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A General Survey of Chinese Culture

课程编号:0111013

课程学时:34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建议教材:李平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开课单位:皖江学院中文系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任务:《中国文化概论》是为培养和检验高等学校学生所应具有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知识而设置的。设置本课程的任务,是为了使在校大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把握其精神风貌和本质特点,对其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科学的评判,从而为更新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心理素质,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提供养料和借鉴。我们希望广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有所认识,而且能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问题有所思考。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文化的概念、结构与传承

一、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1.文化的概念

2.文化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

二、文化的结构

1.显型结构与隐型结构

2.文化的主要子系统

三、文化的传承

1.文化进化论

2.文化传播论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生存空间、创造主体和发展历程

一、中国文化的生存空间

二、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三、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国文化的起源

2.中国文化的孕育

3.中国文化的萌动

4.中国文化的定型

5.中国文化的发展

6.中国文化的隆盛

7.中国文化的强化

8.中国文化的转型

第三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

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天人合一,物我相通

2.自强不息,兼容并包

3.以人为本,崇尚道德

4.和而不同,中行无咎

二、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1.延续性

2.伦理性

3.政治性

4.世俗性

三、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

1.整体综合的直观思维

2.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3.类比推导的联想思维

4.观物取象的象征思维

课程的重点、难点: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

课程教学要求:

在理论层面上了解文化的概念、特征、结构及传承,在知识层面上掌握“中国”、“中华民族”的涵义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并进一步理解和领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2.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3.怎样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4.如何把握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经济政治结构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经济结构

一、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1.土地公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2.土地私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1.明清时期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

2.清代前期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迟滞的原因

三、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自然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2.自然经济的多元性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自然经济的坚韧性与中国文化的守旧性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政治结构

一、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与家族制度

1.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其早期发展

2.西周春秋时期典型的宗法制度

3.封建社会中家族制度的演变

二、中国古代的国家政体和官制

1.早期大一统及其官制

2.集权大一统及其官制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家天下与家国同构

2.专制性与集权、分权模式

课程的重点、难点:

中国文化的政治结构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及其迟滞的原因,掌握中国文化的政治结构的发展演变、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传统自然经济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迟滞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3.如何理解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的内涵?

4.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章中国文化的儒道互补格局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儒家思想的发展流变

一、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思想

2.孟子的思想

3.荀子的思想

二、汉代儒家思想的发展

1.天人之学的理论建构

2.天人之学的实践意义

三、宋明儒家思想的强化

1.周敦颐、邵雍与理学的开创

2.张载、二程与理学的奠基

3.朱熹与理学的确立

4.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分化

第二节道家思想的发展流变

一、先秦道家思想的形成

1.老子的思想、

2.庄子的思想

二、秦汉道家思想的发展

1.新道家思想及其特点

2.新道家的社会作用

三、魏晋道家思想的深化

1.王弼、何晏的贵无论

2.裴頠的崇有论

3.郭象的无无论

四、唐宋道家思想的宗教形态

1.唐宋的崇道风气

2.道教依托道家的原因

第三节儒道两家的互补共生

一、儒道互补的理论依据

1.道体儒用,体用一如

2.儒显道隐,表里相资

二、儒道互补的表现形态

1.儒道渗透,各取所长

2.儒道颉颃,交替递补

课程的重点、难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发展流变,儒道互补的理论依据与表现形态。

课程教学要求:

把握中国文化在整体态势上所呈现出的儒道互补的格局,并通过了解儒道思想的发展流变情况,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儒道互补格局的理论依据与表现形态,从而在整体上准确把握中国文化的精神风貌。

思考题:

1.简析先秦儒家思想发展的特点。

2.简析天人之学的理论构架及其实践意义。

3.为什么说理学是儒家思想的强化?

4.如何理解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

5.魏晋玄学“有无”之辨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6.如何理解儒道思想的互补共生及其与中国文化格局的形成之间的关系?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1.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与形成

2.中国古代哲学的会通与发展

3.中国古代哲学的批判与总结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

1.一天人

2.同真善

3.合知行

三、中国古代哲学对文化的影响

1.中国古代哲学对政治的影响

2.中国古代哲学对文学的影响

3.中国古代哲学对民俗的影响

4.中国古代哲学对科技的影响

第二节中国古代史学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

1.中国古代史学的萌芽与确立

2.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与兴盛

3.中国古代史学的终结与转型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

1.秉笔直书

2.经世致用

3.注重修养

三、中国古代史学的文化意义

1.激发爱国热情

2.提供资鉴思想

3.启迪思维方法

课程的重点、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和史学的特点及对文化的影响。

课程教学要求:

基本了解中国古代哲学与史学的发展历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史学的文化精神与优良传统。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魏晋玄学的发展流变?

2.中国古代经学、玄学、佛学和理学是如何相继出现、融会贯通的?

