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乡土文化

合集下载

略谈乡土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乐趣

略谈乡土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乐趣

略谈乡土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乐趣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引导调动学生的主题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喜于参与、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探究;独立、独特、自主、创新爆出“闪光点”时常有“惊喜”,何乐而不为!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适可渗入乡土文化,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获得意想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用本地文化名人感染激励学生在作文课里学习的主动性神木县大保当镇地杰人灵,民国时期就出了一个颇有名学子裴延藩。

他的古典诗词造诣很高,书法亦秀丽大方。

近年又出了青年才俊刘鹏飞,折桂清华大学。

作文课上,我拿裴延藩的诗词中明白亦懂的部分,让学生传阅欣赏;介绍刘鹏飞同学从小学、中学以至大学都全面学习勇争第一的进取心。

以此感染激励学生。

使之增强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责任性,主动性,迸发出我要学写作的内存冲动;有一种想写、爱写、主动学写作的愿望。

把名人榜样与学生自身的处境、生活、生命、成长、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学生学习。

”这就说明只要教师指导有方,学生自觉担负起学习责任,要学、想学、会学,哪还学不好吗?二、让学生调查学生本地风俗、人文、地理、矿藏等,鼓励学生在作文课上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机会,让学生的潜在和显在的独立能力发挥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我能学习的独立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职责。

为此,我鼓励学生在假期、节日、星期天。

就自己喜欢的方面进行学习、实践,展现自己学习的独立能力。

于是有的同学谈了他们村,村民的来历;“石步梁”是“鸟多的地方”。

(蒙语意为):“石拉界”是“蛇多的地方”。

有的同学把大保当镇地理概括为:“三滩五梁,两道沟,摆言采当水倒流。

”(石步梁地形高,梁北水朝北流,梁南水向南流);有同学抄记了本村会说话的人的俗语;“母猪崽多拱墙根,孙猴一个闹天空”。

“水用竹竿探摊浅,人用竹竿探探浅,人用语言评高低。

挖掘乡土文化 促进写作教学

挖掘乡土文化 促进写作教学

式各 样 的 “ 板 ”成 了把 乡 村人 变 成 “ 市 人 ”的捷 径 … … 模 城
这样 ,离 乡村 孩 子最 近 的 乡村 ,却渐 渐 淡 了,悄 悄远 了 。
当年 轻 的一 代对 生 养 、培 育他 们 的 十地 一无 所 知 ,对 蕴 却 大 不 …样 。 老 爷 爷 讲 完 故 事 ,我 们 就 返 同 学 校 了 。到 学 含 的深 厚文 化 和厮 守 在这 块 土地 上的人 们产 生疏 离感 和 陌 生 校 ,老 师 为 我们 播 放 了会 宁庆 祝 红 军长 征 胜利 暨 会 宁会 师七 感 时 ,他们 实 际 上就 失 了 自己的精 神 家 园 。
脚 F 土地 的情 感 教 育 ,是 需要 死 守 的 。乡土 教 育 是学 生 对其 是 胡锦 涛 主席 在 纪念 馆 和老 红 军 何爷 爷 握手 交 谈 的情 景 ,那 生 活 空 间进 行价 值 澄清 与 态度 养 成 的学 习过 程 ,奉 质 上 是一 天 ,我 在 县政 府 门 口和 许 多居 民 …起 看 到 了胡 主席 ,他打 开 种 情 意取 向的活 动 。乡 土 教 育的 最终 目的 ,在 使学 生 获得 一 车 窗 ,伸 出手 向 我们 挥 手致 意 ,他 微 笑 着 ,好 亲切 。播放 完
录像 ,老师 说 :清 明, 是我 们 中华 民族 祭奠 祖 先 、祭 奠 已故
亲人 、祭奠 革 命先 烈 的 日子 ,这 种 祭 奠 ,不 是迷 信 , 是心 灵
的 感 情 传 递 ,是 不 忘 过 去 、 奋 斗 未 来 的 心 灵 驱 动 ,这 种 祭
奠 , 已经成 为 一种 文化 而 张 扬 。让 我们 不忘 先烈 的血和 泪 , 让 我 们 牢记 胡 总书 记 的 嘱托 ,努 力 学 习 ,将 来用 我们 的才 智

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乡土文化是指各个地方特有的文化,它是夹在我们生活中的泥土和空气中的文化,是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

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乡土文化是学生心灵的滋养,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发挥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乡土文化作为学生身边最亲近的文化,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乡土文化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种自豪感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乡土文化凝结着社会的传统道德观念,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乡土文化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传统的道德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乡土文化的教学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这对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1.课文选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和乡土文化相关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

