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周期角度对信用利差的分析—以美国为例

从经济周期角度对信用利差的分析—以美国为例
从经济周期角度对信用利差的分析—以美国为例

信用利差是信用品种与无风险收益率之间的差值,主要反映对违约风险的收益补偿。一

种直观的理解是,如果能够对企业债评级做出合理划分并得到不同评级所对应的预期损失(统计学方法下预期违约率和损失率的乘积),则信用利差就可以大概率被推知。但这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验证。Amato 在2003年所做的信用利差分解中发现,不同等级的预期违约损失对信用利差的解释程度很小,特别是对较高等级企业债而言。有研究表明,预期损失只在不同评级间利差中具有较好的解释力,而信用债与无风险利率之差在很多时候无法全部用预期损失的变化解释,特别是对其波动性的研究更需回到宏观经济周期层面。

本文以1970年代以来的美国为例,按照投资时钟对经济周期的划分方式,观察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内信用利差的变化情况。在数据的选取上,为了获得更长的时间序列,本文选择穆迪Aaa 和Baa 企业债为信用债代表性品种,以10年期美国国债为无风险利率。由于选取的企业债收益率为加权平均所得,其期限并非10年,信用利差数值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期限利差,但对于观察信用利差变化方向的影响不大。

一、简述宏观经济周期划分方式

按照投资时钟的定义,根据产出缺口与通胀率变动方向,将经济划分为复苏(recovery )、过热(overheat )、滞胀(stagflation )、衰退(reflation )。具体划分方式如下表所示。笔者采用HP 滤波法测算的产出缺口和通胀率,对1970年以来美国经济周期进行了重新划分(与美林证券根据OECD 产出缺口得到的周期略有不同)。

2015年1月23日 专题研究

谢一飞

从经济周期角度对信用利差的分析—以美国为例

专题研究

从下图可以看出,美国经济并不总是按照复苏->过热->滞胀->衰退进行循环往复的,有些时候,经济可能在两个相邻周期间交替(如从复苏到过热再到复苏),或者在两个并不相邻的周期间跳跃(如从过热直接进入衰退)。也有些时候,经济只是体现出某种状态的部分特征,而并不具备经济处于该种状态的典型性。比如2002年2季度到2003年1季度,通胀上行而产出缺口略微向下,按照定义应该属于滞胀期,但实际上这一时期更像是处于“前复苏期”;再比如,从1989年1季度到1990年4季度,通胀温和上行而产出缺口大幅下行,按照定义应属滞胀期,但实际上这一时期更像是处于“前衰退期”。分清不同周期内的经济特征是后文进一步分析信用利差的基础。

数据来源:保险与投资研究所

周期划分方式 产出缺口向上

产出缺口向下

通胀上行 过热 滞胀 通胀下行

复苏

衰退

二、不同经济周期内信用利差变化特征

研究信用利差,离不开当时所处的经济周期以及货币政策背景,本文沿着对经济周期的判断->货币政策->无风险利率->信用利差的路径,对不同时期的信用利差变动方向总结如下表所示。

1.复苏期:信用利差“被动走阔”

货币政策关键词:宽松

一种直观的想象是,在经济恢复期内,反映对长期经济前景预期的长期限国债收益率应该趋于上行,而反映市场风险偏好程度的信用利差则应收窄。但实际的情况则恰恰相反,从1970年至2014年末,共出现了比较典型的8个复苏期以及1个非典型复苏期(即上文所提到的2002年2季度到2003年1季度)。在这9个时期内,有5个时期的信用利差上行,对应同时期的无风险利率下行,有2个时期的信用利差前半程上行、后半程下降。

这种特殊的现象其实并不难理解。信用利差是信用品种与无风险利率之间的差值,无风险利率的变化可能引起信用利差“被动式”走阔或收窄。在9个经济恢复期内,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均趋于宽松,联邦基金利率水平多次下调。央行在这一时期内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小心呵护经济元气,从而压低了无风险利率水平。另外一个可能的因素是,在经济恢复的初期,投资者对企业层面好转程度的预期尚抱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因此,信用利差的下行空间收到挤压。经济复苏期内,在人为压低的无风险利率抬高了的信用利差背后,企业经营层面的风险却并非是上升的。

2.过热期:信用利差趋于收窄,且较低等级信用利差收窄幅度可能更大

货币政策关键词:紧缩

1970年至2014年末,美国共出现了5个典型过热期和1个非典型过热期(1994年3季度至1996年4季度,这一时期内产出缺口向上而通胀上行幅度相对温和)。在这6个时间段内,有5次信用利差趋于下行,较低等级信用利差收窄幅度更大,比如,从2004年1季度至2006年1季度,穆迪Aaa和Baa企业债相对10年期国债利差分别收窄了60和77个基点。只有在非典型过热期的信用利差才出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情况。

一般来说,经济过热期被视为债券表现最差的一个时期,一方面,在高通胀预期带动下,名义利率上行,央行货币政策趋于收紧,无风险利率整体走高,另一方面,在亢奋的市场情绪带动下,投资者又存在着低估信用风险的倾向。因此,这一时期内,信用利差在无风险利率上行和信用风险低估的双重作用下趋向于收窄。

在过热期内,企业层面隐含的违约风险很可能是在上升而非下降。从美国经济周期波动规律看,在过热期后,经济在很多时候步入滞胀、甚至是直接走向衰退,而再度转入复苏期的情况并不多见。

3.滞胀期:典型“滞胀期”内信用利差“被动收窄”