3.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流变。

4.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文化精神?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1.先秦文学

2.汉魏六朝文学

3.唐宋文学

4.元明清文学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特点

1.重于理性

2.长于抒情

3.以和为美

三、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1.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涵互动

2.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心理及思维方式

3.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二节中国古代艺术

一、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

1.先秦艺术

2.秦汉艺术

3.魏晋南北朝艺术

4.隋唐艺术

5.宋元艺术

6.明清艺术

二、中国古代艺术精神

1.原道于心的本体精神

2.运思于神的创作精神

3.对立统一的辩证精神

三、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1.中国古代文化对艺术的影响

2.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功能

课程的重点、难点: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精神。

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历程,掌握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和艺术样式及作家、作品,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思考题:

1.汉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什么特质?

2.苏轼对词体革新做出了哪些贡献?

3.举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4.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有什么特点?

5.中国古代书法风格嬗变的过程及特点。

6.如何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精神?

7.中国古代艺术有哪些文化功能?

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字与典籍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字

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演变

1.汉字的起源

2.汉字字体的演变

3.汉字发展的规律

二、汉字的特点

1.表意性

2.方块形

三、中国古代文字与文化的关系

1.中国古代文字的人本精神

2.中国古代文字的审美特质

3.中国古代文字与文学

4.中国古代文字与思维

第二节中国古代典籍

一、中国古代典籍的生产

1.生产材料

2.生产方法

3.装帧形制

二、中国古代典籍的收藏

1.公家收藏体系

2.书院和寺观收藏体系

3.私家收藏体系

三、中国古代典籍的分类

1.经;

2.史;

3.子;

4.集;

5.类书;

6.丛书

课程的重点、难点:

中国古代文字与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典籍的收藏与分类。

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文字和古代典籍方面的知识,增进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思考题:

1.关于汉字的创造有哪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2.汉字字体演变情况如何?

3.汉字的发展有什么规律?

4.汉字有哪些特点?

5.试述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6.中国古代典籍是如何分类的?

第七章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俗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代宗教

一、中国原始宗教

1.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2.中国古代原始宗教

二、中国古代道教

1.道教的发展历程

2.道教的信仰与方术

3.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中国古代佛教

1.佛教的教义和神阶

2.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中国古代礼俗

一、礼的沿革及意义

二、礼的内容

三、礼俗举例

课程的重点、难点:

道教、佛教的发展概况与基本教义,古代礼俗的沿革及其意义。课程教学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宗教和礼俗的一般概况,并理解其对文化的影响。思考题:

1.为什么说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2.为什么说南宋金元是道教的改革转折时期?

3.道教炼丹术对古代化学有什么贡献?

4.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5.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6.佛教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第八章中国古代选举与职官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一、隋唐以前选举制度的沿革

1.原始社会的推举禅让制

2.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

3.春秋战国的选贤任能制

4.两汉时期的察举征辟制

5.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二、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的始末

1.隋朝科举制度的创设

2.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3.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4.元朝科举制度的低落

5.明清科举制度的盛衰

三、科举制度得失谈

1.科举选官之得失

2.八股取士之原因

第二节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一、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沿革

1.先秦官制的萌芽与发展

2.秦汉的三公九卿制

3.魏晋南北朝官制的演变

4.隋唐五代的三省六部制

5.宋朝的二府制及辽金元官制

6.明清的内阁制

二、中国古代官吏的爵位品阶

1.中国古代官吏的爵位

2.中国古代官吏的品阶

三、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特点

1.专制制度下的君权至上特点

2.宗法制度下的血亲关系特点

3.科举制度下的选贤任能特点

课程教学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和职官制度的发展流变情况。

课程的重点、难点:

科举制度的发展沿革及其得失,古代职官制度的主要特点。思考题:

1.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及历史作用。

2.元朝科举制度中民族歧视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

3.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的得失?

4.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第九章中国古代学校与教育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代学校

一、中国古代学校的发展历程

1.中国古代学校的萌芽与创建

2.中国古代学校的新变与定型

3.中国古代学校的繁荣与发展

4.中国古代学校的延续与转型

二、中国古代学校的主要特点

1.官私互补

2.政教一体

3.儒学为本

4.育用结合

三、中国古代学校的文化功能

1.培养统治人才

2.发展古代学术

3.传播儒家思想

4.服务社会政治

第二节中国古代教育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1.西周春秋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萌芽与奠基

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汉唐儒家教育思想的独尊与重振

4.宋明时期理学教育思想的确立与分化

5.清代实学教育思想的成熟与演变

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1.全面综合的整体意识

2.德育为首的伦理色彩

3.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

4.启发自觉的主体精神

三、中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

1.尊师爱生

2.因材施教

3.启发诱导

4.学思并重

5.温故知新

6.循序渐进

7.身体力行

8.教学相长

课程的重点、难点: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和文化功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学校和教育的基本概况,从中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思考题:

1.中国古代学校的发展变化情况。

2.中国古代学校有哪些主要特点?

