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计算专题

小学奥数计算专题
小学奥数计算专题

六年级奥数运算

(一)分数运算

1.凑整法

与整数运算中的“凑整法”相同,在分数运算中,充分利用四则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使部分的和、差、积、商成为整数、整十数……从而使运算得到简化.

2.约分法

3.裂项法 根据×=-其中,是自然数,在计算若干个分d n n d n n d ()++11(n d )数之和时,若能将每个分数都分解成两个分数之差,并且使中间的分数相互抵消,则能大大简化运算.

例7 在自然数1~100中找出10个不同的数,使这10个数的倒数的和等于1.

例81009998971654315432143211???++???+???+??? 求和:

例9计算:

例10计算:

例11求下列所有分数的和:

例12n

n 211216151413121

1--++-+-+-

4.代数法 例:

5. 放缩法

【例 1】 求数10100a =+10101+10102++10110

的整数部分.

【巩固】 已知 1111111245678A =++++++,则A 的整数部分是_______

【例 2】 求数1

111110111219+++的整数部分是几 【巩固】 求数1

111112131421++++的整数部分.

【巩固】 已知:S 1

1111...1980198119822006=++++,则S 的整数部分是.

【巩固】 已知1

111199519962008A =+++,则与A 最接近的整数是________.

【巩固】 1111130313249

+++???+的整数部分是________.

【巩固】 11111120072006200520042003

++++的整数部分是.

(二)其他运算

1.小知识

1)1至30的平方

112=121 122=144 132=169 142=196 152=225 162=256 172=289 182=324 192=361

202=400 212=441 222=484 232=529 242=576 252=625 262=676 272=729 282=784 292=841 302=900

2)1-9的立方

13 =123=833=2743=6453=12563=2167 3=34383=5129 3=729

3)找规律

4)整除判断方法:

1. 能被2、5整除:末位上的数字能被2、5整除。

2. 能被4、25整除:末两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4、25整除。

3. 能被8、125整除:末三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8、125整除。

4. 能被3、9整除: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能被3、9整除。

5. 能被7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数之差能被7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2倍后能被7整除。

6. 能被11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1整除。

②奇数位上的数字和与偶数位数的数字和的差能被11整除。

③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后能被11整除。

7. 能被13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3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9倍后能被13整除。

2.首同末合十的两位数相乘公式:若两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都是a,个位上的数分别为b和c,且b+c=10,则这样的两个数便是“首同末合十”的两个两位数,它们的积为

(10a+b)(10a+c)=(10a)2+10ab+10ac+bc =a(a+1)×100+bc。例:72×7845×45256×254

3.【末同首合十的两位数相乘公式】若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分别是a和b,且a+b=10,个位上的数字都是c,则这样的两个数便是“末同首合十”的两个两位数,它们的积为

(10a+c)(10b+c)=102ab+10ac+10bc+c2=(ab+c)×100+c2。

例34×74

4.【两个末位是1的两位数相乘公式】设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分别是a 和b,则积是

(10a+1)(10b+1)=100ab+10a+10b+12=10a×10b+(a+b)×10+1例51×71

5.两个首位是1的两位数相乘公式:设两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分别是a和b,则积是:

(10+a)(10+b)=100+10a+10b+ab=(10+a+b)×10+ab。

例17×16

6.【十位数相同的两位数相乘公式】十位数相同的两个两位数相乘,可先将一个乘数的个位数字加到另一个乘数上,再乘十位数值,然后加上两个个位数字的积。即

(10a+b)(10a+c)=(10a+b+c)×10a+bc

例43×4684×87

7.【一因数两数字和是10,另一因数为11的倍数的两数乘法公式】一个因数的两个数字为a和b,且a+b=10,另一个因数为11的倍数,这样的两个两位数相乘,可先将前一个乘数的十位数字加1,再与后一个乘数的十位数字相乘后乘以100,然后加上两个个位数之积。即

(10a+b)(10c+c)=(a+1)c×100+bc。

例如,73×44

8.【个位数相同的两位数相乘公式】个位数相同的两个两位数相乘,可先将两个十位数字相乘,再乘以100,再加上一个因数与另一个因数十位数值的和,然后乘以另一因数的个位数。

(10a+c)(10b+c)=100ab+(10a+c+10b)c

例如,42×32

9.等差数列求和

①2+4+6+8+10+12+14+16+18②99+198+297+396+495+594+693+792+891+990

③(1+3+5+…+1997)-(2+4+6+…+1996)④1+2-3+4+5-6+7+8-9+...+97+98-99⑤1000+999-998-997+996+995-994-993+...+108++104+

10、数阵

如图所示,将从5开始的连续自然数按规律填入下面的数阵中,请问:(1)123排在第几列

(2)第2行、第20列的数是多少

第1列第2列第3列 ...