货币政策关键词:紧缩

本文与美林证券对周期划分的主要分歧在于对滞胀期的界定。相比于其他经济时期,滞胀期是经济周期中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按照本文的划分方发,美国自1970年以来只发生过2次滞胀,均是在石油危机前后,这两次滞胀的发生与当时并不成熟的政策应对方式有关。自1980年以后,美国基本没有出现过典型的滞胀。从仅有的两次滞胀期来看,信用利差水平均趋于下降。

这又与理论上的信用利差走势相悖。滞胀期内,企业生产陷于停滞、通胀上行,无论是从偿债现金流的充裕程度还是利息负担来看,企业的违约风险都应该是趋于上升,而非下降。但是信用利差却出现收窄,笔者认为,这很可能是一种“被动收窄”。在1978年4季度至1979年4季度、1973年1季度至1975年1季度两个时间段内,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大幅上

行了117个和195个基点,信用债收益率虽也出现上升,但上行的幅度较为有限。

4.衰退期:信用利差大概率出现大幅上行过程

货币政策关键词:宽松

衰退期的特征较为明显,辨识度也最高。1970年以来,美国共经历了4次衰退,分别是在1980年1季度至1982年3季度、1991年1季度至1991年3季度、2000年3季度至2002年1季度和2006年2季度至2009年4季度。在这4个衰退期间内,信用利差水平波动的具体轨迹虽略有差异,但无一例外地都出现过一个大幅上行过程。这与衰退期内常常出现的企业破产数大幅增加、信用风险快速出清的直观感受相一致。

三、美国不同经济周期内信用利差变化规律总结

1.同一经济时期内的信用利差变动方向基本趋同

从上述四类经济时期来看,信用利差变动方向大致相同,这就说明,经济周期对信用利差的影响具有一致性,也为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出发来判断信用利差波动方向奠定了基础。

2.市场对信用风险做出“错误”定价的情况并不少见

如上文所述,除了衰退期外,复苏期、过热期、滞胀期的信用利差水平都存在着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相悖或者不能完全体现企业层面真实风险程度的情况。但是,市场所犯下的“错误”只能加以利用而无法进行批判。如果仅从企业偿债能力的角度出发去判断信用风险,很可能对信用利差的大方向做出错误判断。

从以上两点来看,也进一步印证了本文开始时的观点,即信用利差在很多时候无法全部用企业预期违约损失来解释,对其波动性研究需回到宏观经济周期层面。

3.在一些情况下无风险利率变化可能主导了信用利差波动

如上所述,“复苏期”和“滞胀期”内,信用利差分别出现了“被动走阔”和“被动收窄”的局面,原因是在宽松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主导下,无风险利率下行或上行的幅度超过了“有风险利率”水平,特别是在刚刚进入这些经济时期之初。拉长时间看,美国无风险利率和信

用利差之间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反向变动关系(这与中国的情况恰好相反,此后我们会有进一步的报告对中国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数据来源:Wind,保险与投资研究所

债券和CDS的信用利差对比分析及相关投资策略_周大胜张海云戴晓渊

2010年11月,中国银行间市场正式开始交易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edit Risk Mitigation Agreement,CRMA)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edit Risk Mitigation Warrant,CRMW)两类产品,标志着中国信用衍生品的诞生。通过对国际市场中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进行本土化设计,CRMA和CRMW成为中国版的信用风险缓释产品。 中国版CDS的诞生借鉴了发达市场的先进经验。CDS近似合成了其标的债务的信用风险特征,这在价格层面反映为CDS与信用债券在信用利差上具有对应关系,在风险层面提供了CDS与债券相互对冲的理论依据。然而,CDS与债券的差异性使其信用利差的分析相当复杂。一方面,CDS与债券在产品结构、市场机制、供需因素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二者信用利差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债券的信用利差有多种衡量尺度,其中有些基于国债市场,有些 基于利率互换市场,这些尺度与信用债券的市场报价、利率对冲、风险监控等多个方面联系紧密,而CDS的出现也为债券的信用利差带来新的衡量尺度。债券的多种信用利差和CDS息差在投资分析和交易管理的实践中极为重要,本文将对CDS息差和各种债券息差的度量、联系、应用进行梳理,并分析其对于中国信用市场的借鉴作用。 CDS息差 从现金流的角度看,CDS合约类似于保险合同:信用保护买方(Protection Buyer)向信用保护卖方(Protection Seller)支付保费(Premium),以购买关于某个债务人(或称参考实体)或其债务的违约保护,当违约发生时,信用保护卖方向信用保护买方提供违约赔付,同时信用保护买方终止向信用保护卖方支付保费。 债券和CDS的信用利差对比分析及 相关投资策略 周大胜 张海云 戴晓渊

美国宏观经济指标解析

美国宏观经济指标解析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定义:用以衡量全国国内财货与服务产值的经济活动总金额。分为实际GDP 与名义GDP,实际GDP是名义GDP中除去物价变动因素后所得到的。 制作方式:从生产方衡量GDP的制作方式为:GDP=C+I+G+(X-M) 即:GDP = 消费商品与服务支出(C)+ 投资品支出(I)+ 政府商品与服务支出(G)+ 净出口 [ 出口(X) - 进口(M)] 发布时间:GDP 是季度数据,美国商业部的经济分析局(BEA)每月以初次估计和随后两次的修正形式公布这一信息。第一季度的GDP 先期报告即初次估计公布于四月底,其余各季度的数据公布依次类推至七月、十一月和隔年一月。第一次修正报告被称为初步,一般于该季度末后两个月公布,第二次修正报告被称为修正后或最终, 一般在初步估计后三个月公布。 数据解读:GDP指标是探讨经济基本面的情况用以分析经济发展目前是处于何种状态。GDP增速加快表明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对生产资料的消费需求会增加。市场一般会认为强劲的GDP增长表明经济的高速发展,预示着通货膨胀或者Fed 要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利率上升、债券利率下跌;GDP增长低或为负值时,表明经济活动停滞或完全衰退,利率下降、债券利率上升。在与市场的期待值相提并论时,实际发布的经济成长率或者衰退率经常左右金融市场的走势。 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865965913.html,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 定义:以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针,用以衡量城市消费者与工资收入者购买的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商品与服务价格的变化,也能衡量同样一组财物货物及服务的成本变化,内容包括食物、能源、衣物、住屋、交通、医疗及教育等。 制作方式:劳工部(Labor Department)以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针。目前美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是以1982年至1984年的平均物价水准为基期,涵盖了房屋支出、食品、交通、医疗、成衣、娱乐、其它等七大类,364种项目的物价来决定各种支出的权数,服务份额约占57%,

