照对比,唐人写对莲花的喜爱的诗词已经时见案头了,而且具有相当成熟细致的“花格”定位,如白居易的《东林寺白莲》写道:“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我惭尘垢眼,风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颗子,寄回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从白香山的诗句可以看出唐人对荷花不仅寄寓高洁趣味,而且对白莲的推崇胜过红莲。我们从白居易的这首诗可以简单分辨:荷花承载的文化含量的不同可以在品种和色彩上传达有差别的寓意,这就是为什么可以解释荷花寓意的大外延居然包含了超然出世的处世哲学概念,又包含缠绵悱恻的尘世爱怜幽怨,还包括吉祥祈福的意义范围。

因此,荷花之格是有区别的,白莲至高纯洁,红莲俗情缱绻,至于由此及彼的“三寸金莲”已经是没落中国畸变的审美怪癖了。中年修禅的白居易明显地向我们传达另外一个层面荷花意义:白莲作为佛性代言在唐代已经广为流传。白居易对荷花的推崇是代表一种书生意气向政治和现实低头引退的内敛,在乐禅修佛中平衡内心的伤楚和启轫做点实事的平常心。而周敦颐可能更象王维是个浸淫佛学的不忮不求理念的智者,把隐忍、遁世、寄情、寻胜的身心修为作为洁身自好的基础,朝朝勤拂拭,莫使沾尘埃,启导一种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向善模式。爱莲成痴的周敦颐的确是把佛性和孔孟的“仁”学思想糅合得比较好的一个人,所以后来带出了两个贻害无数读书人的好徒弟程颢和程颐。

(二)凋落——梦想枯萎的断层

其实不管是在周敦颐之前还是之后,荷花的寓意基本已经成了文人藉以自慰和阉割意识的滥斛,达则兼济天下、退则修身养性几乎成了一种定律。到了明末清初有三个人和荷花的表达有比较直接的关系,而且品位恰似在天壤之间,正好可以在同一时期为我们展示荷花这一含义多重、蕴涵矛盾的文化现象在中国的形象代表,仿佛三朵凋落的荷花花瓣最后展示一下绚丽的过去,在一个瞬间浓缩了我们的视野。明清相递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时期,知识分子的道德信仰经历了难以承受的身心苦罹。满州贵族入主中原,文化奴役和心理排斥充满痛楚,封建文化又受到西方外来文明的洗涮冲击。这时候思想文化界蒙昧更生的朝阳与垂暮不愿离去的霞光象蜀戏里的脸谱风诡云谲,但是苦涩已经开始浸满了花蕊,荷花的闪着生命之光的叶子终于在冬季来临前开始无奈地走向枯萎。似乎,这种枯萎印证了修身立命的个人改造和自我人格完善在大时代巨变面前的无能为力。

第一片凋落的花瓣要说的是李笠翁,在著名的剧作家李渔口中,荷花只是物

了:“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

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大于此者乎,”正如张潮所说:“凡花色之娇媚者,多不甚香;瓣之千层者,多不结实。甚矣,全少之难也。兼之者,其惟莲乎。”作为中国古代活得最滋润的文人和戏班子皮条客,倒是从物的角度很准确地描写了荷花的完美之处,是务实的经典,物用的闲情,以这种才情做戏子生意也是自然挥洒自如左右逢源。李渔描写的荷花实际上也可和儒家孔子一生倡导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相对照,这种以荷花呈现经世致用的追求实际上和儒学的入世思想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但是在李渔的眼中,修为实际上已经被快乐所取代,不存在什么污泥了,享受荷花的一切吧,的确是光鲜无比的一种视线,无一个感官不爽,无一个毛孔不闪出生存的智慧来。

第二片悲伤的花瓣是柳如是。本人一直觉得柳如是是陈寅恪一干文人臆想出来的形象,中国文人向来有作红袖添香、温玉在怀伴读书幻游的憨呆可爱之处,柳如是和钱谦益的故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精神和身体的愉悦是可以在一个完美女人身上找到的,一个老头子只要懂得给自己的书斋起名叫“我闻斋”,以“如是我闻”古义哑

谜的文字游戏就可以俘获如是MM的芳心,真是文化意淫的最高境界。不管是真是假,关于她和荷花的故事却是让我所关注和动心的。“皎洁火中玉,芬芳泥里莲。”是老钱赞美柳如是的一句冠冕之词,柳如是也视自己为自洁的莲花,当钱谦益等残余的东林党人开始屈服时局的时候,曾经写出“浴罢汤泉粉汗香,还看被底浴鸳鸯。黟山可似骊山好,白玉莲花解捧汤。”这样艳诗的柳如是,怎样令人难以置信地成了一代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侠,又怎样置诰命夫人头衔于不顾,成为忧国忧民的投身荷花池的奇女子呢,以荷花自诩,又葬身荷花池,这样似可满足儒学对人格品行的修正要求,可能这样的艺术性道德加工也可扇无数残延苟喘的汉文化优越感的耳光吧。我不禁悲哀地想,荷花赋予国人的奴性的安慰跟妓女心理环境有着不无相通的地方,但是对于这种奴性的平衡只有假借一个女子不俗的死法来显示文化上的纯洁性而已。