5 10 15 ...

6 11 16 ...

7 12 17 ...

8 13 18 ...

9 14 19 ...

将从1开始的自然数按某种规律填入方格表中,请问:

(1)66在第几行、第几列

(2)第33行、第4列的数是多少

1 2 3 4 5

10 9 8 7 6

11 12 13 14 15

20 19 18 17 16

……………

下面的数的总和是多少(南京市第3届兴趣杯少年数学邀请赛)

0 1 2 (49)

1 2 3 (50)

4849 50 (97)

4950 51 (98)

11、定义新运算

定义运算◎为a◎b=a×b-(a+b),求5◎7和12◎(3◎4)

小学奥数计算专题.doc

小学奥数计算专题

六年级奥数运算 (一)分数运算 1.凑整法 与整数运算中的“凑整法”相同,在分数运算中,充分利用四则运算法则和运算律 ( 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 ,使部分的和、差、积、商成为整数、整十数从而使运算得到简化. 2.约分法

3.裂项法 根据 d = 1 - 1 其中 , 是自然数 ) ,在计算若干个分 数之和时,若 n × (n d) n n d ( n d 能将每个分数都分解成两个分数之差, 并且使中间的分数相互抵消, 则能大大简化运 算. 例 7 在自然数 1~100 中找出 10 个不同的数,使这 10 个数的倒数的和等于 1. 例 8 1 1 1 1 求和: 2 3 4 2 3 4 5 3 4 5 6 97 98 99 1 100 例9计算:

例 10 计算: 例 11 求下列所有分数的和: 例 12 1 1 1 1 1 1 3 4 5 6 2 4.代数法 例: 5.放缩法 10 10 【例 1 】求数 a 101 100 1 1 2n 1 2n 10 的整数部 分.

4

【巩固】已知 A 1 1 1 1 1 1 1 ,则 A 的整数部分是 _______ 2 4 5 6 7 8 【例 2】求数 1 的整数部分是几? 1 1 1 L 1 10 11 12 19 【巩固】求数 1 的整数部分. 1 1 1 1 12 13 14 L 21 【巩固】已知: S 1 1 1 1 1 1980 1981 1982 ... 2006 , 则 S 的整数部分是. 【巩固】已知 A 1 ,则与 A 最接近的整数是________. 1 1 1 1995 1996 L 2008

小学六年级数学计算比赛试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口算:(每题分,共30分) 13 +13 = 3×18 = 78 ÷2= 7 12 ×4= 56 ÷5= 710 ×4= 89 ÷ 4= 57 ×710 = 2-79 = 1-16 = 1÷79 = 6×23 = 12÷23 = 27 ×14= 45 ÷12 = 5 8 ×2= 45 +315 = 34 ÷6 = 512 ×617 = 56 ×0÷35 = 38 ×16 = 6- 13 = 1233 ÷311 = 67 +1 = 65÷125= 98×249= 3-76 = 61+32= 1÷94 = 41×21 = 13 +16 = 13 -16 = 25÷10%= 4 3×8 = 54×125 = 13 ÷12 = 25 ÷10= =?694 =÷9461 =÷31 91 =?8361 =÷474 32-=4 1 =?571 =÷5152 =?158165 =+4 3 31 712 ÷12 = 1320 ÷39= 23 ÷815 = 4÷12 = 13 ×6 7 = 10-45 = 13 -15 = 1415 ÷7= 27 ×59 = 1-29 ×3= 6÷34 +14 = 17 ÷23 ×7= 2 - 15 + 45 =

36-78 X=15 X ×( 16 + 38 )= 13 12 x :4= 3:10 1 - 34 x = 3 5 x -= x + x=36 2x+= 5-32x=31 41÷6x=7 2 四、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每题3分,共30分) (1)×101- 34 (2) 72×( 14 + 16 - 1 3 ) (3)14 ×23+78×- (4)97× 596