企业债券信用利差(1)

企业债券信用利差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用利差”成为JournalofFinance,JournalofFixedIncome等国际学术刊物在信用风险领域研究的前沿。 信用利差的内涵、理论和度量、估计方法是在信用风险理论和定价模 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开展了 现有的信用利差期限结构模型及相关实证研究。 (一)信用利差的内涵界定 西方学术界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企业债券和无风险债券的收益率之间的 差额称为利差。最初人们认为利差完全是由预期的违约风险造成的(RochaandGarcia,2005)。而Brown(2001)认为利差主要由流动性溢价 和预期违约风险造成的违约损失、风险溢价三个重要部分组成。本文 将由预期违约风险造成的性质相似的债券之间的利差定义为狭义的信 用利差(以下简称信用利差)。在风险中性的环境下,对信用利差的 这一描述是合理的。但在现实中,大多数的债券持有人属于风险规避者,他们对于所承担的风险会要求一个额外的补偿,即违约风险溢价。因此企业的违约风险所造成的利差应该包括预期违约损失补偿(defaultmargin)和风险溢价两个方面,本文将两者之和定义为广义的 信用利差。 (二)信用利差的影响因素研究 实际经济环境中触发违约事件发生和信用利差改变的因素很多,例如 全球经济危机、国家实际汇率变动、市场不完全、企业破产、企业会 计信息披露、税收等。 Das(1995),LongstaffandSchwartz(1995)指出持有期短的债券的信用 利差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但也有实证研究发现持有期短的债券的信 用利差对利率的变化敏感,如Duffie(1997)指出利率与短期利差负相关,MadanandUnal(2000)也证实了这一点。两者的“负”相关关系依

经济周期分析

一、宏观经济周期分析判断 我想通过分析经济指标来对宏观经济周期作出判断。宏观经济分析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指标的计算、分析和对比来进行。经济指标是反映经济活动结果的一系列数据和比例关系。通过对经济指标分析可以判断出经济周期。 一是先行指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指数等,这类指标对将来的经济提供预示性的信息。从实践来看,先行指标可以对经济的高峰和低谷做出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的时间可以比实际高峰和低谷出现时间大约提前半年。 二是同步指标,主要包括失业率、国民生产总值、生产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等,这类指标计算出的国民经济转折点大致与总的经济活动的转变时间同时发生。 三是滞后指标,主要有银行。这类指标反映的是国民经济正在发生的情况,并不预示将来的变动短期商业贷款利率、工商业未还贷款、制造产品单位劳动成本等。这类指标反映出的国民经济的转折点一般比实际晚半年。 由于这里是进行宏观经济周期的判断,所以滞后指标就不用分析了,主要看先行指标和同步指标。 1,先行指标分析: ①货币供应量: 2012年2月15日,中央银行发布消息:央行在《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前期物价涨幅总体保持回稳态势,但对未来通胀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仍有必要防范未来物价出现反弹,需要宏观政策继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报告中还表示2012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初步预期增长14%左右。2011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比上年末回落6.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9.0万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比上年末低13.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5.1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末低2.9个百分点。2011年现金净投放6161亿元,同比少投放214亿元。所以货币的供应量虽在增加,但较前年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放缓。货币供应量增长总体回落的趋势。 ②股票价格指数: 下面借助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来分析我国的股票价格指数。 从周K线图来看,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都处在下跌的过程之中,而未来的两周走势将决定MACD指标中的DIFF线是否会下穿DEA线,如果一旦有效下穿,则股市将会迎来至少两三个月的下跌之势。所以这个六月对未来半年股市走势来说注定不平凡。而股市一般能提前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所以从今年的股市走势来看,经济还处在波动之中,11年末开始的 上升通道在今年6月已被突破,不知是否还能反弹回来,不然对未来第三季度持不看好观点,若6月DIFF没能有效下穿DEA则后市看好。但是从月线上看,经济在慢慢转好,DIFF有上穿DEA的势头,但是很无力的样子。 2,同步指标分析: ①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一般用来衡量经济的增长速率,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

