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周期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影响研究_141_145

美国经济周期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影响研究_141_145
美国经济周期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影响研究_141_145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 2004, 94(1):305-323

[81]K iyosshi Kojima. 对外贸易论. 周宝廉译. 第1版.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78, 1-20

[82]M ariam Camarero, Cecilio Tamarit. Estimating the Export and Import Demand for

Manufactured Goods:The Role of FDI.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Research Paper, 2003,34:1-37

[83]S tijn Van Nieuwerburgh, Laura Veldkamp. Learning asymmetries in real business

cycle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6, (53):753-772

[84]A J Makin. 国际金融与宏观经济. 曹和平译.第1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16-132

[85]M ccarthy J B. Through of Exchange Rates and Import Prices to Domestic

Inflation in Some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 Staff Reports of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2000, (11):1-15

[86]B etts Caroline, Michael B Devereux. The Exchange Rate in a Model of

Pricing-to-Market.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6, 40:1007-1021

[87]陈六傅, 刘厚俊. 人民币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金融研究, 2007, (4):1-13

[88]毕玉江, 朱钟棣.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价格传递效应——基于协整与误差修正

模型的实证研究. 财经研究, 2006, (7):53-62

[89]谈儒勇. 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经济研究, 1999, (10):

53-61

[90]赵志君. 金融资产总量结构与经济增长. 管理世界, 2000, (3):126-149

[91]赵振英, 蒋瑛琨, 陈守东. 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 数量经济技

术经济研究, 2002, (8):83-85

[92]梁琪, 滕建州. 股票市场、银行与经济增长:中国的实证分析. 金融研究, 2005,

(10): 9-16

[93]R oss Levine, Sara Zervos. Stock Markets, Banks, and Economic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 (6): 537-558

[94]G rubel H G, Lloyd P J.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1975,5-25

[95]肖卫国, 卓超.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美两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经济评

论, 2008, (4):65-70

[96]王洛林, 江小涓, 卢圣亮. 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经

济国际化的影响(上). 中国工业经济, 2000, (4):5-12

[97]王洛林, 江小涓, 卢圣亮. 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经

济国际化的影响(下). 中国工业经济, 2000, (5):5-10

[98]S vensson, Van Winjbergen. Excess capacity,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disturbances. Economic Journal, 1989, 99: 785-805

[99]F ukuda, Shin-ichi.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1993, (17):589-620

[100]Gertler M, Gilchrist S. Monetary policy, business cycles, and the behavior of small manufacturing firm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59:309-304 [101]B ernanke B, Gertler M. Inside the black box: 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 (9):27-48

[102]S ims C A. Macroeconomics and reality. Econometrica, 1980, 48:1-48

[103]J ohn B Taylor. Discretion versus policy rules in practice.Carnegie 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1993, 39:195-214

[104]C hristiano L J, Eichenbaum M, Evans C. Sticky price and limited participation models of money: A compariso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7, 41: 1201-1249

[105]C hristiano L J, Eichenbaum M, Evans C L. Monetary policy shocks: what have we learned and to what end? .NBER Working Paper, 1998, (8):1-88

[106]G ert Peersman, Frank Smets.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n the Euro area: More evidence from VAR analysis. 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2001,(12):1-37

[107]B enoit Mojon, Gert Peersman. A VAR description of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individual countries of the Euro area. 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 2001,(12):1-49

[108]A ngeloni I, Kashyap A, Mojon B, et al.Monetary transmission in the Euro area: Where do we stand?. 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2002, (1):1-72 [109]L uca Dedola, Francesco Lippi.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Evidence from the industries of five OECD countri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5, 49: 1543-1569

[110]K im J, Bordo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netary regime and output: a structural VAR model of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1919-1996. NBER working paper, 1999, (3):1-18

[111]D avid D Selover. International co-movements and business cycle transmission between Korea and Japan. Journal of Japanese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2004, 18:

57-83

[112]D amodar N Gujarati.计量经济学基础(下册).费剑平, 孙春霞等译. 第4版.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771-772

[113]高铁梅.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52-271 [114]B ackus D K, kehoe P J.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the historical properties of business cycl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 82:864-888

[115]A rmington P. A Theory of Demand for Products Distinguished by Place of Production. IMF Staff Papers, 1969, 27:488-526

致谢

时光冉冉,岁月如梭!眨眼间我在湖南大学就已经度过了五年快乐的时光。这五年是我人生迄今为止最充实、最丰富多彩的五年。从硕士到博士,我在这个充满浓厚学术氛围的校园中,尽情享受着经济学带给我的快乐与挑战!

