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方歌

温病学方歌
温病学方歌

温病方歌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心包营血伤,犀角丹玄连地麦,银翘竹叶服之康。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犀角玄翘知芍桔,清热解毒亦滋阴。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柑桔蓝根侣,升柴马勃连翘陈,僵蚕薄荷为末咀,

或加人参及大黄,大头天行力能御。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躁实服之消。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降枣研,轻宜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咽燥身微热,清宣凉润法相益。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堪夸。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清养肺胃此方珍。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冬地黄,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麦冬生地同煎服,甘凉滋润生胃津。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三甲复脉蛎龟鳖,地芍麻仁胶草麦,温邪伤阴肢痉挛,息风潜阳又养血。犀地清络翘茅灯,丹皮赤芍桃仁通,沥姜菖蒲汁豁痰,气血两燔证危重。薛氏参麦加石斛,木瓜谷芽鲜莲子,甘草一同来加入,余邪自去养气阴。清络饮是条辨方,荷叶扁豆鲜银花,丝瓜取皮来通络,竹叶翠衣清余邪。清宫汤用莲子心,犀角麦冬与玄参,竹叶连翘透心热,或加沥胆菖郁金。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新加黄龙用人参,增液海参大补阴,调胃承气加姜汁,当归活血效力神。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犀角玄翘知芍桔,温邪泄毒亦滋阴。三石汤用石膏寒,竹茹银花金汁添,滑石通草杏仁配,暑湿弥漫病可痊。神犀丹中犀玄参,芩蒲地银板蓝根,翘豉金汁天花粉,紫草合治热毒深。三甲二鳖与穿山,柴胡桃仁与僵蚕,痰瘀阻络后遗症,通络化痰理气先。雷氏清宣金脏法,川贝兜铃与枇杷,桑蒡桔杏瓜蒌壳,清暑止咳效堪夸。芳香化浊藿佩兰,厚朴腹皮荷叶鲜,陈皮半夏化湿浊,暑秽伤人病可痊。藿朴夏苓三仁添,猪苓泽泻豆豉全。湿温身热肢体倦,胸闷舌腻宜煎尝。菖蒲郁金紫金片,栀翘通竹沥灯丹,湿热酿痰心包蔽,送服苏合至宝丹。达原草果厚槟榔,知芩芍草四味襄,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茯苓皮送苏香丸,猪苡通腹竹叶添,膀胱湿阻心包蒙,吴氏出方治未谙。宣清导浊二苓淡,蚕沙皂荚水石寒,湿滞大肠舌苔腻,化湿清热气机宣。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枳实导滞用小承,连槟楂曲翘紫通,甘草调和三焦治,湿滞热除大便行。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导赤清心重滋阴,生地麦冬辰茯神,童便丹竹益元散,木通灯心莲子心。阿胶黄芩治肺肠,杏仁车前白芍桑,甘蔗甘草糯米水,燥咳热泻功效良。清咽栀豉药分三,牛蒡马勃蝉衣蚕,桔梗甘草薄荷角,银翘芦竹灯心添。余氏清心凉膈散,薄荷石膏山栀全,连翘桔梗竹芩草,咽喉红肿丹痧显。锡类散用壁钱象,珠黛甲冰合牛黄,清热解毒吹入喉,祛腐生肌外用良。凉营清气犀地斛,栀连膏翘荷茅芦,丹芍竹玄金汁草,竹沥安宫亦可入。清咽养营洋参地,茯神二冬花粉知,玄参炙草白芍入,阴损邪少脉来细。宣透膜原病有湿,寒甚热微重四肢;身疼有汗脘闷夏,槟芩果朴草藿姜。

