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湘乡邓禹墓与元侯祠
《名胜联集》

《名胜联集》名胜联集:江苏(1)本组收仪征、常州、吴县名胜联休言圣教有元机,不外正心诚意;莫向神仙求秘诀,静思孝子忠臣。
仪征赞化宫素志矢同坚,到此各有因缘,莫仅闲谈几句;黄粱犹未熟,急早行些功德,不枉好梦一场。
仪征赞化宫高山仰止;大河前横。
仪征赞化宫绿柳红蓼渔墅;白沙翠竹江村。
仪征銮江集景曲阁池边起;长柳桥外横。
梅尧臣题仪征东园道有源头,立言、立功、立德;工无驻足,希贤、希圣、希天。
常州红梅公园玄妙观山门。
玄妙观即红梅公园红梅阁,据传张紫阳真人曾在此修炼,龚子彬随仙人飞往云南折梅归来植之成林,故名,瞿秋白之父瞿世纬慕龚于彬,故字“稚彬”,并绘玄妙观全图于古春轩壁上。
秋白少年时期常来此读书和休息可记前踪,重来何处?听蒲牢八百,鸟语二三,剧怜断碣残碑,都是当年新院宇;也曾到此,小作勾留,看塔影参差,梅花浅淡,屈指春风秋雨,于今几度换沧桑。
常州红梅公园长春院。
蒲牢:蒲牢系海边兽名,寺院钟顶兽纽,即蒲牢形象,蒲牢畏鲸,鲸去之,蒲牢辄大鸣,声闻百里,故咏钟声以蒲牢喻之法会之盛,闻于遐迩;妙胜之严,甲于东南。
常州天宁寺,在红梅公园南,有“千年古刹”之称,始建于唐永徽年间栋宇摩霄汉;金碧灿云霞。
集句题常州天宁寺合相证三摩,光融西竺;众香超万有,界现南蓝。
乾隆题常州天宁寺大雄宝殿。
众香:即众香国,《维摩诘经·下·香积佛品十》:“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
蓝:是佛寺伽蓝的简称。
伽蓝是梵语,蓝字可单用,意译即僧院,“南蓝”指天宁寺为南方的佛寺律路控吴趋,君子至斯欣得见;邮亭掬惠水,好山相对欲忘机。
韩锡胙题常州皇华亭石曼卿死而为灵,古有寓公膺神庙;孙真人伺之疗疾,长留大药寿民生。
常州阳湖神医殿北去三河扬子渡;南通百渎蠡湖船。
金粟香题常州东门政成桥。
三河:水名,在江苏西部,起自洪泽湖,东南通高邮湖。
渎:江、淮、河、济为四渎。
蠡湖船:指越王勾践的大夫范蠡与西施乘船赴会稽事继坡公舣舟,谁为过客;问相如题柱,可比升仙。
平襄侯祠——精选推荐

平襄侯祠平襄侯祠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关景区内,又称姜维祠、伯约庙、姜公祠、钵盂寺。
平襄侯祠姜维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分前后两院,前院塑刘关张坐像,名武圣宫,后院正殿塑姜维坐像,名忠勤祠。
现在看到的姜维祠是2009年在原址上重建的,重建的姜维祠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包括姜维殿、授略堂和姜维墓。
平襄侯祠前祠后墓,属墓祠:姜维生、死均未在剑阁,不属宗祠,应为名人祠;为蜀国而死,站在四川的角度,属英烈祠;供奉姜维一人,属于专祠。
平襄侯祠的主题是:展现出“但有远志,不在当归”的精神,激励后人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艰苦奋斗、矢志不渝。
祠堂结构姜维点将台祠前广场上,有姜维塑像,名叫姜维点将台。
姜维点将台姜维殿跨进祠门,首先看到的是平襄侯祠的前院正殿——姜维殿,正殿上方,高悬“志继洪轨”匾额,意思是姜维立志继承诸葛亮所规划的伟大宏图。
正殿正中,堂挂帷幕,一如军帐。
姜维全身甲胄,外罩战袍,头戴帅盔,腰悬宝剑,足登武靴,左右陪祠身着戎装的张疑、廖化、张翼、董厥四将,前面置大案一张。
再现出姜维“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的历史场景。
殿内有一组青铜浮雕,记述了姜维镇守剑门关时的主要事迹。
第一幅浮雕题为“归附蜀汉”,说的是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兵祁山,正好遇上天水太守马遵率领姜维等下巡属县,听到蜀军到来,怀疑姜维等人有贰心,便逃到上邽依据城池自保。
姜维追到后马遵紧闭城门,不予接纳,姜维只好又返回冀县,而冀县也不接纳他。
诸葛亮智取南安、天水、安定以后,各郡县都纷纷归顺,于是姜维便率众人一起投奔了诸葛亮,这是姜维真正走向蜀汉历史舞台的开始。
姜维殿第二幅浮雕“表奏固关”讲述的是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兵败侯和。
因黄皓弄权,谯周批评,姜维不敢回成都,回军驻扎沓中。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向后主上表说:“听说钟会在关中整饬训练军队,盘算着进攻,应同时派遣张翼、廖化二人统率各军分别把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患于未然”。
邓氏家族史——精选推荐