首先,由衷地感谢我的恩师陈乐一教授。能够获得这样一位优秀的教授的指导,无疑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荣幸。导师渊博的学识、谦虚的人品、对待学术严谨的态度都使我受益终生。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师母,感谢您在生活上对我的关怀与照顾,您谦善的性格、温和的处事态度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让我更懂得用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感谢经济与贸易学院的各位领导与老师,感谢你们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优秀的学术平台。感谢刘辉煌教授、罗能生教授、李松龄教授、廖进中教授、柳思维教授以及刘茂松教授对我论文的指导,你们提出的宝贵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感谢陪伴我一同在经济学的殿堂中探索的师兄、师弟、师妹们,与你们的沟通与交流总是能激发我许多写作的灵感。

最后,感谢我的爸妈、爱人,感谢你们在我求学的路上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始自终给予我最大的支持。

李星

2009年5月26日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李星, 陈乐一. 房地产泡沫经济与经济增长波动. 求索, 2005, (12):23-25

[2]李星, 陈乐一, 谢静. 改革以来我国经济波动与消费、投资及进出口关系的协

整分析.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6, (2):38-42

[3]陈乐一, 李星. 对消费与收入关系的思考. 商业时代, 2006, (10):46-47

[4]李星. 我国商品市场景气转折点分析与预测.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8, (6):81-86

[5]李星, 陈乐一. 货币政策变动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研究. 求索, 2009,

(2):33-35

[6]李星, 李玉双. 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统计与决策, 2009,

(10):106-108

[7]李星. 中美经济周期同步性研究.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9, (3):88-92

中国当前经济周期

中国经历的经济周期 第二次下降周期 1995-1999 (2000年上半年经济有所回升,但下半年起,到2001年下半年经济又开始下滑) 第三次上升周期 2002-2007 第三次下降周期 2008- 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3-2007年稳健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3日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具体阶段性分析: 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中美经济对比,差距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中美经济对比,差距比你想象的大得多一、综合国力1、经济规模从GDP总量来看,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按现价美元计算,2016年中国的GDP为11.20万亿,居世界第二,美国为18.57万亿,尚有7.37万亿的差距,我们预测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仍需十年以上的时间。2、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人均GDP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常用的单一指标。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6年中美两国的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分别为6895美元和52195美元,美国的人均GDP为中国的7.6倍。根据我们的预测2027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3000美元,初步达到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的下限,但是距离发达国家4万美元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1987年我们提出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

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前两步目标基本实现,而对于第三步目标今年有新的表述。今年,我们提出了未来三十年的发展蓝图:从2020年到2035年,“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世界发展史来看,人均GDP从8千美元到4万美元,美国用时约26年,日本用时约31年,中国需要多久?根据普华永道的测算,2050年中国GDP为49.85万亿美元,美国为34.10万亿美元。基于世行估计的人口数据估算人均GDP,中国在2050年的人均GDP为3.73万美元,美国为8.78万美元,差距仍然巨大。 3、经济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用来衡量生产的效率,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技术进步;二是规模经济;三是效率改进。从CTFP(按目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 山西省统计局窦志达 改革开放以来的26年,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史的新纪元。期间GDP总量由1980年的4546亿元增加到 2005年的18308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6%(按可比价格计算),创造了大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回顾过去26年中国经济发展走过的路程,我们不 仅能够看到经济总量的高速成长,通过数据的简单对比,还可以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动趋势,对这些趋势的准确认识和把握,有助于确保国民经济健康、 稳定的发展方向和动力。 趋势一:经济增长潜力逐级抬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而言,总是希望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较短的时期内赶上发达国家,但经济增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 所能达到的合理速度是有限的,这个限度就是经济增长潜力,在这个速度下,国民经济的增长既快又好,如果持续高于这个速度,将引发由于经济资源普遍不足而导 致的通货膨胀;持续低于这个速度,将造成经济资源的大量闲置,引发经济萧条和市场疲软。在现实中经济增长潜力常

用一个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表述。从改革开 放以来的历史看,由于经济基础逐步完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水平逐渐成熟,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逐级抬高的趋向。如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 6.2%,八十年代GDP年均增长率为9.35%,九十年代提高到10.45%,由于进入新世纪只有5年的资料,还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时期,所以我们 与九十年代以来情况作合并研究,1991-2005年GDP的潜在增长率为10.1%,我们预计在未来10-15年内这种趋势不会改变,国民经济将继续围 绕10%左右的速度增长。 趋势二、经济增长波幅逐步平稳。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增长率总是有些年份高,有些年份低,但是,当经济增 长的高点与低点差距过大时,对长期经济发展将造成大的损害。所以,现实中常常把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高点与低点的绝对落差作为衡量经济运行机制及结果是否 成熟健康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内,我国经济增长波幅呈显了逐步缩小的趋势,如1980年以来 的25年,从中国经济增长曲线看,可以划分为三个较长的经济周期,即:1981-1990为第一个周期,期间经济增长率

