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考试大纲.doc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考试大纲.doc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考试大纲.doc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考试大纲

一、总体要求

具体内容

(一)注重理解,把握体系。

本课程共二十章,内容比较丰富,涉及了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两个领域。在学习或复习时,应当学好课件,掌握课程讲解、课程作业、例题分析、综合练习等栏目的内容。考生应围绕课件,全面系统地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识记重点名词、重要概念,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二)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全面复习。

本课程考试重点在考察考生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对于案件的处理能力。因此,在复习时必须重点突出,但一般性的内容也应了解。考生应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把握重点章节,掌握重点内容。识记层次的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名词、概念、重要知识点等。这部分内容多出单选、多选、名词、简述等题型。领会层次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这部分内容需要理解性的掌握。应用层次主要涉及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试卷中的单选、多选、名词、简述和案例都会涉及到领会层次和应用层次的内容。

(三)以课件为核心内容进行全面练习。

围绕课程内容,并依据考试大纲的题型,本课程有关课件设计了大量

的练习题并提供参考答案,供考生复习时用。这些练习题都是围绕课程中和实际生活中可能的出现的问题来设计的,力求覆盖课程中考生应该掌握和理解的内容,以此提高考生综合分析能力。

(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一门实践性都很强的法学学科,与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学习中,需要随时注意新的情况,吸收新的内容。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从我国和国际上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和司法实际出发,去思考和研究如何处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方式和试卷结构

1、考核方式:闭卷;答题时间:120分钟;

2、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各种题型的题量及所占分数的分配为:单项选择题为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多项选择题为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名词解释为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筒答题为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论述题为1题,20分;案例分析题为1题,10分。

三、各题型解题技巧具体内容(结合各题型的答题要求、评分标准具

体说明解题技巧)

1.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题干常以陈述句或问句提出解题依据、目标、要求和方法

等。备选答案是4个,但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查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掌握的程度和准确性。

2.多项选择题

这种题型与上述单项选择题相似,其特点是,在给定的儿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选对的得分,少选、多选和错选均不得分也不扣分。

多项选择题的难度大于单项选择题,难就难在在备选答案中到底有几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增加了选择的迷惑性。为了提高选择正确答案的可能性,考生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例如采用排除法、比较法或推理法对备选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外,关键还在于全面、系统地学习课程内容,扎实地掌握课程中的基本概念,正确界定问题的界限,理解问题的实质。

3.名词解释题

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课程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能够扼要地予以回答,目的在于考核考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回答这类题目,应紧扣课本的相关定义、概念,准确地概括所考核名词的涵义,而不需要展开回答。

4.简答题

这类题型一般是根据课程中的有关理论、观点、方法原理等,直接提出问题,要求考生简明扼要地回答。所提问题在“课程讲解” + 大多有现

成答案。回答这种试题,一定要抓住要点,观点明确,要点全面。

5.论述题

这类题型一般是根据课程中有关的重点理论、观点等提出问题,要求考生能够全面理解这些基本原理,考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要注意点面结合,对其中所涉及到的问题能够全面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论据充分,说理流畅。

6.案例题

这类题型一般是先简要地介绍一个法律案例,然后就此案例向考生提出若干问题,要求考生进行回答,并结合法律条文和原理相应地提出回答的理由。此类试题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要求回答针对性强,观点明确合理,论据充分,说理流畅。

四、考核知识点

具体内容(按章节列出所有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指出重点和难点内容;有些课程将知识点分为不同能力层次的考核要求进行说明的,如“识记"、“领会”、“应用"等,要首先将这些概念的含义界定清楚。)

第一章劳动法的基本原理

要求掌握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明确劳动法的意义,尤其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法的特殊作用。

一、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

相联系的某些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劳动法的地位。理解劳动法由附属于私法到从私法中分离出来,再到具有公法的内容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法律现象。

三、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了解这些原则既渊源于我国宪法的规定,也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劳动法的立法目的

一、理解立法目的的意义,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目的包括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立、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正确理解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就能准确把握《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第三章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一、劳动者权利义务的法律特征:(1)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具有对应性;(2)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只能由本人享有或履行。

二、劳动者的权利。理解我国劳动者的权利具有广泛性和现实性。在我国《劳动法》中具体表现为:劳动权、劳动报酬权、休息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险和福利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三、劳动者的义务。我国劳动者有基本义务主要有:劳动义务, 提高职业技能义务,遵守内部规章、纪律义务和遵守职业道德义务等。

第四章促进就业

一、劳动就业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二、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重点了解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原则:平等就业是指我国公民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宗教的不同,均享有平等的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自主择业是指公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才能,结合社会的需要自主地选择职业。

三、掌握男女就业权利平等原则。理解妇女劳动者就业的难度。

四、严禁使用童工。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与单位或者个人发生劳动关系从事有经济收入的劳动或者从事个体劳动的少年、儿童。在我国,公民的最低就业年龄标准为16周岁,用人单位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第五章劳动合同

一、劳动会同的定义和法律特征。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有其自身的法律特征。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

二、劳动合同订立的条件和原则。劳动合同的变更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劳动合同的终止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无效劳动合同如何认定。

三、劳动合同的内容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设定劳动权利与义务的具体规定。劳动合同的期限是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时间。劳动合同的形式要求。