第三片的八大山人可能是世界上心灵世界最黑暗的一片花瓣。这位据说是明皇室后裔的精神世界直到现在依然象一个旷世之谜,是书画世界中依然如云山雾罩难以捕捉的幽灵。荷花在他的眼中只是枯枝败叶的江山旧事,是大明被流民和满人夹击的一面破败的旗帜,是他同宗崇祯皇帝上吊的那棵歪脖子树。他可能的确如一个皇孙一样带着辉煌的梦想,否则不至于产生巨大的失落感。究其一生盘桓于儒佛道之间,似无必要虚无至黑暗深处,以前宋元的赵松雪已经给他树立了一个很好的锦食玉鞍、春风得意的生活榜样,以有明遗少登台入室做做文化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也许明王朝曾经给他行歌一般的少年和青年,家国顷刻间土崩瓦解使他或愤世嫉俗,或苦闷抑郁,或虚无四空,人生价值取向进退维谷。艺术的宣泄可能给了他一种安慰,“高挥大抹惹寒烟,果实飘香道自然。”。他就是那只站在寒岩上、枯荷下、深潭边翻着白眼,缩着脖子,带着孤傲和清寂,注满不解和疲倦的怪鸟吧。前尘往事仿佛一

场初恋,笔下世界毕现醒醉无心、痴癫有状、踊跃踟躇、悲欣交集、遁世诮顽之态,竟成千古奇观,破和立只有在笔翰墨砚之间展示心中云烟了。荷花完美的精神寄托似乎到了八大山人这里已经到达了悲怆的终极极点,成为文人梦想枯萎的一床寒衾了。

(三)、画影——负重与唯美的摇曳

揭开荷花的田田叶盖和层层花瓣,荷花代表的高洁完美到底是什么,是屈原的众人皆醉、唯吾独醒的超人姿态吗,是白居易仰观宇宙、俯察品类的精神平衡吗,是周敦颐伯夷采薇、渭水垂钓的修为调和吗,是李笠翁物用其极、人尽其才、享受生活的处世智慧吗,抑或是柳如是对同力度德、同德度义的惨然绝望呢,还是朱耷国恨家仇、心灰意懒的交织的枯竭的梦境呢,

试图在传统中国画的荷花画影里寻找历史啃咬的叶轮和意识输液的管道,也是沉重而无言的体验,让我们在困惑里看看负重与唯美的摇曳吧。

跟崇高化了的荷花纠缠在一起的还有我们中国古代的画家们,中国的古代画家多致力于文学意境和绘画语境的结合,这样有意把荷花的文化题材的拓展在视觉上给予了多角度的塑造和阐释,因此工笔荷花画在体现传统意义上的高洁这一概念时几乎不需要任何接受的过程就一下成为厅堂里可以唏嘘嗟呀的对象了。但是由于文学、意识上的先入为主,工笔荷花绘画基本定格在静、妍、雅、古的调子里面,在负重和唯美的蜗牛壳里盘旋了上千年,被幽幽古筝通感了上千年,被格律化的诗意裁剪了上千年,脉动着的是一丝悠远的绣花一样精致的阴柔的风情,目遇耳听、心领神会的只是与古人一点气息的相通,欣赏是读、读也是欣赏,心中真有一种不知道悲喜的滋味充塞其间。

喜是看到古人唯美的视觉创造已臻极境,每每流连之中竟有乐不思归的怡然趣味,以入静的姿态接受一种不愠不火的澄静萧散。悲的是在格律化的工笔造意中那些被诗意复制的荷花怎样成为充牛塞栋的悬挂的风景,终于相信民间的说法画上之魂实际背后的东西就是损寿的辛苦劳作,主要辛劳的意义在历史长河中显得非常渺小,时间越久远的工笔荷花画越有点微凉的感觉在骨髓中电一样委蛇,敲骨吸髓的艺术吞噬了古人的身体和灵魂,复印的甜美往往也残存着帘子后面丹青素手无奈的叹息,精致的脉络也组成了难以提升和突破的网罗,精神的东西被定格了,自由的空气也就被过滤了,甚至被温柔的文化丝帛围扼得奄奄一息。