例如,可以选取一些地方特色的民间故事、谚语或地方俚语,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写作习作通过写作习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描述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人物、名胜古迹等,来展示乡土文化的魅力。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考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乡土文化的考察活动,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农田、民居,了解农耕文化和传统手工艺。

乡土中国写作内容

乡土中国写作内容

乡土中国写作内容乡土中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主题,它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乡村生活、地方特色等方方面面。

乡土中国的写作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如下所述。

一、乡村生活的特色乡土中国的乡村生活具有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在这里,人们过着宁静而朴实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他们依靠农耕生活,种植庄稼,养殖家禽。

他们尊重传统习俗,注重家庭和睦。

乡村的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每到春天,桃花、杏花盛开,田野一片绿意盎然;夏天,稻田里蝉鸣如雷,田野里金黄的麦穗随风摇曳;秋天,丰收的季节,农民们忙碌着收割庄稼,村庄里弥漫着香气;冬天,白雪皑皑,乡村一片银装素裹。

乡土中国的乡村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

二、传统乡村文化乡土中国的传统乡村文化源远流长,充满了智慧和情感。

传统乡村文化包括诗词、歌舞、戏曲、绘画等多个方面。

中国的古代文人墨客,往往在乡村中寻找灵感,创作出许多不朽的作品。

他们抒发了对家园的深情,描绘了乡村的美景和人情。

传统乡村文化也体现在民间艺术中,例如中国的年画、剪纸、陶瓷等,这些艺术作品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乡土文化,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地方特色与风土人情乡土中国的地方特色丰富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各不相同。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例如,江南地区以水乡的美景和细腻的艺术闻名;西南地区以雄奇的山水和多民族的文化特色著称;北方的平原地区则以广袤的农田和豪爽的民风而闻名。

乡土中国的地方特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各地人民自豪的标志。

乡土中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主题,涵盖了乡村生活、传统乡村文化以及地方特色与风土人情等方面。

乡土中国的写作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乡村生活的特色。

通过深入挖掘和展示乡土中国的魅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乡土中国是我们的根,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财富。

乡土中国的写作意义

乡土中国的写作意义

乡土中国的写作意义中国的乡土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的长久支柱,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乡土文学以故乡为主题,以故乡的视角描绘故乡,召唤人们对故乡的珍爱和眷恋之情。

因此,乡土文学具有自我表达、创造性张扬、身份认同、地域研究等特点。

一般而言,乡土文学让读者了解历史文化,深入了解乡土变化,抒发乡土情怀,丰富情感体验,培养乡土文学赏析等多方面的知识能力。

乡土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它的存在有助于形成人们的文明观念、思想情感和视角,进而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乡土文学把乡土作为故事叙事场景,可以重新构筑乡土文化,阐释乡土文化的活力,从居民的角度准确地表达乡土文化的内涵。

因此,乡土文学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的理解乡土的历史发展,还可以让人们根据不同乡土的文化理解自身所处乡土的条件,同时也可以提升普通民众的文化素养。

乡土文学的写作能够把每个乡土的文化特色表达出来,深刻地把握乡土文化内涵,让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文化通过文学艺术被更为深刻地表现出来。

乡土文学不仅可以作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支柱,还能够让读者联想到很多地方生活的细节,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联系,拥抱中国传统乡土文化。

而乡土文学的传统,更是让人们更加关注本土文学,关注地域文化发展,并从中受益。

乡土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乡土文学也因为这样而有着其独特的写作意义。

乡土文学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文学的认识,也可以弘扬乡土文化,把每个乡土的特色表达出来,进行更深刻的文学表达。

乡土文学也可以拉近人们与乡土之间的距离,让人们更加热爱故乡,多关注地域文学的发展,并且充分利用乡土文学的传统,更好地推动文化发展,唤醒乡土文学的灵魂,让乡土文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乡土文化申论范文

乡土文化申论范文

乡土文化申论范文让乡土文化迸发新活力关键词:乡土文化;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乡土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要素之一。

必须传承弘扬好乡土文化,写好乡土文化资源、乡土文化人才、乡土文化业态三篇“文章”,让乡土文化迸发新活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范文解析分析解析:乡土文化这个考点很多同学都听过,也知道它是考试的重点,但在实际阅读材料、作答题目、写文章的过程中,如果自己缺乏乡村生活的经历、没接触过这方面的工作,很多内容就不同意做到换位思考,知识点吃的不透,就会影响分数。

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把这个短板补上。

先看第一段,中心论点段,注意这句话:“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它是说到乡风文明、乡村文化类主题的典型金句,里面“塑形”和“铸魂”的表述非常生动,其实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两个词也和我们在中学学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很类似,这样想一下,就方便我们记忆这句话了。

而且这句话还可以展开再具体一点说,变成:“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在写开头、结尾或中心论点段的不同情况进行搭配。

