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河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小白河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要求规范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制图规范 国土资源部 文案大全

目录 前言 1 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总则 5 土地利用现状图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7 建设用地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图 8 土地整治规划图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用途分类及含义 附录B(规范性附录)采用土地用途分区作为主要表达要素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规划要素及含义附录C(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现状用途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D(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规划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E(规范性附录)建设用地管制与基本农田保护图表达图式 附录F(规范性附录)土地整治规划图表达图式 附录G(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基础地理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H(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注记表达图式 附录I(资料性附录)图幅配置示意图 附录J(资料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选择图件内容说明 附录K(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用途分区最小上图面积表 附录L(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备图件样图 附录M(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选择图件样图文案大全

前言 为加强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保证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质量,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制订《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明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关图件制图要素及其表达要 求。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为规范性附录,附录I、附 录J、附录K、附录L、附录M为资料性附录。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制作。本规范规定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数学基础、图件内容、图件种类、要素表达、图幅配置等内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5791-1993 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 7929-199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10609.1-1989 技术制图标题栏 GB/T 13361-1992 技术制图通用术语 文案大全

国内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

国内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 一、国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 (一)伦敦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伦敦湿地公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建造在繁华现代化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其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地带,被誉为“一个让人惊异的、奇迹般的地方,使得人类和野生生物在我们美好的城市中相聚”。公园的东临泰晤士河,是牛津与剑桥大学学生划艇比赛的必经之地,南边是大片的绿地,上有网球场、运动场等公共体育休闲设施,其余两面均与居民区相邻。公园占地42.5hm2 ,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种植树木2万7千株。 案例分析: 水库的拥有者泰晤士水务公司与野禽及湿地基金会合作,成功将水库转换成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和环境教育中心,为了解决兴建湿地公园的资金问题,国会允许出售少量土地,从而使野禽及湿地基金会与房地产商达成合作协议,经过几年的发展实现了三方都赢的目标。 为了实现人和水的和谐共存,湿地公园在设计上针对水体和人流两方面做出精心的处理,如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将整个公园分成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从而构成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 经验总结: 伦敦湿地公园是全球城区湿地开发的典范,在湿地景观保护和旅游实践方面具有全球持续领先的地位。设计者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将整个公园分成了若干的区域和点,使游客在不惊扰生物休养生息、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同时可以近距离观测野生生物。公园良好的绿化和植被营造出了大都市中的美丽绿

洲,不仅使公园成为野生生物的天堂,同时也给伦敦市民提供了绝佳的游憩场所,极大地改善了都市的景观环境。 通过在原有的混凝土坝上加筑泥堤,提高了最高水位,使水库原有的水得到保留,另外通过保留、扩展堤坝,以及在一些区域使用泥墙,使每个栖息地区域与水域完全隔绝,构造出了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同时在水域之间设置操作杆,使各个栖息地都具有精确控制水位的能力,确保其可以达到必须的水位变化而不受季节限制。 (二)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 案例简介: 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位于新加坡西北部,是新加坡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受保护的沼泽自然公园,在面积达130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内栖居着超过500种热带动植物,是候鸟途径东南亚的主要中途停留站,已于2003年被列入东南亚国家联盟遗产公园。目前周边建有酒店、SPA中心、纪念碑、高尔夫球场和工业区等设施,是湿地休闲度假的绝好去处。 案例分析: 保护区集保护、教育、休闲、研究于一体。保护:最大化地增长保护区内鸟类和其它野生生物的承载力;教育:丰富保护区内容,提供自然科学教育服务;休闲:以休闲为诱饵,鼓励游客深度体验大自然之美,进而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致力于拓展和加深地区和国际性鸟类学和生物学知识,开展研究活动。 公园内有黄、橘、紫3条特制路线以及红树林木栈步道。黄色路线全长三公里,由石子路和木质平台共同构成,沿途可观赏红树林的气根现象;橘色路线全长五公里,包括了保护区内最长的木栈道,直捣红树林研究园,面向学校发挥教育功能;紫色路线全长七公里,包含较长的原始土路,可以把游客带到三层楼的观鸟塔,也可近距离探访淡水区的动植物;红树林木栈道长仅500米,使游客在双脚不沾泥的情况下,享受穿越红树林的乐趣。4条路线各具特色,为游客提供了多种观光、体验选择。

西洞庭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介绍!