小学奥数和倍问题计算题及答案

小学奥数和倍问题计算题及答案(上) 一、填空题 1.甲、乙两个粮仓存粮320吨,后来从甲仓运出40吨,给乙仓运进20吨,这时甲仓存粮是乙仓的2倍,两个粮仓原来各存粮分别为吨和吨. 2.某校共有学生560人,其中男生比女生的3倍少40人.则男生人,女生人. 3.学校买了4个足球和2个排球,共用去了162元.每个足球比每个排球贵3元,每个足球元,每个排球元. 4.南京长江大桥比美国纽约大桥长4570米,纽约大桥比我国武汉长江大桥长530米.已知三座桥长10640米,这些桥长分别是米, 米, 米. 5.甲筐有梨400个,乙筐有梨240个,现在从两筐取出数目相等的梨,剩下梨的个数,甲筐恰好是乙筐的5倍,甲筐所剩的梨是个,乙筐所剩下的梨是 个. 6.甲、乙、丙三数之和是100,甲数除以乙数,丙数除以甲数,商都是5,余数都是1,乙数是 . 7.今年哥俩的岁数加起来是55岁,曾经有一年,哥哥的岁数与今年弟弟的岁数相同,那时哥哥的岁数恰好是弟弟的2倍,哥哥今年岁. 8.三块布共长220米,第二块布长是第一块的3倍,第三块布长是第二块的2倍,第一块布长米. 9.有两层书架,共有书173本.从第一层拿走38本书后,第二层的书是第一层的2倍还多6本,则第二层有本书. 10.小明和小强共有画片200张,小明的张数比小强的张数的2倍还多20张,则小强有张画片. 二、解答题 11.甲乙粮仓共存粮1038吨,如果把甲仓存的粮食放到乙仓9吨,两仓库的粮食就一样多了,甲粮仓原来存粮食吨,乙粮仓原来存粮食吨. 12.两个数相除,商3余10,被除数,除数,商的和是163,被除数是 ,除数是 . 13.小红铅笔的支数是小明的2倍,她从中拿出15支捐给了希望工程,正好是小红小明支数的总和的一半,小红原有铅笔多少支? 14.三个饲养场共养1600头牛,第二饲养场养牛的头数是第一饲养场的2倍,第三饲养场养的头数是第二饲养场的2倍多60头,三个饲养场各养牛多少头? ———————————————答案——————————————————————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整理(完整版)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a=2S÷h 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h=2S÷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h=S÷a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高a=S÷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梯形的上底=面积×2÷高-下底 梯形的下底=面积×2÷高-上底

梯形的高=面积×2÷(上底+下底)a=2S÷(a+b)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小学奥数分数求和专题归纳与总结

分数求和 分数求和的常用方法: 1、公式法,直接运用一些公式来计算,如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 2、图解法,将算式或算式中的某些部分的意思,用图表示出来,从而找出简便方法。 3、裂项法,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先将其中的一些分数做适当的拆分,使得其中一部分分数可以互相抵消,从而使计算简便。 4、分组法,运用运算定律,将原式重新分组组合,把能凑整或约分化简的部分结合在一起简算。 5、代入法,将算式中的某些部分用字母代替并化简,然后再计算出结果。 典型例题 一、公式法: 计算: 20081+20082+20083+20084+…+20082006+2008 2007 分析:这道题中相邻两个加数之间相差2008 1 ,成等差数列,我们 可以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首项+末项)×项数÷2来计算。 20081+20082+20083+20084+…+20082006+2008 2007 =(20081+20082007)×2007÷2 =2 1 1003 二、图解法: 计算:2 1 +4 1+8 1+ 161+321+64 1 分析:解法一,先画出线段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2 1 +4 1+8 1+ 161+321+641=1-641=64 63 解法二:观察算式,可以发现后一个加数总是前一个加数的一半。因此,只要添上一个加数641,就能凑成32 1 ,依次向前类推,可以求出算式之和。 21 +41+81+161+321+641 =21 +41+81+161+321+(641+641)-641 =21 +41+81+161+(321+321)-64 1 …… =21 ×2- 64 1 =64 63 解法三:由于题中后一个加数总是前一个加数的一半,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把原式扩大2倍,然后两式相减,消去一部分。 设x=21 +41+81+161+321+64 1 ① 那么,2x=(21 +41+8 1+ 161+321+64 1 )×2 =1+ 2 1 +41+81+161+32 1 ② 用②-①得 2x -x=1+2 1 +4 1+8 1+ 161+321-(21 +41+81+161+321+64 1 ) x= 64 63 所以,21 +41+81+161+321+641=64 63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计算题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计算题及答案 1.填空。 (1)24时的是( )时,( )千米的是8千米。 (2)64吨增加它的是( )吨,再减少它的是( )吨。 (3)48米增加( )%是60米,60米减少( )%是48米。 (4)栽50棵树,死了3棵,成活率是( )。 (5)一种商品打七折销售,如果这种商品的原价是100元,则便宜了( )元。 (6)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 的比是( )。 2.判断。 (1)三年级学生今天出勤了200人,缺勤了3人,出勤率为98.5%。( ) (2)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要行驶4时,货车要行驶5时,货车比客车快20%。( ) (3)一种商品先涨价10%,后降价10%,现在商品的价格比原来的价格高。( ) (4)水结成冰,体积增大,冰化成水,体积减小。( ) (5)甲零件的质量是千克,是乙零件质量的,求乙零件的质量,列式为×。( ) 3.一本故事书,小东第一天读了全书的,第二天读了18页,这时还有58页没有读。 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4.今年植树节,金星小学共植树1050棵,其中是白杨树,是松树。哪种树植得多? 多多少棵? 5.某工厂共有职工850人,其中女职工有500人,男职工人数比女职工少百分之几? 6.服装店计划采购一批服装销售,按20%的利润定价销售,每件正好60元,采购时 这种服装进价降低了20%,如果商店仍按照20%的利润定价销售,现在每件应售多少元? 7.学校有排球和足球共100个,排球个数的比足球个数的多2个。学校有排球和足 球各多少个? 8.一份文件,甲打字员要9时完成,乙打字员要8时完成,甲、乙共同做3时后,剩下 的由乙单独做,乙还需几时才能完成? 9.小明的妈妈买了2500元国家建设债券,定期三年。如果年利率为5.74%,那么到 期时她可以取回本金和利息共多少元? 参考答案 1.(1)4 10 (2)72 63 (3)25 20 (4)94% (5)30 (6)20 4∶5 2.(1)×(2) ×(3) ×(4)√(5) × 3.(18+58)÷=95(页) 4.<,松树植得多。 1050×=700(棵) 1050×=350(棵) 700-350=350(棵) 5.850-500=350(人) (500-350)÷500=0.3=30% 6.60÷(1+20%)=50(元) 50×(1-20%)×(1+20%)=48(元)

