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老年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高龄老年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高龄老年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高龄老年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影响高龄(≥80岁)人群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患病率随增龄而增加,我国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亦日益增多[1]。根据《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我国人群2002—2014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死率上升,并随增龄而增加,40岁开始上升,其递增趋势近似于指数关系,80岁及以上人群AMI病死率增加更为显著。75岁~、80岁~和85岁以上年龄组AMI病死率增幅:城市男性分别是84.68/10万、207.26/10万和685.94/10万;城市女性分别是66.36/10万、215.10/10万和616.25/10万;农村男性分别是225.92/10万、347.04/10万和801.04/10万;农村女性分别是177.62/10万、348.69/10万和804.85/10万。因此,高龄人群冠心病的防治任务日趋严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随增龄逐渐加重,由于高龄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多种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常呈多支、弥漫、钙化、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等[2,3,4],易于发生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运重建治疗成功率低、出血和感染并发症发生率高,导致患者预后不良[5,6]。此外,高龄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且体弱、脏器功能减退等影响定期检查,临床漏诊率和误诊率高达65%

[7]。

为更好地规范高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就高龄老年冠心病常见类型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特点、风险评估及处理原则制定以下共识,供临床医生参考。

高龄患者稳定性冠心病诊治特点

稳定性冠心病的特点是发生可逆性的心肌需氧和(或)供氧不匹配,与缺血或低氧有关,通常由运动、情绪或其他负荷状态诱发,可重复出现,但也可呈自发性发作。临床表现包括劳力性心绞痛、血管痉挛所致静息性心绞痛、无症状性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等。

1 诊断措施选择

1 心电图:

普通心电图是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中的首选项目,但对阴性结果的判读应慎重,因为有可能合并其他问题造成心电图对缺血反应不敏感,与症状相关的心电图动态改变有助于诊断。24 h动态心电图有助于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建议对疑诊冠心病的高龄患者常规应用。

2 负荷试验:

负荷试验包括平板运动心电图和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素等。在稳定性冠心病中,高龄人群行运动负荷心电图及负荷影像等检查困难较大,因为肌肉力量不足等问题,常会造成假阴性[8];而因为合并存在既往心肌梗死或左心室肥厚等问题,假阳性也比较常见。虽然年龄不是运动负荷试验的绝对禁忌证[9],但80岁及以上患者原则上不建议做运动负荷试验。如果确有必要,建议行药物负荷试验,如腺苷负荷心肌核素,但检查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心电图变化。负荷试验亦可提供预后信息,负荷试验阴性提示1年预后良好[10]。

3 冠状动脉CT:

适应证:(1)冠心病诊断;(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及术后评价;

(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评价;(4)非冠心病心脏手术前的冠状动脉评价;(5)电生理射频消融术前诊断;(6)心肌病的鉴别诊断。

注意事项:(1)对于64排以上的CT,建议心率低于70次/min,双源CT建议低于90次/min。高龄人群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如频发期前收缩和心房颤动者,视心室率快慢及临床医师和患者的意愿决定是否进行扫描,不能保证检查的图像质量是否满足诊断要求时,建议与患者达成文字共识。建议服用β-受体阻滞剂以稳定心率。高龄人群的呼吸和屏气

能力较弱,检查前的呼吸训练尤为重要。(2)对比剂的使用参考使用指南,高龄人群肾功能不全发病率较高,需更精细地使用对比剂,必要时水化。

(3)高龄人群普遍存在冠状动脉钙化的现象,影响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判读的准确性。严重钙化节段(钙化积分大于100分)导致冠状动脉CT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下降[11],高龄患者检查失败和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4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仍是稳定性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高龄增加冠状动脉造影风险,然而,即使年龄>75岁的患者有生命危险的风险仍然<0.2%,其他严重恶性事件的风险<0.5%。法国一项队列研究入选了522例80岁以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其中97例稳定性心绞痛,其余为ACS,但即使含有病情更复杂的急诊人群,这一队列单纯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未出现局部或全身并发症,表明冠状动脉造影在高龄人群仍较为安全[12]。80岁以上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适应证的掌握应更为严格。高龄患者肾功能减退,合并用药如二甲双胍等药物的比例高,故在冠状动脉造影围术期的处理应注意。

2 治疗措施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措施,缓解缺血症状和改善远期预后是主要原则。

2 PCI治疗:

PCI的适应证参照《慢性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研究结果显示,与药物治疗比较,75岁以上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平均80岁)再血管化治疗获益更多。PCI治疗组早期PCI风险轻度升高,但是药物治疗组因为缺血症状加重或顽固不缓解造成的后期再住院和再血管化高达50%[13],1年时的病死率、症状及生活质量类似[14],4年时早期PCI治疗组获益更多[15]。对于高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在充分药物治疗基础上,如无缺血发作的证据,不建议积极行PCI治疗。如仍有反复心绞痛发作,PCI 治疗能够带来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的获益,在个体化评估的前提下应持积极态度[16]。

注意事项:(1)高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应充分平衡风险,90岁以上患者原则上不建议行介入诊断和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除非发生ACS;(2)高龄冠心病患者常多支血管病变共存,有条件可采用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血管内超声等腔内影像检查,以解决罪犯血管为原则;(3)注意围术期的血糖、血压等管理,高龄患者建议常规采用桡动脉入路,同时注意预防对比剂肾病[17];(4)高龄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后续接受抗凝治疗(如因心房

颤动)、有创操作的几率增加,长期抗血小板治疗会造成出血风险增加,应根据情况个体化治疗,或者选择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短的新型药物涂层支架或裸金属支架。

3 CABG:

高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如身体条件允许,仍可在必要时考虑CABG。与PCI治疗比较,CABG术不需要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4 特殊临床情况:

包括无症状性冠心病、微血管性心绞痛。

(1)无症状性冠心病:无症状性冠心病是指有心肌梗死病史、血管重建病史和(或)心电图缺血证据;冠状动脉造影异常或负荷试验异常;无相应症状。

对既往有明确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应定期复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对80岁及以上的高危患者,建议行动态心电图和冠状动脉CT。

对确诊无症状冠心病患者应使用药物治疗预防心肌梗死或死亡,并治

疗相关危险因素,其治疗建议同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运重建改善预后的建议也适用于无症状性冠心病患者,但目前尚缺乏直接证据[18]。

(2)微血管性心绞痛:微血管性心绞痛是稳定性冠心病的一个特殊类型,患者表现劳力诱发心绞痛,有客观缺血证据或负荷试验阳性,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且可除外心外膜冠状动脉痉挛。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硝酸酯类药物对半数患者有效。如果症状持续,可联合使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伴高脂血症应使用他汀类药物,患高血压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有助于改善基础内皮功能障碍。也可试用尼可地尔和代谢类药物曲美他嗪[18,19]。中医中药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具有保护内皮、调节钙通道的作用,可改善高龄冠心病患者微血管心绞痛症状[20]。

