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测试题: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高中生物测试题: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高中生物测试题: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1.(2016·全国卷Ⅲ)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解析] 鹰的迁入会使黄雀数量减少,导致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使蝉的数量减少,A项错误;生态系统中流入生产者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化学能,细菌产生的能量(如热能)不能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鹰的迁入增加了营养级,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能量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流动,鹰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鹰的迁入不会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

2.(2015·全国理综卷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

..的是( B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3.(郑州二模)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图中b=h+c+d+e+f+i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

C.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 首先,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应该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因此c为同化量,h为粪便中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因此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f是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i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e是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所以b=h+c=f+d+h=f+e+g。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间的比值,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狼粪便中的能量应该属于初级消费者兔子的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

育、繁殖的能量。

4.(2017·江苏卷)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D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 生态建设工程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丰富度,使群落结构复杂,增加生态系统的类型,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态功能),但不一定增加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B、C项正确,D项错误。

5.(2016·全国卷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解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A项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反复利用,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C项正确;人类消耗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过度消耗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项正确。

6.(2016·北京理综卷)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A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解析] T区和F区的豹存在地理隔离,两种群的基因库有差异,将T区的豹引入F区,增加了F区豹的遗传(基因)多样性,A项正确;豹后代的性别比例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不会因引入雌豹而明显改变,B项错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豹种群数量的改变不影响其所在群落的物种丰富度,C项错误;F 区豹出现诸多疾病,T区雌豹的引入使F区种群数量增加,会使F区豹致病基因频率改变,D项错误。

7.(2017·河北廊坊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D 错误。

8.(山东省济宁市高三期末)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C.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D.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饲养属于就地保护

[解析] A.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B正确;C.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基因、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C 错误;D.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饲养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故选:B。

9.(2016·江苏卷)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

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

..的是( B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解析] 复合菌剂中含多种微生物,施用后可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提高了土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项正确;复合菌剂中的微生物能将农药降解,产生的物质能被农作物利用,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并未阻碍物质循环,B项错误;土壤中有毒物质减少,农田动物的种类会增加,降低了害虫的优势度,C项正确;农药降解菌分解农药需要的酶是基因控制合成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项正确。

10.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概念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①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③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C.④中可能有微生物

D.该图漏写了生态系统的某项功能

[解析] 题图中①代表生态系统的结构,②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③代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④代表生产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某些自养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也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该图漏掉了

信息传递。

11.(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

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D.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不仅来自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还可以来自于无机环境,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A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它可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物种之间的,而植物激素的作用是在个体的体内,B错误;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如孔雀开屏等,C正确;一定限度内,食草动物吃草也有利于草的更新与分蘖,D错误。故选:C。

12.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在该生态系统中,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科研人员在1974年~1977年间,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了啮齿动物的有无对蚂蚁数量影响的相关研究。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D ) A.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没有竞争关系

B.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C.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会先增加然后维持相对稳定

D.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

[解析] 依题意可知,在该生态系统中,啮齿动物和蚂蚁在食物上没有竞争关系,但二者生活区域相同,在生存空间上存在竞争关系,A项错误;因为二者都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都属于第二营养级,B项错误;啮齿动物喜食大粒种子,而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竞争中处于优势,所以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大粒种子植物因没有捕食者以及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而数量剧增,小粒种子植物处于劣势,进而导致蚂蚁数量减少,C项错误;综上分析,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D项正确。

13.(山东省滨州市高三期末)近几年,我国北方的雾霾天气越来越多,雾霾中含有大量的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灰尘、细菌及病毒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下列对雾霾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B ) A.雾霾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雾霾能降低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

C.雾霾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D.防治雾霾的根本措施是禁止化学燃料的利用

[解析] 雾霾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错误;雾霾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B正确;雾霾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错误;防治雾霾的根本措施是保护植被,减少化学燃料的利用,D错误。故选:B。

14.如图表示生活在一自然区域内的部分生物,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D )

A.该食物网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虫获得的能量约占草能量的10%~20%

C.鹰获取能量较多的食物链是草→虫→蛙→蛇→鹰

D.若蛇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老鹰种群密度可能增大

[解析] 群落是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食物网中没有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图中虫、鼠、鹿获得的能量之和占草能量的10%~20%;食物链越长,鹰得到的能量越少,所以鹰获得能量较多的食物链是草→鼠→鹰;若蛇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其种群密度不断增大,鹰能获得充足的食物,鹰的种群密度可能增大。

15.(北京市丰台区一模)由于高铁的修建,一座山林被分为两个区域,恰好导致山林中的野猪隔离成了两个数量相等的种群,若干年后( A )

A.两个野猪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

B.两个野猪种群的数量一定相等

C.高铁的修建破坏了该山林的物质循环

D.该山林的水平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解析] 可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的影响等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因此两个野猪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A正确;开始时两个野猪种群的数量相等,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若干年后这两个野猪种群的数量不一定相等,B错误;高铁的修建并没有破坏该山林的物质循环,C错误;该山林的水平结构会不断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A。