小学奥数公式大全

小学奥数公式大全 1 、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边长× 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2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 h÷2 8、圆形 S面积 C周长∏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小学奥数计算公式及数字

奥数计算公式及数字 1、必背数字 (1)10.2525%4== 30.7575%4 == 10.12512.5%8== 30.37537.5%8== 50.62562.5%8== 70.87587.5%8 == (2)π=3.14 2π=6.28 3π=9.42 4π=12.56 5π=15.7 6π=18.84 7π=21.98 8π=25.12 9π=28.26 10π=31.4 25π=78.5 (3)0是坏数,1是废数,2是最小的质数,也是唯一的偶质数,4是最小的合数,跟100最接近的质数是101,跟1000最接近的质数是997或者1003 1001是黄金合数=71113?? (4)有趣数字 尖顶爬坡数: 22211121,11112321,11111234321===2.....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 平顶爬坡数: 111111221?= 1111111123321?= 重码数 1001abcabc abc =?; 10101ababab ab =?; 轮回数 ··10.1428577=,··20.2857147=,··30.4285717 =, ··40.5714287=,··50.7142857=,··60.8571427 =; 无8数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 循环小数化分数 a. 纯循环9.0. a a =、99.0..a b b a =、999.0..ab c c b a =、…… b. 混循环 90.0. a a b b a -=、990.0..a ab c c b a -=、9900.0..ab abc d d c b a -=、…… (5)A. 熟记100以内质数: 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六年级数学简便计算专项练习题(附答案+计算方法汇总)

六年级数学简便计算专项练习题(附答案+计算方法汇总) 小学阶段(高年级)的简便运算,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算式原来的运算顺序,根据运算定律、性质重组运算顺序。如果学生没真正理解运算定律、性质,他只能照葫芦画瓢。在实际解题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思路不清晰,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8种简便运算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提倡死记硬背哟! 1.提取公因式 这个方法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将相同因数提取出来,考试中往往剩下的项相加减,会出现一个整数。 注意相同因数的提取。 例如: 0.92×1.41+0.92×8.59 =0.92×(1.41+8.59) 2.借来借去法 看到名字,就知道这个方法的含义。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观察,发现规律。还要注意还哦,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考试中,看到有类似998、999或者1.98等接近一个非常好计算的整数的时候,往往使用借来借去法。 例如: 9999+999+99+9 =9999+1+999+1+99+1+9+1-4 3.拆分法