四、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集体合同

了解集体合同、集体谈判的具体程序、主体、管理和争议处理办法。

掌握集体合同变更或解除的条件,掌握专项集体合同。

第七章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

一、工作权和休息权,要求对休息权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加深理解。

二、识记职工休假的种类及概念。

三、我国对延长工作时间的限制。(1)从手续和时间上限制延长工作时间。(2)从发放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上进行限制。

第八章劳动报酬

一、掌握劳动报酬的法律原则和最低工资制度,了解工资保障的意义和内容。劳动报酬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工资,指劳动法中所调整的劳动者基于劳动关系取得的各种劳动收入,它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世界通行的做法。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方式。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低于最低工资率的法律责任。

二、工资支付保障的内容和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

三、掌握最低工资的形式。

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

一、了解劳动安全卫生的概念和意义,知道我国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主要内容。劳动安全卫生是指在劳动者在劳动中安全和健康的法律保障,包括劳动安全技术规程、劳动卫生规程、企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等。

二、我国的劳动安全卫生规程,是保障劳动者进行安全生产和防止生产设备遭到破坏的重要法律依据。劳动安全规程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和消除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的伤亡事故,保障劳动者安全和防止生产设备、工作环境遭到破坏而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

劳动卫生规程,是指国家为了改善劳动条件,保障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健康,防止、消除职业病和职业中毒面规定的各种法律规范。

三、识记劳动者在劳动安全卫生中的权利。

第十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一、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意义。“女职工”既包括女性脑力劳动者,又包括女性体力劳动者。未成年工是指年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劳动者。

二、识记法律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的劳动。

三、法律对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一)、最低就业年龄。二、未成年工的工作时间。三、禁止未成年工从事的劳动。

第十一章职业技能开发

一、职业技能开发的意义和我国目前的相关制度。职业技能开发指对

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和做好工作所必须的专业技术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而进行的教育训练。

二、职业技能开发制度对用人单位的培训要求: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培训经费。建立培训经费的提取和使用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培训经费。

三、对于经过职业培训的劳动者,经过考核鉴定与实行资格证书制度予以确认。

四、识记劳动预备制度的含义。

第十二章劳动争议处理

一、概念:劳动争议就是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

劳动问题引起的纠纷。

二、范围: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三、特征:劳动争议的当事人是特定的,企业与职工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

四、劳动争议的仲裁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争议,在查明事实、明确是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法作出裁决的活动。

五、劳动争议的诉讼,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后, 依法对劳

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的活动。了解劳动诉讼案件审理中的特殊性。

六、掌握劳动效益的保护期间、劳动合同的优先效力、调解协议法律效力。

第十三章社会保障法概论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征:社会保障是为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需要某些特殊帮助者提供的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障制度。

二、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各类单位和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

三、领会社会保障法的特征和原则。

第十四章社会保险法基本原理

一、社会保险的概念和特点。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在其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社会保险的特点:1、社会性,2、强制性,3、互济性。4、补偿性。

二、社会保险法的概念:社会保险法是调整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它对社会保险的项目体系、实施范围与实施对象、经费来源、待遇标准、发放办法等内容作出法律规定,并且明确社会保险机构的性质与职能,社会保险的组织形式与地位,社会保险的管理与监督等事项。

三、社会保险法的原则。

四、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社会保险法律关系,在主体上涉及到国家与

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保险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社会保险机构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保险机构之间的关系、社会保险机构与用人单位之间关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第十五章养老保险

一、养老保险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1、养老保险适用范围的改革。2、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3、改革养老保险资金来源负担。

4、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

三、养老保险基金负担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 并以用

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为主。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条件主要包括年龄、工龄以及缴费年限等三个条件。

第十六章失业保险

一、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劳动意愿的劳动者得不到劳动机会或者就业后又失去工作的状态。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使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在法定期间内获得失业保险金,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二、享受失业保险的资格条件和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项R以及失业保险给付标准的内容。

第十七章疾病保险

一、疾病保险是指劳动者及其供养亲属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后在生活和

医疗方面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二、疾病保险待遇的内容和标准:疾病津贴、医疗补助、供养亲属的医疗照顾。我国分为医疗期间待遇和疾病津贴(病假工资),致残待遇。享受疾病保险待遇的条件

第十八章工伤保险

一、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是指劳动者生产工作中或法定的特殊情况下发生意外事故,或因职业性有害因素危害而负伤(或患职业病)、致残、死亡时,对其本人或供养亲属给予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二、工伤保险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论工伤事故的责任归于用人单位还是职工,用人单位均应承担保险责任。

三、工伤的范围包括工伤事故的范围和职业病的范围。工伤事故的范围,工伤事故必须与工作或职业的时间和地点相关。职业病的范围根据《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确定。

四、工伤保险法的原则,工伤保险的规责方式、待遇。

五、掌握应当认定工伤的情形。

第十九章生育保险

一、生育保险是指女职工因怀孕和分娩所造成的暂时丧失劳动能力,中断正常收入来源时■,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i种社会保险制度。

二、生育保险待遇,是指女职工在生育期间依法享有的各种帮助和物

质补偿。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主体只能是女职工本人。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时间是女职工生育期间,生育期间包括怀孕、分娩、哺乳婴儿在内。识记我国生育保险待遇的内容。

第二十章法律责任和监督检查

一、违反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的责任,是指由于用人单位、劳动者、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二、劳动保障监察的主要内容。劳动保障监察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