增液承气玄地冬,更加硝黄力量雄;温病阴亏实热结,养阴泄热肠道通。黄芩滑石蒄通草,苓皮腹皮猪苓饶,暑温湿温皆热重,湿热肾炎亦可疗。湿热郁蒸白痦发,薏苡竹叶汤方清,滑石通草翘蒄苓,宣通湿热诚可夸。连翘赤豆饮通草,花粉香豉栀子熬,湿热郁蒸发黄疸,煎服此方定可侵。翘荷汤有绿豆皮,甘草桔梗栀皮俱,燥气化火咽不利,咳痰难出总相宜。五汁甘寒救胃阴,麦梨勃荠藕苇根,或以蔗浆易藕汁,不喜凉饮重汤湿。清中汤中黄连栀,半夏茯苓豆蔻施,陈皮甘草和胃气,理气清热又化湿。六和汤用参半砂,杏竹草藿与木瓜,赤苓厚朴加扁豆,湿伤脾胃效无加。程氏萆解分清饮,黄柏茯苓朮苍蒲;莲子丹参及车前,湿热淋浊宜早图。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癸子,煎加酒服效非轻。银花解毒地丁翘,犀角丹皮夏枯草;再把川连赤苓入,痈疽疔毒一齐消。清金宁络治咳红,燥气化火火刑金,麦竹旱莲地桑叶,再加玄沙与杷叶。宣疏表湿首如裹,遍体不舒肢懈堕,秦艽防风苍术草,藿香陈皮姜砂壳。

宣白承气汤石膏,大黄杏仁和栝楼。化斑玄犀和白虎,凉血解毒燔热清。

加减玉女煎石膏,麦冬知母生玄参。黄连阿胶伤寒汤,黄芩白芍鸡子黄。

导赤生地与赤芍,黄连黄柏黄芒硝。五叶芦根用冬瓜,藿佩荷薄与枇杷。

连梅汤治心肾伤,麦冬生地阿胶襄。导赤承气用生地,连柏大黄芒硝赤。

护胃承气增液汤,丹皮知母加大黄。桃仁承气当归芍,丹皮大黄与芒硝。

益胃沙参麦冬糖,生地玉竹滋阴良。雷氏宣透膜原姜,藿朴芩夏二草榔。

桃仁承气当归芍,丹皮大黄与芒硝。雷氏芳香化浊法,三叶二皮厚朴夏。

卫分宣湿荷竹通,杏苓蒿薷瓜皮滑。

东垣清暑益气汤,参耆归术加草苍,升葛泽曲麦味合,青陈黄柏共成方。犀黄丸内用麝香,乳香没药与牛黄,乳岩横痃或瘰疬,正气未虚均可尝。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风功。中满分消泊朴乌,归萸麻夏荜升胡,香姜草果参芪泽,连柏苓青益智需。丸用芩连砂朴实,夏陈知泽草姜俱,二苓参术姜黄合,丸热汤寒治各殊。调营莪术麦用瞿,归芎白芷萆葶苈,元胡苓桂芍三皮,大黄槟榔辛要细。滋水清肝饮归身,柴芍六地栀枣仁,三才封髓砂柏草,天地人参不可少。蚕矢汤用苡木瓜,苓连栀通吴萸夏,加入豆卷清湿热,吐利腹痛转筋佳。五仁橘皮用五仁,松杏郁李桃柏陈,肺燥肠闭津液乏,便秘腹满干咳频。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二皮翘贝母,独活甘草夏归芎,消瘿散结效或睹。五淋散治血热淋,归草栀芍赤茯苓;脐腹急痛小便涩,研末煎服水道清。虎潜脚痿是神方,虎胫膝陈地锁阳,龟板姜归知柏芍,再加羊肉捣丸尝。河车大造膝苁蓉,二地天冬杜柏从,五味锁阳归杞子,真元虚弱此方宗。保元补益总偏温,桂草参芪四味存,男妇虚劳幼科痘,持纲三气妙难言。鸡鸣散是准绳方,苏叶吴萸桔梗姜;瓜橘槟榔晨冷服,脚气浮肿效非常。资生丸内主四君,扁莲苡桔山药行;连泽芡楂麦砂蔻,藿橘益气安胎灵。枳朮丸是消补方,荷叶烧饭作丸尝;若加麦芽与神曲,消食化滞力更强。枳朮丸加橘半夏,健脾祛痰两兼长。香砂枳朮理气滞,消食开胃气芳香。阿胶鸡子黄汤好,地芍钩藤牡蛎草;石决茯神络石藤,阴虚风动此方保。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程氏又加银蒡芷,更能速奏溃破功。托里透脓参耆芷,归朮三甲与皂刺;青皮甘草加生麻,痈疽脓陷宜服之。中和汤有参苓耆,朮归芎芷加陈皮;乳没银花皂刺草,擅治疮疡气血虚。大补元煎用六味,除却三泻加当归,栀子人参与杜仲,肾虚头痛此方魁。