中美经济关系分析

中美经济关系分析 一、中美经济的相互依赖 中美关系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国与国之间关系,而经济则是这两个大国关系的重要基础。虽然按人均水平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经过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拥有的经济总量与综合国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中国在美苏冷战对抗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只是四两拨千斤的话,那么中国现在已经从四两变成千斤,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与德国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的年产值(GDP)达到2万多亿美元,对外贸易总量15亿美元占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与吸收外资数量均高居世界第一。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市场发展潜力无穷,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产品的主要供应者,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这一切不但构成了中国与美经济交流的厚实基础,而且也改变了中美经济关系的格局。回想中美建交之初中国外汇储备不过几亿美元,中美贸易每年不到30亿美元。中国对美贸易即使从1993年起由逆差转为顺差,但在经济上仍然处于对美弱势地位。最明显的是,每年5月下旬,中国总是担心在最惠国待遇问题上受制于美,丢失美国这个最大的出口市场。但是这种局面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与加入WTO而发生根本变化,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已经节节高升到2000亿美元,取代日本而成为美国最大的逆差国家。现在,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国,中国是美国第四位进口国。双方在经济上既有相互合作的共同需要,又时有摩擦发生。中国每年获得的60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四分之一来自美国。中国对外出口总额的60%来自外资与合资企业,主要是美国大公司。美国从中国进口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升降。获取美国的资金、技术与市场是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中国对美出口的廉价产品,不但使美国消费者每年减少1000亿美元的开支,而且使美GDP每年增加0.7%,通胀率减少0.8%,有利于减少美国财政赤字,确保美国跨国公司的利润增长因此,美国总统布什认为,中美两国经济发挥了世界经济双引擎!的作用。这种情况说明,中美两国在经济上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相互交织,谁也离不开谁。虽然各自手里拥有制约对方的牌,但是使用起来不但会伤害对方,也会损害本身利益。 二、中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班级:国贸114 姓名:申屠瑶波学号:2011010493 摘要:自中国建国以来,赶超成为近代中国所追求的梦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经济赶超中不断创出奇迹。本文将对建国后经济增长及其经济周期的状况进行分析,并且探究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字: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改革开放高速发展 正文:一、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状况描述分析 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实践表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从1952至1977年,人均GDP从100元左右增长到340元,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赶超后劲不足是几乎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的紧迫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要远晚于东欧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进行的改革。但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无疑中国的改革对社会福利改进效应最明显,取得了改革与发展的双赢。 1949年至1978年,即改革开放前,在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时期,经济处于停滞或者倒退状态,市场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大大降低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这种市场体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没多大变化。其中1958-1978年的年增长速度为5.4%,但是起伏波动大,GDP基本呈负增长,1961年GDP负增长27.3%,而且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1978年至2000年,即改革开放后十年,有些受灾地区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难;部分城市居民住房还比较拥挤;由于物价上升,部分没有奖金或奖金很少的职工生活水平受到了影响。有些地区任意扩大农产品议价、加价范围,有些单位滥发奖金和补贴,影响物价上涨,反过来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1995年GDP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1997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 2000年至今,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2年经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一季度同比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增长7.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2017年中国信用利差市场分析报告

2017年中国信用利差市场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节信用利差的构成及主导模式 (4) 一、信用利差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4) 二、信用利差主导模式 (7) 第二节中国信用利差由流动性溢价主导 (8) 一、美国信用利差由风险溢价主导 (8) 二、中国信用利差由流动性溢价主导 (10) 第三节中国信用利差三段论 (14) 一、信用利差三元周期分析 (14) 二、信用利差三段论 (15) 2.1超日债违约前的信用利差 (16) 2.2超日债违约至2015年底的信用利差 (17) 2.3 今年年初至今的信用利差 (19) 第四节短期信用利差有走阔压力 (25)

图表目录 图表1:信用利差构成 (4) 图表2:信用利差影响因素逻辑图 (5) 图表3:信用利差影响因素三级分析(红色字体为活跃因素,即是主要研究对象) (7) 图表4:刚兑是政府强势干预企业债务融资的结果 (8) 图表5:美国企业债利差走势与国债收益率相反 (9) 图表6:美国破产案件申请数同比与GDP同比相反 (10) 图表7:防风险和稳增长是刚兑的逻辑 (11) 图表8:中期票据债券余额较大且城投债占比较低 (12) 图表9:各类发行人债券余额占比 (12) 图表10:2014年初至今都处于流动性充裕的时期 (14) 图表11:超日债违约前信用利差与国债收益率走势 (16) 图表12:2014-2015年间信用利差不断走低 (18) 图表13:2016年信用利差一波三折 (24) 图表14:三季度过剩行业信用利差下降最多 (24) 图表15:三季度5年中票中低评级信用利差下降最多 (25) 表格目录 表格1:信用利差受经济周期和刚性兑付与否的双重影响 (8) 表格2:政府支持有强弱周期 (15) 表格3:2014和2015年政府相对容忍更多风险和更多经济下滑 (18) 表格4:今年中央对防风险严监管的表态和措施 (20) 表格5:2016年以来中央地方更加强调破刚兑要“有序” (22)

美国经济数据走势分析跟踪

莫尼塔全球宏观研究云平台 莫尼塔(上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宏观经济和大宗商品研究观点更新美国经济数据走势跟踪图册 刘晨悦 莫尼塔全球经济和商品研究部 2014年3月

美国经济数据走势跟踪核心提示 消费者信心3月出现回落,经济领先指标持续上涨 工业产出2月上涨0.6%,地区制造业指数大幅反弹 2月耐用品订单大幅反弹,工厂订单略微走弱 轻型汽车销售出现改善,零售销售3个月来首次上涨 10.4%0.6%0.4% 商业库存月上涨,批发库存上涨,零售库存上涨 核心CPI同比维持1.6%,强美元使得PPI继续维持低位 首申走低,就业报告虽有天气因素拖累仍超预期 消费者收入和开支数据持续向好,通胀维持低位 1月贸易赤字基本持平 房价涨幅有所回升,成屋销售1、2月份持续下滑