3.中国古代学校有哪些文化功能?

4.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变化情况。

5.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哪些主要特点?

6.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哪些优良传统?

第十章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

第一节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数学的世界性贡献

1.古代数学的基本情况

2.传统数学的几项重大成就

二、注重技术制作的古代物理学

1.古代物理学发展的独特性

2.中国古代物理学的主要成就

三、天文学的辉煌成就

1.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文化特征

2.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

四、以炼丹为端倪的古代化学

1.中国古代的炼丹术

2.炼丹术中的化学成就

五、独树一帜的中医中药学

1.中医学的理论成就

2.中药学的伟大成就

六、四大发明及其历史意义

1.四大发明及其传播

2.四大发明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整体观

1.古代科技整体观的思想基础

2.古代科技整体观的长处与不足

二、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

1.实用性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2.实用性与传统思维方式的关系

3.实用性的具体表现

三、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1.传统科学思维的局限

2.传统观念的影响

3.封建制度的扼制

课程的重点、难点:

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主要特点,认清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从而深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思考题:

1.四大发明有何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3.如何看待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第十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一、中西碰撞的生存抉择

二、变与不变的观念交锋

三、新旧并存的结构矛盾

四、忧患之心,启蒙之路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近代化历程

一、从“忧器”到“变器”

二、从“忧法”到“变法”

三、从“忧民”到“变道”

第三节近代中国文化成就

一、近代经学

二、近代佛学

三、近代史学

四、近代文学与美学

课程的重点、难点:

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

课程教学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学生大致了解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的近代化历程,并掌握近代中国文化所取得的成就。

思考题:

1.中国近代文化的结构特色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构特色?

2.两次鸦片战争有何客观作用和意义?

3.道与器的争论是如何展开的?

4.为什么新文化运动被视为“中国特色的文艺复兴”?

第十二章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取向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进程

一、从多元选择到主流确定

二、从建设主流到主流危机

三、从反思主流到再建主流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文化论争

一、近代文化论争

二、现代文化前期论争

三、改革开放后文化论争

第三节中国文化的未来取向

一、中国文化未来模式的构想

二、重建中国文化的指导思想

三、重建中国文化的选择态度

课程的重点、难点:

中国近现代文化论争和中国文化重建问题。

课程教学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呈现出的文化特征,掌握中国近现代文化论争中不同派别的主张,并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取向问题有所自觉。

思考题:

1.新民主主义文化为什么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合理选择?

2.当代中国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3.中体西用的文化模式本身所具有的合理性与矛盾性。

4.如何理解毛泽东说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5.数百年来人们关于中国文化的批判与重建探索留给我们哪些经验?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考试采取闭卷考试和百分制的方式进行。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可以根据授课情况适当选择四至五种题型进行试卷设计。在设计试卷时,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5%,理解占25%,简单应用占20%,综合应用占30%。各类题型试题的难度可分为:容易、较容易、较难、难四个等级。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

李平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书目

1.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姜义华等编:《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阴法鲁等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5.张岱年著:《文化与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6.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7.李宗桂著:《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8.《文史知识》编辑部编:《儒、道、佛与传统文化》,中华书局1990年版

六、大纲说明

1.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美学”、“文学概论”等课程一起构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文学课程系列,本课程的开设意在通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

2.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3.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本课程要求学生自觉完成每一章节后的思考练习题。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可以适当安排课堂讨论。

4.本课程以提高学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水平为主要教学目标。对于准备考研的部分同学,可以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结合逻辑训练和写作训练将能力转换为知识,对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

七、制定人:侯宏堂审定人:李平批准人:钱奇佳

《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为全校文法类各专业通识课。本课程将通过对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的讲解,使全校文法类各专业的本科生了解西方文化孳乳繁衍、发生进化的来龙去脉,掌握西方文化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认识不同时代的精神和文化状貌,为从不同专业的涉外部分的学习、进行中西比较、或直接学习研究具体领域的西方文化打下知识基础。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化:爱琴文明与希腊神话传说 习题要点:米诺斯文明, 迈锡尼文明, 希腊神话传说的源流,希腊神谱, 神谱的文化学意义,荷马史诗与“系统叙事诗”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爱琴文明与希腊城邦文明之间的文化联系。2.希腊神话的源流与谱系。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化:爱琴文明与希腊神话传说,要求基本理解希腊罗马文化的发展脉络,掌握希腊罗马文化的特征。 第二章古希腊罗马文化:希腊城邦文化

