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写的概念与绘画特点

速写的概念与绘画特点
速写的概念与绘画特点

学画难吗?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说过,有中等以上智力的人,通过努力,都能学好绘画。看来只要肯努力,钻进去,逐渐摸到规律,原来感到难的问题也就变得不难了。在初学绘画的青少年中,有的人儿童时代就画过儿童画,有的临摹过卡通画、连环画等,有的虽然没有动手画过速写,但一直对速写很感兴趣。这些都是通向速写专业训练的良好开端。

速写是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将对象描绘下来的一种绘画形式,它具有收集绘画素材、训练造型能力两大方面的功能。速写最能表现出绘画者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物质世界的新鲜感受,画面生动感人,是速写的一个显著特征。因作画时间短,在描绘对象时,放笔直取,它可随时描绘我们周围生活中的任何物象,特别擅长描写运动中的对象和转瞬即逝的动态。速写描绘的题材远远超出课堂上素描练习内容的范围。所以,常画速写能使我们养成注意观察周围生活的良好习惯。长期坚

持画速写,可为日后搞美术创作和美术设计积累下丰富的艺术素材。速写又是一种锻炼动手能力的良好训练方法。我们提倡从学画阶段开始就养成画速写的良好习惯。有些内容的速写训练又可以理解为素描的短期作业形式,在进行相对长时间的素描训练的同时,多画速写,做到长、短期作业穿插进行,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一种良好方法,因此,速写又是一种对素描训练的辅助练习形式。

有些绘画大师,如十七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十八世纪英国画家荷加斯、十九世纪德国画家门采尔等都是速写方面的高手,我国许多著名画家在速写领域也取得了很高成就,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如叶浅予、阿老、黄胄(Zhou),读四声)、刘文西、周思聪等。他们中间有的从没有机会进入正规美术院校学习,而是以速写作为绘画训练的基本形式走上成功之路的。有志于学习绘画的青少年,只要肯努力,保持高度热情,勤学苦练,多动脑筋,方法得当,持之以恒,就一定能画好速写,为绘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速写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画出所需要表现的对象。所以,以线条形式来描绘形象,是速写表现中最直截了当的一种方法。线条除了具有描绘对象形体的功能外,其自身还具有艺术表现功能,它可体现出丰富的内涵,如力量、轻松、凝重、飘逸等美感特征。作者在画速写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将自己的艺术个性,通过线条的运用而流露出来。以线造型是速写中最常用的表现形式。除此之外,线面结合也是常见的

形式之一。有时在结构转折处衬些明暗调子,能增加速写艺术的表现力,使画面的气氛更加变幻丰富。除以上两种形式外,纯明暗的速写较少见。当然有些画家因追求自己画风的需要而作这样的形式探索也是有的。但这不能成为初学速写者训练过程中追求的目标。

速写同素描一样,不但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这种独立形式的确立,是欧洲18世纪以后的事情,在这以前,速写只是画家创作的准备阶段和记录手段。

对于初学者来说,速写是一项训练造型综合能力的方法,是我们在素描中所提倡的整体意识的应用和发展。速写的这种综合性,主要受限于速写作画时间的短暂,这种短暂又受限于速写对象的活动特点。因为速写是以运动中的物体为主要描写对象,画者在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分析和思考的情况下,必然以一种简约的综合方式来表现。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速写是一种学习用简化形式综合表现运动物体造型的绘画基础课程。

对于绘画创作者来说,速写是感受生活、记录感受的方式。速写使这些感受和想象形象化、具体化。速写是由造型训练走向造型创作的必然途径

速写与素描的各自特点

速写是属于素描的一种绘画形式,速写与素描各有特点。它们锻炼人的不同方面的能力。

速写:时间较短、表现方式灵活,重在表现人物的动态、精彩的表情、感人的情景或是一瞬即逝的风景。它训练人的观察力、表现力、记忆力、概括力。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方式。

素描:广义的素描包括速写。狭义的素描,指时间较长、表现光影效果、透视和虚实现象、表现物体的结构这样的单色绘画。它训练人的观察力、表现力、对细节的叙述,对画面层次、前后、空间、透视、结构、块面、虚实等都有很精确的要求。

速写与素描没有谁高于谁这一说。就像国画与油画一样,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

在西方,并没有将速写与素描分离出来.一种说法是,这是中国美术教育的一个误区,因为速写本质上就是一种素描,是素描的一种表现形式.素描包含了所谓的"速写".