顾名思义,拆分法就是为了方便计算把一个数拆成几个数。这需要掌握一些“好朋友”,如:2和5,4和5,2和2.5,4和2.5,8和1.25等。分拆还要注意不要改变数的大小哦。 例如: 3.2×12.5×25 =8×0.4×12.5×25 =8×12.5×0.4×25 4.加法结合律 注意对加法结合律 (a+b)+c=a+(b+c) 的运用,通过改变加数的位置来获得更简便的运算。 例如: 5.76+13.67+4.24+ 6.33 =(5.76+4.24)+(13.67+6.33) 5.拆分法和乘法分配律结合 这种方法要灵活掌握拆分法和乘法分配律,在考卷上看到99、101、9.8等接近一个整数的时候,要首先考虑拆分。 例如: 34×9.9 = 34×(10-0.1) 案例再现:57×101=? 6.利用基准数 在一系列数种找出一个比较折中的数字来代表这一系列的数字,当然要记得这个数字的选取不能偏离这一系列数字太远。 例如: 2072+2052+2062+2042+2083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整理(完整版) 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C=(a+b)X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 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乂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X边长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乂高* 2 S=ah^2 二角形的底=面积X 2—咼a=2S*h 三角形的高二面积X 2一底h=2S一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乂高S=ah 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底h=S 一a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高a=S 一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X咼* 2 S= (a+ b)h*2 梯形的上底=面积X 2一高-下底 梯形的下底=面积X 2一高-上底

梯形的咼=面积x 2*(上底+下底) a=2S *( a + b ) d *2 圆的周长=圆周率X 直径=圆周率X 半径X 2 c= n d =2 n r 圆的面积=圆周率X 半径X 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乂高* 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X 边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乂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乂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 长方体 的体积=长乂宽X 高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X 高 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X 棱长X 棱长 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X n 公式:L =n d = 2 n r 圆的面积=半径X 半径X n 公式:S = n 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S=ch=n dh = 2 n 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 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 n 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 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X 积高。公式:V=1/3Sh 直径二半径x 2 d=2r 半径二直径*2 r= 公式 S= a X h *2 公式S= a Xa 公式S= a Xb 公式S= a Xh X 咼* 2 公式 S=(a+b)h *2 180 度。 公式:V=abh

(完整)小学六年级奥数简便运算专题

小学六年级奥数 简便运算专题(一) 一、考点、热点回顾 根据算式的结构和特征,灵活运用运算法则、定律、性质和某些公式,可以把比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四则混合运算法则:先算括号,再乘除后加减,同级间依次计算 加法交换律:a b b a +=+ 加法结合律:)()(c b a c b a ++=++ 乘法交换律:ba ab = 乘法结合律:)()(bc a c ab = 乘法分配律:bc ab c b a +=+)( 乘法结合律:)(c b a bc ab +=+ 除法分配律:c b c a c b a ÷+÷=÷+)( c b a c b c a ÷+=÷+÷)( ※没有)(c b a +÷=c a b a ÷+÷和c a b a ÷+÷=)(c b a +÷ 减法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也可以先减去第二个数,再减去第一个数。 b c a c b a c b a --=+-=--)( 二、典型例题 例1:计算)37.125.8(63.975.4-+- )38.648.2(17.348.7--+ 练习1:计算511)9518.3(957 -+- 例2:计算4 1666617907921333387?+?

练习2 计算 7.21111.07.09999.0?+? 例3:计算3.672.109.136?+? 练习3:计算8.562.108.148?+? 例4:计算 5 269.37522553 3?+? 练习4:计算2.33.198.168.6?+? 例5:计算5.186.678.515.818.155.81?+?+?

六年级经典数学计算题及答案

六年级经典数学计算题及答案 “/ 5 5 2、11 5 7 4 1 12 +( 十+)--+X8 —(1 — X 4) 13 26 5 18 4 18 5 6 2、解下列方程或比例。(共36分3分/个) 2X + 18X 2 = 104 5 —0.6X —0.2 1 5 X —X= —(1 —15% )X —3— 48 6 8 2 1 X: —0.6: 0.6:36% —0.8:X 3 200 3X —20%= 1.21 ^X+ - X= 38 6 7 9 —1.6X —9.8X —22 1 X + 2 —16X 50% 5 2X 1 —2.5 0.75 —X 3 0.5 1.5 6 学校: 班级姓名: 得分: 1、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共36分3 分/个) 25 X 1.25 X 32 3.5 X 3.75 + 6.25 X 3.5 99 X 45 1 X 36+ 2 2 X 3.6 + 25 X 0.36 + 9 (4+ 8) X 25 104 X 25 17 —) 19 X 19X 17 3.04 —1.78 —0.22 29 27 + 28 28