论中国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差异性,国民经济范文.doc

论中国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差异性,国民经 济- :张航 摘要:在经济体系的带动下,我国经济周期发展趋于时代性,经济体体系随着制度变化暴露出许多问题,导致经济矛盾突出,给经济体系带来冲击。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关注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间的关系,对福利成本差异性进行分析,从短期来看经济周期中的波动可促进经济体系的完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经济周期的变化也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导致通货膨胀。本文将对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差异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意见。 关键词: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差异;城乡差异 经济周期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有害的,消除经济周期能提升本区域内的社会福利水平,实践证明要以辩证的思想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周期的成本福利仅为年均消费的0.007%,及时消除了经济周期差异性,社会福利水平也不会有明显的改善 [1]。 一、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理论 1.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波动早于经济周期,经济波动是造成周期变化的前提。经济波动包括周期性波动和非周期性波动,周期性波动对经济影响较小,非周期性经济波动由于自身不可预见性,会对现有的经济体系造成冲击。经济波动主要为四个方面,分为为衰退、萧条、复苏及繁荣,各个阶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四个循环体系周而

复始的循环,构成了经济的上下波动。 2.经济周期模型 当前较为理想的经济模型是LucaS的基准模型,为了更好的应用该体系,首先要引入一个模型的讨论,在预订的时间内,每个代理人都要从他的机会集中选择自己的行动,此处的机会集由体系集由s、自然采取的行动Z以及其他的代理人采取的行动来确定[2]。 二、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差异性探究 当前经济周期呈现波动大的特点,所有的统计量和相伴概率都为零,如果波动系数在1%左右,表明该水平的变动较为明显。调整后的体系除了城镇商品、家庭设备及相关食品外,平均值均在80%以上,表明波动幅度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城乡居民消费波动率的估计结果是可靠的。以下将对城乡福利成本差异和地区福利差异进行分析。 1.城乡差异 (1)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波动主要体现在食品、服装、家庭设备、交通娱乐、居住方面的波动,波动值分别为0.0782、0.0842、0.0932、0.0959、0.0331。城市食品、服装、家庭设备、交通娱乐、居住方面的波动值分别为0.0562、0.0721、0.0734、0.0821、0.0527.农村和城市居民消费方面的波动值成不规则发展趋势,其中城市的食品、服装、交通娱乐方面的波动值比农村大,家庭设备和居住方面波动较小,要求在消费波动率的基础上,确定消费风险指数,进而计算出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 (2)城镇居民的收入高于农行居民,城镇居民的收入波小。根据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以耕地和其他经济作为主,外加劳务性收入。城镇居民的收入则靠正式部门工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与特征

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界,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而按照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变化特征,经济运行可以分为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本节将从这两方面对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进行剖析。 (一)短期经济波动的特点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按照从波谷到波谷或波峰到波峰的划分方法,睢国余和蓝一(2005)将80年代以来至今的经济运行划分为三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和一个正在经历的周期。按此方法,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共包含13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其中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有8个,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有5个;这13个周期又包括7个基钦短周期(Kitchin Cycle)和6个朱格拉中周期(Juglar Cycle),见图1。根据所观测的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态,可以大体获知建国六十周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图1 1949-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1] 首先,经济波动逐渐趋于缓和。从波动幅度这一角度,我国经济正从“激烈”向“缓和”的方向过渡,大起大落的经济增长状况逐渐改观。1949-2009年共经历两次波动幅度较大的经济周期,一次是1958年-1961年的大饥荒时期,经济增长率由1958年的22.4%(按当年价格计算而得,下同)急剧下降到1961年的-16.3%,下降幅度为172.8%;另一次是1994-1999年由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变的波动期,经济增长率由1994年过热时点的35%下降到1999年的6.2%,下降幅度为82.3%。除此之外,经验所观察到的结果是,1949-1993年的经济波动幅度总体而言也相对较大,而1999年至今则相对较为缓和,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4.4%的平均水平。 其次,经济运行逐渐趋于平稳。从周期数量和长度这一角度,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包含8个经济周期,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则只包含5个周期,而且这5个周期中只有1个是基钦短周期,而有4个是朱格拉中周期。周期数量的多少和长短反映了经济运行的平稳程度,基本经验是:周期数量越少,长度越长,则经济运行越平稳,反之则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经济运行正逐渐向“平稳的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迈进。 最后,2009年正在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周期。演变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也对我国经济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冲击。这些冲击主要表现在:外部需求降低、出口面临更大的压力、经济高速增长将难以实现。在这种新形势下,考虑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滞后效应,各大机构纷纷调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预期,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和2010年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5%和8.5%。不管是从现实宏观经济数据,还是从权威机构的预测值,我们认为,2009年将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周期,并极有可能在2012年达到这一周期的波峰。 (二)长期经济增长的总量和结构特征