透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透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绘画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透视则是为了满足反映客观事物的绘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透视是视觉艺术从二度空间向三度空间推进的基本构架。人类艺术在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到路之后才找到这个科学的方法。透视的原理和法则属于自然科学,但透视的实际运用,却是为了实现画家的创作意图,更重要的是用它的规律来指引我们认识事物。一个法则的确立存在一个领域中产生一场深刻的革命。中世纪后期人类对真理的渴望被重新唤醒。虽然早期艺术家的想象力在总体上被束缚在二度平面是,然而他们在不断试图打破平面的吸引力,从古代文物看出人类长期不断探索表现客观物象的方法。通过画家,建筑家,数学家,手工业者的劳动又得到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透视学科学空间 “透视”一词的含义,就是透过透明平面来观看景物,从而研究它们的形状的意思。(1)当我们观看景物时,由于我们站立的高低注视方向,距离的远近等等因素,景物的形象常常与原来的视觉状态有了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透视学是在平面上研究如何把我们看到的物象投影成形的原理和法则的学科。即研究在平面上立体造型的规律。(2)透视学是从“形”这一方面研究平面上的图形表现景物的立体感,空间感的原理和规律的学科。研究物象的色彩变化清晰情况等称为色彩透视,空气透视或视觉透视,是一种光学解决方法。色彩学即研究这方面的学科。透视学中投影成形的原理和法则属于自然学科,但透视学的实际运用却是为了实现画家的创作意图,建筑师和工业美术的设计意图服务的。透视学不仅是为了掌握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景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用它的规律来指导我们认识事物。透视原理是客观现象的理论总结,是科学的,严密的,唯一的。但在绘画实践中我们常常感到如果完全按照透视原理作画,会有许多局限。在绘画中不能生硬搬用,根本之点是运用透视规律为塑造艺术形象,传达绘画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 “透视”这种方法并非首创于西欧,在我国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的《墨经》中已记载了中国人对小孔成像现象的观察。南北朝时,宋·宗炳(公元375~443年)在他著的《画山水序》中说:“且乎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尽,体百里之迥。”概括论述了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透视原理的运用。晋·顾恺之(公元343~405年)《画云台山记》;“山有面则背有影。-----下有涧,物影皆倒。”谈倒阴影和水中倒影的透视规律。以后历代画家对透视现象及艺术的表现方法都不乏精辟的论述和创造性的运用。特别是北宋郭熙(公元11世纪)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取其质。-----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是如此,远十数里看又是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画面看也。-----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深远之意冲融而漂漂缈缈-----”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宋·韩拙(公元1121年以前)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 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 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 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 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 力。

美术基础知识教案

备课时间:8。31 上课时间:9.2 课题:概述课型:讲授新课教学目的: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素描的定义以及素描的分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素描的定义和分类。 教学过程: 一、美术的定义: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以反 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二、美术的分类: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 三、绘画的概念:是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线条、色彩、明暗、透视以 及构图等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出可视的、具有一定形式、体积、质感和空间的艺术形象。 四、素描的狭义概念:素描是指“单色”绘画。 法国画家雷诺阿的作品 1、素描是与色彩相对而言的。 2、素描是造型的基本功。 3、素描作为画家艺术创造意图、观念的体现,是为美术创造服务的。 4、素描作为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画种。 五、素描的分类: 5、按传统体系分:中国写意传统素描(白描)和西方写实传统素描。 6、按表现手法: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以光影明暗为主要表现手段以

及上述两者相结合的线面素描。 7、按功能性质与目的性可分为基础素描、习作素描和创作素描。 课堂总结 备课时间:8。31 上课时间:9.9 课题:素描的基础知识课型:讲授新课教学目的:了解素描的基本常识、素描的内容、素描的工具。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和掌握素描的基本常识。 教学过程: 一、素描的基本要素 素描的基本要素是点、线、面。点的扩张是线,线的扩展是面。线条、 二、素描的内容 动物素描、人物素描、静物素描、风景素描 三、素描的工具材料 画板 画架

1 施工项目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施工项目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1.1概念 施工项目管理是以施工项目为管理对象,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中心,以合同为依据,按施工项目的内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对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指导、控制,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的过程。施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项目的目标控制,施工项目的目标界定了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三控三管一协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 1.2特点 施工项目管理是建筑业企业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施工项目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全过程、全面的管理。其主要特点如下: (1)施工项目的管理者是建筑施工企业。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都不进行施工项目管理。由建设单位或监进行的工程项目管理中涉及到的施工阶段管理仍属建设项目管理,不能算作施工项目管理。监理单位只把施作为监督对象,虽与施工项目管理有关,但不能算作施工项目管理。 (2)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是施工项目。施工项目管理的周期也就是施工项目的生命周期,包括工程投标、程项目承包合同、施工准备、施工、交工验收及保修等阶段。施工项目具有的多样性、固定性及庞大性的特工项目管理带来了特殊性。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特殊性是生产活动与市场交易活动同时进行;先有交易活动,成品,买卖双方都投入生产管理,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很难分开。所以施工项目管理是对特殊的商品、特殊活动,在特殊的市场上进行的特殊的交易活动的管理,其复杂性和艰难性都是其他生产管理所不能比拟的。 (3)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是在一个长时间进行的有序过程之中,按阶段变化的。每个工程项目都按建设行,按施工程序进行,管理者需根据施工项目管理时间的推移带来的施工内容的变化,做出设计、签订合同、施、进行有针对性的动态管理,并使资源优化组合,以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效益。 (4)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强化组织协调工作。由于施工项目的生产活动的单件性,参与施工人员流动性大,特殊的流水方式,组织量很大,由于施工在露天进行,工期长、需要资源多,还由于施工活动涉及到复杂的系、技术、法律、行政和人际关系,施工项目管理中的组织协调工作最为艰难、复杂、多变,必须采取强化调的办法才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主要强化方法是优选项目经理、建立调度机构、配备称职的人员、建立动制体系。 (5)施工项目管理与建设项目管理在管理的任务、内容、范围上均不同。 2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 在施工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为了取得各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实现,在进行各项活动中,必须加强管理施工项目管理的主体是以施工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经理部,即作业管理层,管理的客体是具体的施工对象、动及相关生产要素。 (1)建立施工项目管理组织——项目经理部。 由企业采取适当的方式选聘称职的施工项目经理,明确项目经理部各组织机构的责权利和义务,制定项制度。