消费者信心3月出现回落,经济领先指标持续上涨 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与Conference Board 消费者信心指数 经济领先指标(LEI )同比和环比增速 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 经济领先指标同比(%)6070809075808590Conference Board 消费者信心指数(右轴) 0.511.522.5051015经济领先指标环比(%,右轴) 30 405055 606570-2-1.5-1-0.50-20 -15-10-521%79907%205009/0109/0710/0110/0711/0111/0712/0112/0713/0113/0714/01 -2.5 -25 09/0109/0710/0110/0711/0111/0712/0112/0713/0113/0714/01 密西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3月初值下跌2.1%至79.9,其中当前情况指数上涨0.7%至 96.1,但消费者预期下跌4.9%至69.4。 C f B d 05% Conference Board 的经济领先指标(LEI )2月上涨0.5%,是三个月以来的最大涨幅, 这主要受益于营建许可、利差和制造商订单的改善。

信用利差与利率关系_赵亮

信用利差与利率关系 Connecting Credit Spreads and Interest Rates 赵亮余粤摘 要:从信用风险结构化模型分析,当基准利率提高时,信用利差下降;反之信用利差上升。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债市实证研究发现,名义利率对信用利差变动的解释能力不高,而综合反映宏观经济环境和真实投融资收益水平的实际利率对信用利差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两国信用利差均与实际利率存在长期稳定的反向变动关系,而我国实际利率对信用利差的作用时滞稍长。 关键词:信用利差实际利率债券协整结构化模型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ructural model for credit risks, the credit spread declines (widens) when benchmark interest rates rise (decrease).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bond market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is paper ?nds out that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nominal interest rates on credit spreads are minimal, whereas real interest rates, which provide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s of the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the return and cost of investment and ?nancing respectively, have more signi?cant impacts on credit spreads. The results of cointegration analysis reveal that credit spreads move inversely with real interest rates in the long run in both countries; and the lags of the impacts of real interest rates on credit spreads are longer in China. Keywords: credit spread, real interest rate, bond, cointegration, structural model 信用利差指同期限信用债券与无风险债券收益率之差,源于 投资者对信用债券的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不足等风险所 要求的风险补偿。国内外学术界、业界对信用利差的影响因素均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分为对单一企业信用利差影 响因素的研究和对债券品种或债券评级整体信用利差影响因素的研 究两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除金融危机等特殊时期以外,正常市 作者单位: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 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邱颖明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到底会有多深?还会延续多长时间?这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不少学者乐观地认为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中国经济将会复苏。然而笔者根据对世界经济周期的观察和思考,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对未来几年的中国经济形势并不持乐观态度。 历史总是有很多相似之处 众所周知,在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一场波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在此之前,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人们见面时就谈股票,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到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向公众保证经济的繁荣景象会继续下去。然而,“黑色的星期四”却让美国的金融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成千上万家银行倒闭,近十万家企业破产,千百万人多年的辛苦劳动得来的积蓄付诸东流,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出现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美国GNP(国民生产总值)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 虽然,在1933年,罗斯福总统开始实行“新政”,使失业率有所下降,但还处于相当高的位置,在1941年还是维持在10%的水平。二战才使失业率急剧下降。战后20多年,美国政府采用凯恩斯理论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使美国失业率长时间维持在5%左右,但却造成后来10余年相当严重的通货膨胀。在上世纪70年代农产品、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升,带动通货膨胀率的上扬。与此同时,实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减少,失业率上升。这就是有名的“滞胀”现象。到1985年美国失业率才回落下来。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实现了低通胀、低失业率。 “9·11”事件之后,为避免美国陷入衰退,格林斯潘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和利用刺激房地产市场来刺激经济。到了2007年,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3月13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布濒临破产,美国股市大跌,道琼斯指数跌2%,开始了一系列投资银行的破产浪潮,到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美联储长期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纵容房地产泡沫是此次次贷危机的根源。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但却消除不了经济的波动,当经济危机来临时,它的作用相当有限。 对经济周期的重新认识 对经济周期的解释有很多理论,最出名的是汉森-萨谬尔森模型,它从经济内生的角度,运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说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实际上,笔者认为也可以根据动态总需求和动态总供给的理论来解释经济的波动,它可以说明物价水平与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短期中,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通货膨胀率和产出水平的同时增加,如果总需求的增加是由货币增长率的增加引起的,则有一部分货币存量的增加作用在产量的增加上,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将小于货币供给量的上升;同样,短期中,总供给的变动也会影响通货膨胀率和产量水平,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比如由于技术进步引起,将降低通货膨胀率,增加产量,反之亦然。如果总供给曲线的左移是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引起的,这将会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更低的产量。而且通货膨胀具有惯性,这也是为什么当通胀来临时要消除人们对通胀的预期的原因。 在长期的均衡中,通货膨胀率将等于货币供给量,产量将位于潜在水平上。当然,在现实中,经济常常没能处在长期均衡的状态上,当产量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时,通货膨胀率降低,而当产量高于充分就业水平时,通货膨胀率上升。如果经济处在产量和通货膨胀率都增加的“过热”时期,经济体系自行调整的结果是,当通货膨胀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产量将减少,这时表现为“滞胀”,也即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滞胀”停留一段时间后,当产量降到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时,通货膨胀率将降低,通货膨胀率将跟产量一起下降,这时经济表现为萧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产量将回升,经