邓氏家族史据姓氏学家考证,现今遍布海内外的邓姓绝大部分是来自商周侯国——邓国的邓姓。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南阳邓氏祖谱源流序》、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綦》及宋代陈彭年的《广韵》等史籍均记载,商王武丁封其叔父曼于邓国,称邓侯。
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邓国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武丁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1250年至1192年。
自武丁时邓曼受封获氏,至今已有3200余年历史了。
目录邓姓起源受姓源流简表受姓源流祥考邓姓迁徙概述邓姓分布邓姓家谱介绍邓姓家谱文献目录邓姓字辈邓氏联谱九十六字韵派语《邓氏家谱》与商史研究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南阳邓氏流源歌邓氏族谱(大部分邓氏客家人都属于这一系)姓氏略考(邓姓-家谱文献)鄧國威缕述鄧姓歷史邓氏族谱家训邓姓胜迹邓姓名人百家姓氏寻根--邓!邓姓起源邓即桃木,是猴图腾的夸父族人设立中天建鼓的灵台.建鼓来源于伏羲氏的龙图腾,伏羲氏的后裔有蛟氏女安登是炎帝的母亲,而夸父是炎帝的子孙,所以在夸父的族徽中就有安登的"登"的遗传基因,我们叫作"文化因".“邓”在甲骨文和早期金文中写作“登”,作双手捧豆型。
“豆”是古时一种高脚盘状陶器,“登”就是五谷成熟,双手捧着盛满食物的豆祭祀天地。
后来又在登字旁边加“邑”字,“邑”是都城或城市,说明邓地不仅物产丰富,且适合建都立邑。
繁体作“鄧”,后简化为邓。
邓姓是我国的百家大姓之一,总人口约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4%,在当今我国常见大姓中,邓姓居第34位。
据姓氏学家考证,现今遍布海内外的邓姓绝大部分是来自商周侯国——邓国的邓姓。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南阳邓氏祖谱源流序》、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綦》及宋代陈彭年的《广韵》等史籍均记载,商王武丁封其叔父曼于邓国,称邓侯。
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邓国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武丁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1250年至1192年。
沁阳石质文物科技保护——邓禹冢石辟邪修复

河南省沁阳市博物馆位于市区东南隅,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它是在原天宁寺旧址上建立起来的。
该寺始建于隋代,时名长寿寺,唐武后时易名大云寺,金代又易名为天宁寺。
沁阳市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万余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000多件(套),包括石器、陶器、铜器、瓷器、玉器和书法绘画作品等。
博物馆现有面积10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河南省旅游景点、国家级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三级博物馆,多次被评为省市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自2009年1月1日开始向社会免费开放。
沁阳市博物馆藏珍贵石质文物——邓禹冢石辟邪原在王曲乡里村邓禹冢南约50米处,1984年征调到沁阳文管会,1985年4月收入馆藏。
东汉。
长190厘米,残高115厘米。
二级。
邓禹(2—58),字仲华,东汉初南阳新野板桥铺人,居刘秀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光武帝时大司徒(宰相),封酂侯,改封高密侯。
汉明帝时太傅,公元58沁阳石质文物科技保护——邓禹冢石辟邪修复邓禹冢石辟邪焦作市博物馆 刘 鑫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梁宏刚 河北文物保护中心 刘佳旭年卒,葬于刘秀拜将的原地河内(今沁阳王曲乡里村)。
鼓腹,肩生双翼,小腹疾收,臀部耸起,颌下有毛,长毛下垂,胸部横雕有层层弦纹,此间有阴刻短毛,小腹部显露隆起的肋骨,圆柱脊,四肢呈奔驰状,通体采用圆雕、浮雕及阴线结合的手法,雕凿砥砺而成,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现保存于沁阳市博物馆室外,露天放置在水泥和砖砌台上,坐西朝东,靠近馆内池塘。
曾用水泥和木质榫进行石辟邪头部的固定和粘接,头部粘接面中部存在固定榫的圆形和方形打眼。
从收藏至今的保存过程中,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损伤,主要病害有尘埃污垢、表面污渍、表面硬结物、表面风化、裂隙、断裂、残缺等,个别表面酥粉,通体风化严重。
同时受到池塘水汽影响,文物底部返碱严重,太阳光直接照射,加速文物表面脱落。
针对沁阳市博物馆藏珍贵石质文物——邓禹冢石辟邪,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为指导,进行综合科左视图右视图病害线图学分析研究,根据文物保存实际状况和保护需求,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措施,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制止新的破坏。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市区 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址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市区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址湖南省湘潭市位于中国中南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作为湖南省的重要城市之一,湘潭市区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这些遗址见证了湘潭市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本文将介绍湘潭市区的一些重要历史文化遗址,展示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第一部分:岳麓山岳麓山是湘潭市区最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址之一。
它位于湘潭市区西南部,是湘潭的象征性地标。
岳麓山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
岳麓山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文化精髓,是湖南省重要的道教和佛教圣地之一。
岳麓山上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如岳麓书院、岳麓山楼等。
这些景点保存完好,展示了湘潭市区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游客可以在岳麓山上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优美的文化氛围,体验到丰富的历史内涵。
第二部分:湘潭古城墙湘潭古城墙是湘潭市区另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
它位于湘潭市区中心,是湘潭市乃至湖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古代城市遗址之一。
湘潭古城墙建于明代,是中国现存保存最完整的城墙之一。
湘潭古城墙周长约4公里,由城墙、城门和城楼等组成。
城墙高大厚实,体现了明代建筑的特点。
登上城墙,可以俯瞰湘潭市区的美景,感受到古代城市的繁华与庄严。
同时,湘潭古城墙还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古建展览、文化论坛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
第三部分:湘潭大学湘潭大学作为湖南省的重点高校,也是湘潭市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湘潭大学座落在湘潭市区北部,占地面积广阔,环境优美,是湘潭市的一张名片。
湘潭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3年,是湘潭市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学校内有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如小天鹅塘、彦泽图书馆等。
这些建筑物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展示了湘潭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湘潭大学还是湖南省重要的科研和文化交流中心,承载着湖南省科技创新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重任。
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前来交流和参观。
湘乡常识