深邃的世界:西方绘画中的科学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是艺术,也是科学 1 从(B)时期开始,建筑与科学被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A、 古希腊 B、 古罗马 C、 中世纪 D、 文艺复兴 2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发明与创造的根源在(A)。 A、古希腊 B、古罗马

C、古埃及 D、中世纪 3 西方绘画可以被称为视觉的幻觉主要是因为其在(C)。 A、世俗的背景中创造宗教的神圣形象 B、宗教的情景中创造世俗的人物形象 C、二维的平面中创造三维的立体形象 D、三维的立体中创造二维的平面形象 4 巴洛克时期的代表画家包括伦勃朗、维米尔、梵高等。(错误) 5 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性的艺术家包括阿尔贝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正确) 是艺术家,也是科学家 1 从雷诺阿的《包厢》可以看出,印象派让(A)产生了极大的魅力。 A、色彩 B、光线 C、空间 D、线条 2 《加拉的波林娜·埃莲诺尔》属于(C)风格作品。

A、巴洛克 B、洛可可 C、新古典主义 D、浪漫主义 3 古希腊的绘画风格不包括(D)。 A、风格古拙 B、人物平面 C、没有穿插关系 D、色彩单一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西方绘画开始倾向于回归写实主义。(正确) 5 中世纪的绘画抹杀明暗关系,装饰效果严重地丧失掉了。(错误) 来自古希腊的艺术、科学传统 1 中国画中采用的透视方法主要是(D)。 A、空气透视 B、隐没透视 C、焦点透视 D、散点透视

2 大气透视中,远处的景色一般呈(D)。 A、灰白色 B、浅绿色 C、淡黄色 D、蓝紫色 3 下列作品中,尚未能准确成熟地表现出透视效果的是(B)。 A、马萨乔的《三位一体》 B、乔托的《宝座上的圣母》 C、曼坦尼亚的《哀悼基督》 D、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4 《动物四篇》是苏格拉底的生物学著作,主要是介绍了不同生物的基本结构。(错误) 5 考古研究发现,庞贝时期的壁画中已经有了精确的透视。(错误) 绘画与几何透视 1 中世纪的西方绘画的风格以(C)为主。 A、立体感 B、真实感

绘画透视教案

素描中的透视原理 教学目的:透视一直是绘画初学期的难点,本章讲述了细致的透视原理及在透视中我们常用到概念,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绘画中基本透视理论知识、了解绘画基础知识中透视的重要性并基本掌握绘画中的透视原理,为绘画及设计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介绍透视中所包含的各个概念,并将这些概念配合图形讲述清楚,让学生能够及时在图形中理解并记忆这些内容。 教学难点:透视原理中所涵盖的概念比较多,将这些概念理解并应用是本章的难点。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1)《绘画》.谷嶙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 参考书目:(1)《素描基础》. 张恒国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教学内容与过程:

素描写生的时候观察到的景物及其状,因为有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的透视变化,不是单凭视觉和感受就能画得正确的,而是需要借助于一些科学理论知识(如透视学)才能画正确。透视学是根据眼睛视物成像的原理,讲述透视规律和画法有关知识。在写生时,要运用这些知识深入分析错综复杂的现象,得出正确的认识,把物象的形状画正确,反复练习,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这样,即使所想象设计的物象尚未做成,也可用透视画法将它预先正确如实的画出来。 一、透视的类型 透视有三种: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散点透视。(前两种又叫焦点透视) 1.平行透视: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一点消失。 2.成角透视:成角透视也叫二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二点消失。 3.散点透视:散点透视也叫多点透视,即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消失点, 这种透视法在中国画中比较常见。

二、透视在绘画中应注意的一些特性 1.近大远小: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正确利用这种性质有利於表 现物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从而在二维的画面上来表现 出三维的体积空间。 2.近实远虚:由於视觉的原因,近处的物体感觉会更清晰,而远处的 物体感觉会有些模糊,这一现象在绘画中也经常用来表 现物体的纵深感.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往往会对近 实远虚更加以强调。(另外应注意的是:并非在所有的 绘画过程中都遵守"近实远虚"这一规则,在一幅作品中 主与次的关系往往更为重要,主体物的实和次体物的虚 是更好的视觉导向,这也是艺术优於现实的取舍和区 别。)

