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赏析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声声慢》语文教案

《声声慢》语文教案

《声声慢》语文教案《声声慢》语文教案【教案概述】本节课是一节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的课,通过学习鉴赏古文诗歌教学《声声慢》这首古文诗歌,让学生了解古文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古文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通过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诗人的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

2. 掌握《声声慢》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3. 了解古文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识读和赏析古文诗歌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古文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掌握《声声慢》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识读和赏析古文诗歌的能力。

第1页/共4页【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老师播放《声声慢》的音频或背诵《声声慢》的方式,让学生熟悉诗歌的语调和节奏。

二、引入课文(5分钟)先让学生自由阅读《声声慢》,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诗的感受,了解学生对《声声慢》的初步理解。

三、讲解课文(20分钟)1. 了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

讲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让学生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掌握《声声慢》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解读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点,重点解读诗歌中的形象描写和意境表达。

四、理解课文(15分钟)1. 分小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受,然后进行小组汇报。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个人感悟的写作。

五、拓展延伸(10分钟)让学生了解《声声慢》的影视改编和流行演唱版本,并进行欣赏和比较。

六、归纳总结(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回顾课堂所学的知识点和理解。

【教学手段】1. 音频播放2. 幻灯片展示3. 小组讨论4. 个人写作【板书设计】《声声慢》语文教案一、导入环节\t- 播放《声声慢》音频或背诵《声声慢》二、引入课文\t- 学生自由阅读《声声慢》\t- 学生表达对《声声慢》的感受三、讲解课文\t1. 《声声慢》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t2. 《声声慢》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四、理解课文\t1. 分小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受,进行小组汇报\t2. 学生个人感悟的写作五、拓展延伸\t- 了解《声声慢》的影视改编和流行演唱版本六、归纳总结第3页/共4页\t- 总结课堂内容【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对《声声慢》的文学特点和意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古文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教案:《声声慢》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声声慢》详细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李清照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

2. 诗歌内容分析:词语、句子、段落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诗歌艺术特色:韵律、节奏、意象、修辞手法等。

4. 诗歌主题解读:对爱情、生活、命运的感悟和表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及创作风格,理解《声声慢》的文学价值。

2. 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

3. 深入理解诗歌主题,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和主题解读。

重点:理解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及创作风格,掌握诗歌的基本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声声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及创作风格。

3. 诗歌内容分析: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词语、句子、段落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4. 诗歌艺术特色讲解:讲解韵律、节奏、意象、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

5. 诗歌主题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主题,培养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处于李清照的时代背景,体会其心情和创作动机。

7.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8.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六、板书设计板书《声声慢》板书内容:1. 李清照生平背景及创作风格2. 诗歌内容分析:词语、句子、段落的意义和表达方式3. 诗歌艺术特色:韵律、节奏、意象、修辞手法等4. 诗歌主题解读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及创作风格。

2. 分析《声声慢》的韵律、节奏、意象、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

3. 阐述你对《声声慢》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答案:1.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生活在北宋末年,作品多表达她对爱情、生活、命运的感悟。

陆游最有名的十首诗声声慢

陆游最有名的十首诗声声慢

陆游最有名的十首诗声声慢摘要:一、陆游简介二、声声慢诗歌背景三、十首最有名诗歌概述四、诗歌主题与风格分析五、总结陆游的诗歌成就正文:【提纲】陆游最有名的十首诗声声慢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中,《声声慢》是他最有名的词牌之一,共有十首,流传千古。

【提纲】声声慢诗歌背景《声声慢》词牌起源于唐代,原为宫调曲,后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抒发感情的词体。

陆游所创作的《声声慢》十首诗,以其优美的词句、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宋词的瑰宝。