专题报告:美国宏观经济分析介绍

專題報告: 專題報告:美國宏觀經濟分析
摘要: 摘要:
15/08/2013
美國經濟增速放緩, 美國經濟增速放緩,房地產市場逐漸走強。 房地產市場逐漸走強。2013 年一季度美國實際 GDP 同比增長 1.3%, 二季度經濟同比增速為 1.4%, 遠低於去年的經濟增長 水平。個人消費穩定增長,投資對美國經濟的貢獻逐漸上升,美國經濟的 增長動力逐漸依賴於投資的拉動。企業利潤增速下滑沖淡了設備投資的熱 情,雖然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但是房地產投資增速在逐漸上升。 美國物價基本穩定, 美國物價基本穩定,暫無通脹壓力。 暫無通脹壓力。受到能源價格波動的影響,6 月 CPI 同比增長上升到 1.8% , 但是核心的 CPI 和核心 PPI 同比增速呈下降趨勢 , 暫時還不存在通脹的壓力。 美國就業市場好轉, 美國就業市場好轉,失業率逐漸下降。 失業率逐漸下降。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逐漸好轉,就業 市場將得到改善,今年下半年失業率將降至 7%以下。 美國商業銀行信貸動力不足, 美國商業銀行信貸動力不足,超額準備金逐月攀升。 超額準備金逐月攀升。商業銀行的信貸總額 沖高回落,銀行的商業信貸動力不足,超額準備金逐月攀升,消費信貸和 房地產信貸走強。 經濟數據 經濟數據好轉 數據好轉, 好轉,美聯儲將逐步退出 QE。 隨著經濟數據的好轉,美聯儲可 能會在 9 月逐漸減少購買資產的規模,直至明年上半年完全退出 QE,但是 仍然會維持長時間的寬鬆貨幣政策。 國債收益率持續上升, 國債收益率持續上升,美股仍有上漲空間。 美股仍有上漲空間。二季度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上漲, 標普 500 指數創歷史高點,下半年標普 500 指數有望衝破 1750 點。

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分析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 4.10 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 关于经济周期,作者认为熊彼特的解释是对的。关于经济危机,很多情况都会引起经济危机,比如房地产危机引起经济危机,货币政策错误引起经济危机等,经济危机都是正反馈的作用引起的。如果稍有偏差就会自动调整,达到新的均衡的负反馈,不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影响。 我们以房地产危机导致经济危机的例子说起。假设某国的房地产由于国家政策或某种原因导致房屋价格上涨,而投机者开始进入这个市场炒作。投机者主流趋势和购房自用者认为房子价格会上涨,增加了购房的数量,而房屋的供应速度则要需要较长时间,导致需求量大于供应量,进一步促进房屋价格上涨,房屋价格上涨验证了主流投机者的房屋价格上涨的判断,为了逐利,主流投机者会增加在房地产上的资金投入,而购房自用者怕房屋价格继续上涨,也开始提前购买房屋,这样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正反馈就开始了。而由于炒作房子获利较多,社会上的资金开始流入房地产,实体经济的资金也开始流入房地产,会有众多大房地产开发商和更多的买房和投机者,使房地产行业欣欣向荣。当房子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主流趋势和购房自用者开始认为房子会降价,购房自用者减少了购买量,投机者开始抛售房子,导致房子的价格下降,验证了主流投机者和购房自用者的判断,所以他们加速抛售房子,导致房价和购买量进一步下降,逆转的正反馈开始了。逆转正反馈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会导致经济危机。 并不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就一定意味着会有房地产危机,各国为了防止房地产危机的发生,采用了各种方式来阻止房地产投机。 1

经济周期是不可避免的,但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的。经济危机一般都是由错误的货币政策或者某个行业的下逆转的正反馈引起的,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各国的房地产危机。货币的流通数量是衡量经济运行的一个指标,但它并不是总能正确的反应经济的运行状态。GDP是反应经济运行的一个指标,但并不总是能真实反应真实的经济运行情况,有时会有偏差。1922—1923年间的德国最高通货膨胀率甚至达到29000%,此时如果只看GDP数值,那么GDP可能是几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的增长,而真实情况却是经济出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

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摘要】作为债券信用风险衡量标准的信用利差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信用利差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并针对现有文献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信用利差;影响因素;宏观;微观 一、导言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取得较大进展,债券规模快速扩大。而2011年的云南城投等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曝光事件及2012年的延期兑付情况均表明债券市场未来有可能出现真正意义的违约事件,因此对企业债券的信用风险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一般而言,为了判断企业债券的信用风险是否合理,总是以企业债券的信用利差作为衡量基准。在一个有效的企业债券市场上,企业债券信用品质的变化必将引起信用利差的变化,在债券的违约发生之前,这种信用利差的变化将揭示企业债券的信用风险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损失。由于在违约之前,无法分辨那只企业债券一定会违约,哪只债券一定不违约,充其量只能对企业债券违约的可能性作出概率上的估计。因此,作为信用风险溢酬的信用利差是企业债券信用风险的重要体现。影响企业信用风险并在信用利差中体现出来的因素是来自于宏微观各个层面的,国内对信用利差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试图对国内外信用利差研究进行综述,系统总结信用利差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二、国外研究回顾 初期国外学者主要研究利率及期限等因素对利差的影响,Longstaff和Schwartz(1995)认为,持有期短的企业债券的信用利差相对利率的变化并不敏感。Duffie(1997),Madan和Unal(2000)则认为,持有期短的企业债券的信用利差对利率的变化非常敏感。Comell和Green(1996)认为,信用评级较低的企业债券到期收益率比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债券到期收益率对国债收益率的变化更不敏

