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燃烧热、中和热、能源(学案)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燃烧热、中和热、能源(学案)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燃烧热、中和热、能源(学案)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燃烧热、中和热、能源(学案)

基础知识梳理

1.燃烧热 (1)概念

在101 kPa 时,1_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燃烧热的单位一般用kJ·mol

-1

表示。

燃烧热的限定词有恒压(101 kPa 时)、可燃物的物质的量(1 mol)、完全燃烧、稳定的氧化物等,其中的“完全燃烧”,是指物质中下列元素完全转变成对应的氧化物:C →CO 2(g),H →H 2O(l),S →SO 2(g)等。 (2)表示的意义:

例如C 的燃烧热ΔH 为-393.5 kJ·mol -

1,表示在101 kPa 时,1 mol C 完全燃烧放出393.5 kJ 的热量。

(3)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燃烧热是以1 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来定义的,因此在书写它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 1 mol 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例如:

C 8H 18(l)+252O 2(g)===8CO 2(g)+9H 2O(l) ΔH =-5 518 kJ·mol -1,即C 8H 18的燃烧热ΔH 为-5 518 kJ·mol -1。

(4)燃烧热的计算:可燃物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的计算方法为Q 放=n (可燃物)×|ΔH |。 式中:Q 放为可燃物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n 为可燃物的物质的量;ΔH 为可燃物的燃烧热。 2.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_mol 液态H 2O 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注意几个限定词:①稀溶液;②产物是1 mol 液态H 2O ;③用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OH -

(aq)+H +

(aq)===H 2O(l) ΔH =-57.3 kJ·mol -

1。

3.中和热的测定 (1)实验装置

(2)实验说明

①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NaOH 溶液的浓度稍大于盐酸的浓度是确保HCl 反应完全。若采用的酸、碱浓度相等,可采用碱体积稍过量的方法达到这个目的。 ②中和热的计算公式

ΔH =-(m 酸+m 碱)·c ·(t 终-t 始)n 水

kJ·mol -

1

③实验中若用弱酸(或弱碱)代替强酸(或强碱),因弱酸(或弱碱)电离出H +

(或OH -

)需要吸收热量,故测定的中和热的数值小于57.3 kJ·mol -

1;若用浓硫酸与强碱反应测定反应热,因浓硫酸稀释要放热,故测定的反

应热的数值大于57.3 kJ·mol -

1。

(3)误差分析 ①分析的依据

看实验中有哪些因素能造成(t 终-t 始)出现误差。若(t 终-t 始)偏大,则|ΔH |偏大;若(t 终-t 始)偏小,则|ΔH |偏小。

②误差分析实例 50 mL 0.50 mol·L

-1

盐酸与50 mL 0.55 mol·L -

1 NaOH 溶液反应的误差分析:

4.能源 (1)能源分类

(2)解决能源问题的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a.改善开采、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b.科学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 ②开发新能源:开发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没有污染或污染很小的新能源。

1.(1)S(s)+32

O 2(g)===SO 3(g) ΔH =-315 kJ·mol -

1(燃烧热) (ΔH 的数值正确)( )

(2)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H 3OH(g)+1

2O 2(g)===CO 2(g)+2H 2(g) ΔH =-

192.9 kJ·mol -

1,则CH 3OH(g)的燃烧热为192.9 kJ·mol -

1( )

(3)葡萄糖的燃烧热是2 800 kJ·mol -1,则12

C 6H 12O 6(s)+3O 2(g)===3CO 2(g)+3H 2O(l) ΔH =-1 400 kJ·mol

-1

( )

(4)已知101 kPa 时,2C(s)+O 2(g)===2CO(g) ΔH =-221 kJ·mol -

1,则该反应的反应热为221 kJ·mol -

1( ) (5)NaOH(aq)+HCl(aq)===NaCl(aq)+H 2O(l) ΔH =-57.3 kJ·mol -

1(中和热) (ΔH 的数值正确)( )

(6)已知稀溶液中,H +

(aq)+OH -

(aq)===H 2O(l) ΔH =-57.3 kJ·mol -

1,则稀醋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

成1 mol 水时放出57.3 kJ 的热量( )

(7)H 2(g)的燃烧热是285.8 kJ·mol -

1,则2H 2O(g)===2H 2(g)+O 2(g) ΔH =+571.6 kJ·mol -

1( )

(8)CO(g)的燃烧热是283.0 kJ·mol -

1,则2CO 2(g)===2CO(g)+O 2(g)反应的ΔH =+2×283.0 kJ·mol -

1( )

(9)已知H +

(aq)+OH -

(aq)===H 2O(l) ΔH =-57.3 kJ·mol -

1,则H 2SO 4和Ba(OH)2反应的反应热ΔH =2×(-

57.3) J·mol -

1(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题组一 对燃烧热、中和热的理解

1.(2017·临川第一中学高三模拟)25 ℃、101 kPa 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

1,辛烷的燃烧热为5 518 kJ·mol -

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2H +

(aq)+SO 2-

4(aq)+Ba 2+

(aq)+2OH -

(aq)===BaSO 4(s)+2H 2O(l) ΔH =-57.3 kJ·

mol -

1 B .KOH(aq)+12H 2SO 4(aq)===12K 2SO 4(aq)+H 2O(l) ΔH =-57.3 kJ·mol -1

C .C 8H 18(l)+252O 2(g)===8CO 2(g)+9H 2O(g) ΔH =-5 518 kJ·mol -

1

D .2C 8H 18(g)+25O 2(g)===16CO 2(g)+18H 2O(l) ΔH =-5 518 kJ·mol -

1

答案 B

解析 A 项,所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有两个错误,一是中和热是指反应生成1 mol H 2O(l)时的反应热,二是当有BaSO 4沉淀生成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会增加,生成1 mol H 2O(l)时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 ,错误;B 项正确;C 项,燃烧热是指1 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产生的热量,产物中的水应为液态水,错误;D 项,当2 mol 辛烷完全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为11 036 kJ ,且辛烷应为液态,错误。