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之间,到底还有多大差距及其思考

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之间,到底还有多大差距? 多大差距,这还用说吗?最简单的了解渠道就是GDP啊。2017年GDP排行榜上,美国是19万亿美元,排第一,中国是13万亿美元,排在第二位,排第三的日本仅4.3万亿美元。你算算看,这老二把老三已经落得很远了。全世界,只有中国和美国是同一个量级的,但是差距也不小。19万亿和13万亿。 那怎么解读这个数字呢?比较悲观的看法是这样的。 第一,这个距离其实很大。你看,前些年中国经济增长每年接近10%,所以大家预测,2020年,中国就要赶上美国了。但是,这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降到6%-7%,那什么时候赶上美国就成问题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会不会一直下降呢? 第二,中国人口多得多啊。总量赶上有什么用,如果一算人均,画风马上就变了,中国差得太远太远。 中国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的七分之一。而且,我们还要考虑一个因素,就是中国人太勤奋,参与劳动的人口比例高于美国,个人劳动时长也长于美国,所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十二分之一。 如果再看细节,具体到教育、消费及医疗等领域,中国人均数据那是被美国全面碾压。人均教育投入连美国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人均消费支出,只有美国的十四分之一。人均医疗支出,这个就更夸张了,中国只有美国的二十二之一。 你看,中美差距,总量上是同一个数量级,但是一旦人均,就差出一个数量级了。

但是,这是最后的结论吗?陈经先生的那篇文章指出两点,值得我们再深入思考的地方。 第一,GDP这个指标反应了真实情况吗? 我们且不说,按照购买力平价标准,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而且那已经是四年前,也就是2014年的事了。就是按照GDP本身计算,也有很多存疑的地方。 比如,美国有很多并不增加财富,甚至是增加国家负债的经济活动被统计进了GDP,像增发国债这种事就被计入了GDP。 而中国正相反,中国有大量的经济活动被GDP统计忽略了。 比如,2016年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是51.6%,在世界各国中明显偏低。那是中国服务业不发达吗?有这个原因,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指出,这里面也有个很重要的技术性原因,就是中国对服务业的统计比较粗放。 很多小规模的服务业,像小饭馆这样的生意,很多是统计不上来的,比如在淘宝上做生意,是不交税的,当然也就统计不进GDP。但是我们都知道,那是个很大的数字。 还有,中国经济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投资。比如造高铁。这些投资本身花多少钱,就计入GDP多少钱,是一次性的。但是这些基础设施,是一年年持续发挥作用的,它们虽然本身升值不多,有时甚至亏损,却能帮助一大片地区实现财富升值。 所以,中国这部分投资GDP的含金量也不一样。而再反过来看美国,美国

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对比

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差距还有多大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中国经济已经今非昔比,GDP总值已经是公认的世界第二。2011年春天,皮尤全球态度调查就“谁是全球经济领跑者”向全世界数千名民众展开调查,半数中国被调查者认为美国仍是世界第一,只有25%的中国人认为本国经济已赶超美国。而美国人也动摇了,43%的美国被调查者投票给中国,只有38%的人认为美国占上风。以下是一些经济衡量标准的对比。 在衡量经济能力时,绝对经济总量比人均数据更有说服力。早在十年前,中国的钢铁消耗量,手机拥有率和啤酒消耗量(衡量经济优势的重要标准)等指标就已高于美国,此后又陆续在部分其他指标上赶超。2011年,中国出口量比美国高出30%,固定资产投资额高出约40%,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燃耗比美国高出10%,温室气体排放高出近40%(尽管中国人均气体排放量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中国还是全世界年购车量最高的国家。 在发明创新领域,这个创造了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的国度也在向美国发起挑战。统计表明,2011年中国的专利许可数量要高于美国,虽然有些专利含金量存疑,但在未来必将有所改进。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数学科学教育水平在全球142个国家中位列第31位,遥遥领先屈居51位的美国。其外部金融