3、列式计算。(共28分第9小题4分,其它3分/小题) (1) 0.6与2.25的积去除3.2与1.85的差,商是多少? (2) —与它的倒数的积减去0.125所得的差乘8,积是多少? 12 5 1 (3) 28个加上24的,和是多少? 7 6 (4) 14.2与15.3的和,减去10.5与2.4的积,差是多少? (5) 10减去它的20%再除以2,结果是多少? (6) —个数除以417,商208余107,这个数是多少? 5 2 2 (7) —个数比三的1三倍少土,求这个数。 6 5 3 3 (8) —个数的—比30的25%多1.5,求这个数是多少? 5

奥数知识点分类汇总(包含公式)

奥数知识点分类汇总(包含公式) 1.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已知条件几个数的和与差几个数的和与倍数几个数的差与倍数 公式适用范围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 公式①(和-差)÷2=较小数 较小数+差=较大数小学奥数很简单,就这30个知识点 和-较小数=较大数 ②(和+差)÷2=较大数 较大数-差=较小数 和-较大数=较小数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和-小数=大数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小数+差=大数 关键问题求出同一条件下的 和与差和与倍数差与倍数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植树问题 基本类型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封闭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 棵距×段数=总长 关键问题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6.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7.牛吃草问题 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基本特点: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基本公式: 生长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短时间牛头数)÷(长时间-短时间); 总草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长时间×生长量; 8.周期循环与数表规律 周期现象:事物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某些特征有规律循环出现。 周期:我们把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 关键问题:确定循环周期。 闰年:一年有366天; ①年份能被4整除;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则年份必须能被400整除; 平年:一年有365天。 ①年份不能被4整除;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 9.平均数 基本公式: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奥数知识点 速算与巧算

速算与巧算 引导: 1、计算(凑十法)1+2+3+4+5+6+7+8+9+10 2、计算(凑整法)1+3+5+7+9+11+13+15+17+19 2+4+6+8+10+12+14+16+18+20 2+13+25+44+18+37+56+75 3、计算(用已知求未知)1+2+3+4+5+6+7+8+9+10+11+12+13+14+15 5+6+7+8+9+10 4、计算(改变运算顺序)10-9+8-7+6-5+4-3+2-1 5、计算(带着“+”、“-”号搬家)1-2+3-4+5-6+7-8+9-10+11 一、凑十法:利用个位数相加之和都等于10的技术 题1、计算1+2+3+4+5+6+7+8+9+10 这种逐步相加的方法,好处是可以得到每一步的结果,但 缺点是麻烦、容易出错;而且一步出错,以后步步都错。若是 利用凑十法,就能克服这种缺点。 二、凑整法:同学们还知道,有些数相加之和是整十、整百的数,如: 巧用这些结果,可以使那些较大的数相加又快又准。像10、20、30、40、50、60、70、80、90、100等等这些整十、整百的数就是凑整的目标。 题2、计算1+3+5+7+9+11+13+15+17+19 解:这是求1到19共10个单数之和,用凑整法做:

题3、计算 2+4+6+8+10+12+14+16+18+20 解:这是求2到20共10个双数之和,用凑整法做: 题4、计算 2+13+25+44+18+37+56+75 解:用凑整法: 三、用已知求未知 利用已经获得较简单的知识来解决面临的更复杂的难题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凑十法、凑整法的实质就是这个道理,可见把这种认识规律用于计算方面,可使计算更快更准。题5、计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解:由例2和例3,已经知道从1开始的前10个单数之和及从2开始的前10个双数之和,巧用这些结果计算这道题就容易了。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1+3+5+7+9+11+13+15+17+19)+(2+4+6+8+10+12+14+16+18+20)=100+110(这步利用了例2和例3的结果)=210 题6、计算:5+6+7+8+9+10 解:可以利用前10个自然数之和等于55这一结果。 5+6+7+8+9+10=(1+2+3+4+5+6+7+8+9+10)-(1+2+3+4)=55-10=45 四、改变运算顺序 在只有加减运算的算式中,有时改变加、减的运算顺序可使计算显得十分巧妙! 题7、计算:10-9+8-7+6-5+4-3+2-1 解:改变一下运算顺序,先减后加,就使运算显得非常“漂亮”。 10-9+8-7+6-5+4-3+2-1=(10-9)+(8-7)+(6-5)+(4-3)+(2-1)=1+1+1+1+1=5

