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高校网络作品优秀工作案例二等奖:以课程实践优化网络文化建设,推动高校育人实践创新

以课程实践优化网络文化建设,推动高校育人实践创新

高山冰

一、项目背景

2013年6月,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不断深化高等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新闻传播教育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为党的新闻舆论事业培养出更多政治可靠、专业过硬,能够进行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如何培养能胜任全面开放条件下的新闻舆论工作需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业务上能打硬仗经得起风浪的新闻舆论人才,这是新闻传播教育界必须面对的紧迫课题。

本项目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

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通过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共同探索培养机制,着力开展育人模式改革实践。以课程实践推进优化网络文化建设,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内容作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

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同时,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推动高校育人实践创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项目主题和思路

针对当前新形式下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特点,为实现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培养有思想、有担当、全媒化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基本目标,本项目打造出“四级并举、两翼共进、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如图1)。

(一)“四级并举”——贯通“教学研用”,实现教学环节实战化、课程实践项目化、研讨活动系列化、实践能力复合化。

1、教学环节实战化。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加强仿真情境教学,通过“媒体人进课堂”、工作坊课程、案例教学等,模拟职业化新闻信息传播过程。

2、课程实践项目化。以健康优质的网络作品创作项目为牵引,在实践中强化能力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输出优秀作品。

3、研讨活动系列化。通过学术沙龙、专家讲座等形式增强学生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帮助他们去分析网络现象,处理网络问题,增强网络法治观念和意识,积极倡导和主动维持互联网良好秩序,共同营造清清朗朗的网络空间。

4、实践能力复合化。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化职业实务课,开放能力拓展课,培养立体复合技能,促进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协调发展。

(二)“两翼共进”——强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建立业界学界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一方面,优化教学过程,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知,提升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构建课内外、校内外、境内外“互联化、协同化、国际化”的教学平台。深化业界与高校的合作,把握“部校共建”机遇,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复合型”特色,打破学界和业界的固有界限,加强教学、科研和实践的贯通。

(三)“三位一体”——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的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新时代网络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采取网络产品输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专业讲座、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务实有效的教育引导。引导学生成为“党的政策和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强化理论、技术、内容等多个创新要素的集合应用,以新媒体为平台,促进网络文化遗产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校园、贴近青年,为不断创新文化传播途径、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服务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支撑。

三、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挖掘课程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强化实践育人。

在当今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信息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新兴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项目坚持以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内容建设为抓手,以传播正能量为目标,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牢牢把握舆论的主导权,打造富有思想内涵的网络新媒体产品。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深入挖掘课程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讲授的有机结合,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梳理课堂教学所有环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完善课程配套实践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在新时期大思政的背景下,课程实践形成“五好”格局:l讲“好故事”:聚焦人物故事、青春故事与家国情怀故事;

l聚“好青年”:成立新媒体联盟,延伸新媒体沟通渠道;

l扣“好热点”:关注新闻热点、青年热点和网络热点;

l用“好形式”:包括网络语言、网络排版和网络文化活动等;

l做“好服务”:服务党团、服务社会、服务校园与服务学生。

(二)专业风采展:秀才华、连业学、立标杆、促成长。

专业风采展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客观规律,以凸显专业特色为着眼点,以提高专业综合影响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以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为基础,全面立体展现教学实践成果的重要举措。同时,通过该活动,完善教学资源和质量保障体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得以增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具体内容包括:

l通过网络文化作品评比,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改。

l通过开展校友讲坛,为在校生与毕业校友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帮助在校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对接行业。

l通过获奖作品展示,发挥优秀作品育人化人功能。

l通过举行颁奖典礼,学习宣传和培育树立先进典型,展现学生多才多艺的个人风采。

(三)建立多方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通过校政企协同、研教协同、多平台协同、跨学科协同等多种形式,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方优质资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合力,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积极探索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此过程中,学院着重处理好以下几者关系:

l教师/学生

发挥科研反哺教育的功能,将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和本科教学相结合,依托学院各类研究所的科研条件和指导力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训练和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参与到学生项目的选题、论证及开展全环节,帮助学生应对各种问题,孵化优秀作品。

l课内/课外

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开放型教学机制,提供学生多渠道锻炼能力的机会。积极融汇“两个课堂”,鼓励学生通过课外社会实践加深专业认知,获得逐步与社会接轨的作品开发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让专业能力成为学生自我评判的主流标准,让实践创新成为学生自我推崇的生活风尚。

l学界/业界

主动与“部校共建”的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对接,加强与省委宣传部及新闻媒体的合作与协同。汇聚学界与业界才智,通过“学界巨擘大讲堂(传媒学界大咖)”“媒介精英进校园(媒体机构领导)”“传媒名家故事荟(行业一线代表)”等系列活动,让理论真正联系实际,让所学和所用完美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由知识型到能力型的转变。

l校内/校外

学院与校内相关专业建立互通交流机制,加强计算机、艺术、GIS 等学科间、专业间的合作和融合。与宣传部、团委、学工处等机关开拓学生的第二课堂,提升学生作品的有效转化。同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修改培养方案,对业务系列课程进行了一体化整合,建立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施行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双轨制,切实提高学生业务能力。汇集社会才智,服务学生升学就业,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四)从“实践型”向“实战型”转变,凸显实战效能。