湘乡,湘军故里,楚南重镇,古称龙城。
位于湖南省中部,北邻韶山22公里,东距长沙80公里,为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重要工业基地和休闲旅游城市。
总面积1975平方公里,人口78.72万,下辖3乡15镇4个街道办事处。
中文名称:湘乡外文名称:Xiangxiang别名:龙城行政区类别:县级市所属地区:湖南省湘潭市下辖地区:望春门办事处、新湘路办事处等政府驻地:湘乡市务门前街电话区号:0731邮政区码:411400地理位置:湖南省中部面积:1975平方公里人口:78.72万(2010年)方言:湘语(湘乡话)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著名景点:云门寺,湖南水府旅游区,东山书院,文庙,伏虎井,褚公祠火车站:湘乡站车牌代码:湘C特产:韶峰水泥,骄杨啤酒湘乡城区夜景湘乡,历史悠久,英才辈出。
辛亥革命先躯龚铁铮,共和国军事家、红军杰出将领黄公略,大将陈赓与谭政,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李卓然,上将丁秋生,国际诗人萧三,著名儿童文学家张天翼,一代报人成舍我,“中国佛教最杰出高僧”虚云法师等都诞生在湘乡。
一代伟人毛泽东、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蔡和森曾分别在湘乡东山学校和湘乡一中求学。
新中国成立后,又走出了贺国强、成思危、宋文汉、丁一平等一批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
概况“自古无湘不成军,天下湘军出湘乡”。
湘乡曾‘以百里之地荟萃群才,以一军之威维系全局”、“以一县之兵,征伐十八省”,历经半个多世纪,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旅游资源这里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书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湘乡市风光(17张)发现战国以来的古墓葬5000多座及大量文物。
文庙、伏虎井、褚公祠、观音阁、状元塔、宋窑遗址等20多处古迹保存完好。
宋代古刹云门寺,内有全国第二大千手千眼观音塑像和汉白玉雕刻的十八罗汉,成为国内外佛教信徒拜谒的圣地,整日香火绵绵,钟磬悠悠。
湖南水府旅游区,碧波荡漾,山峦影叠,风景秀丽,步移景换,享有“天下水府、人间瑶池”之美誉,为湖南省新潇湘休闲八景之一。
南阳范蠡祠解说词

南阳范蠡祠解说词
欢迎各位游客来到南阳范蠡祠,这里是春秋时期越国名臣范蠡的隐居之地。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地三户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
他帮助越王勾践兴越灭吴,功成后激流勇退,经商致富,留下了“三致千金”的美誉。
南阳范蠡祠位于南阳市宛城区人民南路,是为纪念范蠡而建。
这座祠堂始建于东晋,后经历代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
整个祠堂占地约XX平方米,坐北向南,布局规整,分前、中、后三进院落。
主要建筑有山门、大殿、东西配殿等,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覆盖。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
东西配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
走进山门,迎面是一尊范蠡的石雕像,像高X米,基座高X米,雕刻细腻,栩栩如生。
大殿内供奉着范蠡的彩色塑像,两侧陈列着有关范蠡的碑刻和文献资料。
后院为范蠡墓,高X米,直径X米,简洁肃穆。
南阳范蠡祠不仅是历史名人的纪念地,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文化景观。
在这里,您可以领略到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感受到范蠡智慧与才华的魅力。
同时,这里也是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感谢各位游客来到南阳范蠡祠参观,希望您在这里度过一个愉快而难忘的时光。
邓尉梅花赋第十一段赏析【清代】彭定求骈体文

作品赏析
• 东汉的太尉邓禹是复兴汉室的赫赫功臣,只因他曾隐居于此,地以人传,这儿的山便得了邓尉这个美名。 从那时起,这里的村民就有植梅的习俗,留下了“邓尉梅花甲天下”的美誉,直到如今这儿远离闹市, 听不到喧嚣的声音,显得宁静优美。这时寒气未消,游人不多,益发清雅宜人。路边、湖畔、山下、树 树梅花,都竞相含苞吐艳,使山川为之生色不少。转过山脚,万花丛中,映现出一角黄墙黑瓦,那就是 后人为奉祀邓禹而建的司徒庙。
• 邓尉山麓的梅花每到花季,历来都吸引了众多的名人前去探梅,欣赏梅花傲雪怒放的风姿。在康熙三十 五年,江苏巡抚宋荦到邓尉山游览赏梅,但见漫山遍野梅花竞妍,若残雪压枝,又可闻香气盈盈,一眼 望去如海荡漾,蔚为壮观,触景生情,遂题下这千古绝名的“香雪海”,并将此三字镌刻于崖壁,自此 香雪海即名扬四海。香雪海之名形象的概括了梅花的神韵、香味、色彩和遍布周边的数量之广。据历史 记载,乾隆亦闻其名,六次南巡每次必到香雪海赏梅。当然,梅花是在冬末春初时节开放的,皇上的六 次南巡是不可能都会是在那个季节的,就算不是花季,来到南方而旧地重游也是有其可能的,追忆往昔 必定同样的感慨万千,所以,喜欢写诗的乾隆也就仿古人那样,写下了许多赞美梅花的诗篇,现有诗碑 一座,立于山崖旁,诗碑上的字迹因年代久远而模糊,可还是透露出帝王同样的风流秀妍的个性。诗碑 旁是著名的“梅花亭”,此亭由近代吴中工匠香山帮传人姚承祖之手。此亭之顶端形如梅花之瓣,顶上 雕一仙鹤,是取自林和靖的“梅妻鹤子”之意,其他各亭的顶端都一样的雕有仙鹤单腿站立,俯视着周 边的花开花落,四时之变。Βιβλιοθήκη 国学 骈体文邓尉梅花赋
第十一段
清代 彭定求
作品赏析
• 邓尉山位于苏州城西南30公里处,吴中区光福镇西南部,因东汉太尉邓禹曾隐 居于此而得名。邓尉山一带是江南著名的探梅胜地,名为“香雪海”。
湖南沅陵:大禹之陵(上篇)