5 高龄冠心病患者运动和康复:

运动和康复可使高龄患者获益。美国一项对60 000例老年住院的冠心病患者5年随访研究结果显示,心脏康复组5年病死率较非心脏康复组减少2l%~34%,且不论康复次数多少均可获益[21]。冠心病的康复分为三期,即院内康复期、院外早期康复或门诊康复期及院外长期康复期。三

个阶段的评估、康复措施、康复目标不尽相同,具体可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3年发布的《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2]和即将发布的《高龄稳定性冠心病运动康复专家共识》。

高龄患者ACS的诊治特点

ACS是一组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高龄ACS患者因其病变特点,病死率高于其他年龄组,一方面由于高龄患者ACS早期及时诊断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未给予理想的、及时的治疗,降低了治疗获益[23]。由于高龄患者进行前瞻随机对照研究难度较大,目前只能结合最新的国内外相关指南和临床研究结果,形成共识性的意见,希望能提高高龄ACS患者的临床获益。

1 高龄患者ACS的诊断特点

高龄患者ACS的发病机制与其他年龄组无区别,冠状动脉病变常呈现多支血管多部位弥漫病变的特点,临床表现为NSEMI的比例较高。建议所有可疑心绞痛症状反复发作、持续不缓解,伴或不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高龄患者住院观察动态心电图和心肌标记物的变化,并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及时确诊。

1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对判断ACS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高龄患者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龄患者。由于患者本身的疼痛阈值变化、合并糖尿病等影响内脏感觉神经、骨关节肌肉合并症而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原因,其他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慢性疾病的干扰,使多数高龄患者不能明确是否发生心绞痛,甚至呈现无症状的ACS。

2 心电图:

心电图ST-T段改变是确定ACS诊断及分类、预后判断的主要依据。高龄患者多数在发病时心电图变化与其他年龄组表现类似,但部分患者合并有器质性或非器质性的室内传导阻滞而掩盖了ST-T段的变化。此外,由于高龄患者膳食状况较差,或受到医源性治疗的影响(利尿剂、钙剂等),合并慢性代谢性疾病等情况,电解质紊乱尤其是血钾和血钙水平异常,常导致心电图ST-T段异常表现,需要注意鉴别。

3 心肌标记物:

肌钙蛋白I或肌钙蛋白T在ACS的诊断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区分UA和AMI的关键证据,但仅提示心肌损伤。临床上常见的非ACS

引起心肌损伤原因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心源性常见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扑动、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慢性心力衰竭和部分特异或非特异性心肌病;非心源性多见于脱水、休克、重症感染、严重肾功能不全等情况。

4 其他:

体格检查在可疑ACS患者中可能无特异性发现。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进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2 再灌注治疗

1 溶栓治疗:

≥80岁的患者不建议溶栓治疗。高龄患者隐匿性出血风险较多,尤其是致命性出血性风险高于其他年龄组。

2 血运重建:

PCI和CABG。如果无禁忌证,高龄STEMI患者直接PCI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24]。在不具备早期PCI条件或PCI明显延迟的情况下,建议及时转运至可以行早期PCI的医疗机构。《2015年中国急性STEMI

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建议对于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即使发病超过12 h)直接PCI治疗,对于未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发病超过24 h)、病变适宜PCI且有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行PCI治疗。如果病变不适宜PCI,建议有条件的医疗单位考虑急诊CABG治疗。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下早期完成PCI或CABG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研究结果显示,年龄≥75岁的患者再血管化病死率低于常规药物治疗[25,26,27],NSTEMI患者也应积极进行血运重建治疗。

3 高龄ACS患者的药物治疗特点

1 他汀类药物:

《2014 ACS患者强化他汀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借鉴了目前国际与国内他汀类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其内容并未根据患者年龄加以区分。但是高龄患者需要格外注意肝肾功能、低体重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易于产生不良反应的因素。目前,不建议起始大剂量强化他汀治疗,而应从常规或较低剂量开始,并缓慢滴注至适宜的靶目标剂量。

2 抗血小板药物:

高龄ACS患者,急诊PCI术前至少顿服氯吡格雷300 mg和阿司匹林100~300 mg,在这样的治疗下出现胃肠道或泌尿系统出血远多于其

他年龄组患者。加用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对于胃肠道大出血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新型P2Y12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由于尚未充分验证于高龄患者,不推荐作为常规抗血小板药物应用。高龄ACS患者PCI围术期可根据患者的血栓负荷、出血风险酌情选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如替罗非班。高龄ACS患者是否应维持1年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尚存在争议,应根据临床出血风险酌情考虑,并规划个体化的随访和给药方案。

3 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以应用于任何类型的ACS患者中,包括≥80岁的高龄患者。但应充分评估年龄、体重、肾功能及病变特点等因素,推荐降低至常规剂量的1/2,使用时间3~5 d。

4 β受体阻滞剂: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ACS患者,要特别关注如下特点:(1)高龄患者对于药物敏感性增强,需从极小剂量起始,并应用短效药物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2)发生低血压、低心排状态及心源性休克风险增加;(3)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4)合并支气管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应当反复评估患者的临床状态,在症状缓解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建议以心率55次/min为靶目标指导治疗。

4 高龄ACS患者并发症

1 急性肾损伤:

临床实践中,可以观察到ACS患者因为多种原因出现肾功能在短期内不同程度的下降,影响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肌酐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心电图缺血表现[28]。推荐在心功能允许下水化治疗预防造影剂肾病,但水化速度应个体化。对高危患者或慢性肾脏病3期以上的高龄患者视病情可考虑在PCI术后24 h内进行血液滤过。

2 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

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可出现在各种类型ACS的急性期,通常提示缺血范围大,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急诊再灌注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严重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的患者,除药物治疗外,及时采用机械通气、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左心室辅助装置或体外膜肺氧术等治疗。

3 心律失常:

恶性室性心律常见于ACS急性期,一旦发生,建议首选电复律。药物治疗可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同时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排

除临床易于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医源性因素。对于ACS发生4周后仍有恶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猝死高风险的患者,建议植入式转复除颤器治疗。一过性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提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可通过采用临时起搏器治疗,并尽早血运重建;符合永久性起搏器指征患者可择期安装。

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原则

鉴于目前尚无专门针对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他汀干预等二级预防研究,因此,在制订治疗方案时,须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一般身体状况、合并疾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及预期寿命等。对于健康状况良好的高龄冠心病患者应积极给予上述二级预防药物治疗;而对于身体情况较差、合并疾病多、预期寿命短的高龄冠心病患者须慎用上述治疗。因此,个体化治疗是管理高龄冠心病患者的重要原则。