西洞庭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介绍! 游览路线:汉寿西洞庭湖简介------青纱帐------绿岛仙草-----黑杨林------杨幺水寨 ------杨幺点将台--------洞庭烟云---------鸳鸯绿岛-------码头 汉寿、西洞庭湖简介:汉寿历史源远流长,建县1800年来,县名屡改,区域也有伸缩。春秋战国属荆楚之地,秦代属黔中郡,西汉为索县地,东汉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改名为汉寿县。“汉”指汉王朝,“寿”是指长久之意。汉寿地理位置优越,处洞庭湖南岸,东近省会长沙,西靠常德市区。古为“西楚唇齿、云贵门户”。如今,来汉寿交通也十分方便,319国道和1851省道及长张高速横贯县境,县境内有“太子庙”和“军山铺”两个高速出入口;石长铁路连接枝柳与京广两线在境内设站;水道接沅澧两水入洞庭湖通江达海;离县城60公里的常德机场能为八方宾客提供便捷的空中服务。汉寿总面积2034平方公里。除汉族以外,还有回族、维吾尔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总人口78万。汉寿同时也是中国南方最典型的鱼米之乡。有享誉国内外的“中国甲鱼之乡”、“中国苎麻之乡”、“中国珍珠之乡”、“中国黑杨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的美誉。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合云梦、三湘、青草、七泽,湖面辽阔,跨湖南湖北二省,自唐称八百里洞庭。湖域面积有4350平方公里。洞庭湖因水而闻名天下。它接纳湖南省湘、资、沅、澧和长江流域松滋、太平、藕池之水。是吞吐长江洪峰的湖泊,也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集水、蓄洪湖盆。洞庭之名起始于春秋战国,因湖泊中有洞庭山而得名。又因其名应用最盛而沿用至今。洞庭之名取之为神仙居住的洞府之意。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 由于自然变迁,现在的洞庭湖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三部分。我们现在游览的是位于汉寿县境内东部的西洞庭湖。主要特点是“水涨为湖,水落为洲”。这里物产丰富,湿地自然风光优美,处处是景,景景成诗,是游山玩水、开展生态旅游的最好去处。远

湿地公园情况简介解说

2018年湿地公园基本情况简介 一、湿地公园基本情况 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下游谷城县城以东的后湖地区。汉江在这里与其两大支流南北二河交汇,湿地内部北河故道一线穿珠,形成了典型的河流湿地。湿地范围南至南河南岸,北至北河北岸,东至汉江县界,西至二道沟堤防,公园总面积2133.6公顷。2009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进行试点建设,是千里汉江6省78县市区第一家以汉江命名的国家级湿地公园,2016年8月通过国家林业局检查验收,正式成立。 公园规划为“生态保育区”、“生态恢复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五大功能分区。有湿地面积1102公顷,湿地率51.64%,其中生态保育区和生态恢复区的湿地面积达湿地总面积的92.82%。现有维管束植物120科、345属、476种;野生动物185种,其中鸟类111种,国家I级保护鸟类3种。 二、科普宣教区简介 各位代表所在的位置是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区,面积197.9公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不足10%,主要向社会公众展示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文化,目前

仍在继续建设。 为秉承文化传承与湿地科普宣教展示相结合的理念,以湿地风貌为依托,充分展示汉水和五谷文化特征,我们于2012年启动了科普宣教区建设,总投资2.36亿元,布局二轴、十景。即:汉水文化轴线和五谷文化轴线,汉江神韵、生命摇篮、江河之祖,神谷天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景点分别位于两条轴线之上;曲水荷香、粉水澄清、后湖夜月、仙人古渡等景点沿公园水系形成一线串珠格局。 神谷天授:据《拾遗记》记载,“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上古时期,炎帝神农在这里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植五谷、兴百业,开创了华夏文明;西周封谷伯、立谷国,“九洲独此谷为名”。 风调雨顺:谷城四季分明,历来都有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好习惯。这组景观内设有春、夏、秋、冬四季平安门、日晷、二十四节气等,(这里最好能将二十四节气歌指出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以祈求风调雨顺。 生命摇篮:汉江流域,人类活动痕迹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汉江的“汉”更能引起人们的遐想,汉族、汉语、汉字、汉王朝、汉文化,这些词汇都源于汉江,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符号。汉江拥有世界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龙