温病学考试重点

温病学重点 (括号内内容看一下作为了解) 上篇 第一章绪论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二、成长阶段 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三、形成阶段 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 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 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6.王孟英——《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 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戴天章——《广温热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第一节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二节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 一、重点背诵原文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8) [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二、名词 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8、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以振奋正气,经过战汗,使气机宣通,腠理开泄,邪气随汗外透。 三、如何理解叶氏“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故言“同”,但是,此“同”并非完全相同。 2、“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若有湿浊兼夹,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温病里结阳明时,多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里结阳明时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四、试述温邪在卫的治法与失治后的表现 1、温邪在卫的治法

方剂学经典名方传统方歌及趣味方歌背诵手册

方剂学经典名方传统方歌及趣味方歌背诵手册(上海全市中医检查参考) 辛温解表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伤寒论》:麻子炒杏仁。/干妈贵姓?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伤寒论》:大芍炒姜汁。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 辛凉解表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扶正解表 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 寒下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伤寒论》:小黄识谱。/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温下 大黄附子汤 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 冷积内结成实证,攻专温下妙非常。 《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润下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温病学》学习体会 1、要明确伤寒与温病学的联系与不同: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 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2、要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 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3、明确温病学的任务以及意义: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研讨防治方法。 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二、学习温病学的几点疑惑 1、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角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 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

温病 温病学考试复习

表证证治叶天士吴鞠通的原文 1、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在卫汗之可也”的温病表证治疗原则,并进一步

3.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全身:内外湿合(湿热病邪+饮食内伤),往往阻碍了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临床多见脘痞胸闷、呕恶不食,便溏或秘。湿邪弥漫,湿热合邪,上下表里同时受邪,在上—-首如裹。在下---小便不利,大便溏或秘。在表---周身重痛,白pei出现。在里---脾胃运化失调的症状。 4.病程中多见矛盾性症状:湿温病初起以湿为主,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此临床常见矛盾性症状。身热不扬:发热初按皮肤不灼手。发热:脉反濡缓,面色不红反淡黄。口干:不欲饮。神志不烦躁:反呆痴淡漠。大便秘:下之大便反而不燥结。 养阴法的分类、治法(《温病条辨》) 1.甘寒生津法 此法主要适用于温病初、中期,邪在上、中焦阶段,肺胃津液耗伤之证。常用药物如沙参、麦门冬、生地黄、梨汁等甘寒之品,代表方如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益胃汤等。此类方药,清养肺胃之阴,但又不碍胃,从而获得热减阴复的效果。 2.咸寒甘润法 邪热深入肝肾,真阴亏耗,需用咸寒滋填之品,如玄参、阿胶、熟地黄、龟甲等,代表方如加减复脉汤。青蒿鳖甲汤入阴搜邪,透热外达,治疗温病后期热伏阴分,故宜于此方,临床上治虚热广为应用。 3.酸甘化阴法 以酸敛药物,收敛肺气,起到保阴作用。常用于温病特别是暑温津气耗伤之证。主要方剂是生脉散。如连梅汤,此方为酸甘化阴兼酸苦泄热法,用于暑邪深入厥、少二阴,水亏火旺之证。 4.苦甘合化法 将苦寒药与甘寒之品配合运用,取苦甘之性以化阴气,苦寒又能邪热。冬地三黄汤为代表方。热病小便不利,阴气又伤,此方确为对证之治,又春温内陷下痢,阴精欲脱,立法以救阴为主。育阴坚阴为救阴之两大法门,故吴氏化裁仲景之黄连阿胶汤而成加减黄连阿胶汤,以黄连、黄芩苦寒坚阴泄热;阿胶、生地黄、白芍甘寒育阴,而救厥脱。 湿困中焦的治法,代表方 一、治法: 湿重热轻——以芳香化浊为主,佐以淡渗分消——代表方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温病条辨方歌括3