影响力轻松秒杀美国,中国拥有两万亿美元的国外净资产,而美国背负着两万五千亿美元的债务。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消费水平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鉴于中国服务业数据覆盖率较低,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存疑)。过去五年内的相对增长率表明,这一差距将不断缩小,并将在2023年追平。中国零售业加速发展,有望在2014年赶超美国,同年还将成为世界最大进口国,早在2000年,美国进口量还是中国的六倍,这一转变可谓是中国的一个华丽转身。 至于衡量经济水平的首要标杆——国内生产总值(下文简称GDP),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如果基于购买力平价法来衡量,中国的GDP将在2016年超过美国,这也将证明相对贫穷国家的物价的确较低。但要真正实现超越美国,中国的GDP必须折合市场汇率,以美元计算方能作数。 据粗略估计,2011年美国的GDP仍是中国的两倍,但与2000年的八倍相比以有所下降。根据《经济学人》得到的最优数据是,在未来十年内,中国的GDP实际年增长率将为7.75%(相比前十年的10.5%有所下降),美国为2.5%。(GDP平减指数显示)中美通胀平均水平分别为4%和1.5%,人民币每年将增值3%。若然,中国经济将在2018年超越美国,这比预期提早了一年,因为中国的GDP 美元价值增长高出了2011年的预期。 但即使中国能够在2018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仍将是世界第一富庶大国,因为其人均GDP仍是中国的四倍。但据胡润中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1 经济形势 改革开放前,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经济部门占90%以上,除公私合营企业的资本家拿定息、居民储蓄存款有很少利息外,工矿企业一律按八级工资制拿工资,农村则根据出工情况拿工分,收入差距不大,“铁饭碗”、“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 2 经济增长波动: 经济增长波动状况:1956~1978年。这个阶段经济在决策失误和政治动乱中大起大落。波动之剧烈在世界经济史上罕见。这个阶段包括1956~1958、1958~1966、1966~1970、1970~1973、1973~1975、1975~1978年等6个周期。22年中6个周期,平均每个周期3.7年。 在这6个周期中,有3个属于经济增长绝对下降的古典周期,即1958~1966年周期,1966~1970年周期,1975~1978年周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济增长最高的年份,最低的年份,负增长的年份,都出现在这个时期。1960、1961、1962、1967、1968、1976年等6年均属负增长。各个周期的波幅很大,分别达到17.5个百分点,46.7个百分点,30.5个百分点,5.4 个百分点,7.2个百分点,14.4个百分点。各周期内平均增长率,即波位分别是13.25%,3.975%,7.225%,6.1%,4.7%,5.6%,各个周期的波位相差较大。这从侧面反映了经济波动的剧烈。这一时期经济波动的状况是:波动周期短,波动幅度大,波位低。波动类型属大起大落型。 3 经济增长质量: 1957~1978年,由于片面追求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实行粗放式扩大再生产,忽略了对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质量很差。 这首先表现为经济增长的效率低下。1952年~1978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为—0.32%,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的份额为—5.3 %。(注:郭庆、胡鞍钢:《中国工业经济问题初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版,第30页。)。1958~1965年、1966~197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30.15%、7.15%。1978年以前,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仅为0.16%。而1953~195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8.7%。(注: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经济研究》1991年第4期。)国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门——工业,按净产值计算的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957年~1978年平均增长3.4%。其中独立核算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仅增长2.6%。1966~1978年间,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仅增长1.5% 国民经济的另一重要部门——农业,由于人口的膨胀,土地资源的紧缺和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导致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递减。按净产值计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1978年仅为1957年的94. 8%,年均每年下降0.2%。由于增长效率低,到1978年,全社会每个就业人口所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为632美元,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34%。 这个阶段经济增长质量差还表现为经济效益低下。每100 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1957~1978年为19元。几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实际情况是:“一五”时期(1953~1957)为32元,“二五”时期(1958~1962)只有0.9元,“三五”时期(1966~1970)22. 4 元,“四五”时期(1971~1975)为15.8元。平均每增加100元的国民收入所需积累额,“一五”时期为312元,1957~1978年则为526元。从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益看,资金使用效果也不大相同。如每吨标准煤所生产的国民收入,“一五”时期为1 086元,“二五”、1963~1965年、“三五”、“四五”、“五五”、“六五”各个时期分别为504元、695元、737 元、579元、547元、767元。它们在504元至767元之间,远远低于1957 年以前的时期,也低于1978年以后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对经济建设的冲击,固定资产形成率、交