1 改善生活方式和控制危险因素

1 生活方式改变: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关键,同样适用于高龄冠心病患者。应鼓励患者戒烟、限制酒精摄入;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脂肪摄入,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合并高血压患者应适

当减少钠盐摄入;适当控制体重;根据身体情况进行适当体育锻炼或体力活动;积极参与适度的社交活动,保持健康平衡的心理状态。

2 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必要的药物治疗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使患者血压、胆固醇和血糖控制在适当水平。对于一般身体状况良好的高龄患者建议血压<150/90 mmHg(1 mmHg=0.133 kPa);糖化血红蛋白不超过8.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至1.8 mmol/L以下。对虚弱、预期寿命差的患者应个体化治疗。

2 药物治疗

合理使用有循证证据的二级预防药物是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优化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调脂药、β受体阻滞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根据心功能情况酌情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1 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是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的基本治疗,包括阿司匹林、P2Y12 ADP受体拮抗剂及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单

独或阶段性(ACS、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1年内)联合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目前指南尚无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根据年龄不同给予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

的建议,高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出血风险增加[29,30,31],可适当减量使用,如75 mg每天1次,加用质子泵抑制剂可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用氯吡格雷替代,给予75 mg每天1次。不建议替格瑞洛用于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AHA)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建议对于无禁忌证的ACS 疑诊患者,不考虑年龄因素,开始起始剂量阿司匹林治疗[32,33,34]。

2 调脂治疗:

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在各年龄段随着胆固醇水平的增加心血管病病死率增加,降低总胆固醇水平可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但80~89岁的患者,总胆固醇每降低1 mmol/L所对应的心血管风险降低程度仅是40~49岁患者的一半。针对老年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普伐他汀治疗显著降低心血管联合终点(冠心病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或卒中)的发生率。试验后平均8.6年的随访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治疗使冠心病死亡降低20%,癌症风险无显著增加[35]。目前尚无针对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降脂治疗对预后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因此建议:(1)已经接受他汀治疗的高龄冠心病患者,不必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停止治疗;(2)除非患有影响其预期寿命的其他疾患,应该使用中等强度他汀治疗;(3)对于单用他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不能得到适当控制的患者可联合依折麦布治疗。通常情况下他汀在高龄患者中应用是安全的,但应考虑到高龄患者合并多种疾病,常服用多种药物,须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此外,血脂康也可用于高龄冠心病患者的降胆固醇治疗。

3 β受体阻滞剂:

高龄冠心病患者若无禁忌证,同样应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二级预防;但高龄患者常合并心动过缓、低血压、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等情况,应谨慎评估后再加用β受体阻滞剂;且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至目标剂量。

4 ACEI/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推荐在无禁忌证的高龄心绞痛、心肌梗死(尤其是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使用ACEI,应早期用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到目标剂量,强调长期应用;在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可换用ARB治疗。ACEI/ARB禁用于低血压、高血钾、严重肾功能不全、双侧肾动脉狭窄、孤立肾伴单侧肾动脉狭窄及对本类药物过敏的患者。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用于已接受β受体阻滞剂和ACEI或ARB治疗的合并左心室功能障碍、心力衰竭或糖尿病的心肌梗死后患者,但血肌酐升

高〔男性≥2.5 mg/dl(221.0 μmol/L),女性≥2.0 mg/dl(176.8 μmol/L)〕或血钾升高(≥5.0 mmol/L)者禁用。应用时须注意监测血钾。

5 钙离子拮抗剂:

钙离子拮抗剂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资料相对缺乏,目前多数指南并不主张钙离子拮抗剂作为冠心病二级预防的首选用药,主要用于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不能使血压达标的高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6 硝酸酯类药物:

硝酸酯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或预防各种类型的心绞痛。高龄患者机体调节和代偿功能减退,个别患者对硝酸酯类药物高度敏感,小剂量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和心动过速,应当引起重视。

7 改善代谢药物:

有研究报道,曲美他嗪通过抑制脂肪酸代谢,促进葡萄糖有氧代谢途径,改善心肌细胞代谢,提高运动耐量,可应用于高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

8 中成药物:

已有研究结果显示,中成药物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通心络[36]、麝香保心丸[37]、复方丹参滴丸[38]、精制冠心片[39]、血脂康[40]等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有较好疗效。其对高龄患者长期预后的疗效仍待更广泛的证据

高龄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术前心血管评估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迅速老龄化,越来越多高龄患者需要实施非心脏手术,而这些患者同时合并已明确的或隐匿性冠心病的可能性也是人群中比例最高的。非心脏手术自身的危险也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运用正确、合理的术前评估手段将高龄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程度分级,根据所要开展手术的危险分级,分别采取不同的诊疗处置方案,从而降低非心脏手术的风险。

≥80岁患者需术前评估者包括: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史的患者,通过其他有创或无创检查明确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的无症状冠心病患者和具有冠心病危险因素或等危症的患者(无论是否具有冠心病的临床症状)。

识别存在心脏并发症高风险的高龄患者对选择合适的围术期治疗和有效告知手术风险至关重要。手术风险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原有的高危手术其危险分级也会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出现新的技术和手术方法,按照术后30 d心血管疾病病死率或心肌梗死发生率,可

将手术种类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建议参照表1评价非心脏手术的危险程度;同时,结合患者既往疾病情况,建议用改良心脏危险指数(Revised Cardiac Risk Index,RCRI)方法评估患者心脏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根据RCRI危险评分确定心脏并发症发生率:(1)1级:0分,心脏并发症发生率0.4%;(2)2级:1分,心脏并发症发生率0.9%;(3)3级:2分,心脏并发症发生率6.6%;(4)4级:≥3分,心脏并发症发生率11.0%。如RCRI ≥3分,建议暂停或推迟手术,见表2。

表1 非心脏术前评估手术种类与危险程度分级

表2 改良心脏危险指数(RCRI)评分

老年病临床特点

老年病临床特点 (一)临床表现不典型 由于老年人反应性减低,自觉症状轻微,因此老年病的起病大多隐匿,其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容易造成漏诊、衰诊,临床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 老年人严重感染时只有低热,甚至不发热,出现高热者很少见。老年人对寒冷刺激的反应也差,因此容易发生低温损伤且不能自知。老年人感受性差尤其是对痛觉的敏感性减退,所以心肌梗死时可以无痛,胆石症和阑尾炎的疼痛可以很轻。老年人发生严重肺炎时可以很隐袭,常无肺部症状或仅表现为食欲减退、全身无力、脱水或突然出现休克、意识障碍,往往造成误诊。此外无症状菌尿,无腹肌紧张的内脏穿孔等也多见于老年人,容易造成漏诊、误诊。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仅有少数人出现激动、烦躁不安、食欲亢进等兴奋性、代谢性增高的表现,有眼部症状、体征征象者还不到一半。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中,有许多人以心包