温病条辨方歌括3 三黄二香散 三黄二香散谁传?乳没将军又柏连。 茶水香油先后敷,宜时应以水仙穿, 原文:温毒敷水仙膏后,皮间有小黄疮如黍米者,不可再敷水仙膏。过敷则痛,甚而烂,三黄二香散主之。 方药:黄连、黄柏、生大黄、乳香、没药。 注:右为极细末,初用细茶汁调敷。干则易之。继则用香油调敷。 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药拾柒,升葛芪姜冬柏执。 曲泽青陈参归枣,二术五味草煎汁。 发热恶寒身重痛,中喝咏弦细芤迟。 气弱月之冷前齿燥,汗下温针不可施。 原文:金匮谓太阴中喝,发热,恶寒,身重而痛疼,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则淋甚。可与东垣清暑益气汤。 方药:黄芪、黄柏、麦冬、青皮、白术、升麻、当归、甘草、神曲、人参、泽泻、五味子、陈皮、苍术、葛根、生姜、大枣。

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饮,银花厚朴同。 扁豆花连翘,不汗暑温清。 原文:手太阴暑温如—亡条证。(指温病条辨卷一第二十二条)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方药: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 生脉散 生咏原台㈠台暑温,只缘虚表巳伤阴。 喘咳欲脱脉散大,煎眼五味麦冬参。 原文: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上之。脉洪大而扎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重者湿也,白虎苍术汤主之。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方药:人事、麦冬、五味子。 清络饮 清络,十鲜竹叶心,荷边银扁两花分, 丝瓜皮配西瓜翠,不了头邪戡暑温。 原文: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清络饮主之。邪不解而入中下焦者,‘以中下法治之。

中医温病学说

一、概念、特点及发展规律 概念:温病就是由1感受温邪引起,2以发热为主症,3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就是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特点:1温病特异的致病因素2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病发展过程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就是温病发生发展总就是趋势就是:病位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正气由实致虚。 二就是其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主要表现在其病变过程可用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或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来概括。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就是起病急,传变快;二就是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三就是易化燥伤阴;四就是易内陷生变,而出现一系列重险证候,如皮肤斑疹密布,腔道出血,神志昏迷,手足抽搐等。 二、发展概况、时期: (一)战国~晋唐时期(萌芽时期) 此期无专门的著作,温病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关于病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就是伏气温病的理论依据。关于季节与温病发病的关系,《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暑」与四时温病的命名有密切关系。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二)宋金元时期(发展时期) 金元时代中医学术领域出现了学术争鸣的局面,在热病治疗上有所突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守真),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的观点,组创新方。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就是热证,非有阴寒证",认为热病初期,单用辛温解表,足以误人,从而创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方剂,为治疗热病开创了清热解毒先河,使温病的理论与临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之说。 (三)明清时期(成熟时期) 明清时代对温病的认识更加深化,理论日臻完善,治疗上不断丰富,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与方法,使温病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五大特点学术思想:明末.吴又可(有性),继承前人学术基础结合临床经验,写成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温疫论》,提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另有一种异气所感"。说明温疫病的致病原因就是自然界另有一种特殊物质--杂气中的厉气所致。不同的病的厉气也不同,又指出使人的病气亦能使动物得病,而不同种属的动物之间对病气的感受性不同,说明厉气致病既可人畜共患,又有一定的选择性。叶天士《温热论》创立温病辨证论治完整体系的杰出代表。吴瑭《温病条辨》,并于条文之后加自注,把方药附于证后,就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温病学专著,成为后世学习温病学的必读著作。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制订三焦分证治疗大法;对温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进行归纳,组创了不少温病方剂,便于临床运用与推广。三、温病的分类 其分类在于执简驭繁,有利于指导辨证与治疗,及学习与研究。 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依据就是否兼夹湿邪,可将温病大体分为纯热无湿的温热类与有热 有湿的湿热类。 温热类温病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疫疹、疟疾等。 湿热类温病包括湿温、暑湿、伏暑、霍乱等,这类温病起病较缓,兼备湿热证候,初起时热象不十分显著,湿邪偏盛或转化为寒湿时,易伤阳气,湿热化燥化火,可耗伤阴津,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治疗以清热祛湿为主。

温病学重点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 一.名解 1.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毒指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除一般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还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3.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3-5时。 4.夏暑发自阳明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侵犯人体往往不分表里渐次,大多初病即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过程。 5.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6.分消走泄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之法。邪留三焦, 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或痰湿阻遏的证侯。 7.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共称为昏谵。 8.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9.身热不扬指身热羁留而热象不显,初扪不觉发热,久扪始觉烫手。 二.熟记如下原文: 1)叶天士“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2)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3)吴鞠通《温病条辨》“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4)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5)陆子贤《六因条辨》“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6)王孟英:“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7)《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8)《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9)《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温病”。 三.掌握如下问题: 1)叶天士、吴鞠通、刘河间、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何主要贡献?其代表著作是什么?温病四大家是哪几个? ①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学说,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 法。 ②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辩证,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③刘河间,立新论:六经传受,皆是热证;创新法:寒凉为主,表里双解;制新 方:表里双解剂。 ④王安道概念: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病机:里热自内外达;治则:清泄里热。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温病条辨方歌