湖南沅陵:大禹之陵(上篇)阳国胜【摘要】古史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陵墓所在至今尚无定论.《墨子》载禹葬会稽山,《山海经》载会稽山在楚南;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禹葬会稽之山在江南沅水流域;考证沅水之畔的古沅陵县境内有会稽山地名,有禹庙、禹王碑、禹穴等古迹;又沅陵地名源于\"元陵\",具有\"天下第一陵\"的含义.系列证据表明:湖南古沅陵地区是大禹陵墓所在地.【期刊名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5)006【总页数】6页(P54-59)【关键词】禹陵;沅陵;会稽山;禹王碑;禹庙【作者】阳国胜【作者单位】怀化学院,湖南怀化4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大禹是中国古史传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夏朝五百年天下的开国之君。
传统观点认为,大禹之陵在“吴越会稽”即今浙江绍兴的会稽山:司马迁《史记》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曾专程到浙江“祭大禹”;明代朱元璋更是将浙江绍兴禹陵列为国家重点祭祀的三十六座王陵之一。
但是1985年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林华东先生在《浙江学刊》发表《绍兴会稽与禹无涉》一文,彻底否定了“绍兴说”。
后相继有学者提出禹陵“辽西说”“山东说”和“河东说”,这些都因证据乏力无以让学术界侧目。
笔者在此大胆提出禹陵在沅陵新说,或可了却这桩历史悬案。
一、从“沅陵”想到“禹陵”“沅陵”这个地名让笔者着迷了好多年。
因为据梁《玉篇》和《南齐书》,“陵”字有“冢”和“葬”的含义,那些带“陵”字的古地名也往往与帝王陵有关,如陕西延安之黄陵据说是黄帝所葬之地;湖南永州之零陵据说是“舜帝陵寝”之地;湖南株洲之茶陵据说是“炎帝崩葬之地”。
笔者正是按照这个思路去探秘“沅陵”的。
2002年湘西里耶出土一批秦简,其简牍中有关于“洞庭郡”及所辖“迁陵”、“酉阳”、“沅陵”等县的记载[1]。
这说明“沅陵”是一个当相古老的地名。
囊萤夜读文言文翻译 《囊萤夜读》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拼音通用6篇-最新

囊萤夜读文言文翻译《囊萤夜读》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拼音通用6篇囊萤夜读这个成语讲的是一个东晋名叫做车胤的人勤奋好学,利用萤火虫来照明读书的故事。
车胤囊萤夜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囊萤夜读文言文翻译《囊萤夜读》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拼音》,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囊萤夜读文言文翻译《囊萤夜读》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拼音篇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汝杀彘(zhì)。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
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
”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
(1)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
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
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
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2)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
之,前一个作助词“的”,后一个作动词“去”。
(3)其子随之而泣:曾子的孩子就哭了。
之:指曾子妻子要去市场。
(4)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5)反:通“返”,返回。
(6)顾反为女杀彘:回头回家时给你杀猪(吃)。
武侯祠唐碑碑文及译文

武侯祠唐碑碑文及译文一、碑文原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圣唐元和四年,岁在己丑,二月二十九日建。
山南西道节度行军司马、朝议郎、检校尚书吏部郎中、兼成都少尹、侍御史、赐绯鱼袋武元衡撰。
昔在先主,思启疆宇,扰攘靡依,英雄无辅。
爰得武侯,先定蜀土。
道德城池,礼义干橹。
煦物如春,化人如神。
劳而不怨,用之有伦。
柔服蛮落,铺敦渭滨。
摄迹畏威,杂居怀仁。
中原旰食,不测不克。
以待可胜,允臻其极。
天未悔祸,公命不果。
汉祚其亡,将星中堕。
反旗鸣鼓,犹走司马。
死而可作,当小天下。
尚父作周,阿衡佐商。
兼齐管、晏,总汉萧、张。
易代而生,易地而理。
遭遇丰约,亦皆然矣。
呜呼!奇谋奋发,美志夭遏。
吁嗟严、立,咸受谪罚。
闻之痛之,或泣或绝。
甘棠勿翦,骈邑斯夺。
由是而言,殊途共辙。
本于忠恕,孰不感悦。
苟非诚悫,徒云固结。
古柏森森,遗庙沉沉。
不殄禋祀,以迄于今。
靡不骏奔,若有昭临。
蜀国之风,蜀人之心。
锦江清波,玉垒峻岑。
入海际天,知公德音。
尚想公德,思蜀人吟。
二、译文圣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己丑年,二月二十九日建立此碑。
撰写碑文的是山南西道节度行军司马、朝议郎、检校尚书吏部郎中、兼成都少尹、侍御史、赐绯鱼袋武元衡。
往昔先主刘备,想要开拓疆土,当时天下纷扰不安,没有依靠,也缺乏英雄豪杰的辅佐。
于是得到了武侯诸葛亮,他首先安定了蜀地。
他以道德为城池,以礼义为盾牌。
像春天般温暖地对待万物,感化民众如同神明。
使民众辛劳却无怨言,用人非常得当。
使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顺服,在渭滨也广布他的仁德。
少数民族因为敬畏他的声威而收敛行迹,与汉族杂居相处而心怀仁德。
中原地区的曹操为战事忙碌(旰食),不能预测也不能战胜诸葛亮。
诸葛亮等待能够胜利的时机,确实达到了很高的军事境界。
上天还没有消除灾祸(指汉朝国运将终),武侯的使命未能最终完成。
汉朝的国运将要灭亡,他这颗将星中途陨落。
11《种树郭橐驼传》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小结: 本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
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 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文本梳理第二段
以……为业
观赏游览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迎接 用、雇佣
移植 高大茂盛 结果实早且多
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
文本解读
请同学们自主诵读第一段,思考: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橐驼”这 个绰号并不雅,为何要自称呢?
“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甚善,名我固当”“亦自谓橐驼云”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残疾者多忌讳他人言及其残疾,他竟坦然纳受“驼”名,还自谓 “橐驼”,正视自己的身体缺憾,懂得自我解嘲,可见其性情谐趣、 坦荡明达,不因病偻而自卑,形丑而豁达,身残而自信。
第四段
从早到晚
勉励
收割 你们的 丝头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xù】尔植,督尔获,早缫【sāo】而绪,
线 养育 养好
木梆 我们小民 中断
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
慰劳
靠什么 使繁盛 性命
晚饭早饭
【sūn yōng】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
第三段
繁殖
天性 使达到 罢了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zī】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
方法
根
培土
原来的 捣土 已经 这样
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
离开 照看 栽种
放下
保全
不复顾。其莳【shì】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
湖南氏族源流邓

