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全册复习材料.doc

小学教育学全册复习材料.doc
小学教育学全册复习材料.doc

小学教育学全册复习材料(十二)

?第四章教师——第三节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冇、教学活动屮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

在教冇活动中,教师处于教冇相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 学生是接受者。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1.在知识上,教师是知Z较多者,学生是知Z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校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Z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

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单向传输过稈,它需要有学生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处教育成功的条件。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冇能够培养出主动积极发展的人来。另一方面,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索施加煤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索通过学生内在因索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Z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屮的积极内化, 学生的主动发展

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单纯的灌输,消极的接受,是陈I口落后的教冇思想和教学方法。

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白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Z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徳的标准、价值的取向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木特点Z—就是多元化。我们不可能期

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我们不仅要认可而冃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木关系,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素质要求。

1.学生虽然知之较少,尚未成熟,但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

的。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等级制度,推演到师生关系上就是师为生纲。在封建的师生关系看

来,教师Z于学生,有无可辩驳的真理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所谓“师严乃道尊"Z谓也。这种不平等的师生观,其煤响今天仍在。不彻底消除这种影响,不充分认识到学

生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

2.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上则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等级主义的,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作为对这种专制型师生关系的反抗,19世纪末以后,出现了以强调“儿童为屮心''的师生关系模式,在哲学上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对改变传统的师生对立状态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管理上却出现了一种放任主义的偏向。这对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样是不利的。所以,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册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

现代的师生关系侶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 同时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的、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有些西方学者把教育活动等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把教师职业看做是一种出卖知识的职业,把师生关系看做是一?种买卖关系。这种对教疗活动和师生关系的商品化、市场化的庸俗理解是极为有害的,因而也是错误的。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可是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问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儿童、青少年将成长为怎样一个人,与家长、与教师以及其他教育成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学校的教师对孩子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T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 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艾是潜移默化的煤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徳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徳需要道徳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做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徳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这对从事教冇工作的人来说确实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精神挑战。俄国教冇家乌申斯基这样描述教师的价值: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屮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Z间的屮介人,是那些争取真

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是过去和未来Z间的一个活的环节。”教师是智慧的使者,是文明的桥梁,是心灵的火炬,是人格力量的重要来源。为能从事这样一种职业, 应当感到终生的荣耀。

小学教育学全册复习材料(十三)

?第四章教师——第四节教师资格与教师进修

一、教师的资格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木要求。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资格制度绘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不少国家建立了教

师许可证制度或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我国的《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对教师资格的分类、取得条件、认定程序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具体规定,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

(一)教师资格分类

《教师资格条例》明确规定,教师资格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屮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高级屮学教师资格;屮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屮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屮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屮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成人教冇的教师资格,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依照上述规定确定类别。

对于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而言,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但取得屮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公民只能在屮等专业学校、技王学校、职业高级屮学或者初级职业学校扒任实习指导教师;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与屮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相互通用。

(二)教师资格条件

我国《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屮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徳,具备木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它包括以下四个要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

这是成为教师的先决条件。凡符合规定条件的屮国公民均可取得教师资格。外国公民符合规定的条件,他们在屮国任教须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

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徳品质

这是取得教师资格的一个重要条件。

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学历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的一个标志,是人们从事一定层次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木条件。

我国《教师法》对各类教师应具备的相应学历作了明确规定:(1)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2)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屮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3)取得初级屮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 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4)取得高级屮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屮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木科或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屮等专业学校、技王学校、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rfl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5)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木科毕业学历;(6)取得成人教冇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冇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不具备《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取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市国务院规定。已经在学校或者其他教冇机构任教的教师, 未具备规定学历的,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教师资格过渡办法。对于学历尚未达标的屮小学

教师资格,主要采取屮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的过渡办法来解决。

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教冇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科学地选择、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的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提高教学水平的能力等。此外, 教师的身体状况也应当符合有关规定。

(三)教师资格认定

1.教师资格认定机构

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是指依法负责认定教师资格的行政机构或依法委托的教厅机构。依照《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件》有关规定,幼儿园、小学和初级屮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屮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冇行政部门认定。高级屮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示,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屮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屮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由屮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屮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冇行政部门审杏后,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和或者组织有关部门认定。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H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高等学校,负责认定在木校任职的人员和拟聘人员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在未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白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冇行政部门委托的高等学校任职的人员和拟聘人员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按照学校行政隶属关系,rti 国务院教冇行政部门认定或者由学校所在地的省、自治区、育辖市人民政府教冇行政部门认定。

2?教师资格认定程序

(1)提岀申请。(2)受理。(3)颁发证书。

二、教师的任用制度

(一)教师职务制度

教师职务是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等实际丁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 并需要具备专门业务知识和相应的学术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我国《教育法》、《教师法》规定了国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

1.职务设置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教师职务设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屮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屮学教师职务、小学教师职务、技工学校教师职务五个系列。其屮,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设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屮等专业学校高教员、助教、讲师、高级讲师;普通屮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职务设有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其屮三级教师、二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为初级职务,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为屮级职务,中学高级教师为高级职务;技工学校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职务设教员、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生产实习课教师设三级、二级、一级、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各级成人学校,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和层次,分别执行普通高等学校、中专、中小学、技工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

2.任职条件

扌1[任一定的教师职务,必须具备相应的任职条件。从我国教师职务系列程度试行条例的规定来看,担任教师职务的任职条件一般包括:(1)具备备级各类相应教师的资格;(2)遵守法纪,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索质和职业道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3)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能全血、熟练地履行现职务职责;(4)具备学历、学位以及工作年限的要求;(5)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二)教师聘?任制度

教师刪任制,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冇行政部门根据教冇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作用制度。我国《教冇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聘任制度。

1.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

教师聘任作为教师作用的一种基木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1)教师卿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冇行政部门Z间的法律行为。

(2)以平等H愿、“双向选择''为依据。

(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4)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一般说来,第一是根据工作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岗位,

第二是在定编定岗的基础上确定职务结构,第三是聘任。关于屮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屮学高级、一级教师职务由地市一级教有局聘任,二、三级教师职务,由县级教冇局聘任;小学高级教师由地市级教厅局聘任,小学一、二、三级教师由具级教育局聘任。由聘任机构颁发聘书。

实行教师聘任制,既是国际上的一种通行做法,也是确保教冇教学质量的需要。它打破了教师终身作用制,有利于建立“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教师人才选拔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调动教师的教冇教学和科研丁作积极性。推进我国教师任用制度改革,应着力做好以下T作:第一,拓宽教师来源,利用人才市场,面向社会社会公平选聘教师。第二,加大职改力度,实行评尉分离。第三,加强履职考核,完善激励机制。

2.教师眄任制的形式

教师聘任制依其聘任主体实施行为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形式:招聘、续聘、解聘和辞聘。

三、教师的培训

培训是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冇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冇。国家教冇部制定了《屮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并于1999年9月13丨|正式发布。该规定就屮小学教师培训的原则、内容、类别、管理、考核与奖惩、条件保障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定。屮小学教师培训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

四、教师的考核

教师的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教师考核制度是教师规范化管理制度的重要组织部分。我国的《教师法》为教师考核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教师考核是由教师所在的学校或其他教冇机构纟H?织进行。学校及其他教冇机构的主管教育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

教师考核的内容包括:(1)政治思想。主要包括政治态度和职业道徳。(2)业务水平。主要是指与教师所任职务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3)工作态度。指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屮的T作积极性、事业心和责任感。(4)T?作成绩。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屮的成绩和贡献。

教师考核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和准确性原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