深究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pdf

经济周期这个曾经被视为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存在的经济现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和宏观经济调控中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经济波动的规律,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状况 经济周期是国民经济扩张与收缩、波峰与波谷不断交替的运动,具体包括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用以反映国民经济在动态的增长中运行的起伏状态。它通常分为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两类。古典型周期是指经济总量水平的周期波动,也就是产量绝对值指标的波动;而增长型周期是指依经济增长率上升或下降而定义的经济周期波动,表现为增长态势下速度的加快与放慢。 经济周期按时间长度可分为四种类型:(1)短周期,即基钦周期,平均长度约40个月(3-5年)。(2)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平均长度8-10年。(3)中长周期,即库兹涅茨周期,平均长度15-25年。(4)长周期,即康德拉耶夫周期,平均长度50年左右。 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3年到1976年,第二阶段从1977年到2000年。下面对改革前后这两个阶段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状态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从波动的深度看,改革前五个周期波动以古典型为主,波谷平均值为-6.4%,总的呈现为古典型;改革后四个周期的深度平均为6.2%,波动转变为增长型。谷位的上升表明,我国经济的增长增强了抗衰退力。 第二,从波动的高度看,改革前各周期以高峰型为主,波峰平均值达16.9%,总的呈现为高峰型(波峰年份经济增长率大于或等于15%即为高峰型);改革后波峰平均值为13.2%,总的呈现为中峰型(10%-15%)。峰位的下降表明,我国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扩张的盲目性。 第三,从波动的幅度看,改革前各周期平均波动幅度为23.4%,为强幅型;改革后平均振幅是6.95%为中幅型。波峰的显著下降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增强。 第四,从波动的平均位势看,改革前波位平均为5.8%,属中位型;改革后平均波位是9.3%,属高位型。波位的上升表明我国经济在克服“大起大落”中,总体增长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第五,从波动的扩张长度看,改革前各周期的扩张长度平均为2.2年,改革后为2.5年,表明我国经济的增长在扩张期有了更强的持续性。 根据以上定量分析与比较,可把改革前波动状态的特征概括为:谷位深、峰位高、振幅大、平均位势低、扩张长度短,即“大起大落”;而改革后则可概括为:谷位上升、峰位下降、振幅减小、平均位势提高、扩张长度延长,即在增长中逐步走向稳定。改革前后的变化可以总概为:由“大起大落”型转向“高位—平缓”型,这就充分表明,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在改革后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分析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解释多种多样,它们从不同方面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做出了说明。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中存在引起波动的内在力量;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波动不过是随机的和未预期到大冲击的结果;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经济学家把波动主要归结为错误导向的货币政策的结果;而新凯恩斯主义者把波动看作来源于经济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原因,不过他们认为现代经济的内在特征扩大了一些这样的干扰,并使其作用持续存在。 应该说,经济周期的形成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纯地强调起源动力而忽略系统影响,强调冲击因素而忽略传导机制,是无助于正确理解经济周期波动的。因此,我们必须把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区分为内生和外生两种,从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两方面进行系统分析。 内在传导机制是指经济系统内部结构特性所导致的对冲击的反应。这是一种内部缓冲机制或自我调节机制,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内生性”。一般来看,经济周期波动是大工业生产与大规模投资相互推动机制和供求约束机制这两种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过程。大工业的巨大扩张能力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物质前提,它与大规模投资紧密相连。一方面,它既为大规模投资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建立与发展又反映了大规模投资的结果;另一方面,大规模投资所产生的巨大需求又是引起大工业生产急剧扩张的重要动因。因此,大工业生产和大规模投资两者的相互作用,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首要原因。同时,经济周期波动还与大工业的扩张力所遇阻力密切相关,这种阻力是由供求平衡状况形成的,或来自市场需求约束方面,或来自资源供给约束方面。因此,供求平衡约束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另一个物质性的原因。 外在冲击机制,是指系统外的冲击通过系统内部传导而发生的经济活动,对来源于外生变量的自发性变化,可以是随机的或是周期的。外在冲击主要包括:货币供给性冲击;以投资和消费、财政和货币需求性的实际需求冲击;由于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或石油供应等而导致的实际供给冲击;体制变动冲击;国际政治和经济冲击等。 外在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初始原因,内在传导则是系统内部对冲击的自我响应和调整。几乎所有的外在冲击都要通过内在机制而最终对经济过程产生影响,因此,引起经济周期的基本原因来自于经济体系内所特有的推动力和抑制力。内在传导机制决定着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和持续性,决定着经济周期的基本形态,而外在冲击只是通过内在传导机制对

中国与美国有多大经济差距

中国与美国有多大经济差距?--兼谈汇率偏差与国民总值 我们当年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选对了还是选错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究竟是 取得了胜利还是遭到了失败? 这些问题,对于从旧社会过来的人,以及认真学习过近代史、现代史的中青 年人,不成其为问题。因为建国42年,我国已从任随列强欺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 国家,变成了独立自主、繁荣昌盛,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在美国和欧洲的 华人、华侨对此感受最深。过去,他们像美国黑人那样受到种族歧视,一场抗美 援朝战争,使美国白人对华人、华侨刮目相看。我国的原子弹、氢弹、一箭三星 的成功,使华人、华侨扬眉吐气。环顾神州大地,已经面目一新,可说是改了天,换了地。我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善的速 度超过世人预料。过去梦寐以求的“四大件”(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 早已不在话下,这几年的经济统计公报,连手表、收音机和缝纫机的产量也不再 单列了。过去做梦也没有想过的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照相机、录放机,已在城市普及。连拉萨的彩电普及率也达到85%,与法国一样。社会主义道路当 然走对了。 但是,随着对外开放、对外交往的扩大,“社会主义道路失败论”却越传越 广,成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主要论点,而且一度使许多人相信了。 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失败论”者,是把中国的经济水平、生活水平与最发 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相比,说今日中美经济差距有六七十倍,所以说社会主义 失败了。普通老百姓看到,美国(以及日本、西欧)来华工作、旅游的人,花钱很 阔绰,住的是大宾馆,吃饭、坐车、买东西时,大把钞票往外掏,人人都像旧社 会上海的大资本家;而中国人去美国则显得很寒碜,一个工程师一月的工资换成 美元,还不如美国工人一天的工资高,比美国失业工人领的救济金也差得远。他 们难以解释这差距,于是慨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虽然成就巨大,与资本主义 相比就显得渺小,所以社会主义道路失败了。 的确,中国(以及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的经济与美国相比,差距是巨大的。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差距被夸大了、膨胀了。国外新兴的经济学——“发展 经济学”早就作了分析解释,我国那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既不懂又不学,用一些胡说八道蛊惑群众,还互相吹捧为“著名学者”、“知识精英”。 比较典型的是上海《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组织的关于“球籍”的讨论。钦 本立一伙说,改革10年,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老在300美元上下徘徊,与西方的经济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980年时相当于日本的四分之一,1985年下降到只相当于日本的五分之一,按人口平均计算只 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失败了,改革开放也失败了,中国快要被“开除球籍”了,只有一条路——搞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 上海《世界经济导报》依据的是世界银行每年公布的《世界发展报告》。可 是,如果不是他们故意断章取义,便是他们没有把世界银行报告读懂。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摘要:贵州省是西南地区一个落后的省份,其经济水平始终处于全国最低层。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状况,使当地的经济格局具有地域特色,经济发展同时面临机遇与困难。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贵州经济水平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办法。 关键词: 贵州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发展方略 1.贵州经济现状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省会是贵阳,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2]。 大多数人对贵州的认识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业等重化工业,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改善了地区人民的生活,贵州的经济面貌也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周边省区乃至西部省区的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与此同时,贵州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却更加突出,如: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三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等等[3-5]。 总体来说,贵州一直处于一个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人均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发达,结构产业低;区域发展不平衡[6,7]。但是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贵州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经济特色,即,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型式。