16.科学家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

B.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

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

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收割蚁同化量为31.00,而呼吸量为30.90,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0.10,0.10÷31.00×100%≈0.32%;盐沼蝗的摄入量为3.71,同化量为1.37,因而盐沼蝗摄入食物未同化量为 3.71-1.37=2.34,占盐沼蝗摄入量=2.34÷3.71×100%≈63%,该部分能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黄鼠的同化量为3.80,而呼吸量为3.69,因此用于生长的能量就很少;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

同与食性等有关而与能量传递效率无关。

17.(河南省新乡二模)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过程中,下列方法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C )

A.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降低有害昆虫种群密度

B.建立高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

C.建立某沿海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防止滩涂被破坏

D.沼气池中的沼液、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可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

[解析]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破坏其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进而降低有害昆虫种群密度,A正确;建立高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B正确;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对丹顶鹤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就地保护,C错误;沼气池中的沼液、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可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D正确。故选:C。

18.下列关于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

C.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阳光直射的地方

[解析] 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不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而宜采用样方法,蚯蚓是土壤中小动物,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田鼠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可以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采集土壤小动物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和光线良好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影响生物的生存。

19.(江西省赣州一模)在圣露西亚岛有两种植物靠一种蜂鸟传粉。一种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另一种则弯而深。雌鸟的长鸟喙适于在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短鸟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缓解了雌雄蜂鸟间的种内斗争

B.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因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

D.蜂鸟的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会影响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解析] A.食物来源有别,可以很好缓解种内个体间因争夺食物的斗争。题干信息告知同种雌雄蜂鸟采蜜不同植物,食物来源不同,可缓解种内斗争,A正确;B.根据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现存的生物之间的适应关系是共同进化的结果,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C.可遗传变异的产生根本上来自于遗传物质本身的变化,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可遗传变异,蜂鸟采蜜只属于环境因素,C错误;D.蜂鸟采蜜的同时会帮助植物传粉,不同性别蜂鸟采蜜不同植物,所以蜂鸟的性别比例及其种群密度对于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会有影响,D正确。故选:C。

20.(2017·河北省邯郸市一模)下列有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引入外来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B.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C.温室效应是由于地球生物对CO2的代谢释放量大于吸收量导致的

D.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原是解决非洲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

[解析] A.外来物种若导致生态入侵则会破坏本地生态平衡,降低了本地生物多样性,A错误;B.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适时地、有计划地捕捞成鱼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B正确;C.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得CO2的大量增加,C错误;D.不断的开垦草原,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存的环境,D错误。故选:B。

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稳定的生态系统若没有物质的输入也能维持稳定

B.除去农田中的杂草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C.生态系统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适当增加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 长期保持稳定的生态系统没有物质的输入也能维持稳定,如热带雨林;除去农田中的杂草减少了生物种类,农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数和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故适当增加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22.湿地生态系统是指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某市正在大力建设太白湖湿地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水中分布着菖蒲、芦苇、白茅,岸边有柽柳、白杨树等植被,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水平__结构。

(2)人们通过对荒滩引水、引种等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湿地生物群落,这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__。

(3)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__。

(4)经观察和测定湿地水域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在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如图所示。

①在该食物网中影响螺的种群密度的种间关系是__捕食、竞争__。假如水域受到污染导致螺和轮虫全部死亡,导致该生态系统的__抵抗力__稳定性降低。

②若水草固定的太阳能为10 000 kJ,黑鱼最多可获得__400__kJ的能量。

③图乙中A表示__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__。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__。

[解析] (1)水平结构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

长特点的不同造成的,所以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水中分布着菖蒲、芦苇、白茅,岸边有柽柳、白杨树等植被,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2)人们通过对荒滩引水、引种等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湿地生物群落,是次生演替,这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4)①由图可知:影响螺的种群密度的种间关系是轮虫与螺之间竞争食物,鲫鱼捕食螺;假如水域受到污染导致螺和轮虫全部死亡,导致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所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②黑鱼所在最短食物链:水草→草鱼→黑鱼,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所以若水草固定的太阳能为10 000 kJ,黑鱼最多可获得能量:10 000×20%×20%kJ=400 kJ;③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粪便量;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23.如图表示某稻田生态系统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卷叶螟与褐飞虱是稻田中的两种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此外,稻田中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与两种害虫的种间关系为__捕食__,当害虫数量增加时,拟水狼蛛的数量也会增加,这样害虫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态系统内部的__反馈__调节。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a__(填字母),c表示__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__,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可用图中的__d__(填字母)表示,g属于生态系统的__分解者__(组成成分),g的功能是__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或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__,而g获得的h 来自于第__一__营养级。

(3)稻田生态系统中要经常处理田间杂草,请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稻田除杂草的意义__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最有益于人类的方向__。