习题要点:希腊城邦的发展演变, 希腊城邦的崛起与殖民,早期希腊城邦的政治变革,斯巴达的政治与文化,雅典的政治与文化,从分离主义到帝国主义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希腊宗教的文化特点。2.希腊悲剧与喜剧的文化学意义。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希腊宗教的文化特点。理解希腊悲剧与喜剧的文化学意义。掌握希腊哲学发展的基本梗概。第三章古希腊罗马文化:城邦文化的衰落与希腊化时代 习题要点:希腊城邦文化的衰落,雅典民主制的蜕变,亚历山大帝国与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精神的凋敝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希腊分离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化的历史契机。2.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希腊城邦文化的衰落的过程,理解与掌握希腊文化精神的凋敝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第四章古希腊罗马文化:罗马帝国的兴衰 习题要点:罗马政治制度演化与罗马帝国的扩张过程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罗马政治制度演化的基本情况。2.罗马帝国的扩张过程。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罗马帝国的兴衰、罗马的起源、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政治体制的演变、恺撒与奥古斯都,理解罗马帝国的衰亡过程与原因。 第五章古希腊罗马文化:罗马文化的特征 习题要点:希腊人与罗马人,罗马英雄主义,罗马的宗教,罗马法,罗马的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罗马世风的腐化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的联系与差异。2.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的联系与差异,理解与掌握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第六章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基督教的早期发展 习题要点:基督教的“两希”传统,基督教与希腊哲学,基督教与罗马帝国,苦难的历程,基督教的合法化与国教化,基督教与异教文化,修道运动,基督教与日耳曼族,罗马帝国时期的日耳曼人,蛮族 大入侵,蛮族的皈依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基督教的“两希”文化渊源。2.基督教对日耳曼蛮族的教化。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基督教的“两希”传统,理解与掌握基督教对日耳曼蛮族的教化(基督教与日耳曼族)等要点。 第七章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基督教与西欧封建社会 习题要点:封建制与庄园经济,修道院经济,西欧封建社会的生活状况,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格局,“神圣” 与“世俗”,十字军东征,“阿维农之囚”与罗马教会的衰落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2.中世纪教俗之争的发展历程。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与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与中世纪教俗之争的发展历程。 第八章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文化概况 习题要点: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教会与大学,中世纪的哲学,骑士精神与骑士文学,基督教唯灵主义与哥特式建筑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基督教信仰对于中世纪西欧精神生活的重要影响。2.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精神特征。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基督教信仰对于中世纪西欧精神生活的重要影响。掌握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精神特征。 第九章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衰落 习题要点:信仰的衰落与道德的沦丧,教会的堕落,宗教裁判所,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等的具体内容。本单元重点、难点:1.中世纪赎罪方式的形式化和虚假化。2.基督教的本质精神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尖锐矛盾。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中世纪信仰的衰落与道德的沦丧,中世纪赎罪方式的形式化和虚假化,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基督教的本质精神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尖锐矛盾。 第十章西方近现代文化: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习题要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宗教改革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的不同背景和目标。2.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西方现代化历程的客观影响。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理解与掌握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的不同背景和目标,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西方现代化历程的客观影响,新教三大主流教派的基本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旅游客源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客源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91425039 二、编写说明 《客源国概况》课程是为旅游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学科选修课,是为学生大二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学科(诸如旅游文化学,英美文化概况,世界遗产概论等课程开设的课程,共开一学期,36学时。本课程也是教学改革的主干课程之一,采用双语教学。考核方式采用考试。 三、课程性质学科选修课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中国主要客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旅游业以及地理、人文概况等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和了解,并进而对世界旅游客源市场和中国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并能够基本掌握中国海外客源国的基本情况,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2、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习旅游文化学,英美概况,旅游市场营销以及其他旅游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进一步深造和学习用英语开设的文化类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章世界旅游客源市场(1学时) 第一节世界旅游业概况(了解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第二节世界旅游区概况(了解世界六大旅游区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第三节世界旅游客源市场格局及发展前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特征)第二章中国旅游业和海外旅游市场(2 学时) 第一节中国旅游业概况(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概况及2020年中国将 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原因) 第二节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现状(了解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的发展状况 及发展前景) 第三章(共19 学时)亚太地区(1课时) 第一节日本(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业及与中国的关 系)……4课时 第二节韩国(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业及与中 国的关系)4课时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 课程编号:011501-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后续课程:美学概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文艺心理学、文艺学研究方法论、中国文学批评史 总学分:4 总学时:72学时(其中64课时为理论讲授,8学时为实践环节) 总体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创作、风格、作品、语言、鉴赏、批评等基础理论。具体包括: 1、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研究与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 2、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3、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与成为中文专业的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教学方法: (1)教师应按本教学大纲认真施教,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准备教学内容,着重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追踪文学理论的前沿动态,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课堂讨论、情境模拟、互动交流、自学辅导、课题研究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应将文学概论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进行,努力扩大知识视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食品、旅游等专业的本科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知识的系统足够了解,对中国饮食思想、现象等问题的理解及分析能力,是学科理论方法的必要掌握,是学生知识积累、方法训练的必备,大有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本课程性质与民众和社会饮食生活有密切关系,富于实践性,可以参阅资料较多,可以进行讨论式教学。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2)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以及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有基本了解。掌握饮食文化的概念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2、教学重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3、教学难点 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二)八大菜系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 (2)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了解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人文科学----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宗教及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 文化传统和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二、教学对象: 本课程主要针对三年制专科政治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文化,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决心。 四、教学要求 本课程采用面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面授教学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难点教授相结合,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五、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要求 本课程学时:72学分:4 学时分配: 导论文化和传统文化 教学要求;