桂枝大枣草姜芍,必备稀粥稻米煞。风温温热冬温疫,初恶风寒信可疗。霍乱湿伤吐利后,身痛不休小和调。冷汗自出温病者,身凉似水效还高。有汗却无咳呕痛,伤燥如寒甚推敲。 2.桑菊饮 辛凉轻剂桑菊饮,薄草芦根桔杏翘,疏风清热宣肺气,风温咳嗽辅之妙。 3.银翘散 辛凉平剂银翘散,薄草芦根豉蒡煎,芥穗桔梗淡竹叶,透表清热解毒先。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太阴温病巳非轻,气血燔时两不平。玉女煎方原可变,石膏知母地玄冬。牛膝趋下无从取,熟地偏温须易生。咽病血伤虽未见,但防邪热入其营。 4.五汁饮子 五汁饮子味甘甜,梨藕芦根荸荠鲜。更取麦冬同捣滤,冷服热饮善驱痰。又疗瘅疟阴先病,阳气独发热不寒。即或微寒亦多热,舌干口渴亦能安。温病后期肌肤燥,溲时茎痛燥咳兼。敹热脉数面微赤,皆当饮用莫迟延。 6.清营汤及其加味 清营犀地元银麦,连翘丹黄竹叶心,能疗烦渴目欠利,寐难舌赤暑厥阴;更医暑痫忽痉厥,还治邪烧老幼身;阳明温病舌黄燥,质绛不渴也当循;寸大舌绛不渴者,除去黄连效更矜。 6.清宫汤·加味清宫汤 清宫汤方治谵昏,误汗偏多用五心。玄冬竹翘莲同没,尖磨犀角可清神。血分热搏苔少绛,胸中大热早清金,须加三位知银沥,驱尽三焦邪暑温。 7.三黄二香散 三黄二香散谁传?乳没将军又柏连。茶水香油先后敷,宜时应以水仙穿。 8.翘荷汤 翘荷汤方草梗齐,黑栀绿豆取干皮,缘为燥火伤清窍,症见龈咽耳目疾。 9.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药拾柒,升葛芪姜冬柏执。曲泽青陈参归枣,二术五味草煎汁。发热恶寒身重病,中暍脉弦细芤迟。气弱肢冷前齿燥,汗下温针不可施。 10.清络饮 清络鲜鲜竹叶心,荷边银扁两花分,丝瓜皮配西瓜翠,不了头邪戡暑温。 11.银翘马勃散 银翘马勃散,牛蒡射干攻。湿温咽痛解,心胆两经清。 12-1.宣痹汤(一) 宣痹汤方通草轻,射干杷叶豉郁金。气分痹郁而为哕,湿温上受太阴经。 12-2宣痹汤(二) 宣痹杏翘己蚕砂,赤豆皮栀薏夏滑。灰苔黄目湿中热,骨骱烦疼经络辖。 13.桂枝姜附汤 桂枝姜附有白术,互证湿温是两途。不渴舌白寒脉缓,经拘络束岂能无。 14.杏仁汤 杏仁汤内翘滑桑,苓蔻梨芩取法凉。渴饮舌白伏暑致,嗽频背冷速煎汤。 15.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汤可贵,玉竹花粉豆桑甘,燥伤肺胃咳或热,久咳须加骨皮三。 16.清燥救肺汤 清燥甘桑膏杏参,救肺阿麦杷麻仁。痰多贝蒌血枯地,热甚犀羚一并吞。 17.化症回生丹

《温病学》复习试题(1-9套,附答案)