当然,本段提到乡土文化重要性的内容,还不只这一处,后面提到的“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要素之一”“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这些也都是不错的表述,可以一并留意。

同时,还要注意本段提到的“写好乡土文化资源、乡土文化人才、乡土文化业态三篇‘文章’”,这里所提到的“写好乡土文化资源、乡土文化人才、乡土文化业态”其实就是接下来文章三个分论点的主旨词,每个分论点段的段首句就是以它们来构建的,这就提醒我们,在考试写大作文时,提前列好提纲,就可以把分论点段的内容总结放在文章开头,既扣题,又相对比较好想,甚至于在用的时候,就可以套用刚刚的那个结构,就用“写好……、……、……三篇‘文章’”这个搭配,能给我们的写作省不少事。

乡土作文和乡土文化

乡土作文和乡土文化

乡土作文和乡土文化作者:聂长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03期乡土作文教学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作文教学模式,它依托乡土文化进行作文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反过来,它对乡土文化也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两者可谓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笔者近年进行乡土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探究,对两者的相互作用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乡土作文教学的源泉乡土作文教学离不开“乡土”二字,“乡土”为教学者提供教学文本资源,为学生提供习作资源。

教师编写教学文本必须依赖乡土素材,学生写作也离不开乡土素材。

整个教学过程,无论是内容或形式,“乡土”一以贯之。

“乡土”是特定地域的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是特定地域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通俗地说,是这个地方世世代代人们生活的积淀和延续。

这些积淀和延续实质上就是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蕴含丰富,包罗万象,本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当今人事等,无不涵括其中。

它们有如甘霖,滋养和繁茂着乡土作文教学这棵新的绿化树。

可以说,乡土文化就是乡土作文教学的源泉。

有了源泉,乡土作文教学之树必然茁壮成长。

例如,笔者近年在佛山南海任教,课余时间经过搜寻、走访、查阅等,整理了大量的佛山文化资源,编写出多册校本教材,涉及了佛山文化的诸多层面,如《带你游览佛山名胜》《带你触摸佛山文化》《南风古灶与佛山陶瓷》等等,这些校本教材激发了学生认识佛山、思考佛山的强烈兴趣,也成了他们在作文活动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

调查表明,学生最喜爱最积极参与的语文课程中,乡土作文课程遥居第一名。

二.乡土作文教学的核心乡土作文教学绝不是为乡土而乡土,仅仅对乡土文化进行简单地描述或观照,那是对乡土作文教学的歪曲。

乡土作文教学也不只是为作文而乡土,旨在改变学生作文空洞无物、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这种说法过于片面。

笔者认为,乡土作文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现代语文教学形式与乡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依托乡土文化,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活动,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建构和完善学生的人格特质,并反过来对乡土文化进行投射和润泽的过程,而这正是乡土作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乡土爱阅读和乡土爱写作

乡土爱阅读和乡土爱写作

乡土爱阅读和乡土爱写作
摘要:
一、乡土爱阅读的意义
1.培养对家乡的感情
2.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3.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乡土爱写作的内涵
1.乡土写作的定义
2.乡土写作的特点
3.乡土写作的意义
三、如何培养乡土爱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1.从小培养阅读习惯
2.多读乡土文学作品
3.参加写作活动,锻炼写作能力
四、乡土爱阅读和写作在我国的现状及展望
1.现状
2.存在的问题
3.展望
正文:
乡土爱阅读是指热爱阅读关于自己家乡的书籍和文章,这种热爱源于对家乡的感情。

乡土爱阅读有助于我们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增强我们的文
化认同感。

在我国,乡土爱阅读的推广对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乡土爱写作是指以家乡为题材进行创作,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家乡的风土人情。

乡土写作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写作水平,还可以为家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为了培养乡土爱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我们应该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接触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

此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写作活动,通过不断地写作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我国,乡土爱阅读和写作的推广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乡土文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阅读和写作的氛围还需进一步营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与乡土文化
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作文一直是广大师生都非常头痛的问题。

学生中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学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
树人。


多年来,农村中学写作教学始终不能跨上一个新台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师生普遍认为:城里人视野开阔、见识宽广,所以有东西可写;农村人生活狭窄、少见世面,所以无材可选、无话可说。

毫无疑问,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写作,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源于社会。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都生存于社会。

无论城市与农村,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

雕塑大师罗丹已经告诉我们,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就会发现,其实农村的天地更广阔。

任何地域,都有其独具特色的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

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人们称之为乡土文化或地域文化,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地域范围内的古今人物、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风俗风情、民间传说、谚语俗语等。

