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人的忧患意识

论古人的忧患意识
论古人的忧患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摘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国文人历来是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他们的追求和信仰。纵观历史,有志之士都有着天下意识,忧患意识,这是读书人的一种情怀。孔子的学生曾子曾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从小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而刻苦读书。用他们那默默无闻、却又风驰电掣的笔,书写出了对苍生黎民的关怀。他们即使是怀才不遇、被贬谪、穷愁潦倒之时,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以天下为己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是一种神圣而庄严的职责,更是一种不可亵渎的情感。

关键字:屈原,杜甫,范仲淹

一、古人的忧患意识

1.屈原赋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岂犹未悔”,这句话在我们的高中课本上已经学习过,并且熟记于心。这篇文章就是楚国的为国捐躯的第一人——屈原。面对愚昧无知的楚王,面对危难中的楚国。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无论贵为楚国的大臣还是被贬谪.屈原始终没有忘却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在壮志难酬的逆境中,他没有放弃人格的历练和精神的追求。他曾说过:“宁赴清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屈原崇高的人格,正说明了古人爱国士大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品格,他们在不为世俗所容的困境中必将产生无法释怀的死亡情结。宁可高贵的死去,也不愿受辱。他与着腐朽的楚王国贵族集团作斗争,他曾经提出过举贤授能,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并且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2.杜甫的爱国情怀

李白和杜甫,他们是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一个为诗仙一个为诗圣。二者相比,我羡慕李白的狂放,但更欣赏杜甫的这颗爱国之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虽称不上是个政治家,但他的忠心程度可见一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千古传诵的名句,有几人知道是当时官小不得志的杜甫被俘虏后,痛心疾首所写下的呢?杜甫可真是最为怀才不遇的冤屈者了。他永远怀着报国为民的热忱,却只得当上很小的官,因为他不懂的官场的厉害,不会官场的黑暗,就这样,他在政坛上混不下去,便开始四处游荡。一路上,他穷困痛苦的来到了四川成都,在这里终于找到了一位朋友,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微笑。他修建在草堂,然而生活境况仍旧不好,但他还怀着忧民之心,他说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总是这样推己及人。杜甫漂泊的生活让他看到了底层社会的疾苦,这样一位爱国之士,怎么会按耐得住那忧民爱国的热血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拖着他年迈多病的身躯,喷出了这一口时代的热血。

有人说,杜甫这一生太过劳累,他想的太多;有人说,杜甫这一生太过波折,他不懂圆滑;有人说,杜甫这一生太过悲哀,他不够叛逆。但我,却偏爱他的踏实,他的重情重义,尤其是那无可推卸的责任感,那忧民爱国的心。

3.范仲淹的忧患意识

怀念当年,我们尚是一名初中生,带着一份热诚的心朗诵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章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可谓匠心独运。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思想,是中国古代文人阶层忧患意识的一个最精当的总结、一个闪亮的标示,耀古烁今,以其深远的立意、高尚的境界成为中华民族璀璨夺目的思想瑰宝,引起无数仁人志士的共鸣和践行。忧患意识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格。而范仲淹这句话无疑道出了所有人的感受。

由于范仲淹少年时家庭不幸,生活在最底层,经历坎坷,饱受困苦,所以他很了解百姓生活的真实情况。范仲淹在丁母忧居丧期间,仍然心忧天下,“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不以一己之戚而忘天下之优,庶乎四海生灵常见太平”,“安必虑危,备则无患”,“深思远虑”,“防微杜渐”,“以万灵为心,以万物为体,思与天下同其安乐”。这些都是他曾经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品格,他的忧患意识是对整个天下的,思虑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他并不像一般人秉承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他在被贬期间,