【提纲】十首最有名诗歌概述1.《声声慢·寻寻觅觅》2.《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3.《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4.《声声慢·北风卷地白草折》5.《声声慢·寒蝉凄切》6.《声声慢·新丰美酒斗十千》7.《声声慢·念天地之悠悠》8.《声声慢·黄昏独自愁》9.《声声慢·梦啼妆泪红阑干》10.《声声慢·想当年金戈铁马》【提纲】诗歌主题与风格分析陆游的《声声慢》十首诗,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又有对个人遭遇的抒发;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在风格上,陆游以豪放、婉约、激越、深沉等手法,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提纲】总结陆游的诗歌成就陆游的《声声慢》十首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展示了他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些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后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颂和高度的评价。

声声慢课文教学教案

声声慢课文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声声慢》;(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3)了解词牌《声声慢》的格律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作者的孤独和忧伤情感;(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3)激发学生对诗词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声声慢》;(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格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3)词牌《声声慢》的格律特点。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声声慢》的文本;2. 生词和短语的解释;3.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4.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词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2. 课文朗读与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2)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和节奏;(3)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4)学生背诵课文,加强记忆和理解。

3.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朗读和理解;(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加深对生词和短语的记忆和运用。

4. 修辞手法的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2)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3)学生尝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5. 词牌《声声慢》的格律特点:(1)教师介绍词牌《声声慢》的格律特点,如平仄、韵脚等;(2)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格律特点;(3)学生尝试创作词牌《声声慢》的词作。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声声慢》,加强记忆和理解;2. 收集相关的诗词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3. 尝试创作一首词牌《声声慢》的词作,展示自己的创作能力。

《声声慢》赏析教案

《声声慢》赏析教案

《声声慢》教学设计
中文091 蔡文怡 0910031019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

2、掌握叠词的运用,体会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3、掌握分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叠词在作品中的运用。

2、掌握诗歌意象运用的技巧,学会分析。

【教学时间】一课时
【设计说明】《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篇代表作品,也是一篇广为流传的词作。

教学的重点应为引导学生进入这首词的意境之中,联系女词人的生平经历,深入的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叠词、意象运用、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本设计以师生共同探讨为主,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提问等方式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情感并进行体验,以达到教学目的。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 理解《声声慢》的主旨和意境。

3. 学习并掌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 18 个词语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声声慢》的主旨和意境,学习并掌握 18 个词语的含义。

2. 难点:理解李清照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歌曲《声声慢》,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呈现:
- 教师领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语调。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教师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词的主旨和意境。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4. 课后作业:让学生背诵《声声慢》,并写一篇读后感。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宋代词人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及文学成就。

掌握《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理解《声声慢》的词意和主题。

1.2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能够分析并欣赏《声声慢》的词句和意境。

能够运用《声声慢》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3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感受李清照的忧国忧民情怀和深沉的思念之情。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词牌特点和结构的理解。

《声声慢》的词意和主题的把握。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古代词汇和成语的解释。

词句的深入分析和欣赏。

创作练习的指导。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词牌特点、词意分析和修辞手法。

互动法:分组讨论和问答环节。

实践法:朗读、背诵和创作练习。

3.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声声慢》原文和注释。

音频设备:播放《声声慢》的朗读和演唱版本。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资料和创作平台。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入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激发学生对《声声慢》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讲解讲解词牌特点和结构。

分析词意和主题。

解析修辞手法和意境。

4.3 互动分组讨论和问答环节,巩固知识点。

学生分享对《声声慢》的理解和感受。

4.4 实践学生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学生进行创作练习,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5.2 创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准确性。

5.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方法的effectiveness.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诗人介绍介绍其他宋代著名词人及其作品,如苏轼、辛弃疾等。

比较李清照与其他词人的风格和主题差异。

6.2 词牌知识拓展介绍其他常见的词牌及其特点。

分析不同词牌在表达情感上的差异。

6.3 文化背景拓展讲解宋代词的背景和文化环境。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教案名称:《声声慢》导读与赏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声慢》的作者李清照以及其创作背景;2.理解《声声慢》的表达主题与情感;3.分析《声声慢》的艺术特点与修辞手法;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课前导读:介绍李清照及其作品背景;2.课堂分析:分析《声声慢》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点;3.课后赏析:引导学生欣赏《声声慢》并进行个人感悟与写作。