积液为首发表现,容易造成误诊。老年人肿瘤性疾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增加,但其肿瘤性疾病的症状却极不典型或毫无症状,常延误诊断,直至晚期方能确诊。 (二)多种疾病同时并存 同一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极为常见。如既有冠心病又有原发性高血压,同时还有慢性支气管炎、胆石症、糖尿病、良性前列腺增生等。此外同一脏器易发生多种病变,如冠心病、高心病、肺心病、老年传导系统或瓣膜的退行性病变可以同时存在。由于同一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累及多个脏器,使临床表现变得更为复杂而不典型,极易造成漏诊、误诊。老年人容易同时患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为:①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相互联系较密切,一个系统发生异常,可导致另一系统异常;②老年人很多疾病都为慢性过程,当某一器官发生急性改变时,其他器官也随之发生改变;③各种症状的出现率及损伤的累计效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造成多种疾病集于一身;老年人免疫功能障碍,造成免疫障碍性疾病同时或相继发生于同一个体;④老年人患病时,由于同时使用

冠心病的并发症

冠心病小知识 冠心病的并发症 一、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的最常见并发症,尤以室性心律失常居多,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塞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 三、冠心病并发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是指直接由于心室泵功能的损害而导致休克的综合征。 冠心病的预防 1 、合理饮食,不要偏食,不宜过量。要控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多吃素食。同时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限制体重增加。 2 、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紧张;保持足够的睡眠,培养多种情趣;保持情绪稳定,切忌急躁、激动或闷闷不乐。 3 、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活动,增强体质。养成每日运动的习惯,每次运动约20~60分为宜,可渐进增加。避免闭气用力活动,如举重、拔河、推重物等。运动时如有任何不舒服应立即休息(必要时先服药)。 4 、多喝茶,据统计资料表明,不喝茶的冠心病发病率为3.1%,偶尔喝茶的降为2.3%,常喝茶的(喝三年以上)只有1.4%。此外,冠心病的加剧,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及血栓形成有关。而茶多酚中的儿茶素以及茶多本酚在煎煮过程中不断氧化形成的茶色素,经动物体外实验均提示有显著的抗凝、促进纤溶、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5、不吸烟、酗酒,并拒抽二手烟。:烟可使动脉壁收缩,促进动脉粥

样硬化;而酗酒则易情绪激动,血压升高。 6、积极防治老年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与冠心病关系密切。 7 、预防冠心病应积极降压。下列病人达标血压应为130/80mmHg,包括:糖尿病、慢性肾病、冠心病(CAD)等危状态、颈动脉病(颈动脉杂音、超声或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动脉异常)、周围动脉病、腹主动脉病。危险评分≥10%。无以上情况达标血压为140/90mmHg。有心肌缺血表现病人,血压应慢慢下降,糖尿病人或>60岁者舒张压(DBP)低于60mmHg要小心降压。老年高血压病人脉压大者,收缩压(SBP)下降时,DBP也会降得很低(<60mmHg)。要密切注意心肌缺血症状。很老的老年人(>80岁者),降压治疗能减少脑卒中危险。 8、调整环境,学习放松心情,维持愉快平稳的心情。 9、维持正常的排泄习惯,避免便秘(避免闭气用力解便) 10、维持理想体重,理想体重算法: 男: (身高-80)xO.7±10% 女: (身高-70)x0.6±10% 11、含酒精、咖啡因等刺激性饮料,匆过量饮用。 12、请随身携带「硝化甘油药片」及小卡片( 注明:紧急联络人、姓名、电话、疾病),胸闷、胸痛时立即舌下含服药片,当服药无效或发病时勿惊慌,应安静休息,争取时间送医救治。 13、定期返院复查,并按时正确服用药物。 冠心病患者莫忘常补水 水有止渴、镇静、稀释血液、散热、润滑、利尿、运送营养等功

对于老年人冠心病临床特点70例分析

对于老年人冠心病临床特点70例分析 目的研究和探讨老年人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05月~2014年05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进行就诊的7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老年组),对他们的病症类型、发病原因等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同期就诊的70例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中青年组),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症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和统计。结果临床比较分析显示,老年组在FBG水平、LDL-C水平、非典型性症状、高血压、高血糖、多支病变、双支病变以及弥漫病变方面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组间对比的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的FBG、LDL-C水平较高,冠脉多为多支病变,临床表现主要为心绞痛、心前区不适等,且诱发原因主要为高血压和糖尿病。 标签:冠心病;老年;临床特点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它是临床上的一种非常普遍的心脏病症,且发患者数多、病症范围广[1]。老年冠心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危害严重,因此临床上必须明确老年冠心病的病症特点,并争取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更好的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2]。本文择取2011年05月~2014年05月以来,我院心内科收治的7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和70例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对他们的临床病症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现将具有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05月~2014年05月,在我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70例。患者年龄在61~89岁,平均年龄是(76.8±4.3)岁;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27例。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就诊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70例,患者年龄在29~54岁,平均年龄是(41.9±5.0)岁;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1例。 1.2方法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血液生化检查、临床症状统计、发病诱因分析以及冠脉造影检查,并就其结果进行临床比较和分析。 1.3统计学分析通过利用SPSS 11.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当对比差异值P<0.05时,则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血液生化检查分析统计学对比显示,老年组患者的FBG、LDL-C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组患者,而TG、TC以及HDL-C水平明显低于中青年组患者,组间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统计分析显示,老年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典型性心绞痛,但比例仍明显低于中青年组患者,在非典型性症状中,其心前区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防治冠心病模式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防治冠心病模式 2012年3月1日,第十五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作为国内心血管介入领域最早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极大地推动了介入心脏病学在中国的发展,缩小了我国在此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培训了我国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專业人才,提高了我国心血管疾病专业队伍的素质。会议前夕,记者采访了本次大会的联合主席,卫生部广西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主任,广西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质控中心主任,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部部长、心内科主任李浪教授。 关注冠心病的多重危险因素 “近年来,我国以冠心病为主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趋势面临快速增长的严峻局面,有人甚至说中国心脑血管病发生了井喷现象——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根据2010年我们国家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在所有死亡原因中占第一位,有超过40%的人死于这类疾病。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相关资料显示,在中国,冠心病死亡人数在世界上排在第二位。整个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非常高,已经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从2007年开始,我国直接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支出的医疗费用高达1300个亿,而且目前还在大幅度增长。” 采访一开始,李浪教授首先告诉记者,在我国,近8年以来城市的冠心病死亡率升高了53%,农村的冠心病死亡率升高了40%。并且,我国冠心病发病还表现出了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35岁至64岁的冠心病死亡人数逐年明显增加。李浪教授认为,冠心病的发病由多重危险因素影响,目前已知的主要因素,首先是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三大疾病;其次是诸如吸烟、少运动、超重或肥胖、蔬菜水果摄入少等不良的生活习惯;第三个方面,是自然规律,年纪越大,冠心病发病率越高;第四个方面,是遗传因素。其中,高血压被认为是最突出的危险因素之一,因为大量临床资料显示,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是首当其冲的。而中青年冠心病发病则主要与吸烟有关,长期吸烟等危险因素损害血管内皮功能,促进了动脉硬化,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另外,肥胖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之一,因为肥胖合并代谢综合征可能引发和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针对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这四大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李浪教授认为,防治冠心病,重在预防,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首先,戒烟和控制体重,保持平稳的血压,防止血脂异常,长期控制血胆固醇于合适的水平,适当运动增强心肌和血管功能,尽量保持生活规律,避免精神紧张。然后,饮食宜清淡、低盐,尽量减少各种油腻食物、蛋黄、动物内脏等高脂饮食,适量摄入蛋白质,多吃粗粮、水果和蔬菜。 针对中国冠心病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综合防治,李浪教授认为:“中国国情复杂,医疗水平差别大,我们应该针对冠心病的多重危险性,就符合中国国情的最经济的预防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防治模式,形成一个共识,向政府部门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些防控建议。”