1、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教学内容: 一、传统和文化释义 二、传统文化的要义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特征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和基本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现代意义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 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传统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来源及其特征 2、了解中国古代主要宗教及其文化意义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特征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 三、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特征 第二节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及文化意义 一、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历程 二、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特点 三、儒教的基本精神特质和文化作用 四、道教的基本信仰、教规、特征及文化影响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doc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旅游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为了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掌握相关实践操作技能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素质课程。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旅游与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结构、类型、基本特征和功能;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特点和结构;充分认识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旅游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了解中国旅游文化传统及其价值;认识和掌握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及中介体文化的概念内涵、主要特点等;认识和掌握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的概念、类型、特点、发展历史等有关内容;了解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中国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和掌握河南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及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等。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案例教学、影象资料欣赏等形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旅游文化现象、解决旅游文化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实地考察、项目竞赛和课程小论文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旅游企业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思路 以中国旅游文化为讲授主线,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揭示中国旅游资

源的民族性特点和文化传统优势;以旅游客体文化为讲授重点,同时也兼及旅游主体文化、中介体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系统介绍旅游文化基本理论知识以后,分别介绍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几种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客体文化。在课程后续建设中,将结合河南旅游文化实际,研究探讨发挥河南旅游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逐步向旅游文化产业大省迈进的发展思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要点 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述 要点:了解旅游和文化的基本概念及二者关系,了解旅游文化的特征和结构。回顾旅游文化发展历程,了解中国旅游文化发展各时期的主要特点。通过对旅游活动实质、旅游发展历程以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的探讨,充分认识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旅游主体文化 要点:了解旅游主体、旅游主体文化的基本概念及二者关系,了解旅游主体文化在旅游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重点了解不同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文化角色、个性心理及审美倾向等。 第三章旅游客体文化 要点:认识旅游客体及旅游客体文化的研究对象,把握旅游客体的类别与旅游客体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认识和掌握自然美、人工美的构成及审美观照,掌握旅游客体的文化功能。重点了解和掌握中国旅游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应用技术大学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宗旨在于促进文理交融,拓展和完善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本课程强调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主要任务是使青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2. 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和思考,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并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3)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能够以本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拓展知识结构,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各专业。总学时54,3学分。其中理论课44学时,社会考察10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激活思维,启发思考,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2学时) (一)基本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和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二章历史的天空: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4学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商周与春秋战国 第二节秦汉大一统与魏晋南北朝的分立 第三节繁盛的隋唐

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学分数3分,周学时3个小时, 主要教授内容: 西方文化概论是一门以西方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西方文化概论”是一门向高等学校文科学生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课程。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一是全面了解西方文化传统极其演进历程,了解西方文化的历史、现状和特征,增强我们对西方历史文化的认识;二是在了解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精神轨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情况,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 主要教学方法: 以讲授方法为主,其他教学手段为辅。(建议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 第一章导论(6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西方文化精神,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特征。 本章需要掌握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特征,这是本章的重点的难点。 第一节二希传统 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是欧洲文化的两大源流,文化史上称为“二希”传统,它们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呈矛盾冲突和互补融合之势。欧洲近代文化的人文观念和艺术精神的基本内核,都来自于这两大传统。 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之一,其中所蕴含的“人”的思想观念,经由古罗马文化对后来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同自然分离后,就产生了强烈的个体意识时,作为主体的人就处于高于自然与社会的位置上,主张人对自然与社会的征服和改造,主体与客体呈分立态势。

希伯莱文化是欧洲文化的又一源头,其中所蕴含的“人”的观念,经由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后来的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重视人的精神和理性本质,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是早期希伯来文化和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价值观念的主要特征。这种尊重理性、群体本位、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的宗教人本意识,是以后欧洲文化内核的又一层面。 基督教实际上是希腊文化和希伯莱文化两大文化传统的融合。近代以来,为传统教义的反叛者的宗教思想家和教外思想家所重新解释的基督教日渐超出狭隘的宗教意义,渗透了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虽然近几个世纪以来宗教的外壳逐渐松动甚至解体,但宗教的内核仍深藏于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伦理原则和文化方式之中。宗教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性对其的渗透和改造,时代愈晚,从希腊文化中产生的理性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就愈大。 第二节、西方文化精神 西方文化主要是图像化的,呈现出空间性特征。 超越变动不定的现象,求得永恒不变的真实,在对永恒完美的原型的追摹中寻求自身的完美。然而,自身的欠缺却使他们深感自我与理式、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和深刻对立,竭力弥合而不能,人们在对完美理式的信念中不停地战胜冲突,完善自身。 西方文化的两个支柱和轮子为理性和宗教。