中国经济周期性规律探究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中国经济周期性规律探究 中国经济周期性规律探究 关键词:经济增长率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率 三、规律探究与验证: (一)中国经济具有周期性的规律:天然的扩张性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经济具有的周期性的规律天然的扩张性:只要银根一放松,下一年经济就会加速增长物价就会尾随增长,只要银根一紧缩,下一年经济增长速度就会下降,物价就会回落。 上述规律与第四次经济周期的起始阶段表现相符,但1996-1999年的经济发展并不呈现出这种规律,尽管银根放松了,经济未呈现加速增长的现象,这是因为1996年是我国实施第九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九五计划实现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阶段,经济的发展势必会遭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 第五次经济周期中02-03年利率有所下降,银根放松,经济与物价出现加速增长,07-08年多次调整利率,银根收紧后又放松,经济增长率、物价呈上升后又下降的态势。 根据改革开放后第四、五次经济周期数量指标的分析可以验证只要银根一放松,下一年经济就会加速增长物价就会尾随增长,只要银根一紧缩,下一年经济增长速度就会下降,物价就会回落这一规律。 (二)两轮经济周期之间的过渡年的特征(三)经济增长率先于通货膨胀率一年达到最高点,两者同时达到最低点(四)通胀率与同期利率、下一期经济增长率关系规律 只要某年度通货膨胀率低于同期存款利率,则下一年度经济增长率必定高于此年度经济增长率;某年度通货膨胀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则下一年度经济增长率必定低于此年度经济增长率。(五)经济增长超过10%两年,则第三年国家必然采取紧缩政策,将第三年经济增长率降下来四、总结: 参考文献: 张林昌,王成.中国经济周期研究与行业配置的宏观视角[J]. 国泰君安证券,20XX. (美)伯顿,李薇.金融危机与大萧条经济周期的规律[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周婷婷.探寻中国经济周期规律着眼未来行业轮动[J].凤凰网(财经),20XX 张建瑞.中国经济发展不服从经济周期规律吗[J].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XX.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中国经历的三次经济周期

中国经历的三次经济周期未来经济走势 作者:李世东文章发于:乌有之乡点击数:3277 更新时间:2009-5-25 中国经济 第一次上升周期1981-1988 中国经济的第一个上升周期。1988年下半年到1989年上半年,是中国经济这轮上升周期到顶峰的时候经济出现了过热物价呈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下降周期1989-1991 中国经济进入我们转向市场体制之后的第一个下降周期和第一个生产过剩的危机。 第二次上升周期1992-1994 短短不到三年时间,这一轮上升周期特别迅猛,因为背后有很强的政治性。到了1994上半年,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比较明显,当时的利率提高到了接近14%,国库券的利率14%,银行利率也接近14%。 第二次下降周期1995-1999 利率上升,国内需求下降;汇率贬值,海外市场被打开,1994年是整个世界消化了中国国内的经济危机。凡是面向内需生产的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但是沿海地区面向外需生产的企业,是开足马力大生产,利润很丰厚。2000年上半年经济经济回升但是下半年起一直到2001年下半年经济又开始下滑。 第三次上升周期2002-2007