2020年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与体征(课件)

2020年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与体 征(课件)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与体征 一、体征:?冠心病早期症状一般没有明确的阳性体征,但是严重的就会有第一心音减弱、心界向左下扩大、有时候在心律失常时会有心房纤颤、早搏。如果合并心衰时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两下肺可闻及湿罗音等.? 二、临床表现:?1、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型:部分患者心绞痛发作后由于心肌广泛纤维化,病变广泛,心绞痛逐渐减弱到消失,但是却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水肿、乏力、气紧等,还有各种心律失常可表现为心悸。还有部分患者是没有心绞痛,直接表现为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2、无症状心肌缺血型:很多患者有广泛的冠状动脉阻塞但没有感到过心绞痛,甚至有些患者在心肌梗塞时也没感到心绞痛。部分患者由于心电图有缺血表现,发生了心律失常,或因为运动试验阳性而做冠脉造影才发现。部分患者在发生了心脏性猝死,常规体检时发现心肌梗塞后才被发现。这类病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心肌梗塞的机会和有心绞 3、痛的病人一样,所以应注意平时的心脏保健。? 心绞痛型: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的闷胀感、压榨感,并且有明显的焦虑,持续3-5分钟,常常扩散到背部,、左侧臂部、

下颌、咽喉部、肩部,右臂。有时可累及这些部位但是不影响胸骨后区.在情绪激动、饱餐、受寒、用力等增加心肌耗氧情况下发作时被称为劳力性心绞痛,含化硝酸甘油或休息后可缓解。有时候心绞痛不典型,可表现为晕厥、虚弱、嗳气、气紧,尤其在老年人.根据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分为不稳定型和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指的使原来的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增加,或者新发作的劳力性心绞痛,或静息时发作的心绞痛.因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所以一旦发现应立即到医院就诊.稳定型心绞痛指的是发作一月以上的劳力性心绞痛,其发作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诱使发作的劳力大小、部位,能缓解疼痛的硝酸甘油用量基本稳定。 4、猝死型:指由于冠心病引起的不可预测的突然死亡,在急性症状出现以后6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所致.主要是由于缺血造成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异常,而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 5、心肌梗塞型:梗塞发生前一周左右,经常会有前驱症状,如静息和轻微体力活动时发作的心绞痛,伴有明显的疲惫和不适。梗塞时表现为持续性剧烈闷塞感、压迫感、甚至有刀割样疼痛。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个前胸,以左侧为重。部分病人可延左臂尺侧向下放射,引起左侧腕

冠心病饮食六大禁忌

冠心病饮食六大禁忌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心血管意外致死的重要原因,那么,日常生活中冠心病病人应该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呢?预防冠心病首先要从生活方式和饮食做起,主要目的是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的风险。那么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六大禁忌又是什么呢? 冠心病饮食六大禁忌 1、忌油腻对冠心病患者来说,日常饮食一定要清淡。平时应多吃新鲜蔬菜,以及水果、黑木耳,或者是豆制品;还可适当吃一些瘦肉及鱼类,尽量少吃过于油腻或高脂肪的食物。日常生活中如果有条件,可以多喝绿豆汤以及莲子汤、百合汤或者是菊花茶、荷叶茶等饮料。 2、忌冷饮对于冠心病患者的饮食,日常一定要注意禁食冷饮,因为在气温高时,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一旦进食冷饮,大多数患者的肠道突遭刺激,再者就是会引起全身血管收缩,血压突然升高,容易突发心绞痛、心梗、脑溢血。 冠心病饮食六大禁忌 3、忌吃糖糖类即指碳水化合物,它是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摄入过多可造成热量入超,在体内可转化生成脂肪,引起肥胖,并使血脂升高。因此,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尤其是控制食糖摄入量,经研究证明,在碳水化合物中升高血脂的作用,果糖高于蔗糖,蔗糖高于淀粉。故提倡进食复合糖、控制精制糖:选用淀粉,糙米、玉米等植物纤维多的食物,少进食单糖,如蔗糖、果糖。 4、忌烟酒吸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3倍。常饮烈性酒,可因酒精中毒导致心脏病和高脂血症。过多的乙醇还可使心脏耗氧量增多,加重冠心病。应戒烟、限酒,浓茶、辣椒等刺激性食物也应慎食。 5、忌暴饮暴食患有严重冠心病的患者,应采取少量多餐的原则,切忌暴饮暴食,尤其晚餐也不宜吃得过饱。尽量多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 6、忌脱水一些中老年人没有定时喝水的习惯,反而等到渴了想喝时才喝,其实这已造成程度不同的“脱水”了。老年人平时要养成定时喝水的好习惯。老年人(特别是冠心病患者)的血黏度都有所增高,脱水导致血液浓度升高,达到一定程度会出现血凝倾向,导致缺血或心脑血管堵塞,严重时可引起心肌梗死或脑卒中。建议睡前半小时、或者是半夜醒来及清晨起床后最好喝一些开水。