美国国际收支分析

近十年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近十年来,美国经济从平稳增长到遭遇次贷危机,再到慢慢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总体而言汇率基本保持稳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一、国际收支概况 美国国际收支结构具有“逆差+顺差”的特点,对外净融资总体呈现扩大之势,基本填补了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并且,自2002年来,美国不仅要为经常项目赤字融资,还要靠债务为其对外直接投资融资。 1.美国长期保持“经常账户逆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近十年来,美国一直是持续的贸易逆差,呈现一种山坡式的数据走势,从2002年的458074亿美元到达2006年的802636亿美元顶峰然后形式渐渐下坡一直到2012年的310729亿,从相对额来看,经常项目逆差占GDP 的比重也逐步提高,2006到达现阶段的顶峰6.15%。 与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相对应的是,美国资本和金融项目持续顺差,从2000年到2013年,从2002年的500515亿美元到达2006年的809150亿美元然后又继续走下坡路到2012年的142307亿美元,从2006年开始,数据下坡走势比较明显,与金融危机有着莫不可分的关系。 2.货物贸易持续逆差,而服务贸易和投资收益表现为持续顺差。美国服务贸易近十年来一直表现为顺差,2012年美国该项顺差达到206820亿美元,从2000年开始的趋势是呈现上升趋势,美国经常账户中,投资收益近十年来一直表现为顺差,2012年对外资产的收入达到770079亿美元,而对外支付的投资收益为537815亿美元,顺差额为232264亿美元,从2002年的27398亿美元持续上涨,发展迅速。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美国已经成为最大的负债国,拥有巨额的对外负债,但是投资收益净额却始终为正。 3.证券投资长期保持净流入,是主要的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来源。从美国资本和金融账户看,美国资本流入以证券投资为主,2012年证券投资流入314660亿美元,占全部资本流入的86%。而对外直接投资在美国资本流出中的比重比较高,2012为58。实际上,近十年来,美国证券投资始终保持净流入状态,直接投资则不同,在2001年到2012年的11年间直接投资有5年以上的净流出,表明在这些年份里对外直接投资额高于国外对美国直接投资额。 二、国际收支项目分析 1.经常项目 从2002-2012年,美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且经常项目主要是由于商品贸易项的长期逆差且差值较大的原因而形成的,其中在2009年,美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较前几年有了明显的减少,下降到378432亿美元,主要原因是当时商品,劳务进口量有相当大的减少从而导致的。这于当时世界经济危机产生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采取的经济政策有关,由于中国式美国的最大双边贸易顺差国,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将美国严重的经常项目逆差问题归咎于中国,认为是中国人民币估值严重过低的情况导致的,不断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但在服务贸易中一直处于顺差,这得益于美国服务业的繁荣发达,服务业出口量大,且呈现了逐年增长的趋势。 2.资本金融项目 美国国际收支在海外资产收益以及金融资本项目方面都一直处于顺差的结构。首先美国海外资产的收益是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增加的,美国海外收益从2002年的27398亿美元的绝对值上升到2012年198607亿美元,其中2011年达到最高点227007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收益比重较较大一部分,而在政府收益方面美国收支出现逆增长现象且一直持续。虽然美国式世界最大的对外负债国,但是美国在外投资收益净额却始终为正。另一方面在资本和金融项目中也都处在顺差中,在2007年达到峰值777652亿美元。但在2009年,美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为165131亿美元,明显小于前几年的顺差绝对数额,几乎缩水4.7倍之多。 三、与中国的比较与贸易联系

我国经济周期分析

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经济周期一般可划分为收缩和扩张两个阶段,波峰(peak)和波谷 trough 是周期的转折点;或者划分为四个阶段: 繁荣 prosperity 、 衰退 recession 、 萧条 depression 、 复苏 recovery或revival 。 本文要研究的经济周期阶段就是指经济位于以上哪一个阶段 phase 。经济周期阶段分析其实就是研究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其目的是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与收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历了四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周期:1977—1981年为第一周期;1981—1986年为第二周期;1986—1990年为第三周期;1990—2002年为第四周期。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又

进入了新一轮周期。下面以第四轮周期为例来谈一谈我国经济周期的现状和特点。 自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14.2%,达到第四轮周期的顶峰后,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速度,但近来年徘徊在7%~8%左右。与前几轮相比,本轮周期主要有以下特点:1.波动幅度大大减小。在前几轮周期中,有三轮表现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绝对下降。从1990年到2002年的第四轮周期波动中,主要经济指标都未出现绝对下降,而仅表现为增长率的减缓。现在新一轮经济周期已经开始,2003年的GDP增长率为9.1%,经济增长平缓。 2.一个短扩张(扩张期为2年),长收缩(近10年)的周期。前几轮每当经济由扩张转为收缩时,随着政府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一般来说,经济都能迅速走出低谷,本轮周期的扩张时间仅仅持续了2年,在第三年就转为收缩,

美国经济发展特点及其经济影响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美国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作者:陈丽娜 指导教师:张月丛 所在系部:物理系 专业:地理教育 年级班级:09地理教育 完成时间:2011. 11. 30

郑重声明 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作者: 年月日

目录 标题 (4) 摘要 (4) 1美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5) 2美国经济的影响 (7) 2.1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特质 (7) 2.2近年来美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的影响 (10) 2.2.1美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方式 (10) 2.2.3美国经济实力的证明 (11) 2.3美国08年金融危机的对策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2)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美国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影响 陈丽娜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承德市 09381003﹚ 摘要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尽管美国经济出现了复苏迹象,但是美国及国际经济仍然处于一个微妙的时期,而且引起了人们长时间的关注与思考,本文通过对美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的研究,总结了美国一直以来是经济强国的原因以及值得中国借鉴的人文因素,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美国是以何种方式来影响全球经济和我国经济的。 关键词美国经济影响发展 1美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1776年,美国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但是独立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繁荣和发展,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阻滞,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生产技术和产品的质量来看,则仍然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因果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暴扣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轻笑英国货,在美国史上,1787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起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于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讨论的焦点,美国的起点也源于此时。 美国经济主要经历了以下七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殖民地时期(前美国时期),从1670年开始一直到独立战争这一时期是美国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前美国时期一是它的一些制度都是由它的殖民统治者遗留下来的一些制度的遗产,这些制度也很大程度上在影响美国今天的人口、经济发展路线和轨迹,新教改革也对它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阶段,从1790—1860年,北美独立革命,推翻了英国在北美殖民的统治,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812-1815年的第二次对英战争在主要方面是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反对欺压它的世界工业大国的战争,其结果促成了联邦政府的巩固、美利坚民族精神的崛起、排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外部威胁、开始了工业革命和长期的和平建国时期。美国结束了南北战争,结束了奴隶制,为美国的产权立下了一个根基。