《湖南氏族源流(邓氏部分)》一、长沙邓氏长沙罐山邓氏始迁祖斌公,明成化17年(1481)由江西南昌迁善化,落业罐山。
三传为隆公,生子五:朝祖、朝武、朝金、朝暘、朝銮。
金、暘、銮三房之后无传。
祖、武二房族谱始修于清乾隆4年(1739),道光24年(1844)续修。
派歌:朝廷添元启,学世祖文思,功立太常纪,名传金榜知,绍先承邓序,裕后振宗支,爵让徽猷贵,政留广爱奇。
长沙格塘邓氏鼻祖禹公,字仲华,汉封高密侯。
始迁祖均祥公,明进士,任湖南邵阳县知县,敕授文林郎,世居长邑新康都格塘。
浏阳南山桥邓氏系出友忠公派,友忠公之六世孙谦亨,宋末由荐辟任隆兴总管,建三贤书院,欧阳圭斋先生为之记。
谦亨公生五子:杞、桂、椿、柏、梓。
桂,字狮岸,元时偕弟梓由江西奉新县迁湖南浏阳县,梓衍浏北白洲邓家桥。
桂居浏阳南山桥,裔孙居浏北连溪镇南山桥及平岗洞等地。
宗祠在南山桥。
至1930年,男丁290余人,女口160余人。
班序:狮达伯应汝,梓宗志惟仁,正显崇守德,本贵再明伦,继序彰全盛,绍先文武同,盈庭诗礼训,万世振家声。
浏阳茨山冲邓氏系出谦亨公五子梓(一作紫),梓生世显,世显之子立夫生应福,明时由江西迁浏阳北乡。
后裔世居沙市街茨山冲及长沙七家冲等地。
宗祠在茨山冲。
至1930年,男女丁口30余人。
浏阳白洲邓氏系出谦亨公五子梓(一作紫),梓之子世显生明夫,明夫生三子:南高、应荣、义卿。
南高、义卿二公子孙居长沙南城;应荣,字十四,于明洪武初由江西奉新县迁居浏阳白洲段,应荣公之子汝珪子三:梓琦、梓珊、梓琳,后裔居华果园、湖背屋、淳口段、下神山、上字口、彰家坡、大屋山、枫林洞、云峰台山麓、长春埠、廓下横垣坡七里桥、团塘栗家湾、鰕龙塅及浏南、长沙等地。
至1930年,男女丁口1200余人。
班序同南山桥。
浏阳团塘邓氏系出应荣公子汝珪,汝珪之子梓珊之长子宗义,字制宜,明正德间由油榨塘迁居团塘,生四子:志韬、志瑞、志端、志先。
裔孙居浏北团塘、高陂段、栗家湾、渡头园等地。
古代湘乡“八景”扯谭

古代湘乡“八景”扯谭古代湘乡县志始修于明成化,终于清同治,共十二部。
其中明代四部:成化志、正德志、嘉靖志、万历志,均无存。
清代八部,现存四部:康熙癸丑志、乾隆志、道光志、同治志,均载“八景”。
由于明代志无存,明代是否出现了“八景”体系未可知,不过嘉靖《湖广图经志书》、《长沙府志》载有“涟湘八景”,曰飞来佛、罗汉烟、铜坑井、卷帘水、洗笔池、紫荆台、芗泉井、石鱼屏或称石鱼山。
且《湖广图经志书》载有戴儒的“涟湘八景”诗。
同治志载:“戴儒,广东饶平人,成化中教谕,博古通今,诱诲不倦,每课生徒,定差等,皆大服群心。
暇则游历名胜,所至辄有题咏,尤工于集古,巧合自然。
”入祀名宦。
由此可以断定,“涟湘八景”是湘乡最早的“八景”体系,由戴儒提出,最早载于成化志。
姑以成化“八景”称之。
戴儒是“八景”体系的总结、提出者,并不是“八景”的发现者,因为“八景”中的每一景都有悠久的历史。
石鱼山载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芗泉井出现在南朝刘宋,洗笔池出现在唐代,飞来佛、罗汉烟的故事分别产生于五代、北宋,铜坑井、卷帘水、紫荆台致迟在元代已出现。
戴儒把它们组成“八景”,盖因其早已脍炙人口,深入人心。
清代首部县志在顺治,康熙癸丑(十二年)续修,所载“八景”与成化“八景”不同,曰东山起凤、涟水卷帘、笔沼春云、铜坑夕照、碧洲芳渡、紫树元台、芗泉潄琼、石鱼鼓鬛。
康熙癸丑志还载有龙应滨的铜坑夕照、紫树元台、东台起凤诗,龙应河的碧洲芳渡诗,周汝观的涟水卷帘、笔沼春云、石鱼鼓鬣、芗井漱琼诗,正好凑成“八景”。
龙应滨、龙应河、周汝观均是明人,他们的“八景”诗是巧合?抑或康熙癸丑志“八景”在明代已经形成了体系?由于正德、嘉靖、万历志无存,我们无法通过它们找到答案。
龙应滨、龙应河出自本邑望族城南龙氏,为共高祖的兄弟据《城南龙氏族谱》。
龙应滨声名卓著,“嘉靖乙卯举人,知广东长宁县。
县土广而沃,奸人多逋赋以累平民,追呼日迫,遂匿山谷为盗。
应滨悉为代完。
奸人感其义,咸改辙乐输,民无复为盗者。
蓬安濂溪祠简介