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关键词】冠心病健康教育老年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因冠心病而死亡者占其死亡总人数的50%。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在≥40 a的人群中占4%~7%,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已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的广泛关注[1]。有资料表明,许多冠心病患者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对自己健康的无知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本文对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进行了评估,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在我院住院的66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18例;平均年龄(72±9.85) a;首次住院46例,再次住院20例;文化程度:大学8例,高中18例,初中28例,小学及以下12例。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入组的66例冠心病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开展健康教育,观察3 w。 1.2.2 健康教育方式 (1)个体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由责任护士与患者一对一进行健康教育,介绍冠心病的产生,预防和治疗护理保健知识,并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护士长在每月的护理查房时,评估护士对健康教育的执行情况,再次给予强化。(2)集体健康教育:组织入组患者及家属集中进行健康教育,1 h~2 h·1次·w-1,并利用患者间相互介绍经验,相互学习的机会来巩固教育内容,以达到使患者重视为目的。(3)随机性教育:责任护士利用进入病房进行评估,体检或执行操作或巡视病房时的机会所进行的健康教育方式。护理过程中如发现患者有不正确的行为或有疑问时,随时纠正不良行为或提供教育咨询的需求。 1.2.3 健康教育内容 (1)心理指导:由于人到老年,不仅生理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心理变化也比较突出,易产生恐惧感、孤独感、犹豫感,掌握这些特点是健康教育的基础,根据这些特点给患者心理上疏导,酌情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特点及临床诊疗体会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特点及临床诊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9-05-22T10:12:16.813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6期作者:赵虹 [导读] 老年人冠心病临床特征多样化,合并症发生率较高,该疾病在临床上无明显现象。医院应避免误诊及漏诊现象出现,确保治疗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岭东区长胜乡卫生院 155100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冠心病的特点及临床诊疗体会。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入院接受诊疗的54例老年人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例老年人冠心病患者临床特征主要有心前区疼痛、心前区不适、心绞痛、心悸、合并高血压、心律失常、合并高血脂以及合并糖尿病,有4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经过诊疗后得以治愈。结论:老年人冠心病临床特征多样化,合并症发生率较高,该疾病在临床上无明显现象。医院应避免误诊及漏诊现象出现,确保治疗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特点;诊疗体会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elderly.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54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dmitted for treatment from July 2017 to July 2018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54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mainly precordial pain, precordial discomfort, angina, palpitations, hypertension, arrhythmia, hyperlipidemia and diabetes mellitus.Conclusion: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elderly are diverse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s high.Hospitals should avoid misdiagnosis and missed diagnosis to ensure the timeliness and accuracy of treatment. Key words: elderly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aracteristic;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方式改变以及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为首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仍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导致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规范的药物治疗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冠心病致残、致死率明显下降,但并不能使冠心病的发病率降低,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展并且建立起规范有效的心脏康复体系,已极大的提高各类人群的基础健康状况,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对老年冠心病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入院接受诊疗的54例老年人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年龄61-84岁,平均 (72.15±2.49)岁,病程4-27年,平均(15.68±10.97)年;女性20例,年龄63-86岁,平均(74.31±2.63)岁,病程5-29年,平均(16.62±11.25)年。本次所有分析对象(老年冠心病患者)均符合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1]。比较老年冠心病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包括急性冠脉综合症、未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病、重度肺动脉高压、肝肾衰竭晚期、既往有运动后晕厥史、影响运动的骨关节病、认知功能障碍等。所入选的病人均有完整的病例资料。 1.2方法 将我院于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5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统一表格记录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根据患者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另外对老年患者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如何识别冠心病、冠心病的药物、冠心病患者如何运动和冠心病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变。鼓励患者家属参加康复咨询和教育。 各项生化指标:空腹血糖(GLU)、血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探讨出老年人冠心病的临床特征、并发症表现、诊断等疾病特点,总结临床诊疗体会。 1.3观察指标 所有分析对象均符合老年冠心病诊断标准。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具体临床特征以及合并症表现。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加标准差方式(x±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老年人冠心病临床特征:入院接受诊治的5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呕吐伴恶心有2例,6例老年患者出现咳嗽现象,30例胸闷,10例老年患者心前区疼痛,20例患者心前区不适,28例患者出现心悸症状,8例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 老年人冠心病并发症临床表现:54例老年人冠心病患者并发症临床表现具体有心律失常36例、糖尿病18例、高血脂和高血压32例、心肌梗塞30例、心绞痛22例。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老年人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展。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冠状

青年和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

青年和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 标签:冠心病;青年;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 本文对我院收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的青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住院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年龄≤44岁的冠心病患者54例为青年组,年龄31~44岁,平均(41.10±4.78)岁,男45例,女9例。根据造影时间先后对年龄≥60岁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同期住院冠心病患者进行排序,用随机数字生成器随机筛选出63例作为老年组,年龄60~88岁,平均(73.30±5.22)岁,男35例,女28例。两组患者年龄和女性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危险因素的收集:回顾分析入选患者病历,记录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以及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情况(包括入院后新诊断的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并根据入院后体重和身高,计算出体质指数。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m2),记录所有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诱因、临床表现、血脂情况,并统计急性心肌梗死人数。 1.3判断标准:吸烟采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即连续或累积吸烟6个月或以上。饮酒指每天饮酒超过30g。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指直系亲属男<55岁、女<65岁患冠心病。冠心病、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诊断按照第7版内科学的诊断标准进行。血脂异常的诊断采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肥胖标准采用中国高血压指南中的定义,即体质指数≥28为肥胖。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版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冠心病的预防知识