三、教学过程1.课前导读(15分钟)1.1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作以婉约清新、细腻感人闻名于世。

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女性才子,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1.2 《声声慢》的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最为著名的一首词,词牌为“如梦令”。

该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描绘了女子离别情深的心情。

2.课堂分析(30分钟)2.1 对《声声慢》的整体了解让学生大致了解《声声慢》的内容和构思,理解词中的情感表达与主题。

2.2 分析《声声慢》的表达手法与艺术特点2.2.1 对比法:通过比较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以及比较别离前后的情感变化,深化词的情感表达。

2.2.2 比喻与象征:通过使用具象的描写和象征意义的词语,增强词的艺术美感。

2.2.3 抒情表达: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使词语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3.课后赏析与写作(15分钟)3.1 学生欣赏《声声慢》学生们听老师朗读《声声慢》,感受诗词的韵味与情感。

3.2 学生个人感悟与写作要求学生就《声声慢》的主题、情感、意象等进行个人感悟并写一篇作文。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注意力与合作精神。

2.书面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对《声声慢》的理解与个人感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准备:1.李清照的相关资料与介绍。

2.《声声慢》的词牌介绍、注释和英文翻译。

六、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宋代词人,拓宽他们对古代文人的认知。

2.推荐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并进行欣赏与分析。

声声慢导学提纲学生版

声声慢导学提纲学生版

《声声慢》导学提纲【学习目标】1、品味叠词的作用。

2、积极讨论,踊跃展示,探究词中的意象,准确把握“愁”的内涵。

3、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自学导引】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年),著名女词人。

号,齐州章丘人(今属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北方沦陷,赵明诚辗转下江南,后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身一人,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孀居之哀,亡国之恨。

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李清照是的代表。

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乡、思国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代表作品有《》《》《》等。

2、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3、基础积累(1)、辩词注音戚戚()憔()悴()乍()暖还()寒(2)、《声声慢》一词中主要是通写、、、、梧桐、细雨等深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3)、请把这首词翻译成白话文(4)、本词的词眼是【合作探究】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达上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2、中国古代诗词中有一些常见的意向,他们往往被赋有特殊的含义,例如本词中的“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雨”。

人教版高一语文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提纲

人教版高一语文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提纲

人教版高一语文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提纲一、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提纲1. 课文分析:包括作者简介、诗歌背景、诗歌结构和内容分析等方面。

2.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风格和特点,掌握本诗的艺术语言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教学重点:对本诗语言、意境和艺术形式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欣赏诗歌的美。

4.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本诗中的隐喻意义,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5. 教学方法:讲授、解读、分析、演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以文论文,以诗抒情。

6. 课堂设计:包括导入环节、原文解析、语言分析、思想分析、鉴赏演示、思维拓展等教学环节。

二、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展开1. 课文分析【作者简介】唐代著名诗人徐陵(邓陵),字君实,一字伯喈,唐德宗大历年间进士。

他最擅长的是七言诗,所写诗歌格调豪放峥嵘,语言直抒胸臆,因而被誉为“徐君实风骨”。

【诗歌背景】《声声慢》是徐陵的代表作之一,七言绝句,是一篇写逝去爱情和追忆往事的诗歌。

据传,此诗是徐陵抒发离别之情所写,但结尾“寻寻觅觅”的两句却让人无从下笔。

【诗歌结构】本诗为七言绝句,每句大致3个字,整篇诗歌行文流畅,韵律十分优美。

文学应用手法也十分娴熟,分别在押韵、排比、借物喻人等方面展现了唯美优雅的诗歌风范。

【内容分析】第一句“寻寻觅觅”意味着诗人在追寻爱情的经历,心中充满了孤独和无奈;第二句“冷冷清清”表述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感,也暗示了逝去的昔日情怀;第三句“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诗人的真实写照,带有强烈的哀怨之情;第四句“乍暖还寒时候”揭示出诗人曾经历的爱情之路翻覆不常的经验,也表达出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