温病学 模拟试卷(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7分) 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 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 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 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 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 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 D.易伤肺胃之阴 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 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 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D.阳 明腑实兼阴亏 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 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 ^ 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其治疗处方是() 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 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 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 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 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 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 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 / 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13.沈目南认为燥属() A.寒B.次寒C.热D.火 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 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 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 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 , 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 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 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 平 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 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 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 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 绛 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 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伤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最佳治法是() A.通腑泄热B.导滞通便C.燥湿清热D.清热泻火25.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伤暑全书》D.《温病条辨》 26.“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是哪位医家所说() A.薛雪B.叶桂C.吴鞠通D.王孟英27.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肌肤发斑,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此为() ) A.气营两燔B.气血两燔C.卫气同病D.热入血分28.叶天士指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 A.酸寒B.咸寒C.苦寒D.甘寒 29.陈平伯的代表著作是() A.《温热逢源》B.《外感温病篇》C.《疫疹一得》 D.《时病论》

温病条辨方歌

1、桂枝汤 桂枝大枣草姜芍,必备稀粥稻米煞。风温温热冬温疫,初恶风寒信可疗。霍乱湿伤吐利后,身痛不休小与调。冷汗自出温病者,身凉似水效还高。有汗却无咳呕痛,伤燥如寒甚推敲。2、桑菊饮 辛凉轻剂桑菊饮,薄草芦根桔杏翘, 疏风清热宣肺气,风温咳嗽辅之妙。 3.银翘散 辛凉平剂银翘散,薄草芦根豉蒡煎, 芥穗桔梗淡竹叶,透表清热解毒先。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太阴温病巳非轻,气血燔时两不平。玉女煎方原可变,石膏知母地玄冬。牛膝趋下无从取,熟地偏温须易生。咽病血伤虽未见,但防邪热入其营。 4.五汁饮子 五汁饮子味甘甜,梨藕芦根荸荠鲜。更取麦冬同捣滤,冷服热饮善驱痰。又疗瘅疟阴先病,阳气独发热不寒。即或微寒亦多热,舌干口渴亦能安。温病后期肌肤燥,溲时茎痛燥咳兼。敹热脉数面微赤,皆当饮用莫迟延。 6、清营汤及其加味 清营犀地元银麦,连翘丹黄竹叶心, 能疗烦渴目欠利,寐难舌赤暑厥阴; 更医暑痫忽痉厥,还治邪烧老幼身; 阳明温病舌黄燥,质绛不渴也当循; 寸大舌绛不渴者,除去黄连效更矜。 6.清宫汤·加味清宫汤 清宫汤方治谵昏,误汗偏多用五心。玄冬竹翘莲同没,尖磨犀角可清神。血分热搏苔少绛,胸中大热早清金, 须加三位知银沥,驱尽三焦邪暑温。 7、三黄二香散 三黄二香散谁传? 乳没将军又柏连。茶水香油先后敷, 宜时应以水仙穿。 8.翘荷汤 翘荷汤方草梗齐,黑栀绿豆取干皮, 缘为燥火伤清窍,症见龈咽耳目疾。 9.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药拾柒,升葛芪姜冬柏执。曲泽青陈参归枣,二术五味草煎汁。发热恶寒身重病,中暍脉弦细芤迟。气弱肢冷前齿燥,汗下温针不可施。 10、清络饮 清络鲜鲜竹叶心,荷边银扁两花分, 丝瓜皮配西瓜翠,不了头邪戡暑温。 11、银翘马勃散 银翘马勃散,牛蒡射干攻。湿温咽痛解,心胆两经清。 12-1、宣痹汤(一) 宣痹汤方通草轻,射干杷叶豉郁金。气分痹郁而为哕,湿温上受太阴经。 12-2宣痹汤(二) 宣痹杏翘己蚕砂,赤豆皮栀薏夏滑。灰苔黄目湿中热,骨骱烦疼经络辖。 13、桂枝姜附汤 桂枝姜附有白术,互证湿温就是两途。不渴舌白寒脉缓,经拘络束岂能无。 14、杏仁汤 杏仁汤内翘滑桑,苓蔻梨芩取法凉。渴饮舌白伏暑致,嗽频背冷速煎汤。 15.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汤可贵,玉竹花粉豆桑甘, 燥伤肺胃咳或热,久咳须加骨皮三。 16、清燥救肺汤 清燥甘桑膏杏参,救肺阿麦杷麻仁。痰多贝蒌血枯地,热甚犀羚一并吞。 17、化症回生丹 化症回生血搏坚,乳没丁茴降麝研; 香附元胡苏木子,良姜阿魏两头尖; 红花益母姜黄艾,棱杏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