人才培养深刻体现时代特征,打破专业壁垒,从模拟型向实战型转变,将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由单一性向综合性转变,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由限制性向自主性转变,引导学生深入专业前沿、深入实际应用,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案,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完成从训练“单项选手”向培养“全能型选手”的转型,培养能够熟练跨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的全面型人才。在课程实践中,建立企业制的学生团队,CEO(首席执行官)负责整体规划,管理团队;执行团具体落实任务,制作产品。另设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导师团,指导和协助团队有序发展。具体模式如下图:

四、主要成效和经验

“四级并举、两翼共进、三位一体”模式的实施,提升了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及拓展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这可以从以下方面得到体现。

(一)学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升,在各类竞赛中成绩显著。

学生作品屡屡在国内、国际获得各类奖项,如广告专业学生作品先后获金牍奖全球华人大学生创意大赛奖、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金奖等。摄影专业学生获奥地利国际摄影展览优秀奖、全国推新人大赛特别奖、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艺术作品一等奖。广播电视专业有多部作品获2017IIFA国际独立电影奖“铂金奖最佳学生电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院奖一、二等奖、教育部影视教学指导委员会原创作品一、二、三等奖。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获得第二届全

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二等奖、江苏省大学生法治微创作大赛二等奖、首届“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三等奖等。

每年学生在各类媒体刊登发表的稿件达500多篇。此外,学生还积极的投身各种科技学术活动,将在实验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运用到为学校和社会的服务性、公益型活动中,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普遍好评。

(二)学生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接轨融合。

近5年共获得“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107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12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0余篇。此外,大批学生还参与了教师承担的各级教学科研项目和横向项目,如完成的“《南京日报》党报影响力调查”“中国航海日活动综合效益研究”等,获得了各界的好评。研究生与本科生共同参与的《江苏政务舆情》(旬刊)已经出刊3年多,所发表的舆情报告多次获得时任副省长张敬华等领导的批示。在这些项目的参与中,学生全面锤炼了能力,学会学懂应对重大复杂网络舆情舆论和突发事件的方法和技巧,提升了综合素养,实现了实践成果的有效转化。

(三)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受到媒体和用人单位欢迎。

学生的传媒设计、创作、研究与应用能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取得了丰硕的学习成果。在2014年南京青奥会期间,经过三次严格考核、遴选,学院100余名学生担任了OBS(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实习生,参与了大量电视转播、视频拍摄等工作,他们的专业表现获

得到OBS首席执行官Yiannis先生“完美无缺”的评价。还有不少同学参加了江苏和南京地方媒介的青奥报道工作。

学生在就业后依然有良好的表现,任职于《新京报》的毕业生胡涵,发表大量具有影响的调查报道和评论,其作品《五问天津爆炸》入选2015年度“影响中国十大评论”。以近年广电专业毕业生为例,这些学生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江苏新闻奖、江苏电视金凤凰奖、各级“五个一工程奖”以及各市好新闻奖等50余项,充分显示了这些毕业生的发展后劲。

(四)培养成果显著,辐射效果广泛。

鉴于在新媒体教育及实践领域的突出贡献,学院荣获“2017江苏企鹅高校新媒体影响力大奖”。在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南京报业传媒集团、中国剪报社、人民日报江苏分社、新华网江苏站等单位建立了18个实践基地,每年成批接受本学位点学生进行专业实习。聘请了有高级职称的兼职教授17名,并有一支稳定的业界实践导师。有两家机构在本院设立了“中国剪报奖学金”和“银都奖学金”,分别设有学习优秀奖、实践创新奖、科研突出奖共3类奖项,激励学生乐学、勤学和善学。

江苏省委宣传部将本成果作为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的实践案例,在“全省新闻媒体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暨创新新闻传播工作交流研讨会”推广,并在《江苏新闻界》刊载并专题推荐。我们的教改也发表了《信息时代新闻教育的三大增长点》等一批论文。

本成果理论创新和实践效果获得了学界同行和业界专家的高度评价,有近20所高校前来参观、调研、学习。

五、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一)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推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深化高等学校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理念贯穿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的全过程中。加大一体化数字创意实训和开放性实验,强化学生的实战能力。培养青年人的思辨能力,从学习中掌握如何进行判断,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积极与校内外加强沟通和联动,提供内容丰富的网络文化产品,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二)整合平台资源,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立足学校,面向社会,共同策划、创作、传播文化产品,做大做强课程新媒体产品库。梳理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激活优秀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产业产品,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创作设想,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灵活机动地安排开放时间和空间。依托业学的资源与优势,进行有效对接,深入挖掘,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使之具有较强的信息整合能力,形成立体化知识与技能结构体系的综合能力。

(三)把握“部校共建”机遇,合作创新、融合发展。

部校共建、媒体和高校共建是我们新闻教育难得的历史机遇,是新闻传播学院发展的转折点。今后的发展中,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不负重托的使命感,主动与“部校共建”的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对接”,加强与省委宣传部以及当地新闻媒体的合作与协同,整合多方资源,实现高校学界、传媒业界、政界智库的无缝对接。切实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信、真学、真懂、真用。充分用好“部校共建”开拓的广阔空间,虚心吸收来自一线编辑记者的实践经验,让学生从课堂、书斋,来到新闻第一线,提高实践能力。

(四)在新时期大思政的背景下,发挥好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并迫切需要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其作用不可忽视。今后将进一步结合区域的特色文化、优良传统等,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切实贯彻“立足教研结合、科研反哺教学”的原则,倡导教材建设与教学、科研相结合,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为依托,实施精品战略,力争出版一批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代表本专业学术水平的精品教材和特色教材。同时,制定“新媒体+”相关课程资源建设研究,为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