仍然不以自身沉浮为意,仍然不忘忧国忧民的心,不愧为后世文人的榜样。

之后,像于谦的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的也是一种牺牲小我、献身天下的志向。左宗棠自幼便胸怀大志,自谓:“身元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忧国忧民成为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一种重要品质,激励着他们为民请命、为国献身。在我国的近代史上,作为虎门销烟的英雄人物,1841年,由于投降派的陷害,林则徐被以“办理不善”的罪名革职降级,充军伊犁,然而他写出了最为正气浩然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记得温家宝总理也曾引用过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追求。虽然林则徐蒙受冤屈,但他忧国报国之志并未稍减,表示即使被谪贬边疆,只要对国家有利,不会顾忌个人的生死祸福。其实历史上的光辉人物实在是太多太多,就仿佛是天上耀眼的群星,数不胜数。正是这些拥有强烈忧患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粉身碎骨亦无怨无悔的历代知识分子,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二、当代青年的忧患意识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规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比较繁荣、相对稳定的美好时期。但紧随这些美好时期而来的却是危机、衰退、灾难以至朝代的覆灭。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统治者丧失了忧患意识,陶醉于一时的繁荣稳定,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最终导致盛极而衰。而今天是我国历史上发展最好、最为强盛的时期,然而忧患意识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歌声时时响起在耳边,是我们应该常听常新的警示,正如孟子所谓“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值得我们永远坚守的道德品格。

如今的中国,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我国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和机遇共存。我们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不应该忘记历史,也要展望未来,因为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如今国家的形势,看似风平浪静,其实国际上也是风起云涌,尤其是最近闹得很厉害的钓鱼岛事件,都在衡量着我们国家处理事情的方式,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首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遇到事情要冷静处理,不能一味的盲目追从,盲目的爱国。要用古人“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陶冶自己,学习古人,认真做好自己!

古人修身100句

古人修身100句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2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2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2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1、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3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3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3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3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3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4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4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4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4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44、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 45、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4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48、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49、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0、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5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古人论修身:德行·声名

古人论修身:德行·声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修养好自身的道德,管束好自己的家庭,从而治理好国家大事,使天下太平安定。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下》恒言:经常这样说。本:根本。国家是天下的根本,家庭是国家的根本,而个人又是家庭的根本,所以个人自身的修养是基础。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尽心下》守:奉行,遵守。修其身:培养自己的品行。平:太平。君子所奉行的原则,是修养自身而使天下太平。 ●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唐·武则天《内训·修身》不修养自身则道德不能确立,道德不确立而能够化育治好家庭的事很少有,更不必说治理好国家大事了。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礼记·大学》欲:想。齐:整治。修:锻炼,修养。要整治好家庭,先要修养好自己。 ●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 《管子·权修》本:根本,关键所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治理好家庭以至整个国家的关键所在。 ●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修身:锻炼品德修养。令名:美好的名声。恶:丑。责:索求。妍:美。只有修身立德,才能获得声誉。 ●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 《魏子》江河的源泉洁净水流就清澈,树木的根牢固枝叶就繁盛;人自身修养好外部关系就融洽,形体端正则影子不会歪斜。 ●立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 宋·王艮《答问补遗》修养自身的道德,这是处世的根本。 ●臣闻《大学》之道,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而家之所以齐,国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平,莫不由是出焉。 宋·朱熹《癸未垂拱奏札》大学:书名。天子:旧时称国君。庶人:旧时称百姓。壹是:都是。齐:管理好。治:治理好。平:太平。莫不:无一不是。自身的道德修养是管家、理国、使天下太平的根本。说明个人品质修养的重要。 ●行高者,名自高。……才大者,望自大。 清·李毓秀《弟子规》品行高尚的人,他的名声自然高;有才能的人,他的威望就自然大。 ●君子以道德轻重人,小人以势力轻重人。 清·宋纁《古今药言·憬然录》轻重人:衡量人。君子从道德衡量人,小人则从权势衡量人。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树根稳固,花果必然茂盛;源流深远,波澜才会壮观。比喻道德、学问的功夫深厚,才能有所作为。 ●末流之竭,当穷其源;枝叶之枯,必在根本。 明·叶子奇《草木子·杂俎篇》末流:下游。竭:干竭。凡事应从根本上找原因。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周易·系辞上》默默专注而有成绩,不事标榜而受人信用,这完全是由于德行。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修身养性的经典古文诗句格言

修身养性的经典古文诗句格言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诸葛亮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平静如水,正直如绳。-------严遵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宝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2.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万仞,无欲则刚. 5.任人须知人,友人须容人,人和事就; 无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事在人为. 6.安能尽如人意,要当无愧我心. 7.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 8.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9.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其殃. 10.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坦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11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 格言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大学》)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学》)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中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大学》) 君子诸已而后求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大学》) 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大学》)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中庸》) 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中庸》) 治国必先齐家。(《大学》)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大成若却,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古人论修身:德行声名 (二)