蓬安濂溪祠简介
蓬安县濂溪祠位于蓬安县城东约一公里处的金溪镇,祠建于明代,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物古迹,也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祠堂。
该祠有两进院落,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
据《蓬安县志》记载:“濂溪祠,在城西南六里。
宋时,邑人蔡景素、李汉公(即李纲)游其地,立祠以祀之。
”(《蓬安县志》卷一)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
北宋时曾任过永州、岳州、湖北等地的太守。
他所作的《爱莲说》(亦名《爱莲说》)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名篇之一,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也是一位极有成就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蓬安县志》记载:“濂溪祠在县东南六里金山之西……宋景素、李汉公游其地立祠以祀之”。
(《蓬安县志》卷二)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和考证,濂溪祠在金溪上游五里金山之西的金溪之西。
金溪山离县城约有五里远,它是一个长满绿树、山青水绿的地方。
—— 1 —1 —。
漫谈湖南湘潭出土的商代豕尊

漫谈湖南湘潭出土的商代豕尊
刘敦愿
【期刊名称】《中国农史》
【年(卷),期】1983()2
【摘要】一九八一年初,湖南湘潭船形山出土了一件商代晚期的豕尊。
商周时期的兽尊铸作猪形,这还是第一次发现。
这件青铜豸尊体型巨大厚重,长72厘米,通高40厘米,重39.5公斤;猪形塑造得非常逼真,通体满布雷纹、兽面纹、鳞甲纹等,刻镂深沉,线条刚劲洗练,既是一件精美的祭器,又是一件卓越的雕塑艺术品;器口开在猪的脊部,盖作椭圆形,盖纽塑作立鸟形。
【总页数】3页(P43-45)
【关键词】商周时期;兽面纹;椭圆形;青铜;省博物馆;鳞甲;古代居民;左传;甲骨文;说文解字
【作者】刘敦愿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F329
【相关文献】
1.湖南醴陵出土商代铜象尊的纹饰研究 [J], 吴欢
2.广州增城墨依山遗址出土商代大口尊的保护修复 [J], 林莉琼;
3.湘潭县出土商代豕尊 [J], 何介钧
4.汨罗出土的商代青铜豕磬探析 [J], 张中一
5.沙市近郊出土的商代大型铜尊 [J], 彭锦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南常德德山茅湾战国墓发掘简报