智慧树《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教学大纲

《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教学大纲 第一章匠心独具——中国古建筑特征 中国古建筑因其具有鲜明的特征而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建筑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建筑为人们提供劳动、工作、生活、娱乐等的活动空间,这是它的物质功能;同时建筑又是一种构筑物、实体。因此产生了形象好看与否的问题,所以建筑与绘画雕塑一样同属造型艺术的一个种类,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建筑不能表现出人物形象和具体的场景。中国古代建筑如果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所用材料不同,中国古代用木材,而西方古代用石材建造房屋,因而使建筑有了不同的外部形象。例如同为陵墓,古埃及完全用石料筑造的金字塔和中国皇陵用木料建造的陵寝建筑具有完全不同的形象。二是表现在对建筑形象的追求上,西方古代讲求建筑个体形象之高大、宏伟;而中国则讲求建筑群体形象之恢宏。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既有技术的原因,也有文化上的原因。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它的优点在于木材在采集、运输、加工、建造上都比石材方便、省工、省时。同时由于木结构采用的是榫卯接口即属韧性连接,它能够承受突然性的冲击,所以木结构的防地震性能好,而石结构属钢性连接,遇地震很多易毁坏。但木结构也有缺点即怕火、怕潮湿、怕小虫的侵蚀,历史上多少古建筑被火烧毁,所以中国早期建筑保留至今的很少,不如石结构建筑那样坚固耐久。中国古代工匠选择了木结构,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出木结构的完整体系,并且对房屋从屋顶、梁架到门窗、台基都进行了美的加工,可以说将木材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 建筑艺术的特征 建筑艺术与绘画、雕塑在造型上不同,画家、雕刻家可以做任意创作出不同的人物与场景,而建筑师不能任意创作出房屋形象,建筑形象首先决定于它的实用功能、所用材料和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建筑比较 中国与西方古代建筑在用木材与石材不同选择上也有文化上的原因。在西方神权大于皇权,对神庙、教堂要求宏伟、永久,代代相传;在中国皇权大于神权,皇权朝代更替,毁旧立新,对建筑不求永久。 中国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中国古代工匠将木材的应用发挥到极致,他们对房屋的木构件梁枋、檩、天花、藻井,对门、窗、格扇几乎所有的木材构件都进行了美的加工,使它们具有了结构和装饰两方面的作用。第二章巍巍殿堂——中国古代宫殿 宫殿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它既有物质功能,即为皇帝提供理政、学习、宗教、生活、娱乐等活动的场所,所以功能多、规模大;同时又具有精神上的功能,即要表现出皇权集中,一统天下的气势,要求宏伟、恢雄。帝王掌握着全国的人力与财力,所以会应用最好的材料,采取最精良的技艺,调集最优秀的工匠来建造宫殿,从而使宫殿成为一个时代在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都是最高水平的代表。从秦、汉、唐、宋几个主要朝代看,都在长安、汴梁等老城兴建了规模很大的宫殿建筑群,这些宫殿都有前朝、后宫及后苑几个部分,前者为皇帝理政处,后者为皇帝及其皇族生活游乐之所。可惜这些宫殿都已经毁坏无存,今人只能从文献记录和考古发掘的遗址去相像当年的辉煌了。现存的最完整的宫殿建筑是北京的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皇朝的宫城,自公元年至年经年建成,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大小建筑数百座,组合成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紫禁城继承历代宫城的传统,分为前朝与后宫两大部分,将主要殿堂置于南北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左右对称布置,规模严整,井然有序。前朝有三大殿,其中太和殿为帝王上大朝之地,凡帝王登基、完婚、重大节日接见文武百官均在这里举行盛大礼仪。根据中国礼制,太和殿在紫禁城各座殿堂中面积最大,面阔开间最多达开间,屋顶最高,位居紫禁城中心位置,可称宫城中第一大殿。后宫除中轴线上的皇帝、皇后共居