古人论修身:德行声名(二) ●自顾行如何,毁誉安足论。 唐·白居易《续座右铭》只须自己注意到品行端正,别人的毁谤或称赞不必去计较。 ●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 清·杜文澜《古谣谚》卷五十比喻有本事有实绩不必吹嘘,别人也会知道。 ●凡夫爱命,达士殉名。 三国·魏·曹植《任城王诔》凡庸的人顾惜自己的性命,通达事理的人却勇于为保全名节而牺牲。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篇》上等士人忘记个人的声名,中等士人树立个人的声名,下等士人窃取美好的声名。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战国·楚·屈原《离骚》冉冉:渐渐。修名:美名。感叹年岁渐老还没有为国家作出贡献。 ●剑之锷,砥之而光;人之名,砥之而扬。 唐·舒元舆《贻诸第砥石命》锷(è):刀剑的刃。磔(dǐ):细的磨刀石。此指砥砺,磨练。比喻人的美名要经磨砺才能传扬。

●论久而后公,名久而后定。 宋·陆游《何君墓表》论:评论。公:公正。名:名声。定:确定。时间的积淀长些,人们的评论才会趋于公正,名声也才能最后确定。 ●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 《列子·杨朱》在世时没有一天的欢乐,死后却世代传美名。 ●千里传声,万里传名。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美名比声音传播得更广远。 ●身与草木俱朽,声与日月并彰。 汉·王充《论衡·自纪》身:人的躯体。朽:腐朽。声:名声,声誉。彰:显扬,显著。人虽死了,而声名却长存。 ●成功于一时,重业于万世。 《后汉书·冯异传》垂:传下去,传留后世。成功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取得的,但声名业绩却世代相传。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晋·左思《咏史》悠悠:长远貌。英名擅八区:擅,扬,意谓英名传扬全国广大地区。 ●名闻海内,威震天下。 《史记·淮阴侯列传》威震天下:威望震动天下。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史记·贾谊传》有贪欲的人为了钱财而死。志在建功立

古人论修身:谨慎·防微

古人论修身:谨慎·防微 ●追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诗经·豳风·鸱鴞》迨(dài):趁着。彻:整治。绸缪(chóumoú):紧紧缠捆。牖(y ǒu)户:门窗。天还未下雨,就要翻透桑田的土壤,并修补好门窗。比喻事先要小心谨慎地做好准备工作。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周易·乾封》乾乾: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夕惕若厉:每天晚上进行反省。厉,同“砺”,磨刀石。无咎:不会有灾祸。有德行的人从早到晚都小心谨慎,每天夜里都进行自我反思省语,就不会招灾。 ●成功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 《小学·外篇·嘉言》覆坠:失败。燎毛:毛接近火而被烧。谓成功极为艰难而失败极易。 ●尺蚓穿堤能漂一邑,寸烟泄穴致灰千室。 北朝·北齐·刘昼《新论·慎隙》蚓:蚯蚓。穿堤:挖穿堤的孔洞。漂一邑:指整个都邑洪水泛滥。漂,浮。邑:都城,城市。一条蚯蚓挖穿的小洞能使大堤崩决,淹没城池;小烟囱的火星会把千家万户变为灰烬。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法句经·卷上》轻:看轻。善:指好事,善事。盈:充满。积小善可成大福,犹如小小的水滴,可滴满一个大的容器。 ●一料火星,烧了万里江山。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祸患被忽视了,就会酿成大灾难。 ●细微可不慎?堤溃自蚁穴。 三国·魏·应璩《杂诗》堤溃:堤防被冲缺崩溃。祸患要在它刚露出苗头时就小心提防。 ●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 《尉缭子·十二陵》畏小:谓担心小的地方出错。治大:指管理大的区域或处理大的事情。谓怕出小错就要小心谨慎,要做大事就要有智谋。 ●患生于忿怒,祸起于纤微。 汉·韩婴《韩诗外传》纤微:极其细小。汉·刘向《说苑·谈丛》:“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意思相近。灾患产生于发怒,祸端由于疏忽小事而引起。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谓自身修养的关键是屏除私心杂念,与人交往首先要言语谨慎。 ●片言必谨,福之基也。 清·金缨《格言联璧·惠吉》片言必谨:简短的句把话与必须小心谨慎。福之基也:幸福的基础。 ●谨慎,保家之本。 清·金缨《格言联璧·齐家》小心谨慎是确保自家平安无事的关键。 ●祸不入慎家之门。 唐·王勃《规讽》谨慎持家就无祸患。 ●自爱者必慎。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慎:小心谨慎。珍惜自己的人必然小心谨慎。 ●恭为德首,慎乃行基。 晋·羊祜《诫子书》对人谦恭,这在品德方面是首位的;小心谨慎,这是行动的基础。