2002年起经济迅速回升,2002年~2007年大部分产业供过于求,小部分产业供不应求,大部分产业价格在下滑,小部分产业在上升,特别是房地产相关产业价格在迅速上升。中国经济从2003年以后出现了一冷一热,凡是汽车、手机、彩电、空调、服装这一类产业价格在一路下跌,而房地产、钢铁、水泥、原油这一类产业价格在一路上升。 第三次下降周期2008- 2008年9月份以来随着大宗商品石油钢铁煤炭价格的暴跌国内重工业企业亏损严重,华尔街风暴的发生,外需市场萎靡,订单的骤减,对出口企业打击很大,导致大批企业停工减产纷纷裁员。股市继续走熊,楼市成交量下降房价走跌。经济下滑刺激政府的四万亿投资举措,大搞基建又会导致部分重工业产能的过剩。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来撬动经济的发展显然不会维持多久,即使回升,也是暂时的。还会下降,经济危机远没有见底。内需消费市场远没有打开,需求不足是根本问题所在。世界两百年物价规律模型显示,通缩将是未来主旋律,经济危机底部确切时间显然是可以预见的。 中国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比较经济运行步调基本上一致。 世界经济繁荣期1983年—1989年 中国经济第一次上升周期1981-1988 第二十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90年—1992年 中国经济第一次下降周期1989-1991 世界经济繁荣期1993年—1999年 中国经济第二次上升周期1992-1994 亚州金融危机1997年—1998年 中国经济第二次下降周期1995-1999 第二十二次世界经济危机2000年—2001年互联网泡沫危机 中国经济下降周期2000-2001 世界经济繁荣期2002年—2007年 中国经济第三次上升周期2002-2007 第二十三次世界经济危机2008年— 中国经济第三次下降周期2008- 此次经济危机将会持续多久底部在哪什么时後会复苏?三百年的世界经济运行情况用一个模型就可以解释的清清楚楚,什么时间是繁荣期什么时候会爆发经济危机显示得一清二楚。未来五十年世界经济还是会按照这种固有的自身规律运行下去。

从大萧条前的美国经济看当前中国经济

2005年10月 第5期总第122期开放导报 ChinaOpeningHerald 0Ct.2005 No.5TbtalNo.122 【宏观经济】 从大萧条前的美国经济看当前中国经济 刘宪法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广东深圳518029] 【摘要】1998年以来的中国经济与80年前大萧条前的美国经济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经济正在进入高风险运行期:支持经济增长的三大长期因素正在发生变化,经济波动必不可免,货币信用扩张及“高增长病”,等等,因此,控制及化解风险应该成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旨。 [关键词]经济运行比较高风险经济波动经济周期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05)05-0057-04 [作者简介]刘宪法(1955一),河北邢台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主任研究员。研究领域:理论经济学、宏观经济。 一、萧条前的美国经济与当前中国经济的比较 所谓大萧条前的美国经济,是指大萧条爆发前10年间一战结束后1919到1929年10月的美国经济。80年后的今天,再回顾一下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发生在80年前的美国经济,与1998年以来至今的中国经济有许多惊人相似之处。 1.都经历了一次经济衰退 先看美国。1917年4月美国正式作为协约国一方参战,美国经济进入战时管制时期,成立了战时工业委员会,全面掌管美国经济。在大量政府支出的刺激下,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迅速由战前的3%左右,上升到18%左右。 随着一战的结束,美国进入了为时2年(1920—1921) 中国同俄罗斯、中亚五国通过协商,共同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地区稳定和反对恐怖主义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今后还应加强经济贸易方面的合作,建立连接欧亚大陆的新丝绸之路,通过铁路、管道、物流、信息等网络,将合作区域向东扩大到朝、韩、目,向南扩大到印度和东南亚各国,通过多边磋商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努力创造和谐环境避免激烈竞争,推动整个欧亚大陆发展跨上新台阶,通过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和民族冲突,消除民族矛盾和恐怖主义滋生的根源。美英地缘战略家一向重视欧亚大陆,将其视为控制世界的地缘战略中心地带,主张在巴尔干和中亚制造不稳定。欧盟国家领导人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已认识到美英地缘战略的潜在威胁,针对其鼓吹的所谓“邪恶轴心”论调,提出要形成“欧亚大陆稳定弧线地带”。中国、欧盟、俄罗斯和亚洲各国,存在共同利益,应该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挫败美英鹰派地缘战略家的图谋。 [参考文献] [I]彼得施瓦茨胜利:美国政府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M].大西洋月刊出版社, 1996.(参见中文译本“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前苏联的》,新华出版社,2001年。)[2]杨斌.威胁中国的隐蔽战争一一美国隐蔽经济战与改革陷阱[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3】亨利基辛格.伙伴关系的回顾:英国和美国对战后外交政策的态度[M].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中心,1982. 【4]亨利基辛格.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200号:世界人口增长对美国安全和海外利益的威胁[R].1974(未发表,华盛顿国家档案中可以找到。) J5J格雷?帕拉斯特访问斯蒂格利茨一个冰冷的世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带你去地狱的四个步骤…观察家[英国],2001,(4) ㈧倪健中国家安全fM】_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7】巴兹尔?亨利?利德尔哈特[英国J间接路线战略lM】 ㈣布莱尔外交顾问库玻的新帝国主义论…环球.2002.(11) 19】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l新华出版社,1999 11n|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lM】求实出版社,1989 【11l五角大楼正寻找冷战后的新敌人【Nl[美国]纽约时报,1992{】2—17 【12】杨斌软战争一美国经济军事霸权挑战中国【M1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收稿日期:2005-07-04责任编辑:张玉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