湖南常德德山茅湾战国墓发掘简报
常德市文物事业管理处
【期刊名称】《江汉考古》
【年(卷),期】1997()3
【总页数】6页(P33-38)
【关键词】战国墓;湖南常德;湘西北地区;常德市;随葬品;发掘简报;腹径;墓葬;战国晚期;长宽比
【作者】常德市文物事业管理处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湖南益阳枇杷树山墓群战国至秦代墓葬发掘简报 [J],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湖南省汨罗市归州山战国墓第三次发掘简报 [J], 黄军认; 罗仁林; 廖阳; 王新平; 翁雄胜; 周辉宇; 邓雯心
3.湖南益阳十字山墓群2018年度战国墓葬发掘简报 [J],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4.湖南常德德山战国墓出土鸟篆铭文戈 [J],
5.湖南常德跑马岗战国墓发掘简报 [J], 龙朝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乡邓禹墓与元侯祠陈湘魁湘乡市月山镇江田村珠陂湾有一处古迹名墓——东汉高密侯邓禹墓,市城南门有一处古迹祠庙——邓元侯祠。
佐汉光武中兴的开国元勋邓禹是南阳新野人,为何在湖南湘乡有其墓与祠?今阅考史、志、谱等文献,探索其历史渊源,特撰此文详述之——邓禹(公元2~58),字仲华,东汉南阳新野人,年十三能诵诗书,后受业长安。
时刘秀(汉高祖九世孙)亦游学京师,禹虽年幼,见刘秀,知其非常人,遂相亲附,数年归家。
时天下板荡,汉兵起,更始(汉宗室刘玄)立,众皆荐举禹,禹不肯从。
及闻刘秀安集河北,禹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
刘秀见之甚欢,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两人宏论天下,共图“立高祖之业,拯万民之命”。
刘秀原怀匡复之志(自高祖刘邦开基汉室,传二百年后王莽鸩杀汉平帝,使孺子婴即位,莽摄政,改国号新,汉室乃为王莽所篡),得禹贤辅,每事与定计议,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由是广揽英雄,共佐王业。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虎斗龙争”,“妙算龙韬虎略,英雄铁马金戈”,经多年征战,刘秀终得光复刘家天下。
更始三年(25),刘秀即帝位,称光武帝,改元建武,建都洛阳(史称“光武中兴”)。
邓禹抱辅世之才,储王佐之略,建武元年(禹时年廿四)即以功高封为酂侯,食邑万户,二年封为梁侯。
十三年,邓禹以定鼎之功,封为高密侯,食邑四县。
天下既定,论功邓禹居第一。
汉明帝时禹拜为太傅,进见东向,极为尊宠,“国倚之若长城”。
永平三年于南宫云台图功臣像,“太傅高密侯邓禹”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邓姓堂号角宿堂、魁宿堂,即典出于此)。
与禹同朝的严光(字子陵)为作像赞曰:“于铄云台,铭勋宣德。
力挽乾坤,心悬日月。
砺山带河,永匡汉室。
丹青之精,人臣之极”。
古书咏禹曰:“谁知王者佐,端在少年人。
十三夸令子,廿八冠功臣。
世羡封侯早,身兼帝室亲。
河北基初创,关西势益蒸。
将材归任使,王业待经纶。
克保勋名盛,还推内行纯”;《五言鉴》曰:“马援邓禹等,设法用军兵。
长剑一挥起,四海得安宁。
莽党皆遭戮,恢复旧乾坤。
赤眉贼作乱,帝御驾亲征。
天降廿八将,上应列宿星。
云台颂功绩,次第图其形”。
又宋苏轼、朱熹、文天祥、邓赋,明刘良卿等均曾撰文颂之。
汉明帝永平元年(58)五月,“功昭东汉,声震南阳”的元勋邓禹逝世,谥为元侯,葬京都洛阳北邙。
但至后来却遭事变,葬址改迁到湖南湘乡。
事在北魏孝明帝武泰元年,有讨虏大都督尔朱荣,所部兵势颇强,身居外藩而觊觎朝政。
时肃宗崩,年三岁的钊即位。
尔朱荣得讯即率八千骑攻入,立拓跋子攸为帝(孝庄帝),并改元建义。
庄帝诏尔朱荣都督中外军事,荣遣兵执胡太后及幼主钊沉于河,又引迎驾百官于行宫西北,言欲行祭天大典。
时朝士皆集,尔朱荣遣骑围绕,王公卿士遭杀戮者千三百余人,朝中汉族官员纷纷南逃。
时有邓献,为邓禹十九世裔孙,仕北魏,除冠军将军、颍州刺史。
当时尔朱荣攻入时,邓献等即奉命拒之。
梁中大通二年(530)邓献又献地投奔南梁萧衍朝。
尔朱荣大怒,擒献不获,欲掘其祖仲华公墓。
三年,邓献速遣人将禹祖遗骸及附葬骸掘出,转运来湖南湘乡(时湘乡隶属衡阳郡,远避战乱,为一方桃源乐土),葬址在湘乡县城西烟紫岭珠陂湾屋后(癸山丁向,邓谱载其配李氏亦迁葬此),而后邓献子孙庐墓而居(另有一说,献公避乱,负禹公骸骨,间道江西。
元末乱起,邓氏族又相率迁徙,族人奉禹公骸骨葬于湘乡县十一都)。
东晋时有邓安远、邓表政等亦仰瞻祖武或仕宦或流寓来湘定居。
邓禹墓改迁湘乡之事故老相传,邓氏谱及府志、一统志均有记载(南阳邓氏谱亦载)。
明万历《一统志》及《湖南通志》载禹墓在县西一百里烟紫岭老廿八都今白龙十一都(按《明一统志》有二说,《卷六三·长沙府》载禹墓在湘乡,然《卷廿八·怀庆府》亦载入邓禹墓),清雍正以前《长沙府志》、《湖南通志》及顺治己亥(1659)、康熙癸丑(1673)刊《湘乡县志》,皆载明而无异词。
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春,邓禹裔邓安民嘱邓定国整修邓禹墓,拜祭挂扫,其时尚无侵占遮蔽者。
四十六年,当地有土豪彭博古,以其地吉秀,乃构建大厦,墓前石人石马于时亦散匿。
雍正七年(1729),敕令各省封疆大臣纂修一统志,凡帝王陵寝及历代忠烈名贤祠墓务令修葺,四月内上宪札查湘乡县“除蜀汉蒋琬、唐褚遂良二祠外,县西百一十里东汉邓禹墓有无毁坏,务宜专修”。
时十一都保长彭蒂封具结“无邓禹墓”,庠生邓定国乃哭诉禀明,后王宪令经承周工书唤定国将邓禹葬湘乡之原委具陈。
九月初三,清廉陈宪下车查是案,即据邓定国呈详达上宪。
十二月,陈宪踏雪勘查。
其时邓禹墓石碑栏杆俱荡然,而彭氏新增大厦二进。