冠心病的预防知识 一、控制冠心病的关键是什么 控制冠心病的关键在于预防。虽然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却始发于少儿期,这其间的几十年为预防工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机会。一级预防,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消灭冠心病于萌芽状态;二级预防,提高全社区冠心病的早期检出率,加强治疗,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其逆转;三级预防,及时控制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病人寿命。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即危险因素的干预。预防冠心病可采用针对全人群和高危人群两种预防策略。前者是通过改变某个人群、地区或国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有关的生活行为习惯、社会结构和经济因素,以期降低人群中危险因素的均值;后者是针对具有1个或1个以上公认的(如高血压、吸烟等)与冠心病有明确因果关系的危险因素水平的降低,才能有效地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目前公认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男性、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过早患冠心病的家族史、吸烟(现吸烟〉10支/日)、高血压、高血脂、重度肥胖(超重〉30%)、有明确的脑血管或周围血管阻塞的既往史。其中,高血压、高胆固醇及吸烟被认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3个危险因素。除性别、年龄和家族史外,其它危险因素都可以预防和治疗。 冠心病病变始儿童,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膳食结构要合理,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大量的甜食,加强体育锻炼,预防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超重和肥胖者更应主动减少热量摄入,并加强运动量。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患者,除重视危险因素干预外,更要积极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大力宣传戒烟活动,特别是要阻止儿童成为新一代烟民。 二、预防冠心病的措施 不吸烟。 只食用少量的牛油、奶油及各种油腻食物。 将你习惯食用的肉类量减少,将你食用的肉上脂肪除去,吃烧煮的肉,不要吃油煎的肉。 每周最多只吃三只鸡蛋。 吃大量水果及蔬菜,但饮食要维持平衡均匀。 减少盐的摄食量。摄食盐量低可以降低血压,并且减少发展冠状动脉病的危险。经常运动。有证据显示,每周做两、三次剧烈运动,可减少得心脏疾病的危险。但由于突然做剧烈运动很危险,必须以渐进的方式来开始实行你的运动计划。 应付精神压力,寻求各种途径来调解生活上的压力。可以培养嗜好或通过运动来松懈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情绪。 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 定时检查身体并遵照医嘱。 三、饮食习惯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不好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与“现代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据大规模的人群调查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继发性载脂蛋白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应用于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作用比较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应用于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作用比较 发表时间:2019-09-05T15:57:48.197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6期作者:张会明 [导读]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术治疗,高龄患者身体机能明显衰退。 (辽宁省军区大连第十干休所门诊部116021) 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所安置的83例离退休高龄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功能、凝血功能指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单次发作持续时间都低于对照组,而心功能指标则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氯吡格雷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指标,提高临床疗效和减轻不良反应发生率,氯吡格雷在高龄冠心病患者治疗中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高龄;冠心病;应用效果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术治疗,高龄患者身体机能明显衰退,手术创伤易诱发各种严重并发症,为此药物治疗成为高龄冠心病患者的首选,为探讨不同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应用效果,本文将常用的两种药物应用于临床中,具体应用效果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我所安置的83例离退休干部作为研究对象,83例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年龄均超过90岁,均被确诊为冠心病,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将83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平均年龄(93.9± 2.5)岁,病程在7-16年之间,平均病程(11.2±1.4)年,心绞痛类型中稳定型29例,变异型16例,合并有高血压25例,高血脂10例,对照组38例,平均年龄(94.2±2.1)岁,病程在6-14年之间,平均病程(10.5±1.7)年,心绞痛类型中稳定型24例,变异型14例,合并有高血压20例,高血脂7例,两组基础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单次口服剂量100mg,1次/d,观察组给予口服氯吡格雷片,单次口服剂量75mg,1次/d,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1]。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功能、凝血功能指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症状观察指标包括发作次数和单次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越低说明临床症状改善效果越好。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的心功能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心功能指标具体包括每博心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情况,将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类,显效是指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检查显示心肌缺血、心率等恢复正常,有效是指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检查有效改善,无效是指上述指标治疗后无改善,将前两者视为总有效率[2]。治疗期间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胃肠道反应、肾功能损伤、头痛、头晕、低血压、皮疹、白细胞减少等,通过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两种药物的安全性。 1.4 统计学分析本文实验所得数据使用SPSS16.0分析,所得数据检验方法分别为x2检验和t检验,当统计值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单次发作持续时间都低于对照组,而心功能指标则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2。

老年科冠心病护理教案

老年科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2015.08.8 教案完成时间:2015.07.22

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护理 冠心病 概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种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性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简称冠心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 急性冠脉综合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涵盖了从不稳定性心绞痛到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所致的心脏性猝死的一系列临床急症,常起病突然,可无先兆症状;危险性大,具有致命风险;若及时识别和正确处理,可挽救大量患者的生命。 一.病因发病机制 (一)病因 五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年龄,高体重 1.年龄冠心病和年龄关系密切。 2.性别冠心病多见于男性,男女比约为2~5:1,女性多在绝经后发生。 3.高脂血症脂质代谢紊乱,是冠心病重要的预测因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增高者,发生冠心病的机会较高。 4.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冠心病的患病率较血压正常人高3~4倍,与高血压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 5.长期吸烟 6.糖尿病有糖尿病病人比无糖尿病者的冠心病发病率高2倍。冠心病是成年糖尿病病人

首要的死因。 7.肥胖肥胖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增加冠心病死亡率。 8.职业体力劳动少,精神紧张的职业。 9.饮食高脂、高热量、高盐饮食、饮酒等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10.遗传因素由于遗传因素所致代谢缺陷,可导致高脂血症、肥胖和高血压等,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促发冠心病。 11.其他 A型性格,血尿酸增高以及某些内分泌病也为常见的易患因素。血小板和凝血机制改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发病机制 1.隐匿型冠心病无症状型冠心病,病人没有临床症状,仅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性改变,心肌无明显的组织形态改变。 2.心绞痛型冠心病有发作性的胸骨后疼痛,心肌无明显的组织形态改变。 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常有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并可伴有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4.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是由于长期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而引起,其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类似,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5.猝死型主要是由于缺血造成心肌局部电生理紊乱,而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病人发生心脏骤停而死亡。 心绞痛 评估病人 【病例】病人,女,55岁。发作性胸痛半年,每当急走或骑自行车上坡时感觉左胸压榨样疼痛,停止几分钟后缓解,作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有狭窄,初步诊断为心绞痛。【启发思考】什么是心绞痛?如何诊治、护理? 概念★

高龄老年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高龄老年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影响高龄(≥80岁)人群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患病率随增龄而增加,我国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亦日益增多[1]。根据《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我国人群2002—2014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死率上升,并随增龄而增加,40岁开始上升,其递增趋势近似于指数关系,80岁及以上人群AMI病死率增加更为显著。75岁~、80岁~和85岁以上年龄组AMI病死率增幅:城市男性分别是84.68/10万、207.26/10万和685.94/10万;城市女性分别是66.36/10万、215.10/10万和616.25/10万;农村男性分别是225.92/10万、347.04/10万和801.04/10万;农村女性分别是177.62/10万、348.69/10万和804.85/10万。因此,高龄人群冠心病的防治任务日趋严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随增龄逐渐加重,由于高龄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多种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常呈多支、弥漫、钙化、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等[2,3,4],易于发生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运重建治疗成功率低、出血和感染并发症发生率高,导致患者预后不良[5,6]。此外,高龄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且体弱、脏器功能减退等影响定期检查,临床漏诊率和误诊率高达65%

[7]。 为更好地规范高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就高龄老年冠心病常见类型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特点、风险评估及处理原则制定以下共识,供临床医生参考。 高龄患者稳定性冠心病诊治特点 稳定性冠心病的特点是发生可逆性的心肌需氧和(或)供氧不匹配,与缺血或低氧有关,通常由运动、情绪或其他负荷状态诱发,可重复出现,但也可呈自发性发作。临床表现包括劳力性心绞痛、血管痉挛所致静息性心绞痛、无症状性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等。 1 诊断措施选择 1 心电图: 普通心电图是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中的首选项目,但对阴性结果的判读应慎重,因为有可能合并其他问题造成心电图对缺血反应不敏感,与症状相关的心电图动态改变有助于诊断。24 h动态心电图有助于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建议对疑诊冠心病的高龄患者常规应用。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安徽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一、我国冠心病的现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 (一)患病率: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地区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15、9‰,农村地区为4、8‰,城乡合计为7、7‰,较2003年第三次调查结果大幅度升高。 (二)冠心病死亡率:2002~2011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三)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2002~2011年急性心梗死亡率呈上升态势,2005年起,农村急性心梗死亡率快速上升,至2011年已连续3年超过城市,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急性心梗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四)冠心病住院情况及费用:2012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院数为504、74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29、52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次均住院费用为16802、4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为5、78%。 (五)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数据(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数据):根据原卫生部规定,2009年起安徽省实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 2009年3827例、2010年5372例、2011年7022例、2012年8668例、2013年10137例、2014年11814