浙江省三江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摇蚊科昆虫名录

浙江省三江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摇蚊科昆虫名录 摘要:在采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标本鉴定的结果,总结了浙江临海三江城市湿地公园摇蚊科(Chironomidae)昆虫名录,共计3亚科22属36种。 关键词:摇蚊科(Chironomidae);昆虫名录;三江湿地公园;浙江 浙江省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于2007年2月6日被建设部批准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台州市首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位于临海城区西北部,灵江上游两岸,北至104国道,南至河南公路,东到台州烧碱厂、蔬菜基地一带,以6 km的江岸线两岸50~100 m为中心保护地带,因重点特色保护区在永安溪、始丰溪及灵江三江汇聚处,故名之为“三江”,总面积为4.81 km2。该地域地势低洼,集大片的河漫滩、溪流、河塘为一体,因其处于灵江感潮河段,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湿地景观。保护区植物种类组成丰富,记录有植物110科381种,其中大型真菌6科6种,蕨类植物门7科8种、裸子植物门3科6种、被子植物门94科361种。 摇蚊科(Chironomidae)昆虫隶属于双翅目中的长角亚目。幼虫期生活在各种淡水水体,少数种类陆生或海生,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密度和生物量最大的淡水底栖动物类群之一[1]。摇蚊科目前世界上已知约有5 000多种,分布于世界所有动物地理大区;中国已经描述的种类约700种,隶属于7个亚科,136属[2,3]。但三江湿地公园记载的摇蚊科昆虫还未见系统总结报道。为此,于2009-2012年对浙江省临海三江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的摇蚊科昆虫进行了采集调查,以便为湿地公园的资源保护、利用以及环境质量监测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自2009年至2012年对浙江省临海三江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和采集,时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采集方式为扫网和灯诱。采集标本保存于体积分数70%的乙醇中,待返回实验室后制成玻片标本,标本制作遵照Saether等[4]的有关流程。根据鉴定结果,查阅相关摇蚊科昆虫的鉴定文献和资料[5-9],总结了浙江省临海三江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摇蚊科昆虫的名录,标本保存于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2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总结整理出浙江省临海三江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简称“浙江临海三江湿地”)摇蚊科昆虫调查初步名录,共计3亚科22属36种。现记述如下: 2.1 长足摇蚊亚科(Tanypodinae)(3属,5种) 1)清无突摇蚊(Ablabesmyia jogancomua Sasa & Okazawa)。分布:浙江临海三江湿地、福建、广东、海南、贵州、云南;日本。

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十里河滩景区简介

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十里河滩景区简介很多人都知道十里河滩是贵阳非常宝贵的城市湿地。早在1959年陈毅元帅游花溪时曾欣然赋诗赞美花溪:“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一直以来贵阳市委、市政府对保护十里河滩生态环境十分重视。2009 年 12 月 4 日经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以十里河滩为主体的花溪城市湿地公园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它是我国首个以高原喀斯特地貌为主要特征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也是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距贵阳市中心12公里,公园包含花溪公园、洛平观光农业带,大成山、十里河滩及孔学堂。公园以花溪河为纽带,集结了山地、水文、生物及人文景观、国学文化,兼具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免费开放式景区。2014年8月成功申报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花溪区的主要旅游景区。 湿地公园十里河滩景区南起牛角岛,北至龙王村,西邻花溪大道,东抵大成山,南北长约6.5公里,总规划用地609公顷,其中湿地219公顷,山体公园390公顷,一期总投资7.81亿元。十里河滩景色诱人,景区内秀峰环抱,河水回曲,鱼戏碧水,鹭翔浅滩,河中沙洲绿岛千姿百态,跌水深潭相间展布。 十里河滩景区的核心是“五区三脉”,有五条主题游览线路。“五区”,即由南至北的湿地游赏区、湿地科普区、

花圃展示区、生态核心区、民俗文化体验区。“三脉”指的是,大成山山林生态轴(林脉),原住民民俗体验轴(地脉),花溪河高原湿地轴(水脉)。 十里河滩景区2010年3月启动规划建设,自2011年9月6日向广大游客开放以来,接待游客逾1500万人次,湿地公园也是外地游客考察调研学习的重点对象。景区主要入口有六处,您可分别从位于花溪的南广场、牛角岛、水乡流韵乡梦桥、玉环摇碧乡土桥和位于西站的竹韵广场等入口进入景区欣赏湿地美丽景观,了解相关科普知识。 十里河滩景区由南到北,主要景点有20处,是休闲娱乐和学习的好去处。您可漫步凌波叠翠、桃花春屿领略乡间野趣,游走玉环摇碧观赏映日荷花,在蛙鼓花田、月潭天趣体验自然生机,亦可观溪山魅影、鹭羽凌波,品水乡流韵、绣水浮径,感受花圃果乡的美好。在乡野闲情寻旧线找回乡村的记忆,在生态科普学习线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在手绘大地体验线感悟珍惜自然、妆扮自然的乐趣,在定格浪漫拍摄线将幸福的时刻变成永恒,在泌心怡神健行线吐纳自然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在这里,春赏桃花、夏赏荷花、秋赏菊花、冬赏梅花,美不胜收,总让人流连忘返。