为什么荷花工笔画得好的很多,但是流传到现在往往都成为佚名作者,因为往往人们对没有棱角的人实在很难分辨,时间久了越是如此,仿如佛像人人膜拜但那些做佛像的老师傅们引不起人们内心的注意,他们就象在画后面升华了消失了,因为外围的精神意识掩盖了他们,没人愿意再掸开灰尘寻找自己可以想象到的背面的影

子。而表现突出的写意荷花作者名家却往往给人很深的印象,而徐文长、八大山人、潘天寿则几乎是上天送给我们的惊喜了。

相较于工笔荷花的精工细作,写意荷花画的视觉传达的律动和力量感觉似乎挣脱了思想的枷锁,所以从单纯审美角度看大写意的荷花似乎可以感觉到一些酣畅淋漓的空间感觉,写意花鸟画里计白当黑的经典每每在荷花画里呈现,别开意象、鬼斧神工,似乎是和工笔荷花画的程式感、秩序感的一种形式上的对抗,其间或霸悍排阖的笔墨气质、或纵意狂舞的澎湃激情、或压迫夸张的险峻气势、或急风骤雨的纸端烟云,张扬出来的画家个人气质和风格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似乎只有在写意荷花的画丛里,才可以找到荷花的一种具有生命力的艺术根源,一种没有被儒学奴性驾驭的悲壮,黑团团墨团团里居然可以透出一丝希望的光,隐隐要穿越一种网罗,仿佛这网罗的后面有一块巨大的空间叫自由。所以,写意的荷花作品基本是不能在皇家画院里滋养出来的,皇家画院也不可能允许这样的东西在纸上长出来。以水墨精神抒写胸臆可能是对荷花题材绘画的拓宽,蓄意突破的激情表现应该不是来源于荷花或者荷花代表的士大夫文化,而是一种蓄含了不羁的心灵的愤懑,一种没有被阉割的叛逆的情绪。自由意象的美和纯粹的文学性完美是应该荷花画的一对矛盾吧。

(四)殉道----走向现代的迷惘

2002年秋,我的老同学孙建春创作了一组《睡莲》的现代装置,整组作品由军装作成的荷叶和绢制莲花组成,躺在苏南固城湖的夕阳余晖中,闪亮的纽扣一直把我们的思绪往一个时代拉近,静穆中跃动着一种摇滚的愤懑情结,仿佛述说着那个解释不清的错误年代,许多人在里面看到了自己,语境苍凉而体会无穷。

正象这组作品不同角度的照片传递的信息一样,我一直想说在荷花的后面,我看到无数中正仁和而又不乏傲然风骨的人。这些人站在历史的歧路展示着中国从古到今的人文理想,在水中、在天空影影绰绰,感动我们,尤其在红旗飘飘的年代,秉持着人文追求的一类人被历史无情地羞辱和清洗了,我们要对这段无耻和荒唐的历史感到愧疚。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好象是古人为我们预先设好的一问,现代的儒家人文精神之执柄何在,

似乎当29岁的朱自清徘徊在荷塘边的时候,心中的不平静就成了莲花生于沸水的哀鸣。我觉得在现代中国文化史上跟荷花拖泥带水的代表就是朱自清了,他应该属于那种天生的儒家学者演化的一种民粹主义者,注定就是一种要为传统殉道的知识分子,我们可以在他身上发现一种根植于传统儒家的君子人格,在精神世界里蓄含自然和谐的天赋本性、在个性特质里融会恬淡平易的取向、在人格建树方面有贯而终之的完美主义定格。所以后来不领美国救济粮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显得就非常自然,简直就是孔孟儒学里贫穷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大丈夫”形象的现代翻版。

那个时代与朱自清相似的一群人,譬如沈从文、叶圣陶,都象是荷花分娩出来的精灵,

但是这种传统脉络的营养经过个人调整改良和时代兴奋剂的冲击搅拌,在风云变幻的大环境里所凸显的更多是矛盾性和理想化,最终成为一种草根文化的守望者,漂泊于思想的时代浪潮却寻找不到一朵可以附丽的筋斗云,完成一种绵延了审美理想生存的哲人浇范,却不可能获得功利性的神龛香烟祭祀灵位。

朱自清在文化传承上的保守性格和对信仰的模糊,使他的文化殉道者形象成为必然。这个多元文化的集大成者,最终因为英年早逝成为风雨中的孤桅,留下的芬芳只有在后人的视线里成为一种踟躇而行的远影,如今,一代又一代的人就象蜻蜓一样在这根枯萎的叶柄上沐浴一点阳光、滋润一点雨露,就飞得无影无踪了,似乎除了亲切地呼唤佩弦并学习辞藻修饰的需要和沉湎于诗情画意的陶醉不作他想,这不知道是不是人文匮乏的时代悲哀,