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

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 《礼记·大学》有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著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教育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修身是基础,是根本。如果没有修身,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而修身同时也包含养性是后天的事情,需通过人自身的艰苦努力和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品质。所以,古人特别重视修身,修身养性内容在古代家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立志。“人无志,非人也。”(嵇康《家诫》)“人贵立志,念念向上一等做法,有志者事竟成矣。”(于成龙《于清端公治家规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修身须先立志。身陷囹圄、即将被处死的杨继盛在临刑前依然告诫儿子“要立志”,“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故吾要你

第一先立起志气来”(《给子应尾、应箕书》)。立志必须持恒。朱熹给在外求学的儿子提醒要立下高尚之志,担心儿子“志趋卑凡,不能克己从善……自趋小人之域”(《与长子受之》)。王守仁还专门给其弟王守文写了《示弟立志说》一文训诫弟弟,又督促侄子正思“可从抄录一通,置之几间,时一省览,亦足以发”(《赣州书示四侄正思书》)。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千古不朽的《史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秉承父教,立下远大的志向,忍受腐刑的凌辱和打击,“发愤著书”,终于“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司马谈《命子迁》)。持恒贵在“素日”。“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玄烨《庭训格言》),不抓住“素日”而得过且过,志向不可能实现,修身也很难成功。 正心。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讲道:“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杨继盛《临刑之前诫子书》曰:“心为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坏了心。心里若是存天理、存公道,则行出来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这边的人。心里若存的是人欲、是枯,蒂坏则果落。故我要你休把心坏了。”费氏家训十要中,第一要就是要存好心。“心者,身之主也,心若无良,何以生世而为人乎!惟以天良为主,使吾心之所发,一丝一毫不容苟且。每操守于寸衷,毋疏忽于一念,处世则尽己之心,经维持待人,则推己之心以相及。凡一切邪不正之心,损人利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 传统自身修养观

第三章传统自身修养观 一、古人对自身修养的基本认识 二、传统自身修养规范 三、传统自身修养方法 《大学》论修身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认识你自己37:00】 第一节古人对自身修养的基本认识 一、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 二、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 三、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 四、以慎独为最高境界 [论语心得之七——心灵之道(37分钟) 传统自身修养的理论基础(人性论) ?性善论(孟子) ?性恶论(荀子) ?善恶相混说(扬雄) ?性三品说(董仲舒、韩愈) ?双重人性论(张载、朱熹)

?《论语·阳货》载: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里所谓性,指人类天生的本性。孔子认为,人性本来是相近似的,并不存在根本的差异。人们的差别,是由于后天习染不同而形成的。 孟子系统提出人性善的理论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因此,孟子认为人性有向善之倾向,“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孟子指出,这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造成。“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在孟子看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既可以生成仁、义、礼、智四德而完成善,也可能因得不到存养而丢失趋于恶,甚至变成禽兽一样的恶人。 ?因此孟子强调,人都应该认识自己的善性,培养内在的善端,扩充天生的良心,使自己成为高尚仁德的人。 性恶论(荀子提出) ?《荀子·性恶》篇首,荀子开宗明义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利欲之心。他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又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惰性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荀子·性恶》)耳目口腹肌肤之欲,以及由此形成的好利之心,都是

古人论富贵贫贱

古人论富贵贫贱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金钱和地位,这是人人所想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接受。 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君子爱好钱财,但要用正当的手段取得它;贞洁的妇女爱好美色,但要按一定的礼仪去接纳它。 不以富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 唐·韩愈《省试颜子不贰过论》不因为富贵妨碍他的道义,不以名位改变他的心志。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用不正当手段得到的富有和显贵,对于我就象飘浮在空中的云一样不值得关心。 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意谓富贵对于我来说,象秋风经过耳边一样。 家有不义之财,则伤本。 《战国策·秦策》家中如有来路不正之财,就会伤害根本。《挚虞库居铭》“有财无义,恒家之殃”,意近。 人欲余财积蓄之富,而穷年累世不知足。 《荀子·荣辱》欲:想要,希望。穷年累世:指接连不断,时间长久。意指人对财富的求索是不会厌足的。 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能知足者甚少。

