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前期发明,东汉蔡伦用廉价的原料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两晋时传到朝鲜、越南、日本,唐朝时传到了中亚,又经阿拉伯传到了非洲与欧洲。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不仅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也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印刷术: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到了朝鲜、日本,向西传到了埃及与欧洲。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了指示方向的“司南”。指南针在宋代的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元朝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与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唐朝中期的书籍里记载了火药的制造方法。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南宋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元时火药与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后来传入了欧洲。火药的发明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有力的武器;管形火器的发明,开创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领先于世界的生产和生活应用技术



医学:战国时扁鹊采用“四诊法”,成为中医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诊病方法。著名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也在这一时期问世。西汉编定《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医学理论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末年被人称为“神医”的华佗发明了适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麻沸散”;被后人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写了后世中医视为经典的《伤寒杂病论》。唐时人称“药王”的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吐蕃名医元丹贡编著《四部医典》,唐高宗时编的《唐本草》是世界是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明后期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来中国的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南朝时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外国早1000年,他还著有《缀术》一书,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天文历法:春秋时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首次记录,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甘石星经》。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制作地动仪,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北宋沈括创制了更简便与更有利于安排农时的“十二气历”;元朝郭守敬主持编写《授时历》,其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却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二、近代的自然科学



以天文学的革命为开端

在文艺复兴过程中,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开创性地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否定了“地球中心说”,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德意志学者开普勒发现了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规律;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发展了“太阳中心说”,认为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制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证明并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并且在物理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文艺复兴运动促使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实现了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17世纪,笛卡儿创立的解析几何学与牛顿和莱布尼茨建立的微积分学,使数学进入了一个新的以变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领域,高等数学即近代数学产生。牛顿发表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之中,牛顿力学体系创立,这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19世纪电学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发现了电和磁的相互转化。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使机械能转变为电能,为制造发电机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电的时代的到来。19世纪初期道尔顿原子论的创立,标志着近代化学的产生。19世纪中期,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化学元素周期规律的发现近代化学取得飞速发展。17世纪早期,哈维建立的血液循环学说,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引起了生物学的一场革命,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伦琴发现了“X射线”,居里夫妇发现了元素的放射性,近代自然科学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动摇了“经典”力学。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物理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到19世纪末,在自然科学领域已经取得了关于宏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系统化知识,建立了自然科学的各们理论体系。



近代技术的发明与创新

蒸汽技术:18世纪60年代,英国以“珍妮机”为开端,在棉纺织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并完成了棉纺织业由手工操作向机器化大生产的过渡。18世纪80年代,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初,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和蒸汽机车出现,人类的交通

运输进入了新的时代。与此同时,一个以机器制造机器的新的工业部门——刨床和汽锤等机械加工制造业诞生,近代的技术体系最终确立。



电气技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发明了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开始带动机器。电灯、电车和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19世纪末,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汽车、飞机、远洋轮船等新的交通工具问世。它也促进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电话、电报等电讯事业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二战以后各种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突出的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社会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及其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时代特征分明的中国古代文学成就



反映人文精神的《诗经》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至春秋时诗歌,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以抒情诗《离骚》为最为有名。



科举制度造就了唐诗的繁荣

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诗歌领域,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是诗赋,直接导致了唐诗的繁荣。

初唐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唐诗中,“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成就最高。中唐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晚唐诗人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感人至深。



市民文学的兴起和发展

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市民的数量不断增加。为适应市井生活需要,词、曲、传奇和小说等文学形式出现,并达到发展。

词是诗的另一种形式,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成为宋朝的文学的主流形式。北宋豪放派词作创始人的主要代表苏轼的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他著名词人还有主要反映市民生活气息的柳永,词作具有很强生活气息的女词人李清照,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与陆游也留下了许多激情奔放的爱国词作。

在宋代还兴起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到元朝,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

起,合称元曲。它是熔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于一炉的、独具民族风格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关汉卿,悲剧《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

唐代出现了适合市民欣赏、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称为传奇。宋代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说话艺术的盛行,编出了许多话本小说,供说话人做底本。明清时期,小说成为当时文学中成就最为突出的领域。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明清小说充分显示出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红楼梦》对封建末世社会生活的表现、《聊斋志异》借谈鬼狐对世情百态的描写和《儒林外史》反对八股取士对醉心功名利禄之士的刻画等惟妙惟肖。



易混概念辨析



《梦溪笔谈》与《天工开物》

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综合类科技著作。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的许多科技成就,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明后期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与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被国外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

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业著作。前者为北朝时贾思勰所著,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后者为明后期徐光启所著。它综合介绍了我国自古以来的农学理论,总结了元明两代劳动者的农业生产经验,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西学东渐”与“新思潮”

都是指西方近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西学东渐指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把西方先进的科技介绍到中国的历史现象;新思潮指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要求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历史现象。前者着眼于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后者着眼于中国士大夫的活动。



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来华向明朝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获准留居北京传教。他与后来的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到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到西方,为中西交流作出了贡献。清朝顺治、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康熙帝还重用传教士南怀仁等修订历法,铸造火炮。雍正帝时下令禁止传教。西学东渐的势头衰落下来。19世纪的新思潮发展为后来的洋务运动。