但是朱自清的早逝未免也是一种幸运。让我们看看,另一个孤孓的影子——丰子恺,这个更象是荷花叶柄上的刺的家伙,是如此真实,如此令人感动。这个被席慕容称为“一个佛教徒的温和慈悲的心肠显现到了极点,一个艺术家的热烈天真的胸怀到了最后最高的境界……每一笔每一句都如冬阳,让人从心里得到启示,得到温暖。”的漫画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居然被作为长期隐藏在文艺界、披着”知名进步人士”外衣的反共老手、上海美术界最大的反动”权威”被打倒了。

暴风骤雨中的荷花尚有昏天黑地可以展示韧劲和张力之美,植于开水瓶中的莲花却是这样绝望和无奈,丰子恺不幸被他自己的画意设置了一个囹圄,《沸水生莲》的

漫画几乎是一个他个人的写照:数茎花叶被生硬地插在那个中国特色的塑料壳热水瓶中,理想和现实残酷地接骨了。我刚看到这幅漫画的时候,感觉到一种被剥离的痛苦突然蔓延开来,黑暗的隧道虽然黑暗,尚有时空上的希冀,扼杀的热量却几乎可以让诗意的绿色瘁然倒地变成一种难以下咽的混合迷汤,难以想象这个从抓周时就拿惯了毛笔的老人是怎样去蹲牛棚,怎样在批斗会上构思东西,怎样学会了插秧,怎样“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的,又怎样在错位的光阴里继续着文字和笔墨的清静凝和。有些人的境界往往让我们迷惑,丰子恺是桀骜的,文人的桀骜一般是表现在作品的狷介里,但是丰子恺的桀骜是一直都那么真实的贯穿着时代和生活,而作品却一直都是照耀和温暖别人的脉脉慈光,如精神废墟和人道尸骨中的小树长在我们依恋的故土上静观人生,难道真性情和信仰上的崇高宏伟使他有了一种心灵归依,

曾经的一名旗手,一棵大树,饱含着一种中国传统绘画中坚的自信精神的一个符号,一座融会百炼的山峰,一朵奇光异彩的莲花——潘天寿,也无法逃脱被污蔑和肢解的命运,正直单纯的他尽管一再声明自己的荷花是稻田边上的荷花,以证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依然没有逃脱在那场热浪中火舌肆虐的吞噬,这个为“中国画失落的不是技术而是精神”而一直寻找支点的老人,这个一直在个性水墨荷花画里自由舞蹈、寻找中国美学特质的老人,这个试图精心保护荷花精神写意意象而仿佛永远都跟不上时代的不合时宜的老人,突然被现实一记重

拳丧心病狂地打向了深渊并消逝了。虽然他并不孤独,过了5年,丰子恺还是无法承受群魔乱舞的蹂躏来陪伴他了,这两位跟李叔同渊源很深的包涵着文人梦想的画家,在各自孤独的终点怅然离去,跟那些硕果仅存的文化巨匠们一样,在灼伤他们的沸水上一个个沉冤而去,与我们后世拉开了一个苍凉无比的距离。

每当想起这些,虚虚实实的荷花,在我眼里最终成为文化殉道的纸钱,透骨冰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浅谈风在古代的意象

浅谈风在古代的意象 黄明丽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汉语言文学一班1101105)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不同的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词人的不同情怀。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是借以抒发对大千世界的赞颂。主要有五个意象,以风寄托相思之情,抒发忧愁之感;以风寄托希望,抒发欢愉、渴望之情;以风寄托离愁之苦,抒发思念之感;以风渲染气氛,增强气势;以风展现豪气。 关键词:风、相思、忧愁、气势、豪气、欢愉、希望 On the wind in the ancient imagery Huang ming li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ster Garden class 1101105) Abstrac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image of the wind often become the carrier of human thought, emotion, mood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various ancient poems, showing the implication is often not the same, reflecting the richness of its meaning . Different Connotations form different aesthetic mood, express a poet, the poet's different feelings. Acacia and parting or express feelings, or sentimental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pain of displacement, or talk Kuangda chic of mind, or in order to express the worlds of praise. There are four main image, the wind sustenance Acacia, to express a sense of sadness to the wind pinned hope, to express joy, longing of love, the pain of parting with the wind sustenance, to express the sense of longing to wind rendering the atmosphere, and enhance the momentum to the wind to show pride. Keywords: wind, Acacia, sorrow, momentum, pride, Joy, hope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古诗也是我国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古人多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了他们的生活、工作、情感等,然而在不计其数的诗歌中,对风的描写也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的。风也被赋予了不一般的意义。对于风,古人特赋予了他们别样的感情色彩。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似乎这也已经成为文人墨客定下的基调。同样是风, 但是却各中有深意,诗人可以把风的不同的意象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领略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的开阔豁达;可以体会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的萧瑟、凛冽;还可以悟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的凄凉。风的意 象还不仅仅如此。 一、风的忧愁。 以风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秋风引》中“孤客最先闻”中的“最先闻”是比喻的形式用来表述孤独的旅人