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简介

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简介 在山城重庆主城区九龙坡,有一片美丽的人工湿地。这里花木繁茂,空气清新。百乌翔集,湖水清清。锦鳞游泳,游人如织。湖泊象绿宝石一样镶嵌在城市楼群之间。你也许不会相信,湿地内清澄的湖水,都是城市污水变成的。这美丽的彩云湖,就是过去饱受污染之害的桃花溪的水源之地。 桃花溪发源于中梁山,流域面积3 1平方公里。城市的迅速发展曾经造成其水质严重污染,河道垃圾壅塞,年年洪灾严重。 2 001年,政府启动重庆桃花溪流域综合整治民心工程,清除工业污染源,建设排污管网,疏通河道,恢复绿化,环境得以逐渐改善。彩云湖人工湿地就是“桃花溪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的一项重要配套工程。 桃花溪市政建设有限公司联合重庆大学的生态科学家们,从五个方面打造彩云湖人工湿地:l、湿地污水净化功能的重建与恢复;2、湿地保育与保护,湿地公园管理与建设示范。3、山地丘陵溪流湿地科研、监测与宣教;4、城市人工湿地观光旅游;5、湿地环境保护与安全。把彩云湖人工湿地建设作为重庆市重大攻关项目《典型城市河流修复对策及治理技术研究》的工程示范,投入全部精力。 2 0 08年底,随着工程的全面顺利竣工,彩云湖人工湿地开始显示出卓越的城市污水净化功能,抚平了桃花溪整治后面临

“无源之水”困境的硬伤。桃花溪从此有了活水源头,九龙坡城区有了“城市之肾”。 彩云湖人工湿地面积约5 2公顷,湖面约2 6公顷。污水处理厂和各种清水设施有机地散布其中。梯田式的人工湿地里种植着各种水生植物,污水厂治理过的中水缓缓淌过湿地,逐级跌落,层层过滤。中水里的有机物被植物吸附,慢慢降解,直至化为乌有。河道和湖中的清水从此源流不断。 湖水清澄,植被茂密,各种小动物纷纷回归。湖中已有鱼类l 3种,有花鲢、白鲢、鲤鱼等。湿地里有裸子植物、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3百多种,芦苇、野菊花、水生美人蕉、茭白、鸢尾、黄花蔺、荸荠、等长势喜人。湖畔新植的池杉、水杉、木芙蓉、重阳木、枫杨、小叶榕、碧桃、慈竹等疏密有致,道路蜿蜒交错,令人赏心悦目。两栖动物有6种,青蛙、蟾馀等。爬行动物有l 3种,较多的是壁虎、蜥蜴、石龙子。哺乳动物有5种,野兔特别令人期待。鸟类最多,有2 4种。麻雀成群掠过草丛,野鸭鸳鸯在湖水中翻筋斗。白鹭翩翩飞,斑鸠叫咕咕。动物的嬉戏时不时打破环境的宁静。 湖畔溪边,有不少游人垂钓。林间花下,有好些情侣流连。湿地山水围合,香草铺地。公园林木幽深,彩云满天。好些游人都说这里就是闹市之中的“桃花源”。将来,集生态、防洪、城市景观、市民休息、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建成后,能够不断地为城市带来干净的流水,带来清新的空气,能够

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说明【模板】

目录 第一章现行规划实施简要评价 (1) 第一节行政区划调整说明 (1) 第二节规划实施的主要成效 (1) 第三节规划目标实现程度 (1) 第四节现行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2) 第五节规划实施评估结论 (3) 第二章规划修改工作概述 (4) 第一节规划修改的目的 (4) 第二节规划修改的任务 (4) 第三节规划修改的依据 (4) 第四节规划修改工作过程 (6) 第五节规划修改基础数据 (7) 第三章土地利用重大影响因素及修改必要性 (10) 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影响因素 (10) 第二节规划修改必要性 (10) 第四章规划控制指标修改 (12) 第一节总量指标 (12) 第二节增量指标 (12) 第三节弹性目标 (13) 第四节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13) 第五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 (14) 第一节农用地 (14) 第二节建设用地 (15) 第三节其他土地 (16) 第六章土地利用规模与布局调整方案 (17) 第一节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调整方案 (17) 第二节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调整方案 (18) 第七章其他修改 (19) 第一节土地用途分区 (19) 第二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19) 第三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压覆矿产查询 (19) 第四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20) 第八章规划修改方案的衔接与协调 (21) 第一节与规委会实施评估报告审查意见的衔接 (21) 第二节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协调 (21) 第三节与城市规划的协调 (21) 第四节与易地扶贫规划的协调 (22) 第五节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协调 (22) 第六节与生态保护规划的协调 (22)