《旧唐书·李靖传》甚少:很少。 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 《晋书·诸葛长民传》常思:常想。必履:必然践履。在贫困卑贱时常希望得到富贵,在富贵时却必会遇到潜伏的祸机。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富有但苟且,不如贫而安乐;生而受辱,不如死而光荣。 何可屈曲从俗,苟求富贵? 《汉书·儒林严彭祖传》不可因为追求荣华富贵而屈曲迎合世俗。 浮荣不足贵。 唐·陈子昂《感遇》表面上的荣华并不可贵。 富贵如浮云,金玉不为宝。 南朝·梁·江淹《效阮公诗》浮云:飘浮于空中的云。此喻不值得关心的事物。金玉:泛指珍宝。意指权势和财富不值得去汲汲追求。 富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浮云:飘浮于空中的云,比喻不值得关心的事物。意指不把富贵放在心里。 富者非财也,贵者非宝也。 三国·魏·曹植《玄畅赋》非:不是。有财有宝未必就是富贵。 不取于人谓之富,不辱于人谓之贵。 秦:孔鲋《孔丛子》取:取得。谓之:叫做,称为。财产不掠夺于人,可称为富;人格不受侮辱,可称为贵。

古代关于修身养性的名人名言警句

古代关于修身养性的名人名言警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自爱是一已之爱,博爱是众生之爱;不弃自爱,弘扬博爱,才是真爱。 应对非议,无愧则心安;身遭诬陷,无愧则定神。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王安石 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

令人憎。 寡言养气,寡事养神,寡思养精,寡念养性。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冰心 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西塞罗 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利中而变成真实。——泰戈尔 许多思想是从一定的文化修养上产生出来的,就如同幼芽是长在绿枝上一样。——歌德 峣峣者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范晔 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康德 要想有教养,就要去了解全世界都在谈论和思索的最美好的东西。——马·阿诺德

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列夫?托尔斯泰 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呱呱地生,快快地长,慢慢地老,悄悄地走。——任仲夷、刘建章 人生百年不足奇,早起早睡健身心,少停多动添活力,乐观开朗有裨益。——高德江 劳逸结合,动静结合,养炼结合康乐寿。——庄炎林 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看山神静,观海心阔。沉淀不是消沉,是用一颗淡然的心审视浮躁,在宁静中找到属于自我的位置。沉淀,是一种积累,一种踏实,一种谦和,一种智慧,更是心灵的一种安详和井然。沉

给力60首励志修身古诗词

给力:60首励志修身古诗词诗经·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璓莹,会弁如星。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诗经·大雅·荡之什(节)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疾威上帝,其命多辟。 天生烝民,其命匪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长歌行 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浪淘沙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赠萧瑀 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西游记 吴承恩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赠梁任父同年 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长歌行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雪梅 卢梅坡

古代修身养性经典

古代修身养性经典:孔子“四毋”;《论语》“四勿”;酒色财气“四戒”;纪晓岚“四莫”;《菜根谭》“四毋”; 孔子“四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译为“孔子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亿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今读》中译为:“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认为,什么是我,是最大的问题,孔子的“无我”与现代理论差距太大,此处的“我”应是“不自以为是”,包括不自以为是和不以自己的得失、利益为原则或准绳。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毋意,是说孔子作人处世,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毋必,是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能适应,能应变。毋固,是不固执自己的成见。毋我,是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他认为孔子的这一思想就是佛教的平等相。 《论语》“四勿” ----

“四勿”是颜渊问仁,孔子所作回答。从日常一言一动中做出了明确的指导,是后学修为的不二法门。养正蒙学也多从此而入手。 语出《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试斯语矣。” 译语: 颜渊向孔子请教“仁”的涵义,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传统的礼仪,这就是仁的内容。在人人都能够克己复礼的那天,天下就是仁义道德的理想社会了。实践仁的内涵,只能从自己做起,如果自己不做,而要求别人去做,那怎么行得通呢?”颜渊又请教说:“请问具体的做法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不合乎礼节的就不要看,不合乎礼节的就不要听,不合乎礼节的就不要说,不合乎礼节的就不要做。”颜渊说:“颜回我虽然不聪明伶俐,请您关照我按照您说的去做吧。” 明朝李贽则认为四勿说是千古绝学,“惟颜子足以当之”。