(1)描述反应热时,无论是用“反应热”“焓变”表示还是用ΔH 表示,其后所跟数值都需要带“+”“-”符号。如:某反应的反应热(或焓变)为ΔH =-Q kJ·mol

-1

或ΔH =+Q kJ·mol -

1。

(2)由于中和反应和燃烧均是放热反应,表示中和热和燃烧热可不带“-”号。如:某物质的燃烧热为ΔH =-Q kJ·mol

-1

或Q kJ·mol -

1。

(3)

题组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2.(2018·柳州调研)在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减小实验误差

B.为了准确测定反应混合溶液的温度,实验中温度计水银球应与小烧杯底部接触

C.用0.5 mol·L-1NaOH溶液分别与0.5 mol·L-1的盐酸、醋酸溶液反应,如所取的溶液体积相等,则测得的中和热数值相同

D.在测定中和热实验中需要使用的仪器有:容量瓶、量筒、烧杯、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棒

答案 A

3.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量筒量取50 mL 0.50 mol·L-1盐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盐酸温度;②用另一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 -1 NaOH溶液,并用同一温度计测出其温度;③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得混合液最高温度。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所用NaOH溶液要稍过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倒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填字母)。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B.分三次少量倒入

C.一次迅速倒入

(3)使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______(填字母)。

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B.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

C.轻轻地振荡烧杯

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

(4)现将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钙溶液、稀氨水分别和1 L 1 mol·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热分别为ΔH1、ΔH2、ΔH3,则ΔH1、ΔH2、ΔH3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5)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3,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1·℃-1。为了计算中和热,某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ΔH=____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6)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Ba(OH)2溶液和硫酸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确保盐酸被完全中和(2)C(3)D(4)ΔH1=ΔH2<ΔH3(5)-51.8 kJ·mol-1(6)不能H2SO4与Ba(OH)2反应生成BaSO4沉淀,沉淀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

解析(1)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为了确保反应物被完全中和,常常使加入的一种反应物稍微过量一些。

(2)为了减少热量损失,倒入NaOH溶液应该一次迅速倒入。

(3)使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上下轻轻地搅动。

(4)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稀氢氧化钙溶液中溶质都完全电离,它们的中和热相同,稀氨水中的溶质是弱电解质,它与盐酸的反应中一水合氨的电离要吸收热量,故反应热的数值要小一些(注意中和热与ΔH的关系)。

(5)取三次实验的平均值代入公式计算即可。

(6)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故不能用Ba(OH)2溶液和硫酸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

题组三反应热大小的比较

4.试比较下列各组ΔH的大小。

(1)同一反应,生成物状态不同时

A(g)+B(g)===C(g)ΔH1<0

A(g)+B(g)===C(l)ΔH2<0

则ΔH1____(填“>”“<”或“=”,下同)ΔH2。

答案>

解析因为C(g)===C(l)ΔH3<0

则ΔH3=ΔH2-ΔH1,ΔH2<ΔH1。

(2)同一反应,反应物状态不同时

S(g)+O2(g)===SO2(g)ΔH1<0

S(s)+O2(g)===SO2(g)ΔH2<0

则ΔH1____ΔH2。

答案<

解析

ΔH2+ΔH3=ΔH1,则ΔH3=ΔH1-ΔH2,又ΔH3<0,所以ΔH1<ΔH2。

(3)两个有联系的不同反应相比

C(s)+O2(g)===CO2(g)ΔH1<0

C(s)+1

2O 2(g)===CO(g) ΔH 2<0

则ΔH 1____ΔH 2。 答案 <

解析 根据常识可知,CO(g)+1

2

O 2(g)===CO 2(g) ΔH 3<0,又因为ΔH 2+ΔH 3=ΔH 1,所以ΔH 2>ΔH 1。

利用状态,迅速比较反应热的大小

若反应为放热反应

(1)当反应物状态相同,生成物状态不同时,生成固体放热最多,生成气体放热最少。 (2)当反应物状态不同,生成物状态相同时,固体反应放热最少,气体反应放热最多。

(3)在比较反应热(ΔH )的大小时,应带符号比较。对于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ΔH 反而越小。 题组四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5.(2017·天津高三模拟)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属于未来新能源的是( )

①天然气 ②煤 ③核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⑤⑥⑦⑧ C .③⑤⑥⑦⑧ D .⑤⑥⑦⑧

答案 D

解析 新能源要符合污染小,可再生性强等特点,选D 。

6.为消除目前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环境污染,同时缓解能源危机,有关专家提出了利用太阳能制取氢能的构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O的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

B.氢能源已被普遍使用

C.2 mol 液态H2O具有的总能量低于2 mol H2和1 mol O2的能量

D.氢气不易贮存和运输,无开发利用价值

答案 C

解析2H2O(l)===2H2(g)+O2(g)是吸热反应,说明2 mol 液态H2O的能量低于2 mol H2和1 mol O2的能量。因由水制取H2耗能多且H2不易贮存和运输,所以氢能源利用并未普及,但发展前景广阔。