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 一、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中华民族经五千年历史而不灭亡,这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现象。中国在近现代虽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经一百年的奋斗,终于衰而不亡、衰而复起,乃至有今日重振中华之契机。 第二,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曾经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在后期却迟滞不前,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产生出近代意义的自然科学,以至于中国长期没有摆脱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的局面。相对于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统治而言,中国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

最美家乡——沧州市东光县 农学院11级兽医3班尚晓敏东光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河北省东南部黑龙港流域下游。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光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大北京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距北京市250公里,距天津市160公里,距济南160公里,与黄骅港、沧州海关相距90公里,为两省三市六县交界地。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冀东南重要的商贸、交通要地。京沪铁路、104国道、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省级千武路横穿而过。刚建设完的京沪高速铁路,还有即将开工的邯黄铁路, 东光县工业基础雄厚,已经形成化工、包装机械、塑料、棉花加工四大特色产业,被誉为化工之乡,“中国纸箱包装机械之乡”、“江北塑料第一乡”、“河北棉花之乡”。 东光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202年置县。历史上名人辈出,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里,马致远墓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清末武术家霍元甲都是东光人。普照公园内的铁菩萨为全国最大的座式铁佛,与沧州铁狮子、景州塔齐名。 东光县旅游资源有: 1、铁佛寺大雄宝殿铁佛寺位于旅游区正中央,占地面积7334平方米,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一组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仿宋古建筑群。山门正中门楣上"铁佛寺"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鎏金匾额,则出自中国末代皇帝的胞弟,爱新觉罗.溥杰之手。铁佛寺内共有佛像33尊,其中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高8.24米,重48吨,是我国最大的座式铸铁佛像。 2、马致远纪念馆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县城铁佛寺旅游区内。总占地面积332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604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动工,坚持建筑景观小巧、精致的要求,追求平和、宁静的氛围,营造起浓厚的文化氛围。马致远纪念馆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代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正门、正厅、东西亭、游廊等建筑,力求创造出元代散曲、戏剧浓厚的元代历史文化品位,体现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文化风采。 3、荀慧生纪念馆荀慧生纪念馆工程于2006年11月27日奠基,2007年7月31日动工建设,投资140万元,于2010年6月1日建成开馆。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铁佛寺景区内马致远纪念馆北侧,占地面积2335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1079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仿清古建筑群,其采用北方四合院布局,与南方园林风格相结合的造园手法,主要包括南北中轴对称式二进院落,进人大院,对面墙上是“苟慧生”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特级教师徐珍华: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完全抛弃,也不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而要把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很多解释应该是古为今用的,所以对传统的选择主动权还是在我们自己手上,能不能很好地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方面,这个责任也在我们自己。中国文化的内容都是相通的,我们现在学习它一定要融会贯通。 一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个生命不仅仅是肉体,还要有精神,而且精神对肉体是起支配作用的。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经济是基础,但经济要怎样才能健康发展?这需要它的文化起作用。近代100多年来,西方国家凭借他们强大的物质文明来侵犯东方国家,整个亚洲地区除了日本之外,都先后沦为了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但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方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这些国家先后都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治,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在政治上求得解放以后,这些国家在经济上谋求自主和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亚洲一些国家在经济上也纷纷发展起来,得到了自主,80年代后开始振兴。随着经济的振兴,这些国家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传统。在这之前,这些亚洲国家因为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对自己的文化传统都缺乏信心,都有一种否定自己文化传统的倾向。可是当政治和经济恢复以后,这些国家在文化上就开始有一种自觉。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政治与这些东方国家原有的文化传统有许多的不同。怎么调整、处理这些不同,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原来这些国家都想向西方学习,甚至想甩掉自己的传统,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传统总是和现代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个辩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今天,西方文化的“熏陶”十分强烈,但我们传统的许多东西还是根深蒂固的。比如,“父债子还”这个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而且根深蒂固。如果不认同,他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因为整个中国的文化氛围就是这样的。为什么在我们接受了这么多的西方文化后,整个社会氛围中大家还认同这一点?这源于一个基本的认同,就是生命是怎么来的。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认识。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思想中,生命是一个个体,无论是他的肉体还是灵魂都是上帝赋予的,所以每个个体都跟上帝发生关系。虽然他也是父母生的,但那是上帝赋予他父母的一种责任,他和父母是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所以儿子跟父母都是兄弟姐妹,上帝给他养育下一代的责任,他有义务要把孩子养大成人。每个个体生命没有一个绝对的责任,而是大家共同对上帝负责,上帝为大家,人人为上帝,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贡献给上帝才有意义。所以,生时增加上帝的荣誉,死后灵魂就可以上天了;如果一辈子都做有损于上帝荣誉的事,死后灵魂就要下地狱。因此,西方文化中个人的价值是被突出强调的,个人之间不直接发生关系。这是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生命。 另一种生命观以印度文化为代表。印度文化也强调人的生命是个体的,但是可以有多次,也就是有轮回的。这种轮回都是由神决定的,像婆罗门教讲是由梵天决定的。后来,佛教兴起后就批判婆罗门教由梵天决定人的命运的思想,强调个体生命轮回的决定因素是个人的行为,即佛教术语中的“业”,包括身、口、意三业。身,就是身体,也可以说是行动;口,就是嘴巴,代表言论;意,就是思想。所以一个生命的生成以及这个生命的轮回都是由身、口、意三业决定的。如果他的“业”没有消掉的话,他的生命就永远轮回。这样的生命观也是个体自身的,和其他人无关的,只不过是他自己的“业”没有消掉,所以借助他的父母生下来,而跟他的父母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这两种生命观中,生命都是个体,和其他个体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其他个体的问题要由其他个体自己解决,跟“我”这个个体没有关系。但是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一个族类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篇一: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高校,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高校,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

