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一地理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一地理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一地理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随着南京到启东的宁启铁路的建设,江苏省内将形成苏北陇海线、苏中宁启线、苏南沪宁线与南北向新(沂)长(兴)线构成的“三横一纵”的铁路网。据此回答1-2题。

1.宁启铁路建成后带来的积极意义有()

A. 合理布局江苏省内铁路运输网

B. 方便从安徽运进大量铁矿石发展沿线各县的钢铁工业

C. 缩短了泰州、姜堰等地白果产业的市场距离

D. 为2010年世博会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一小时车程辐射圈

2.宁启铁路上的扬州市将火车站设置在离城区较远的西北郊,其目的是()

A. 降低铁路建设和车站建设的成本

B. 缩短扬州站到南京站的运行时间

C. 引导扬州城区沿南面的长江发展

D. 为城市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2011年2月15日中国政府门户网消息,截至2010年底,中国新建高铁营业里程达到5149公里,其中时速350公里的有2154公里。目前中国高铁无论是路网规模还是速度等级都居世界第一。下图为我国2016年将形成的高铁运营网络,据此回答3-4题。

3.以上材料明显体现出交通运输发展的( )

A. 专业化

B. 高速化

C. 大型化

D. 综合化

4.图中显示2016年我国高铁运营网东部稠密、西部稀少,主要是因为( ) A. 东部地区为平原,利于高铁建设 B. 东部地区的商业网点比西部稠密C. 东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西部高 D. 东部地区自然条件比西部优越

阅读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完成5-6题。

5.诗句描述的聚落是①乡村②城市③平原④山区()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6.该聚落的特点是①规模较小②空间分布相对分散③聚居的人口较少④呈团块状()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2012年4月22日是第43个世界地球日。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宣传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7.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最主要的原因( )

A. 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B. 科技的进步

C. 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不协调

D. 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

8.“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能直接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 )

A. 水土流失

B. 酸雨

C. 全球气候变暖

D. 生物多样性减少

9.如图所示三幅漫画,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这三幅漫画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只能是对立的

B. 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都是原生环境问题

C. 生物在地球上已无法生存

D. 图中反映了全球气温升高、森林被严重破坏、臭氧层遭到破坏等环境问题读下面漫画《危险》,回答10-11题。

10.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A.沙尘暴 B.水资源短缺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全球变暖

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

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永顺创造了国内手工伐木的最高纪录,被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马永顺退休后,由“砍树人”变为“种树人”,他带领全家在16年里共计种树46 500棵,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生态建设“500佳”的殊荣。据此回答12-13题。

12.与马永顺早期的“砍树人”思想相似的是( )

A. 轮作,间种,生态种养

B.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C. 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D.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3.下列选项符合马永顺最终对人地关系认识的是( )

A. 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B. 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起决定作用

C. 人类可以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无休止地向环境索取资源

D. 发展经济必然产生环境问题

1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中( )

A.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B.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C.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条件

D.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15-17题。

15.图中①、②、③、④号码的含义分别是()

A. ①经济系统②生态系统③社会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

B. ①生态系统②经济系统③社会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

C. ①社会系统②生态系统③经济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

D. ①社会系统②经济系统③生态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

16.图中①对②的影响是()

A. 提供环境资源

B. 产生生活废弃物

C. 产生生产废弃物

D. 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

17.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措施,下列对循环经济的理解,错误的是()

A.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

B.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废弃物再利用,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C.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降低环境污染

D. 在农业中推行循环经济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并增加就业机会

2011年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南非德班闭幕,会议最终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绿色气候基金等方面达成多项成果。专家预计,在强化低碳情景下,中国将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读图,回答18-20题。

【注】圆形大小反映的是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18.有关碳排放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城市化率与碳排放总量呈正相关

B. 人口大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较大

C. 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较大

D. 中国、美国应承担相同的减排责任

19.美国和加拿大先后退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主要原则( )

A. 共同性

B. 持续性

C. 公平性

D. 阶段性

20.低碳发展时代的中国,应采取的减排措施是( )

①植树造林②减缓工业化进程③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开发新能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据此完成21-22题。

21.这句话显示了区域特征的( )

A. 整体性

B. 开放性

C. 差异性

D. 层次性

22.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 气候

C. 土壤

D. 水文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回答23-24题。

23.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

A. 平坦肥沃的平原

B. 山麓和丘陵地带

C. 矿产资源丰富地带

D. 沿海海运发达地带

24.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

A. 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

B. 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

C.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紧密结合的地区

D. 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

在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起步阶段,国家总的森林面积会逐渐减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态势出现减缓直至停止,并开始转变为扩张,这个国家森林面积从减少转变为扩张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被称成为“国家森林转型”。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出现“国家森林转型”现象。据此回答25-26题。