燃烧热 能源教案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目标导航】 1、了解燃烧热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3、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4、了解资源、能源、环保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热点问题。 重点难点:燃烧热的概念及相关计算。 【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反应热的类型 1、燃烧热 (1)概念:在101kPa时,1mol物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燃烧热的单位一般用kJ/mol表示。 (2)注意: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形式。使用燃烧热的概念时要理解下列要点。 ①规定是在101 kPa压强下测出热量。书中提供的燃烧热数据都是在101kPa下测定出来的。因为压强不同,反应热有所不同。 ②规定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为1mol(这样才有可比性)。因此,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为1,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常出现分数。例如,C8H18的燃烧热为5518kJ/mol,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则为 C8H18(l)+O2(g)= 8CO2(g)+9H2O(l)△H=-5518kJ/mol ③规定生成物为稳定的氧化物.例如C→ CO2、H →H2O(l)、S →SO2等。 C(s)+O2(g)=CO(g)△H=-110.5kJ/mol C(s)+O2(g)=CO2(g) △H=-393.5kJ/mol C的燃烧热为393.5kJ/mol而不是110.5kJ/mol。 ④叙述燃烧热时,用正值,在热化学方程式中用△H表示时取负值。例如,CH4的燃烧热为890.3kJ/mol,而△H=-890.3kJ/mol。必须以1mol可燃物燃烧为标准。 3. 表示的意义:例如C的燃烧热为393.5kJ/mol,表示在101kPa时,1molC完全燃烧放出393.5kJ的热量。 2、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H=-57.3kJ/mol。 (3)注意: ①这里的稀溶液一般要求酸溶液中的c(H+)≤1mol/L,碱溶液中的c(OH-)≤1mol/L。这是因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相互稀释时会放出热量。 ②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即与酸、碱的种类无关),通过许多次实验测定,1molH+和1molOH-反应生成1molH2O时,放出热量57.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OH-(aq)=H2O(l);△H=-57.3kJ/mol 因此,下列中和反应的△H相同,都为-57.3kJ/mol。 ③中和热是以生成1molH2O为基准,因为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水的化学计量数为1,其酸、碱或盐的化学计量数可以为分数.必须以生成1mol水为标准;中和反应对象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答案为BC 例3.某烧碱样品中含有少量不与酸作用的可溶性杂质,为了测定其纯度,进行以下滴定操作: A.在250ml溶量瓶中配制250ml烧碱溶液; B.用碱式滴定管(或移液瓶移取)量取25ml烧碱溶液于锥形瓶中并加几滴甲基橙指示剂; C.在天平上准确称取烧碱样品wg,在烧瓶中加蒸馏水溶解; D.将物质的量浓度为mmol/L的标准硫酸溶液装入酸式滴定管,调整液面,记下开始刻度数V1 ml E.在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滴定到终点,记录终点耗酸体积V2ml。 回答下列问题: (1)正确的操作步骤顺序是(填写字母)____,_____,_____,D,_____。 (2)滴定管读数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中的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D中液面应调整到_______________;尖嘴部分应__________________。 (5)滴定到终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pH约为__________;终点时溶液中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6)若酸式滴定管没有用标准H2SO4润洗,会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其他操作均正确) (7)该烧碱样品的纯度计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先配置250mlNaOH溶液,取25ml烧碱溶液于锥形瓶中,用H2SO4进行滴定,以甲基橙做指示剂。滴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滴定管应用所盛液

体润洗,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点相平,尖嘴部分应充满液体等。 答案:(1)C,A,B,D,E。 (2) 滴定管应垂直;装液或放液后需等一会儿,待液面上下不发生变化时才能 读数;读数时目光不能俯视或仰视,视线应与液面最低点相平;读数应读到0.01ml。 (3)便于准确判断滴定终点时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 (4)零刻度以下的某一刻度;充满溶液,无气泡。 (5)终点时,pH约为3.1~4.4;指示剂颜色由黄色变为橙色 (6)偏高。

2012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电解质溶液学案

专题九 电解质溶液 【考纲展示】 1.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3.了解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 4.了解溶液pH 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pH 的方法。能进行pH 的简单计算。 5.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6.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7.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利用。 【知识回扣】 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电离生成离子和离子结合生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即达到电离平衡状态影响因素:温度、浓度、酸碱度、同离子效应等平衡常数:A B + +B — ,K =c (A +)c (B — ),K 只与温度有关 水的电离:水是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H 2O + +O H — 溶液的酸碱性 酸性溶液:c ( H + )>c (O H —)碱性溶液:c (H +)>c (O H —)中性溶液:c (H +)=c (O H — ) pH pH =—lgc (H + )pH 的计算 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水解 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 + 或O H —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实质:盐电离出来的离子和水电离出的H + 或O H —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促 进了水的电离盐+水酸+碱 影响因素:温度、浓度、酸碱度等 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应用 中和难溶物的溶解平衡 物质的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溶解平衡:A gC l (s g + (aq )+C l — (aq ) 沉淀对于A m B n (s A n+ (aq )+nB m — (aq ) 表达式:K sp =c m (A n+ )·c n (B m — ) 规则 溶度积 Q >K sp ,溶液过饱和,生成沉淀 Q =K sp ,溶液饱和,溶剂和沉淀处于平衡状态Q