第七节与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衔接 (22) 第八节与行政区划调整的协调 (22) 第九节公众参与机制的落实 (22) 第九章规划修改方案风险评估 (24) 第一节风险识别与评估 (24) 第二节风险管理 (25) 第十章规划修改方案基本评价 (27) 第一节规划修改重点内容的基本情况 (27) 第二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评价 (27) 第三节规划修改方案的保障措施 (28) 第十一章规划框架及内容修改情况说明 (29) 第十二章规划修改成果说明 (31) 第一节文字成果 (31) 第二节图件成果 (31) 第三节数据库成果 (31) 附表 附表1XX县规划基数转换确认表 附表2玉溪镇2006-2020年地类调整平衡表 附表3玉溪镇调入区域规划调整前后对比表 附表4玉溪镇调出区域规划调整前后对比表 附表5玉溪镇主要规划控制指标修改前后对比表 附表6玉溪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附表7玉溪镇土地用途分区修改情况表 附表8玉溪镇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修改情况表附图 1、玉溪镇建设用地布局调整示意图 2、玉溪镇基本农田布局调整示意图 3、玉溪镇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调整图

翠湖湿地公园简介

翠湖湿地公园简介 一、公园全称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二、基本情况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海淀区上庄镇上庄水库北侧,占地面积约157公顷,东西长1.9公里,南北宽1.2公里,水域面积90公顷,分为封闭保护区、过渡缓冲区和开放体验区。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原生、栽植湿地高等植物348种,隶属于77科229属;野生鸟类16目38科174种;鱼类4目9科20种;两栖动物1目2科3种;爬行动物1目2科4种。开放体验区面积36.2公顷,因地制宜的设计了湿地文化长廊、蝴蝶谷、观鸟阁、蛙声伴客、临湖映眺、观鱼区、湿地植物体验区等景点。 公园坚持生态优先、公益为主,以重在保护、最小干预为管理原则,通过多年来的人工修复和封育保护,逐步形成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诗中描绘的“野色湖光两不分,碧天万顷变黄云。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庭挂夕曛”的自然湿地景观。未来还将逐步建成一座集生态、科普、人文、休闲为一体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三、大事记 1、2003年海淀区为保护发展生态环境,规划了“碧水海淀”工程,并根据翠湖周边特点确定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2、2003年7月,刘淇同志视察时将湿地命名为“北京翠湖湿地公园”;

3、2005年5月20日,经建设部批准正式将公园升级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4、2007年10月,海淀区明确定位湿地公园是注重生态效益的公益性项目而非普通经营开发,进而确定翠湖湿地的建设与管理原则是生态优先、公益事业; 5、2008年3月,翠湖湿地公园一期正式交由海淀区园林绿化局管理,同时成立翠湖湿地公园管理处专门负责公园的各项日常工作; 6、2013年9月,翠湖湿地公园二期开放体验区,面对中小学生开展集科普、生态、人文为一体的主题活动。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1.1项目提要 (1) 1.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2) 1.3主要建设指标 (3) 第二章基本情况 (6) 2.1自然地理条件 (6) 2.2社会经济条件 (8) 2.3历史沿革 (10) 2.4湿地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10) 第三章湿地资源 (12) 3.1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12) 3.2湿地生物多样性 (13) 3.3湿地景观与文化资源 (15) 3.4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18) 第四章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9) 4.1湿地公园的资源条件 (19) 4.2湿地公园的资源利用条件 (20) 4.3建设湿地公园的管理条件 (21) 4.4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第五章总体布局 (24) 5.1湿地公园范围 (24) 5.2湿地公园性质定位 (24) 5.3规划指导思想 (24) 5.4规划原则 (25) 5.5规划依据 (25) 5.6规划期限 (27) 5.7规划总目标与分期目标 (27) 5.8功能分区 (29) 5.9公园分区建设目标与发展 (29)

第六章保护规划 (32) 6.1 规划原则 (32) 6.2水系和水质保护规划 (33) 6.3水岸保护规划 (34) 6.4栖息地(生境)保护规划 (34) 6.5 湿地文化保护规划 (34) 6.6 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规划 (35) 第七章恢复规划 (38) 7.1 规划原则 (38) 7.2 栖息地恢复规划 (38) 第八章科普宣教规划 (40) 8.1科普宣教设施 (40) 8.2解说标识系统 (42) 8.3标识系统 (43) 第九章科研监测规划 (44) 9.1科研规划 (44) 9.2监测规划 (44) 第十章合理利用规划 (48) 10.1规划原则 (48) 10.2资源利用方式 (48) 10.3环境容量及游客容量预测 (49) 10.4客源市场及游客规模分析 (50) 10.5旅游项目规划 (52) 10.6游览线路规划 (52) 10.7旅游设施规划 (53) 第十一章防御灾害规划 (56) 11.1有害生物防治规划 (56) 11.2洪涝防治规划 (57) 11.3防火规划 (58) 11.4应急救援安全规划 (59)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制图规范 国土资源部