1施工项目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1 施工项目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1.1 概念 施工项目管理是以施工项目为管理对象,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中心,以合同为依据,按施工项目的内在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对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指导、控制,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的过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项目的目标控制,施工项目的目标界定了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三控三管一协调”,即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 1.2 特点 施工项目管理是建筑业企业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施工项目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全过程、全面的管理。其主要特点如下: (1)施工项目的管理者是建筑施工企业。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都不进行施工项目管理。由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进行的工程项目管理中涉及到的施工阶段管理仍属建设项目管理,不能算作施工项目管理。监理单位只把施工单位作为监督对象,虽与施工项目管理有关,但不能算作施工项目管理。 (2)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是施工项目。施工项目管理的周期也就是施工项目的生命周期,包括工程投标、签订工程项目承包合同、施工准备、施工、交工验收及保修等阶段。施工项目具有的多样性、固定性及庞大性的特点给施工项目管理带来了特殊性。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特殊性是生产活动与市场交易活动同时进行;先有交易活动,后有产成品,买卖双方都投入生产管理,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很难分开。所以施工项目管理是对特殊的商品、特殊的生产活动,在特殊的市场上进行的特殊的交易活动的管理,其复杂性和艰难性都是其他生产管理所不能比拟的。 (3)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是在一个长时间进行的有序过程之中,按阶段变化的。每个工程项目都按建设程序进行,按施工程序进行,管理者需根据施工项目管理时间的推移带来的施工内容的变化,做出设计、签订合同、提出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动态管理,并使资源优化组合,以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效益。 (4)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强化组织协调工作。由于施工项目的生产活动的单件性,参与施工人员流动性大,需采取特殊的流水方式,组织量很大,由于施工在露天进行,工期长、需要资源多,还由于施工活动涉及到复杂的经济关系、技术、法律、行政和人际关系,施工项目管理中的组织协调工作最为艰难、复杂、多变,必须采取强化组织协调的办法才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主要强化方法是优选项目经理、建立调度机构、配备称职的人员、建立动态的控制体系。 (5)施工项目管理与建设项目管理在管理的任务、内容、范围上均不同。 2 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 在施工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为了取得各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实现,在进行各项活动中,必须加强管理工作。施工项目管理的主体是以施工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经理部,即作业管理层,管理的客体是具体的施工对象、施工活动及相关生产要素。 (1)建立施工项目管理组织——项目经理部。由企业采取适当的方式选聘称职的施工项目经理,明确项目经理部各组织机构的责权利和义务,制定项目管理制度。 (2)进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 ①进行工程项目分解,形成施工对象分解体系,以确定阶段控制目标,从局部到整体,进行施工活动和施工项目管理。 ②建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体系,绘制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体系图和工作信息流程图。

什么是美术

第一节什么是美术 一、美术的概念 美术是一门用视觉语言、材料、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塑造艺术形象表情达意的艺术。它包括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等艺术门类。视觉语言材料主要包括:点、线、面、形体、色彩、肌理、石材、木材等一切视觉范围内的物质材料。 二、美术的特征 (一)美术的视觉特征: 指美术是用视觉语言材料来塑造艺术形象,而欣赏者也必须用视觉感官来感受艺术形象,离开艺术形象人们无法从事艺术创作和美术欣赏。 (二)美术的空间特征: 体现了视觉艺术存在的方式。音乐被称为时间艺术;文学艺术被称为想像的艺术;美术被称为空间艺术;所以说艺术存在的方式是划分艺术类别的一项标准。 (三)美术的静态特征: 指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总是被凝固在一定的物质材料上,是静止不动的。 (四)美术的造型特征: 指美术具有塑造、改造或创造具体物体的“型”的功能。 三、美术的门类 ◆从美术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可分为: 观赏美术:绘画、书法、雕塑。 实用美术:建筑、工艺美术、现代设计。 ◆从美术审美特征的角度出发可分为: 再现性美术(写实性美术):西方写实性的肖像画、静物写生、风景画,现实主义雕像作品等。 表现性美术:中国写意画、书法艺术、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和抽象主义的绘画及雕塑艺术。(一)绘画 1、绘画的概念: 是以笔、刷、刀、等作为工具,用颜料、墨等物质材料在画布、纸、木板、墙壁等载体上,经过构图、造型、运用点、线、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像,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 2 绘画的分类 (1)从体系来划分,绘画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大体系。 (2)从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法来划分,则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等等。(3)从题材内容来划分,又可以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历史画、宗教画、动物画等体裁。 ( 4 ) 从作品形式的不同来划分,还可以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样式。 水彩画 是以水调合颜料创作的绘画,大多画在纸上。水彩画特别借助水对颜料的渗融效果产生画面的透明感及轻快湿润的特色。 水粉画 水粉画颜料有一定覆盖力,又易于被水稀释可用干湿透明厚积等不同表现方法作画,其特点兼有水彩画的明快、油画的浑厚。当代宣传画、广告画多采用水粉颜料画成。寺观石窟多描绘宗教故事。壁画的表现技法多样,典型的有油质粉质白描堆金沥粉等。壁画的滑面主要根据建筑的要求而定。一般说场面恢宏、形象丰富、色泽鲜丽是它的基本特点。往往与雕塑、建筑相关联,服务于建筑整体构思,构成综合性环境艺术。 壁画 壁画是绘制在土砖木石等各种质地壁面上的绘画。保存至今的世界各地的壁画证明它的产生年代极早。具有装饰各类建筑、记载历史、宣传教育、装饰审美为一体的特点。根据壁画所会的场所,可分为殿堂、墓室、寺观、石窟等壁画。殿堂墓室壁画多描绘历史人物及神话传说,并有生产战争社会习俗等场面。间有神灵异兽、山川花木,日月星云等图像; 版画 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刻划形象后印制而成,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连续重复印制。由于板材的性质和刻印方式的不同分为若干品种。主要有:木刻、铜版画、石版画等。木刻是在版面上刻去形象之余的部分成凹板,留下有形象的凸版,用油质或水质颜料拓印于纸上,它有造型简括明暗强烈,有刀刻韵味的特点。 铜版画是在铜板上用腐蚀液腐蚀出表现形象的凹线后印制而成,铜版画比木刻细腻,层次丰富,主要以光线明暗为艺术特色,石版画是用特制的墨笔在石面上作画后进行化学处理,使墨笔画出的形象可以印制在纸上。与其它画种相比。版画作品的造型往往概括洗练,艺术风格明快、鲜明。 (二)雕塑艺术 1、雕塑的概念:是以可塑性材料(粘土、油泥等可雕刻的各种物质材料)或可雕塑性的物质材料(木、石、金属等硬的固体材料),通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一种造型艺术。 2、雕塑的分类:

甘特图的定义与特点

甘特图的定义与特点 1、甘特图 甘特图是项目进度表的图形描述。它是一种条形图,显示项目的几个元素的开始和完成日期,包括资源,里程碑,任务和依赖项。美国机械工程师亨利·甘特(Henry Gantt)设计了甘特图。 2、重要要点 甘特图有助于计划,管理和监视项目中的特定任务和资源。 该图表是项目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图表。 甘特图被用于多个行业和一系列项目,例如建筑水坝,桥梁和公路,软件开发以及其他商品和服务的开发。 3、了解甘特图 甘特图是项目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图表。这些图表对于计划项目和定义需要完成的任务的顺序很有用。在大多数情况下,该图表显示为水平条形图。 不同长度的水平条代表项目时间线,可以包括任务序列,持续时间以及每个任务的开始和结束日期。水平栏还显示需要完成多少任务。 甘特图有助于计划,管理和监视项目中的特定任务和资源。该图显示了项目时间表,其中包括一段时间内的计划和完成的工作。甘特图可帮助项目经理交流项目状态或计划,还有助于确保项目步入正轨。 4、甘特图的好处 该图表确定了可以并行执行的任务,以及在其他任务完成之前无法启动或完成的任务。甘特图可以帮助检测潜在的瓶颈并确定可能已从项目时间轴中排除的任务。 该图表描述了任务的松弛时间或完成任务的额外时间,这些时间不应延迟项目,可能延迟的非关键活动以及必须按时执行的关键活动。 甘特图可用于管理各种规模和类型的项目。这些图表可用于多个行业和一系列项目,例如建筑水坝,桥梁和公路,软件开发以及其他商品和服务的开发。项目管理工具(例如Microsoft Visio,Project,SharePoint和Excel)或专用软件(例如Gantto或Matchware)可以帮助设计甘特图。 5、甘特图的示例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是两种绘画结构方式,前者是穿越一条时间轴线的视觉收集,后者是站在一个空间点上的视觉总结。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画者作画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其感受和需要,使“立足点”移动作画,摄入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它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比较真实客观地体现了物体的形象。 中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体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的载体。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 画家虽没有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给人以豁达壮阔之感,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充满诗情画意,回味无穷。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大体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的观念为基础的。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或是神临自然、宗教的权力至高无上,或是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这两者的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天人对立、天人相分的。从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文理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西方的自然科学自伽利略以来的400年间,都是在走一条分析的道路,总是不断地将客观物质世界