燃烧热-能源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1-2《燃烧热能源》课时练 双基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是不稳定的氧化物,它能继续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CO2,故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在101 kPa时,1 mol碳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燃烧热 C.物质燃烧都需要氧气 D.物质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外界条件有关 解析:CO燃烧是放热反应;B中碳燃烧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1 mol 碳完全燃烧生成CO2时所放出的热量叫燃烧热;任何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叫燃烧,如H2在Cl2中燃烧。 答案:D 2.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很少污染,且有些可以再生。下列各项中属最有希望的新能源的是( ) ①天然气②煤③核能④水电⑤太阳能⑥燃料电池⑦风能⑧氢能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

C.③④⑤⑥ D.除①②外 解析:最有希望的新能源有太阳能、燃料电池、风能、氢能等。答案:B 3.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2H2(g)+O2(g)===2H2O(g) ΔH=- kJ/mol H2(g)+1 2 O2(g)===H2O(g) ΔH=- kJ/mol 2H2(g)+O2(g)===2H2O(l) ΔH=- kJ/mol 则氢气的燃烧热ΔH是( ) A.- kJ/mol B.- kJ/mol C.- kJ/mol D.- kJ/mol 解析:本题通过方程式考查燃烧热的含义,即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为燃烧热。H2生成稳定的 化合物为液态水,所以由第三个方程式求出燃烧热ΔH=1 2 ×(- kJ/mol) =- kJ/mol。 答案:D 4.(2011·济源高二检测)下列各组物质的燃烧热相等的是( ) A.碳和二氧化碳B.1 mol 碳和3 mol碳 C.3 mol C2H2和1 mol C6H6D.淀粉和纤维素 解析:燃烧热是物质的性质,与量的多少无关。 答案:B 5.25℃、×105Pa时,下列哪个反应放出的热量能表示乙炔的燃烧热(单位:kJ/mol)( ) A.2C2H2(g)+5O2(g)===4CO2(g)+2H2O(g) B.C2H2(g)+5 2 O2(g)===2CO2(g)+H2O(l)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学案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一、燃烧热、中和热 [思考与交流] 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1、反应热的种类,可分为、、等。 2、燃烧热:燃烧热是指℃、 kpa时,纯物质生成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是,燃烧热通常可以利用由测得。 【特别提醒】 (1)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其中ΔH为“-”或者ΔH〈0 (2)必须以1mol可燃物燃烧为标准;可燃物必须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完全燃烧指生成物不能再燃烧,一般指:C - CO2(g)S –SO2(g)H–H2O(l) (3).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应以mol可燃物质的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常出现分数) (4).一定量可燃物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Q放=n(可燃物)×△H (5)燃烧热的描述:语言描述-- H2的燃烧热为285.8 kJ/mol ;符号表示---△H = -285.8 kJ/mol 的燃烧热为890.3KJ/mol. 例题:(1)、CH 4 含义: (2)、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H2(g)+1/2O2(g)=H2O(g);△H=-241.8 kJ/mol 2H2(g)+O2(g)=2H2O(g);△H=-483.6 kJ/mol H2(g)+1/2O2(g)=H2O(l);△H = -285.8 kJ/mol 2H2(g)+O2(g)=2H2O(l);△H=-571.6 kJ/mol 则氢气的燃烧热为: 3、中和热 中和热是指在中,酸跟碱发生反应生成水时的反应热。 【特别提醒】 (1)酸碱溶液一定要用稀溶液(思考为什么?) (2)必须生成1mol H2O(l)时放出的热量 (3)不同反应物的中和热大致相同,均约为57.3kJ/mol 练习1.下列各组物质的燃烧热相等的是:() A.碳和一氧化碳 B.1moL碳和2moL碳 C.1moL乙炔和2moL碳 D.淀粉和纤维素 练习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H代表燃烧热的是 A.CH4 ( g ) + 3/2O2 ( g ) = 2H2O ( l ) + CO ( g ) △H1 B.S ( s ) + 3/2O2 ( g ) = SO3 ( s ) △H2 C.C6H12O6 ( s ) + 6O2 ( g ) = 6CO2 (g) + 6H2O ( l ) △H3

燃烧热-能源习题

燃烧热-能源习题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 册装订!) 一、选择题 1.下列分别是利用不同能源发电的实例图形,其中不属于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是() 答案: C 2.下列性质中,能说明乙醇宜作燃料的是()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③乙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在选择燃料时,应从物质的燃烧热

(燃烧热值高),燃料的储量(储量大,可再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无影响或尽可能小)等各方面综合考虑,乙醇燃烧热值高,充分燃烧生成物为CO2和H2O,对环境无污染,且可以由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发酵制取,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而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是所有可燃物燃烧时的共性,故①错误。 答案: D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是不稳定的氧化物,它能继续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CO2,故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在101 kPa时,1 mol碳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燃烧热 C.物质燃烧都需要氧气 D.物质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外界条件有

关 解析:A中CO是强还原剂(高温时),点燃时易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二氧化碳,故CO燃烧是放热反应;B中碳燃烧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1 mol碳完全燃烧生成CO2时所放出的热量叫燃烧热;任何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叫燃烧,如H2在Cl2中燃烧。 答案: D 4.下列关于2C4H10(g)+13O2(g)===8CO2(g)+10H2O(l)ΔH=-5 800 kJ·mol-1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该反应的反应热为ΔH=-5 800 kJ·mol -1,是放热反应 B.该反应的ΔH与各物质的状态有关,与化学计量数也有关 C.该式的含义为25 ℃、101 kPa下,2 mol