中国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概况教学大纲

《中国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概况》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概况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数:64(理论学时:16 实验或实践学时:48 ) 先修课程:无 开课单位:管理学院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国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概况是旅游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课程,它能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中国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概况针对近几年来我国出/入境旅游特别是出境旅游迅速发展的情况,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对全面地了解境外客源地和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知识概况的需求日益增强,因此,旅游教育需要紧紧跟上旅游行业的发展,培养一大批能满足行业需求的旅游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培养出有知识、懂业务的出境旅游领队。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中国出入境客源市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概况及变化趋势; 2.熟悉我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及今后的发展前景; 3.掌握世界旅游区的划分及其概况; 4.掌握我国主要旅游目的地概况。 教学内容: 1.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2.国际旅游区划概述; 3.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 4.中国出境旅游的演变和发展; 5.中国入境客源市场的现状和前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国际旅游区的划分及概况; 难点:国际旅游区划与世界七大洲的划分。

第二章东亚之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简单介绍日本、韩国、蒙古三个国家的基本情况,使同学们对所涉及内容也事先有所了解; 2.重点掌握日本、韩国、蒙古国家的首都概况、禁忌及主要旅游城市。 教学内容: 樱花之国——日本 1.国情概述; 2.政治经济; 3.文化教育; 4.民俗风情; 5.旅游观光; 6.入境须知。 隐逸之国——韩国 1.国情概述; 2.政治经济; 3.文化教育; 4.民俗风情; 5.旅游观光; 6.入境须知。 草原之国——蒙古 1.国情概述; 2.政治经济; 3.文化教育; 4.民俗风情; 5.旅游观光; 6.入境须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日本、韩国、蒙古三个国家的基本情况; 难点:各个国家的政体及旅游观光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学院《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3281103612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二、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数:36 学分:2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开设学期:第5学期 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思想政治专业的素质拓展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 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华先民创造出的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文化,以补充学生知识链条的缺失,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明的渊源,提高自身文化创新的信心和本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势,领悟中国文化主体精神。在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认识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具备从文化角度分析问题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学生能够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具备全人类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 导言(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文化的涵义和特征,掌握中国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围、功能作用,以及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充分认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为以后该课程内容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1. 文化的涵义 2. 文化的分类 3. 文化的特征 4.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人文素质课课程代码:W30242 总学时:32学时学分:2 适用专业:任何非英语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无先修课程要求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人文素质课。其任务是:1. 培养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意识、文化比较意识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2. 向学生介绍语篇分析法、人际交际的基本概念、跨语篇交际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具体的语篇系统,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提高知识共享和如何处理交际失误。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 1.了解、掌握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了解、掌握人际交际的基本概念。 3.了解跨语篇交际的理论和哲学思想。 4.掌握交际失误的处理方法。 这是一门新学科,它所包含的实际内容仍在不断丰富,牵涉到的理论问题人们也仍在探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Introduction and course requirements(2学时) 2、Discourse approach(2学时) The topic; The limits of language; Successful inter-discours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to inter-discours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3、Doing things with words(2学时) Sentence meaning and speaker meaning; Speech acts, speech events, speech situation; Grammar of context. 4、Interpersonal politeness and power(4学时) Communicative style or register; Face; the “self” as a communicative identity; The paradox of face: Involvement and independence; Politeness strategies; Politeness system; Miscommunication. 5、Conversational inference: interpretation in spoken discourse(2学时) How do we understand discourse; Cohesive devices: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Cognitive schemata; Prosodic patterning; Metacommunication; Interactive intelligence. 6、Topic and face: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patterns in discourse(4学时) Definition; Topic, turn taking, and timing; Deductive monologue; The inductive pattern;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rhetorical strategies; Topic and face systems; Face relationships in written discourse; Limiting ambiguity. 7、Ideologies of discourse(2学时) Three concepts of discourse; The utilitarian discourse system; Multiple discourse systems. 8、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stereotyping(4学时) Definition of culture; Culture and discourse systems; Cultural ideology and stereotypes; Negative stereotypes; Positive stereotypes. 9、Corporate discourse(2学时) Discourse systems; The corporate discourse system (corporate culture). 10、Professional discourse(2学时)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课程编号:051004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学时学分:72/4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5 课程简介:本课程结合文化学的一般知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及历代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礼仪制度、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科举等,并就传统文化的各个侧面做出评析,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做出比较。旨在通过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继承、创新和发展成就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章绪论(12学时) 第一节文化概论 一、文化的本义与定义(重点、难点) 二、文化的构成与分类(重点、难点) 三、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与条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重点)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精神(难点) 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4学时学) 第一节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演进 一、哲学是文化的核心 二、历代哲学思想 第二节中国传统哲学民族精神(重点、难点) 一、天人协调精神 二、入世济世精神 三、理想主义精神 第三章中国传统宗教(6学时) 第一节中国原始宗教 一、自然崇拜 二、祖先崇拜 三、生殖崇拜 四、上帝崇拜