简析美国经济状况及前景预测

简析美国经济状况及前景预测 一、2010年来美国的经济状况 (一)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状况 表格今年一季度美国GDP增长同比1.8%,而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速为3.1%,环比下降40%以上, 从表格中可看出2010年来美国经济处于增长状态,但是GDP增长率下降。(2011年一季度,经季节性调整后,按当年价格计算,美国GDP为37516亿美元,同比增长3.9%,环比增长0.9%,折年率增长1.8%)2011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3.9%是2010年三季度来连续第三次增长率下降。 (二)美国的失业就业状况 截至6月4日一周,美国全国领取失业救济的总人数为367.5万,比前一周修正后的数字减少2.1万。这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下降表明就业市场正在改善,但是速度很慢。经季节性调整,截至6月11日一周内,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比前一周减少1.6万,降至41.4万。这是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在过去三周来的第二次下降,不过该数字已连续10周处于40万水平上方,不及年初的表现。 (三)美国目前存在通胀压力 2010年,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比上涨6.9%,其中12月份当月同比上涨6.6%,环比上涨1.0%。2010年,美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比上涨1.6%,其中12月份当月同比上涨1.5%,环比上涨0.5%。分季度来看,一季度同比上涨2.4%,二季度上涨1.7%,三季度上涨1.2%,四季度上涨1.3%。2011年5月美国生产者物价指数月率增长0.2%,预计增长0.1%。美国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月率上升0.7%,升幅为05年9月来最大,美联储将在本月晚些时候的货币政策会议上继续维持5.25%的利率不变,且仍将视通胀为首要威胁。 (四)美国工业生产情况 工业生产是衡量制造业、矿业与公共事业的实质产出重要的经济指标,工作生产指数是反应一个国家经济周期变化的主要标志。下图是美国从2010年9月到2011年5月的工业生产月率。 从上图可以发现美国的工业生产处于波动状态,这也说明美国复苏还处于震荡阶段,经济复苏不稳定。 (五)美国的进出口贸易状况 国际贸易用以衡量美国商品和服务进口与出口的差额。下图是美国各月的国际贸易变化情况。从上图可看出,美国都是处在贸易逆差,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今年四月份较上月贸易逆差增加31.44亿美元,是2010年10月来首次大幅度增加。 (六)美国制造业经济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减慢

企业债信用利差的影响因素

企业债信用利差的影响因素 模型仅能解释信用利差变化不到30%,与国外实证结构基本一致。 一、宏观指标 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通胀指标对信用价差的变化的影响不显著,且回归系数多为正,这一结果颇出人意料。 2. 股票市场回报率(股票市场指数是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在流通的所有A 股股票和收盘价,按照流通市值加权计算所得,称为全市场指数。全市场指数的周数据来自“CCE R 经济研究服务中心”) 股票市场回报率与信用价差负相关。 股票市场回报率与信用价差的负相关性可能由于: 一方面股票市场指数回报的增加使得企业权益价值增加,以及企业负债率相对变低、偿债能力增强,从而信用价差变小; 另一方面,假定企业违约概率是常数,信用价差的变化与预期的偿还率有关(即较高的偿还率对应较低的信用价差),而在某种程度上,预期偿还率可以看作是宏观经济走势的函数,与宏观经济景气度(有时可以用股票市场回报率来衡量)有着正相关关系。信用价差对股票市场回报率波动的反应持续时间很长,脉冲响应值均值回复的速度非常慢,这说明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新信息反应的敏感性较差,消化新信息需要较长的时间。 3. 股票市场波动率(沪深300指数64日移动平均波动率) 波动率指标与信用利差的回归系数多数为正,但系数均非常小且基本不显著,表明沪深300指数的波动率对信用利差的影响很弱,主要原因是:作为最重要的投资主体,国内银行的投资决策很少直接考虑股票市场的波动率。 4. 短期利率(短期利率为剩余期限为0年(不足1年)的国债到期收益率) 短期利率与信用价差正相关。 这里可以从信用价差产生的根源来解释这一实证结果。Huang M. 和Huang J.(2002)认为,在信用价差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两部分是违约风险溢价和税收差异溢价(或称为“税收效应”)。首先,短期利率的升高加重了企业的债务负担,因而降低了其偿债能力和信用价值,增大了违约风险,表现在企业债券的收益率曲线上就是信用价差的增大; 反之亦然。其次,再看税收差异的影响。我国国债的利息收入是免税的,而企业债的利息收入被征收所得税(个人投资者按20% 税率征收,机构投资者按照企业所得税率征收)。Huang M. 和Huang J.(2002)认为,利息税的差异是形成信用价差的第二个重要原因。短期利率的上升增大了国债与企业债的税收差异。随着国债收益率的上升,企业债的投资者会承担更多的税负,因而他们会索取更高的风险溢价,导致因承担税负所要求的风险补偿的增加,有可能超过基准利率的升高,即信用价差会随之增大。信用价差与短期利率的正相关性,反映出“税收效应”。 5. 10年期国债指数到期收益率 利率指标与信用利差的回归系数为负值,并多在1%水平上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当国债收益率上升时,信用利差趋于缩小,利率风险依然是国内中票市场最重要的风险来源之一。 6. 国债利率差(又称长短期利率差或利率期限结构的斜率,例如10 年期国债与3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之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