[解析] (1)根据题干信息“卷叶螟与褐飞虱是稻田中的两种害虫”,说明水稻与两种害虫之间为捕食关系。当害虫数量增加时,拟水狼蛛的数量也会增加,害虫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态系统内部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2)由图可知,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即a代表的能量;b代表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c代表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d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e代表次级消费者摄入量;f代表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g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h为初级消费者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3)稻田除杂草的意义是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4.(陕西省西安市高考生物一模)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请分析回答:

(1)在图1中,B 属于__分解者__,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__2、3、4、5__(填序号,答不全不给分),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恢复力稳定性__。

(2)若图1中的C 产生60mol 氧气,则流入D 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__2__mol 葡萄糖的能量。如果A 发生瘟疫,D 发生的变化过程是__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__。

(3)在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

的比值代表__兔与狼__(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了调查兔的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 种群的数量约为__400__个;若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调查结果__小于__实际值。

(4)生态系统除了具有物质循环、能量传递的功能外,还具有__信息传递__功能。

[解析] (1)在图1中,B 属于分解者,图1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 2、3、4、5,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2)若图1中的C 产生60mol 氧气,则根据光合作用反应式可以计算出C 合成了10mol 葡萄糖,根据能量传递效率(10%~20%)可知,C 流入D 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2mol 葡萄糖的能量。图1中A 捕食D,如果A 发生瘟疫,D 发生的变化过程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3)在图2的食物链中。①表示兔的同化量,②表示狼的同化量,则②①

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的能量传递效率。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50×40÷5=400个;若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增多,则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4)生态系统除了具有物质循环、能量传递的功能外,还具有信息传递功能。

25.(2016·全国卷Ⅲ)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__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__。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_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__。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__。

[解析] (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的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有利于土壤有机物的积累。(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所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一般不会太长。

26.(山东省枣庄市高考一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的“月宫一号”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已经有三位志愿者在该生态系统中生活了105天。系统内栽培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水

果等植物,饲养了动物(黄粉虫),还有微生物来降解废物。如图是此生态系统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作答:

(1)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负反馈调节__,模拟实现生态系统的__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__功能是该实验成功的标志。

(2)在这个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中,人与黄粉虫的种间关系是__捕食和竞争__。

(3)假定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在三人能量供应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如将人的膳食中黄粉虫所占比例由15调整为110,则调整后植物的总消耗量仅为原来的__1928

__ __ (填分数)。 [解析] (1)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2)在这个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中,人捕食黄粉虫,为捕食关系,人和黄粉虫都捕食植物,为竞争关系,因此人与黄粉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3)设人获得的总能量是A,调整前植物的总消耗量为X,

调整后植物的总消耗量为Y,则X =15A÷10%÷10%+45A÷10%=28A,Y =110A÷10%÷10%+910

A÷10%=19A,因此调整后植物的总消耗量仅为原来的Y :X =19A :28A =1928

。 27.(天津卷)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结果见下表。据表回答: 碳量

西黄松

生态系统

生产者活 生物量 (g/m 2) 死有机质 (g/m 2) 土壤有机碳 (g/m 2) 净初级 生产力* (g/m 2·年) 异养呼吸* * (g/m 2·年) 老龄

12 730 2 560 5 330 470 440 幼龄

1 460 3 240 4 310 360 390 ** *

异养呼吸: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恢复力__稳定性。

(2)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__基质__部位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__360__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其中,部分通过生态系统中__消费者__的呼吸作用,部分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后通过__分解者__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的CO 2库。

(3)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__大于__(大于/等于/小于)老龄群落。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__不能__(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解析] (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一段时间后又形成了自然幼龄群落,将来还可能会形成成熟群落,

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2)大气中的碳以CO2形式存在,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发生CO2的固定。本题中,每平方米生产者当年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生物量=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净初级生产力,所以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360克碳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这部分有机物中的碳,一部分会流向消费者,通过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转化成CO2,返回大气;一部分通过动植物死亡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中的有机碳,并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转化成CO2,返回大气。

(3)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60÷1 460≈0.25,西黄松老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为470÷12 730≈0.037,所以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西黄松老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影响大气碳总量的过程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等。西黄松幼龄群落每年每平方米光合作用固定量-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量=净初级生产力=360 g,小于每年每平方米的异养呼吸量390 g,所以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28.(江苏卷)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_水草→甲→丁__。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_丙和丁__,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捕食和竞争__。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_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__。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_大于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__丁__。

(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__。

[解析] (1)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甲不摄食藻类,水草是第一营养级,甲是第二营养级,丁是第三、第四营养级,甲和丁未体现出食物联系,所以还可能有的一条食物链是水草→甲→丁。

(2)图1中丙、丁都可以作为第三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丁捕食丙,且丙、丁都捕食乙,所以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3)图1中乙可以被丙和丁捕食,所以乙的能量去向除了流向分解者和丁之外,还可以传递给丙以及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4)根据图2可知,第一营养级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 900/25 000×100%=7.6%,但是因为第二营养级包括甲和乙,再加上甲的能量,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7.6%。

(5)农药不易被分解,营养级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农药越多,因此体内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丁。

(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污染物排放超过该限度,生态系统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