古代先贤修身格言大全

古代先贤修身格言大全 ※ 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 ——出自(元)张养浩《牧民忠告》卷下。 意思是:不能用衡量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 ※ 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出自《格言联璧· 接物》。 真诚是使一个人伟大的最基本的力量,它使一个人的缺点和错失也能变得被原谅。以下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真诚的格言”,希望保持一颗真诚的心! 意思是:对方有理,自己没理,要让人;对方无理,自己有理,要容人。 ※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 ——出自(清)龚自珍《丁亥· 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之,漫不诠之,得十五首》。 意思是:如果连自己的心都抑制不住,怎么能战胜客观世界? ※ 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出自(唐)韩愈《原毁》。 意思是:不拿要求一般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却拿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这种人是在爱重自己。 ※ 病人之病,忧人之忧。 ——出自(唐)白居易《策林》一。 意思是:把别人的缺点看成是自己的缺点,把别人的忧愁当成自己的忧愁。 ※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 ——出自《格言联璧· 接物》。 意思是:要求自己要从没有错误中发现错误;对待别人即使其有过错,也要从中发现他的优点。说明要严以律己、宽以以待人。 ※ 待己者,当于无过中求有过;待人者,当于有过中求无过。 ——出自《训俗遗规· 史|臣愿体集》。

道德可以弥补智慧上的缺陷,但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上的缺陷。人的两种力量最有魅力:一种是人格的力量,一种是思想的力量。 意思是:对待自己,应当在自以为没有错误中找出缺点;对待别人则反之。 ※ 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 ——出自《养正遗规》卷下。 意思是:对待别人要宽厚,对待自己要简约;要求自己要严,要求别人要宽。 ※ 但攻吾过,毋议人非。 ——出自《陈确集· 别集· 不乱说》。 意思是:只是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不要议论别人的是非。 ※ 但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 ——出自(清)王日卓《今世说》卷二。 意思是:如果每日都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就妨碍自己走上圣贤的道路上去。 ※ 德盛不狎侮。 ——出自《尚书· 旅獒》。 意思是:高尚的人自然自重,也不侮辱别人。 ※ 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出自《孟子· 离娄上》。 意思是:人首先都是因为自己不知自爱,而后才被别人看不起。 ※ 功业向上攀,官职直下觑。 ——出自(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意思是:功绩要向先进的人攀比,职位要向下级的人看齐。 ※ 工于论人者,察己常疏。 ——出自(宋)张木式《南轩集》。 意思是:巧于谈论别人的人,倒是很少检查自己的。 ※ 攻吾过,毋议人非。

古人20则经典家训

古人20则经典家训 孝亲敬长 1、孝父母:春晖寸草,欲报良难。然使能竭其力,不俭其亲,婉容愉色以承欢,砥行立名以养志,人子若此,或亦庶几。——《义门陈家范十二则》 对父母的恩情,即使有心报答,也是很难做到的。然而使自己能够竭尽心力,厚养双亲,婉颜笑靥博得父母的欢心,磨砺德行树立美名实现自己的志向,人子如果能像这样,或许也就差不多了。 2、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罗仲素曰:天下无不是底父母。——《张谷英家训族戒》 “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语出《礼记·檀弓》。 孔子曾说:尽管只有豆羹清水、粗茶淡饭,但是对父母尽心侍奉,让他们精神愉快、感觉幸福,这就是对长辈最大的孝敬。 “天下无不是底父母”语出《罗豫章先生集》。罗仲素,名从彦,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宋朝经学家、诗人,豫章学派创始人,有著作《中庸说》《豫章文集》。此句引语中“底”字,相当于今天“的”、“之”。 罗从彦有云: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父母的教诲、意见,都应当虚心接受和听取。 修身养德 3、身者不可不修也。身者父母所属望,而子孙所观型者也。故必敬以持己,恕以接物。视听言动,决去非礼;喜怒哀乐,务求中节,庶身可修,而家可齐矣。《书》云:“慎厥身修,思永。”子姓当各置一通于座右。——《汉阴沈氏家训》己身不可不修。己身是父母的惦记和期望,也是子孙后代们所观察效仿的榜样。因此自己一定要按照古礼的标准,凡事坚持恭敬谨慎;对待外物,一定要宽恕和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听言行一定要坚决去掉那些不符合礼法的部分,喜怒哀乐等情感一定要有所节制,使它们符合法度,这样才可以使自身修养得到提高,使家庭齐一和睦。《尚书》说:“要谨慎地修养自身品德,对问题要考虑久远”,后辈们应当每一个人都写一遍,贴在座位右边当座右铭。 4、淡泊明志、内省修身,此先贤所以私愿知偿、私恩知报、私怒不逞、私忿不蓄也。——《沧溪村朱氏家训》