例,数据显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年手术例数逐年增加,由此推断安徽省冠心病的发病率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就是一致的,冠心病规范化防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毋庸置疑。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二、冠心病的定义及分类: (一)冠心病定义: 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就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 (二)冠心病分类: 按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与诊断标准,可将本病归类为以下五种:1、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近年来,从提高诊治效果与降低死亡率出发,临床上提出两种综合征

中国冠心病抗栓研究进展

中国冠心病抗栓研究进展 由我国心血管专家发起的,基于我国冠心病人群的多项抗栓临床研究均进展顺利或已取得较好的结果,本文对此作一简要概述。 由笔者牵头负责的I LOVE IT 2研究双联抗血小板(DAPT)亚组5年结果于2018年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术会议(TCT)期间发布,提示针对稳定性冠心病和低危ACS植入涂层可降解雷帕霉素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的患者,接受6个月DAP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劣于12个月DAPT,这一结果为不能耐受长期DAPT的缺血中低危冠心病(尤其是出血高危)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短疗程DAPT策略。该项研究的18个月结果发表于2016年Circulation介入分册,继2017年被ESC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指南引用后,于2018年再次被ESC心肌血运重建指南所引用。 目前在研的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慢病防治专项-冠心病血栓事件预测与优化干预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6YFC1301300)由北部战区总医院(原沈阳军区总医院)、阜外医院、北医三院、重庆新桥医院、广东心血管病研究所等协作进行,下面就该专项系列研究的进展情况做一简单介绍。 分题一“中国冠心病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评分系统的研究”(OPT-

CAD研究),针对解决临床实践中血栓和出血风险“预测难”的问题,在12.5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已入选14032例患者的基础上,拟通过进一步扩大样本队列获取中国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的大数据,寻找中国冠心病患者群血栓和出血的危险因素,构建简便易用的血栓和出血风险评分系统以及DAPT疗程的评分工具。该研究于2017年1月开始入选病例,目前冠心病优化抗血小板治疗注册数据库已入选1.4万例受试者(完成率已超过原计划),总计达2.8万余例,并已开始进行2年期随访。基于冠心病优化抗血小板治疗数据库,项目组开发了适用于中国冠心病患者的缺血风险预测模型:OPT-CAD评分模型,采用10个临床常规指标进行风险评分,可预测冠心病患者的长期缺血事件风险,适用于接受PCI或非PCI的人群,其准确率优于经典的GRACE评分。该项研究部分结果已发表于Cardiovasc Ther杂志(2018.36(5):e12441. )。 分题二“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拟通过建立我国最大样本的支架内血栓病例队列,构建我国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的预警评分系统,从临床、抗血小板药物、器械、操作等层面提出其防治的关键技术,并分析支架内血栓的OCT 影像学特征,探讨支架内血栓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本课题2017年5月开始入选病例,网络数据库平台已开发完成,600例回顾性研究的病例已经全部收集结束,目前正在继续入选前瞻性支架血栓患者。 分题三“冠心病抗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

路志正路志正教授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经验总结

路志正治疗老年冠心病学术经验总结 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因此积极发挥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防治老年冠心病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余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老年冠心病有其自身的病变特点、病机变化和治疗原则,兹系统总结如下。 1.老年冠心病具有四个特点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曰:“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说明老年人以元气衰、脏腑功能减退为主要的生理特点。老年冠心病则是在脏腑功能减退的基础上,发生了冠状动脉的病变而造成心脏供血和供氧的不足,相当于中医的“胸痹”、“心痛”等范畴。归纳老年冠心病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1 年人肾精已亏,元气不足,发生冠心病则程度重,预后差:现代资料说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显示为多支病变、弥漫钙化病变明显高于中青年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普遍病情重,预后差(1)。 1.2 由于老年人元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多表现为症状的多样化和不典型性,部分老年人除一般的心前区不适、胸闷、气短外,常以头晕、乏力为首发症状,有些则以肩背痛、上腹痛、牙痛为主诉(2)。 1.3 老年人气血虚弱,易引起全身病变,并发症及合并症多,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心衰等,多数老年人又往往合并高血压、中风、糖尿病等,使疾病相互作用、影响,死亡率较高,治疗也颇为棘手。 1.4 老年冠心病虽病发在心,其本为脾肾不足,发病后很容易引起五脏的功能衰竭,病变涉及部位广泛,病情复杂,传变较快。 以上特点,决定了老年冠心病的病机及病势趋向,治疗上也应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方案。 2.老年冠心病的病机变化 《金匮要略》胸痹篇指出胸痹的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即胸中阳气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阴邪上乘阳位,痹阻胸阳而致。因此,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但对中青年而言,实者多,虚者少,对老年人而言,则以虚证为主,实者次之。虚者以脾肾虚为主要表现,实证多是以寒凝、痰瘀互结交相为患。其主要病机变化为脾、肾、气血三个方面: 2.1 脾气不足,健运失司:脾胃为后天之本,在五行属土,土生万物,脾胃通过运化,不仅能使水谷转化为气、血、精、津液等营养物质,还能把这些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的各个器官,内养五脏六腑,外润四肢百骸。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脾胃运化、受纳水谷精微之功能亦随之减弱,一则气血津液生化无源,心失所养,致心气不足、脉道迟滞不畅,故心悸不宁;迁延日久,损及心阳,阳虚则寒,寒性收引,气血凝滞,导致心脉淤阻,胸闷隐痛;再是脾胃功能减退,纳化迟滞,湿聚热蕴,痰瘀互结,胸膺痹阻,心痛乃发。 2.2 肾气不足,元阳虚衰:肾为后天之本,元气之根。心肾二脏同属少阴,对于血脉的运行,起到协同作用。若年迈肾衰,肾阳不足,则心失温煦,心阳不振,鼓动无力,血行迟缓,或胸阳不足,阴寒乘之,寒凝气滞,闭塞胸阳,可发为胸痹。脾土的运化亦全赖肾气的蒸腾气化,若元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浊痹阻,易可导致胸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