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 “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1]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浅说的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浅说的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许多事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固定的文化符号系统。当我们阅读文化典籍时,如果能对其中某些知识有所了解,对我们的阅读将大有裨益。下面将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一些文化符号进行简单解说,以期对我们的理解阅读有所帮助。 一、月亮的文化意象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朗朗明月从古至今一路流转于中国人的广阔心灵空间,它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月因其阴冷凄寒而成为女性的化身,代表了静谧与和谐,也反映了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成为失意者的象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们感到了月光之澄澈,人生之悲凉;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渗透的又是几多缠绵哀伤;“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帝王末路的忧郁;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文人笔下凄美的意境了。月是忧伤孤独的,也是潇洒飘逸的。“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是苏轼的淋漓畅快;“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乃太白的雄浑豪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欧阳公的缠绵悱恻了……李白可以“举杯邀明月”,与月“永结无情游”,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旷达。月还是美好理想的寄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吟风啸月,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对朋友的殷切关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生的最美祝福;“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是对淳朴生活的热切向往…… 月是文人笔下永远说不完的故事,淡泊静谧、空寂通脱,或圆或缺、或阴或晴,让你在不经意的仰望中,心中总会萌生许多感触。 二、秋思的文化意象 从《诗经》时代开始,“秋思”就成为了一个传统的文化符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秋,总是与思念相连。——“自古逢秋悲寂寥。”随着季节的变化,秋的凄清萧瑟成为触动人们思绪的引线。“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离别的忧愁,也就成了秋思的情感聚焦点。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是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在他笔下,极力刻画了秋日的萧瑟冷清,那踽踽独行的“断肠人”,行走于天涯,在中国诗歌史上,勾勒了一幅凄凉悲伤的游子图。“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种思念是一种对故土的依恋,是千百年来中国永远解不开的“心结”。游子在外思乡,其实妻子也在家思夫,因此“思妇”也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形象。借思妇之口抒思念之情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法。“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的少妇早已“肠断白蘋洲”,但她那愁肠寸断的悠悠相思之情依然跃于纸上,惆怅之苦,委婉含蓄。“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秋夜的长安城,捣衣的妇女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丈夫,盼望着早日结束战争,亲人团聚。这种思念之情似乎已传到了边关。“一夜征人尽望乡”。征夫思妇的相思,在浓郁的秋色中传递着。家国的使命,又使这种相思少了许多的哀怨缠绵,多了几分悲情之美。“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一幅多彩寥阔的秋色图中,荡漾的依然是对故乡的思念,——“黯乡魂,追旅思。”所不同的是,没有了马致远的凄凉悲情,而多了一份戍边将士的沉郁雄浑。“浊酒一杯家万里”、“都化作相思泪”就是范仲淹的秋思之美了。 秋天,一个特别的,专属于中国人的情感季节。 三、柳树、柳枝的文化意象 说到离别,唐代的人也许最为豁达。有人说,这里”盛唐气象”使之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男儿志在四方,离别在所难免。“客中送客”更是司空见惯,折一枝杨柳作别罢,一切尽在不言中。因为“柳”谐“留”音,更何况《诗经》中早有了“昔我往矣,杨柳依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2 一、单选题 1. (5分)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稼轩词》作者是()。 ? A. 燮 ? B. 欧阳修 ? C. 辛弃疾 ? D. 陆游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表现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的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指()。 ? A. 《高山流水》 ? B. 《春江花月夜》 ? C. 《梅花三弄》 ? D. 《二泉映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3.