项目学习及其特点

项目学习及其特点 项目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起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 年首次提出“项目”的概念,它指“学生通过完成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学习,是一种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心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实践活动。”项目学习是一套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在复杂、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问题分析与探究,通过制作作品来完成自己知识意义建构的教学模式。项目学习属于研究性学习的范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较之于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更强调来源于真实情景中的任务,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更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PBL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主题明确。一个项目需要有一个明确特定的主题,学生围绕该主题展开实践探究, 在活动中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掌握一定的技能。 (2)情境真实而具体。按学习的需求立项,一般取材于生活,学习者面对的是真实而 具体的问题,且往往需要在活动结束之际产生一个或一系列作品。 (3)内容上体现综合性。项目学习需要综合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项目中的 问题和任务。在某些项目中还需要用到多门学科或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4)学习方式多样化且强调协作,项目学习往往需要通过实践体验、学习书本知识、 考察调研等多种途径来完成,同时过程中强调同伴之间、与教师或其他人之间的合作努力。(5)学习手段数字化、网络化。项目学习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 行学习,且支持学生使用各种数字化的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来陈述他们的观点。 从前面的项目学习定义以及特点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项目学习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与2001 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所提出的“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而在中小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在具体实施中,以下一些模式均为项目学习提供了不同的设计框架。 一、研究性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2000 年1 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规定的重要内容。随着学校学习环境的逐步信息化,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多地从信息技术的支持中获益。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是 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从狭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这种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来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所以“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 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之前,教师可以只设计目标,由学生自己制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教师也可以将设计目标和具体步骤都设计好,由学生依据教师设计的步骤进行研究。我们在这里根据最常见的研究性学习形式确定了确定课题、组织分工、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创建答案/解决方案、评价与展示作品几个步骤。 1. 确定课题 此部分的目的在于确定一个可以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课题(问题或任务)。在更多的时

中西方绘画透视的区别及其艺术特征

中西方绘画透视的区别及其艺术特征中西方美术在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二者的差别在于各自的指导哲学的不同,因而给我们带来不同风格的震撼和美的感动。中国人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比较多的以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西方人较少了以人的情感角度进行创作,他们更多以理性去思考问题。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中国人的哲学讲求天人合一等,这在中国画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绘画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它本身也收到了社会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绘画是社会在精神,艺术方面的投影。。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以行写神,形神兼备,注重画面情趣的表达,因此,在透视表现上既遵循透视上基本法

则和规律,又不被一般法则和规律所限制。中国画提倡用活动的视点观察景物,强调“景随人移”使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更全面、更生动,不受视域的局限,具有时空的跨越性,故又称之为散点透视。散点透视有移动视点、以大观小、高视位三种特点。中国山水画家历来主张对所表现的景物要左看右看、前看后看。对于一座山,可从山麓观至山顶,可从前山观至后山,每一处景物均尽收眼底,既能体现整座山峰的气势,又能于细微之处见精彩,形成一个整体印象。例如,五代画家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设计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宾客酬应五个段落,把韩熙载在夜间一段时间中 的活动生 动而清楚 地表现出 来。在一 幅画面中 把不同时 空的生活 片段有机的组织在了一起,每个片段巧妙的用屏风隔开,既得到一个连贯的画面空间,又展现了不同时空的具体场景,不同场景以床榻、屏风加以分割连接,使观者十分清楚的看到韩熙载的生活场景。又如在《清明上河图》中,画家为表现清明时

小学美术 《什么是美术》教案

《什么是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知美术的概念,能感受身边存在的各种与美术有关的事物和艺术作品,能用基本的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感受。 2、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中通过讨论、比较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3、情感价值态度:在概念的指导下理解作品,逐步发展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认知美术的概念,能用基本的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感受。 难点:让学生尝试运用美术术语评价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与美术作品图片。 1、中外美术馆、博物馆中的大型美术展览视频频段与美术作品图片。 2、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绘画艺术、建筑艺术、设计艺术等。 二、新授。 1、美术的定义。 美术又称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工具和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进行造型设计与表现,创造出具有美感的平面或立体形象的艺术。 2、艺术创作。 美术形象塑造是艺术家对世界观察、感受、想象和综合提炼的结果,是体现作品功能和揭示作品主题的主要手段。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法创造出无数精美的作品,传达思想与文化,反映时代与生活,展示精神境界与审美理想,为人们提供了美的享受。 三、讨论与交流。 1、以课文中的作品为例,组织思考与讨论。原始人为什么将动物描绘在山洞里?他们表现的动物为什么画的那么准确和自信? A.新石器时期半坡遗址中的功能是什么?其装饰图案不是描绘现实物象,有什么意义吗? B.你能说出商品为什么要包装吗?你和家人、朋友选择商品时会受到包装的影响吗?

C.与其他体育场比较,鸟巢设计上的独特性何在? D.你还能说出更多的美术作品或样式吗? 2、以课文为基础,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理解或表述相关问题。 3、展示相关的美术作品图片。 四、欣赏与评述。 1、鼓励学生选择并认真阅读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从美术定义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即从造型、工具材料、表现手法的角度去体验与理解作品,复习概念知识。 2、引导学生从艺术家创作的角度观察、分析和理解。 3、紧扣本科知识主题,请学生对喜欢的某件作品进行描述,尝试使用专业术语去评述,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拓展与活动。 1、你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哪些与美术有关?你认为美术是什么? 2、举个例子,说说某件美术作品对你的感情世界产生了怎样的触动。 六、互动评价。 1、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 2、对讨论或评述中的独特见解给予鼓励。 3、可将学生对同一作品的不同思路或思路片段连接与整合,帮助学生建构美术作品表述的框架。 七、拓展欣赏。播放课件,给学生展示介绍更多的美术作品。 八、课堂小结。 1、本课学习什么是美术的主题,涉及到造型艺术、工具材料、表现手法、艺术家创作及其美术作品的功能等美术基础知识。 2、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关注周围环境和生活细节,留心我们身边的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并随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儿童绘画的定义