第二节中国传统佛教 一、佛教原始教义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流布(重点) 三、佛教组织与佛教习俗 第三节中国传统道教 一、道教的形成(难点) 二、道教的发展演变 三、道教信仰 四、伊斯兰教 五、民间秘密宗教 第四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4学时) 第一节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中国传统道德规范(重点) 一、仁、义、礼 二、忠孝、诚信 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第三节中国传统修身之道与理想人格 一、传统修身之道 二、传统理想人格 第五章中国传统礼仪制度(8学时) 第一节中国传统五礼 一、吉礼 二、嘉礼 三、宾礼 四、军礼 五、军礼 第二节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一、中国古代婚姻形态的嬗变 二、一夫一妻制下的婚姻形式(重点、难点) 三、历代婚姻礼俗(重点、难点) 四、关于离婚问题 第三节中国传统丧葬习俗(重点、难点)

旅游文化实训教材

旅游文化实验教学大纲 (Tourism and Culture) (供四年制旅游管理专业2012级试用) 课程编号: 面向专业:旅游管理 实验类别:专业课实验 实验时数:6 考核方式:考试 实验总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训将旅游文化学科中的理论知识点和原则性规定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要领,使学生在熟悉景区工作环境特点和作业流程的基础上,培养初步的适应能力,在策划、讲解、组织应变、景观调查等方面获得锻炼。通过模拟景区作业实训,学生能够进行设计和撰写项目策划,做好接团讲解工作,并能进行安全维护,环境布置等。

其中:验证性实验 0 %,设计性实验 50 %,综合性实验 50 % 教材及参考书目: [1] 张文祥.旅游文化.第二版.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9 [2]王明煊,胡定鹏.中国旅游文化.第一版.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 谢贵安.旅游文化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喻学才.旅游文化.第一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5] 赵荣光,夏太生.中国旅游文化.第一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6] 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第一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 仲富林.中国饮食文化.第一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 章海荣.旅游美学导论.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执笔人:蒯小群审核人:龚艳教学院长:刘曙霞

《旅游文化》课程实训指导书 洪波编写

目录实训一旅游特色饮食线路设计 实训二永宁寺参观与导游词讲解

实训一旅游特色饮食线路设计 实训时数:3课时 实训目的: 1、能够运用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编写美食文化、风物特产和旅游资源专辑。 2、通过调查,能够分析某一旅游地的美食文化、风物特产和旅游资源构成情况。 实训内容与形式: 一、理论基础 (一)中国菜肴的特点 1、选料广泛,菜品繁多 2、刀功精细,刀法多样 3、精于火候,技法多样 4、调料繁多,方法多样 5、盛器讲究,追求完美 6、医食同源,注重养生 7、兼收并蓄,推陈出新 (二)中国菜系的分类 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 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湘菜、徽菜、浙菜 1、四川菜 四川菜简称川菜,由成都、重庆两地的地方菜组成,还包括乐山、江津、自贡、合川等地的地方菜。川菜的代表名菜有回锅肉、怪味鸡、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开水白菜、麻婆豆腐等。 2、山东菜 山东菜简称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发展而成。济南菜指济南、德州、泰安一带的菜肴;胶东菜起源于福山,包括青岛、烟台一带的菜肴。山东菜选料讲究,刀工精细,重视火候。以爆、炒、炸、扒见长,口味上注重突出原料本身的鲜味,以清淡鲜嫩为主,汤醇味正,原汁原味。鲁菜的代表名菜有九转大肠、葱烧海参、锅烧肘子、油爆双脆、扒原壳鲍鱼等。 3、广东菜 广东菜简称粤菜,由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地方菜发展而成,以广州菜为代表。 粤菜的特点是选料精细,花色繁多,新颖奇异。口味以清淡、生脆、爽口为主,烹调技法有炒、炸、扒等。粤菜的代表名菜有片皮乳猪、白云猪手、糖醋咕噜肉、东江盐焗鸡、红烧大裙翅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生物工程、白酒酿造工程、酿造工程自动化、企业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各专业。总学时48,3 学分。其中理论课40学时,社会考察8 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2 学时)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2018.4.12

中国文化概论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制) 总学时数:36 学分数:3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 1. 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资料片观摩、课堂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简论(1学时) 【目的要求】 概括了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1. 文化的含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2.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可概括为: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3. 中国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地理状况(2学时) 【目的要求】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地理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地理情况。 【教学内容】 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的历代疆域。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秦奠定了我国现有版图的基础,以后有所发展。 3.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章历史纵横(3学时) 【目的要求】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历史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历史情况。 【教学内容】 1. 中国文化的源头 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龙山文化被称为黑陶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四大区域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几个代表。 2. 三皇五帝 3. 夏代文明和商周社会 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汤建立商朝。盘庚迁殷,故商朝又称殷商。 西周的青铜器、社会制度。 4. 春秋战国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开始兼并战争。战国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战国七雄”。 5. 秦汉帝国 6. 魏晋南北朝 7. 隋唐时代 8. 宋元明清 9. 近代历史 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3学时) 【目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