阶段性特征扫描



明代以前,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商有独特风格的青铜制造艺术,及先进的历法。秦汉时期的突出表现是中国

文明开始源源不断走向西方、走向世界,包括丝绸、冶炼铸造、水利技术等都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隋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有突出成就。在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空前繁盛的情况下,被世界学者公认的“中华文化圈”,不仅影响了亚洲文明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宋元文化是在隋唐文化的基础上,集中在印刷术、指南针及火药技术的对外传播上,这对其后整个世界面貌的改变起了巨大的作用。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落后于西方。



规律性知识拓展



我国古代文化繁荣的一般原因

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在明清以前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原因一般包括: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我国早于欧洲九百多年进入封建社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这种优势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是文化领先的根本原因。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升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在这种歉收并蓄中,中国文化得到充实。国家政策的推动,如开放的对外政策和科举制度等。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欧洲国家的三次科技革命,将人类由农业社会推进到工业社会,成为世界上经济发达、政治文明、文化先进的国家。科学技术是随着生产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科学技术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一系列先进工具的应用以及先进的天文历法、古代农书的编撰对农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造纸、火药;采矿技术、金属冶炼技术、造船技术等,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交往范围的扩大。



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取决于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观念等。如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在中国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就是因为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建的上层建筑、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文化的专制政策等不可能为科技发明的使用提供广阔天地。而传到欧洲后却极大地促进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中国古代科技走向衰落的一般原因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有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

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人才。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西方近代科学与技术兴起的一般原因:

①经济发展的要求。近代自然科学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产物,手工工场、大机器生产不断地采用新工具、新能源,追求最高的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和技术上向科学家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这是推动自然科学创立与发展的前提。②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③科学的方法。16、17世纪,伽利略、培根、笛卡尔等人创立的科学方法论,为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指导性原则。④政策保护。欧洲先进国家进行保护科学发展的政策,允许自由讨论学术问题和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等等又为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考题回顾与展望



[考题解析]

文字资料和文物都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回答16—19题。

16、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 B、《氾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17、作品有“诗史”之称的唐代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18、图4(略)为西夏木活字(佛经)印本。关于这一印本及其所传递的历史信息,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西夏与宋朝文化交流密切 B、西夏文明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

C、西夏文字的创制没有仿照汉字 D、西夏木活字印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19、图5(略)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该组试题以文字资料和文物为主题,考查考生对《齐民要术》、杜甫的诗、西夏文明和宋代商品经济有关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以图象资料创设历史的情景,考察考生从图象资料中获取提取有效信息,再认和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加强对文字材料、文物图的信息的获取能力和理解能力。

本组试题属于图象资料选择题,是2004年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亮点。这种命题方式在教育部考

试中心所命制的历史选择题中尚属首次,可以认为是2003年文综卷中有关魏晋南北朝墓砖壁画题的延伸和迁移。在2005年高考复习中要注意这种试题形式的训练。

16、答案:C

解析: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齐民要术》。对它的再认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年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写于北朝,即隋朝以前,符合6世纪前的时间概念,二是地区,它记载了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符合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要求。其余三本农书都不符合这些特征。《氾胜之书》是汉朝的、《梦溪笔谈》是宋朝的、《农政全书》清朝的。

17、答案:B

解析:杜甫的诗,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如《三吏》、《三别》等,因此,他的诗有“诗史”之称。

18、答案:C

解析:从图中看,西夏字与汉字相似,都是方块字。它是西夏王元昊命人仿照汉文的楷书字体而成。由此可推导出,西夏与宋朝文化交流密切、西夏文明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

19、答案:C

解析: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的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由此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宋代开始生产钢针和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没有可比较的材料,很难说是“开始”或“最早”的。也不能由此断定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因为其中看不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标志物“雇佣生产关系”。



[考点回顾与展望]

仅两年来,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在文科综合卷和历史学科卷中,已成为古代史考查的热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2003年文科综合考试,考查了对中国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的异同点的比较性认识。2004年文科综合1卷,以中国古代的文字资料和文物提供的信息为背景,考查了有关古代农学、文学、文字的内容。文化史能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知识结合起来,便于设计跨学科的综合题。在2005年的高考试题中,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内容,特别是推动社会生产力重大发展的有关内容仍然是考查的热点。尤其要关注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程(特别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热点考题精练



一、 单项选择题

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回答1-3题

1、中国四大发明中,技术雏形最早的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2、下列有关四大发明外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4世纪起

,造纸术向东传到朝鲜、越南、日本

B、指南针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C、13世纪中期火药与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传入了欧洲

D、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到了朝鲜、日本,向西传到了美洲与欧洲;

3、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其中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 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D、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我国古代编制历法的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堪称世界一流。回答4—6题

4、僧一行在受唐玄宗之命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冬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北至(夏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这实际上是