儿童绘画的定义、实质和特点 儿童绘画的定义 儿童绘画是指在孩童时期,儿童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的观察后,通过想像力并经过自由发挥,采用涂鸦或绘制出来的作品。儿童绘画的界定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纯粹意义上的没有经过老师指导的完全出自儿童之手的图画;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前面的基础上保持绘画兴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绘画作品。 儿童绘画实质 儿童绘画在其实质上反映的是儿童认知的过程,随着语言能力和思想认识的提高,儿童会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这个时候他们需要通过画画这一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也就是兴趣的表现。也就是说儿童绘画的实质是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绘画的内在动力。也可以说,儿童绘画的实质是儿童的自我表现,是儿童的一种游戏,儿童把绘画作为他们游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基本功能是在于启迪儿童的心智和情感,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所以说,当儿童有了表现自身生活的欲望的时候,就会产生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绘画。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伴随儿童成长,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儿童思维活动,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儿童绘画的个性特征鲜明:天真、大胆、夸张、浪漫、率真,儿童在绘画时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的条条框框的阻碍,形成了儿童画独有的稚拙、梦幻甚至是荒诞的意味。这些特点直接的体现了儿童的思维与内心世界。所以,在我们观赏儿童的绘画作品时,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儿童在绘画中所体现的那种童真童趣以及他们的拙稚美,这也是我们在成人绘画中所感受不到的。儿童绘画在反映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同样促进着儿童心智的成长。绘画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儿童绘画的特点 儿童在绘画时,不断地将现实、主观意向和绘画活动几个方面进行协调。而绘画本身也是一个协调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儿童的绘画表现来直接地观察到其心灵的轨迹。儿童绘画具有率直性、求全性、符号性、动态性、稚拙性、夸张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 率真性是很多儿童通过绘画表现出诚实、坦率和真诚的特征。他们的真实与成人的客观写实是不一样的。客观的真实和逼真他们是做不到的。儿童绘画标准更侧重的是对不对,而不是象不象。孩子不断地表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状况,往往没有成人的伪装,而是自然流露。 求全性是指儿童绘画时,往往将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及知道的、想到的或彼此无关的东西都拼凑罗列到画面上,直到画满为止;并且把从外部看不见的物体也画出来,画成各物体之间互不遮挡。这种求全性,还表现为宁肯让部分重叠出现,也不肯少画。如画侧面的人像也要画两只眼睛。求全性表现出了儿童的认知特点。这种求全性源于儿童对事物认识的渴求,源于儿童对世界认识的不完整性。 符号性表示儿童绘画并不如实摹写客观物象及其许多特征,仅仅保留其最基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分析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分析 作者:张帆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10期 摘要:绘画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到人文背景及地域环境的影响,中西方传统绘画表达形式上存在巨大的不同。中国传统绘画以“形散神不散”著称,更追求意向之美,西方绘画则注重内容的形象逼真,试图运用光线、空间等细节实现对事物的动态表达。本文从透视法角度探析中西方传统绘画中存在的差异,以期为我国绘画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绘画;透视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029-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21 透视是一种绘画理论术语,指利用透明的思维去看待景物,通过对景物成像原理的分析,最终实现对景物空间关系的诠释。透视法的运用使绘画的形象更加鲜明,使绘画的主题更显深刻。中西方绘画由于自身立意不同,所采取的透视法则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而加强对中西方绘画透视法的比较与分析,能够实现对中西方艺术史的探究,为绘画艺术工作积累丰富的理论经验。 一、中西方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分析 (一)中国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 古代哲学致力于研究人与自然间的共生关系,古人热衷于运用虚构化的手法描绘宇宙之浩瀚,固造就了绘画中“意象”的特质。随着古代文明的不断推移,古人艺术鉴赏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线条,而是要透过画作感悟其意境美,绘画中的事物也逐渐从二维空间实现向三、四维空间的延伸,作者开始注重对景物长、宽、高等空间元素的把握。中国传统绘画与古代哲学可谓相辅相成,其展现出人类对事物本源的追求,用“布白”的手法是画作的寓意得到无限延伸,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观实则是对同一物景的多重角度描绘,通过对实体景观中多个细节的聚焦,力求达到“面面俱到”的效果。诸如,将四时节气融汇到一幅图景中,或将某一个体的运动过程汇聚到一幅画中,构建以时间、空间位基点的场景,使画作的意象更加广泛。此外,