目录 前言 1 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总则 5 土地利用现状图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7 建设用地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图 8 土地整治规划图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用途分类及含义 附录B(规范性附录)采用土地用途分区作为主要表达要素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规划要素及含义 附录C(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现状用途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D(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规划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E(规范性附录)建设用地管制与基本农田保护图表达图式 附录F(规范性附录)土地整治规划图表达图式 附录G(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基础地理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H(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注记表达图式 附录I(资料性附录)图幅配置示意图 附录J(资料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选择图件内容说明 附录K(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用途分区最小上图面积表 附录L(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备图件样图 附录M(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选择图件样图 前言 为加强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保证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质量,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制订《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明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关图件制图要素及其表达要 求。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为规范性附录,附录I、附 录J、附录K、附录L、附录M为资料性附录。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制作。本规范规定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数学基础、图件内容、图件种类、要素表达、图幅配置等内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5791-1993 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 7929-199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10609.1-1989 技术制图标题栏 GB/T 13361-1992 技术制图通用术语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3 总则 3.1 空间参照系统 正式图件的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投影系统采用高 斯-克吕格投影;宜按3°分带。 3.2 图件比例尺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简介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世界六大湿地之一,它西接庐山、北望黄山、东依三清山、南靠龙虎山,是亚洲湿地面积最大、湿地物种最丰富、湿地景观最美丽、湿地文化最厚重的国家湿地公园。鄱阳拥有湖泊1087个,各种独具风格的湖遍布全县,到处湖光潋滟,有“中国湖城”、“东方威尼斯”之美誉。世界上98%的湿地候鸟种群皆汇于此,飞时不见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世界上现存的白鹤有4000多只,一到冬天98%的白鹤与数十万的天鹅会选择到鄱阳湖越冬,堪称“天下奇观”,因此还被称为“白鹤的天堂,天鹅的故乡”。 地公园规划总面积达365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逾100亿元,总体布局主要划分为:一城、七区、两廊:“一城”即鄱阳湖文化水城,“七区”即汉池湖水禽栖息地保护与保育区、白沙洲自然湿地展示区、珠湖水源湿地保护保育区、青山湖人工湿地综合利用示范区、鄱阳湖文化水城管理服务区等,“两廊”即白沙洲景观大堤至长江防洪大堤的绿色廊道和县城、上头湖、青山湖、珠湖之间的蓝色廊道。 交通线路 鹰潭方向来鄱阳湖:景鹰高速至芦田出口下——经田乐线直达鄱阳县城——沿城北大道——上天鹅大道——最后直线抵达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乌金汊游客服务中心。 旅游线路 线路一:乌金汊—绿笠峰—竹溪三岛(内青)—小南海—珠湖渔村—白沙洲—龙吼山。(内湖线路) 线路二:白沙洲—香油洲—汉池湖(外湖线路) 线路三:鄱阳湖内湖—白沙洲—香油洲—汉池湖(内外联线) 线路四:鄱阳县城—南口湖 线路五:鄱阳湖公园—(陶侃衣冠冢、荐福寺碑)—土井巷(九剑射东湖)—浮舟寺(湖心孤寺)—永福寺塔—古饶州府文庙—芝山公园(止水池、芝山寺、碧云轩)—沿河路(饶河古码头)—管驿前渔村(宴公庙)

大兴区安定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大兴区安定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大兴区安定镇人民政府 二零一一年八月

前言 安定镇位于大兴区东南部,北距北京城区30公里,西到大兴新城18公里,东距河北廊坊市区2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资源充足。京台高速公路、京沪铁路穿过境内,四通八达的地方公路分别与京开高速、104国道和京津塘高速公路连通。 近年来,安定镇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原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安定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即将到期,亟需进行修编。依据国土资源部和北京市对本轮规划工作及成果的要求,开展《大兴区安定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工作。本规划将《大兴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分解给安定镇的各项用地指标落实到具体地块,并对安定镇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优化,为安定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土地资源保障。 本规划是指导规划期内安定镇土地利用、整治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镇、村发展建设,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

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以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促进各类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科学指导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等土地利用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 二、规划原则 妥善处理保障建设用地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实现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利用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相结合,以内涵挖潜为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障生态建设用地规模,严格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刚性与弹性相结合,为未来发展留有弹性;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措施,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

(完整版)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 年月

前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促进城市湿地资源的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升生态园林建设质量,保障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好地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综合效益,在总结国内外湿地保护与湿地公园科研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设计原则、总体设计、栖息地设计、水系设计、竖向设计、种植设计、道路与铺装设计、配套设施设计、基础工程设计、设计成果。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主要起草单位: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东北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等。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指导实施与监督管理,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 总则 术语 设计原则 总体设计..............................................................................................……………………基本要求 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 定位与目标 功能分区 游客容量计算 用地比例 湿地保护与修复 栖息地设计...........................................................................................…………………..…基本要求 动植物保护 栖息地系统设计 栖息地要素设计 水系设计 基本要求 水域设计 驳岸设计 竖向设计 基本要求 高程控制 挖填方设计 道路及场地坡度设计 种植设计 基本要求 植物选择与配置