小学六年级数学计算题大全(1200道)

1. (18 -14 ÷4×14 )÷1 2 2. (111+999)÷[56×(37 -3 8 )] 3. (15 +18 )×160×1 13 4. 15-(7 13 ÷2+5) 5. 6.4÷45 +1.25×33 5 6. [0.25×4-(56 +112 )]×5 6 7. 720 ×1125 +1425 ×7 20 8. 23 +(12 +23 )×2 7 9. 310 ×(12 +13 )÷1 8 10. 75 ×[280÷(7.28+6.72)] 11. (140)15.6÷[32×(1-58 )÷3.6] 12. 87-3215÷85+163 13. (34-51×41)÷15 4 14. 54×185+73+9 7 15. 87÷〔(87-43)×5 4〕 16. 6×(152+121)-8 1 17. 2-95÷32-6 1 18. 37-(53÷209+23 8) 19. 〔2-(58+31)〕÷154 20. 1-(85÷23+41 ) 21. 75÷98+87÷57-7 5 22. (1-31÷74)×103 23. (53-53×95)÷9 4 24. 〔65-(43-2 1)〕÷157 25. 1615×〔1÷(32+21)〕 26. (2621×713+21)÷9 5 27. 24 17 ÷5+51÷724+0.2 28. 74÷〔(65-54)÷16 7〕 29. 〔4-(43-83)〕÷8 1 30. 158÷〔32 5 ×(109+61)〕 31. 3-185×4027-16 13 32. 21 2 ÷〔(43-32)×76〕 33. 51÷3+54×31 34. 94+72+185÷2 1 35. 72×(21–31+4 1 ) 36. 2–32÷54–6 1 37. 98+76×32+7 3 38. 83+54×65+3 1 39. 71×116+11 5 ÷7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二、单位换算 (1)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六年级奥数简便运算习题

小学六年级奥数练习(一) 一、定义新运算练习 1. 设)。 )(求(5101225,213**?-=*b a b a 2.)。 (。求)(是两个数,规定:、设35302q p p q p q p 2???-+=? 3.412010M N N M N M N M -*+= *,求是两个数,规定、设。 4.=*÷*=*=*=*)(),那么(如果6236444 13,43312,32112 5.==?+++++=?++=?+=?x 543x ,109876565.........43232 ,2121中,在,,如果 6..8946b) -a b)a b -a 2:""b a ?+??+=??,求((定义新运算和对两个整数b a 课后练习题 一、定义新运算 1、规定a*b=(b +a)×b ,求(2*3)*5。 2、定义运算“△”如下:对于两个自然数a 和b ,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和记为a △b 。例如: 4 △ 6=(4,6)+[4,6]=2+12=14。 根据上面定义的运算, 18△12等于几? 4、对于数 a ,b ,c ,d ,规定〈a ,b ,c ,d 〉=2ab-c +d 。已知〈1,3,5,x 〉=7,求x 的值。 5、规定: 6* 2=6+66=72,2*3=2+22+222=246,1*4=1+11+111+1111=1234。求7*5。 6、如果a △b 表示(a-2)×b ,例如:3△4=(3-2)×4=4,那么当( a △2)△3=12时,a 等于几? 7、对于任意的两个自然数a 和b ,规定新运算“*”:a*b =a(a +1)(a +2)…(a +b-1)。如果(x*3)*2=3660,那么x 等于几? 8、有A ,B ,C ,D 四种装置,将一个数输入一种装置后会输出另一个数。装置A ∶将输入的数加上5;装置B ∶将输入的数除以2;装置C ∶将输入的数减去4;装置D ∶将输入的数乘以3。这些装置可以连接,如装置A 后面连接装置B 就写成A ?B ,输入1后,经过A ?B ,输出3。 (1)输入9,经过A ?B ?C ?D ,输出几? (2)经过B ?D ?A ?C ,输出的是100,输入的是几? (3)输入7,输出的还是7,用尽量少的装置该怎样连接?