2. 教学目的通过本诗教学,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成就,准确理解本诗的词意,领悟徐陵在陈述爱情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尤其是其中的暴雨洗礼、阳关道难等意境精彩,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3. 教学重点分析本诗歌的词汇和语言特点,深入理解其内容。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声声慢》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 理解《声声慢》的主题和情感。

- 分析《声声慢》的艺术特色,如叠词的运用、意象的选择等。

- 背诵《声声慢》。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 通过比较阅读、拓展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 通过写作练习、朗诵比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提高诗歌鉴赏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表达的孤独、凄凉、悲哀等情感,体会她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声声慢》的主题和情感。

- 分析《声声慢》的艺术特色。

- 背诵《声声慢》。

2. 教学难点 - 理解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 分析《声声慢》中叠词的运用和意象的选择。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和《声声慢》的主题、情感、艺术特色等。

2.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3.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结构等,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艺术特色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5. 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比较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和其他诗人的作品,了解李清照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6. 拓展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和相关的评论文章,加深对李清照的了解和认识。

7. 写作练习法引导学生模仿《声声慢》的艺术特色,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表达能力。

8. 朗诵比赛法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制作包含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声声慢》的主题、情感、艺术特色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声声慢》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提纲

《声声慢》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提纲

《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 通过揣摩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品味诗词艺术特色。

3、积累古诗常见意象,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课前预习案一、课文助读1、词人介绍及词作背景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

李清照自幼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元丰宰相王圭的长女,也有出众的文学才能。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便嫁给了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着相当高的文学修养。

婚后,两人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俩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缔结了一段令当代和后世不胜艳羡的“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姻缘。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

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

汴京失守,南宋建立之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

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声声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2、诗歌常见意象积累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

请结合下列诗句,探究意象的内涵。

(1)有关酒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声声慢-教学设计-(公开课参赛一等奖)教学提纲

声声慢-教学设计-(公开课参赛一等奖)教学提纲

声声慢-教学设计-(公开课参赛一等奖)断肠一曲愁千缕——《声声慢》教学设计新郑二中语文组王春辉 2015年4月15日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

2、品读语言,探究相关意象的内涵,掌握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能抓住词中主要意象来品读愁情;学习方法: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学习工具:教学机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欣赏《月满西楼》歌曲,欣赏歌曲可以拉近同李清照的距离。

二、回顾旧知:请同学自己介绍李清照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初品诗情(一)1、学生齐读词文2、学生自由朗读3、请一位女生朗诵。

(二)思考:1. 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明确:愁2、作者为什么这么“愁”?请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来说。

明确: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颠沛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四、细品词境(一)、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明确: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意象)(二)、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细品七组叠词的意味:多角度写愁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寻觅无果冷冷清清——(环境、心境)冷清凄冷凄凄惨惨戚戚——(感受)沉痛凄厉2.叠词作用:(1)形式上,富有音乐美、音韵美,增强感情。

(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3.扩展:叠词在文学作品的魅力(三)鉴赏主要意象(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找出词中的六个主要意象: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2.学生分组探讨指定的一个意象,思考这些意象是怎样表现愁情的?3.学生组长收集整理本组意见,做总结汇报:淡酒:(1)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2)含义:是“愁”的象征晚风:(1)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托内心的冷,写出词人独居生活的凄惨;(2)含义:秋风渲染愁情。

过雁:(1)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悲痛和对丈夫的悼念。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教案:《声声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宋代词人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掌握并运用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通过词中的关键字词,推测作者的情感和写作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词作中的哀愁情感,理解其对个人命运和时代变迁的感慨。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声声慢》的字词含义、词牌特点和结构。

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词作的影响。

教学难点:词中深层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生平介绍和词作成就。

引导学生思考宋代词风的变化以及李清照的创作特色。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声声慢》,注意字词的含义和句子的结构。

教师辅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词牌的起源和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推测作者情感。

4. 深入讲解教师对《声声慢》进行逐句讲解,解读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背景,理解词作的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声声慢》,感受其音韵美和情感表达。