没有农村,就没有博大丰富的中国乡土文化。

我们要做的便是尽量去挖掘、去发现乡土资源,使之充分为我们的农村语文写作教学服务。

在我国,有着大批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另辟蹊径,从
小小村落、绿树成荫、泥棚茅舍、大漠孤烟、莲动渔舟等,开掘出乡土文学的一席之地。

如:孙犁写冀中,赵树理写晋东南,沈从文写湘西,鲁迅写江南水乡……如果这些作家不是植根家乡、魂系故土,又怎能写出像《边城》、《运河的浆声》、《呼兰河传》、《李有才板话》、《荷花淀》、《故乡》、《社戏》等优美的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作品?正因为他们熟悉家乡人民的感情、心理、愿望、语言、风土人情等,才能用清新的文字深刻挖掘出家乡人民的精神品格和乡村特有的文
化(《读根植香山,材益天下有感》)。

在农村中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向这些作家学习,以他们为榜样,用慧眼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真正植根农村,用五彩神笔绘出乡村民情之美和田园之美。

那么,应如何具体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挖掘写作的素材呢?
一、仔细观察乡村特有自然风貌
毫不夸张的说,乡村是一个天然大花园。

它体现的是一种真正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

乡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不经雕饰,富有天然之趣;乡村的花鸟虫鱼的灵性,河流小溪的柔情等,这些都是入文之物。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用心感受,便能写出优美淳朴、富有乡土特色的文章。

峻青对雪后美景的观察,写出了描绘美好乡村雪景的《瑞雪图》;朱自清以对春山、春水、春雨、春日等的观察和对春天生活特
有的感受,写出了令人赞不绝口的散文名篇《春》。

二、深入了解各地、各民族的民俗风情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相容的国度,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无论婚嫁、节日、穿戴、饮食、住房、语言、丧葬等均有不同,仅丧葬就有土葬、火葬、清葬、天葬、水葬、食葬等之分。

民族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节日,如汉族的春节、中秋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节,苗族的花山节等。

总之,各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特色,只要我们了解这些民俗风情,何愁没有可写之物?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地域的不同还有了不同的特产和饮食,北方的水饺和大葱,南方的辣椒和大米,山东的煎饼,四川的火锅,云南的香烟,贵州的美酒。

幅员辽阔还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如云南人祭山,贵州人祭水,福建人祭天,青海人祭地等。

还有的地方祭茶神、祭灶王、祭关羽等。

有对各地民俗风情的深入了解,写作的源泉就一定会源源不断。

三、搜集民间传说、谚语、俗语、俚语等
民间传说体现了一个地方民众的追求、意愿,其现实性较强。

每一个地方都会有一些关于山水、人物、地名或草木的传说,只要我们去搜集整理并深入挖掘其内蕴,便会发现其中的价值。

著名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便是一个典型的例
子:作家们从“白毛仙姑”的故事中,挖掘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于是才有了歌剧史上的里程碑。

如果没有民间故事,也没有《小二黑结婚》,没有《孔雀公主》和《阿诗玛》,更没有妇孺皆知、感人肺腑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民间谚语、俗语的积累,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是得天独厚的。

民间谚语俗语,它不但通俗形象,而且往往具有哲理性、科学性和一定的文学性。

作家秦牧说过,一个作家应有三个仓库,其中一个便是“收集人民语言的仓库”。

《韩非子》中“远水不救近火”、《史记》中“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民谚俗语,既形象生动,又含义深刻。

人民艺术家赵树理就是一个能成功运用民间语言的代表作家。

四、用真心动真情感受农家生活
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是每一位写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农家生活看似平淡无奇,但只要用心感受,便能发现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发现他们的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情趣。

如果没有对农家的热爱和对农家生活的真切感受,就不会有《荷花淀》、《陌上桑》、《饮酒》等,更不会有鲁迅记忆中的“故乡”和诱人的“社戏”。

作为乡村中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不能一味抱怨。

如果总是抱怨,你看到的就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无聊;反之,你看到的就是农村人无私的奉献和无悔的追求,看到的就是一种平凡中的伟大。

五、学会感受劳动的艰辛与甜蜜
如:《锄禾》一诗,几乎每一位中小学生都能背诵。

诗人如果不是用心感受到劳动的艰辛,怎能写出如此通俗、形象而又富于警策性的诗歌?农村中学生对田园劳动再熟悉
不过,不但熟悉父辈们劳作,自己也参与了不少劳动,其中的辛苦与甜蜜,他们能感受到,从而懂得付出与收获,明白崇高与无私。

田园劳动是农村中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特有的途径。

许多诗人和作家都非常注重从劳动中获取写作的材料,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吴伯萧写《菜园小记》、白居易写《观刈麦》、陶渊明写《归园田居》等。

文章源于生活,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

每位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不必盲目自卑、怨天尤人,殊不知,乡村的天空才是最蓝的,乡村的景色才是最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