(完整)小学奥数计算题举例

基础知识:填空题、计算题 经典考题举例1、 -- 填空题 11 例1:有甲、乙两根竹竿,它们的长度相等。现在甲截去,乙截去米,则两根竹竿剩下 33 的相比,结果是 ____ 。(交大附中、高新一中、西工大附中、铁一中、师大附中) 例2:小明在纸上画了 4 个点,如果把这 4 个点彼此连结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个图形中有 _ 个三角形。(高新一中) 例3:小明买了 6 张电影票(见图),他想撕下相连的4张,共有 ___ 种不同的撕法。 (师 大附中) 例4:一堆含水量为17.2%的煤,经过一短时间的风干,含水量降为10 %,现在这堆煤的重 量是原来的 ___ %。(西工大附中) 例5:一位年轻人2000 年的岁数正好等于他出生年份的各位数字之和,那么这位年轻人2000 年的年龄是 ___ 岁。(交大附中) 例6:在100 个玻璃球中,其中有一个比其他的99 个重,其他的99 个同样重,现在有一架 天平,最少称 __ 次,一定能把这个超重的球找出来。(西工大附中)例7:一架天平, 只有 5 克和30 克两个砝码,要把300 克盐分成三等份,最少称几次?(西工大附中) 例8:为了计算图中饮料瓶的容积,先测得内底直径为8 厘米,随后注入 6 厘米深的水,把 瓶盖好后,再将瓶倒置测得没有水的部分的高度是14 厘米的圆柱体,则这个饮料瓶的容积是______ 升。(高新一中、铁一中)热点考题再现1: 1、爸爸给女儿圆圆买了一个圆柱形的生日蛋糕,圆圆想把蛋糕切成大小不一定相等的若干块(不小于10块),分给10 个小朋友,若沿竖直方向切分这个蛋糕,至少要切___刀。(西工大附中) 2、欧美国家常用华氏度(F)为单位描述温度。华氏度的冰点是32 度,沸点是212 度,人体正常的温度是摄氏37 度,应是华氏_____ 度。(师大附中)

(完整版)小学奥数数学公式集汇总

小学奥数知识总结手册 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 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 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牛吃草问题 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 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基本特点: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基本公式:设定1头牛1天吃草量为1份。 (1)草每天的生长速度=(对应的牛头数×吃的较多天数-相应的牛头数×吃的较少天数)÷(吃的较多天数-吃的较少天数); (2)草的原有量=(牛头数-草每天的生长量)×吃的天数; (3)吃的天数=原有草量÷(牛头数一草每天的生长速度); (4)牛头数=原有草量÷吃的天数+草每天的生长速度。 平均数 基本公式: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②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差的和÷总份数 基本算法: ①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①进行计算. ②基准数法: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一般选与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与基准数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关系见基本公式②

小学奥数裂项公式汇总

裂项运算常用公式 一、分数“裂差”型运算 (1) 对于分母可以写作两个因数乘积的分数,即b a ?1形式的,这里我们把较小的数写在前面,即 a <b ,那么有: )11(11 b a a b b a --=? (2) 对于分母上为 3 个或 4 个连续自然数乘积形式的分数,即有: ???? ?? +?+-+?=+?+?)2()1(1)1(1 21)2()1(1 n n n n n n n ???? ?? +?+?+-+?+?=+?+?+?)3()2()1(1 )2()1(1 31)3()2()1(1n n n n n n n n n n 二、分数“裂和”型运算 常见的裂和型运算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 a b b a b b a a b a b a 1 1+=?+?=?+ (2)a b b a b a b b a a b a b a +=?+?=?+2 2 22 裂和型运算与裂差型运算的对比: 裂差型运算的核心环节是“两两抵消达到简化的目的”,“先裂再碎,掐头去尾” 分数裂和型运算的题目不仅有“两两抵消”型的,同时还有转化为“分数凑整”型的,以达到简化目的。裂和:抵消,或 凑整 三、整数裂项基本公式 (1))1()1(31 )1(......433221+-=?-++?+?+?n n n n n

(2) )1()1)(2(4 1)1()2(......543432321+--= ?-?-++??+??+??n n n n n n n (3) )1()1(3 1)2)(1(31)1(+--++=+n n n n n n n n n n n n +=+2)1( (4) )2)(1()1(4 1)3)(2)(1(41)2)(1(++--+++=++n n n n n n n n n n n (5) !)!1(!n n n n -+=? 裂项求和部分基本公式 1.求和: 1 )1(1......541431321211+=+++?+?+?+?=n n n n S n 证:1 111)111()5141()4131()3121()211(+=+-=+-++-+-+-+-=n n n n n S n 2.求和:12)12)(12(1971751531311+=+-++?+?+?+?= n n n n S n 证:1 2)1211(21)121121(21)7151(21)5131(21)311(21+=+-=+--++-+-+-= n n n n n S n 3.求和:13)13)(23(11071741411+=+-++?+?+?= n n n n S n 证:)1 31231(31)10171(31)7141(31)411(31+--++-+-+-=n n S n 13)1311(31+=+-=n n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