雍正六年至八年(1728~1730)湘乡修县志,彭博古与其亲戚贺奎生(时在志局)商秉笔以烟紫岭作一大疑团驳辨,抹杀旧文。
邓禹墓自梁历唐宋元明以至清初皆传在邑烟紫岭,自雍正戊申(1728)后志书谓禹墓“不应在湘”。
乾隆十二年(1747)刊《长沙府志·卷十六·陵墓》亦载作模棱记:“湘乡县,邓禹墓在白龙都。
考禹墓在怀庆府济源县东南溴水上,非在湘乡,今姑仍旧志。
”乾隆八年,湘乡知县王有德(王氏治县有德政,并率建东台山魁星阁以兆文运,去任时,邑人歌曰:“来时甘雨沛芗泉,去时清风载一船”)尝招都人士访先贤墓。
时有以东汉高密侯墓告者。
王知县初未信,后检阅诸志乘,乃知不假。
邑廪生邓崇峰(字时南,乾隆壬申副贡)谒王,请以高密侯墓申详各宪,使奉祭祀。
时有邓文泮(号笔山,乾隆三十一年进士,官鸿胪寺卿),倡议族众于湘乡县城南门修建元侯祠。
建祠于此,实有深意,故祠门联云:“距墓近七十里建祠,焄蒿易达凄怆意;联谱开二千年创局,披简竟存继述心。
”(朱兆芬先生撰文谓明刘良卿诗“南望邓庙北邓庄”之“邓庙”当指湘乡元侯庙,与史实不合。
)嘉庆刊《重修一统志·长沙府·陵墓》中,原汉代人中邓禹墓条已作删。
嘉庆及道光乙酉《湘乡县志》只照前志,亦未加订正,此二志载:“汉邓禹墓,旧志载在县西八十里二十八下都即今之白龙十一都。
按禹南阳新野人,封于高密,坟墓不应远在湘乡。
今俗呼为太子墓,尤所未详。
或马殷据楚时葬其子于此。
考一统志,禹墓在怀庆府济源县东南溴水上,则不在湘明矣”。
道光《湘乡县志·卷十·志说》又载:“邓禹墓,龙章据江西邓氏谱,以北魏邓献为颍州刺史,尔朱荣入洛,尽杀王公以下二千余人,恨献不获,欲发禹冢,(献)负骸南奔,梁中大通三年葬湘乡烟紫岭。
余谓尔朱荣河阴之杀朝臣,魏书谓千三百人,北史谓二千余人,则正史亦已不同,民间谱系所载又何足信?荣何以必欲获献?不获献何以恨其远祖而欲发墓?献当逃匿不暇之时何能窃负其骸?献未闻流寓湘乡,何以中大通间葬禹于烟紫岭?湘乡邓姓系大族,何以斯言又独载于江西邓谱?种种疑团不可思议,志中驳正,要自定评。
因邑人有以清厘墓址为请者,故详辨之”。
同治庚午、辛未之际湘乡重修县志,通志亦设局征修。
时有邓禹裔邓赓元从曾国藩入其幕府,至两江节署,尝侍言此事(又彭洋中在蜀,曾对邓赓元说南阳邓姓谱载禹墓改葬湘乡),曾文正公慨然亲为咨问,令湖南刘韫斋中丞檄县查办。
时温甸侯太守署湘乡县事,循迹访询。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日,温知县上府言曰:“名墓胜迹,一邑所关,未可以其世远年湮,任其荒废。
以湘乡县论,如蒋公井、褚公池、郭公庙(即望南庵,明季郭都贤曾流寓于此),皆经前此名流搜访标题而存之”,“伏求赐咨湖南抚部院,据阅前明《一统志》,并调邓氏谱查明”,“饬谕地方官绅设法修复此墓,登载志书,俾此墓与蒋井、褚池诸迹并重永久,功德无量”(笔者按:今褚池已废,而蒋公伏虎井址亦遭征用,有识之士当为保护蒋公井而鼓与呼)。
同年十二月十二日湖南布政司札:“饬知湘乡县志局,将前载驳说删除,查照明《一统志》、《长沙府志》,据实登载,以归划一而去歧疑,毋违此机”。
其时,邓赓元与族众购出禹祖墓地,建碑立墓,修复旧观,并以之告通志、县志局中。
时主持湖南通志者为曾国荃宫保、郭嵩焘中丞、郭昆焘京卿、李元度方伯(皆咸同间湘军中名人物),并信为据,而怂恿其成。
县志局则曾澄侯、黄正斋等,亦稔知其事,许为登载。
彭姓尚欲阻挠,温甸侯等洞烛其情,驳斥之(时人称誉为“温犀烛照”)。
县中正绅有谢宝镠、朱星槛、吴晓窗、王星槎、李静山、龙半舟、程慎轩、成静斋等数十人,以此为邑中名墓,先后禀院、禀县求为修复。
邓氏族又以各志各谱禀县,县则据事陈情,而详各大宪,太守童公、方伯曾公、中丞王公知其为忠贤名墓,有关风教,均如所请,转檄至县令予修复,并饬志局删去前志驳说,从实登载,至此事乃大定。
而后出的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湘乡县志》上载明:“东汉高密侯墓,在县西八十里二十八下都。
明《一统志》云在县西一百里今白龙十一都,《通志》云在县西白龙都,《府志》云在白龙都。
同治十一年奉文删除县志前载驳说,查照明一统志、通志、府志登载”。
至此,《湘乡县志》上对邓禹墓终于予以确定(按:明、清《湘乡县志》于湘乡邓禹墓先肯定后否定,最后又肯定,系人为造成。
修志当尊重历史本原,存真求实,秉笔直书,绝不能循私意而违公道,今日之重要文化工程建设,亦可引为鉴诫:凡事务欲办妥当,则应集中相关的重要力量,广泛听取真知灼见,各环节经相关行家把关才可确保真正的高质量)。
邓禹墓构讼事亦见于文人诗记,如清末“东山十子”之一的陈瀚有诗云:“垅墓争传高密侯,荆榛蔓草剩荒丘”。
民国十八年(1929),邓茹真主修了邓禹墓,募捐重建,伐石鸠工,立坊崇表,崭然巨观。
创建于清乾隆中叶的元侯祠久而倾颓,光绪壬午邓屏藩(邓氏渡人)等曾倡议重予修复,镶题柱石,粗立规模,观瞻—新。
后朝廷颁旨修复名贤祠墓,遂额曰“汉邓元侯庙”。
民国初年元侯庙曾被占据,邓屏翰从孙邓奇生从身戎伍,驻来县城,争得其主权。
邓碧淇、邓茹真先后捐修两旁房屋,规模愈宏,后易名“邓氏总祠”,岁以九月廿六日致祭,庙正中墙上悬邓禹图像,二米有余,凛然如生,宋义士邓得遇(号肯堂,德祐间抗元殉节,黄甲岭学宫即其故居)亦附祀之。
1944年,日寇侵入,县城饱受战火之创,而南门元侯庙幸免于难,巍然独峙,乡人谓是邓禹英灵“默为佑护”。
解放后艺人陈连生等在南门元侯庙建立湘乡大戏院,上演花鼓戏(县志有载)。
惜元侯祠历经长年栉“风”沐“雨”,已是“风物于今愁过客”。
邓禹祠、墓皆在湘乡,湘乡人引以为乡邦之光,《湘乡文物志》(1983年出版)载湘乡县重要名胜古迹分布图上列有汉邓禹墓(《文物志》第57页载汉邓禹墓,附编者按谓禹“似无葬湘乡之缘由”,亦未审之言;1993年出版的《湘乡县志》惜未登入);2003年11月湘乡市政府公布市内30处文物保护单位,元侯祠列入在内。
为“阐千载之幽光,存三湘之名迹”,使“有志之士景云台而追伟烈”,乡人“同具展拜之忱”,今众多有识士提议保护并修复元侯祠,尤有台湾邓超、湘乡邓汪琪先生等奔走呼吁献策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