讨论词中的哀愁情感,分享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四、作业布置编写一篇关于《声声慢》的小论文,分析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选择一首其他宋词进行鉴赏,练习运用本课所学的鉴赏方法。

五、板书设计板书词牌《声声慢》的结构。

在黑板上标注key words 和重要概念,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质量:评估学生的小论文和词鉴赏作业,检查他们对《声声慢》的理解深度和鉴赏能力。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观点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互动和教学内容的覆盖程度。

《声声慢》经典教案

《声声慢》经典教案

《声声慢》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2)理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词语和句式的特点。

(3)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声声慢》。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李清照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领悟诗词中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声声慢》。

(2)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清照及《声声慢》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词语讲解:(1)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

5. 句式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特殊句式。

(2)引导学生体会句式的表达效果。

6. 艺术特色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修辞手法等。

(2)让学生谈谈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感受。

7.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领悟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声声慢》。

2. 写一篇关于《声声慢》的赏析文章。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词中人生哲理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情感教育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声声慢》公开课课件剖析教学提纲

《声声慢》公开课课件剖析教学提纲
《声声慢》公开课课件剖析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写作背景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 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 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 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 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 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 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 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杜甫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细雨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结论:雨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 来风急。
为何说是“淡酒”?
识 了 伤 得心
酒雨 黑 候 戚摘

清 照
鉴赏探讨
情愁 家愁 国愁 这次第,怎一个 字了得
光景 状况
丧夫之痛
流离之苦
亡国之恨 孀居之悲
思考讨论
思考一:作者在词中选取 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
思考二:这些意象分别有 何特殊意义?营造了怎样 的意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
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
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
——
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
李 清 照
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
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 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
个愁字了得?
思考一: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 象来表现她的愁?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声声慢》这首古诗的基本意思和情感。

2. 学习并运用诗歌鉴赏中的基本方法,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声声慢》的情感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声声慢》中的情感,并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和欣赏能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水平。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声声慢》的文本。

2. 相关的诗歌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教师先将《声声慢》这首古诗的标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导入,用简洁的话说明这首古诗的大致内容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 2:朗读和理解 (10分钟)教师带领全班齐读《声声慢》,然后逐句分析,并解释诗中的生词和句子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的情感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Step 3:诗歌鉴赏 (20分钟)教师介绍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诗歌的节奏、押韵、修辞手法等。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方法对《声声慢》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古人为什么使用‘声声慢’这个重复的结构?”、“诗中的‘不知道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什么意思?”等,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Step 4:学生表达 (1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声声慢》的理解和感受,并记录学生的表达,以便后续评价和展示。

Step 5:诗歌创作 (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以《声声慢》为题,自行创作一首类似的古诗。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的指导和要求,如使用特定的词语、表达特定的情感等。

学生们可以单独创作,也可以分组合作。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创作能力。

Step 6:展示和评价 (10分钟)学生们可以要求自愿展示自己创作的古诗,同时教师也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声声慢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声声慢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声声慢教案主题:《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声声慢》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词,以其深情的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

本节课将通过理解诗词的意境,学习词语的运用与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声声慢》,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感受诗歌的美。

2.了解李清照的创作背景,理解《声声慢》的意境。

3.学习相关词语的运用与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声声慢》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2.学习相关词语的运用与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并感受《声声慢》所传达的情感与意境。

2.运用词语与写作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诗歌原文、译文和注释。

3.相关词语和修辞手法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出示李清照的肖像,简单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

2.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二、呈现与感知(15分钟)1.出示《声声慢》的诗歌原文和译文,让学生自主阅读。

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声声慢》的意境与情感表达,并现场发表讨论结果。

三、分析与解读(15分钟)1.出示《声声慢》的诗歌注释和相关词语的解释资料。

2.分析《声声慢》中的词语运用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仗等,让学生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对诗歌的美感产生的作用。