(完整word版)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离子反应.doc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教学案 专题:离子反应 考纲要求: (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 ( 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会判断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 命题趋势 : ( 1)增加限制条件:如强酸(碱)性、无色透明、pH=1 、甲基橙呈红色、发生氧化还原反 应等。 (2) 定性中有定量,如“由水电离出的 H +或 OH -浓度为 1× 10-a mol/L 的溶液中,( a 可 以大于 7 或小于 7) ”等。 典型例题: [ 题型 1 ] 离子间因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互换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例 1、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C) ( A ) K + HCO — CO 3 2 — Br — (B ) CO 2— HCO — OH — K + 3 3 3 ( C ) Fe 3+ Cu 2+ NO - SO 4 2- ( D ) H + Cl - Na + SO 2- 3 3 解析 :分析所给选项 B 中: HCO — + OH —= CO 2— +H O ;而 D 中:2H + + SO 2- = H 2 SO 3 3 2 3 3 [ 题型 2 ] 在无色透明的溶液中离子间能够大量共存。 例 2、下列各组离子中,在碱性溶液里能大量共存,并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BD ) (A )K + MnO 4 - Cl - SO 4 2- ( B ) Na + AlO 2- NO 3- CO 3 2- ( C ) Na + H + NO - SO 2- ( D ) Na + SO 2- S 2- Cl - 3 4 4 解析 :分析所给四个选项 A 中 MnO - 有颜色不合题意, C 中 H + 也不合题材意。 4 [ 题型 3 ] 在强酸或强碱性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 例 3、 (2003 年江苏高考题 ) 若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 - ×10 -14 mol · L -1 ,满足此 C(OH )=1 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B ) (A) Al 3+ Na + NO 3 - Cl - (B)K + Na + Cl - NO 3 - (C)K + Na + Cl - AlO 2- (D)K + NH 4+ SO 4 2- NO 3- 解析 :由题意水的电离被抑制, 说明水溶液可能呈强酸性或强碱性。 A 项中 Al 3+ D 项中 NH 4 + 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存在; C 项中 AlO - 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存在。 2 例 4、某无色透明溶液 , 跟金属铝反应放出 H 2 ,试判断下列离子 :Mg 2+ 、 Cu 2+ 、 Ba 2+ 、 H + 、 + 2- 、 SO 2- 、 HCO - - - ,何者能存在于此溶液中 ? Ag 、 SO 、OH 、NO 4 3 3 3 (1) 当生成 Al 3+ 时 , 可能存在 __________; (2) 当生成 AlO 2- 时 , 可能存在 __________。 + ,二必有 SO 2- 2+ - ); 解析 :( 1)说明溶液呈酸性: 一则有 H ,三可能有 Mg (注意无 NO 4 3 ( 2)说明溶液呈碱性:一则有 - 2+ NO - 。 OH ,二必有 Ba ,三可能有 3 解题回顾: 一是审题中注意溶液是无色的,二是注意 H +、 NO - 与 Al 作用不产生 H 。 3 2 [ 题型 4 ] :离子间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2017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全套精品学案(含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第一课时氧化还原反应 【考纲要求】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及这些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的方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3.学会分析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的方法。 4.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5.掌握用电子守恒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 教与学方案笔记与反思 【自学反馈】 一、概念辨析 1.化学反应的分类: 。 2.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剂:、(2)还原剂、 (3)被氧化:、(4)被还原、 (5)氧化产物:、(6)还原产物。 3. 氧化剂:得(电子)→降(价降低)→还(还原反应, 被还原)→还(还原产物) 还原剂:失(电子)→升(价)→氧(,被)→氧() 二、自我训练: 1.K2Cr2O7 + HCl = KCl + CrCl3 + Cl2 + H2O (1)元素被氧化,是氧化剂。 (2)是氧化产物,发生氧化反应。 (3)参加反应的盐酸中,起还原剂作用的盐酸与起酸作用的盐酸的质量比为(4)用短线桥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2.配平下列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1)Fe3C + HNO3= Fe(NO3)3+ CO2+ NO2+ H2O (2)P4+ CuSO4+ H2O= Cu3P+ H3PO4+ H2SO4 以上两个反应中,1mol氧化剂分别氧化了mol的还原剂。 3.判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的常见方法: (1)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物质之间的比较:

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全套)