中药方歌

二画 七厘散(《良方集腋》):血竭冰片红花麝香乳香没药儿茶朱砂 人参紫金丹(《医宗金鉴》):人参丁香当归血竭骨碎补五味子甘草五加皮没药茯苓 九一丹(《药蔹启秘》):熟石膏红升丹两药比例为9:1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 三画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甘草麻黄杏仁生姜 三黄凉膈散(《喉症全科紫珍集》):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赤芍薄荷陈皮天花粉射干甘草川芎青皮金银花当归玄参灯心竹叶 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干地黄生白芍麦冬生牡蛎阿胶麻仁生鳖甲生龟板炙甘草 大定风珠(《温病条辨》):白芍干地黄麦冬阿胶生龟板生牡蛎炙甘草生鳖甲麻仁五味子生鸡子黄 四画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六君子汤(《校注妇人良方》):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生姜大枣 六味汤(《喉科秘旨》):荆芥防风桔梗僵蚕薄荷甘草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山萸肉怀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熟地黄 六神丸(《雷氏方》):中成药,处方略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 月华丸(《医学心悟》):天冬麦冬生地黄熟地黄山药百部沙参贝母茯苓三七獭肝菊花桑叶 丹栀逍遥散(《校注妇人良方》):柴胡白芍茯苓当归白术甘草生姜薄荷牡丹皮栀子 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贝母瓜蒌天花粉茯苓橘红桔梗 云南白药(中成药):略 五画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甘草 龙虎二仙汤(《时疫白喉捷要》):龙胆草生地黄生石膏犀角牛蒡子板蓝根知母玄参马勃木通黄连焦栀子黄芩僵蚕大青叶粳米甘草 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人参炒白术炒黄芪茯苓龙眼肉当归远志炒酸枣仁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 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炒山药山茱萸枸杞子川牛膝制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炒山药山茱萸枸杞子制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制附子肉桂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四物汤(《和剂局方》):当归熟地白术川芎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圣愈汤(《正体类要》):熟地生地人参川芎当归黄芩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穿山甲天花粉甘草乳香白芷赤芍浙贝母防风没药炒皂刺当

温病学总结(终结版)

绪论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二、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三、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 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治疗应以清热保津为原则 2、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湿热疫、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3、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 1、温邪的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3)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4)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 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耗伤阴液 6)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 7)疠气病邪: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二、发病因素: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三、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 四、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一、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

温病学题[1]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温病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何特征? 2.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是什么? 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 5.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有哪些?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复习思考题 1.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 2.温病有哪些特殊的临床表现? 3.试述温病的范围,界定它有何意义? 4. 现代医学疾病中哪些疾病名可归于温病的范围? 5.温病的分类依据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 6.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是什么? 7.温病与温疫有什么区别?其意义如何? 8.温毒的病变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复习思考题 1.温邪的共性有哪些? 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3.湿热病邪病变为什么以中焦脾胃为中心? 4.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是什么? 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如何鉴别?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 2.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与辨证要点各是什么? 3.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是什么? 4.试述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在临床上有何意义?【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复习思考题 1.温病各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是什么? 2.温病出现大汗的病机有几种? 3.试述温病各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 4.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 5.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是什么? 6.辨斑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10.白的形态及其治则是什么? 11.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 12.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温病祛邪的重要性? 2.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散血”与“治上焦如羽,治中焦……不沉”治疗原则的含义?3.如何理解温病扶正的重要性? 4.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各自的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剂是什么? 5.应用泄卫透表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6.泄卫透表法、通下逐邪法及滋阴生津法的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 7.如何理解温病养阴的重要性? 【第六章】温病的预防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温病预防思想的现实意义。 2.温病的三大预防方法是什么? 【第七章】温热类温病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风温?其病因病机是什么? 2.风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3.风温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4.春温的概念是什么?其病因病机是什么? 5.春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6.春温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7.什么是暑温? 8.暑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9.如何理解“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10.暑温治则是什么? 11.什么是秋燥? 12.秋燥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13.如何理解“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4.秋燥治则是什么? 15.“风热犯卫”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方名、药物组成及剂量)是什么?

