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湘夫人》教学设计

优质课《湘夫人》教学设计
优质课《湘夫人》教学设计

《湘夫人》教学设计

本设计为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的《湘夫人》,适用对象为高二学生。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本文为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一首诗歌,为屈原抒情组歌《九歌》中的一首,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深切思念、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与绝望交织在一起。

2.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赏析古文和古代诗歌的能力,对于屈原也较为熟悉。但是不是特别爱读屈原的文章,因时代久远和语言表达方式的隔阂,感受意境和体会情感方面也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和意象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的写法,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

2.通过对抒情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传达出的情感,探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情感变化。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和诗人深层情感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情景设置法

五、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现代歌曲《湘夫人》选段,在学生欣赏完音乐之后导入:古代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多为:诗乐舞一体,更何况《湘夫人》选自祭祀乐歌《九歌》,更强调音乐和文字的紧密联系。现代的我们,无法复制当时的盛况,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吟诵去触摸文字的深度和温度。

(二)、温故知新

课前布置预习题: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请大家在第一课时疏通文本的基础之上,将《湘夫人》改为一篇四言诗歌。(提示:注意重点字音、字形和字义。)(教师泛读,学生聆听、

思考)

设计理念:林庚在《中国文学简史》中说到:屈原的诗句一般说来,每句都等于《诗经》的两句。即以较短的《九歌》说,例如:“沅有芷兮澧有兰。”岂不相当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所以,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楚辞文字改为四字短歌,既能锻炼学生技能,也能总结楚辞文字的特点。

学生习作展示:帝子降临,北渚生辉,极目远眺,使我惆怅。萧瑟秋风,袅袅吹拂,洞庭扬波,木叶飘零。白薠茂盛,纵目远望,佳人有约,张设罗帐。鸟雀聚集,水草之处?鱼网高高,挂于树梢?

师:请大家思考,改完之后的四言和之前相比如何?(学生自读、体会)

1.《楚辞》突破了四言的定格,五言、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2.《楚辞》的结构篇幅,张弛有度。

3.《楚辞》多用语气词“兮”字(句中停顿、舒缓音节、节奏迂缓,表达情感。)(三)、剧中的诗

师:林庚先生评论《湘夫人》为“剧中的诗”。闻一多先生说:“按照各自的身份,分班表演着程度不同的哀艳的或悲壮的小故事,情形就和近世神庙中演戏差不多。”

请大家思考:你们赞同他们的观点吗?为什么?(学生诵读、讨论)

明确:情节较为跌宕起伏,概括起来就是一个错过的约定。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为两个痴情的人儿。诗意的情怀主要表现为:凄迷清丽的意境中,有着瑰奇壮阔、绚丽璀璨的美。(手法小结贯穿其中:比兴、融情于景。)

(四)、知人论世

思考:屈原在《湘夫人》中仅仅是为表现男女水神思而不见,却仍坚定执着的感情吗?

明确:更是表现诗人自己坚定的情操和忠贞的爱国情怀。屈原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在第二次被放逐的20年间,他最终修订完成了长期以来收集并整理的民间乐歌《九歌》。

(五)、拓展延伸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的精神。“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

六、作业布置:

仿写:以下面的句子为例子,以“屈原”为主语仿写句子。

《湘夫人》是一首空灵优雅,深情脉脉的恋歌,

是一首宛转悠扬,跌宕起伏的赞歌,

是一首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离歌。

屈原的一生是一首……的()歌。

七、板书设计:

湘夫人

屈原剧中的诗:一个错过的约定

两个痴情的人儿

诗人形象:坚贞、高洁、爱

八、教学反思:

本设计只以“剧中的诗”这一评论为线索串联起整首诗歌的诵读、感悟、品析。既然是剧中的诗,就可以从环境渲染、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和情感探索各个层面去赏析。于学生而言,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在课堂上可以形成教师与学生的良性循环和对话沟通。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学生很容易天马行空地发挥,甚至有可能造成对于重难点把握的偏差,所以对教师本身的素养要求很高。或许也可以探索更精妙的更能表现学生能力的设计,语文教学设计,道阻且长,我们,在路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