25.在“国家森林转型”阶段,面积逐渐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林地 B.耕地 C.草地 D.建设用地

26.我国“国家森林转型”现象较明显的地区最可能是()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东南丘陵

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27-28题。

27.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 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C. 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D. 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28.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A. 广西最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B. 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回答29-30题。

29.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 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 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 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30.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 耕地面积广

B. 生产规模大

C. 机械化水平高

D. 人口较少

读下图完成31-33题。

31.以大城市为依托,可以促进周边地区发展,但河北省与京津接壤的有32个贫困县,3798个贫困村,这些地区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A. 水资源不足

B. 矿产资源不足

C. 生物资源不足

D. 能源资源不足32.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环京津唐地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A. 资源与能源更加充足

B. 工业基础更加雄厚

C. 国家政策更加开放

D. 水陆交通更加便捷

33.图示四个地区工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A. 劳动力不足

B. 资源不足

C. 环境污染严重

D. 科技水平低

“天河工程”是指通过科学分析西部对流层大气中存在的水汽分布与输送格局,进而采取人工干预手法,建设南水北调“空中走廊”,增加黄河源头地区的降水量。据此完成34-35题。

34.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迟迟未动,反而又开始研究空中调水,主要原因是西线工程()

A. 地形地质复杂,工程量巨大

B. 调出区位于长江上游,水量太小

C. 调水路线长,修建花费时间长

D. 调入区受全球变暖影响,冰川融水增多35.假若“天河工程”实施,将对黄河流域产生的可能影响是()

A.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后退

B. 黄河的泥沙含量大幅减少

C. 黄河上游地区冬春季节流量大增

D. 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摒弃破坏人类“家园”的行为。读下图回答36-37题。

36.塔里木河旁“哭泣的胡杨林”,诉说着当地()

A. 土壤污染严重

B. 土地荒漠化严重

C. 水资源污染严重

D. 地面在沉降

37.有利于改善新疆生态环境的措施是()

A. 采用先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B. 减少葡萄种植,增加水稻

C. 引塔里木河河水,开垦塔里木盆地

D. 大量砍伐薪柴,提供燃料

读下图,回答38-39题。

38.楼兰古城在两千多年前曾是林草繁茂的绿色王国之路上的重镇。楼兰古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 位于丝绸之路,战争频繁

B. 位于大陆内部,降水稀少

C. 灌溉用水增多,沙漠侵吞

D. 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

39.由古到今,该地区绿洲的空间演变趋势是( )

A. 向河流的下游集中

B. 由山区向平原集中

C. 范围不断扩大

D. 日益向沙漠边缘退缩

40.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A. 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杆,加速有机质的还田速度

B. 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 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 江南丘陵地区使用石灰等物质,中和土壤酸度

二、综合题(共40分)

41.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圈层Ⅰ代表________________;圈层Ⅱ代表_______________。

(2)A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和__________;B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_________又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3)C表示_________ 作用于环境;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____________作用。(4)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当人类向环境______________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__________速度,或者向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5)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__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图中_______箭头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箭头______表示。

42.下图是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4分)

(1)“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西起盆地(A地),东到市(B 地)。

(2)沿AB分布的自然带依次是温带荒漠带、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带。

(3)影响“西气东输”线路走向的经济因素是()

A.地形

B.河流

C.城市分布

D.气候

(4) 西气东输采用的运输方式是运输。

(5) 我国东、西部天然气资源分布的差异是,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

(6)西气东输工程向东部地区供应了大量的天然气,对东部地区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43.左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该地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

2.读右图可知,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土地生产力下降,其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形成的自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B.气候干旱,地表水丰富,河流发育良好

C.大风日数多,地表沙质沉积物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D.这里的高山地区冰川作用显著,河流的侵蚀作用强烈

4.任意列举西北荒漠化的三种人为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为防止这一地区沙漠的南侵营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防护林。

参考答案

1-5ABBCC 6-10DCCDA 11-15DDADA 16-20CACAD 21-25CBBAB

26-30DCBBD 31-35AACAD 36-40BACDA

41.(每空1分)

(1)人类社会环境

(2)物质能量废弃物

(3)人类反馈

(4)索取资源再生排放废弃物

(5)A B D C

42.每空1分,第(6)问任答3点6分。

(1)塔里木(1分)上海(1分)

⑵温带草原(1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分)

(3)C(1分)

(4)管道(1分)

(5)西部多,东部少(1分)东部发达,西部落后(1分)

(6)①缓解能源紧张②优化能源结构③改善空气质量④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43.1.干旱(1分)温带大陆性气候(1分)

2.土地退化(1分)

3.C (2分)

4.1.过度放牧。2.过度樵采。3.过度开垦。4.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6分)

5.三北(1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