趣味方歌

方剂趣味方歌总结(转) 鉴于很多同学比较关注方剂的背诵,也有很多同学都热情地发表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大家分享。但是比较零散,不方便查找。所以我想系统地总结一下,希望对大家学习有帮助。传统的歌诀,课本上已经有了,所以,这里收集的只是趣味歌诀。 请大家注意的是,这些歌诀比较简单,所以要对照着课本上的方剂组成,方义及方解各个方面来记忆。要不然,即使背了方歌,也不知道其组成和功效。这些方歌的蓝本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的“趣味方剂记忆手册”。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干妈贵姓 桂枝汤《伤寒论》:大芍炒姜汁。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少将为嘛甘心下跪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二、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哥要草。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妈姓石。 三、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再造散《伤寒六书》: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麦地将割,白吃白睡。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第二章泻下剂 一、寒下剂 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谁大笑。 二、温下剂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为姜大人附子干杯。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黄豆浆。 三、润下剂 麻子仁丸《伤寒论》:布什妈要大白杏。/二人要小承气。 济川煎《景岳全书》: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四、逐水剂 十枣汤《伤寒论》:甘愿起早。/达古愿找谁。 舟车丸《景岳全书》:请陈将军轻骑花牛,干香槟。 疏凿饮子《济生方》:鞋匠上路吃槟榔,嚼姜皮,拎木桶。 五、攻补兼施 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猿人皇帝卖姜炒小海龟。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深冬皇帝忙。 第三章和解剂

温病学名词解释简答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指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是温病的致病因素。 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传染:指通过直接接触 瘟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逆传:温邪由上焦手太阴肺不传于胃而直接传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过程,是温病的传变形式之一。 心中憺憺大动:心跳迅速而有xx。 文库瘛瘲:瘛,屈曲;瘲,弛张;指四肢时伸时缩,抽动不止的证候表现。 透热转气:是指温邪入于营分时,不可一味地清营养阴,而应在其中辅以清气之品,使热邪从营分转出气分而解. 白?:指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日脯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日脯,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5点。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熱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热,久扪时感体温升高。 战汗:指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神昏谵语往往并见,故昏谵并称。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着。 神志如狂:指昏谵躁扰,狂乱不安。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或时有谵语,呼之能应。 痉厥:痉,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之证,厥,一般包括昏厥和肢厥,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厥指四肢逆冷或不温,,轻者到踝腕,重者逆冷可过肘膝。 燥干清窍:是气分的一个特殊病证。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引起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的病证,俗称上火。 内闭外脱:邪气内闭,气机不通,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可出现正气外脱。 暑瘵:是暑热毒邪入血分,壅积于肺,损伤肺络,引起骤然咳嗽,咯血的病证,状如痨瘵,属暑温类证。 风温:指感受风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的急性外感热病。 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表现,由于燥尿与邪热搏结与肠道,肠道液体从燥屎孔隙中渗下流出,表现为纯利恶臭稀水。 逆传心包:逆传是相对顺传而言,一般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不从外解,可顺传阳明气分,若失治误治或心气素虚,或病邪过烈致邪热内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症候。 春温:感受春季温热病邪引起的,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候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暑温:指感受暑热病邪,初起多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的--类急性外感热病。 秋燥:指感受燥热病邪,初起邪在肺卫时即有津液干燥见症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暑湿:指感受暑湿病邪引起,初起以邪遏卫表,或干犯胃肠为主要证候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诊断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发展状况: (一)战国至唐代:萌芽时期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二)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3、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首次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4、宋代郭壅《伤寒补亡论》首创“新感”温病之说。“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5、金代刘河间--创新论:六经传变皆是热证;六气皆能火热而化。立新法:表里双解。制新方:表里双解方。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6、元代王安道在概念上反对温病混称伤寒。 (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7、明末吴有性著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8、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9、叶天士著《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10、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11、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12、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四)近现代:发展提高阶段 章末总结: 简答 1、温病四大家及代表著作各是什么?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薛生白《湿热论》;王孟英《温热经纬》 2、吴又可对温病学的贡献有哪些?编著了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在病因方面提出了“疠气”治病学说;在流行特点方面,提出了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提出了感邪途径是口鼻而入;在治疗方面,创立了疏利透达之法。 3、刘完素对温病学的贡献?创新论: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立新法,立新方:创制了双解之剂,如双解散等;补充了燥气的病因病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4、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著《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