(5分) 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的外来是()。 ? A. 基督教 ? B. 佛教 ? C. 伊斯兰教 ? D. 萨满教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2 佛教及其中国化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 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系统是()。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基督教 ? D. 禅宗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3 道教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是()。

? A. 人神合一 ? B. 天人相争 ? C. 人本主义 ? D. 天人合一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3.2 突出的人文精神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5分) 先法家重势派代表人物是()。 ? A. 慎道 ? B. 非 ? C. 商鞅 ? D. 管仲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7. (5分)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 ? A. 孟子 ? B. 孔子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

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 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学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符号

天生万物,各有其性命,而其中优异者,乃成神灵之物也。观乎生命之世界:海天辽阔,大地广博,山河之壮,江湖之美,日月所照,风雨施惠,寒暑变化,刚柔相胜,云雷之动摇,沼泽之孕育,如此荡荡乾坤,万物兴矣,天下生态之情状可见矣。森林草原,泉石幽谷,各有其能;草木鱼虫,飞禽走兽,各有其宜。然而,面对繁茂复杂的生命现象,如何才能把握其要领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饱含生命气息的文化。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察予以探讨,并阐述其思想主张和精神宗旨。古人对生命的观察有自己的特点:全面总结生命的现象,扼要提炼出生命的符号,揭示生命的内涵,探讨生命的意义,完善人生的境界。她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生态学和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特殊成就。古人注重“天象”、“气象”和“物象”的观察,而“物象”则以生物学现象为主。《周易》讲:“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此者也”、“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传》)。对“物象”的观察结果表示为文字符号,如“阴阳”、“八卦”、“龙凤”等。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物象”是生命的符号,是从特殊的角度观察生命的结果,就象《周易》中的“卦象”,具有模型和示范的科学意义。这些生命的符号揭示了生命的奥秘。 我们将讨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生命现象的整体把握;2、对植物界的把握;3、对动物界的把握;4、对微生物的把握;5、对人体的把握;6、对生理现象的把握;7、对心理现象的把握;8、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把握;9、对生活环境的选择和改造;10、对天地宇宙的把握。 一、木——生命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征。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模式。以“生死观”来考察生命定位:生为阳,死为阴;生命现象属阳,非生命现象属阴。具体分析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因子,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按“五行相生”的顺序排列是“水”、“木”、“火”、“土”、“金”,其中“木”是生物因子,其余都是非生物因子。问题是:为什么在“五行学说”中要用“木”来代表地球上的生物?汉字“木”的本义是草木发芽的状态,用她来表示生命的基本性质和生物的基本状态是一个独到的见识。“水”是五行之源,“火”是五行之化,“木”是五行之德。水生木,木生火,很能反映出生命的起源和性质。“生命”是有“性情”的自然现象:以“木”来说,其“性”为“曲直”(适应性),其“情”则“条达”(灵活性),反映了遗传变异和代谢活动的基本特征。 二、芝草花木、瓜果蔬菜、五谷食粮。人类的衣、食、住、行,大多依赖于植物:五谷为养,瓜果蔬菜为辅,芝草花木为药,是人生之必需也。(注:灵芝、菌菇寄生于植物,放在植物类讨论)。米、麦、谷、粟、稷、黍、豆(菽)等概念中,谷和稷为重要,而代表国家的“社稷”(“社”为宗庙,属于精神文化;“稷”为粮食,代表物质生活)就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只有植物(稷)而没有动物呢?如果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殊意义的植物列举出来,看看说明了什么问题。桑、麻、棉,为衣裳;“人参”入药是珍宝。“瓜果”是两类植物的分类,桃、梨、李、杏、枣等众多果类中,“桃”的文化意义最为特殊,为什么?“投桃报梨”、“琼瑶木瓜”、“寿桃”、“仙桃”……说明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偏爱。“灵芝”是仙草的杰出代表,为什么古人那么钟爱她呢?中国古代花木观赏有“四君子”:梅、兰、菊、竹四类植物特殊的生态习性和生命气息为君子修身养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松、柏、桂、梧桐都是有“仙气”的树木,松、柏象征长寿,桂花荣登月宫,凤凰“非梧桐不落”。至于春、夏、秋、冬四季的象征花卉:“桃”、“荷”、“菊”、“梅”各以其性成为“四时之花”。另外,花王“牡丹”以雍容华贵的气质出名,而“茶花”、“月季”、“海棠”、“蔷薇”、“杜鹃花”……瓜果类有葡萄、枳、柚、枸杞、枇杷……木本植