古人修身养性经典名言

古人修身养性经典名言 古人修身养性经典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古人修身养性的方法 从以前的统治者——君子,亦即所谓的人才层面,开始转变成为对所有阶层人士的要求。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修身”是一种“为己”的学说,追求的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完美,孜孜以求的是涵养德性、变化气质的修养。 1、正心诚意 《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

古人哲理名言名句大全

古人哲理名言名句大全 【篇一:古人哲理名言名句大全】 古代名言 1、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 2、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3、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4、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荀况 5、君子慎始而无后忧。 宋苏洵 6、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7、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 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清程允中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9、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 10、漫无目的的生活就像出海航行而没有指南针。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12、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13、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墨子》 14、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1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 16、没有了爱的语言,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 17、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宋《省心录》 1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19、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

20、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21、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22、道德修养能达到的最高价段,是认识到我们应该控制我们的思想。 达尔文 分页: 【篇二:古人哲理名言名句大全】 > > > > 中国古代哲理名言100句中国古代哲理名言100句单是说 不行,要紧的是做。 鲁迅不患不能柔,惟患不能刚;惟刚斯不惧,惟刚始有为。 罗学瓒几个苍蝇咬几口,决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 伏尔泰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 歌德节食比绝食更难。 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 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 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活着,总得有个坚定的信仰,不光是为了自己的 衣食住行,还要对社会有所贡献。 张志新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 查看更多>> 【篇三:古人哲理名言名句大全】 > > > > 中国古代哲理名言名句中国古代哲理名言名句友谊和花香 一样,还是淡一点的比较好,越淡的香气越使人依恋,也越能持久。席慕蓉真正的友谊,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的。有距离,才会有尊重;有尊重,友谊才会天长地久。 尤今自制的友谊要比买来的友谊更持久。 患难之交的名言名句: 趋炎附势的人,不可与其共患难。 拜伦友谊本身就是一根神圣的纽带,苦难使它变得更为神圣。 约翰德莱顿只要一起经历过长大和成熟的过程,就足以使最肤浅的 相识变为最亲密的知己。 我又愿中国青年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 鲁迅青年人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 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 鲁迅少年得志,这正是人生的不幸。

孔子论修身

xx论修身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体会课文xxxx关于人格修养的论述 2、理解“三纲领”、“八条目”的内涵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时数 2课时 重点与难点 “三纲领”、“八条目”的内涵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xx及《论语》简介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贫贱而好学的少年时代 孔子少时“贫且贱”,年15岁立志求学,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约30岁,在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颜渊、曾点、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 50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然终不见用。在外14年,68岁重返鲁国,政治上仍不得志,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直到逝世,弟子达3000人,身通六艺者70余人。 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整理传授的儒家经典五经,被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的作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德治具有感化力,才能影响人们的心灵。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为此而创办私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孔子称“贤才”为“君子”(“士”或“成人”),要求“君子”首先必须是道德完善的人,能以身 作则;把“修己以安百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性近习远的教育理论 孔子最早探讨了人性的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习染造成的,只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条件,加上主观的努力,都可以养成“君子”的品德。以这种人性观为依据,主张“有教无类”,除奴隶以外,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任何人都可以入学。这种教学观念冲破了宫廷的藩篱,与社会发生广泛联系,扩大了人才的来源,从而推动了已经开始的文化下移运动,促进私学进一步发展,为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开辟了道路。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二、课文讲解 第一则: “罔”“殆”xx 第二则: “女”xx。此句可概括为“实事求是” 第三则: “仁”在孔子那里不是一个哲学概念,而是一种理想人格。对“仁”也没有具体的规定,《论语》里每次提到“仁”,意义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如:

古人识人用人五法

古人识人用人五法 邹启发(整理) 一、居而视其所亲 如果与贤人相亲,此人可资重用;若与小人为伍,要小心使用。 二、富而视其所为 一个人有了钱,要看他如何支配,如他只是满足私欲,大肆挥霍,则不堪重用;若将财物接济穷士,可重用。 三、达而视其所举 如此人已处显赫之位,任人唯贤,则是有作为者;若任人唯亲,则将来定坏大事。 四、窘而视其所不为 如果此人虽身处困境,却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朋友,可重用,反之,则不用。 五、贫而视其所不取 贫困潦倒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品性高洁,可重用;若见钱眼开,则万不可用。