微山湖湿地公园简介

微山湖湿地公园简介 微山湖湿地公园距微山县城中心3公里,总规划占地5万多亩,总投资约10亿元,建设周期6至8年。北至新湖东大堤,南到原始生态保护区和猛进渔村,西至旺湖路、爱湖码头(含爱湖三角地带),东至蒋集河。景区以新薛河为轴线,主要包含旺湖景区、新薛河景区、爱湖三角景区。又细分为以下几个景区。 1:亲水绿岛湿地景区 包括森林门户访客中心.生态停车场.雕塑广场.演艺广场.咖啡屋.摄影基地.生态酒店.停车场及红色旅游码头.户外烧烤区、场地绿化.植被种植.果园.景观长廊、驳岸.遮荫构架.摇橹船码头.建筑小品等景观园林。 2:新薛河自然湿地景区 包括水质观测站、湿地研究中心、湖岸广场、浮桥、码头、亲水平台等景观。 3:观鸟绿洲湿地景区 包括观景木栈道、观鸟亭、观鸟廊、摇橹船航道。浮动码头.特色构架等景观。 4:高楼湿地景区 包括湿地木栈道.观景塔.亲水平台.遮荫构架.摇橹船码头.等景观 5;小泥河水上乐园景区 包括停车场.入口广场.水上乐园.湿地研究中心.茶室和服务设施.防浪堤岸.风力发电设施、垂钓中心.湿地花园.荷花塘.观景台.生态旅游

区等景观。 6:淡水渔业博览园景区 7:天然芦苇荡景区(爱湖三角地带) 8: 红荷景区 9: 生态停车场及入口广场景区 10:猛进民俗文化村渔业体验区 11:十字河景区 12:蒋集河景区 整个湿地公园工程分为三期建设,第一期工程包括生态停车场及入口广场景区、亲水绿岛景区、新薛河自然湿地景区、观鸟绿洲景区、红荷景区、天然芦苇荡景区、高楼湿地景区。占地约15000亩,其中陆地7500亩,水面7500亩,投资约3亿元,建设周期约3年。第二期工程包括猛进民俗文化村渔业体验区、淡水渔业博览园景区、小泥河水上乐园景区。占地约10000亩,投资3亿元,建设周期约2年。第三期工程包括十字河景区、蒋集河生态湿地景区,占地25000亩,投资约4亿元,建设周期约2年。 微山湖湿地公园由山东微山湖湿地投资有限公司筹建。公司成立于2009年10月21日,为合资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及主导产业为旅游服务业和工艺纪念品出售,从业人员500人。微山湖湿地公园工程占地约5万亩,今年工程进度计划为:5月初开始观鸟绿洲和人工湿地景区的建设,7月底完成。6月初开始访客中心、广场、芦苇荡景区的建设,年底完成。到今年底,共完成观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规划.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详规规划解读 从2005年开始,余杭区从规划层面对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工程进行了充分地论证和精心地准备。经过慎重选择,决定委托杭州园林设计院作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详规的编制单位,从2005年7月开始规划编制。经过数轮深化和完善,余杭区于2007年1月24日正式将规划上报杭州市人民政府请求批准,杭州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7月3日正式批复同意。 核心提示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杭州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湿地公园的水质状况为根本立足点,同时恢复展示其清雅秀丽的湿地自然景观、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其公园性质为:以秀丽的湿地生态自然景观、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为特色,融保护、利用、研究、游览为一体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西以绕城辅道为界,北至文二西路延伸段,南达五常大道,东侧边界按五常行政区划界线。规划面积3.15平方公里。为了保证规划的整体性,将绕城、五常大道、文二西路绿化带0.203平方公里纳入规划考虑范围。两者合计面积为3.353平方公里。 定位: 以保护、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根本立足点,以五常(洪氏)文化为内涵,以人与湿地和谐相处为特征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功能区块。 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中“综合整治西溪地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改善西溪水质,扩大杭州市旅游空间”的规划指导思想,坚持“整体化方针、差异性方针、一体化方针”。 规划基本原则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承担着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生态旅游四大任务。三期作为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建设目标是合理平衡这四大任务,提出适合本区块的自我健全目标和社会作用目标。 一、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湿地具有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三期的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二、最小干预原则 三期湿地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是湿地生态体系与人类农耕、渔耕文化交合演替而形成,具有非常突出的独特性。在三期的建设中将尊重这一特性,尊重湿地自然生态的演替过程,尊重人类在西溪湿地上千年的渔耕文化、农耕文化的历史积淀。在三期的建设坚持最小干预原则。 三、修旧如旧原则 西溪(三期)历经了上千年的人文积淀。现在遗存的庵堂、古民居、古桥、河埠及诗词碑刻,是西溪(三期)历史发展的见证,在本次建设中应予保留、维护、修缮。坚持修旧如