中国传统文化中“鹤”的意象

中国传统文化中“鹤”的意象 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 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 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翾。 同游不同志,如此十馀年。 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牵。 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 一鹤东飞过沧海 放心散漫知何在 仙人浩歌望我来 应攀玉树长相待 鹤,属鸟之涉禽类,形似鹭,嘴长而坚直,色绿,头顶赤色,全身纯白,也有灰色苍色的。下颚、两翼末端或尾部多果断色,足长,胫骨披鳞,色青绿。高三、四尺,形貌潇洒,繁殖于黑龙江等处,夏季北归,冬季南去,以小鱼、昆虫及谷类等为食。中国古代的人很早便注意对鹤的研究,特别是它的叫声,《诗经》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描绘。很多详尽,也很有参价值。由于鹤形貌出众,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又因鹤舞姿态美妙,所以古时王公贵胄和文人雅士很爱养鹤以供玩赏。最早记载养鹤的事要属《左传》:"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晋羊祜镇荆州时,尝取泽中野鹤,教之以舞,娱乐宾客。至如陆机为成都王司马颖所诛,临死时犹"顾左右而叹曰:'今日欲闻华亭鹤唳,不可复得。'"可见其爱鹤心切。至于文人雅士以鹤为题材的作品,如白居易《池鹤》、杜牧《别鹤》、苏轼《鹤叹》等,更多不胜数。鹤在中国文学里,是一个很常见的描写对象,有平实的白描,也有加以神化,以至用以象征离别、情义、君子、大志、清高、隐逸、神仙、长寿等。 一、情义中国古籍文学里,常常用成鹤对幼仔的精心哺育,象征父母对子女的爱,为了维护子女,甘愿牺牲。 《广五行记》记载,隋炀帝要组织仪仗队,于是下令征课各县羽毛,用来制造侍卫穿的氅衣。百姓为了应付课税,只好捕捉禽鸟,拔取羽毛。在乌程,有鹤身于百尺高的树上,人们要把树砍下来,鹤怕幼子受到伤害,于是自动用咀衔下身上的羽毛,投在地上。鹤的出现,有时是由于孝行所致。《晋书·吴隐之传》记述吴隐之丧父时,痛哭流涕,路过的人也是感动得落下泪来。后来母亲去世,隐之更是悲伤不已,正当号泣的时候,忽然有双鹤鸣叫,时人都认为是孝行所感致,《晋书·陶侃传》亦载有此类故事,而且还多了一种色彩。陶侃因母亲病逝,辞官司守丧。一日,有两个客人来吊丧,没有哭便走了,陶侃觉得奇怪,于是跟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词解释 新儒家: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特征是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合。鹅湖之会: 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出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慎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四谛: 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涅磐: 涅槃为佛教教义,指佛教修习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后所证得的不死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之迷界而获得觉悟,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以下是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 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

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中华传统文化特征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1.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中国传统文化100题

一填空题: 1.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可以称之为人化。 2. 《易传》共有七篇,包括系辞传、彖传、象传、文言、说卦、杂卦、序 卦。 3. 《周易》一书内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筮占之书, 也是一本历史之书,亦或者是一本哲学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5.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进取精神,坤卦则代表道家的柔顺精神。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民族凝聚和民族复兴 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指儒 家、道家、佛教。 9. 宗法制形成于_西周_代,_秦_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有差等之爱,墨家 之爱是指兼爱。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中 存在三教合流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儒道互补以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_相对主义__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 恶论”及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辞、变、象、占四条学习《易经》

的门径。 14、人性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15、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恻隐之心 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6、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特征或个性。 17、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 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二、选择题 1.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 D 的态度。 A. 整理国故 B.全盘否定 C.完全肯定 D.批判继承 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 B 的哲学思想。 A.神秘主义 B.相对主义 C.虚无主义 D.浪漫主义 3. 孔子以六经教授学生,其中 D 自汉始渐成为众经之首。 A.诗经 B.礼经 C.乐经 D.易经 4. 文化是群众创造的,所体现的是群体本质,因而文化具有 A 。 A.超个人性 B.历史性 C.地域性 D.民族性。 5. 虽然孟子和荀子都认为应当以仁义治理天下,但其理论基础却不相 同,其中旬子理想的人性论基础是 B 。 A. 性善论 B.性恶论 C.性无善恶论 D.性有善有恶论 6. 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其中他所认为的伪指 B A. 虚假之言 B.圣人之言 C.帝王之言 D.百姓之言 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 A 。 A. 文化特征 B.文化现象 C.精神文明 D.物质文明 8、“至圣不凡,嬉戏六龄陈俎豆”,至圣指 B 。 A. 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10、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最大特征,是追求 C 。 A.个人理想 B.国家民主 C.群体道德与和谐 D.个人尊严与自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