我国著名碑林 邹启发(整理) 一、西安碑林: 收藏有汉、三国、随、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碑和志2000余件。豪、隶、楷、行、草、各碑刻石之大全,成为我国历代书法家的圣地。 二、孔庙碑林: 北京孔庙内的进士题名碑共有元、明、清三代198块石碑,上面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次节和籍贯等。 三、首都绿色文化碑林: 位于北京西部百望山景区内,碑林依山势而建,有国家领导人,社会名流关于植树绿化的题词,词文碑刻1000余地,并没有碑墙、碑廊、碑亭等。 四、中国輸园碑林: 在河南开封杨家潮畔,有3600块艺术碑刻,集历代名碑石刻之大成,系统表现了中国书法发展史。 五、焦山碑林: 在江苏焦山,存有南潮、唐、宋、元、明、清碑刻300多块,其中不少稀世珍品,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六、毛泽东诗词碑林: 在湖南韶山,建于1993年。是一座自然园林式碑林,

设5个碑林景区。刻有毛泽东诗词手迹28首。 七、红军标语碑林: 今天四川广元,保存有1935年红四方面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广元境内留下为的标语(原手迹100多条)成为历史的见证。 八、地震碑林: 在四川西昌市光福寺的地震碑林,有碑百余地,记有西昌、冕宁、甘洛、宁南等地历史上发生地震的史料,对研究地震的成因灾害有重要作用。

古文中具有哲理的100句修身名言

古文中具有哲理的100句修身名言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2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2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2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1、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3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3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3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3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3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4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4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4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古人把人生分为三大阶段

古人把人生分为三大阶段: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很难,齐家不易,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万里长征,你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此步甚佳。来日方长,谈点已见,希望有助。 关于为人 为人是一门科学。是成人、成才、成事最首要,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它是关系到个人前途、自身身心健康、家庭美满幸福、亲戚友好往来、同事和睦相处、自己与领导、与下级共度难关、共创辉煌等多方面的必须。因此,任何场合、任何时间,我们都应该尽心尽力,把为人做好做精。 第一、总体要求。就是要诚实、厚道、谦和、宽容、忍让、大度、博爱、乐观、和谐、敬业。同时还应理解人、谅解人、体贴人。理解万岁、谅解和谐、体贴结缘。当然这方面既有联系,也有制约,还有矛盾。达到统一,难度甚大,怎样去协调,达到最好的统一,自己去领悟。但切不可忽视,必须去真正面对,绝对不能回避。 第二、怎样待人。一是要诚实对人。这是与人打交道最起码的基本要求,不能做到这点,再好的朋友都是短暂的,再好的事业也是短命的。诚实是与人交往、产生的好感、友好往来,和谐相处、最基础、最起码、最首要的元素之一,这就是所说的诚信。

二是要科学对人。有人喜欢听真话,直来直去;有人喜欢婉转讲话,讲究策略待人;有人喜欢听好话,多数人这样,这点要注意;有人喜欢提意见,指出不足(指成功者),他们的本意是想交往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如文章的修改、为人处事的欠缺、工作的失误和不足,总希望得到别人的修正和弥补,来完善自己的完美。这种人可取之处甚多,并且为数甚少,应加以学习。三是区别对人。人上一百,各种特色。物以类计,人以群分。人有文人、武人、粗人、细人、大人、小人、男人、女人之别等等。与人交道,应多结触、多调查、多了解、多分析、多判断,再归纳、再定性。但调查要多、了解要全、分析要透、结论要准。特别是结论要甚之又甚,只有这样,才能为正确待人打好基础,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等同中医的问诊、视诊、触诊、开方、施药。它是一个通式,可用于一切领域,为人处事这一领域也应该用这个通式去运作。四是怎样具体对人。具体待人,应本着脑要多思、眼要多看、嘴要少说、耳要多听、喉要不吼、鼻要气平(不脑火)。好话要多说、坏话要少说、错话不必说、胡话不能说。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假话害死人、真话易伤人)。为人重在语言,“说”字上面含金量很重,大有文章。“祸从口出”,人不伤人、嘴伤人的忌讳和古训要切记切记。有时,讲话是杀人和害已的帮凶。 第三、怎样对已。从为人而言,对己应本着三个立足:即立足于诚、立足于严、立足于忍。真诚待人、善待别人,对人对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