人教版《绘画》第一课《认识绘画艺术》教案

人教版高中美术《绘画》第一课《认识绘画艺术》教案(一)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A、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一般共性和绘画的种类; 2、了解绘画作品的内容构成因素和形式构成因素及其所表达的深层意蕴。 3、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知道美术与社会生活和提高个人素质的密切关系。 B、拓展目标: 1、能分析东西文化异同与交流 2、培养积极的探究学习能力 C、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理解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绘画的概念,种类;了解绘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主要构成因素。 【教学难点】 学会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对绘画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体会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它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占据一定平面和立体空间的艺术。美术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请同学根据它的空间性质、物质材料以及作品的类型特征,说说美术可划分为哪几大门类。 师:美术一般划分为四大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同学们都知道,在众多的美术门类中,绘画艺术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了。我想大家对绘画这门艺术的基础直知识早已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面对绘画作品,会欣赏、能理解、能评述。这些能力的获得并不是靠的一节课、两节课的功夫,更主要的是要打好这方面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基础,即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绘画艺术,理解绘画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认识绘画艺术》板书课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1]绘画的起源: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一提到美术,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画画,这也是人们通常对美术的理解,虽然这样的理解太狭隘,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绘画做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整个美术领域里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绘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历程的早期。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绘制图案。除彩陶画外,远古人类还在岩石上刻画或描绘了史前人类的生产方式、民族、战争、宗教等内容……

绘画透视学-复习资料

绘画透视学 -- 3、透视学常用名词术语及原理 (1)、常用名词术语(图1-3-1) ●视点E(Eye Point):视者眼睛的位置。又叫目点。 ●停点S(Standing Point):视点在基面上的垂直落点。又叫站点、立点。 ●主点CV(Center of Vision):中视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又叫心点、视心。 ●画面PP(Picture Plane):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面的透明平面,平行于画者的颜面, 垂直于中视线。 ●画幅(Picture):在60~视角的视圈线范围以内选取的一块作画面积。 ●中视线(Central Visual Ray):视点到画面的垂直连线,是视域圆锥的中轴线。又叫中 心视线。 ●视垂线CL(Central Line):过视心所 作的视平线的垂线。又叫中心线。 ●视平面(Horizon Plane):视平线所在 的水平面。 ●视平线、地平线HL(Horizon Line): 过视心所作的水平线。平视时,视 平线与地平线重叠,即视平线等于 地平线;仰视、俯视时,视平线与 地平线分离。 ●水平视心CVO:过视心位置的垂直线与地平线相交的点,称水平视心。由视点至水 平视心的视线与中视线的夹角为仰视或俯视角。 ●视高H(Height):视点到停点的垂直距离。 ●视距VD(VisualDistance):视点到视心的垂直距离。 ●视线SL(Sight Line):视点到物体上各点的连线。

●视角(Sight Ang]e):任意两条视线与视点构成的夹角,绘画中采用的视角不超过60。。 ●视域(VisualThreshold):视点看出去的60。空、司范围。在此范围内的视域称为正 常视域。 ●视向(V1sion Direction):作画时所看的方向,分为平视、仰视、俯视三种。 ●基面GP(Ground Plane):物体所在的平面,也是停点所在的面。 ●基线GL(Ground Line):画面与基面的交接线。 ●灭点V(Vanlshlnq PoInt):不平行于画面的直线的投影点。又叫消失点、消点。 ●测点M(Heasurlnq PoInt):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作的圆与 视平线的交点。又称量点。 ●距点D(Distance Point):在视平线上,距视心和视距相等的点。 ●天点(Above Horizonta]Point):在地平线以上的灭点。 ●地点(Below HorizontalPoInt):在地平线以下的灭点。 ●余点(Rest Point):成角透视在视平线上,除距点和视心点以外的其他灭点都叫余点。 ●真高线:在透视图中能反映物体或空间真实高度的尺寸线。 二、平行透视 1、平行透视的特征 什么叫平行透视 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不管它们的形状结构多么复杂, 均可归纳为个或数个正平行六面体。以立方体为例,只 要存在着与画面平行的面,其他与画面垂直的平行线必 然只有一个主向灭点:主点。在这种情形下的作图称平 行透视。由于平行透视只有一个灭点,所以又称“一点 透视”。 2、平行透视的画法 作透视图的实质就是如何表现各种线段在纵深关系中的距离和长度的变化。在透视的纵深关系中,不同透视方向的线段有两类:一类是与画面成垂直关系的线段;另一类是与画面成倾斜关系的线段。平行透视图中,测定与画面垂直的线段透视长度可采用距点法。 距点法是运用距点来测量的方法,就是利用45。直角三角形原理,在平行透视图上来测量垂直于画面线段长度的画法。距点用“D”表示,它到主点的距离和视点到主点的距离相等,位于视平线上主点的左侧和右侧。 (1)、正方体的画法 距点法作图步骤:(图2—2—1) ●定视点E,视平线HL,主点CV。画与画面平行的 正方形A B C D。从ABCD各引消失线至主点CV。 ●延长CD线得E点,CD—DE。由E点引线至距点D 得F点(即DCV线与印线交叉点),DF之长就是正方 形伸向远方的透视长(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