A、发现了在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现象

B、因设备简陋造成的观测误差

C、发现了地球自转的周期

D、更精确地测算出地球公转的周期

5、我国古代重视历法的编订,说明了

A、对天文学研究的重视 B、对文化发展的重视

C、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D、是封建迷信的产物

6、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之先的一点是

A、介绍并传播西方农业知识 B、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我国古代的文化现象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回答7-9题

7、中国古代历史上,秦汉与隋唐文化对亚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

A、长期稳定的政局 B、强大的军事力量

C、拥有辽阔的疆土 D、先进的制度与发达的经济

8、与隋唐时期相比,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的特点是

A、 影响且促进了欧亚等世界文明的进步 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D、传统科技文化开始衰落

9、明清时期的文化与以往相比具有新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

A、产生了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B、统治者对教育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C、出现了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文艺作品 D、出现了介绍外来先进科技的科学巨著

宋元时期我国的科技和文化都获得了重要的发展,回答10—12题。

10、两宋时期火药的制造技术有了提高,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①这和当时频繁的战争有关 ②开始制成了射击管状火器 ③促使我国封建制度衰落 ④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宋元杰出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在科学上作出的共

同科学成就是

A、编写了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历法 B、都创造了一些天文仪器来观测天象

C、他们的科学著作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成就 D、都在数学上有很高的造诣

12、苏轼和辛弃疾的词的相同风格是

A、胸怀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 B、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痛

C、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D、表达坚持抗金斗争的决心

17-19世纪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时期。回答13—15题

13、在电和磁关系的研究方面,最伟大的一次飞跃的实现者是

A. 吉尔伯特 B.奥斯特 C.法拉第 D.爱迪生

14、能直接证明门捷列夫理论正确的是

A. 伦琴发现放射现象 B.居里夫人发现镭

C.道尔顿的成就 D.林耐的成就

15、下面各学科中,受中世纪科学束缚最大的是

A.物理 B.化学 C.生物学 D.电学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据此回答16—20题

16、秦始皇所修建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从根本上说是

A、给后人留下了文化艺术遗产 B、宣扬了皇权的威严

C、反映秦朝的墓葬制度 D、体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17、与创作《清明上河图》有关的直接的社会因素是

A、当时绘画题材广阔 B、画家的风格和技巧成熟

C、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人民生活对风俗画的需要

18、下列关于徐光启思想和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支持“反清复明”活动 B、积极引进西学

C、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D、领导东林党的政治活动

19、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哀悼基督》和《最后的晚餐》作为人文主义的名画是因为

A、抨击了教会的贪婪 B、倡导宗教改革

C、提倡崇拜基督 D、反映了多彩的世界

20、发电机和无线电报的问世,突出反映了

A、英国的科学家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B、电学的发展落后于电的应用

C、科学理论对技术和生产的指导作用增大

D、科学理论的发展一定先于技术的应用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

姓名
生卒年
著作

李时珍
1518-1593
《本草纲目》

徐光启
1562-1663
《农政全书》

徐霞客
1586-1641
《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
1587-1666
《天工开物》




材料二 16-17世纪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

姓名
生卒年
成就

哥白尼
1473-1543
提出太阳中心说

布鲁诺 1
1548-1600
提出宇宙无限论

培根
1561-1626
初创近代实验科学

伽利略
1564-1642
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证明太

阳中心说

开普勒
1571-1630
发现行星绕太阳运行




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比较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科技发展在研究的领域、研究方法、及作用等方面的区别。

(2)结合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的时代特点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3)从以上的比较分析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三、问答:

22、已故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宋元时期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主要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23、概述英、德科学家有关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成果及其对19世纪末期科技革命的历史作用。分析这次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A
C
A
D
A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C
B
C
D
D
B
D
C


21、

不同:(1)中国集中于应用型的传统科技领域,科学家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西方主要是集中于天文学理论研究领域,采用实验方法,重在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上,成就标志着近代科学的产生,也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2)原因: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专制政策和八股取士制度,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物质条件和思想自由。西方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结论:中国科技从总体上已经落后于欧洲;科技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环境,尤其是经济与政治制度。

22、

成就:宋元时期,科学技术有突出发展。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也在宋代发明,火药的制造和应用得到改进。这些科学技术很快传播到亚洲和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北宋科学家和著名学者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许多当时科技的内容。宋朝的科技水平,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都有了极大的改进。

原因:宋元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发迅速展,综合国力强。宋朝有着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在条件。蒙古国和元朝则打通了东西方之间的交通,建立了世界性的帝国,东西方人员频繁往来、商品货物的流通、宗教和思想文化的交流都得到保障。中国人的视野极大地拓展了。

23、

1831年英国人法拉第用实验证明了电

磁感应现象,英国人麦克斯韦和和德国人赫兹建立和证明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电磁感应现象的揭示,推动了以电力技术推广和应用为中心的第二工业革命,在人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电报、电话等的发明都依据了电磁理论。

前提条件:资本主义制度的相继确立和发展为科技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殖民掠夺的不断加剧为科技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需求。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积累了经验。

重大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使资本和生产日益集中,产生垄断组织,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变成帝国主义国家。(如回答:使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更加成熟;或使落后国家日益成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也可得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