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全套) 【考纲展示】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定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4、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5、理解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与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的概念。 6、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7、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8、了解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常见的分散系。(1)溶液的含义,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3)了解胶体的性质(如丁达尔效应、聚沉及电泳等),并能利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与胶体有关的简单计算。(不要求识记胶体粒子的带电情况)。 【知识回扣】 知识网络要点扫描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理解的易错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有些电解质只能在水溶液里导电,如共价型电解质HCl、H2SO4等,因为液态HCl、H2SO4不导电;离子型电解质,如NaHCO 3、CaCO 3、BaCO3等,因为这些物质不存在熔融态。 3、判断一种化合物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要看起导电作用的离子是否是由该物质自身电离出来的。如SO 2、NH3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导电离子分别是H+、HSO3,不是由SO 2、NH3本身电离出来,所以SO 2、NH3均为非电解质。 4、电解质的导电性与电解质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无关。溶液导电性的强弱取决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 5、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化学反应不涉及原子核,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核聚变、核裂变都不属于化学变化。同素异形体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二、胶体及其性质的知识点 1、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在1~100nm之间,而不是丁达尔效应。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小测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 小测 (1) 【基础知识】 1.反应热可分为多种,如: 、 、 等。 ,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 ,通常可利用 由实验测得。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中划“√”错误的画“ⅹ” 1)、完全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中的各元素生成其最高价氧化物,如碳元素生成二氧化碳,硫元素生成三氧化硫,磷元素生成五氧化二磷,氮元素生成五氧化二氮。 ( ) 2)、硫完全燃烧时的稳定化合物是二氧化硫。 ( ) 3)、化学反应中既有物质变化,又有能量变化,两者密不可分,但能量变化是以物质变化为基 础的。 ( ) 4)、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水平,科学地控制燃烧反应,提高能源利用率,是节能的重要措施。 ( ) 5)、为了使燃料充分燃烧,应通入足量的空气或氧气,通空气越多,能源的利用率越高。 ( ) 【巩固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molH 2SO 4和1mol Ba(OH)2完全中和所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 B .在25℃、101 kPa ,1mol S 和2mol S 的燃烧热相等 C .CO 是不稳定的化合物,它能继续和O 2反应生成稳定的CO 2,所以CO 的燃烧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 .101kPa 时,1mol 碳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燃烧热 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下划线处表示燃烧热的是( ) A .C 6H 12O 6(s)+6O 2(g) = 6CO 2(g)+6H 2O(l) ΔH =―a kJ /mol B .CH 3CH 2OH(l)+2 1O 2(g) = CH 3CHO(l)+H 2O(l) ΔH =―b kJ /mol C .2CO(g)+ O 2(g) =CO 2(g) ΔH =―c kJ /mol D .NH 3(g)+45O 2(g) = NO(g)+4 6H 2O(g) ΔH =―d kJ /mol 3.下列各组物质的燃烧热相等的是( ) A .碳和二氧化碳 B .1mol 碳和3mol 碳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4高中化学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优质课教案优质课教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二节《燃烧热能源》,主要讲述了两大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关于燃烧热的问题,主要是介绍了燃烧热的化学定义,为本章有关反应热的相关内容做准备,另外燃烧热的还是描述能源物质的重要物理量,可以为我们选择合适的能源提供有用的数据。 第二部分是关于能源,介绍了能源的主要种类如化石燃料阳光风力流水潮汐以及柴草等。另外就我国的能源现状进行了介绍,能源利用中的相关问题,以及为了解决能源危机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这一部分中还介绍了部分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氢能地热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燃烧热的概念,认识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燃烧热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趋于多元化. 学生经常可以从电视、网络、报纸、图书等渠道,了解一部分关于能源危机,新能源,环境污染的知识. 另外,高二同学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有一定的环保意识. 同时,新时代的学生个性比较鲜明,喜欢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观点.因此,我打算通过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元网上查找资料课堂再讨论总结的流程进行教学网络查找资料优点:一方面使得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多样化(视频,图片 音乐,动画),适合各类学习风格的学生,大范围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讨论的方式优点:提供了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听取去别人观点的意识. 小组 分工协作的方式:为培养学生友谊提供了平台,同时也给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 学生的学习准备:阅读课本,填写导学案空白,并结合预习内容找出疑惑内容。 2 教师的教学准备:阅读课本,认真备课,写教案,出导学案并提前发给学生,上课前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我们知道物质的燃烧可以放出大量的热,那么不同的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否相等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燃烧热。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板书]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一、燃烧热 [探究1] 阅读教材指出燃烧热的概念。 [板书]1.定义:在 25 ℃、101 kPa时,l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问题] 解释H 2 的燃烧热为285.8 kJ / mol所表示的含义: 实验测得25oC,101kPa时1molH 2 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的热量。 [讨论]你是如何理解燃烧热的定义的? (1)条件:25 ℃、101 kPa (2)可燃物的用量:lmol (3)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如C完全燃烧应生成CO 2(g), H 2 燃烧生成H 2 O(l),S生成SO 2 (4)单位:kJ / mol (5)书写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以1mol可燃物为配平标准,其余可出现分数。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氯气教学案

氯气 1.复习重点 1.Cl2的化学性质以及Cl2的实验室制法和主要用途。 2.重点是氯水性质的多重性,难点是Cl2的实验室制法。 2.难点聚焦 1.氯元素的知识网络 2.次氯酸、漂白粉的性质 HClO分子的结构式为H-O-Cl(氧处于中心),所以电子式为。次氯酸、次氯酸钙等有多方面的性质,经常用到以下几方面性质: (1)HClO是一种弱酸,与碳酸比较电离能力有如下关系:H2CO3>HClO>HCO3-,请分析下列反应: 少量二氧化碳通入NaClO溶液中:NaClO + CO2 + H2O = NaHCO3 + HClO 氯气通入碳酸氢钠溶液中:Cl2 + NaHCO3 = NaCl + CO2↑+ HClO (2)ClO-是一种弱酸的酸根离子,能发生水解反应:ClO-+H2O HClO+OH-,所以次氯酸钙溶液显碱性。 若遇到铁盐、铝盐易发生双水解:3ClO-+Fe3++3H2O=Fe(OH)3↓+3HClO (3)HClO和ClO-都具有强氧化性,无论酸性、碱性条件下都可以跟亚铁盐、碘化物、硫化物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如:

硫酸亚铁溶液遇漂白粉:2Fe2+ + 5ClO- + 5H2O = 2Fe(OH)3↓+ Cl- + 4HClO 漂白粉遇亚硫酸酸盐:ClO- + SO32- = Cl- + SO42- (4)HClO见光易分解:2HClO 2HCl + O 2↑ (5)次氯酸钙中的Ca2+、ClO-可以表现出一些综合性质。如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次氯钙溶液中: Ca(ClO)2 + CO2 + H2O = CaCO3↓+ 2HClO 注意理解二氧化碳、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跟次氯酸钙溶液反应的差异: Ca(ClO)2 + Na2CO3 = CaCO3↓+ 2NaClO Ca(ClO)2 + NaHCO3 = CaCO3↓+ HClO + NaClO 3.例题精讲 例1:下列物质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因漂白而褪色的是() A.B.活性炭C.氯水D.盐酸 选题角度:考查氯气的性质。此题学生往往因不清楚在酸性、碱性条件下均具有氧化性,从而具有漂白能力而失分。 解析:具有漂白作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褪色,A正确;活性碳具有吸附作用(物理现象),能吸附有机色素等,故B不正确;盐酸是一种常见酸,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但没有漂白性,不会使之褪色,故D不正确。氯水因其成分中有及等,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又具有漂白性,使之漂白褪色。 解答:A、C 启示:关于学习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常数 考纲要求: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②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③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④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的计算。 ⑤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利用相关理论解析其一般规律。 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高考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高考的必考容,其主要命题的容有: ①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及其计算; 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及其影响因素; ③应用平衡移动的原理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图像分析; ⑤转化率、平衡常数的含义及相关计算 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与化工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题目是最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特别是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及其计算是新教材增加的容,高考的热点。 学情分析: 从解题得分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不能灵活的利用平衡移动的规律解决有关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复杂点的问题往往感到触手无策;对平衡常数的理解仅停留在概念定义层面,不能充分发挥它解决平衡问题的功能。 复习目标: 1.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常数的理解,并熟练的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的计算,提高解题技能。 2.帮助学生将化学平衡、平衡常数等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网络化。 教学过程: 1.展示考纲要求: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②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③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④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的计算。 ⑤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利用相关理论解析其一般规律。 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讲解: 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及其计算是新教材增加的容,是高考的热点。2013、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Ⅱ卷均考查了化学平衡常数这一知识点。

《燃烧热 能源》教学设计

《燃烧热能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二节《燃烧热能源》教学任务难度并不大,主要讲述了两大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关于燃烧热的问题,主要是介绍了燃烧热的化学定义,为上一节反应热和热化学方程式问题作补充,为本章下一节有关反应热的计算做准备。另外燃烧热的还是描述能源物质的重要物理量,可以为我们选择合适的能源提供有用的数据,为可实现合理使用能源,充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提供相应依据。燃烧热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重难点。第二部分是关于能源,介绍了能源的主要种类(可以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如化石燃料、阳光、风力、流水、潮汐以及柴草等。另外就我国的能源现状进行了介绍,能源利用中的相关问题,以及为了解决能源危机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这一部分中还介绍了部分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氢 能、地热能。本部分内着重培养学生课外自学能力,知道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懂得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燃烧热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掌握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尝试上网查阅资料等手段获取信息,通过对“应根据什么标准来选择燃料”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综合分析的方法,并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结合我国环境与能量现状的认识过程,认识到能源的重要性,知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燃烧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燃烧热的计算 四、学情分析和教学设想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趋于多元化,学生经常可以从电视、网络、报纸、图书等渠道,了解一部分关于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新能源的知识。另外,高一同学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同时,新时代的学生个性比较鲜明,喜欢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观点。 本节作为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设计这节课意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对新概念的剖析和理解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及总结归纳知识能力,并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和理解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我打算通过学生课前网上查阅资料(针对能源问题)及课上视频,教师知识讲授、问题设计,学生针对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和中和热 【考纲要求】 1.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反应热的关系 2.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理解燃烧热与中和热的概念 3.理解盖斯定律的含义,掌握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教与学方案 【自学反馈】 一、概念辨析 1.反应热: (1)概念:。(2)符号:(3)单位:。 (4)辨析:一般情况下,物质越稳定,具有的能量就越;物质越不稳定,具有的能量就越。如果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产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就是反应,此时的ΔH 0;反之,则为反应,此时的ΔH 0。因此:ΔH= 物的总能量- 物的总能量;又知一种物质的键能之和越大越稳定,具有的能量就越低。则:ΔH= 物的键能总和- 物的键能总和。 2.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2)含义:。 (3)书写规则:①、②、 ③、④。 (4)注意点: ①注明在什么温度和压强下进行,若不注明,则代表;②化学计量数代表,因而可为分数; ③必须在每种物质化学式后的括号内标明; ④在热化学方程式后,注明反应的热效应,即,在热化学方程式和热效应之间用号隔开。 3.燃烧热: (1)概念:。 (2)注意点:①燃烧条件、②可燃物的量、③完全燃烧的含义、④燃烧产物的状态和化合价。 4.中和热: (1)概念:。(2)注意点: ①反应条件、②生成水的量、 ③为何强调强酸强碱和稀溶液、 ④如何测定中和热。 5. 盖斯定律: (1)概念:。 6.自我练习:(1)已知标准状况下,1升H2S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a kJ的热量,请写出硫化氢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2)1g铁粉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可使10毫升的水的温度升高Δt℃,已知水的比热容为C kJ/(g?℃),试写出铁粉燃烧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 式:。 【教学过程】见ppt文件 【例题解析】 [例1] (1)已知:2H2(g) + O2(g) = 2H2O(g) ;ΔH=- Q1kJ/mol 2H2(g) + O2(g) = 2H2O(l) ;ΔH=- Q2kJ/mol。则Q1与Q2相对大小为__________。 (2)已知:2H2O(g) = 2H2(g) + O2(g) ;ΔH=+Q3kJ/mol,则Q3与Q1或Q2关系为___ __。 (3)已知:Q1= 484,Q2= 572,则蒸发2mol水所需能量为__________。 解题思路: 。 易错点: 。 [例2] 已知:(1)C(s) + O2(g) = CO2(g) ;ΔH=-394 kJ/mol。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原理