四、创作与表达(15分钟)1.要求学生以《声声慢》的意境为基础,创作自己的一首诗歌或短文,并且运用到相关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2.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请学生谈谈自己从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对《声声慢》的理解和感受有什么改变?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习诗歌的重要性和学习文学修辞手法的作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创作任务,并将作品上传到班级学习平台进行分享和讨论。

2.课后自主阅读一首词或一篇诗文,写一篇读后感。

《声声慢》鉴赏教案

《声声慢》鉴赏教案

《声声慢》鉴赏教案一、导入:宋代的张世文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易安就是――李清照.李清照的词作大家课前有所积累了,下面我们作一个小组诵词比赛.(小组比赛后)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积累古诗词受益无穷.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更提升一个层次,读李清照的代表词作声声慢,学习如何鉴赏古典诗词.根据你的积累经验,说说理解鉴赏一首词从哪些方面着眼?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了解词人生平,有的说要读好词,有的说要理解词句深层含义……二、了解词人生平,鉴赏的立足点诗言志,歌咏言.诗词是作者内心的倾吐,情感的宣泄,了解词人生平,有助于词的理解与鉴赏.说说你所了解的李清照.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李清照(约1084~1151)号易安居土,南宋女词人。

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

父亲进士出身,是学者兼文学家,其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早期生活优裕,夫妇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

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流落江南。

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病故,她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晚景凄凉。

清照多才多艺,工诗文,善丹青,词的成就尤高,分前后两期:一、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多数是描写闺中的生活趣情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二、后期的作品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悲叹身世,感时伤怀,怀旧思乡,风格沉郁凄怆。

在宋代词人中,卓然自成一家。

有《漱玉词》。

三、把握感情基调,饱含深情朗读1. 自由朗读:读这首词,我们要读出词人的什么情感?---愁苦2. 一生试读,一生评怎么样才能读好?明确:语速要缓慢,声音应低沉,表情带哀愁更好.3. 推荐一生范读.效果较好,班里许影雪同学曾获临海市古诗词诵读比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4. 齐读四、揣摩词句鉴赏语言精妙问:愁苦是词人内心情感,在词中,词人的一举一动都是愁绪满怀,哪些动作能表现这愁情?圈出动词.师总结:寻寻觅觅借酒消愁不堪摘花守窗盼黑黄昏听雨五、领会词的意象,探究词的内涵1. 师问:词人选取了哪一季节的景物?----生齐答:秋天2. 又问:有哪些景物?又融入了作者什么情感?秋雁秋花梧桐秋雨3. 梧桐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凄苦之音.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赏析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内容赏析】:从词的调名即可知,这是一首慢词。

原来的《声声慢》曲调,押平声韵,调子相应地比较徐缓,这首词押入声韵,并多用叠字和双声字,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

(略)
前面说过,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作品,在这首词里,词人运用不同寻常的表现手法,将自己悲怆之情怀抒发得既淋漓尽致,又不失分寸之感,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这一词调的代表作品,历来传诵不衰。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增加了思乡念旧的
伤痛。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天气一忽儿暖,一忽儿冷的时候,人最难保养。

——承上三句而来,本来就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乍暖还寒”,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这里的“最难将息”已不单单指身体上的难于保养,更有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之意。

于是词人像其他许多文人一样,想借酒遣怀。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是“淡”的,秋日的晚风又是急骤的,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夫亡国破,文物丧尽,飘荡流离,身遭诬陷,暮年孤单,所有种种,怎是“三杯两盏淡酒”所能排解的?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词人仰天长叹,这时看到北雁南来,不禁忆起旧事。

——有人认为这三句有表示悼亡之意。

词人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

当时李清照在北方,丈夫南行,所以她看到的雁是南雁北归;而现在自己漂流江南,看到北来的大雁,自然地想到是否是“旧时相识”呢?
李清照早期还有一首词《念奴娇》(“萧条庭院”),其中有“征鸿过尽”之句,那首词是咏“寒食”的,时令为春天,所以句中“征鸿”也是南雁北归的。