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及提升建议

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及提升建议摘要:本文阐述了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现状,指出其规划设计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针对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步提升建议,为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背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下步建议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swan lake national urban wetland park construction situation, points out its planning design guiding principle, basic principle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 and puts forward the next step ascension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wetland park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urban wetland park;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guiding ideology; basic principles;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next steps suggested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三门峡市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三门峡市东西城区之间的生态区,东起金昌立交桥,西到快速路与沿黄观光路交叉处,南接快速通道,北至黄河湿地,规划面积8850亩,其中陆地面积6150亩,水面、滩涂面积2700亩。公园核心景区包括陕州故城遗址公园、双龙湖白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简介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坐落在“人间天堂”苏州市区的西部镇湖,西枕太湖,东接东渚,南连光福,与“中国刺绣之乡”毗邻,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一期对外开放2.3平方公里,投资近4亿。作为天然湿地,该地区原为太湖的一处秀丽湖湾,水壤交错,有茭芦莲菱、鱼虾蜄、蛤之利,更有白鹭飞天、蛙鸣鸟啾之境。当地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因春秋时吴王常来此游湖而史称“游湖”。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个性独具的原始时尚休闲景区,错落有致地贯穿整个公园。桃源人家、桑梓人家、七桅古船、渔矶台、槿篱茅舍、半岛茗茶、青云画舫、烟波致爽等景点,让人时而如同打开一册底蕴深厚的志书史籍,时而又有轻风情风物掌故逸兴读物的美妙感觉;而植物知识长廊广场、濒危植物观察廊、水八仙景区、观鸟亭、珍禽部落岛等景点又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科普知识的教育园地,让游客汲取生态科学知识,提升自然生态的环保理念。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成,极大地提升了苏州西部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丰富了苏州高新区旅游的构架和内涵,已成为苏州休闲旅游的新地标。作为天然湿地,2007年6月,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被江苏省林业局命名为省级湿地

公园,于2010年2月正式对外开园。2010年2月正式对外开园,2011年10月,成为全国首批12个正式授牌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是苏州首家,也是苏州唯一一家通过试点验收并正式授牌的国家湿地公园。 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游湖地区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虽历经千百年岁月的变迁,依然保留着一些浓郁的吴地习俗。 祭禹: 每年正月“上昂”、清明“祭禹”及冬季“献鱼头”三期大香信,其中尤以清明祭禹最为隆盛。正月“上昂”,是纪念禹王圣诞和祭鳌求福的祭祀活动。俗传正月初八是禹王生日,吴地有神诞庙会,在庆贺禹王诞辰同时,祈求鳌鱼不要兴妖作怪,同时也祭祀庙内诸神,保佑渔民平安。活动从正月初八开始,持续约半月。清明祭禹,是全湖渔民的公祭,由各香社统一安排实施。香期为7天,前3天祭祀,后4天娱神。冬季“献鱼头”,此时幼鱼已经长大,正是捕涝季节,渔民要将捕到的第一条大鱼献给禹王,表示捕鱼不忘本,祈求禹王保佑渔汛丰收。

荥阳汜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荥阳市汜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10-2020年) 调 整 方 案 汜水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目录 1 镇域概况及《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1) 1.1 镇域概况 (1) 1.2 《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1) 2 规划目标 (3) 2.1 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3) 2.2 保障重点区域、重点建设项目的合理用地需求 (3) 2.3 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3) 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 3.1 农用地结构调整 (4) 3.2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4) 3.3 其他土地结构调整 (5) 4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6) 4.1 耕地保护 (6) 4.2 基本农田保护 (6) 5 合理安排建设用地 (7) 5.1 城镇用地 (7) 5.2 农村居民点用地 (7) 5.3 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 (7) 6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8) 6.1 生态建设 (8) 6.2 环境保护 (8) 7 土地整治 (9) 8 土地用途分区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0) 8.1 土地用途分区 (10) 8.2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0) 9 重点项目安排 (11) I

10 村土地利用控制 (12) 1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3) 11.1 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上而下的控制 (13) 11.2 做好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13) 11.3 完善耕地保护政策和机制 (13) 11.4 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 (13) 11.5 建立健全公共参与制度 (14) 附表 (15) II

前言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5〕41号)要求和《荥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调整方案》(以下简称县级调整方案)下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主要控制指标,结合本地实际,汜水镇人民政府对《汜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现行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形成《汜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调整方案》(以下简称《调整方案》)。 规划调整期限:规划调整基准年为2014年,着重对汜水镇2015-2020年期间各项用地进行调控与安排。 规划调整的范围是荥阳市汜水镇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土地总面积为63.33平方公里。 II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