专题三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原理 【考情分析】 一、考纲要求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2.从多个角度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 3.会比较与判断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 4.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5.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6.能配平化学方程式 7.能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进行有关计算 8.理解原电池原理。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了解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及一般防腐蚀方法。 9.通过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探究活动,了解电解池工作原理,能正确书写电解池的阴、阳极的电极反应式及电解反应方程式。 10.知道电解在氯碱工业、精炼铜、电镀、电冶金等方面的应用。认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实际意义。 二、命题趋向 (1)由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2)由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正误。(3)由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正误。 【考点剖析】 普通的氧化还原反应在一处进行,不形成电流,化学能转变成热能或光能。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具有两个特点:①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②该反应在两处进行,分别叫正极和负极,其结果是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电解池中发生的反应也具有两个特点:①是被迫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②该反应在两处进行,分别叫阴极和阳极,其结果是电能转变成化学能。我们把研究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化的化学,叫做电化学。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作为高中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前者主要的考查点有: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的理解,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依据电子守恒进行配平和计算等。后者的基本要求是:(1)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2)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3)应用电解知识理解电镀铜、电解精炼铜、氯碱工业等化工生产原理。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的理解,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依据电子守恒进行配平和计算等。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难点。 【知识归纳】 一、氧化还原反应 1.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及离子反应的关系: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高2022届高2019级高二化学选修4学案第一章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在理解反应热和中和热的基础上,从宏观上理解辨识燃烧热的概念,能正确书写关于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学会关于燃烧热的相关计算。2.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在日常生活和化工生产中,形成科学合理利用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意识和能源节约意识,认识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一、燃烧热 1.燃烧热的概念 (1)概念:101 kPa 时,1 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 (2)要求:①完全燃烧。②生成稳定的氧化物。 如 C →CO 2 H →H 2O(l) S →SO 2(g) 2.燃烧热的单位 kJ·mol -1 或kJ/mol 。 3.燃烧热的意义 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1 kJ·mol - 1,或ΔH =-890.31 kJ·mol - 1,它表示25 ℃、101 kPa 时,1 mol 甲烷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液态H 2O 时放出890.31 kJ 的热量。 4.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以燃烧1 mol 可燃烧物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同时可燃物要完全燃烧且生成的氧化物状态稳定。例如, H 2(g)+12 O 2(g)=H 2O(l) ΔΗ=-285.8 kJ·mol -1 (1)在101 kPa 下,1 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就是其燃烧热( ) (2)1 mol H 2完全燃烧生成1 mol 水蒸气时放出的热量为H 2的燃烧热( ) (3)H 2+Cl 2=2HCl(g) ΔH =-184.6 kJ·mol -1 是表示H 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 (4)燃烧热的数值与参与反应的可燃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 (5)所有物质的燃烧热其ΔH 均小于0( ) 【参考答案】:(1)× (2)× (3)× (4)× (5)√ 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是否为燃烧热?请说明原因? ①CH 4(g)+32O 2(g)=CO(g)+2H 2O(l) ΔH =-607.3 kJ·mol -1 ②H 2(g)+Cl 2(g)=2HCl(g) ΔH =-184.6 kJ·mol - 1

12.2热量与热值导学案

学习目标:1、能记住热量的概念、热量的符号和单位。能从概念、影响因素等方面区别清热量和内能。 2、通过看图14-8实验方案,进一步熟悉其中的控制变量法;观看研究水的吸热实验视频,能归纳总结出水的吸热跟温度变化、质量的关系。 3、能记住热值的概念、热值的符号和单位。通过阅读常见燃料的热值表,理解热值是表示燃料完全燃烧时放热本领的物理量,是选择燃料的主要依据。 4、会利用热值的计算公式来计算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燃料。 学习重点:1、热量的概念。2、水的吸热跟温度变化、质量的关系。3、热值的概念、计算及如何选择燃料。学习难点:1、热量的概念。2、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水的吸热跟温度变化、质量的关系。3、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种类有关。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读本节各部分内容,初步了解热量和热值,再完成导学过程中的问题,依据发现的问题,然后再读教材、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2、在物理学中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常用控制变量法。 知识链接:特性是物质特有的性质,能与其它物质快速区别,一般是不变的。 导学过程教师复备栏 学生笔记栏 【追忆奠基】 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同一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哪些? 3、热传递的物体间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什么?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 【学习过程】 板块一:一、什么叫做热量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找出: 1、热量是指在过程中物体改变的多少。物体吸收热量,增 加,放出热量,减少。 2、热量通常用符号表示,国际单位制中热量的单位是。 判断对错: 1、热量就是内能,一个物体具有内能同时也具有热量。() 2、温度越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越多。() 3、一杯水逐渐变冷了是因为它不断地释放热量,使它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板块二:二、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自主学习: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阅读活动1,完成下面问题。1、在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实验中,需要的器材有 铁架台、酒精灯、、、相同的烧杯、计时表。水吸热的多少可以根据 来粗略判断。 2、给100g的水加热,记录的物理量有和。加热相同的时间,水吸收 的热量相同,此实验过程中控制不变,改变,然后依据 的不同从而知道水吸收的热量不同。 3、分组完成活动1中的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实验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