(略)
——而这里词人除了悼亡,似还应有更丰富、更深沉的意蕴。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

赵嘏《塞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词意近之。


李清照所表达的,已不仅仅是一般的思乡之情,因为她的故乡早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但南宋小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恢复,所以这里词人的悼亡与思乡之情已含有深沉的家国之痛了。

下片则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

·“满地黄花”三句:
——黄花满地,人更是身心憔悴,“憔悴损”既是写花,更是写人。

“如今有谁堪摘”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守着窗儿”二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

——词人独自一人坐在窗前,寂寞凄凉。

只盼捱到天黑,可老天好象有意和人作对,偏不肯黑下来,这就使人更加难过。

——一个“黑”字,“下得险而深稳”(张端义《贵耳集》)。

此前此后,用此字入词且作为韵脚的,极为罕见。

而李清照将这个口语化的,且不那么美、不那么雅的字用在此处,却异常贴切,将词人那孤凄、无聊、苦闷、激愤、无望的复杂心绪极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非有平日苦心研炼和高度的语言修养,是不会有此表现的。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雨打梧桐,一点一滴,又何尝不是打在词人饱经忧患、伤痕累累的心头!——这里融化温庭筠《更漏子》句意:“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不过,李词的语言更精炼,情感更深切,内蕴也更深厚了。

·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作结,也是蹊径独辟。

——此前文人诗家言愁,往往极言愁之多、之绵绵不尽。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李清照却不说愁之无尽,而说只说自己愁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如何包括得尽,化多为少,欲说还休,表面上嘎然而止,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遗。

【艺术特色】
1.这首词以抒情见长,兼具情景交融之妙。

·以情开篇,以情结响,中间层层铺叙,以大量笔墨描绘深秋景象,这些景物又都染上了词人独特细腻的愁情:
寒暖不定,心绪难平,一可伤;秋风凄厉,酒难御寒,二可伤;北雁南来,思乡念旧,三可伤;黄花老妇,两相憔悴,四可伤;守窗独坐,日长难捱,五可伤;雨打梧桐,心烦意乱,六可伤。

进入词中的一切,都令人生愁,助愁,催愁,添愁;词中所展开的乃是一个被“愁”笼罩溶涵的世界。

·在这首词里,作者已摆脱“温柔敦厚”之类诗教的束缚,“婉约”二字已很难涵盖此词内容与形式上的独创性。

词中的坦荡与直率,与乐府民歌《上邪》、“敦煌曲子词”的某些民歌在精神上极为相似。

不同的是,这首词的分寸感把握得十分准确,增或减都将出现过犹不及的偏颇。

陆昶在《历代名媛诗词》中评李清照此词说:“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所有,庶几苏、辛之亚。

”这话很有见地。

2.语言富有独创性:
·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字与舌齿两声词,使声情口吻与内在感情的律动浑然统一。

双声叠韵:起笔的十四个叠字已如上言。

舌齿两声词:57个舌齿两声词。

其中齿音41字,舌音16字。

齿音如“乍”“摘”等;舌音如“凄”“戚”“敌”“急”“独”“点滴”等。

准确细腻地传达出激越的语气和悒郁惝恍的复杂心情。

万树《词律》(卷十):“从来此体皆收易安所作,盖其遒逸之气,如生龙活虎,非描塑可拟。

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人若不信其才而故学其笔,则未免类狗矣。

”——可见此词在声律方面的奇妙天成,后人难以企及。

·又能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词句谱入新声,如“将息”(唐宋方言)、“黑”、“怎生”、“怎”、“次第”等,语言虽经锤炼却又不假雕饰,奇横之外又自然贴切。

【比较】
1.同是写秋日黄昏、饮酒对菊,《声声慢》与《醉花阴》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醉花阴》:闲愁
《声声慢》:深哀巨痛
2.同是写过雁,《声声慢》与《一剪梅》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
《一剪梅》:南雁北归,相思念远,有期待,有希望
《声声慢》:北雁南来,悼亡怀乡,伤心绝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